管理技术研究(共12篇)
管理技术研究 篇1
0 引言
P2P网络的本质属性为开放性、分布性以及节点的匿名性和自治性,这是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当前网络大环境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性挑战。信任管理则正是适用于大规模、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一种授权机制。相比于传统的安全授权机制,信任管理在灵活性、可靠性及可扩展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从Blaze提出信任管理[1]这一概念起,信任管理模型便成为了解决信息安全方面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 比较有代 表性的信 任管理模 型有Policy Maker[2]、Key Note[3]、REFEREE[4]等。
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信任管理模型有李景涛模型[5]、窦文模型[6]、刘文芬模型[7],其中李景涛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评分行为相似度加权推荐的P2P环境下的全局信任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和评估节点的可信度,但是对于复杂恶意节点的识别和抑制能力尚有不足;窦文模型通过节点自身交易历史的计算得到相对合理的信任值,然而在涉及到推荐信任尤其是推荐链的多层迭代时,信任的计算效率将会大打折扣;刘文芬模型通过引入时间调整函数和稳定度函数,分别解决了动态适应问题和总体信任计算过程中的权重分配问题,但是在推荐信任度计算过程中,权值的计算过于繁杂,从而影响整个信任计算的时间复杂度。
综合当前信任值衰减的两个方面:1)直接信任度具有时间相关性;2)间接信任度的计算中存在信任的有条件传递性。本文通过在直接信任度的计算过程中对当前交易成功率与长期交易成功率分配不同的权重,来权衡其对直接信任计算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文献[8]中提出的主链与副链相结合的推荐,虽然更加全面地综合了间接可信度的计算,但是当网络规模相对较大时,其性能和效率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本文提出最佳推荐链这一概念,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目标节点的推荐信任,另一方面在计算上取相邻节点直接信任度的乘积,符合推荐信任随推荐链层数增多而衰减的规律,提高了工程可行性。
1 基于推荐信任迭代的信任模型
1.1 直接信任度的计算
直接信任度即两个节点进行直接交互后交易请求节点对交易目标节点的信任评价。由于节点交互信任值具有时间相关性,交易发生较早的信任评价对于当前的参考价值相对较低,在一些信任管理模型中习惯加入时间衰减因子来计算直接信任度,而本文则突破了微观的计算方式,通过采用长期信任值与近期信任值相结合的方式来计算节点间的直接信任度。
定义1历史成功交易率
节点交易历史的成功率是用来描述节点长期交易过程中提供服务可信度的概念,定义公式如下:
其中FHij(t)表示节点i与节点j在时间t之前所有周期中交易失败的次数,SHij(t)为节点i与节点j在时间t之前所有周期中交易成功的次数。
定义2时间周期t的成功交易率
时间周期t的交易成功率表示进行交易的节点双方在当前时间周期内交互成功次数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节点在一段时间间隔提供服务的可信度,定义公式如下:
其中Fij(t)表示节点i与节点j在当前时间周期内交易失败的次数,Sij(t)为当前时间周期内交易成功的次数。
定义3直接信任度
即节点直接交互后请求节点对目标节点的主观认可程度,是一种可信任度的衡量,直接信任度的高低直接反映节点之间的主观印象。本文通过结合节点间的历史成功交易率与在Δt时间内的交易成功率来定义直接信任度,定义公式如下:
此处α∈(0,1),一般情况下α取0.6。若两个节点没有交互经验则默认DTij=0.5。
1.2 间接可信度的计算
当用户在考虑交互对象时,除直接交互经验外还会考虑其他节点对其的推荐,推荐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用户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潜在交互对象的综合信任度,从而提高交易成功率。本文是在推荐链的基础上通过迭代计算间接可信度。
定义4推荐链
网络中,若两节点之间有直接交互则有线相连,当一条交易请求发出时,从请求节点开始到目标节点之间所形成的一条由线和点相连的路径称为一条推荐链。推荐链中相邻两个节点之间要有直接的交互经验,也就是说,相邻两个节点的信任是建立在有直接交互历史基础上的。推荐链中相邻节点之间的权值为两个节点之间的直接信任度,每一条推荐链的权值为该推荐链中所有相邻接点权值的乘积。
设网络中有9个节点,某个时间周期内节点之间的交互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推荐链推荐链 [i→k1→k5→j]的权值为0.1×0.1×0.1 = 0 . 0 0 1 , 推荐链 [ i→k2→k4→k6→j]的权值为0.9×0.9×0.9×0.9=0.6561,推荐链[i→k3→k7→j]的权值为0.3×0.3×0.4=0.0360。
定义5最佳推荐链
推荐的选择取决于信任度的高低,本文定义从请求节点到目标节点权值最高的一条或若干条链为最佳推荐链。如图1所示,推荐链[i→k2→k4→k6→j]的权值0.6561为三条推荐链中最大值,所以选择它为最佳推荐链。
间接信任度的计算主要原因有两点:1)对交互行为没有信心;2)认为资源提供者提供的资源可信度不够。因此需要考虑推荐节点对于交易对象信任度的评价,使交易请求者可以选择信任度最高的交易对象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交易成功率,增强模型的稳定性与实用性。
定义6间接信任度
将所有最佳推荐链的迭代信任值求平均即得间接信任度,间接信任度表示当请求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没有直接交互经验时,请求节点可以通过间接信任度的高低来选择目标节点进行交互,定义公式如下:
R Ti j是对目标 节点j的间接可 信度评价 值(Recommendation Trust Evaluation),其中m表示有m条最佳推荐链,表达式DTik1, DTik1,…DTikj计算的是单条最佳推荐链的间接可信度,由于相邻节点的信任是建立在直接交互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DTik1表示的是求信节点与第一个推荐节点的直接信任度,即求信节点对第一个推荐节点的信任权重,表达式DTk1k2, DTk2k3,…DTknj则表示推荐节点k1对于目标节点j的间接可信度。同时由于直接信任度都是小于1的小数,所以间接可信度相乘即小于1的多个值相乘会越来越小,这也符合推荐链中随着推荐层数的增多,间接可信度越小的衰减规律。
1.3 综合信任度的计算
定义7综合信任度
通过综合求信节点i对获信节点j的直接信任度DTij和间接信任度RTij,最终得到综合信任度Tij。公式如下:
由此可得,综合信任度Tij的取值范围是[0,1],γ一般情况下取0.45。
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P2Psim]和MATLAB实现了分布式信任模型TMRTI,同时也实现了窦文模型[6]、李景涛[5]模型和Eigen Trust[9]模型。本文仿真电子交易服务,假设网络中节点的个数N=1000,每个节点最多和其他的节点进行10次交易。
2.1 性能评价指标
本文定义性能评估的两个代表性指标:网络中的成功交互率和迭代算法的收敛速度。
成功交互率定义为α,表示所有正常节点的成功交互总次数在所有正常节点的总交互次数中所占的比率。本文通过在每个仿真周期结束后,统计所有正常节点i所观察到的成功交互次数Sij和失败交互次数Fij来计算α:
收敛速度是信任模型求解速度的一种体现。如果模型经过较少的时间周期,网络中失败交互的总次数就已经接近于零,则证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比较快。本文将失败交互次数记作β,通过在每个仿真周期结束时统计所有正常节点i所观察到的Fij来计算β:
2.2 仿真结果
基于以上性能指标,本文对孤立恶意节点、协同恶意节点和策略性恶意节点分别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如下所述。
40%孤立类恶意节点存在的环境下,随着时间周期的推移,成功交互率α的变化规律如下图2所示,失败交互次数β的变化规律如下图3所示。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其成功交互率增加最快,而其失败交互次数也下降得最快,体现了比较好的收敛速度。
图3 40%孤立恶意节点时β的变化规律(参见右栏)
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40%协同恶意节点存在的环境下,随着时间周期的推移,成功交互率α的变化规律和失败交互次数β的变化规律。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在40%同类恶意节点存在的环境下,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同样具有最快的成功交互率增加速度和算法收敛速度。
图6和图7分别显示了40%策略性恶意节点存在的环境下,随着时间周期的推移,成功交互率α的变化规律和失败交互次数β的变化规律。
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在40%策略性恶意节点存在的环境下,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同样具有最快的成功交互率增加速度和算法收敛速度。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推荐信任迭代的信任管理模型,通过综合历史与当前直接信任来计算直接信任度,提出最佳推荐链这一概念,并应用于间接推荐计算中,在综合考虑推荐信任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系统性能。在给出的分布式求解算法中,讨论了信任值的计算,目标节点的选择,信任管理节点的更新等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的信任模型相比较,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对于恶意节点均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了较高的交易成功率。下一步将集中研究在大规模网络中信任数据的存储等一系列问题。
管理技术研究 篇2
一、总则
为保证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技术开发项目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技术开发费的使用效率,保证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有效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本管理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账务管理。
二、部门/单位职责
(一)研究所是技术研究开发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技术开发项目、技术开发费的日常管理。
1、研究所负责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公司发生的所有技术开发费都必须先立项,立项后由研究所报集团公司、省、市、公司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审批。
2、研究所及时根据技术开发项目立项情况,作出费用预算,预算按项目名称归集,同时涵盖项目名称、业务费(含办公费)、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协作费、工资、折旧等,并报财务科备案。
3、研究所在使用技术开发费时,必须根据立项情况及费用预算情况,进行审批,审批时注明该费用所属项目,是否列入单位考核费用等。
4、研究所全年统筹使用技术开发费,逐步加大公司技术开发投入,促进公司技术进步,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比率。
(二)财务科是技术开发费的协管部门,负责技术开发费的账务管理。
1、根据研究所审批后的技术开发项目,设立项目核算明细账,并由财务科专人进行技术开发费管理。
2、财务科将技术开发费在预提费用中核算:根据研究所全年预算按月计提技术开发费,列入预提费用——技术开发费贷方;当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时,财务科根据立项设项目核算明细账,列入预提费用——技术开发费——业务费、材料费等明细科目的借方。财务将预提费用中的技术开发费设为辅助项目核算明细账,将技术开发费中的费用进行细化,根据管理要求分列为业务费(含办公费)、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协作费、工资、折旧、失败损失等,并将费用分别列入相应技术开发项目。
3、财务科定期将技术开发费使用情况向研究所等相关部门通报,并每月将技术开发费用中不予剔除考核的费用还原到各单位成本中。
(三)人力资源科
1、提供公司技术开发机构人员编制情况,具体为所属公司和单位名称,并将此资料报财务备案;
2、每月将该机构人员工资、奖金按所属公司和单位单列,以便于财务进行技术开发费的准确核算。
(四)技术开发相关单位(主要指技术投入的生产单位及检测等相关单位,以下简称相关单位)
1、相关单位每月发生固定技术开发费用时,由研究所在每年年初一次性提出,财务科将此费用单列,剔除单位月考核。
2、相关单位进行技术开发投入领用材料时必须事先在领料单上注明用于何种产品新技术开发,经主管领导及经办人签字同意后,报研究所审批同意,供应科必须根据相关单位填写的经审批同意后的领料单,准确发放材料和反馈财务信息。
3、相关单位当发生涉及到技术开发费的相关费用报销时,可以由经办人签字,报单位主管和分管经理批准,报研究所和财务科审批后予以报销。
三、技术开发项目管理
(一)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申请、项目计划编制、计划的实施、项目经费管理以及项目的总结与验收等。
(二)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研究所(或规划管理科)”负责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实施,“研究所”负责项目的审批,项目计划编制、检查、考核,项目经费管理、总结与项目验收等。
(三)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来源
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行业或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公司项目、自选项目、委托项目。
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重点是立足本企业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目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四)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应具备的条件
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方向明确,属学科前沿,具有研究价值。
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技术思想新颖,研究内容有独到之处。
3、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4、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立足于企业实际,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五)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申请
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应根据国家、行业及省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要求,公司科技发展,生产经营规划要求,立足于推进本企业技术进步申请。
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申请应按照集团公司相关规定提交《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请书》。
(六)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审批与计划编制
1、研究所根据各单位项目的申请情况不定期分批组织公司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审议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经审议后报公司批准立项并下文。
2、研究所根据所立科研项目编制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计划包括: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标的、科研进度指标、科研项目条件配置、主要措施等。
(七)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计划实施及项目成员的选聘。
2、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情况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更换,需更换负责人时报研究所批准。
3、项目负责人应认真执行项目实施计划,如项目不能按时实施,项目负责人应编写相应的《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计划变更调整、中止审批报告》,报研究所批准。
4、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下文实施半年后填报科研项目计划进度情况书面材料,明确后期项目计划实施意见。
5、研究所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及项目负责人填报计划进度情况按时检查,检查内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检查结果报公司并通报项目组。
(八)技术研究开发经费管理
1、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经立项后,由公司根据科研项目所需经费一次调拨给研究所。
2、研究所按本管理办法中第四条安排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
(九)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总结与验收
1、项目负责人对已完成科研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写出技术总结报告,并按项目验收及归档要求准备有关材料,及时办理结项手续,报请研究所组织项目验收或鉴定,并填写相应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2、各类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在科研工作完成后三个月内必须进行验收或鉴定,验收或鉴定后,科研项目文件应按集团公司档案管理办法归档,科技项目奖励按该项目计划所确定的办法执行。
四、技术开发费的管理
(一)技术开发费的来源与审定
1、技术开发费根据公司技术进步的需要及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财务科按需预提,设立单独账户专款专用。
2、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后,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详细的使用预算报告,经研究所审核后,报公司批准。
(二)技术开发费使用范围
技术开发费必须用于与研究项目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主要开支范围包括:
1、技术研究开发业务费:包括论证、调研、咨询、计算、国内外调研考察和学术交流会议费、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业务资料、报表、论文印刷版面费;成果鉴定费、评审费;专利申请费、维持费及年费等;对外聘请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酬金、现场服务指导费、业务执行费等。
2、研究所、技术质量科在新产品、新技术试制(试验)和开发期间的实验以及外委检测费用。主要包括:研究工作中直接消耗性材料、试剂、药品等购置费;试验样品加工费;参与试验、检测人员的工资、差旅费等。
3、工业性试制及开发期间所增加的消耗性材料、试剂、药品等购置、消耗及管理费。
4、仪器设备费:指列入科研项目任务书中所需仪器设置的购置、运输、安装费;自制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购置和加工费等。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5、协作费:根据科技项目任务书或协议书应支付给合作单位的协作费。
6、研究所员工及参与项目人员的工资,工程师以上人员的工资、技术津贴。
7、研究所、技术质量科的研究设备的折旧费。
8、研究所、技术质量科和生产单位试制、试产失败损失费和新产品试销索赔费。
9、研究所办公费用和日常材料消耗费用。
(三)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1、技术开发费经审核、批准后,一般直接下拨给项目组,并严格按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执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批准的总金额、研究年限和研究内容编制经费开支计划。
2、技术开发费按一次批准,分批拨款,项目完成后,按其实际发生的经费进行决算核销。
3、技术开发费要专款专用,原则上只用于项目研究的直接开支,研究所和财务科负责监督管理,做到立项有预算,平时有核算,结束有决算。
4、技术开发费的使用与管理,应方便科研,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内的支出,按经费审批权限审签,根据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器材供应情况,可调整用款计划;如改变经费用途,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报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审批。
5、技术开发费必须在预算以内开支使用,不得透支,如发现透支情况,应查明原因,予以处理。
6、为简化物资采购审批手续,对技术研究开发所需的消耗物资,若供应科不能及时提供时,经供应科门同意、研究所审批,项目组可自行采购。
7、研究所、财务科会同审计部门对技术开发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技术开发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视情节轻重提出批评、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经费的审批与报销
1、项目实行经费包干,项目负责人审报20000元以下的仪器设备购置(非控购品),以及加工、外协等,由研究所核定,分管经理审批,相关部门执行。20000元以上的设备购置须由项目所在单位报技术中心在公司早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2、项目负责人安排项目组人员出差或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须持正式会议通知,按公司有关文件办理相关手续。
3、技术开发费开支的业务图书资料、工具书、会议论文集等,必须经资料室验收登记后,凭购书发票报销,资料由档案室管理。
4、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与外单位协作,需将科研经费转出时,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申请报告,由研究所按公司有关文件执行。
五、其它
园林施工管理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一、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现状
(1)相关管理人员知识水平跟不上园林工程的发展要求。园林工程施工不同于单纯的建筑施工或者公路施工,要求从决策者、设计者到施工者、验收者等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但是,实际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相关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以至于在具体施工管理过程中无法做好管理工作。因此,作为园林施工的管理者,必须在具备较强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人员、机械和材料方面的合理调度和安排,要用统一的管理机制保证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2)施工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施工建设队伍结构普遍较为单一,多数情况下,园林建设被当成了一般的工程建设,虽然有土建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对于生物学和美学方面却不甚了解;有些项目在施工中虽然邀请了一些园林方面的专家加入,但是在统一协调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充分,从而造成了在管理上缺乏全局意识,出现施工漏洞。(3)不重视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工作。一项工程的实施及其建设效果如何,需要完全体现在设计图纸上,需要通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进行设计交底工作与图纸会审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但目前许多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都不重视这方面工作,造成设计漏洞或者施工单位因未完全领会设计意图而影响工程进度等情况发生。(4)工序质量管理不严格。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因土壤和植物未进行有效处理而造成园林建成后的植物生长出现问题,如施肥不到位、植物修剪不合理、栽种过程中定根水没有浇透等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整体工程施工的质量状况。
二、加强园林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队伍的培养和锻炼。园林施工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美学知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锻炼非常重要。高校应该进行专门的学科建设,并且提供切实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各企业也应该开展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计划。(2)严格执行设计图纸的交底和会审工作。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的好坏。设计图纸交底和严格会审能够及时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并在施工前及时纠正,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更大的损失;而对于图纸的会审和讨论也有利于施工单位和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设计者的意图,以便在施工中更好地让设计概念得以实施。(3)加强施工工人管理。园林施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对工人的管理。首先,在管理上要注意张弛有度,奖惩分明。对于积极工作的工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不认真工作的工人要严厉批评。其次,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和沟通。施工现场瞬息万变,需要和工人多沟通,多了解具体情况,当工人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要仔细分析与权衡。对于工人们最关心的生活问题也要多多关心,要为工人生活质量多出力、多办事,这样才能获得工人的信任,才能保证管理决策的有效执行。(4)创造和谐的团队气氛。任何一项工程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团队协作,而园林施工由于其施工中的特殊性,更需要团队的共同参与。创造和谐现场气氛首先需要尽可能早发现、早处理问题,避免发生不愉快的正面冲突。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各部门的沟通,让各部门都对总体施工情况有一个深入了解。在施工过程中,作为施工项目的管理方,如果能够很好地和各个施工单位处理好关系,互助互利,不仅能够让施工气氛更加和谐,也能够更好地保证工程的總体进度,从而为施工管理带来便利。(5)严格把关材料采购。材料是建设的基础,也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关键因素。在园林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不仅包括了一般的土建材料采购和水电材料采购,还包括了园林建设中最重要的苗木采购。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土建水电材料的采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着重集中采购,严格甄选符合要求的供货厂家,并在材料进场之前对材料的规格、性能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而苗木采购则关系绿化工程的实施,所栽种的植物质量和情状影响着园林建设的总体质量。(6)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我国的建筑市场施工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着素质低、施工技术水平落后等情况,这需要建设单位严格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并且在施工之前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进场前人员培训,各施工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时也要更加严格,防止滥竽充数的人员混入施工队伍当中。园林施工与普通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加重视对植物的栽种与园林美化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一般许多工程投资方都是将树木的栽种任务连同建设任务安排给工程承包单位来统一完成。由于施工人员多由农民工组成,缺乏园林专业知识,容易影响植物的有效种植,或者造成不必要的苗木死亡,给工程成本增加压力。所以园林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对负责种植任务的工人进行种植培训,要严格施工中的劳动纪律,切实落实责任与义务,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做到不浪费一颗树苗、不浪费一寸土地。(7)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土壤的前期处理工作,因为土壤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园林施工的整体质量。要对土壤的含水量、含肥量、透气性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还需要进行提前的沤肥工作,确保植物栽种之后有充足的肥料以供生长。其次,要对植物进行必要的修剪和除虫工作,并且要严格根据设计图纸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进行栽种。再次,要严格进行栽种后的定根浇水工作,栽种后的24小时内必须浇透定根水。最后,要认真做好植物的固定工作,而且要在固定植物的同时注意整体的整齐美观。
三、结束语
园林施工建设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建筑建设或道路建设,它是集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经济学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管理,而作为园林施工的管理者,也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荷英.漫谈园林施工管理的几个关键[J].管理观察,2009(20):108.
[2]吴海卫.园林施工管理方法初探[J].民营科技,2009(07):127.
基础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的管理研究 篇4
基础研究是指探索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并进行原理性验证的研究。为了赶超国际前沿基础技术的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基础研究按照探索、预研、研制的发展原则,要做好每一阶段的成果转移。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掌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产品、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科学的项目管理、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研发人才的体制、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产生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石,其管理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管理。
1 基础研究项目的核心技术内涵
1.1 定义
基础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指在基础领域关键技术中最具决定性和发展潜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探索类项目、国防基础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等项目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将在未来装备研制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量子技术、纳米材料、宽禁带器件、数字化样机、超材料等关键技术,对新一代装备的研制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并在军民融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 特性
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投入大、技术先进、体系化等特点。与一般领域的核心技术相比,基础研究领域项目核心技术的特点是:更具探索性、前瞻性、前沿性;研究周期更长、投入更大;要有一流的科研体系、一流的科研队伍。
1.3 系统级与基础级核心技术
以预警探测电子信息系统为例,基础核心技术与系统核心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于预警探测系统整机研究机构,系统核心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如预警系统技术、火控系统技术、测控系统技术等。基础核心技术是系统核心技术发展的支撑,系统核心技术是基础核心技术的集成。没有各分系统的基础核心技术,系统核心技术将是空中楼阁。反之,系统核心技术牵引基础核心的发展,提出需求,指导发展,提供验证。
2 基础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现状
2.1 形成体系,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经费投入增多,专业设置更符合学科发展需求,形成了专业覆盖面广、瞄准前沿性学科的基础研究体系,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基础技术,为现代化武器装备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提升了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
2.2 基础领域发展迅速
通过基础专业技术学科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培养和使用,引领各专业基础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加强基础领域课题的投入,提高了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如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获得重大突破,承担了电子制造领域重点项目“复杂电子设备机电耦合问题基础研究应用验证”“复杂电子设备热设计机理基础研究”以及“先进的三维互联微电子组装技术”等,这些项目代表了电子结构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在装备研制中获得了一定的应用。
2.3 存在的不足
尽管近几年在基础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经取得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装备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系统技术的顶层指导和牵引;二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大部分项目,投入少,支持周期短,不聚焦,特别是集成项目和前沿项目较少,导致获得的有影响的成果并不多;三是缺乏技术领军人才领导,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创新团队,许多项目都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承担,没有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四是对基础性、前沿性项目成果的申报奖励关注不够,与系统级成果放在一起评奖,在个别评奖指标上与系统级成果无法相比,造成基础类成果获奖比例少,从而影响到基础研究项目团队人员的创新激情[1]。
3 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管理的策略
对于基础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管理,要针对其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等基本特点,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同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1 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技术发展战略是企业和研究所未来技术的长期发展方向,它是研发组织结构设计和研发资源的基础,技术的战略选择准确与否,对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核心技术的发展战略要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结合,使两者的发展方向满足市场需求。把握市场需求,不仅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还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获取信息,并快速响应核心技术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修改。在战略管理上,要建立战略规划研究的长效机制,从战略上规划和指导基础技术的研究。
3.2 建立基础技术体系,梳理基础核心技术
建立基础技术创新体系,要使可转化的技术成果显性化,突出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突出系统要素,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多专业、多方向的协同创新。要在基础技术体系中,成体系地对相关基础核心技术进行整理和总结。
要明确核心技术是什么,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来定义这些技术。梳理核心技术的目的是总结、提炼和优化,其意义在于为核心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技术体系可以指导各研发部门的创新工作,各研究部门要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发展,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3.3 加强应用和转化,促进技术进步
核心技术必须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加强应用和转化。要加强基础研究项目重要计划节点和关键评审点的管理和评估,要在项目研究全过程中加强核心技术的管理,通过过程管理牵引基础核心技术应用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核心技术的价值。
3.4 加强核心技术控制和保护
控制和保护核心技术的目的是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避免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丧失。防止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施分类分级控制:一是核心技术和核心业务商业秘密要重点控制,知悉范围越小越好;二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三是明确核心技术体系的技术应自主研发;四是积极采取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五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署完整的“保密协议”,明确掌握核心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防止核心技术泄漏。
3.5 积极发展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求是重点。一是实际需求,即从现实和迫切需求出发,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二是未来的需求是长期的,要提前部署先进的前沿性基础研究项目,在吸收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专有核心技术,同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在市场上抓住主动,赢得先机。
3.6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评估体系
基础研究项目不仅要完成项目目标和取得成果,还要实现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融合。如何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和评估基础核心技术及其成效,评价标准、机制和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目前项目评价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核心技术进行评价并形成意见,完成成果鉴定。项目承担单位也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评价体系,与国内外的水平和现状进行比较,既要作定性,也要作定量的分析,加强基础项目核心技术的评价,需建立和完善核心技术体系。
3.7 建立一流基础研究团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应在基础创新体系上进行体制与机制的突破,吸引越来越多的一流人才加入基础研究活动。一流人才,是取得一流创新成果的关键。
一是实施强人才强所(企)战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的作用,引进优秀科技人员投入创新研发活动中。
二是建设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广泛与国内研发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实现共赢[2]。
三是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已成为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全球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那些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依靠大型设备的基础研究。
四是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通过引进和交流,提高基础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提升研究起点,提高创新平台研发水平。
五是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创新团队,打造一流的学术带头人,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促进团队整体水平提升[3]。
4 结语
实施创新战略对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核心技术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必须提前进行部署。基础核心技术管理贯穿于基础研究全过程,只有做好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保证基础研究活动健康开展,才能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出一流的研发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章从基础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的特点、内涵以及现状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如何做好基础研究项目核心技术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柳卸林,何郁冰.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中国软科学,2011(4):104-117.
[2]彭博.Z所预研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
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农作物;田间管理;栽培措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对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改良。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外包近年来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文章以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在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包;风险;交易成本;委托代理
信息技术外包或IT外包f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功能。以契约方式委托外部的信息技术供应商来进行运作。与企业自行承担IT职能相比,信息技术外包可以被认为是对传统的IT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IT外包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通常认为IT外包的潜在收益包括降低企业IT成本、将企业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使用外包商所拥有的新技术等。尽管IT外包有很多好处,但也有其相应的风险。此处所说的风险是指信息技术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只有综合考虑IT外包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才能更好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对IT外包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主要探讨IT外包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
一、理论基础
因为IT外包与经济学中所说的“自制或购买”(Makeor Buy)问题密切相关,探讨该问题的许多理论视角,如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比较适合用来评估IT外包的经济价值和风险。
1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市场”(Mar-ket)和“企业层级制”(Hierarchy)都可以用来协调经济活动,都可以用来分配各种资源。按照这个观点,当IT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时,企业需要考虑该职能的各项活动是在企业内部完成(Make),还是通过市场交易选择外包供应商来完成(Buy)。对于哪些IT职能应当外包出去,哪些应当保留在企业内部,一个基本的权衡因素是成本。当内部成本大于外部成本,并且交易成本小于二者的差额时,外包就会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其中,有限理性是指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掌握或知晓现实当中发生的事物。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企业只为自身而不为合作方着想的行为,如供应商在客户不了解所需技术知识的情况下,侵占客户的资产并挪作它用。
除了上述两个基本假设之外。在描述一项交易时,交易成本理论从以下几个因素加以考虑:(1)不确定性,它是指人们无法完全预知未来发生的状况。(2)交易发生的频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供应商和客户业务联系次数的多少。(3)资产特殊性,它是指外包交易中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除此之外,也有文献指出,供应商数量也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
2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关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其中,一方(委托人)将工作委托给另一方(代理人)来完成。信息技术外包的实质也是这样的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它的基本假设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性、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以及信息不完全。而作为委托人一方,签订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使代理人尽可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并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控。
综上所述,在外包项目中需要考虑的交易成本理论方面的因素有: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交易频率、资产特殊性、供应商数量等。需要考虑的委托代理理论方面的因素有:目标不一致性、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信息不完全等。
二、IT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及其产生原因
从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考虑因素出发,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外包可能会带来如下一些风险:
1套牢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客户的IT资产被供应商所控制,客户无法自由处理自己的IT资产,以及客户难以转换供应商。其可能的产生原因有:
(1)资产特殊性高。可以认为外包项目中如下IT资源的资产特殊性高:①有许可证的、有专利的技术;②客户与供应商的合同中涉及的专有技术;③将由客户和供应商联合开发的IT基础设施或应用软件。相反,如果外包的职能包含对数据中心、个人电脑、通讯网络或其它类似于普通商品的IT资源的管理,或外包合同是对现存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持和维护。我们则认为其资产特殊性低。当出现资产特殊性高的情况时,客户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完全了解所开发的系统,从而对供应商产生过度依赖。并且。即使供应商的绩效并不高,客户转换供应商也需要很高的成本。这是因为新的供应商需要重新学习如何运营客户的特殊IT资产,该过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很多培训费用。
(2)供应商数量少。供应商的数量越少,客户在和外包供应商谈判时的话语权就越小。比如只有一家供应商,则客户的IT资产仅由一家供应商所外包。此时由于不存在其它供应商与之竞争,被该单一供应商控制IT资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很容易被套牢。
2过高的成本。这种风险是指随着外包实施过程的推进,最终的成本大大超过合同中所规定的成本。这往往是由于以下原因所产生:
(1)不确定性高。客户在签订合同时无法确定以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IT技术会发展到哪一步、外包市场会有什么变化、客户未来是否有新的需求等,在签订合同时都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在签订合同时越难以将各种情况包括进来。当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困难时,可能会导致成本升高。
(2)信息不完全。IT外包的发展历史毕竟不长,许多客户对IT外包的内涵、形式、交易程序等并不熟悉。与外包供应商相比,一般企业对外包项目的了解明显处于劣势。此外,在签订合同时,为了赢得客户。供应商有时会故意隐瞒一些可能发生的成本。若出现这种情况。最终的成本很可能会大大超过合同中的成本。环境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有时可以通过咨询专业机构或积累自身经验等来减少,是一种相对客观的不确定性。但信息不完全却是主观的。是供应商主观采取的行为,因此更难以通过客户的努力来加以消除。
3被供应商利用。这是指在外包过程中,供应商利用自己在IT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客户的利益。比如供应商学到了客户的技术,然后成为客户的竞争对手。或将客户的一些数据卖给客户的竞争对手。这种风险的产生原因可能有:
(1)目标不一致性。供应商和客户都是独立的经济组织,他们有各自的利益动机。在一个外包项目中,客户想要以最小的成本以使自己的IT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外包供应商则想从外包合同中得到更多的利润。由于双方追求的目标不同,供应商在某些时候就有可能不考虑客户的利益。
(2)机会主义。这是交易成本理论的一项基本假设。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交易成本,使得外包客户在考虑外包项目时心有疑虑。而且,在外包项目过程中。客户并不能完全
观察到供应商的行动,这就更为供应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创造了条件。
(3)供应商数量少。若只有一家供应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IT资产方面的权力可能会逐渐掌握到供应商手中。此时,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供应商可能会认为客户在IT资产的运营方面已经离不开自己,从而开始利用客户的资产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4争端与诉讼。这种风险是指双方对IT外包过程中的某些事项存在不同意见。比如对某项合同条款的理解等。这可能会带来双方的争端甚至诉讼。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1)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若供应商只追求自己的利润,则由于其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很容易产生争端甚至诉讼,比如对于同一项合同条款。双方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此外,若客户对供应商的监控比较放松。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2)有限理性。首先,企业内部的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讲,若其内部的员工沟通机制、信息报送渠道、内部信息系统等不够完善,也会限制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理性限制了决策制定者签订完整合同的能力,从而往往使合同不完整。比如,没有清晰的定义项目需求,从而影响到之后的项目进行。此外,客户在外包商绩效的测量方面也常常难以做到非常科学,可能会和供应商存在不同意见。
(3)交易频率。若客户和供应商在IT外包的实施过程中接触次数较少,会不利于双方的充分沟通,从而可能会带来一些争端。双方对很多事项的看法需要进行沟通才能消除双方的分歧。
三、IT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上一部分讨论了IT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产生原因,本部分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1应对“套牢”风险的策略
(1)多供应商竞标。这可以有效减少受制于单一供应商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激励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绩效,以赢得客户的合同。在有其它供应商竞争的情况下。可以激励供应商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若它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它所负责的一部分业务可能会被转移给其它供应商。同时,由于每一个供应商只负责客户的部分IT资产,无法完整了解客户IT资产的全貌,这就大大减少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程度。但在多供应商外包的情况下,要注意多管理和协调好多个供应商的工作。
(2)签订中短期合同。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外包合同中所使用的技术在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技术。若签订长期合同,客户在转换供应商或转换技术时可能会受到合同的制约。因此,客户可以与供应商先签订中短期合同来规避这种风险。
(3)资产特殊性较高的IT资产应尽量不外包。若资产特殊性较高,则供应商理解客户的业务就可能会有困难。客户企业IT资产的特殊性越高,供应商的规模优势就越得不到体现,而且此时IT资产很有能是客户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对于某些公司来说,IT是其重要的成功因素。所以他们应当在企业内部来管理和应用IT。在考虑IT外包时,企业需评估自身的IT资产是否是本企业所特有的。若资产特殊性较高,则不适宜进行IT外包。
2应对“过高成本”风险的策略
(1)加强对供应商的监控。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影响,如让自己的员工和供应商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定期检查供应商的工作成果等,从而提高供应行为的可观测性,防止其过多提高成本。同时,双方员工在一起工作后,可以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建立双方的信任,并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业务目标,从而促进外包项目的顺利进行。
(2)第三方监理。若客户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外包合同管理能力不足以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则可以聘请具有足够水平的专业IT监理公司来全程监控外包实施过程。当客户对所外包的IT业务并不熟悉时,这种方式尤为有效。由于第三方IT专家对相应的技术、合同细节等比较了解。可以大大减少客户与供应商的谈判时间和精力,节省成本。
(3)在实施外包前认真定义自身的需求。客户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这一点上,IT外包与企业内部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要求是一样,在项目开始之前,要做好需求分析工作,这可以使项目开始后出错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4)了解其它成功实施IT外包的企业的做法。企业在面对一种管理上的变革可能性时,其决策往往会受到外部其它公司实践的强烈影响。比如美国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纷纷模仿柯达公司的外包。这是因为公司在不熟悉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时,模仿已经成功的公司的做法是比较便捷的途径,并可减少有限理性的影响。
3应对“被供应商利用”风险的策略
(1)事先熟悉一下外包市场。客户在实施外包之前要多了解一下外包市场,如哪些外包商实力较高、信誉较高,以及哪些供应商适合自己的需求等等。应尽量多找几家适合自己需求的供应商。了解市场的目的是使市场的供应和自己的需求相匹配,减少双方目标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2)设计共享风险的条款。在设计合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使双方共享收益和风险的一些条款,如按比例分配合作开发软件的销售额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性,减少供应商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4应对“争端与诉讼”风险的策略
(1)签订内容清晰的合同。合同条款要清晰,无异议。这可以使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可以在尽量多的事项上取得一致。相关的法律条款要明确地写进合同,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发展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双方具有一些具同的利益,大大减少争端的可能性。如今企业之间已不是单纯的交易关系,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双方实现双赢的结果。在项目的日常进行过程中,双方的项目组成员应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使双方的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矿山机电维护管理技术研究 篇7
1 对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加强监控的意义
目前来说, 建立健全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 有利于日常矿山作业的顺利运行, 在此环节中, 我们需要运用合适的系统工程方法理论促进矿山设备管理的有效运行。矿山机电设备系统可看成一个系统, 而设备的设计, 研制, 生产, 安装、调试, 使用, 维修、更新的各阶段, 则可看成是各个子系统。系统局部优化不一定全局最优, 只有全系统多优化才是合理的。所以, 注重矿山设备的综合运用管理,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设备运用管理是补偿设备损耗、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手段。设备是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必须及时补偿其运转中的自然磨损, 否则生产就要受到损失, 甚至使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设备管理、改造和更新旧设备耗资巨大, 占用人力很多;如能加以改进, 就可能节约大量劳力, 资金、原材料, 加工机床和欲更新设备, 实际上延长设备的服务年限。设备运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企业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 以及安全环保和职工劳动情绪等都受到设备状态的制约, 而且涉及设备运用管理的人、财、物在企业中都占有很大比重, 所以它对企业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2 矿山机电设备故障分析及管理
当设备发生故障后, 不但要对每一项具体的设备故障进行分析, 查明发生故障的原因和机理, 采取措施及时排除, 还要针对故障性质, 制订管理办法, 预防或减少故障, 改善设备技术状态。故障分析及管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1 一般故障及发生频率
设备发生故障与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关, 如环境因素, 物质条件, 有关工作人员素质、管理水平, 人机关系, 人为因素、设备本身的质量等等。不掌握这些外部因素及其造成的故障所占的比例, 就不能了解问题的性质和重点, 也无从采取有效对策。但应强调, 故障的宏观 (数量) 分析是以每一起具体故障的分析为基础, 对故障外部原因的分析是以故障机理的分析为基础, 不了解故障机理, 就不能判定外部原因对故障的实际影响及其程度,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时, 对故障原因种类的划分应有统一原则, 要结合本系统 (或本企业) 拥有的设备种类和故障管理的实际需要。分得过粗或过细, 都不利于管理工作, 其准则应是根据所划分的故障原因种类, 较容易地看出每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或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同时间内的故障发展趋势, 要对规定时间内的故障频率进行分析。故障频率与设备的负荷强度有直接关系。但是, 每个企业生产设备的种类及每台设备承担的任务是多种多样的, 很难单纯地以其负荷强度 (或生产率) 作为分析依据。然而, 对于一个车间、一个工区或一个企业, 产量与设备运转台时是成正比的。所以, 一般以设备运转台时的故障停机时数来评价, 叫做故障强度率。
2.2 设备的主要故障问题数量分析
只要认真积累设备运转记录资料, 经过分析就会发现, 每一种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和故障模式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 每一种设备总有几种故障, 其发生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故障, 这些故障占50%以上, 叫做主要故障问题。主要故障问题也是有变化的,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 通过对设备实际故障的统计分析, 可以了解每种设备的主要故障内容和故障模式, 使故障分析和管理工作目标明确, 预防故障得力, 及时排除故障。
3 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管理,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1 制定合理的设备使用维护制度
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应实行责任制, 要明确各级人员, 各个岗位对设备维护的责任。一般可分为日常维护、定期维护, 对重点设备进行日常点检和群众性评比检查等。
(1) 设备的日常维护要求操作人员在每班生产中必须做到:班前对设备进行检查, 加油, 班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 尤其要注意设备运转时发生的声音, 振动, 温升, 油压, 异味等信号, 以及限位、安全装置等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下班前对设备进行认真清扫擦拭, 并将设备状况记录在交接班本上。日常维护是设备维护的基础, 是预防故障或事故发生的积极措施, 应当严格制度化。
(2) 设备的定期维护目的是减少设备磨损, 消除事故隐患, 延长使用寿命。维护工作以操作工人为主, 由维修工人辅导, 按计划进行。定期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对设备易保养部位和重点部位进行拆卸和检查, 彻底清洗设备外表和内部, 疏通油、水、气路, 清洗和更换密封零件和过滤元件, 检查和调整各配合部分的间隙, 紧固各部位的连接或相关零件, 由维修电工按要求对电气部分进行维护保养。
3.2 提高使用、维修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的设备运用管理和维修组织确定以后, 工作质量和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要求的特点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有关。对机电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如下:
(1) 具有必须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矿山生产设备的种类比较复杂, 按大类分有机械设备, 电气设备和动力没备, 近年来又发展到机电一体化设备, 对选型配套, 使用维护、检修技改、以及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且, 我国的矿山机械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需引进一定数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这些方面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2) 懂得设备管理和技术经济基本准则。设备运用管理和维修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 而且大量涉及管理和经济工作。
(3) 要具有矿山生产设备的综合性知识。设备运用管理和维修工作内容十分广泛, 如修理计划的编制、维修备件和原材料预算、维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维护修理技术管理、设备更新改造规划, 设备的竣工验收以及经济核算等, 在工作上涉及企业的生产、技术、安全、计划、财务、质检等有关职能部门, 业务上接触的范围很广, 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技术业务知识。
结束语
为了提高设备的质量, 保证设备在最大范围内可以正常的运转, 所以一定要对设备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 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赵科.我国矿山机电设备发展现状分析[J].矿山机电, 2007 (6) .[1]赵科.我国矿山机电设备发展现状分析[J].矿山机电, 2007 (6) .
香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篇8
香蕉生长适温为24~32℃, 最适27℃, 喜高温, 光照充足而不过烈, 茎高叶大易受风害, 喜湿润, 怕干旱忌涝, 持水率以60%~70%为宜, 土壤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 排水良好, 富含有机质冲积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 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最佳。香蕉园地的选择应根据香蕉生长特点来进行。香蕉园地要求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不含有毒物质, p H值为5.5~6.5, 忌选重黏、沙质土地块作为蕉园。香蕉的根浅, 植株高大, 遇强风易倒伏, 应在蕉园周围设防风林, 遇到大风, 可以减轻风害。不在病虫害严重的蕉园附近建立新蕉园, 特别是有香蕉枯萎病发行的地区不能种植香蕉。蕉园的前茬作物忌瓜类和茄科植物, 以免传播花叶病毒。尽量靠近水源或有水井的地方.配备抽水设施、电等。
2 蕉园开垦
坡园地种蕉须开沟种植, 在耕好的地块用开沟犁开沟, 沟深约30cm左右;水田种蕉要起畦种植, 较好的做法有双畦植法, 即每两行香蕉开挖一条排水沟, 沟宽约30~40cm, 香蕉种在畦上, 以后结合培土逐渐加深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蕉园至少要提前1个月全面清理枯枝落叶、石头等杂物, 红土地区土壤偏酸, 可撒石灰15包/hm中和酸性, 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犁翻后碎土耙平,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蕉园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是坡度在5o以下的缓坡地, 采用等高种植。每隔3行在等高行间顺等高线挖排水沟, 大雨时起排水作用, 小雨时起蓄水作用。二是坡度5~10。时, 应筑简易梯田。即在水平距离约3m的等高线上挖深0.5~0.8m的壕沟, 每条壕沟挖出的土覆在上一级的梯级上。三是坡度10o以上时, 应筑成永久性的梯田。梯级外侧用石块或草皮块堆砌, 梯级面修成2~3。反倾斜坡, 内侧修一浅水沟起排水、蓄水作用。肥沃地、高秆品种宜稀些, 规格用2m× (2.2~2.5) m, 666.67m2植150~133株;肥力差的地块宜密些, 规格可选用2m×2m, 666.67m2种植166株左右。
3 育苗
香蕉育苗建议采用工厂化育苗, 工厂化育苗方法是利用先进的高新生物技术将香蕉吸芽的生长点器官在人为的条件下快速育苗。它的好处:繁育快速, 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1年到头均能进行生产, 能极大地满足香蕉业发展所需的苗数;组培苗的性状一致, 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和生育期的一致性;组培苗的种源是经过严格检测鉴定的, 培育出来的蕉苗无病毒;组培苗纯度高, 变异少。
4 施肥
香蕉是典型的喜钾作物,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氮、磷、钾配合, 偏重钾肥施用, 总体原则是前促、中攻、后补。有机肥使用腐熟鸡粪或牛粪, 禁用含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化肥禁用硝态肥或未经国家批准登记和生产的肥料。定植后6~7个月内, 营养生长旺盛, 施肥量应占全年的60%~70%, 为丰产、保证果实品质打好基础。高温、高湿季节, 速效氮肥容易分解和流失, 要勤施、薄施;磷、钾肥散失不如氮肥快, 可少次多施。花芽分化期要施重肥和增施钾肥, 促使蕉身粗壮, 保持较多绿叶, 同时促进花芽分化, 增加雌花数, 保证高产。香蕉单株年施肥量为尿素0.5~1.0kg, 过磷酸钙0.25~0.50kg, 氯化钾0.75~1.25kg, 复合肥0.5~1.0kg。
一是基肥。高产香蕉一定要施足基肥, 以利蕉苗早生快发, 基肥要用有机肥, 选用优质农家肥, 如人畜粪便、塘泥、草木灰等, 一般666.67m2用以上有机肥1000~1500kg混合50kg碎细的磷肥再用薄膜盖严堆沤一个月以上, 充分腐熟后使用。二是追肥。小苗期, 一般植后2个月内, 分4-5次追施, 0.067公顷追施进口复合肥30千克, 花生裁20-30千克, 人畜粪便500-750千克。大中苗期, 一般植后3-5个月, 分3次, 0.067公顷追施进口复合肥150千克, 氯化钾150千克, 尿素100千克, 花生鼓150千克。抽穗期, 一般植后6-7个月, 分2次追施, 0.067公顷追施氯化钾100千克, 加进口复合肥100千克。挂果期, 0.067公顷追施进口复合肥100千克, 牛栏肥200-300千克, 尿素100千克, 氯化钾100千克。
5 蕉株管理
蕉株管理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 浇水。香蕉生长后期需水量较大, 蕉园的水分管理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准, 土壤持水率50%~60%, 收获期可适当控水。第二, 除吸芽。香蕉苗种后3~4个月, 地下球茎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 可以不断抽发吸芽, 吸芽会影响母株的发育。所以只安排收一造, 就要将所有抽出的吸芽及时除掉;如果安排收下造, 每株母株也只需留1条吸芽。根据芽的抽生先后和位置, 可分为头路芽、二路芽、三路芽、四路芽和隔山飞几类。头路芽是母株首次抽出的吸芽。生长位置深, 对母株影响大, 所以一般不留作接替母株。二路芽是指母株第2次抽出的芽, 位置较浅, 对母株影响较小, 生长比头路芽快, 一般以它接替母株。具体时间上, 在7~8月份, 小叶抽出后进行留芽。除吸芽宜用尖利的铁器插进芽心, 切断生长点, 但操作时要注意勿伤母株。留芽收第2造时宜在母株抽蕾1个月后开始留芽, 并在母株收果后30d左右砍去母株树干, 蕉身至少留lm高。第三, 较蕾。香蕉抽出花蕾后, 有些叶柄妨碍花蕾往下生长, 要及时把花蕾移到叶柄侧边或将该叶柄除去, 使花蕾顺利下垂生长。第四, 留梳。香蕉结果可达10梳以上, 应根据植株长势只保留7梳果。第五, 断蕾。花蕾的延伸生长, 会消耗养分, 当花蕾开花到最后2~3梳雌花时, 要用利刀在最后果疏下端将花蕾切断, 以使养分集中供应果实发育。断蕾应在晴天午后湿度较低时进行, 此时汁液流得少, 伤口愈合快, 以免感染霉菌。第六, 疏果。要使果实发育均匀, 适当疏果是必要的。特别是出口外运的香蕉要达到一定的规格要求, 提高蕉果的等级, 对于结果较多的植株要在雌花开完后。香蕉果实开始向上弯曲时, 疏去不合格果梳。同一个位置只能个果指, 上下两排不能对齐疏果。疏果后头梳蕉果指不足10个, 尾梳蕉果指数不足14个, 必须整梳去除。第七, 抹花。在疏果、留梳的同时应结合抹花。抹花的时机最好在果指尚未完全展开、手触花瓣易脱落时。抹花时不宜带手套, 一株香蕉果串的抹花工作应分两次以上来完成, 即在疏果时抹2~3梳的蕉花, 在留梳断蕾时再抹剩下的蕉花。第八, 套袋。香蕉结果后, 果实常受日灼、病虫害等影响而降低商品规格, 套袋能促进果实发育、提高香蕉品质和外观色泽。套袋工作最好在断蕾后l0d内完成。套袋时, 先用珍珠海绵袋或报纸将果穗裹好, 再套上蓝色薄膜袋。套袋时需将上端袋口扎紧, 以防雨水注入袋里引发病害。在气温不高时薄膜袋可封底, 高温时打开袋底封口。香蕉怕强风, 有条件的可立柱加固防倒。已抽蕾的要将果穗和头绑在柱上, 增强抗倒能力。第九, 立竿防风。1~6月份采收的香蕉, 蕉树稍有倾斜或果穗较重的香蕉必须立杆支撑, 7~12月份收的香蕉, 必须每株立杆支撑, 而且要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立杆完毕。一般在离蕉头20cm处打洞, 洞深40cm, 将杆立进洞中压紧, 然后将香蕉假茎绑牢在杆上。第十, 圈蕉。冬天除去枯死叶片、腐烂叶鞘的过程叫圈蕉, 在割除茎干外围腐烂叶鞘时, 切口要斜, 不伤及内层。
摘要:香蕉属热带水果, 属芭焦科芭蕉属植物, 主要分布南北纬30"之间的印度、巴西、厄瓜多尔、中国、菲律宾。香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不耐低温, 适宜在海拔800m以下热区栽种。而我国香蕉重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台湾等热带地区。香蕉是华南四大名果之一, 产量仅次于葡萄、柑桔, 居第三位, 其生长周期短, 产量高, 可周年供应市场, 果实香甜可口, 营养丰富, 富含多种维生素, 是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经济主要产业。文章主要分析了香蕉的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香蕉,栽培,管理
参考文献
[1]蔡仁林.香蕉栽培要点[J].果农之友, 2005, 5.
[2]陈明衡.旱地香蕉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概述 篇9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 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 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 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20 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 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 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访客管理系统技术研究 篇10
1 系统功能分析
1.1 访客信息登陆
需要受访者准备好二代身份证, 系统会自动读取信息, 如果信息已经存在于系统内, 可直接进入;如果在白名单之中, 管理者需要在系统中输入访客相关信息, 除了自动录入的身份证信息以外, 还包括车辆信息以及携带物品信息等;如果在黑名单之中, 管理者可以直接拒绝其进入。
1.2 查询受访人信息
可以按照姓名或者是部门查找, 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输入受访人姓名, 具体信息就可以直接显示出来, 并通过本人电话或者是部门电话联系到受访人。
1.3 打印访客名单
前两步完成, 明确访客可以入内以后, 管理人员将访客名单打印出来, 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来访人数以及携带物品等, 还包括日期以及时间信息。
1.4 访客签离
拜访结束以后, 访客需要将访客单交还给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核实并签字以后, 访客离开。这一过程需要使用访客单上条形码, 如果条形码出现问题, 系统无法识别, 管理人员要重新在系统上查询访客记录, 并进行手工签离。如果访客单上没有受访人签字, 或者是访客单丢失, 管理人员需要重新联系受访人, 核实以后才能签离。
1.5 访客记录查询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系统上查询访客记录, 可以针对某一条记录进行相应操作。登陆查询窗口以后, 输入相应的查询条件, 可以是访客姓名、被访者姓名或者是访问时间等, 系统会根据输入信息匹配出对应的记录。
1.6 系统管理
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中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用户信息, 还可以完成登陆、注销以及修改密码等操作。管理界面上有所有用户信息, 上面还会显示当前登陆状态, 点击添加按钮以后就可以添加新用户, 选中用户以后可以删除用户或者是修改密码。
2 访客管理系统技术研究
2.1 硬件设施
访客管理系统需要的硬件设施如下:一是一台主机, 它是硬件设施的核心部分, 所有客户端软件都在主机上运行;二是触摸显示屏, 用户界面和操作界面都在其上显示;三是键盘和鼠标, 主要为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提供支持;四是二代证阅读器, 居民二代身份证放置其上以后, 信息会自动被取读并输入系统中;五是证件扫描仪, 主要负责扫描来访者的各类证件;六是条码阅读器, 访客签离时会用其识别条形码;七是打印机, 主要负责打印访客单;八是摄像头, 主要负责拍摄访客照片;九是座机, 主要用于联系被访者。
2.2 软件设计
2.2.1 软件总设计
系统软件分为四个模块, 一是用户界面, 主要任务是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二是设备管理, 主要任务是管理外设, 为用户界面模块提供服务;三是呼叫管理, 只要任务是对呼叫流程进行控制, 对多音多频信号进行识别, 向用户界面模块提供呼叫服务;四是客户端, 主要任务是与服务端之间进行通信, 实现数据的交互。其中, 标准外射必须由系统直接支持, 而相应的驱动可以由厂家提供, 需要对访问过程进行定义。
2.2.2 管理模块的设计
系统管理模块位于中间层, 其上层是用户界面, 下层是底层驱动, 需要对操作的调用过程进行整合。相对于系统程序而言, 一些外设的相应速度会稍微慢一些, 为了不对界面操作产生太大影响, 该模块采用一个后台线程的方式, 实现对设备的异步调用。其与用户界面之间的通信使用Windows系统, 因此将消息驱动的无线循环作为管理线程, 如果系统处于空闲状态, 消息列队就会显示在读, 如果出现新的消息, 线程就会被唤醒, 并根据系统程序作出相应处理, 而对于底层驱动来说, 直接通过函数接口实现调用。
2.2.3 数据库的设计
该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储存在服务端数据库中,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 需要先分析用户需求,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概念设计, 然后建立E-R模型, 完成数据库的设计,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概念设计, 访客记录是系统中最主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是访客自身信息, 二是受访人信息, 三是拜访活动信息。其中只有访客基本信息 (身份证上所包含的信息) 是固定的, 而其信息会根据受访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访客信息就有唯一性, 每一个来访者对应一个受访人, 但是一个受访人却有可能对应多个来访者, 产生多条访客记录。其次是访客记录表的设计, 其中包括访客个人信息, 受访者的信息以及拜访活动信息等, 每一次访客行为都应该被记录在访客记录表中, 完整、准确的反映出当时信息。
3 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访客管理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中。该系统的灵活性较高, 对于来访者证件进行自动识别, 自动录入代替了手工录入, 有效提升了访客管理效率, 对于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传统的访客管理中, 需要来访者手工填写访客登记, 不仅字迹容易辨识, 还会浪费大量时间, 且登记过程比较随意, 存在很多错登或者漏登现象, 访客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访客信息都记录在纸上, 查找时比较麻烦, 同一访客每次来访需要重新填写信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全新的访客系统并应用于实际中, 本文研究了访客管理系统中的技术。
关键词:访客管理系统,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晓玲, 吴杰伟.基于证件识别技术的访客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12 (14) 24:236-238.
[2]胡锦清.基于二维码技术的访客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机电技术, 2014, 13 (15) 03:37-40.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
1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起重机械设备陈旧
起重机械设备过于陈旧,有些起重机械设备已到了甚至超过了报废年限,导致此类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不断和维修成本增加。一些大的施工企业将一些使用多年将近淘汰的旧设备向一些小型施工企业进行转让,这些施工企业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转让给另一些小企业或个体户,旧设备几经周转,已不明出厂年月、不明生产厂家、不明使用经历,也无使用说明书,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1.2 起重机械缺乏专职管理人员
起重机械缺乏专职管理人员,这类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应岗位证书后才能上岗。但我们在现场检查中,经常发现岗位证书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不符,甚至是一些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农民工上岗操作。
1.3 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理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理,对起重机械的使用寿命就无法控制。影响设备寿命的因素有:设计寿命、使用的工作等级和级别、使用中的规范操作维修保养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及安装拆卸的规范作业等。由于起重机械的钢结构无论在工作状态,还是非工作状态下均承受频率不同的荷载,其寿命与使用年限、使用时载荷的大小和次数有关,同设计时确定的工作循环次数及工作级别有关。只有加强起重机械设备档案管理,跟踪起重机械设备工作性能,才能掌握起重机械的使用寿命。
2 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测
(1)常规检测,主要是根据国家颁布的安全技术检验大纲和企业的检测规程来实行的,主要包括:1)技术文件检查。包括起重机产品合格证书、安装使用说明书(包括起重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使用范围)、图纸(总图、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液压系统图)、主要零部件质量保证书或产品合格证(吊钩、钢丝绳、超载保护装置等)、起重机应有的安装、调整、改装、修理、事故处理等技术记录等。2)金属结构检查。包括焊缝检查、连接件检查、结构安全保护检查等。3)主要零部件的检查。包括吊钩、钢丝绳、卷筒、滑轮、制动器等,这些零部件都必须符合GB3811—83 《起重机设计规范》和GB6067—85《起重机安全规程》的要求。4)电气装置检查。包括供电电源、断路器、控制电路、滑线、电线电缆、电气配线等。5)安全保护装置检查。包括超载保护器、力矩限制器、上升(下降)位置限制器、连锁保护装置、缓冲器、防风装置等。6)运行试验。包括空载荷试验、静载荷试验、动载荷试验。
(2)特殊检测,是在常规检测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检测出现的疑点或问题进行的深入检测,特殊检测一般要使用检测仪器。常见的主要有:焊缝无损探伤检测、金属结构厚度测量、金属结构应力测试、材料化学分析和机械性能测试、机械零部件机械性能核算、承重结构受力性能核算、整机设计核算等。
3 安全检测的流程
起重机械设备庞大,检测项目繁多。每个检测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设备的安全状态,影响着设备的安全运行。但对所有设备全部进行检测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检测项目进行分类,简单分类可以为:一般项、重要项、关键项。对于一般项可以不作为定期检验项目,而由大修时一并解决。而重要项和关键项必须定期进行检验。
同时为了提高安全检测的工作效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检测流程。应该根据不同的起重机械类别编制检测流程。编制检测流程时应该注意保证检测者的自身安全,同时要考虑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设备的安全技术状况,保证检测不漏项。
4 常用检验项目
4.1 理化试验
理化试验主要由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试验、工艺性能试验、金相分析、物理性能试验组成。由于理化试验为破坏性试验,主要进行材料硬度或强度测试和宏观检验,必要时进行金相分析,检验金属材料的组织及缺陷,一般检验夹杂物、晶粒度、脱碳层深度、晶间腐蚀等。
4.2 无损检测
起重机械的所有部件均不允许出现裂纹及损伤,各机构在试验后也不允许出现裂纹及永久变形等损伤;部分磨擦部件表面磨损量也有严格规定,某些部件内部缺陷的当量尺寸也有明确规定,某些专用零部件也有专用的质量要求,有的对表面防腐涂层厚度也有规定。具体要求可参考各种起重机械及零部件的技术规范,必须根据相应的技术要求,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采用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工艺。
5 加强施工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管理的建议
5.1 重视安装与检验
起重机械的安装队伍必须是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安装队伍在安装前务必做好专门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安装程序、规范要求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按照规定做好自检报告。安装完毕后要请监理及其他监督单位进行复检,按规定运行试验、载荷试验合格后,由检验机构进行统一验收。验收合格并取得了《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才能投入使用。
5.2 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施工起重机械作为一种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企业的技术、项目负责人和安装拆卸作业人员实行相应的考核和岗位培训要求。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机械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安装拆卸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起重设备安装专业项目经理证书,从事安装拆卸的作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岗位证书。
5.3 其他
起重机械要定人、定机、定岗管理。要求人人有岗有责,每台起重机都有专人操作管理。起重机械周期检查检验维护管理。起重机械使用部门要经常对在用的起重机械进行检查检验维修保养,加强对起重机的动态监管,有异常情况随时发现并及时整改处理,从而保障起重机械安全运行。起重设备行走机构 800 mm 内为禁区,原则上任何物件都不允许越过起重设备警戒线放置,如因生产需要确实需超界放置的,实施单位必须向相关部门书面填写临时占用路轨区域申请审批表,经相关部门同意并在保证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方可施工。
6 起重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
基层设备管理人员是起重机械设备最直接的一级管理者,也是上级主管部门获得设备运行状况和有关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因此,基层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对该設备的重大决策。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对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立即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对设备管理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然后确定对基层设备管理人员的奖罚,对那些优秀的负责任的设备管理人员应重奖,相反,则应重罚。
起重作业是由指挥人员、起重机司机和司索工群体配合的集体作业,要求起重作业人员不仅应具备基本文化和身体条件,还必须了解有关法规和标准,学习起重作业安全技术理论和知识,掌握实际操作和安全救护的技能。起重机司机必须经过专门考核并取得合格证者方可独立操作。指挥人员与司机索工也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技能训练,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危险和风险,并有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凯鹏,吴静. 起重机械安全问题研究[J].硅谷.2011(03)
[2]陈勇鑫. 浅析起重机械施工作业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2011(09)
沁县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篇12
沁县是山西省核桃种植大县, 也是核桃低产低效林问题突出的重点县。2013年-2014年, 县上争取上级资金实施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示范项目, 由笔者牵头, 先后在朝仁、北西沟、新庄、桃园、申则、走马岭、交口、口头、北河、郭家庄、大沟、上曲峪、杨沟等核桃重点村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在工程所涉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现场指导、现场修剪, 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向林农传授技术, 通过“先培训、后实施、边实施, 边培训”的工作措施, 以身说教, 采取传、帮、带的方法, 提高了林农的核桃管理技术和动手能力。以全县现有先进核桃管理经验的朝仁、桃园等重点村为轴心, 建立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 把当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通过林农和林农交心、土专家和土专家切磋的方式, 用耳闻目染的事实给核桃种植户讲解经验。针对全县核桃基地存在的不同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现将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供相关地区参考。
1 核桃幼树管理
采取先促后控的措施, 在树木生长前期加强水、肥管理, 促其快速生长, 加快成型。7月以后控水控肥, 新稍摘心, 促进枝条充实, 冬季埋土或缠纸保护, 防止抽梢。
2 核桃大树修剪
疏除核桃树的过多大枝, 打开层间距离, 使枝条上下不重叠, 左右不轮生。枝条是结果的基础, 在解决好通风透光和枝条从属关系的问题后, 能留就不要轻易疏除。对一些光秃枝上枝位不好的枝条, 尽量采取改造措施, 角度过高的可用撑、拉、别、吊的办法降低枝位, 角度低的可以用上芽上枝换头抬高枝位。放任树修剪要本着“有空小变大, 无空大变小”的原则选留枝条, 切不可按树型急于求成, 一步到位一次性去除过多大枝, 影响产量。在骨干枝上, 按“先放后截”、“先截后放”的方法培养好结果枝组。
3 核桃示范园地管理
采取的技术措施是秋耕春耙、勤除杂草, 这样有利于秋冬雨雪水下渗, 并可铲除宿根性杂草, 减少养分消耗, 消灭地下害虫, 改善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4 土、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是核桃树管理的重要措施, 是提早结果、提高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基肥以早施为好, 时间在果实采收前后, 幼树每株施25kg~50kg, 大树每株施250kg~400kg。追肥在发芽前、果实膨大期和种仁发育前期分期施用, 大树年施尿素4.0kg~5.0kg, 过磷酸钙1.50kg~2.50kg、草木灰10kg~15kg。根据核桃生长发育的特点, 在发芽以前和上冻以前浇水2次, 浇水条件不具备的地方, 应该覆盖塑料薄膜或者中耕保墒。
5 品种杂乱核桃园高接换优改造措施
5.1 嫁接时间
适宜的嫁接时期是春季核桃发芽到新梢长到10cm时, 即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枝接的最佳嫁接时期;芽接时间为6月, 最晚不超过7月。
5.2 选择高接砧木
选择核桃高接砧木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高接砧木的年龄及生长情况;二是高接砧木的立地条件状况。进行高接换优的砧木, 一般应选择5.0a~20a生、树干高2.0m以下、产量低、品质差, 但生长旺盛的核桃树。30a生左右的树, 可在更新 (即截干) 后的第三年再进行改接, 因树体过高, 改接操作和接后管理都十分不便, 影响嫁接成活率。年龄过大的核桃树, 高接对树冠破坏大, 影响产量, 且高接难度大, 成活率低, 不宜进行。
5.3 控制伤流
伤流是影响核桃嫁接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嫁接时为防止伤流从接口溢出, 需在高接的主枝 (分枝部分3.0cm~5.0cm处) 和主干下端 (离地面20mm以上处) 锯2个~3个锯口 (又叫做放水口) , 以控制伤流。锯口的深度为主干或主枝直径的1/5~1/7, 锯口要上下错开, 使伤流能够从锯口处流出。
5.4 补接
高接未成活的核桃树, 当年会萌发出许多新芽, 应对过多的萌芽进行疏除, 选留3个~5个生长位置好的健壮芽作为骨干枝, 夏季在骨干枝上再进行芽接。夏季芽接主要采用方块形芽接。
5.5 接后管理
5.5.1 剪砧梢
接后7d将接芽以上的砧梢留6.0cm剪去 (接芽上面不再保留叶片) , 以促进接芽萌发。
5.5.2 抹芽
接后15d左右砧木上开始萌芽, 要及时抹除, 以后每隔3.0d就需要检查1次, 发现萌芽随时抹去, 以利于接芽萌发和集中营养生长。
5.5.3 解绑
接后大约15d~25d接芽开始萌发, 当接芽长到5.0cm时, 要把绑缚的塑料膜及时解除。解得过早接芽易被风吹干, 解得过晚易使嫩梢勒下缢痕而被风吹折。解绑时动作要轻, 以免碰掉嫩梢。
6 病虫害防治
6.1 核桃黑斑病
发病严重的地区, 在核桃发芽前喷3°~5°波美石硫合剂, 消灭越冬病菌。生长期喷1次~3次比例为1∶0.5∶20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 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800倍液 (雌花开花前、开花后及幼果期各喷1次) , 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800倍液防治。
6.2 核桃腐烂病
核桃腐烂病又称黑水病, 刮治病斑一般在春季进行, 也可以在生长期发现病斑随时进行刮治。刮治的范围可控制到比变色组织大出1.0cm, 略刮去一点好皮即可。刮后用4°~6°波美石硫合剂, 或60%腐殖酸钠50倍~75倍液, 也可以直接在病斑上敷3.0cm~4.0cm厚的稀泥 (要超出病斑边缘3.0cm~4.0cm) , 然后用塑料薄膜裹紧即可。刮下的病皮要集中起来进行烧毁。
6.3 核桃举肢蛾
核桃举肢蛾俗称核桃黑。防治的措施是:在成虫羽化前, 树盘覆土2.0cm~4.0cm厚, 或地面撒药, 每667m2 (即1亩) 撒杀螟松粉2.0kg~3.0kg。幼虫孵化期是药剂防治的重点, 用15%吡虫啉3000倍~4000倍液, 或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 或10%高效氯氢2500倍液防治。
摘要:沁县是山西省核桃种植大县, 也是核桃低产低效林问题突出的重点县。从幼树管理、大树修剪、园地管理、品种杂乱核桃园高接换优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沁县核桃丰产管理技术。
关键词:沁县,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正之.果树矮化密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高新一.果树及经济林木无性繁殖讲座[J].农业科学, 1986.
[3]H.T.哈特曼, D.E.凯斯特著, 郑开文等译.植物繁殖远离和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4]张宇和.果树繁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
【管理技术研究】推荐阅读:
洗煤技术与管理研究09-15
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研究09-28
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06-29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研究09-13
从技术走向管理--技术经理管理能力提升05-15
蔬菜施肥管理技术技术06-01
技术研发人员技术职称核定管理11-15
草莓管理技术10-19
热管理技术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