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管理技术

2024-07-24

大田管理技术(精选10篇)

大田管理技术 篇1

油菜是泗阳县重要油料作物, 抓好油菜冬春田间管理是夺取油菜高产的重要措施。为此, 总结油菜的大田高产管理技术, 以为油菜高产提供指导。

1 冬前田间管理注重促早发, 育越冬壮苗

1.1 适时定苗、移栽

直播田要做到早间苗、定苗:待出苗后, 在三叶期齐苗时要及早间苗, 主要去除扎堆苗以及小、弱苗, 同时检查有无断垄缺行现象, 尽早进行移栽补空。四至五叶期前后, 根据田间苗情长势和施肥水平, 适当定苗, 根据播种早晚和品种特性, 将密度控制在22.5万~30.0万株/hm2[1]。移栽田应在10月底前完成, 要选择苗高16~18 cm、绿叶6~7片、根茎较粗、无高脚、叶片厚、叶柄短的壮苗移栽, 尽量带土移栽。

1.2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 施复合肥450~600 kg/hm2。直播田定苗后追施尿素60~75 kg/hm2, 薹期追施尿素60~75 kg/hm2、钾肥60~75 kg/hm2, 叶面喷施硼砂1.5 kg/hm2 (先用热水溶解然后对冷水喷施) 。移栽田于冬前11月中、下旬施提苗肥, 分2次施尿素120~150 kg/hm2, 注意苗肥施用不宜太迟太多, 以防止植株越冬生长过旺, 碳氮比低, 抗寒性下降[2,3]。结合用硼砂1.5 kg/hm2对水525~600 kg/hm2细水喷施。根据苗情, 结合中耕, 在油菜2~3片叶时施尿素45~60 kg/hm2作壮苗肥。

1.3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是蚜虫、菜青虫, 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hm2对水600 kg/hm2喷雾, 或用10%大功臣、1.8%阿维菌素、2.5%敌杀死等对水喷雾, 同时可以防治病毒病。直播油菜田化学除草可在油菜五至六叶期、杂草一至三叶期进行。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分别用15%精稳杀得乳油750 mL/hm2和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50 mL/hm2对水600 kg/hm2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移栽油菜田应在油菜成活返青7 d后进行化学除草, 若在芽前喷施过除草剂, 田间禾本科杂草极少时, 防除阔叶杂草可用50%高特克悬浮剂450mL/hm2喷防;对混生的田块, 用5%精克草能525 mL/hm2加50%高特克450 mL/hm2或10.8%高效盖草能450 mL/hm2对水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和繁缕、雀舌草、牛繁缕等阔叶杂草。为防止除草剂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一般在杂草2~4叶施药, 阔叶杂草除草剂施用时, 不宜超过1个月。

2 越冬期做好安全越冬

油菜越冬期上部不再生长, 根系仍在发育, 是孕育高产架子、奠定春发基础的重要阶段。

2.1 中耕培土, 壅施腊肥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和温度, 增强油菜的抗寒性能, 应在小寒以前追施腊肥, 以土杂肥为主。一般结合中耕分别施用人畜粪、尿素9 000~12 000、75~90 kg/hm2, 若基肥没有施用钾肥, 需再施用氯化钾45~60 kg/hm2, 将肥料施于油菜根部。

2.2 清沟排渍

对地势低洼的油菜田, 要注意开挖“三沟”, 清沟排渍, 避免渍水成冰, 加重冻害, 并有利于来年的灌溉和排涝, 也可在气温骤降时, 叶面撒施碎秸秆或草木灰、稻壳等。

2.3 摘除早薹

对于有早薹现象的油菜, 应及早摘薹。摘薹应在晴天进行, 摘去生长点, 抑制主茎生长, 促进分枝生长。

2.4 化学调控

对于有旺长、徒长趋势的油菜田, 在越冬前可喷施多效唑, 一般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600 kg/hm2叶面喷洒, 具有控旺和防冻害的作用。

3 春季田间管理

3.1 施好薹、花肥

在2月上、中旬的油菜抽薹初期, 可根据油菜的生长情况施碳酸氢铵150~225 kg/hm2或尿素75 kg/hm2, 以延长柄叶的生长期, 促进无柄叶、短柄叶生长, 促进春发壮薹, 增加1~2次分枝和结角数, 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4]。临近花期, 用硼砂1.5 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 kg/hm2对水750 kg/hm2喷施。若油菜长势较差, 为防止缺硼, 增加油菜的生长养分供应, 可喷施尿素7.5 kg/hm2, 间隔喷施1~3次。

3.2 清沟防渍害

油菜怕渍害, 为保证土壤中空气充足, 促进油菜的生长, 降低病害的发生, 春后清好沟, 以使雨止田干。

3.3 病虫害防治

菌核病在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均可发生, 可造成油菜减产1~3成, 是油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尤其在开花期和病果发育期雨水较多时, 易发生流行。因此, 生产中要重点做好菌核病的防治[5]。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即在轮作换茬、开好三沟、降低田间湿度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药剂防治, 在初花期、盛花期用5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 或70%甲基托布津1 500 g/hm2对水750kg/hm2喷雾2~3次, 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初花期、盛花期各喷施1次, 初花期整株喷雾, 盛花期重喷油菜中、下部枝杆;严重发病时, 在终花期再喷1次, 中间一般间隔7~10 d。

4适时收获

一般掌握在油菜80%角果成黄绿色, 主茎基部角果开始转现枇杷黄色时即可进行收割。掌握晴天早晚收, 阴天全天收, 收后进行打堆促进油菜籽充分后熟, 以增加千粒重, 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秀红, 申光华.移栽油菜大田高产管理技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0 (7) :30.

[2]胡文秀, 李中秀, 徐宝庆, 等.稻田免耕直播油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0) :2883, 2905.

[3]胡金和, 马众文, 刘宗发, 等.“菜.油两用”优质油菜轻简栽培技术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 :109-110.

[4]殷少华, 熊迎, 夏起昕.城郊优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0) :2378-2379, 2389.

[5]傅寿仲, 戚存扣, 浦惠明, 等.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1) :86-91.

东北地区大豆春播及大田管理技术 篇2

关键词:大豆;春播;病虫害;水肥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3

1 品种选择

良好的品种是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选种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方式、土壤肥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品种。优良品种一定要具备高产、耐密、抗倒伏等特点,东北地区的品种还要具备耐旱特点,在选种时,很多种植者往往只看重高产这一指标,而忽略适种的原则,在购买时还往往陷入高价者优的误区,认为价格贵的一定就好,这是不正确的,购种时一定要综合考虑,选择适种品种。

2 种子处理

一是选种。购回的种子,在播种前一定要进行精选,剔除一些伤、瘪、虫、半等不良种子,选择籽粒圆润饱满,成熟度好的种子,在播种前要先进行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确定播种量;二是进行晒种,选择晴朗天气,把种子薄摊,让阳光充足的晒到每粒种子。一方面晒过的种子能提高活性,促进早发芽,保证发芽率,另一方面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细菌,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三是进行拌种。用种衣剂或其他的化学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因为在东北的春季,低温或干旱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播种后遇到这样的情况,种子就会在土壤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芽,这期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包衣或拌种能起到防虫防病的作用。常用药剂有种衣剂、多福合剂、多菌灵、甲基硫环磷乳油,在拌种时可以加适量钼酸铵,提高大豆苗率和固氮能力。

3 确定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土壤墒情来确定,因为东北地区春旱和秋旱常常发生,如果发生秋旱,土壤中水分不足,第二年春天,墒情必然不足,在大豆播后很容易加重旱情。如果地块没有进行秋翻,就要采取原垄卡种,而经过秋翻的地块,要采取平播后起垄或平作窄行密植,土壤墒情较差地块采取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干旱严重地块采取行间覆膜的播种方法,并做到连续作业,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4 适时播种

大豆播种,以适时早播,尽量快速播完为原则,播种条件要求5厘米深土层温度要达到10℃~12℃以上,具体时间要结合当地的耕作制度、品种、土壤、气候等因素来确定,东北地区播期有所差异,辽宁基本在4月20日~5月10日这段时间为宜,而吉林和黑龙江中南部一般在4月25~5月10日这段时间为宜,而黑龙江北部和东部一般在5月5~15日播种为宜。

播种时要抢墒播种,一定要抓住地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播种要连续作业,先进行深开沟,然后把种子播在沟中的湿土上,再进行覆土并镇压,现在多采取新型播种机,基本上一穴一粒种子,开沟、播种、盖土可以做到一次完成,播种均匀、盖土一致,而且行直距匀,播种效果好、效率高。播后镇压保墒。土壤墒情适宜时,播后2~3小时进行镇压;土壤墒情较差时应随播随压;土壤湿度大(含水量>25%)或播后遇雨的地块,需待地表出现2厘米干土层时再进行镇压。

5 出苗管理

播种后要定期查田,一般在3~5天时开始查看田地墒情,如果发现有失墒严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补墒,出苗前要进行芽情查看,发现有芽干、坏种严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补种。如果土壤温度达到出苗标准,播种后一周左右大豆便可出苗,这时要注意苗情,及时发现缺苗断苗的情况,并要注意虫害的发生,对于断垄断条的地方,要及时补种一些早熟品种,并科学喷洒药剂进行虫害防治。

6 田间管理

6.1 水肥保障

大豆本身有固氮能力,但是在幼苗期,固氮根瘤形成很少或者是根本还没有形成的时侯,需要施入一定量的氮肥来作基肥的。大豆植株长大以后,虽然自身能固定一些氮,但相对于生长需要,还是需要补充一些氮肥,大豆根瘤菌所固氮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如再遇到肥力较低的田块,补氮更显得十分重要。但在补氮时也要注意不要施用量过大,因为会引起大豆的疯长反而导致产量下降。一般来说,在大豆开花以后,需氮量达到最高峰,这个时侯需要补充氮肥。可以按照碳酸氢铵150公斤/公顷或者尿素60公斤/公顷施用,也可以在结荚骨粒期对肥力较低的田使用1%~2%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雾。

施肥时,最好进行测土,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进行科学培肥,根据测土结果,将氮、磷、钾肥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施入。经常检查田间土壤的水分情况,关注大豆叶片的状态及颜色,发现缺水,要及时进行补充,确保大豆生长所需水分的供应充足。

6.2 中耕除草

大豆是喜耕作物,因为其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中耕能改变土壤结构,增加透气性,利于大豆的固氮,促进其生长。中耕的好处还包括提高地温、保墒,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起到灭虫的作用。大豆在幼苗期,生长较为缓慢,很容易使杂草快速生长,杂草的长势过旺,势必会在阳光、水分、养分等方面与大豆植株进行争夺,影响大豆的生长,所以要及时科学除草。可以人工除草或者使用除草剂进行,在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杂草类型及施用方法,按照说明严格执行,避免发生药害。

7 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要密切关注大豆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一旦发现征兆,要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采用物理、化学、农业、生物的方法,综合进行防治,确保病虫害能在掌控之下,不大面积扩散,保证大豆的良好生长,为夺高产、创优质提供条件。

机插稻大田管理技术 篇3

1 肥料运筹方法

以较少的肥料获得预期较高的优质产量, 达到省肥、高效、环境友好的综合效果, 是水稻栽培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根据机插水稻的生长特点, 楚州区以施纯N300~375kg/hm2的效果最好, 产量最高。由于机插稻的分蘖发生节位低, 分蘖期长, 各个时期的施肥方法与一般手栽水稻不同。为将群体穗数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肥料运筹重点应是改进分蘖肥的使用时期, 以调节利用最适分蘖节位和控制中期群体, 并增加穗肥的使用, 促进颖花分化, 争取大穗。

1.1 分蘖肥

在基蘖肥定量的基础上, 一般手栽水稻基肥占其蘖肥的70%左右, 分蘖肥占约30%;而机插稻的基肥在基蘖肥中的比例应为30%~40%, 分蘖肥占60%~70%。特别注意机插水稻不可采用与手插水稻相同的基肥和分蘖肥比例, 这是因为机插水稻缓苗期长、机械移栽伤根重, 新根发生缓慢, 若基肥过多, 则秧苗无法利用, 会导致肥害僵苗, 也会由于移栽后灌排频繁, 导致肥料流失严重, 降低肥料利用率, 因而不宜多施分蘖肥。应分次施分蘖肥, 利于攻大穗、争足穗。

返青分蘖肥在栽后7d施1次, 并结合小苗除草剂进行化除, 方法是尿素与稻田小苗除草剂一起拌湿润细土, 堆闷3~5h后在傍晚田里上水5~7cm时撒施。施好后田间保持水层5~7d, 同时开好平水缺, 以防雨水淹没秧心造成药僵甚至药害, 以提高化除效果。对栽前已进行药剂封杀灭草处理的田块, 不可再用除草剂, 以防连续使用而产生药害。在栽后12~14d再施1次分蘖肥, 同时注意捉黄塘、促平衡;栽后18d左右视苗情再施1次分蘖肥, 切记过多、过迟, 以免造成群体过大, 影响成穗率和大穗的形成。

1.2 穗肥

(1) 促花肥。促花肥主要是促进穗大粒多, 一般在穗分化始期施用, 具体施用时间和用量要视苗情而定, 若叶色正常, 施用尿素120~180kg/hm2;若叶色较深不褪淡, 可推迟并减少使用量, 也可不施;若叶色较淡的, 可提前3~5d施用促花肥, 并适当增加用量。

(2) 保花肥。保花肥的作用是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一般在出穗前18~20d施用, 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多施, 但尿素施肥量不宜超过150kg/hm2;相反则少施或不施。抽穗后一般不需要再施肥, 如叶色明显落黄, 可用尿素15kg/hm2对水750kg/hm2喷雾。

2 水浆管理技术

机插时应坚持薄水移栽, 寸水活棵, 以利于提高栽插质量。机插后灌水护苗, 水深以不漫过秧心为宜。插后3~4d的水浆管理宜采取间歇灌溉, 并适当晾田, 以促进返青、扎根, 此时切忌长时间深水, 造成根系和秧心缺氧, 形成水僵苗甚至烂秧。活棵后从分蘖期至有效分蘖临界期, 应浅水勤灌, 灌水时以水深达3cm左右为宜, 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 如此反复, 达到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水气协调的目的, 促分蘖早生快发, 植株健壮, 根系发达。对长期浸水、田脚较烂、透气性差、影响根系发育的田块应及时脱水爽田1~2d后实行浅灌, 促新根生长。

机插水稻的搁田同样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 在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开始搁田。搁田以“轻搁、勤搁”为主, 循序渐进, 多次搁田, 使茎蘖平稳上升, 缓慢下降, 并促使肥水向低位分蘖输送, 形成大穗, 切忌一次重搁, 使田间茎蘖数大起大落, 造成有效分蘖死亡, 穗数不足。搁田应达到土壤层实硬板、叶色褪淡显黄、根系下扎的效果。搁田结束后茎蘖数应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2~1.3倍, 使成穗率达75%, 实现个体、群体的协调生长。

搁田后的水浆管理要坚持浅水勤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出穗及其后的25d里, 以浅层水灌溉为主;出穗25d以后宜采用间歇灌溉为主, 收获前7d断水爽田, 以利于收获。

3 病虫害防治

危害水稻的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 具体的防治时间和用药方法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进行。尤其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当前水稻生产的首要病害, 防治上一要选用抗病品种, 二要重点防治传播条纹叶枯病毒的水稻灰飞虱。

参考文献

[1]陆桂清, 盛小琴, 何松银, 等.不同施氮量对机插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140.

[2]李华, 钱宗华, 毛金凤.机插水稻软盘旱育秧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5) :44.

[3]傅健.机插稻双膜育秧底孔密度研究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9) :106-107.

湿地松容器苗大田培育技术 篇4

一、植物学特性

湿地松为高大乔木,产于北美,高达36米,径粗可达92厘米,干形圆满通直,树皮灰褐色,沟状深裂,针叶三和二针一束并存,长达12~30厘米,较粗硬,深绿色,有光泽。花单性,雌雄同株,3~4月开花,翌年9~10月球果成熟,球果卵状圆锥形,种子卵圆略呈三角形。

二、生物学特性

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20世纪3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为喜阳树种,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喜生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有明显的干湿季节的亚热带气候,在中性以及强酸性的土质疏松的红壤丘陵地生长良好,尤以在低洼沼泽地的边缘生长最佳。在排水良好的沙地或者积水地生长较差。深根性,速生,抗风力较强,对松毛虫抗性较强。

三、繁殖方式

湿地松容器苗大田培育常采用播种繁殖,在科学研究及实验方面也可采用扦插繁殖。

1. 播种繁殖

湿地松容器苗的播种繁殖分为圃地整理、整土装袋、种子处理、容器点播、沙床育苗、芽苗移栽等过程。

①圃地整理。本地湿地松容器育苗多选择交通及水源方便、土壤肥沃、地势略高、土壤酸性的水田进行育苗。首先在头一年秋季水稻收割后进行深翻,深度25~30厘米为宜,深翻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风透气状况。经过一个冬季的冻垄及土壤风化,土粒易碎,便于装袋。同时将大田四周的围沟挖通,在第二年2月下旬或3月上旬,每亩田施充分腐熟的饼肥200千克,配以200千克的过磷酸钙,或者每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0千克,配以200千克的过磷酸钙。用旋耕机连旋2~3遍,将大田旋平,土粒旋碎,使肥料充分溶于土壤之中。按1.6米开厢用床,床宽1.3米,沟宽0.3米,沟深0.25米左右,深沟窄床,利于灌排水及人员作业。将起出的土均匀撒在床面,耙平后以利装袋,苗床一般长15~25米,过长须开中沟。同时,对苗床每亩通常撒1.5~2.5千克硫酸亚铁粉进行土壤消毒。

②整土装袋。容器育苗通常采用规格8厘米×12厘米的营养袋或营养杯,用长方形的铁筛子将土筛碎成一垄一垄的,每垄间隔1~1.5米。用绳子拉好长方形的厢床,每行按30个容器袋整齐排列,每亩田可装袋25万袋,每个人平均每天可装5000~6000袋。

③种子处理。将购买的湿地松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子催芽处理通常采用浸种和低温层积催芽等方法。

a. 浸种。3月中旬将湿地松种子置于大盆中,先用65℃的温开水浸种,边倒边用手揉搓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大约20分钟,水温逐步下降,可不再搅拌。浸种用水为种子量的1~3倍,每隔24小时进行换水。经72小时(即3天3夜)浸种后,将瘪壳捞尽,换水,用0.5%的高锰酸钾(限于种胚未突破种皮的情况下)杀菌30分钟,再倒清水洗净后沥干。根据育苗需求,可直播于容器袋或进行沙床育苗。

b. 层积催芽。3月上旬取湿润适中的新鲜干净河沙(用手握成团,无水渗出)按3∶1或4∶1的比例和种子充分混合后,盛装在大桶或缸里并加盖保温,经常翻动,使其湿润均匀,湿地松催芽约需20天,当种子10%~20%露白(即裂嘴)即可停止催芽,用筛子将种子筛出后可直接在容器袋中点播。

④容器点播。在湿地松种子催芽后直接播于容器袋中,每一容器袋播种2~3粒,覆土厚度为0.5厘米,待发芽成苗后,把每一容器多于一株的余苗移于缺苗的容器内,移植后喷水定根。

⑤沙床育苗。在背风向阳处做沙床,宽1.2米,长度为10米以内。3月下旬,首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浇透杀菌,将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均匀播于沙床上,用方形小木板将湿地松种子拍平,使种子与湿沙紧密接触,再覆盖一层0.5厘米清洁细沙,厚度以看不见种子为宜,用喷壶喷透水,搭小拱棚,覆盖2米宽的中膜。中膜必须新鲜,3~4丝厚,使阳光能够透过,以增加拱棚内温度,利于种子早发芽。床面表层沙发白时需及时淋水。温度超过35℃时需将两端薄膜揭开透气。必要时,可在薄膜上方布50%遮阴网,种子少量萌发到大量种壳顶出沙面只需3~4天,这时特别要控温及防病,晴天高温白天敞开拱棚两端通风,晚上关闭,反复几天,既可炼苗又可透气。如果连续阴雨天,芽苗极易发生猝倒病,除2~3天喷一次1000倍液多菌灵或0.1%高锰酸钾溶液外,必须人工拔出病株掩埋,以防传染。

⑥芽苗移栽。在沙床上湿地松芽苗尚未脱壳,侧根尚未发生前移栽为佳。拔苗前先用清水淋湿苗床,然后轻轻拔起芽苗,放入盛有清水的浅盆内或盘中保湿,上用湿布覆盖。用小竹签在容器袋中央插出深约2厘米的小孔(穴),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芽苗子叶向上轻轻捏出,将根部插入孔穴中,然后用竹签在芽苗近侧插入基质深约2.5厘米,轻轻挤压,使苗根与土粒充分接触,过重易造成芽苗受伤死亡,芽苗移栽完后迅速浇好定根水。

2. 扦插育苗

湿地松扦插育苗多用于科学实验,生产上很少用。首先装好容器袋,选择湿地松10年以上的母树,用母树1~2年生苗木的侧枝,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均可,夏季将枝条短截成10厘米长左右,下部速蘸1∶1000倍ABT溶液,插入土中6厘米深,全光喷雾,约60天可生根。扦插成活过程中,搞好灌排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特别是苗床不可过湿,水分不可过量,以免引起插穗腐烂。

四、苗期管理

1. 间苗、补苗

在湿地松容器苗初步成活后即可间苗、补苗。补苗结合间苗进行。间苗即把点播成活于容器袋中,多于1株的苗木移植到其他袋中,补苗需进行2~3次,但最后一次不能迟于5月中旬,过迟易造成阴苗过多,影响出苗率。

2. 浇水、排水

播种后至苗木出圃前,要根据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发育阶段实际情况,切实做好浇水管理工作。特别是夏季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水抗旱,梅雨季节注意排水,幼苗期(4~5月)要经常浇水,宜少量多次,速生期(6~7月)需大量灌水,(9~10月)成苗期需少量灌水,休眠期不灌水。

3. 除草

湿地松容器苗化学除草易造成药害,应每隔半月进行一次手工除草。在播种后或芽苗移栽前用60%丁草胺将土壤喷一遍封闭,以防止杂草。在湿地松出苗或移栽后防草只能用盖草能喷雾,其他杂草采用小尖铲一点一点铲除,对厢沟、围沟、中沟杂草可用锄头直接铲除。

4. 追肥

湿地松容器苗根据苗木长势适当追肥。一般在5~7月追肥2~3次,每10天左右1次,每次每亩用尿素10千克左右。先用一把尿素(约100克),化于喷壶水中(约20千克),比例约1∶200倍,喷于苗木上,然后用清水再清洗一遍,不会烧苗,在9月秋初追施适量复合肥,以利苗木增粗生长及木质化。

5. 病虫害防治

湿地松常见的病害有松苗猝倒病,严重时造成整个苗床幼苗死亡或成块缺苗。在播种后至幼苗木质化前都可能发生。一般预防为主,故在幼苗出土或芽苗移栽前后,应每隔7天喷洒1000倍液多菌灵+敌杀死800~1000倍液防病虫害,或者用0.5%~1%波尔多液,隔1周喷洒1次,每次每亩用药液50~75升,或用1∶1000倍液高锰酸钾,在发病前后均可使用,发生病害时要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并在病苗处喷洒药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大蟋蟀等地下害虫为害,可用敌杀死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杀。

五、栽培管理及运用

一年生湿地松容器苗可直接上山造林。疏栽桐,密栽松。初植密度可适当大一些,行株距为1.5米×1米,每亩400株左右,林分郁闭后通过适当间伐抚育或采挖销售,达到3米×2米密度,8~10年可成材。总之,湿地松既是用材树种,又是高产脂树种,还可作园林行道树,其用途十分广泛,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钟祥市林木良种场 邮编:431900)

水稻机械化插秧大田管理技术 篇5

一、合理施肥

1. 施足基肥。

水稻的高产栽培基肥应占全生育期的70%~80%, 追肥占20%~30%。机械化插秧因秧苗小, 插得浅, 加之贵阳市机插秧一般在5月初移栽大田, 此时稻田水温、地温较低, 影响土壤有效养分释放, 易形成前期速效养分不足, 不能充分满足水稻分蘖早生快发的要求, 因此机插秧稻田同样要施足基肥。如选用中迟熟种 (生育期165~175天) , 则亩用腐熟农家肥 (最好用猪粪、沼渣) 1000千克~1500千克、尿素5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钾肥5千克均匀施满大田后, 通过三犁三耙, 充分将肥与土壤混均匀, 在耙时要将大田耕平整 (全田高差不超过3厘米) 。

2. 合理追肥。

追肥不能一次性追施, 如选用中迟熟种 (生育期165~175天) , 亩用尿素15千克、钾肥10千克、硅肥1千克采用看苗分三次 (分蘖肥、穗肥、粒肥) 追肥。早用分蘖肥, 因稻田土壤早期释放的养分不能充分满足水稻分蘖需要, 在移栽后5~7天 (不能低于5天, 不超过9天) 内结合除草追一次分蘖肥。亩用尿素5千克、钾肥5千克加稻田除草剂混均后, 均匀的撒施大田。穗肥看苗施用, 在幼穗分化期如秧苗叶色浓绿不用肥, 如叶片叶色发黄每亩用尿素3千克、钾肥5千克、硅肥1千克追肥。轻施粒肥, 在倒3叶期看苗用肥, 如叶片叶色发黄用尿素2千克追肥, 以保证穗大、粒饱满, 获高产。

二、田水管理

1. 浅水移栽。

移栽前三天 (粘壤土的稻田要提前2~3天耕整、砂壤土的稻田提前1~2天耕整) 要将大田耕整耙平, 保持1厘米水层。不能深水移栽。

2. 间隔灌水促分蘖。

分蘖期最好采用间隔灌水, 即:浅水返青成活后灌3厘米深的水, 待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如分蘖过旺 (亩1万5千窝, 平均每窝超过17个蘖) 则要及时晒田, 控无效分蘖, 即:放干田水, 晒至土壤开裂, 秧苗新分蘖叶片发黄为宜。

3. 足水孕穗扬花。

孕穗扬花期要保持充足的水层, 一般田水要有5~7厘米。

4. 干干湿湿利灌浆。

在灌浆期, 每次灌4厘米左右的水, 待自然落干2~3天再灌水, 灌水深度为4厘米左右。如此反复灌水至收割前10天 (砂壤地7天) , 理沟排水。

三、病虫防治

在贵阳地区, 水稻常见病有稻瘟病、稻曲病, 常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要注意观察, 根据病虫变化规律, 抓好综合防治。

1. 稻瘟病:

在分蘖期, 发现叶片上出现病斑, 用多菌灵20克加三环唑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 在水稻破口期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间隔一周后用25%的使百克乳油30~50毫升兑水45~60千克喷雾。

2. 稻曲病:

破口前3天用15%粉锈宁100克或50%的甲基硫菌灵10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

3. 稻飞虱:

当百丛虫量白背飞虱达1000头, 褐飞虱达500头时用10%的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60千克喷雾。

4. 稻纵卷叶螟:

当亩幼虫量达10000头时, 用18%杀虫双2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

华池县大田黄芩种植及管理技术 篇6

黄芩属唇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根粗壮, 圆锥形, 表皮棕褐色或暗褐色, 断面黄色。茎直立, 高33.3~50cm, 四棱形, 基部多分枝。叶对生, 具短柄;叶片卵状三角形, 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 叶缘有疏锯齿, 叶片两面均被短绒毛。总状花序顶生, 花偏向一侧排列;花冠二唇形, 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 褐色。 花期7~8 月, 果期9~10 月。

甘肃黄芩原野生在山坡、崖边、路旁等向阳干燥的地方。喜温暖, 耐干旱和严寒, 但怕涝, 适宜在微碱性和中性的壤土中生长。忌连作, 一般种过黄芩的土地须经3a以后才能再种。

2 栽培方法及管理

2.1选地整地

种植甘肃黄芩应选择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 也可利用路旁、崖边的零星地块。秋季将土地深翻一遍。翌春解冻后每667m2施厩肥2000~2500kg和过磷酸钙15~20kg, 再浅翻一遍, 使肥料混入土壤内。然后耙细耱平, 按地长做成宽133.3~166.7cm的平畦, 畦间留宽33.33cm左右的排水沟。

2.2种植

种子于上一年9~10 月种子陆续成熟时, 分次采收, 晒干贮藏。翌春4 月中、下旬, 在作好的畦平上按33.33开1.67cm深的沟, 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如气温在15℃以上, 覆土至畦平。土壤有足够的湿度, 一般在播后半个月即可出苗。每667m2需种量1kg左右。

2.3田间管理

2.3.1间苗定苗

苗高3.33cm时, 适当间去一些密生苗和弱苗。当苗高6.67~10cm时, 按株距10~13.3cm选留1 株壮苗, 拔去多余的幼苗。

2.3.2松土除草

苗期杂草容易生长, 因此在播种后第一年应做到见草即除, 地无杂草。第2 年以后, 植株逐渐高大, 可根据杂草滋生情况, 适当减少除草次数。结合每次除草, 可在行间浅锄, 是畦内表土疏松。

2.3.3追肥

在每年6~7 月, 可在行间开沟, 每667m2追施硫酸铵10kg和过磷酸钙20kg, 以促进植株和根部的生长。

2.3.4排水

地里积水时, 容易引起根部腐烂。因此在多雨的时期, 要及时排除地里的积水。

2.3.5摘蕾

除留种者外, 在每年植株现蕾时, 可剪去花枝或摘除花蕾, 以使根部养分充足, 加快生长。

3 病虫害防治

3.1叶枯病

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致, 多发生于夏季多雨时期。发病后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色病斑, 使叶片逐渐枯萎。开始时在畦上局部发生, 如不及时防治, 可迅速蔓延至全部地块。防治方法:冬季清除病残体, 集中烧毁, 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洒1:1:120 波尔多液, 每7~10d一次, 连续2~3 次。

3.2根腐病

由一种真菌引致, 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时容易积水的地方。发病后根的中、下部出现黄褐色锈斑, 以后逐渐干枯腐烂, 使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并用生石灰撒入病穴消毒, 以防止传染。发病初期喷洒50% 退菌特1, 000 倍液或1:1:120 波尔多液, 每15d一次, 连续2~3 次。

3.3害草防治方法

黄芩是中草药, 在种植的过程中最好少使用除草剂, 尽量靠人工除草。但在防治杂草过程中, 选用化学药剂防治, 不仅省钱省工, 而且比较彻底, 又能收到较好的防除效果。

3.3.1专杀禾本科除草剂的用量

用60% 丁草胺乳油每667m2100 ~ 150m L加水40L左右进行播前土壤处理。用50% 杀草丹乳油每667m2150m L加水40~50L进行播后土壤处理。

3.3.2黄芩除草剂药田宝的用量用法

药田宝属于茎叶处触杀型除草剂, 专杀阔叶杂草, 除草彻底, 使用方法:每667m2用药田宝3 瓶, 兑水30kg, 均匀喷雾于地表。

4 收获、加工和贮藏

黄芩在播种后3~4a秋季或春季未萌发前收获。引起根系较长, 所以要深挖缓起, 以防挖断根部。挖出后除去残茎, 晒至半干, 装入竹筐内外皮, 再晒至全干, 即为成品。黄芩一般用麻袋包装, 每件25kg, 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 适宜温度30℃, 相对湿度70%~75%, 安全水分11%~13%。黄芩夏季高温季节易受潮变色和虫蛀。防治方法:贮藏期间保持环境整洁;高温季节前, 按剁或按件密封保藏;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品, 及时翻垛、通风或晾晒。

参考文献

蘑菇大田栽培技术 篇7

栽培蘑菇的田块选择土壤偏沙性、排水良好、灌水方便、近水源、交通方便的田块。水稻收获后泥土未干之前犁好耙碎后以南北向排列, 菇床宽2 m, 厢中间留40 cm人行道, 两边各80 cm作单向栽培床, 然后在畦的外侧搭建1.6 m高的拱棚, 并盖上农膜, 拱棚两头也像蚊帐一样盖至落地, 并做成活动门, 以便调节温湿度和管理时进出, 农膜外侧要盖上草帘, 以作遮荫棚, 防止阳光照晒菇床。四周深挖排水沟, 菇床整好后, 将栽培料铺上菇床, 厚15~20 cm, 待通风1~2 d后播种盖膜或覆盖草扇, 要求做到厢沟直、规范、统一时间播种。

2 品种选择

蘑菇品种的选择是获取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选择低温型、适应性强的品种, 如气温在5℃以上能正常出菇的浙农1号、福农2796、泸01等第3代栽培种。

3 培养料配制

利用牛、猪、羊、禽粪、干稻草、玉米秆等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的秸秆浸水堆制备用。以100 m2用料配制, 可采用如下配方:无霉变干稻草1 250 kg, 尿素12.5 kg, 碳氨12.5 kg, 油枯50 kg, 普钙38 kg, 石膏38 kg, 石灰38 kg;干猪牛粪1 500 kg, 干稻草1 200 kg, 麸肥50 kg, 尿素7.5 kg, 普钙75 kg, 石膏 (或石灰粉) 75 kg;干猪牛粪625 kg, 干稻草625 kg, 油枯25 kg, 尿素25 kg, 普钙37.5 kg, 石膏37.5 kg, 石灰37.5 kg。以上3种配方任选1种。

4 堆料发酵

先把稻草浸泡淋湿透, 握紧稻草有水3~5滴为宜, 干牛粪淋湿抓紧有水1~2滴为宜。堆制, 堆宽2.0~3.5 m, 先堆17 cm厚经预湿的草, 在草上面撒尿素麸肥, 然后再铺上3 cm厚的预湿牛粪, 依次堆1.5~2.0 m高, 经6~7 d后, 堆温急剧上升到70℃以上, 并开始下降时开始第1次翻堆, 翻堆时将石膏、磷肥均匀地撒入, 若料内偏干, 可泼浇粪水或清水调节堆内的水分, 堆的宽度收缩30 cm;5~6 d进行第2次翻堆, 并把石灰按1%的比例溶于水中进行撒泼, 以手握紧一把有代表性的料时有7~8滴水为宜, 堆的宽度再收缩30 cm;4~5 d进行第3次翻堆, 堆料含水量以5~6滴水为宜;3~4 d进行第4次翻堆, 水分调到4~5滴为宜;3 d后水分调节至3~4滴;2 d后铺料于田板菇床上。堆翻时做到上下、内外料的位置交换, 堆料的中间用木棒等做成通风孔, 堆料腐熟后用敌杀死 (或杀螨剂) 将堆料表面喷1遍药, 喷药后用膜闷10~24 h, 将料中残存的害虫消灭[1,2]。

5 铺料与播种

将堆制好的料 (料温在28℃以下) 铺在菇床上15~20 cm厚, 堆养料的含水量在55%~60%, 用菌种均匀播在栽培料表面, 然后覆盖细土 (细土用石灰水淋湿透) , 最后盖拱棚膜 (要塔遮荫网或草扇) , 保湿遮荫。播种期安排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播种前先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把播种需要的各种器具消毒, 然后把打散的菌种撒播在已经铺好培养料的畦面上, 再用消过毒的清洁木板轻轻拍打播好种的菇床, 以利菌种与培养料的接触, 最后用500倍的多菌灵对播好种的菇床进行消毒杀菌。

6 播后发菌管理

播种后1~7 d是发菌吃料期, 此期间不能过量地通风。播后1~3 d, 以保湿换气管理为主, 棚内温度与料温应控制在28℃以下, 第2天可开始适量的换气, 尽快使菌丝恢复萌发。播种4 d后菌丝开始吃料, 管理上以换气为主, 少通风为辅。播后5~7 d菌丝开始纵横向吃料, 以少通风为主, 随着日子的增长, 通风量也随之适当的加大, 以促进料内菌丝粗壮生长。总之, 要结合气候、气温、大田方位灵活应用。播后10~15 d料内菌丝已经长有85%左右, 即可覆土[3,4]。

7 制土与覆土

每100 m2需要细碎土2 000 kg、按细碎土的3%~10%配备无霉变的砻糠 (沙性土偏少, 黏性土偏多) 、石灰80 kg、敌杀死混合, 先将砻糠提前1 d放在1%的石灰水中浸泡后捞起备用, 把细碎土、浸湿的砻糠、敌杀死、1%石灰水混合拌均匀, 水分调至手握成团、落地稍松散为度, 然后把砻糠土拢堆, 用农膜闷杀土内害虫12 h, 即可覆土。覆土前, 料面先喷0.2%多菌灵溶液, 再将配好的砻糠土覆盖在发好菌丝的料面上, 厚度掌握在3~4 cm为宜, 然后在土上喷1%的石灰水1.0~1.5 kg/m2, 要做到勤喷轻喷, 覆土1~2 d要换气通风, 促进菌丝复壮;3~5 d内, 只换气不通风, 促进菌丝上土;6~8 d菌丝开始爬上土层, 并纵横交错生长;9~10 d后, 轻拨土面, 可见白色较浓密的菌丝体;15~22 d即可出菇。

8 水分管理

喷水原则:勤喷雾、轻喷雾;冬菇从多到少、春菇从少到多。喷水技巧为“八看八忌”。“八看”即:一看品种;二看气候;三看气温;四看棚内空间小气候;五看土层干湿度;六看土层厚薄度;七看料内菌丝强弱;八看床面蘑菇大小多少。“八忌”即:一忌喷关门水;二忌25℃以上喷水;三忌采菇前喷水;四忌寒流来前喷重水;六忌菌丝衰弱的床面喷重水;七忌暴雨降临前喷重水;八忌一次性喷大水。“八看八忌”是相辅相成的, 辨证地掌握好两者的技巧是保证蘑菇优质丰产的重要技术之一。

9 通风换气

蘑菇是好氧性大型真菌[5]。菌丝若处在长期干燥状态时不会死亡, 但不出菇;菌丝长期处于湿闷环境时, 不但不出菇, 其菌丝将会被闷死。菇床通风换气应采用“四看二少”法进行管理, “四看”即:一看气温, 如气温低时选择中午通风换气, 气温高时选择早晚凉爽时进行;二看气候, 气候干燥时不通风只换气, 阴雨天则多开门窗通风换气;三看菇色, 菇色发红, 菇盖发粘要加大通风量, 菇色干亮、菇盖无绒毛状要停止通风, 必要时需及时喷水提高湿度;四看土层, 土层潮湿要多通风换气, 反之少通风只换气。“二少”即:一少, 寒流时少换气、不通风;二少, 冬季夜间寒冷时少通风换气。通风换气要结合喷水技巧的“八看八忌”灵活应用。

10 病虫鼠害防治

蘑菇大田栽培是冬季野外田间套种的方式, 此时气温较低, 所处的环境条件比大棚床架式栽培的固定菇房优越, 如果空气清新协调, 周期不长, 废料当年还田作肥料后卫生环境清洁, 轮作率高, 从而减少杂菌虫害的滋生源, 故病虫害发生几率低。冬菇冬闲田栽培, 一般很少发生大面积病虫危害, 但是也不能轻视, 应采取“防重于治”的方针, 把病虫害杀灭在生产周期前。一旦发生病虫害要及时防治。具体防治措施可根据发生的病害或虫害对症下药。鼠害一般少见, 如有发生, 在防治时必须要做到“两要一禁”, “两要”即:一要防止毒鼠饵接触蘑菇;二要注意人畜安全;“一禁”即禁止在栽培田块周围设置防鼠电网。

11 加工出口鲜菇的收购标准

菇盖直径1.0~3.5 cm;菇盖圆整并与菇膜紧连;菇柄切削平整, 长度不超过0.8 cm;无薄皮菇、无泥根、无斑点、无虫害菇、无浸水和喷水菇、无过夜菇、无死菇。薄皮菇、大畸形菇、开伞菇、虫害菇、过夜菇、死菇可以根据市场是否需要自行处理。

摘要:介绍了蘑菇大田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培养料配制、堆料发酵、铺料与播种、播后发菌管理、制土与覆土、水分管理、通风换气、病虫鼠害防治、加工出口鲜菇的收购标准等内容, 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蘑菇,大田栽培,选地整地,品种选择,堆料发酵,发菌管理

参考文献

[1]韩梅.秸秆蘑菇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3) :43.

[2]乔义卿, 杜学立.日光温室玉米秸秆种植双孢蘑菇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1) :15-16.

[3]卢永彬, 蒋文泽.蘑菇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0 (5) :16-18.

[4]李民耀, 李小平.合成料栽培双孢蘑菇[J].河南农业科学, 1992 (7) :25-27.

大田种植藕莲技术 篇8

1 藕田选择

应选择避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p H值适宜、保水保肥能力强、灌溉和排水都比较方便的田块进行栽植。

2 整地与施基肥

藕田选好后, 要进行耕翻, 一般耕深30~35cm, 并修筑好池埂。在最后一次耕翻前要施足基肥, 一般667m2施发酵好的人畜粪肥2500~3000kg, 或绿肥3500~4000kg, 另增施复合肥50~80kg。

3 栽植时间

藕莲一般在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 地下10cm深处地温达12℃以上时开始栽植。

4 品种选择与种藕质量要求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茬口和对藕的不同要求, 合理选择浅水藕品种进行栽植。种藕要求有完整的顶芽和须根, 色泽鲜艳, 表皮光滑, 无病、无伤、健壮等。

5 种藕的消毒与催芽。

5.1 种藕最好先消毒再栽植

消毒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喷雾种藕, 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密封闷种24小时, 晾干后即可播种。

5.2 早熟种栽培时可先催芽

催芽可在温暖的室内进行。在断霜前20天左右, 将种藕置于室内, 上下垫稻草, 每天洒水1~2次, 保持湿润,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在藕芽长至10cm左右时, 即可进行栽植。

6 种藕的栽植

6.1 栽植密度

目前栽植行距为1.5~2.5m, 株距为0.5~1.5m。

6.2 栽植方法

栽植田藕时, 田间保持3~5cm的浅水, 并按预定的行株距及鞭藕的走向, 将种藕分布在田面上。边行离田埂1~1.5m, 栽植深度为10~15cm。一般采取斜植的方式。栽植时原则上要求四周边行藕头一律朝向田内, 以防莲鞭生长时伸出田外。

7 藕田管理

7.1 调节水位

栽种初期田中水位可在3~5cm, 浮叶出现后保持在6~7cm, 2~3片立叶时升至10cm。以后随着气温的上升、莲藕植株的长高, 逐渐加深至20cm, 最深不超过30cm。后把叶出现后, 应在2~3天内将田水落浅到10cm左右。

7.2 合理追肥

一般追肥2~3次。第1次在出现1~2片立叶时进行, 667m2施人粪尿或厩肥1000~1500kg;第2次在荷叶封行前进行, 施人粪尿1500kg, 或尿素15kg;第3次在终止叶出现后, 施人粪尿1500~2000kg或尿素15~20kg, 加过磷酸钙15~20kg。缺钾土壤还应施适量钾肥。

7.3 中耕除草

在藕田中会不可避免地孳生杂草, 可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

7.4 转藕头

其目的是防止藕鞭长出田外, 同时也防止田内植株稀密不均。在生长初期每5~7天进行1次, 生长盛期每3~5天进行1次。转藕头应在晴天下午茎叶柔软时进行, 以防止茎叶过于脆嫩而被折断。

7.5 补苗

种藕栽植后, 在生长中由于各种原因, 常会出现缺苗现象。为此, 可采用移栽种藕或莲鞭的方法进行补苗, 以保证田内有效株数和提高产量。

7.6 摘老叶、折花梗

莲藕栽种后, 当立叶布满田面时, 浮叶逐渐枯萎, 应及时予以摘除, 以便让田水尽可能多地接受太阳的照射, 提高地温和改善通气条件。莲藕以采藕为目的, 如有花蕾应将花梗折曲, 以免开花消耗养分。

7.7 防治病虫害

大田管理技术 篇9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水田海拔高相差悬殊。海拔600~1000米的中高山水田,由于山高气寒,泥温低、水温低,以低温冷害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种植水稻“早期迟发、中期荒草、后期秋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喜温喜光的水稻生长遭遇重重障碍。在推广地膜水稻以前,农户一直采用古老的水稻极早熟品种与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极低,每公顷产量多数年份在3000千克左右,灾年甚至绝收。

受玉米覆盖地膜增温增产启示,1993年竹山县海拔800米左右的大庙乡万兴村农户,试探性地将用于覆盖玉米的地膜覆盖于水田,然后打孔插秧,秋收时覆膜水稻比未覆膜水稻增产50%以上。1994年许多农户纷纷效仿,再次取得明显增产效果。1995年竹山县农业技术人员在十堰市农业局统一部署下开始协作攻关,当年分不同海拔、不同类型田块做正规布点试验,并逐步完善技术,组织规模示范。1996年,全县示范面积达600多公顷,1997年达1800多公顷,以后每年推广面积都稳定在2000公顷左右。

1997年,湖北省科委、农业厅在十堰市召开全省水稻覆膜栽培现场示范会,随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又在十堰市召开南方12省水稻专家参加的地膜水稻现场观摩会。1999年,国家农业部又在十堰市召开地膜水稻现场会,来自四川、江苏、云南、河南等15个省市区的代表参观了水田地膜覆盖这一全新的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目前,该技术经过多次改进、完善、提高,不仅在我国南部山区和北方稻作区得到广泛运用,还推广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土耳其等11个亚非国家。

二、地膜水稻六大技术突破

与常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水稻地膜覆盖栽培至少有六个方面重大突破:一是突破了地膜只能覆盖于旱地的传统观念与做法,首开了水田水生作物覆盖地膜的先河,大大拓宽了地膜覆盖的范围;二是实现了水稻由以“淹作管理”为主向“湿润管理”为主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水稻的根系活力,同时开辟了水稻节水栽培新途径;三是水田严实覆膜后能够彻底闭杀杂草,为消灭水田恶性杂草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四是突破了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通过覆膜增温,使生育期较长的杂交水稻能够在过去的禁区——年积温不足的高山种植,通过覆膜保湿,使水稻能够在水源不足的田块(或旱塝田)种植;五是实现了高山水稻由中低产向中高产的突破,使高山水稻单产得以稳定、大幅度地提高;六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甲烷(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增产效果与原因

(一)增产效果

鄂西北山区多年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海拔800米左右)水田覆盖地膜,若技术得当,与常规栽培相比,平均增产稻谷50%;中山(海拔600米左右)平均增产30%;低山(海拔400米左右)增产20%左右;冷、烂、酸、毒田,增产更加显著。

(二)增产原因

1. 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稻田覆膜后,采取湿润半旱式管理,使稻田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利于水稻生长的变化:

①前期泥温明显升高(图1)。水稻覆盖地膜后,由于地膜的增温、保温作用,在水稻生育前期泥温增加非常显著。从水稻插入大田至6月30日,覆膜稻田泥面总积温为1654.5℃,比露地稻田增加175.4℃,日均温增2.5℃,这为高山水稻克服早期低温僵苗,争取早生快发、蘖多穗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水稻生长后期,由于覆膜水稻生长繁茂,基部透光相对减少,泥温反而低于露地水稻。

②提墒保墒能力增强。稻田覆盖地膜后,为提高泥温,必须改传统的淹作栽培为湿润栽培。稻田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受热力梯度影响,深层水分向泥表移动加剧,至膜面后凝结滞留于泥表,因而表层土壤墒情与不覆膜相比有明显提高,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水稻对水分需求(水稻需水敏感期除外)。这也是地膜覆盖水稻能够采用湿润管理的原因所在。

③田间湿度相对降低(图2)。稻田覆盖地膜后,虽底层水分向上活动加剧,但由于地膜阻挡了土表水分的蒸发,在水稻整个生育期田间湿度均低于未覆膜稻田。尤其是前期,湿度降低更为显著,从而使水稻的部分病害相对减轻。

④田间杂草明显减少。稻田覆盖地膜后,杂草数量极显著减少,从而免除了稻田的除草用工、用药,减少了土壤养分消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膜紧贴泥面,杂草种子因缺氧难以萌发;即使有少量种子萌发,幼芽遇地膜后因高温生长受阻,甚至灼伤死亡,而水稻是打孔插入,故可正常生长。这也是水稻地膜覆盖栽培能够采取湿润管理而避免草荒危害的重要原因。

⑤稻田需水明显下降。稻田覆膜栽培,除在灌水插秧、返青分蘖、孕穗拔节、扬花灌浆等水稻关键需水期外,均宜采取湿润管理,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即可。由于覆膜后土壤蒸发减少,保水性能提高,因而覆膜水稻需水量与未覆膜相比大为下降。据测定,覆膜水稻每公顷需水量为1974米3,与未覆膜水稻相比节水率达78.3% ,所以覆膜水稻还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栽培技术,在塝田干旱年份以及水源不足地区,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这在该县几次大旱中已获得印证。

⑥肥料损耗明显减少。稻田覆盖地膜,有效地隔断了膜内外之间的联系,肥料集中施于厢中膜内,受地膜保护很难直接挥发、下渗或随降水流失,而且采用湿润管理,减少了稻田的灌水与排水,也使土壤养分流失相对减少。另外,覆盖地膜后杂草减少,也减少了养分的无效消耗,因而覆膜水稻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

⑦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稻田覆盖地膜后,采取湿润管理,由于土壤水分向上垂直活动加剧,在水分涨缩运动中,土壤毛细孔逐渐发达,土壤通透性逐步得以改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从而利于土壤养分的氧化、分解与释放,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与积累,进而利于水稻的根系发育与地上部分的生长。

⑧前期光照相对增强。稻田覆盖地膜后,膜内水分蒸发,很快在膜底面凝结形成水珠,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因而覆膜水稻除接受太阳光直射外,还接受来自地膜的反射光。对水稻多方位受光、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效率、改善基部透光、加速前期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作用,对减少部分病虫危害也有一定效果。

nlc202309091036

2. 增强了水稻生理机能

稻田覆盖地膜后,由于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好转,使水稻的许多生理机能得到了明显增强。

①根系发育快,吸收水肥能力强。稻田覆盖地膜,由于泥温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供肥能力增强,对水稻根系的发育极为有利,水稻插秧后发根快、扩展迅速。据试验,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水稻分蘖期根鲜重比未覆膜水稻增79%;根干重比未覆膜水稻增75%,且盖膜稻田采取湿润管理,水稻根系中吸收能力较强的毛细根特别发达,黑根少、白根多、活力旺盛,因而对水肥吸收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为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提供了条件。

②前期群体增长快,光合能力强。水稻插于覆膜水田,由于根系发育快,地上光照足,因而返青分蘖较快,且前期群体增长快。据试验测定,至分蘖期,覆膜水稻在株高、单株茎蘖数、单株叶面积等方面均明显超过未覆膜水稻,其中株高增8.9%、单株茎蘖数增34.8%、单株叶片数增14.3%、单株叶面积增54.0%,且覆膜水稻前期叶色普遍较浓。由于覆膜水稻前期叶面积大,光合效率高,因而光合能力明显增强,积累同化产物较多,从而为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③抽穗扬花早、库大源丰流畅。地膜覆盖水稻由于泥温较高,可以早播早插,且由于前期积温增加显著,因而生育进程相对加速,抽穗扬花相对提早。由于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多,因而单蘖叶片数多、叶面积大,穗分化时间充足,穗型较大,单穗营养面积足,在适宜温度下养分输送流畅,灌浆速度快,空瘪率低、千粒重高。这对解决高山长期以来由于积温低、扬花迟,后期遇低温则灌浆迟缓、空瘪率高、穗小粒少有重要意义。据多年试验观察,覆膜水稻与未覆膜相比,一般扬花提早10~15天、穗总粒数提高10%~20%、空瘪率下降5%~10%。低温年份,空瘪率下降更为显著。

3. 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

试验及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水稻覆盖地膜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①有效穗数明显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比常规水稻增33%,部分极为冷浸、覆膜得当的田块,有效穗增幅达50%以上。覆膜水稻有效穗显著增加,其原因是覆膜水稻分蘖优势明显,早期低位分蘖较多;其次是分蘖成穗率较高。

②穗实粒数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水稻穗实粒数比常规水稻增22.9%。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覆膜水稻穗实粒数比常规水稻增12.6%。覆膜水稻穗实粒数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覆膜水稻低位大蘖多,穗总粒数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覆膜水稻灌浆时温度适宜,空瘪率相对较低。

③千粒重有所提高。覆膜水稻与常规栽培水稻相比,明显籽粒饱满、色泽亮黄。经测试,覆膜水稻千粒重比常规栽培增4.6%~20.9%,原因是覆膜水稻地下根系活力较强,地上叶片光合能力较强,茎秆叶鞘储藏养分充足,加之灌浆温度适宜、灌浆时间长,灌浆更为充足。

四、技术要点

水稻覆膜增温湿润栽培技术,是在原有水稻栽培技术基础上,增加了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吸收了水稻半旱式栽培湿润管理、寒地水稻稀植等技术的优点,经不断修改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被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又一次突破”。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择适宜覆膜田块

水田覆膜,每公顷需增加地膜投入750元左右(需地膜52.5千克),宜选增产幅度较大田块覆盖。实践证明:高山水田、二高山槽田及低山冷烂酸毒田以及杂草严重田块,覆盖地膜后均增产显著,是实施水稻覆膜栽培的首选田块。

(二)采用高产杂交稻种

水稻覆膜栽培,熟期明显提早。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覆盖地膜的增产潜力,应淘汰原有虽生育期较短、但产量较低的常规稻种,改用分蘖力强、生育期相对较长、长势旺盛、产量较高的杂交稻种。具体品种可根据当地情况,经试验后因地制宜确定。

(三)旱整水平、规范沟厢质量

冬闲田在冬前深耕晒垡基础上,春季施足腐熟农家肥,然后翻耕,再灌水、撒化肥、耙田、搅田边,整个大田表面应尽量整平。冬作田前茬收获后及时施农家肥,然后同样翻耕、灌水、撒化肥、耙田、搅田边。田耙平后沉实1~2天,然后按2米宽开沟起厢,也可在田耙平后先起出毛厢,次日再继续修整,要求厢沟宽25厘米左右,深25~35厘米,净厢面宽175厘米,四周开好围沟。

(四)施足底肥,多施长效、增温肥料

水稻覆盖地膜后,肥料挥发、流失少,加之追肥不便,一般不追返青分蘖肥,因此尽量施足底肥。最好选用颗粒性状好、肥效长的缓释性多元复合肥与速效肥搭配使用,多施优质农家肥,尤其是具有增温效果的牛栏粪等,以延长肥效、提高泥温。一般每公顷施40~60吨农家肥,750千克水稻专用肥(或优质三元复合肥),100~150千克大颗粒(或缓释性)尿素。其中农家肥需在翻耕前施入,化肥既可在耙田前撒入又可结合起厢均匀撒入厢面,混入表层泥中。

(五)严防早期病虫

高山水田水稻二化螟、负泥虫等历来为害较重。对常年虫害较重田块,最好在厢面撒施内吸性杀虫剂(如克百威)并混入泥中后,再覆盖地膜。农药在膜内缓慢释放并发挥作用,可较好地控制水稻前期多种虫害,并可节省用工,降低环境污染。

(六)把握栽插时机,适时覆盖地膜

水田覆盖地膜,一般选宽1.7米的水田专用强力超微膜。覆膜宜在水稻插秧前2~3天,趁晴天厢面无水、泥尚松软时进行。覆膜时膜尽量与厢面紧贴,绷紧、铺平,避免地膜在厢面鼓起气泡,膜边要用手压入泥中,确保厢面密封,增强保温、除草、保肥、保墒等效果。

(七)宽行稀植,降低插秧蔸数与本数

多年实践证明,水稻覆膜栽培以插旱育中、小苗为好。由于水稻覆盖地膜后,早期泥温增加显著,分蘖明显较早较快,稀植情况下,单株分蘖可增加一倍以上,且秧苗生长明显较旺,为防止后期苗数过多、生长过旺,力争穗大粒多、稳产高产,需大幅度降低基本苗数。高山可按照株距12厘米左右、行距25厘米左右插秧,每蔸插双本(单本就是一粒谷种长成的水稻秧苗;双本就是将两粒谷种长成的水稻秧苗合并在一起)。二高山田、低山田可按照株距15厘米、行距35厘米左右插秧,每蔸视苗情插单本或双本。插秧时,需先用板上钉有木钉的简易“定苗器”或滚轮式“定苗器”打孔。插秧时间冬闲田可比常规插秧早7~10天,以插旱育小苗(最好是塑料穴盘育苗)为好。冬作田前作收获后及时整田、覆膜、插秧,以插旱育中苗为好。

nlc202309091036

(八)干湿交替,强调湿润管理

水田覆盖地膜,淹作条件下不仅无增温效果,据测定温度比未覆膜还低1.9℃。地膜虽露出水面,但田间水位过高,增温效果也不太理想。而只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增温效果十分明显,且有显著改土功效。因此水稻覆膜栽培,除在整田插秧、返青分蘖、圆秆拔节(是指水稻从茎基部由扁平变圆、开始拔节这个时期,即水稻开始起身拔节这个阶段)、抽穗扬花等水稻关键需水期外,只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即可。尤其是冷浸田,平时要尽量排干田水。另外,覆膜水稻由于分蘖旺盛,晒田宜早,早晒、轻晒、勤晒,苗到不等时,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对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田块,若分蘖过于旺盛,无法晒田控蘖,可采用灌深水办法控制无效分蘖。

(九)后期看苗追肥,搞好叶面喷肥

覆膜水稻生长旺盛,生物学产量明显提高,因而需肥量亦相应加大,在施足底肥基础上,为争取穗大粒多,宜在圆秆拔节期,结合灌水抢晴天在厢面看苗每公顷撒施尿素45~60千克,然后灌水淹没膜面,使肥料随水渗入地膜孔内。另外,结合病虫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前后叶面喷肥2~3次,肥料可用复硝酚钠、惠满丰、水稻专用微肥,加适量尿素、磷酸二氢钾、硼肥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十)小心收获,留膜二次利用

地膜水稻管理收获中,应尽量保持地膜完整,水稻收获后,还可直接在旧膜上打孔,移栽油菜或其他作物,提高后茬作物产量。

五、近年来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广大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不仅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本身已日趋完善,而且还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

(一)水稻覆膜寄插育秧技术

寄插是山区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水稻育秧方式,先挖一个池,将谷种撒在池中旱育,秧苗长到2~3片叶时,再寄插到秧田里,待秧苗长大后再插到大田中,中间一段时间相当于把秧“寄”在秧田,所以叫“寄插”。

在水稻两段育秧中,将旱育的小苗(第一段秧)插于覆膜打孔后的秧田中(第二段秧),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温效应,解决秧苗寄插后遇低温易僵苗、死苗等问题,促进秧苗健壮生长、快速分蘖,提高秧苗整体素质,效果十分显著。

(二)水稻穴盘(或肥床)旱育覆膜插秧技术

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最初采取水育秧苗,由于秧苗嫩、秧根长,不仅栽插不便,而且插后还殪较重(即返青较慢),遇高温干旱死苗较多。经试验改为插塑料穴盘(或肥床)旱育的水稻秧苗,这种秧苗根粗短、苗矮健,插秧方便,而且插后基本不死苗、不还殪、生长快、长势旺、产量高,因而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目前已成为地膜水稻的主要插秧方式。

(三)水稻种膜复合技术

该技术是将种子精选、处理后,按照预定株行距粘着、固定于打有微孔的膜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种膜复合体”。使用时直接将“种膜复合体”铺于整好的水稻秧田或大田,种子接触稻田湿润泥土后即可扎根、出苗,从而免去插秧等操作,同时实现播种标准化。该技术简洁、规范,是地膜水稻的发展方向,目前在竹山县已小面积试验成功,增产、节支效果十分显著,但“种膜复合体”制作技术尚有待研究、完善,只有实现机械化、低成本制作,才能大面积推广。

(四)水稻覆膜直播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整田(旱整或水整)覆盖地膜后,直接打孔播种已催芽的谷种。经竹山县多年试验、示范,其突出优点是免除了育秧与插秧工序,较为省工,且水稻低位分蘖多、穗大粒多,但因出苗阶段容易被雀鸟为害,导致缺苗,加之播谷种还不如插秧方便快捷,因而推广面积不大。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黄姜大田有性直点播繁殖技术 篇10

1 土壤处理

翻耕前10天每亩用10%草甘磷复配剂400毫升兑水60千克喷雾除草, 翻耕后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2 000千克, 精细整地, 开好“三沟”, 中、腰沟宽33厘米, 深33厘米, 围沟宽33厘米, 深40厘米, 做到沟沟相通。结合分厢起垄, 按0.83米分厢起垄, 垄宽0.67米, 垄高25厘米, 打碎土块, 做好播种前准备。

2 种子处理

黄姜有性直点播大田用种量每亩0.75~1千克 (用头年生的新鲜种子) , 常温浸种48小时后, 用10ppm九二○生长素处理12小时, 九二○浸种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提高种子活性和发芽率, 再用800倍多菌灵液浸种消毒12小时, 种子浸好后洗净沥干准备播种。

3 适时播种

根据山区气候特点, 播种时间以四月中旬后播种较为适宜, 适当早播可延长黄姜一年中的生长期, 提高黄姜产量。播种前将已浸好的种子与适量干细黄土拌匀, 便于播种, 按17×33.3厘米挖穴, 将拌黄土的种子进行均匀点播, 种播完后, 用稻草均匀盖草保湿, 盖草以不见土为宜。

4 田间管理

4.1 出苗期的管理

播后至出苗一般为25~30天, 此阶段主要保持厢面 (播种穴) 充分湿润。当天气特别干燥时, 应每隔几天适当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4.2 齐苗至二叶期管理

当大田有50%苗出针时, 在阴天或晴天下午将草揭去, 不要伤及姜苗, 确保稻草清理干净。对幼苗进行防病处理, 每亩用50%多菌灵或立枯净800~1 000倍液喷雾。出现立枯病或根腐病后, 立即用根腐灵加立枯净采用800~1 000倍液进行防治, 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连续2~3次, 对播点进行淋蔸。

4.3 二叶后至五叶期的管理

4.3.1 补苗

选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移苗补缺, 将出苗密播点的苗带土移栽到缺苗的播点, 每播点留有1~2株苗, 保证每亩有苗12 000株左右, 移栽后立即浇定根稀薄粪水。

4.3.2 加强肥水管理

每隔7~10天用稀薄的有机肥水浇蔸, 用量为每亩150~250千克。

4.3.3 做好人工除草和搭架

二叶期后, 随着姜苗的生长, 杂草也开始滋生, 要及时人工除草, 保证姜苗生长不受影响。当苗长到5叶龄时, 可用竹杆拱架, 每亩用长1.2米, 粗1.5厘米的竹杆3 000~5000根, 采取3支架或4支架按长宽40×30厘米规格顺播种行进行扦插, 3~4根绑在一起、扎牢。搭架时应注意搭架时间不能太迟, 竹子捆绑处距顶端25~30厘米, 厢与厢之间的竹子不能绑在一起, 扦插时, 竹子一定要插牢, 把黄姜苗引上竹杆, 以防匍伏倒地。

4.4 五叶期后的管理

4.4.1 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适量追肥, 对提高产量很有必要。若在追肥不足的情况下, 及时追肥, 则可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追肥的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0%~30%, 一般以速效性肥料为主, 结合中耕进行。

4.4.1. 1 追提苗肥

每亩沟施或穴施尿素3~5千克, 或腐熟的人粪尿500千克, 也可叶面追肥, 浓度3%左右。

4.4.1. 2 现蕾开花期的追肥

这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每亩追尿素10千克, 或腐熟的人粪尿700千克左右, 其间可进行一次叶面追肥, 每亩用喷施宝5毫升加入0.3%磷酸二氢钾溶液60千克进行叶面追肥。

4.4.1. 3 追根茎膨大肥

每亩沟施硫酸钾复合肥20千克, 其间进行一次叶面追肥, 每亩用0.5%磷酸二氢钾溶液60千克叶面喷施。

4.4.2 防治病虫害

黄姜虫害以斜纹夜蛾为主, 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以幼虫食黄姜叶、花蕾、花和果实, 大发生时可将全丘植株吃成光杆, 造成严重损失。该虫1年可发生多代, 幼虫4~6龄为暴食期, 昼伏夜出, 主要危害期7~10月。应抓住幼虫1~2龄的有利时机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BT乳剂50毫升兑水60千克喷雾, 或用2.5%敌杀死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杀。常见病害主要为炭疽病和根腐病, 炭疽病每亩可用可杀得500倍液或绿亨三号600~800倍液叶面喷施。根腐病每亩用70%根腐灵800倍液或用70%根腐灵加50%立枯净800倍液浇灌根部。注意浇匀、浇透。

4.4.3 摘除花序和种子

摘除花序和种子可抑制黄姜生殖生长, 减少养分消耗, 促进黄姜根茎膨大, 因此, 适时摘除花序和种子, 可提高黄姜产量 (留种除外) 。

4.4.4 排水与抗旱

水是黄姜的命又是黄姜的病, 在大田生产中, 对水进行科学管理, 可防止病害的发生, 提高产量。

4.4.4. 1 注意排水

姜地如遇雨水过多或水量充足时, 应及时清沟排渍, 做到沟沟相通, 防止根茎腐烂导致植株死亡以及病虫害的发生。

4.4.4. 2 适时抗旱

姜地如遇干旱严重, 应适时灌溉, 浇水保墒。

5 越冬培管

11月份是黄姜越冬管理阶段, 这个时期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收竿烧草, 注意不要集中烧。清沟培土, 培土厚度以不见老厢面为宜。封闭或除草, 清沟培土后, 每亩用禾耐斯45毫升或乙草胺100克兑水60千克, 喷施厢面抑制冬草。

6 第二年的管理

第二年黄姜的培管措施, 主要是黄姜五叶后的管理, 搭架、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与上年基本相同, 管理时间要适当提早, 只是中耕除草有很大区别, 下面做重点介绍。

一般采取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化学除草能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在黄姜生产过程中只要化学除草方法得当,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草分两个阶段进行:姜苗出土前和姜苗出土后除草。

(1) 姜苗出土前除草

入春后, 黄姜苗未出土前和杂草未出时, 每亩用100克乙草胺或45毫升禾耐斯兑水60千克对姜地喷雾封草。杂草出土后, 黄姜苗未出土前, 每亩用10%草甘磷复配剂400毫升兑水60千克喷雾。

(2) 姜苗出土后除草

除草原则是除小、除早、除净。姜苗出土后除草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4月中、下旬将姜地进行一次浅锄 (不要伤及黄姜) , 然后, 每亩用乙草胺100毫升加3包盖草能兑水60千克进行仔细喷雾。第二次是5月中、下旬每亩用高效盖草能3包兑水50千克对草喷雾, 这两种药剂只对针叶类杂草有效, 对阔叶类杂草无效。对于阔叶类杂草必须人工拔除。

7 采挖

11月下旬待姜藤死后选晴天采挖, 商品姜要采挖两年或两年以上的黄姜, 若想黄姜产量再高一些或品质更好一些, 还可再培管一年。采挖后, 除土、去杂, 晾干表层水分即可包装出售。

摘要:本文就黄姜大田直点播技术优势和黄姜市场回暖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重点系统阐述了黄姜有性直点播繁殖技术。

上一篇:预算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