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

2024-07-24

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精选10篇)

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 篇1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以形体、肢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解释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 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根据舞蹈艺术基本特征的内在规定性, 舞蹈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 但是, 也需要有抽象思维的介入, 而且只有把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 才有可能产生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本质上都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活动, 区别只在于认识方式的不同。抽象思维的特点是从具象到抽象, 从事物的一般特征中抽取出主要特征, 从一些细节中抓住主要的东西, 从而使事物的本质裸现出来。属于形象艺术的舞蹈经常会反映出某种抽象的概念。例如, 优秀群舞作品《任重道远》, 赞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通过展示骆驼在浩瀚沙漠上长途跋涉、不畏艰难险阻的性格形象来表现的。这部作品托情于物, 表现了我们追求理想、坚忍不拔、乐观豪迈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舞蹈《任重道远》的立意核心。这正是编导们抽象思维的结果。

实际上, 舞蹈创作过程一般要经过从形象——抽象——形象的过程, 即由外 (客观形象) 到内 (主观思考) 再到外 (形象外化) 的多次反复过程。舞蹈编导对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 形成创作冲动, 于是通过理解、分析、归纳, 得出与之相应的主题思想, 再根据主题内涵用形象的动作把它呈现出来。比如贾作光先生的作品《海浪》, 以大自然的海燕海浪为类比对象, 再捕捉海燕海浪的特点, 使其形象化。但是, 这种形象化的海燕海浪已不仅仅是他们本身, 而是艺术地反映出人类勇敢奋斗, 追求自由的精神实质。这也正是舞蹈编导带给观众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的艺术形象化。又比如张继钢老师在独舞《解放》中, 运用了裹脚, 用脚后跟走路和扭秧歌两大素材, 他把解放前日常生活中的裹脚设计成为用红筹裹脚并用脚跟走路, 在走路的过程中, 红筹慢慢退下来, 犹如鲜血流淌, 代表着被束缚、被奴役的那种伤痛。继而, 舞蹈主题竭力挣扎、渴望解放, 逐步把舞蹈的呈现推向高潮:解放了!退下的红筹裹脚布, 被获得解救的人高举舞动, 跳起了欢乐的红筹秧歌舞。在这个舞蹈中, 用红筹裹脚, 用脚跟走路, 以红筹代表鲜血, 以及后来变为舞者手中飘舞的红筹庆祝解放……这一系列的描绘, 都是编导者通过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巧妙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 经过了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不断深化、升华的思维过程。如果把《解放》这个作品放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来考察, 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创作者杰出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由此可见, 一个感人的舞蹈作品, 必须依靠形象思维, 但也离不开抽象思维, 这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因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一种认识活动, 它们都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基础, 只是在深化过程中, 各自按照自己的特点向前进行。如果在舞蹈中将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能诞生出新的艺术形象, 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舞蹈编导不可能在其创作中不进行抽象思维, 不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因而我们可以在许多舞蹈作品中看到悟到哲理性的东西。现代舞作品似乎更多一些。例如双人舞《暗战》中, 白衣者代表白子, 黑衣者代表黑子, 一张桌子代表棋盘, 在整个舞蹈中, 白衣人和黑衣人有时握手, 有时推击, 一会儿在桌面上, 一会儿在桌底下……编导者通过下棋这一简单的事件让观众来感受到人类间的“暗战”, 从中思考、领悟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显而易见, 这个舞蹈的创作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相互利用,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整体艺术形象。

笔者认为, 对于一个舞蹈 (或舞剧) 作品的检验, 其优劣高下取决于舞蹈编导对于生活, 对于艺术的思维深度, 而对舞蹈作品深度的探研和判断, 在很大程度上要经受“抽象思维”的衡量。换言之, 一个舞蹈作品的深度, 是由自身抽象思维所决定的。实际上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 抽象思维始终在潜移默化地作用这编导的创作形态, 并且通过作品牵引着观众的思维拓展。对于创作主题的编导而言, 无论是对生活形式或生存状态的提炼, 或是对具体舞蹈形象的塑造, 都因为有了凑向思维的“潜台词”, 才会引致观众的动容和共振。而舞蹈编导、演员、观众的这种共同的审美过程、审美结果, 无一不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化合作用下形成的。综上所述, 可以这样认为:在舞蹈创作中,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等重要, 如同鸟之双翼, 翱翔在编导的思维空间, 如果缺少抽象思维的翅膀, 那么舞蹈之魂就无法飞向“辽阔的天空”。

论舞蹈的创作 篇2

关键词:分析;舞蹈创作;创作者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的一门表演艺术,它“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怀表意之举了。

一、舞蹈作品应当具备要素

1、深刻而动听的音乐。舞蹈已经不单单是娱乐,而是思索的艺术。我们需要多创作出另人思索,意义深刻的作品。

2、新颖而独特的构思。新颖则要求是别人未想到的,独一无二,独特则是体现编导的独特个性。

3、巧妙而合理的结构。舞蹈结构如下:(1)呈示部——引子,初步的交代人物或形象以及其所处的环境。(2)开端——把人物引入到正题上来,或说引入到新的状态,新的矛盾交点上来。(3)展开部——发展、展開的过程,现象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切忌直线发展,应做波浪型,大起大落的发展。(4)高潮——情绪达到极点,或是矛盾激化,或是形式达到最高点。(5)结局——人物的归宿。

4、优美而精彩的语言。语言上要追求闪光点,不能美而不精。

5、生动而鲜明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的树立是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二、舞蹈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迎合低级趣味。在市场经济下,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的心态时常处于浮躁当中,对于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内容,经常是仅限于满足视觉享受,很少用理性角度进行思考。很多舞蹈创作者仅关注外在包装,忽视了舞蹈内容的关注,舞蹈内容的深刻性就被降低了,艺术性有所降低,而娱乐性加强。再有,很多创作者为了取得不错的经济丰收,投大众所好,迎合大众低级不健康的趣味。

2、情感表现公式化。在当今社会中,有些创作者为了将民间舞蹈和国际接轨,将西方舞蹈合理借鉴,变成了简单模仿,而有些则以民族舞蹈时尚化名义,将民族舞肆意改造,胡乱拼凑,其艺术性并不强。舞蹈艺术离不开情感的支撑,用情感打动人心,但有些舞蹈作品仅有动作,而忽略了感情,有些舞蹈作品情感过于夸张煽情,真性情成分减少,有些情感表现直接成为套路公式化,舞蹈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探讨,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三、舞蹈创作需具备的条件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是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生活,熟悉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优秀的舞蹈艺术品多来源于生活,其作品及形象也产生于生活当中。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亲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2、丰富的想象力。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创作者具备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及时捕捉和汲取到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素材,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把素材转化成舞蹈作品,使舞蹈创作的作品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内容,反映人类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完善的统一体。

3、舞蹈动作的提炼。舞蹈的根是从动作上开始的,作为动作必须强调其目的性。动作的需要一切要从形象、情感出发。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这些肢体语言的艺术,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的肢体动作,具有一定的语言代表性意义。舞蹈时用身体动作,并且在音乐的节奏和空间上做出不规则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审美价值。

4、舞蹈作品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一些作品中,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这是我们应该果断摒弃的。有的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低级趣味的需要,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一些最能代表东方蕴藉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以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5、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进步专业修养;(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舞蹈语汇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作用。①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②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③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郁的氛围,将观众带进特定的情景中。

舞蹈服装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舞蹈动作,还要有丰富舞蹈内容,并与时俱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观众思想精神的需要,优秀舞蹈作品一般来源于生活,有效提炼出生活当中的真善美,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舞蹈创作的时候,要结合民族精神、时代背景及人物情感把握,要有机融合内外创作,让舞蹈艺术创作更为丰富合理。

探析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 篇3

一、舞蹈创新思维方式

(一) 顺向思维

艺术产生于生活, 往往艺术手段与思维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创作舞蹈的时候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周边的人和事物。在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要凭着专业态度, 认真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这些都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灵感与资源来源, 要找到事物的自身特点与要领, 再加入艺术的手段进行编排, 使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生命力与活力。只有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优秀的舞蹈, 使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舞蹈要通过夸张的动作才能够使人印象深刻, 从而达到舞台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舞蹈时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开发自己本身的思维, 才能够使舞蹈具有生命力, 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使人过目不忘。

(二) 逆向思维

在创作舞蹈的时候, 要不断的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关键要素。舞蹈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艺术天分, 将自身的优点进行渗入, 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层次。这样的艺术手法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会使观众觉得眼前一亮, 立刻被全新的舞蹈形式所吸引。比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 在创作的时候结合自己的优点, 没有按照传统的舞蹈艺术, 而是营造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舞蹈效果使杨丽萍被众人所熟知, 更不用说她的“孔雀舞”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感觉。在作品中不但要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还要结合作品的背景, 使得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有一定的体验, 使其仿佛身临其境, 这就是舞蹈创作中最高的境界。

(三) 追求个性

在舞蹈中要不断的结合舞者的自身性格, 展现别具风味的魅力, 要挣脱传统的艺术思维, 开启全新的个性化舞蹈艺术。舞蹈是一门能够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 通过专业的水平加上舞者独具的艺术特点, 使舞蹈能够体现出舞者的魅力, 达到艺术的巅峰。不论是现代舞还是传统的民族舞, 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抓住全新的思维理念, 结合自身的艺术特点深层次的展现艺术美感。因此不同的舞蹈带给观众不同的个性魅力, 使观众能够不断的被舞蹈的内涵所吸引, 舞步转变时, 能够表达出舞者的多方向情绪, 利用完美的动作表现能够体现出舞者个性化追求, 突破原始的艺术魅力, 达到艺术的巅峰。

二、舞蹈创新的原则

(一) 与生活相结合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在现代舞蹈艺术创作中要本着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将生活中的艺术带进舞蹈中, 这样能够使舞蹈从心理上更加贴近于生活, 使观赏者能够读懂舞蹈中的艺术美。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舞蹈动作来展示生活中的魅力, 对于每一个舞蹈创作者来说, 所有的舞蹈灵感均取自于生活, 在舞蹈的演绎中可以感知到生活的独特, 舞蹈是一种行为艺术, 是通过人的独特动作艺术所展现, 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认知, 使舞蹈在生活的结合中能够达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在生活中找到艺术魅力, 才能够真正的将艺术与生活结合, 打造出贴近生活的舞蹈艺术。总的来说, 舞蹈家在创作舞蹈的时候要不断的发掘身边的实物, 将艺术与生活结合, 从生活中不断的发掘, 创新, 使创作出的舞蹈更加优美, 使人过目不忘。

(二) 投入情感

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注重对舞蹈的情感注入, 使舞蹈能够有一定的情感元素, 因此在观察生活中要不断的添加自身的情感, 这样才能使舞蹈内涵得到生动表达, 这样的舞蹈形式才能够有一定的生机。舞蹈创作的过程不是凭空想象, 而是要深入生活, 将自己的情感带入生活中, 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动的舞蹈, 这样的舞蹈才会被人熟知, 使人能够理解舞蹈的真正内涵并引起共鸣。

三、结语

在现代的舞蹈创作, 要不断的抓住艺术重心, 才能够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的舞蹈。舞蹈家要贴近生活, 使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领略到独特的艺术美感, 还要不断的结合自身特点, 加入自身的情感, 这样创造出的舞蹈才能够被人熟知, 使观众领悟到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辉.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及原则探析[J].价值工程, 2013 (21) .

[2]殷志强.初探舞蹈创作的创新思维方式[J].黄河之声, 2011 (12) .

浅谈校园舞蹈的创作 篇4

所谓的“校园舞蹈”是一种无创作意识的“创作”体现。它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曲、取材上自由而宽泛,他不拘泥于任何格式和限定,是一种自然的青春的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园舞蹈是用实践去创造这一定义。它是一种独立一体的,与其它舞种相区别的,若有若无地始终存在于校园的一角,并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校园文化之中。它使人放松,又催人振奋,让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种过去的寻找回来的世界。

舞蹈创作有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两条战线,校园舞蹈属于业余创作,而它的创作主体又是业余舞蹈专业人才的创作。在这一点上它是高层次的。他们的意识是超前的,是相对独立的,必须有一颗“校园人”的心。例如:现在各中高等院校中的师资力量大多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学院,获曾受过专业的正规课程训练,她们共同接受过科学的、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体系,从而使她们毕业后在各自的舞蹈艺术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应用创作上,首先掌握三条编创的基本元素:

a.创作需要灵感。就象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地球引力一样,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更如火花般稍纵即逝。通常许多作品都是由艺术家从某一单纯一闪而过的想法中诞生而来的。

b.动作是舞蹈的骨架。舞蹈是以动作为基本手段,而动作是表现情感的第一信号。如何呈现、选择动作是编创当中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专家万素老师的说过:“以一组最简单的动作为基础,在不出现新的动作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这里涉及到处理技术性,动作之间节奏呼吸与停顿,处理好对比关系,处理好轻重缓急,动静结合。在考试课中,有的同学运用了所谓的“技法”,固定的模式反而舍弃原有的精华之处。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例证。我们意识到了技法对每个实例而言,它可以千变万化。一切技法的出现,选择是手段。是为了你要的那个东西而存在,那个存在不是技法本身,是通过技法转化出的容量,这才是技法存在的意义。这是很多人在编舞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我们深深明白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在经验中体会“书本理论”。

c.即兴是产生动作的必要手段。即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相对超越的自我感受,是一种潜意识的扩大。例如这样一组即兴练习:不是简单的跌倒,而是一种“倾倒”随之顺势落地,借落地的力产生第二次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作为“落点”,接触地面,运动方向是全方位的。通过这种即兴练习,可以加强能力,重视了“借力与发力”即身体不同部位的起动,带头的空间变化,从而消失脑中固有的外形。动作的选取重要一环也是“即兴”。因为通过这种从内外化力量,使感性有了认识,再通过理性去整体调整、提高。所以在编舞过程中,常可出现针对性强的“即兴”练习。

创作主体的创作目的是要体现它开阔的思维和逼人的生灵,就是为了体现他们自己――校园人。所以它不能盲目的追求专业性的深沉与抽象。它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相应的形式。

校园舞蹈的创作和职业舞蹈的创作不同。表现为创作主体不同,专业舞蹈的创作主体是当前艺术学校专业舞蹈的师资或早已告别舞台的老演员,或在学校学习表演专业的青年教师,擅长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渗透着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时代、阶级和民族的产物。他们立足于本民族的舞蹈传统,为发展和提高舞蹈事业作出大胆的设想和创造。专业舞蹈的创作题材大多具有典型思想内容,或感人泪下,或激人奋起,他们呼唤时代的最强音,产生强烈的震慑力和穿透力,表达作者的心声,使观众产生共鸣与谐震。

而“校园舞蹈”针对对象顾名思义即为“校园人”。他(她)们的舞蹈基础很浅,身体条件较差。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各种各样的舞蹈文化,提高全面素质。在他们接受舞蹈过程中,从专业训练的角度上去談要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1、如何让他们发挥天性中的舞蹈潜能。2、如何让他们的身体乐感化、舞蹈化。3、如何让他们的舞蹈为他们服务,即自给自足。

校园舞蹈的创作效应和专业舞蹈的创作效应不同。两者的立足点,目的性都不一样。校园舞蹈的创作立足于自由――没有框架,为人接受。自娱――用自己所知的肢体语言去描绘与交待人物关系和每件事,就是表现自己。它寻找一种途径,就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自娱性的,具有浅层审美意味的,能够增进人际感情交流,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弥补现代人的心理缺撼的舞蹈样式。它在表现外在形式上着重共性与个性两种。共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个性:表现一种舞蹈文化的风格。它之所以产生影响还有一个内在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别于专业创作的具有强烈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是极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它在表情上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发,而不是单纯去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校园舞蹈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讲是“拓宽人类情感渲泄的途径。”所谓情感的渲泄是人类情感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在个体“情感的任意表露”并借此达到恢复心态平衡的目的。它的明显特点在于表露自我,而不要求他人与之共鸣。也正因如此,才得到现代校园人的喜爱,因为这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时代。正如“校园民谣”的盛行决不是偶然的,它与现代校园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民谣与校园舞蹈一样,都是诉说自己的故事。它适应了人类浅层情感的表情需要,以强烈的自娱性和高度的刺激性赢得了“校园人”的爱戴至大众的接受。至今,各院校早已成立自己的舞蹈团,说穿了即:一群舞蹈艺术的爱好者成立了一个能够渲泄自己情感与舒展青春肢体的较好的交流环境。

校园以其特定的文化修养及心理特征,成为社会最敏锐的一角,校园人选择决定他们的舞蹈“性别”,这种“性别”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意义,在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人文语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最重要的表现语言即是一个人内心的体验,而非什么正统的艺术素养。这是一种原始、粗糙与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当代人精神世界里那难以名状的情绪及生命状态。懂得这一点对一个艺术者来说极其重要。

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 篇5

故事是由一位班长在一次例行检查车场汽车入库时, 看到这熟悉的场景和这些个战友, 想起了自己的老班长而铺开的。场景的设置是在意象化的再现夜晚的车场, 气氛营造上与回忆的主题相融合, 呈现出夜晚一个人的车场, 对老班长的回忆而引出该作品故事的发展。

第一段的构思, 有体现编导的逻辑思维。将道具的使用和舞者的调度进行类似电脑程序的编辑, 并在音乐的节奏中呈现机械的运动和战士生活的多样表达。B段的构思从电视视觉图像和照片上找到创作灵感,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战士才有了现在的场景感和心理、性格以及人物环境的画面效果, 自然将观众带入戏中。群舞的意象化表达手法有它的视觉语言, 双人舞有它的情感表达性, 故事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组合和串联才形成恰当合适的表达语言, 并沿着舞剧内容的逻辑发展而成, 也是编导逻辑思维的艺术转化体现。

这个故事就是编导用舞蹈的艺术手法, 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书写出来。舞台上的图像是移动的, 变化的, 也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它是在一瞬间或者短时间内, 穿越了多层空间集合到一起的。这就是舞蹈表现当中特有的空间感。双人舞的流动有时间的变化, 也有空间的变化, 更有情感世界深浅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 故事推进着, 观众也会不自然的有了自己的思维。编导的思维有时也是观众的思维, 只有站在观众的角度才会体会到在创作过程中编导的思维, 只有带着观众的思维才会创作出具有亲近观众的思维。这种思维体现了编导思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与生活环境、艺术环境、个人艺术修为的独立性等等相关, 所以舞蹈编导思维涵盖的内容很广。群舞部分则是选择建立在运用生活当中的真实拉练场景和训练内容, 进行陈述事实和意象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呈现一种军人的精神风貌。

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将班长退伍和小战士出师出外交流学习的画面进行重叠, 不同的场景下, 同一样的心有灵犀。对比的故事的内容, 对比的内心情感, 将事件的矛盾推向高潮。群舞的调度转化时空, 并穿插进行和倒叙、真实和虚拟形式来推动故事的情感高潮。这一段的处理从美术中借鉴了图像的层级呈现, 丰富了舞蹈画面的空间感, 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也显得充分饱满。

尾声是以轮胎的滚动象征时间的行走, 老班长推动着轮胎, 像是回忆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车轮碾压过的痕迹下是自己在青春路上汗洒军营的闪光岁月, 在班长的人生轨迹里留下了闪光的记忆。故事还在发生, 生活还在继续, 留给我们的是那不变的使命!希望能给我们自己和观众留下思考。

二、小舞剧《闪光的辙印》创作中的舞蹈编导思维

(一) 编导思维在作品创作前期的运用。编导思维在前期创作前期就是进行作品构思和创意设计, 写出舞剧的创作文本和舞剧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设立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并预设在这样的关系发展变化中能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宣泄出来。所以形象地塑造就至关重要, 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在推动着舞剧的发展变化, 最后达到抒发情感的高度。编导要有掌控全局和预知编创作品发展方向的思维, 在具体的排练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提前预设的效果进行排练。这当中也需要编导的排练思维, 根据舞剧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而设定的。这些安排和设计在舞剧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段的衔接要不漏痕迹, 自然衔接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很多种, 都是编导思维的巧妙转化的结果。

(二) 编导思维在作品后期实践的体现。舞剧整体的结构安排与设计要巧妙合理, 并具有新意。舞剧创作手法的探索也是在编导思维的主导下进行实施。最后分步骤的将所看、所思、所想进行具体排练尝试, 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形成最终的作品。这都需要落实到排练厅里和演员的直接对话, 就是舞蹈排练。编导通过示范教授, 还是通过启发式的排练, 都是编导思维的具体体现。每一段排练完成后要进行审视, 需要排除个人主观意识, 站在观众的角度, 回归到编导创意本初来再看作品。当整个舞剧呈现出来之后, 编导要综合把控, 抓住创作主题进行宏观调控, 更要细化处理。这些都体现了编导思维的形象思维和具象思维。

摘要:本文基于舞蹈编导角度, 以《闪光的辙印》的创作为例, 从舞蹈编导思维观念的建立和产生开始梳理, 并将具体的理论依据落实到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为了丰富舞蹈编导思维,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整理出实际有效的创作经验。反观和整理整个作品的创作始终, 进一步思考舞蹈编导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闪光的辙印》,舞蹈编导,编导思维

参考文献

[1]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 2012, (02) :49-52.

[2]陈双媚.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2, (23) :221-222.

舞蹈创作的抽象思维 篇6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传统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继承中,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提炼发展形成的, 流传于广大民众之中。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 不仅融合了当地的人文观念和思想意识, 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也是现代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一、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 自娱性。民间舞蹈舞步简单易学, 动作精练, 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在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民族, 都以言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大家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不亦乐乎。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等。

(二) 即兴性。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没有严格要求, 因此规范性较弱, 具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只要在大体一致的基础上, 符合相同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舞出不同的样式; 同时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作为舞蹈道具, 如:手绢、帽子、 扇子等。

(三) 连贯性。舞蹈形式以特定的故事为主线或依据, 刻画出最动人的情感, 演绎出最曼妙的舞姿。观舞之人能够透过舞蹈动作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 或是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对情人的思念、抑或是对生活的赞美。

(四) 稳定性。由于地域的限制, 交通的不便, 传统的民间舞蹈只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传, 很少能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 传统民间舞蹈虽然也在发展变化, 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发展速度缓慢。

(五) 统一性。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中, 表演者同时也是观看者, 自娱和表演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使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自发上去载歌载舞, 不仅可以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还可以与舞蹈融为一体。

二、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传统民间舞蹈的特性是舞蹈创作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及各国文化的融合, 传统舞蹈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民间舞蹈依然是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无论是宫廷舞蹈, 还是舞会舞蹈, 抑或是古典舞蹈, 都和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取舍也在微妙间加以转化。另外, 中国的戏曲舞蹈也吸收了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益成分, 加以融合并提炼,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在继承并发扬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一些局限或阻碍因素, 因此在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精华的同时, 要学会适当地取舍, 冲破传统的观念。

(一) 创作是民间舞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舞蹈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社会生活一直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舞蹈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形态, 而是舞蹈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探寻和演绎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结晶, 是对生活的美化和优化, 而传统的民族舞蹈是生活最鲜明的佐证。研究每一个地区或时代的舞蹈都不会离开它的民族特性, 每一次的舞蹈创作都是民族舞蹈在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延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对舞蹈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是形式上的改变, 或者情感意识的投入, 但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或基础地位却无法动摇。

(二)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灵感的渗透。现代舞蹈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任何新事物、新思想、新思潮, 某种反叛精神在一定范围内展现才能体现它的美好, 在一张一弛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真谛, 即讲究适度原则, 一味地求新势必会适得其反。传统民间舞蹈如同是舞蹈艺术道路上的牵引, 适当、适时地调剂时尚的脉搏和舞蹈的创作轨迹。追求不曾出现的舞蹈样式能够吸引更多双好奇的眼睛, 但却好似没有灵魂的孤鸟, 无法以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其长久地保留下来, 成为舞蹈创作史上浓重的一笔。民间舞蹈作为创作的基点, 渗透在新式舞蹈创作中, 古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

(三)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局限性。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对民间生活的诠释和表现, 是对民间劳动状态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演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舞蹈传承至今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我们在舞蹈事业上的发展却不可止步不前。每一次新鲜血液的融入、每一个新灵感的萌发、每一个独特巧妙的构思都是时代变化和社会演化出来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在变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味专注于保持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和精髓, 不仅不能把舞蹈发扬光大, 还会失去吸引他人探寻舞蹈真谛的吸引力。

三、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有其充满魅力和让人敬仰的地方, 但也有很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对舞蹈创作来说, 接受新视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舞蹈的轨道。舞蹈的创作不能只有空洞的形式, 而没有丰富的内涵与灵魂。传统民间舞蹈对创作的影响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阻碍之处, 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使中国的舞蹈艺术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民间舞[J].魅力中国, 2010 (8) .

探讨儿童舞蹈的创作 篇8

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就可以准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从5岁到1 3岁,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 他们的生理机能都是处于稳定发展的, 这个阶段的骨骼有很大的韧性, 有承受的能力, 但是如果有过度的外力就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这个阶段的肌肉也有可塑性, 但是也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避免造成伤害。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 就可以掌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精神条件, 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很容易产生联想, 或者是模仿。这个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比较形象的认知, 但是也会产生思维的跳跃, 有探索性, 很容易被外界感染。

儿童舞蹈要能够突出儿童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特点。儿童舞蹈的创作, 要能够表现出童心, 要具有童趣的特点。儿童的特点是儿童舞蹈的根本所在, 如果儿童舞蹈没有把握儿童的特点,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解儿童的特点, 认定儿童的表现, 通过不同儿童的不同生活环境, 不同的活动方式, 来创作不同的舞蹈。儿童喜欢聚在一起玩游戏, 喜欢打闹, 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奏, 打造热情的舞蹈, 能够给人美的感受。儿童喜欢模仿, 不管是语音, 还是表情, 他们都喜欢模仿。生活当中的各种动物, 或者是他人, 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他们总是能从模仿当中找到乐趣。儿童的好胜心和表现欲都很强, 这是孩子能够求知的动力。

二、儿童舞动创作的题材

儿童舞蹈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合适的题材, 所以, 选材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立意。可以从生活当中选择题材, 可以走到儿童的生活当中, 体验儿童的生活, 这样才能够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惯, 了解儿童的思想, 从而筛选出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这样的基础, 就可以获取创作的题材。还可以从间接的生活当中选取素材, 儿童的直接生活可以提供很大的空间, 还可以从间接的生活当中获取题材, 间接的题材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很广泛的空间, 间接的生活题材有文字性的汇总, 也有形象化的演示, 比如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或者是《采蘑菇的小姑娘》等题材当中选材。创作者的知识面要很宽广, 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才会创作出很广泛的题材。

少儿舞蹈的音乐也很重要, 舞蹈和音乐必须的一体的, 不能分开, 儿童音乐是儿童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独特的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工作, 需要创作者把长期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来, 成为艺术品。儿歌在小朋友当中很受欢迎, 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儿歌为儿童舞蹈的音乐提供了方便, 很多儿歌都是儿童的舞曲。音乐要符合舞蹈的要求,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儿童音乐对儿童舞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音乐能够对舞蹈有个整体的把握。儿童音乐不仅仅简单解释儿童舞蹈, 也不能依附于儿童舞蹈, 要能够在舞蹈的基本动作下来调动音乐, 烘托意境。好的音乐容易激发编导的想象, 更能使表演者与观众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选用孩子们熟悉与喜爱的优秀儿童歌曲, 通过加伴唱、变奏、间奏等方式, 将它们录制成完整的儿童舞蹈音乐。

三、儿童舞蹈的创作

儿童有很强烈的好奇心, 可以想象出很多奇怪的东西, 有很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 创作儿童舞蹈必须要能够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 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从而挖掘出不同的素材, 捕捉到能用舞蹈来表达儿童情趣的形象。儿童舞蹈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当中, 但是应该高于生活, 显示出艺术境界。夸张就能够把创作高于生活, 创作者可以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提炼出儿童的舞蹈词汇, 但是夸张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之上, 从而保证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

拟人化的手法, 很符合少儿心理特征。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有爸爸、有妈妈。因此, 编导可以把植物, 动物都拟人化, 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如小蜜蜂、小蚂蚁的团结精神, 小鸟哺乳后代的母爱精神等, 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道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编导在用拟人化的手法时要避免成人化, 少儿舞蹈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如舞蹈《宝宝和蜡笔》, 讲述的是宝宝作画的小故事, 舞蹈中蜡笔一个个欣喜地蹦跳出来, 宝宝亲了红色又抱了黄色, 当黑色主动跑到宝宝面前时, 宝宝却不喜欢他, 把他关在笔盒里。宝宝指挥蜡笔画小人, 当要画眼睛时却画不出来, 于是宝宝主动向黑色道歉, 请他把眼睛画出来。这个作品通过把蜡笔拟人化, 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平等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道理, 使孩子们通俗易懂。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 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舞蹈不仅在舞蹈百花园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正是少儿舞蹈的编导者要着力探求的本质的东西, 有了这些, 少儿舞蹈作品才能具有灵魂, 才能名副其实。

在创编过程中, 我们只能深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 才能使创编过程更加顺利, 使舞蹈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少儿舞蹈艺术教育亟待规范》[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2)

浅谈舞蹈艺术的创作思想 篇9

关键词:舞蹈;创作特点;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6-60-2

一、舞蹈艺术创作的特点

舞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演化而成的一种具有程式化、形象化的语言,以人体流动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是由于动作新颖、具有特色、塑造了艺术形象而取得成功的。它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其作品中的语言,就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舞蹈的创作思想

(一)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编导只有热爱生活,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积极发现身边有特点的事物并且赋予艺术的审美,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地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以舞蹈表演家杨丽萍为例,她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了创作与改编,其作品《雀之灵》《两棵树》等经典剧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南印象》也是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的舞蹈,是在传统艺术上进行创作和改编的,通过这些舞蹈让大家了解了云南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

(二)舞蹈创作中的灵感和想象

“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是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在情感的动力作用下,由理智潜在地支配形象分解、综合以创作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不但要有灵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感是来自于舞蹈编导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积累,是经过长期对生活的积累和探索,又遇到某种机缘和启示之后进发出的创作灵感。

例如张继刚创作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该舞蹈作品是借助于佛教故事中“千手观音”形象,塑造出以群舞的方式展现的“千手观音”美妙绝伦的动态形象,其创作的灵感也是不同寻常的。张继刚是山西人,家乡的崇善寺里有一座千手千眼的观音塑像,相传这千手观音本是古代妙庄王的三女儿,为了给父亲治病她砍下自己的双臂当药引,这行为感动了上天于是赐给她千只手臂。张继刚想:“如果能把这个静态的观音编成一个动态的舞蹈,一定是气象万千,雍容华贵。”因此这个想法就成为了舞蹈《千手观音》的思想源泉。

(三)音乐与舞蹈创作密不可分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是音乐外化的形象,音乐是舞蹈内在魂魄,它能够直抵人心,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与舞蹈的相互配合,使舞蹈达到情感的升华,作品就更有表现力。此外,具有较强叙事性和画面感的音乐歌词,传递的则是更为具体的语言信息,由此防止欣赏者丢失舞蹈言语活动所传达的核心信息的同时,也避免欣赏者对作品中舞蹈言语的歧义理解。乔治·巴兰欣是当代著名的芭蕾编导家,他认为最伟大的音乐不会离舞蹈很远,当他着手创作一个舞蹈的时候,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开始:或者先构思,然后再找合适的音乐;或者先听一定的音乐,让他启发灵感,形成构思。

三、舞蹈创作中综合知识的运用

舞蹈创作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除了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手段为作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对舞蹈服装进行设计

舞蹈服饰作为舞蹈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充分展现出了舞蹈演员的肢体美,还强化了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时代特征和象征性等。同时,舞蹈服饰作为舞蹈的基本特征和特有的表现手段渗透在具体的舞蹈作品中,可以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如果服装设计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因此对服装进行选择时,应考虑角色的民族地域性、时代性、阶级身份、个性特征与宗教信仰等,服装不但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还要从服装的样式、色调表现主题。

(二)对舞台灯光进行学习

对灯光的知识进行学习,可以是舞蹈编导创作时灵活地运用舞台灯光的变化,这样可以渲染浓烈的气氛,深化作品的主题,同时将观众带人其情景中。例如舞蹈《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舞蹈《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

(三)对舞台道具的合理运用

道具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舞蹈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去表达舞蹈的主题。例如在王玫的舞蹈作品《我们看见了河岸》中,选择运用电风扇、自行车、旋转椅等客观实物,利用其固有特性,将之改造成为符合作品特有语境需要的语言,由此为它们增添了特有的情境义。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舞蹈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舞蹈的创作是一项复杂又需要前思后虑的工作,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需要灵感与想象,这就要求舞蹈编导不断学习进取,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者简介:

如何抓住舞蹈创作的灵感 篇10

一、舞蹈创作中要主题鲜明

(一) 舞蹈创作的灵感是感性表达的理性思考

舞蹈创作的根源就是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创作主体, 塑造为艺术形象。舞蹈创作的核心就是主题, 通过舞蹈形象, 将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可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并不是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要将舞蹈的技艺展示在舞台上, 而是要能够吸引观众, 与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所以, 舞蹈创作的灵感与舞蹈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舞蹈创作者必须通过感性的体验来表达主题, 再运用理性的思考把握住舞蹈的灵感所在。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生活内容, 还与创作者的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心理素质存在必然联系。要将舞蹈的主题准确无误地表达, 还要紧紧地抓住舞蹈创作的灵感, 基于此而将充分展示舞蹈主题内容的环境、民情塑造为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具有一定的领悟力。

(二) 舞蹈创作的动机是创作过程中内心深处的思考

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选材是舞蹈主题准确表达的关键环节。比如, 舞蹈主题定位于某个少数民族, 在创作中, 就要到该少数民族聚居地选择生活题材, 以此作为舞蹈创作元素, 展示民族舞蹈特色。对舞蹈创作动机的定位, 则对舞蹈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舞蹈以肢体语言为主, 舞蹈创作中, 可以将舞蹈创作的动机定位于运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的形象, 使得观众对舞蹈的欣赏集中于舞蹈动作上。蒙古族舞蹈《出走》, 就是以肢体动作为舞蹈创作的动机, 而音乐伴奏直到舞蹈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当舞蹈表演结束之后, 观众依然会对舞蹈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久久回味。舞蹈表演中, 没有声音、只有动作, 乡情萦绕着每一个舞蹈动作当中, 那么无声似乎是沉默, 似乎是藏匿在内心的仿徨, 同时也昭示着勇敢地“出走”是源自于内心的愿望, 也是动力。

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舞蹈结构是心理过程的呈现。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经历舞蹈设计、编排、表演等等过程, 都是围绕着舞蹈主题而展开的。舞蹈灵感则是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升华。舞蹈是围绕着理性思想而展开的感性形象,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则需要利用这一敏感度思考舞蹈主题应采用何种形式表达。随着对舞蹈创作灵魂的深入理解, 各种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融入到舞蹈创作中, 就会形成创新元素而使得舞蹈主题更具有鲜活性。

二、以新颖的舞蹈创意获得独特的舞蹈效果

(一) 从舞蹈动作中把握创作灵感要求舞蹈创意要新颖

舞蹈创作要时代同步, 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想通过舞蹈元素展示在舞台上。因此, 舞蹈创作中, 要吐故纳新, 力求新颖, 使得舞蹈艺术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层次。舞蹈的主题不仅要鲜明, 更要新颖, 在于舞蹈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台动作, 更重要的是要将舞蹈的主题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舞蹈创作要有思想, 舞蹈创作的过程是灵感展现的过程。作为一名舞蹈创作者, 就要将自己融入到舞蹈作品当中, 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舞蹈意境当中, 让舞蹈的内容仅仅地围绕着创作灵感而展开。舞蹈创作者在将自己融入到舞蹈意境当中的同时, 还要置身于舞蹈作品之外, 才能将舞蹈创作的每一个环节统一起来。因此舞蹈创作的内在思想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表达的, 而舞蹈创作的灵感也得以展示, 并成为贯穿舞蹈内容的主题思想。随着舞蹈素材的积累和总结, 内在思想不断地迸发, 舞蹈创作者的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 落实到舞蹈的动作当中, 就成为了极具特色的舞蹈创意。比如, 《小溪·江河·大海》就是极具艺术特色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画面展示, 而是将多面的自然景观运用各种队形呈现。队形的动态画面会将创作思想透露出来, 为观众塑造想象的空间, 引导观众对舞蹈作品的内在涵义进行感受, 这也是该舞蹈创作作品灵魂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 使得舞蹈作品的审美层次和艺术水平得以提升。很显然, 舞蹈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 不仅对如何把握住舞蹈的灵感以深入探索, 还以自己的洞察力对内心深处要表达的东西不断地挖掘, 以利用舞蹈语言表达出来。舞蹈创作中, 以舞蹈灵感作为指导思想, 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 从舞蹈内容中把握创作灵感要求舞蹈要注重思想传递

舞蹈创作内容源自于民间, 舞蹈创作者对舞蹈主题的定位也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能够激发起观众的联想, 从而使得观众的情感被激发起来, 与舞蹈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只有舞蹈思想能够渗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才能够实现思想的传递。舞蹈创作者在抓住舞蹈创作灵感的同时, 除了对艺术形象以定位之外, 还要考虑到观众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使得舞蹈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元素能够将舞蹈主题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比如, 藏族舞蹈《母亲》的创作中, 就是围绕着母亲这个主题进行舞台艺术塑造, 而创作的核心则是以藏族母亲为代表, 运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将母亲的个性体现出来, 使得观众对舞蹈的主题深入理解, 并在意识深处产生认知。藏族舞蹈《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源自于藏族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经过浓缩之后, 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形成了藏族母亲的艺术舞台形象。源自于生活, 却又与生活现实有所不同, 这就是艺术对于生活现实的升华。源自于民间的舞蹈融入创作者的思想, 经过表演者的舞台发挥, 就是的舞蹈创作者与观众在艺术审美上形成了互动, 这就意味着舞蹈创作者对灵感以很好地把握。

综上所述, 舞蹈创作内容源自于生活, 是对生活内容的艺术化。舞蹈创作的主题则是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契合点在创作者的思想中形成意境, 而对生活内容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塑造。舞蹈的主题要具有鲜活性, 要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 就要在舞蹈创作中仅仅地抓住舞蹈动机, 还要在舞蹈灵感的指导下选择表达艺术形象的元素, 使舞蹈的舞台表现力更具特色, 且能够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宋林林.无声之舞——浅议舞蹈中的语言艺术[J].大众文艺, 2014 (15) .

[2]傅小青.论舞蹈创作的心理过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05) .

上一篇:大田管理技术下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