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探究(通用5篇)
舞蹈创作探究 篇1
舞蹈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材、构思、雏形编排到修改整理, 每一步都是步履维艰。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不仅要让欣赏者觉得赏心悦目、独树一帜, 而且还要在作品中体现新的思维、新的手法、新的风格等等。那么,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笔者认为, 一个优秀作品的的产生, 必然离不开下列两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2]《舞蹈编导学》主编金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论舞蹈的创作 篇2
关键词:分析;舞蹈创作;创作者
舞蹈是凭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的一门表演艺术,它“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怀表意之举了。
一、舞蹈作品应当具备要素
1、深刻而动听的音乐。舞蹈已经不单单是娱乐,而是思索的艺术。我们需要多创作出另人思索,意义深刻的作品。
2、新颖而独特的构思。新颖则要求是别人未想到的,独一无二,独特则是体现编导的独特个性。
3、巧妙而合理的结构。舞蹈结构如下:(1)呈示部——引子,初步的交代人物或形象以及其所处的环境。(2)开端——把人物引入到正题上来,或说引入到新的状态,新的矛盾交点上来。(3)展开部——发展、展開的过程,现象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切忌直线发展,应做波浪型,大起大落的发展。(4)高潮——情绪达到极点,或是矛盾激化,或是形式达到最高点。(5)结局——人物的归宿。
4、优美而精彩的语言。语言上要追求闪光点,不能美而不精。
5、生动而鲜明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的树立是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二、舞蹈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迎合低级趣味。在市场经济下,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的心态时常处于浮躁当中,对于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内容,经常是仅限于满足视觉享受,很少用理性角度进行思考。很多舞蹈创作者仅关注外在包装,忽视了舞蹈内容的关注,舞蹈内容的深刻性就被降低了,艺术性有所降低,而娱乐性加强。再有,很多创作者为了取得不错的经济丰收,投大众所好,迎合大众低级不健康的趣味。
2、情感表现公式化。在当今社会中,有些创作者为了将民间舞蹈和国际接轨,将西方舞蹈合理借鉴,变成了简单模仿,而有些则以民族舞蹈时尚化名义,将民族舞肆意改造,胡乱拼凑,其艺术性并不强。舞蹈艺术离不开情感的支撑,用情感打动人心,但有些舞蹈作品仅有动作,而忽略了感情,有些舞蹈作品情感过于夸张煽情,真性情成分减少,有些情感表现直接成为套路公式化,舞蹈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探讨,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三、舞蹈创作需具备的条件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须有正确的途径。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是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生活,熟悉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优秀的舞蹈艺术品多来源于生活,其作品及形象也产生于生活当中。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亲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2、丰富的想象力。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创作者具备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及时捕捉和汲取到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素材,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把素材转化成舞蹈作品,使舞蹈创作的作品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内容,反映人类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完善的统一体。
3、舞蹈动作的提炼。舞蹈的根是从动作上开始的,作为动作必须强调其目的性。动作的需要一切要从形象、情感出发。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这些肢体语言的艺术,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的肢体动作,具有一定的语言代表性意义。舞蹈时用身体动作,并且在音乐的节奏和空间上做出不规则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审美价值。
4、舞蹈作品积极向上,富于时代精神。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一些作品中,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这是我们应该果断摒弃的。有的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低级趣味的需要,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一些最能代表东方蕴藉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以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5、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进步专业修养;(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舞蹈语汇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作用。①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②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③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郁的氛围,将观众带进特定的情景中。
舞蹈服装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舞蹈动作,还要有丰富舞蹈内容,并与时俱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观众思想精神的需要,优秀舞蹈作品一般来源于生活,有效提炼出生活当中的真善美,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舞蹈创作的时候,要结合民族精神、时代背景及人物情感把握,要有机融合内外创作,让舞蹈艺术创作更为丰富合理。
刍议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 篇3
一、舞蹈文化
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的内容应该具有承前启后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这就对广大的舞蹈编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要明确自己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与文化创作者, 在进行文化创作时要知道舞蹈作品的审美所在、与历史有什么联系、要传承历史的什么部分以及会对于舞蹈文化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引导方向。可见舞蹈编导的审美态度和表现历史的态度十分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舞蹈创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题材的选取在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影响范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存在的禁区已经不存在了, 舞蹈创作越来越接近现实, 也更能体现出全方位的审美趋势。这对于舞蹈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新时期丰富和发展舞蹈文化的责任是很重大的。
二、舞蹈创作
现阶段的舞蹈事业已经非常兴盛, 但是真正好的舞蹈作品却仍然少见。优秀的舞蹈作品要真正地从表现本质上抓住人们的精神面貌、抓住当代人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期冀。真正的舞蹈创作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是能够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 甚至能够恰如其分地触及人类社会的敏感地带, 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一) 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的舞蹈创作注重商业利益, 忽略了舞蹈的本质所在。现如今,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 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价值和娱乐性, 忽视了舞蹈内容的深刻性, 削弱了其艺术本质。甚至有人为了获取利益, 在舞蹈创作中夹杂着低级趣味。如果这种情况泛滥, 将会导致舞蹈的发展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 导致文化传承过程的中断或者出现暂时性的空白。
(二) 原因分析。第一, 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成为舞蹈创作中的重点考虑因素。现如今, 市场因素深入到舞蹈创作中, 使得舞蹈逐渐商业化、利益化, 失去了纯粹性。急功近利使得舞蹈的创造也少了文化传承方面的考虑, 表现的内容浮躁、夸张。第二, 舞蹈创作盲目地追求大型舞蹈, 过度包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但是却缺少艺术价值。第三, 观众面对缺乏内涵的舞蹈表演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没有好的口碑, 对于艺术的传承而言是致命的, 从而冲淡了民族文化的属性, 甚至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扭曲。
(三) 对于舞蹈创作的发展建议。第一, 注重大众性。舞蹈创作的基础是人民群众, 首先, 舞蹈来源于大众生活, 也要反映大众生活;其次, 舞蹈艺术形式的传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 所以舞蹈的创作要紧紧抓住大众的生活, 所表现的内容应是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所表达的思想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最后, 注重大众性并不是没有原则地迎合大众, 而是以高水平的舞蹈创作来引导大众的审美。第二, 保持民族特色。民族舞蹈、西方舞蹈作为人民了解其它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传承方面要注重尊重其文化的真实性, 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改编, 同时也要对本土舞蹈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 我们的舞蹈文化才能丰富多彩, 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 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第三, 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承性。现如今的社会属于知识型社会, 任何有意义的艺术形式都要追求与文化的兼容,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不同类别文化的相互渗透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充分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在丰富舞蹈内容的基础之上, 增加知识与文化的兼容性。
三、总结
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与表现力都是可以改变的, 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和专家要注重舞蹈人文性的发展方向。
摘要: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别, 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的中心目标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艺术中的情景、感情、思想等,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也逐渐构成了特殊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主要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 表现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景, 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艺术的尊敬。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王益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03) :21-23.
舞蹈创作探究 篇4
文本:作品的接地气以及对现实的关照
我们知道春节晚会的所有节目,因为是为特定的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创作的,所以它们都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欢乐祥和的气氛。春晚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看舞蹈《俏夕阳》,它的开场就妙趣横生。二十多个戴着虎头帽、穿着紫红色棉袄、活泼可爱的儿童每人带着一只板凳,欢蹦乱跳地出场了。随后,十二位身着花衣服、身体硬朗的老奶奶,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了。她们那漂亮的身姿,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恰如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一般。
而到了作品的结尾处:十二位老奶奶们越跳越欢,速度越来越快,跳得越来越高。在欢快喜庆的音乐中,领舞的老奶奶跳到台前,一个漂亮的造型和亮相,立即赢得了孩子们的掌声。其他十一位老奶奶也做出了漂亮的造型,与领舞的老奶奶形成了对比。她们整齐地一步一步逐渐向舞台右侧移动,而领舞的老奶奶则老当益壮地与孩子们做出你争我赶的的动作。
我们从这个当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的作品中,看到了编导的匠心所在。舞蹈的编导和作曲在充分运用河北唐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和音乐元素(如剪纸、唢呐和皮影)的基础上,充分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语汇,表现了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题,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作品。舞蹈在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和老当益壮的老奶奶们的对比中,表现了老年朋友夕阳无限好,老有所养的晚年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快乐、积极向上的童年生活。老年朋友的文化生活,在与孩子们天真的童趣的映照下,越发显现了它的无穷活力。
在《俏夕阳》成功之后的2007年的春晚上,就有了舞蹈《进城》和《小城雨巷》两个颇受好评的作品。《进城》表现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个作品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编导将质朴的生活气息融入到了巧妙的舞蹈编排中。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演员们土得掉渣的表演,就在春晚的舞台上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而舞蹈《小城雨巷》的诗情画意则令观众怦然心动,20位灵秀的江南姑娘,撑着20把纤细的油纸伞,在悠扬的丝竹声中,在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里翩翩起舞,曼妙轻柔、唯美诗意的舞蹈,把江南三月悠悠雨巷的诗情画意和江南文化中婉约典丽之美演绎得委婉动人。这两个作品带给了观众舞蹈的审美享受,尤其是《进城》第一次把农民工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它的突破意义,必然会引发舞蹈创作者们对于现实题材的更多关注和回归传统创作美学的思考。
传播:告别单一模式 融入广阔世界
在分析了几个春晚舞蹈作品的文本特征后,我们从舞蹈的传播角度看看从舞蹈《千手观音》之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节目在传播形态上的变化。
我们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往都是以绚丽的歌舞场面开始,也大多以载歌载舞的舞蹈场面结束。可以说,以往的舞蹈节目大多是作为春节欢乐祥和节日气氛的点缀,而独立于节日气氛之外的舞蹈作品能够以它独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在以往的年份并不多见。春节晚会二十多年,我们记得的是几个舞蹈界的杰出人物:如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家的作品《雀之灵》《两颗树》《醉鼓》等。因此,春晚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给人以过于精英化的印象。但是,自从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打破了这种格局。
当然,当我们回看那些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朴实无华的作品还是有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西歌舞剧院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宠儿。1988年他们编导演出了舞蹈《看秧歌》、1990年演出了两个舞蹈《背起那小妹妹》和《瞧这些婆姨们》。1992年又演出了舞蹈《踩鼓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一夜间感动了亿万的观众。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特殊的媒介和传播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和点击效应,舞蹈《千手观音》顷刻间风靡于神州大地。它让一个特殊的表演艺术团体——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编导的这个优秀作品,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它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舞蹈作品,其神奇的鼓舞作用和巨大的传播效应。而且这一次,作品的演出者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舞蹈艺术家,而是普通并且特殊的残疾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作品和演出者居然成了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时髦话题,这是多么惊人和巨大的传播效应。
发掘互动:舞蹈创作和传播探索新方向
我们知道,在传送图像上,电视有其优长亦有其明显的局限。这种优长表现为电视图像适于刻画细节,对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慢的物体有着卓越的表现力,例如人的面部表情(因此电视上常用特写镜头)、杨丽萍手的局部动作、舞姿的舒缓柔美运动等。而电视的缺点亦是明显和难以克服的,其中包括难于刻画体积较大或者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所以,与舞蹈相比,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品种的表演速度慢,镜头切换的速度与频率低,所以适合使用电视的记录手段。而舞蹈则不同,电视上的舞蹈是纯“视觉型”艺术,没有语言可以帮忙,完全依赖于摄像机来传达。同时舞蹈动作又不像小品动作那样富有逻辑性、长于叙事,而是以表现非逻辑非叙事性的情感为主,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舞蹈的电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魅力呈现为频繁变换的动作细节,这必须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表达,并需使用慢镜头配合,使人们能够对快速变换过去的动作“看”清楚;另一方面,拉近的镜头在竭力捕捉与放大细部动作的同时,将舞者的人体也相应放大了,这样,为了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是如何变化的、体会舞者高妙的舞姿舞技就牺牲了人体动作的整体感。
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多多少少是可以减弱电视舞蹈作品在时实播出上的缺陷的。我们知道春晚之后,舞蹈《千手观音》、《俏夕阳》在网络视频上有着惊人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不仅如此,前面提到的舞蹈《千手观音》播出后,央视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讲述》等栏目还把该作品的主创和演员们请进了演播室,进行了与现场观众的深度交流和互动,这些节目播出后对该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这就形成了舞蹈传播的一个新的方式:发掘互动。
我们知道,电视舞蹈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们对舞蹈的观赏只是一种不发生实际性介入的“内摹仿”,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也只能是虚拟的。真正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用整个身心全方位投入的,没有这种身心的投入便不会有对于舞蹈的精彩体验,所以,应当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冷漠淡然的内摹仿中走出来,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发现和发掘舞蹈的互动潜能。而访谈类、情感类节目对舞蹈创作的访谈,似乎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这种被春节联欢晚会的研究者耿文婷博士命名的:发掘互动的方式,它就非常有机地把舞蹈创作者和欣赏舞蹈作品的电视观众联系起来了。这类节目成功地把舞蹈的动作魔力发掘出了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达成的情感疏通,缓解和消除了人们平日的情感紧张状况,创造性地沟通了人们的伦理和亲情。这样的“发掘互动”,难道不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愿意看到的理想状态吗?
舞蹈的创作与编排研究 篇5
关键词:舞蹈;创作;编排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86-1
舞蹈的创作与编排离不开现实生活,很多经典的舞蹈动作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活动,通过感知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将舞蹈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舞蹈的创作与编排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赋予舞蹈灵魂,充实舞蹈内容。
一、舞蹈的创作
舞蹈作为一种行为表现艺术,舞蹈的创作与编排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舞蹈创作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创作者利用舞蹈的形式将思维艺术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舞蹈的主题是整个舞蹈的灵魂,创作者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要明确这个舞蹈想向观众传达什么意识,舞蹈的内涵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根据舞蹈的风格和形式来确定舞蹈素材[1]。创作者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和观察体验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从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灵感,经过观察、加工、选择和分析,将具体的现实生活活动提炼成舞蹈动作,组合成舞蹈作品的核心。
在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化发展背景下,多样性的舞蹈创作是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也是舞蹈创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其舞蹈的风格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民族内部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多样化舞蹈的创作。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可以促进新文化的产生,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产生都是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会碰撞出更加绚烂的火花,为舞蹈创作提供新鲜的素材,激发创作者的舞蹈创作灵感。很多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不同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舞蹈创作最基本的素材,舞蹈创作只有基于民族文化,才能体现出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特色,这样的舞蹈才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我国很多著名的舞蹈家不仅仅传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秀舞蹈文化,还不断汲取国外的优秀舞蹈文化,学习不同舞蹈派系的舞蹈创作,为我国的舞蹈文化带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元素,推动我国的舞蹈文化快速发展。
二、舞蹈的编排
舞蹈的编排能夠直接影响一支舞蹈表现效果,通过节选不同的音乐背景,编排适当的舞蹈动作,配合相应的舞蹈道具,组成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不同的舞蹈编排方式,表现出的舞蹈主题是不同的,舞蹈的编排必须具有鲜明的艺术性,明确的展现出整个舞蹈的主题,使观众感受到舞蹈创作者想要表达出的中心思想,因此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还需要敏锐的艺术思维,舞蹈编导要不断汲取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打破思维定势,重视舞蹈文化的创新,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来表现舞蹈的中心思想,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主体,深入挖掘现实生活本质,体会潜在内涵,丰富舞蹈编排的形式。
三、舞蹈的创作与编排的重要方法
(一)自由的环境编舞
自由的环境编舞,舞蹈者只要有兴趣,可以在广场、公园、田野、森林等任何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中,舞蹈者可以根据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中的多种要素自由进行创作和编排,生活空间和自然环境中的树木、花草、行人和劳动者都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素材,自然环境中的鸟叫、人声、风雨雷电等声音可以作为舞蹈的配乐伴奏[2]。这种舞蹈创作和编排形式,拓展了舞蹈文化的方法、范畴、题材、意境和视觉,打破了舞蹈创作和编排固有的框架,在自由的空间中,激发舞蹈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了舞蹈创作和编排的限制,扩大的舞蹈者的想象空间,赋予了舞蹈更加新颖的创意。
(二)偶然的编舞法
偶然的编舞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带有偶然性质的不确定舞蹈创作和编排能够使整个舞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很多舞蹈编导在舞蹈的创作与编排过程中,都会遇到不能确定舞蹈人数、舞蹈动作不连贯、舞蹈伴奏不协调、舞蹈素材单调等问题,这时舞蹈编导可以用抛掷硬币的方法来随机决定这些不确定的问题[3],确定每一个问题的编排,用这种随机决定的方式确定舞蹈中动作变换方向、每一个动作运动多少拍,怎样动等细节问题,然后基于某一点或者某一个点开展舞蹈创作和编排,这种舞蹈编排方法不会使舞蹈出现频繁重复的问题,创作出来的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三)即兴编舞法
很多舞蹈者都非常喜欢即兴编舞,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舞蹈者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然后无限制、无节制的创作出自由的舞蹈,往往一些不自主的舞蹈动作更加能够展示出舞者的特色,即兴舞蹈没有经过加工和雕饰,更加能够体现出舞者最真实的情感,因此舞蹈表现出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更加深入人心,贴近生活,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结束语
舞蹈的创作与编排离不开生活,舞蹈者只有不断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舞蹈灵感,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引起群众共鸣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志颖.论少儿舞蹈的创作与编排[J].大众文艺,2012,(24).
[2]鲁霏飞.试论舞蹈的创作与编排[J].大众文艺,2013,(08).
[3]张珂.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