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

2024-11-14

舞蹈创作(精选12篇)

舞蹈创作 篇1

舞蹈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选材、构思、雏形编排到修改整理, 每一步都是步履维艰。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不仅要让欣赏者觉得赏心悦目、独树一帜, 而且还要在作品中体现新的思维、新的手法、新的风格等等。那么,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笔者认为, 一个优秀作品的的产生, 必然离不开下列两个重要的因素。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2]《舞蹈编导学》主编金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舞蹈创作 篇2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缔造勾当,因为每个舞蹈家有着分歧的糊口履历、分歧的文化素养、分歧的情趣快乐喜爱、分歧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分歧的舞蹈教育等等,是以就会对所要默示的。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缔造勾当,因为每个舞蹈家有着分歧的糊口履历、分歧的文化素养、分歧的情趣快乐喜爱、分歧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分歧的舞蹈教育等等,是以就会对所要默示的糊口内容有分歧的理解和感应感染,使用分歧的默示体例和默示手段,缔造出分歧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体例和名目,可以说舞蹈创作对舞蹈家有着很是宽敞宽年夜旷达的空间,任其自由遨游。可是,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缔造勾当,它又必需遵循舞蹈艺术.成长的纪律,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物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阐扬必然影响和效益、给不美观众以审美传染的精神存在物。否则,就不成避免地陷于不能存活,或是短折的失踪败命运。我们研究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其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这种舞蹈审美缔造勾那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纪律,把握斗劲科学的原则和体例,以更好地阐扬小我的怪异的缔造精神,能够顺遂地达到成功和胜利的彼岸。

舞蹈作品,一般都是由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亲密无间地交融在一路所组成的。所以,舞蹈创作的根基原则,就是遵循舞蹈艺术形式的规范,取得把握舞蹈艺术形式的能力,以默示给舞蹈家的心灵以震撼、给舞蹈家命运以影响的熔铸了舞蹈家激情和思惟的糊口内容。年夜舞蹈作品的内容来说,主若是默示人的激情、思惟、感受、潜意识以及环绕着这些所形成的情节、事务、矛盾、冲突等等;而年夜舞蹈作品的形式来说,主若是舞蹈的种类、体裁、样式、舞蹈说话以及各类舞蹈的艺术默示手段和默示手法的缔造和运用。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年夜总体上看,都是来历于糊口―直接的糊口或借居的糊口,有人把糊口比作艺术创作的土壤,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在糊口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所以,让我们先年夜与舞蹈创作有最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切磋起头。年夜糊口到舞蹈创作

在我国近40年舞蹈成长的历.史中,舞蹈和糊口的关系间题一向是舞蹈界所关注的,曾经进行过多次谈判的问题。年夜年夜都舞蹈家对“社会糊口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液增强同人平易近群众的血肉联系”,观点似乎是斗劲一致的。在一个时代内,良多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糊口的海洋,全力做到与人平易近同呼吸共命运。结不美观是一批年青的舞蹈家成长起来,他们创作出一多量优异的舞蹈作品,有的舞蹈作品在国内外还获得了各类奖励。可是,也有一些人,在深切糊口中思惟收成颇多,可是在舞蹈创作中却建树不多,于是有人自嘲地说:“我被糊口给淹死了!”也有人据此对搞舞蹈创作要“深切糊口”发生了思疑„„同样是投入火热的糊口,有的人在舞蹈创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有的人则生效甚微。这种现象,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虑和研究的问题。当然形成这样两种分歧结不美观的原因是复杂的,具有多种身分,每小我有分歧的具体情形,这牵扯到对糊口的熟悉、理解和归纳综合、提炼的能力,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默示手艺水平等等问题,所以,这分歧的原因只能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形去查找去总结。不外,这个现象也说了然对于一个舞蹈家来说,有了糊口并不等于解决了舞蹈创作的一切问题。糊口只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本,有了源泉、有了基本,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若有了土壤并不就等于能长出庄稼,就能结出不美观实一样。年夜糊口到舞蹈作品的形成和降生,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舞蹈家的激情问题。糊口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糊口,既搜罗人们的物质糊口,又搜罗人们的精神糊口。社会更是万花筒般的丰硕多采。社会糊口中有各个阶级、各类职业、各类性格的千姿百态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有美、丑„„糊口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重;而有的人和事,虽然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却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只有那些在你的激情上弓!起共震的社会糊口现象,激起了你激情的浪花、引起了你激情共识的人和事,才可能是供给你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根基糊口素材。也就是社会糊口进入舞蹈家小我激情世界的那一部门,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例如,刘英在《海燕》 创作体味》中写道:“我年夜戎几十年中,曾多次深切祖国边海防工作和进修,在海南岛、年夜连港、湛江口工作之余,我老是久酒揭捉望站在礁石上值勤的水兵战士,蓝天白云之中,有几只斑斓的海燕飘动双翅,它们正忠厚地陪同我们的战士日日夜夜捍卫祖国的边陲。当我加入快艇出航,我们的舰艇劈浪飞驰,一群强壮的海燕拍击双翅,上上下下冲询翻卷的白浪,面临这悦耳的气象,我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向着海上的绚丽气象欢呼。有几回我们远航在交邦的海湾上赶上了风暴。在暴风和海啸声中,茫茫的年夜海之夜,确实威严恐怖,然而在闪电中呼啸着穿浪迎战的却是一群小小的海燕,那闪电中的黑色勇士啊,给我留下了宽慰与力量,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海燕这不屈的形象在我心中不时与站在礁石之上的水兵战士的身影同时呈现,多年来,我想把这个悦耳的形象展此刻舞台上,献给起飞的时代与人平易近,献给伟年夜的戎行。”刘英在深切糊口中,捍卫在祖国边防的水兵战士的形象,和在晴空中自由遨游、在暴风闪电中冲风穿浪立崖岸遨游的海燕的形象给了他强烈的糊口感应感染,引起了他情思的共震。在他的主体情思中,并进一步把海燕的个性特征与我水兵战士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年夜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引起了创作的感动。只有这客不美观进入统一于主不美观的部门,或者说是主不美观拥抱(把握)客不美观的部门,才有可能成为舞蹈创作的根基材料,这时才能起头进入舞蹈创作。

按照舞蹈艺术的纪律特点,在无限宽敞宽年夜旷达浩瀚的糊口海洋中,以舞蹈的视角,以舞蹈思维来进行舞蹈默示题材的选择、加工和提炼,是舞蹈创作最关头的第一步行程。有了这个根底后,跟着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想阶段。在这个阶段,编导者首先要睁开舞蹈艺术想象的舞蹈形象在自己的心里视象中遨游起来。顺遂的时辰,可能是心里视象所发生的第一个舞蹈形象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而有时作者却要在各类各样的舞蹈形象的方案中经由斗劲和对照才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这一阶段有时很短,有时则要履历很长的时刻。据说,福金的《天鹅之死》舞蹈形象的构想就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胡嘉禄的《绳波》酝酿构想阶段就长达两年的时刻。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想阶段,是一个捕捉和追求编导者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所必需经由的过程,也是舞蹈编导睁开舞蹈艺术想象的同党进行缔造的很是艰辛的过程。巴图创作《鹰》的过程,很能声名这个问题。当他有了这个舞蹈创作感动往后,他“在睡前也好,梦中也好,醒来也好,总想编舞,连吃饭、洗脸、上街时也在构想”。当他选择以鹰的形象来作为蒙古族平易近族英雄的象征,默示蒙古族人平易近性格和审美理想往后,在艺术构想若何把它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若何使这个舞蹈形象具有更深刻的内在意蕴,作者经由了一再的思虑,不竭地改削的过程。起头他在设计鹰的舞蹈形象时,“紧紧抓住鹰的特点,凸起它不畏强暴的性格和锐利的眼睛、有.力的同党、钢铁般坚硬的利爪为首要语汇”,但因为舞蹈只是经由过程幽暌闺暴风雨的奋斗来浮现鹰的勇猛气概,他感应这样的艺术构想还凸起不了鹰的真正性格,而且与其他这类作品有类似化的短处,因而显得一般化、概念化。后来他在一本《蛇岛的奥秘》的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一只强壮的雄鹰的利爪捕抓着一条毒蛇飞向空中。这个画面使他受到了新的启发,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他的艺术缔造想象也随即飞跃起来,捕捉和寻找到塑造鹰这个舞蹈形象的立意。于是他推翻了已有的艺术构想,把本滥暌鼓暌闺暴风雨奋斗的一般化的情节改为与毒蛇奋斗,以打破迷雾、战胜毒蛇、自由遨游在蓝天,塑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草原上的雄鹰的舞蹈形象。这种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所浮现出的善良战胜邪恶的寄意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舞蹈的主题,使得鹰的舞蹈形象塑造得加倍光鲜凸起。

面临统一个题材,分歧的舞蹈编导可以有分歧的视点、分歧的默示角度、分歧的艺术构想,年夜而发生出各有自己怪异个性的完全分歧的舞蹈形象来。例如按照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剧,芭蕾舞剧《雷雨》和现代舞剧《繁漪》就各有特点。对照来看,《雷雨》斗劲忠厚于原著,对原著有着怪异的理解,年夜而作了新的艺术构想和新的艺术默示。《雷雨》中四凤是作者着意描绘的首要夸姣的人物形象,周萍是一个既应批判又使人同情的.人物形象他既是害人者,又是必然水平的受害者;而《繁漪》则首要塑造了一个受周家两代人欺侮和损害的-页景M是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繁漪的形象。年夜舞剧的默示中,使不美观众可以看到:在蔡漪的眼中,周家父子(周朴园和周萍)是难兄难弟,都是实足的伪正人。周萍就是周朴园的影子,二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此刻的周萍。这两个舞剧,以分歧的舞蹈形式、分歧的舞蹈默示手法,年夜分歧的角度,以分歧的视点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和新的缔造,塑造了各不不异的舞蹈形象。这两部作品,可以说都是具有分歧特点的成功的作品。年夜忠厚于原著的.角度,有人斗劲喜欢芭蕾舞剧《雷雨》;而年夜更好地阐扬舞蹈艺术默示力的拿手,深切描绘人物的心里世界,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上、有人则更喜爱《繁漪》。

日本现代舞蹈家芙二三枝子向我们介绍她的代表作《桥》的构想缔造过程,对于我们在塑造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想过程中若何更好地运用舞蹈形象思维,进行艺术的想象和缔造很有启发。她说:"1963年我创作过题为《桥》的作品,那是我第一次渡过关户年夜明日桥时,深受打动而创作的。这座桥架于日本本土和九州之间的海峡上,原本遥遥相隔的两地,经由过程一座桥毗连起来,并是以连地名也酿成了‘北九州市’,我的心为之一动,为年夜桥斑斓的线条倾倒了。那么,若何把这种感动的神色用舞蹈来表达呢?显然用‘桥头步来的汉子’,‘凭栏抒情’之类的题材,是不能充实默示这种神色的,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找来(建桥的)工作人员,在谈话中我知道了在桥梁培植中,有自重和负载两个量,自重就是桥的自身的重量,负载就是经由过程桥梁上的车马人等的重量,在计较这两个量和承受风雪及向两旁的拉力的基本上,方能建成一座桥。机关合理时,便呈现出斑斓的线条。作品《桥》就是经由过程自重、负载、拉力来默示的„„用二百张桥梁设计图贴在年夜画板上,作为布景。这个舞蹈由男女二十多个演员表演,他们身穿深蓝色紧身衣,头罩银色网罩,手戴银色手套„„’,年夜她的介绍中,使我们知道她的《桥》不是一个默示桥的建造过程的舞蹈,它没有劳动排场的模拟和再现,而是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以二十多名舞蹈演员所组成的舞蹈画面:队形和集体的造型默示各类力,如压力、拉力、承受力等的舞蹈形象来默示作者的艺术构想的。年夜这样的角度来塑造桥的舞蹈形象,就可以唤起不美观众宽敞宽年夜旷达的想象空间,给不美观众开创了一个很年夜的艺术再缔造的余地。可能会比用舞蹈直接再现桥的建造劳动过程自己,更富于艺术的悦耳魅力。

1983年朝鲜平壤万寿台艺术团访华时,表演的女子群舞《荡秋千的姑娘》对我们若何阐扬舞蹈艺术的默示能力,进行舞蹈艺术构想也很有启发。这样的舞蹈问题,按照一般常规,似乎舞蹈中必然要呈现姑呐缦闱荡秋千的形象,可是这个舞蹈却收支意料地没有这样的艺术默示。作者没有让姑呐缦闱去直接模拟再现荡秋千的动作,而是以朝鲜姑呐缦闱在不竭流动转变的舞蹈队形画面中若干好多为几人一组的横排的画面移动),在她们轻盈超脱的舞蹈动作姿态中给不美观众造成一种飘零的意境。它不是荡秋千糊口的真实的复写和再现,但它又经由过程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形象地默示出姑呐缦闱荡秋千时的激情和精神状况。这是一种不重形似而更重神似的,妙在像与不像之间的艺术构想。

舞蹈表演及创作 篇3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与诗歌、音乐等从人类文明源头就已经诞生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造型、语言及技巧,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本人20余年的舞蹈艺术生涯里对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对舞蹈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讨。

1.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的内涵。舞蹈表演属于一种情感艺术,通过人体肌体及造型来表达作品中的人物细腻的情感,舞蹈表演不是演员的舞姿、表演技巧和动作的机械性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充满着感情、生命力和灵动的创造性的表演艺术。舞蹈和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舞蹈作品是首创,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在作品基础上的再创作。

舞蹈表演的形式。舞蹈表演是在舞台及广场上表演的,具有审美特征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表演艺术对舞蹈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目前,我国的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如下几种。

群舞。群舞是由多位舞蹈演员共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人数根据作品的内容那个来确定,从十多人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群舞又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女大群舞、情节性群舞、抒情性群舞。如,《青春之歌》、《踩云朵》、《娜琳达》、等,都属于群舞。

双人舞、三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独舞是可以作为创作作品而独立存在舞蹈艺术。双人舞是由两位演员来表演,结构完整,有表演主题的舞蹈作品,如中国舞蹈《再见吧!妈妈》;三人舞有三个人进行表演,具有独立的主题、情节、意境等。有的作品有人物情节,有的则表现了一种情绪,是能够形成性格冲突的最小舞蹈形式。如,三人舞《茉莉花开》;独舞也称单人舞,是单独的个人进行表演的舞蹈,如,古典芭蕾《天鹅之死》。

组舞。组舞是将几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舞蹈,组织在同一个主题下表演的舞蹈结构,组舞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如哈萨克组舞《幸福的草原》

舞蹈小品。舞蹈小品是一种具有戏剧化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表演形式,舞蹈小品的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舞蹈小品《老伴儿》。

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国传统的舞蹈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载歌载舞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令人难以忘怀。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

舞剧。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舞台艺术。舞剧容量大,题材广泛,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及神话传说的题材等,包括了人物,矛盾冲突,事件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鲜明的主题思想。如《宝莲灯》、《草原儿女》。

舞蹈表演在舞蹈艺术中的意义。舞蹈表演是舞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要依靠表演来表达,通过舞蹈的表演,实现了舞蹈作品与观众的情感的交流,只有演员准确、丰富的情感表达,才能引领观众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舞蹈表演使舞蹈充满灵性和生命力。舞蹈演员通过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解读、体悟,运用自己的肌体、表情和专业性的舞蹈语言表演出来,使舞蹈融入一种身心合一境界,让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第三,舞蹈表演使舞蹈更具意境美,在舞蹈表演中演员在准确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在表演过程中会在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内涵,由此使舞蹈对观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舞蹈的意境之美就在观众的心目中更加灿烂迷人。

2. 舞蹈创作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创作与人类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舞蹈的创作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专业素材的积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丰富的素材积累,舞蹈动作是要依靠创作者平时的用心积累,才能为我所用,挖掘出创作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抓住素材的变化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将这些动作进行再创。作为一名创作者,在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人们在工作、生活时的动作、习惯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总结,再提炼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形象。

具备一定的灯光、服装等基本知识。舞蹈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灯光和服装知识,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合理地运用。起到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编导要按着自己创作和设计来运用灯光和服装,如,通过灯光的效果营造朦胧的画面,通过服装体现出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特点等。

4.舞蹈创作者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舞蹈创作创意中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想象力,精彩的想象力会给艺术融入生命力。失去想象力,舞蹈创作也就是无源之水,要想舞蹈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性,只有靠想象来实现。

舞蹈创造者要深入地理解生活,舞蹈创作不是对生活复制,而是融入了思想感情的再创造,因此,创作者要注意对生活进行细微的观察,深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成功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创作之初,舞蹈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想象。舞蹈创作的灵感源自现实生活,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要充分运用想象使肢体表演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现实生活,将大脑中的表象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与再创作,最后重新组合在一起,使想象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融入创作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创作者要通过想象使构成舞蹈的要素结合起来,要知道舞蹈不仅是肌体的表演,还是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在通过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想象来确定与之一致的感情基调,再通过表演者的肌体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由此使舞蹈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现实。

综上所述,舞蹈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蹈表演的不断发展,是舞蹈艺术不断走向新台阶的支撑,舞蹈表演的形式多样,舞蹈与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实现舞蹈表演的创造依靠的舞蹈创作,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知识,舞蹈创作的基本知识,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舞蹈编导和演员表演共同创造了舞蹈之美,只有理解并把握了舞蹈表演和创作的基本内涵与形式,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舞蹈之花绚丽绽放!

刍议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 篇4

一、舞蹈文化

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的内容应该具有承前启后和传播文化的作用, 这就对广大的舞蹈编剧以及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要明确自己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与文化创作者, 在进行文化创作时要知道舞蹈作品的审美所在、与历史有什么联系、要传承历史的什么部分以及会对于舞蹈文化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引导方向。可见舞蹈编导的审美态度和表现历史的态度十分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 舞蹈创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题材的选取在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影响范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存在的禁区已经不存在了, 舞蹈创作越来越接近现实, 也更能体现出全方位的审美趋势。这对于舞蹈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新时期丰富和发展舞蹈文化的责任是很重大的。

二、舞蹈创作

现阶段的舞蹈事业已经非常兴盛, 但是真正好的舞蹈作品却仍然少见。优秀的舞蹈作品要真正地从表现本质上抓住人们的精神面貌、抓住当代人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期冀。真正的舞蹈创作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是能够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 甚至能够恰如其分地触及人类社会的敏感地带, 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一) 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的舞蹈创作注重商业利益, 忽略了舞蹈的本质所在。现如今,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 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价值和娱乐性, 忽视了舞蹈内容的深刻性, 削弱了其艺术本质。甚至有人为了获取利益, 在舞蹈创作中夹杂着低级趣味。如果这种情况泛滥, 将会导致舞蹈的发展方向偏离正确的轨道, 导致文化传承过程的中断或者出现暂时性的空白。

(二) 原因分析。第一, 满足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成为舞蹈创作中的重点考虑因素。现如今, 市场因素深入到舞蹈创作中, 使得舞蹈逐渐商业化、利益化, 失去了纯粹性。急功近利使得舞蹈的创造也少了文化传承方面的考虑, 表现的内容浮躁、夸张。第二, 舞蹈创作盲目地追求大型舞蹈, 过度包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但是却缺少艺术价值。第三, 观众面对缺乏内涵的舞蹈表演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没有好的口碑, 对于艺术的传承而言是致命的, 从而冲淡了民族文化的属性, 甚至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扭曲。

(三) 对于舞蹈创作的发展建议。第一, 注重大众性。舞蹈创作的基础是人民群众, 首先, 舞蹈来源于大众生活, 也要反映大众生活;其次, 舞蹈艺术形式的传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 所以舞蹈的创作要紧紧抓住大众的生活, 所表现的内容应是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所表达的思想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最后, 注重大众性并不是没有原则地迎合大众, 而是以高水平的舞蹈创作来引导大众的审美。第二, 保持民族特色。民族舞蹈、西方舞蹈作为人民了解其它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传承方面要注重尊重其文化的真实性, 不能够随意地进行改编, 同时也要对本土舞蹈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 我们的舞蹈文化才能丰富多彩, 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 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第三, 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承性。现如今的社会属于知识型社会, 任何有意义的艺术形式都要追求与文化的兼容,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不同类别文化的相互渗透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充分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在丰富舞蹈内容的基础之上, 增加知识与文化的兼容性。

三、总结

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丰富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与表现力都是可以改变的, 与舞蹈相关的工作者和专家要注重舞蹈人文性的发展方向。

摘要: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别, 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的中心目标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现出艺术中的情景、感情、思想等,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也逐渐构成了特殊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主要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 表现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景, 同时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艺术的尊敬。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王益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03) :21-23.

浅谈少儿舞蹈的创作 篇5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 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三、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 四、自然天成的童趣 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五、为了明天 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

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 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三、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 四、自然天成的童趣 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五、为了明天 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试论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舞蹈道具;舞蹈创作;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要具备新颖的构思、完美的表演艺术、震撼的音乐、精致的舞美设计,还需要借助于舞蹈道具来塑造舞台表演环境,突出角色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增强舞蹈表演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对舞蹈艺术的完美展现意义非凡。

一、舞蹈道具基本概述

通常情况下,舞蹈所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例如生活用具、劳动用具、民间舞道具以及抽象道具等等,通过道具与舞蹈表演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民间舞表演中运用具备深厚的民族风俗文化的舞蹈道具,能够强烈地展现舞蹈表演的情感和内涵,强化舞蹈表演的渲染力,引起观众心声的共鸣。而抽象的舞蹈道具则可以以象征性的意义来展现特定的艺术形象。此外,舞蹈表演者使用舞蹈道具是为了强调舞蹈的戏剧性,突出舞蹈的形象生动性,而且还能为舞蹈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舞蹈道具通常包括工具和物品两大类,而且需要通过肢体与舞蹈道具的合理配合,从而完成精彩的舞蹈作品。然而不同的舞蹈道具具有不同的舞台效果,只有科学地运用舞蹈道具才能使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形象。因此,舞蹈的编创者和表演者需要结合舞蹈实际剧情来选择合适的舞蹈道具,避免舞蹈道具的突兀和多余而破坏舞蹈作品的整体性以及艺术性。

舞蹈道具具有协调性和实用性,从而便于舞蹈表演者的运用和展现,而且能够与其融为一体,通过动静结合,形成舞蹈道具、舞蹈以及舞蹈表演者之间的完美契合,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性,极具审美效果。同时,舞蹈道具能够实现抽象与物化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得舞蹈表演更具抽象性和虚拟性,塑造出一定的艺术空间,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二、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分析

1.舞蹈道具能够激发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创作的灵感多源于生活,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实就是生活的升华,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来进行舞蹈编剧,更能体现舞蹈的精华。然而真正的舞蹈创作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入生活实践调查来寻找创作的灵感,这时候舞蹈创作者就可以借助舞蹈道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不仅能节省创作的时间,往往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作艺术效果。而且,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者接触最频繁的物品,在具体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道具的舞台表现能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渲染和辅助作用,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舞蹈道具和舞蹈的融合突出其内涵特征,为舞蹈创作锦上添花,进而创作出精彩的舞蹈作品。

2.舞蹈道具能够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题

舞蹈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音乐、灯光以及服装的配合,而且还需要通过舞蹈道具来对舞蹈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對舞蹈表演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精准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且舞蹈道具运用于舞蹈创作之中,有助于明确反映舞蹈创作的意图,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充分地展现舞蹈情感,从而烘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一般而言,在极具戏剧性的舞蹈作品当中,通过舞蹈情节与舞蹈道具的紧密结合,能够营造一种别致的舞蹈意境。同时在舞蹈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还能拓展舞蹈表现者的动态,实现舞蹈表演动静以及虚实的有效结合,统一舞蹈的形象与表意,不仅能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还能够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身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深入感悟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

3.舞蹈道具能够渲染舞蹈氛围

在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舞蹈技巧,而忽略了舞蹈道具的使用,则很难展现舞蹈作品的精华,而且整个表演过程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舞台感染力,同时表演的空间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通过借助舞蹈道具,能够增强舞台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实现舞蹈动作的延伸以及舞蹈情境的升华。而且舞蹈道具的使用,能够实现舞蹈表演者、舞蹈动作、舞蹈场景以及表演时空的融合,渲染舞蹈的表演氛围,实现舞者与观众心声的共鸣,从而更生动地展现舞蹈创作的灵魂。

4.舞蹈道具能够突出舞蹈的情感

舞蹈道具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用舞蹈道具不仅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语言效果,更能突出舞蹈作品的情感特征。例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通过巧妙的运用伞和流动的墙面来塑造一幅幅精致美丽的江南画面,将舞蹈的情感融入到舞蹈道具之中,充满韵味,让观众回味无穷。当然不同的舞蹈道具有不同的舞蹈情感表现效果,我们需要结合舞蹈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选择舞蹈道具,以便将舞蹈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

5.舞蹈道具能够诠释抽象的舞蹈语言

舞蹈作品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来进行舞台表演的,如果不是专业的观众很难理解舞蹈的表达情感,而如果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舞蹈道具,就能拉近舞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对抽象的舞蹈语音进行诠释,从而便于观众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舞蹈情感,并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去,获得感官以及心灵的震撼,从而实现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能够充分展示舞者的审美思想以及精神世界,营造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氛围,从而将舞蹈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然而舞蹈道具的选择以及舞蹈道具辅助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具体的舞蹈作品情境以及情感表达需求,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舞蹈道具来激发创作灵感,促进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长慧. 浅析舞蹈道具与情感的融合[D].北京舞蹈学院,2014.

[2]胡晶莹. 从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语言[J]. 民族艺术研究,2008,05:18-22+29.

[3]侯晋芳. 论舞蹈道具的运用——以舞剧《一把酸枣》为例[J]. 北方音乐,2012,12:82-83.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篇7

一、促进大众舞蹈和舞蹈创作融合的原因分析

1、二者的艺术同源性

实际上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以生活为根本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二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同源性的,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且随着生活的积累,舞蹈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我们知道舞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但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大众,那么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要更多的和大众舞蹈贴近,而二者的同源性就使得二者的靠近成为了可能。例如朝鲜舞蹈《农乐舞》本身就是大众舞蹈,其创作来源于农民劳作后的放松及对丰收的祈求,属于一种自娱性极强的大众舞蹈,当前经过舞蹈创作这种大众舞蹈在经过加工和提炼之后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一种能够观赏性的舞蹈形式。生活为大众舞蹈、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反之舞蹈也是生活的一种提炼。

2、二者在形象塑造上都具有典型化

舞蹈不可能将生活包罗万象,那么舞蹈就需要将生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提炼及创作,并且在提炼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注意典型化的,大众舞蹈的典型化形象塑造考察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创作的典型化形象是基于生活而对艺术的一种提炼和加工,所以说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一种对典型化的捕捉,而捕捉的成功与否对于舞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1、大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

大众舞蹈作为一种非职业的舞蹈,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可以参与进来,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地域性和自娱性,而这些大众舞蹈也对舞蹈创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大秧歌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舞蹈形式,产生于小农经济,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来自于生活,是一种祈求丰收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以其广泛参与性和传承性流传至今。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借助于大秧歌这种大众舞蹈的地域特色来进行秧歌艺人的人生描绘,其创作的形式来源于大秧歌。艺术是来源于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活表现形式,而大众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则为舞蹈艺术形式及动作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和血液,使得舞蹈创作形式更为丰富。

2、大众舞蹈影响舞蹈创作的形象

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是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感染,从而和舞者产生共鸣。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自娱性和生活性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感染性,大众舞蹈中丰富的生活基础为舞蹈创作的形象提供了源泉,使得舞蹈作品更具美感和生命力。例如曾在电视舞蹈大赛中表演的《顶碗舞》,其创作就来源于蒙古族的一种大众舞蹈形式,在大众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在舞蹈的动作和难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提高,在动作构图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舞蹈创作成为了一种审美创作活动。

3、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

舞蹈审美创作本身就是舞蹈创作者生活再现的过程,舞蹈创作者生活、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舞蹈的诠释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形式。成功的舞蹈是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需要深入观众内心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众舞蹈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时候,还使得民众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高。而大众文化也对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求舞蹈创作要符合生活、符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大众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自娱性质就为舞蹈创作提供出了更多的创作空间。我们知道大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所创作的,那么这种舞蹈形式当中就凝聚了人们对美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渴望,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大众舞蹈的这种对美的渴望融入其中,舞蹈艺术自然也就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目标。现代人随着社会、科技等的发展,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那么对于舞蹈当中的美就有了更多的感触和体会,同时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愿意加入到舞蹈的传播活动中,那么这也要求舞蹈创作要能够更贴近于大众需求,才能够保证群众的参与和传播。

三、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趋势

当前我国对大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大众舞蹈符合大众文化的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创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这种魅力和作用必然会引领舞蹈创作的发展,而舞蹈创作必然会越来越靠近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感悟,为舞蹈创作搭建出更为宽广的平台,所以未来舞蹈创作一方面会更多的从大众舞蹈中提取素材,另外一方面还将会和大众舞蹈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创作和大众舞蹈不断的进行着融合,这即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二者所具有的同源性及在事物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样具有的典型性,而大众舞蹈一方面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另外一方面还影响了舞蹈创作的形象,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大众舞蹈元素,才能够使舞蹈创作更具魅力,也同时能够让大众舞蹈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郭俊峰,张妍,著.从生活到艺术民间自娱性舞蹈与舞台表演艺术[J].舞蹈杂志,2011.

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舞蹈,舞蹈文化,舞蹈创作

用简明的话来说,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另外, 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 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 (舞台或广场) 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 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 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 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 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 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从宏观上讲, 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应该明晰确立的舞蹈文化观。

所以, 要讲舞蹈本体的追求, 首先要服从于整体地观照现实的、的人和人的生活这个艺术审美文化的界定;要讲舞蹈的审美创造, 首先要服从于艺术地表现的、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换言之, 要把舞蹈置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 在艺术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这个艺术本质要求的前提下, 进而去探求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这就显而易见, 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 舞蹈批评的尺度, 都必须有一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 既要遵循美的创造规律, 用舞蹈艺术本身的尺度来衡量, 同时, 又要把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以检验其是否已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的美学理想, 而不能摒弃文化的视角, 文化创造的基本规律, 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衡定的惟一标准。

进而还应极其清醒地意识到,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 而今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为此, 编导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审美创造的坐标:要为舞蹈文化的历史承续创造些什么?传播些什么?准备将当代舞蹈文化引向何方?因为编导的创作过程, 即艺术思维的过程, 就是编导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在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体现中的意识过程。故而, 不论编导自身的自觉程度如何, 其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这正是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具有的, 并须加以严肃思考的文化观念的。

应该说, 改革开放20年来, 舞蹈创作已大大地向前了, 无论在题材和上, 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禁区, 而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逼近, 同时, 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 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可是, 遗憾的是真正从内涵上切入到当代人的生命精神动态之中, 准确地揭示出当代人的深层心理, 深刻地呈示出当代人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仍不多见。也就是说, 尽管舞蹈作品数量很多, 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 然而真正称得上体现了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核心和精髓———表现和触及人的灵魂的舞蹈作品还为数极少, 从而使我们舞蹈艺术的当代性文化品格, 及其审美的社会效应和美感效应相当程度地削弱。实践再次证明, 舞蹈创作若不着力于触及人的灵魂, 不仅其作品绝难进入更高艺术层次, 而且舞蹈也就摆脱不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阴影, 那也就只能沦落为真正缺乏“舞蹈本体”独立意识的附庸者地位。

原本, 艺术审美本性的真谛, 就在于对人生的整体观照, 通过对人的灵魂追索, 抑浊扬清以肯定真善美, 否定假恶丑, 系文艺应有之义。然而, 也许是市场的发展来势过于迅猛, 舞界迫于求生应变, 不得已屈从于经济“场”的游戏规则, 舞蹈审美文化的人文精神相对地虚化、弱化;以至部分舞界人士经不住资本与文化交换逻辑的压力与诱惑, 甚至出现了以单纯迎合和满足文化消费的享乐主义的舞蹈文化形态。个人认为, 对于这种在商品大潮冲击下, 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调整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审美文化本性的消解现象, 既可理解但又必须正视。因为这种倾向于感性欲望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出现, 固然有一定的客观的、历史的原因, 但又与舞界主观自身缺乏坚定的审美理性原则, 面对主义迭出的异质文化, 在文化观念上摇摆于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的状态不无关联。

诸如, 而今改革开放, 艺术创作中的排他性思维已被包容性思维所取代, 多元文化因素并置的格局已经形成, 虽不再必须“以道代文”, 有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 但是, 是否也就不再需要“明道”而“缘情”, 仅仅只要以“生存愉悦”作为当代舞蹈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呢?又如, 强调舞蹈审美自律性, 重视舞蹈文化形态存在的个性特征, 但这是否就等于可以将舞蹈的社会依存性与艺术的独立性相互割裂, 而不再依据艺术世界与实在世界的关系来作真伪的判断, 仅仅只要按照西方形式本体论的艺术观, 不问作品表现的“意义是什么 ”,而只要问 “文本是如何构成的 ”所谓创作的评判原则呢? 等等这些在“原则”文化观念支配和下的创作思想观念,也必然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其一,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其二,认为只要能使“舞蹈本体”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任意借题发挥而寻求得“可舞性”,充分展示了舞蹈演员的功能性技巧,就是“好舞蹈”;其三,认为只要是体现了舞蹈的“纯粹性”,形式构成有“创意”,即使是舞蹈文化语境令人费解,甚至产生歧义,也还是“好舞蹈”。 于是,文艺本应以状写人生显示灵魂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则黯然失色。 或以演员本色的“青春美”,千篇一律的“露肚”畸趣,来廉价获取所谓“市场化”的“轰动效应”;或以技术取代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则虚晃一枪,艺术形象则肢解割裂,尽显演员腰腿功夫;或以个人主观臆想构成模糊而纷乱的形象,表现所谓哲理的、超体验的、令人艰深莫测的内涵,以至纯粹个人心灵的矛盾、命运的感叹,以先锋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以自恋自足为特征的舞蹈作品也时有出现。 其结果,一是将舞蹈直接转化为服务于娱乐、消闲的商品生产;二是以“玩”艺术的方式去“玩”舞蹈,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 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舞界警觉和反思的“本体”解构的隐患。

诚然, 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以偏盖全, 在这复杂交织着多元文化的空间, 仍有相当一部分舞蹈编导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坚持努力创作出以蕴含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 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 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的舞蹈作品, 仅以近期而言, 舞蹈《走、跑、跳》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诞生, 立即赢得了从普通观众到舞界同行的一致赞誉。

浅谈舞蹈创作 篇9

关键词:舞蹈,表演,艺术,舞蹈创作

舞蹈与诗歌、音乐, 是从人类文明源头便诞生的艺术形式, 舞蹈是表演艺术, 是人类内在情感与外在神韵的再现。《列子·汤问》记载“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1]《易·系辞上》说:“鼓之舞之以尽神”。[2]舞蹈来源于生活, 是人民大众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艺术, 因此舞蹈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群众性, 舞蹈创作也是如此, 从生活实践中取材,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类生活, 以咏志抒情, 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 抒发世间的美好情感, 因此只要掌握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 把握正确的创作思路, 抓住舞蹈表现手段, 再通过不断总结与实践, 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概括的讲, 舞蹈创作有以下几个思路。

一、舞蹈创作的时间性

舞蹈创作是基于人们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认识、观察、提炼而出, 再经过思考、分析、去粗取精的整理改造而成的艺术行为, 是人们对生活认识的高级阶段, 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物全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而同步, 依附于社会的发展, 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 因此舞蹈艺术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 具有鲜明的时间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朝代流行的舞蹈形式都是为适应当时时代潮流而创作的。《说文解字》记载:“巫, 祝也, 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舞形, 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3]巫咸是商代天文学家, 他的名字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为十巫之一, 能升降于天。在商代以前, 巫师通过巫舞上天入地, 所以学巫先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 同属巫舞, “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反映了远古先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 在宋代时已经作为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 通过演变适应时代发展, 融入当时的戏曲之中, 发展成为“傩戏”。在远古, 巫舞、傩舞是作为祭祀用的, 直到夏商时代舞蹈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 出现了专业舞者。据传, 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 以众为观”[4]。到了周代, 曾汇集整理从远古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包括《大韶》、《大夏》、《大武》等, 还曾创出了雅乐体系, 但由于感染力差而逐渐被时代淘汰掉, 兴起了民间舞蹈。到了汉代最盛行的舞蹈则是“百戏”, 很多戏曲中还保留着“百戏”的舞蹈形象, 唐代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等, 明清之后, 戏曲兴起, 原来作为独立表演的舞蹈逐渐衰落, 被吸收融合进戏曲中, 形成了唱、念、做、打四功等整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 其中不少都是从舞蹈艺术中演变来的动作。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能脱离开当代社会的审美潮流, 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 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 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 成功的舞蹈创作, 要令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需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络, 抓住当代一般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筛选, 发展其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升华, 使舞蹈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时代的共鸣不仅对舞蹈主题能够起到深化作用, 而且容易激起观众的想象力, 作品才易于被观众接受欢迎。

二、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现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是整个人类的感情”。舞蹈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具有历史背景, 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是舞蹈的民族性。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因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独特的民族舞蹈, 比如汉族的《龙舞》、《秧歌》、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等, 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千姿百态, 形式各异, 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 深深根植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族人民的舞蹈在流传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都是按照流传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形式及欣赏习惯发展变化, 由于民族的差异而使舞蹈艺术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并依托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底蕴, 产生交融、影响和创新。

正如陈旭光所说:“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5]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 这是由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 由此产生了稳定的, 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 反过来会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因此舞蹈艺术的创作也受这种民族性影响, 民族性格也通过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展现。

比如藏族舞蹈《珠穆朗玛》, 舞蹈应用了藏舞膝关节连绵柔韧的屈伸和连绵不断、小而快有弹性颤动的动律, 表现出藏族舞蹈由于膝关节松弛和手臂柔美摆动表现出的美, 展现了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地区独特的躯体动作, 还表现藏族人民对圣洁的珠穆崇拜的那种美。而东北秧歌, 则运用大胆的手臂摆动和扭胯动作, 把东北秧歌那种美劲、俏劲和泼辣劲展现给了观众。舞蹈创作要通过学演结合扎实掌握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 了解掌握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常用舞步及基本的舞蹈语汇, 才能把握舞蹈创作的民族性, 把其精髓表现出来。

三、舞蹈创作的音乐性

舞蹈与音乐是双生子, 互相依存的关系。舞蹈是通过视觉形象表现, 音乐是通过听觉形象表现, 舞蹈艺术借由听觉形象的平台把视觉形象展现给观众。在歌唱表演中融入舞蹈, 就能使表演声情并茂, 加强歌舞感染力。当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时, 这门综合艺术产生的奇妙美丽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所有感官思维和心灵感受, 它所产生的印象是伟大的。音乐能够捕捉舞蹈形象, 表达情绪, 烘托气氛, 以著名舞蹈“千手观音”为例, 由聋哑残疾人艺术团表演, 但因为加入了音乐元素, 音乐节奏感强, 并富于变化, 中间一段快板, 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展现了气势恢宏、雍容大度的艺术场景, 通过形象和音乐节奏的情景交融, 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 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 在舞蹈意境中使千手观音手臂之舞, 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音乐是舞蹈表演的媒介, 只有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把舞蹈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舞蹈创作要重视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运用音乐、舞美创造出舞蹈艺术需要的氛围和舞台环境, 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 拓宽表现领域, 营造艺术想象空间和审美境界, 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和感官思维, 使舞蹈形象更为丰满, 形成多层次的美感效应, 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感染力, 综合体现多方面的舞蹈美。

终上所述, 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原则, 从效果出发, 大胆创新, 定会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列子.列子[M].中华书局, 2005.

[2]易经.佚名[M].京华出版社, 2009.

[3]说文解字.许慎[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4]陆思贤.对甲骨文中舞蹈的若干认识[J].舞蹈论丛, 1983, 1.

浅谈舞蹈创作 篇10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创作,关键因素

一、概述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加大, 很多原因都造成了人们普遍心态浮躁, 很多人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上更关注形式而非内容, 这让创作者都为了顺应观众的口味而在艺术创作上忽略其深刻性与艺术性, 取而代之的则是娱乐性与视觉效果以博人眼球。对于舞蹈创作来说, 这种迎合大众娱乐文化的趋势会让舞蹈作品日渐走向低俗, 除了能够收获暂时的经济效益外, 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没有丝毫的好处。当舞蹈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感情成份与新颖视角让公式后过分夸张造作的煽情形式华埠后, 舞蹈艺术的魅力就随之而大打折扣。

本文将从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阐述作为一个舞蹈创作者如何才能真正地创作出具有内涵的高质量舞蹈, 更好让舞蹈艺术发扬下去。

二、舞蹈创作

1. 注重舞蹈理论的学习

优秀的舞蹈的创作虽然要求相当高的创作技巧, 也同时需要舞蹈理论的支撑, 舞蹈理论是舞蹈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下的经验概括与总结不但能丰富创作者艺术知识与自身的修养, 而且在促进舞蹈创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 很多舞蹈创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轻视舞蹈理论学习的现象, 这常带给他们在创作实践上盲目性, 而舞蹈理论的学正好可以克服这一点, 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创作者的工作自觉性与舞蹈文化素质, 强化舞蹈作品的质量。在掌握舞蹈理论的基础进行创作能让创作者在实践中将理论用于其中, 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对舞蹈创作规律的见解与理论, 为后靠参照学习, 使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生生不息。

另外, 丰富的艺术知识也能丰富舞蹈创作都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创作的根本, 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人才能由简单生活的一角展开用形象有舞蹈表现出其背后令人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不仅来源于舞蹈理论, 也来自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表形式, 因而作为创作都需要多方面地学习。如日本著有“芭蕾王子”之称的西岛千博在演绎张国荣的著名歌曲《梦到内河》的伴舞时, 其感情的投入与对音乐艺术的领会都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伴着张国荣低沉的嗓音领会到舞蹈作为一个古老而久远艺术形式可以让在高度技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舞蹈诱惑魔力, 共赴一段短暂而恒久的心灵征程。同样的国内著名舞蹈《千手观音》《敦煌彩塑》等所表现的柔媚典雅的敦煌飞天形象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术、文学、历史与诗歌的影响, 通过舞蹈的表现力将那些静止与我们时空相隔千年前的造型重生。

2.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来源

生活是艺术灵感的来源, 任何一种艺术的诞生、发展、成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艺术来说生活既是其产生的源泉, 也是其发展的动力, 更滋养其成长的土壤, 自然舞蹈也不例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形态与形式都能造就出一段舞蹈, 而是要求创作能够热爱生活, 并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入生活进行舞蹈创作, 将“情”作为舞蹈创作的原动力, 创造具有带自己对生活某件事或某物情感的舞蹈形象以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如我国优秀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因之前深受傣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熏陶, 对南国田园孔雀漫步嬉戏的美景产生了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之后创作出闻名中外的舞蹈《雀之灵》;而后又因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眼见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及文化被现代工业的破坏与侵蚀而倾力创作出了令人震撼的《云南印象》。

3. 加强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

舞蹈创作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艺术知识与深厚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 这些对于创作灵感的迸发都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这看似很完备创作前提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会缺少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那是因为在生活中对同样的素材的表现形式缺乏新意, 观众从而生产审美疲劳, 因此有时即使一个创作者投入了大把的精力也未能够换回其理想的反响, 因而“创新”也成为包括舞蹈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加强培养锻炼舞蹈创作者的是“创新意识”, 要敢于打破墨守陈规的创作习惯与传统创作的规律, 敢于对曾经退而远之的生活素材进行转化反映, 运用新的视角与独特的手法进行舞蹈加工, 呈现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且有强烈与好奇心欣赏下去的跳舞作品, 而非舞蹈一开始就让其觉得这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而深感枯燥乏味。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舞蹈创作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从中我们可了解到舞蹈的创作不仅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 而且也需要创作者拥有一颗热爱生活, 善于发掘生活之美的心, 另外还需要宽广丰富的知识面, 以丰富自己的想象空间, 让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深度与内涵;另外, 打造一部具有价值、有深度的舞蹈作品过程中, 与舞蹈创作的技能的锻炼一样, 创新意识的培养亦不可或缺, 因而不能按部就班地反映生活中的素材, 要勇于挑战新的创造领域、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 从而提高中国舞蹈作品的质量和中国的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 .

[2]刘青弋.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 (2)

论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 篇11

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对舞蹈的编导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舞蹈创作中如何融入创新意识,则需要更高的要求。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古人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戏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些都是靠持之以恒的时间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所以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大力倡导“拿来”与“创新”,因为这样作品不仅会出现新颖的创作元素,更会融合各个领域的精髓。

一、舞蹈编导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

首先,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舞蹈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对舞蹈编导的文化修养要求也是较高的。舞蹈编导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对一般文化、姊妹艺术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了解。其次,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视角。在对待同一件事物上,人人都有自己审美能力,在看待同一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也会用自己那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然而对于一名舞蹈编导来讲,在对待同一事物,看待同一问题上,就要用自己最敏锐的视角,最独特的审美能力去发现、去寻找平常事物中人们“看不到”且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会使得自己的作品,在滔滔不绝的作品中,更加出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最后的“主角”。最后,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和日积月累的生活阅历,是创造优秀作品的基本材料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舞蹈须源于生活

遵循舞蹈艺术创造规律,进行舞蹈创作,首先,舞蹈编导必须热爱生活,融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情。“情”,是舞蹈的原动力,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无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作品中人物也就没有情,更谈不上感染观众。要使舞蹈作品有“情”,舞蹈编导先要“动情”,但凡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在情感高度激动时的审美创造和形象反映。舞蹈编导在生活中选择,提取创作素材时,必然带有对某种事物特别动情的独特心境,凝聚成创作时的情感动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震的生活现象,才能激起编导的审美情感,继而成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优秀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便是最好的例子。有了审美情感后,我们在创作时还要把重点放在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上去,这样的“情”才真挚细腻。比如过去一些表现战斗生活的舞蹈。往往都是单纯表现一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就像是一场战斗演习。而1980年出现的舞蹈作品《再见吧!妈妈》却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虽然也是反映一个战斗生活片段的内容,但是作者懂得挖掘人物精神世界,他的视点不是放在战斗场面上,而是集中表现一个为国捐躯的小战士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表现小战士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热爱,使整个舞蹈作品情感更为丰富,从而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三、题材的选择需创新

舞蹈题材虽来自生活,但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创作的题材。任何一个舞蹈编导都是从他的立场、观点出发,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包括直接和间接生活)获得强烈感受后,才去选择那些最能激动人心,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少数人有感所发的,舞蹈作品总是影响着千百万人。因此,作为舞蹈题材,无论其类别和大小,都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提倡题材多样化的同时,更积极提倡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题材。除了要有积极的内容外,还必须考虑是否能适合用舞蹈来表现这一题材。凡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必须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动态去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是用无声的语言——舞蹈动作来传情达意的。舞蹈“动态性”,就是指不需用语言,而可用形态动作来鲜明表达各种事物和感情。例如纺织工人的“巡回”和“织布”、社员的田间劳动、牧民草原牧放、战士练兵、战斗,这些生活事件的本身就具有着强烈的“动态性”,易为舞蹈编导捕捉舞蹈形象。一个好的舞蹈题材,应当既具有鲜明“动态性”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但是,生活中的一些感人事件,往往虽具有“动态性”,但并不一定存在“强烈抒情性”。从而达到用舞蹈语言充分揭示人们的内在心灵,真正地形成外在动作和内心感情的统一。

舞蹈编导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灵感,这种创作灵感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因此舞蹈编导应该学会用眼睛在现实社会中发现别人看见了但没有感觉,以及人人都看见了但并没有发现出美的事物,即使是对于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应产生舞蹈的创作想象力及创新点,学会把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平常的事物用舞蹈的语言进行转换,最终以舞蹈艺术特有的语言表现方式进行推进,促成创新。其实,根据不同的经验、视角、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创作习惯、审美追求,不同的舞蹈编导发现的创新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在这种差异性中才会产生创新,因此,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具备一颗“生活之心”。

[1]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谈舞蹈创作思维特征 篇12

一、动觉形象思维是舞蹈创作思维的基本特征

舞蹈是动觉艺术,知道这个道理并不等于能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很丰富,他们对创作富有很髙的热情,可是,当我们深入地探究这些思维形象,就会发现其动觉性是不够明确的,其中文学成分、美术成分和音乐成分占了较大的比重,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的,是如何让其中的舞蹈动觉成分占据主导地位。

凡有过舞蹈表演或者创作经验的人,只要细心想一想,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舞蹈中的任何情感冲动都可以用某种动觉形象来表现,而任何一种动觉形象,也都蕴含着某种情感因素。舞蹈创作思维训练就是要让学生深入地玩味并把握两者的正确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目前学生“动觉性”不足是因为动觉思维积累太少,所以一味苛求学生凭空臆想,实际上是强人所难。可见我们首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捕捉形象、丰富记忆中的各种动觉形象。

由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我们对周围的很多人、很多事都习以为常,没有了新鲜感,也忘记了生活处处都存在的可以用舞蹈表现的东西,因此,除了赏析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之外,对创作者来说,还要更多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丰富自己对各种形象的积累,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发现美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始终怀有“艺术之心”,对舞蹈者来说,就是要养成舞蹈动觉思维的习惯,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以一种动的方式融入到所见的物象中去。我们不妨从简单的方法做起,先观察、比较我们身边的某几个人或生活环境中的几棵小草、几枝花朵等常见形象,去感受它们的各种造型和运动的可能性,然后再深入一步,去体味各种物象之间的“构成”,感悟它们运动变化的律动之美。而对学生喜欢追究的“我编的这个舞蹈好不好、美不美”之类问题,过多的解释反而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创作的精髓重在感受和体验,应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二、个性化思维是舞蹈创作思维的本质

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人风貌,没有个性,就谈不上艺术创作。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某某人“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个性化思维呢?简单地说,就是创作者用不同于他人的眼光、态度、情感的思维方式找到一种人们想表达但又无法用动作语言表达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恰恰是你用动觉形象反映或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个性化思维。

从根本上讲,在动觉形象的个性化思维上,每个舞蹈者与众不同的东西都是其自身本质的反映,由于生活经验、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每个人本质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具体方法是:

首先,扩大生活范围,加强情感体验。思维的习惯性局限来自于对生活观察和情感体验的局限,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偏爱去观察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虽然与自己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视角在客观上却縮小了我们观察生活、获得各种信息的范围。尽管我们有时也竭力想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本质,但终因眼界的狭窄只能无功而返。

其次,转换观察点,避免与他人雷同。世界上的奇峰异景常常都不在普通的去处,而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真实的写照。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各种人像物像可以静止看,也可以流动看;可以实着看,也可以虚着看。比如,树木是静态的,但在舞蹈《两棵树》里,它们却是动态的、有节律的,而且是那么生动、形象地缠绕在一起的。

三、生活形象的节律化是舞蹈创作思维的必经之路

舞蹈者在身心进入创作活动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类动作形象作为思维主导,其他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动作形象随之协同起作用。比如,当舞蹈者看到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游牧民族,这时他的脑海里可能就会出现蒙古族舞蹈动作的舞姿和律动;当舞蹈者听到云南花灯优美的旋律时,就会想到各种“崴”的动作韵律。抓住这一特点对舞蹈思维训练很有意义,比如在训练中播放一段音乐,音乐的主题伴随着一个音乐形象,但在听者的脑海里可能同时还会出现几个动觉形象。这里,需要舞蹈者思考的是,哪个形象是最贴切的呢?这个动觉形象为什么最能体现这段音乐主题呢?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并找寻出最佳答案,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创作中的动觉思维能力。

四、灵感的突发是舞蹈创作思维的最高表现

舞蹈创作思维不仅仅是要扩大创作者内心某种潜在意识的能力,而且是要突破某种知觉的能力。当这种体验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的时候,它必然会对某些现存的事物造成毁灭。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每当科学中的某种重大观念或艺术中的某种重要的形式发生突破的时候,这种新观念将毁坏许多人所信奉的对维持其理智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生存至关重要的东西。”毕加索也曾说:“每一种创造活动首先就是一种破坏活动。”当然,创造性思维体验带来的不仅仅是毁灭,更多的是获得某种灵感的惊异和喜悦。这也正是体验带给我们的满足感。

当我们在进行创作思维的时候,无关紧要的事物会变得暗淡无光,我们的知觉会变得不那么敏锐,而我们所关注的事情却会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意识的“残缺结构”。当这种“残缺结构”逐渐积累强烈到让人心醉神迷的程度,灵感就产生了,这也可以称之为创作思维的突破。

创作思维是意识的深刻维度,当这种体验促使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敏锐的知觉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意识、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创作思维不是漫无目的的,相反,它从一开始就与我们有目的地参与和投入呈正相关。也许,正是有了这些具有“残缺结构”的意识的参与和投人,才促成了灵感的爆发。

五、紧张与松弛相互转化是舞蹈创作思维的最佳状态

创作思维在紧张与放松之间发生转换时效果最佳。比如,我们在一段时间紧张排练之后,突然有一天放假了,无所事事,我们来到郊外漫无目标“神游”,看到风吹枝头微小的抖动,看到水珠滴在绿華丛中的畅快滚动,看到无名小花张开花瓣的盈盈笑脸,看到远处云蒸雾罩的起伏山峦,这时,你一定感受到了某种激荡、某种冲动、某种想要用舞蹈来表现这一切的想法,你感到快要触摸到你想要表现的那个东西了,你体验到了创作带给你的喜悦和满足感。

因此,创作思维体验只有在紧张、专注的意识得到放松的时候才会进入最佳状态,而创作思维的突破也只有在紧张、专注的工作与放松的交替转换中才能出现。难怪爱因斯坦曾对他的朋友说:“为什么我们的最好的想法是在早上我刮脸的时候出现的呢?”他的朋友回答得很精妙:“心灵需要使内部控制得到放松——需要在幻想或白日梦中得到释放,为的就是使那些不同寻常的念头出现。”

六、结语

目前,舞蹈领域对创作思维的研究尚不深入,在舞蹈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还没有纳入这一类课程,这对于培养新世纪舞蹈创造性人才十分不利。因此,深入研究创造性思维,找出舞蹈编导创作思维的规律,对舞蹈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对于创造学、思维学来说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对于舞蹈教育专业来说,则是一门基础学科。带着这样的研究和写作目的,本文力求从创造学、思维学的基础上对舞蹈创作思维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以引起舞蹈教学领域的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舞蹈,创作,思维,特征

参考文献

[1]金秋主.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三维形态下一篇:海尔质量管理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