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2024-07-05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精选12篇)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被赋予新的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当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文化新元素迅速的充斥我们的社会生活,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不能够极快的顺应社会的发展, 进行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人才缺乏, 导致老一辈民间舞蹈艺人后继无人。

一、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 因此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其次,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并且我国地域广阔, 地理环境不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不断地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 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

(1)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 因此, 目前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另外,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 使得无数的人们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肢体舞蹈,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得不到研究与发扬。总之, 由于我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以及发展意识薄弱导致了舞蹈的发展困境。

(2)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支持力度薄弱

我们知道,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 其中最鲜明的则是表现在资金力度不足上。非遗产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不到国家有力地资金支持, 因此很多对于舞蹈热爱的人, 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对于舞蹈的坚持, 因此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后继无人。

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失了生活的气息;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于灯光的运用更加的娴熟, 使得舞蹈成为高科技的附属品, 成为了舞台上的花瓶, 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乏了灵魂。因此在当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真正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 挖掘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灵魂, 从而不断地改善民族民间舞蹈, 使其真正的顺应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华。

例如,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走下了舞台, 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场舞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城市中都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面广场舞的兴起可以使得广大人民得到娱乐, 符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的特点;另外, 一些老一辈的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也走入基层, 真正的体验社会生活, 同时将舞蹈融入到生活中, 创作出一些焕发生机的民族民间舞蹈, 对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

我们知道,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永葆青春, 焕发独特的芳华。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 因此我国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推陈出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 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涌进我国。因此, 面对着巨变的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打开家门, 不断地博采众长,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例如, 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不能够符合传统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时候, 我们不可以一味的固守传统, 应该打开家门, 在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 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总之,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当今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顺势而为, 促进自身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 由于多种原因, 当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困难重重, 但是有危险就会有机遇, 因此我们在树立正确的舞蹈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借助社会经济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外来文化, 博采众长, 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 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不断地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摘要:舞蹈原本起源于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祭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舞蹈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舞蹈反映了普通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化符号, 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 他们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风俗、地理环境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本文着重讲述了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舞蹈,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佩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有感[J].艺术教育, 2011 (01) :10-11.

[2]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艺术评论, 2010 (01) :12-13.

[3]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02) :02-03.

[4]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 2010 (15) :15-16.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2

文学与舞蹈是两个古老的艺术门类,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繁衍至今;我们常说文字与文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文字作为记载人类历史的符号,积极推动着文明社会的发展;汉代《毛诗序》中讲“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作为言语的补充与延伸,它是在语言文字不能准确表意时诞生;文学与舞蹈互溶互补,在艺术门类发展的历程中并驾齐驱,共同散发着艺术的魅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提出的“艺术生产”概念意味着艺术既是一种精神劳动,同时与物质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大大地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作品是“产品”,而艺术欣赏便是“消费”,艺术创作是艺术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文学与舞蹈是两个不同种类的艺术,其创作过程却存在共同与共通之处,以下做专门论述。

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首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优秀的创作者,生活对每个文学家和舞蹈家不偏不倚,但如何能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加工锤炼,这是创作者艺术能力的体现。从无生有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既是首要阶段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郭绍虞先生认为“《神思》被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性质,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的问题,而作为这些问题的核心则是艺术的想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自成体系的文论中,想象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神思》就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①《神思》开篇讲“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说明为文运思,驰骋想象,可无往而不达;“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则说明艺术构思时的情状,艺术想象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从吟咏和凝想中充分表现构思的自由与形象;与此相较,胡尔岩先生认为“舞蹈创作中把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想象是创作者在大脑原有表象储存(动作表象和生活情景表象)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想象活动的参与,舞蹈创作根本无法进行”②。想象在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过程中同等重要,接下来我们将在艺术想象与构思的过程中探寻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共性。

其一,构思的自由性和形象性;舞蹈诗《藏谜》描述了主人公老阿妈从九寨沟出发,经过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甘肃甘南,最后到达拉萨布达拉宫朝拜的经历,展现了沿途不同藏区的歌舞、服饰和习俗,塑造了老阿妈淳朴的性格与虔诚的信念;其中的一个舞段“牦牛舞”将一群草原上好似黑白珍珠的牦牛拟人化,在故事展演中表现藏族同胞的生活风貌、在传统藏族舞蹈豪放不羁的的审美特征中给予该段舞蹈生活的情趣,从而体现创作者独特的构思与艺术想象的自由性。

其二,构思过程应讲究规矩;《神思》中讲“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说明在想象之前首先是思想的虚静,虚是不主观,而静是不躁动;如果只有主观成见将看不到外界的真实面貌,思想和心情的躁动就不可能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思虑。然而,文学创作不止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关键还要想的恰当,想的合理,《神思》中讲“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认为在作品还没有形成而开始酝酿之时,就需要“规矩”和“刻镂”,“这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形式的需要,因为在酝酿的过程中,想象必须在内容规定的规矩中飞腾,这样的想象才能构成文思;而内容要靠形式来表现,所以在酝酿内容的同时也在酝酿形式,要对酝酿中的内容加以形式上的规矩、刻镂”。③这种要求同样适应于舞蹈创作,以《藏谜》为例,全剧共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如第一章以歌舞为主,展现了九寨沟“六弦琴”、“长袖舞”和“神奇的九寨”,第二章创作者把视角转移到藏族同胞的劳动生活中,通过对“打阿嘎”的描述,体现藏民勤劳质朴的生活作风;每一个篇章都能体现创作者在作品的“规矩”中“刻镂”艺术形象,四个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主题相连接、内容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该舞蹈诗所要展示的藏族文化。

其三,重视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时的反差。《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说明文学创作必须认清意、思、言的关系,艺术想象不一定能形成艺术构思、艺术构思不一定能用言语准确的表现出来,这就像舞蹈创作中想象、动作和舞台表现一样,只有将想象的内容外化为舞蹈动作,并将其展示在舞台上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藏谜》第二部分《劳动生活篇》中“夏拉舞”是一段神奇而怪异的舞蹈,引起了多数观众的好奇与质疑。(图1)有人说那是一段传统的.民间舞蹈,因为当地老百姓讲述了修道者醉酒后跳一段神奇的宗塔地区的民间舞的故事;也有人说那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思想体现,因为从服饰上难以找寻藏族的元素和特点,在音乐制作、舞蹈动律、形象塑造上都与传统的藏族舞蹈大相径庭;这个片段的起源与历史不可考证,但创作者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用新颖奇特的服装和怪诞搞笑的动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便成为了一段精彩的艺术作品。至于“夏拉舞”到底与当时修道者醉酒时跳的舞蹈有几分相似或相同,现代人不可得知,或许这就是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想象,将其传达给观众,自然会引起无限遐想。 二、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差异

文学创作和舞蹈创作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媒介的不同,这是由它们不同种类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学”,④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表述的另一种形式――媒介之语⑤由语言来承载。刘勰讲“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只有把思想化为文思,文思化为语言,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学作品。媒介,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既指人的四肢、躯体,同时还包括舞台布景与道具,“研究史前社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人的身体姿势与符号,是声音语言的姊妹。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的脑髓的发展,肢体表达成为语言发展的辅助性手段。”⑥而舞蹈就是巧妙运用人的肢体与舞台布景和道具来抒发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在《藏谜》中老阿妈身着厚厚的藏袍,满头银发,虔诚地向往布达拉宫,这样一个典型的藏族佛教徒形象通过老阿妈一步一叩首的朝拜、充满期待与渴望的眼神以及那只不离不弃的小羊羔(道具)来体现。(图2)

想象的空间和尺度是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差异之二。《神思》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足以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四通八达的思维空间,创作者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任尔驰骋,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无一不是文学创作者自由想象的体现;相比而言,舞蹈艺术的创作需要想象,然而这种想象与文学创作的自由想象、凭空想象却不一样,舞蹈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艺术,舞蹈创作题材都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如“打阿嘎”中创作者把藏区老百姓用木头打墙、使之坚固的生产劳动直接展现在舞台上,(图3)该舞段的动作、道具、氛围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写照;我们说舞蹈作品都是在人们生活环境、思想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最终达到抒发人们的情感与追求、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趣的目的。

三、差异之因

文学与舞蹈同属艺术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创作产生,如芭蕾舞剧“雷雨”、“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古典舞“谢公屐”、“踏歌”、“绿带当风”都是以文学文本中对古代文人雅士、社会习俗的描述为根据创作而来;同时,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会推动着文学创作,给它带来思考与创作源泉;可以说,舞蹈和文学都具有艺术美和感染力,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艺术发展前进。就其创作而言,笔者认为,两者的差异主要源自其性质的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舞蹈是肢体的艺术,文学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换句话说,文学把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具有间接性和广阔性的审美特征。而舞蹈艺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表现性和形象性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讲,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的形象,要求读者边看边思考,而文学创作的形象也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受的,这是因为语言艺术的间接性,文学创作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的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达到古人所讲的“象外之象”的韵味,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⑦舞蹈创作中,这种“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韵味将被直观、形象的表演所代替,如《藏谜》中“赛装”部分,展示了甘肃甘南、西藏日喀则、西藏那曲、西藏山南、青海康巴、四川康巴等地的不同服饰与装扮,共同体现藏民“把财富装在身上,把家驮在马上”的生活习俗,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体现舞蹈艺术自然、形象的风格与特征。

四、结语

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都是创作者根据特定的题材、运用不同的媒介与表现手段进行加工与完善,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的过程,虽然两者在想象与表现手法中略有不同,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性和创作过程却具有相似性;两者作为艺术门类的两朵奇葩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又各自向前,共同散发着艺术的光芒,推动艺术的向前发展。

注释:

①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8页。

② 胡尔岩著《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第57页。

③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页。

④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第238页。

⑤胡尔岩著《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第57页。

⑥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页。

舞蹈表演及创作 篇3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是与诗歌、音乐等从人类文明源头就已经诞生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动作,造型、语言及技巧,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本人20余年的舞蹈艺术生涯里对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对舞蹈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讨。

1. 舞蹈表演

舞蹈表演的内涵。舞蹈表演属于一种情感艺术,通过人体肌体及造型来表达作品中的人物细腻的情感,舞蹈表演不是演员的舞姿、表演技巧和动作的机械性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充满着感情、生命力和灵动的创造性的表演艺术。舞蹈和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舞蹈作品是首创,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在作品基础上的再创作。

舞蹈表演的形式。舞蹈表演是在舞台及广场上表演的,具有审美特征的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表演艺术对舞蹈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目前,我国的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有如下几种。

群舞。群舞是由多位舞蹈演员共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人数根据作品的内容那个来确定,从十多人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群舞又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女大群舞、情节性群舞、抒情性群舞。如,《青春之歌》、《踩云朵》、《娜琳达》、等,都属于群舞。

双人舞、三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独舞是可以作为创作作品而独立存在舞蹈艺术。双人舞是由两位演员来表演,结构完整,有表演主题的舞蹈作品,如中国舞蹈《再见吧!妈妈》;三人舞有三个人进行表演,具有独立的主题、情节、意境等。有的作品有人物情节,有的则表现了一种情绪,是能够形成性格冲突的最小舞蹈形式。如,三人舞《茉莉花开》;独舞也称单人舞,是单独的个人进行表演的舞蹈,如,古典芭蕾《天鹅之死》。

组舞。组舞是将几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舞蹈,组织在同一个主题下表演的舞蹈结构,组舞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如哈萨克组舞《幸福的草原》

舞蹈小品。舞蹈小品是一种具有戏剧化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表演形式,舞蹈小品的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舞蹈小品《老伴儿》。

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国传统的舞蹈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载歌载舞的经典舞蹈艺术作品令人难以忘怀。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等。

舞剧。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舞台艺术。舞剧容量大,题材广泛,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及神话传说的题材等,包括了人物,矛盾冲突,事件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鲜明的主题思想。如《宝莲灯》、《草原儿女》。

舞蹈表演在舞蹈艺术中的意义。舞蹈表演是舞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要依靠表演来表达,通过舞蹈的表演,实现了舞蹈作品与观众的情感的交流,只有演员准确、丰富的情感表达,才能引领观众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其次,舞蹈表演使舞蹈充满灵性和生命力。舞蹈演员通过对作品内涵的深刻解读、体悟,运用自己的肌体、表情和专业性的舞蹈语言表演出来,使舞蹈融入一种身心合一境界,让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第三,舞蹈表演使舞蹈更具意境美,在舞蹈表演中演员在准确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在表演过程中会在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内涵,由此使舞蹈对观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舞蹈的意境之美就在观众的心目中更加灿烂迷人。

2. 舞蹈创作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创作与人类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舞蹈的创作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专业素材的积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丰富的素材积累,舞蹈动作是要依靠创作者平时的用心积累,才能为我所用,挖掘出创作的源泉。只有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抓住素材的变化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将这些动作进行再创。作为一名创作者,在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人们在工作、生活时的动作、习惯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总结,再提炼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形象。

具备一定的灯光、服装等基本知识。舞蹈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灯光和服装知识,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合理地运用。起到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的作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编导要按着自己创作和设计来运用灯光和服装,如,通过灯光的效果营造朦胧的画面,通过服装体现出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特点等。

4.舞蹈创作者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舞蹈创作创意中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想象力,精彩的想象力会给艺术融入生命力。失去想象力,舞蹈创作也就是无源之水,要想舞蹈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性,只有靠想象来实现。

舞蹈创造者要深入地理解生活,舞蹈创作不是对生活复制,而是融入了思想感情的再创造,因此,创作者要注意对生活进行细微的观察,深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成功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创作之初,舞蹈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想象。舞蹈创作的灵感源自现实生活,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要充分运用想象使肢体表演更加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着眼于现实生活,将大脑中的表象的生活场景进行提炼与再创作,最后重新组合在一起,使想象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融入创作的整个过程,最后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创作者要通过想象使构成舞蹈的要素结合起来,要知道舞蹈不仅是肌体的表演,还是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在通过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想象来确定与之一致的感情基调,再通过表演者的肌体语言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由此使舞蹈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现实。

综上所述,舞蹈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舞蹈表演的不断发展,是舞蹈艺术不断走向新台阶的支撑,舞蹈表演的形式多样,舞蹈与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实现舞蹈表演的创造依靠的舞蹈创作,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知识,舞蹈创作的基本知识,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舞蹈编导和演员表演共同创造了舞蹈之美,只有理解并把握了舞蹈表演和创作的基本内涵与形式,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舞蹈之花绚丽绽放!

舞蹈创作中音乐的作用及关系分析 篇4

关键词:舞蹈创作,音乐,作用与关系

一个完整的舞蹈不能缺少相配的音乐。在舞蹈创作中, 音乐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古至今,二者都紧密相连。人们借助舞蹈和音乐来表达内心情感,舞蹈借助于肢体语言, 音乐借助于音符音调,两者互相配合,更加震撼人心。在舞蹈创作时,要重视音乐,用好音乐,让舞蹈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一)舞蹈与音乐都是一门艺术,二者具有相同的特质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而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舞蹈要借助于音乐,舞蹈和音乐都是传情达意的艺术,人们可以借助于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抒发各种情感,特别是音乐,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通过听觉直接抒情,直观地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舞蹈的表现方式会更形象化、意向化和抽象化。其次, 音乐和舞蹈都具有一定的节奏,它们都要通过一定的节拍来完成。节拍是音乐和舞蹈的纽带,节拍的变化推动着音乐的情感变化和舞蹈动作的发展。在舞蹈创作中舞蹈动作结合音乐节拍而变化,更能够展示出故事和人物要传达的情感。

(二)舞蹈创作中音乐必然存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脱离舞蹈而存在,但是舞蹈是无法离开音乐的,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不仅在艺术效果上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难以把握节奏,在舞蹈表演中, 即使没有了音乐,也会借助相关乐器来传情或者掌控节奏。一个想给人留下深刻、难忘印象的舞蹈作品,除了有鲜明而突出的主题、别具特色的风格、生动而又形象的表演外,必然离不开优美、和谐的符合舞蹈特色的音乐伴奏。例如在跳街舞时,如果没有摇滚风格的音乐伴奏,整个舞蹈的感染力和活力都会逊色不少,也会让人感觉缺乏节奏感。再如西方的芭蕾舞,音乐更是舞蹈的灵魂,如果缺少了音乐,整个舞蹈也就黯然失色。音乐给了舞蹈生命力和活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直以来,舞蹈和音乐相互伴随而发展。早在原始社会, 人们进行狩猎和祭祀活动时,就有原始的舞蹈和音乐出现, 人们通过舞蹈和音乐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祈求和愿望。到了夏商周时代,音乐舞蹈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起来,人们也借助音乐舞蹈来歌颂自然。进入封建社会后,宫廷舞蹈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唐代,中国的古代宫廷舞发展到了顶峰。一直到现在,舞蹈都是伴随着音乐发展的,舞蹈的创作与音乐密不可分。舞蹈能用肢体语言传达音乐情感,音乐则能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二、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 一)音乐激发创作灵感

在创作舞蹈时,往往需要借助音乐来烘托情感,表现舞蹈情节。音乐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在舞蹈创作时选择音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了创作灵感,另一种就是在欣赏某首音乐时,音乐对内心产生了触动, 激发了创作灵感。

(二)音乐决定舞蹈风格

舞蹈的种类多样,不同的舞蹈类型所包含的艺术特性和舞蹈风格并不相同。在创作舞蹈时,音乐的选择在舞蹈的设计和构思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的风格决定了舞蹈的风格,音乐节奏的变化也就决定着舞蹈动作的变化。

(三)音乐体现舞蹈情感

音乐不仅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影响舞蹈风格和动作,还能体现舞蹈的情感。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而音乐则是通过旋律来表达,也就显得更为直接明白。在舞蹈表演时,将动作和音乐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跳孔雀舞时,经常用到的音乐是《月光下的风尾竹》,当风笛的声音响起时,人们仿佛真的看见了一只骄傲而又美丽的孔雀在柔和的月色中,缓缓展开自己华丽的尾巴,优雅而又耀眼。音乐为舞蹈营造了一种意境, 让舞蹈的情感在这种意境中更好地传达出来,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

(四)音乐能够加强对舞蹈节奏的掌握

中学生舞蹈创作[范文] 篇5

[摘要]舞蹈是人们表达生活感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中学生舞蹈应是能够反应中学生所处年龄层的精神生活的,但是目前各校中学生在艺术节表演舞蹈节目时,所选取的舞蹈往往不能够切实地反应中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关键词]中学生 舞蹈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人们借以舞蹈的曼妙舞姿来抒发其内心情感。优秀的舞蹈作品应该是能够使舞者在舞动中不经意流露其真实情感的,是能够使观众在台下与舞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而那些无法在精神层面上与舞者本人以及观众产生交流的舞蹈动作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在中学校园举办的各类艺术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舞蹈节目。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他们显得蓬勃而有生机,他们充满热情、积极向上,但是这些精神面貌却很难从中学生所表演的舞蹈节目中看到。这是因为目前中学生所选取的舞蹈节目往往是与其年龄段所脱节的舞段,使中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无法将自己融入,而观众自然也无法从单一机械化的舞蹈动作中感受到青春的蓬勃朝气。要知道,合适的舞蹈练习是能够培养中学生的社交礼仪,并提升其自身气质的,所以如何选取适合中学生自己的舞蹈节目就成为了中学生在舞蹈创作之时的关键问题。就本文看来,中学生在其舞蹈创作过程中应当融入以下几个要素:

1.将生活体验融入舞蹈主题

舞蹈的主题将是整支舞曲的灵魂,一旦舞蹈的主题确定下来,整支舞的风格也便确定下来。不同于写作与唱歌,作品的主体能够通过文字以及言语准确地表现出来,在舞蹈艺术中,每一个舞者必须清楚自己所表演舞曲的中心主题,而后才能在肢体语言中向观众透露这个信息。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其舞蹈创作过程中,理应确定一个与中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主题。例如对于中学生而言,友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在其舞蹈创作中可以以友谊为主题,描述一个一对同伴如何相互扶持,积极向上的故事;又例如中学生在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倡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那么我们亦可将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设立为舞蹈主题,在中学生通过其肢体表演想大家传输中华美德。只有选取了与中学生的身心生活紧密贴近的主体,才能让中学生在其舞蹈表演中自然地流露情感,并从表演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2.针对中学生特征设计舞蹈动作

在有些中学学校的艺术节目中,我们发现一群中学生敲着鼓在舞台上表演秧歌节目,虽说艺术互通,秧歌表演也是舞蹈节目的一种,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让中学生扭秧歌就好似于让老年人跳街舞,都是与其本身年龄特征不符的节目选择。不同于老年人跳街舞可能会扭伤筋骨,虽然说中学生在表扬秧歌节目时不会伤身,但是这类中老年的舞蹈节目着实会为中学生蒙上一层垂暮之气。

舞蹈动作的编排是整个舞蹈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环节,舞蹈动作不仅要能够展现舞蹈主体,也是要在舞蹈表演者能够完成的基础之上设计。例如让缺乏舞蹈功底的中学生在舞台上盲目表演翻跟斗等动作就是不合实情的过度动作设计,又例如让没有芭蕾基础的学生表演《天鹅湖》也是缺乏考虑的安排。而另一方面,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中可多加入较为活泼、激昂的动作元素,以与中学生其年龄层特征相符。舞蹈编排者需事先了解表演者的舞蹈功底,根据中学生的舞蹈基础以及其年龄特征制定相关的舞蹈动作。

3.选取与主体呼应的舞蹈配乐

观众在欣赏中学生的舞蹈表演时,将会同时结合来自舞蹈动作的视觉效果与来自现场配乐的听觉效果,因而如何选取与舞蹈动作完美融合的配乐也是中学生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古人云琴瑟和谐是一种来自两种乐器的和谐,而在舞蹈表现中,也必须达到“舞乐和谐”,让舞蹈跟着音乐走,音乐同时也与舞蹈动作齐步。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都有自己喜欢的歌唱明星,例如几年前几乎全国中学生都比较痴迷于台湾男歌手周杰伦,另外他们也有自己较为钟情的音乐作品,因而在中学生的舞蹈创作环节中,编舞者可以事先对目前中学生普遍的音乐喜好进行调查,尽量地安排广受中学生欢迎的音乐曲目作为其舞蹈配乐。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中学生处于其喜爱的音乐背景下,他们更能够舒松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敞开心扉地融入所要表演的舞蹈节目,从而能够向观众表现一场真正属于中学生自己的舞蹈。

尽管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舞蹈作品数不尽数,但是真正能够触发到观众心底,引起观众真正共鸣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虽然我们不能够保障让中学生的舞蹈作品成为触动观众的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也相信只要中学生在舞蹈节目中能够真正地做到表现自己、表现青春的蓬勃力,那么观看其节目的在场观众一定能够受到这种来自青春的冲击,将会感慨青春的美好。另外,对于中学生的舞蹈创作过程来说,除却精心选取合适的主题、配乐以及动作之外,编排者还应提高中学生对于舞蹈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满热情的表演才是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

试论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舞蹈道具;舞蹈创作;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要具备新颖的构思、完美的表演艺术、震撼的音乐、精致的舞美设计,还需要借助于舞蹈道具来塑造舞台表演环境,突出角色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增强舞蹈表演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对舞蹈艺术的完美展现意义非凡。

一、舞蹈道具基本概述

通常情况下,舞蹈所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例如生活用具、劳动用具、民间舞道具以及抽象道具等等,通过道具与舞蹈表演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民间舞表演中运用具备深厚的民族风俗文化的舞蹈道具,能够强烈地展现舞蹈表演的情感和内涵,强化舞蹈表演的渲染力,引起观众心声的共鸣。而抽象的舞蹈道具则可以以象征性的意义来展现特定的艺术形象。此外,舞蹈表演者使用舞蹈道具是为了强调舞蹈的戏剧性,突出舞蹈的形象生动性,而且还能为舞蹈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舞蹈道具通常包括工具和物品两大类,而且需要通过肢体与舞蹈道具的合理配合,从而完成精彩的舞蹈作品。然而不同的舞蹈道具具有不同的舞台效果,只有科学地运用舞蹈道具才能使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形象。因此,舞蹈的编创者和表演者需要结合舞蹈实际剧情来选择合适的舞蹈道具,避免舞蹈道具的突兀和多余而破坏舞蹈作品的整体性以及艺术性。

舞蹈道具具有协调性和实用性,从而便于舞蹈表演者的运用和展现,而且能够与其融为一体,通过动静结合,形成舞蹈道具、舞蹈以及舞蹈表演者之间的完美契合,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性,极具审美效果。同时,舞蹈道具能够实现抽象与物化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得舞蹈表演更具抽象性和虚拟性,塑造出一定的艺术空间,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二、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分析

1.舞蹈道具能够激发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创作的灵感多源于生活,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实就是生活的升华,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来进行舞蹈编剧,更能体现舞蹈的精华。然而真正的舞蹈创作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入生活实践调查来寻找创作的灵感,这时候舞蹈创作者就可以借助舞蹈道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不仅能节省创作的时间,往往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作艺术效果。而且,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者接触最频繁的物品,在具体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道具的舞台表现能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渲染和辅助作用,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舞蹈道具和舞蹈的融合突出其内涵特征,为舞蹈创作锦上添花,进而创作出精彩的舞蹈作品。

2.舞蹈道具能够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题

舞蹈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音乐、灯光以及服装的配合,而且还需要通过舞蹈道具来对舞蹈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對舞蹈表演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精准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且舞蹈道具运用于舞蹈创作之中,有助于明确反映舞蹈创作的意图,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充分地展现舞蹈情感,从而烘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一般而言,在极具戏剧性的舞蹈作品当中,通过舞蹈情节与舞蹈道具的紧密结合,能够营造一种别致的舞蹈意境。同时在舞蹈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还能拓展舞蹈表现者的动态,实现舞蹈表演动静以及虚实的有效结合,统一舞蹈的形象与表意,不仅能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还能够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身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深入感悟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

3.舞蹈道具能够渲染舞蹈氛围

在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舞蹈技巧,而忽略了舞蹈道具的使用,则很难展现舞蹈作品的精华,而且整个表演过程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舞台感染力,同时表演的空间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通过借助舞蹈道具,能够增强舞台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实现舞蹈动作的延伸以及舞蹈情境的升华。而且舞蹈道具的使用,能够实现舞蹈表演者、舞蹈动作、舞蹈场景以及表演时空的融合,渲染舞蹈的表演氛围,实现舞者与观众心声的共鸣,从而更生动地展现舞蹈创作的灵魂。

4.舞蹈道具能够突出舞蹈的情感

舞蹈道具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用舞蹈道具不仅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语言效果,更能突出舞蹈作品的情感特征。例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通过巧妙的运用伞和流动的墙面来塑造一幅幅精致美丽的江南画面,将舞蹈的情感融入到舞蹈道具之中,充满韵味,让观众回味无穷。当然不同的舞蹈道具有不同的舞蹈情感表现效果,我们需要结合舞蹈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选择舞蹈道具,以便将舞蹈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

5.舞蹈道具能够诠释抽象的舞蹈语言

舞蹈作品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来进行舞台表演的,如果不是专业的观众很难理解舞蹈的表达情感,而如果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舞蹈道具,就能拉近舞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对抽象的舞蹈语音进行诠释,从而便于观众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舞蹈情感,并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去,获得感官以及心灵的震撼,从而实现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能够充分展示舞者的审美思想以及精神世界,营造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氛围,从而将舞蹈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然而舞蹈道具的选择以及舞蹈道具辅助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具体的舞蹈作品情境以及情感表达需求,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舞蹈道具来激发创作灵感,促进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长慧. 浅析舞蹈道具与情感的融合[D].北京舞蹈学院,2014.

[2]胡晶莹. 从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语言[J]. 民族艺术研究,2008,05:18-22+29.

[3]侯晋芳. 论舞蹈道具的运用——以舞剧《一把酸枣》为例[J]. 北方音乐,2012,12:82-83.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7

一、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巧妙观察分析生活对象的特征促进人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论起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 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 他们借助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 感受和行动”。[1]亚里士多德也说过,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 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 , 人对于模仿总是感觉到快感。”[2]

在我国古代的乐舞理论中, 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吕氏春秋, 古乐篇》:“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 溪谷之音以歌, 乃以麋革置而鼓缶之, 乃拊石, 击石, 以像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

从中所知, 对自然客观对象的模仿是先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最初认识, 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对于初学者来说, 模仿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为了使模仿在教学过程中通俗易懂, 本人对下面的自然对象进行举例说明, 以便学生在模仿中具有一定的明确性。

1. 以人为对象进行教学观察分析举例

形态特征:性别, 胖瘦, 高矮, 健康与否。

动态特征:走路的姿态, 习惯性动作, 职业动作。

性格特征:温顺, 还是粗暴, 爱好兴趣。

环境特征:生活环境, 工作环境, 人际交往。

心理特征:这个人想干什么?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2. 对动物进行教学观察分析举例 (以鸭子为例)

形态特征:鸭子属于凫禽。两条腿, 有翅膀。腹部扁平, 像只平底船, 脖子稍长。

动态特征:两脚走路。前面稍重, 有翅膀, 慢走时左右摆动, 走路时翅膀的飞会与脚步跑配合起来, 吃东西时脖子不断的伸缩。在水里面游泳时比较平稳。

习性特征:鸭子怕人不喜欢单独一起, 喜欢游泳, 鸭子喜欢扭回头, 把头贴在尾部, 然后在羽毛上擦来擦去。

整体感觉特征:活泼, 喜欢嬉戏, 胆怯, 羽毛干净。

心理活动特征:看到小溪时的那种心情, 捕捉事物的神情, 看见主人来喂它食物时的那种歌唱。

3. 对物体及植物为对象进行教学观察分析 (以扁担为例)

形态特征:长条形, 粗细一致, 有两端。

功能用途:挑东西, 走路支撑, 划船, 武器 (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它可以干什么的) 。

材料构造:竹子, 木棍。

生存环境:主要在那些生活环境之中使用, 哪些人使用。

从上述对其三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对象, 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内容可以看出, 对具体对象, 给人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从而给模仿或者说创作动作有了一定的规定范围, 不至于我们面对具体事物无从下手;像动态特征, 功能用途所折射出来的动作, 直接可以进行模仿创作。

在此要强调的是, 模仿不是舞蹈动作创作的目的, 它只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挖掘原始动作, 使舞蹈动作创作教学具有案例性, 直观性, 理论性, 科学性, 从而达到生活与创作的统一。中国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在论述模仿能力时, 他也着重强调模仿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一、模仿是编导创作思路指向现实的唯一途径;二、在舞蹈创作中, 动作的模仿是编导对生活的情感感受, 文学式感受转化为舞蹈创作的动作感受的契机;三、深入地模仿生活对象, 同样是舞蹈编导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从外在到内在的升华过程。[3]

二、不要被生活给淹没——观察分析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1. 观察分析中的动作有助于舞蹈语言的统一

每一种舞蹈风格都有它特有的语言, 对于初学者在进行舞蹈动作创作时, 不能一下古典舞, 一下现代舞, 致使舞蹈语言混乱, 这种局面的产生, 主要是编创者没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 没有将一种特性的动作进行变化和发展, 从而造成作品从整体感上感觉东拼西凑。其实这一问题, 可以在对其具体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创作并不断积累动作, 从而得到解决。例如我们在观察鱼时, 看到鱼的形态特征“鳍”, 用舞蹈动作a去表现, 看到鱼在游动时, 左右摆动的尾巴这一动态特征时, 我们用舞蹈动作b去表现, 依次这样, 我们将确立动作abcdef……然后我们根据具体要表现的内容先确定主题, 再将动作abcdef……进行重组, 使得整个舞蹈作品的动作千变万化而又感觉在情理之中, 达到舞蹈语言的统一性。

2.2观察分析中的动态动律与舞蹈形象的产生

在编导课堂中, 当产生编舞的构想之后, 做为编舞技法之一就是要捕捉舞蹈形象, 首先要找到舞蹈形象产生的基本途径:分析生活中的动态动律, 经过取舍, 捕捉到舞蹈形象的动态动律。[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舞蹈形象的产生, 不完全是凭着感觉即兴创作的, 是经过对具体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出来的, 对它的动态特征, 性格特征等进行模仿提炼出来的, 而这一种特征最初是通过前面所阐述的观察分析法可以分析模仿出来的。

通过对具体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出来的动态, 动律需要进行有机的组合, 才能创造出符合这一对象的舞蹈形象, 例如《天鹅湖》中的天鹅形象是采用背面直立, 双臂缓动, 双脚脚尖短而密的平稳横移, 手臂关节连续而缓慢的这种动作结构塑造出天鹅这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从这一经验可以总结出, 对具体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出来的粗糙动作, 必须经过方位 (背面) 力度 (缓动) 路线 (平移) 重复 (连续) 节奏变化 (短而密) 等一些基本的动作发展手法, 经过组织和提炼, 从而使舞蹈形象达到灵魂和肉体的统一。

3. 观察分析中的场景与情感的激发

对于现实事物或者场景进行观察时, 除了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之外, 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触景生情, 以情带形, 在自己所观察的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即兴舞动和表演。正于“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在这种即兴反复磨合中吸取一些对具体创作对象有价值的动作。

4. 观察分析中的模仿与命题舞蹈主题动作的设计

在命题舞蹈编创时, 面对一个具体的命题, 编创者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去设计一个主题动作, 才能洽到好处的表现这一命题。

从上面对观察分析教学法的分析可以看出, 观察分析对舞蹈动作的创作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对其要表现的事物进行人体动作表现化, 就因为它具有这种功能, 它往往对于命题舞蹈创作, 能迅速的捕捉到具体的形态特征和主题动作。例如, 命题《狼的传说》学生根据观察分析的步骤将狼的特征进行逐一分析, 很多学生一下子将自己的手指往内扣, 似乎表现出狼爪这一狼的外在形态, 然后在这一动作上进行创作和发展, 找出符合主题思想设计的主题动作。再来观看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雨丝》, 不管她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动机是什么。从现有的作品可以看出, 这个作品的主题动作就是十个指头不停的抖动, 在整个作品动作中, 都是围绕这一动作进行变化和发展。使人感觉在蒙蒙丝雨中, 很明显这一动作对雨丝这一形象特征的完美表达。

5. 观察分析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 舞蹈动作象征的表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舞蹈动作的艺术也如此, 而这种“高”, 从舞蹈动作欣赏美的角度来看, 就是舞蹈动作象征的创造, 例如《小溪, 江河, 大海》舞蹈作品中, 以“圆场”步的慢慢移动, 折回弯转这种运动的路线, 象征小溪流水娴静的流动, 构出小溪缓缓流动, 浅吟低唱的这种象征美的表现。

(2) 舞蹈动作与音乐的结合

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 舞蹈动作必须富有旋律感, 与音乐情感, 音乐节奏达到完美结合。在这基础上使得舞蹈动作的时间, 力度, 空间与音乐形象相吻合。

(3) 舞蹈动作情感的流露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 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 舞者在舞动时, 必须要注重表演.情感的流露, 使得动作, 有血有肉, 富有情感。

(4) 实践中的二度创作

舞蹈动作的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舞者在舞蹈动作的实践表演中, 必须根据表演的需要, 场地的限制, 或者说是动作的连接上的限制, 进行二度创作, 使得舞蹈动作连贯富有新意。

(5) 舞蹈动作表现要托物言志

在对现实对象观察分析所创作的舞蹈动作不是单纯的的去模仿, 要根据自己创作的目的性进行提炼和组织, 使得舞蹈动作上升为一种舞蹈动作的品质, 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 通过一个或者一组动作, 从中透露出一种思想, 而这种思想, 从舞蹈欣赏这种角度来看, 正好符合这一组舞蹈动作的品质的表现。

总而言之, 对具体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出来的舞蹈动作, 它不是孤立于身体上, 它应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的, 它更不是刻意的去模仿, 它是需要提升到舞蹈动作的品质上来的, 它是服务于舞蹈主题的表现的。

摘要:舞蹈动作的产生,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 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目的性;而动作的来源, 在舞蹈动作创作教学过程中, 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对现实对象的模仿, 然而对现实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是舞蹈动作创作教学中过程中的第一步。将观察分析出来的动作有目的性的进行变化和发展, 使舞蹈动作有效的服务于舞蹈作品主题的表现。因此, 为了使它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 该文对现实生活具体对象:人, 动物, 物体及植物举例进行观察分析, 这样不仅使舞蹈动作有根可源, 而且给舞蹈编导课程中的舞蹈动作创作教学构建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技法。

关键词:观察分析法与模仿,舞蹈动作创作,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第91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2]亚里斯多德.《诗学》第3, 4, 1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3]贾作光.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领舞网.

[4]章民新.舞蹈形象的产生.领舞网.

[5]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学苑出版社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8

首先, 编导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1、观察能力

舞蹈作品是供观众欣赏的, 作品应适应时代的审美观, 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因此, 编导对环境、生活、人物细节上的观察能力便尤为重要。正如荷花奖中的金奖作品《老伴》一样, 它以生活化的题材、独特的视角、深入的观察,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作品的编导靳苗苗说, 《老伴》就是追求“俗”, 其风格更朴实, 更生活化, 然而这种生活化当中又带有一种调侃的夸张。在创作过程中, 两个未满二十岁的小演员和编导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老年人的影像资料, 定时收看《夕阳红》栏目, 周末到公园观察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可见细节上的观察能力对于一名舞蹈编导以及作品是何等的重要。

2、舞蹈表演能力

舞蹈表演能力是编导最基础的能力。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 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编导都是很好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如我国的贾作光、杨丽萍、赵明以及国外的玛莎格莱姆、肖恩等。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 并加以处理发展, 他们懂得如何让肢体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为优美的一面。

3、音乐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舞蹈编导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要把肢体动作融化在音乐中, 使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音乐很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处理, 让观众从“视觉”上欣赏音乐, 同时也从“听觉”上感悟舞蹈。例如, 作品《东方红》就是一部运用交响编舞技法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中我们看到, 每一段落的舞蹈在随着音乐的跌荡起伏, 或聚或散、或流或凝、或双人舞或群舞交织, 从另一个侧面对音乐《黄河》进行了新的诠释。如果编导没有较好的音乐休养, 是无法创作出如此成功的作品的。

那么, 是不是具备了以上三种能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 还需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灵感”。

好的“灵感”能产生一个作品的雏形, 而且将会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 从诗歌、小说、戏剧等姐妹艺术中也能获得灵感。而从技术的角度讲, 即兴舞蹈则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即兴”而起的东西大多是感性的, 同诗人的即景嗟叹吟赋、音乐家的即兴演奏、画家的即兴挥毫等的内因是一致的。首先, 它是情感所致, 情感要求在即兴中得到一种渲泄, 于是快乐或是忧伤就随之而来。即兴舞是无准备随兴致而舞, 这样的舞蹈多发自内心, 而人与人的内心感觉是不同的。正如坎宁汉先生说的, “我们无论站立还是行走都得靠两条腿, 而每个人的行走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有大量多样的动作可以用。”即兴舞的魅力就在于此。

具体而言, 即兴舞在作品的创作中有下列作用。

1、既兴舞给创作者以灵感。

即兴舞这一创作手段首先是舞蹈编导、音乐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即兴舞本是不可遇见的, 所以即兴舞后的舞者只会体会到其舞蹈时的情绪而并不会记得舞蹈时的动作、过程和舞台调度等, 而只有观舞者才能在别人的即兴舞中体验到其无法用自然体态编排出来的动作及流动走向等。如果说即兴为自己而舞, 舞的是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是为他人而舞, 舞的是美感。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偶然蹦发出的亮点, 会很有可能激发观舞者的创作灵感。例如, 以前在学习章民新老师的与物体接触的即兴舞时, 在章老师的语言提示下, 我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接触物体, 越新鲜越不同越好。首先, 不论美丑, 当我们看见箱子、椅子、伞等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东西, 原来可以通过肢体和我们一起舞蹈。最为记忆尤新的是, 课堂的即兴舞从本到伞再到一只鞋, 原本三种没有联系的物品, 用身体为线索“三点一线”了。这些即兴过程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灵感, 引发了我们的创作冲动。

2、既兴舞给舞者自身以灵感

舞蹈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个祈祷、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瞬间的情感的体现, 能让每个投入在情绪中的人更加兴奋。当舞者在独立完成舞蹈即兴时, 他感受音乐、感受情绪, 并且迸发热情。舞蹈编导雅科勃松的舞蹈设计通常是即兴创作, 是在舞者所拥有的精神条件基储上进行的。当一位编导在创作精神亢奋的状态下, 他是不会允许舞蹈者情绪低落的。他的即兴灵感需要舞蹈演员们即时地把灵感表现出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段好的音乐就情不自禁地即兴舞动起来, 在过程中发现好多新的意识和想法, 只可惜这些灵感特别容易转瞬即逝。以前跟同学创作的双人舞《争战》, 其中接触借力的很大部分来自于双人即兴, 出来的效果很新, 而这靠两个人空想是做不到的。

3、给演员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需要一种“乱”, 这种零乱统一在某一种特定的情绪当中。这种情况下, 编导只能用以提示, 把演员们的舞台调度整理清楚, 余下的留给演员。这种二度创作更会给编导的作品添彩。“即兴舞蹈”无非是用舞蹈的方式来物化这种感性的反应。当一个即兴舞蹈的指令与一支陌生的乐曲不期而遇时, 舞蹈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来自于各自对乐曲的感受, 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即兴舞蹈中发掘提炼“新、奇、特”的好舞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编导的综合能力, 更离不开创作灵感。综合能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技术性创作, 是作品的肉, 而好的创作灵感则是作品的灵魂。只有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才能产生优秀的能震撼观者灵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舞蹈编导研究》主编张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探讨 篇9

一、舞蹈文化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舞蹈文化是以肢体作为符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 保存、传递着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2。传统的舞蹈创作都是基于历史文化, 表达着一定时期特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而新时期的舞蹈创作则与现实紧密结合, 将文化与舞蹈充分的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舞蹈的发展推动着舞蹈文化的发展,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舞蹈创作的注意事项

1. 舞蹈创作的选材不拘泥与历史文化

舞蹈创作的选材一般都是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表现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阶段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一般选择有文化内涵的作品2。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创作的选材也开始发生变化, 比如舞蹈《老伴》, 就是选材于现实, 通过舞蹈表达了生活总夫妻间的磕磕绊绊的思想内涵, 整个舞蹈是以俏皮可爱的动作和表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2. 舞蹈创作的结构要表达作品的思想

舞蹈都是对作品的完整诠释, 舞蹈创作要充分感受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因此, 一定要重视舞蹈创作的结构。一个舞蹈表演一般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所以, 舞蹈创作要重视每个部分的思想变化和感情变化, 还有重视各部分之间的衔接, 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给人以美的感受。

3. 舞蹈创作要与音乐相结合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文化中起源最早、最典型的孪生意识形式, 无数艺术家都对音乐和舞蹈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发现舞蹈与音乐是无法分离的, 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3。因此, 舞蹈创作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选择音乐, 再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舞蹈的创作;而另一种是先有舞蹈创作的构思,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音乐, 进而丰富舞蹈的创作和表现力。无论是采用哪种形式的舞蹈创作, 音乐都是与舞蹈密不可分的。

4.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创作需要具备高素质的舞蹈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所创作的舞蹈必须具备时代精神, 必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无尽的素材, 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舞蹈创作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言跟我们的语言十分类似,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都是一种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和交流的方式。因此, 舞蹈创作要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便于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1. 舞蹈创作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

随着现代舞蹈的发展, 舞蹈的表现形式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方式, 而是一直在追求创新, 很多舞蹈创作大胆的将民族历史与现代舞蹈相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创作模式的创作思路既注重现代的舞蹈技法, 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体现着中国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状态。新型的舞蹈创作方式既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 使得舞蹈向着更好地发展方向, 同时又可以让观众体会出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创作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的表现形式以人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舞蹈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近年来, 舞蹈创作中更加倾向于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编导们加重了对舞蹈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 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创作都是以民族历史事件或人物为素材, 通过舞蹈动作传递人物或作品的思想内涵, 让舞蹈与心灵相结合, 起到呼唤心灵, 为情而舞。

3. 舞蹈创作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

随着舞蹈的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追求技巧和表现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个性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年轻的舞蹈者, 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是将自我对作品的感情充分表达。并且纵观目前的舞蹈大赛, 原创作品越来越多, 而且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新型创作模式, 摈弃了原有的程序性舞蹈创作思维, 独辟蹊径地以个性表达为主, 为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4. 高科技手段开始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 将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舞蹈创作中, 也是一种新型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科技手段的加入, 使得舞蹈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给观众更好地视觉效果和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对推动舞蹈创作的发展更加有力, 形成了新时代的舞蹈风格和舞蹈文化。比如, 奥运会的文艺表演, 使用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 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 展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 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届奥运会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会, 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震惊了全世界。

5. 舞蹈创作注重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宽广, 西方舞蹈传入中国, 影响着我国舞蹈的发展, 其中舞蹈创作开始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也使得舞蹈创作开始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 我国舞蹈打破了原来的创作模式, 开始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 使得舞蹈创作者高度重视观众的心理共鸣, 不断研究舞蹈动作和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推动者舞蹈创作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结语

舞蹈文化是反映一定时期的民族发展特点和价值理念, 因此, 舞蹈创作中蕴含着舞蹈文化, 新时期舞蹈创作要将民族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充分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倾向于个性的艺术表现、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吸收西方舞蹈的精髓,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创作形式, 推动舞蹈文化的向前发展。

摘要: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艺术, 不同时期舞蹈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舞蹈都是表现一定时期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所以, 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都是蕴含在舞蹈的表演中。本文通过分析舞蹈创作的基本环节进行分析, 探究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从而推动舞蹈创作更好地体现舞蹈文化。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发展趋势

注释

11 .陈艳.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03:336.

22 .李小娜.从CCTV舞蹈大赛看当前舞蹈创作趋势[J].滁州学院学报, 2012 (3) :47-48+74.

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篇10

一、促进大众舞蹈和舞蹈创作融合的原因分析

1、二者的艺术同源性

实际上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以生活为根本的,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二者在艺术上是具有同源性的,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并且随着生活的积累,舞蹈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源泉。我们知道舞蹈是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但同时也在不断的走向大众,那么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要更多的和大众舞蹈贴近,而二者的同源性就使得二者的靠近成为了可能。例如朝鲜舞蹈《农乐舞》本身就是大众舞蹈,其创作来源于农民劳作后的放松及对丰收的祈求,属于一种自娱性极强的大众舞蹈,当前经过舞蹈创作这种大众舞蹈在经过加工和提炼之后已经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一种能够观赏性的舞蹈形式。生活为大众舞蹈、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反之舞蹈也是生活的一种提炼。

2、二者在形象塑造上都具有典型化

舞蹈不可能将生活包罗万象,那么舞蹈就需要将生活当中的人和物进行提炼及创作,并且在提炼和创作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注意典型化的,大众舞蹈的典型化形象塑造考察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创作的典型化形象是基于生活而对艺术的一种提炼和加工,所以说不管是大众舞蹈还是舞蹈创作都是一种对典型化的捕捉,而捕捉的成功与否对于舞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1、大众舞蹈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

大众舞蹈作为一种非职业的舞蹈,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可以参与进来,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地域性和自娱性,而这些大众舞蹈也对舞蹈创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大秧歌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众舞蹈形式,产生于小农经济,其中的很多动作都来自于生活,是一种祈求丰收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以其广泛参与性和传承性流传至今。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借助于大秧歌这种大众舞蹈的地域特色来进行秧歌艺人的人生描绘,其创作的形式来源于大秧歌。艺术是来源于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生活表现形式,而大众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则为舞蹈艺术形式及动作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和血液,使得舞蹈创作形式更为丰富。

2、大众舞蹈影响舞蹈创作的形象

舞蹈作品中所表现的舞蹈形象是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感染,从而和舞者产生共鸣。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自娱性和生活性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感染性,大众舞蹈中丰富的生活基础为舞蹈创作的形象提供了源泉,使得舞蹈作品更具美感和生命力。例如曾在电视舞蹈大赛中表演的《顶碗舞》,其创作就来源于蒙古族的一种大众舞蹈形式,在大众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在舞蹈的动作和难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提高,在动作构图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舞蹈创作成为了一种审美创作活动。

3、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

舞蹈审美创作本身就是舞蹈创作者生活再现的过程,舞蹈创作者生活、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舞蹈的诠释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形式。成功的舞蹈是需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需要深入观众内心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众舞蹈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时候,还使得民众的审美情操得到了提高。而大众文化也对舞蹈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不管是社会还是国家都要求舞蹈创作要符合生活、符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大众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自娱性质就为舞蹈创作提供出了更多的创作空间。我们知道大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所创作的,那么这种舞蹈形式当中就凝聚了人们对美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渴望,所以在舞蹈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大众舞蹈的这种对美的渴望融入其中,舞蹈艺术自然也就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目标。现代人随着社会、科技等的发展,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那么对于舞蹈当中的美就有了更多的感触和体会,同时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愿意加入到舞蹈的传播活动中,那么这也要求舞蹈创作要能够更贴近于大众需求,才能够保证群众的参与和传播。

三、大众舞蹈与舞蹈创作的融合趋势

当前我国对大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大众舞蹈符合大众文化的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凝聚力的创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大众舞蹈所具有的这种魅力和作用必然会引领舞蹈创作的发展,而舞蹈创作必然会越来越靠近大众舞蹈,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感悟,为舞蹈创作搭建出更为宽广的平台,所以未来舞蹈创作一方面会更多的从大众舞蹈中提取素材,另外一方面还将会和大众舞蹈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创作和大众舞蹈不断的进行着融合,这即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二者所具有的同源性及在事物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同样具有的典型性,而大众舞蹈一方面丰富了舞蹈的创作形式,另外一方面还影响了舞蹈创作的形象,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大众舞蹈元素,才能够使舞蹈创作更具魅力,也同时能够让大众舞蹈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郭俊峰,张妍,著.从生活到艺术民间自娱性舞蹈与舞台表演艺术[J].舞蹈杂志,2011.

论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 篇11

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对舞蹈的编导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舞蹈创作中如何融入创新意识,则需要更高的要求。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古人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戏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用语言与其他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舞蹈的创作编排是一种艺术行为,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些都是靠持之以恒的时间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所以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大力倡导“拿来”与“创新”,因为这样作品不仅会出现新颖的创作元素,更会融合各个领域的精髓。

一、舞蹈编导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

首先,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舞蹈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对舞蹈编导的文化修养要求也是较高的。舞蹈编导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对一般文化、姊妹艺术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了解。其次,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视角。在对待同一件事物上,人人都有自己审美能力,在看待同一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也会用自己那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然而对于一名舞蹈编导来讲,在对待同一事物,看待同一问题上,就要用自己最敏锐的视角,最独特的审美能力去发现、去寻找平常事物中人们“看不到”且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会使得自己的作品,在滔滔不绝的作品中,更加出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魅力,从而使之成为最后的“主角”。最后,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是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和日积月累的生活阅历,是创造优秀作品的基本材料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舞蹈须源于生活

遵循舞蹈艺术创造规律,进行舞蹈创作,首先,舞蹈编导必须热爱生活,融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情。“情”,是舞蹈的原动力,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不动情,无所感.就无法创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作品中人物也就没有情,更谈不上感染观众。要使舞蹈作品有“情”,舞蹈编导先要“动情”,但凡优秀的舞蹈作品是编导在情感高度激动时的审美创造和形象反映。舞蹈编导在生活中选择,提取创作素材时,必然带有对某种事物特别动情的独特心境,凝聚成创作时的情感动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震的生活现象,才能激起编导的审美情感,继而成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优秀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便是最好的例子。有了审美情感后,我们在创作时还要把重点放在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上去,这样的“情”才真挚细腻。比如过去一些表现战斗生活的舞蹈。往往都是单纯表现一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就像是一场战斗演习。而1980年出现的舞蹈作品《再见吧!妈妈》却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虽然也是反映一个战斗生活片段的内容,但是作者懂得挖掘人物精神世界,他的视点不是放在战斗场面上,而是集中表现一个为国捐躯的小战士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表现小战士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热爱,使整个舞蹈作品情感更为丰富,从而受到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三、题材的选择需创新

舞蹈题材虽来自生活,但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并不等于就是创作的题材。任何一个舞蹈编导都是从他的立场、观点出发,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包括直接和间接生活)获得强烈感受后,才去选择那些最能激动人心,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少数人有感所发的,舞蹈作品总是影响着千百万人。因此,作为舞蹈题材,无论其类别和大小,都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提倡题材多样化的同时,更积极提倡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题材。除了要有积极的内容外,还必须考虑是否能适合用舞蹈来表现这一题材。凡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必须是通过人体的外在动态去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是用无声的语言——舞蹈动作来传情达意的。舞蹈“动态性”,就是指不需用语言,而可用形态动作来鲜明表达各种事物和感情。例如纺织工人的“巡回”和“织布”、社员的田间劳动、牧民草原牧放、战士练兵、战斗,这些生活事件的本身就具有着强烈的“动态性”,易为舞蹈编导捕捉舞蹈形象。一个好的舞蹈题材,应当既具有鲜明“动态性”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但是,生活中的一些感人事件,往往虽具有“动态性”,但并不一定存在“强烈抒情性”。从而达到用舞蹈语言充分揭示人们的内在心灵,真正地形成外在动作和内心感情的统一。

舞蹈编导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创作灵感,这种创作灵感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因此舞蹈编导应该学会用眼睛在现实社会中发现别人看见了但没有感觉,以及人人都看见了但并没有发现出美的事物,即使是对于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应产生舞蹈的创作想象力及创新点,学会把生活中那些看似很平常的事物用舞蹈的语言进行转换,最终以舞蹈艺术特有的语言表现方式进行推进,促成创新。其实,根据不同的经验、视角、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创作习惯、审美追求,不同的舞蹈编导发现的创新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在这种差异性中才会产生创新,因此,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具备一颗“生活之心”。

[1]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传统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继承中,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提炼发展形成的, 流传于广大民众之中。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 不仅融合了当地的人文观念和思想意识, 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也是现代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一、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 自娱性。民间舞蹈舞步简单易学, 动作精练, 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在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民族, 都以言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大家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不亦乐乎。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等。

(二) 即兴性。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没有严格要求, 因此规范性较弱, 具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只要在大体一致的基础上, 符合相同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舞出不同的样式; 同时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作为舞蹈道具, 如:手绢、帽子、 扇子等。

(三) 连贯性。舞蹈形式以特定的故事为主线或依据, 刻画出最动人的情感, 演绎出最曼妙的舞姿。观舞之人能够透过舞蹈动作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 或是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对情人的思念、抑或是对生活的赞美。

(四) 稳定性。由于地域的限制, 交通的不便, 传统的民间舞蹈只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传, 很少能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 传统民间舞蹈虽然也在发展变化, 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发展速度缓慢。

(五) 统一性。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中, 表演者同时也是观看者, 自娱和表演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使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自发上去载歌载舞, 不仅可以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还可以与舞蹈融为一体。

二、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传统民间舞蹈的特性是舞蹈创作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及各国文化的融合, 传统舞蹈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民间舞蹈依然是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无论是宫廷舞蹈, 还是舞会舞蹈, 抑或是古典舞蹈, 都和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取舍也在微妙间加以转化。另外, 中国的戏曲舞蹈也吸收了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益成分, 加以融合并提炼,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在继承并发扬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一些局限或阻碍因素, 因此在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精华的同时, 要学会适当地取舍, 冲破传统的观念。

(一) 创作是民间舞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舞蹈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社会生活一直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舞蹈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形态, 而是舞蹈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探寻和演绎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结晶, 是对生活的美化和优化, 而传统的民族舞蹈是生活最鲜明的佐证。研究每一个地区或时代的舞蹈都不会离开它的民族特性, 每一次的舞蹈创作都是民族舞蹈在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延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对舞蹈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是形式上的改变, 或者情感意识的投入, 但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或基础地位却无法动摇。

(二)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灵感的渗透。现代舞蹈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任何新事物、新思想、新思潮, 某种反叛精神在一定范围内展现才能体现它的美好, 在一张一弛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真谛, 即讲究适度原则, 一味地求新势必会适得其反。传统民间舞蹈如同是舞蹈艺术道路上的牵引, 适当、适时地调剂时尚的脉搏和舞蹈的创作轨迹。追求不曾出现的舞蹈样式能够吸引更多双好奇的眼睛, 但却好似没有灵魂的孤鸟, 无法以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其长久地保留下来, 成为舞蹈创作史上浓重的一笔。民间舞蹈作为创作的基点, 渗透在新式舞蹈创作中, 古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

(三)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局限性。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对民间生活的诠释和表现, 是对民间劳动状态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演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舞蹈传承至今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我们在舞蹈事业上的发展却不可止步不前。每一次新鲜血液的融入、每一个新灵感的萌发、每一个独特巧妙的构思都是时代变化和社会演化出来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在变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味专注于保持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和精髓, 不仅不能把舞蹈发扬光大, 还会失去吸引他人探寻舞蹈真谛的吸引力。

三、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有其充满魅力和让人敬仰的地方, 但也有很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对舞蹈创作来说, 接受新视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舞蹈的轨道。舞蹈的创作不能只有空洞的形式, 而没有丰富的内涵与灵魂。传统民间舞蹈对创作的影响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阻碍之处, 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使中国的舞蹈艺术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民间舞[J].魅力中国, 2010 (8) .

上一篇:两个责任制下一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