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共12篇)
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篇1
摘要:从微博的兴起,再到微电影、微摄影、微小说、微旅游、微访谈等微形态的出现,微革命悄然兴起,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文化标签。这些微型态种类繁多,活跃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特别是微电影,由于其低门槛、广泛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但制作一部高质量的高校校园微电影,仅靠大学生的创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优秀的剧本是精彩电影的前提和基础,写微电影剧本时,要把握好校园本身独有的一些特色和元素。
关键词:微电影,校园生活,剧本创作
1 校园微电影的概念与艺术特点
微电影(Micro Movie),即微型电影,时长三五分钟到三五十分钟不等,具有故事性和可观赏性。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电影表现形式,是电影的微缩,与传统电影相比,在制作规模、投资、时长上都比较小,但制作精良。
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创作者资质参差不齐。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者不都是来自电影、传媒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业余爱好者,因此,创作者资质良莠不齐,差别比较大;二是校园微电影通常以叙事和模仿为主,大部分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情节以叙述为主,或者用类似MV的手法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以叙事为主的校园微电影中,可以明显看到创作者对于经典电影结构、某些情节、拍摄风格的模仿;三是存在演员短板。校园微电影中基本是非职业演员,这与其发源于校园,业余爱好者居多不无关系,使校园微电影创作者必须要在演员之外的部分下功夫,如特效、拍摄技巧等,从而突出主题。四是选题范围小。校园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相对狭窄,多以校园爱情为主题,或者创作者又出于猎奇、投机心理,选择另类题材,这些题材超出创作者自身生活,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创作者自身对生活简单的理解不无关系。
2 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要点
剧本是制作微电影的前提,没有剧本,摄制微电影便无从谈起。好的微电影离不开好的剧本,因此,好的剧本对微电影来说十分重要。为了使校园微电影内容得到更好的表达以及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应对校园微电影剧本进行谋划。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放映平台”“互动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微电影剧本创作与传统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有所不同。在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中,编剧者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主题,选好题材
主题思想是整个微电影的灵魂所在,没有思想的微电影,就跟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不能带给人们视觉和精神的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响,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将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对微电影进行合理地定位,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地努力,制作出效果理想的微电影。制作出的微电影能在观众看完之后,引发其深思,而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拍摄任何一个对象,选材很重要。校园微电影内容要正面健康,不能庸俗、低俗,要表达真实的情感,有思想的深度,引人思考,传播社会正能量。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微电影要善于挖掘其中有意义的故事。记录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主题鲜明,内容要有正面效应,反映学生的积极的思想,以小见大,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各方面中让人感受其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时,给其他学生带来启示,让他们产生情绪上共鸣,从而达到传递正能量的目的。例如,微电影《为你着迷》讲述了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色盲而性格孤僻,不善交际。一位女孩通过不懈的努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找回自信,敞开心扉面对生活。该片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为你着迷》传播了大学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大学生的坚强、自信等,让观影者能更加了解校园里的人、事、物。再如,微电影《我的青春不言败》,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遭遇家庭变故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变得自闭、沉沦,同学和朋友们向其伸出援手,她找回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一方面告诉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败,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挺起腰板儿,感恩于自己所走过的路;另一方面,积极地传播着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2.2 故事要有创意
有创意的故事能吸引受众观看,进而评论与转发。创意是微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校园微电影的特殊性,大部分以校园真实生活或周围环境为创作题材,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为表现对象。因此,可对校园故事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2.3 内容要新颖,故事要精炼
微电影必须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眼球,并使之有兴趣持续观看下去,这就要求微电影的表现内容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新鲜有趣,不能旧调重弹,缺乏新意。微电影,主要在于“微”字,因此,在微电影剧本编写的过程中,语言运用一定要精炼,除篇幅不能太长之外,多余的话语和句子,尽量不要出现。微电影的剧本不同于小说,不可能通过上千上万字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家庭成员等各方面内容,微电影整个剧本加起来才那么几千字,所以故事一定要浓缩、精炼,才能将整个故事表述完整。
2.4 剧情要矛盾凸显
微电影的时间非常有限,在短时间之内,将整个故事完整表达的同时,将剧情矛盾尖锐的凸显出来,才能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因此,微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一定要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模式来写,由于微电影时长有限,故事冲突要短平快,有些环节可略写或不写,着重于写矛盾冲突的高潮。例如微电影《一触即发》省去了情节的开端,直接进入高潮。
2.5 演员语言要口语化、生活化
微电影主要通过画面的叙事功能来表现内容,不像电视剧一样,可以通过剧中人物长时间的对话来表现内容。所以在写剧本时,要用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类的修饰语言。优秀的微电影剧本,往往都是少对白,强画面,这样可视性就越好,再加上演员间的对白口语化、生活化,就能接地气,深受观众喜爱。
2.6 人物言谈举止要富有个性
微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值得编剧仔细研磨,思考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在微电影的人物性格表现上,也应该充分凸显90后特有的“个性”,以此来吸引受众。
2.7 编剧要有画面意识
写剧本不像写小说,小说的对象是读者,剧本的对象是编导、导演及演员,所以写剧本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实时联想到一幅画,将他们带到影像的世界里。剧本创作多用写实句子,多用动词叙述事件过程。肢体语言的内涵及表现力远比对白要强得多。微电影文案的写作,运用蒙太奇思维,用镜头进行叙事。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化为视觉形象。写剧本要注意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例如,“她长得像花儿一样漂亮,心地善良”,这些内容无法用镜头语言来表现。因此,编剧要有画面意识,要用画面思维来写作,时常想到自己写出的内容能否用于实际拍摄。
3 结语
微电影时长短,它不可能像传统电影或电视剧那样展现复杂的故事,因此,校园微电影剧本创作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策划和拍摄校园微电影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更多的校园本身独有的一些特色和元素。
参考文献
[1]于欣彤.浅谈校园微电影的制作模式[J].戏剧之家,2014,(9).
[2]周建青.当代视听节目编导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壮大,微电影引发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近年来,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大量涌现,各大网站也纷纷开启微电影计划。尤其是在校园里,不时的可以看到拍摄微电影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潮流,同时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下面,我就湖南科技大学微电影创作现状探析的情况分析如下。关键词:
新媒体;微电影;网络视频;校园创作;微电影的现状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1] 虽然业内至今没有一个公开且让各方都认可的完整定义,但它的微播出平台、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的“四微”特征已被业界所公认。微电影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8位世界级一流的导演, 推出8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而当年香港导演伍仕贤打造的片长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则可以看做是国内微电影的最初火种。2010年末,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微电影的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
二、微电影的产生背景
1.网络视频平台竞争的推动
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发展壮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剧播放平台,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热门影视剧版权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高昂的版权购买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同时,网络视频同质化竞争严重,网站需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线,提升原创能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自制微电影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自制微电影不但成本低,而且能保证网站在运营中享有更多主动权,同时,微电影的灵活性和投资决策的风险都更加可控。
2.微时代电影受众的需求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们显然已跨入了“微时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2]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大,已经很少有人每天守在电视机前或者泡电影院了,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都成为一种奢侈。他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观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微电影这种免费的、灵活的、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尤其受年轻观众的青睐。
3.广告营销新阵地的需要 随着中国网民素质的提高,网民自我意识的崛起,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有些浏览器甚至可以直接将这些广告过滤掉。如今,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一方面,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观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人;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用精彩的视听效果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使观众形成对品牌的认同感。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就让观众在获得电影观赏感受的同时带动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灌输了品牌理念,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得广告中的系列车型在部分城市出现热销。
三、科大微电影的优势
1.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相对简单
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一是投入资金低,相比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资金,在科大微电影的投入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制作成本低得多;二是对拍摄器材的要求低,不需要高清摄像机或者DV,只需要一部单反相机或者iPhone就能拍出具有完美创意的完整故事。同时,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周期短,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导演和演员更易空出档期进行拍摄,尤其是对于名导和名演员,大大提高了拍摄的可操作性。而相比传统电影庞大的制作发行方式,微电影的制作发行也相对简单,目前主要通过网络发行。
2.互动性、开放性、娱乐性强
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写剧本、当演员、当导演,制作自己的微电影,人人皆可参与,而每一个人的评论和转发也参与到了微电影的宣传过程中。“快女微电影”的上亿点击率主要靠在人人网、微博等社区网站的分享和口碑宣传。微电影拥有开放的传播平台,除在网络上播出之外,还可在手机、公交和地铁的移动电视等多种移动终端上播放,优秀作品还可在电影院线播放。优酷的“11度青春微电影系列”就率先开通了网络与院线播出的双平台。此外,微电影为了符合年轻人的胃口,多采用轻松幽默、诙谐恶搞的话题,而利用微电影为演艺界新人进行宣传造势,以赢得更多粉丝的支持也逐渐成为新趋势,由此可见微电影娱乐功能的强大。
3.创作环境自由,表达机会更多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微电影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了成就自己的机会,他们的执著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天才想象必将带来更多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而且,在校园里,创作素材很多,能够随时随地的想到微电影的情节。而微电影的创作也为年轻导演今后的电影之路积累了经验,这也将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四、科大微电影的发展方向
1.内容为王,创意制胜
如果说传统电影强调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2.平衡数量和质量,避免过度商业化 对电影艺术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纠结,以微电影的形式提出来,不仅是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质问,也是对微电影前景的一种审视。[4]尤其在各大网站相继开辟微电影疆域的当下,微电影数量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增加,保证品质,适量植入应成为网站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3.差异化经营,打造属于科大人自己的微电影品牌
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可以拍单集的电影,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可以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
微电影是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大众品牌消费的今天,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微电影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收益。可以打造网站自身的品牌,如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优酷出品”、“奇艺出品”,也可以利用明星、导演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改编微小说、畅销书、名著来形成品牌效应。
4.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 目前出品的微电影,以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院线电影番外篇也应成为新类型的思路。贾樟柯监制、联想集团出品的公益微电影《爱的联想》,就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联想公益计划支持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在传播微公益理念的同时,也塑造了企业良好的形象。而由网易打造的电影《东成西就2011》番外篇、《雪花秘扇》番外篇《闺蜜》在创造高点击率和转发率的同时,更是带给微电影创作一个新的思路。微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特别是品牌营销类的微电影,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
参考文献:
从微电影《客居》谈剧本创作 篇3
关键词:微电影 剧本创作 故事与情节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05
在《客居》创作的初期,我曾经试图问自己,到底意识流、散文化的讲述模式,是否可以运用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一般来讲,谈及到电影、微电影,所有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结构完整、故事成熟、人物往复杂但却紧凑有序的印象,就像是一本有滋有味的小说,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我们作为读者或者作为观众,其实是在被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语言、行为呈现出来更多的东西所牵引,但作为创作剧本的人来讲,就是要将一个个的人物、事件或者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影片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一、剧本的前期思考
“电影界对主流的意义和定义有两种,其一是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主流电影,另一种则是市场意义上占据主流的电影。”
在创作初期,我曾经一度担心《客居》这样一个散文化的电影,是否能够运用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到底我的情感诉求能否通过这样一部七分十五秒的短片实现成功,而在了解了所谓的“主流电影”的概念、定位、范围后,我认为,《客居》是主流的,它的情感也是主流的。
在为观众呈现一个影像观看前,首先要想到的是我们到底想要呈现、表达什么。《客居》是有着独特风格与态度的题材,它在以上的众多题材中独树一帜,只是因为它的态度与传达的观念是独特的。
《客居》这个故事,其实可以是对我们每一个的写照。世界不是永恒的,每个人都是客居,而永恒,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在《客居》这个剧本的开端是一个老人的声音: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古风》,诗句本身就带有一种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再通过沙哑老人的诵读,无奈与悲凉之情更是让观众对《客居》这部影片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剧本的中期创作
构建剧本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谁的故事。很明显,《客居》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家。接下来这个主人公要以怎样的方式进入?又将要以怎样的方式与观众对话?又以什么样的形态把我想要表达的感情诉诸于众呢?所以,在创作的中期阶段,我会和她对话,我想从她那里知道她在想什么,她想通过我表达什么,并且我会与她进行角色的交换,我要倾听她的心声,要注意她说话的语气,因为她说话的语气决定与牵引着故事的发展。
在《客居》的写过过程中,我会把主人公想象成自己,此时我会分裂出两种人格:如果我的生活已经到了年过七旬,生命中逝去的速度越来越快,能握住能感受到的事情越来越少、越来越敏感,我要怎么做?我会说出怎样的话?当最依赖的老伴与居住几十年的房子离开自己后,我说出来的话到底是什么?我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就要求了我要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不要去虚构它,因为那样会变得很糟。此时,我的心要比我的大脑更加灵活睿智,因为这时候的剧本就已经步入正轨了,而且我要从内心底揭示人物。这样我的人物不会是只在纸上的东西。
在构建完我的人物之后,下一步,我的人物是谁?我知道了解的她,到底有哪些?我对她是否真正的了解?她想要什么?她有没有什么遗憾?我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把这些特质通过一部简短的影片表达出来。人物的刻画有很多,语言、动作、表情。而我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与儿子生活在一起,话说的越来越少,情感越来越迟钝,那么,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呢?想了很久后,我才决定用第三人称客观的叙事方法,不介入她的生活,只是安静地把这样的状态呈现出来。
人物的实质是动作。你的人物实际上是他所做的事。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个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在家中的戏份中,一个窗口、一双患有帕金森的双手、一个人独居时的状态、与家人时对话的状态,这一系列动作的展现,都无一例外地把这个老人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画面的另一曾表象中,又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在这部微电影《客居》里,我是用叙述的方法,采用第三人称客观的叙事角度串联起这个故事,由老人的思绪转变作为讲述点与转折,把老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与动作,通过老人的讲述与最平淡的日常动作进行了主题的阐述与挖掘。
任何一个故事一定要有情节点。而所谓的情节点就是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特指一个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而在这个《客居》中,老人的每一个想法都是转折点,我们没有办法保证与强制主人公在看到某一个事物时的想法与情感,它是流动的、不动声色的、意识流的、散文化的,同时也是迟钝的,不易被触碰到的感情,所以我们异常珍惜与珍重这样的感情。
三、剧本的后期处理
初期的构画与中期的完善和成熟设想后,整个《客居》的剧本雏形基本已经出来,接下来就是要进行细致的修改了。在创作《客居》之前,我先把这个微电影的剧本创作了出来,它的原型是来自一封信,这封信是我看到一个孤苦老人后写出来的,在和他进行交谈后,我把他的感觉写了出来,从而进行再创作,与当下的现实进行修正,把主人公特地进行了调整,而整部片子的创作也是基于这封信进行展开与完善的。
“门前的道路会在不久的时间内被强制扩建,高达十几层的摩登住宅区会取代咱家这个老朽的小区,破旧的报刊亭会被拆除,估计那几颗百年老松不是被移植就是被砍掉。”这个段落与影片开始的平行蒙太奇相匹配,都是在渲染一种萧条的未知的孤独感,此外剪辑的速度上也相对的慢了下了,从而更符合《客居》想要表达的主题:一种不可奈何的时光逝去。
“人的情感实则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它的脆弱可能超过了你的想象,一个鸡蛋的破碎、一块玻璃的打碎、一个茶杯的摔碎,都比不过人心破碎的时间,”这个段落对应《客居》唯一一条故事主线,只不过信中的内容被替换成了卖房的事情,而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主题,即:情感是一件很脆弱的东西。把当下老人的情感状态也展现的一览无遗。
剧本的创作是一种艺术,微电影剧本的创作更是一种简练与细致。对于剧本的创作,最后的结尾我应该当一个读者,而不是作者,要把文字具化成图像印在脑子里,并且想象观众在看影片时的心理。
就像《城南旧事》营造出来的氛围带给人最深的感触一样,写完这部《客居》,笔者也难以平复,脑中的画面让自己忧伤空洞。时光毕竟是无垠的,而我们只是其中一员,永恒只在心中生长。
参考文献:
[1]刘阳.“《建国大业》票房4.1亿,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教科书”人民网-文化频道.
[2](美)悉德·菲尔德著,钟大丰,鲍玉珩 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修订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调研,问题,策略
据2013年数据统计, 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 总播放量达30亿, 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创作也在火热地进行,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针对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真实有效的高校微电影创作调研, 围绕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 为微电影的再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问卷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看法, 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分析其发展方向。
二、实地方法
在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地点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回答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收回率100%。
三、数据分析
(1)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 66%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微电影, 其中近30%的受访者经常或定期收看微电影, 没看过的受访者仅占4%。由此可以看出, 微电影在大学校园中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分量。66%的比例只是看过, 表明大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还比较浅泛, 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也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2) 微电影短小精练能满足受众文娱碎片化的需求。收看微电影的受访者中52%的人选择在短暂的闲暇时间, 大部分的受众属于主动接受, 少部分大概18%的受众属于被动接受。在这些人群中, 大家收看微电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闲暇或休息时等零碎的时间段。微电影微时长、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被大家接受。
(3) 在微电影吸引你的要素中, 受访者对具有创意的剧情编排和摄影手法更感兴趣, 倾向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微电影作品;有一部分希望名导或者大牌明星的参演微电影, 一些导演和明星们也正在涉足微电影制作,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 观众对微电影的期待, 并不因其小制作、短周期而降低对微电影质量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微电影自身特点的表现:微电影在满足文化快餐“碎片化”的同时反映大众的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 表明观众的观影心态和对微电影更高的期待:希望微电影在娱乐欣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处于发展期的微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微电影作品越来越多, 精品越来越少, 很多作品只是小打小闹, 粗制滥造、难成大器。故事情节老套、缺乏创意, 也成为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作品表达不清晰, 观众始终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意图。而微电影相关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剧本资金不足和导演与演员对作品的表现欠缺。所以认识微电影现状、解决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由调查数据显示:微电影的故事选择、主题表达和制作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些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5) 在调研中, 因微电影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近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其中大概4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微电影的制作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的制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更多的人参与到微电影中, 微电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微电影数量庞杂, 精品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6) 各因素的占比分析。内容为王, 剧本决定着整个剧的走向和水平。微电影创作中好剧本的缺乏成为微电影创作最大的担忧。
(7) 校园微电影的分类。根据数据百分比显示, 校园微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校园生活, 大学生身边的动态 (青春回忆、校园情感、人生梦想等) 依然是大家的焦点, 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大胆创新。
四、大学生微电影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草根化、板式化、低俗化的倾向。创作团队专业度不足, 粗制滥造, 缺乏创意, 落入板式化的困境;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 监管不完善, 一些低俗的作品在网络上大肆流行。针对微电影产生的以上问题, 我们从对微电影的研究分析中找到以下几个入手点:
(一) 内容为王, 创新表达
微电影剧本既要有好的灵魂, 又要有表现灵魂的皮肉。相同主题, 不同的作品由于关注点和导演风格不同, 演绎出不同的风味。“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电影用微小见证深刻的寓意, 以小搏大实属不易, 所以更需要微电影的创新表达。以热播的系列电影《福尔摩斯》为例:新版的《福尔摩斯》依然套用原来的老故事, 可是在此基础上加了21世纪的新元素——故事放在21世纪的伦敦, 用现代的镜头语言和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包装, 人物选择和形象设计也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和口味。表达和技术上的创意, 使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
(二) 精雕细琢
微电影是视听化的艺术,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精品意识, 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首先, 创作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 深入生活, 挖掘作品深度。其次,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视野的限制, 作品在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节奏的把握。业界有说:好的电视广告, 画面出现的前5秒就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 抓住观众眼球, 微电影节奏的把握不可小觑。在影响微电影节奏的故事情节设计、光影色彩和音响音效等诸多因素中, 情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微电影的节奏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品《收起手机让距离变得有温度》, 短片一开始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背景音乐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吊起观者胃口, 从始至终观众探个究竟。
(2) 精品意识。现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4K技术在视觉效果传达上的应用, 使得影视作品的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大大的提升。为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视觉体验要求, 微电影的光影和画面效果更要做得细致, 除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的指导外, 要求创作团队对每个环节严把关。光影效果、调度、角度等在分镜剧本中做好安排,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做分镜画板, 前期充分而细致的准备会使得后面的实施拍摄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 同时又能获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不放松每个细节, 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3) 整合营销。1) 随着技术的进步, 运用大数据采集, 根据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分析他们的喜好表达和预期, 按照他们的偏好设计剧本和情节, 提高视觉体验。《小时代》上映前, 通过微博和网站数据分析就获得了票房的数据预估和观众分类的满意度情况的大致了解。大数据有利于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属性、运营的精准化和电影的准确定位, 在未来微电影的发展中将大展拳脚。2)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目前以网络为主。网络电视和交互式电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可以通过与观众的网络平台的话题互动, 引起“滚雪球”效应, 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抛开制作的水平, 单看观众网络平台评价对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贡献率, 功不可没;另外《小时代》则是通过粉丝的追捧和传播, 撬动了票房收视, 赢得较高的人气和收益, 带动整个微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商业、娱乐与文艺相结合。一直以来文艺片都没有太好的收视率, 而校园微电影又因其特殊的环境多出文艺片。近期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可圈可点。《同桌的你》借助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青春怀旧的主题, 利用毕业季和五一小长假的天时地利人和, 成为继《致青春》之后又一个小制作的电影票房“黑马”。鉴于以上电影作品的成功, 微电影的营销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制作精品的同时, 积极利用提高微电影收视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通过博客、网络等多种渠道实施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模式。另外, 还可以借鉴好莱坞开发衍生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商业与文艺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二元结构, 两者应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实现商业与文艺的二元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2]赵宵玢.商业微电影的艺术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微电影创作个人总结 篇5
这次摄像拍摄是我第一次拍摄。虽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一共才拍摄了大约十分钟,但是我觉得,在短短的十分钟里,我掌握了摄像的一些基本操作,以及剧本的分镜头脚本创作。对于这次摄像,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1、在拍摄前一定要选好主题,有一定创意,否则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例如,之前有好多同学都在校园拍摄了爱情类微电影,当同学们开始观看的那一刻就已经预知到了结果,导致很多微电影有好多人都没有看到最后就已经关闭了。我们这次在选材上特意选择了爱情与哥们情谊的主题,虽然我们的的操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但在主题的选择上较别的主题有了很大的突破。
2、关于拍摄时使用摄像机的技巧。托住摄像机的姿势要正确,拍摄时尽量让摄像机放平在水平状态。那样,画面才会端正。如果机没有放平,画面可能会左右倾斜,这样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给观众头晕眼花的感觉,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摄像机的把握,要保持镜头的稳定,不要频繁移动镜头。如果拍摄时没托稳机或是频繁的移动镜头,都会造成画面不稳定。
3、换拍摄镜头前要停留数秒。为方便观众了解画面,转拍另一画面前最好让镜头停留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如果拍摄同一主体时间太长的话,录象也会流于呆滞和沉闷。所以,不要拍时间太长和太短的镜头,5秒钟或者10秒钟是拍摄每个镜头的理想长度。
4、开始拍摄第一个镜头时应用全镜方式。这样画面影像比较稳定,更容易让观众了解画面的整体环境。接下来再拍摄主体,这样会更容易突出主体,也符合观众的视角习惯。
5、最后是关于剪辑和编辑的问题,在剪辑的过程中对于软件的熟悉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花心思的研究和学习上面,关键还是拍摄的过程中出问题,导致对剪辑的信心不是很大,没有很大的兴趣。在剪辑的问题上以后还要加倍的补回来,虚心学习。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知道了我的不足之处是:我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简单的拍摄操作,对摄像技巧仅仅是用了推拉和移,还未敢操作运用摇、跟和甩,对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还很生疏。
不过,我对这次实验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基本达到了老师以及我自己要求的实验效果。以后再有机会摄像,我相信我会努力做得更好!
微电影创作探索之《岜沙寻梦》 篇6
影片《岜沙寻梦》讲述了都市女孩奕冉为了寻找失踪多年的弟弟,通过种种线索的指引一步步深入岜沙古苗寨,在当地苗族人民的帮助之下,找到了收养弟弟多年的爷爷并与弟弟相认的感人故事。影片由贵州大学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贺祝平教授担任制片人,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朱一民执导,著名摄影师漆星拍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影片。微电影《岜沙寻梦》的拍摄过程,也是摄制团队一次微电影创作的探索过程,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国际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应该说对贵州本土的微电影创作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微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 数十万元/ 部)的视频短片。”[1]微电影是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微电影有着一般电影的本体特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微”特征,即投资小,时长段,创作团队人员少,传播快。
古人有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微电影创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剧本创作到前期筹备,从现场拍摄到后期制作,编、导、演、摄、制、录、美、服、化、道,所有部门一个也不能少,和院线放映的电影摄制要求一样。不过微电影《岜沙寻梦》制作团队却有其特殊性,整个剧组除了负责人、制片人贺祝平教授,导演朱一民先生,摄影师漆星先生以及省委宣传部原社科处王春晓处长4个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外,其他演职员全部是在校学生担任。7个学生身兼数职,既是演员,又是职员,他们都是第一次涉足电影的拍摄,除了表演是他们的主课,其他职员部门的工作从未接触,但是在8天的熟悉、磨合、拍摄中,从一无所知到熟练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摄制任务。《岜沙寻梦》的制作团队虽然规模很小,由演员兼任的各个部门却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各司其职。作为该影片的负责人和制片人,贺祝平教授早已开始奔波于岜沙苗寨和贵州大学之间,协调各方事宜。在影片开拍之前,作为该影片的导演朱一民先生指导学生创作剧本,与编剧共同商讨剧本故事内容及艺术形式,对剧本的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是高潮部分的情节处理,为影片的顺利拍摄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摄影师和演员也早已做好充足的准备,摄影师在分析理解剧本后提前赶赴拍摄地点取景,演员们也提前进入了角色,体验角色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以最大努力去完美地塑造影片中的人物。
在举行了影片开机仪式后,全体剧组人员全力以赴进入了工作状态,各部门有条不紊的顺利运行。微电影的独特之一就在于创作团队规模较小,但部门职能齐全。尽管如此,各部门协调工作,为影片的顺利拍摄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 微电影虽微却不能糙
微电影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多样的形式,短小精悍的显著特点,并借助观众聚集的互联网播出平台,迅速传播于公众的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喜欢,“人人皆可拍摄微电影”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据2013年数据统计,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总播放量达30亿,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2]相比两年之后的今天,国产微电影更是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无论是以技术过硬、资金雄厚著称的影视传媒类企业还是以艺术特性见长的高校都已经成为了微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由于微电影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而中国网民数量巨大,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受众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就是其重要的传播特征。
当今国产微电影生产虽有惊人的数量,其良莠不齐的质量很令人担忧,究其缘由还是因为“微电影”的“微”字让拍摄者进入一个误区,认为电影制作生产的一切条件和环节都可以省略或节约。不论是画面的拍摄,还是声音的处理,另外演员的表演更是让人无法接受因而不敢苟同。真正的微电影应该是短小精悍的电影,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恰当的蒙太奇组接,精致的画面构图,动人的音乐音效,以及震撼心灵的强大力量。
微电影《岜沙寻梦》的创作团队,坚持“微电影虽微却不能糙”,每一位角色每一场戏的表演,每一件道具的挑选,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尤其是后期制作,创作者严格把握质量,而音乐的运用更证明了《岜沙寻梦》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对待微电影这一新兴的事物,不论是影视传媒企业等社会力量还是以教学研究为主的高校,都应坚持艺术质量。尽管高校创作团队规模小,起步资金少,但是在微电影艺术水准的把控上还是具有独特优势。高校微电影创作团队需要突破那种埋头盲目苦干只会纸上谈兵的窠臼,要敢于走出课堂投身到微电影创作的实践中去。同样作为技术资本实力雄厚的影视文化公司一定不能盲目跟风,要敢于大胆尝试新的类型和题材,做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影视文化公司可以跟高校微电影制作团队密切合作,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 典型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一部成功的微电影来说,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非常重要。例如2010年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一的《老男孩》,讲述了两个疯狂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多年的“老男孩”重返舞台找回青春梦想的感人励志故事。影片里的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的中学教室,广播体操以及主人公疯狂迷恋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等众多元素都交代了影片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这些典型的背景环境使得整个故事剧情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成功地吸引住了每一位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观众的内心,从而使得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岜沙寻梦》的创作初衷是为了给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学习、研究影视表演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是按这几个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的角色。可是电影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哪里?创作者煞费苦心。2011年创作者组织一个团队到贵州黔东南采风体验生活去了岜沙苗寨,被那里保存完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情深深地吸引,回来后久久不能忘却。创作《岜沙寻梦》时,首先决定把电影里的故事环境放在岜沙。
由于影片主要发生的地点在岜沙古苗寨,因此影片的典型环境非常突出,这里是世界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剧中的爷爷是一位仁慈勤劳善良、德高望重的苗族寨老,弟弟周围的亲朋好友全是苗族人,整个苗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是熔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炉的多重文化品性,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特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3]影片中苗族人的乐器芦笙莽筒、为迎接前来的客人鸣枪、奔放激情的苗族舞蹈、岜沙男孩成年礼上的镰刀剃头等风俗独特的各种民俗元素都有机地融入了影片,使得观众更好地被这种文化奇观所吸引,加强了观众与影片的内在认同感。
四、 拍微电影难,拍好微电影更难
前不久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借此良机,当下微电影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迅猛发展,但是目前微电影的创作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怪圈,微电影创作虽然在数量上早已达到了空前,但是大部分作品粗制滥造,情节漏洞百出,质量低下,精品越来越少,很多作品故事缺乏新意。这种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剧情乏味,广告味太浓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就具有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征,同样道理,微电影也是如此。例如,在2010年末,由凯迪拉克推出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就是一部广告味儿十足的广告宣传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它实现了微电影与广告宣传的完美有机结合。但可悲的是自微电影《一触即发》获得极大的成功后,很多微电影的创作者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却东施效颦盲目跟风,使得剧情僵化毫无新意,更为甚者为了经济利益突出植入的商业广告一度使得微电影成了广告宣传片的代名词,给微电影的创作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二)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近些年,中国的电影产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期。2015年中国电影获得440.69亿元的年度电影总票房,让这一年成为首个票房超400亿的年份。[4]这一年的中国微电影也取得了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人投身到微电影创作的大潮中。但是也有相当一批人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快速拍摄和制作,压缩制作成本,人为缩短制作周期,结果导致影片整体质量下降,沦为粗制滥造之作。
(三)典型环境不突出,影片特色不鲜明
一部微电影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有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的情节,优良的制作团队之外,影片的典型环境,鲜明的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下许多微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影片的典型环境的营造和影片类型的突出。
从以上三点原因不难看出,拍微电影难,拍好微电影更难。对微电影创作者来说,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微电影必须重视一下几点:第一,剧本为王,创新表达。对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一剧之根本。没有一部好的剧本作支撑,再好的导演,再好的演员也创作不出一部优秀的电影。第二,精心雕琢,力出精品。虽然微电影在投资上制作上与传统院线电影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成本小也是其优势所在,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作为微电影创作者要注重任何一个细节,小到故事情节的安排,矛盾冲突的设置。另外,还要增强精品意识,微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观众的什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创作团队一定要处理好画面色彩和音响音乐这两大重要方面,以创作出一部视听盛宴般的精品制作。第三,重视典型环境,突出影片特色。典型环境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使人物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物因有环境的衬托而显得更加丰满,同样环境也因为立体鲜活的人物而显得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影片还要突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不论主题还是题材都要突出。例如,微电影《岜沙寻梦》的故事背景是贵州的岜沙古苗寨,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土人情自然而然的与影片故事情节实现了完美有机地结合,除此之外,该影片属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着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
结语
借用一位看过微电影《岜沙寻梦》后的观众感言: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广泛流行让越来越多的观众青睐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叙事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快,故事线简单又不缺乏戏剧冲突,这样便可以让观众在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精神财富。《岜沙寻梦》正是抓住了这些关键的要素,在剧情上不拖泥带水,一步一个脚印,在故事结构紧凑的前提下又能保持不突变的状态,使故事发展始终做到合情合理,稳定前进,又在场景设置、人物刻画、角色分配、音乐运用和镜头衔接等等细微的地方都尽力做到了最好。
微电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微电影创作者的努力。微电影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精良优秀之作不多,粗制滥造烂俗之作不少。本文以优秀微电影《岜沙寻梦》为例,浅谈了微电影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希望借此为高校和社会中的微电影创作团队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凤军.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怎样讲[N].沈阳日报,2011-04-11.A.03版.
[2]马看.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现状探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微电影创作的调研[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25.
[3]申载春.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水利微电影的创作浅谈 篇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水利行业中进行微电影创作, 需要走进基层治水人群中, 讲好水利人的故事、传播水利人的声音、展示水利人的形象, 将水利宣传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更加有效地传递国家治水理念。
一、策划
对于微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来讲, 策划是重中之重。只有选定并确定题材, 然后提炼出主题, 才能进行剧本创作。策划是整个微电影的灵魂所在, 没有思想的微电影就跟一杯平淡的开水一样毫无味道, 不能带给人们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响, 就一定要细心策划, 通过短短的几分钟将主题完整地体现出来, 微电影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都必须明确地体现主题, 将重点问题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
在水利微电影策划中, 要贴近水利方面的内容, 要注重基层民生、生态水利、构建人水和谐, 这就要求创作者一定要具备“水利意识”“民生意识”。例如, 可以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 再现家乡小河从丰沛到干涸、从清澈到污浊的场景, 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丽河湖的珍惜。
二、剧本创作
微电影短小,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创作一部好的微电影剧本,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能力, 善于对台词和细节进行捕捉和表达。在讲述故事时, 避免故事过于复杂或干扰因素过多, 避免脱离故事主线进行过多的铺垫、渲染。微电影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去铺垫剧情, 所以剧本一定要干净利落。
其次, 在创作剧本时要善于讲故事。所谓讲故事, 就是把戏剧矛盾整合成一个爆发点, 再围绕这个爆发点进行必要的铺垫。
再次, 在剧本创作时, 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语言, 一个戏剧冲突呈现出的节奏, 在创作的时候就要能想象、设计出最终的节奏。这样在创作和把握题材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最初创作的时候就能预料最终片子是什么样子。
三、现场拍摄
微电影的拍摄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可简要分为准备摄影器材、寻找拍摄场地和演员现场拍摄。
(一) 准备摄影器材
微电影一般都短小精悍, 所需拍摄的器材要根据微电影的预算来决定。在拍摄前, 要列好需要的拍摄设备, 并且考虑到运用的程度。例如, 拍摄水利微电影时, 通常在水边、河边或者湖边, 拍摄场景多、天气变化快, 可以考虑Sony全能便携式摄录一体机等专业广播摄影器材, 其拍摄速度快、画质清晰度高, 能够满足高清播出的需要。如果没有广播级的摄影机, 也可以考虑佳能5D3等专业的摄影器材来代替。
(二) 寻找拍摄场地
场地的选择要适合微电影的剧情, 做到情、景、剧结合。在拍摄水利微电影时, 可以利用一些河流、公园、湿地等环境, 更能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展现我国水资源、水生态的现状, 唤起民众对水环境的珍惜和对河湖江川的爱护。如果有足够的资金, 还可以进行一些布景。
(三) 现场拍摄
在拍摄微电影之前, 要做到人员齐、分工明确, 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来分配, 其中演员是最重要的部分。拍摄水利微电影, 参加人员大部分是单位职工, 没有专业的演出经验, 这就需要演员事先背好台词, 并对拍摄的画面根据台词进行预演, 尽量减少现场拍摄时的紧张感。在拍摄的过程中, 要多给演员讲戏, 培养他们的镜头感, 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拍摄出质量好的作品。
四、后期制作
微电影的后期编辑制作, 可分为剪辑画面、录制声音、制作特技和混合录制。
(一) 剪辑画面
画面剪辑是后期制作的第一项工作。一般我们将剪辑简要地分为两步:初剪和精剪。初剪工作完成后, 留给剪辑师的只是一堆原料;精剪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要求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具备蒙太奇思维, 通过剪辑创造最佳的画面叙事效果。通常剪辑微电影可采用Adobe公司的Premiere cs6、After Effects, 或者采用苹果的Final Cut。
(二) 制作声音
后期声音制作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录制对白、录制音响效果、制作音乐。
在录制对白时通常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 在拍摄现场与画面同步录制完成。有时拍摄时环境噪音大, 录音效果不理想。例如, 在水库附近录制时, 水声经常会大过人说话的声音, 这就需要在现场补录, 或者留到后期录音时再进行补录和加工。
录制音响效果一般在现实环境中采录, 在现场实录声音效果真实、震撼。而一些动作效果则采用在录音室中拟音的方式。
音乐的起伏能有效地带动剧情发展, 制作音乐是微电影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微电影中, 通常会选用早已录好的音乐, 用Adobe Audition软件进行后期制作。
(三) 制作特技
在微电影制作中, 特技通常在画面全部编辑完成之后再添加。字幕特技的制作主要包括制作片头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和剧中人物的对白、独白。在水利微电影制作中, 很多人物对白有当地方言, 这就要求我们在后期敲打字幕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字形、位置、大小等按要求制作, 不能出现错字、别字。
(四) 混合录制
混录合成是将微电影中所有的声音、画面按照对应的位置、效果混合录制完成, 影片最终的面貌就定型了。这样, 一部完整的微电影就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金德龙, 杨才旺.中国微电影2014-2015[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5:134.
情感表达——公益微电影创作之核 篇8
一、公益微电影及其自身的创作难度
(一) 公益微电影的概念
公益微电影即旨在为社会公众谋利益和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为目的而拍摄的微电影。它是微电影里一个重要的分类, 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公益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 可以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 使公众明确自身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提高公众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自觉性, 进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 因为其本身的社会学意义, 公益微电影也成为企业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之一。企业投资制作公益微电影, 对提升公司形象, 塑造公司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 公益微电影三大创作难度
公益微电影与其他常规的微电影相比, 有着自身的创作难度。首先表现在创作观念上, 由于自身公益性的目的以及题材限制, 公益微电影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以说教的感觉。如果创作者再一味地将其当作宣教工具, 采取固有的叙事逻辑和陈旧的思维惯性, 会给观众带来低层次的观感, 甚至会引发受众潜在的逆反心理。
其次, 创作的艰辛来自于创作的顺序和叙述的重心。微电影就像是短篇小说, 篇幅短小, 人物关系简单, 因此它不能像电影或电视剧那样依赖长时间的累积效应来给观众营造不一般的视听经验和情感空间。所以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自身的故事性。故事是否有创意以及其情节的好坏, 决定了微电影的质量。然而, 与其他微电影不同, 公益微电影是根据事先确定好的主题编写故事的。这样就使得创作者必须戴着镣铐跳舞, 在一个封闭式的结构中说故事。主题上的限制导致微电影的情节本身极易显得生硬, 且随着剧情的深入, 其故事结局大多不出观众的意外。同时, 在创作公益微电影时, 创作者会理所当然地把叙事的重心放在去说明所宣传的公益行为本身的必要性和意义上, 从而忽略了人物的塑造, 弱化了矛盾冲突, 这也大大降低了微电影的可看性。
第三, 公益微电影的受众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个特性对于公益微电影的传播来说是有利的。但回归创作层面, 没有针对性的受众使得创作者无法对受众心理进行透彻的研究。而由于缺少了解, 使影片不能针对某个主题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使得影片的主题讨论只能一直停留在问题表面, 无法触及问题核心。比如在创作环保主题的公益微电影时, “环保的核心诉求对象至少包括几个群体:一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二是破坏环境的组织或个人, 三是环境破坏行为下的受害者, 四是社会环保机构, 五是社会监督机构, 包括法律界、新闻界和其他社会团体 (比如绿色团体等) 。这些团体或个人都会以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理解和回应环保这一普遍但又各具特色的主题, 因此, 确定核心的表现和诉求对象便显得极为重要。”[1]
综上所述, 一部成功的公益微电影的创作难度在商业微电影之上。而同时, 笔者认为, 解决这道创作难题的关键还是得回到创作观念上。只有在观念上从定位于宣传片式的理性说教转变为关注受众情感诉求的人性化的情感表达, 才能使其他后续困难迎刃而解。
二、公益微电影中的情感表达
(一) 情感与情感诉求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2]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自身的行为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态度, 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 是一种主观体验和主观反映。因此“情感”属于主观意识范畴, 不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情感”并不等同于“情绪”, 情感强调了情绪产生过程的主观体验, 它是一种心理过程, 偏向情绪的感受方面。“情感”一般存在两种倾向:“凡是能符合需要或愿望的, 引起的体验具有肯定的或积极的性质, 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不能满足或违背愿望的, 引起的体验具有否定的或消极的性质, 则表现为悲哀、愤怒、恐惧等。”[3]诉求是将某件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告之受众, 引起受众的认同, 或是阐述并让受众知晓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诉求分三类:理性的、感性的和道义的。情感诉求就是采用感性的诉求方法, 达到劝说受众产生预期行为的效果。
人类的情感心理是公益微电影情感表现的基本依据, 笔者认为, 情感诉求应是公益微电影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诉求方式, 创作者应该充分研究受众的心理、动机、情绪, 探寻其中的内在规律, 努力让影片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积极的情绪状态, 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提高受众的积极性, 使得受众更有意愿投入到社会导向的行为方式中来。
(二) 公益微电影中的两种情感表达
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情感表达。公益微电影在情感表达上, 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悲情为主, 引发受众的悲悯心理, 常伴有同情、内疚和义愤。涉及到社会问题和对弱势群体关注的很多公益微电影均属此类。如《吾爱吾师》之《退休的声音》、《身边老师的声音》和《最美的声音》三部微电影关注了教师这个群体因长期讲课造成的咽炎甚至喉癌等疾病;《妈妈的一封信》关注了当今社会越来越显著的“空巢老人”现象;《寻找失去的孩子》关注了2001年发生的“微博打拐”事件, 聚焦被拐卖儿童和失去孩子家庭的痛苦, 涉及到人贩子拐卖少年儿童的黑幕。
另外一种以温情为主, 主要引发受众的感动、高兴、振奋等积极性情感体验。比如运用幽默的手法, 将严肃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通过营造轻松诙谐的气氛, 使受众在愉快开心的心情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公益微电影传播出的信息, 产生预期行为或改变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比较著名的有国内首部足球公益微电影《另一种温暖》, 以幽默的手法描述了一群孩子的足球梦, 再次燃起了公众对中国足球的热情。还有台湾大众银行《母亲的勇气》、《梦骑士》两部微电影, 曾一度在网路造成“感动狂潮”。它们讲述了最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一种精神、一个故事、几个人物,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迅速抓住观众, 敲醒人内心的某种共鸣。从文学理论家弗莱的文学类型学来看, 以悲情的情感诉求为主的公益微电影, 应属于“悲剧”或“传奇”。以温情的情感诉求为主的公益微电影, 则属于“喜剧”或“反讽”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公益微电影产生的情感效果有所不同, 但生成的过程, 都依赖微电影自身的情感表达, 都有其特定的叙事语法和情感逻辑。
我们不妨以《寻找失去的孩子》这部公益微电影为例进行分析。它是由新浪视频、合润传媒、乐视网共同出品的系列微电影《梦想的力量》中的公益系列, 由“微博打拐公益基金发起人”邓飞和知名作家韩寒共同监制。该系列微电影共有九集, 单集片长约14分钟, 播出后大受网友好评, 产生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部公益微电影形成的情感逻辑是悲情与愤怒, 其唤起的是受众的良知与同情, 还有对社会罪恶现象的愤慨, 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打拐行动, 给还在寻找丢失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首先, 从取材来源上讲, 这部影片克服了从概念出发来编织情节的模式。该系列微电影前四部主要是以彭高峰和邓飞为主角, 讲述了他们的寻子过程的艰辛和这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后五部叙述了“疯癫母亲”叶金秀的寻子故事以及仔仔这个打拐英雄的故事。它们都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 新闻为这类题材的影片提供了大量可以通过采访获得的真实的信息。电影主要的情感表达是丢失孩子父母们的悲痛, 此外也表达了对丢失孩子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的极端忧虑。
其次, 从表达方式上讲, 创作者们直面并细致描述了失踪儿童父母这些心理上的悲痛与焦虑, 使得整部微电影处处击中观看者的泪点。以对叶金秀的刻画为例, 在拍摄寻子母亲叶金秀时, 创作者们选取了这样一组镜头:一所小学门口, 每天都有一个带着墨镜的女人在学校周围徘徊、窥探, 试图接近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虽然常年被人骂是“神经病”, 遭人冷眼指责, 甚至一路上要通过刷盘子、拾废品来继续自己的寻找, 但她从不放弃。这就是由于长期哭泣而无法直视阳光的叶金秀。她对着镜头说的那句“我经常会产生幻觉, 感觉儿子的眼睛在背后看着我, 觉得每个孩子都像是我的儿子”, 让受众感同身受, 叹息不已。
另外, 在即将见到孩子时, 面对镜头, 叶金秀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就想早一秒见到我儿子就好了, 我有这样一种心情, 好像这个日子都特别慢, 晚上好像等不到天亮。”然而第二天一早, 想象了无数次与儿子相拥痛哭的画面并没有出现, “我印象中的妈妈不是这样又老又丑, 你站在我身边, 像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一样。”儿子的冰冷淡漠让叶金秀猝不及防, 18年来一直在脑海中不停想象的儿子在短短几十分钟后就再一次从母亲的世界中消失, 留给叶金秀的只是遥远的幸福的回忆。这种与观众预期心理上的落差, 给予受众以极大的震撼。
除了画面的感性表达, 创作者还在影片中几次重复了一首歌。“夜深了, 宝贝你怕不怕黑;天冷了, 宝贝你在哪里睡。你的脸上是否挂着无助的泪”这首歌的名字叫做《别让妈妈的世界泪雨飞》, 是一家名为宝贝回家网站的主题曲。在彭高峰和叶金秀的寻子过程中, 都被这首歌触动过。歌曲悠扬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 深深打动了观看影片的网友们。
总体来说, 这部微电影并不是将重心放在对事情的叙述上, 而是做到以人为中心。叙述的逻辑和事件的起因、发展方向都是由相关的人来决定的。这样不仅使抽象的公益主题本身变得鲜活起来, 而且也使影片本身透视出了人性的深度, 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
总之, 公益微电影的情感表达是社会中的个体对公益情感诉求的外在体现, 处理好微电影中的情感表达, 不仅可以直接传达有效的情感体验, 更能从情感深处获得受众的共鸣。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唤醒人们心中的良善, 引导积极的行为, 最终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摘要:本文从微电影创作的角度入手, 分析了公益微电影创作的三大难处, 认为人性化的情感表达是解决创作难题的关键, 并归纳了两种基本的情感表达模式。
关键词:公益微电影,创作观念,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何建平:《公益性主题, 人性化表达——论公益型电视电影的诉求策略》, 《电影艺术》2003年第9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251.htm。
戏剧冲突的强弱与微电影创作 篇9
一、人物设置
人物是一切故事的基础,一般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指情感生活,它形成了人物;外在指物质生活, 它展示人物。
在内在生活的塑造中,通常用“什么”开头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意味着回答,并且会产生很多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也很可能都是正确的。只有先确定了这个“什么”故事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人物才能在故事里顺利的发展、前进,才能变化、成长。
在外在生活方面,可以分为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和私人生活。可以简单理解为事业,家庭和独处,在《特殊的席位》中,涉及个人和私人生活两方面。
用悉德·菲尔德的老办法从四个方面开始构建人物: (1)人物的一个强有力的的戏剧性需求;(2)独特的个人观点;(3)有一种特定的态度;(4)经历某种改变或转变。1
“高兴”这个角色带着分手的意愿,逃避的态度进入这个场景,又以放弃报复,回心转意离开场景。既有的情绪既可以解释他的报复行为,又可以说明他放弃的原因,单就情绪建制的合理性而言,我比较满意,至于不满意的部分,我后面再讲。
拉约什·埃格里认为戏剧人物应该是对立统一的。 以易卜生名作《玩偶之家》(又译《傀儡之家》)为例, 娜拉和海尔茂在很多事情上是统一的:爱情、家庭、孩子、法律、社会、欲望。但他们也是对立的:性格。这样,统一性必然被打破,一旦统一性被打破,其中某个人物将以“死亡”收场,这个死亡可以是不同的形式。 统一越紧密,打破就越难,而这种统一,无论其中发生何种性质的改变,任将影响着它曾经联系在一起的人们。 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继父的关系,明明憎恨却不得不留在他的家里,因为怀疑继父谋害其生父,所以要留下来调查清楚。
对立统一必须强烈到成为死结的程度,并且只有在一方或双方被耗尽、被击败或者最终被消灭时方能解开。
二、结构建立
杰出的悉德·菲尔德认为:当你面对120页白纸的时候,你只需要知道四件事:结尾、开端以及情节点1和情节点2。情节点即转折点,两个情节点把故事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第一幕建制故事,第二幕对抗,第三幕结局,高潮在第二个情节点附近。 当我们有了这个框架,故事将不再无迹可寻。
在《特殊的席位》中,安静的出现是第一个转折点, 整个故事进入对抗状态,安静独自喝完一大杯咖啡是第二个转折点,随后故事进入尾声。我们看到为了争夺一个座位,双方矛盾发展升级,直至安静泼高兴一头咖啡, 这里是全剧外部动作的高潮。第二个转折点,则是内部动作的高潮。在这里高兴放弃了报复,随后他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试图与女友和解。2
三、冲突类别
(一)静态冲突
静态意味着原地踏步,而戏剧是要前进的,某些时候静止状态可以用来调节节奏,但若一直或者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戏剧便将宣告死亡。以下为《特殊的席位》 原剧本《安静》某段。
他转过身,安静就站在天台入口那里看着他。
她双手握拳,一脸哀伤。
安静:你老缠着我干什么?你看着我这样好玩儿是吗!
高兴看着安静,想说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安静低下头,双手环抱自己。
安静(对自己):反正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也很好, 很好!
安静(吼):我告诉你,离我远一点!
安静低着头,哽咽着转过身,离去。
高兴动动脚,又停了下来,叹口气,立在原地。
在故事层面,人物情绪爆发之后立刻离开场景,扼杀了两个角色外部冲突的一切可能,在人物层面,安静这个角色完全封闭了自我,而高兴却只是作为旁观者, 没有主动介入安静的生活,这样他便与观众无异了。人物没有可见的发展,冲突就会是静态的。如果一个人物失去了现实性,不管是何种原因,他便没有创造升级冲突的能力。3
(二)升级冲突
著名的散打评书艺人李伯清在讽刺成都人好看热闹时曾讲过这样一个段子:随便一个周末的八九点,在家里摔几个玻璃瓶子,叫骂两句,邻居们就趴在窗台准备看戏了,不过这个过程不能太久,否则很快大家就会失去兴趣,所以火候到了就开始大声的撕衣服(女人), 边撕边叫:“你个死人你要干啥子?!”撕个几件停下来,如果你观察邻居们,就会发现都在聚精会神的等待事态发展,若没下文,他们就会骂骂咧咧。等他们进去了再大吼(男人)一声:“死婆娘,老子要把你甩下去!” 邻居们就又会以火箭般的速度冲到窗台上。
人们追求冲突,但一成不变的冲突无法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所以冲突要变化、升级。以《特殊的席位》其中一段为例。
安静:可以把这个位子让给我么?
高兴看见安静的盘子里有两杯咖啡,突然明白过来。
高兴:小姐,今天这么多空座位,你偏偏要来抢我的, 跟我有仇是吧?
安静:我不认识你,请把这个座位让给我。
高兴:你是不是该给一个理由来说服我答应你的要求?
安静:我在等人。
高兴:谁?
安静:我男朋友。
高兴:为什么一定要坐这儿呢?
安静:……哪儿来这么多问题,没完没了了是吧。
高兴(笑):现在是你在求我,搞清楚状况没?…… ok,如果你说“先生,求求你把这个座位让给我吧……”。
安静:……先生,求求你把这个座位让给我吧。
高兴(大笑):No !小妹妹,今天你大爷我心情不太好。
安静:你这人怎么这样?!
高兴:不好意思,我就是这样的。
前半段是高兴的试探与安静的忍让,安静退了几步不耐烦的进行第一次反击——哪儿来这么多问题,没完没了了是吧。高兴立刻加强了攻击——现在是你在求我, 搞清楚状况没?……ok,如果你说“先生,求求你把这个座位让给我吧……”。安静决定退后一步,按高兴要求说话,但高兴以此作为资本进一步强化了讽刺性的攻击,随后安静反击。在冲突的级别上呈现为:低——较高——低——高——非常高。
某个角色做出一个攻击动作只是激发冲突而已,假如你在路上给别人一耳光,别人停下来看你两眼然后离开,这个冲突就结束了。但如果他回敬你两耳光,这个冲突就开始了。不断升级的冲突将揭示出人物最隐秘的感情、驱使他们行动的力量他们的立场以及将要前往的方向。埃格里先生反复强调:升级的冲突意味着形式清晰的前提、对立统一和具备三个维度的人物。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冲突将会明晰有力且方向明确。
四、总结
《特殊的席位》作为一个故事,主题是“情感的胜利, 他人的世界中你的艰难往往微不足道。”但放在特定品牌的微电影中,整个主题都需要向COSTA的咖啡靠拢, 所以在实际拍摄中在咖啡这一环节给予了大量的镜头(片头与高潮),以至于COSTA的工作人员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女主角(安静)寄情于咖啡,故事(冲突、高潮) 围绕咖啡展开。
这并非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安静与高兴之间的冲突有发生,有升级也有高潮,但流于表面,这个冲突只能说是高兴这个角色变化的引子罢了。
你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人推了一把,接着骂你一声“傻逼”,你会怎么办?立刻与推搡你的人打起来,原因? 尊严受到侮辱,显然这是偶发事件,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接着你们可能会澄清误会,结束冲突。
我们更进一步,你刚被BOSS臭骂一顿,内容包含“傻逼”这个词汇,并威胁你再不提高业绩就要让你走人, 然后你在下班路上遇到以上情节。好了,这时这个冲突就不再仅仅是尊严问题,“傻逼”像导火索一样把尊严、 压力、过往工作中的种种不快串联起来,这一架是没那么好收场的,这大致就是《特》中的情况。这种冲突将观众引导至寄情咖啡这一浅显的主题足够了,虽然作为故事而言,距离优秀的标准依然很远,远不至“你死我活”,但商业宣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业绩——带来多少流量、访客、对品牌的关注。微电影这一商业元素浓重的中国特色产品,在艺术与商业的碰撞中,相比电影远为接近商业。“拿奖的广告通常不是业绩好的广告”, 放在微电影里也是如此,如何通过艺术技巧将观众的注意力导向品牌与产品,这是当前微电影发展的困境,在这一环境下,《特殊的席位》削弱戏剧性冲突的尝试应该是有价值的。
摘要:在故事层面,人物情绪爆发之后立刻离开场景,扼杀了两个角色外部冲突的一切可能,在人物层面,安静这个角色完全封闭了自我,而高兴却只是作为旁观者,没有主动介入安静的生活,这样他便与观众无异了。人物没有可见的发展,冲突就会是静态的。如果一个人物失去了现实性,不管是何种原因,他便没有创造升级冲突的能力。
微电影创作中的摄影技法表现 篇10
一、微电影概述
微电影, 英文全称Microfilm, 又被称为微影。主要指的是专门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电影, 非常适合在短时休闲或移动情况下观看。且能够被称为“微电影”还必须要具备完整的策划方案, 还需要一系列相对系统的制作体系, 在影片中, 要呈现出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放映时间一般在30秒到300秒之间, 制作周期一般在一周到几个星期不等, 通常情况下, 微电影的投资规模一般在几千元左右, 符合微时长、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等特征, 主题设定非常多元化, 但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元素。
二、微电影类型
当前, 常见的微电影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草根恶搞, 普遍运用叙事的表现手法将产品插入其中, 以大量的幽默元素见常, 在人物与事件的选择上一般偏向“草根”, 一般以广告为主;第二, 青春爱情, 意在表现出爱情与青春的美好, 普遍采用叙事形式, 演员类型一般青春阳光, 场景布置浪漫温馨, 代表作品《假如爱情》;第三, 励志奋斗, 同样以叙事手法为主, 影片风格比较真实, 主要通过真实故事来激发观众内心共鸣, 代表作品《老男孩》。此外, 还有感人亲情型、古风型、唯美风景型等。
三、微电影创作中的摄影技法
对电影摄影初学者来说, 拍摄不单单是按下录像键这么简单, 因此, 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 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摄影技法, 使影片更富有表现力。
(一) 对拍摄环境细致观察。在进行微电影拍摄之前, 一定要事先观察好拍摄场地的周边状况与拍摄环境, 以在拍摄过程中规划出哪些场景可以运用长焦段的拍摄手法进行拍摄。与此同时, 在拍摄过程中, 也要时刻注意身边以及身后的环境, 尤其要注意马路、沟渠等, 避免因来往车辆或不小心踩空而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不仅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如此, 很多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人员也必须注意。
(二) 运用摇镜头方法处理宏大场面。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 摇镜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拍摄手法。当所拍摄的场面过于宏大, 即便运用广角镜头也无法将整个所需画面完整拍摄时, 便需要运用摇镜头的拍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上下与左右两种摇摄, 只要将摇摄的要领掌握好, 在配设过程中, 便不会出现画面抖动的现象。
(三) 运用移摄的方法抓拍人物。移摄实际上指的是将摄像机安放在移动物体上, 借助移动物体的运动来完成摄像机的移动拍摄, 运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画面可以称之为移动镜头。在运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微电影拍摄时, 常常会运用到移动拍摄这一手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画面框架始终处于移动状态, 因此, 这时画面内的物体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都会表现出位置的不断移动。这种方法主要分为前后、左右、弧形、上下四种拍摄手法。
(四) 在跟摄时摄像机要端稳。跟摄主要指的是摄像机沿着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进行跟随拍摄的拍摄手法, 运用这种方法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被成为跟镜头。在跟摄过程中, 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准确跟上被拍摄的主体, 但在这一点上, 如果镜头晃动或跳跃的幅度过大, 便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因此, 拍摄人员与被摄主体之间的速度要基本一致, 只有这样, 才能够拍摄出质量更高的微电影画面。
(五) 电影拍摄的过程中, 常常会将镜头从一个相对广阔的场景, 慢慢推进到细节定格, 这是一种比较专业的表现手法, 在进行微电影拍摄的过程中, 也可以充分运用, 在变焦过程中, 在目标前静止5秒左右, 便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微电影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电影形式, 在初学者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 要运用细致观察拍摄环境、运用摇镜头方法处理宏大场面、运用移摄的方法抓拍人物、在跟摄时摄像机要端稳、在变焦时要注意定格处理等摄影技法, 使微电影更加具有可看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也以其投资小、制作时间短、传播性强等特点在当前的电影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快, 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拓出了越来越广大的发展空间。对微电影来说, 其拍摄技法是表现电影主题的主要手段, 本文主要以微电影的概述与微电影的类型为研究基点, 分析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拍摄技法, 以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微电影。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摄影技法
参考文献
[1]郑军, 王以宁, 白昱.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218-219.
[2]孔锐才.《黑玫瑰对黑玫瑰》的空间绘测与戏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呈现方式[J].文化艺术研究, 2014 (27) :184-185.
《LIZE彩妆刷微电影》创作谈 篇11
产品:化妆刷
制作目的:提高品牌价值与关注度
故事梗概: 此片以一位怀揣梦想的女孩为线索,她推开了一家专门造型店的大门,拿出手中的画报,希望造型师们为她塑造成画报里的人物。化妆师与发型师拿出了珍藏的工具为女孩精心刻画,女孩手握化妆刷,抚摸刷毛,脸部同时感受着化妆刷带给她清风拂面的感受,慢慢进入了她的想象空间。当她睁开双眼的时刻,发现自己已经摇身变成了画报里的人物,她微笑地满意离去。此时出现广告语:LIZE彩妆刷为您梦想添彩!
关于滤镜:
EOS 5DⅢ的日光模式在烛光下还是很漂亮的,比5DⅡ好看许多,带有微微的金色质感。
这次拍摄我选择了雾镜类的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
为了强调梦和现实的区别,所以只有烛光段落使用了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
BLACK PRO-MIST.(黑色淡雾镜)的使用诀窍:
顺光和散射光拍摄时会出现一些脏脏的旧的气氛,此滤镜会在高光和点光源的环境下产生晕圈似的眩光,烛光段落充分利用了此滤镜的优势。会用此滤镜的多不顺光拍摄,因为顺光的主体面部的亮度大于背景光的亮度,滤镜的效果就被吃掉了。但这款滤镜的设计初衷还是利用光渗和光晕的扩散来出一些浪漫的气氛。为了强调此滤镜的优势多不在顺光下使用,所以选择不同的滤镜会决定你打光方法。
关于灯光:
这次拍摄灯光选择的是常用的800W钨丝灯,和一只40W的灯泡,烛光段落只用了这只40W的灯泡。用遮光的方法来打光。遮光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光区来突出主体。
烛光我们选择了一款亮度较高的蜡烛来拍摄,现场ISO最高用到640,因为我们决定要用烛光拍摄(微光环境下),我们选用了佳能红圈镜头,因为佳能的镜头光孔普遍比蔡司、莱卡的镜头光孔大0.5-1挡。
打光的窍门:
烛光段落,打光的第一目的是营造气氛。底子光够用就好(底子光保证暗部不死黑,让暗部有些密度就好了),底子光弱的好处便于主灯的控制,主灯所需要的亮度就相应的小。相比大瓦数的硬光更自然更生动。大灯一亮便吃掉了很多微弱而生动的光,反而破坏了气氛。黑雾滤镜会提高一些暗补密度,让画面不死黑,所以解决了难看的噪点问题。
后期只拉大反差,其他基本不做调整,目的是让片子感觉更厚重。其实原片层次非常丰富。
视听语言:
影片3分零7秒进入高潮段落,通过声效和背景波动的蜡烛来体现人物波动的内心。
器材使用:
佳能5DⅢ
镜头:佳能35mm/F1.4;50mm/F1.2;100mm/F2.8微距;尼康60mm微距
[责任编辑:顾峰]
微电影创作与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篇12
一、微电影的定义
微电影已成为热门而又熟悉的词汇, 但对其定义却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顾名思义即微型电影, 简称微影。微电影仍是一种电影形态, 是融入了新媒介、具有自身特质又具备传统电影内核的新形态电影。一般认为, 微电影的播放时间为30到300秒之间,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适合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媒体平台上播放, 内容主题多种多样。
二、微电影的特点与校园微电影的可行性
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那么它究竟哪些因素吸引了大众?微电影走入校园又有哪些优势呢?
(一) 时间短
与传统电影相比较, 微电影一大明显的特点便是“时间短”。首先在制作时间上, 传统电影规模较大、气势恢宏, 需要较长时间的制作与拍摄, 少则几个月, 多则几年。而微电影的制作只需要几天或者几周时间。其次, 在播放时间上, 传统电影的放映时间普遍在一两个小时之间。而微电影的放映少则30秒、多则3000秒。
(二) 成本低
传统电影的制作与拍摄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微电影的成本很低, 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选择拍摄的内容、场景, 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
(三) 草根性
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 并且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微电影写剧本、拍摄微电影, 出演微电影等等。大多数微电影都是普通百姓创作的, 其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知名的作品, 比如尽人皆知的筷子兄弟, 他们的《老男孩》为大众所喜爱。微电影的草根性降低了制作微电影的门槛, 这便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圆了明星梦、演员梦、导演梦。
(四) 便捷性
首先在拍摄设备上, 传统电影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而微电影只需要简单的录制设备, 手机、摄像机都可以。其次, 在播放平台上, 传统电影基本都要借助电影院来放映, 受到场地的制约。而微电影只需要依托大众传播媒介, 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将作品展现给受众。普及度高, 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微电影的上述几个特点, 为大学生制作微电影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变成微电影的创造者、演绎者, 贴近生活的内容与主题迎合了广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制作微电影的行列中来。
三、微电影创作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作微电影主要包括明确主题、组建团队、准备设备、拍摄制作和后期制作五大步骤。对于大学生来说, 每个环节都是一个锻炼的契机, 培养能力的过程。
(一) 沟通能力
微电影的整个创作过程都离不开沟通交流。从最初组建制作团队便要经过沟通、磨合。再到开始写剧本、确定微电影的主题就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 一起努力把主题变得深刻、内容变得更加完整, 只有团队成员对内容和主题都满意, 才能共同尽全力拍摄出与预期相符的优秀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 整个团队要一起配合, 需要寻找拍摄场景、购买所需道具。每个镜头、每个灯光、每个动作、每件服装, 都需要总导演说给演员听, 也需要演员和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商讨, 以求拍摄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后期制作阶段, 也需要大家共同欣赏, 每一分每一秒地共同剪辑, 认真比较。讨论从哪个点切入更好, 删除哪些镜头、保留哪些镜头, 什么地方需要加背景音乐, 一起把关才能把片子剪好, 达到最完美、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 学习能力
微电影的创作虽然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呈现平民化, 但是它还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拍摄技巧和技术。拍摄时, 无论使用高端的摄像器材还是普通简单的手机、相机, 都要掌握好拍摄角度, 顺光、逆光都要有所考虑和选择。而处理好这些问题, 并不只是凭借感觉就能处理好的, 而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在制作后期就更加需要技术, 拍摄出来的视频基本都要经过处理, 说错台词的、笑场的、不用的视频都需要减掉, 整理好的视频还需要重新剪辑、排列顺序, 这个时候就离不开视频剪辑的软件技术。此时, 需要耐心刻苦地学习。
(三) 实践能力
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都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每个镜头需要在什么地方拍摄, 想好沟通一致后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一部短短的微电影需要在很多不同的场景来拍摄。而微电影团队的人并不是太多, 很多时候, 大家会既做演员又当摄像, 没有镜头的就扛起摄像机。编剧、导演也会来做演员等等。团队成员都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拍摄微电影会很有乐趣, 行动非常积极, 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欢乐,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四) 创新能力
创作微电影首先需要确定题材, 这需要创作者观察生活、总结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某个主题。这个过程就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从最普遍的现象中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主题确定后, 会有多种表现主题的角度, 又需要创作者把新意融入进去。微电影创作给大学生们极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题材和主题, 选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 只要有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的思维, 就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为观众所喜爱。
结语
微电影看似是渺小的, 但其本质却是精妙的, 是一种文化。微电影走进校园, 使大学生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拍摄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体现校园文化的微电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们的思想, 可以加强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 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投身此项“平民活动”, 使得校园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课堂。
注释
【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推荐阅读:
“微电影,大梦想”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10-18
校园微电影策划书06-14
校园微电影剧本10-17
校园微电影主题大全12-04
首届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05-14
大学校园微电影大赛活动策划书08-27
深职院首届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07-20
微电影剧本创作11-03
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分析05-13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