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电影(精选10篇)
高校微电影 篇1
摘要:从2010年到2012年, 微电影从零散无序的萌芽状态到爆发式的持续增长, 经历了关键期的蜕变, 朝着更加清晰明朗的产业方向发展。高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微电影的创作仍存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问题。现针对上述现象, 研究者通过实地有效的调研, 探究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为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调研,问题,策略
据2013年数据统计, 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 总播放量达30亿, 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创作也在火热地进行,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针对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真实有效的高校微电影创作调研, 围绕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 为微电影的再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问卷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看法, 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分析其发展方向。
二、实地方法
在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地点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回答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收回率100%。
三、数据分析
(1)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 66%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微电影, 其中近30%的受访者经常或定期收看微电影, 没看过的受访者仅占4%。由此可以看出, 微电影在大学校园中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分量。66%的比例只是看过, 表明大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还比较浅泛, 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也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2) 微电影短小精练能满足受众文娱碎片化的需求。收看微电影的受访者中52%的人选择在短暂的闲暇时间, 大部分的受众属于主动接受, 少部分大概18%的受众属于被动接受。在这些人群中, 大家收看微电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闲暇或休息时等零碎的时间段。微电影微时长、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被大家接受。
(3) 在微电影吸引你的要素中, 受访者对具有创意的剧情编排和摄影手法更感兴趣, 倾向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微电影作品;有一部分希望名导或者大牌明星的参演微电影, 一些导演和明星们也正在涉足微电影制作,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 观众对微电影的期待, 并不因其小制作、短周期而降低对微电影质量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微电影自身特点的表现:微电影在满足文化快餐“碎片化”的同时反映大众的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 表明观众的观影心态和对微电影更高的期待:希望微电影在娱乐欣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处于发展期的微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微电影作品越来越多, 精品越来越少, 很多作品只是小打小闹, 粗制滥造、难成大器。故事情节老套、缺乏创意, 也成为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作品表达不清晰, 观众始终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意图。而微电影相关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剧本资金不足和导演与演员对作品的表现欠缺。所以认识微电影现状、解决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由调查数据显示:微电影的故事选择、主题表达和制作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些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5) 在调研中, 因微电影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近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其中大概4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微电影的制作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的制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更多的人参与到微电影中, 微电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微电影数量庞杂, 精品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6) 各因素的占比分析。内容为王, 剧本决定着整个剧的走向和水平。微电影创作中好剧本的缺乏成为微电影创作最大的担忧。
(7) 校园微电影的分类。根据数据百分比显示, 校园微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校园生活, 大学生身边的动态 (青春回忆、校园情感、人生梦想等) 依然是大家的焦点, 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大胆创新。
四、大学生微电影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草根化、板式化、低俗化的倾向。创作团队专业度不足, 粗制滥造, 缺乏创意, 落入板式化的困境;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 监管不完善, 一些低俗的作品在网络上大肆流行。针对微电影产生的以上问题, 我们从对微电影的研究分析中找到以下几个入手点:
(一) 内容为王, 创新表达
微电影剧本既要有好的灵魂, 又要有表现灵魂的皮肉。相同主题, 不同的作品由于关注点和导演风格不同, 演绎出不同的风味。“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电影用微小见证深刻的寓意, 以小搏大实属不易, 所以更需要微电影的创新表达。以热播的系列电影《福尔摩斯》为例:新版的《福尔摩斯》依然套用原来的老故事, 可是在此基础上加了21世纪的新元素——故事放在21世纪的伦敦, 用现代的镜头语言和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包装, 人物选择和形象设计也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和口味。表达和技术上的创意, 使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
(二) 精雕细琢
微电影是视听化的艺术,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精品意识, 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首先, 创作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 深入生活, 挖掘作品深度。其次,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视野的限制, 作品在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节奏的把握。业界有说:好的电视广告, 画面出现的前5秒就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 抓住观众眼球, 微电影节奏的把握不可小觑。在影响微电影节奏的故事情节设计、光影色彩和音响音效等诸多因素中, 情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微电影的节奏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品《收起手机让距离变得有温度》, 短片一开始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背景音乐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吊起观者胃口, 从始至终观众探个究竟。
(2) 精品意识。现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4K技术在视觉效果传达上的应用, 使得影视作品的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大大的提升。为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视觉体验要求, 微电影的光影和画面效果更要做得细致, 除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的指导外, 要求创作团队对每个环节严把关。光影效果、调度、角度等在分镜剧本中做好安排,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做分镜画板, 前期充分而细致的准备会使得后面的实施拍摄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 同时又能获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不放松每个细节, 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3) 整合营销。1) 随着技术的进步, 运用大数据采集, 根据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分析他们的喜好表达和预期, 按照他们的偏好设计剧本和情节, 提高视觉体验。《小时代》上映前, 通过微博和网站数据分析就获得了票房的数据预估和观众分类的满意度情况的大致了解。大数据有利于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属性、运营的精准化和电影的准确定位, 在未来微电影的发展中将大展拳脚。2)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目前以网络为主。网络电视和交互式电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可以通过与观众的网络平台的话题互动, 引起“滚雪球”效应, 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抛开制作的水平, 单看观众网络平台评价对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贡献率, 功不可没;另外《小时代》则是通过粉丝的追捧和传播, 撬动了票房收视, 赢得较高的人气和收益, 带动整个微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商业、娱乐与文艺相结合。一直以来文艺片都没有太好的收视率, 而校园微电影又因其特殊的环境多出文艺片。近期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可圈可点。《同桌的你》借助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青春怀旧的主题, 利用毕业季和五一小长假的天时地利人和, 成为继《致青春》之后又一个小制作的电影票房“黑马”。鉴于以上电影作品的成功, 微电影的营销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制作精品的同时, 积极利用提高微电影收视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通过博客、网络等多种渠道实施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模式。另外, 还可以借鉴好莱坞开发衍生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商业与文艺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二元结构, 两者应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实现商业与文艺的二元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2]赵宵玢.商业微电影的艺术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瞿新忠.浅谈高校大学生公益微电影的创作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 2013 (08) :188-189.
微电影,威电影 篇2
顾长卫的《龙头》由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方方本色出演,以纪实手法讨论你我都曾面对、即将面对、或希望面对的等候。片中的作家、艺术家、拾荒者等不同年代代表的角色互相跳跃,或聚或散成就了《龙头》。
刚刚在香港电影节荣膺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许鞍华,此次聚焦变性人群体,真人真事改编《我的路》。吴镇宇饰演的男主人公困在男性身体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女人心,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却为了变成女人抛弃了一切。影帝吴镇宇在该段故事里,对挣扎矛盾的心理,女性行为意识的拿捏塑造堪称精彩。这也是亚洲最具商业和艺术价值女性导演许鞍华,继《桃姐》之后首部公映的作品。
吕乐导演作品《小说》:电影特别之处是请了一大批著名作家出场:阿城、林白、陈村、徐星、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一圈人围着张桌子吞云吐雾。阿城说,经常在房间接到小姐电话,“150一次,耍不耍?”结果这电影送审没过,成地下电影。这部作品在微博得以传播。
纯文化人客串电影圈,近年来盛头不减。《小说》在时间长度上不算“微”,但是由于送审没过,倒成就了微博传播的平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依然是一部“微电影”。微电影,片子长短可以微小,成本可以微小,但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一定是“巨大”的。
投入成本低廉 人人都可成就微电影
在当前的微电影制作中,设备已不是主要的问题。目前,5D Mark II等一些普及度很高的平民级别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或者接近新媒体平台播放的要求。据悉一些以此类设备拍摄的作品不但已经进入了网络平台,而且还成功卖给了一些电视台。当然,对于专业影视制作中的某些特别要求而言,民用级设备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比如情景喜剧喜用的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等,但另一方面,目前专业设备所需的成本并不算高——目前在北京,蔡司新出的C P.2全套镜头每天的租赁费用也就1000多元左右;而清晰度可达4k标准的专业数字摄影机RED 1搭配不同镜头的成套租赁费用也仅为每天2500元—4500元,这对于预算多为数万至数十万元的微电影来说,构不成过大负担。
设备选择的丰富和所需成本的下降,降低了微电影制作的准入门槛。现在,似乎所有人都能拍微电影。
易于传播的形式让微电影大受欢迎
当代的人类其实越来越无真正重要的事情可做,当代人类本身正在日益蜕变为种种微生物。所有这些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博,都是一种微型资讯端口的产物,那就是智能手机。那些日夜坐在办公室格子间之中、挤着地铁的微生物,其眼神像趴在地沟或地洞里的老鼠,目光永远都收缩在30厘米的世界之内,其界限便是一只手机或iPad的屏幕。那个30厘米处的电子屏,便是当代微生物的世界尽头。
微电影之所以迅猛占领了阅读的空间,并不在于内容因为微型而变得精巧新颖,而仅仅在于其接受上的快捷、轻便。事实上,所谓的微电影,就内容风格的创新而言,远不如2000年左右flash所带来视频叙事的风格革新。在当年的flash热潮中,线条成为了讲述故事的基本材料,而简洁的动作和紧凑的情节也带来与传统视频完全不同的故事感。然而,微电影的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样,人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无论是《老男孩》、《青春期》还是《父亲》这些红遍网络的微电影作品,背后都不是导演作为草根个体的独立成品。而真正由网友自发独立创作的微电影作品,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部真正进入主流大众视野。事实上,在网络走红的微电影,背后都有完整的商业运作团体。以《老男孩》为例,《老男孩》的爆红背后其实有着十分精密的商业销售逻辑,甚至连“11度青春”系列10部短片的上线顺序和时间,优酷都做了十分细致的推敲。也就是说,“微电影”的所谓低成本和低门槛并不能真正让爱好电影的年轻人一圆“电影梦”。和纪录片一样,微电影是年轻人试图接近院线电影的途径,然而一个不无残酷的事实是,至今尚未出现单打独斗因拍“微电影”而成功进军传统电影圈的年轻人。
电影作为与生俱来沾满机油和铜臭味的百年艺术,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工业系统和商业系统。如果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电影很难因为播映门槛的降低而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草根娱乐项目。在这个意义上,认为“微电影”完全打破了草根和精英之间的界限,似乎还为时过早。
部分电影人不看好微电影,是有原因的
影评人列孚:很多人爱电影就是喜欢进入漆黑的电影院,配合特定的音效,在大荧幕前去感受电影的氛围,这必须是集体享受的东西。一两个人躲在家里自己对着电脑屏幕看,有的人吃饭时随便看几眼,这不能称为看电影,这叫做浏览。微电影只能算是视频,很多技术条件根本达不到电影的标准和专业要求。我们所谈的电影是一种工业,无论是灯光、摄影、布景还是造型,等等,电影本身有个系统,不是简单拿着DVD就能拍出来的。电影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微电影只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产物,微电影至今尚未成为工业。
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广告片,只是把广告字眼去掉就成了微电影。比如益达广告的微电影《酸甜苦辣》,它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请彭于晏和桂纶镁做主角花费的片酬肯定也不少,而且还在台湾和大陆两边拍,这个背后是有专业技术作支撑的。我们现在对微电影都还没有一个界定,这个说法太笼统。微电影就像个箩筐,把什么都装进去。
更多制片方把微电影当成一种营销标配
很多制片方在策划微电影项目时其实还是对电视台等传统平台有所考虑,毕竟“一鱼多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产品本身最好能够同时满足电视平台的播出要求,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
在逐渐产业化的过程中,微电影“短平快”的制作模式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比如网络剧,虽然相比时下的电视连续剧其单集时长短得多,但集数往往要更多——很多网络剧,一立项就是100多集,总体工作量算下来其实和一部电视剧相差不多。即便如此,“短平快”的微电影相比同等条件的电视剧制作还是要便宜很多,一般的看法是,其成本至少要比电视剧低1/3左右。
微电影是天然的广告载体
liloo.cn电影网小编认为,微电影核心是讲故事,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影视内容的微小版,制作之初并未想过商业属性,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腾讯视频快女微电影系列等;另一类是商业广告的电影版,将广告做成电影,天然具有商业属性,如百事可乐的《把乐带回家》,让广告更具有故事性,成为人们爱看的广告。广告如何让人爱看,内容是关键,一部好的商业微电影与叫卖式广告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内容的创意上。内容始终是传播的核心主题,在互联网这个消费者具有充分自主选择权的环境下,广告的强制性已经不复存在,而若想吸引消费者,则必须将内容做得更加出色。很多精彩的微电影,往往将电影的故事性和广告的商业属性完美结合。吴宇森导演的宝马汽车系列微电影可谓经典;科鲁兹11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以及荣获“2011首届微电影节”全场大奖的《大众银行“梦骑士”》,都以追梦的精神让人分外感动;桔子酒店《12星座》系列,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人读懂了这个酒店品牌的幽默属性。与简单的贴片广告相比,微电影的商业合作形式也更加多样,能够让广告商更好地传达品牌内涵和价值诉求。微电影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互动性,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观众在欣赏观看的同时进行转发和分享,实现快速扩散的病毒营销效果,这正是广告客户所期盼的。再次,微电影营销更精准。在内容制作上,制作方可结合自身产品或品牌特性,选择与品牌精神相契合的影视内容和调性进行创作。在广告投放上,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微电影制作方可以通过观众使用网络的习惯和偏好,选择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进行发布和传播,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的有效性。
高校微电影 篇3
近两年, 微电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从2010年的《一触即发》《老男孩》到2011的《66号公路》《看球记》再到2012的《眼睛渴了》《票2012》, 近两三年的时间, 微电影, 在新媒体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下, 正以惊人的速度和不同的传播形式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国内就生产了上千部的微电影, 微电影产业规模已达百亿。成本高的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成本低的草根微电影仅几千元, 日益增多的微电影当下已成为人们精神交流的形态和载体。尤其是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微电影作为—种独立的新兴片种, 正在从小众化向大众化转变。特别在当下的大学校园, 青年学生不仅在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和传播着微电影, 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制作和拍摄着微电影。
在国内, 微电影从进入公众的那天起,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高校青年学生的视野。由于微电影易于传播的特点, 以及它灵活多样的题材, 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和追捧。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全国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 同时还有各地举办的大学生微电影节等等。通过以上各类大学生微电影节便不难看出, 微电影这个新鲜事物已经在大学校园占据了相当的位置。从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的情况来看, 在组委会组织的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 就征集到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00多所大学 (分院) 的各类作品1200多部。其中有一大批反映我国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作品, 在参赛的作品中, 涉及到了全国所有的省份, 其中大学生作品占到90%以上。
2012年, 百度微电影吧自发组织了一次微电影受众主要是哪些群体的投票数据, 从年龄结构的统计是:80后的占4.7%, 90后的占94%, 其他占1.7%;从学生层面的统计是, 中学生占16.7%, 大学生占62%。从当时统计的微电影吧注册会员8647人中, 可看出80后和90后的人数最多, 尽管当时参与投票的人数不多,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电影受众情况。由此, 我们可以从庞大的网民大军中筛选出大部分受众是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
二、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互联网、手机、ipad等时下先进的现代通讯设备,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网络传播背景下, 青年大学生作为一支庞大的网络群体, 对微电影这种新兴片种的关注会在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下进行, 这种不自觉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
(一) 微电影自身的特征易于在高校传播
从微电影自身的特征来看它非常易于在高校传播。首先它是微型的, 也就是说一方面影片的时间短, 短的几分钟, 长的十几到四十来分钟;另一方面就是它的制作周期也不长, 一般两三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更为重要的就是它便捷性的收视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型通讯设备来收看微电影。其次是微电影的易于拍摄和成本可以较低的特征。拍摄一部微电影成本可以低至几百或是几千元, 高校的青年学生也可以出钱拍摄属于自己的微电影, 他们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可以参加微电影的剧本创作, 并可以主宰主要人物剧情的“导演”, 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再次就是微电影的题材可以非常广泛, 从网络上点击率比较高的类型来看, 除了一些企业为植入广告而投资拍摄的外, 其他相对草根大众化的, 主要有青春励志的、亲情的、爱情的、同时还有如批判现实, 提倡环保, 反思人性, 作用心灵, 特别是触摸被主流大剧所遗忘的小人物、小细节, 引起大众共鸣的, 如《假如》《回家》《票2012》等微电影, 这些微电影是大学生愿意关注的主题和故事, 因此, 很容易在大学生当中传播和引起反响。
(二) 微电影适合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诉求
现在的青年大学生, 除了日常的专业和文化知识学习外, 上网玩游戏、网聊、看影视剧、网购等等成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部分, 课余的大部时间大多都花在了网络上。从百度网公布的2011年的一份《大学生课外时间分配调查报告》结果看, 约40%的学生每天花2-3小时上网, 占其所有课余时间50%左右, 有59%的时间用于聊天, 上校内论坛, 看影视剧。这表明, 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也越来越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不长, 也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的快餐式的消费诉求。因此, 在网络上仅仅只需花上几分钟或是稍长点的时间便可免费欣赏一部完整的作品, 便成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选择。这种消费选择与中国微电影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 微电影的发展与高校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也必然会成为一种相互需要互相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微电影可以弥补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
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通过相关的如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课程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教育工作、开设“第二课堂”等形式来实施。在以上各种教育形式中, 除“第二课堂”能较好地活跃教育方式外, 其他教育形式始终都脱离不了说教的传统方式。因此, 在学生的印象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都停留在单一的理论灌输上。尽管在新形势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但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缺乏与大学生相对应的载体, 不能够以细众化的方式方法对特定的群体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而微电影的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契合当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或许一部只有十几分钟的亲情微电影, 就能触动很多平时只知道让父母关心而几乎不关心父母的学生的内心。又或一部青年励志微电影也极有可能引起一些厌学学生的关注, 并通过影片对照自己, 反省自己, 从中吸取学生需要的正能量, 从而开始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当然还有更多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微电影让大学生选择, 他们从中可以获得这样那样自身需要的收获, 这些收获是大学生们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接受的, 是传统形式上的枯燥的理论教育由外而内的灌输所不能够达到的。因此, 微电影在成为大学生课外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娱乐消遣行为方式下, 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也如春雨润物一样得到显现, 同时也可以弥补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三、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几点思考
从目前微电影现状来看, 微电影存在良莠不齐监管困难的情况。从内容方面来看, 各种题材都有, 既有青春励志唤起广大青年人努力奋斗的, 也有反映亲情提醒及时行孝的, 有反映社会现实的, 也有纪录生活变化的等等。但同时也有如《青春期》这样反映一群中学生放荡不羁、违反校规校纪、触动社会道德底线的年轻人。影片中充斥着一些暴力、色情、乱伦等镜头。在优酷视频放映以来, 点击率已经过百万。这样一部带有消极气息的影片却能够在网络上热播, 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一) 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功能, 多推出优秀的反映主流价值的作品
微电影作一种新兴事物, 就目前的状况, 在网络上的传播还缺少相应的规范管理, 一些内容不太健康只为博取观众点击率而获得商业利润的影片也占据了很大部分。因此, 社会相关部门应发挥积极的引导功能, 从不同层面引导多拍摄优秀作品, 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适合成长成才需求的好的影片, 而不是任由泛滥生长, 最后出现一些低俗、恶搞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的作品。具体说来,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弘扬主流价值的作品。这样的微电影作品要以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弘扬“真善美”为主题, 以讲述人物的优秀事迹、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等展开创作, 以不同的故事内容反映着时代精神。这些人物可以是某一地区的道德、劳动模范、见义勇为英雄, 也可以是普通的劳动群众。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思想价值进行充分挖掘, 从而为人们树立榜样的作用。贾樟柯监制的微电影《语路》, 通过对十二位优秀的社会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和人生经验进行拍摄, 鼓励了正在创业中的年轻一代, 作品的主流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反映历史精神的作品。这类微电影从挖掘历史题材入手, 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 展示我国的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三是反映奋斗拼搏的励志作品。这类作品以讲述人物的励志故事, 以微小的题材和故事内容, 倡导“相信梦想、追求梦想”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如《梦想的力量》系列微电影, 由10个系列、近60部作品组成, 汇集了当下社会集体憧憬的各类梦想:奥运年的梦想《跑出我的人生》、时尚梦想《霓裳》, 韩寒与“微博打拐”发起人邓飞合作的唯一纪实题材《寻找失去的孩子》等。在短、频、快中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优势, 展示着中国梦想的表达和对真善美追求的主流思想。
(二) 通过各类微电影节引导, 把拍摄优秀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和担当
近一两年, 全国各地都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微电影节或是微电影比赛, 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的、省市级的, 还有高校之间的等等。且不说从参赛技术层面对作品去做如何要求, 但就参赛作品的内容方面, 举办方面应该担当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把推出优秀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自觉, 对作品内容作一些具体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 内容起码是健康向上的, 能够体现和反映主流价值的, 能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等等能提供正能量的作品。如在2012年7月举办的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中, 就有很多讴歌时代、关注环保、保护弱小、提倡法制等具有社会担当的作品受到好评并获得奖励。其中, 《上班路上》用“一个镜头”的纪录方式, 记录了一个北京青年五年来在上班路上坚持捡拾垃圾的过程。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北京人爱国爱首都的意识。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剧情片《送奶工的早晨》, 讴歌了90后农民工 (送奶工) , 在城市个别居民误解的情况下, 见义勇为, 使刘大妈转危为安。如此, 通过举办方的力量, 就能积极引导参赛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正确的定位, 让微电影在一个良好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下健康发展, 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三) 高校本身的推动和引导, 鼓励学生拍摄和传播优秀的作品
新时期, 高校应积极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认真思考微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通过高校自身的平台, 正确引导和利用好微电影这个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立项目的形式, 支持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 组织策划拍摄一些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把学生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如在三月学雷锋活动中, 传统的形式总是组织学生去做好事, 不是上敬老院就是上大街, 不是搞卫生捡垃圾, 就是形式化的喊空口号。假如我们通过立项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织拍摄一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好人好事的微电影, 用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来彰显雷锋精神, 来感动和带动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对雷锋精神的认识, 这样起到的教育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也更加丰富了学雷锋活动的形式。今年, 导演马史在吸取了2011年《雷锋侠》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 又推出了一部《热血雷锋侠》的微电影, 上线10天, 点击数量直逼500万。这部影片描述大一学生薛飞无意间进入校园神秘社团校园英雄联盟协会, 本不想加入该协会, 但是在宿舍看了《雷锋侠》后陷入沉思, 决定加入社团成为一名现实版超级英雄“雷锋侠”, 此时校园中出现了邪恶人物“地沟油侠”, 他故意向“雷锋侠”挑衅, 大战后薛飞惨败, 决定退出协会放弃“雷锋侠”, 在宿管阿姨的鼓励下, 薛飞拜盲侠为师苦练武功, 最终再次化为“雷锋侠”将“地沟油侠”打败。从评论看, 这一部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雷锋侠”已经有了它独立的人格和形象, 与雷锋灵魂相通的是“助人为乐”。电影里, 创作者把《学习雷锋好榜样》改成摇滚版, “雷锋侠”虽然戴着大棉帽子, 但有“高富帅”的外表、酷酷的装备、凶猛的对手、各路高人的指点, 再加上夸张的“超能力”“绝世神功”“铠甲”“怪兽”等, 更多地贴近了青年学生的心理, 因此也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诸如此类的例子, 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组织学生拍摄以诚信、感恩、安全教育、促学风等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相关的微电影,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视角来解读这些主题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让青年大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摘要:微电影在当下的兴起, 在高校校园里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成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新时尚。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接受和传播群体, 同时也是潜在的制作拍摄群体, 在这样的视域背景下, 本文试图将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载体进行一些可行性探讨,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新载体作一些分析, 以便达到多种形式的立体教育格局,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微电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吕艳萍.《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之路》.东南传播[J].2012年第4期 (总第92期)
[2]周攀.《浅谈微电影模式及趋势》.商场现代化[J].2012年6月 (上旬刊) 总第685期
[3]王金云.《受众满足理论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新闻世界[J].2012年第7期
微电影:突破微博140等 篇4
关于“微电影”,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官方或权威的解释。无论怎样,它必须同时具有“微”和“电影”的双重特征:它既有电影的完整形态(如完整的策划、制作体系和故事情节),又具有微小的特性。一般来说,时长为30秒至300秒、制作周期为一周至数周、投资规模为几千或数万的“类电影”短片可称作微电影。
通过比对其他“微家族”成员,我们可大致描绘微电影的其他特征,如:播放平台为新媒体终端(如手机和平板电脑),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形式多样,主题多元,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广告、城市宣传都可成为主题。
微电影的低门槛、多元性和互动性提供了一种大众参与的可能性。它超越文字微博140字的限制,承载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以影像方式实现更令人信服的说服和表达。
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新贵
刘虹桥
2011年3月,汇添富社会责任股票基金上线。这种新型投资基金遵循社会责任投资(SRI)准则,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结合社会、环境和金融三重因素,综合考虑投资对象的财务业绩及其在环保、社区等领域的社会责任表现。
社会责任投资基金通常会正面筛选出那些对社会有正面贡献的公司,并筛除从事烟草、酒水、赌博等对社会造成伤害的公司。在理想状况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能够逐步改善资本市场上原来不均衡的资源配置,让更多资源流向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
社会责任投资理论相信,拥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往往有着良好的业绩表现,其在利润分配、员工福利、人权、法制、环境等社会伦理性指标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国外,社会责任投资已经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形式。在国内,虽然目前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仍较少且报告质量不高,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未完全建立起来,但上海与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已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指数,社会责任投资仍有无限潜力。
高校微电影 篇5
一、高校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的现状
2011年佛山小悦悦被碾压路人冷漠事件引发全民讨论, “冷漠”一词刺痛着人们的内心。高校的大学生们集体发声, 通过微电影反映自己的关注和思考。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学生分别推出10部公益微电影, 用迥异不同的故事和镜头做出同样的呼吁:“拆掉心中的墙, 拒绝冷漠”。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2012年底武昌理工学院41名大学生拍摄的爱心公益微电影《指尖的星光》迅速走红网络, 受到网友热捧, 短短几天点击量高达21.2万次, 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到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中来, 他们的关注的对象包括自闭症患者, 流浪动物, 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 贫困学生等等,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高校大学生因为观察对象和观察角度的不同, 与企业投资创作的公益微电影相比具有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1. 高校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的优势
首先微电影拍摄的门槛低, 制作周期短, 微电影的拍摄对拍摄器材的要求低, 不需要高清摄像机或者DV, 只需要一部单反相机或者智能手机就能拍出具有完美创意的完整故事。这对于喜好制作电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凡是喜好制作电影的学生都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大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充裕, 有共同喜好的同学可以组成社团进行创作, 也有学校政策支持和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拍摄的公益微电影演职人员大多都是同学, 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
高校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的具良好的开放性、和参与性, 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想法, 就可以写剧本、当演员、并且当导演, 制作自己的公益微电影,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或者观众都可以参与, 每一个人的评论和转发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微电影的宣传和评价过程中。校园公益微电影中多为非专业的表演, 从写剧本到微电影制作完成, 都没有特殊的质量要求, 可以说只要想参与, 就可以参与其中。
创作环境自由, 表达机会更多。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 从制作到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 目前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和传播机制, 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公益微电影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以网络为宣传平台的公益微电影为更多有志于电影创作的学生团体提供了成就自己的机会, 他们的执著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天才想象必将带来更多优秀的校园公益微电影作品。
2. 高校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的特点
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内容原创性高, 大学生拍摄的公益微电影都是取材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宣传上, 注重自己本身观点的表达, 并没有太多商业和功利的气息, 不用过分考虑市场的需求, 不需要像企业投资拍摄影那样用同质化得影片内容去迎合市场的需要, 大多都是学生团体自编自演。所以从内容上讲, 大学生拍摄的公益微电影的内容原创性比较高, 小悦悦事件系列公益微电影, 《指尖的星光》等都是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本身观点的表达, 对原型事件, 人物进行二次创作, 使内容和人物形象都更加的饱满和充实, 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学生公益微电影多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 内容贴切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反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由草根阶级表演反映草根阶级生活, 也许最能表达出草根阶级的情感。主题也更加贴近主体观众的的生活, 他们作品的诉求是将向善的思想主题灌输给观众, 一方面肯定“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传统惩恶扬善观, 另一方面又对观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强化公益的内涵。
个人风格化与传统影视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微电影的个人化风格突出。从作品的创作到最终的观众接受, 都是个人化的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的不足
在创作内容方面, 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更多的还是以校园生活或者某一极端网络事件, 对社会层面的思考还有所欠缺, 在进行内容表达的时候也欠缺手法, 在微电影极端时空条件下, 电影语言的运用比画面设计更加重要, 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叙事手法能力还不足。观众主动追求慈善公益的情感诉求比以往强烈, 剧本内容是公益微电影重要核心。
与企业投资拍摄的公益微电影相比, 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质量有待提高。在拍摄技术方面不足, 技术包含微电影拍摄的方方面面, 包括拍摄, 录音, 剪辑, 调色, 声音剪辑等等, 其中的任何方面都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支持, 大学生大部人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目前很多作品还停留在使用摄像机记录事件的水平上, 对剧本的撰写认识不深刻, 对于剪辑无从下手, 音效只是简单的录音, 背景音乐只找一些学生间流行的流行音乐。拍摄的画面也不进行调整, 前后容易出现色偏等等, 有时可能出现剧情难以理解的情况。
忽视了影片的互动性的设计, 在微电影的创作中, 互动性也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些时候“形式”甚至比“营养”更加的重要, 大学生创作公益微电影往往会忽视影片的互动的设计, 良好的互动可以很好的促进公益的宣传, 好的互动能引起观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的感觉, 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 这样才能使得影片要宣传的公益主题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就互动性而言, 观众的转发推送, 续集或系列剧的是否增拍, 甚至演员的选择, 奖项的评选, 都是互动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大学生公益微电影的发展路径
1. 高校大学生公益微电影要注重创意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充满竞争的文化环境中,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小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文化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的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也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凝成文化原创力的文艺领域非常宽广, 这些文艺样式密切关联, 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大学生公益微电影多以学生创作为主, 创作过程中要将创意融入影片创作中, 要区别于只进行记录而不进行创作的DV拍摄, 要求有创意的剧本和主创人员队伍, 对剧本, 剪辑, 影片色彩, 配音, 互动方面进行创意设计, 对原始事件进行深刻的二次创作, 可以加入地方特色文化, 将地方特色文化特点融入到影片中, 提高影片的文化品位, 提炼来自生活的真谛。
2. 高校大学生公益微电影的发展要提高影片的质量
质量是电影的生命, 提高电影质量才是硬道理, 电影艺术的内在质量——情感和人性。因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愉悦自己精神生活的某种形式, 在艺术中凝聚的是人的情感欢愉和人性美好的追求。大学生创作公益微电影尽管有诸多的因素制约, 但这不能成为影片粗制滥造的借口。在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总体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要注重仔细打磨自己的作品, 从剧本到拍摄, 剪辑, 画面设计, 等等都要注重质量, 向优秀的影片多学习, 学习剪辑技术, 画面色彩, 音效的使用等等, 不能企图蒙混观众, 更不能以低俗的观点来哗众取宠, 对宣传的公益主题要深刻体会。
电影需要观众, 需要市场, 需要与时代同步。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出现, 都推动电影形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也都意味着电影生产者在争取观众和扩大市场方面的一次努力, 公益微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就是这种努力的体现。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利用其群体的创作力灵感以及天才的想象力必定会把公益微电影的影响力推向更高水平。
摘要:随着微电影的火爆, 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组织或个人也开始尝试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向公众传达各种公益精神, 公益微电影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其中大学生作为创作者创作的公益微电影成为了微电影的组成部分,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水平条件的限制, 大学生拍摄公益微电影有着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不足, 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微电影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文集[J].中国电影论坛, 2004.6.
[2]谢柏梁, 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J].随园影视, 2005.12.
高校微电影 篇6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微电影,教育途径
继2006 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 党中央于2013 年12 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在意见中首次清晰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炼跃升到践行阶段, 从而开启了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建设的新征程。因此,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高校一直是党的思想教育宣传的主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它的深层次的内涵, 并使之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标准与目标, 成了教育的难点。因此, 开创多样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非常重要。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的教育, 只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停留在表面, 不仅不能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而可能背道而驰。因此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使得其教育的成效事倍功半。
今天的“95 后”大学生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 计算机网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用的工具。网络的盛行, 他们在人际交往、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发生着变化。这些时代特征使他们的个性发生了变化。活跃的思维、自由鲜明的个性, 使他们更注重参与那些既能展现自我又具有较大挑战性的活动。
因此,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紧跟“95 后”大学生的特性,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 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真正效果,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 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从主导价值转化为主流价值观。而微电影的拍摄既符合了“95后”大学生的特性, 又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种新兴的形式很符合“95 后”学生的特性, 对他们来讲, 这种形式有很大的挑战性, 为了拍好这短短的几分钟的电影, 他们必须学会编剧、导演及后期的制作。因此让学生用微电影的方式来展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不管是形式还是成果都将是一种开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活动的设置
(一) 主题内容的选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二个主题, 拍摄的时候以哪个主题作为展示的内容, 这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探讨。我们知道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拍摄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题好一半功”的效果, 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主题将有利于整个活动的持续开展。选题好, 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很顺利, 效果会很显著;如果选题不好, 研究中就会出现很多困难。那么, 如何才能选好主题呢?我认为要想选好主题, 首先, 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其次, 要合理开发周围的各项资源。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 而且是一个切切实实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
(二) 剧本内容的探讨与编排
选定主题后, 就可以针对主题进行剧本创作, 制定拍摄方案, 议定剧情。然后根据剧情进行取景, 制订拍摄计划。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所采访的东西进行融合,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协作性, 也是学生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需求的过程, 让自己更好地理解与领悟核心价值观。
(三) 拍摄剪辑
剧本剧情确定后, 开始进入正式的拍摄时间。拍摄完成后, 进入初步剪辑阶段, 剪辑师根据脚本将背景音乐、旁白等元素进行统一的剪辑制作;包装师根据二维三维软件对镜头及过场进行调整设计, 使影片更具有时尚风格和视觉上的冲击力。学生通过拍摄过程, 采访一些先进劳模等, 在与他们的探讨中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成片后的校园PK大赛
为了让学生在拍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 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大赛, 设置一定的奖项和奖金, 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微电影的制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电影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被动掌握到主动学习
要拍好一部微电影, 首要的是对主题的把握。学生为了把微电影拍好, 会主动学习讨论并深究, 同时他们会尽量用各种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及行为,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内涵,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从点面的认识上升到质的认识和领悟。而且当微电影在校园展播后, 会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凝聚力, 从而营造更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 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二) 通过微电影的拍摄与展播, 使学生化感动为行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微”在微电影表现形式的短平快, 却能以小见大, 从不同对象、不同视角着眼, 透过镜头语言把先进典型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 产生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微”在校园或周边先进典型的平凡朴实, 他们没有那么“高大全”, 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 在他们身上熠熠夺目。
当学生透过镜头表现出来的那些先进典型的实际行动和精神品格, 那些朴实无华但却真实存在的举动, 将会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典型人物的团队中来, 为社会、为他人奉献青春与汗水。希望那些英模们的故事, 能够借助微电影的广泛传播, 让更多的人了解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持久努力, 更理解他们、支持他们;让更多的人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珍惜工作、扎根岗位, 尽己所能, 服务他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团队中, 自助助人, 奉献社会。同时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在被这些微电影击中泪点的同时, 能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 自觉向先进典型学习,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用微电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是顺应微时代、新媒体、发展潮流, 符合“95 后”大学生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实际行动的有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有很多, 但微电影的拍摄将会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对它的认识。以后我们应该开创更多的学习途径, 让大学生在党的思想领导下树立实干圆梦的价值追求、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和友爱互助的高尚情操, 争做文明向善的真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东杰, 延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深度辅导工作艺术[J].大学教育, 2015 (6) :13-15.
[2]石中英.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J].人民教育, 2014 (18) .
高校微电影 篇7
(一) 专业制作趋势。以前专业的摄像器材只有在大型电影制作厂中才会出现, 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 摄像艺术从单一的摄像师手中解放出来, 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表达内心思想的现代电子工具。由于数字化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普及, 导致摄像器具表现形体的摄像机、照相机、手机 (带录影和照相功能) 、 平板电脑等设备, 以降价方式获取销量, 这就为摄像爱好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专业工具。而且, 当代的摄像器具越来越简单化, 低学历的人也可以操作自如。当代年轻人成为从事摄像艺术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思想前卫, 有着极强的文艺范儿, 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 对于摄像艺术的热衷及追求体现在诸多的微电影作品中。
当代大学生成为爱拍一族的领军者, 在宣传片《梦, 在哪儿》中, 一群大学生为实现人生的理想, 以走出大学校门、 进入社会大家庭为题材背景, 讲述两个大学生各自追逐梦想, 经历了失败、挫折, 遭遇冷漠和孤独以及失去心爱的人, 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 不放弃任何机会。短短的九分钟时间, 将走出大学校园后的社会生活浓缩成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励志影片。
正是数字化摄像装备的物美价廉, 让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成为摄像艺术的尝试者和执行者。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择以摄像为职业取向, 当然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所至。从众多精短的宣传片来看, 反映年轻人创业和友谊的题材居多, 从事摄像人员年轻化、拍摄技术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 品牌化趋势。微电影从出身上来说虽经历草根阶层, 但从发展的路径来看, 微电影贴近时代, 其品牌化正经历由草根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发展。随着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些品牌网站和企业敏锐地察觉到潜在的巨大利益, 于是纷纷斥巨资, 邀请大腕明星助阵拍摄微电影, 有的甚至是全明星阵容。让微电影这个原本属于草根阶层的产物一下子变得高大上, 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打产品。并融入了强烈的品牌化印记, 微电影的品牌化不仅有利于打开高端市场, 更有利于微电影本身发展价值的提升。
品牌化路径在微电影中的主要体现如下:首先是对于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微电影拍摄的导演阵容已发展至明星导演, 如姜文、王学兵等, 他们的加盟让微电影的精英路线更加稳固。并且互联网的各大视频网站, 如优酷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视频等都已加入了微电影的原创拍摄与发行的轨道。“搜狐视频”“PPTV”等都将拍摄的微电影贴上标签, 由此来增大品牌效益。
不论微电影的品牌化尝试以何种途径进行, 其都值得被肯定和赞誉, 这一平民化的消费产品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为此, 树立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 对于投资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则更加重要。
(三) 商业定制趋势。随着微电影品牌化路线的成熟运作, 其商业价值也日益显现, 以至于很多有投资眼光的商家纷纷将大额资金投向微电影的拍摄与宣传。微电影商业化定制路径已不可避免, 在拍摄广告宣传片时完全采用了微电影的形式, 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 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形式进行了巧妙融合, 点击率与日俱增, 一夜之间凯迪拉克的广告模式成为各大商家竞相模仿的典范, 为此, 微电影也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或者是 “加长版本的广告”。这与传统电影中公开播放或隐性插入的广告使人产生的不适感形成了强烈对比, 微电影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广告形式, 但因其内容的原创性、艺术性的融合, 让人们不仅没有反感, 反而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微电影。为此, 微电影在商业定制方面以及如何吸引受众的目光方面, 动了很多脑筋。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 微电影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如《星辰变·昨天》以其主题曲《昨天》来吸引热爱歌曲的观众, 由此大卖。由此可见, 微电影的商业营销手段已经更为成熟。
二、微电影《梦, 在哪儿》作品赏析
在《梦, 在哪儿》这部微电影中, 人物没有一句台词, 完全依赖影像、字幕的冲击力和音乐节奏的张力在支撑整个剧情的发展。微电影的主题是“年轻的梦”, 人物和情节不算复杂, 讲述两个年轻人工作后经历种种不顺、感情的挫折, 不同的经历, 同样的坚持, 以年轻人的角度讲述创业故事以及追逐梦想的心迹。
在情节处理方面, 也体现出了主创人员的别出心裁, COCO和Anson在经历了同样的情感与事业双重打击后, 并没有不堪一击。“梦不会停滞, 不会落地生根, 梦一眼望不到头, 望不到平川, 它狭窄、宽广、荆棘。”微电影中, 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也卯足了劲, 并给予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在人物的对比叙述方面, COCO和Anson有着同样的经历, 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你知道它已长在你脚下, 你不会停步, 你没有退缩, 你得赶超它, 不管多远, 你的梦想就能撑你多远, 就算逆天, 就算跌倒, 你也不会服输, 不会认命。”Anson从拘谨到侃侃而谈, 几年后, 仿佛突然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 一副成功人士的装扮;COCO对待工作也充满了自信, 在困难的历练中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三、结语
高校微电影 篇8
微时代已经来临。自2009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字头, 从微博、微信、微小说, 到迄今势不可挡的微电影。“微”事物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互联网的舞台, 让当今中国迅速进入了这个“微时代”。即时、互动、个性、情感是微时代的主要特性。就广告行业而言,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坏的是, 微时代加速了传统电视广告的衰落;好的是, 微时代推动了微电影广告的崛起。
微时代加速了传统电视广告的衰落。微时代下,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之所以能大行其道, 这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换句话说, 正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微事物的涌现。与此同时, 微事物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譬如, 现在通过微博、微信等获取信息的国人多了, 而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国人少了。对于年轻的人群 (80后和90后) 来说, 这种情况显得尤为时行。总而言之, 微时代下电视观众的减少和老化, 正在加速传统电视广告的衰落。
微时代推动了微电影广告的崛起。微电影广告 (亦称商业微电影) 指的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 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电影广告。[1]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 微电影广告的优势之所以明显, 在于它能将企业的产品特性和品牌的价值观进行完美的演绎。[2]从最早凯迪拉克轿车的《一触即发》到如今益达无糖口香糖的《甜酸苦辣》系列, 诸多微电影广告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而且引发了广告界人士的关注。
二、用微电影制造小情调:以益达的《加油站》和《酸甜苦辣Ⅰ》为例
在众多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中, 益达无糖口香糖的《加油站》和《甜酸苦辣Ⅰ》 (其由四个微电影广告组成) 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案例。下面, 本文就以益达的《加油站》和《甜酸苦辣Ⅰ》为例, 深入剖析益达到底是如何利用微电影广告制造出不一样的小情调、小浪漫的。
1、深入顾客的内心, 锤炼出爱的主题
在国内的口香糖市场, 许多品牌在主题的设计上要么一味地强调功能, 如口气清新、健齿、提神、除异味、保护口腔、开车不困等, 要么一味地强调快乐, 如舒畅心情、快乐休闲等。益达则不然, 它深入洞察顾客的内心世界, 锤炼出 (连接功能与快乐的) 爱的主题。它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关爱牙齿, 更关心你”。爱是人类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爱的主题涉及亲情、友情、爱情。用微电影广告表现爱的主题, 对于益达来说无疑大有文章可做。在这里, 本文将以益达的《加油站》和《甜酸苦辣Ⅰ》微电影广告为例进行剖析。在目标顾客的选择上, 益达选择的是16至30岁的年轻人。就上述年轻顾客而言, 同为爱的主题, 爱情无疑比亲情、友情更能引发他 (她) 们的共鸣和关注。那么, 益达是如何通过微电影广告来表现爱的主题呢?是通过共同经历爱情的酸甜苦辣时, 男女双方用益达作为载体所表达的关爱上。正如其微电影广告所说:“不管酸甜苦辣, 总有益达”。
2、帅哥+美女代言, 令观众人数大增
在益达的《加油站》和《甜酸苦辣Ⅰ》中, 彭于晏、桂纶镁分别担当微电影广告的男女主角。2011年前, 彭于晏曾在台湾偶像剧《爱情白皮书》、《我在垦丁天气晴》和知名电影《近在咫尺》、《翻滚吧!阿信》中担当过男主角, 其阳光帅气, 身材高大, 颇有白马王子的风范;桂纶镁曾在周杰伦电影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和香港鬼才导演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中担当过女主角, 其清新可人, 身材娇小, 颇有邻家女孩的风范。帅哥+美女组合不仅形象可人, 而且演技一流。《加油站》 (2010年) 和《酸甜苦辣Ⅰ》 (2011年) 首次在优酷、新浪微博曝光后, 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并导致观众人数大增。
3、刻意制造冲突, 令故事意犹未尽
彭于晏、桂纶镁主演的《加油站》、《酸甜苦辣Ⅰ》分别讲述了五个小故事。《加油站》微电影广告讲述的是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相识的爱情故事;《酸甜苦辣Ⅰ》由四个微电影广告组成, 讲述的是关于甜、辣、酸、苦的四个爱情故事。每个微电影广告虽然只有60秒上下的时间, 但是制作者刻意制造了不少冲突, 如《加油站》中男生错将女生认作男生。《酸甜苦辣Ⅰ》的《甜》中, 女生当面的冷与背后的甜;《酸》中, 女生因误会而醋意大发;《辣》中女生因错吃奇辣的羊肉串而与男生发生的争吵, 以及两位与当地地痞发生的争执;《苦》中, 男生渴望流浪, 女生渴望安定, 女生因男生不解其心而悄然离开。总之, 上述刻意制造的冲突, 令故事意犹未尽, 让观者欲罢不能。
4、音乐与场景相衬, 令情调生动感人
《加油站》、《酸甜苦辣Ⅰ》的背景音乐以怀旧歌曲为主。《加油站》中的背景音乐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歌后”张露的《给我一个吻》, 该歌曲与沙漠中的加油站相映衬, 令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暗示了缘分的不可思议。《酸甜苦辣Ⅰ》的《甜》中的背景音乐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歌手葛兰的《我要你的爱》, 该歌曲与闹市中手中的糖葫芦相映衬, 象征了初识阶段爱情的甜蜜;《酸》中的背景音乐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歌后凤飞飞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该歌曲与面馆中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女主角因醋意打翻的醋瓶相映衬, 昭示了爱情的专一与排他性;《辣》中的背景音乐是先抑后扬的纯音乐, 它与街摊的辣羊肉串相映衬, 预示爱情中时有争吵和矛盾;《苦》中的背景音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歌手张国荣的歌曲《风继续吹》, 该歌曲与大海的咸海水、客栈的苦咖啡相映衬, 渲染了即将到来的苦涩的离愁别绪。
三、用小情调成就大品牌:情感+个性= (益达) 品牌
益达正是凭借微电影广告制造出的小情调才成就了今天众人皆知的大品牌。益达微电影广告品牌塑造的成功, 说到底是其情调营销的成功。那么, 益达利用微电影广告进行情调营销对于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呢?概括起讲, 就是一个公式:情感+个性= (益达) 品牌。
1、顾客视角:寻找能引发共鸣的顾客情感
人类是受情感驱使的高级动物。在这里,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那个路人皆知的小故事:在繁华的大街上, 一位盲人在自己的木板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但捐款者寥寥。这时, 一位诗人路过, 见此情景, 遂将木板上的字修改为:“春天来了, 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捐款者云集。原因何在?原因就是诗人追加的短短六个字唤醒了人们心中共同的情感:同情心。叶茂中曾经说过:一个真正高级的销售, 出售的绝对不是商品, 而是情感、是关注、是沟通、甚至是梦想。[3]众所周知,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这三种情感当中, 益达选择最易引发年轻顾客共鸣的爱情切入。它制作的那些充满甜酸苦辣味道的微电影广告与其说是在兜售无糖口香糖, 不如说是在兜售年轻男女对爱情的渴望。爱情是关乎两个人的, 可谓是小;爱情又是关乎整个人类的, 可谓是大。正如其广告词所说:“关心牙齿, 更关心你”。如今, 益达无糖口香糖已经成为天下年轻男女共同的爱的见证。
2、企业视角:塑造能引发追捧的品牌个性
对于企业来说, 品牌形象会造就认同, 品牌个性会造就崇拜。那么, 作为一个品牌, 益达到底想要展现什么样的个性?上述微电影广告又是如何展现这样个性的呢?本文认为, 年轻、自由、人性就是益达想要展现的品牌个性。在益达的微电影广告中, 制作者通过男主角的阳光帅气、女主角的清新可人, 给益达的品牌个性贴上了年轻的标签;通过陪男主角浪迹天涯的摩托车以及女主角问男主角“下一站去哪儿”的台词设计, 给益达的品牌个性贴上了自由的标签;通过自始至终的怀旧老歌, 女主角语义双关的“你的益达也满了”, 以及画龙点睛的广告词“关心牙齿, 更关心你”, 给益达的品牌个性贴上了人性的标签。微电影广告等正是通过诠释年轻、自由、人性的个性, 才成就了今天与众不同且大名鼎鼎的益达。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微电影广告是微时代的产物。处于微时代中, 作为电影和广告的“混合体”, 微电影广告正以超越传统电视广告的发展之势, 利用其全新的运作模式开始在广告行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益达微电影广告的成功就是一例。说到底, 益达微电影广告品牌塑造的成功就是其情调营销的成功。具体而言, 就是用微电影制造小情调, 用小情调成就大品牌。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来临, 广告行业正面临巨大变革。首先, 本文介绍了微时代下微电影广告的崛起;其次, 本文以益达的微电影广告为例, 剖析了益达是如何利用微电影广告制造出不一样的情调的;最后, 本文指出了益达利用微电影广告进行情调营销对于中国企业的两点启示。
关键词:微电影,益达,情调营销
参考文献
[1]李紫薇, 李小娟.浅谈微电影广告的成功要素[J].新闻世界, 2013, (3) :95-96.
[2]王长潇, 孙晓菲.微电影:电影的微缩, 还是广告的附庸?[J].现代视听, 2013, (3) :24-28.
高校微电影 篇9
关键词:微电影;《调音师》;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5-01
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新媒体的崛起使 “微电影”这一概念被提了出来。它具有短小精悍,准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相对简单且创作环境自由等特点。但也正是由于微电影这些特点的限制,要求我们更加高效的抓住受众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影片的主题和作者创作意图,这就对微电影的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微电影发展简况分析以及对法国优秀微电影《调音师》在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探究推论和总结出优秀微电影在叙事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从而对中国微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微电影的概念、特征及现状
由于微电影的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而准确的定义。通常认为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内容灵活多样包罗万象,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凭借着其准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相对简单等一系列优势,逐渐成长为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又一发展热点。中国微电影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成熟,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中国微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叙事层面上的欠缺。下面就以《调音师》为例分析其叙事特点。
二、微电影《调音师》的叙事结构特点
(一)首先电影是一门叙事艺术,微电影的叙事策略归根到底就是在其本体特点下如何组织故事讲好故事的问题。那么对于微电影故事内容和主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这是叙事策略的基础。由于微电影受到其本体艺术特点的一系列限制,从而决定它不适合表现大人物、大跨度的宏大主题。譬如《调音师》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虽然主人公曾经头顶天才光环站在舞台中间,但最终光芒散尽走入芸芸众生之中。所以在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把握上,要尽可能的以小见大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故事内容进行挖掘,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不普通的主题和道理。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做到深入浅出,曲高而和者众。其次微电影的一个“微”字是其核心特点,所有的叙事技巧与手段都要围绕着这一特点进行展开。这就意味着它无法做到像传统电影一样依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进行大量的情节铺垫和情绪渲染。它必须尽可能的压缩开端和结局,甚至对发展过程进行必要的省略,而为高潮的展现留出空间。
(二)巧设悬念不仅是讲好故事的有效手段,也是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动力,在影片的叙事乃至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片《调音师》主要依靠三个方面来进行悬念的设置。首先是倒叙的叙事方式,影片一开头就将结局的画面抛给观众,伴随着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们看到的是在幽暗的房间里,一位只穿着短裤的盲人青年在弹奏乐曲,他的身边还有两位诡异神秘听众。这就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无数的疑问并且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引导观众继续看下去。但是使用这种方法营造悬念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设谜之后,在影片后续的情节发展与推进中一定对谜题要有合适且符合逻辑的解释。切忌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因为谜题一旦设置,在观众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预期而且这种预期随着影片的发展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以至于在悬念被解开的瞬间,观众的心理预期得以释放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快感,反之观众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其二,悬念的设置以及揭开要有助于影片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不能单纯为了设谜而设谜。仍旧以《调音师》为例,当影片的悬念最后被揭开,观众得知主人公身陷险境的时候。一方面呼应开头使观众的心理期待得以释放,另一方面使人不禁思考主人公利用欺骗的手段博取他人信赖的同时,也因为这种欺骗而命悬一线。在悬念揭开的同时,导演也把这种近乎于哲学一般深刻的命题,抛给观众去思考。
(三)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导演通过对开头和结尾的这种回环式叙事结构以及音响的利用,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影片的结尾处导演通过摇镜头,镜中结构以及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将那种一触即发的凶险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开头处那一声似乎是枪声又仿佛是开门声的音响。影片的结局即主人公的生死变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题,由于微电影本身具有互动性的特点,那么每一个受众都可以及时的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相应的话题热点和叙事的继续发酵。再次是对于影调和音响的把握,影片开头影调灰暗,压抑配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声音特写给人一种紧张不安之感。之后影片的色调逐渐明亮轻快,再加上机智幽默的对白以及主人公假扮盲人后种种有趣的经历。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对开头的画面更加疑惑,影片就在观众这种不断强化的疑惑和好奇之中进入高潮。由于微电影本体的艺术特征的限制,我们必须借助包括画面在内的一切综合元素进行情节推进和叙事安排,其中还包括音乐叙事,情感叙事以及字幕叙事等手段等。
总之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形式虽然在叙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却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微电影在其叙事领域的探索,应当紧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将微影视的艺术特性与新媒体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整合。开创出属于微电影自身的叙事艺术策略,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邵清风,李骏.《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韩强.从艺术本源上谈微电影创作.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3]郑友奇.微电影叙事艺术特征略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微”时代下的微电影传播 篇10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传播
当今社会, 电影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这得益于电子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便捷式小型摄像设备的普及也使得拍摄过程更为轻松快捷。在此背景下, “微电影”行业应运而生, 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制作运营及播出模式, 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独据一方, 开始大放异彩, 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微电影是“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与传统电影相比, 它不仅代表着电影行业发展的前景, 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营销和传播模式。
一、解读“微电影”
微电影最早起源于网络视频, 在当今微传播时代下, 这种依赖于网络传播的新型电影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 微电影市场一直兴旺, 但作为新兴产生的电影形式, 目前对其还没有同一的定义。例如, 长度为90秒的广告片《一触即发》以及长度为2500多秒的《老男孩》都可以定义为微电影。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是百度百科中的定义, 百度百科解释为微电影即是微型的电影, 这类电影主要用于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中进行播放, 适合短时休闲状态下进行观看, 且影片本身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而另一中观点则是以微电影导演梁巍为代表所提出的说法, 该观点认为所有通过网络播出的自制视频都可以被认为是微电影。通过对两种定义观点的比较分析来看, 前者强调突出了微电影的专业化和规模性, 而后者则侧重于微电影的大众化和零散性。可以说, 对于微电影的解读, 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阶段。
微电影的关键词就是“微”, “微”时长、“微”投入、“微”周期等。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传统电影的变迁, 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下跨媒介平台整合的综合产物。微电影不仅从成本、制作剧组规模、创作团队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微”的特点, 同时其拍摄周期以及整体故事情节都具有简单的特点。正是因为微电影所独具的“微”这一特点, 使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批的微电影作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背后更是有许多的新锐导演可以在这个低门槛的自由空间里用“微”语言表达自己的镜头理想。
二、全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网络传播特性
2010年被人们称为“微电影元年”, 随后的2011年又被冠上“微电影兴年”的名号, 而在之后的几年当中, 微电影的发展更是势头迅猛成果丰硕。目前, 从2005年国内第一家视频网站优酷网宣布成立至今, 国内视频网站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总体规模呈现出线性增加的态势, 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这种惊人的增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互联网受众对于这些网络“微”产品的强烈需求。同时, 无线网络迅速发展、覆盖广泛,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新型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数字摄影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更使得微电影的制作门槛愈加亲民, 变得“触手可及”。
(一) 新新媒介时代对网络传播的速推
网络时代的大潮席卷而来, 也令大众媒介经历了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三个发展阶段。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Paul Levinso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一书中对大众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界定, 书中, 他指出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 于21世纪被普遍应用, 主要包括了博客网、脸书网等。新新媒介具有如下特点: (1) 消费者即生产者。 (2) 通常情况下, 对生产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 (3) 新新媒介形式多样, 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4) 新新媒介以免费形式为主。 (5) 新新媒介之间互为竞争又相互促进。 (6) 相对于搜索引擎和e-mail, 新新媒介具有更为丰富和强大的服务功能。 (7) 新新媒介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8) 新新媒介将出版、制作以及销售的角色普及到大众中。[1]
从新新媒介的定义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新新媒介时代给了微电影发展肥沃的土壤,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给了微电影便捷的传播聚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介传播当中,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者也就是说,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电影播放平台发生了改变, 同时也使传统的受众思维方式以及被动接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体系结构以及社会观念的统一性被全面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个性化、平等化的诉求方式和更加自由化的消费模式。[2]
(二) 异于传统电影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直接对新媒介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 电影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由最初的web1.0时代, 经过迅速的发展, 经历了web2.0时代的P2P技术, 革新至现在的web3.0时代。截止到2011年底,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高达3.25亿。网络视频网站为定影的定制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在2010年优酷网所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获得成功之后, 土豆、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也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微电影。微电影以其播放时间短、占用时间少、硬件性能要求较低的特点, 在新媒体中占尽先机。[3]
网民人数的日益攀升, 网络之中所隐藏的巨大商机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也使得新兴的网络营销模式对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电影行业对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充分利用, 其营销的触手遍布整个互联网, 通过这种“病毒式”的营销手段, 实影片的宣传信息及时利用社会舆论、人与人之间的口碑在用户之间进行自然宣传。[4]
(三) 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制度化传播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在一种界定的限制下进行传播活动。而“微电影”的网络传播却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非制度化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在此之中的传播关系是非强制性的, 具有受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微电影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 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微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得原本高处不胜寒的电影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公众可以真实广泛参与的新时代。由于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创作环境相对自由, 对于演员、拍摄场景、摄像器材设备等的强制性都不高, 所以大大地调动了受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意识, 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附加的一环或是轻微的陪衬, 而是有决定性作用和自主性意识的传播者和参与者。这样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是微电影行业不可或缺的土壤。当然, 微电影网络传播的非制度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必须如创作的低俗化、媚俗化, 边缘题材的奇观化、哗众取宠, 传播方式的局限化等等。但无论如何, 这种传播模式的确大大速推了微电影的普及推广, 让受众真正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 有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也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对于新兴影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微电影”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其有着极为广阔的传播市场, 各类资源的支持位为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微电影地传播提供了平台, 也使得微电影走向了平民化分享与传播的路劲, 让网民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 也促使微电影的制作逐渐迈向精品化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的大众化、平民化、便捷化和参与性将带领其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作为媒体人,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将微电影市场导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自觉抵制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劣质作品, 自觉抵制以恶性竞争为母的营销模式, 把更为积极、健康, 富有时代色彩的好作品带给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 (美) .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 (媒介版) , 2006 (5) .
[3]倪潇雨.微电影, 大传播——探析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101.
[4]石小溪.试论全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病毒式营销[J].艺术百家, 总第129期, 2012 (7) .
[5]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高校微电影】推荐阅读:
微电影 感人微电影 微电影剧本 (设想)06-01
“微电影,大梦想”校园微电影大赛策划书10-18
微电影06-02
中国微电影06-08
微电影产业06-29
挑战微电影06-30
微电影的分类06-19
微电影线索影评06-14
微电影策划案09-12
微电影脚本策划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