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分类

2024-06-19

微电影的分类(精选8篇)

微电影的分类 篇1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信等相继出现,微时代的来临已经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今在教育教学领域蓬勃兴起的微课,成为时下网络教学发展的研究热点,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建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数字资源建设开启新的模式。

1 微课产生的背景及涵义

微课最早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 Roy A.Mc Grew教授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2008 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从理论上作了阐释,很快就出现了对微课程模式的可行性探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外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2]。

可汗学院由萨尔曼 • 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在线视频课程开始,逐步从家庭走进学校。其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与视频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免费授课,采用绘图板(Wacom Bamboo Tablet)、画图软件(Smooth Draw3)和录屏软件(Camtasia Recorder)制作教学视频,每段课程长度控制在约10 分钟,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及练习测试题,记录学生完整的练习记录,强调学习过程。视频上传至网络后,点击率一度超过麻省理工等名校的开放课程。成为引领新型教学模式的第一例。

从国内来看,可汗学院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微课的理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011年,广东佛山胡铁生老师提出了对微课的解释: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作为主要呈现方式,记录教师在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或环节讲解时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结合[3]。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5]。

纵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由于研究背景和角度不同,微课没有确切的涵义。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笔者自己对微课的理解是:以可视化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将课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或活动,创建一种可共享的、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情境性的网络学习资源。

“微课”自提出以来,对其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就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佛山市连续举办全市微课大赛,征集优秀教学资源,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学习资源库。教育部也分别举办了中国微课大赛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易、凤凰、腾讯、国家开放大学等纷纷推出微课平台,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学生的关注。同时,丰富、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为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

2 微课的特征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和教学性。其特点是:

(1)教学时间短, 一般5-8 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 分钟。 每个视频教学目标明确,均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2)选取的知识点小,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思路清晰易懂。

(3)教学方法科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内容形式多样,界面布局合理,内容清晰,画面美观。

3 微课的制作技术分类

微课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制作技术,所呈现的微课视频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根据微课的制作方式对其技术进行分类。

3.1 PPT转换视频格式

这类微课大多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初学者可以尝试只通过纯PPT录制的方式做出微课。操作非常简便,只需要3步即可完成。

第1 步是制作PPT课件,课件要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可以通过字体型号和颜色的搭配、背景设置、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多角度应用PPT的功能。此外,要注意将PPT的分辨率设置成与PC屏幕分辨率一致的长宽尺寸。

第二步是录制旁白,推荐使用高品质的耳麦,比如罗技无线耳麦。配件准备好以后,打开已经设计好的PPT窗口,选择“幻灯片放映”选项卡对应的功能区当中“录制幻灯片演示”,在弹出的窗口选择“开始录制”按钮。录制过程中,在播放幻灯片时,就像在课堂给学生上课一样,进行语音讲解。单击鼠标左键即可翻页,如果录错了,可以重录此页的旁白。录制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激光笔吸引学生关注。按ESC键或单击鼠标右键可结束录制。放映幻灯片就可以查看旁白与PPT播放配合的效果。在此步骤需要注意的是旁白与幻灯片所显示知识点的匹配问题。

第3 步是将录制好的PPT另存为视频文件。如果使用的是Powerpoint2010 版本,在PPT“另存为”对话框打开保存类型列表,选择Windows Media(wmv)视频格式。如果使用的是Powerpoint2013 版本,另存为MPEG-4 视频格式。推荐使用Powerpoint2013 版本。

3.2 屏幕录制软件模式

目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的微课制作方式是录屏式,由于录屏软件是微课制作过程中的重要软件,首先对常用的几款软件作以介绍。

(1)Web Ex Recorder是一款优秀的录屏软件。Web Ex Recorder可以录制全屏或指定窗口,可以设定是否包含声音,生成的文件体积极小且清晰,录制过程占用资源很少[6]。

(2)屏幕录像专家也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制作工具,界面是中文版本。使用它可以进行后期配音,导入声音。录制目标可自由选取:全屏、选定窗口或者选定范围。可以长时间录像、定时录像,并保证声音同步。可生成EXE文件、AVI动画、FLASH动画、流媒体格式WMV/ASF动画等多种格式。

(3)Camtasia Studio,是由美国Tech-Smith公司研发的一款的屏幕录像、视频剪辑和编辑软件套装。它具有屏幕录制、配音、剪辑、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视频菜单和封面、播放和压缩功能,可以输出MP4、flv、wmv、mov、m4v、mp3 等多种格式。Camtasia Studio是众多录屏软件中功能最强大、易用的软件,用户可以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轻松的进行屏幕的录制、配音及各种屏幕动作。

在教育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微课制作技术是PPT结合录屏软件录制视频的方式。首推Camtasia Studio提供的“PPT录制模式”和“屏幕录制模式”。

(1)PPT录制模式, 第1 步是制作、 美化PPT。 第2步录制微课,调整好耳麦和话筒音量后,启动Camtasia Studio软件和PPT,打开录制功能开始录制。录制结束后,对视频、音效等多媒体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可以对视频片段添加标注、字幕、标题、导入视频资源等。对视频剪辑以后,可以选择合适的视频格式,生成微课作品。

(2)屏幕录制模式,Camtasia Studio还具有自定义录制屏幕的功能。启动Camtasia Studio软件后,选择录制屏幕,录像机功能即被激活,在设置界面,用户可以选择“全屏幕”,也可以选择“自定义”,手动输入尺寸大小或拖动鼠标设置屏幕录制范围。此模式可用于录制word文档、画图板、网页等内容。

上述两种录屏模式制作方便灵活,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随意,录制成本低,但是画面质量和声音质量较差,还有一种基于手写板的录制模式,是微课诞生之初的一种模式,此类方式多应用于对典型知识点的讲解及推演过程,以可汗学院为典型代表。对于可汗学院型微课的制作,需要一块手写板与PC相连,通过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以及画板软件smoothdraw进行录制、编辑。录制这类微课,教学方法灵活,可以边书写边讲解,对硬件要求低,教师可以自己录制,发布方式广。但相对于PPT录制,操作稍显复杂,需要思路清晰,画面简洁、生动。

3.3 摄像为主的模式

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被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不少教师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微视频的制作。因此以摄像为主的模式可分为摄像机拍摄和移动终端拍摄模式。

(1)以摄像机拍摄为主的模式,注意场地光线不能阴暗,针对微视频的主题,要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用摄像机把整个教学过程拍摄下来。拍摄情境可以是真人在白板上演示,讲解。拍摄后对视频进行修改美化等后期制作。这种拍摄方法视频画面效果好,制作技术成熟、稳定,但是需要专门的制作团队,对制作设备及环境要求高,成本高。

(2)以移动终端为主的拍摄模式,可以选择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拍摄。方法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纸上演示教学过程,可以书写、标记、画图等,在演示过程中,注意语言简洁,过程符合逻辑且清晰易懂,用移动终端将这一过程拍摄下来,进行编辑美化。这类拍摄方式对制作的硬件环境要求不高,讲解过程灵活,技术操作标准低,教师可利用三脚架独自完成。但是视频画面质量差,适用的知识范围有限。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视频是为教学提供情境导入、知识理解的重要辅助性资源。视频的制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呈现形态。对于上述三种制作技术,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交叉运用,相互补充。

摘要: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快捷的学习形式成为网络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及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不同载体的微课制作技术,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比较。

关键词:微课,制作技术,分类

微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反哺 篇2

关键词:微电影;传统电影;反哺

一、微电影的概念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迎合人们碎片化的休闲方式和观影需求,“微规模”(较传统电影投资小、生产周期短)制作、“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移动平台)推广、“微时长”(短则 1—2 分钟、长则 30—40 分钟)播映的,具有完整制作体系、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目前,国内微电影的制作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草根型微电影 ;一类是品牌营销类微电影 ;一类是各视频、门户网站发起并寻求广告品牌合作的剧集型微电影。

二、微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反哺

微电影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新的“影视圈”,而它对传统电影的反哺主要体现在投资、发行、制作团队、观众群四个方面。

(一)投资多元化的借鉴

传统电影的投资方多为国家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及制作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进入电影电视行业领域,成长至今,民间资本已经成为电影电视行业的首要资本,各大影视传媒机构纷纷迭起,以往国有的制片及新闻机构也在投资方面进行了改革,比如中国电影制片厂等。但是因为传统电影的高门槛使得电影投资方始终掌握在国有或者大型的民营企业中,而网络平台的发展却使得投资门槛降低,多元化的投资方、投资渠道、融资渠道成为微电影投资的展呈形式。例如,“十一度青春系列”微电影投资方为优酷及雪弗莱;“Dove”系列的情感微电影投资方为多芬公司;更有大量的微电影的投资方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或者根本没有正规投资的自行募资,如《万万没想到》、《糗事百科》、《麻辣隔壁》等。

微电影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一方面在微电影成熟期之后能够为传统电影引入新的资本,如《万万没想到》电影微电影系列成熟之后即引入新的投资渠道,出现了更多的投资方,使得更多的资本进入电影电视领域;另一方面对传统电影的融资方式给予了新的方式借鉴。传统电影的投资方主要集中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公司的手中,而微电影投资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电影完全可以借鉴微电影的融资模式。如此既可以降低电影的投资风险,又使得更多的资本融入到电影电视的领域中,加速了电影电视市场的繁荣。

(二)发行放映的借鉴

传统电影的发行及放映会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在院线及电视台公开放映,需要极其严格的技术支持及非常规范的审查流程,并且发行及放映借助的平台成本硬件投入较高,因此成本较高。电影的版权费用及院线收入为电影的只要回收投资的方式,如果是相当成功的电影,也可以借助电影的相关业务进行电影行业的延伸,例如影视特色旅游、电影萌宠及相关的电影文化产业产品等。而微电影的发行及放映平台则较为方便,各大网络平台、视频网站都成为微电影的投放平台。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为传统电影的发行及放映提供两方面的借鉴考量因素。一是网络虚拟院线对线下院线的盈利补充。传统电影的线下院线收益构成电影收益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网络版权的逐步规范,网络平台的收益会成为传统电影收益的有机补充。网络平台播放可以扩大电影的收视群体,依靠版权及平台合作费用可以构成电影的二次收益。二是网络平台微电影对传统电影的宣传进行形式上的更新。当下传统电影的宣传方式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线下主要依靠电影发布会、首映礼等活动形式宣传;线上主要依靠微博、网站、微信等新的媒介手段的宣传。而形式上的探索是无所止境的,在以传统电影为母体的状态下,制作相关微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投放,可以更广阔的提高观众的关注度,可以更好的为电影宣传而服务。电影宣传不仅仅停留在电影宣传片或者电影制作新闻的形式之内,而已更新颖的方式为电影发行及放映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制作观念的理解及制作团队的延展

(一)自然主义戏剧制作观念的理解

与传统的电影制作团队相比,微电影的制作团队多不来自于传统的艺术高校,因此传统的艺术观念对制作团队的影响并不深刻。相反,微电影的制作团队来自于社会及民间,没有接受传统艺术教育的他们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本色创作,无论是对微电影剧作的撰写,还是对演员角色性格形象的演绎都是来自于生活本身。总而言之,他们的制作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专业的影视造型设计、没有专业的辅助拍摄设备、没有专业的演员培训、没有专业的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他们的创作更多的是从生活本本身出发,演绎的也是身边的生活缩影,呈现得是纷繁多彩的具有现实百态的生活本真,这是对自然主义戏剧观的不自觉理解。

(二)非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对专业影视制作团队的渗透和补充

根据中国专业影视人才培养惯例,传统影视制作团队人员的构成主要是高校影视人才及各大制片厂培养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分工协作性很强,并且具有层级的递增培养方式,即导演的成长一般需要经过场记、摄影师、副导演或者其他职务的培养及锻炼,最终具有拍摄影片的权利,拍摄电影或者电视具有神圣的职业地位。

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其生长速度及生产数量以指数级增长。微电影的低门槛制作使得电影制作走下神圣的门槛,普通人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行列。其中,另一股微电影的制作力量也以准专业的方式释放着他特有的力量,这就是高校及社会影视机构培养的大批影视制作人才。他们不同于传统的电影制作人才,因为他们的制作没有电视台或者影院的投放媒介,因此互联网成为他们投放的第一诉求平台,因此他们的成长也与传统电影的人才成长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

首先,微电影的人才队伍具有专业性,但是并不具备完全的专业性和合作性。微电影制作人才队伍是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完成的,因此他们在制作时分工并不明晰,一人身兼数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在微电影中思想的表达、观念的释放。

其次,非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及准专业影视制作团队逐渐向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投资方的支持,最终成为专业的影视制作队伍,这是对影视专业制作队伍的再次建设及补充。例如,《万万没想到》制作团队在成立之初,以“叫兽”易小星为首的制作团队并不是传统电影人才培养机制出现的专业影视制作人才,而是在微电影作品成名之后获得投资,最终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将兴趣或者意向转化为专业化的制作。《玩玩没想到》制作团队以原班制作队伍为班底,在投资方的支持下,将制作队伍加以精细和专业写作,实现《万万没想到》的大电影制作,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团队成熟。

因此非专业影视制作团队虽然以野生的方式生长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随时具有转化为专业影视制作队伍的可行性。无论是对影视制作队伍还是对演员等前台的角色都是对传统影视制作队伍的一次扩大和补充。

四、观众群的培养

微电影具有平名化的传播方式,因此相对于传统影院的观影群体,它的基础观影基数显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而微电影对观众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微电影培养观众的观影兴趣,潜在影响观众的观影心理,培养大量的观影群体。

微电影具有很大的观影基数,并且微电影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和影视特点能够大量的吸引网络受众进行快餐文化的享受;同时微电影的类型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络群体的观影口味。因此,微电影的观看势必影响更多的人对电影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形成具有非凡潜力的观影群体。

其次,微电影的观影群体直接转化为影院的观影群体。

以网络平台成名的微电影制作团队自身带有大量的粉丝及追随者,随着微电影及制作队伍的成熟及发展,这些数量巨大的追随者由于个人兴趣关注进而直接进入传统影院观看电影,这无疑给传统影院贡献票房收入,并且随着微电影及微电影制作队伍的成熟,这类群体的数量会迅速加大。同时,良好的观影体验将会对影院的其他电影的票房形成助推作用。

第三,微电影的观影群体可以直接为以网络平台为投放媒介的电影提供票房收入。

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投放平台不仅仅是影院及电视台,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也为传统电影的票房收入构成重要的一环。微电影的观影队伍在进行观影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在形成观影兴趣之后,以各种理由不能进入影院的观影队伍则会电影的版权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电影票房收入的一部分。

总之,微电影成熟的今天,微电影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电影正以各种方式对传统电影进行着无论是思维方式、制作观念,还是具象实践的方方面面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微电影正以自己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能量,以席卷天下的力量反哺着传统电影。

参考文献:

[1] 李科.试论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J].电影评介,2012.04.

[2] 何建平,张薇,中国微电影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电影,2013.06.

[3] 王娟.中国微电影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2013.03.

[4] 朱佳佳.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广告营销研究[C].安徽大学,2011.05.

[5] 符姗姗.微电影受众特征及接受行为研究[C].中南大学,2013.05.

基于中文微博的产品评价分类算法 篇3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网络中分享、交流、获取信息。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可以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于某种产品的观点、评价和立场等,这些观点评价等信息涵盖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因此对于这些情感信息进行挖掘,能够帮助企业商家分析人们对于产品的评价,了解产品动态,及时做出有效整改,帮助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民意调查等[1,2,3]。

微博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其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用户量大等。人们越来越依赖微博,越来越愿意在微博中发布自己对于购买商品的评价,因此通过微博对于产品情感评价信息的数据挖掘,能够获取大量有意义的产品评价信息[4,5,6]。

1 基于中文微博的产品评价方法

在对产品评价和情感分析的数据挖掘领域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是机器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监督学习方法,对于已标记数据能够达到极高的分类准确率,但是数据的标记过程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非监督学习方法不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进行分类,但是技术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一种半监督型机器学习方法:半督导SGSVM算法,进行微博中对产品评价信息的挖掘和分类[7,8,9]。

对于微博中对产品评价信息的挖掘和分类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需要对微博、评论及转发的文本进行分词、标注词性等预处理。然后以特征向量形式表示文本,将数据分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使用训练样本对分类模型进行训练。之后使用训练后得到的分类器对测试样本集进行测试。最后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10,11]。

2 基于半监督高斯混合模型核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SVM分类器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分类模型,但是仅限于训练样本为已标记数据样本,对于未标记或部分标记的训练样本集,SVM分类性能仍有待提高。使用高斯函数生产样本中心分别在(1,1)和(-1,-1)的两类测试样本,对其中10个样本进行标记,剩余190个样本未进行标记,使用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界面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由于标记数据样本过少,使用这样训练样本训练后得到的SVM分类器的泛化能力很弱,因此无法使用这类督导机器学习算法直接应用于微博文本的数据挖掘中[12]。督导学习算法优化问题如下:

式中:C是惩罚函数;║f║H是H范数,能够表示f在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H上的光滑程度;Ω是正则化函数,主要对待求函数进行假设空间约束;

为了同时对已标记和未标记数据进行训练,将优化问题转变为:

式中:是同时涵盖已标记和未标记数据的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

传统的半监督TSVM算法的改造是通过对未标记数据增加惩罚函数完成的。这样会产生非凸函数优化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一种半监督高斯混合模型核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定义可见变量x,x′的核K(x,x′):

式中:v∈V表示隐含变量,V表示隐含变量集合;Kz(z,z′)为核函数;P(v|x),P(v′|x′)为后验概率。

高斯混合模型能够较好在概率空间上对样本矢量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因此使用高斯混合模型对已标记和未标记数据进行训练,求取概率分布。空间结构概率模型表示为:

式中:q(x|v,μv,Av)表示μv为第v个中心,Av-1为协方差矩阵的高斯分布,有:

可将联合核重新表示为:

式中:I()·表示标记函数。

可以得到半监督高斯混合模型核为:

定义式(8)表示半监督高斯混合模型的再生核希尔伯特空间距离为:

通过上述改进,可以使SVM分类算法尽可能使用未标示数据的聚类信息[13]。

定义核函数负荷Mercer核条件,那么会有一个再生希尔伯特核空间和x→Φ(x)映射函数,满足:

为了减小样本中噪声样本的干扰,使用下面的惩罚因子对各个已标记样本的惩罚因子进行计算:

式中:C是惩罚因子值;E(x)是后验概率熵。

本文研究的半督导SGSVM算法的流程[14]:

Step1:对高斯混合模型中成分数进行确定,建立高斯混合模型,选取模型初始参数。

Step2:对于输入样本,求出其后验概率p(v|x)及核函数。

Step3:将Step1中得到初始模型的核函数以及由标记数据得到的惩罚因子共同输入SVM模型中训练,最终得出SVM模型的决策函数。

Step4:对于新输入的样本,首先求出核函数值,之后使用决策函数进行分类。

3 实例分析

本文使用200条对于i Phone 6手机的相关感情评价的微博、转发以及评论的文本构建评价单元7 235条,通过特征项提取,人工标记为强积极、积极、弱积极、弱消极、消极以及强消极6类。随机抽取其中140条微博,共计5 162个评价单元用于对分类模型的训练,剩余60条微博,共计2 073条评价单元用于对分类模型的测试。本文使用常规SVM算法和半督导TSVM算法与本文研究的半督导SGSVM算法进行比较研究。

3.1 实验1:比较不同标记数量对分类的影响

首先通过第一个实验来比较对不同数量数据标记的情况下,不同算法的分类正确率。分别将训练数据中20%,40%,60%,80%,100%的数据作为已标记数据,使用三种算法进行训练,得到三种算法在不同标记数据个数下的分类正确率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三种算法在具有较少的标记数据量时分类正确率均较低,随着标记数据量的增多,分类正确率逐渐升高,并且SVM算法的分类正确率要低于另外两种半监督SVM算法,当达到100%的标记数据量时,三种算法的分类正确率达到一致。说明半监督SVM算法在有较少标记数量情况下,具有相对较好的分类性能。

3.2 实验2:使用测试数据对不同算法进行测试

随后通过第二个实验验证三种不同测试数据的分类效果。使用测试数据对以训练的常规SVM算法和半督导TSVM算法与本文研究的半督导SGSVM算法模型进行分类实例分析,其中用于训练的数据中已有60%为已标记数据。使用综合评价指标F1作为评价标准,表示为:

式中:Pj表示查准率;Rj表示查全率。

使用三种算法得到的F1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SVM算法的分类效果最弱,而两种半监督SVM算法对于不同分类各具优势,但总的来说,本文研究的半督导SGSVM算法的分类效果最好。

%

4 结论

论微电影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篇4

随着Web2.0的来临, 传媒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 这些碎片化的符号似乎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在市场浪潮的推动下, 2011年成为我国微电影元年。在这之后的几年, 微电影创作更是呈现出井喷的状态。其不仅给予了草根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更是给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这几年的微电影创作虽然盛况空前, 但是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出产大、精品少、传播效果不理想。归根到底, 是缺少一个好的故事, 缺乏一种优秀的叙事能力。电影是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 [1]剧本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著名作家马原说:“在我看来, 剧本首先是一个故事, 就像我们说苹果首先是一枚水果一样。对于观众而言, 观看的时候接收到的是一个故事。”[2]剧本是一个故事, 叙事则是如何“讲故事”。叙事作为剧本的一个元素,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事是按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顺序, 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生活事件。[3]这些事件需要按照某种逻辑进行叙述,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导演所要表现的主题, 所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对电影来说尤为重要。在微电影创作良莠不齐的今天, 也许有必要对那些优秀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总结, 以寻求一种在极短时间内有效表达电影理念的较为实用的叙事策略。

二、“微时空”叙事策略

一部电影的时长一般在90分钟以上, 而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30~3000秒, 这就对微电影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电影在时长上的缩短, 可能会丢失“大电影”所具有的在反映社会生活上的广度、深度和对文化内涵的把握。也就是说, 更短的时长要求微电影在叙事上要有更加高超的能力和手段, 才能做到不因时间的缩短而使影片在艺术和思想上减分。为此, 那些优秀的微电影逐渐建立起一种适应于极短时长要求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是借鉴于“大电影”又不同于“大电影”的、适用于微电影时空的叙事策略。所谓“微时空”的叙事策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 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 其在技术和内容上都呈现出极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即零散化、去中心、反传统、反权威。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网络传播规律对电影的叙事结构进行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微电影在网络上的传播。

在传统电影的叙事中, 为了使观众更加清醒地融入故事, 多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叙事模式, [4]这来源于书面叙事, 但在快餐化的网络传播中, 又难免显得死板、僵硬和严重的强制性。

要在“微时空”中达到一部所谓大电影才有的对社会生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观照, 微电影常常需要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例如, 多线叙事、环形结构叙事、乱线性叙事, 而不是最常规的以时间为基准的顺叙或倒叙。

符号化则为微电影的时空压缩提供了强大力量, 一个特色鲜明的符号几乎可以浓缩一个时代。借助某些时代的特有符号, 就能达到时空转换的效果。例如, 镜头从邓丽君到小虎队的符号转换, 就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过渡。

这种压缩时空带来的戏剧性, 作家格非曾对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富商乘船横渡太平洋, 他在甲板上遇见一位妙龄女郎, 对其一见倾心。一天晚上, 富商约少女到甲板散步, 并以钻石戒指相赠, 但在少女拿戒指的一瞬间狂风大作, 一个大浪打来, 船体摇晃, 钻石戒指落入海中。之后两人皆郁郁寡欢, 即将成功的爱情故事就此中断。多年后, 富商再次乘同一条船来到同一海域, 想起了昔日少女, 并为自己的运气懊丧, 此时一位侍者端来一盘鱼, 富商夹起一块鱼放入口中, 只听见嘴里“嘎嘣”一声……[5]格非讲到此处便问学生, 富商吃到了什么, 学生们的答案几乎一致:“戒指。”格非随之给出了这个故事作者的标准答案:一块鱼骨头。

碎片化、符号化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电影那里得到借鉴, 后现代电影开放式、无中心、零散化的叙事方式可以使微电影在极短的时间内跳跃起来、活泼起来, 时空被压缩, 其着重表现的时空呈膨胀状态, 可以更好地表达微电影的文化内涵, 这种无深度、少思考和快节奏也正契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心理。我国微电影的大红大紫, 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网络使用者对碎片化、娱乐化和快餐化信息的心理需求。

(二) 聚焦

“聚焦”是电影叙事的术语, 指“谁在看”, 聚焦问题即“谁在看”的叙事问题。

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就“谁在看”的叙事问题给出了3种可能的答案:第一种是“上帝视野”, 即全知的叙述者, 所说的比电影人物知道的多。第二种是叙述者只说电影中某个人物的所见所闻, 又叫“视点”叙事或“同视角”叙事。第三种是叙述者比电影人物知道的少, 又叫“行为主义”叙事。[6]

第一种叙事“无聚焦”, 这种叙事一般使用现在时、过去时和第三人称, 力图表现事件的“客观性”, 从而隐藏其实际进行的选择和组织。第二种叙事“内聚焦”, 以所述人物为载体, 这意味着受该人物视野的限制, 这种叙事常常使用第一人称, 其所述自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三种叙事“外聚焦”, 以第三人为视点, 从目击者的角度叙述人物和事件, 对事件的本质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做解释。这种方式容易让观众模棱两可、心生疑惑, 用于制造悬念, 勾起好奇心。

就微电影的“微时空”来讲, 为了达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跳跃, 聚焦问题上按理该多采用“无聚焦”的上帝视野, 以便观众在时空跳跃时不至于云里雾里。但是这种全知的视角又不利于微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烘托矛盾、制造悬念。常常无法达到情节起伏大、悬念设置更具效果的状态, 所以这种聚焦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多优秀微电影的青睐。

相反, “内聚焦”和“外聚焦”的方式被微电影广泛应用, 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制造矛盾和烘托高潮。尤其是“内聚焦”, 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伴之以代入感极强的主观镜头, 使得观众有强烈的“角色扮演”之感, 尽管这是影片强加给观众的。这种“角色扮演”正是迎合了观众猎奇和共鸣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是对网络传播高度互动性的一种体现。

例如,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就采用了碎片化、符号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内聚焦”与“外聚焦”的聚焦方式, 展现了一个伪装成盲人调音师以期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消费, 并伺机窥探别人隐私之人的离奇故事。在短短14分钟内就突出了人物性格, 制造了悬念, 压缩了时空, 使得影片结构紧凑, 所表现的时空极大膨胀, 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该片也获得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2012年第37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奖。

三、警醒与思考

在这个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的时代, 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欲望的创造。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 我国微电影的创作日益具有商品性, 各种广告植入也层出不穷, 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工业”。

正如批判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了商品生产的特征, “文化工业”为了消费而生产, 把一切艺术作品都变成了商品, 为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使不同文化具有统一性。这种“文化工业”凭着大规模的生产和复制, 最终会加深人的“异化”。

所谓文无定法, 虽然优秀的微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一些共性,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叙事策略已成为一种标准, 微电影的创作不应落入工业的“模具”之中, 成为生产流水线上无差别的商品。微电影的创作需要人文表达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归根到底, 它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 是表达思想、观照社会的手段。

摘要:近几年, 我国微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井喷状态, 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网络是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 微电影应该构建起适应网络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以在有限的时长中更好地表达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叙事方式和聚焦来探讨微电影应该构建的“微时空”叙事策略。

关键词:微电影,“微时空”叙事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 (法) .电影是什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12.

[2]马原.电影密码[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27.

[3]韩世华.电影情节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 1989 (1) :89.

[4]杨晓林.微电影的分类、特征及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 2015 (2) :65.

[5]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45.

微电影的分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调研,问题,策略

据2013年数据统计, 超3000部微电影作品诞生, 总播放量达30亿, 微电影迎来其数量、题材、参与者、品牌商、发行平台及观众快速增长的“井喷之年”。大学校园的微电影创作也在火热地进行, 在当前大好形势下, 针对微电影创作在主题选择、内容表达、资金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通过真实有效的高校微电影创作调研, 围绕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 为微电影的再创作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问卷目的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看法, 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现状, 分析其发展方向。

二、实地方法

在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地点随机抽取被调查者, 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问卷调查, 并根据问卷回答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收回率100%。

三、数据分析

(1) 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 66%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微电影, 其中近30%的受访者经常或定期收看微电影, 没看过的受访者仅占4%。由此可以看出, 微电影在大学校园中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分量。66%的比例只是看过, 表明大学生对微电影的关注还比较浅泛, 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也表明微电影在大学校园里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

(2) 微电影短小精练能满足受众文娱碎片化的需求。收看微电影的受访者中52%的人选择在短暂的闲暇时间, 大部分的受众属于主动接受, 少部分大概18%的受众属于被动接受。在这些人群中, 大家收看微电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闲暇或休息时等零碎的时间段。微电影微时长、碎片化娱乐的方式被大家接受。

(3) 在微电影吸引你的要素中, 受访者对具有创意的剧情编排和摄影手法更感兴趣, 倾向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微电影作品;有一部分希望名导或者大牌明星的参演微电影, 一些导演和明星们也正在涉足微电影制作, 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 观众对微电影的期待, 并不因其小制作、短周期而降低对微电影质量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微电影自身特点的表现:微电影在满足文化快餐“碎片化”的同时反映大众的生活, 引发观众共鸣;另一方面, 表明观众的观影心态和对微电影更高的期待:希望微电影在娱乐欣赏和价值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处于发展期的微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扰。微电影作品越来越多, 精品越来越少, 很多作品只是小打小闹, 粗制滥造、难成大器。故事情节老套、缺乏创意, 也成为难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作品表达不清晰, 观众始终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意图。而微电影相关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剧本资金不足和导演与演员对作品的表现欠缺。所以认识微电影现状、解决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由调查数据显示:微电影的故事选择、主题表达和制作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些是决定一部作品质量的关键, 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5) 在调研中, 因微电影投资小、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近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来, 其中大概4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微电影的制作更多地了解微电影的制作, 在参与中锻炼自己。更多的人参与到微电影中, 微电影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 微电影数量庞杂, 精品不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6) 各因素的占比分析。内容为王, 剧本决定着整个剧的走向和水平。微电影创作中好剧本的缺乏成为微电影创作最大的担忧。

(7) 校园微电影的分类。根据数据百分比显示, 校园微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校园生活, 大学生身边的动态 (青春回忆、校园情感、人生梦想等) 依然是大家的焦点, 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大胆创新。

四、大学生微电影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微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草根化、板式化、低俗化的倾向。创作团队专业度不足, 粗制滥造, 缺乏创意, 落入板式化的困境;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 监管不完善, 一些低俗的作品在网络上大肆流行。针对微电影产生的以上问题, 我们从对微电影的研究分析中找到以下几个入手点:

(一) 内容为王, 创新表达

微电影剧本既要有好的灵魂, 又要有表现灵魂的皮肉。相同主题, 不同的作品由于关注点和导演风格不同, 演绎出不同的风味。“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微电影用微小见证深刻的寓意, 以小搏大实属不易, 所以更需要微电影的创新表达。以热播的系列电影《福尔摩斯》为例:新版的《福尔摩斯》依然套用原来的老故事, 可是在此基础上加了21世纪的新元素——故事放在21世纪的伦敦, 用现代的镜头语言和高科技的视觉效果包装, 人物选择和形象设计也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和口味。表达和技术上的创意, 使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

(二) 精雕细琢

微电影是视听化的艺术,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精品意识, 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首先, 创作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 深入生活, 挖掘作品深度。其次, 由于微电影的时间限制和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视野的限制, 作品在主题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节奏的把握。业界有说:好的电视广告, 画面出现的前5秒就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 抓住观众眼球, 微电影节奏的把握不可小觑。在影响微电影节奏的故事情节设计、光影色彩和音响音效等诸多因素中, 情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微电影的节奏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作品《收起手机让距离变得有温度》, 短片一开始夸张的画面和诙谐的背景音乐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吊起观者胃口, 从始至终观众探个究竟。

(2) 精品意识。现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4K技术在视觉效果传达上的应用, 使得影视作品的画面质感和视觉效果大大的提升。为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视觉体验要求, 微电影的光影和画面效果更要做得细致, 除了专业的师资团队的指导外, 要求创作团队对每个环节严把关。光影效果、调度、角度等在分镜剧本中做好安排,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做分镜画板, 前期充分而细致的准备会使得后面的实施拍摄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 同时又能获得满意的拍摄效果。不放松每个细节, 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水平就会大大的提高。

(3) 整合营销。1) 随着技术的进步, 运用大数据采集, 根据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分析他们的喜好表达和预期, 按照他们的偏好设计剧本和情节, 提高视觉体验。《小时代》上映前, 通过微博和网站数据分析就获得了票房的数据预估和观众分类的满意度情况的大致了解。大数据有利于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属性、运营的精准化和电影的准确定位, 在未来微电影的发展中将大展拳脚。2) 微电影的投放平台目前以网络为主。网络电视和交互式电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可以通过与观众的网络平台的话题互动, 引起“滚雪球”效应, 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抛开制作的水平, 单看观众网络平台评价对电影《私人订制》的票房贡献率, 功不可没;另外《小时代》则是通过粉丝的追捧和传播, 撬动了票房收视, 赢得较高的人气和收益, 带动整个微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商业、娱乐与文艺相结合。一直以来文艺片都没有太好的收视率, 而校园微电影又因其特殊的环境多出文艺片。近期上映的电影《同桌的你》作为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可圈可点。《同桌的你》借助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青春怀旧的主题, 利用毕业季和五一小长假的天时地利人和, 成为继《致青春》之后又一个小制作的电影票房“黑马”。鉴于以上电影作品的成功, 微电影的营销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制作精品的同时, 积极利用提高微电影收视和影响的各种因素, 通过博客、网络等多种渠道实施线上线下的整合营销模式。另外, 还可以借鉴好莱坞开发衍生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商业与文艺从来都不该是对立的二元结构, 两者应该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实现商业与文艺的二元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2]赵宵玢.商业微电影的艺术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微电影的嬗变 篇6

一、微电影的前世

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微电影时, 把2010年作为微电影的元年, 把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视创作模式, 笔者认为是极为不妥的。微电影的定义为: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 (超短) 时” (8-15分钟)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7天或数周) ”和“微 (超小) 规模投资 (几千-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电影) 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这个定义被大多数的研究者所采纳, 并认为“三微”是界定微电影的标准。实际上现在很多微电影无论是时长、拍摄周期还是投资已超出了微电影的界定范围, 包括被誉为微电影开山之作的由中影出品的《一触即发》, 以及由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因此, 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 不能作为微电影的界定标准。

那么, 真正对界定微电影有实际意义的是:“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以及运用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拍摄制作。以微电影的这个界定, 结合当前大多数微电影的创作模式来看, 微电影的前世无疑DV电影。

DV电影的创作群体包括影视导演、独立制作人、艺术家和大学生等。虽然影视导演、独立制作人和艺术家是DV电影创作的主导阶层, 但各大高校数以万计的电视编导、影视文学和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大学生才是DV电影创作的主力军。这个群体具备了剧本写作、编导、拍摄和编辑的能力, 急需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而校园D V电影的拍摄就成了最佳途径, 于是, 以青春、梦想、爱情、友情为题材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校园DV大量产出, 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纷纷开设DV专栏, 为校园DV提供了播出和展示的平台, 也对校园DV的创作推波助澜, 校园DV成为DV时代最主要的创作模式,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微电影时代。现在, 大学生仍然是微电影创作的重要力量, 校园微电影仍然是微电影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电影的嬗变

随着新媒体势力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观众, 特别是年轻观众将视线从电视屏幕转移到了电脑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新媒体也成为商家热衷的广告投放平台。由于不再受电视台按秒计费的限制, 商家可以在新媒体上用更长的时长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产品及企业文化。以《一触即发》为代表的一批有完整故事情节、以电影艺术手法拍摄之作的广告片, 有明星参演、有故事情节、拍摄制作精良, 商业定位非常明确, 主要是针对年轻观众, 因此在新媒体上迅速传播, 对于新媒体和商家来说, 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以此同时, 由中影与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在网络上走红, 其中包括点击量过亿的《老男孩》, 它延续的仍然是DV电影的创作模式, 被无数年轻DV电影创作者效仿, 掀起了DV电影创作的新的高潮。恰逢此时, 微电影的概念被提出。

微电影概念的提出, 既是为了迎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毕竟现在是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已成为年轻人接受信息的主要平台。微电影把DV电影、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形象宣传等都纳入其中, 而新媒体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甚至地方政府的介入使微电影资金投入巨大, 拍摄制作精良, 微电影的时长也因各自的需要长短不一, 致使对微电影这种形式的界定却始终无法确定, 微电影的定义也无法自圆其说。但如果把定义中的“三微”标准抛开, 被纳入其中的这些微电影形式还是有共同之处的, 那就是“有主题, 有完整故事情节, 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拍摄制作”。虽然这种创作模式基本上是DV电影的延续, 但相对于DV电影以创作者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情感表达为主要目的, 微电影的功能已丰富了很多, DV时代向微电影时代的嬗变也是顺势而为。

三、微电影的创作模式

微电影突破了DV时代功能的瓶颈, 创作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梳理当下微电影的创作, 主要有如下模式。

1. 电影模式。

这种类型是微电影创作的主要类型, 也是DV电影的延续。随着影视公司和新媒体的介入, 更多的专业影视编导和明星参与到了电影类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 如由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 汇集了沈严、尹丽川、杨树鹏、李冯、庄宇新、肖央等一批青年导演。由优酷网2012年推出的、重点打造的微电影“美好.大师”系列, 每年邀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拍摄微电影, 集结了许鞍华、顾长卫、蔡明亮、吴念真、金泰勇、吕乐、张元等实力派导演。此外, 一些具有专业影视创作水准的知名度较低的影视业者, 鲜有拍摄电影和电视剧的机会, 想通过拍摄微电影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平、通过新媒体传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也纷纷加入了微电影的拍摄。这些专业电影人的参与, 使得微电影的制作水准、艺术性、文化内涵和观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更接近电影。

2. 商业广告模式。

在新媒体上播放的商业广告, 商家摆脱了时长限制的束缚, 不再像电视台播出的广告那样, 争分夺秒、生硬地将品牌和产品强加于观众。创作出一个引人的故事情节、把自己的品牌产品或企业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采用。这一模式的微电影因商家投入资金较大, 情节设计较好, 拍摄制作的质量较高, 既让观众爱看, 又能让观众了解商业信息, 常常被观众津津乐道。如《一触即发》采用了好莱坞影片的叙事风格, 扑朔迷离的情节和紧张刺激的镜头, 适时出现的凯迪拉克汽车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OPPO手机广告微电影《她/他不知道的事》, 讲述了由陈坤饰演的摄影师与江一燕饰演的模特一见倾心并相互暗恋的爱情故事, 画面清新唯美, 受到青年年轻观众的喜爱;京东的形象宣传片《为每一点喜悦》, 则在片中设计了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等的多个情节, 片中每一个美好愿望的实现都有京东的身影, 展现了京东的企业文化, 也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商业广告类微电影的成功制作。

3. 公益广告模式。

微电影为公益广告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模式。相比较以前说教式的公益广告, 微电影围绕公益公告的主题, 创作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 使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公益广告的观点, 教育的效果更好。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 央视一直是公益广告创作的领头羊, 凭借强大的影响力和优秀的创作团队, 央视不断通过公益公告推行主流价值观, 引导着人们爱国、爱家、感恩、友善, 这其中以“家”为题材的让观众印象最深、最能打动观众。如, 央视春节期间播放的《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微电影, 设计了四个回家过年的故事, 四个不同的家庭, 四段不同的回家艰辛历程, 传递给观众的是家里的温暖和团聚的喜悦, 以及浓浓的年味, 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观众。此外, 央视的《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打包》等, 都是感人至深的公益广告微电影。通过微电影的形式, 把要表达的公益主题, 通过情节巧妙地设置其中, 去触碰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既感动了观众, 又让观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无疑, 微电影是公益广告最好的传播形式。1

4. 形象展示模式。

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 形象展示模式都是较为活跃的微电影模式。无论是城市、村镇、风景名胜, 还是企业、单位、学校甚至个人, 都抛弃了以前形象展示所采用的专题片的方式, 纷纷采用清新灵活的微电影方式, 通过人物的引导和故事的展开, 艺术地展示各自的形象。国内首部以城市微电影的形式出现的是由合润传媒与凤凰网联合出品《相约山楂树》, 讲述的是男女主角在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后, 通过网络相约从不同的城市来到宜昌, 寻找山楂树、寻找真爱的故事, 用以推介宜昌的城市风貌和旅游资源。该片借助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热播, 在网络上播放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极大地提升了宜昌的城市知名度, 也引发城市微电影拍摄的热潮。2013年初, 苏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了国内第一部官方城市形象微电影《苏州情书》。该片纵览苏州千年文化精髓, 艺术地呈现了东方水城的人文风情, 展现了苏州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质, 在“情调苏州”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各视频网站还有CCTV-6“爱电影”栏目等多个平台播出, 广受赞誉。3此后, 通过拍摄城市微电影来宣传城市形象也成了地方政府考虑的一个方向, 一批由各地政府主导拍摄的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制作精良的城市微电影推出, 收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好评, 对展示城市形象、表现城市人文精神、推介城市文化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微电影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电影创作模式, 它是由DV电影演变而来, 并加以发展的。虽然微电影至今无法准确界定, 但作为一个概念它已被大家所接受。今后, 随着智能化终端的进一步普及, 年轻观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对视频快餐化、碎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 特别是90后、00后成为新媒体视频的主要消费者后, 微电影才可能会真正符合“三微“的界定标准。

注释

11 .张琪:《当下国内公益广告的家庭伦理主题诉求研究——以央视近五年“家”主题公益广告为例》, 西北大学, 2013.

微电影的分类 篇7

一、微电影艺术与广告美学的融合

微电影广告是微电影艺术与广告美学的融合, 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对比, 其融合在广告美学中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 视听美

通常而言, 微电影广告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多从人物特写、色彩搭配、镜头展示等各个方面进行诠释, 对受众形成一定的代入感。比如在2010年的微电影广告《老男孩》 (《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之一) 中, 人物特写镜头大量使用, 展示了故事主角丰富的面部表情, 既有少年时代对梦想的无畏追求, 又有步入中年后对生活的忧郁压抑。最后, 他们演唱了一首描写青春岁月的歌曲, 穿插着人生百态的镜头, 结束了故事的讲述,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此相对照, 由于播放时间的限制, 电视广告无法做到绘声绘色的全方位展示, 不能使受众享有充分的视听体验, 那么, 微电影广告给受众造成的“代入感”也就难以企及。

(二) 情感美

微电影广告多以真实的故事改编, 采用励志性的主题, 容易引发受众情感的共鸣。比如台湾大众银行 (1992年成立) 从2010年至2012年陆续推出的四部微电影广告——《马校长的合唱团》、《母亲的勇气》、《梦骑士》、《生命树》, 就是由四个真实的故事改编, 以相对统一的风格塑造了坚韧、爱、梦想等主题相关的企业形象。其中《母亲的勇气》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 历尽艰难, 远赴异国他乡的故事。广告以设问的方式结尾, 问这位母亲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她用五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 同时也揭示了主旨:“坚韧、无私、爱”。微电影广告利用真挚的情感触动了受众的心灵, 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让人们愿意去相信和选择它。电视广告由于受到表现形式的限制, 为了快速地达成商业目的, 在情感上显得直白、生硬, 甚至有虚情假意的宣传, 浮夸的表演反而招致受众的诟病。

(三) 意蕴美

微电影广告不仅需要深刻的主题、别致的题材, 还需要将企业形象与故事情境婉转含蓄地结合在一起, 企业在宣传自身形象的同时, 为受众提供了意蕴深刻的影片, 为广告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比如泰国CP食品公司2015年推出的微电影广告, 提出“每一口都有意义”的企业理念。以妈妈对女儿的爱为主题, 讲述了一个叛逆的小女孩与妈妈吵架, 离家出走后生活艰难, 在路边碰见一位阿姨, 为她做了一份蛋炒饭, 片中母亲拿着照片四处寻找女儿时, 告诉这位阿姨, 如果碰见自己的女儿, 请为她做一碗蛋炒饭, 并转告她, 母亲正在急切寻找她。短片中对蛋炒饭的制作过程、食材选择以及出炉后的色泽搭配都有极高的要求, 通过这一情感故事反映出该食品公司推崇“爱的料理”, 在料理中色、香、味俱全的特点。

二、泰国微电影广告的特色分析

泰国的微电影广告能够在广告界独树一帜, 自有其过人之处, 从主题、素材、风格等方面分析, 它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 平民化

平民化色彩在泰国微电影广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多用普通民众本色演出, 将平凡生活一一还原, 让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据海外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 在泰国邀请名人作商业广告的比例还不足百分之五, 多数情况下, 他们用平民、动物、植物等来完成微电影广告的创意。正因为如此, 泰国微电影广告更易将受众带入到情境中, 使之受到细腻情感的感染。如前所举泰国CP食品公司提出的“每一口都有意义”微电影广告 (2015) 中, 女儿和妈妈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两个角色。它利用每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成长, 从咿呀学语、学会喊妈妈到与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 母亲的心急, 女儿的懊悔, 将观众的心灵牵动, 在不知不觉中被广告所打动。

(二) 抒情化

泰国微电影广告擅长于利用人与动物的情感来打动受众, 以小情见大爱, 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 继而营造出触动人灵魂的情境。此类微电影广告以感人的素材为基础, 策划独特的故事情节带动受众的情绪, 使之感同身受, 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泰国微电影广告《它咬了她, 却成就了她》 (泰京银行, 2016) , 讲述的是一个怕狗的女孩与一只狗狗之间的故事, 主人去世后, 狗狗悲伤至极, 拒绝饮食, 女孩由起初的惧怕狗狗到后来每天给它送零食, 狗狗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热情, 但最终却没能陪伴在女孩身边, 因为一次意外离开了她, 女孩悲痛欲绝, 但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尽职尽责的宠物医生。由于这则微电影广告选用的演员是普通人, 片中注重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渲染, 因而格外真情动人。

(三) 诙谐化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泰国历来盛产喜剧电影, 他们惯常以幽默的方式讲述故事, 以自嘲的态度面对挫折。幽默乐观是艰辛生活的磨砺带给泰国人的一种民族风格, 这种风格充分地体现在泰国微电影广告的创意中, 既轻松诙谐又饱含生活哲理, 既有趣味又不失内涵。比如微电影广告《狗狗的报恩》 (泰商银行, 2015) 系列广告中, 狗狗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 夸张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受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 也领会了商业银行的良苦用心, 感恩与信任, 凸显了泰商银行美好的企业形象。泰国微电影广告的诙谐风格值得褒扬, 其精妙之处在于, 幽默的情节带给人们欢乐, 严肃的主题又能令人深省, 在亦庄亦谐中, 达成一种适度的平衡。

三、中国微电影广告的前景展望

与泰国的微电影广告相比照, 中国业内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叫卖式广告的频繁使用, 以品牌名或广告词为单位反复重读, 刻意地传达广告信息, 吸引受众注意, 影片缺乏表现力, 违背了微电影广告“视听合一”的属性, 广告效果难以保证。例如支付宝十年微电影广告《账单日记》 (2014) 两分钟的广告中, 分别在第26秒、40秒、59秒共七处出现了“支付宝”一词, 这种广告形式受众不但不喜欢, 还可能起到反面作用。泰国的微电影广告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们不会直白地表现出广告的目的性, 借助幽默有吸引力的故事映射企业的文化, 得到受众的认可, 从而达到商品宣传的目的。

近年来, 中国对微电影广告这一领域十分关注。微电影广告不仅仅是对品牌的宣传与塑造, 更多的是传递利益之外的正能量。这就要求中国微电影广告的从业者重视微电影艺术在广告中的运用, 提升广告的审美感。中国的微电影广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 就像泰国微电影广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样, 中国也可立足本国本土, 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其中, 进行国际化表现, 这样就能创造出有别于他国的优秀微电影广告。另一方面, 中国微电影广告应该摆脱电视广告的弊端, 增强故事的逻辑性以及情感的感染力。只有这样, 中国的微电影广告才能以自己的特色越走越远。

摘要:本文以泰国微电影广告为例, 探讨微电影艺术在广告美学中的应用问题。微电影艺术体现了广告审美中的视听美、情感美及意蕴美, 能够让受众在感动、共鸣中对企业品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泰国微电影广告以平民化、抒情化、诙谐化为特色, 在广告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本文从广告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借以观照中国微电影广告的不足之处, 并为其发展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艺术,广告美学,泰国,中国

参考文献

[1]李雅梅;解读泰国广告的民族特色[J];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

[2]申凤雪;情感型广告创意在泰国影视广告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5年第19期

[3]杨虹;微电影广告及其走向[J];新闻世界;2011年第12期

微电影的营销优势 篇8

从4C营销理念来看, 微电影市场拥有如下的特点:1.年轻人是最大的受众群体。2.观众支付的成本很低。3.对于年轻人来讲, 没有什么比利用电脑、手机等观看微电影更便利。4随着微博的兴起, 年轻人通过微博进行互动和沟通, 与朋友分享好的经典影片已成为一种网络生活模式。5.微电影脱离了院线局限和票房压力, 脱离了电视广告时段的局限, 已被各方看好, 微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品牌策略的标配。在企业影视广告、体育、户外等多个方面的品牌计划里, 很多企业会拿出一部分很小的预算来拍微电影。将微电影提到营销平台的高度, 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莫过于两点:一是进行广告植入, 二是提高观影总人数提高点击率。微电影身上有电影与广告的双重基因, 除了专业制作和社会化传播两个固有特质, 还有以下几个优势:

成本低廉。在2011年央视刊例价格表中, 黄金时段30秒的广告价格已接近30万元, 这足以拍一部10分钟的品牌微电影, 因此微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开始被更多的企业看到, 被他们放在可选之列。微电影不仅制作周期“微”, 价格也“微”。3分钟以内抑或10-15分钟都属于微电影的时长, 这也决定了微电影较短的制作周期, 在微电影制作人的经验中, 一部片子的拍摄周期在一周以内, 而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整个周期也仅需一个月左右, 用30万-50万元的成本便足以完成制作。相对于传统广告如金子般的时段和价格, 微电影颇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喜爱。

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早已将集中在电视机前和电影院里的人群打散。在媒体多样化的当下, 人们的关注习惯也经历了明显的碎片化过程, 有更多的年轻用户流入网络、星传媒体。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 中国的4亿多数字媒体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和电脑看视频的时间已经多于电视。无形中让传统广告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冷落, 微电影却在讲消费者愿意听的故事, 与其说是视频, 不如说是长广告。

目标受众更加精准, 告别大众传播。随着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 企业的推广策略也需随之做出调整, 企业过去是大众传播, 而如今则需要将自己的广告准确地传播到目标消费者那里。如李想所说, “广告投放的精准化走到最终, 广告则会变为内容”, 因此由内容和品牌组合而成的微电影在当下时代的兴起实为必然。年轻群体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 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企业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社会里, 任何东西都是如此, 只要有一定的受用群体, 哪怕只是围观, 也会让商家眼前一亮, 去找寻商机。微电影也是如此。

借助微博传播, 效率高, 定位精准。在视频网站进行一级传播的过程中, 微电影同样在微博上完成二级传播, 微博由此成为贯穿微电影内容传播互动的综合性角色。在李想看来, “微博本身可以参与从内容生产到内容传播这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 这是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对于一直苦于寻找广告渠道的新浪微博来说, 微电影似乎携带有效的盈利模式而来, 并将之拱手奉上。新浪微博作为出产内容的源头, 可以从内容制作环节直接参与分成, 而在传播环节, 企业则会投放广告以协助推广自己品牌的微电影。因此正如李想所说, “微电影本身不是一件产品, 而是一种营销的概念, 而且它一定会让新浪受益”。

微电影将整合营销发挥得淋漓尽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提出的, 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美国, 是一种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性理论, 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 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 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它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综合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 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 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 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 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 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微电影营销很完美地实现了与目标群体的互动, 既适应了快速消费的时代, 又与消费者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关系, 这是其他广告传媒无法相提并论的。

上一篇:学习银行制度下一篇:建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