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法论文(通用8篇)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1
夏天少儿艺术团
----舞蹈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它能够让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孩子了解舞蹈,感受舞蹈,受益舞蹈,跨越美育的门槛,增强智力。体质的发展,健美形体,能够在各种节日晚会中发挥特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教学介绍: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成长后的他们将是中华民族的建设与接班人。因此,我们应从孩子抓起,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祖国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幼儿舞蹈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幼儿舞蹈可以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并且当前学校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来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劳动技能素质及艺术修养素质等。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有助于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精神饱满,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既坐有坐相,站有站姿。
培训内容∶
舞蹈基本功 舞蹈素质课 舞蹈形体 舞蹈技巧课 基础律动、基础芭蕾、音舞组合 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 表演课 成品舞蹈课。
1舞蹈基本功 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过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姿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意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伴奏带:选用比较强的音乐 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伴奏带:中速,节奏舒缓2/4 推脚背组合
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双脚背练习亦同。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醒和规范动作。
踢后退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姿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劈腿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在学生取得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有些学生回家也经常自己练习,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明显的感到她的变化和提高,则更要适当的给予称赞,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身体和腿要注意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下腰
年龄偏小的学生腰的柔韧性不错,但是手脚都没有力量,支撑不住身体,常常是用头顶住地面下腰.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保护她们,纠正下腰的姿态,告诉她们用力的部位和下腰法.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眼睛看脚后跟.对年龄偏大,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让她们做甩腰训练,加大训练强度.结束后注意做回腰练习:双脚并拢蹲下来,双手抱住双膝,头埋下来.教师顺着脊柱给学生做按摩,保护她们的脊柱不受到伤害.劈腿
有利于拉伸学生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意脚背不能松弛.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训练: 左脚在前劈腿,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 的竖叉.重复动作1
背肌 腰肌
在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趴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直,手脚同时抬起,用腰和腹部作为支撑点,做背肌训练.每组10-20个,一般一至两组即可.腰肌可2人一组做仰卧起坐20-30个。
2、素质训练
头部组合训练,肩部组合训练,腿部组合训练,腰部组合训练,脚部组合训练。每个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尽量做到元素的充分体现和锻炼。
教学重点:规范的动作,内在的气质,关节的灵活性,注重形体的修长塑造。教学难点:发力点的运用,防止发力点的运用错误,而产生与训练相反的效果。教学要求:了解动作元素,熟悉动作节奏,掌握动作发力点。能够在素质训练这一环节中,将身体得到应有的锻炼,可以跟随老师自由的完成教学内容,并能够独立完成组合。
把杆训练组合:
少儿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好玩有趣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这类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注意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好玩好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学生接受的就快。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A(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B(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C(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D 五位脚,单手扶把 小踢腿组合 E 五位脚,单手扶把 移重心组合 F(双手/单手)转腰组合
这些组合,适宜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小跳组合:
训练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由简单的一二五位小跳,发展到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复合型小跳.小跳过程中,双膝直立,双脚背向外推开.着地时,脚尖先落,落地要轻,上半身不能前后摇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绷紧向下,臀部夹紧.3,舞蹈技巧课
舞蹈技巧课可根据学生基本功情况对孩子采取有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方法开设,大概可分为 前滚翻 后滚翻 前软翻 后软翻 倒立 前桥 后桥等 另外根据舞蹈需要学习其他跳,转技巧。
4:《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国舞一级
1:走步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扩指 5:手臂动作 6:弯腰,转腰 7:前压腿 8:双吸腿 9:脚位:10:头的动作 11:摆臂 12蹦跳歩 13:平踏步 中国舞二级
1:走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手位 5:勾绷脚 6:含胸,展胸 7:提腰,松腰 8:旁开腿 9:推指,绕腕 10:头的动作 11:半蹲 12:蛙跳步 13:鸡走步 14: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三级
1:吸跳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波浪 5:弯腰 6:勾绷脚 7:吸伸腿 8:后吸腿 9:手位 10:松肩 11:半蹲 12:踮脚走 13:鸭走步 14:蹦跳歩 15:踏点步 16: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四级
1:单手位 2:波浪 3:压胯 4:勾绷脚 5:后抬腿 6:前抬腿 7:压腿 8:抱端腿 9:前踢腿 10:后踢腿 11:脚位 12:三拍舞步 13:二拍舞步 14:碎步 15:小跳 16:掰膀子 17:节拍练习2/4 18:藏族舞 19:东北秧歌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五级
1:双手位 2:手,眼动作 3:勾绷脚 4:小弹腿 5:旁抬腿 6:后弯腰 7:压腿 8:后踢腿 9:前,旁大踢腿 10:脚位 11:半蹲 12:小跳
(一)13:二拍舞步 14:推指 15:波浪 16:点步转 17:节拍练习3/4 18:东北秧歌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六级
1:波浪
(一)2:摊推手 3:弹腿 4:勾绷脚 5:压腿 6: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擦地 11:弯腰 12:三
拍舞步 13:女双手位 14:双脚转 15:波浪
(二)16:重拍练习17:小跳
(二)18:蒙古族舞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七级
1:提,沉,含,仰 2:横移,转腰 3:勾绷脚 4:弹,撩腿 5:压腿 6:大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小抬,小踢腿 11:擦地 12:弯腰
(一)13:端,掖,吸腿 14:踮脚 15:二拍舞步 16:三拍舞步 17:弯腰
(二)18:晃手 19:小跳
(二)20:双脚转 21:云南花灯 22:藏族舞 23:结束动作 中国舞八级
1:提,沉,转腰 2:含,展横移 3:踢,撩腿 4:大环动 5:压,搬腿 6:大踢腿
(一)7:擦地 8:蹲 9:端,掖腿蹲 10:小踢,弹腿 11:大踢腿
(二)12:吸,伸腿 13:圆场 14:四拍舞步 15:盘手 16:弯腰 17:平转 18:小跳
(二)19:傣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维吾尔族舞 22结束动作 中国舞九级
1:含仰,旁提 2:综合组合(二)3:小踢,弹腿 4:蹲,弯腰 5:舞姿
(一)6:大踢腿 7:弯腰 8:舞姿
(二)9:摇臂 10:平转 11:小,中跳 12:东北秧歌 13:朝鲜族舞 14:维吾尔族舞 15:东北秧歌16:结束动作 中国舞十级
1:冲靠,平圆 2:综合组合(一)3:综合组合(二)4:擦地 5:蹲,弯腰 6:舞姿
(一)7:小踢腿 8:圆场,花梆步 9:四拍舞步 10:弯腰 11:大踢腿 12:穿手 13:舞姿
(二)14:双脚小跳 15:平转 16:混合节拍反应一 17:舞姿小跳 18:云南花灯 19:朝鲜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结束动作
5:《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A:藏族:踢踏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地理环境,踢踏舞的轻快节奏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综合组合。玄子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玄子舞蹈的抒情柔缓的旋律节奏,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玄子舞蹈组合。
B:维吾尔族:赛乃姆。首先了解赛乃姆在维吾尔族中的意思及其风格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组合。
C:汉族:东北秧歌。首先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习惯,才能把握好东北秧歌的味道,及其道具的灵活运用,是学习东北秧歌的关键。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有手绢技巧的组合。
D:蒙族: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E:朝鲜族舞: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教学重点:了解各民族地域风情及其差别,掌握各民族代表性动作。
教学难点: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内在感觉,要注重面部的表情,眼神和头的配合要一致,以及手臂的连带关系与身体的协调。
教学要求:能够熟练自如的,表情丰富的表演各民族代表性舞蹈,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各个节目晚会中。6:成品舞蹈训练
除了学习本团比赛或汇报的创作节目 另外还要学习各项大赛中的成品获奖舞蹈,种类为 单 双 三 集体 舞。为各种大中小型演出和每年一届的《火红夏天》专场晚会准备。
教学课时分布:
每学期三十六次课时,每周两次课时由两个老师分别教课 每节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舞蹈是一项非常高雅优美的舞蹈,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气质与身段。2.中国舞蹈是以中华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主,其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民族异情,在多民族国家里感受不同美的教育。3.在千变万化的舞蹈中,可以锻炼孩子的脑部及身体协调能力。学习过程中随之的音乐感、节奏感、韵律的加强。通过艰苦的训练,孩子会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坚持就会有美得回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儿童的注意力较短,容易注意力转移,特在教学中会有一些其他小细节的变动,这时期的儿童思维跳跃性较大,喜表现大的浮动好模仿,只要抓住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氛围和学习的积极度提高。从而在师生同乐的教育中趣味无穷。
5.舞蹈教学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可以说,舞蹈是小学生美育的一个组成部份。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等,小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感染,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的人。
汪良 2010年 10月8日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2
关键词:舞蹈文化,即兴创作,多媒体教学
多年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经验, 让我对民间舞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观点, 即舞蹈文化与创新舞蹈教学法的运用。如何将舞蹈文化融入民间舞课堂, 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创新,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追根溯源, 树立多元文化观, 从文化意蕴中寻找舞蹈的动律
文化具有双重性, 其一指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范围, 其二指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成果, 是人类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总称。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自然浪潮或人为浪潮中接触交流、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
舞蹈教学必须强调从舞蹈文化中找着眼点。研究中国民族审美观念和具有中国本土思维逻辑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挖掘文化的精髓和深层内涵, 尊重民族的乡土特色和舞蹈文化, 以民族舞蹈文化为资源, 从舞蹈动律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识别舞蹈动律特征。以多元的文化观融贯民间舞教学的始终, 以此开启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动作的接受, 具体方法概述如下:
1. 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作为民间舞蹈学习的第一程序, 了解民
族舞蹈文化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形式内容、美学特征等, 并形成全方位的概念。
2. 深入田野调查采风, 掌握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体验原生态民
间舞蹈文化特征和表演的特点。从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文生存空间及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等方面, 研究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意识、审美心理等文化现象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探寻舞蹈形成的内部基因, 感受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
3. 加强与各学科的交流与研讨, 树立综合交叉性及综合边缘
性的新型多学科研究方式, 借助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与舞蹈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民族民间舞的成果和文化现象。
4.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探索动态性的舞蹈形象。从舞蹈动态形
象中, 分析历史积淀的文化因素, 以多元文化观作为舞蹈文化类型的特征。
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 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形式是群众性的活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变了口传身授的单一教学方法, 继承和发展了“即兴创作”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的创新教学法, 结合主动性与实践性, 谋求把舞蹈动作的学习与即兴创作方法, 与现代观念、创新思维及自然意识培养相结合, 以“心动”调动“身动”, 将所获得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经过自主探索, 变革创新, 把现实生活的情感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意识。
在“即兴创作”的教学实践中, 树立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观念, 以民族文化为根基, 将民族文化作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本质, 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背景, 以人体情感感受民间舞独特的形态和风格, 以情感感悟支控外在运动创造为教学基础, 创造性地运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资源和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 进行民间舞蹈形态的提炼和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专业舞蹈教师, 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将“发散思维、即兴表演”付诸于教学实践。
1. 发挥民间舞丰富的动态, 体现文化性和动作性融合的自身
价值, 激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突破创新的能力、联想整合的能力, 实现“发散思维、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
2. 以学生为本, 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
系, 让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 使教书匠转换成教学设计师、指导者, 追求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学习氛围,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选择特点鲜明, 针对性强的音乐, 循序渐进, 有目的的引发
学生创作兴趣, 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 并不断地提出要求、修改动作、解决舞蹈段落间的衔接, 调动学生创作的潜能。
4.“即兴创作”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
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 教师应善于以文化启发、文学引导、音乐刺激、美术联想、空间构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即兴”状态, 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创作, 爱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肯定学生自然投入的表情体验, 不过于拘泥形式和看重结果, 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捕捉“即兴创作”的闪光点, 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利用多媒体获取民间舞蹈文化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法, 具有信息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 大量文化资料的储存和查询, 以及形象生动逼真、风格纯正味浓的直观形象, 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方便简捷的教学通道。
1. 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将新颖、直观、形象的舞蹈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积极有效地开发学习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潜能。
2. 多媒体的教学, 拓宽课堂教学容量空间, 利用直观形象的可
观赏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帮助他们深层次地理解舞蹈文学常识, 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使舞蹈技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那些具有生命意义、饱含情感的动作符号和舞蹈的精神表现力, 不仅能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而且还会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以, 要想真正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舞蹈教师就必须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舞蹈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 民间舞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15-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润养出民间舞的多情绚丽。不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使得中国民间舞的基质长久鲜活,使得各民族舞蹈的生衍浩荡不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然而,舞蹈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我国民间舞受到了现代舞蹈的巨大冲击,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融合不尽如人意,民族舞蹈的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导致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的舞蹈,风格、情感的表现没有特点、平淡无味。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改善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民间舞的生存状态,促进民间舞蹈教学良性发展。
1 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特点
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发展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本身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开始认识民间艺术在未来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民间舞教学模式的建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系统性
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统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的自然教学法则,以及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学年,相应地开设不同的科目和安排不同的课时。民间舞的教学在整个舞蹈教材体系中应以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为主线,兼容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舞蹈,不断补充、丰富其内容,构建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材体系,确保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风格和特色。
1.2 精练性
首先要以终极教学目标为核心,课程设置应泾渭分明,主次有别。其次民间舞教材提炼应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等“三性原则”的指导下,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使之贯穿教材的始终,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来更好地把握它的韵味。这里的“精”,就体现在动作中的文化性,动作的精练就体现在其凝聚了各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文化,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好不同民族的风格,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3 整合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舞蹈,这门综合的艺术文化对人的要求更是应该全面和苛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天所产生的知识量足够一个人学习一辈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应该从教授知识到教授方法。因此,应对民间舞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并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凸显潜移默化的整合性。
2 完善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途径
2.1 民间舞教学应保留原式风格
首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民间舞的教学中,我们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树立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种精华为我所用;牢记没有吸收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提高。
其次,完善民族舞蹈教学的教材结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潜心研究民间舞发展的轨迹,追本溯源,挖掘和发现其原生态动律的遗存,将有益的成分补充进教材内容中,让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民间舞发展的源流。
再次,发挥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将更多的民间舞资料与学生分享,让他们在欣赏中领会民间舞原生态的风格与特点。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请民间舞蹈的老艺人或传人来课堂上授课或讲座,积极开展民间舞的艺术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多层面、多角度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到民间舞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特色和原生态风韵。
2.2 强化“载歌载舞”的教学模式
在一些传统组合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教动作,同时也可以边唱边跳,最好是有民乐队现场伴奏。如朝鲜族的古格里、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旋子、云南花灯反崴等,都是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授课的。所以,授课过程中不但学生们很容易地进入那个民族所特有的教学语境,而且在歌唱中还加深了动作运动的气息与轨迹的调整,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明显的。它无形中成为课堂中民间舞教学与民间现存“载歌载舞”的形式巧妙的对接,传承了民间传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之民间舞专业教师教学的主体性特征,他们以身示范对音乐强化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对未来中国民间舞“载歌载舞”的教学特点进行更好的突破。
2.3 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
现今舞蹈教学课堂中依然有许多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是以音乐集合法整理、编撰的。如维吾尔族的其克提曼、赛乃姆组合,朝鲜族的古格里、安旦、许摩里、查津古格里等组合。这类组合中音乐或节奏的名称,也就是组合的名称。组合的内容是根据音乐或节奏的特点来编排的。随着音乐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情感的内涵调整动作的层次与顺序,同时表达音乐的情感,是这组合编创模式的共同规律。因而,用此种方法编排出的组合具有风格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组合新体现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中去。
因此要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保证民间舞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具体的行动和做法是不符合当前教学形式发展的。在具体的课程中,将《中国民间舞基础乐理知识》、《中国民间舞打击乐》、《中国民族民间伴奏歌曲演唱》等三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固定下来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扩充文化视野和表现技巧
在众多的民间舞中,如何去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掌握体态是最基础的。体态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是舞蹈语汇彼此相连接的骨架,是动作越落的基础。例如,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挺拔刚毅”是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维吾尔族刚强、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高度凝聚。但舞蹈中也有很多柔美流畅的曲线动作,这个特征是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为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经西域绵延伸向西方,沟通欧、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在文化艺术上也受到很大影响,如维吾尔族舞蹈中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芭蕾舞蹈的“挺拔向上”体态,又融入了东方舞蹈的“柔美曲线”韵味,从而结合为现在这样特殊的神态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教材、又能跳出其独特风格韵味的关键之一。
2.5 积极开展“以情带动,动中有情”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在发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动作中,有些人通常只注重其“形”,而忽略了其精神实质——“情”。所以,体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乏昧。由此看出,民间舞蹈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短句、组合训练,还应该在训练体态的同时,融入舞蹈的“情”,才能让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舞蹈效应。“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民间舞讲究“以情带动,动中有情”,这就说明“情”与“动作”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动作”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情”带“动”与“动”中有“情”,要求在“情”与“动作”的融会贯通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为的是让舞蹈者必须从生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民间舞气度及内在的艺术素养,“情”的贯穿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总之,民间舞课堂教学如果贯穿了“情”所发生的效应,能使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质的飞跃。
3 结语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导入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并分析、领悟这种民族文化在其舞蹈中的表現。这样在舞蹈教学中,就超越了表面层次上的动作的模仿,而能达到通过舞蹈动作对民族精神的体悟和表现。真正从“中国民间舞”的意义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民间舞学科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正视的,这也是我们舞蹈学生所应达到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俊.探析中国民间舞教学[J].科教文汇,2009(12).
[2] 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 石嘉.浅谈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J].活力,2010(4).
[4] 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3).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4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我国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理论方面在不断的创新,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事实上,过分强调技术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蹈的审美标准逐渐回归到艺术本身的特质中来,开始注重舞蹈的美感和思想性,也开始注重舞蹈的表现力。
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一)艺术表现力是衡量舞蹈演员质量的重要指标
公众在评判一个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是看其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要看这个舞蹈演员是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以前苏联著名舞蹈艺术家巴普洛娃为例,她所塑造的白天鹅这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受到很多人的模仿和追捧,主要的原因就是巴普洛娃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员的舞蹈动作就像文字一样,一篇好的文字要透露出精神,不能随意的堆砌。舞蹈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不能简单的把动作当做肢体在空间的简单的摆设和舞动,这样只能称作是肢体运动,而不能称作是语言,舞蹈动作要成为语言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表达性,这就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二)艺术表现力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一项主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传达出精神内涵。一个同样的作品让不同的舞蹈演员来演绎,就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好的舞蹈演员能够发挥出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否则舞蹈作品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之上。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具备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所以,跳舞者的根本动作和反应速度以及相应的协调性是衡量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舞感,就要有扎实的舞蹈方面的基础,全身的动作都要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很强的协调性。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重点注意改善髋关节、踝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因为这些部位柔韧度的高低关系着表演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动作是否显得自然大方,也决定了舞蹈者是不是具有良好的表现力。除此之外,舞蹈表演作为一个演绎类的实践项目,对于动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很高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把握好大脑神经的协调机能,加上自身的平衡机能,还有本体感受能力,训练的时候能够清晰的感知身体各环节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有一定的运动节奏,包括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运动感知觉能力,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要注意舞蹈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赋予动作强烈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艺术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他们进行自主师学习,结合教师的指导能形成一个连续整体。比如,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仿他们所理解的民族民间舞蹈,让他们说出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率,找出他们所认为的舞蹈节奏。积极估计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些舞蹈的感觉,让他们用学过的舞蹈知识进行舞蹈的改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率,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而教师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结合,三人一组甚至自己独立的进行舞蹈的编排工作,把自己的意识与创作在音乐的律动和舞蹈的律动中变现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提问和猜测,发挥想象力,按照不同的线索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肢体训练加上情感表现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情感的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辅助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舞蹈的感染力,恰当的增添学生的情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肢体的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保持舞蹈学习的激情,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是进行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针对舞蹈学生上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找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点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三)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想象力是进行舞蹈创造的重要能力之一,要提高表演者的想象能力,才能更好的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激情,强化其艺术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舞蹈教学模式的变化,对舞蹈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舞蹈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完成从肢体训练向内心情感感悟的升华,这条教学创新之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原型就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都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在开展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看到牵牛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滴滴答答的军号,看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就能联想到即将破土而出的小嫩芽等等。通过这些的联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作品中的形象跟自己的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演绎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新时期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他们认真看待自身的情感世界。特别是90后进入校门之后,面对颇多争议,要正确看待这些充满朝气的艺术人才。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拘束心理,让他们变得平静,减少大起大落的心理负面情绪。这是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除舞蹈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音乐鉴赏,古典哲学,社会学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来增加对舞蹈这门学科的认识。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评价能力,把舞蹈与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感受能力,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结论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5
论文题目 探讨舞蹈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韵律
姓 名
*******
院、系
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2015 级专升本舞蹈编导
******
*
联系电话
探讨舞蹈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韵律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自身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都需要严肃认真,在舞蹈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一段完整的舞蹈,更需要的是增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韵律感,只有学生的每一步舞蹈都与节拍契合,才算是一段完美的舞蹈,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对舞蹈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舞蹈动作的韵律的方法进行简单探讨,希望能给我国的舞蹈教学带来些许不同。
关键字:舞蹈教学;动作;韵律感
一、舞蹈中肢体动作教学的重要性
1、动作与韵律的关系
2、动作与感觉的关系
3、感觉与韵律的关系
4、肢体动作教学的方式
5、感觉培养的方式
二、形体与气质的培养
1、形体培养的重要性
2、气质培养的重要性
3、形体培养的方法
4、气质培养的方法
5、形体与气质的关系
三、舞蹈动作的韵律化和图式化
1、韵律化的含义
2、图式化的含义
3、韵律化培养的方式
4、图式化培养的方式
5、增加学生对韵律化和图式化的训练
四、注重舞蹈情感的培养
1、引导学生对舞蹈情感进行体会
2、教授学生将情感融入到舞蹈中
3、帮助学生把握舞蹈情感及舞蹈含义
结 语
舞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除了先天的领悟,更需要后期的勤奋学习,而舞蹈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堆积,更是富有韵律及美感,寄托了个人感情,赋予了独特的寓意的奇妙艺术。舞蹈作为动作的堆积,需要舞蹈者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每一个动作熟记于心,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将每一个动作能够熟练的连贯起来,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舞蹈是极富有韵律及美感的,则需要舞蹈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配合音乐进行练习,将舞蹈的结点与音乐的节拍配合完美,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与听觉的混合冲击效应;舞蹈作为感情的载体,需要舞蹈者在学习时,对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把握,同时进行自我创新,将个人的学习理解体会融入舞蹈中,在表演时与观看者们产生情感共鸣;舞蹈被赋予新的寓意,每门艺术在不同的场合,都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而舞蹈者们也需要把握不同场合,不同舞蹈的不同意义,在正确的场合带来适宜的舞蹈,才能发挥舞蹈的真正意义。舞蹈作为一门严谨的艺术,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其中,而舞蹈的学习中,舞蹈动作的韵律练习,格外需要劳心劳力,每位舞蹈者都需要反复练习把握,熟能生巧,最后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舞蹈教学总结 篇6
舞蹈教学总结1
时间飞逝,本学期舞蹈启蒙班的工作在幼儿园各位领导及家长极力支持与配合下,已经圆满的结束了。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学习中,努力、认真、勤奋,扎实,促使他们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一步一步的提高。我并也从中获得了喜悦与提高。看到能随音乐像蝴蝶般翩翩起舞的孩子,心里不由得感到很欣慰,我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我深信她们是最棒的,我并要全身心投入我的爱,为舞蹈启蒙班献上我微薄的力量。
本班有33个孩子,年龄偏小,大部分都是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协调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都是刚刚开始发展,虽然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手脚并不听使唤,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策划出新颖适合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耐心的教学态度,使幼儿产生亲切感,提高对舞蹈学习的能力。从一开始毫无基础的.入门,到现在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并变化着不同复杂的队形完整的跳出一个个成品舞,我想由衷的对他们送上我的一句话:“你们是最棒的!”平时,有些孩子还经常自豪的跑到我跟前说:“老师看,我会下腰了”、“我会做芭蕾手位了”、“金老师,我最喜欢跳舞了”、“老师,我是神气的小舞蹈家了”,看在眼里,好象她们在描绘着她们美好的未来。孩子们在学习中能看出她们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个个神气十足,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出勤率很高。在活动开展中,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一、基本功训练,二、基训组合,三、成品舞。其中,基本功训练是带幼儿进行压腿、弯腰等练习,培养幼儿有一定的舞姿,拉伸韧带;基训组合是结合基本功进行练习,逐步训练幼儿舞蹈动作的协调能力,同时根据每课时所学内容,结合各种舞步、手位动作,教给幼儿成品舞,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并加强了孩子舞蹈的创编能力。结合以上三部分,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本学期给孩子编排了三个成品舞蹈,并在动作、队形上个做了相应的处理。在“兴趣班汇报表演”中,孩子们在台上的精彩演出,表演的节目《山村的小姑娘》、《看电视》,演绎的淋漓尽致,得到了家长的肯定与好评。下面我就本学期所教的内容概括如下:基本功:1压腿
2拉肩、弯腰3下蹲
5、压腿、劈叉6、接环7、柔手组合基训组合:1芭蕾手位2转手腕3摆臂4波浪
5弯腰、转腰6含胸、展胸7勾绷脚8半蹲9踮脚走成品舞:1、《看电视》2、手绢花:《山村的小姑娘》3、《小邋遢》
总之,孩子们通过一学期的刻苦训练,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也让我从中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知道怎样当好一名舞蹈老师,要做到耐心、细心、用心。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意识到自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会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充实我的专业理论知识,朝着舞蹈这方面不断的发展。在这里,并要感谢园领导和各位家长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配合、支持和信任,从中使我不断的成长。
舞蹈教学总结2
过去的半年转眼间过去了。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老师”,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舞蹈老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当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我经验的缺少。面对学生那一双双闪动着智慧的、渴求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完善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阅览了一些专业、心理、幼教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从中也吸取很多理论知识也是让自己又一次的充电。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教学实践中来验证专业理论。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
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舞蹈老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教学快,因此我从和他们的对话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也会有新的东西交给他们。
半年来未请假一节课,上课有偶尔迟到以后绝对不会,今后一定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篇7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别, 这不仅是因为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更主要的是舞蹈的多种表现形式代表着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包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艺术表现。传统的民族风格舞蹈包含着原有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经过不断地演变和现代舞蹈的结合, 既能够体现现代的时尚和风味, 也能保留传统风格上的原汁原味。这种经过提炼和凝结的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糅合, 尤其对其民族性的代表性动作的拆解、呈现, 不能拘泥于舞蹈形式本身, 要深度挖掘和理解民族性的内涵。
(一) 民间舞蹈中的体态和律动表现方式。民间舞蹈的风格本身是指超越了以往现代舞蹈中的一般代表性的动作, 正是因为其独特性, 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官认识, 带动现场氛围, 符合文化气息。以东北二人转为例, 在丢扇子、扭秧歌等带有东北风情的民族舞蹈中, 我们看到演员往往上身相对靠前, 以一种略微倾斜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 这种独有的本地文化动作凸显了当地人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利用腿部的走法, 配合相关动作达到律动的效果, 这种体态和动率的相互结合是需要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和摘选的, 透过舞蹈动作的精气神, 提升舞蹈的民族性风格。
(二) 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在民间舞蹈训练中, 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 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 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 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 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 不断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 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 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 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 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 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 教学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 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概念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 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 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 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读。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方式归类可以概括为:积累文化、剖析动作、培养情感。通过对理论教学、研究水平、语言表达、舞蹈示范等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督促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继续精进专业知识, 更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一) 从训练积累的角度来谈。民族舞蹈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长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产物, 要求教学者在对民族舞蹈的“风格性”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加深功底, 透过“探本求源”的方法, 层层深入, 将舞蹈中的动作和神韵与其长久形成的情感传统与审美特征相结合, 从而将其内在意蕴揭示出来。
(二) 从动作分析的角度来谈。众多资料显示, 我国民间舞蹈多源于对于劳动现象的提取, 关系到人们生活常态的抽象化处理, 教学者应该结合劳动的美感和艺术的特色, 实现舞姿舞步是民间化风格, 同时对典型的体态动作、步调节奏加以把控, 充分给学员以发挥的空间, 加强其表现力。
(三) 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谈。我国民间舞蹈寓意着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 在舞蹈的表现当中带有快乐、舒畅、自然等情感, 这就要教师在分解动作中注意加工, 将理论性的、感官性的内容上升至精神领域, 提升艺术层次, 让学生切身体会情感和动作的融合、历史和动作的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对典型的民间性手法予以解读, 将其历史、文化、情感、表现方式进行统一化处理, 将题材变成动力, 并尽可能在此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2]吴徳岗.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3]王吉则.我和民族舞蹈[M].拉萨:西藏艺术出版社, 2012.
舞蹈教学法论文 篇8
【关键词】 舞蹈文化;舞蹈教学;研究
一、舞蹈的文化结构内涵
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过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主要就是站在了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舞的角度上,对舞蹈文化的产生以及演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对于民族舞蹈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主要就是指民舞文化的纵向面,主要就是在记录着民族舞蹈从产生,经过不断地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文化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层面。在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层来深入研究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可以讲舞蹈文化分为:首先是原生形态以及变异形态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态的生成都是有着各自的条件和背景的,舞蹈文化主要就要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很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舞蹈文化的这两种形态中,原生和变异的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就是累积和融合,主要就是舞蹈文化展现原生形态舞蹈的包含着一些基本的节奏以及步伐和动律及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进行保存与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其次就是指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主要就是用来展示民间舞蹈的相关结构以及表演环境和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舞蹈文化的空间上的文化层。在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的基础上来分析舞蹈文化,是可以将其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种结构的。首先就是表层结构,主要就是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等。这些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象征物主要就是指意味和记忆等这样的功能。其次就是较为深层的结构主要就是舞蹈文化中的民族舞蹈是在一定的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有着自己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很有可能就是指在民族群体意识中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二、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让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可以提高学对舞蹈深入了解。比如可以及时的督促学生们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等,还可以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去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和讨论等,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的民族舞蹈的內在,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就像我们在教授傣族舞蹈时,就非常有必要先介绍一些傣族的文化历史,傣族人民性情善良,民舞有着浓重的亚热带特有的风情。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所以如“孔雀舞”都有着宗教色彩,其次还可以将一些例如傣族喜欢水,爱洁净这样的风俗活动。
(二)通过舞蹈文化,可以将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首先就是在舞蹈文化的教育上,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比较针对性的教育,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不同让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将舞蹈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其次就是改变以往的按照学科来为目标的分工方法,转变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实施教学内容的方法,著名教育家柏拉图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了,舞蹈教育是为一作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育舞蹈动作等,不能够真正的给予学生舞蹈文化内涵,所以形成了学生只是学习基本功死板的套路。造成了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舞蹈动作缺乏创新,就算是以后走上舞蹈专业的道路,只能说是一个只会跳舞的机器人,对其他的内涵是一无所知的。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这种智能型人才的社会的。所以传授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教学时,必须要更加地重视学生的舞蹈文化品位的培养。
(三)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通过舞蹈文化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感知的能力,主要就是看可以以情带舞。所以目前在高效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主要就是从审美感知这样的方向入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简单的动作进行领悟,激发学生主动的投入到了舞蹈的训练中去,最好的就是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舞蹈中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被需要的和信任肯定的感受。在进行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生命的活力,在学生们显示的形体之美和气质美的同时,进入内外交融的境界。在赞美学生的形体和外部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舞蹈文化来感染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做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舞蹈教学法论文】推荐阅读:
舞蹈教学问题论文08-20
民间舞蹈教学论文06-30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08-08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09-08
舞蹈教育教学的论文09-11
试议职校舞蹈教学计策论文12-06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论文08-26
广场舞对舞蹈教学的影响论文05-22
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06-27
民族舞蹈与舞蹈教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