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舞蹈教学(共12篇)
校园舞蹈教学 篇1
一、什么是校园舞蹈?
校园舞蹈主要是在校园中对中小学生进行形体美育的教育开展的, 这种舞蹈形式是20世纪黎锦晖倡导并推行的“优秀舞”。现指学校里青少年参与的舞蹈活动。校园舞蹈教育是学校为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出的舞蹈教育活动。
二、校园舞蹈的多元化
校园舞蹈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特点就是学校美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达到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培养鉴别美的能力的目的;又要实现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作用。校园舞蹈教育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时代美、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所以校园舞蹈是校园人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
在校园里, 集体舞、交谊舞、外来的娱乐舞及舞台表演舞等等, 各见所长, 十分活跃。现今的校园舞蹈以舞台表演舞和外来的娱乐舞最具代表性。外来的娱乐舞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具有自娱自乐的时髦意义。舞台表演舞则属校园高雅艺术文化, 是个性自我表现与宣传教化的窗口。青少年是所有文化娱乐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传承群体, 一旦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 又能在引导下追求舞蹈艺术的真谛, 便会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校园舞蹈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1、挖掘想象力, 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性。
美国神经科学家戴维研究发现, 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 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 右侧脑主要担负形象思维活动, 左侧脑多负担抽象思维活动。胼胝体有2亿根神经纤维, 每秒钟可以传导双侧脑之间的40亿个冲动。所以,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频繁交替活动, 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实例证明连获七届象棋冠军的日本棋手羽生善治, 测定他比赛时的脑波, 有3/4使用右脑;他不是思考每一步棋的走法, 而是通观全局, 将其化为形象。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然而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长期忽视右脑潜能———即创造性、形象性思维的开发, 造成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不平衡, 耽误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代”。
2、用舞蹈培养有品位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
人类的文化包含两层含义, 即“文字文化”与“非文字文化”。由于应试教育滞后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 使很多学生成为了单一的“文化人”, 出现高智商、弱情商的“缺陷”人, 而舞蹈教学就可以去启发他们的情感, 陶冶他们的性情, 对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较之与其它艺术综合性更强, 这样高的“含金”量是弥补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方式。中国民族民间舞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粹, 一个动律, 一个道具乃至一个眼神都在表情达意的同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舞则“直接共振于神圣的哲学思潮”, 芭蕾则传达给了我们西方文化的美学造诣。用人体语言去讲述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 这本身就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完美体现。
3、通过舞蹈教育, 使学生内外美兼学。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具有审美修养, 表现在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人体是美中之美, 而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懂得舞蹈美的人在任何地方他们的姿态都体现着美, 不少参加过舞蹈课的学生, 对形体美、举止美有了自信, 证明舞蹈的美是可以亲自体验甚至“占为己有”的。在舞蹈实践课堂上, 教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诀, 让学生的形体语言化、情感化, 表现出时代的精神。在理论课堂上, 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美丽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 当学生走进舞蹈艺术的世界时, 他们会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当感觉的寻找、内心的体验上升为人性自然的流露时, 青年人应有的活力就会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学生健康的体态美与内心充实的情感世界都能在舞蹈中一举两得, 难道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期待的吗?
在当今世界, 体能的状况已愈来愈成为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显著标志。西方发达国家, 积聚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而在这些积聚优秀人才的地区必定有良好的身体教育体系。无论美国, 还是法国, 亦都有一个光辉的重视全民舞蹈教育的过去或现在。因此, 校园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灵感、开拓思维、启发创造力的同时, 也为增强体质, 利于生存而服务, 更为未来人才的精神与灵感创建一个美好的居所, 为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体质基础。
总之, 我国学校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切实加强素质教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舞蹈》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1]人民教育出版社《舞蹈》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2]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生态学导论》[2]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生态学导论》
[3]上海音乐出版社《舞蹈艺术概论》[3]上海音乐出版社《舞蹈艺术概论》
[4]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艺术》丛刊[4]文化艺术出版社《舞蹈艺术》丛刊
校园舞蹈教学 篇2
简 报
我校举行“舞动青春”为主题的舞蹈比赛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把舞蹈与健身有关知识让学生推荐。宗旨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养成学生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我校于近期举办了以“舞动青春”为主题的舞蹈大赛。活动中,全校学生围绕主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本次比赛共历时一个半月。
本次比赛,较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造才能,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华堡镇中学 舞蹈室
高校校园舞蹈文化育人功能初探 篇3
高校校园舞蹈文化及其现状
1. 校园舞蹈文化的特点。高校校园舞蹈文化包括舞蹈课程、舞蹈教育、舞蹈剧目和舞蹈演出等一切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创造精神,充分展示当代高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感情。高校校园舞蹈文化的特点有:①全部参与。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应是作为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部学生参与的舞蹈文化。②全面掌握。既要学习舞蹈技能,也要学习舞蹈知识,更要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蹈创作能力。③普及性水准。不是高难度的、艰深的舞蹈水准,应着重进行最基础的、最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④现代性特征。具有学子自己特点的、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理想主义、现代精神、勇于开拓、勇于创造,真诚地表现他们内心情感的生命之舞。从这个意义出发,校园的舞蹈应是学生自创的、反映当代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自我认识的、以群舞为主的、形式多样的舞蹈文化特征。
2. 高校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校园舞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舞蹈选修课,成立了舞蹈团、艺术团。大学生们通过创作和排练自己喜爱的舞蹈,借舞蹈语汇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张扬和满足,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校园舞蹈教育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时代美,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校园里,集体舞、交谊舞、街舞及舞台表演舞等,各见所长,十分活跃。
现今的校园舞蹈以舞台表演舞和街舞最具代表性。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舞台表演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青年人是所有文化娱乐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传承群体,一旦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又能在引导下追求舞蹈艺术的真谛,便会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自己的舞蹈团和舞蹈沙龙,许多大学在教学目标管理中还规定了艺术选修课的比例,使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前景可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普及型的舞蹈艺术教育还只是刚刚起步。在现阶段,大学不得不承担起本应在幼儿园至初、高中阶段就应该给予学生的教育责任。因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如果在这里仍然没有艺术来帮助、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年轻一代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社会。
校园舞蹈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
高校校园舞蹈文化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高校的舞蹈教育是以达到全面发展、开展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目标。
1. 校园舞蹈文化具有鲜明的德育教育功能。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同样把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将审美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情感活动为中心,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德育教育功能: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舞在教学、训练、排练、表演方面都有严格的统一性、强制性,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配合意识,加强纪律观念;力量型的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严格的训练可以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舞蹈教育的这些功能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于学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具有书本知识及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校园舞蹈文化具有智育教育的重要功能。教育的过程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教学的过程。好的舞蹈作品,可以传授自然、人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舞蹈动作的训练与强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现能力;舞蹈教学中形象化的语言、精炼的舞蹈动作能诱发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舞蹈学习的佼佼者在学校一般都是文化课学习的优秀生。经过对某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对舞蹈艺术不仅喜欢,而且认为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令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舞蹈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他们喜爱舞蹈艺术,渴望舞蹈艺术,追求舞蹈艺术。无论基本功训练,还是演出排练,特别是临近比赛期间,训练几乎占去队员们所有的课余时间,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出勤率。
3. 校园舞蹈文化的体育教育功能直接而明显。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是惟一对人体的动作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众所周知,舞蹈训练可以使学生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不良习惯。通过诸如体能、节奏、呼吸、韵律、美感训练等,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动作,对自己气质和行为语言的要求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我国古代学者在《礼经会无》一书中对舞蹈的功能有过精辟的见解:“教之以舞,可以精调血气而收束其筋骸,调畅精神而养其心术,是以血气平和,耳聪目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舞蹈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对肢体各方面及力量、速度、耐力的锻炼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不仅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大有裨益。舞蹈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功能具有共同点就在于二者都是通过人的肢体训练,以达到增强体质和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
浅谈校园舞蹈教育 篇4
舞蹈是重要的艺术门类,也是人类艺术的始祖。早在人类发声之前,就已经开始用手势等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了。而用身体动作来传情达意应该说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关于舞蹈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舞蹈源于模仿,有人认为源于劳动,此外还有巫术说、游戏说等。但不管怎样,舞蹈在漫长的发展中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程。舞蹈艺术走过了一个从实用性、娱乐性又到表演性的过程。校园舞蹈艺术就是其中较成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校园舞蹈,就是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反映校园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舞蹈个性形态。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校园舞蹈教育谈点一得之见。
现今所谓的校园舞蹈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日常的舞蹈课堂教育;二是学校作为团体参加各种艺术节比赛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排练和演出活动。
在学校日常的舞蹈教学中,怎样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舞蹈课是关键。本人认为就教师而言,应该具有相当全面的综合素质,即能编、能导、能演、能教。校园舞蹈教师,在日常的上课中首先要以认真的授课态度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把握差异,因材施教;最后要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我的舞蹈课上,学生多是以前从没接触过舞蹈的,一上课他们就显得有些紧张,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肯定他是一个很好的舞蹈苗子,是值得培养的。接着我就逐步让他们克服缺乏自信的缺点。我总是有意站在学生的身边讲解动作,做示范,适时对他们的动作给予夸奖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一点点的积累,不光能上好每一堂舞蹈课,而且在舞台上也能把舞蹈作品表现得游刃有余。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整个舞蹈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又是怎么来体现教学思路的呢?首先要明确舞蹈节目的排练是需要师生相互配合的,这样才能使排练场成为教学的大课堂。在排练场上,舞蹈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严格要求每位学生,让他们通过排练,不断提高舞蹈表演能力,熟练掌握舞蹈表演技术,努力塑造舞蹈的人物形象,真正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排练是训练学生的重要阶段,没有教师的精心排练,演出是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
是否只要教师精心排练,学生认真学习,就能保证演出时舞蹈作品的顺利展示呢?回答是否定的。有经验的舞蹈教师很清楚,经常是,平时在台下做得不错的动作,一上台就乱了,最后的演出效果总叫人抱几分的遗憾。为什么?是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造成的。
(一)学生的自身条件有差异性,导致舞蹈能力也参差不齐。在平时组织学生排练的活动中,参与的学生有部分是接触过舞蹈训练的,有些同学和舞蹈表演艺术是零接触。舞蹈训练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训练:基本功和舞感。首先,就基本功而言,学生本身的条件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孩子天生的韧带柔韧性就好,身体的协调感也好,那么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只要指出训练要点,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有些学生的韧带天生就比较硬,手脚也不协调,再加上没有基础,结果就不尽如人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其次,加强学生身韵和舞感的练习尤为重要,所谓舞感是指针对舞蹈动作时表现出的感觉。每个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老师教授的是舞蹈动作,舞感是要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自然表现出来的情感,是要有真情实感的。老师在这方面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键还是看学生个人,学生应该按照老师教授的动作勤加练习,逐步理解作品内涵。
(二)学生自信不足,自我能力的评价过低。这个现象在平时的舞蹈课上也经常出现,上文已有所提及,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能力限制在低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准,不知不觉降低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候老师就要充分鼓励学生,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慢慢克服内心的胆怯和不自信,逐渐成熟起来。
(三)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动作的完美,导致自怨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过于追求完美,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就会非常自责,自我施压,导致挫败心理的产生,从而引起不良的后果。心理因素是表演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学生缺乏对集体的关心,与人合作的能力差。有些学生在平时排练中自学能力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往往只顾自己,缺乏集体观念,以至于对他人漠不关心。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强调团结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
舞蹈进校园计划(推荐) 篇5
——歌舞青春
一、办学理念
舞蹈不仅丰富孩子的校园生活,而且令学生热情澎湃,增强学生健康的体魄,挖掘学生的才艺潜质。还让学生们保持思想灵敏,克服不爱动、不爱说话、孤僻胆怯弱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坚毅大胆的性格。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更加的开朗充满正能量。因此,我校推出以“舞蹈进校园---传递正能量”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主打品牌。
二、特色计划
首先“七彩阳光广播体操”是中小学生必做课间操,这套广播体操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四肢协调性。作为班级比赛项目,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校将广播体操作为班级比赛项目。其次,我校了解孩子们的心声来教舞蹈。例如,我们课间操除了跳“七彩阳光”外,还有一个舞蹈就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青春修炼手册。孩子们一听到音乐不约而同都跳跃起来,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加强对舞蹈的喜爱,从而增强了校园的青春活力。
再次,我校还教了一些最近流行的舞蹈。例如:2017年暑假,流行的舞蹈——咖喱咖喱,在我校已经舞动起来。一听到音乐学生们都会歌舞起来,活跃了校园气氛。以上三个已成我校的成品舞蹈,接下来我校还会教一些动听,节奏感强,孩子们喜欢的舞蹈。目前,初步制定的舞蹈教学材料是——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僵尸舞、考级舞蹈《篮球小将》等,作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三、实施方法
(一)、加强舞蹈的训练。
每天课间操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舞步。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
体育课的时间是教孩子成品舞蹈的最佳时间,因此在上体育课时会给孩子教二三拍的舞蹈。
(三)组织开展好竞赛活动,通过比赛,评选“艺术之星”班级、年级、校级冠军等先个人,同时表彰一批先进班级。
北辛庄小学
校园舞蹈教学 篇6
关键词:舞蹈教学 民间舞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15-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润养出民间舞的多情绚丽。不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使得中国民间舞的基质长久鲜活,使得各民族舞蹈的生衍浩荡不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然而,舞蹈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我国民间舞受到了现代舞蹈的巨大冲击,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融合不尽如人意,民族舞蹈的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导致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的舞蹈,风格、情感的表现没有特点、平淡无味。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改善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民间舞的生存状态,促进民间舞蹈教学良性发展。
1 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特点
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发展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本身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开始认识民间艺术在未来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民间舞教学模式的建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系统性
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统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的自然教学法则,以及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学年,相应地开设不同的科目和安排不同的课时。民间舞的教学在整个舞蹈教材体系中应以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为主线,兼容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舞蹈,不断补充、丰富其内容,构建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材体系,确保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风格和特色。
1.2 精练性
首先要以终极教学目标为核心,课程设置应泾渭分明,主次有别。其次民间舞教材提炼应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等“三性原则”的指导下,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使之贯穿教材的始终,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来更好地把握它的韵味。这里的“精”,就体现在动作中的文化性,动作的精练就体现在其凝聚了各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文化,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好不同民族的风格,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3 整合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舞蹈,这门综合的艺术文化对人的要求更是应该全面和苛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天所产生的知识量足够一个人学习一辈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应该从教授知识到教授方法。因此,应对民间舞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并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凸显潜移默化的整合性。
2 完善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途径
2.1 民间舞教学应保留原式风格
首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民间舞的教学中,我们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树立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种精华为我所用;牢记没有吸收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提高。
其次,完善民族舞蹈教学的教材结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潜心研究民间舞发展的轨迹,追本溯源,挖掘和发现其原生态动律的遗存,将有益的成分补充进教材内容中,让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民间舞发展的源流。
再次,发挥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将更多的民间舞资料与学生分享,让他们在欣赏中领会民间舞原生态的风格与特点。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请民间舞蹈的老艺人或传人来课堂上授课或讲座,积极开展民间舞的艺术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多层面、多角度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到民间舞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特色和原生态风韵。
2.2 强化“载歌载舞”的教学模式
在一些传统组合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教动作,同时也可以边唱边跳,最好是有民乐队现场伴奏。如朝鲜族的古格里、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旋子、云南花灯反崴等,都是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授课的。所以,授课过程中不但学生们很容易地进入那个民族所特有的教学语境,而且在歌唱中还加深了动作运动的气息与轨迹的调整,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明显的。它无形中成为课堂中民间舞教学与民间现存“载歌载舞”的形式巧妙的对接,传承了民间传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之民间舞专业教师教学的主体性特征,他们以身示范对音乐强化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对未来中国民间舞“载歌载舞”的教学特点进行更好的突破。
2.3 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
现今舞蹈教学课堂中依然有许多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是以音乐集合法整理、编撰的。如维吾尔族的其克提曼、赛乃姆组合,朝鲜族的古格里、安旦、许摩里、查津古格里等组合。这类组合中音乐或节奏的名称,也就是组合的名称。组合的内容是根据音乐或节奏的特点来编排的。随着音乐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情感的内涵调整动作的层次与顺序,同时表达音乐的情感,是这组合编创模式的共同规律。因而,用此种方法编排出的组合具有风格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组合新体现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中去。
因此要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保证民间舞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具体的行动和做法是不符合当前教学形式发展的。在具体的课程中,将《中国民间舞基础乐理知识》、《中国民间舞打击乐》、《中国民族民间伴奏歌曲演唱》等三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固定下来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扩充文化视野和表现技巧
在众多的民间舞中,如何去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掌握体态是最基础的。体态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是舞蹈语汇彼此相连接的骨架,是动作越落的基础。例如,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挺拔刚毅”是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维吾尔族刚强、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高度凝聚。但舞蹈中也有很多柔美流畅的曲线动作,这个特征是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为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经西域绵延伸向西方,沟通欧、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在文化艺术上也受到很大影响,如维吾尔族舞蹈中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芭蕾舞蹈的“挺拔向上”体态,又融入了东方舞蹈的“柔美曲线”韵味,从而结合为现在这样特殊的神态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教材、又能跳出其独特风格韵味的关键之一。
2.5 积极开展“以情带动,动中有情”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在发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动作中,有些人通常只注重其“形”,而忽略了其精神实质——“情”。所以,体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乏昧。由此看出,民间舞蹈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短句、组合训练,还应该在训练体态的同时,融入舞蹈的“情”,才能让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舞蹈效应。“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民间舞讲究“以情带动,动中有情”,这就说明“情”与“动作”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动作”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情”带“动”与“动”中有“情”,要求在“情”与“动作”的融会贯通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为的是让舞蹈者必须从生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民间舞气度及内在的艺术素养,“情”的贯穿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总之,民间舞课堂教学如果贯穿了“情”所发生的效应,能使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质的飞跃。
3 结语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导入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并分析、领悟这种民族文化在其舞蹈中的表現。这样在舞蹈教学中,就超越了表面层次上的动作的模仿,而能达到通过舞蹈动作对民族精神的体悟和表现。真正从“中国民间舞”的意义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民间舞学科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正视的,这也是我们舞蹈学生所应达到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俊.探析中国民间舞教学[J].科教文汇,2009(12).
[2] 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 石嘉.浅谈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J].活力,2010(4).
[4] 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3).
浅谈高校校园舞蹈教育 篇7
笔者近几年在从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感触颇多, 在此, 仅就普通高校舞蹈活动在艺术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如有不妥, 请各位师友指正。
一、校园舞蹈特点及其作用
校园舞蹈是在社会主义校园文化总的要求和氛围下, 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 以古今中外优秀舞蹈文化为基础, 以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发展为特征, 反映校园学生教师朝气蓬勃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所具备几个特点是:
1、它是人体动作的艺术;
2、舞蹈化的动作必须形成一定的形象;
3、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校园的精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
校园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能起到陶冶情操、增强智力、培养情感、提高审美、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 具体为: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 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也是最多姿多彩的人体文化。我国地大物博, 各民族, 各地区的舞蹈绚丽多姿, 源远流长, 它完美和谐地体现出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传统习俗、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校园舞蹈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良好氛围, 使优秀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发展。
2、提高审美, 陶冶情操。舞蹈以艺术美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它通过对人体动作形式美的欣赏、体验获得某种感受, 引发联想, 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让学生用美的观念、美的态度面对人生, 珍惜生命。
3、人格情感教育。从某种角度说, 情感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动力, 对某一事物的强烈情感倾向, 使人们处于一种被感动的激情状态, 产生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的冲动。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 它通过某一艺术作品, 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学会用健康的情感与人交流, 丰富情感, 提升人格, 净化心灵, 而舞蹈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更是具有独特的价值。
4、强身健体, 锻炼意志品质。舞蹈对人体的训练从主观上说是为了艺术的需要, 但从客观上看它却起到了愉悦身心、健康体魄的作用。没有相对柔韧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就不能完成舞蹈的技术性动作, 其艺术感染就会大打折扣。通过舞蹈训练, 可以锻炼人体力上的耐力和精神上的忍受力, 这个训练过程很痛苦, 却能让学生不仅在体力上得到锻炼, 同时在意志品质上也得到磨练。
二、校园舞蹈作用发挥的实现途径
校园舞蹈教育作用的发挥,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得以实现:
1、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上为艺术教育的实施制定落实方案。通过大学生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充实艺术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组建艺术教育专门机构, 配备各类专业教师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在校内大力营造艺术文化氛围, 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深入落实艺术教育的实施。
2、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 推进校园舞蹈教育成果化。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机构, 通过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的加强, 使得校园舞蹈教育以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主动学习, 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进一步推进了校园舞蹈教育的自觉开展。
3、开设生动、全面的艺术选修课, 普及校园舞蹈教育。艺术选修课是学生比较欢迎的课程, 通过艺术选修课的开设, 使得舞蹈教育不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业, 陶冶了情操。根据国家及省教委的有关规定, 我校开设了大学生艺术选修课, 舞蹈鉴赏课程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为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美育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为充分发挥学生舞蹈兴趣提供平台。
社团活动对青年一代的成长, 特别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 有着狭义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社团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2 0岁左右的大学生, 正经历着思想多变、情绪波动大的心理成熟期,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他们摆脱了单纯受教育的地位, 也为舞蹈教育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舞等形式上有所认识, 学习到每一舞种的精神内涵、风格特征等三、非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教育课程设置的方法
校园舞蹈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以审美为核心, 旨在有效开发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致, 在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感悟力, 促进学生用身体感知自然社会的能力,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展开想象, 加强创造力的培养,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文化与对舞蹈知识的匮乏形成较大反差, 根据学生素质实际, 开设《舞蹈鉴赏》一类的课程, 针对非舞蹈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及授课时间短等因素, 制定以经典舞蹈作品赏析带动了解各类舞蹈知识的“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内容里具体包括:
1、舞蹈艺术基础理论。重点了解舞蹈的概念、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及古今中外舞蹈的发展史。
2、芭蕾赏析。了解芭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中外芭蕾名剧赏析, 如《天鹅湖》、《睡美人》等。
3、中国古典舞赏析。了解中国古典舞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当代发展现状, 并赏析中国古典舞精品剧目, 如《踏歌》、《梁祝》等。
4、中国民族民间舞赏析。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产生的民族背景、各舞种风格、流派及其发展现状, 并赏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精品剧目, 如《奔腾》、《雀之灵》等。
5、现代舞及其他舞种。了解现代舞及其他舞种的文化背景、艺术特征风格、流派, 并赏析现代舞及其他舞种精品剧目, 如《绿桌》、《中国妈妈》等。
6、当代校园舞蹈。了解当代校园舞蹈的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并赏析当代校园舞蹈精品剧目, 如《红扇》、《红旗颂》等。
在教学步骤上, 以讲带看, 以看带评, 以评带思, 讲创作背景, 看舞蹈表演技巧, 评作品思想内涵、艺术价值, 并在课堂上普及一些舞蹈艺术常识, 使学生不仅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 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民俗等, 都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通过赏析优秀的艺术作品, 帮助其认识生活, 教育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看法, 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促人奋发。
摘要:校园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舞蹈教育的步骤, 主要包括: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上为艺术教育的实施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 推进校园舞蹈教育成果化;开设生动、全面的艺术选修课, 普及校园舞蹈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为充分发挥学生舞蹈兴趣提供平台等。
体育舞蹈进校园,改变了什么? 篇8
2013年,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做出决定, 要求改善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2014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设舞蹈课、戏剧课等艺术课程;2015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 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新贡献;2016年, 随着“两会”中大家对于舞蹈进校园这个“话题”的再次提出, 不难看出, 无论是国家、社会, 还是各方代表, 对于艺术教育——“舞蹈进校园”早已达成共识。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先生, 在两会上用“好风好雨好时节”这样的形容, 感慨目前“舞蹈进校园”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特别好的大环境之中。“赶上了好时候, 相信最后的成果也会不负众望, 舞蹈教育正是所有青少年真正需要的美育教育。”
究竟改变了什么?
作为目前最受群众欢迎的健身项目之一, 体育舞蹈的大众基础毋庸置疑, 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提倡全民健身的号召下, 体育舞蹈项目发展得越来越红火。不过, 这里我们试图探讨的是, 当体育舞蹈真正走进菁菁校园, 走到孩子们身边之后, 究竟会带来哪些不同和改变?
改变NO.1:提到素质教育, 不再只有音乐和美术
说到素质教育这个话题, 难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是, 当提到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时, 恐怕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 都是钢琴、美术等这样的课程。不过, 这样的现象, 随着体育舞蹈进校园之后, 逐渐有了改变。
目前, 随着各中小学在校园美育工作上的积极推进, 尤其在北京,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门类, 已经被看作美育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 很多学校为此创建了专门学习舞蹈的平台。如,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就通过舞蹈进课堂的形式, 把一批热爱舞蹈的孩子集结起来, 组成了专门的舞蹈团;北师大二附中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开设了常规舞蹈课,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 这最初竟不是源自学校和家长的推动, 而是学生们的主动要求;北京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则是于2014年开始, 与丰台区13所中小学展开合作, 派出优秀的专业教师, 将体育舞蹈的课堂带进普通中小学校园。“这种改变是非常明显的。”北文艺校长刘晓霞说:“音乐、美术进校园大家早已接受了, 对家长来讲好像也是顺理成章的, 比如一说让孩子学钢琴都特别乐意, 但是随着舞蹈进校园, 大家对于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理解也会更宽泛。”
改变NO.2:家长的思想“变革”
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 自2014年开始, 与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同仁小学展开合作, 将体育舞蹈课程列为了全校一到六年级学生的常规校本课程, 每周每个班进行一到两节体育舞蹈课, 等到了六年级毕业时, 全校还要举办一个专门的舞蹈晚会。将体育舞蹈列为校本课程, 足已可见该学校对于体育舞蹈进校园的重视程度, 同时, 这一举措对老师、家长、学生而言, 势必都将产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一场‘思想的变革’。”王军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提到:“如今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仍然盛行, 但是包括舞蹈在内的美育教育真正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何让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扭转观念, 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用舞蹈来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同时也是挑战。
改变NO.3:不同的模式——“高参小”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舞蹈进校园工作, 以北京市为例, 政府开展了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殊发展工作 (简称“高参小”) , 力图通过这种方式, 进一步带动和提升北京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通过政府调配、统筹资源, 把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学校发展上, 这是一种新的模式, 也是很好的尝试。”北京市文化艺术职业学校正是在“高参小”的政策号召下, 与丰台区教委共同发起了“丰台区艺术进校园”活动, 在活动开展的时间里, 北文艺将体育舞蹈带进了13所学校, 先后培训了3000多名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 “高参小”模式的开启,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接受美育教育的权利。“不同于学校里开设的舞蹈选修课或舞蹈社团, 只吸引少数孩子参与, 却放弃了大多数孩子。”
改变NO.4:更丰富的教学方法
每一处挑战, 都必然伴随着改变。当专业舞蹈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他们所面临的, 不再是训练有素的赛场选手, 也不是练功房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专业学生, 甚至不是在俱乐部里一步一步进阶的业余爱好者, 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各具特点的青少年, 他们可能是不了解体育舞蹈, 甚至对此压根不感兴趣的孩子。那么对老师来说, 除了应具备专业舞蹈的技能之外, 还要求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 以及掌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以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校园里的体育舞蹈课到底该怎么上?讲什么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刘晓霞校长认为, 与按部就班地按照舞蹈学院大纲进行授课的专业课堂不同, 校园里的体育舞蹈课程, 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法。“校园里的体育舞蹈课堂, 主要是一种普及, 一种兴趣的培养, 因而需要的是一套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特性的课程内容。”
改变NO.5:提升社会认知度
高校的积极参与, 以及社会对于体育舞蹈认知度的逐渐提升, 使得体育舞蹈进校园对于各个地方俱乐部而言, 是一种挑战, 更是一次机遇。广州明星体育舞蹈俱乐部在这方面, 应该算是“先行者”里的一份子。2007年开始到现在, 该俱乐部进驻了广州市数十间中小学校园, 大力开展课外体育舞蹈培训活动, 在广州地区的中小学内掀起了体育舞蹈的热潮。
“体育舞蹈在校园中进行普及, 对我们地方俱乐部的发展而言, 一定是一件好事。”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负责人李建安老师认为:通过进校园的行为, 不仅让大家了解了体育舞蹈对孩子的帮助和提升, 更重要的是, 使社会对体育舞蹈的认知度得到了提升。“目前, 除了圈内人, 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一个城市里所有的中小学校, 都能把体育舞蹈像足球这样普及起来, 对于现在体育舞蹈在社会中的认知度, 是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的。”
改变NO.6:师资、生源、就业……多方共赢
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每一所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体育舞蹈进入校园成为了现实, 在教师人才的需求上, 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目前得到的数据是, 全国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数量存在严重缺口。但可喜的是, 随着艺术教育的大力普及, 近3年国内舞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整体上都趋于上升趋势。目前, 北京市教委不仅对北京现有的舞蹈教师进行连续多年的培训, 而且还着手为农村地区招聘了大量的新晋舞蹈教师。
有师资上的“缺口”, 自然就有对于生源的“渴求”, 对于专业院校来说, 这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学习者的基数增加了, 让各个专业院校招生时, 也有了更好的生源及更多的选择。同时在就业方面, 各地对于教师的需求也让从事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 不用再把“当选手比赛、出成绩”视为自己的唯一“出路”。由此看来, 体育舞蹈进校园, 是一件多方共赢的好事, 如同冯双白的那句“好风好雨好时节”, 今天, 在政府、社会团体、高校的通力合作之下, 不仅仅意味着校园舞蹈的春天来了, 更确切地说, 是“美育的春天来了”。
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负责北京丰台区13所中小学校的业余课外舞蹈培训, 让北文艺在艺术进校园这个大趋势中, 走在了先列。“我们是属于政府购买的社会力量, 政府给予一部分资金到学校, 我们在每周的课余时间, 派出老师进行舞蹈培训, 主要的课程由拉丁舞、标准舞、中国舞3个舞种组成。”校长刘晓霞介绍到。“学舞蹈有什么好处大家都知道, 你看从舞蹈学院里走出来的男孩女孩, 个个都挺拔有气质, 这就是最直观的益处。”作为教育者, 最关心的就是学生们究竟能从舞蹈课里收获什么:“学习舞蹈的经历, 对孩子来说是一生受益的。除了坐在课桌前的文化课学习, 肢体的练习让孩子的思维和身体都得到了锻炼,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亟待解决的问题:师资
对于专业院校来说, 舞蹈进校园让他们在招生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窘境”。“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 都是教授专业学生的老师, 不同于幼教毕业的教师, 他们的专业化背景反而成为了他们进入校园的一道‘屏障’。”不仅如此,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也亟需创新。“校园里的舞蹈课, 应符合普遍青少年儿童的要求, 完全按照专业的安排去上课是肯定不行的, 这对老师来讲, 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探索:将体育舞蹈列入校本课程
将体育舞蹈课, 列入普通小学的常规课表内, 这样的合作对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来讲, 算是一个新的挑战。“包括上课的教案, 都是由我们俱乐部自己来探索的, 虽然之前教的都也是业余班的学生, 但是他们对于舞蹈的认知, 跟没有接触过体育舞蹈的普通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在李建安老师看来, 体育舞蹈进校园, 不是为了培养冠军选手。“同仁小学的校长, 为什么会选择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是因为他希望通过体育舞蹈这个载体, 让孩子在学校通过音乐、肢体, 感受到美的存在。”
通过音乐, 通过舞蹈, 塑造孩子正确优雅的身体形态, 而后将其转化至他的行为举止之间, 这是李建安心中对于体育舞蹈进校园探索之路的最好诠释。“我们希望练过体育舞蹈的孩子, 在人群中是一眼就能瞧出来的, 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穿着是得体的, 更知道如何与人礼貌地交流。”
不存在的危机感:流动才能让圈子“活”起来
当一个事件成为热点之后, 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随着体育舞蹈在校园中愈加得到普及, 一些地方俱乐部也产生了“忧虑”:既然学校里就能提供这样的课程, 会不会以后专门来俱乐部学习的学生人数就会减少了呢?对此, 李建安提出了这样一个反问:“南京新街口商业圈, 目前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圈之一, 但是, 上世纪80年代时, 我印象中这个地方只有两家商城, 可是现在你看, 仅新街口就有将近有几十家商场, 是不是原有的商家就一定‘死掉’了呢?”
毫无疑问, 只要俱乐部自身“过硬”, 体育舞蹈传播得越广, 学习人数越多, 就越是好事。“目前, 对体育舞蹈产业来说, 尽管处在国家提倡的大环境里, 但转来转去都是在这个‘潭子’里打转, 没有流动起来, 没有流动到大社会中去。”之所以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 就是因为空间没有流动起来。“如果现在的中小学校, 真的都能把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常规课程, 这应是所有俱乐部都期盼的事情才对。”
选择什么形式的素质教育, 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问题
2013年, 明星俱乐部结合“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青少年大课间的契机, 在广州市流花路小学里大力推广体育舞蹈课程, 不仅帮助该小学成立了自己的舞蹈队, 更是将标准舞这一舞蹈形式引入校园。当看到所有孩子在操场上舞起《校园华尔兹》这一场面时, 相信每一位体育舞蹈人都会为之欣慰。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 怎样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 以及选择什么形式的素质教育, 是每个家庭非常关心的问题。”明星俱乐部负责人徐文敏这样看待体育舞蹈进校园这一举措:“一些家长可能担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 其实, 课业和舞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舞蹈的学习要求孩子集中精力, 同时也是对其模仿、理解、思考能力的锻炼, 潜移默化中, 孩子会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文化课的学习之上。”
实例传送
Representative
学校代表
北京文化艺术职业学校
2014年开始, 北文艺与北京丰台区教委以“政府购买, 学校给予师资支持”进行合作, 开展了“丰台区艺术进校园”活动。活动开展至今, 北文艺派出了拉丁舞、摩登舞、中国舞教师走进了13所中小学校园内, 先后培训学生3000余名。
Representative
俱乐部代表
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
早在1995年, 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就曾与当地一所中专院校合作, 将体育舞蹈作为该校内的业余可选课程, 开始了“进校园”的初体验;2000年, 当时的“特长生”政策, 让体育舞蹈瞬间成了许多学生追逐的“目标”, 南京当地的中华中学、十三中学这样的名校也都分别在初中部和高中部设立了体育特长生的指标, 招收体育舞蹈学生, 但是人数名额较少;2014年, 随着艺术进校园的普及发展, 南京一九九二体育舞蹈俱乐部正式与南京玄武区同仁小学携手合作, 将体育舞蹈列入了该校的常规课程表之内。
Representative
广州明星体育舞蹈俱乐部
自2007年起, 广州明星体育舞蹈俱乐部就一直在探索俱乐部发展的新模式。数年间, 俱乐部通过多元培训、竞赛演出等形式在校园里全面开展体育舞蹈活动, 将体育舞蹈课堂推向了广州十余间中小学校。
校园舞蹈教学 篇9
1 中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多元、多变、多彩的社会文化,早已从各种渠道渗入到校园中。职业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引入现代社会文化,构建起开放性的新型校园文化体系,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内外的互动文化的鉴别、批判、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才更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实现从职校学生到职业角色的转变。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除了要体现思想教育等功能以外,还要着重根据社会对员工职业教育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好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2 中职校园文化近况
现在很多职业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都是基本雷同,无创新意识。大多中职学校具有很大的生存危机,招生数量成为学校的重点,许多学校将大量的人力精力放在招生宣传上,从而无暇顾忌学校的其他方面,学校的特色跟优势慢慢地淡化掉。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校园文化不能根据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特征和学校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实际来改变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创新思路,一味地进行坚决堵击,而不是有目的地引导,不少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是“希望学校与时俱进”。
3 大众健身舞蹈加强中职学生生存能力,延伸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标准,具有思想、道德、知识为一体的新兴人才。对中职学生而言,不单单是学好文化知识理论知识的年代,学生更需要素质跟技能的结合培养。年青人应该去学习、去挑战、去接触更多新鲜事物。判断生活的利弊得失,规划好未来的人生,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有限收入。这些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失的方向。
4 大众健身舞蹈与中职专业融合
一个国家现实的力量来自于现在的青少年,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培养青少年是因为青少年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以及民族的旺盛。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身心,更需要有一技之长,在竞技体育中有一项长处。但是也不能过于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进而忽视人的身心与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片面倾向。也只有确立这种指导思想,才能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可能继续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下转第88页)(上接第75页)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作为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要掌握本专业的专项锻炼方法。同时,不同的专业会带来不同的职业病,对将来可能引发的职业病的有效预防保健锻炼方法的教学也尤为重要。因此,针对专业的特点,对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整,给他们安排特殊的课间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也能掌握有效抵御职业病的方法。经常进行这类的活动,逐步形成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5 大众健身舞蹈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众健身舞蹈是多学科进行编辑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对整体和局部目标的针对性。实际上,为校园人提供了多方面的心理满足,因此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能够促进形成必然的团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通过大众健身舞蹈培养过的人,他所透漏的气质跟涵养是大所不同,那是因为大众健身舞蹈教育最针对的是人的文化教养跟气质的培养。大众健身舞蹈是伴随社会生产力而衍生的,这类最初借助因为来健身,表达人之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沟通,并逐渐被健美跟健心所结合的体育项目后期发展成为舞蹈,体操,音乐为一体的新型运动项目。它独特的性质使这项新型体育项目能在学校内独占一角。它的独特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息,不断被学生所接受被教师教育所采纳。给中职校园灌入了一股新鲜空气,给校园消闲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提高了消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品位。
6 结束语
大众健身舞蹈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忠实使命。通过学校已有的体育文化条件,与社会有关部门携手共创共建活动。中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区别于一般的文化传统,同时拥有丰厚的现代文化底蕴,用“丰富校园文化,增强自身素质”来倡议,通过共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常翠青.运动与减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11.22(6):593.
[3]鲁志文.中国体育科学学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4]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校园舞蹈教学 篇10
为解答这些问题, 我一直在不停地探索、思考、创作、排练、实践, 希望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创舞过程中寻找答案。
什么是现代舞?高中人教版教材《音乐与舞蹈》里对现代舞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现代舞即modem dance,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它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 故称为现代舞”。根据各方面的现代舞发展史与高中《音乐与舞蹈》教材资料, 关于中西现代舞的基本特点我做了如下对比:
一、现代舞肇始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 此现代舞的特点是开始勇敢地叛逆, 突破传统芭蕾的束缚, 另辟蹊径, 拉开了舞蹈新兴时代的历史帷幕。舞者均为来自美国的舞蹈家们, 如现代舞之母———美国的伊沙多拉·邓肯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二、现代舞奠基时期:20世纪的20年代, 历经近20年的发展, 建立了现代舞的理论, 标志着欧洲人体动作的科学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作为科学依据, 现代舞的理论与欧洲人体动作科学研究的成熟为欧美现代舞的后世发展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石。现代舞之父———德国的鲁道夫·冯·拉班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三、现代舞发展时期:20世纪的60年代, 西方现代舞开始以先锋激进的姿态, 重新界定了舞蹈疆界, 舞蹈原来固守的模式与格局被新的疆界一次次、一点点直到更多更广地被拓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玛莎·格莱姆。
四、中国现代舞: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以吴晓邦为代表的先驱者, 引进了西方现代舞, 开创了中国现代舞的先河。中国现代舞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和沿袭了中国历史舞蹈的优秀传统, 而针对旧思想舞蹈的“从新革命”, 随着中国社会这100多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从最初的模仿到创造,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的根本变化。
通过对比我惊奇地发现, 中西方现代舞历史的某种巧合:第一, 其先驱者清一色均来自专业舞蹈家;第二, 都具有充满智慧的叛逆思维;第三, 在特定的政治形势下, 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内涵。如, 邓肯作为现代舞的先行者, 虽然她没有创立完整的训练体系, 也没有给后人留下传世佳作, 但她弘扬了一种时代精神:舞者以自己的躯体与灵魂相结合, 从心灵把握情感, 她从古希腊庄严神圣的神像雕塑中受到启发, 把神像当做理想的形象的源泉, 又从自然界的花、鸟、树、叶、云、水的动态中汲取舞蹈律动, 她的舞姿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震撼了西方舞坛。现代舞大师鲁道夫·拉班精心总结与整理了较完整的系统的现代舞训练体系, 后来居上的尼古莱、保尔·泰勒、阿尔文·艾利等, 他们的舞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影响了当时欧、美、亚整个世界舞坛。吴晓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 创作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和歌颂抗日的舞蹈作品, 他努力以舞蹈探索人生, 时刻不忘把民族气节和时代精神融入到作品的编排中, 为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对比, 中西方现代舞的发展与崛起使我深感触动。如何把它们与我的教学有机地联系与结合起来, 展现校园当代生活, 走属于自己风格的路;在从事舞蹈教学以来, 我打破传统的编舞技法, 以探究摸索式的新现代舞创作模式, 先后创作了校园现代舞之系列舞品:《心愿》《回声》《河韵》《觉醒》《飞扬》《莺歌》《花语》《假日》等等, 舞品反映的全都是校园生活, 青少年学生内心情感的好奇、冒险、激动、奔放、喷发、浮躁、凝重、醒悟;唯美的画面, 立体的造型, 流畅的线条, 简易的服装, 不规则却合理的结构, 灵活多变的空间调度, 夺目而不夸张的技巧, 无不彰显了现代青少年学生追求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律动, 其中舞品曾代表文昌或海南先后赴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比赛均获佳绩, 为海南争得了荣誉。
我们害怕或拒绝某一新事物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无知, 青少年适合现代舞是因为舞蹈反映的是与中学生点点滴滴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与其切身利益紧紧相连, 反映了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所经历的面对挫折、困难的坚持与追求、不屈不挠或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 演绎舞蹈就是演绎生活、演绎人生、演绎他们自己。校园现代舞的创作这时谁人还敢说没有出路、没有希望?
校园舞蹈教学 篇11
【关键词】 舞蹈文化;舞蹈教学;研究
一、舞蹈的文化结构内涵
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过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主要就是站在了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舞的角度上,对舞蹈文化的产生以及演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对于民族舞蹈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主要就是指民舞文化的纵向面,主要就是在记录着民族舞蹈从产生,经过不断地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文化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层面。在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层来深入研究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可以讲舞蹈文化分为:首先是原生形态以及变异形态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态的生成都是有着各自的条件和背景的,舞蹈文化主要就要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很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舞蹈文化的这两种形态中,原生和变异的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就是累积和融合,主要就是舞蹈文化展现原生形态舞蹈的包含着一些基本的节奏以及步伐和动律及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进行保存与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其次就是指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主要就是用来展示民间舞蹈的相关结构以及表演环境和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舞蹈文化的空间上的文化层。在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的基础上来分析舞蹈文化,是可以将其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种结构的。首先就是表层结构,主要就是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等。这些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象征物主要就是指意味和记忆等这样的功能。其次就是较为深层的结构主要就是舞蹈文化中的民族舞蹈是在一定的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有着自己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很有可能就是指在民族群体意识中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二、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让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可以提高学对舞蹈深入了解。比如可以及时的督促学生们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等,还可以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去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和讨论等,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的民族舞蹈的內在,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就像我们在教授傣族舞蹈时,就非常有必要先介绍一些傣族的文化历史,傣族人民性情善良,民舞有着浓重的亚热带特有的风情。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所以如“孔雀舞”都有着宗教色彩,其次还可以将一些例如傣族喜欢水,爱洁净这样的风俗活动。
(二)通过舞蹈文化,可以将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首先就是在舞蹈文化的教育上,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比较针对性的教育,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不同让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将舞蹈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其次就是改变以往的按照学科来为目标的分工方法,转变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实施教学内容的方法,著名教育家柏拉图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了,舞蹈教育是为一作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育舞蹈动作等,不能够真正的给予学生舞蹈文化内涵,所以形成了学生只是学习基本功死板的套路。造成了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舞蹈动作缺乏创新,就算是以后走上舞蹈专业的道路,只能说是一个只会跳舞的机器人,对其他的内涵是一无所知的。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这种智能型人才的社会的。所以传授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教学时,必须要更加地重视学生的舞蹈文化品位的培养。
(三)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通过舞蹈文化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感知的能力,主要就是看可以以情带舞。所以目前在高效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主要就是从审美感知这样的方向入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简单的动作进行领悟,激发学生主动的投入到了舞蹈的训练中去,最好的就是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舞蹈中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被需要的和信任肯定的感受。在进行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生命的活力,在学生们显示的形体之美和气质美的同时,进入内外交融的境界。在赞美学生的形体和外部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舞蹈文化来感染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做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校园舞蹈教学 篇12
1 校园舞蹈教育的内涵
校园舞蹈原指20世纪20年代由黎锦晖倡导和推行的“优秀舞”, 这种舞蹈主要是在校园中对中小学生进行形体美育的教育开展的, 故称为“校园舞蹈”。现指学校里青少年参与的舞蹈活动。校园舞蹈教育是学校为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出的舞蹈教育活动, 它包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舞蹈教育含专业与非专业两种类型, 非专业的教育重点即普及性舞蹈教育。本文所谈的专指高校非专业普及型舞蹈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传授舞蹈技艺, 而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 单纯的肢体技能与表演训练并非主要目的, 认识舞蹈、理解舞蹈、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呼唤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观才是根本。校园舞蹈教育是社会舞蹈教育的一个分支, 这在形式上就已经意味着它不是以技巧性、规范化为前提, 它的功能旨在广泛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舞蹈教育活动。
校园舞蹈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特点就是学校美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达到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培养鉴别美的能力的目的;又要实现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作用。校园舞蹈教育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时代美、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所以校园舞蹈是校园人在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
在校园里, 集体舞、交谊舞、外来的娱乐舞 (如:街舞、啪啦啪啦舞等) 及舞台表演舞等等, 各见所长, 十分活跃。现今的校园舞蹈以舞台表演舞和外来的娱乐舞最具代表性。外来的娱乐舞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具有自娱自乐的时髦意义。舞台表演舞则属校园高雅艺术文化, 是个性自我表现与宣传教化的窗口。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舞台表演舞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青年人是所有文化娱乐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传承群体, 一旦他们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 又能在引导下追求舞蹈艺术的真谛, 便会迸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自己的舞蹈团和舞蹈沙龙, 许多大学在教学目标管理中还规定了艺术选修课的比例, 使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 校园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用舞蹈开启思维, 挖掘想象力。美国神经科学家戴维研究发现, 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 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左侧脑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心理活动;而右侧脑则主要负责形象、想象、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绘画艺术和舞蹈等心理活动。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 对热衷舞蹈的大学生与中国城市普通人口的智商进行过标准智力测验, 结果证明:舞蹈大学生的智商比城市人口常模高得非常显著。右脑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左脑的思维能力, 而且本身也能够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创造力。又如我国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 在“形”的想象中架起了桥梁, 引发了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的风格———狂草。对于大学生来说, 只有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然而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长期忽视右脑潜能——即创造性、形象性思维的开发, 造成大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不平衡, 耽误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 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 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对艺形象的反映, 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 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 大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达到开启思维的目的。理工科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相当强的, 若能结合舞蹈训练, 让他们用身体去感受另一种思维方式, 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换位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为他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了基础。
2.2 用舞蹈培养有品位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社会的进步, 使“专一人才”不再是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最高期待, 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型、创新型人才”。人类的文化包含两层含义, 即“文字文化”与“非文字文化”。由于应试教育滞后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 使不少专业知识相当丰富的大学生成了新一代的有文化缺陷的人。例如高校有些文艺演出, 常会出现台上台下没有呼应的现象, 台上的演员激情飞扬, 忘我投入的表演, 台下是一片眼镜闪亮下麻木与茫然的表情, 并非他们不热爱, 而是形象思维不丰富导致的缺少激情或不理解, 这种现象在我排练时也有困惑, 由此说来学历与文化素养的反差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 用舞蹈去启发他们的情感, 对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则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较之与其它艺术综合性更强, 这样高的“含金”量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方式。例如从西方芭蕾舞同中国古典舞的差异中, 我们便能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历史原因;而中国民族民间舞则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粹, 一个动律, 一个道具乃至一个眼神都在表情达意的同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舞则“直接共振于神圣的哲学思潮”, 用人体语言去讲述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 这本身就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完美体现。
2.3 通过舞蹈教育, 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外美的统一。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更高的审美修养, 表现在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人体是美中之美, 而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懂得舞蹈美的人在任何地方他们的姿态都体现着美, 不少参加过舞蹈选修课的大学生, 对形体美、举止美有了自信, 证明舞蹈的美是可以亲自体验甚至“占为己有”的。在舞蹈实践课堂上, 教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诀, 让大学生的形体语言化、情感化, 表现出时代的精神。在理论课堂上, 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美丽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 当学生走进舞蹈艺术的世界时, 他们会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当感觉的寻找、内心的体验上升为人性自然的流露时, 青年人应有的活力就会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大学生健康的体态美与内心充实的情感世界都能在舞蹈中一举两得, 难道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期待的吗。
3校园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
3.1舞蹈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 提升大学生的智能现代科学揭示, 人类自身对活动着外在世界引起的知觉来源于环境不断的刺激所给予的感受。人类理解外部世界依赖于本身的感觉器官。人们通过别人的动作和对运动事物的不断归纳、提炼, 逐步扩大对世界的认识。著名人体动律学创立者鲁道夫·冯·拉班指出:“试观察人类天赋的和获得的冲动的全部范围, 将被诱至寻找一个可能在动作时里把精神价值或者身体价值置之度外。”拉班还指出:“我们的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当皮肤受抑制产生某种方式的变形, 我们便经验视网膜的冲击亦会在听觉预告我们在身体方面的理解。人类的运动感觉是由于人体活动引起的动作感受。人们通过运动感觉理解人体之间的关系性, 这种关系性效应, 会导致一种内心反映。因此, 从身体感觉反应内心去理解人类的全部生命是可能的。德国哲学家博柯特·萨克斯说:“无论是谁, 他不了解舞蹈, 就不能说是了解生命”。由此可见, 人类通过人体感官的运动获来的感觉经验, 是人认识人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根源。校园舞蹈教育的中心是以“人”为本, 十分重视人的感官和感觉的下意识训练, 正是通过人体运动作为教育手段去不断完善学生的感官并积累其感觉经验, 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知识智能, 为迎接未来的知识更替准备好智能载体,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智力基础。3.2舞蹈有利于学生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 开掘人的创造潜能。舞蹈是美丽的, 舞者是美的, 舞蹈教育更是美好的, 舞蹈教育就是美的教育。舞蹈在肢体运动的同时, 伴随音乐节奏抬手、举足、跳跃、旋转、肌肉肌腱紧张、松弛, 各关节曲、直、旋拧等这一切刺激着动感、平衡感、听觉等的人体感受器, 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作用, 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美感意识。尤其当人体律动与音乐、与动律形式真正吻合时, 给人带来精神与生理双重的愉悦, 使身心共同处于极度兴奋、高涨的审美快感之中, 人的情感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创造性的奇想往往就会产生于这种愉悦自由和自信的心灵空间。学校开展舞蹈教育活动, 可以让学生以愉悦、快慰的心情参与舞蹈的创作、排练、表演等从而激发其创造性, 开掘其创造潜能, 并由此而及其它学习领域, 使优秀的情操、智力和体力得以充分的结合,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能力。3.3以舞蹈的律动性形态锻炼身体, 增强人的一种触觉;同理, 声浪对于耳鼓的冲压和光波对于体能作为身体的教育, 舞蹈以律动性的形态, 行使着体育的功能, 对人体的肌肉、神经和反射系统进行训练。
众所周知“健康是事业之本”, 但未必真正引起大众的重视, 教育中长期以来或仍然是把“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组成部分加以分隔, 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迹象”, 是中国体育界“阴盛阳衰”的形势, 也是中小学生中男生普遍存在体质弱的现象的根蒂所在。在当今世界, 体能的状况已愈来愈成为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显著标志。西方发达国家, 积聚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而在这些积聚优秀人才的地区必定有良好的身体教育体系。稍加注意, 他们生活的国度里, 无论美国, 还是法国, 亦都有一个光辉的重视全民舞蹈教育的过去或现在。因此, 校园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灵感、开拓思维、启发创造力的同时, 也为增强体质, 利于生存而服务, 更为未来人才的精神与灵感创建一个美好的居所, 为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体质基础。
由此可见, 校园舞蹈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在为整个舞蹈事业培养训练有素的栋梁之材的同时, 满足大批爱好者跳舞需要。舞蹈的概念早已远远地超越了表演这一个领域, 而是贯穿在人一生的文化情操修养当中。舞蹈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 人类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中, 不但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健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和培育高尚道德的价值, 还能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并且, 由此及彼, 由个体到社会, 建构一个和谐社会。
摘要:校园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园舞蹈教育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特有的兴趣及美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校园舞蹈,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舞蹈, 2001 (1) .
[2]杨仲华, 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校园舞蹈教学】推荐阅读:
谈中小学校园舞蹈课程教学计划06-18
校园集体舞蹈07-09
高校校园舞蹈教育05-15
校园体育舞蹈比赛10-12
校园舞蹈大赛主持稿12-29
实验中学校园声乐、器乐、舞蹈大赛10-09
轻舞飞扬校园舞蹈大赛策划书12-04
民族舞蹈与舞蹈教学10-04
舞蹈教师与舞蹈教学01-12
舞蹈教学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