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评价

2024-10-23

舞蹈教学评价(精选11篇)

舞蹈教学评价 篇1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界定教学评价为:“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 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变化, 确定学生是否发生变化的数量和程度。”美国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 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

一、舞蹈教学评价的定义

舞蹈教学评价是对舞蹈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通过各种测量系统的收集数据, 对学生通过在舞蹈学习上发生的变化给与定量和定性的判断。

舞蹈教学评价包括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两个方面, 它是一种比教学测量更综合的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舞蹈教学评价可以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 也可以不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 通常必须包括测量和非测量两种方法。

教学评价的对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果, 教师作为评价者应当把教学评价作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之为教学决策服务。

二、舞蹈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要求

在舞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始终遵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以科学、公正、准确为标准的评价原则。舞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所以平静的内容方式都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准, 各项教学评价得分数、评语都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达标程度, 同样, 以教学目标为准绳的原则还应反映在舞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期末的评价, 学习前的评价和学习中的评价也同样不能忽视。

在很多专业的院校考试中, 对考试的类型和程度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要求, 有些技能测验的考试还详细的规定了具体的指定动作。这为科学的评价舞蹈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 对促进舞蹈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舞蹈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

舞蹈教学评价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评价方法, 它综合了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法, 使其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在招生考试中采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方法来选拔学生, 绝对评价法保证了新生入学的必要水平和程度, 相对评价法帮助老师从具备必要条件的学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来进一步的深造。在学习过程中的考试主要依据个体差异法和绝对评价法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兼顾了相对评价法的作用为奖学金的评定提供依据和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毕业考试中则更多地采用绝对评价法来测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当然, 没有那一种方法是绝对的, 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也有着不足之处。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几种教学评价方法综合使用, 以求得到尽可能的准确、公正的评价方法。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能忽视的环节。舞蹈教学的评价是针对教学进行的价值判断, 客观地提供教学信息反馈, 具有反馈、调整、机动的功能性, 对于提高舞蹈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舞蹈教学评价的原则、方法做简要分析, 以期提高舞蹈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舞蹈,教学,评价,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姚梅林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4]刘兆吉主编:《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舒尔兹著李文恬译:《成长心理学》三联书店

舞蹈教学评价 篇2

温和,谦虚,自律,自信,诚实守信,平易近人,善于沟通、协调,乐观上进,善于思考,自我控制力强,刻苦钻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有爱心善于施教并行。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与扎实的科研技能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精通项目管理工具,擅长项目团队的组建与管理。本人性格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思考,能吃苦耐劳。熟悉各种招聘渠道,有两年大中型企业招聘工作经验。组织能力良好,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形象气质佳,具有一定的文艺才能,对工作积极负责,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与开创精神,能熟炼运用word,excei等办公室软件。自信、适应性强、办事严谨认真,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够吃苦耐劳,做事勤恳,可承受较大压力;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管理能力突出,可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能力突出,自我学习能力强,性格活泼开朗,对工作充满激情。大学四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这学期即将画上了句号,就是毕业了。回首往事,至少可以自信地说一声“我没有虚度”。

舞蹈教学评价 篇3

关键词:舞蹈教学 民间舞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15-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润养出民间舞的多情绚丽。不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使得中国民间舞的基质长久鲜活,使得各民族舞蹈的生衍浩荡不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然而,舞蹈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我国民间舞受到了现代舞蹈的巨大冲击,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融合不尽如人意,民族舞蹈的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导致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的舞蹈,风格、情感的表现没有特点、平淡无味。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改善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民间舞的生存状态,促进民间舞蹈教学良性发展。

1 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特点

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发展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本身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开始认识民间艺术在未来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民间舞教学模式的建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系统性

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统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的自然教学法则,以及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学年,相应地开设不同的科目和安排不同的课时。民间舞的教学在整个舞蹈教材体系中应以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为主线,兼容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舞蹈,不断补充、丰富其内容,构建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材体系,确保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风格和特色。

1.2 精练性

首先要以终极教学目标为核心,课程设置应泾渭分明,主次有别。其次民间舞教材提炼应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等“三性原则”的指导下,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使之贯穿教材的始终,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来更好地把握它的韵味。这里的“精”,就体现在动作中的文化性,动作的精练就体现在其凝聚了各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文化,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好不同民族的风格,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3 整合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舞蹈,这门综合的艺术文化对人的要求更是应该全面和苛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天所产生的知识量足够一个人学习一辈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应该从教授知识到教授方法。因此,应对民间舞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并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凸显潜移默化的整合性。

2 完善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途径

2.1 民间舞教学应保留原式风格

首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民间舞的教学中,我们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树立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种精华为我所用;牢记没有吸收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提高。

其次,完善民族舞蹈教学的教材结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潜心研究民间舞发展的轨迹,追本溯源,挖掘和发现其原生态动律的遗存,将有益的成分补充进教材内容中,让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民间舞发展的源流。

再次,发挥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将更多的民间舞资料与学生分享,让他们在欣赏中领会民间舞原生态的风格与特点。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请民间舞蹈的老艺人或传人来课堂上授课或讲座,积极开展民间舞的艺术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多层面、多角度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到民间舞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特色和原生态风韵。

2.2 强化“载歌载舞”的教学模式

在一些传统组合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教动作,同时也可以边唱边跳,最好是有民乐队现场伴奏。如朝鲜族的古格里、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旋子、云南花灯反崴等,都是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授课的。所以,授课过程中不但学生们很容易地进入那个民族所特有的教学语境,而且在歌唱中还加深了动作运动的气息与轨迹的调整,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明显的。它无形中成为课堂中民间舞教学与民间现存“载歌载舞”的形式巧妙的对接,传承了民间传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之民间舞专业教师教学的主体性特征,他们以身示范对音乐强化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对未来中国民间舞“载歌载舞”的教学特点进行更好的突破。

2.3 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

现今舞蹈教学课堂中依然有许多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是以音乐集合法整理、编撰的。如维吾尔族的其克提曼、赛乃姆组合,朝鲜族的古格里、安旦、许摩里、查津古格里等组合。这类组合中音乐或节奏的名称,也就是组合的名称。组合的内容是根据音乐或节奏的特点来编排的。随着音乐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情感的内涵调整动作的层次与顺序,同时表达音乐的情感,是这组合编创模式的共同规律。因而,用此种方法编排出的组合具有风格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组合新体现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中去。

因此要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保证民间舞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具体的行动和做法是不符合当前教学形式发展的。在具体的课程中,将《中国民间舞基础乐理知识》、《中国民间舞打击乐》、《中国民族民间伴奏歌曲演唱》等三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固定下来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扩充文化视野和表现技巧

在众多的民间舞中,如何去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掌握体态是最基础的。体态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是舞蹈语汇彼此相连接的骨架,是动作越落的基础。例如,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挺拔刚毅”是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维吾尔族刚强、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高度凝聚。但舞蹈中也有很多柔美流畅的曲线动作,这个特征是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为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经西域绵延伸向西方,沟通欧、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在文化艺术上也受到很大影响,如维吾尔族舞蹈中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芭蕾舞蹈的“挺拔向上”体态,又融入了东方舞蹈的“柔美曲线”韵味,从而结合为现在这样特殊的神态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教材、又能跳出其独特风格韵味的关键之一。

2.5 积极开展“以情带动,动中有情”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在发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动作中,有些人通常只注重其“形”,而忽略了其精神实质——“情”。所以,体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乏昧。由此看出,民间舞蹈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短句、组合训练,还应该在训练体态的同时,融入舞蹈的“情”,才能让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舞蹈效应。“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民间舞讲究“以情带动,动中有情”,这就说明“情”与“动作”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动作”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情”带“动”与“动”中有“情”,要求在“情”与“动作”的融会贯通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为的是让舞蹈者必须从生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民间舞气度及内在的艺术素养,“情”的贯穿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总之,民间舞课堂教学如果贯穿了“情”所发生的效应,能使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质的飞跃。

3 结语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导入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并分析、领悟这种民族文化在其舞蹈中的表現。这样在舞蹈教学中,就超越了表面层次上的动作的模仿,而能达到通过舞蹈动作对民族精神的体悟和表现。真正从“中国民间舞”的意义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民间舞学科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正视的,这也是我们舞蹈学生所应达到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俊.探析中国民间舞教学[J].科教文汇,2009(12).

[2] 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 石嘉.浅谈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J].活力,2010(4).

[4] 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3).

舞蹈教学评价 篇4

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舞蹈编导专业建设从招生计划到培养目标, 再到教学改革、管理模式等活动都按统一的计划方式运作, 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方式及其评价依然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虽然这种管理能够强化教学的规范性, 但在强调学生自我创造力的今天, 缺乏主动性培养的有机环境。同时, 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 教学计划缺乏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文化进步的新成果, 相同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重复讲解, 如此等等都将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教学评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 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工作。如果缺乏改革意识, 没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把握, 就难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当前, 在舞蹈编导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许多学校用其它学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舞蹈编导教学的质量, 不分学科、不分专业, 不分方向, 以至于或略了舞蹈教学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由于评价对象的学科方向不同, 完全统一的评价项目不适用于所有被评价的对象, 因此, 如果想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评价舞蹈编导教师的教学质量, 就要求其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适合学科的各个方向, 否则其评价结果就不具有科学性。

同时,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能力, 学校的教学条件、管理水平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等。但是, 学校的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直接由教师主持的, 因此, 教师的思想态度, 业务能力直接制约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同时, 由于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 我们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 必须分析有关条件, 寻找可比因素, 设计一个全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和合理。

二、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的基础,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舞蹈编导学科工作的重心, 加强教学质量检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 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 让教师获得全面、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 为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看来, 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诊断教学问题

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准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利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改革, 适应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把握,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措施,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践证明,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 而且也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直接的反馈信息。

(二) 引导教学方向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是教学评价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综合表现, 它建立在对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问题的诊断和多种反馈信息的获得等基础上, 具体表现为对教学方向、教学方法及其策略的更换, 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调整等。同时, 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 常常要受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影响。所以, 要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 检验教学效果

检验并评价教学效果, 是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学任务的落实, 以及稳定的教学秩序都离不开严格的教学检验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学生是否掌握了预定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否得以实现, 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验证。所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把握,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环境因素, 把评价制度建设纳入研究和重视的范围内, 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 明确岗位职能, 贯彻责任意识。

三、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评价的推进

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 必须适应并配合教学管理的改革, 结合时代精神, 并以文化创新为指导, 确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评价结构, 在教学评价管理目标中应做如下改进:

(一) 关注教学创新实现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教育的舞蹈编导学科培养的人才, 主要是具有舞蹈编舞与导演双重能力。那么, 日常的舞蹈编导教学就成为了舞蹈创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教学的不断更新与创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尤其, 在专业课程更新方面, 要通过教学的不断更新, 把课程更新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的提高, 以适应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 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关注教学的主要施教环节, 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在拓宽教学思路的同时, 拓展新的教学手段。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班级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大力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要尝试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 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继而扭转单一模仿的教学方式。

(二) 加强学术研究推进学科研究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等教育院校各项建设的核心, 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 在许多院校的舞蹈教学管理体现出“重常规管理, 轻学术管理”的现象。舞蹈编导学科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宽、专业精、能力强, 并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舞蹈文化人才。因此, 学校中心工作就是教学, 但是, 要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统一起来, 把科研引入教学才是真正的重视教学, 所以, 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契机, 加快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共同进步, 实现优化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同时,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管理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化学术管理上, 认真抓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等内容的改革, 将学术管理融入教学管理之中, 推进舞蹈教育教学的创新思路, 继而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

(三) 加强教管结合健全评价制度

舞蹈编导学科是教学与管理的结合,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功能的关系, 对于提高舞蹈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价值。教学管理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 不同阶段的教学管理层次相互独立、彼此联系。

首先, 学科领导要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实践证明, 这种例会制度可以较好地形成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中枢, 可以有效地而配合教学评价工作。

其次, 教学监控系统要不断完善。教学监控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 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主管教师看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

再者, 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挂钩。教学环节的严格推进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所学加以运用, 不能找到合适工作岗位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实现自我价值, 则教学与其结果部分就会脱钩, 其后果不是学生不能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 还使得教学的成果无法很好地转换为社会效益。所以, 如何更好地将教学结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教学价值的有效发挥意义重大。

结语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 各高校舞蹈专业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新的判断, 如何实现舞蹈编导教学管理的时代转型, 并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复合型舞蹈编导人才, 不断改进舞蹈编导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被提上日程。各大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管理要从宏观的文化视野把握整体的办学模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规范化管理, 面向时代现实需求, 结合各校办学实际, 设计一套兼具开放性、创新性、科学性特征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乃是推进我国舞蹈编导专业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孝彬主编, 《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著, 《舞蹈教育学》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3]刘青弋著, 《动感空间》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4]于平著, 《高教舞蹈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舞蹈教学评价 篇5

【关键词】 舞蹈文化;舞蹈教学;研究

一、舞蹈的文化结构内涵

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过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主要就是站在了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舞的角度上,对舞蹈文化的产生以及演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之上。对于民族舞蹈在时间上表现出的主要就是指民舞文化的纵向面,主要就是在记录着民族舞蹈从产生,经过不断地发展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文化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层面。在时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层来深入研究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可以讲舞蹈文化分为:首先是原生形态以及变异形态这两种形式。这两种形态的生成都是有着各自的条件和背景的,舞蹈文化主要就要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很多方面的作用。而且在舞蹈文化的这两种形态中,原生和变异的演变也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就是累积和融合,主要就是舞蹈文化展现原生形态舞蹈的包含着一些基本的节奏以及步伐和动律及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进行保存与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其次就是指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主要就是用来展示民间舞蹈的相关结构以及表演环境和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舞蹈文化的空间上的文化层。在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的基础上来分析舞蹈文化,是可以将其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种结构的。首先就是表层结构,主要就是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等。这些可见的物质性和动态性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象征物主要就是指意味和记忆等这样的功能。其次就是较为深层的结构主要就是舞蹈文化中的民族舞蹈是在一定的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有着自己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这样的无形的意识形态。也很有可能就是指在民族群体意识中的宗教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二、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让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可以提高学对舞蹈深入了解。比如可以及时的督促学生们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发源地的民俗文化等,还可以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去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和讨论等,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的民族舞蹈的內在,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就像我们在教授傣族舞蹈时,就非常有必要先介绍一些傣族的文化历史,傣族人民性情善良,民舞有着浓重的亚热带特有的风情。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所以如“孔雀舞”都有着宗教色彩,其次还可以将一些例如傣族喜欢水,爱洁净这样的风俗活动。

(二)通过舞蹈文化,可以将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首先就是在舞蹈文化的教育上,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比较针对性的教育,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于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不同让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将舞蹈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其次就是改变以往的按照学科来为目标的分工方法,转变为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实施教学内容的方法,著名教育家柏拉图就已经能够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了,舞蹈教育是为一作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校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育舞蹈动作等,不能够真正的给予学生舞蹈文化内涵,所以形成了学生只是学习基本功死板的套路。造成了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舞蹈动作缺乏创新,就算是以后走上舞蹈专业的道路,只能说是一个只会跳舞的机器人,对其他的内涵是一无所知的。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这种智能型人才的社会的。所以传授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教学时,必须要更加地重视学生的舞蹈文化品位的培养。

(三)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通过舞蹈文化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感知的能力,主要就是看可以以情带舞。所以目前在高效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主要就是从审美感知这样的方向入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简单的动作进行领悟,激发学生主动的投入到了舞蹈的训练中去,最好的就是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舞蹈中去,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被需要的和信任肯定的感受。在进行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生命的活力,在学生们显示的形体之美和气质美的同时,进入内外交融的境界。在赞美学生的形体和外部动作的同时,还可以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舞蹈文化来感染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做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舞蹈教学评价 篇6

1 体育舞蹈起源及发展

1.1 体育舞蹈的起源

体育舞蹈起源于英国, 盛行于欧美。是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 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 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 达到自娱自乐、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体育运动。不同的舞种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热情奔放与浪漫柔和并存,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1.2 体育舞蹈的在高校的发展

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把体育舞蹈列为普修和选修课程, 全国各高校也开展了体育舞蹈的教学,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锻炼手段。随着终身体育观念的深入, 对体育舞蹈的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2 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的价值

2.1 心理学价值

长期的学习生活会使人感到压抑、枯燥无味,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这些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以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发展就特别重要。参与体育舞蹈活动能够使人从紧张的情绪中走出来, 使人的注意力从学习转到运动上来,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疲劳, 愉悦心情, 也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2 社会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男女共同进行的双人或集体运动, 在运动中能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对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更能迅速的适应新的环境。

3 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多种手段和途径的总称。使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下进行观察和练习的过程。由于体育舞蹈不仅仅是向学生单一的传授运动技能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礼仪等, 因此要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3.1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本文根据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 参阅了相关的文献和走访了多位专家, 筛选出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因素, 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通过SPSS17.0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因子分析, 经过球形检验结, 因子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达0.000, 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被采用。

3.2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参与因子

参与因子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主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 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运动天赋、性格、性别、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经验、运动技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3.2.2 教学因子

教学因子主要有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组成。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和各环节教学中教学原则的指导作用都应该放在首位。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任何情况下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适合才是最好的。而教学过程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发展规律。新授课以教为主, 复习课以练为主, 只有在充分的把握住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特点, 才能够选用最佳的学习方法完成最佳的学习任务。

3.2.3 环境因子

体育舞蹈教学的课时总数以及场地器材的设备是否完善, 对于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没有充足的课时总量, 学生进行学习的机会将减少, 导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以多种多样, 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 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很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是体育舞蹈运动在大学中难以持续的发展下去。学生人数的多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影响作用, 如果人数过多, 只能过多的采用集体教学, 难以做到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

3.2.4 思想科技因子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受到教学理论的制约还要受到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下,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体育舞蹈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符合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最终思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方法得到了补充和更新, 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4 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体育不但要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师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等, 同时还要有与现代学生思想相符合的快乐体育教学法、诱导学习法等, 只有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 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

4.1 快乐体育教学法

快乐体育指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付出努力获得成功后,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快乐体育不是散漫体育, 并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真正实现高效协调的学习机制。在快乐体育教学中, 学生不只是学习和模仿教师的动作还要学会自觉的参与这项运动, 和教师进行相互交流, 探讨学习心得, 是体育舞蹈教学的教育价值得到放大。快乐体育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强调发现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学习法

实践学习法指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在实际操作中边改进边提高的方法。体育舞蹈是一门注重社会交往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适当的教学内容放到舞厅中, 使学生体会到舞会上特殊的氛围, 在场景音乐中更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培养乐感对肌肉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学到社交礼仪,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要使学生明白, 只有把所学的技术动作灵活自如的运用到实际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由于体育舞蹈是男女共同配合的一项运动, 更应该教育学生注重行为举止, 建立正常的男女交往关系。

4.3 C AI教学法

CAI教学法是把多媒体, 摄像机等现代化技术运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上来。CAI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动作的错误之处, 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 自己纠正错误动作, 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CAI还有利于个别教学, 对于技术动作接受比较慢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的巩固练习, 对于技术动作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说还可以提前自学。CAI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给学生, 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便捷。

4.4 双语教学法

体育舞蹈双语教学法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全部或者部分采用外语 (主要指英语) 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技能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对待体育舞蹈学习的兴趣高于没有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 说明进行体育舞蹈双语教学时可行的, 这也符合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但是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有精湛的运动技能同时还要良好的英语基础, 这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和谐教学法

和谐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同时做到教学的诸要素与教学过程、环境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教学法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出发, 整体规划自身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排除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谐教学法是辅助体育舞蹈学习最好的助手, 更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4.6 动作示范法

作为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示范法仍然是最基本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动作示范法是指教师以自身的完成的动作为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动作示范法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体育舞蹈动作的优美, 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使自己的技术动作更加完美。动作示范法的特点是简便灵活, 使用范围广。

总之, 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们要取之所长, 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做到最优化, 这样才能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思路, 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 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体育舞蹈是集体育、艺术、教育于一体的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不但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竞技性, 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随着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中的广泛开展, 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追捧。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出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有关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创新型建议。

关键词:创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军.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及教学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8 (1) :119.

舞蹈教学评价 篇7

关键词:舞蹈文化,即兴创作,多媒体教学

多年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经验, 让我对民间舞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观点, 即舞蹈文化与创新舞蹈教学法的运用。如何将舞蹈文化融入民间舞课堂, 如何在教学方法上创新,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追根溯源, 树立多元文化观, 从文化意蕴中寻找舞蹈的动律

文化具有双重性, 其一指物质、制度、精神、心理等范围, 其二指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成果, 是人类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总称。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的自然浪潮或人为浪潮中接触交流、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

舞蹈教学必须强调从舞蹈文化中找着眼点。研究中国民族审美观念和具有中国本土思维逻辑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挖掘文化的精髓和深层内涵, 尊重民族的乡土特色和舞蹈文化, 以民族舞蹈文化为资源, 从舞蹈动律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识别舞蹈动律特征。以多元的文化观融贯民间舞教学的始终, 以此开启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动作的接受, 具体方法概述如下:

1. 以民族文化为背景, 作为民间舞蹈学习的第一程序, 了解民

族舞蹈文化的历史变迁、生态环境、形式内容、美学特征等, 并形成全方位的概念。

2. 深入田野调查采风, 掌握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体验原生态民

间舞蹈文化特征和表演的特点。从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文生存空间及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等方面, 研究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意识、审美心理等文化现象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探寻舞蹈形成的内部基因, 感受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

3. 加强与各学科的交流与研讨, 树立综合交叉性及综合边缘

性的新型多学科研究方式, 借助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与舞蹈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民族民间舞的成果和文化现象。

4.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 探索动态性的舞蹈形象。从舞蹈动态形

象中, 分析历史积淀的文化因素, 以多元文化观作为舞蹈文化类型的特征。

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 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 其表现形式是群众性的活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改革, 改变了口传身授的单一教学方法, 继承和发展了“即兴创作”的历史文化遗产, 实行“发散思维, 即兴创作”的创新教学法, 结合主动性与实践性, 谋求把舞蹈动作的学习与即兴创作方法, 与现代观念、创新思维及自然意识培养相结合, 以“心动”调动“身动”, 将所获得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经过自主探索, 变革创新, 把现实生活的情感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意识。

在“即兴创作”的教学实践中, 树立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传承的教育观念, 以民族文化为根基, 将民族文化作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本质, 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背景, 以人体情感感受民间舞独特的形态和风格, 以情感感悟支控外在运动创造为教学基础, 创造性地运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资源和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 进行民间舞蹈形态的提炼和发展。在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专业舞蹈教师, 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将“发散思维、即兴表演”付诸于教学实践。

1. 发挥民间舞丰富的动态, 体现文化性和动作性融合的自身

价值, 激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突破创新的能力、联想整合的能力, 实现“发散思维、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

2. 以学生为本, 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

系, 让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 使教书匠转换成教学设计师、指导者, 追求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学习氛围,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选择特点鲜明, 针对性强的音乐, 循序渐进, 有目的的引发

学生创作兴趣, 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 并不断地提出要求、修改动作、解决舞蹈段落间的衔接, 调动学生创作的潜能。

4.“即兴创作”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

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 教师应善于以文化启发、文学引导、音乐刺激、美术联想、空间构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即兴”状态, 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创作, 爱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肯定学生自然投入的表情体验, 不过于拘泥形式和看重结果, 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捕捉“即兴创作”的闪光点, 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利用多媒体获取民间舞蹈文化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法, 具有信息丰富、方便快捷等特点, 大量文化资料的储存和查询, 以及形象生动逼真、风格纯正味浓的直观形象, 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方便简捷的教学通道。

1. 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将新颖、直观、形象的舞蹈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积极有效地开发学习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创造潜能。

2. 多媒体的教学, 拓宽课堂教学容量空间, 利用直观形象的可

观赏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帮助他们深层次地理解舞蹈文学常识, 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使舞蹈技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那些具有生命意义、饱含情感的动作符号和舞蹈的精神表现力, 不仅能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而且还会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以, 要想真正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舞蹈教师就必须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舞蹈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篇8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别, 这不仅是因为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更主要的是舞蹈的多种表现形式代表着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包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艺术表现。传统的民族风格舞蹈包含着原有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经过不断地演变和现代舞蹈的结合, 既能够体现现代的时尚和风味, 也能保留传统风格上的原汁原味。这种经过提炼和凝结的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糅合, 尤其对其民族性的代表性动作的拆解、呈现, 不能拘泥于舞蹈形式本身, 要深度挖掘和理解民族性的内涵。

(一) 民间舞蹈中的体态和律动表现方式。民间舞蹈的风格本身是指超越了以往现代舞蹈中的一般代表性的动作, 正是因为其独特性, 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官认识, 带动现场氛围, 符合文化气息。以东北二人转为例, 在丢扇子、扭秧歌等带有东北风情的民族舞蹈中, 我们看到演员往往上身相对靠前, 以一种略微倾斜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 这种独有的本地文化动作凸显了当地人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利用腿部的走法, 配合相关动作达到律动的效果, 这种体态和动率的相互结合是需要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和摘选的, 透过舞蹈动作的精气神, 提升舞蹈的民族性风格。

(二) 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在民间舞蹈训练中, 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 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 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 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 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 不断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 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 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 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 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 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 教学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 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概念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 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 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 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读。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方式归类可以概括为:积累文化、剖析动作、培养情感。通过对理论教学、研究水平、语言表达、舞蹈示范等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督促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继续精进专业知识, 更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一) 从训练积累的角度来谈。民族舞蹈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长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产物, 要求教学者在对民族舞蹈的“风格性”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加深功底, 透过“探本求源”的方法, 层层深入, 将舞蹈中的动作和神韵与其长久形成的情感传统与审美特征相结合, 从而将其内在意蕴揭示出来。

(二) 从动作分析的角度来谈。众多资料显示, 我国民间舞蹈多源于对于劳动现象的提取, 关系到人们生活常态的抽象化处理, 教学者应该结合劳动的美感和艺术的特色, 实现舞姿舞步是民间化风格, 同时对典型的体态动作、步调节奏加以把控, 充分给学员以发挥的空间, 加强其表现力。

(三) 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谈。我国民间舞蹈寓意着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 在舞蹈的表现当中带有快乐、舒畅、自然等情感, 这就要教师在分解动作中注意加工, 将理论性的、感官性的内容上升至精神领域, 提升艺术层次, 让学生切身体会情感和动作的融合、历史和动作的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对典型的民间性手法予以解读, 将其历史、文化、情感、表现方式进行统一化处理, 将题材变成动力, 并尽可能在此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2]吴徳岗.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3]王吉则.我和民族舞蹈[M].拉萨:西藏艺术出版社, 2012.

舞蹈教学中如何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篇9

一、强化教育观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是学生与教师一体化成长的教育。舞蹈是一种视觉形成的艺术, 人体活动的艺术。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综合之后形成的, 教师只有对民族舞蹈属性深层次的把握, 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 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技术经验的积累综合地表现在教学中,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 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更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事业, 启发学生深层次地研究民族舞蹈风格, 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模拟。如在维族舞蹈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使维族舞蹈已不是原始和原形的反映, 而是给以艺术典型化的概括和升华。如舞蹈中的摇身晃头、移动颈项、托帽式、扶胸礼等动作, 显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后升华为典型化的舞蹈语汇。维族舞蹈的这一特点贯穿各个部位, 如脚、膝、腿、躯干、腰、胸、臂、腕、手、颈、头、眼等诸多地方无一没有特殊要求, 从而形成维族舞蹈的体态、神态、动态、动感、力感等独到之处。这一切构成了维族舞蹈结构的多样、多面、多层次、多变化, 但又统一于一种民族风格之中。浑然一体, 鲜明独特, 是维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把握了舞蹈整体风格之后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而达到体现舞蹈动作、表现舞蹈感情、获取舞蹈知识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 完善其专业, 高尚其志趣, 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通过比较鉴别,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时, 人的思维往往是比较活跃的, 记忆效果也是最好的。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民族舞蹈风格进行比较鉴别,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且对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民族舞蹈有着较敏感的辨别力、接受力和表现力。例如:在学习维族舞蹈的“微颤摇身动律”时, 强调把握好膝部既有控制又富有内涵的弹性, 强调动律中“微颤而不窜”, 从而凸显维族舞蹈腰背挺拔的体态。又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律以及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等动作中的两腿颤撩、松腰松胯等等。分析不同民族的舞步在膝关节上的不同运用, 并加以比较, 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能力, 区分舞蹈风格的不同之处。再比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顺腕时, 将蒙古族舞蹈的硬腕, 让学生加以比较, 理解其中的个性和共性, 即:虽然都是手腕动作, 但各民族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 会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学生有独立思维能力, 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比较、鉴别、保存民族舞蹈风格奏, 加大了舞蹈课堂密度, 有效地提高了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介绍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美、朝鲜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仿鹤的动作与姿态以及蒙古族舞蹈模仿矫健的大雁时。进行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播放及介绍各民族分布地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的课件播放,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同时更加明确和直观。从而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注重教学实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作为认识主体, 能主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的主导活动, 它高于教育认识活动。舞蹈教学以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具体实践为主要特征, 因此教学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保存民族舞蹈风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 调动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首先应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具有独特灿烂的舞蹈文化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极具感染功能。藏族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朝鲜族舞蹈《长鼓舞》、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 不但宣传展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辉煌历史, 而且使学生的艺术素养、认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并在欣赏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将脑海中多层表象组合在一起, 更好地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又如当今大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 应运而生的大型原生态民间歌舞集《云南映象》, 舞剧《八桂大歌》、《印象刘三姐》、《一把酸枣》等优秀的舞蹈作品, 既将各民族的舞蹈得以挖掘、保留和发扬, 又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舞蹈走遍了祖国大地, 走向世界, 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民族舞蹈之花, 以及民族舞蹈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 就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及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如我院定期开展“民族舞蹈知识竞赛”, “民族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 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 学习和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 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 还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本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 也是对现有民族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田野考察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到民间去考察调研, 让学生时刻感受民族舞蹈与人民生活、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同时还可以实现本地区优秀的、传统的舞蹈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进入新世纪, 有众多艺术形式的冲击,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 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 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做认真的剖析、研究, 才能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从而推动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均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舞蹈艺术是这光辉历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舞蹈教学中, 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学生的民族舞蹈知识, 积累学生的民族舞蹈素材, 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使其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舞蹈风格,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民族舞蹈;应用;幼儿舞蹈教学;融入

舞蹈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内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根据自己民族风俗特色编创出独特的舞蹈,并世代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欣赏价值较高,如果将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幼儿视野,提升其艺术审美力,强化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幼儿了解到民族特色和传承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因而,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的价值

(一)民族舞蹈能够丰富幼儿舞蹈知识和增强民族感情

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激发幼儿想象,激发其舞蹈学习积极性。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内含着古老传说,在舞蹈教学中可以先向幼儿讲述传说,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调动其热情,提高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民族舞蹈来领略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并强化其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1]。幼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了解民族、认识民族和继承民族精神是幼儿的历史使命。由于幼儿活波爱动的天性,使得舞蹈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加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美丽,感受其魅力,进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深化其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比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筷子舞、骑马舞及傣族舞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不仅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能强化幼儿对民族舞蹈独特魅力的领略,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民族文化,激发其探知少数民族的欲望,进而增强其对少数民族的感情。

(二)培养幼儿对民族传统的尊敬感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非常强烈[2]。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体会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及生产,增强其探寻民族文化的欲望,进而萌生对民族文化的敬意。例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傣族舞时,可以采用葫芦丝伴奏,让幼儿在此伴奏下翩翩起舞,以感受傣族民族风格和民俗氛围,利用锣声让幼儿感受拉祜族的民族生活;利用民族舞蹈中的独特服饰和民族音乐、风俗照片等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

(一)民族舞蹈氛围的营造

活波爱动是幼儿的天性,活波也是民族舞蹈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首先应营造活波的舞蹈氛围,以体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贴合幼儿的天性,再选择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音乐,比如维吾尔族的《阿拉木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马》等蒙古音乐,以此欢快的民族音乐来营造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氛围,让幼儿在此氛围中去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将民族舞蹈同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学习民族舞蹈,以提高教学效果[3]。此外,将幼儿舞蹈教学分成舞蹈表演、舞蹈知识及舞蹈手工等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各不相同。舞蹈表演板块主要为幼儿提供少数民族服饰、道具及民族音乐,引导幼儿换上民族服饰表演民族舞蹈,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服务,满足幼儿的表现心理,以提高其学习民族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民族舞蹈知识板块中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和舞蹈文化,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舞蹈知识。如傣族孔雀舞,向幼儿介绍孔雀的美丽和吉祥寓意,孔雀舞代表着傣族人民对幸福、善良和勤劳的追求及向往。民族舞蹈手工板块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搜集少数民族风俗照片、民族乐器及舞蹈服饰等资料,让幼儿对民族舞蹈知识及民族音乐进行充分了解,并制作相应的民族舞蹈服装及相关视频。比如傣族的孔雀舞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孔雀头饰、裙子等;制作维吾尔族的方帽、小马甲等。

(二)民族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民族舞蹈具有较为丰富的类型和内容,一些舞蹈虽然具有较高的欣赏性,但动作难度较大,不适宜幼儿学习和表演。加上幼儿接受能力的限制,动作难度过大,幼儿很难掌握其精髓,进而使其丧失学习信心和降低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因此,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应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种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应适合幼儿学习能力,以简单易学且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为宜,比如蒙古族的《骑马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民族舞蹈的独特和优美,还能保障其掌握和理解舞蹈动作要求,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当然,合适舞蹈的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舞蹈技能和知识,且教学经验丰富。幼儿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的特殊表现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则很难把握幼儿民族舞蹈同民族舞蹈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传承。可见,舞蹈教师应提升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民族舞蹈教学新理念。当然,幼儿园也应强化民族舞蹈教师的技能培训,规范教师行为和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灵活应用各种方法,以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民族舞蹈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激情和普及、传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应贴合幼儿心理和天性,注重舞蹈文化的全面渗透,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媛姝.幼儿学习民族舞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3(20):107.

[2]孙雯.提高幼儿舞蹈教学魅力的策略分析[J].商,2013(22):349.

针对舞蹈及舞蹈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篇11

谈到舞蹈, 它一直给与我一个这样的感受。什么是舞蹈?它是借人体动作来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需要舞蹈语言, 表情和舞美等多种要素结为一体才得以完成的。当然, 作为舞蹈演绎者, 也会有很多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有相对较好的基本功, 还需要有很强的理解力, 更要求有很丰富的感受音乐的感知能力。一般来说, 舞蹈大致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我, 踢踏舞和爵士舞六大类, 但前三种相对于后两种在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中更为常见和运用。关于这常见的三类舞蹈, 我想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见解与分析。

一、对于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的理解分析及自己的感受

1. 中国古典舞。

它早就被蕴藏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下, 是名列前茅在五十年代的舞蹈家们开创的一门课题。它的训练方法是以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手法为借鉴的, 并结合我国的戏曲艺术逐步发展的一个舞种。以《爱莲说》这部作品为例, 它是古典舞中一部不朽之作。借莲花的形象来比喻赞扬中国女性“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以“小舞花”为主题动作, 舞者的舞姿和韵味把古典舞中“圆”讲究和“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 从而把爱莲说的主旨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今, 颇多的古典舞作品中逐渐向高难技术技巧方向发展的并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杂技式的训练, 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这两大艺术门类更好地吸收借鉴, 促使二者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却丢失了古典舞中最本质的韵味。因此, 我们应当扬长避短, 打破封闭模式的束缚, 在保留古典舞原始形态的基础上, 大胆的开拓想象思维进行编创与研究, 从而使古典舞在世界各地得到更好的发扬。

2. 民间舞。

它是依据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环境差异而划分的一种传统气息较为浓厚的舞蹈艺术。民间舞之下包含了很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很透彻的去掌握各个民族的民间舞, 需要从各个民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解, 才能更好的去感受不同民族的民间舞的魅力所在。就西藏地区的藏族舞蹈来说, 它的基本舞蹈形态大致有松胯、弓腰、曲背三种, 然而这些特点和它所处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 这些动作会在舞蹈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要多了解民族文化, 感受民族气息, 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各民族的舞蹈特点。

掌握民间舞需要的并非仅仅掌握它固有的民族模式,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新颖的东西。只有把各民族的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让每位舞者们在呈献给观众优美的舞蹈动作的同时, 让观众们通过视觉刺激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国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韵味。

3. 现代舞。

它是二十世纪初兴起与西方的一种舞蹈派别。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矛盾和人们心理特征的舞蹈。它以打破旧模式、树立性格为宗旨, 相对于古典舞和民间舞来说较为自由。它能使舞者身心得到自然的天性解放, 让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完全的释放, 让舞者和音乐更好地融为一体, 从而培养舞者创造力、打破舞者固定的思维模式。以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为例, 舞蹈注重了对情感的抒发与把握, 把内心深处的东西激发出来, 赋予了整个舞蹈生命力, 使生活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

现代舞, 不仅与时代发展相靠近, 他让舞者在解放内心世界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激发了舞者的创造性思维。

二、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它们三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舞蹈种类, 都是以肢体语言和情感的抒发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 都需要以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舞美融为一体才能得以发展的。

就三者的不同来说:古典舞:讲究“圆”以“欲左先右, 欲前先后”为宗旨, 对舞者的要求与民间舞和现代舞也略有不同之处。它对基本功以及身韵都有较高的要求。民间舞:要求舞者对各个民族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和很强的感受能力, 即舞感, 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对各民族不同的理解借助肢体语言展现出来。现代舞:相对于其他两者来说, 较为自由, 具有一定的古典色彩, 但不收任何形式的限制, 较为注重武者的自身感受和自身情感的抒发。

三、各类型舞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反映出的情况

1. 古典舞。

就各个舞蹈对于舞者不同的要求来看。它严格的要求, 是学生们会督促自己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和对身韵更高层次的追求, 从而使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在现阶段古典舞的发展相对于现代舞较为封闭, 并无法使学生与所接触的舞蹈产生一致的心灵的共鸣。所以致使学生难以走出古典舞的框架束缚, 以致于创造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

2. 民间舞。

由于民间舞所带有的特性, 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深的感受到民族的地方特色, 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 在让自己演绎舞蹈的同时, 培养了自身对舞蹈的感受与理解能力。

3. 现代舞。

借着其不受形式限制的特点, 学生们可以凭借着自己对不同舞蹈音乐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 从内心深处借着自己的肢体语言, 使舞蹈音乐融为一体, 也使自己的内心充分的释放,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以后现代舞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这三大舞种来说, 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使学生对身体韵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是最基本的, 并为民间舞和现代舞的学习铺下了坚实的道路。民间舞的传统技术技巧使学生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用肢体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与此同时, 让学生的表现力和自身的舞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现代舞, 就学生而言, 与其他两种不同的是, 他不仅没有具体的束缚, 还能激发人内心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 达到让学生自然地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形成乐舞合一的效果。但是就这种教学模式而言, 对学生有这样的影响。

当代中国传统教学模式里, 口传身授变成了主导, 学生对舞蹈的感受与理解, 大部分都来自于老师所传授的具体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 对老师传授的动作单一的模仿, 缺少了自主动脑思考、感受的过程。所以, 要让学生们有丰富的创造力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创作空间。

五、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言, 应采取的解决方法

1. 由于各个学生不同的舞蹈程度, 一些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

而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 一味的批评反而会适得其反, 让自卑程度加深。因此, 要从各个方面给予他们鼓励、支持,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有坚持走下去的勇气。

2. 艺术源于生活。

因此, 深入生活, 去观察、去了解就成了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对学习民间舞显得尤为重要。“生活采风, 感受生活“变为了一个最好的途径,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3.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除了其编舞的过人之处以外, 也少不了舞者投入的表演, 即表现力。

一个舞者的表现力与其性格等自身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表演课成为学生天性解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学生在对各种动物或是不同人物形象模仿的同时, 感受生活, 让学生内心得到解放, 使学生的肢体语言变得自由, 收放自如, 不会过于拘谨。

4. 在表演课的热身下,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即兴创编课和表演课同等重要。

有了表演课对学生解放天性的影响, 是学生跳出了固定的思维框架模式, 根据自己的内心意识去创编, 让创造性思维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即兴创编的课堂上。

六、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 这对中国舞蹈文化是否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在创造性思维运用的同时,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舞蹈文化的本质。否则, 中国的舞蹈文化就失去了其本质灵魂。在中国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保留其本质, 还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舞蹈文化, 从而使中国舞蹈文化有更好地发展前景。

上一篇:课堂帮助下一篇:跳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