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舞蹈教学

2024-10-19

心理学舞蹈教学(精选12篇)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1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体, 兼有艺术和体育的特点, 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以竞赛和表演的形式广泛流行于国内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体育舞蹈。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 其目前拥有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思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就是积极情绪和体验, 并认为积极情绪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这些理念与体育舞蹈教学目的不谋而合, 都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自我满足感与主观幸福感。因此, 充分了解积极心理学是更好地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的需要, 是深入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需要。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1.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推孟关于婚姻幸福感的研究, 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项研究也被搁置。到了二战后, 人们开始将关注放在了战后创伤疗愈的研究上, 遗忘了个体的积极情绪面, 更多地去研究人的消极情绪面。直到20世纪50、60年代, 马斯洛、罗斯杰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和“人性善”的观点, 使部分心理学家将视角转到人的积极情绪上, 对当时的心理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末,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 人类没有随之变得更幸福, 相反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这种现象引起心理学家对预防心理疾病的思考。积极心理学提出只有将关注的重心放在爱、乐观、高兴、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上, 心理学才能真正帮助个体实现其自身价值, 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如何帮助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比较好的环境下, 挖掘其自身潜能, 从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重点。

1.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现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这四个方面。

1.2.1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爱、快乐以及主观幸福感。其中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这些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即: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都能同时体验到其他的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都有拓展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 比如体力、智力、社会感知力等等。

1.2.2 积极的个性特征

积极的个性特征包括两个方面: (1) 正性的利己特征, 即积极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目标、能感知到生活的意义、有足够的抗挫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 积极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即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敢于向他人求助并且接受帮助, 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勇于向他人提供帮助, 并有能力帮助他人顺利解决, 愿意经营与他人的关系。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而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各种压力。乐观是积极的个性特征中的一种, 也是引起较多关注的一种, 乐观能使我们积极向上并且能提高我们的抗挫力, 不仅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1.2.3 积极情绪与健康

众所周知, 情绪会影响生理健康。郁闷、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而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产生对未来的憧憬, 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拥有积极情绪的人会很快调整自己消除消极情绪, 所以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对病人而言, 拥有积极情绪的病人相信自己会痊愈, 所以更愿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 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病人的身心状态有着积极影响, 使病人更容易进行康复活动。

1.2.4 关于创造力和天才的培养

在关于天才的许多研究中, 我们可以看到天才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我们称之为天赋领域, 有着极强的自我实现感和求知欲并且能长期坚持。许多研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来证明创造力和天才是后天培养的, 比如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 包括: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等。

2 积极心理学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课程内容三个方面构成。积极心理学如何更好地作用于体育舞蹈教学活动, 以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 将由下面三个方面阐述。

2.1 体育舞蹈教师

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 对体育舞蹈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体育舞蹈是集艺术与体育于一身的健身娱乐项目, 因此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竞技性。体育舞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帮助学生们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 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 大胆展现自己。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 帮助学生积极认识自我,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体育舞蹈中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并产生积极情绪更好地进行体育舞蹈的课堂内容, 从而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2.2 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舞蹈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双人舞蹈, 必须男女舞伴搭配才能完成一支动人的舞蹈。一方面, 学生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的吸收技术知识;另一方面, 利用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个人特征, 即: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既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提升自身技术, 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帮助舞伴掌握体育舞蹈技术动作, 并形成良好的舞伴间的默契。

2.3 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 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此。体育舞蹈是艺术与体育的结合, 本身就含有文艺性和竞技性。这就要求体育舞蹈教学课程组织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化,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目标。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 包括: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策略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舞蹈选手。

3 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原则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体育舞蹈想要蓬勃发展的要求。该文简单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其研究领域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在了解积极心理学后, 认为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 并从体育舞蹈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形式三方面进行阐述。体育舞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为总目标, 以转变教学思路和模式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特征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体育舞蹈课堂上保持积极情绪更好地投入到体育舞蹈的学习中。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原则, 对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从体育舞蹈教师、学生、课堂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认为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指导体育舞蹈的教学活动, 并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体育舞蹈教学活动,积极情绪,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苗元江, 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81-87.

[3]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15 (3) :321-327.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2

摘 要:体育舞蹈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将体育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美学元素融为一体,在音乐的伴奏下,双人或者多人配合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的一项具有竞技性和舞蹈艺术欣赏性的体育运动性舞蹈。本文对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体育舞蹈教学降低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体育舞蹈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展开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素质、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顾名思义它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它是继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后的又一项新兴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融为一体,在音乐的伴奏下,双人或者多人配合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的一项具有竞技性和舞蹈艺术欣赏性的体育运动性舞蹈。因其具有一定的娱乐健身价值和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比普通体育运用更具有人文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近几年来拉丁舞、标准舞、交谊舞随处可见。随着体育舞蹈的兴起,各大高校也加强了大学生们体育舞蹈的教学,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果。通过教学训练结果表明体育舞蹈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1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中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随着时代因素、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变得不同,但其中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当代大学生因其还未踏入社会,各方面条件有限因此对社会及对审美能力来说也比较有限。而体育舞蹈是一种汇聚了体育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和美学元素 为一体的种类繁多,陶冶人们情操和展现人体健与美的社会运动。学校在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后,大力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课程。因此,大学生要在学校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舞蹈运动。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更要深入体会随着音乐而舞动的人体动作美和形态体美。比如伦巴比较侧重娇柔之美,舞姿比较妖媚而富有情感,探戈和斗牛就比较侧重阳刚之美,比较刚劲顿挫、动静交织、豪爽奔放。每个动作的举止之间无不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美、青春美、形体美,对大学生改善自身的形体和对美的认识及自我审美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对自身形体和姿态及自我审美的升华从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对审美的能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了,才能更进一步的理解体育舞蹈中各种舞步的精神所在。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将体育舞蹈的美感展示出来,并加强学生对舞蹈美的理解,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明白,进行体育舞蹈学习不仅可以增强自我体格 还能满足大学生对匀称的形体美的追求,并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提高了,意味着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了,在以后的体育舞蹈艺术生涯中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2.2体育舞蹈教学降低了大学生的负面情绪

21世纪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赋予了太多家长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他们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从而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由于现在学生任务繁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都处于比较消极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直以来音乐就是个好东西,人们在意气消沉、情绪沮丧的时候只要音乐一响起就可以调节我们的心理,使心情舒畅愉悦。而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基础上再汇聚体育、舞蹈、服饰等元素,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独特健身运动项目,随着音乐的响起,舞姿的摆动展现出人体形体的健和美,达到有效的消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精神紧张及稳定人们的情绪。通过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过程中,心理都是处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而且由于体育舞蹈都是双人或多人配合进行的舞蹈,促使大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敌意,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舞蹈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舞蹈,生活、学习中的一切烦恼似乎都烟销云散了。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德里斯考也曾证实过体育舞蹈教学降低大学生的负面情绪这一结论。他指出当学生在考试期间情绪忧郁的时候但是舞蹈却能成功的消除学生的这种烦恼。所以大学生要积极的参加体育舞蹈课程,既可以使心情得到放轻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2.3体育舞蹈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调查结果还表明体育舞蹈教学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治疗心理疾病等功能。体育舞蹈促进身心健康的原理是:透过音乐,人体富有情感、表情、心理等全身性的舞动并通过全身性这一系列的情形关系机制来重新调查整个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治疗心里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人体在进行体育舞蹈运动的时候我们的气息会随着动作的舞动而变化,当膈肌和腹肌的活动量增大时,可促进肝脏和胃肠的摩擦从而增强我们的消化功能。而且部分心理学家还表明人在进行体育舞蹈活动时,全神贯注的听着优美的音乐,伴随着愉悦的舞步,可使头脑清醒、维护大脑健康起到调节精神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是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等元素汇聚于一身的新兴的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具有其它体育运动所没有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并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其次体育舞蹈教学降低了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再一个体育舞蹈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要主动积极的参加体育舞蹈活动,使自身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1)

[2]王丽华.体育舞蹈课教学讨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2)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3

以一首五年级的侗族民歌《迷人的火塘》为例,已经介绍了这是一首侗家儿童围坐在火塘边载歌载舞的情景,老师编创了几个动作要求同学们学习,结果大部分男生都不好意思的窃窃在笑,不敢站起来学。在我的极度热情鼓励下,他们勉强学完动作。这时,我要求同学们手拉手围成圈跳起来,顿时,教室奇怪的笑声不断,在集体舞表演时,同学们也坚守自己的距离,对于一些“敏感”的动作,都似乎成了男女生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舞蹈律动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教师教学。那么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一、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剖析

1.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形象,对自身的行为在同伴面前尤为着重。许多男生认为舞蹈应该是女生的专利品,大男孩跳舞真是太别扭了。因此,男生一般羞于公众场合大方表演。

2. 一般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应该只是唱唱歌、听听音乐,哪知老师还会安排舞蹈,此时学生头脑中产生了认知不平衡。男生在学习舞蹈时的学习动机比较缺乏。

3. 家长的意识误区:大多数男生的家长也把舞蹈同绵软的性格划等号,也觉得学舞蹈是女孩子的事情。社会和家庭经常把“男孩子不适合跳舞”,“男孩子跳舞会变得娘娘腔”,“跳舞要身材好,人长的漂亮”等等这些不成文的条规灌输给学生,并彻底扼杀了男生对舞蹈兴趣的萌发和喜爱。致使男生无形之中便有了“男生不可舞”的观念。

4. 从舞蹈的动作设计上来看,一般而言都是女性化的动作居多,很多都是比较柔美的动作。这和小学里女性音乐教师占多数的比例是密切相关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的舞蹈风格就是女性化的,久而久之经过五六年的熏陶,男生难免会形成“舞蹈就是女孩子跳”的观念,难免会不想或不愿意再跳舞了。

二、解除“心病”的几点建议

1.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关注学生喜欢的舞蹈类型,因材施教。 一般而言,男生的节奏感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略差于女生,女生对于柔美、细腻的表现力强,而男生则擅长表现威猛、阳刚的一面。因此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多设计男性特点的动作。比如在小学音乐课中,有一些内蒙古民歌《金杯银杯》、《赛马》,还有欣赏曲《西班牙斗牛士》,这些都是极富有男性威猛、阳刚的律动,多鼓励男生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 现在小学高段学生接触面广,眼界逐渐开阔起来。流行音乐、舞蹈通过广播、电视、音像等途径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它以琅琅上口、具有时代气息等特性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一情况,在课堂上播放街舞、劲舞等,然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动作练习。对于能力强,有兴趣的学生来说还可以让其即兴创编。教师还可以定时举行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带有目标的准备,重视起来,每一次的表演他们都会有一次的进步和收获。例如,我习惯在期末的时候举行年级音乐会,整个年级的同学聚在一起举行表演,有一个节目是五年级的8名男生一起跳了一个街舞,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在组织,看视频学习出来的。我觉得很惊讶,这是我第一次见高年级男生舞蹈表演,这个和他们在音乐课堂的表现差别太大了,反思原因,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舞蹈,而是,我们没有教到他们喜欢的舞蹈。

三、结语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个性也有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感情外露;有的则不善言辞,感情含蓄。但这并不代表外向的学生喜欢舞蹈,内向的学生不于理之。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舞蹈学习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原来自己的想象力这么丰富,更让人可喜的是男生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形体健壮了。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4

关键词:心理学,舞蹈赏析,排练课,教学,应用

心理学是一类理解和探寻人类举止与心理联系的专业科目。透过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人类能够明白在人类举止的表面现象下的心理状况, 甚而发觉一部分被观察者自身都没能意识到的潜意识对人们平日举止的影响;反过来讲,透过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类能够精确分析同类每一处表情以及肢体运动所表达出的心理状况。舞蹈赏析与排练课的教授过程中,老师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这对学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通过心理学知识对舞蹈进行赏析和排练,势必会提升课堂的效率;并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

1、心理学对舞蹈的赏析功能

在舞蹈赏析与排练课教学中, 第一步应做到的是对舞蹈的赏析。赏析是指透过欣赏舞蹈艺术精品,窥探到隐藏在舞蹈艺术精品中的深度主旨,并领略舞蹈艺术的深邃涵义———通俗一点讲,就是透过肢体动作的赏析领略舞蹈的魅力。

1.1、对舞蹈主题思想的阅读

在具象化的舞蹈艺术精品的赏析中,老师和学员均是“置身事外”去赏析舞蹈的。因此,不论是老师抑或学员,对舞蹈艺术的观摩和赏析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对舞蹈艺术与舞蹈动作有着独特的了解。

在该类状况下,相同的肢体语言,在老师抑或学生看来都具备不同的意义。因此,赏析舞蹈创作的首个步骤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舞蹈的内容实行深入化领略。

以现代舞蹈《八女投江》为实例进行说明,该舞蹈是由白淑妹、张爱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创制的,它通过舞蹈呈现了东北抗日将领冷云等八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在该舞蹈中饱含创制人对八名战士的赞誉。在舞蹈的初段,八位舞蹈演员表情刚毅、怒火中烧,用伶俐的跑步动作以及强烈的蹬踏动作展示了其战斗意志;而在舞蹈的中段,舞蹈演员透过梳妆打扮、整理仪容等形式展示八位女战士的通达乐观的品格和成仁取义的决心; 而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蹈创设了女战士整理队列、敬礼等环节,在最终军礼的成礼过程中,朝鲜族士兵用左手托住右手,忍耐着剧烈的痛楚行的终极军礼,更是将舞蹈的壮烈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在舞蹈的赏析中,老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领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揣摩的舞蹈的精髓, 这对学生学习舞蹈来说有极大助益。

1.2、对舞蹈细节处的解读

在解析《八女投江》的舞蹈时,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始终关注舞蹈演员的表情;这是由于表情可以反映舞蹈演员的战争时的状态。假如不能将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融合起来看, 那学员就极难从肢体语言中发现八女誓死抗战的英勇信仰以及百折不挠的英雄胸怀。单单从舞蹈动作的视角来看,在《八女投江》中,舞蹈演员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毫不拖泥带水, 从攻击和防御以及贴身搏击等动作可以看出战争态势的变更, 而这些都能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看出来。

在赏析《八女投江》时,应利用心理学理论中的换位思维、场景替换等教学手段,让学员与台上的“女兵”进行角色的置换,让学生以自身的心理状况为切入点,去揣度“八女”的心理状态,透过学生的三观与“八女”的三观的悬殊落差去刺激学生的心理,让所有学员了解女兵的心理,并对其舍身成仁的举动充满敬仰之情,进而通过学生的自我心理暗示, 用自身所拥有的舞蹈技巧在学习中去把握女兵在战争中的坚强和果敢的品质。

在此前提下,老师应强调舞蹈中的细微末节,并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细微末节中的舞蹈动作的印象。如此,学生不但能明了舞蹈中舞蹈演员们每个动作所包含的深意, 也能完整地看到舞蹈的过程,领略《八女投江》的魅力,这对日后的表演助益甚大。

2、心理学在舞蹈排练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舞蹈赏析与排练课的进行过程中, 在舞蹈赏析之后就轮到舞蹈排练“粉墨登场”了。而舞蹈排练的重要目标,就是透过舞蹈动作的排演让学生领略舞蹈的精髓;与此同时,在排演中传授给学生舞蹈表演中惯常运用的技巧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还是以《八女投江》为例进行说明。

2.1、表情改变

在排练课教学中,老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创设真实感极强的课堂氛围。具象化地说,即老师应诱导学生“回到”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让其想象自己身处流弹乱飞、四面楚歌的战争场景中,之后老师应通过亲自演示和解说展现给学员:弯腰是为了躲子弹;亦步亦趋地退后是为了更清楚敌人的情况。

在对表情的讲授中,老师应着重指出:战争是激烈的,女兵的表情是恐惧的,这是由于每位战士都是活生生的人,面对大势已去的战争局面不可能完全做到泰然处之, 都会或多或少地露出恐惧的表情;与此同时,女兵的表情又是刚强和果敢的,这是由于女兵的心中有着舍身成仁的意念。

在排练课教学中, 老师应运用心理学中的表情图面让学生看到人类脸部表情的微小变化, 进而诱导学生通过表情甚至微表情来呈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因为学员在接受表情辅导前有着一些表演的经验,因此其对表情的细微差别会尤其留意,排练的功效比老师单调的口头演示要好。

2.2、技术动作

在舞蹈排演时段, 透过老师对女兵每一个肢体语言背后的心理状况的叙述和解读,学生就能以自身的视角为切入口,将自身的舞蹈技巧结合到舞蹈表演中去, 用自身的特有风格去演绎舍生取义的女兵形象。

然而对学员来讲, 尽管其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某些独立的舞蹈情景中舞蹈演员所要传达的精神以及深意, 然而学员们毕竟没有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严酷, 他们对战争的了解显然是较为浅显的。在该类状况下,很多舞蹈技术动作的细节就很难被完整体现出来。例如:《八女投江》中有许多蹬踏敌人的动作,而在这部分动作中,“敌人”是被幻想出来的,它需要舞蹈演员独自用蹬踏的动作来展示战争的激烈。因此,该动作就需要经过锻炼才能做到位,这个细节是观众领略战争的残酷的关键。在表演这个场景时,老师在排练课中应先让学员做出蹬踏或踹蹬的动作, 并将动作做出时女兵的心理状态融入动作中,让学生明白:实际上,观众对踹蹬动作的解读并非只着眼于踹蹬的力量, 而更多的是透过观察演员的表情以及眼神去解读的。

透过这种排练, 学生才能明白怎样独立完成一个需要多人协调的动作。而融合了心理暗示的排练教学,就能使学生明白舞蹈艺术的价值并不是完全靠动作去呈现的,还有心理状态也十分关键,这对学员日后的表演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也能使学生的舞蹈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3、关于心理学与舞蹈

心理学理论能够协 助学生在 舞蹈表演 中建立一 个良好的 心态,这种良好的心态即指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高层次神经功能正常的状况下,智力正常、情绪平稳、行为适当,具备协调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特点。良好的心态是保障舞蹈动作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的前提, 是舞蹈演员以及舞蹈老师应兼备的基本素质。

唯有优良的心态才能在压力之下淡定, 并在舞台上收获成功与喜悦。因此,作为舞蹈人员或学员,需要在赏析和排练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心理学理论, 在舞蹈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问题时才能泰然处之,并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和抗压能力。

4、结束语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

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比赛方法,始形成国际标准交谊舞,并于1947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比赛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舞步等方面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近年来,体育舞蹈被引入校园,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多年来对学生的调查表明,65%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内容之一。

甚至每学期的体育舞蹈选修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的呼吁下,定期举办几次体育舞蹈培训班,开设摩登舞、拉丁舞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一切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当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就能自觉承受运动强度物密度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自炼能力,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这个学期,我体育选修课正是体育舞蹈。主要是学习摩登舞(modern)中的华尔兹舞(waltz)和拉丁舞(latin)中的伦巴(rumba)。华尔兹舞步起伏连绵,舞姿华丽典雅。旋律悠扬而缓慢、有抒发性旋律的慢华尔兹舞曲,舞蹈慢速连贯滑动。而伦巴则具有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的风格,使我在学习的同时陶冶心情,身心愉快。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发觉体育舞蹈对心理发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体育舞蹈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练习者的姿态是舒展挺拔的,跳舞时始终要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种严格的身体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原则(姿态美)。合理地进行体育舞蹈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合理的运动量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刚健优美。这是物理层面的。当拥有如此一个美妙的外形时,人们就能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进行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增强个人魅力。同时,优美的形态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认可。体育

舞蹈是一种展示的活动。长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产生表现的欲望,并由此达到自我满足。

其次,体育舞蹈带有自娱性。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与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在舞动的过程中,人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已有调查证实积极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的高于普通常人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有关有氧运动的健心效应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如皮特鲁茨罗(Petruzzllo,1991),拉方丹

(Lafontaine,1992)等人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即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降低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的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等都有治疗的作用;无氧练习只对抑郁有调节和治疗作用,但不能有效的降低焦虑。因此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有氧练习的健心效应应更加显著。据50名体育舞蹈班学员的心率测试表明,体育舞蹈与国际上流行的有氧运动、有氧操、有氧舞蹈是有区别的,有氧运动的心率指标一般在125--150次/分,而体育舞蹈中有些舞种的心率指标以超过180次/分,如快步舞、恰恰恰、加依夫等。人体活动的能量代谢以处于无氧代谢状态。从研究结果可知,体育舞蹈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根据拉方丹等人的研究,这类有氧运动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最后,体育舞蹈还带有群众性。跳舞,通常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特别是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40多个同学在同一间教室翩翩起舞,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体育舞蹈活动即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司徒炳坤等人研究的结果——体育舞蹈活动对“人际关系”和“敌对” 两项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水平,说明体育舞蹈运动对这两项心理健康因子的积极促进作用显著。可以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

舞蹈编导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 篇6

舞蹈编导们拥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这种气质和心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和情感表达,使其作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表达的思想更为清晰准确,对编导自身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促成,而是在漫长的学习与积累中慢慢形成的。

关键词:舞蹈编导;艺术气质;文化心理

艺术家们都有一种与多数普通人不同的气质,艺术气质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底蕴,是舞蹈创作中彰显的一种气魄,文化心理更是在长期的研究与学习中产生的知识积淀,是对舞蹈知识与经验的一种反映。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对舞蹈编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培养编导的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也成为现代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对舞蹈编导的影响

气质作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作为人类自身情绪情感的内在体现,是人的思维意识的表现方式。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在的行为表达方法,体现在特定文化艺术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为人处事方式或习惯。比如跳街舞的人身上往往透着随意的街边气息,而跳国标之类交际舞的人就比较优雅庄重。舞蹈编导的艺术气质与文化心理对其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对自身舞蹈造诣的提高起到深刻影响。首先是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有助于提高编导舞蹈作品的专业性与独特性,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如此,编导本身也会受到自己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一方面是自身的艺术气质会不断得到提高,文化底蕴越来越厚,有益于日后舞蹈的创作;另一方面是编导会不知不觉地加深自身作品的艺术气息,将自己的情感、内心感受、艺术造诣、思想境界赋予到舞蹈作品中,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随着舞蹈编导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促进舞蹈的进步,观众也会受到这种气质与心理的影响。当观众多次欣赏舞蹈表演,接受艺术熏陶,体味文化意境后,自身也会受到编导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感染,使得个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化修养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每一位舞蹈编导都有着异于他人、独属自己的文化心理,体现了自己对舞蹈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一旦文化心理发生哪怕一丝改变,这位编导的舞蹈作品就会呈现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1]。

二、舞蹈编导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培养方法

提高自己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对舞蹈编导有着诸多益处,其已经成为现代舞蹈教育的重要议题。舞蹈编导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培养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注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获得。

(一)认真学习和研究舞蹈

舞蹈编导要想提高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当然离不开舞蹈专业知识的研究。不论是查找专业书籍还是观看经典作品,都必须要沉下心来不断琢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还要注意学习方法,不能死读书,要靈活地学习,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应用于实际的舞蹈编排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从舞蹈的本质出发,真正掌握舞蹈的相关知识。

在投身舞蹈知识的海洋中,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专业,身上自然就透着艺术气息。因为在了解了舞蹈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欣赏了国内外大师的优秀作品之后,自身的眼光已经不同,艺术层次更高,眼界更宽,感悟因此就更多,所谓的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和研究专业舞蹈知识实际上就是培养独属于舞蹈编导的艺术气质,从而使得整个舞蹈创作过程更加得心应手,编导的观点更好的契合作品的主题。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舞蹈编导培养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根本之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气质有着公认的显著效果。多读书、读好书无疑对舞蹈编导培养文化心理有重要作用,书本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人物生平与心理历程,让我们体味他人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丰富我们的内心情感,感染我们的内心世界,促进文化心理的提高,提高综合素质[2]。除了读书明显提高个人素质外,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存在于其他方面,例如绘画、书法、演奏、歌唱乃至运动都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艺术是相通的,想提高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舞蹈编导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来全面提高自己。

(三)向舞蹈大家虚心学习

多多接触舞蹈大家,向他们虚心求教是舞蹈编导培养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的重要途径。所谓近朱者赤,舞蹈大家经验更为丰富,艺术造诣更高,文化境界更高,可以为舞蹈编导指明道路,解答疑惑,及时纠正错误。接触舞蹈大家,向他们学习可以让舞蹈编导们学习大师们的经验教训,感受他们对舞蹈的认识,受到他们更为明显和成熟的艺术气质影响,形成自己的文化心理。

向舞蹈大家学习交流并不意味着自己完全接受他们的舞蹈文化理念,而是借鉴他们的经验,与自己形成的文化概念对照,丰富自己的舞蹈理念,创作出更多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舞蹈作品,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艺术造诣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舞蹈编导不但要学习大师们的专业舞蹈知识和艺术探索的教训,更要学习他们的见解,不单是对舞蹈的看法,更有对社会历史的看法,编导们不必同意他们的观点,但要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发挥创造性,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心理,提高艺术气质。

三、结语

舞蹈编导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培养艺术气质和文化心理标志着人们修养境界的提升,为舞蹈编导创作更多更精良的作品创造了可能,为文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孙婕.高校非舞蹈专业形体舞蹈课的学生心理需求与教学实践[J].艺术探索,2010(03)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7

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 它是指个体受外界影响或者受别人的行动、态度、情绪等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 暗示作为一种条件反射, 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1从心理机制来看, 暗示是一种个体主观已经承认其存在, 并且在内心中已经趋向于这个方向, 但是仍然作为一种假设而存在, 而这种假设的依据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心理暗示的应用得当, 会为个体带来积极、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1.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了浓厚的兴趣, 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舞蹈的美的向往, 认识到对舞蹈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枯燥的模仿, 舞者可以为他人更为自己带来的美的欣赏。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 学生可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

即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 不注重创新, 那么这种舞蹈就称不上是艺术。2学生都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 在舞蹈教学中把创新意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可以创造出更美的艺术。

3.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通过以教学大纲为中心, 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 拓展学生思路,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 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 这些都与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 协调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威信

在舞蹈教学中, 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可以有效帮助调节师生关系。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于学生的缺点要找准时机, 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出,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困难, 积极运用心理暗示, 同时, 教师的威信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 热爱学生, 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 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 喜欢学生, 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才能够以自身品质对学生形成积极有利的影响。

2. 意志坚强, 善于支配感情

这点是教师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练就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的过程, 教师只有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毅力、耐心、决心, 合理支配情感, 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3

3. 思维灵活, 善于表达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 对学生传递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与学生增强沟通,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鼓励, 并且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 观察敏锐, 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 才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四、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要求

1. 消除负能量

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 不如说是一个情绪过程。在学习中, 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消极低下的情绪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可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 同一堂课上, 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 总会有不同的情绪, 这些情绪一旦积累, 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生此时可以转移注意力, 多多发现自身优点, 保持乐观的心态, 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 自我想象暗示

自我想象暗示即通过暗示的指导, 学习者脑海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步骤, 从而控制情绪, 以加强对此动作的学习。通过学习者自我想象暗示, 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信心加强, 对所学舞蹈的熟练程度加深, 促使学生达到最佳表演状态。

3. 分阶段任务

对于舞蹈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过程, 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与计划, 学习者将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情绪, 更有甚者会中断对舞蹈的学习。所以, 学习者要把对舞蹈的学习分阶段来进行, 每个阶段制定合适的计划, 围绕这一计划而努力, 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提升学习效率。

4. 自我心灵沟通

也就是个体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话, 对话内容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落后的4。在自我心灵沟通的同时, 舞蹈学习者要取出积极的成分, 增强自身正能量。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表演之前, 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5. 自我松弛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中, 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紧张情绪。当情绪过于紧张时, 人体全身细胞都会绷紧, 身体发寒, 导致本来记忆很熟悉的内容完全忘掉, 而当放松时, 不需要提醒, 忘掉的内容又会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印象。因此,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放松训练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通过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来使身体每一个细胞处于放松状态。在舞蹈课的讲授之前, 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 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起来, 积极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充分放松, 以保证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放松的心情, 提高学习效率。

6. 提高注意力

舞蹈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 多数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的情况。这时, 学生除了具备坚强的意志, 还要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 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切不可盲目模仿。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提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舞蹈的教学过程繁琐而漫长, 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 采取合适的方法, 把心理暗示的作用发挥出来, 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对于舞蹈的学习。

摘要:众所周知, 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 才可以学有所成。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提升自我鼓励的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引入心理暗示的作用,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舞蹈的热情, 增强教学效果。本文对于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做了阐述,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展开论证, 以促使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得到正确应用, 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关键词:心理暗示,舞蹈,教学,应用

注释

11 .齐英.积极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神州 (中旬刊) , 2012 (7) :96.

22 .徐斐.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33 .汪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心理暗示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2) :273.

儿童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8

一儿童舞蹈教学的现状

当前儿童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 很多教师或儿童家长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儿童应试能力的培养上, 一味追求赛事或活动获奖, 忽视了对儿童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存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灌输和“模式化”的表演, 不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舞蹈带来的乐趣和轻松, 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 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偏离开发儿童智力和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舞蹈教学初衷。

二儿童心理特征的应用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1. 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缺乏热爱, 哪怕是最基本的心理接受, 他是不可能真正学习或掌握它的。儿童的心智远没有成熟, 认知力和思维力非常有限, 很难对某一事物做出科学的、理性的判断, 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培养儿童的兴趣十分关键。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感染力强、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的事物,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取启发诱导、激励鼓舞的方法, 培养和加深他们对舞蹈的喜爱。例如, 针对儿童喜欢形象思维, 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童话故事的形式或情景类似的游戏, 将舞蹈要表现的内容、场景讲给他们,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解决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2. 能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教学实践表明, 注意是事物认识过程的开端。心理学实验表明, 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尤其在儿童舞蹈教学中, 儿童的注意力受内外因的影响很大, 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转移, 注意力持续平均不到15分钟。要使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难, 但通过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 儿童的注意力在前半节课相对集中, 教师应抓住这段时间, 把新的舞蹈动作和较难做到位的动作安排在这段时间, 后半节课用来巩固练习或形体训练等。另外, 儿童舞蹈教学还应该根据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 多配合采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 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灌输, 有利于集中儿童学习舞蹈的注意力。

3. 能培养儿童学习舞蹈的创造力

儿童舞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舞蹈的理解力, 充分理解掌握其内涵, 还可以通过形象的动作, 充分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应从调动儿童的感官入手, 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 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 激励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 参与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带夸张的舞蹈道具, 或者让他们配合敲打舞蹈节奏等, 使他们通过视觉、听觉配合形体动作来感受舞蹈形象, 这样舞蹈教学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儿童心理特征对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儿童爱玩、爱模仿、表现欲强、好奇等心理特征明显, 在从事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根据这些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才能达到培育培养的质效。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重点把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 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幼儿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 把提高他们基本能力素质问题置于课程设计中。就儿童舞蹈教学而言就是要特别重视儿童这个教学主体, 尊重和满足他们舞蹈教学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编排过程中, 可以针对儿童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 鼓励他们自己创造编排动作。如要编排一个骑马的动作, 就可以先让他们自己想象骑马的样子, 把自己心目中的动作表演出来, 教师再根据动作的观赏性、上下连贯性等方面进行统一, 并进一步引导大家认同。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又能准确找到儿童心目中的舞蹈动作,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 整体与个体并重的原则

除儿童柔韧性、协调性等身体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影响明显外, 儿童的思维认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理先天条件对舞蹈教学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 在幼儿先天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 如何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 如何发挥个体优势, 成为一道舞蹈教师必须要权衡的课题。目前, 因为出成绩、出彩头的需要造成轻整体、重个体的现象十分普遍, 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数儿童身上, 只重视个别“明星”的培养, 而忽视了整体协调发展, 打压了很多儿童对舞蹈的心理需求, 导致舞蹈教学偏离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这个出发点, 这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3. 循序渐进的原则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9

一、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消极。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低,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但是很多高校在教育制度上还停留在以往学生人数较少时的状态,对学生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和高中的管理模式落差过大,而无法树立明确的目标,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都产生了消极态度, 尤其是对于舞蹈学科的态度,更是消极。更有甚者,整日沉迷于游戏、上网等活动,认为舞蹈学科不重要而逃课。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误区。高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与中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高校对于教师的管理过于松散,加之学生对待舞蹈学科的态度不积极,因此很多舞蹈学科教师在刚任教时非常负责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生越来越放纵,在课堂上也是疲于应付,根本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的消极和教师的应付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学生家长不支持。当今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点多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以成绩来判断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由于舞蹈教学在高校中一般是作为公选课,这就导致了学生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以舞蹈为代表的选修课持冷漠态度,这也使得高校的舞蹈教学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放松机制的运用。研究表明,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自身的肌肉和骨骼也会处在紧张状态,表现出声音颤抖、 身体发冷等状况。当人在积极运动时,积极的因素便会通过肌肉和骨骼传递给大脑,导致其兴奋程度提升,此时,大脑又会反作用于肌肉和骨骼,对其舒展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都会做一些热身运动,希望能够更好地完成体育运动目标便是运用了此道理。所以广大舞蹈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此原理,在课程开展之前带领学生做好放松预热运动,保证学生的肌肉和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此时学生的放松意识强烈,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使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情绪控制机制的运用。笔者通过自身舞蹈教学经验发现,有的学生在舞蹈教学课堂上进行练习时,会出现紧张情绪,这些紧张情绪来源于多个方面。例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强烈,对自身的要求过高,当遇到比自己表现好的同学时, 就会变得紧张焦躁;有的学生对于动作的领悟比较慢,他们在练习时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节奏而产生紧张的情绪。学生的舞蹈学习程度,和自身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一些先天条件较好的学生节奏感强、柔韧性好,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也会由此引起其他同学的紧张情绪。此时,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消除这种紧张情绪[2]。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把音乐节奏放缓,使学生跟着轻缓的节奏慢慢练习,逐步缓和紧张的氛围。学生的情绪通过其面部表情可以展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舒展表情,多多微笑,进而放松心情。

(三)注意力控制机制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良好的心理暗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场地和器材的选取,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语言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语

在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舞蹈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注重心理暗示法的运用,从放松、情绪控制、注意力控制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舞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慧.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心理暗示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2.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10

舞蹈自产生之日起便和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者结成相辅相成、互融互映的关系。音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感知、想象、注意、情感、意志、思维及个性心理特点的影响。因此, 认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舞蹈课程教学中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1.1 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依赖心理

依赖性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心理特征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 表现为没有主见, 信心不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样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另一方面, 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自然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音乐作品的情感, 感受音乐的意境, 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记录教师布置的作业, 通过对某一曲目进行自我评价, 提出改进意见, 分析作品结构技术要点, 以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1.2 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不自信心理

学生有时候会对个人的表现能力做出较低的评价, 表现为悲观失望, 甚至比较容易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时候也会轻言放弃, 加上教师的批评, 变得很不自信, 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锐减。这种情况更不容忽视, 此时, 教师应通过多鼓励、少批评, 同时,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要求, 让学生从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1.3 学生对音乐的厌学心理

学生对于一个曲目的练习可能要经过上千、上万遍的反复练习, 练习的过程往往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 肌肉和心理的极度疲劳, 大脑中枢由兴奋走向抑制, 自然产生厌学的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这样可以通过激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每次练习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增强学习的新鲜感, 使学生的思维、意志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进行;另外, 教师应合理调整练习曲目和练习时间, 通过心理疏导和身体调节来消解枯燥情绪, 同时,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分析认识音乐、体会音乐中潜在的魅力, 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1.4 学生在音乐表现中的胆怯心理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复回忆、再现 (或再做) 叫怯场。怯场的生理机制是因为内心的紧张使大脑皮层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 从而抑碍了皮层上以往形成的暂时联系的再次接通, 这主要是心理紧张造成的。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不是很丰富, 对于舞台的环境还很陌生, 当面对众多观众欣赏的时候, 常常会出现情绪紧张, 造成生理和心理反常, 使原有的音乐技能结构受到影响。这样教师在平常的指导过程中就要注重加大学生的熟练程度, 使思维表现过程达到自动化阶段, 那么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细胞就形成了一个牢固联系的系统。

2. 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舞蹈艺术与舞蹈教育并非只是一种形体训练, 它还主要的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 思维训练, 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等。舞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医疗手段, 这样舞蹈心理医疗把舞蹈艺术与医学、心理学结合起来, 提高和促进心理健康。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一些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的不自信心理

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 只有相信自己, 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自信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形式, 特别是质智和身体条件较差的同学表现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发现自身的优点, 树立自信心。例如:一些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旋转、腾空等方面的优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让他们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投入到舞蹈学习的氛围当中。在学生出现失误时, 教师应及时提醒, 耐心指导, 并提供让他们再去尝试机会。

2.2 学生对舞蹈的厌学心理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组成部分, 舞蹈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样需要反复的历练, 才能熟练和掌握, 自然有时比较枯燥, 这就需要教师把对音乐的学习心理运用到舞蹈教学中,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利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加以感染,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2.3 学生的压抑心理

近年来随着舞蹈培训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 学生对于未来的去向和谋业问题而担忧, 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 就算出现合适的就业机会, 也表现出压抑、胆怯和焦虑, 这方面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更应该用高亢的情绪感染学生, 帮他们树立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和辛勤付出的人的观念意识, 用笑容开启学生的心扉, 唤起他们对舞蹈美的追求。

3.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不同的舞种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风格, 丰富多变的音乐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吸引人们的参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的各种技巧表现形式必须与乐曲的结构规律相吻合, 这样舞者才能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准确而鲜明地通过音乐描述出来, 塑造出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这样舞蹈才是完整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舞种风格、乐曲主题及韵律审美情趣的要求, 使每一个舞步动作富有生命与活力。例如:桑巴、牛仔等结合轻快而富有激情的热辣音乐, 才能使每一个舞步动作富有生命与活力。

音乐风格在突出特定韵律的流动中, 力求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的完美结合, 它是舞蹈追求的另一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舞者将共性化的节拍形式降到从属地位, 而把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及其韵律特征放到显要的突出地位。舞姿轻盈、飘逸, 表现了人们的激动心情, 欢快的音乐、精巧的舞步、轻松愉快的心情就是快步舞特有的风格。

舞蹈教学中“街舞”、“民族舞”、“现代舞”等等, 只有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触,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 才能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述出来, 才能使舞蹈本身具备感染力和亲和力。也只有舞者在音乐处于合理的情绪状态时, 才能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机体的紧张状态才能缓解。

4. 结论

如果舞蹈教学中不重视音乐的教学就是失去了舞蹈教学的意义, 学生对于音乐和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针对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对于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点, 掌握不同学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摘要:脱离音乐来谈舞蹈与舞蹈教学的本意相背离, 从学生对音乐学习过程中心理特点的认识和感受, 就如何调节与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对于舞蹈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阐述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音乐,心理,舞蹈

参考文献

[1]罗小平, 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工程出版公司, 1995.10.

[2]陈婷.舞蹈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J].职校论坛, 2008 (18) :234.

从生理学角度探究舞蹈教育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生理学;舞蹈教育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可以表现人类用言语的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舞蹈用象征性,韵律性动作展现内在情感。舞蹈不仅仅是艺术,呈现艺术的美感,并且兼具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1 舞蹈对心血管的帮助

“诸多的艺术和科学门类中,舞蹈可能是与心理、身体关系最密切的一门艺术。”在繁荣发展的21世纪,舞蹈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审美功能上,健身修身功能更被重视。首先,舞蹈可以改善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状况,通过音乐和舞蹈韵律调节压力,舞蹈动作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建立和谐的身心关系。

实验表明,舞蹈会使人体的“血管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舞蹈训练可使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增大,动脉管壁中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舞蹈训练可以将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排出体外。同时,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舞蹈能使人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能把人体的血流量、神经细胞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改善和提高机体内的功能。舞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长期的舞蹈运动可以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提高心肺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水平。

舞蹈也可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冠心病和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缺氧缺血所引发,由于冠状动脉急剧闭塞所致血流中断就是心肌梗塞。在运动科学中,预防运动造成的心脏损伤有两大关键词:缺血预适应和运动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有效地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运动预适应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这种适应性心肌细胞保护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热休克蛋白产生、一氧化氮的作用、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与运动导致冠状动脉解剖、生理适应和心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提高有关。激烈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可极大提高心肌耗氧量,造成暂时的心肌相对缺血或绝对缺血,反复的运动则造成反复的短暂缺血,这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

舞蹈是艺术,但也是一种运动,而且由于运动方式的独特性,它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根据体育舞蹈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表明,体育舞蹈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整与心功能储备的改善方面,对心室肌厚度没有什么明显影响。且一般性的体育舞蹈练习,只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轻微的影响与作用。所以一般的体育舞蹈练习,对于练习者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体育舞蹈的练习与量,在决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一项研究对48,000名健康人观察了十多年,结果发现,与很少或从不跳舞的人相比,常跳舞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要低46%。研究中,相对于快走,跳舞使心血管病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21%。

美国另一项研究佐证了跳舞的功效。这项研究选择了110名慢性心脏病患者,研究者将这些人分成三组。一组进行传统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脚踏车等,第二组选择跳华尔兹,另外一组随其所愿,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选择传统有氧运动和跳舞的两组病人心脏功能都有较好的改善。但传统有氧运动组中,19人曾发生过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15人表示不再坚持;而选择跳舞的所有人都对跳舞产生了兴趣,没有人有不良反应,心理状况和情绪明显好于其他两组。对照组身体状况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有4人发生了心梗。

研究者发现,相比其他一些运动来说,跳舞更适合心脏病人,不但能改善心脏病人的心肌供血,改善血脂代谢,提高心功能,而且安全、方便,还能提高心脏病人对生活的激情。除了锻炼身体,跳舞还有社交的属性,不但有缓解压力的功效,让业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舞蹈作为一种运动,可以降低体脂,对体型的塑造有很大帮助。众所周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以心血管系统损伤对生命的威胁最为严重。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型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演员的优美身段,除了日常饮食外,规律性的运动功不可沒。舞蹈训练主要是通过伸拉肌肉、韧带及其他软组织的方法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许多因为舞蹈减肥成功的案例也证明了其良好的效果。

2 舞蹈对神经系统的帮助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同时,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中央前回的运动区、颞叶的听区、枕叶的视区等。大脑皮质通过两条下行路径管理躯体运动,即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前者发动肢体运动,后者协调肢体运动。此外,大脑皮质边缘叶为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部位。在高等动物中,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

小脑与低位脑干有双向纤维联系,因此,小脑可以调节躯体运动,并与前庭核、红核等共同调节肌紧张,调节躯体反射活动。小脑与大脑皮质也有双向纤维联系,因而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准的控制。

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脑干中存在许多反射中枢。延髓内有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活动中枢,还有调节躯体运动反射的重要中枢。由此可见,人在进行肢体活动时,神经系统不仅支配着肌肉活动,同时也调整着内脏活动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活动,需要视力采集动态图像,听觉采集声音信息,经大脑皮层的反应处理,最终支配自身行为的活动。这种全方位的调动能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坚持舞蹈训练的人不仅肌肉线条优美,其血液循环、呼吸等方面的机能也有提高,表现为精力充沛,体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此外,舞蹈对神经系统的良好影响,主要在于它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当经过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感到疲劳时,通过舞蹈以及舞动时的配乐,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原来高度兴奋的神经细胞得到良好的休息,同时又补充了氧气和营养物质。而脑组织所需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又完全依赖于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系统的功能,提高了它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脑血液循环,改善了脑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使脑组织的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神经系统在机体其他系统的配合下,构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它是人体全自动控制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维持人体的稳定状态。规律性的舞蹈训练,可以使这一系统得到锻炼和加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更趋完善,从而进一步活跃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使它们的活动更加协调,工作效率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灵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增强抵抗各种疾病因素的能力。经常进行舞蹈训练还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增强,主要是通过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传递介质,提高条件反射的速度与灵活性,使反应时间更短。美国斯坦福大学舞蹈系研究人员研究显示,在跳舞、打网球、游泳、猜字谜等休闲运动中,跳舞的人精神敏锐度最高,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下降了76%。跳舞同时需要大脑、肌肉和情感协作,这对增强神经系统功能很有帮助。

3 舞蹈对于身体成分构造的作用

身体组成是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质四种成分构成的,其正常比例是:水(Body water)占55%,蛋白质(Protein)占20%,体脂肪(Body Fat)占20%,无机物(Mineral)占5%。人体成分的均衡是维持健康状态的最基本的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方式趋于静态,饮食结构偏于油腻,使身体中脂肪的比重也逐步提升,随之而来的亚健康状态也成为一种社会通病。

在最近的几年,人们参与很多不同类型的舞蹈来保持健康和减脂。事实上有大量的研究指出,参与特定的舞蹈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可以减脂并改善身体组成,达到合适的体脂水平。

有文献数据记载,Maffulli et al(2001)总结了不同运动员的体重和体脂比例。男性舞者的体脂为10%,女性为17%。现代舞男性体脂为12%,女性为20%。尽管这个数值相对其他运动员不是最低的,但是也属于较低的部分。

除了芭蕾和现代舞以外,有些研究也涉及了有氧舞蹈。Grier et al在2002年的一个研究中召集了30名受试者用不同的节奏和踏板高度进行有氧舞蹈。结果显示当踏板增高2英寸,心率每分钟消耗的热量和最大摄氧量都有显著增长。从这个研究的数据得出,受试者平均每分钟消耗热量为6.8卡路里~8.2卡路里。因此,进行30分钟踏板有氧舞蹈将消耗200卡路里~ 280卡路里(取决于高度和体重)。因此,如果运动的时间合适,那么踏板有氧舞蹈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组成。

此外,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心率在110次/min以下,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通常舞蹈可以把一般人健身效果的心率保持在最佳区间120次/min~140次/min,是一种轻度有氧运动,身體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充分发挥出减脂作用。

4 结语

舞蹈是一个将相互关联的不同动作结合的艺术,精神和身体都是其元素。同时还依赖很多技巧、环境、医学、心理、营养和生理因素。鉴于舞蹈的诸多生理学优势,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有的放矢,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使舞蹈能够在强身健体、心理干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超.浅谈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J].群文天地,2012(22):49-50.

[2]陈利英.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众健美操对大学女生身心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3):138-140.

[3]赵莉.试论“舞蹈是文化”[J].大众文艺,2013(12):169-170.

[4]冮毅,卢庆泽.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西方现代舞蹈风格[J].艺术研究,2014(2):16-17.

心理学舞蹈教学 篇12

1.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较一般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有其特殊性, 因此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 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 一方面, 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年龄相对偏大, 身体的柔韧性差, 缺乏舞蹈应有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自尊心较强, 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 但还不是很成熟, 不像舞蹈中专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舞蹈教师接近苛刻的严格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掌握的动作时, 容易出现反感、急躁的现象, 甚至有打退堂鼓的现象发生。其次, 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训练, 有别于一般人群的身体锻炼, 一般人群的舞蹈锻炼是一种自主的、不用付出巨大精神努力的轻松休闲的娱乐活动, 长期坚持可使锻炼者体魄强健, 培养锻炼者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 增强他们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 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行为却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在时间、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无法由自己决定, 在负荷的量及强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 学生面对以及每天长时间的练习, 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 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第三,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必要的教育与沟通, 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好学好舞蹈的心理准备, 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便很难有必胜的信心。

2.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2.1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将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首先,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可以帮助我们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早期发现, 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治疗,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太好的、有自卑感的学生, 要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 让他们立志定向, 把目标和憧憬作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学生常常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受到各种批评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对于这些学生, 老师们要去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一方面要热情帮助, 防止过激的批评, 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找准学习方法, 突破失败心理的障碍, 提高学习效果, 克服自卑感。这样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 而不是歧视他们, 是与其它同学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 使之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舞蹈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强调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成绩进行比较, 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 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并有所进步就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淡化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使学生更相信努力是进步的原因, 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内在兴趣, 并同时激励了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2.3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意志力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锻炼而形成的。高校舞蹈专业的部分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力, 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 时时刻刻灌输“能吃苦”的精神思想, 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坚韧性的培养,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舞蹈训练时的各种困难, 使之能够进行正确的心理克服。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学生自身努力共同完成的。

2.4适时的引导学生排除困难, 使之在战胜困难中获得信心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渴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是人们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动力, 但屡战屡败将会使人们的信念产生动摇, 所以, 对于成长期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 从而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兴趣。对于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 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寻找原因, 并采取适当的调整办法。

3. 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舞蹈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 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的一个综合体。身体训练只是一个技术和技巧问题, 是属于外在因素, 而舞蹈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内心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从而使其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 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 是属于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中内因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 舞蹈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认真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舞蹈学生在入学时对舞蹈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浅层的理解层面上, 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比如练习软开度时的疼痛、练习力量时的疲劳以及练习技巧动作学习时的反复性, 如果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而坚持不了, 那只会半途而废。再比如一位学生, 一个平时能够完成的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 并且完成的很好, 可就在临近参加某个展示课或是表演前突然跑份, 怎么也做不好, 由于这个动作完成不好, 思想极为紧张, 从而影响后边一系列动作的正常发挥, 学生情绪低落, 认为再也完不成这个动作了, 这时, 如果教师及时指出他动作的症结所在, 向学生说明这种训练中的反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 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毅力、情绪和自信心问题, 针对他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心理矫正, 使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勇气和信心, 并坚持不断地练习, 终于会把方法找回来, 并在展示课中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技巧动作。相反,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心理疏导教育, 学生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那就有可能在展示课中不能进行顺利的表演。还有,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 当一个学生

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刘雨瞳 (河南省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467000)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数字化技术的教育在高校得到了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数字化技术与平面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中将技术与艺术统一, 是对教师教学上新的挑战。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平面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得到了广泛推广, 越来越多的人将数字化技术与平面设计联系在一起, 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动画等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是使用鼠标操作画笔, 更给传统的设计类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理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软件, 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设计作品, 将数字化技术和平面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想象通过电脑变为现实, 激发设计者产生新的构思和创意, 在教学中如何将技术与艺术统一, 是我们在设计与教学中感受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绘画空间。数字化技术的表现方法, 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 有快、精、准等特点, 效果图出来快, 很直观。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说手绘设计的结束, 二者并行不悖, 同时存在。在传统的教学中, 是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建立的教学体系, 教师的课本、范画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已被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所代替。学生是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活动, 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专业课和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借助数字技术讲解专业课, 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前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只借助传统的纸、笔、颜料、画板等, 常常受到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 无法很好的完成作品, 而用电脑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如果设计方案需要调整, 传统绘画只能重新修改, 甚至作废。但在电脑里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 它提供了多种图形设计手段, 数十万种色彩以及特效等, 随时可以方便的进行任意的修改, 操作简捷, 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增强了表现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省去一切绘画工具, 表现的速度和精确度极高, 作品可以进行多样组合。而传统平面设计的作业往往要伏案操作, 无论是速度还是精确度都不尽人意。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等作为计算机二维软件中的强手, 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的教学中, 组成一个强大的设计平台。

二、数字化技术及其强大功能

1.Photoshop, 在众多的图像处理软件中, Adobe公司旗下的Photoshop使用是最为广泛的, 在平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Photoshop的功能非常强大, 它可以通过工具, 实现对图像的编

遇到某一个动作时, 如果他心理觉得很难, 有畏惧感, 那么, 这个动作他肯定学不好。相反, 如果这个动作即使再难、再复杂, 只要学生有信心完成, 并经过认真思考如何完成时, 学生就一定会把这个动作学好, 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这也是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识问题。

通过实践,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舞台上具有自信力, 能够做到从容、大方, 富有表现力, 动作也更舒展, 更有艺术感染力;当遇到困难时, 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减少烦躁情绪的出现, 能够作出正确分析, 并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 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亲近教师, 这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术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有利于舞蹈教学的开展。

4. 小结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教育内容, 要持之以恒, 而且, 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 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这就要舞蹈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在舞蹈的教学领域里, 提倡成功舞蹈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学辑, 表现力极强。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参数设置, 并进行编辑保存其画笔工具,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迅速地重新编辑它们, 能实现许多特殊的合成图像。可以模拟传统的绘画技术, 还可以充分利用手写板的功能, 辅以更大的操作空间, 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2.Illustrator, 作为Adobe公司著名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姐妹软件, 它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矢量图绘画软件, 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在软件中很方便地找到图案复制、光影绘画、不规则图形制作等工具, 可以很快绘画出复杂的图形。随着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 软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们在制作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大胆尝试和创新, 掌握各种软件不同的变化规律, 熟能生巧, 综合运用。

三、数字化技术与教学上的关系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要将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化技术中去, 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了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平面设计专业的关系。

1.图形方面:在软件的工具菜单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 独特的艺术处理工具, 能奇妙地改变图像效果。在讲解Photoshop的命令时, 要和专业语言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又快又好。如在讲解橡皮图章工具时, 可以和四方连续的图案结合起来讲, 在连续纹样中理解橡皮图章的使用, 很容易理解。再如讲解Photoshop中的“滤镜”菜单时要和色彩构成中的特技运用联系在一起讲, 学生就会很快接受。像这样把专业基础知识和软件的讲解结合起来, 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软件创作完成作品的兴趣。

2.色彩方面:电脑上色比手绘方便, 可任意调配选用。在制作时它提供了RGB、CMYK等多种色彩模式, 可以精确地设置色彩变化关系, 在讲解这里时可以结合色彩构成的知识加以展开。

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与了解, 丰富了我们的设计领域。教学中, 既要强调数字化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也要强调设计理念和它的联系, 在教会技术的同时, 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孙义著《信息时代对设计观念的影响》.原载于《装饰》2001年第2期[2]林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刘雨瞳, 1983.2.18, 女, 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 供职单位: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会一些技术技能的同时, 从内心喜欢舞蹈、理解舞蹈,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通过舞蹈的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正确的认知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无论在任何困难中都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并积极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学习道路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舞蹈学生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5 (4) .

[2]平心.舞蹈心理学[M]2004 (9) .

上一篇:跨学科教师下一篇:治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