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教学(通用12篇)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1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是指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以护理心理实验研究方法和材料为基础和依据, 通过严格控制或设定条件,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发或改变学生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过程[1]。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对临床护士非常必要, 这对护理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抽象。为此,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增设并完善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 并保证有一定特色和创新,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很多毕业护生反映, 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知识, 但在临床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如不知如何评估与患者交流时的语言使用及表达方法等。这说明教学还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层面, 忽略了临床实际应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护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以临床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 我们将心理学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 即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 完善整体化护理, 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掌握临床常用心理评估量表的用途及测量方法; (2)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心理护理方法; (3) 了解护生自身心理特点, 并据此设定个体培养计划; (4) 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2.1 教学内容选取
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广泛, 如何选择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护理人才培养需要, 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是优化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支持, 结合数家院校优势, 总结多次模拟授课经验, 精心选取了以下3方面教学内容: (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2.2 教学内容安排
该课程是专科护理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改革后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共42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验课12学时。实验课包括3方面内容, 每部分教学内容4学时, 穿插到理论课中进行, 即完成该方面的理论授课后上实验课。
2.3 教学方法选用
依据所授教学内容性质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包括多媒体、启发式、病案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法。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遵循常规讲解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 联系新旧知识、融合相关内容原则。
3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设计
3.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3.1.1 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如何收集患者心理资料”, 护生通过自学、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答案。此项平均用时2小时。
3.1.2 课上导入讲解临床护理心理评估方法,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3.1.3 实验操作
每2名学生一组,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测量和他人测量, 比较同一人2次测量结果, 并找出差异原因。
3.1.4 归纳总结
由护生总结以上量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并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本次实验课作全面总结。
3.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2.1 课前准备
将护生分为6组, 每组5人。每组一个病例, 包括:肝癌晚期的老年女性患者, 突发意外车祸的中年男性患者, 静脉输液失败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不同气质类型患者的表现及心理护理。每组需要对本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 充实内容后完成角色扮演, 并提出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此项准备用时1~2天。
3.2.2 课中教学
课上观看录像片《一般患者住院后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 。护生分组进行病例模拟并对每一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3.2.3 归纳总结 (1) 临床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2) 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3.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3.3.1 量表自测
自测《心理健康量表》《意志力测量量表》, 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意志力水平。自测《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 了解自身气质类型、性格特点。
3.3.2 教师讲解
讲解有害情绪、不良心理对工作、健康的影响, 介绍情绪调节的10种方法, 如放松疗法、发泄疗法等。通过以上量表的测量结果, 了解自身不足, 制订适合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3.3.3 制订培养计划
请几名护生讲述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从是否符合自身情况, 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施性方面进行讨论, 并进行修改。
4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特色与成果
4.1 课程设计理念科学
本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有2个特点:一是临床应用性强, 二是实验可操作性强。让护生把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护理实践中的行为, 从说、行、做日常工作中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对护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4.2 课程内容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由于护理心理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欠合理[2], 长期以来, 护理心理学教学一直是纯理论性、缺乏实践性的课程内容。通过改革我们不仅增加了12学时的实验课, 还精心安排了实验课教学内容, 每一项实验内容都与临床护理紧密连接, 使护生学以致用。
4.3 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合理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充分的师生互动、护生的积极参与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4.4 教学效果显著
对改革教学内容前 (没有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8级护理专科毕业生和改革后 (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9级护理专科毕业生进行比较。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满意率提高了3%, 其中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心理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分别提高了2%、4%、5%;护生调查问卷显示:95%的护生认为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是必要的, 98%的护生认为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们根据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工作经验, 尝试对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探索, 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以推进现代护理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娣.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09-111.
[2]裴艳,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与思考[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6) :76-77.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2
一、目前护理学专业心理课程的学生现状
(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
现在在高职院校内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还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并不完全正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思维逻辑也不够明确,导致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二)为人处世的方法还不成熟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某些行为举止还不太成熟,在学校中还出现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等不文明现象;有的学生为了在最后的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常常有考试作弊的情况。此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不成熟举动。所以,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尽量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对社会、对自身情况多加了解,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心理学技巧
护理学专业心理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不断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将知识点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情况进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订有效的办法来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联系生活中常见情况给学生进行讲解。此外,还要保证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努力学习的状态。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如果有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那么使学生投入其中,紧跟教师思路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生活中常见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例如,某男生一直觉得自己有病,总是和医生说:“医生,我肯定得了非常严重的病,但为什么就是查不出来。”据了解,此人出生在农村,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叔叔一人支撑,全家待他也十分不错,结果高考失利,只上了高专。但他一心想着继续努力学习继续考研。结果在他心怀志向努力拼搏时,却觉得身体越来越不适。但去医院检查的结果也仅仅是呼吸道感染。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他的身体时好时坏。通过了解他的情况,最终的诊断为他患了疑病症,而他患上此病的最直接原因仅仅是因为一次偶然的疾病,而此人的性格比较要强,对自己的要求也过分严格,认为第一名才是成功,他的情绪处于长期焦虑状态,缺乏休息,而且遇到问题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才能出现问题。
(二)分组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及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分组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各个小组地讨论,教师再去聆听他们心中的见解,与此同时,不仅轻松的学习到了有用的.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端正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还能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提高学习热情。例如,某年轻女性周某,父亲于年轻时期突发疾病去世,母亲性格内向,月收入不高,且几乎全用在了她的学业上。结果大学毕业以后,周某想要进入某公司,但公司由于知道她的体检结果不合格并拒绝录用,周某便用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直接刺向了公司的工作人員。据了解,周某从小到大虽然性格一直都是比较冲动并且爱胡乱猜测他人对自己的想法,但行为举止一直属于乖乖女,也规范着自己的行为,所以十分不理解为什么有如此过激的行为。最后对她的分析结果是不仅因为周某家庭环境的影响,还与她冲动、敏感、爱猜忌、心眼小的性格有关,由于她习惯性地把错误归于他人,最后导致了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对于护理学专业心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个人了解以外,还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学会巧妙地制订学习方法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锴锋,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223-224.
[2]杨泰,鹿凤山,杨立群,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6):960-962.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3
情境式教学源自情境式学习,因此,要了解情境式教学,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情境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具备什么特征。
情境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珀在以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情境式学习模型,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常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或事件中(亲身体验),对于自身所亲历的事件发表看法,进行反思,形成有关思想、感觉、联想及其它观察的资料,进而运用理性逻辑分析资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求类同的体验,并将形成的初步结论、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情境式教学强调的理念是在做中学,即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情境式教学的精髓。情境式教学拥有完整的学习环节,即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情境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区别是:前者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和有效运用知识。由于情境式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在多种学科的教学中迅速推广。
二、我国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情境式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但我国高校中,情境式教学处于理念认识阶段,很多师生尚不了解。在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也一直沿用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附属的位置。
二是教学过程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忽视学生即时的体验和感悟。事实上,学生对心身疾病的理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心身疾病抽象的概念讲授。
三是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心理治疗操作、技术练习和临床实践。一些学校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较多,技术操作和临床实践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缺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四是临床实践中注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对于常见心身疾病的治疗仅限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并没有开展。
因此,学生在临床上难以学习与掌握诸多的心理治疗技术。护理心理学课程不是一个理论性课程,不是以教授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但也不是说教育中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护理心理学涉及到很多心理治疗技术,如躯体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等,对于这些技术的学习需要通过情境式学才能掌握,因为再精彩和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
三、情境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教学内容和教学团队的建立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学生虽然学过多种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但都没有实践过,不会操作。所以,虽然学了心理治疗技术,但都没有掌握。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把过去学过的有关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简化,增加和丰富相关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内容。
其次是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要求学生体验的,教师首先体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应该首先掌握。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2.情境式教学方式的建立
情境式教学开始于体验,之后内省、讨论、分析及体验、评估。情境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和灵活的,但强调“在做中学”“从体验中感悟”,是情境式教学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和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要融于学生之中,现实要融于情境之中,体验要融于实践之中,知识要融于感悟之中。通过参与实践、产生体验、分享感受、交流谈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使学生不断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锻炼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查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以往心身医学考试多以闭卷的考核方式为主,考试识记内容过多,而操作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考核较少等情况,结合心身医学的学科特点,笔者采用了以技术和应用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的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银星严.情境式培训效果评估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96(18):54-58.
[2]袁洪广,杨静,江开忠.论情境式学习在公安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1):85-88.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入学后将322名学生随机分为6个班。1班、2班、3班为研究组 (159人) , 4班、5班、6班为对照组 (163人) 。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案例教学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法。2组教学大纲及授课时数相同, 采用小班上课, 但使用2套课件。课程结束后, 由学院教务处从题库中抽取试卷统一进行期末考试, 采用流水作业方式阅卷, 比较2组成绩差异。
1.3 统计方法
将考试成绩录入Excel,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组之间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无论是合格段、优秀段成绩, 还是总成绩, 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成绩优秀率也高于对照组 (χ2=7.32,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锻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科实践性等, 改变传统医学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临床角色。实践证明, 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可运作性[2]。史立宏等[3]提到,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有独到之处, 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有效且重要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覃星明等[4]提到, 采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学生 (即研究组) 及格率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付克菊[5]研究认为, 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讲授法, 值得在护理教学中推广。李伟[6]研究发现, 在成人护理教学中,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教学组学生成绩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法教学组 (P<0.05) , 且91%的学生认为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可增强知识的系统化理解;8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张玲[7]等提到的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郑怡[8]等提到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法。我们发现, 研究组学生期末护理心理学考试成绩, 无论是合格段、优秀段成绩, 还是总成绩,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成绩优秀率也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3.2 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应得到肯定, 但是也有其局限性[1], 如难以承载系统的知识;案例多是锻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表现各方情感变化上有所欠缺;案例展现的多是特殊情形, 即便是典型案例也只能展现部分情况等。苏格拉底认为, 该教学法适用于医学院高年级学生, 如果低年级学生过早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则不利于其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2]。案例教学法对师生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把握、控制、引导及正确评析能力, 否则易使学生进入思维误区, 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该教学法也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表达和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可能占用较多的理论讲授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产生问题[5]。在实践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效果虽然较好, 但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病例, 对于危重症患者, 情绪不稳定、不能接受较长时间交流、交流有障碍的患者不宜选择此方法[7]。虽然在提高急救护理学等实验教学质量上, 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但是由于护生缺乏临床经验, 如何科学地引用案例、合理地设计问题, 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技巧, 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 仍是教师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8]。研究发现, 虽然运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成绩更好, 但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护理心理学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
总之, 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前, 要充分考虑自身水平、学生能力及课程性质等, 对于哪些课程、哪些内容适用也要进一步研究。研究认为, 案例教学法必须合理地得到运用, 并注意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丛亚丽.案例教学与医学伦理学教育[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28 (3) :28~29.
[2]傅晓敏, 姚济芬.苏格拉底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0) :1053~1054.
[3]史立宏, 王琳, 赵廷坤, 等.应用案例教学法改进《药理学》教学[J].教育论坛, 2008, 5 (23) :104~105.
[4]覃星明, 陆恒树, 郭庆成, 等.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13~14.
[5]付克菊.案例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4) :58.
[6]李伟.多媒体案例教学在《成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7) :1766~1767.
[7]张玲, 张小宁, 周莹, 等.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中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3) :211~212.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5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绪论课的价值
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及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兴趣、意志、情感、信念、理想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揭示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绪论课作为本课程的总领课,其价值不容忽视。而绪论课的内容,以抽象性强、概括面广为其特点,同时又由于受到历年来考分制的影响,课时时间分配上也显得过少。教师多是以简单的开场白形式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学生更是不以为然,这种观念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予以纠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编写本次课时教案时应仔细地阅读和分析新的教学大纲,深刻认识绪论课在专业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对学生培养的总目的要求。通过目标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开课之初对本课程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通过绪论课教学解决学生思想障碍
首先,深人了解学生,口腔医学论文发表端正思想观念。教学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名学生只要具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他又能真正利用这些时间去学,就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本人理解为达成全部教育目标群的决定因素不完全在于学生的智能因素,而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学习,即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此,解决学生思想观念问题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责任在于一个“导”字。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充分体现在了解学生的情感动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培育.笔者在外护绪论课诊断性评估中,采取无记名问卷形式,对学生提出:作为一名外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全班45人有15人的试卷反馈为:主要职责是打针、发药的占33%。这种思想观念上的低标准要求是阻碍教学总体目标达成的重要情感障碍,分析思想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护理专业的学生没能切身地深人病房,而且绝大多数卫生学校又没有相当规模的附属医院为她们提供见习实习条件,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亲眼目睹的就是护士在执行着护理工作中最为一般性的工作。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课中,通过介绍护理学史,用南丁格尔精神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真正理解护理工作重要性,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和具体的认识,并采集外科临床工作中具体病例抢救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对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思想障碍得到了及时的校正和更新。
其次,明确责任,解决学生的心理误区。在市井文化中有一种很不正常观点: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这种世俗观念的不公正,使护生对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地位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自卑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干扰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中通过现代护理模式—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介绍,明确医护在临床中工作中的责任和各自工作的特点,转变这种看法。这也是在绪论课中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
护理制度的改革,是使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改变了多年来护士执行医嘱加常规的被动局面。因此新的护理模式、新的护理工作内容,如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需收集病人资料,书写护理病历,制订标准护理计划、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心理护理、护患沟通等工作,这些变化都要让医生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医护关系是相互支持和帮助。
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病人,是医护共同的责任。改变过去那种见病不见人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病人在生病时会
产生种种不良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负责护士发现有上述不良情绪时,要与主任医师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是一种治疗手段,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人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及实施由医护共同完成,包括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出院指导等。同时我院把健康教育定为护士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并在制订护理常规、诊疗常规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医护必须遵循。
护士整天围着病人转,与病人接触时间多,对病人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及时处理。良好的护患关系,会使病人乐于向负责护士讲述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顾虑,负责护士将这些信息转告医生,医生在查房时对病人一一作讲解,消除病人的顾虑。
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篇6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学习热情;加强管理
护理学基础概括了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在引导学生认识护理学的专业价值、培养专业素养、发展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教学上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我们从2010级护理专业新生起对护理学基础进行一系列教学探索,旨在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为今后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第一节课就要引起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课的兴趣,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护理这门职业充满憧憬。
(2)多渠道开阔视野
利用见习课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请医院的护士长、带教老师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感受工作时团队协作的氛围;观看参加操作比赛同学的演练,激发学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动力。
2.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护理学科发展迅猛,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培养出素质高、适应性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进
(1)信息化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精品课程,积极参加微课比赛、信息化大赛,并将这些资源用于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更生动、直观,让学生想听、爱听,并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在教学中,对临床新引进的技术、新出台的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护理文件书写的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规定、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护士条例等。
(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技能操作与人文关爱的有机结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护理操作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对操作内容设置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实践能力是护士专业的特征要求,我们按照江苏省卫生厅印发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篇》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规范的操作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有专门的实验员老师轮流值班辅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学期期中与期末进行操作考核,每年实习之前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并派每年的优胜者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护理技能大赛。
4.加强实习生的管理
实习生上岗前由教务办、学工办、护理教研室、外聘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分级进行岗前培训,使护生尽快了解医院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关注护生的需要和感受,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并且和谐温暖的实习环境,从而提高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
二、结果
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护士上岗证通过率96%,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提升,2009级为90.5%,2008级为83.8%。在2012年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并在首届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个三等奖。
三、讨论
1.力量雄厚、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保证条件
护理专业课教师是护生认识护士、了解护理专业的窗口,教师把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展现知识渊博、技术娴熟、救死扶伤的护士形象,教师的正面情感对激发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起良好的作用。
2.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职业素质提高的首要环节
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护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实行课余时间开放制度并安排老师轮流值班,为学生课后训练提供时间和场所,并得到有效指导;操作成绩单独考核计分,使学生重视平时训练;而技能大赛也是促进护生课余训练的另一个因素。
3.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护士的职业道德包括良好的护士形象、规范的行为举止、恪守职业规章制度、具有同情心以及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从护生的着装、言行举止、课堂纪律、沟通交流、关怀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惠玲,朱洪清.护理学基础[M].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14:1.
[2]李键.强化基础护理教学,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613-614.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7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 作为高职院校, 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 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 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 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 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维就难以拓展, 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 面对外界诱惑, 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 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 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 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 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 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 同时, 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 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 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 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 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 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 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 在这个时间内, 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 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 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 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 在课堂上, 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 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 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 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 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规范学习行为,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 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 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 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 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 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 介绍分两两进行, 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 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 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 通过在班级内表演, 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 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 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 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 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 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 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 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 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 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 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 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 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 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 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 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 可让坐着回答, 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 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相对缺乏, 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 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 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 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 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 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 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心理学技巧
参考文献
[1]卢锴锋, 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 :223-224.
[2]杨泰, 鹿凤山, 杨立群, 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6) :960-962.
[3]廉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7) :86-87.
护理心理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篇8
PBL一般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它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法引进护理心理学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很有启迪意义。下面我对PBL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与探究性
PBL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首先,教师提出适宜的问题,提前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查阅文献与国内外书籍,收集资料,从各个方面做准备。课上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讲述讨论结果,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述“病人的心理需要”这一内容前先提出以下问题: (1) 什么是需要? (2) 联系自身谈谈平时自己有哪些具体需要,可以将这些需要分类吗? (3) 病人会有哪些心理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需要? (4) 你认为病人最主要的需要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5) 怎样满足病人的这些心理需要。为讨论方便,将学生以十人左右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分组预习,并拟定一位负责者。学生参照问题,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内容,查阅参考文献,仔细思考并讨论有关问题,并鼓励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知死记硬背的弊端。为了在下次课堂上能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学生必须积极寻求资料,整理思路,探索答案,从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并且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2. 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设计与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协调者、指导者与组织者。虽然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实,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变的。因为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花更大的功夫。在PBL教学法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PBL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学生能不能从这种模式当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得太难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问题设置得太容易又不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这两种情况都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吃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或在解题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所需的技巧与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期刊、书籍、杂志和网站等,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同时教师要有一定课堂组织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及时点评,适时引导,防止课堂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并没有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结论。因此最后的点评要注重活动本身与学习目标的关系,避免学生迷失在活动之中,而忘记本身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 PBL教学法需要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PBL教学法虽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性,弥补传统讲授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但却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这一授课方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学习的知识点需要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概念,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相关的知识很可能仍然要先依靠传统的讲授学习来打下基础。另外,PBL教学法耗时过长,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不可能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采取这种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法也对学生的素质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探索的精神,还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同时学校要能提供公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和教学环境设备。因此,在我国现存的教育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
总之,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和适应。
参考文献
[1]Rhem, J.Problem2Based Learning:An Int roduction.The National Teaching&Learning Forum, 1998, 8 (1) :1-4.
[2]潘曼.非经典PBL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5) :647-648.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9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
对护理教育中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培养和提高护士能力的主要方法, 是促进护理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针对不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活动规律能够洞察家属的心理需求, 及时的开展心理辅导, 对病人治疗有着重要效果。心理思维是现代护理观念的主要内容, 但是当前我国护理的临床技能远远不能够满足目前的患者对心理护理需求。在护理学生培养过程中,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导致学生在工作之中不能够有效的开展心理护理。为提高护生的临床心理护理技能, 试图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尝试性进行教学改革。
1 研究对象
护理教育中护士心理能力的研究, 将大力促进护理教育改革。围绕护士的心理能力和核心知识, 设置课程, 拓宽基础, 淡化学科,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以护理实际工作所需求的心理能力为导向, 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等, 凸显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 以培养知识能力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护士心理能力是本世纪初才逐渐被引用到我国护理专业领域的, 国内对护士心理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目前国内在护理本科层次教育中, 尚未见到对护生心理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途径等方面开展改革的系统研究报道, 因此本项目的立项, 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建立紧密结合临床, 院校合作培养的模式, 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接触病人。学生从第一学期即开始接触护理专业导论课, 第二学期开始接触临床护士和病人, 体会护士所承担的不同角色, 将课堂所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并制定分阶段下临床的教学目标, 重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 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
2.1 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 完全的理论考试, 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 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 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2.2 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 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 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 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 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 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 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2.3 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 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 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 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医院实习主要进行临床护理各种护理技能技术训练和护士综合素质训练, 重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制定及处理各种临床疾病的护理程序。这就使得在教学之中对考核制度的应用处理手段逐步完善。
3 讨论
3.1 护理心理学教法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实验组有71人 (92%) 认为本课程的教学激发了其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积极性。
教育理念的创新: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实现学生心理能力发展, 以培养心理能力、提高素质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实践能力, 健康教育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教学改革的创新:构建能体现培养心理能力的核心知识的课程体系;开展PBL、SBL、CBL教学法、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床旁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形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法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护理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要求专业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和教改经验及临床经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
3.2 护理心理学教法改革的不足与建议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法.如有些学生不喜欢角色扮演。而喜欢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法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与完成。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容易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与完成: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策略, 不愿意改变原有学习方式。使教法改革流于形式。由于我国护理心理学起步相对较晚, 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护理心理学教师队伍中。除极少数人已获得护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外。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护理心理学培训。更缺少心理护理实践经验。
结束语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将人民卫生出版社周郁秋主编的《护理心理学》之“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护理” (6学时) 作为教学内容。
1.2 研究对象
均为我校某年级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实验组为1~5班共142人, 其中男24人, 女118人;对照组为6~10班, 共136名, 其中男23人, 女113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医学基础、学习成绩等方面, 经统计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研究过程
1.3.1 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本章节的内容及教学目标, 确定扮演者的行为目标是:展示“病人”的心理;与“病人”沟通, 评估其心理状态;描述“病人”的心理, 模拟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1.3.2 实施教学
教师利用1学时对实验组进行理论串讲, 重点讲述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常用的心理护理措施;另外5学时为“角色扮演”教学法。将实验组的142人分成5组, 每组28~30人, 由学生自愿或由教师分配“病人”角色和“护士”角色, 其他人为观察者。要求实验组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拟出“病人”的病情、心理和社会问题, 以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上课时采用“U”型座位的物理环境, 便于观察者观摩。在角色实施的过程中, “病人”、“护士”和观察者可以互换。每个小组表演时间为30min, 5组学生均要参与表演。教师对整个角色扮演过程进行记录。演练后的“护患”双方进行反馈, 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并总结“病人”的心理或“护士”实施的心理护理要点。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技巧、专业知识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点评。最后, 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对照组6学时均采用传统的多媒体理论讲授方法。
2 结果
章节授课结束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发效果评价问卷, 课后1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单元达标测验。统计分析两组的学习效果评价问卷及测验得分情况, 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2.1 效果评价问卷
实验组发出效果评价问卷142份, 对照组发出136份, 均为有效答卷。问卷结果:实验组评价为“好”、“中等”和“差”的人数分别为87、55和3人;对照组分别为91、44和12人。实验组效果评价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6.699, P<0.05) 。
2.2 单元达标测验
课后1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单元达标测验, 两班考题完全相同, 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 满分为100分。测验成绩按85~95分, 75~84分, 60~74分, <60分4个等级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成绩比较:实验组85~95分 (45人) 、75~84分 (61人) 、60~74分 (29人) 、<60分 (7人) ;对照组85~95分 (25人) 、75~84分 (29人) 、60~74分 (69人) 、<60分 (13人)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35.105, P<0.01) 。
3 讨论
3.1“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势“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
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 将其应用于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扮演互动的双方, 将实践过程进行再现[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角色扮演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优势:
3.1.1 加深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在模拟情境中, 学生对护士的沟通方式和病人的表现都有直观感受, 有利于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
3.1.2 无伦理道德问题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 如果对真实的心理护理过程进行观摩, 必须征得病人的同意。但当病人意识到有他人在场时, 会有所顾忌, 且可能对其造成情感伤害。而角色扮演过程中, 学生可以大胆地反复练习, 不必担心因失败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3.1.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学生课前需收集资料, 设计语言、行为, 思考解决问题方法;课中需要积极参与, 充分讨论;课后要书写小结, 提交报告。这些均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作为观察者的学生也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2]。
3.1.4 为临床护理实践奠定基础
开展角色扮演, 使学生在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得到语言和交往能力的锻炼, 为在今后沟通护患关系, 做好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奠定基础。
3.2 角色扮演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3.2.1 教师应成为引导者
当学生表演准确时, 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的表演出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调控。表演结束后, 教师应对全部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总结。
3.2.2 以教学目标位导向
不应为了“表演”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应该按教学目的, 为表演者制定行为目标;向观察者提出观察目标, 避免盲目性。
3.2.3 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角色扮演”教学法虽然有很多优
点, 但不能完全替代讲授式教学法。应注意将角色扮演与讲授式教学法有机结合。角色扮演结束后, 教师应将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并适当介绍一些交流技巧, 以弥补表演中的不足, 确保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角色扮演式教学目的真正达标。
摘要:目的 探讨“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某年级本科护理专业1~5班设为实验组, 6~10班设为对照组。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护理”一章,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 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形式, 最后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比较学习效果评价及单元达标测验结果, 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角色扮演”教学法优于传统讲授法。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护理心理学
参考文献
[1]殷敏.医学模拟患者和角色演练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7 (2) :171-173.
护理心理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护理心理学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1-02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当前,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论、实训等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课题组尝试建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体系,探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心理学实训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探索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参考。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样,在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中随机选取4个班级,其中两个班为对照组,另外两个班为实验组,对照组117人,年龄(20.14±0.73)岁,实验组118人,年龄(20.10±0.66),两组均为女生,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具体如下:
1.对对照组实施传统模式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即对照组先进行理论学习22学时,再安排实训学习8学时。实训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例如在放松训练的实训项目教学中,老师提出学习目标:掌握放松训练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后让学生分组练习。
2.对实验组实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沟通调研,总结出医院相关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护士具备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能力,结合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整改,分为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护士职业心理知识三个模块,每个知识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训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护理技术、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三个模块,即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进行相应的实训课教学。每个实训模块包括若干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包括任务引领、学习目标、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均按护理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并遵照心理护理的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例如在心理护理干预技术模块的放松训练实训项目教学中,课前由教师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典型病例的剧本,培训标准化病人;上课时先由教师模拟临床情境,按照心理护理工作的过程,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评估病人—护理计划—放松训练—评价病人”的规范示教,并给学生提出与护理工作岗位有关的实训任务及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放松训练的心理护理操作技能、能顺利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等;随后学生3人为一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组练习,熟练操作的流程;练习期间,老师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操作的质量;学生分组练习后,再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放松训练的操作练习,由标准化病人给出反馈和意见,老师亦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是否完成护理岗位需求的任务和目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课后学生完成与实训教学相关的作业。
3.实施教学的场所及人员。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训教学的场所均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学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模拟病床单位、心理测评软件、生物反馈仪等仪器设备,并装有摄像头、音响、电脑、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开展单向观察、开展影像资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学活动。
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为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及高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及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为学生课堂表现、考勤情况及实训项目教学后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包括完成基础心理实验报告、心理测量自评报告和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各一份,评分由授课教师来完成,总分为40分。终结性考核由学生抽取考核题目进行操作,考核成绩由考核教师进行评分,总分为50分。考核后学生需完成与操作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问题,回答问题总分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
(四)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训前后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比较。教学后,实验组过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问题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
(二)实验组对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118人,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8份(100%)。实验组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有利于加强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三、讨论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映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实习护生及毕业护生反映,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在临床工作中不知如何与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护理如何开展。说明学生对心理护理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在对实验组的实训教学中,模拟临床心理护理工作过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护理工作更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老师通过规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操作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练习和强化记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回答问题的分数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心理学知识。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促进心理健康。对照组的实训教学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进行,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增加了学生在实训学习的难度,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组在完成知识模块的理论授课后安排相应模块的实训课教学,使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案例,培训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进行示教,让教学更接近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环节,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也学会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心理健康。
(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按护理职业岗位需求,模拟临床情境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护患对话的练习,更好地学习如何接触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分工与合作,相互接纳和支持,彼此指出不足之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在实训中通过模拟临床情境和角色扮演,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到了患者所承受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体会到了护士责任重大,敬业爱岗的意义,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在工作中的意义,在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更好地完成优质护理服务。
此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心理学实训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设计和演示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贴合的情境案例,并根据学生具体表现指导教学,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要求提高了,将促使教师不断进行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咏,罗菊英,庞凌瑜,等.实习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教学及相关因素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6)
[2]王明慧,陈碧暇,林素洁,等.广西北部湾地区护理人才需求调查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
[3]钟丽强,王晓琴,钱耀荣,等.广东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
护理学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12
1.“活 ”学大体标本
(1)串联基础知识
大体标本可以最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观察大体标本时,首先要明确标本是什么组织器官,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组织解剖学学习的内容。学生中普遍存在此种情况,应试被动地学习,学一门丢一门。我们在给学生展示大体标本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组织器官,要让学生回忆组织解剖学知识,自己说,并给予适当提示。比如:一个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标本, 血管取纵切面展示, 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何种脏器。提示学生:是实质性还是空腔脏器? 显然是管腔状脏器的切面。让学生回顾实质和空腔脏器都包含哪些及其结构,呼吸道(气管)壁有软骨环支撑,消化道内壁则有黏膜结构(皱襞、绒毛),一一排除,且该组织器官有分支结构,最后得出是血管来源的标本。
(2)联系临床 症状
实验学习过程中, 要将标本形态结构的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即临床表现联系起来。给学生观察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标本,如食管癌的标本。食管癌主要发生于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不管哪一型,都可能导致食管管腔病理狭窄。让学生边观察标本,边结合食管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不难说出食管癌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且应该对此类患者如何护理。
(3)将标本“立 体化”
让学生做个“有头脑”的护士,拓展思维,联系病理生理知识,使标本“立体化”。例如,在讲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的慢性肺淤血大体标本时,不仅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标本,而且让学生分析发病机制。结合循环血液流向启发学生:肺淤血可由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并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通过思考分析,学生由基本病变拓展到对某一疾病比较完整的认 识 , 培养全方 位的思维模式[2]。
(4)学生讲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唱主角。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大体标本,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讨论后派一代表描述此标本,并给每个小组打分,分数最高者给予表扬。此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同时给予鼓励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率。
2.浅 学镜下结构
根据护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只需让他们宏观掌握大体病变,而疾病的镜下细微改变不需详细讲述。给学生镜下观察切片标本有个大致了解, 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些典型病变即可[3]。
3.动 物实验
开展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动物实验 (如空气栓塞实验),通过动物实验复制人类疾病,让护生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过程及病理变化有感观的认识,不仅加深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4.临床病例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是病理实验课中学生较感兴趣的一个环节,通过病例中提供的资料,结合病理理论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做出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病理知识活学活用,而且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分析内在因果联系,学生的归纳推理、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丰富的病理实验课内容,让护生提高学习自主性,打牢基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临床思维,为打造高素质护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以上只是笔者的经验之谈,病理实验教学这门艺术科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因此,笔者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教学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探索。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通过“活”学大体标本、动物实验、临床病例讨论等病理实验课内容,探讨如何为临床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护理心理学教学】推荐阅读:
心理护理的教学07-30
双语教学护理学07-23
教学护理管理学09-29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07-31
护理伦理学教学体会08-11
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09-24
《护理学导论》教学大纲10-20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07-17
护理学多媒体教学06-18
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