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通用12篇)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1
摘要:为了适应分子病理诊断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基于诊断病理学教学, 探索将分子病理学引入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可行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改善诊断病理学的应用型人才及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分子病理学,诊断学,教学方法
分子病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形成的一个分支学科, 分子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分子病理学 (moleeularpathology) 或分子遗传病理学 (moleeulargenetiepathology) 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DNA和RNA分析)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分子病理诊断就是根据特征性的分子基因变异进一步证实或直接做出病理诊断,同时还提供疾病发生的基因路径、发病机制、发病易感性和治疗与预后评估等多种分子学信息。
1 国内外分子病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美国,由全美分子病理协会 (AMP) 负责制定病理住院医师的分子病理学培训计划。申请分子病理学工作许可证者首先要获得美国病理医师执照,然后必须通过美国病理学委员会 (ABP) 专门设立的分子遗传病理学的考试科目,才能获得有效期为10年的执业许可证。为此,美国医学生医学教育资格委员会 (ACGME) 还专门制订了详细的分子遗传病理学 (MGP) 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临床病理诊断也以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FISH、IHC进行辅助诊断,而在病理学教育方面,教学大纲中有关分子病理学内容的设置较为薄弱,从内容上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各自分离,即使加入少部分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也仅限于理论教学的机制探讨,作为一般了解内容,与实际病理学诊断相脱节。
目前国内以重庆医科大学为先导尝试开设了分子病理学课程,该课程重点向研究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疾病过程中的分子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的介绍,已不能满足培养研究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需要,同样,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势在必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分子病理学课程引入常规病理教学并进行推广。
2 引入分子病理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分子病理学的基础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带头学科之一。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与应用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相辅相成。
为了使病理医师对分子病理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能适应21世纪分子病理诊断学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应大力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教学,对临床病理医师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成学科特色,这也是做出正确的分子病理诊断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基于诊断病理学教学,将分子病理学引入教学中,符合现今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医学人才的目标需要[2]。
3 分子病理学课程引入模式初探
3.1 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全方位引入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往往觉得与自己即将开始的科研工作脱节;如果对实验技术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 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也无法将实验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分子病理学课程, 必须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 在理论教学当中穿插实验内容, 才能让同学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深入理解,并能够加以运用到病理诊断及科研设计中。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坚持做到与分子病理学发展结合起来, 紧跟世界研究的一流成果, 尽量使教材的编写与学科的发展之间的时间差更小,目的是避免是与学科发展脱节, 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应用于实践已经落后了。因此授课教师会对相关分子病理学课程内容的新进展进行查阅, 更新相关内容。另外, 分子病理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中心、学院科学研究中心等经常进行学科间交流, 使授课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 课程水平得到保证。
另外病原微生物、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及形态学实验研究中心、学院医学科研中心等多个课程相关的部门进行横向联合, 共同商讨, 挑选出若干与分子病理学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部分, 在实验室组织教学, 让同学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完成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争取每项实验都能由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完成实验操作, 这样学生也能够对实验中一些简单的基础操作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2 跨学科式联合教学
本课程教学打破了教研室和学科界限,实现了跨学科教师的联合教学。本课程从不同教研室挑选有专长的(即在授课内容方面有一定科研经验)、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教授担任教学(他们分别来自病理教研室、免疫学教研室和病理生理教研室),还有附属医院的病理诊断医师打造一支分子病理学教学团队,成为拥有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学团队。2011年,我校病理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我们将继续努力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为我国不断发展的医疗事业培养精品人才。
3.3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临床病理讨论会 (Clinic-patho Iogical conference, CPC)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learning, PBL) 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以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为载体而构建的一种开放性、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由于疾病是由一系列疾病病理过程所组成,因此,课程设置为围绕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阐述其中的分子事件及其相互间关系和研究进展,如细胞凋亡、增殖及其调节的分子机制与疾病、炎症介质作用及分子调节机制、分子肿瘤概论、器官纤维化及其逆转的分子病理过程、血管发生相关分子及其调节机制、新概念疫苗与核酸疫苗和基因与抗体治疗等,而不是介绍某一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同时,介绍如何对这些基本病理过程分子事件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选择的原则,使学生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后,能进行发散思维,将学到的有关知识与自己将要从事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寻求自己的研究切入点,从而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我们设置临床病理讨论会 (cpc) 环节采取PBL教学模式[3]。教师事先准备好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回去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准备发言提纲,经过病例讨论,教师给予正确全面的分析讲解。在各类临床病理讨论会上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做为疑难病例最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我们将分子病理学内容渗入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中去,并在实验课中增加临床病理讨论会这一环节。每次临床病理讨论会分别给出l~2个病例,并用分子病理的辅助诊断手段加以应用后进行讨论,将传统的单一形态学的诊断转化为多层次多角度的诊断过程,使学生意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准确诊断的必要性、了解个体化治疗的科学依据。同时, 我们也不定期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文献综述讲座对理论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一些已经有较明确的研究方向的学生, 选择让他们就其研究方向, 结合教材进行文献综述。在此过程中,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他们往往可以对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验技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3.3 以科研促教学
初步探索动物模型、细胞培养后实验室将其制作成石蜡切片,观察显微镜下的改变。我校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于2010年筹建, 2011年开始投入试运行,是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室。学院成立科研中心,技术平台支持各种分子病理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 (PCR)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在各级研究项目中,科研促进教师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目前比较基因组杂交 (CGH) 、高通量DNA测序以及各种生物芯片,以及细胞培养、基因转染,RNA干扰,这些都为开发组织标本中丰富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条件,使病理学研究的内容极大丰富起来,也为病理学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4 结语
21世纪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传统概念将会更新,病理诊断将充分体现形态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整体诊断水平,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分子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经典病理学诊断的内涵,为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变的性质、生物学特性、对治疗方式的敏感性以及临床预后等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展望未来,分子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三者互为补充,将传统的形态诊断外延到肿瘤发生易感性、基因与染色体变化、基因路径与基因治疗、生物学行为评估、对药物治疗反应的评价、临床分子医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医学知识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调整,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使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具备更大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林.分子病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9.
[2]王娅兰.研究生分子病理学课程教改探析[M].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 68-69.
[3]杨红军, 李学农, 申洪等.运用PBL进行临床病理讨论教学的实践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5) :23.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2
1、需求分析
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计算技术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革新,云计算的作用简单说就是确保用户按需使用计算资源,并按使用程度进行付费,类似于计量水电费的模式。因此,云计算对网络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价值,积极推动云计算的 IT部署和交付模式在网络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诉求,应该提供一种网络学习策略。网络学习策略基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提供在线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者个性。因此,网络教学不仅要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提供灵活、开放、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形式,还要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 “个性化教育”。
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具体形式和方法,在国外远程教学已经应用在许多高校。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笔者也研究并旨在开发符合自身的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旨在并解决如下问题:一是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而校园软硬件设施无法跟进,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求,另外师生交流、课堂辅导、资料共享、作业批改等问题也较为不便。在高校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想选修某门课程,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和学校教学的规划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可能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刚好与其他课程冲突,或者人数超过了限制而无法选上,而下学期又有其它的教学计划或者没有开设这门课,所以学生只好放弃选修。二是有些课程无需占用课室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一些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自主学习并完成测试。三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难免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实验课,学生希望课外也可以使用资源来完成课堂上尚未完成的学习。四是学校的在线学习的平台存在资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和教学个性化不强等问题。为了给学员提供更便宜、便利、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系统优势,整合资源和资金,建设更高效、实用、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系统,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下图1为高校辅助教学系统TOP数据流图。[1]
图1高校辅助教学系统TOP数据流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的应用及网络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各大院校都引入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网络资源平台来为教学、办公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机房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这些系统和平台都要求校园网络提供较大的数据吞吐量和承载更多的多媒体数据流,而目前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传输承载瓶颈。采用云计算,将网络中分散的、零散的资源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形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可以解决高校当前信息化管理的问题,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育系统。使人们在传递和交换信息时不再是利用单一信息媒体,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受时空限制索取、传播和交换信息。多媒体教学网络由于其优越的功能为学校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给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实现手段,已在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在许多大学学科教学中发挥着传统教学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个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网络来构建虚拟教学系统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也将《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展开研究,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服务化、可拓展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全面整合虚拟教学资源。
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满足了学生和教工的基本教学要求。切很难达到个性化教育的层次。例如,我校的BB平台就存在资源重复建设和教学个性化不强等问题。为了给学生和教工提供更便宜、便利、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系统优势,整合资源和资金,建设更有效、实用、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系统,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运而生。
3、技术支持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是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云计算的构建目的在于同时为大量用户服务,因此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2】 Google 的 GFS 和 Hadoop 团队开发的 GFS 的开源实现 HDFS 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存储系统 图1为云计算架构
图2 云计算架构
从本质上来讲,云计算实际上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和基础架构即服务两者的结合。其核心是将某一或某几个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虚拟化之后,向用户提供计算资源租用形式的服务。云计算的基本特征在于:(1)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也就是以浏览器为基础;(2)数据存储在云端,应用也存储在云端,这些对用户透明,通常由第三方提供;(3)云计算强调服务,用户按需使用服务,根据使用多少付费。
4、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 4.1、基本系统结构
根据当前网络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对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遵循经济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高效性原则。图2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远程教学系统的整体架构图。它主要由云计算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WEB服务器和数据库存储服务器等四部分组成。
4.1.1.云计算服务器是整个系统扩展性的核心部分。本系统将学员的在线学习教学资源全部存放到云服务器上, 通过云计算服务器的高性能、高可靠和可扩展等特性, 保证系统高效与稳定地运行。
4.1.2.负载均衡设备主要根据学习者访问需求, 动态地完成网络带宽和硬件资源的调度与分配。
4.1.3.WEB服务器是用户访问学习的入口, 分为主 W EB服务器和专业 WEB服务器, 其中主 WEB服务器是完成学员查看信息,登录系统, 验证等功能,专业 WEB服务器主要由负载均衡设备进行分流,学员根据网络流量被平均分配到不同专业 WEB服务器上进行学习。4.1.4 数据库存储服务器分为公共服务器和专业服务器。公共服务器主要记录用户信息, 访问记录等公共信息;而专业服务器则记载不同专业的专业信息、学习记载、作业考试信息等。
图3高校远程教学系统框架结构图
考虑到信息安全隐私问题本文在架构设计的过程中, 采用本地数据库服务器存放私有数据, 如学员信息、课程信息、专业信息等重要数据。而把在线学习、下载、即时通信、师生交互等扩展功能全部存放到云服务器上。由于这些属于服务数据。因此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4.2、系统的实现
4.2.1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辅助教学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云计算能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海量存储空间以及优质技术服务等特点。我们设计的高校远程教学系统主要由学员报名、虚拟班级、虚拟教研室、学习资源—云计算服务、师生交互—云服务和系统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构成。其功能结构如下图3所示,图3中的黑体字部分为使用云服务器实现的功能。
图4高校辅助教学系统功能模块图
(1)学员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需要填写报名信息,然后系统进行逐一审核。由于学员较多,需要将已通过审核的人员名单利用 EXCEL导入,进行批量审核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审核的学员利用学号和密码登录到网络学习系统,并可以查看、打印其报名信息。
(2)虚拟班级。虚拟班级概念的提出主要解决大量学员的网络教学管理问题,其主要思想是将学员按照地区或其他规则划分成较小的班级,并通过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班主任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学员需要根据班主任发布的学习进度来完成网络学习任务,同时系统也会记录学员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以此为依据给定学员成绩。由于在学员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因此本系统将在线学习、资料下载、即时通信等功能利用云服务实现,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学的质量。虚拟班级概念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学员过多无法管理的困难,为今后的远程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3)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是仿照虚拟班级的概念提出的,它主要是记录班主任的教学过程,在虚拟教研室里班主任需要完成对学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批改学生作业、给学员作业评语、给定成绩等工作,班主任间可以通过云服务提供的即时通讯答疑模块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例题讨论,最终将讨论结果反馈给学员。虚拟教研室建立了一个师师间和师生间交流的通道,它对远程教学的规范化、教学的严谨性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4)学习资源—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可以提供高校远程教学系统新的硬件构建模式,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把所有的在线视频,在线下载全部放到云服务器上,这部分功能有着学员访问量大、访问频繁的特点,如果自建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高速网络带宽、防火墙以及负载均衡设备,很少有单位的网络部门能购买这样高性能的设备。云服务模式可以大大地节约以上开销,并且能够保证硬件设备、网络带宽、安全存储、复杂计算等核心问题的真正解决。目前,世纪互联、引领盛世、联想集团等都提供此项服务。(5)师生交互—云服务。云计算可以提供新的软件资源开发模式,我们利用计算的这一特点,把师生、师师间的通信交流全部通过云服务实现,利用 XML技术在数据层的基础数据交换,并实现以下功能: 网络即时通信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在线答疑服务等。通过软件即服务(SAAS)这种云计算的模式可以节省购买或开发系列功能模块的费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目前可以支持此项服务的主要 Google、百度、IBM、联想等。
(6)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整个远程教学系统的控制管理端,可以监控系统每个模块功能运行的情况,对系统前台的学员信息、试题信息、课程信息、专业信息、服务器地址可以实 现整体设置,系统管理中可以动态调配整个系统中的众多资源,利用负载均衡器达到有效地分配均衡资源。
4.2.2 系统运作流程
系统中教师、学生和系统管理员向系统提交对应信息进入系统,根据不同用户身份拥有的不同权限进行对应操作。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考试及资料的下载,教师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答疑完成师生交互,管理员进行系统管理。在基于云计算的辅助教学系统中,基于云存储有虚拟班级管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另外系统的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授课视频、学习资料等都是存储在“云端”的。
图5高校辅助教学系统业务流程图
4.3.3 系统的设计
后续的系统设计工作关于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实现与维护,由于实际中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参考,因此对于按照规范设计方法基于云存储的高校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此处没有研究下去。可以参考“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课程的课程论文“在线自测系统设计与实现”,不同之处是系统中的资源是存储在‘云’中的,用户可以按需使用,实现了个性化需求,此处不作深入详述。
5、总结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3
【关键词】高職管理学 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64-01
经管理高职院校教学中,管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管理学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从目前高职教学的现况来看,教学方法、内容方面都存在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改变当前的传统教学,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做好实践演练,从多个方面强化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当前高职管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较传统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设计好的多媒体教案和程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将教材基本知识体系结合自身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尽管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培养,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不能体现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特点[1]。而且学生长期被动式接收,保留在他们头脑中的也就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谈不上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不丰富
许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认为管理学课程过于抽象而且空洞,理论性太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该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觉得这门课程没什么可教的,在讲授管理学课程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简单,较少有实用的案例分析,即使在讲授案例的时候,往往也不能与实际的内容紧密结合,缺乏深度,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不重视此课程。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管理学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独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管理学课程作为管理学门类中的专业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体现这门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中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既能系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又能适应竞争市场的要求。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管理课程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师的课堂讲授而轻视学生的个性实践探索;对学生学习成绩非常看重但对学习过程却经常忽视;每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弱化,这样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潜能和特质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从教育的个性化和劣元化方面百新教学理念。
(二)突出能力目标
目前学历教育大环境下,很多用人单位在没有真正聘用人才之前往往通过限定学历来设计门槛,在校大学生往往无奈之下选择继续求学:有的专升本、有的自学考试、有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但真正能力提升的目标没有达到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突出能力目标,才能在当前激烈的招生大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突出重围,彰显自己独特的竞争特色[2]。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行的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理论联系实际,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贴近管理实践的案例为基本教材,引导学生在课堂里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他们潜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主动性提高,寓教于乐,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在管理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收集管理学相关素材,围绕探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管理内容,编成情景模拟剧本,或设立一定的工作场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模拟管理现场等方式,将管理实践活动搬入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用所学理论知识模拟环境中的角色开展相关业务操作,教师进行分析指导。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一改过去的理论讲解,通过各种情景和案例的创设,营造出一种情与景的氛围。通过开展互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较高结合,教学活动真实、生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开展
管理类学生的实践环节除了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外,其他实践环节如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不是很多,实践课时总课时所占比例较小,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今后的就业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可为学生开辟更多渠道的实践环节。比如,通过课程实习,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对企业的规模、文化、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交流,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提高参与度,拓宽大学生视野,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或将企业里的成功人士请进课堂,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三、结语
人才是社会竞争的主要形式,只有具有综合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为此高职院校应将综合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的根本,管理学课程教学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从多方面改变当前教学方式,利用多方面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目前教学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冯毅.高职类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4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护士对患者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患者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名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应急处理,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每一名患者都会有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名护士随时都有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可能,其急救意识将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患者、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等。因此,培养高职护生急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的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将来零距离上岗就业。
1.2 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目标,我们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急救护理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2.1 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患者评估、急救与监护相关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相关人文与法律知识。
1.2.2 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2.3 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2 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2.1 根据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以急危重症患者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3个救治阶段为依据,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合作,践行医教结合,使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分析护士完成这3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时所需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学习内容。3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急救护理课程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具体学习任务:现场心肺复苏,现场创伤急救,气道梗阻现场急救,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院内心肺复苏,院内创伤急救,院内中毒急救,常见危重症院内急救,复苏后患者的监护,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护,危重伤患者的监护。
2.2 根据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的11个学习任务均由急救护理岗位真实工作情境或病例引出,有针对性地实施床边与现场教学、仿真情境演练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校内,通过“学习必备知识与技能—分角色仿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教学。在床边与急救现场,观看真实场景,感悟技能与知识的应用并顶岗实习参与救护工作。在校内仿真教学环境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护生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和急救意识。
2.2.1 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入案例所展示的救护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引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2.2.2 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更加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演练进行评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和职业情感。
2.2.3 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的优势,将部分内容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学习任务中,在ICU病房以真实病例及场景为载体,教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2.2.4 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
2.2.5 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或ICU顶岗实习1个月,参与真实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3 课程改革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的高仿真化建设,不断贴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3)从医院引进新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教学内容切实有利于护生急救意识的养成。教学模式新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摘要: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将校内学习、演练、评价与岗位见习、感悟、参与相结合进行教学。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5
1概述
在当前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方向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方式,迎接当前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职业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实现培养技能型与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相对于国外社会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其缺乏独立的教学改革研究,其教学模式和理念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是偏离的。我国教育部门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确立了“高职院校应当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下文对于当前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2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学生需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对于实际问题具有足够专业的解决能力,这也是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当中,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开展职业活动,参与社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从整体层面来说,综合职业能力应该包括对问题解决分析的能力,信息处理和接收的能力、基本职业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护用药理学来说,其学科是当代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课程的重要纽带,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作用规律和机制。护用药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主要是以提高学生临床护理能力为根本目的,并且实现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护理人才。在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学生在参与护用药理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且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护用药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于药理学中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临床用途以及用药知识等相关问题进行学习,并且为后续提供用药咨询与遗嘱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逐渐培养学生参与临床课程学习的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了专业内外两方面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针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来定义,而非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等非业务知识类能力。在以往传统的护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都存在着较多的欠缺。一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使用幻灯片,先回顾旧课,一般是病例导入新课,开始授课,最后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并且重视对学生业务知识以外的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另外,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热爱从事的工作。
3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3.1课程设计改革
第一,对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在开展护用药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合理地融合理论和实践,在逐渐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掌握。总的来说,对于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对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实现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让课堂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生产的需求相一致,并且体现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需求。在护理专业中,护用药理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与护士岗位的具体需求相一致。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对临床问题进行解决,获得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并且对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进行不断的锻炼和培养,并且结合护士岗位从业的相关标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对于课堂实践内容的合理选择。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围绕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并且将工作项目与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某一工作任务进行完成。在工作任务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采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展示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战性特点的工作任务。课堂实践内容要结合“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不同能力类型,提高实践内容的制定的有效性。在临床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其需要对药物治疗过程进行执行,并且要监护用药的过程,给予相应的用药咨询服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临床实践工作流程中的几大系统用药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实际训练项目。项目具体可以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内脏系统疾病以及化学治疗等几方面的用药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际用药护理的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节奏进行科学的把握,并且结合不同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过程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学单元中,课程知识内容的难度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合理安排不同学时,并且结合本校教学安排需求,规定相应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护用药理学教学的整体安排可以在80学时内来完成,并且考虑到实际教学效果的需求,要尽可能地将最短教学时间设定为2学时。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结构进行把握,并且逐一细化不同课时教学安排,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规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教师要对于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时间给予充分的保障,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任务的分配和布置之后,让学生主动地在课外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自主讨论和汇报,教师再对学生的汇报过程进行指导与点评,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
3.2课程实施改革
首先,课堂的教学准备。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淡化和改变,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并且充分地做好备课工作,对于具体教学训练项目来采取合理的教学设计手段,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取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化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临床的具体工作流程,来安排学生进行参与练习,包括用药医嘱、临床案例处理等。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下预习,上课来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再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引伸能力,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拓展,保持合理的教学节奏。
最后,教学收尾工作。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下发相应任务和提问,让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解答,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合作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际操作的模拟,并且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点评与模拟的方式,对于具体的模拟用药、不良反应处理以及医嘱等解答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汇报的过程进行耐心的听取和记录,在学生完成报告之后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指出相应的意见,并且具体动手来对学生进度操作的示范,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补充。
3.3课程考核改革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不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在开展教学考核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过程来开展过程化、全面的教学考核工作,提高课程考核的合理性,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进行反映。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执行多层次化的考核模式,并且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自评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评过程进行监督。在考核体系的改革中,教师要对于学生与综合职业能力成长相关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和评价结果,教师对于后续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进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深入地贯彻“高职院校应当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的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的工作开展,依然处于一个起步和发展的阶段,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同。本文对于护用药理学课程改革的几点重要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落实护用药理学的教学效果,为我国培养更多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全面地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土雁梅,任京力,毛讯.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护用药理学为例.卫生职业教育, (09).
[2]肖新丽,谢玉琳.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华护理教育, (03).
[3]玉辉.浅谈培养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田.中国校外教育,2012 (08).
[4 ]欧阳丽.基于能力发展核心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职教论坛,201 1 (09).
[5]周芹,曾祥麒,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职教论坛, (35).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6
关键词:能力培养;生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从问题开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从而提升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生理学基本理论,并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最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一、实施问题为驱动
以往教师会在课前告诉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而学生执行得又不好,这样实验的效果就不佳。因此,在实验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提问相关理论知识,把这些知识进行渗透。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实验和理论知识是联系起来的,理论知识可以解释实验现象,实验也可以验证理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在实验内容中渗透理论知识,提出相关问题,把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并让学生学会动脑,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的实验时,首先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引起尿量和血压变化的药物和方法有哪些?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休克症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开始时,让学生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尿量和影响因素、药物对尿量的影响,然后准备模型,再观察血压下降尿量的变化。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病的发展过程,然后知道用什么药,使理论知识与实验联系起来,提升学习积极性。对于休克的治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制订用药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方法,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验,激发了其参与实验的兴趣,也助推了实验的效果。
二、开展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注重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保存一些经典的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同时也要对实验进行创新,重新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开展医学设计性实验,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对典型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刺激与反应”的实验中,腓肠肌标本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在实验设计中就有学生抓住了这一点,强调对骨神经、神经肌接头和腓肠肌的兴奋性的观察,这样就可以探知标本失活的原因。实验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三、注重技能性操作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服务也应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患者的健康意识也在加强,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要求,特别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变高。因此,护理教育正在面临挑战,这就需要护理专业教师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操作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够胜任护理岗位的工作。为此,生理学实验教学应结合专业培养的需求,运用同伴互助的形式进行学习,提升护理技能。比如,心音听诊、血液测量、血型鉴定等,这些操作需要同伴进行教与学的配合。在各种操作技能成熟以后,可以从学校向社区服务延伸,使教、学、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健康意识。学生进行社区医疗服务,有了实践的环境,能够实现护理操作,符合护理专业的要求,也让学生的临床经验丰富起来,从而尽快适应护理工作。
总之,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将来的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脑和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徐进.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专业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6):2233-2235.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7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理念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是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设计与组织教学原则, 体现出课程的职业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努力寻求课程目标与就业需求的结合点、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结合点, 突出“护理英语”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虽然我国的各类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护理人才, 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却是屈指可数的, 虽然每年也有归国护士回国效力, 但对于在护理理念和操作程序上都还相当落后的我国护理事业无疑于杯水车薪。这样的现状对于承担着高级护理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来说,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这门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要培养出真正与国际接轨, 与实际工作接轨的, 与护理的发展接轨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所以, 护理英语课程对教学对象的要求是, 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扎实的英语基础, 还必须具有熟练的专业护理英语沟通能力和宽容的多元化文化接纳能力, 并且能够在实际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灵活自如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业护理和人文关怀。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1、教学设计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是将“护理英语”作为一门工具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常用护理英语用语, 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护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体现“适用性”、“应用性”的高职课程教学特色。同时该课程根据涉外护理专业对应岗位所需求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进行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根据常见疾病护理过程的特点, 从护理工作过程的要素 (工作内容、护理对象、护理手段、护理技术、护理结果) 出发,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再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寻求适合于不同主题学习单元的不同载体 (如现象、任务、案例等) , 按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完整的护理行动方式来实施教学;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2、教学资源配备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为了更好实现的改革目的, 首先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教材, 我们已经与护理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并建立起了配套的辅助训练教材、试题库等;在对自编课程教材进行修改时, 我们注重以工学结合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以护理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紧扣护理专业岗位群“必需、够用”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选取、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体现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3、教学方法与教学场景的设计
要切实将教改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从护理工作过程的要素 (工作内容、护理对象、护理手段、护理技术、护理结果) 出发, 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再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寻求适合于不同主题学习单元的不同载体 (如现象、任务、案例等) , 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完整的护理行动方式来实施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和行事, 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应有的权利。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比如, 恰当的设置一个教学场景, 激发他们去考虑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中什么才是恰当的行为, 同时还可以鼓励他们与虚拟的患者进行交流, 让他们去体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类似的教学手段, 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高级护理人才, 他们学习运用的不仅仅是如何给药, 注射, 而是集医学, 健康, 心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8
管理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对象一般为大一或大二的学生,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随着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在不断改进。但是, 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注重教学的形成与脱离教学的目标、侧重教学的生动性与弱化学生思维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限制了学生对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思维应是教师与学生的核心。为此, 要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在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思维, 开展思维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社会和时代发展也要求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应渗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既要在思维活动中学习, 也要学习思维本身。
1三元教学设计理论构建:三元智力理论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应用意识等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落实在各课堂教学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认为成功靠的不是智商而是成功智力:即分析性 (反思) 智力、创造性 (创意) 智力和实践性 (执行) 智力。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 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斯滕伯格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这三种思维, 同时存在思维偏向上的个体差异。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三方面协调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水平。在此认识基础上, 他还开发了"三元教学与评估"模式, 将什么是三元智力, 如何引导学生的三元智力转移以及怎样开发成功智力的课程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提出思维教学三种策略:即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和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 同时明确了教授三元思维的四步模式: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和个人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三种策略都有实用性, 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综合考虑以选择最佳教学策略,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管理学课程教学实施三元教学设计有其必要性, 是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
2管理学课程三元教学设计的内容与应用体现
三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高等院校教育应注重培养成功思维能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用的人才;课堂教学应注重记忆性学习, 更要开展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做到按照"目标导向、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与现实体验"的理念设计教学, 寻找最适合发展学生成功智力的教学策略, 创造相应的学习机会, 改变传统过于强调接受与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 重视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课程培养目标。
结合管理学教学实际,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应从教师教学理念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并应用。选择三元教学应树立成功智力教学观, 以学生三元智力的发展为导向, 基于学生智力特点, 选择适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展相应的课程训练, 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评价观。管理学课程三元教学设计同传统教学设计有一样的内容, 更要考虑三元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 同时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 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技巧。下面以管理学课程中的决策单元开展三元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一) 三元教学中的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开展三元教学, 着重要把握教学学情、教学目标等, 为教学策略的选择作铺垫。
(1) 教学学情分析:思维能力差异明确
教学学情分析包括对教学起点分析, 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这里主要突出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模式, 教学应关注学生成功智力的平衡发展, 尊重并鉴别学生的思维能力偏向, 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 结合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法、观察法或情景活动法等途径明确学生的思维能力偏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表现很乖巧, 记忆力较好, 属于分析性思维类型的学生;少部分学生不愿接受指令与规则, 有自己的想法, 偏向于我行我素,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很感兴趣, 喜欢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 属于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类型的学生。教师教学应在注重知识的识记和分析性思维能力强化的基础上, 以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为重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在该课程前面单元知识学习后, 学生已基本熟悉管理学的思想, 知道管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 需要进一步懂得如何通过具体管理职能活动来实现管理目标。
(2) 教学目标分析: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反映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开展三元教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着重为成功智力的实现, 即从分析性目标、创造性目标和实践性目标进行具体表述,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分析性教学目标以记忆性知识目标为基础。创造性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创造--反思能力的实现。实践性目标应重视"活动导向"的实践性学习的体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应将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的目标融为一体。在决策单元的教学设计中, 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分析性能力:认识决策行为, 评价决策的重要性, 解释决策的原则, 分析决策的影响因素;创造性能力:思考决策的过程, 并设计具体决策加以印证并总结理性过程和实际过程的不同;实践性能力:模拟商务决策过程体现决策的方法的应用和决策能力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 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教师教学自我设问或学生自我制定等方式来确定, 可以是较为笼统的目标, 也可是具体明确的目标。
(二) 三元教学中的内容整合:现实性与层次性体现
成功智力不仅是与实现学业的成功有关, 更是要达到社会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因此, 三元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体现出应用性。结合管理岗位的实际,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照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总体教学内容一般以管理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 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职能为基本框架。在设计课程单元内容时, 要明确内容的层次性:应当深入理解、掌握、了解内容, 化抽象为具体, 并能进一步转化为可行的行动。对于决策单元内容的学习, 应当理解的内容主要有决策的影响因素、过程, 应当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决策的方法, 应当了解的内容主要有决策概念与类型、原则。每一具体内容的安排, 可以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决策实际和社会现实决策事例入手, 避免脱离实际。
(三) 三元教学中的方法应用:多样化选择
三元教学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的思维特点的不同以及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不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做到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记忆、练习知识, 更应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管理学课程开展三元教学设计, 可参照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倾向或思维风格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详见图1:
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实际, 开展管理决策单元的学习, 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小组讨论实践训练法等。一般讲授法占课堂30%, 其他教学法占课堂70%。比如, 借助"刘经理的决策困惑"这一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决策应遵循一定的程序, 并思考如何帮助刘经理解决难题;在学习小组模拟商务谈判决策训练后, 开展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充分讨论, 体会决策的重要性, 总结正确决策的经验, 撰写决策实践报告;提供企业决策基本信息, 选择合适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四) 三元教学中的评价设计:综合性反映
参照"三元教学评估系统", 管理学课程三元教学的评价要均衡体现分析性能力的评价、创造性能力的评价和实践性能力的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既要考虑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更要反映成功三元思维的发展情况;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实现测试法、课堂表现、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方式的综合应用, 并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发展思维能力。在上述决策单元的学习中, 学生提出的解决刘经理难题的建议、撰写的商务决策实践报告等方面的情况, 都是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 三元智力理论为管理学课程开展三元教学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需要教师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观,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情境,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促进学生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芳.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7) :193-194.
[2]盛群力, 马兰.斯滕伯格论为发展成功智力设计三元教学[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 (03) :49-54.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9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我国高校传统《管理学》教学存在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轻视兴趣培养, 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 讲授课时多、实践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现象。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实践教学大多深度不够, 浮于表面。
2.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传统《管理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 教师讲解、演练、学生练习, 没有师生互动,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讲授内容上更是与实际脱节, 很多都是纸上谈兵, 设计性、综合性训练太少。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 课外实践活动难以大面积开展。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经营模拟、角色扮演、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余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 但是在数量上还只占较小的比重, 单一化、灌输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很少, 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 难以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 而且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的现象, 现有的实践主要含在理论教学中, 实践课时远远不够, 加上由于实践教学过程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 学校扩招后往往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放松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4. 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西方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 既是大学教授, 同时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 或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任职。我国的教师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 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弱、实践能力普遍欠缺, 有些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5. 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不规范, 评价不科学。
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考核严格, 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不到位, 不能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时反馈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1. 调整优化整合教学大纲, 增加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课时。
在更新和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 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 明确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目标, 设计一套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 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实践教学课时。
2. 创造并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除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外, 可以采用一些自主式、探究性、互动性和仿真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方法, 如案例分析、专题辩论、团队练习、角色扮演、调查与访问、管理游戏、情景模拟、游戏竞赛等, 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 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使学生受到软件应用、模拟和仿真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 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 如涉及最新管理理论和管理创新内容, 可组织专题研讨, 进行探究性学习;涉及组织、激励和沟通等内容,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剧和角色扮演;涉及决策、计划等内容, 一般通过管理决策模拟仿真方法等;涉及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采用ERP“实战式”训练。在讲到“领导”这一章时, 组织学生观看《首席执行官》《集结号》《珍珠港》《巴顿将军》《亮剑》等影片和电视剧片段, 既让学生对管理感兴趣, 也让他们分享蕴含其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如团队发展、上下级关系、执行力等问题, 在情景中去模拟电影中将军的独特领导风格和指挥艺术, 体悟管理的真谛。
3. 创新《管理学》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
首先, 支持实践教学改革, 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建立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 添置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软件, 保证购置的仪器设备真正用于教学, 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次, 突破课堂界限,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 促进与企业界的合作。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 是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 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 是管理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不仅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现场实习难的问题, 也保证了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再次, 开辟《管理学》的第二课堂,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书大赛、管理知识竞赛, 演讲赛、案例分析大赛、辩论赛、学术论文比赛, 吸引学生的参与。也可以组建大学生模拟公司, 由学生独立组织公司日常运行、成员换届等工作, 模拟开展推销、调研、企划等系列活动。最后, 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任教, 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方式, 丰富实践教学。
4. 根据教师擅长的章节建立组合授课团队, 引入团队教学法。
团队教学法是指多位教师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点, 共同承担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授课法可以解决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同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解读专业知识, 更大改善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5.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标准。
由于管理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于学生对实践部分的掌握程度很难通过卷面分数体现出来。所以, 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定, 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建立基于能力评价的考核体系, 采用阶段考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从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独立完成实训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
《管理学》“自主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模式,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深度参与,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念, 对于培养我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管理人才,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在《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以管理理论为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影响了《管理学》教学效果。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性质, 鼓励学生全面参与, 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能力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苗雨君, 邵仲岩, 陈红梅.管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09, (4) :126-127.
[3]庞海云, 彭建良, 彭鸿广.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法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7, (12) :322-325.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10
一、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为基础, 也是这些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系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心理测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研究要点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 如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因此,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2.层次性高, 难度较大。《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就其本身而言, 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科学体系较为熟悉, 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后续课, 如研究方法的选题会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人格发展等。另外, 该课程也有许多较难掌握的概念与内容, 如自变量、因变量、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等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区分, 因此, 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可见,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 需要批判与创新性思维, 依托理性认识、实际操作和动手研究才能较好地把握与理解的课程。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 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从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开始的, 教师往往只传授查找与阅读文献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去搜索。因此, 不能快速有效的搜索到相应文献, 选题找不到切入点, 研究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等问题会相继出现。另外,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忽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课堂上, 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 较少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分析原因, 其一是课堂上缺少探索、讨论与争辩的氛围。其二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 不容易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思考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逐渐被固化。比如, 文献阅读时, 学生不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也很少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灵活性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讲授法, 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知识, 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也不那么准确, 教师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授课形式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与作用, 并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实现技能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课程, 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该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一) 文献检索与阅读, 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资源的检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能否快速有效的检索到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是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基础。在开课之初, 授课教师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课题研究小组 (每组约4-6人) 。各小组按照各自感兴趣的方向, 进行搜集查找、浏览、略读、整理、筛选和精读文献, 并完成课题的提出。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进行了有效分工与合作, 其中, 两人负责查找搜集中外文献, 两人对文献进行详细阅读, 一人进行汇总整理。最后, 经过小组讨论进行研究题目与方案的确定。
在文献查找过程中,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学生掌握了搜索文献的技巧与方法, 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与效率;在文献阅读方面, 原来对英文文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阅读量的积累, 不但能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研究课题选定过程中, 学生从文献选题的切入点、研究设计的独特与不足之处, 进行讨论与思考,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 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设计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式学习主要是通过表达、争辩、倾听、讨论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 是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首先, 各小组成员先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及依据, 包括问题提出、研究假设、被试选择, 研究方法等, 每个成员认真倾听同学的方案,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 小组内讨论, 确定出最优的方案作为本组的设计方案, 并进一步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在此基础上, 各小组间进行交流, 互相探讨借鉴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 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 撰写开题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 为学生提供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机会, 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 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 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 也会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对心理科学进行研究的兴趣。
(三) 师生互动交流, 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要求报告人不仅对所选课题的内容熟记于心, 了解所选题目的相关内容, 也需要具有较清晰的思路以及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本次开题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过程等。每组按抽签顺序进行汇报, 根据每组的报告, 教师从选题, 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与提问, 之后会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提出修改方案。开题汇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通过开题报告,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也能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程度。
四、结语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使学生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 培养其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与能力为目标, 开展了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 对该课程有如下探索: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 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 使其具有初步的心理学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要多元灵活,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心理科学研究, 继而在心理学领域进行耕耘与创新。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 本文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实施了实践教学, 内容包括心理学文献检索, 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开题报告等。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并且使学生具备了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军.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140-141.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11
【摘要】《兽医药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兽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被视为既抽象又难学。鉴于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兽医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与效率,通过探讨如何将微课应用于高职院校《兽医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本文从微课含义及特点、《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 高职院校 兽医药理学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QC2015-77)
【Abstract】Veterinary pharmac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the veterinaria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is both difficult and abstract to learn. In view of thi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iciency, we must study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put the micro class 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the model of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micro class, the existing of problem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clas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Micro class; higher vocational;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the model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46-02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快速地渗透到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鉴于此,笔者从微课的含义及特点、《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1 微课含义及特点
1.1 微课含义
微课定义为“微型视频课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与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中,对微课的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
1.2 微课特点
微课一般是指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时间短,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时间较短,微课大多控制在5-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集中,主题突出,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讲究一课一事(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内容,它与传统意义上一节课要完成众多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3]。三是占据的容量较小,大都在几十兆左右,这样便于在线播放和观摩课例,也可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至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如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四是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总之,微课在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利于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学习;在时间上,方便灵活,随时随地播放,便于学习[4]。
2 高职院校《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兽医药理学课程内容多、知识点多,且比较抽象,各系统药物之间不紧密,枯燥无味,所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点带面,注重各药物间的比较鉴别,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5]。首先,由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仍采用传统的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片面追求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大多采用满堂灌,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此外,还存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落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不能更好地结合生产开展教学。总之,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西藏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背离了教学的目标,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3 基于微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符合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技能为前提,充分利用兽医类专业的实训室,体现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技能教育特色。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2 改革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兽医药理学》微课的选题内容
兽医药理学课程内容包括总论、神经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抗生素等。根据西藏高职院校兽医专业的实际出发,鉴于兽医药理学包含较多的名词、药物种类及其药物机理,要注意横向联系,便于灵活掌握各类药物。为突出兽医药理学在畜牧兽医生产中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学时上进行相应调整,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6]。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调动起来,微课在选题内容上要求短而精,应有典型的事例案例,让学生看完视频就能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掌握某个技能[7]。其次,《兽医药理学》讲授的内容较为枯燥、单一、难懂。此外,也不是所有的《兽医药理学》知识点都适合做微课,为此,我们在微课选题内容上要注意几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真正的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实践中,感受到《兽医药理学》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3 《兽医药理学》微课设计与展示
《兽医药理学》是兽医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因此,微课必须要有好的设计,要让老师们感受到微课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8]。通过精选的片头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彩的结尾让人跌宕起伏、回味无穷。为此,《兽医药理学》的微课形式可以采用说明型、推理型及演示型,其中说明型主要以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对应的重点、难点、疑点等为主的教学,推理型主要是通过已有的视图分析三维实体过程来强调逻辑思维与空间想像力的培养,演示型主要通过对实物进行画图来讲解画图步骤及画图细节。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尽可能地选择企业中有代表性的案例,然后根据选题内容合理将PPT、视频、动画、三维模型、声音等融于一体,尽量借用多种音频技术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增强视觉与听觉的表现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4 做好《兽医药理学》微课小结
在微课的最后要进行本次课的小结,小结是本次课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强调,目的是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小结时间不必过长。好的微课小结往往会给一节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有一种回味无穷、意味深长的感觉[9]。
4 微课在高职院校上的应用
当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要求教师积极推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但其教学应用现状并不理想[10]。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略谈几点微课的应用。
4.1 微课给教师提出了严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对相应课程进行研究,能够在微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11]。另一方面,教师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其教学模式、教学风格逐渐定型,不容易革新。通过微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4.2 微课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12]。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 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4.3 微课与在线学习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的微课视频就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目前,国内高职层次的在线学习并未得到良好的推广,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习对象欲感不够强烈,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课程大多枯燥乏味,拖沓冗长,学生缺乏兴趣。如果能推出简短的微课视频,甚至把操作过程和实习现场搬到网上学习,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技术指导,相信这对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13]。
4.4 微课与在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
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最好和在线微课教学同步开展。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内外大学课堂的微课教学方式,在课上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期间由教师来发起互动,结合微课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借助简短而完整的微课视频作为指导,融合在线微课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革。
5 小结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以微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模式正在高职院校得到初步的应用。但是,微课的全方位开发及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学校微课体制创建及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参与等多方的努力[1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将会为西藏高职院校的良好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65-73.
[2] 周笑春. 中职设置微型课程初探[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2: 12-13.
[3] 赵佩华. 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探析[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27-29.
[4] 何文涛, 张新明. 基于微课程的电子课本内容整合及其教育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2: 89-95.
[5] 刘保光, 贺志沛, 吴华, 等. 《动物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成功(教育), 2013, 22: 213.
[6] 吴华, 刘保光, 贺秀媛, 等. 浅谈动物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7: 166-167.
[7] 程岚, 肖贵桥, 王英, 等.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79-81.
[8] 王国光, 孙长远.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高职院校微课开发研究[J]. 职教论坛, 2014, 27: 67-70.
[9] 桂耀荣. 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 化学教与学, 2013, 5: 41-42.
[10] 苏小兵, 管珏琪, 钱冬明, 等. 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 7: 94-99.
[11] 胡宏铎, 陈兰丽.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1: 204.
[12] 梁少刚.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4, 19: 213.
[13] 管丽红, 程珊. 谈谈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前景[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6: 108-109.
[14] 杨明. 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 职教论坛, 2014, 6: 65-70.
作者简介: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 篇12
一、CBI教学理念综述
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内容依托式教学法, 是指以有意义的主题或学科内容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依托, 把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用一种目的语言教授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 从而确保学生既习得目的语言, 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
CBI教学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这种将目标语言与主题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为优化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提供了新视角。课堂上, 语言不仅是学习的直接对象, 而且是学习特定主题的手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刻意传授语法规则、语言功能或语言环境等语言知识, 而是转向内容的教学, 学生在以语言为工具获得知识的同时, 自然地提高了语言的使用能力。目前, 许多国内外语教学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CBI教学, 并且实践证明, CBI教学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使之获得学科知识以及提升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等方面十分有效。
Leaver&Stryker归纳了CBI教学的四个显著特征:第一,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围绕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功能、情景或语言技能来展开教学, 在学习学科知识, 如历史、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过程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第二, 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均为本族语所使用的材料。学生们利用原有的学科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来获取新的信息, 通过在另一语境中处理尚未理解的语言过程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第三, 学习新信息。学习者借助母语建立起来的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评价和学习。第四,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情感需要相一致, 并与其职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相吻合。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要来自于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有挑战性的学习和认知。根据学生的诉求确定的主题和活动创造了一种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强, 教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
二、当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偏颇
山东财经大学自2005年起将双语课程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收获。调查问卷中, 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程的收获是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外语水平, 但在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和开阔国际视野方面收获不大。双语教师的最大收获是锻炼了英文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了一些国外同行的著作和教材, 了解了国外研究本专业问题和本专业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完善了教学方式, 提高了教学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主要收获都是提高了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但与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开展双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而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2. 双语教材选择困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一方面, 原版教材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 优秀的原版教材内容注重本专业领域与时俱进, 侧重于对问题与方法的归纳和比较, 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上可操作性强。但是选用原版教材, 语言的难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超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师自行选编合适的内容作为教材, 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教材编写理论。
3.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影响教学效果
刚刚接触双语教学时, 学生普遍感觉新鲜, 兴趣较高, 但随着课程难度加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逐渐消退, 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进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双语教学也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双语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互动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
4. 考核方式不够客观
目前, 双语教学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很难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在双语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考试成绩来看, 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优秀率 (90分以上) 和不及格率 (60分以下) 较高, 分值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双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形式, 要想形成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 就必须把对学生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基于CBI理论的饭店管理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 CBI教学是指在第二语言、外语以及双语教学中, 教师基于学术领域内容决定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学习任务以及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估手段的一种课程设计。饭店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山东财经大学自2005级学生开始开展双语课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探讨将CBI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1. 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是某一门课程的预期产出或成果, 目标的确立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双语课程的目标应“寻求在语言和内容目标方面达到平衡”, 以完成语言和内容学习的双重目标。但是双重目标并不意味着必须在内容和语言这两方面实现绝对平衡, 而是要根据所承担的双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以及学生的需求, 合理确定两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建构第三重目标, 即帮助学生建构起某一话题或领域的知识和理解, 在有意义和目的性较强的环境下学习并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倾向, 一是仅仅将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外壳, 学习浮于表面, 为语言而牺牲内容的掌握;二是为了学科内容的掌握或因个人语言条件所限而一再减少完整的语言输入和使用, 从而失去双语课程教学的意义。
旅游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 涉外性强, 专业外语特色突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存在认识误区, 如把饭店管理学双语课等同于专业外语课, 与后续饭店英语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等。通过饭店管理学双语课程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熟练用外语表述专业内容, 还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双语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而是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让学生更直接、更有效地把握饭店行业发展动态, 获取前沿的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学会按照国际一流酒店的标准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将学生从纯粹的语言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把注意力转移到专业知识学习上。
2. 双语教材的选择
旅游学科教材体系还不成熟, 目前国内出版社引进的旅游专业原版教材非常少, 而饭店管理学双语教材基本是空白, 所以虽然很多高校都把该课程设为双语课程, 但从国家到地区到学校都还没有指定或推荐的双语教材。而且原版教材是以作者所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来撰写的, 脱离了中国饭店业的宏观背景。因此, 饭店管理学双语课程教材可以原版教材为蓝本, 增加中国饭店业的相关内容, 同时增加中文辅助阅读材料,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饭店业的宏观状况。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简化学科专业内容和结构, 简化或删除在中国语境下难以建立有机联系的复杂背景, 确保阅读材料的可理解性。但是简化内容和结构后, 容易造成教材内容前后缺少联系, 使学生无法获得学科的整体性认知, 因此还应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相互联系, 获得内在的一致性。
3. 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者, 外语不仅是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 而且是学习目标的一部分。作为工具的语言, 如果其难度超出学生现有基础, 则师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解决语言问题, 使得学习重心倾斜, 专业课演变为语言强化课, 目标混乱,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 教学模式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
根据山东财经大学的教学计划, 饭店管理学双语课安排在第五学期, 此时学生基本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在第四学期通过对旅游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对饭店行业有所了解, 并且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管理学中的常用术语, 这些为饭店管理学双语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双语课开课初期采用保持性教学模式, 一般以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为主, 浅显的内容使用英语, 难点与重点使用中文。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 可以逐渐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 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 组织教学讨论。当学生熟悉了教师的英语口语和专业词汇后, 双语教学的壁垒大大降低, 最终使用浸入型教学模式, 实现全英语教学。此时, 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知识深化与拓展,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专业前沿的外文资料, 撰写学术论文。
4. 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就很难养成以语言为媒介去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 往往会在外语单词和语言表达形式上下很多功夫, 忽略了语言所指向的学科问题的思考, 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解决。
(1) 运用比较管理方法。虽然我国饭店业对外开放较早, 和国际接轨也较好, 但由于社会文化、制度和经济背景的不同,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角度和理念也会有所不同。原版教材大多是以作者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来撰写的, 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都是面向国内饭店市场, 微观的饭店企业无法脱离中国饭店业的宏观背景,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外饭店在管理理念、管理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实务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探索饭店管理的普遍规律和中国饭店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2) 充分使用案例教学。饭店管理的实践性很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主张中西结合,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版教材中丰富的案例,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中国饭店业的发展。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既可以用作一般举例说明, 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讨论,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 从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与技巧灵活处理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改进教学。比如, 学生经常抱怨阅读量太大, 课前预习积极性不高。笔者发现, 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合理。学生阅读时还是典型的汉语式思维, 习惯于逐字逐词阅读, 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 速度很慢。针对这种情况, 应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只要不妨碍理解教材内容, 尽量少查字典, 锻炼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学习积极性都大有提高。
5. 双语评估目标的设计
基于CBI教学理论的饭店管理学课程评估, 既要考察学生对饭店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也要考察学生对饭店英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还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表达学术见解、阅读专业文献和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教师可将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采用试卷考核加平时考核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过程性的评估包括课堂交流、模拟演示、课程论文等环节, 课堂交流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悉程度, 模拟演示检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课程论文检测学生对饭店业的理解与认识程度。期末以传统的试卷考核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试题目中英文相结合, 中文试题主要测试学生对饭店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 而英文试题则测试学生是否具备用饭店专业英语进行专业问题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CBI教学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为地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相分离的现象,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第二语言或外语不是作为学习对象, 而是作为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等学术内容教学的工具。以CBI理念为指导, 不断完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将大大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最终实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CBI是一种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将学术领域的教学与第二语言技能的习得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以饭店管理学双语课程为例, 将CBI教学理念融入双语课程教学中, 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探讨双语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以期更好地实现饭店管理学双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CBI,饭店管理,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莉, 陆林.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7) :487-490.
[2]郭淑梅.高等旅游院校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初探——以《饭店管理》课程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学校学报, 2010 (1) :50-52.
[3]谢雨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94-96.
[4]戴庆宁.CBI理念与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2) :108-109.
[5]雷春林.内容教学法 (CBI) 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6) :32-37.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推荐阅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06-30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10-12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07-25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07-09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10-22
基于四位一体精密机械学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25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8-08
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06-07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