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共10篇)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1
通过视频学习及相关文献阅读,请您谈谈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请举例说明
2016.9.13,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中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这六大核心素养在物理学科中具体体现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和责任。所谓物理观念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培养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这一目标是课堂教学最低层次的目标,也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基础。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探究是指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这两大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制定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
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已有的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于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也是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
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不脱离课本,这一原则可以保证课堂不跑偏。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细化、课堂结束后可以对是否落实进行评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时尤为突出。例如:《压强》这一节,如果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为“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学会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是否理解了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计算公式是背熟就行还是能应用自如,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没有办法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估。如果进一步细化为“会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知道压强公式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照这一目标检测自己是否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任务,是否存在知识漏洞从而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层,逐层递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合理分层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浮力》这一节,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浮力的大小,知道浮力的产生于液体压强有关”,而较高层次的目标设定为“可以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物理学科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方法
教学目标制定后要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内容最关键的点是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上一节内容的重点主要是新物理量的引入、新的定理和公式以及实验探究过程,因此教学的重点相对容易把握。但是教学难点的寻找和预判对于第一次上某堂课的老师来说存在一定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不能在课前准确的判断出学生的理解难点或容易出现的问题,不能在课上重点突破。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总结出学生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与生活经验有偏差的知识,例如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的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水平
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设计,一般设定为3-4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有明显的联系和过渡。基于物理学科与生活结合极为紧密这一特点,使物理的教学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教学情境的建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物理教学完成后可以使学生达到“见物说理,见理说物”的程度。在物理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工具和物品,如桌椅、黑板、门等等。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就可以利用教室内的桌子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A推一个空桌子后,再让另一个同学B坐在桌子上,让A再次推动,体会所用的力的不同。通过这个小实验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并记住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做实验没有思路,不能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做什么,怎样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无从下手。我所采取的措施是降低实验难度,将整个探究实验从“问答题”简化为“填空题”给出实验的整体框架,对关键步骤留白,让学生补充,从而完成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逐步让学生从头设计实验。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学生做实验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出现了热热闹闹做实验,占用了课时但是下课什么知识都没得到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主要还是采取了严肃实验纪律,强调实验重要性的方法。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可以由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得到的知识都应由学生表达出来。这是我前一阶段做的不好的地方,正在努力改进。
经常性的将物理学知识与当前科学前沿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相联系,使学生找到课内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例如,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机械能》《杠杆》与我国的国产大飞机相结合,与学生参加的未来工程师大赛结合,把万有引力与我国的火箭发射相结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物理模型,让学生体会到课内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2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汤姆孙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以“α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总而言之,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物理学史的典型事件,不断为学生创造培育平台,如此日积月累,一定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达到真正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9).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声现象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杂志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即是有力的证明。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作为铺垫,而这与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极为类似。笔者在教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时候,即带着强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本文对此作一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经验理解
从一线教学的视角来理解核心素养,显然与专家所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所区别。检阅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等。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承认,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那就是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的相关认识,这些认识有的与核心素养相近,有的则距离较远。教师努力在此过程中缩短距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般要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脱离了知识的构建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
以“声现象”一章的教学为例,在苏教版及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声现象常常都出现在第一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简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且相关概念的构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面对这种简单的知识,笔者以为更是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良机。比如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常常有“振动”与“震动”的理解差异,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强调应当是“振动”而不是“震动”,至于原因是不太愿意解释,或者说是感觉没有解释的价值的。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经验理解的,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应当是以这种简单的概念辨析为基础的,如果遇到复杂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构建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谈得上核心素养呢。即使谈核心素养,恐怕也只是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的一点点缀,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
因此,核心素养可以视作一株树苗,而其成长的土壤,正是教师与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围绕某个概念展开的讨论,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一句话,经验是核心素养赖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通过上述理解,去实施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很有收获的。现以“声现象”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首先要说的就是“振动”与“震动”的辨析。这个概念辨析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吗?如果有关,那岂不是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那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太滥了吧?即使不滥,也没有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必要吧。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实施教学的,结果发现还真的能够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这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朴素理解!
在学生的思维中,“振动”与“震动”是可以通用的,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是如此。但初中物理又不宜将简谐振动的说法拿出来给学生,怎么办?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比較、辨析,什么时候进行这个事呢?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由于经过数个例子的分析,学生对振动已经产生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重提此前的话题,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振动应当是一种“左右”的运动——学生用手比划出一种振动,意思是对的,可惜“左右”用词太狭隘;还有学生说“震动”是一种心理现象,听到不好的信息,心理有震动,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说地震的时候地面就在震动……基于这样的经验,笔者告诉学生“振动是一种在某个固定位置附近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具有规律性的;而震动通常是自然导致的具有明显效应的运动”。其实,辨析概念并得出概念概念的精确理解并不是目的,而将生活认识与物理认识进行比较,才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才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了。
三、核心素养与经验契合
在探究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的认识,那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经验,当两者有效契合的时候,就是核心素养生成的时候。
也因此笔者以为,物理核心素养不能视作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认为其在普通物理课堂上就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就得在物理课堂上生成,而日常的物理课堂既是基于学生经验的,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物理经验的,离开了经验谈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没有意义的。笔者以为,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出物理课堂之后,用更睿智的目光看身边的事物,用更逻辑的推理判断身边的事物,这就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意味着经验的丰富与准确。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这个基点出发!
【参考文献】
[1] 林钦、陈峰、宋静.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90-95.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4
优化物理课堂结构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芜湖县陶辛中学
杨文敬
为期一周的北师大物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已经结束。期间数场的头脑风暴让我们记忆犹新、获益匪浅:不仅聆听到当下最流行的物理核心素养之理念,更深刻领悟到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之精髓;不仅体味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之魅力,更认同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对自身素质提升之理论。虽是不能对所有言论和理念概况承受,但研修的两个主题却是雁过留声、根植于胸、萦绕于怀,这便是以彭梦华老师为首席的实验教学演示(包括鲍建中老师)和郭玉英教授的理念讲解(包括梁学军老师),而这两者所呈内容恰恰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正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山天一色。”
从教于北师大二附中的彭梦华老师在三十多年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在物理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物理实验教学、学生课外活动、尖子学生培养、物理高考和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成绩斐然。细研他的教学轨迹和成就,这一切源自于他对物理教学的真诚热爱和苦心钻研,源自于他对教学设计精心布局,也源自于他对业务的娴熟与干练。思忖他的成功,我觉得实验教学便是他育人的真谛和成功的基石了。他把物理教学演绎到至高的境地,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和启迪。
启迪一:物理教学要一以贯之的渗透实验教学
彭梦华老师开篇的诫语便是“我们有的物理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着力于听、讲、背、做(题),教师不敢做、不愿做、不能做实验,哪怕是简单的演示实验。”他的话绝非妄言,我们也感同身受。正如鲍建中老师所言“走捷径有可能登顶,但失去的是孩子成长最重要和关键的东西!这些关键包含以观察、猜想、质疑、推理、创造等等要素在内的科学素养;包括交流与合作、责任与义务等等在内的情感素养;以及自我管理、道德与品质、法律与规则等等在内的道德素养。”简言之,缺少实验的物理教学是苍白的、贫瘠的、有标无根的。
彭老师的讲座和演示无疑给了我们当头棒喝,无疑是醍醐灌顶。作为物理老师,我们首先要认清物理教学最起码的立足点是什么?理解实验教学对高效课堂建构的意义是什么?懂得真正能启动学生思维的核心措施在哪儿?这里首先谈的是意识,也就是物理老师要有起码的实验意识,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彭梦华老师的言谈中很少有华丽的辞藻,炫丽的理念,他拥有的是堆积成山的实验器材以及用其搭建和铺设起来的成功之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知之”、“好之”、“乐之”的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在彭梦华老师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地淋漓尽致。由此可鉴,我们普通的物理教师要想越过高原期,建立高效课堂,必须从“知之”的地步演化成“好之”再进化成“乐之”的境界,演绎实验、创造实验、享受实验,应--------北师大物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心得
是我们教学生涯的主轴,唯此方能摆脱陈旧教学方式的桎梏,使课堂有效高效、生机盎然。实践证明,物理教学的名家们都是得益于此,中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基础教育是这样,高等教育应该也是这样。
启迪二:实验能力的提升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累积的
让彭梦华老师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物理实验室摆满了自制的实验器材,多达几百种,这里印证了他成长的足迹。我想彭梦华老师不是天生就热衷于自制教具的,这些精美教具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他在教学中不断感悟、不断提炼、不断探究逐步完成的,是在体味到成功的快乐后享受制作过程逐步积累的。这种积累本身就是业务的逐步练达而成,它考验了教师的耐心和韧性,它是作者对事业执着与挚爱的写照。我更想说明的是,老师的不断积累也必然造就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试想,当彭老师完成一件得意之作向学生展示或者和学生一起探究时,那种共享之乐怎能不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之门?怎能不会让学生科学探究之兴趣有极大的提升?
彭老师在演示变压器原理时随手抓起一把日光灯置于其间,顿时满屋光彩、绚丽多姿,这种转换法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对疑难最优的诠释。但我想,这应该是彭老师数次类似实验积累,水到渠成的结果。积累是个好习惯,它使我们知识不断完善、技能不断娴熟、情感不断升华。
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应付了事,懒得动手,即便是动手了也是浅尝辄止,谈不上创造性的制作教具了,更遑论系列化、系统化地与学生共享实验教学的乐趣了。我们可能做不到彭老师那样的巧夺天工和韧性持久,但是,倘若我们能和学生一起从基本的实验做起,不折不扣甚至超值超量的完成各种已有的实验,让实验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对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然于胸,也就不会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时蜻蜓点水、手忙脚乱了;也就不会遇到题目稍难时就手足无措、茫然无知了。
启迪三:难以阐述的物理概念突破捷径还是实验
针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我们往往大费周章、磨破嘴皮,直落得“你不说我还算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尴尬境遇。彭梦华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必要时惜字如金!当然,这里要有相当的自信和担当。这个自信源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源于对知识的广泛链接,源于实验辅助手段的绝妙破解。彭梦华老师举了一例:利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来破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不仅让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演示水到渠成,更生动直观的演绎了难以理解的加速度问题,不仅起到一石二鸟之效,更是通过实验达到举重若轻,四两拨千金之奇。他的“小孔成像”“弯曲的光线”“自制电路板”“神奇的乐器”等等宝贝不胜枚举,各种妙趣无不匠心独运,堪称神来之笔。
当我们口沫横飞、天花乱坠的大讲特讲时,我们能否思考思考用什么方法来为自己的低效忙碌而解套?答案不言而喻。当我们疲于应对阿基米德原理或者比热容概念时,能否像鲍建中老师指导的那样:首先从趣味实验开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进而设计探究实验来完善实验功能以期延伸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用科学方--------北师大物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心得
法多方案设计创新实验来拓展学生思维。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不仅富赡了教师的功力和素养,也必然带来学生思维的突飞猛进和成绩的真正提升。
当我们解释声光电磁力各种现象时,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能发现自己周围充满了器材和道具,信手拈来,稍加思考,稍加改进便能画龙点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何乐而不为?
启迪四:实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
周光召说过:“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什么是恰当、生动的方法?很显然,不是口若悬河的讲、机械重复的做(题)、枯燥无味的背,而是尽可能设置趣味甚至魔幻的情景,尽可能创设探究性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这样序列化的经久磨练将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将让其终身受益。
物理实验和魔术到底有多大区别?其实魔术大部分基于的是物理原理,和我们常规实验的区别只是它更隐蔽、更虚幻。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魔术有天然的好奇和兴趣,他们会不自觉的要求参与解释未知现象和谜团,这种参与和共享赋予他们极大的快乐和思维拓展。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命力,这样的老师才被学生真正认同,因为你把他们的兴趣转化成动能,教给了他们真正的核心素养。
毋庸置疑,把物理当作纯记忆型课教的老师很难受到学生欢迎,很难得到学生认同,因为这样的教学缺乏生命力,脱离生活实践。物理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无不建立在质疑、猜想、观察、验证、探究等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没有实验支撑的教学无疑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那种纯粹靠记忆、靠题海而突出的学生终究无法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真谛和乐趣,即便成绩优秀也不会对你真心佩服、感恩戴德。我们可以说,老师的实验意识、实验能力越强,越能获得学生的认同,这是正相关的命题。
综上所述,优化物理课堂结构的突破口是优化实验教学,把握了实验教学就是把握了物理教学的命脉,彭梦华老师就是最佳的印证。彭老师给我们的启迪远非上述四点,比如他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形成内化,更能让学生去质疑创新,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更能兑现物理核心素养···不一而足。
彭老师之所以蜚声中外,深得同行敬仰,深受学生喜爱,绝非能说会道之功,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之法。由此我不免感慨:“为师当似彭公矣!”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5
武夷山一中 谢梅英
【摘要】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积极应对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要为学科素养培养服务。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 教学生活化
一、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质量,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从而促进他们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新课程的课程模块来看,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都散发着生活气息。这本身就说明了政治课教学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注重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因此,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学科素养的必然趋势。
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路径选择
1、关注时事,实现教材理论与时事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往往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当我们处于宽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 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国家政策方针涉及全国人民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和了解,不仅会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而且能使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把所学知识与政策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增强他们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自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如:在《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素材,创设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长征最后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从而引出长征精神,进而分析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激发他们的思维发散迁移,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多变的价格》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生对此兴致比较高,并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理论极为有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选择时事内容时要注重时效性、相关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选择时事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感。相关性:要注意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或学生熟悉的事件作为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事例,学生才会相信,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性:针对学生思想中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2、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地方生活资源结合——从生活中来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或多或少了解当时当地的现实,对周边社会生活倍感亲切,渴望能从所学知识中找到它的理论依据。教材中的例子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所以我非常重视将我们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现实引进政治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以“武夷山经济”这个词导入,看到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旅游、大红袍茶叶„„武夷山茶叶发展的好的原因是什么?跟什么有关?土壤、地形、光照、湿度„„从而得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介绍完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探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继续发展茶产业,为武夷山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班上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里是做茶的,积极性较高,在讨论中即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素材来源于地方生活资源,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实现理论和生活原形的结合——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如贴近学生的案例,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中学习研究政治学科知识、领悟政治道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在《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教学中,我设置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对此,该如何解决?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这些生活化的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又如在“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中,引入对“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等多种陋习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们都对于这些进行了批判,并将反思活动延伸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中,开展班级“纠风活动”,倡议从小事着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遵守规则,诚实守信。体验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对于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尽快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借助于物理实验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从当前的实际形势而言,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最终结果必然会从教师主导朝着学生主导发展,因此不管对哪一门课程教学来说,都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物理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也是对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常识的科学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清晰化,如此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并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说在组织开展使用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小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知识和手中的测量工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测量,可以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盖、杯子、钢笔笔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情境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结合物理知识,用发散思维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选择以问促教的方式,利用情境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稍微用力可以改变滚动状态下乒乓球的轨迹,而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度作用于滚动的篮球,观察其运动方向;到教室外让学生推一辆空的三轮车,能够很容易推动,而当三轮车上载满货物后,使用同样的力度却很难推动。提出问题: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也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两种观点:①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②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力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设计了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先制定好试验计划,提出实验方案,随后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实验装置中存在较大摩擦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动,有效处理好摩擦力的问题,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三)小组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当在新课标引导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模式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2]。
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并使用废气的塑料饮料瓶来做观察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记录每次塑料瓶在平抛状态下的轨迹,随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这一实验中体现的物理学原理。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实验现象,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意见,最终各个小组整理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负责的实验态度,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整个实验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实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例如开展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法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电流表的不同改装方法和内外接法的具体知识,如此不但可以营造和谐的实验气氛,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途径,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物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依靠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篇7
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今后一个阶段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所在。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只有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着力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研究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分解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构成。课标中阐述其内涵为:
1.物理观念: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能量和相互作用等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对物理学中基础理论、理想模型和经验事实之间关系的理解;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心。具有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尊重自然、遵守科学伦理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上述物理核心素养应该合理分解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逐步得到实现。
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物理思想及研讨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物理将起到重要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渗透物理思想的方法。如:建模方法、对称性原理、数量级估计、量纲分析、转换法、科学推理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法等。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老师能不断地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赞赏和鼓励毫不吝啬,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不仅能完成常规的学习任务,还能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是指点,真正把学习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实现兴趣的延续,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想通过一节课就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坚持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做点滴的积累,这种能力和精神是可以逐渐养成的。
二、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率
高效的物理课堂,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高效的物理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评价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如何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首先,要想实现对课堂教学的高效管理,离不开课下的认真备课。这里所说的备课,不仅仅是备出一堂课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备出学生可能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其次,重视课堂导入。教师先进入角色,让学生的情绪及时地从放松喧闹的课间转换到严谨安静的课堂教学上来。导入活动,可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这些都能让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随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速度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做到随境而迁、因人而异。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最后,重视课堂的收尾。教师要充分注意最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
当然,也要教学生学会课后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这一主动建构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反思。反思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从学习方式上看,学会反思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它需要教师的耐心培养,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更深层的反思。
三、研究高中物理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机。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设法激趣,才能诱发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探究动机。如:导入概念和规律,可以疑“激”趣,也可以情“激”趣,还可以奇“激”趣。
“能力”基于“行为”,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和相關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实验探究”是高中物理核心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建构概念,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建构概念,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做到学以致用。理解、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巩固掌握概念和规律,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应用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观念的建立,需要多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内化科学思维方法,多质疑,多进行批判思考,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需要多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敢于猜测和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养成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的习惯。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养成,需要努力开发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多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创新精神,以及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四、研究高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把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实际教学中情景导趣法、多维讨论法、辨析交流法、问题反思归类等方法的应用收效不错,不仅兼顾了新理念的落实,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学会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乐思好问习惯为思维迸发奠定情感基础。教学是一种长效的劳动过程,少则半年多到两三年才会显现效果。所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高效物理课堂,我们的首要认识就是:学会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疲劳期,即便实验较多的物理学习也不例外。
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构建培养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学习能力。思维比知识重要,但凡新知识学生能直接看懂的内容不讲,只留重点标注痕迹;能提示思考完成的只提示,一定让学生自己的大脑主动转起来,养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板演展示、辨析讲解的不代劳。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高效物理课堂,教师角色是课内外的清障者,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及时排除障碍,这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清障要准确就要关注实效演练,这是我们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日常作业多数是熟悉性训练,涉及知识少,面也窄,相对比较容易,还有的学生偷懒抄作业,作业成了孩子们每日撞钟的活计,无法全面发现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问题。所以,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需要认真研究。
五、研究开发新的高中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习题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可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利用实验的可操作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实验的可信性,可检验和肯定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此外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学习的兴趣。利用实验,建立和巩固概念,活化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在现有实验仪器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一物多用,当然,这包括对现有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以创设出新实验。同时教师更要留心收藏一些趣味玩具,制作精美教具,以充实实验库,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我们身边的物品和器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比如,利用头发和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利用人体手臂模拟三角支架感受分力作用效果;一张纸可以研究摩擦力,研究惯性实验,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利用旧牙刷摩擦力中的对阻碍相对运动的理解等等。
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心去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实验室。如:夹砖中怎样巧妙抽纸条、用饮料瓶研究完全失重现象、可乐瓶乐器、用注射器演示气体实验定律、利用玩具小人上升下降研究电源电动势等等。物理实验的高境界:关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激动起来。
将小球叠放在大球上,一起从高处自由下落,结果学生容易发现,小球弹出的高度竟大大超过小球自由下落的高度。通过实验研究,学生会自然感慨动手实验的好处:一样的碰撞问题却有不一样的结果。惊喜总是出于实践中,这就是学习物理的妙处。
多问为什么,避免教条主义。物理实验的探索还会产生额外的美学反响。生活中处处是物理。师生是实验资源共同开发和利用的主人,大胆地交给学生去玩实验,学生才能在诸多生活实例中发现真知,发现学习的乐趣,当好学习的主人。
六、研究高中物理评价方式的变革
根据教育部“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的精神,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今后一段时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内容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正式被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涵盖所有科目。因此,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就势必得到重视。
到2020年为止,现行高考方式仍将延用。高考理综考试试题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必须照常进行。研究发现,现行高考理综物理命题趋势有四个特点:突出基础性,加强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综合性,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创新性,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实验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结合题型功能,突出能力考查。选择题着重考核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题着重考核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计算题着重考核应用数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选择题增加容易试题的比例,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增加定性或者半定量的试题,减少和降低数学运算的要求。实验题选材注重基础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情境新颖的计算题注意设问的层次,由易到难进行设问,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的空间。注重基础知识,全面考查学科能力;基本概念和规律、物理过程、思想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评价理念,势必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吴俊军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8
一、回顾语文素养
(一)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插入照片)
1.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2014年3月20日基教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国测和省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各科课程标准
2016年2月22日学会发【2016】16号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插入照片——文理兼修)
(插入照片举例中山陵的例子)
二、习作教学
(一)思考:1.写一写自己在习作教学中使用的习惯语 2.想一想习作教学时教师板书中的高频词
(未在情境下的习作方法的指导是无效的)
(评价过于笼统,要给具体的要求,不说正确的废话,如“你人是聪明的,但是还不够努力”。)
(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作文的意义全在于一个“作”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一)学会精准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基于学情)
1.出题基于“言语”和“思维” 2.可能的问题:关键内容不能展开、标点使用不熟练、语义不清、语言重复、口语化、“在”和“再”的模糊化
3.想象需要合理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想象” 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举例绘本《月亮先生》——想象与逻辑并存(好绘本如何好)写快乐(用环境渲染、通过行为体现、深度感受)再习作教学中寻找一些描写好的片段,通过赏析,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4.策略
(插入图片——策略)
(1)策略一阅读积累
A.学校教育就是要从粗糙的文化编码走向精致的文化编码(阅读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
B.举例【美】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C.提升孩子的阅读品味
(2)策略二从读学写
A.连句成段的方法 B.语言表达的特点
举例:写导游词,与原文做比较 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 C.题目首尾的写法
梳理教材中典型课题、开头、结尾
D.布局谋篇的思路
„„
(二)将隐性思维外显于写作活动中(真正学会)
1.交给观察的方法
方法: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时序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周期观察法、动态观察法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眼观、鼻闻、舌尝、牙嚼、耳听、手摸、脚踏、心想
2.学习描写
描写三原则有什么写什么 怎么样写清楚 像什么写具体
从教过走向教会,从学过走向学会。(微课的应用)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习作评改(读者意识)
1.目标指导习作评改
2.习作评价吻合目标
写实靠名词,写活靠动词
3.交流分享真实评价
4.文通句顺落实到位(基本到位)
四、总结
作文的“观世音菩萨” 观:观察生活
世:事理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公平和自由” 音:对文字词汇的好感受一等文章音韵应更好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9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台,内容包括3个类别9个项目25点,这已成为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题中之意,是中国提高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步。本文旨在结合实践经验,探索在课程层面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 信息素养的界定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信息素养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有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有信息情感?r值方面的,还有获取信息渠道途径方面的……
●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学科教学的培养方向从学科素养走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重点关注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尽管一直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但一直教不得法。如果了解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就能选择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要特别加强提升学生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指导学生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引导他们关注具有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的信息。教师要设定恰当的核心问题,并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问题,鼓励他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学习途径、探究方式等进行引导和支持。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归纳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仅拥有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得有有效运用知识的意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2.数字化学习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创新是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只是创新的水平有差异。而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当然,新课程中提到的数字化学习还要更宽泛,如利用微信、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公开课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依照核心问题的设计原则,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需要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获得了与计算机互动的体验,及时获得了相关反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知识,修正知识,探索核心问题的最终解决。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体现为独立操作,其中包含对信息的独立获取、分析和处理。在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完整地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感悟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达成,并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当然,学生仅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还比较局限,还应该有足够的协作性学习。协作学习有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看到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途径,产生思想碰撞,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与理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预设到学生现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或解决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难度,则要适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能顺利开展。
3.信息安全与责任
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篇10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目标的设置】推荐阅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08-08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08-30
浅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06-04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07-10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07-08
初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11-06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论文10-04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