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2024-07-08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通用12篇)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1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接触到的首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尝试性改革。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传统物理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教学方式上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学生则重复老师的演示应付了事。这种教学方式僵化,学习环境沉闷,而且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学生没有主动研究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更无从谈起。

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较为典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情境式教学模式、随机访取教学模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三种。

2.1 情境式教学。首先创设一定的情景作为基础,从情境中确定问题,教师向学生提供线索用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最后根据整个过程的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2.2 随机访取教学模式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同一教学内容在随机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该学习方式内容比较复杂,应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利用概念框架帮学习者探索并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过程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协作学习,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实例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都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知识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最后进行适当的评价。下面通过“电流表的扩程”教学设计实例来展现建构主义理论在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构想: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电流表的改装和电压表的改装,知道电流表扩程的基本原理是并联分流,具备了基本的设计能力,本实验将在以前的基础上将电流表的扩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故本实验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3.1 进入情境,提供支架。问题支架:你了解表头吗?有几种方法了解表头?如何扩程电流表?怎么判断电流表已改装完成?如何评价你扩程的电流表?

3.2 独立探索。通过学生们各抒己见,知道扩程电流表的方法为在表头的两端并联一个合适的分流电阻。但中学直接告诉了表头参数,教师建议学生结合课本了解到表头最基本的参数为内阻和量程。表头的量程可以与所串联的串联标准电流表比较得到指针满偏时的电流即为表头的量程。电流表改装完成的标准是表头指针满偏的同时干路上的标准电流表示数为扩程后的量程。

3.3 协作学习。根据操作实际将问题细化,提出以下问题:表头的内阻可以有哪些方式呢?我们应并联多大的分流电阻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粗略估计吗?分流电阻值不合适应该怎么调整?如何校准改装完毕的电流表?如何评定出它的准确度等级?

将学生按3~4人一组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讨论后,再将讨论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陈述,总结如下。

3.3.1 了解表头应了解内阻和量程。表头的内阻可以用万用表的电阻档、伏安法和替代法进行测量。较简单的方式是万用表和伏安法,替代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表头的量程可通过对比标准电流表得到指针满偏时的电流即为表头的量程。

3.3.2 扩程电流表的基本方法是并联分流,分流电阻的阻值可以用式Rρ=ISI-IS估算。改装完成后Rp和表头G一起构成了新的电流表。

3.3.3 电流表改装完成的标准:首先让表头指针满偏,然后再看干路上的标准电流表示数是否为要求扩程的量程。如果分流电阻值不合适,在指针满偏时会出现小于或大于要求扩程的量程,调整方法如下:若小于扩程量程,说明Rp偏大,要调小;若大于扩程量程,说明Rp偏小,要调大。但要注意改变Rp后要再次让指针满偏以检验改装是否完成。

3.3.4 我们将改装的电流表进行校准,进一步求出表的准确度等级。但要注意表的准确度等级不能随意取值,要按国家标准进行取值。可以作出校准曲线图估计未测数据的误差,但是要注意校准曲线图是折线图。

3.4 效果评价。通过本次设计实验,学生了解到电流表实际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对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学习,在关键问题上通过讨论进行了深化。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支架来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绕过学习障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注重观察学生观点生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

4.总结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创造各种条件在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意义构建。总之,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教学设计,改善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其他学科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泛的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麻瑞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

[2]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教学模式[J].物理教师.2002,23(10):35.[3]赵媛媛.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2

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英语中注重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兴趣点所在。比如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电影作为写作话题,以“What’s your perspective about the film?”为写作话题,并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构思,逐渐引导学生建构出一套比较具有逻辑性的写作成品,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找寻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素材和灵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任务型教学的模式,而且会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为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千篇一律,教师要根据最新的教学任务进行不断的修整和完善,使得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的进步保持同样的步调,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成为受到众多追捧的教学方式,而且是建构主义理论得以践行的良好体现,为任务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详细来讲,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写作阶段任务的布置,要选择学生所熟知的写作任务进行Group writing。比如教师可以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之后,让同学们完成“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onic dictionary and Paperydictionary”的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理解全面分析二者,大家互相交流看法,并且选出一名代表将小组成果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这就涉及文章的主题、观点、结构及事实等方面,促使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中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而帮助自己完成写作,也让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任务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获得充分的进步空间。除此之外,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只是注意表达思想而忽略了语言语法和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锻炼,因此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对完成的任务过程和结果进行互相评价和打分,根据各种形式的反馈修改他们的作品,于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促使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水平得以提升的强大催化剂,而且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中要一改往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主人翁意识的促动下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写作,从而提高英语水平。比如有这样一个英语写作话题:college graduates are difficult to get a good job。这是现今的一种社会现象,传统的教学手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给出这样的话题之后,要让学生充分打开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此刻不仅是一个倾听者和帮助者,而且要成为学生讨论中的一员,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而且在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醒他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快速地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去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四、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任务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学步骤和策略,以谋取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通过教学实践理解和领悟建构主义理论的真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进程中去,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初探.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1, (6) .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化学精神;建构主义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李巴德(Lippard)先生在接受C&EN执行编辑采访时指出:“化学最重要的是制造新物质。化学不但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化学学科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方式重排原子的能力,赋予我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机会。而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

学生自初中时代便开始接触化学,到大学时期已经学习了很多化学知识,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化学。文首的一段话很好地为我们做出了解释。从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发现元素并且创造元素周期表,以此为基础发现和创造新的化合物,到如今发达的化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化学就没有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化学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发现和创造。发现、创造新物质,这正是化学工作者需要培养、追求的化学精神和化学价值所在。

化学教育的方向应该遵循化学学科的属性,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自然科学,而“创造性”是化学的最重要属性。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和实现创造性,如何在化学发展中传承和发扬创造性,是化学教育者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方面。本文就大学化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当前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改良。

一、化学课堂出现的问题及有关解决方案的探索

在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材料越来越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是化学专业的报考率逐年递减,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逐年衰减,其原因有多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要从自身方面进行分析:是否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否要改变当前的考核模式。很多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一些怪才、偏才,他们在少数的课程上体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而其他科目的表现却令人堪忧,如果让他们专注于兴趣所在而在别的方面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人性化和专业化。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也出现了两类问题。一是由于没有保证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学内容少而陈旧,并且当前化学教材落后于时代要求;二是太过注重科研,注重职称的晋升,急于出更多的论文以及得到更多的经费,而在教学上花的功夫不够。以上两点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素质进行更为严格的培养和考量。

教师是很喜欢学生与自己进行互动的,优秀的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的节奏,而反应热烈的学生则能让教师保持这种节奏,怎样保持这种节奏则是教学思路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反观现在大学生的课堂行为:逃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非常严重,教师甚至需要用点名签到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教师不应该投入过多的精力在管制学生的行为上,而是思考和解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授课内容有问题或者是授课方式不理想。学生逃课、玩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悲哀。有学生曾经给笔者讲过他们初中时化学课的经历:无论课紧课松,教师总会在课堂前十分钟进行测验,这样的方式保证了当时该班极高的化学成绩。那么这种方式是不是也可以引进大学课堂?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在当前的化学课堂甚至是更多科目的教学中都可以作为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

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道理每个教师都懂,可是应该怎样去做,能不能做好,心里没底。接下来,我们将依据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他指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而开展,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学生的“学”而展开,创设情境,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接下来我们首先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知识观、学生观以及教学观三个方面来介绍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然后分析当前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述,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最终答案,这种解释和假设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它可以随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并不是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很多问题的答案会有不同的方面,甚至不同的答案可能互相矛盾,但是它们都是合理的,因为它们都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才能发生,而这些都被我们奉为真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会对这些命题具有同样的理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新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其中有些知识观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化学教学上需要我们深思。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就需要学生具有怀疑的精神,这点对于教师搞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

2.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在理解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是根据、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很常见。在教学初期,我们会遇到一些自认为非常容易理解的内容,甚至是常识性的内容,学生却很难理解,而有些重点学生却把握得很牢固。虽然存在学生主观上对重难点更加重视和教师客体更加关注对重难点讲解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基础性问题的讲解。学生需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来充实、丰富和修正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且这种建构是不能由其他人代替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关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基础性内容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讲解,防止学生在学习初期的知识建构中出现漏洞。

3.教学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日常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接触新的学习资料时他们会首先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即使某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依据新的经验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和改造,这个过程就需要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背景条件下实现对新的知识经验的汲取。知识不能脱离情境而抽象存在,人们应把学习与情境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在介绍知识观的时候已经谈及过了知识的属性,有些知识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是真理也可以是谬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是接收者,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较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即可,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很好地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传统教学包含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师生关系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也是千差万别,而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宝贵的现象资源,这种资源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建构主义非常重视个体的知识建构和自我发展,但是也不能否认教师的影响作用。新型的师生定位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从传递知识的权威领导者转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做的是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认识到这些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容易引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也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增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也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检查,互动的学习过程产生互利的学习结果。第二,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传统教学方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方式。传统教学要求理解和接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建构,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观性,学生需要积极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充分做到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提供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知识的机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改善化学课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开发出一些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和抛锚式教学。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更为适合于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这是一种强调要把知识放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要让知识的本身和知识的接受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学习知识的过程会引发学生新的疑问,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空间也容纳了新的知识。整体过程就是先确定问题,也就是“抛锚”,确定了问题也就确定了教学的内容,即“锚固定了船”。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并且建构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这种体系能创造非常好的合作学习环境,而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又能带动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所有人在团体中获得参与感与赢得伙伴尊重。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为了很好地解释这些环节,我们通过化学问题的解答示范来说明。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滴定分析法是一种常量分析法,为什么这种方法要求化学反应需要定量进行、反应速度要快、要有简便可靠的方法确定理论终点和共存物质互不干扰四点要求?”问题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滴定分析法的使用”,确定了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滴定分析法对于化学反应有四点要求”,学生需要自主考虑和学习滴定分析法的过程与要求,要考虑到滴定分析法的分类: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并且要弄清楚每种方法对应的分析物质,利用的反应机理等,弄清楚每种方法的注意事项,得到自己的结论。接下来通过协作交流、讨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四点要求,也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四点要求,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正是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该种教学形式下的效果评价不像其他教学方法需要单独拎出来进行测验,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从信息的传授者变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这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习惯作为“专家”的教师们,在常年的教学生涯里要迅速完成这样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小结

笔者通过分析大学化学教学中师生出现(下转第138页)(上接第51页)的一些问题,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深深地意识到必须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新精神和发展个人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建构主义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自我建构”,往往会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这类问题,积极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也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时代向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广大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地尝试、改变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彦伟,孙广,李海艳,别红彦.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111-112.

[2]高艳.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62-164.

[3]Piaget J,Inhelder B.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face[M]. New York: Norton ,1967.

[4]宋丽雯.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6-28.

[5]左军,崔怀将.从学生视角审视现代大学师生关系——对地方本科院校师生关系调研报告的另类解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1):119-121.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4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影响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全面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的解释。它的大量经济理论与模型能够在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西方经济学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即经济问题在先,经济理论在后,而建构主义则侧重于问题导向,符合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质,这就为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建构主义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复杂的经济理论推导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学科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关。与传统直接教学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灵活、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多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而建构主义教学具有生动、灵活、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顺应了学生对教学方式选择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目前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念占主导。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解决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接地气”,必须“走出去”,也就是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限制。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是希望老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头到尾“灌”给他们,而他们只管“听”就行了,不愿独立思考,更不愿创新思考。时间一长,最初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的惯性循环、思维定式,而培养学生能独立、创新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限制了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54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导入式教学。经济学来源于经济现实,反过来又可以解释经济现实,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讲授基本理论,而且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努力构建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观点、让学生的观点得以碰撞、智慧得以迸发,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让学生感觉经济理论不是那么抽象。在问题导入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要突出“专”的特点,不能搞“小而全”;其次导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二)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认识实践,如安排学生“走出去”,也就是到企业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成本状况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现在学校为各类精品课开通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是学生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极其便利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线教程、习题、案例及其他参考资料都在平台上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在上面为学生留作业、进行测试、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等。这个平台给学生无限时间和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这样课堂学习小组在课下通过BB平台仍然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沟通和讨论,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水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12).

[2]王紫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3]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11).

[4]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篇5

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关问题.

作 者:林茂青 作者单位: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浙江,台州,31802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时间管理教学 篇6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时间管理教学

根据项目管理实践的要求和课程特点.分析了目前项目时间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项目时间管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实践,提出一种由5个步骤构成的教学方式.为持续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作 者:黄敏镁 HUANG Min-m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关键路径法 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7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 多数高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来看, 大多数的分析化学实验是理论验证性实验, 内容主要为滴定分析, 基本实验过程大致相同, 可概括为:称量———标定———测定———数据处理。分析化学实验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不少弊端, 主要表现为: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少, 单一操作实验多、综合实验少。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来看, 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听、实验”的模式。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地把重点、难点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告诉学生, 这对快速记忆知识点是有利的, 但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养成“实验前不预习, 实验中照方拿药, 实验后没有印象”的毛病。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手段来看, 实验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间教室”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从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考查形式来看, 形式单一化, 针对性较差, 没有形成完善的针对基础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实验不同体系的考试考查方法。

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1. 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思想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 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因此,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听、实验”教学模式, 针对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分析化学实验来进行实验, 如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污水中COD的测定等。教师可提前一周要求学生查资料、预习, 上课时把讲台让给学生, 由学生讲解实验的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 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可以营造主动、交互、协作的学习氛围,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施分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认知有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分析化学实验中新旧知识的交接就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将旧知识的结论或方法运用到新知识上, 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新知识的建构,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化学实验要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 以实验原理和方法为主线, 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整合, 精选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构建“基础训练实验———综合实验———设计研究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安排理论课后安排实验课, 实验课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 且由于实验课时少或实验仪器数量有限, 大部分实验只能安排多人同一组做实验, 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特别是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实验做得比较慢, 但看到同组其他同学都做完走了, 就会匆匆忙忙“照方拿药”,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也达不到实验应有的目的。因此,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分层教学的实验条件,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程度, 将那些动手能力差和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尽量分在一组, 教师给这些学生以特别细心的指导, 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3. 更新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时代课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与学习情境紧密相连, 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 更新教学手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 把所学知识与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分析化学实验的许多操作和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范, 仅靠上课时教师的演示难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要建立分析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向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由于多媒体辅助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其带来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增加直观性, 规范实验操作,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 不仅能缓解分析化学实验课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 而且也能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效率。

4.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 要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建构以及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的全方位开放。以综合性实验为例, 学生在综合性实验室可完成合成、检验、表征等实验步骤, 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多, 单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实验是很困难的, 所以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或采集样品。开放实验室, 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及相关管理规定, 确保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要明确向学生开放的实验项目和实验仪器设备, 允许学生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个人意愿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 设计实验方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验条件和学生特点, 引进新技术、新方法, 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固定实验时间与机动实验时间相结合, 即学生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可根据专业要求和学习兴趣选做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 注重过程式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包括如何寻找知识、认知的策略以及知识建构中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评价模式。要革除实验考核中存在的“单一性”弊端, 分析化学实验的考试考查要从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入手进行实验考核办法的综合改革, 构建笔试、口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 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基本操作及基础技术实验的考核办法可以是这样的: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 (60%) +实验理论考核成绩 (30%) +阶段考核成绩 (10%)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办法可以是这样的:总成绩=实验纪律 (5%) +获取信息的能力 (10%) +综合设计能力 (15%) +实验操作 (30%) +实验论文 (20%) +答辩 (20%) 。此外, 还要特别注重撰写实验论文和答辩等环节, 这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的增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中生长出新知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条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交际法

目前,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承担着为我国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教学活动往往局限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但专业学科知识相对狭窄,从事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往往力不从心。广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英语语言功底良好而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学生绝非少数,他们也可以成为我国翻译人才的重要生力军。然而,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翻译教学,他们的翻译技能多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或者普及率较低的翻译选修课获得的。在这些课堂上,教师运用的是以巩固语言知识为目的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所学的翻译技能和知识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法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实际翻译工作的需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呼唤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型教学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建构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完全参与,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从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许多新式教学法应运而生,交际语言教学法就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法。

交际法的课堂典型特征是:有服务于真实意义的互动;课程注重语义内涵、社会功能而非语言结构;有真实的材料,创造现实生活情境;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任务;常有两人或几人一组的讨论,学习者用各抒已见、集思广益等方式参与教学,教师为促进交流而参与或协助学生讨论等。由此可见,交际法是一种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新型语言教学法。把交际语言教学思想运用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就是改变传统的以巩固语言知识为目的的翻译教学,强调翻译实践的交际性、过程性和有效性。

二、交际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1.设计有效的课程大纲

开展一个新的教学项目之前,首先要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目标制订、教学活动筛选和教学项目效果预测。需求分析的重点在于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完成教学项目之后应达到的要求,即弄清楚学生的身份、学生的语言水平、交际需求、未来的职业选择等。目标制订的主要内容是区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相比英语专业的课程,大学英语的授课时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特点及日后使用英语的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篇章翻译能力和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实际场景的模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设定切合实际的预测效果,以有效地调整项目的进行。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交际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不好。如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利用语料库、翻译软件、翻译论坛等条件,采取交际式教学方法,必然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对翻译学习的兴趣。同时,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做到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再向教师作汇报发言,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另外,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学生在读写译课堂外仍能进行翻译学习,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资源服务器上以课件或文档的形式发布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范例以及翻译作业,同时教师在自主学习课时对学生随堂辅导,及时向学生解释复杂难懂的翻译理论、处理他们遇到的翻译问题等。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也可以浏览翻译课件、完成并上传作业,并获得教师的详细评价。在这种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翻译教学,解决了读写译课课时不够的难题,丰富了教学内容,促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翻译中常出现的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措辞造句不当,而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即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造成的障碍。比如“the last straw”,中国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是“最后的稻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后的稻草”就意味着是“救命稻草”,不熟悉英国文化的人都会这样翻译。但是在英文中,它源于“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指最终使人无法承受的事,终于使人不堪重负的因素)。因此,翻译并非完全是一种语际转换,这个过程携带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要尽量能够把语言所反映的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自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背景教学变得十分重要。

从设计有效的教学大纲入手,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交际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是交际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突破。它使传统而又被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而且解决了现存翻译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9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仅是一般的教学常规检查和测评,存在很多同题.本文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评价观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通过开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评价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刘美灵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10

5.4.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

创设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向学生出示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给予学生对将要教授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4.2在教师指导下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

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其对所讲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把老师讲解指导后对技术的新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5.4.3教学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式学习

继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示范指导性讲解后,由各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其达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5.4.4教学过程中个人自主练习

在教师或各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巩固、掌握,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

5.4.5在变换练习条件中尝试实践创新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项群性思考。而且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6 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也是目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源泉之一。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11

关键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特教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聋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有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特教中专教师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对培养聋生学习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适用。

目前还没有专供特教中职聋生使用的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特教中职学校大多使用与普通中职学校相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这些教材没有依据聋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另外,适合聋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自学使用的CAI课件资源相对不足。

(2)聋生自身的学习障碍。

一是聋生由于听觉器官受损,手势语言又受到抽象性强、表达不够准确清晰的限制,使其对计算机基础中的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理解;二是聋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学习具有直观性,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与已有知识形成良好知识框架;三是聋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教师应试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多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要求统领教学。部分教师实施题海战术,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进行教学,聋生通过模仿虽能熟练解题,但未能掌握相关技能。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他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客观答案, 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 升华和改变, 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等的多边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启示在于: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三是教学要设计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四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起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经验范围被扩大,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创设问题场景”、“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协作学习”和“评价教学效果”六个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一)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根据聋生的特点,明确每章、节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聋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聋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差异、听力损失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差异、手语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聋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确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目标。作为一门工具课程,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形成运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基本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三是培养聋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表达形式, 灵活地表达想法和创意;四是学会运用网络,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三)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即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教学时,笔者设计导入情境:校团委举办“爱亚运,爱广州”手抄报比赛,假设学生是参赛选手,本节课要求学生搜索关于广州亚运的资料,用于设计手抄报。教师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并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学生首先要对手抄报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假设和规划,再运用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与“广州亚运”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四)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才能达到建构知识这一学习目的。聋生的自主学习相对较弱,依赖性较强,教师应引导聋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五)推动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有关键作用。即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问题变得逐渐明朗,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集体性的讨论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依照以强带弱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比如在PPT动画制作的教学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制作各自小组风采展示PPT。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 不仅完成了PPT动画制作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六)评价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应自我调节完成,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因而个体的知识建构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现为:一是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和认知上的收获,以及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二是多采用口头评价与激励;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可安排竞赛活动,比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设计比赛等。

五、结语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计算机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授人以渔” 教育的目的,是新时期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勇于探索,认真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书珍,李凯.聋生的计算机实验课教学[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

[3]毛世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聋教育计算机语言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4]王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对比分析[J].文教资料,2006,(12).

[5]郭平.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8).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篇12

本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研究式教学方法, 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累积的一些问题, 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的高等数学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希望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数课程教改的实效性。

1.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起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但此反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反应, 而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3]。1978年, 杰出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大卫·奥苏伯尔 (David Ausubel) 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理论[1], 即认知结构同化论。他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影响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教师在具体施教时, 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传到我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围绕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的知识, 使学生在原始的求解过程中去进行知识的积累。

2.高数课程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涵义

“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 技术人员, 还是数学工作者, 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2], 日本教育学家米山圆藏曾如是说过。在高数课程中开展研究式教学, 即按照早期数学大师们的研究足迹和思维方式, 并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上重现他们当年探索知识的过程。

高数课程学研究式教学法是指将我们要讲授的高等数学课程里的知识点看成一个个研究点, 在讲解该知识点时偏重于介绍发现该知识点的原始过程以及探索该知识点的进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方法等[2]。在具体教学时, 我们可以侧重讲解知识点的探索、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并展示历代数学大师们在探索知识时的心路历程, 即深入探讨该过程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 仿佛引导学生进行了原始的发现和研究知识的全过程。

3.基于建构主义进行高等数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3.1这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高数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上抄、搬、套的现象比较常见, 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视为“现成”的事物, 强加给学生, 虽然突出了知识的传授, 但却忽略了学生们学习上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以致传统的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这有悖于当今高等教育着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而, 传统的高数课堂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们探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式教学, 正是恰逢其时、时代所需。

3.2这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要求的。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 未来更换工作职位的机率会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学习不但要学知识, 更要学如何学知识[5]。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一般花费了十二年的时光来学习数学, 那他们学习数学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通过深入调查后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数学“难学、抽象、易忘”, 进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针对此现象, 我们有必要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改革高数课程教学模式, 探索进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以促进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及他们毕业之后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基于建构主义高数课程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

4.1根据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基础, 选择恰当的教学知识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组。

一方面, 高校扩招后, 大学生数学基础层次差别比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高中数学模块式教学改革和各省份高考内容的不一致, 学生们的原有数学知识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 教学知识点的选择上, 教师需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差别。对于学生在大学之前比较熟悉的一些高数内容, 比如利用导数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等, 注重这些知识点的数学背景, 并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 提高认知层次。

在高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概念、公式都要深入理解, 要侧重“理解”, 不能把学生变成只会死记硬背“机器”, 否则就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期末考试一过就会基本忘掉, 将会影响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接受知识点, 例如利用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来引导出定积分的概念等。这样, 将会有效地增加高数课程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4.2深入沟通, 做好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论认为人的知识的建构受时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并认为学习过程与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是息息相关的[4]。因而, 我们需要与学生多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经验等, 并在此基础上来设计教学活动, 营造好的研究式学习的气氛, 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研究和建构的境界中去, 将复杂问题用浅显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自主思考、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以提高学生的求知主动性。

4.3营造氛围, 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在高数课程的具体课堂教学时, 可以适当通过部分积极表现的学生来带动课堂的活跃性, 使学生积极、自由讨论, 形成一个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要以更广视角、更高深度、更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等方面来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见解, 深入挖掘其“含金点”, 侧重引导, 并补充、纠正学生交流讨论时的一些不正确、不完整的观点, 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研究。在整个建构学习、研究探讨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 从不同方面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充分赞赏、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 增强高等数学的实用性。

鼓励学生寻找非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模型, 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 重点推介一些典型的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所在, 例如讲解利用定积分求平均值时可以引进电学里的有效值等概念。这样,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 打破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瓶颈,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5.结束语

在高数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教学法创建了一种协作式的师生关系[6],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潜能, 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风采,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的教学, 提高了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了进行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数课程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及实施要点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推动高数教改理论的创新和高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数学,建构主义,研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Steffe, L.P&Jerry Gate.Constructivisim in Education[M]Shanghai:Translation Copyright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2]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周邦瑞.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10.

[5]刘东南, 段向阳.高职数学研究式教学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11-112.

上一篇:半挂车操作规程下一篇:省著名商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