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的幽默

2024-10-23

物理学科的幽默(精选7篇)

物理学科的幽默 篇1

一、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潜在的幽默因素

教材是幽默的源泉, 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恰当发掘教材中幽默因素是运用幽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 在讲“质量”一节时, 部分同学认为到了月球物体的质量将变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质量60千克的人登上月球后质量仅剩10千克, 他的肉哪里去了?到月球旅行能减肥吗?”有趣的实例,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物理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

二、精心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材内客、学生的情况, 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 这样既能够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启发心智的目的,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动力。例如, 在讲“速度”物理意义时, 事先安排好两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儿被拦住, 警察对她说:“太太, 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警察先生, 这是不可能的, 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 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 我的意思是说, 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 1个小时后您将开过60英里。”“这更是不可能的。”妇女接着说:“只要再行使10英里我就到家了!”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发掘幽默新颖的教学方法, 既要让学生走入课堂, 也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 让学生用心顿悟物理课堂的内在魅力。

三、利用肢体语言的幽默,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作为老师如果总是板起面孔, 一幅“孔乙己”的姿态。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到很累,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 像演员一样适当去表演, 会一抹课堂上的紧张和疲劳。例如, 在讲到“安全用电”时, 为了让学生记住“若有人触电, 先要拉下电闸或用木杆将电线挑开, 或用木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再救人”, 我讲了个笑话并进行表演我在路上走时觉得鞋里有沙子, 就扶着电线杆子抖落鞋, 这时有个路人扛着扁担经过, 看见我扶着电线杆子哆嗦, 以为我触电了, 抄起扁担就给我一下子!”在学生哄堂大笑中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教师的幽默表演还能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四、在表扬与批评中恰当使用幽默

在表扬与批评中运用幽默, 往往能够在转瞬之间化窘为乐, 化对立为和谐, 既让学生受到教育。又增加了教师的魅力。例如, 一节课上, 我发现某同学在偷偷说话, 便用眼神神警告他, 可不一会他又在偷偷说话。于是我点了他的名字并对他说:“刚才你在下面说话, 虽然我暗示了你一眼, 但你不能马上停住还在说, 这就是惯性。”全班同学都乐了, 他也乐了。幽默会产生其乐无穷的教育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无疑会消除其因紧张和畏惧而产生的各种抵触情绪, 促进学生向正面转化。

五、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幽默的源泉

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是无止境的, 丰富的想象力, 推动着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假设实验条件创设幽默。例如, 讲“重力”一节时我问:“如果没有重力和阻力, 人向上跳起的后果如何?”学生会得出“人作匀速直线运动, 永远告别地球”的结论。“假如在地球中间钻个隧道, 将地球钻穿, 一个人从一端跳下去, 他会停在哪里?”有人认为他将停在地心位置, 有人认为他将反复振荡。学生们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了知识, 体验了乐趣。

六、幽默是课堂上的兴奋剂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 打瞌睡, 也是属于正常现象。这个时候来一段短故事活跃一下气氛, 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疲劳。例如, 在讲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时,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 车突然刹车, 漂亮女士被她后面的年轻人撞倒了。漂亮女士气呼呼的说:“瞧你那德行!”年轻人笑着说:“不是德行, 是惯性。”

俗话说:“胶多不粘, 话多不甜”, 幽默过度, 会使一节课华而不实。运用幽默得有尺度, 要做到幽默不离课本, 愉悦不乏启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努力创设一个幽默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 幽默是一种艺术, 课堂幽默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在物理教学中, 如果教师巧妙的运用教学幽默,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还可以增强知识的形象性, 生动性。有助于学生记忆, 使整个教学满堂生辉。本文来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

关键词:物理教学,幽默,艺术

物理学科的幽默 篇2

一、物理学习和语文学习的整合

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来辅助和丰富物理学习。

1. 直接利用课本上的引用, 实现物理和语文的整合。

如, 在学习“瀚海苍穹任遨游”时, 课本就直接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句子:“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和智慧, 从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物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2. 利用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 辅助物理学习的拓展。

有一次, 在物理总复习时, 上一节课正好是语文复习课《社戏》的环境描写,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引导学生来思考以上语句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兴趣大增, 有的提出包含了花草的香气是花粉分子运动的结果;有的提出包含了参照物的选择, 文中将船作为参照物, 所以山在向后跑;还有学生提出包含了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 等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自然和物理学习相联系。

二、物理学习和地理学习的整合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就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这极大促进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学习“比热容”内容的“讨论交流”板块中, 有关于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对比, 就是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白天, 太阳出来, 陆地比热容小, 温度上升快, 空气受热上升, 气压变小。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得多, 温度上升缓慢, 海洋空气气压高, 海上的空气流向陆地, 形成海陆风。夜晚, 太阳落山后, 陆地迅速降温, 而海面降温缓慢, 陆地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 海面空气密度小, 气压低, 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 形成陆海风。可以此类推, 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来解释森林能调节气温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习惯, 既提高了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从理论角度的掌握。

三、物理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1.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常规

的教学工具, 成为物理课堂除了传统教育外的又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很多微观世界的运动状况, 仅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难以进行具体的想象。比如, 在向学生展示物体表面分子的排列时, 仅靠课本上的图片缺乏生动性, 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内容可以更丰富、更生动。

2. 在新编物理课本上, 充分显示了物理学习与时俱

进的特点, 开辟了“物理在线”学习板块, 提议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丰富物理学习的内容, 扩展学习的外延, 使得物理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时, 课本的物理在线介绍了“家庭发电”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可以是采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院子里安装风力发电机、地下室安置燃料电池的方法发电, 并且和电网相连, 实现和电网的交流互输, 电表会双向计费。学生通过对网络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 切实了解到物理知识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意义, 更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物理在线的“大停电”内容去了解2003年的大停电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的严重影响:交通瘫痪、生产停止、生活循序被打乱, 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节省能源的思想意识, 也激发学生开发新能源的积极性。

四、加强和生活的整合,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中, 一定要时刻注意和生活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去寻找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开关种类, 并总结哪类开关的安全性最有保障;哪类开关最方便;你认为你家里那种电器的开关不合适, 为什么?等等。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队伍里知识的留心。还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街头串联的彩灯, 为什么不像以往出现一个损坏整个电路断掉的情况?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总之, 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是物理教材编排的方向, 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和相关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 使得科目间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物理学习内容日益扩展, 出现逐步和其他学科整合的趋势, 这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物理学习和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生活的整合, 促进物理学习不断与时俱进, 促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更好服务生活。

物理学科的幽默 篇3

本文结合魔芋科研项目中物理技术在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应用, 就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结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展开论述。探索通过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有益结合, 思考对培养新世纪合格农业人才、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等问题。

一、学科交叉, 优势互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进了科学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现代科技发展的学科高达分化基础上的高达综合的特点说明, 科技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和技术的横向联合就能形成整体优势, 边缘交叉容易出现新的生长点[2] 。尤其是物理学这一基础学科,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是越来越突出, 如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 无疑促进了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延伸。其中物理学与农业科学的交叉渗透, 使“物理农业”脱颖而出, 并且有效推动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物理学科与农科知识结合的必然与优势

1.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相结合的必然

(1) 自然科学领域内必然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20世纪以来, 以数学为工具、物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发展, 已逐步把除生物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同一起来[3] 。而物理学研究的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它渗透于自然界的任何生命系统, 因此物理学也要研究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它与生物学科也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 这一点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1943年, 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下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今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遗传密码”, 就是由薛定谔首次提出的;21世纪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性信息太多了, 新的工作框架——定量生物学的应运而生, 使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基础学科联系起来;同时在农科教材中也不乏许多物理科学知识, 如离心分离技术、宏观、微观方法——气体分子热运动理论、红外测温、卫星遥感、生物与熵、正常细胞的电模型、衍射现象、生物体的旋光现象、核磁共振技术和物质的放射性, 等等, 涉及了物理学的力、热、电、光、磁, 原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许多方面。可见, 物理科学与农科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已日益渗透和应用于各个自然科学领域, 包括农科的生物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物理学的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与发展技术被引进了生物学, 从而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至今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法仍是分析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最精确的技术[3]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生物物理学在研究思路、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就突出了物理学的特点。

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走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美国、英国的趋势来看, 21世纪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已经势不可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卫生研究院联手资助大学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的Bio-X中心,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基金会在2003年也建立了以10年为期的重大研究计划——预测生物学。这个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正在成为大量学术会议、高质量学术杂志以及基金资助机构的主角。可见, 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

2.把物理知识用于农业的现代物理农业的优势

早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等国就已开始研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单项技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物理农业—物理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 应用物理学技术、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物生命过程中的物理规律, 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 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动植物学及农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新生学科[4] 。随着国际贸易农药残留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动态趋势, 消费者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高要求, “物理农业”的精英们在中国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近5年来, 在天津、大连等地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已取得骄人的成绩, 有力地说明把物理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 能推动传统农业的变革, 是一种独特有效的生产方式。

在我国, 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有:磁化、电场处理种子技术、电子杀虫技术、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技术, 等等, 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对于化学农业来说是一种高效、无环境污染且成本低廉, 易实现效益转化的农业技术[5] , 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并且能达到提高品质、抗病增产的目的, 保证农产品达到质量、绿色、无污染的标准,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 把物理科学知识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利用物理因素和物理技术应用于农业, 有着诱人的前景与潜力。

三、在农业科研中, 进行物理技术与农业栽培措施有机结合的探索

前人把物理技术应用于科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低温和紫外线辐射植株地上部分后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 并对植株生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这在小麦、大豆、玉米、郁金香、百合、大蒜等作物上已得到证实。

魔芋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近年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 在魔芋生产中, 魔芋软腐病已成为魔芋生产和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魔芋软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种芋及土壤, 种芋带菌是引起植株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特性, 以及温度、紫外线等物理因子影响魔芋生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因此, 笔者于2008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低温、紫外线对魔芋种芋生长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魔芋种芋进行不同强度的低温冷藏和不同时长的紫外线辐射, 研究不同处理对魔芋生长过程中软腐病的控制及产量表现的影响, 把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知识结合应用于科研生产。通过此研究得出结论:用低温冷刺激、紫外线杀菌处理魔芋种芋能降低病害, 提高产量, 把物理因子低温、紫外线这样应用对魔芋的影响是正向的;试验中不施用化学农药, 保证了生产的魔芋没有药物残留, 绿色环保。

笔者在科研中把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种生产成本低、简便易行的生产方式对改善和提高魔芋品质、保护生态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四、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的展望与思考

1.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融合,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创业) 与升造

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中注意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的融合, 有利于教师的农业科研拓展, 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同时能加强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素养, 能拓宽农科学生的农业生产技术。毕业生面对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就业更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毕业且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 可选择由交叉学科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为方向, 而现代新兴的物理农业中所涉及的有关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等诸多问题有待应用科学理念和现代技术加以解决, 农业院校的学生由此领域为方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中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融合的培养对他们的知识积累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中国理论生物物理学家欧阳钟灿院士呼吁:“为培养具有全新知识结构的研究人员, 首先应革新大学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 呼吁高校生物系反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适当增加数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与美国著名的倡议“培养21世纪的科学家:本科生的生物学教育” (Undergraduate biology education to prepare research scient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 简称Bio2010) 相呼应[3] 。现在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已开设了生物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专业, 希望“培养出来的跨学科学生能操同一种语言去建造生命科学的通天塔”。

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在“绿色革命”“转基因作物”的粮食增产模式一一亮相的时候, 物理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增产技术也在低碳农业、节水农业的倡导环境中备受关注。把物理中的力、热、光、电、磁等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农业”, 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业”, 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环境污染, 恢复耕地质量, 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 是解决“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物理农业已展示了它的“神奇”, 相信物理农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不仅在粮食生产的健康安全、增产增收方面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也能兼顾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容, 同时为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知识的作用, 充分展示交叉学科的魅力。

摘要:通过在农业科研中把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实践, 探索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利作用。展望学科交叉对培养新世纪具有全新知识结构人才的广阔前景, 推动物理农业的稳步发展,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潜能。

关键词:物理学科,农业学科,学科交叉,物理农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文胜, 程立佳.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 努力为科教兴农服务[J].高等农业教育, 1999 (4) :29—31.

[2]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9) .

[3]袁观宇.生物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朱杰, 郭连红, 王国栋.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及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农业科学研究, 2008 (2) :64—67.

比喻、幽默在初中物理课上的妙用 篇4

妙用一:学习“光的反射”现象后, 总结出的反射定律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由于存在因果关系, 应该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而学生难以理解, 描述为“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时老师提出问题:描述你和你爸长得很像时, 怎么描述? 学生回答:“我长得像我爸”。 老师分析说:“没有你爸, 就没有你。 所以说, 你长得像你爸。 ”由此,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反射角和入射角”它们的关系就像“你和你爸”的关系一样, 如果没有入射光线就不会有反射光线, 没有入射角就没有反射角。 所以应该先说 “反射光线”、“反射角”, 后说“入射光线”、“入射角”。 这个逻辑关系十分重要, 因此描述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 在这个定律中还用到“法线”, 它起中间的评判作用, 像法官办案一样公正无私, 既不偏向反射光线又不偏向入射光线, 既不偏向反射角又不偏向入射角, 时刻保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所以我们称它为“法线”。

妙用二:在学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后, 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但学生在应用时容易混淆。 根据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 对异性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教师重复“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 让学生自己体会, 这时有学生就会说 “男女相吸”。 我适时问道:“你们记住了吗? ”同学们在笑声中答道:“记住了。 ”我的目的达到了。 这个同样适合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在学生画磁感线时, 老师就叫两名男生到讲台上演示, 让两名学生都伸出右手, 手呈现抓东西状, 手背靠手背放一起就显示出了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形状。 再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演示, 让两个学生都伸出右手, 呈现抓东西状, 两只手五个指间相对, 就显示出了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形状。 这样利用“同性学生”、“异性学生”比喻“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的教学效果很好。

妙用三:学习“电流”以后, 在电源外部, 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经过用电器到负极, 而且电流的形成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由于受电流方向的影响, 对于题目:两个小灯泡串联后, 哪个灯泡先亮还是两个同时亮? 学生回答:“靠近正极的那个先亮。 理由是电流从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到达负极, 先经过靠近正极的那个灯泡。 ”我说:“同学们再想想看。 ”然后问道:“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答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又问:“谁让电荷定向移动? ”学生说:“电源。 ”这时, 我巧妙地打个比方:在体育课上站好队后, 如果把你们每个同学看做是一个个电荷, 把老师看做电源, 老师喊“跑步走”后, 那么是你们每个同学都跑起来还是前排的先跑?学生回答:“都跑起来。”“那么, 电流在电路中的形成也是一样, 在电源的作用下, 每个灯泡灯丝里的自由电子同时做定向移动, 电路中同时有了电流, 所以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这样学生一下就全明白了。

妙用四:在学习“用电器短路”的情况分析时, 学生不明白电流为何这时只流过导线而不流过用电器? 由于还没有学习电阻知识,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当你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上有只咬人的狗, 它阻碍你走过;另一条路畅通无阻, 你选择哪条? 学生说:“选择畅通无阻的那条。 ”我说:“你们很聪明, 电流也很聪明, 它也选择导线这条目前来说畅通无阻的路, 而灯泡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这样学生就记住了。

妙用五: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后, 得出的结论是:在电阻一定时,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一定时,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由于存在因果关系, 有了电压, 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诙谐的幽默“你长得像你爸”同样适用于这个结论, 不能说成“在电阻一定时, 导体两端的电压跟电流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 导体的电阻跟电流成反比”。

妙用六:在学习无绳电话 (也叫子母机) 时, 子机不能离开座机太远, 信号范围只有几十米。 讲课时把座机比喻为母亲, 把手机比喻为儿子, 无论儿子走到哪里, 母亲都会牵挂, 听话的儿子也不会离开过远, 只在方圆几十米的范围内活动。

妙用七:在学习“分子间的作用力”时, 学生对“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 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 分子间表现为斥力”理解困难, 往往说反了。教学中做这样的比喻:把同桌的两个学生比做两个分子, 把他们之间的距离比做平衡距离, 当他们上课靠得太近时, 老师不允许, 要保持一定距离只能相互排斥推开一些, 就理解为两个分子表现为斥力;当他们上课离开自己的座位时, 老师也不允许, 让他们坐回原位置, 就理解为两个分子表现为引力。

妙用八:在学习“惯性”后, 生活中有关用惯性解释的现象很多, 最常见的事例就是:“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的乘客, 当司机遇到紧急情况猛刹车时, 乘客都向前倒。 ”解释其原因时, 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公交车上, 有一个很时髦的女乘客站在一个男学生乘客的前面, 司机停车时刹车有些猛, 男学生乘客没有心理准备, 由于惯性就倒向女乘客身上, 女乘客就骂道:“看你的德性! ”这时, 男学生就说:“这是惯性。 ”女乘客更生气地骂道:“看起来年龄不大, 还一惯的德性。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 在笑声中理解了惯性现象。

浅析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 篇5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 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为使初二学生能够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工夫。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呢?

一、融入趣味性教学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从而启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手段应用中, 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 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 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2. 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 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 也扩展了教学外延。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 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让你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 非常有趣, 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融入“开场白”教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途径是多方面的, 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 要讲出新意, 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因此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开场白”。实践证明, “开场白”常常关系整个教学的成败优劣。

1. 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体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在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 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 天文、地理、生物、化学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其次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利用“开场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克服畏难情绪

教师可通过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场白”如结论或前言等及时给学生讲解:物理尽管有宏观上的连续性, 但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按力、热、声、光、电、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讲述各部分内容, 并不依赖前面讲述的全部内容, 因此过去没学好 (当然不是一无所知) 的学生, 只要努力, 现在照样能学好。也可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童趣逸事, 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 同时鞭策了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 继续勤奋学习。

三、融入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 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 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 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 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 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 便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增加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 其后果是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害怕、厌恶等情感。而且, 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 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实现教师的期望。

综上所述,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深厚的学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会使得学生今后在物理学这座神圣的殿堂中更加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篇6

一、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 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 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 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去创造财富, 产生价值。例如, 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 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 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 联系社会与人, 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 对科学执著的探索精神, 培养创造品质, 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二、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 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转瞬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 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 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 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 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 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 都可以质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 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 增进巩固,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 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 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浅谈物理、化学的学科渗透 篇7

1.此“熔”并非彼“溶”

初中物理在研究物态变化时提出:一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解答此类问题时,若把“熔化”写成“溶化”,必然是错的,而初中化学里把一种溶质放在溶剂里变成溶液,这个变化过程叫做“溶化”,同样解答此类问题时,若把“溶化”写成“熔化”,也必然判错,为什么物质同样由固态变成液态却“熔”“溶”不相容呢?其实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物理学中的“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溶剂参与,而化学中所谓的“溶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有溶剂参与.另一个区别是物质“熔化”需要吸热,而物质“溶化”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如洗衣粉溶化在水中放热,而化肥溶解在水中却又吸热.

2.冰水共同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初中物理提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这里明显地把冰水平衡状态下的共同体称为混合物,即冰和水混合.而初中化学则认为,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H2O的两种不同状态,应说成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因为混合物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组成的共同体,这种冲突的产生原因在于两门学科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个共同体,物理是从物质的状态出发,规定这个共同体为混合物,而化学是从物质的本质出发,强调的是物质的组成,故冰和水的共同体不是混合物.

3.固体能否“蒸发”

在电影或电视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仙境”,这种场面是利用干冰制造出来的,化学对此的解释是:在舞台或摄影棚的适当部位,撒点干冰,干冰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人造云雾,其中心词是“干冰蒸发吸热”或者说:“固体蒸发吸热”.物理上反对这种说法,认为“蒸发”这种物态变化是专指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而这里固态变成气态那该叫做干冰“升华”了,其实这种碰撞的火花也是由物理、化学两门学科各自理念而产生的,化学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当干冰的一部分转变为气体时,吸收周围大量的热,周围温度迅速降低,从而使一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冷却为液体,在反反复复的吸热过程中,大部分气态二氧化碳实际上是由液态二氧化碳“蒸发”而产生的,说干冰“蒸发”似乎隐去了其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的过程,当然,物理上的反对和解释也没有错.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初中化学则认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上若说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错的,比如铜就是铜原子组成的没有“铜分子”一说.在物理上若说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的这也是错的,这违背了分子动理论.这里产生的误差可以解释为两门学科对“分子”赋予的含义不同,物理中“分子”的含义是一种广义,是指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即化学提出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打个不正确的比方:人说“打击恐怖分子”,没有人说“打击恐怖原子”,同样这里的“分子”也是一种广义,是指组成社会团体的最小个体.

人们如何描述运动世界,文学家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描写,美学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来描写,音乐家是用旋律和节奏来描写,而物理学家用的是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同一个运动世界,在这些学家们的手上、嘴中、笔下,一定是形式各异,百花齐放.同样如此,由于物理和化学的理念不同,对事物描写准确程度的要求不同,因而产生了对某些同一知识点理解上的差异.自然原本就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现象并不只表现为物理、化学等专门学科的某种固有特性,其实物理和语文、物理和数学及其他学科之间都有这种差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力求“入乡随俗”,注重本学科的特点,明辨这些差异,避免“张冠李戴”而出错.

上一篇:成因与改进下一篇:成熟畸胎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