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与改进

2024-10-23

成因与改进(共11篇)

成因与改进 篇1

1 概述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性状会发生一些改变, 会形成一些裂缝。这些裂缝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而且, 裂缝的形成是可以被避免的。这些裂缝的形成迫使铁路工程施工的终端, 也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升。所以, 在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是提升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裂缝种类, 再分析其形成原因, 最后提出改进的措施。

2 铁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一般来说,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收到一些外力影响或者一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 如温度、外荷作用等容易形成裂缝。这些裂缝主要由以下三类。

2.1 收缩及温度裂缝。

这种裂缝的成因是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性状发生改变。由于硬化时水分的散发和流失, 致使水泥中的凝结胶体产生收缩最终变形。但是在外力的约束作用影响下, 变形产生的力最终会超出混凝土的可抗力, 最终出现干裂。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的表面, 并且其产生形状没有规律可循。

或者, 在水泥遇到水的时候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 这时候混凝土的内部将会由于温度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应力。这种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可抗强度的时候, 在临界点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规律是夏季较窄, 冬季相对较宽。

当然, 混凝土的自身收缩也会产生裂缝。这是由于水泥内部水的迁移造成的。由于水的蒸发而造成水分缺失, 致使凝胶孔液面下降, 导致自干燥作用的形成。这种自干燥作用会促使混凝土相对湿度降低, 体积变小。

2.2 荷载裂缝。

荷载裂缝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模板没有固定牢靠, 或者在混凝土还未成形时就进行了脱模, 以及在脱模时受到了较大的外力改变了混凝土的形状。低龄期混凝土容易产生荷载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隧道衬砌上, 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颇大。

2.3 施工缝。

施工缝也叫接茬缝。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停电停水、机器故障等原因迫使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短, 混凝土的浇筑无法一次性完成。一旦中断时间超过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或者在二次浇筑时并未对原有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没有用水冲洗干净, 这些都会导致接茬缝的产生。

3 铁路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 在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形成裂缝主要是由于原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艺或操作不规范等决定的。

3.1 原材料质量不过关。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提升效益而牺牲工程质量, 忽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选用质量低的不合格产品, 以次充好。在采购过程中材料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在施工开始之前又忽视材料试验检测过程和进场验收检测过程, 致使不合格的混凝土材料被使用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这样的不合格材料形成裂缝的可能性更大,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或者, 在购进合格材料之后不注意对原材料的保护。在夏季施工过程中砂石材料露天堆放, 在高温条件下导致混凝土内温度较高, 影响其搅拌过程, 容易导致混凝土性状不稳定, 容易发生开裂。

3.2 施工工艺不规范。

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计算误差较大、忽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或者是水泥用量过大导致混凝土中含水量超出计算, 容易让生成的混凝土性状不稳定, 产生裂缝。含水量较大的混凝土具有更大的干缩性, 容易形成收缩裂缝。在初期搅拌过程中, 砂石材料的配给比例、实际含水量测定、工程用水量测定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才能防止违规现象。在浇筑过程中一旦由于外力而停止运作, 容易导致施工缝的产生。或者是漏振、不振捣, 这些都会导致混凝土中气孔增多, 硬化过程中由于内部气体偏多无法排除而导致微裂缝的生成, 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质量变差, 为日后出现的裂缝造成隐患。

施工工艺的不合理还表现在混凝土的养护方面。在施工过程中, 铁路工程公司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在混凝土还未生成的时候提早进行脱模, 然后使用强度很低的混凝土承载高体积的工程, 这些都会在无意间破坏混凝土的内部结构。由于混凝土的养护不到位, 水分过快的蒸发影响混凝土的内外收缩, 致使其性状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让混凝土无法承受自身的干缩性最终出现开裂现象。在脱模后无法维持对混凝土的日常养护, 导致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 将会由于缺少监管而越变越大。

4 改进建议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要实施一定的预防技术来加以改进。下面将从原料方面、施工工艺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4.1 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为了得到更高质量的混凝土, 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最好从信得过的商家采购原材料, 不能贪图小便宜而误了大事。在选购砂石的过程中最好派专家去验收, 加强材料的前期检查工作, 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拒之门外。在确保原材料合格的同时, 要求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保存, 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保管, 才能真正预防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4.2 施工工艺要规范。

首先,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的要求进行配给和设计, 控制原材料的使用比例和水分含量, 让混凝土的成品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在搅拌过程中控制温度和湿度, 在浇筑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比便出现裂缝。并且, 在混凝土成型后要重视对其进行养护, 确保其表面的全部覆盖, 高温季节要使用覆盖洒水养生方式, 一般的养生时间不得少于七天。

只有严格遵循施工流程, 进行规范合理的施工, 才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表面张力达到要求, 满足提升施工质量的要求。

结语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各种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相应提出改进建议, 对提高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成强, 陈刚强, 郑文魁.钢箱纵梁式挂篮在厦深铁路连续梁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 2012 (12) .

[2]唐卫平.大型地下高速铁路车站轨顶风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 2013 (06) .

[3]付兆岗.高速铁路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J].混凝土, 2012 (06) .

成因与改进 篇2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学生的差异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校是蒲城县一所边远的农村学校,由于所处环境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缺少资金,所以对教育的投资不足。再加之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不好,家长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较多,所以家庭教育也跟不上来。从学校方面讲,由于撤点并校,学生流失严重,优质教育资源欠缺,学生基础薄弱,从而农村地区的学困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所占比重大70%,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健康、高质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兴衰成败。所以做好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简要介绍国内外关于数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和界定;

(二)研究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情感特点和心理特点;

(三)从不同角度探究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四)通过案例分析,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情感、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寻找相应的改进策略。

三、课题关键概念界定 从理论角度评价,创新程度不高。但从实践角度评价,具有创新意义。学困生的工作是每所学校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从农村、乡镇学校去分析学生存在的数学问题,使得学困生的发展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工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农村学校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学困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成的原因,探索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的主法和途径,以个案为基点,形成适用于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转化经验和转化成果,并在其他一些农村学校进行推广和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主要调查学困生的课前学习能力、课堂反应能力、课后作业的完成量、对数学学习的态度等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学困生转化特点探析。

主要包括:学困生数学知识水平提高的循序渐进、学困生数学学习期望的攀升。

(3)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主要包括:学困生学习能力改进(优先检测、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实践、优先批阅)、学困生心理定势改变(爱心、细心、耐心、恒心鼓励)

六、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全体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准备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1月):(1)确立课题,分解子课题,完成申报工作。(2)明确子课题的负责人。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子课题研究内容和计划。第二阶段

实施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1)学困生调查,成因分析(2)学困生分类建档

(3)实践探索总结学困生助学策略(4)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5)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

第三阶段

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八、课题组及人员分工

1、课题组组长:刘亚红

2、课题组指导员:梁新武

3、课题负责人:刘亚红

4、课题组成员:范同安

任收寅

南晓花

廉金绚

惠转玲

九、课题研究保障

1、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有着较强的钻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由数学组构成,这支年轻富有朝气的数学组,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活跃性。在公开课的演示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

2、领导支持: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多次召开教研组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3、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各教研组配备了电脑,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4、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时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5、研究经费: 个人统筹及学校拨付经费,用于课题研究。

蒲城县荆姚镇原任初级中学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

成因与改进 篇3

关键词: 细胞观察实验 失败成因 改进措施

细胞观察实验是《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验之一,其中涉及的知识技能和原理对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根据目前教科书、任课教师或学生的既有材料和经验做实验,就会发现由于实验器材、技术经验或心理、环境因素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实验效果不理想,或者实验时间需要协调,甚至是实验无结果等问题,师生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成为生物学学习的一大瓶颈。我以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师生对生物学实验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把控,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忽略对失败原因进行追根究底。我对自己的研习心得和措施进行论述。

一、原因分析

(一)实验准备

1.心理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在做实验前并未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实验过程中一直不在状态,不能保持必要的紧张度和严谨度,实验方法和过程不正确,有的学生甚至到实验结束也未能进入状态,实验结果和效果不佳,必在情理之中。

2.材料准备不到位:实验材料贮备的是否到位是决定实验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统计分析发现,部分同学忽略了材料准备的重要性,例如:有的实验材料不全,到实验过程中才发现,导致实验过程延误或效果不佳甚至是失败;有的是材料质量不佳,如洋葱霉烂、染色剂挥发褪色、蒸馏水和生理盐水部分、显微镜光学部分污染严重或机械部分损伤等。

(二)装片制作

1.标本染色不充分或染色剂过多,特别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采用直接染色法极易发生,可能是染色剂过多或过少,也有可能鳞片叶的处理不到位。

2.标本的提取过程或方法不正确。口腔上皮细胞容易成团或黏附口腔异物;洋葱鳞片叶易断、折叠或滑糙朝向不对。

3.盖玻片和载玻片擦拭不干净,或制作过程中导致装片污染。

4.加装盖玻片时角度不对或速度过快,导致装片夹层气泡生成。

5.动作不稳或太大,操作时用力过猛导致装片破损。

(三)显微镜的调试及使用

1.取镜安放动作不规范,造成机械部件和光学部分移位、易位或损坏。

2.对光过程不专业,不能熟练运用显微镜有效光学部分,例如:高倍对光,无法有效运用光圈调节器或平、凹面镜调节光源。

3.心浮气躁,动作过大、过猛,造成部件及玻片标本损伤或根本找不着物像。

4.操作先后顺序颠倒,例如:不能做到镜头转换先高倍后低倍,镜筒先上升后下降、侧面观察,先粗焦后细焦。

5.显微镜使用严重不熟练,做做停停、停停想想,以致超时或装片水分散失较多,错过最佳观察时机。

(四)观察绘图

1.观察物像视角不对,未能将理想物像置于视野中央,以至于随便找一目标绘图,草草了事。

2.图像观察不清,凭臆想绘图,图像与实际物像不符。

3.绘图技巧欠缺,构图凌乱,结构标注不清,图像说明不规范或缺失。

(五)经验总结及其他

1.不能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

2.个人身体或情绪等原因或其他客观因素,造成实验不成功。

二、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实验实验技能及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稳定性。

(二)进一步端正实验的思想动机,不能一味地只为升学服务,摆脱功利主义,将实验目标设定为真正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在专业方面学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教科研,多方位交流,全力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教学团队引入多方面人才,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进一步确立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和经验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克服客观困难,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学进一步做好硬件和软件服务。

综上,做好细胞观察实验态度和动机是决定性因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该实验,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端正动机,真正明白实验不是为了应付某一次比赛或考试,而是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是学好生物学或相关学科的技能和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不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进而体现实验的价值所在,才能做好该实验。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第2版).

[2]王社光,刘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3]戴乐军.农业综合理论复习用书.中职三年级.原子能出版社,2010,9(第1版).

成因与改进 篇4

20世纪20年代,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在理论界与实务界被广泛研究与应用,成为企业决策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在西方一些大企业被普遍采用,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到了80年代,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西方一些重要的企业管理理念与先进技术相继引入我国。而预算管理做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在我国外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应地,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早在2000年就发文《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明确提出了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随后,财政部也于2002年发文《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实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国家部委政策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大中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逐步推行了全面预算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靠预算管理作为管理手段来实现企业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预算松弛就是预算管理中碰到的较难解决的问题。为解决预算松弛问题,笔者以A燃气集团公司为案例,对其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实证检验,并提供了解决预算松弛的办法。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预算松弛研究作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借鉴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预算松弛行为的消除及对策等做了广泛深入的分析。

关于预算松弛的定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Merchant(1985)提出,预算松弛是在一定范围内总预算与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指出,预算松弛就是低估收入、高估成本,以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的行为。Dunk(1998)和Nouri(1998)将预算松弛定义为: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的收入或低估的生产能力、高估的成本费用。从以上国外学者对预算松弛的定义可以看出,预算松弛是经理人员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费用,以使自己完成目标更为宽松,进而有利于业绩评价。

在众多的国外预算松弛文献中,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预算管理本身以外的影响因素。

(1)预算管理本身的影响因素。高严(2008)通过对国外预算松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预算松弛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预算目标特点,其中关键因素是预算参与和预算强调。第一,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预算参与是指在分级授权管理条件下,允许和动员各级经理人对本部门或岗位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国外学者Antelt(1985)指出,下属参与预算编制会增加出现预算松弛的潜在可能性。而Lukka(1988)则认为预算参与给下属经理提供了一个直接导致预算松弛出现的机会,低程度的预算参与则会限制这些机会。第二,预算强调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预算强调是指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经营或管理业绩,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制定薪酬或奖惩方案的基础。国外学者在预算强调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上,将预算强调做为预算参与下的一个控制变量来研究,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认为预算调强与预算松弛具有正相关关系。Lewin(1970)的研究指出,如果各级经理人经常参与业绩考核标准的制定,那么经理人就会努力使标准成为他们自认为能够实现的预算目标,因而预算是一种典型的业绩参考标准,这导致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包含了预算松弛因素。Onsi(1973)指出,各级经理人以制造预算松弛来满足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考核,除非该预算基础被设置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位置上。从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各级经理人的考核建立在以完成预算目标任务的高低来衡量的话,那么各级经理人就会想方设法制造预算松弛。

(2)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对预算管理以外的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信息不对称,而其他影响因素如行为因素、组织战略因素则认为不是主要因素。第一,信息不对称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高严(2009)通过对国外预算松弛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国外学者普遍将信息不对称当作一个预算参与条件下的控制变量来研究,并认为由于下属参与预算制定,导致预算松弛的程度依赖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Baiman(1983)的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源于下属拥有更多的与决策有关的信息。Chow(1988)也指出,下属拥有信息上的优势,这些信息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Young(1985)认为,当实行参与式预算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人比没有信息优势的人会制造出更多的预算松弛。第二,行为因素、组织战略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在行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以解释预算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与预算松弛的内在关系,其中以Onsi所做的研究较有代表性,Onsi(1973)的研究表明,预算参与主体的行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具有一定的影响。国外学者在组织战略对预算松弛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多,Van Derstede(2001)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与业务单元预算松弛正相关;与成本领先战略和防御战略相比,差异化战略和进攻型战略下有更多的预算松弛。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要晚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以理论指导的预算管理实践,也起步于这个时期。对于预算松弛的实证研究,则只是近几年才开展,目前公开的文献较少。

一是关于预算松弛成因的研究。国内学者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将预算松弛成因的影响因素归纳在三个方面,即制度层面的因素、人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1)制度层面的因素。制度是企业实现某个目标或出现某种现象的必要条件。预算松弛是预算管理中的一个具体行为,企业的参与性预算制度为企业出现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条件。高严(2008)指出,在分层管理条件下,任由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参与预算的制定、预算的全程管理,以及该组织的业绩考核,会对组织的预算松弛产生促进性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如果严格依据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即提倡较高程度的预算强调时,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这种影响会更加严重。张美霞(1999)提出,参与性预算会导致预算松弛,一旦激励与预算目标挂钩,预算执行者就会利用参与机会压低预算标准,由此产生预算松弛。万良寿(2002)也认为,参与性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2)人性的因素。于增彪(2001)认为,预算松弛就是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林峰国(2004)认为,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会计功能,首要的是行为功能。刘秋壮(2007)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三种人性假设出发,分析了三类型人与强制性预算、参与性预算、协商型预算的适应关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实行的预算实际上就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主体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当上司利用业绩来考核下属时,下属各级经理人就会采取各种行为来达到预算松弛的目的,从而获得利益。(3)外部环境的因素。国内学者在外部环境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指出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掌握的信息会对预算松弛造成影响,并基本取得了一致的结论,即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预算松弛的产生,信息不对称与预算松弛呈现正相关关系,如郑石桥、王建军(2008)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预算松弛的产生,高严(2009)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信息不对称与预算松弛有正相关关系,指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预算松弛,这种松弛不仅会出现在预算编制阶段,也会出现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即“编制松弛”、“执行松弛”。

二是关于预算松弛的解决办法。国内学者认为,要解决或消除预算松弛问题,必须针对企业预算松弛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国内文献主要考虑职业道德层面、组织内部层面、外部环境层面。(1)职业道德层面。周密(2005)提出,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应贯彻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思想,从价值观念上减少预算松弛的做法。张朝宓(2004)认为,企业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意义的认识,并要坚持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保持严肃的预算控制。韩涵(2009)认为,要强调各级经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这将有利于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建立良好的预算合作氛围,这是缓解预算松弛的一种有效途径。韩立军(2006)认为,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协调不平衡的情感,并且建设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团队精神。(2)组织内部层面。在组织内部层面上,导致预算松弛的成因主要包括预算参与和预算强调。在预算参与上,有的学者认为要结合企业的组织特征和产品所处周期,程明(2005)认为,当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或处于成长期时,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预算可能无法发挥计划与协调的作用,这时企业就不太适合采用预算管理,或者只能将预算管理当作一种参考工具。黄海梅(2004)认为,要慎重确定各级经理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制定合理的企业预算目标。在预算的考核上,有学者认为预算的考核指标要定得合理。何红渠(2006)认为,要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曾维林(2005)指出,采用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案,将部门实际利润和公司其他部门期望利润之和作为业绩评价的基础指标。蔡剑辉(2009)认为,要将全面预算改成超越预算,从根本上去除预算,为自我激励、授权管理、网络结构、市场导向的新型组织创造必要的条件。李雪雁(2006)认为,要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加大对预算松弛的惩罚力度。(3)外部环境方面。张朝宓(2004)认为,当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采用合理的手段加强上下级的信息沟通非常必要,其实质正是上级管理中掌握更多的信息,缩小与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三、预算松弛理论分析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预算松弛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如何通过契约来实现各自的利益,即委托人与代理人通过契约以企业形式联系在一起。但由于企业受内外环境的影响,造成契约的不完备性,这种不完备性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即委托人与代理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导致了双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预算松弛做为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行为,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不完备的结果。委托人将预算指标的完成做为代理人业绩评价和奖惩的标准,引导代理人倾向于接受委托人想要实现的预算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代理人有机会就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制造预算松弛。因此,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代理人参与预算的过程,给了代理人一个制造预算松弛的条件,业绩评价与奖惩致使代理人追求利益是预算松弛产生的动机。

(1)参与性预算使得代理人获得了制造预算松弛的机会。在集权式管理体制下,企业的预算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来编制,这种集权模式不利用于激发各级经理人和员工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参与,企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不利于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倾向于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活动,迫切要求企业建立一种民主的氛围和实行分权制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式预算应运而生。通过预算参与,代理人通过预算编制更加了解企业的内外情况和自己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这是预算参与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预算参与者会利用自己在工作中所处的有利地位,在编制预算时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才考虑企业的利益,从而制造预算松弛。因此,参与性预算使得代理人获得了制造预算松弛的机会。

(2)预算强调使得代理人获得了制造预算松弛的动机。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委托人与代理人通过预算指标这一契约来实现各自的利益。为了实现利益,委托人与代理人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种利益的实现,这种措施即预算管理中的业绩评价功能。通过业绩评价,引导代理人通过努力工作和辛勤劳动来完成预算指标,进而实现自已作为“经济人”或“社会人”的物质利益或其他利益。通过建立业绩评价体系或预算强调,使代理人完成预算指标来获得自身利益。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下,预算强调是预算参与主体制造预算松弛的动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预算松弛

从委托代理角度看,在分权制管理模式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由于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从事的岗位不同,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同。代理人掌握的是一手信息,而委托人掌握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这种状况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是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在预算的评价与约束、考核与激励环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委托人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应用于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预算管理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通过与委托人达成的预算这一契约的完成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1)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预算松弛。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有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动机,对于委托人来说,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下达预算指标,以业绩评价和考核为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引导和督促代理人保质保量地完成预算指标,以实现自己的切身利益。预算目标的制定与执行离不开内外环境,信息作为内外环境重要因素,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环节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获得的信息是对等的,那么预算目标的设定就是公平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就能同步实现,也就不存在预算松弛的问题。但在企业管理和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和必然的现象。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隐瞒一些重要信息,在预算编制时,会利用各种机会达到较为容易实现的预算指标,以实现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预算松弛就产生了。在预算执行时,委托人将预算指标交付代理人执行,为了解和掌握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必定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再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指标的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仍然会向委托人提供各种不真实或经过加工的信息,这样预算松弛就不可避免。因此,在分权制企业中,代理人会利用比委托人拥有信息优势的机会,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不真实或经过加工的信息,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制造预算松弛。

(2)预算松弛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松弛产生。代理人通过制造预算松弛较容易地获得了利益。而委托人必定会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如设定较高的预算指标,建立较为严格的业绩评价体系来削弱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预算松弛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代理人则会更加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反制委托人的各种措施,基于信息不对称与预算松弛的来回较量,最终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松弛,反过来预算松弛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三)预算松弛行为的对策

基于不同的预算主体,其预算参与、预算强调、信息不对称这些因素也是不同的,对于预算松弛行为的约束,必须对预算参与、预算强调、信息不对称这些因素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解决预算松弛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预算松弛的难点。

(1)预算松弛行为影响因素的特点分析。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预算参与会减少预算松弛,有的则认为预算参与会产生预算松弛,这说明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关系,还受预算参与的程度及其具体形式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关系,不同的预算主体,由于其自身情况不同,其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及其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也不同。预算强调程度的高低同样对预算松弛有不同的影响。表1详细描述了预算松弛影响因素的主要特点及其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从表1可知,较低程度的预算参与会减少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低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和低程度的预算强调,都较难产生预算松弛或导致较低程度的预算松弛。这主要是由于低程度的预算参与虽然上级给予下级预算参与的机会,但预算指标是由上级确定的,导致参与主体无法通过预算松弛来实现自己对利益的追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假预算参与。对于低预算强调,由于预算参与主体的利益和预算指标不挂钩,切割了参与主体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也较难产生预算松弛行为。至于低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上级掌握了较为真实的信息,参与主体没有信息上的优势,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预算松弛的能力大大减弱,因此这种情况也较难产生预算松弛行为。

成因与改进 篇5

作者:张亚莲

摘要: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规则性失真、违法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本文对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改进我国会计规则质量的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规则指的景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的准则。我国会计规则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一种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按照会计规则要求生产并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该种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世界能源巨星美国安然公司(Enroncorp)于12月2日正式申请破产,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宗破产案。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在会计学界颇为轰动,引起了会计界的充分关注,因为安然事件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暴露出美国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做出的准则规定和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需要检讨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由此可见,会计规则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有待会计学界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引起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原因。

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主要原因,现行的各种准则和制度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充分性方面尚存在不足,这种不充分性因素会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则的起草研究报告并未得到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没有相关内容的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社会公众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运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更有效地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

2、我国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例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这就是我国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

当前,我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权,相应地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比如:或有事项未来事项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相当的职业判断和裁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等便有很多种,如果对同类或相似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计算口径的不一致。同时,由于我国会计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从适应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起步的,一些制度仍然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例如,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对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

成因与改进 篇6

【关键词】探究 ; 语文学习 ;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33-01

一、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1.个别学生存在感知能力低的问题

学习困难的学生究竟差在哪里?①注意力:差生常常表现出容易分心,抗干扰的能力比较差,教室内外一些细微的异常声音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②观察力:正因为差生的注意常常不集中,所以在观察的时间(速度)、范围(广度)、精确度(深度)等方面不及一般学生。③记忆力:由于注意力、观察力较差,也影响了记忆效果,差生的记忆方法以单一的、重复的比较多,因此在再现的连续性、精确度等方面都比较差。由于识字差导致他们阅读能力差,慢慢地也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成熟

中国的汉语博大精神,每个汉字都有极深的内涵。举个实例一个汉字,它可能不止有一个拼音、不止有一种用法、不止有一个意思。对语言积累有一定程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因为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他们学起来还不是太困难,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等于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学的还是最高深的汉字,学生感觉很困难。有的学习时应用错误了心理就很紧张,如果还受到斥责,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受打击,认为本身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

3.用课件直观演示的手段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①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声情并茂的视听材料,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深受广大教师青睐。如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这篇课文语言淳厚,意境柔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歌颂了乡间人家热爱生存、善于用勤奋的双手装点自己的故里、装点自己生存的优美品格。因为城市里的孩子对乡村生活感觉到非常陌生,我精心设计课件,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乡下人家雨后春笋图、(独特迷人)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通过这些鲜活场景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觉到乡下空气的清新,生活的安宁,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情境导读让他们品尝到参与中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兴趣是很难钻进去的,只有当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想方设法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例如,从“流畅”感受安静对花园的熟悉,联系上下文“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理解,感受她对春天的热爱,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神奇的灵性”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我有意地在课前鼓励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做好育充分地预习,然后课堂上多叫这类学生朗读,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增强了自信,引导他们真正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盲童的内心世界,这样充分调动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地他们由厌学到爱学有了一定的转变。

二、“三遍阅读法”克服阅读能力差的毛病

1.读题不细

①表现在阅读时,由于读题时马马虎虎,象征性地应付差事,更谈不上分析和理解。导致曲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答题时没有一点要点,更不用说准确率啦。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如果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么他的语文成绩就是相当差的。

②识字能力差

由于文章中的文字更像是盖楼房的每一块砖,看似平凡,但是离开它我們怎样把字连词,而又怎样把词连成段呢?好多的字不认识也导致他们理解文章时没有明白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基础差的结果也是他们学不好语文的主要原因。

2.“细心疏导”树信心

①细心疏导指不足。记得罗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首先和学习困难的同学真诚谈心,并客观地指出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当心与心产生默契时,那样学生才会从本质上进步。再有让孩子们准备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还有当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时,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这样的途径解决,扫清阅读中出现字词关的障碍。

②“三遍阅读法”欣然采纳

何谓三遍阅读法呢?就是认真的读第一遍文章,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细心地读第二遍文章,基本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认真读第三遍文章时可以边读边画边理解,大多数学生是因为不细心,粗知大叶做事情,只要细心些,相信滴水穿石慢慢地理解“答案就在题里面,”的道理。我在语文课和阅读讲解时,采取这样的教学启发,他们对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方法掌握后,他们的进步幅度自然是很大的,确实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扬长避短树信心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孩子打开一扇自信的窗户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正面的肯定和积极确认的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我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给喜欢画画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引进“连环画”,让字写得好的学生上台动手板书,通过扬长避短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实践感知走进文本

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他们性格活泼、对很多事都愿意尝试一下、他们天性里有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放下种种诱惑走出室外去体验生活。举个实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如果学生没有留意过夕阳的景色将难以理解课本中的描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下午到操场上看夕阳,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夕阳的美好,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的对比与课本中的描写,就能了解到中国语言的魅力,从而愿意阅读文字。

钢轨接头伤损成因及改进措施 篇7

关键词:钢轨,接头,伤损,整治

1钢轨接头伤损及其成因

1.1钢轨接头伤损的概念

在轨道线路上, 钢轨与钢轨之间用夹板连接称之为钢轨接头。由于钢轨接头结构的原因, 轨道接头本身存在不平顺, 在车辆载荷冲击下, 产生较大破坏力, 极易产生更大的不平顺即伤损, 而且这个伤损的发展也远比其他部位快。

1.2钢轨接头伤损的原因分析

1) 由于钢轨接头结构原因, 车轮通过接头时受到较大的剪切力, 虽然在静态下能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 但在动载状况下破坏了轨道结构的连续性, 这主要表现在钢轨接头的轨缝、台阶和折角三个方面。

2) 轨缝过大过小 (轨缝误差±2 mm) 。轨缝越大, 接头折角、台阶也越大;接头折角越大、台阶越大, 车轮对接头的冲击也越大;钢轨、夹板和连接零件变形越大, 反复作用使夹板、螺栓、钢轨严重受损甚至折断。轨缝过小, 接头承受载荷时钢轨接头相互撞击, 易产生掉块剥落、螺孔裂纹。

3) 接头处有吊板暗坑 (间隙大于2 mm) 。吊板指钢轨与轨枕之间之间的间隙 (包括接头轨枕胶垫压溃) ;暗坑指轨枕与道床之间的间隙。

在车轮冲击力就会成倍增加, 多次撞击会使轨枕失效, 同时也会使钢轨、夹板弯曲变形;使道床塌陷, 产生低接头。

4) 小半径曲线超高不正确、轨向超限、轨距变化率超限。为了平衡离心力使列车平稳运行, 应在外股钢轨设置适当的超高, 使超高产生的下滑力平衡离心力。如果超高过大, 车体倾斜过多, 会增加里股钢轨的压力, 使里股接头处易产生错牙;如果超高过小时, 离心力使车轮对外股钢轨的压力加大, 使车轮的轮缘压外股钢轨, 从而导致外股钢轨接头产生错牙、轨距、轨向超限。

5) 轨底坡不合适, 加大接头的冲击力。铺设钢轨时, 为了适应车轮踏面的坡度, 应设有1/40的轨底坡。轨底坡过大或过小, 一方面钢轨顶部与腹部易弯曲, 甚至破损。另一方面轮对两侧车轮与钢轨接触处的车轮半径不一致, 造成轮对的左右横动, 车轮在轨面上发生滑动, 横向撞击钢轨, 不仅钢轨顶面容易发生磨损, 易造成错牙、扣件松动、轨距变化率超限、方向超限。

6) 接头养护不良:指接头夹板螺栓松动、接头扣件松动, 造成“三折”事故。三折是指:接头螺栓折断;夹板折断;钢轨折断。如果扣件松动, 在接头轨枕与钢轨之间会行车吊板, 接头折角增大, 加大轨底对轨枕冲击, 垫板会很快溃烂、道床低陷, 形成更大的吊板、暗坑, 形成接头的恶性循环。

7) 线路爬行。线路爬行不仅造成轨缝不均, 而且使轨距、轨距变化率、轨向改变, 增大接头冲击。

2钢轨接头伤损的形式

1) 钢轨低接头。2) 马鞍型磨耗。3) 钢轨破损。肥边、剥落掉块、螺孔裂纹。4) 混凝土轨枕破损。5) 石砟道床板结、翻浆冒泥、沉陷。

3预防及整治钢轨接头伤损的措施

钢轨接头伤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出现的形式也是重叠的。我们必须加强接头的养护维, 同时以预防为主, 稍有超限, 立即排除。

1) 经常上紧扣件螺栓和接头螺栓。这是最简单的, 也是最药效的。

2) 锁定钢轨, 防止线路爬行。及时上紧扣件, 增加垫层, 夯实道床, 打紧防爬设备。

3) 轨端的修理。轨端出现马鞍型磨耗、肥边应及时打磨。要求1 m直尺的矢度不大于2 mm。对于错牙, 修规规定不大于2 mm;养护的标准是错牙不大于1 mm。在修理错牙的同时, 还必须检查修理轨底坡和曲线的超高。

4) 消除接头吊板、暗坑、沉陷, 加强接头捣固, 保证轨道几何尺寸。接头的冲击震动对轨缝两端各三根轨枕下的道床沉陷有明显影响, 随着远离轨缝而逐渐减小。为了适应这个要求, 捣固的顺序应自小腰向接头捣固, 因为每捣固一根, 这根轨枕都略有升高, 而相邻两根轨枕下的道床都略有松动。接头两根轨枕最后捣固, 接头下的道床也最坚实, 离接头远的其坚实度也差一点。为了消除车轮通过接头时产生的折角, 在维修养护中, 需要略抬高一些, 称为:接头超高。这个接头超高有一个最佳值, 它正比于所承受的垂直载荷。这个超高过大, 车轮通过时产生跳跃;过小, 仍然有折角。通过实验发现, 木枕地段, 接头超高为4~5 mm, 混凝土轨枕地段, 接头超高为3~4mm。但是这种超高也不易保持。为保证轨枕受力均匀, 沉陷均匀, 机械捣固时, 接头应增加搞头下插和加紧次数, 通常用“2-1-3”的捣固法, 即大腰2次, 小腰1次, 接头3次。手工捣固时, 钢轨里外应捣固一致, 接头区捣固次数应多于大腰和小腰。

5) 钢轨的维修养护措施。轨端的擦伤、掉块、低塌、肥边及马鞍型磨耗应及时打磨、焊补。

6) 混凝土轨枕养护维修。混凝土轨枕破损的主要原因是吊板、暗坑及曲线超高不合适。

7) 道床的防治措施。轨道变形是轨道线路伤损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石砟道床来说, 道床变形是轨道变形的主要原因。道床的防治措施有:定期清筛和补充石砟。保证道床清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良好的弹性。做好路基道床的排水。易被尘土风沙侵蚀的轨道, 可在道床表面敷设约25 mm厚的沥青乳剂和砂石混合覆盖表面。整体道床钢轨接头也易产生吊板, 多数是因为接头大胶垫过厚或过薄造成的。接头大胶垫过厚, 车轮通过时, 加大接头的折角、台阶, 增大剪切力, 使大胶垫很快压溃破损, 产生吊板;接头大胶垫过薄, 车轮通过时, 减震太差, 加上整体道床的减震本来不好, 钢轨接头易产生“低磨耗”, 一样加大接头的冲击力, 形成恶性循环。

钢轨接头伤损原因很多, 相互依赖, 任何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接头平顺性。不及时处理都会形成恶性循环, 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应根据接头的构造特点, 提高接头的强度和稳定性入手, 重视钢轨接头的养护和维修, 以预防为主, 预防和检修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笔者根据《线路维修规则》的规定, 提出了处理措施和建议。

4结语

科学课探究低效成因及改进措施 篇8

一、探究低效的成因

1.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机会少。

在新一轮的区划调整影响下, 农村学校尤其中心校一般规模大, 班级多。以我校为例, 三年级以上开设科学课, 三到六年级总共19 个班级, 科学课专职教师配备2 人 (其中1 人还要管理实验室, 实际专职教师1.5 个) , 而绝大多数兼职教师不会把重心放在科学研究上, 他们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灌输。课堂上的探究实验, 不分组, 不演示, 实验方案设计不引导, 不让学生交流等等。课堂上, 学生没有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随之下降, 更谈不上有探究效率了。

2.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当。

许多农村科学教师包括专职教师, 他们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方法不当, 也是造成课堂探究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活动, 教师总是认为很简单。如区分“导体”和“绝缘体”时, 教师根本不让学生用验电器去检测, 而是凭生活经验去区分:金属之类可以导电, 木头塑料之类不可导电。判断“铅笔芯”的时候想说不能导电, 其实通过检测它能导电。“亲历”探究被“讲授”探究替代, 由于学生没有亲历探究, 就无法获知事实的本质, 还形成错误的概念。

(2) “指令”探究代替“自主”探究。教师无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经常越俎代庖。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 课上教师出了一道思考题“一株小草一天喝多少水?”, 这本应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亲身实验探究寻求答案。这位教师却拿出一份已经设计好的方案, 让学生按方案行事。就这样一次较好的探究机会被教师忽视了, 表面上学生都参与实践探究, 而事实是学生只能按部就班, 没有创新的火花, 探究变成了任务, 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3) “无序”探究代替“引导”探究。科学学习本身是师生交流, 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 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认为探究活动的主角是学生, 自己应少说话或不说话。表现在:方案设计过程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过程不监督;交流探究结果正确与否不表态等等, 其结果是学生方案设计不合理, 探究目标不明确, 探究方法不得当, 探究过程不严谨, 成果收效甚微。

3.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学好语数外, 走到哪里都不怕”这种观念在有些家长思想里根深蒂固。父母不重视其他学科, 所以学生学习“副科”的习惯就很差。学习中表现出来一些不好的探究习惯:缺乏合作意识, 如在实验探究时, 探究小组人员应该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但小组里一些“强势”探究者把持局面, 他们不是在探究, 而是在玩一些有趣的材料;“弱势”群体只能靠边站, 想探究但无法参与, 不知所措。另一方面, 他们也不善于倾听。研讨中或交流时, 总有一些同学会继续做他们自己的事, 不理会、不倾听、不参与别人的意见。再者, 动手之前懒动脑, 学生收集教师课前布置要准备的实验器材总是不到位等诸多不良探究习惯存在, 也使得探究效率大打折扣。教师对课堂探究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预设不足, 探究实验中“材料”出现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目的不明确等原因, 也是导致探究低效的原因。

二、提高探究效率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 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理念引领教师, 在教学中着眼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由区教研室牵头, 组织骨干教师分年级梳理3~6 年级教材所有的实验探究项目 (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操作技能等等) , 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 然后由他们加大对本校科学课教师的培训, 做到分类指导、层层推进。搞好校本教研, 提升教学水平。请骨干教师上示范课, 或组织本校教师观看录像, 做好传、帮、带工作。

2.教师有效备课。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探究效率。做到有效备课需考虑以下几点:研究本课探究活动专题是什么, 发掘教材设立这个探究专题的意义;准备好这个专题探究所需要的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探究”, 材料是探究的基本载体, 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呈现是探究成功的保证;大胆处理教材, 因为教材中有很多探究实验真正做起来效果并不明显, 教师可以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不变的情况下自主设计替代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师备课要把握探究指导的方式与时间, 指导不是包办, 必须保证充分的探究时间, 课内时间不够课外补;备课就要备学生。在小学阶段,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由扶到放, 逐步培养。

3.强化思维训练。

学生在“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过程中, 如果仅仅是处在感性的“动手”之中, 思维是得不到应有的训练的, 也会造成探究效率低下, 所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通常靠的是感知, 其思维训练常常需要借助于“实物操作”, 教师应该发挥“领”的作用, 提出问题、假设、安排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明确的单一性实验, 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类和比较能力;中年级的学生已经会简单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认识事物, 要求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 会设计实验报告, 绘制简单图表。实验由“单一性”向“多过程”发展, 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多重条件,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会对比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表现出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的思考, 以模拟探究实验为主, 要求学生说出原理, 能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在思维培养方面, 要求学生能把“部分”联系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整体, 综合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分析问题、独立操作、研究问题的抽象概括和整体思维能力。

4.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成因与改进 篇9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1. 学生的心理素质薄弱。

由于当前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高考分数较低, 就业前景也不乐观, 不可避免地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 限制了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加之受到未来就业不确定性的影响, 很多学生感到没有前途, 心理压力巨大, 产生了焦虑、脆弱的心理特征。这在学生的行为上产生了两种极端, 一种是极端自卑, 感到处处技不如人, 不敢锐意进取, 遇事畏畏缩缩;另一种是极端敏感, 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有不良的评价, 就会产生极端负面的心理, 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2. 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低, 缺乏坚韧的意志。

民办高职学生一般学习的基础较差, 学习方法与习惯不当, 自制力也不强;另外, 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较少考虑生源的特殊因素, 往往套用普通高职院校的做法。这两种因素使许多学生存在学不会、理解难的现象, 最终导致厌学、逃学、应付与混文凭现象。从社会因素来讲, 民办高职学生承受了高考“失败”的挫折, “不得已”进入民办院校学习, 其在心理上蒙受着挫败感的阴影。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理想信念不明确, 专业追求盲目性较强,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表现在学习上突出的特点就是意志力较弱, 抗挫折能力不强。

二、学生心理现状原因

1. 个人及家庭因素。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衣食无忧, 缺乏独立自主的历练和能力。据调查,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中, 55.39%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部分人集祖辈、父母的宠爱于一身, 生活事项被包办, 当其入校独立生活时, 不同程度地出现自闭、抑郁和交往障碍。独生子女中, 84.0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还有的来自于农村留守家庭,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一味地以物质来弥补亲情的不足, 使学生从小很少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 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2. 学校及社会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类学校以分取人的现象严重, 应试的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 有其它方面的特长, 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也得不到培养与发展。爱与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致使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升入民办高职院校后, 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据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学院对2014级学生的调查, 55.9%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将面临就业难题。导致就业焦虑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是其个人发展理想与就读院校层次之间的矛盾。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改进策略分析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课程内容, 增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诊断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上, 除设置心理必修课以外, 还可以增设实用心理、社会交际心理和自我调整艺术等生动实用的选修课程。同时,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举办心理学报告会,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构建校园健康教育网络。

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 维护其自尊心。要立足学生特点, 建设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终端普及和应用技术发达的优势,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体系, 如利用微博、微信、QQ和APP等,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 供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3. 创新体验式教育模式。

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的体验课程, 使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参与中强化对心理知识和心理活动的认知, 从而纠正不当心理因素, 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导向。如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演示、展示现实案例让学生参与进行思考和讨论, 放映一些关于自强、自立故事的影片, 并让学生发表意见, 设置一些实用型的社会交际场景, 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等。

4.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积极向上、丰富灵活的文艺、体育、学术、娱乐及科技创新等活动, 营造积极、活泼、健康和生动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正能量的文化环境中提升思想境界, 锤炼意志品质。

四、结语

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的特点, 应重视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使之融入教育教学课程, 并通过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开展体验式教育、创造良好文化,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文德, 关俊明, 李金连等.民办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3 (35) :214-215.

成因与改进 篇10

关键词:温室,低产,低效,成因,对策

设施农业作为朝阳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 自2010年实施新增100万亩工程后, 建设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飞跃发展。截止2012年末, 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了12.33万hm2, 蔬菜产量490万t, 产值实现了141亿元, 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尽管朝阳市设施农业总体效益不错, 但是棚室间效益却很不均衡、悬殊较大, 这将是阻碍设施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多年来对朝阳市设施农业的管理调查研究, 现将低产低效菜棚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总结如下:

1 造成日光温室低产低效的原因

1.1 日光温室设计建造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

一是棚室建造方位不正确。这种原因造成的低效益棚一般都是发展较早的老棚, 由于当时的技术服务力量较薄弱, 有的地区农民建棚缺乏技术指导, 温室的建造方位出现了偏差, 使冬季原本有限的日光透入棚内的日照时数更短, 造成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产量低。二是墙体结构不佳。如墙体不够厚, 保温能力差;举架不够高, 日光透射率低。故2个不合理因素很大程度地影响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 造成低产, 从而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此外, 如若棚膜的保温透射性不好或早苫等覆盖物的保温能力弱, 也将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1.2 日光温室茬口安排不合理, 延误产品最佳上市期

如朝阳市的北票的番茄主产基地, 日光温室为一年两茬生产, 而下茬番茄的生产茬口为12月份定植, 3~6月份产品上市, 正好错过了春节前后蔬菜价格的高峰期, 使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这种茬口因当地农户20余年的种植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保守, 至今仍未有多大调整和改善。

1.3 农户自身素质及思想观念保守, 制约了蔬菜效益的提高

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 朝阳市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显落后, 农户旧习惯难改, 新观念难接受, 造成蔬菜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一些农户依然沿袭着露地蔬菜粗放式生产方式进行栽培管理, 造成作物产量不高, 如大水漫灌浇水、不疏花疏果、不及时整枝打杈等。二是主观思想保守, 目光短浅, 对一些高新技术生产设施设备只看眼前投入, 不讲究收益, 如膜下软管微喷技术、秸秆生物发应堆技术等。三是自身懒惰, 对经济效益要求不高, 容易满足, 不接受增产增收的高效模式, 如后墙种豆角、立体套作等高效增收模式。

1.4 技术服务力量小且不均衡, 先进技术不能全面广泛普及

全市12.33万hm2的设施农业紧靠500名左右技术人员服务, 技术员极其匮乏, 且分布不均衡。如境内的7个县市区, 北票凌源喀左县技术服务队伍相对较大, 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高, 这3个县内的温室效益都较高, 平均667m2效益能达到4~5万元;而其它县区技术服务体系基本是“线在网破”, 从县到乡服务力量都极为薄弱, 根本无法保证技术服务, 尤其是温室零散稀少和偏远的乡村, 农民很难接收到先进的技术信息, 只能自行摸索随心所欲种植, 效益自然较低。

1.5 无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产品销路狭隘

境内仅北票和凌源有3处专业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离市场较近的周边农户相对信息灵通, 产品交易方便, 销售畅通, 效益较高。其它县区因无市场或离市场较远, 大部分蔬菜产品只能靠外地客商前来拉运, 或是依托极少的订单农业和当地的合作社进行销售, 价格受限, 不能达到高效生产。

2 改进措施

2.1 加速旧棚改造步伐, 优化温室建造结构

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打造高效的设施农业的基础, 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把旧棚改造视为新建棚纳入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的任务指标, 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加大旧棚提升改造步伐, 将原有的低矮、薄墙体和竹木结构的老旧棚、简易棚逐步改造为高举架、厚墙体、大跨度的优型结构温室, 从基础上清除硬件设施这些客观因素对效益提高产生的影响。

2.2 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茬口, 做好内部结构调整

要及时广泛了解市场信息, 合理安排茬口。尽量把蔬菜产品的盛果期安排在市场蔬菜需求期, 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目前朝阳市90%以上温室种植的是蔬菜, 风险性较大, 一旦蔬菜价格下跌, 设施效益就会严重受损, 因此, 建议设施农业在继续以蔬菜为重点发展的同时, 要注重多样化发展, 逐渐加大向花卉、食用菌、水果等高效益结构发展, 降低蔬菜产业比重, 规避市场风险, 以确保和提高设施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2.3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与不断壮大的设施产业相比,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因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服务队伍是设施农业获得高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应该加紧技术队伍扩建, 增编扩员, 广泛吸纳高素质的大中农业院校毕业生和招聘实践技能较强的农民技术员, 深入生产一线, 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加强科技培训, 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的服务水平, 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快速深入农户广泛应用, 提高设施经济效益。

2.4 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从源头把好质量安全关

加大对农户从常规栽培技术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引导, 加强从应用新品种到整个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监管, 从源头控制好投入品的使用, 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蔬菜产品。此外, 还要加强产品采后的分级加工和包装上市, 争取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 注册商标品牌, 提高产品档次及知名度。

2.5 加快市场建设,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成因与改进 篇11

关键词:股权激励,弱市场有效,激励失效,上市公司

为建立健全国内上市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006年 1月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并施行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国家国资委联合财政部分别于2006年 3月 1日和2006年9月30日发布并施行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外)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至此, 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正式启动。截止2009年4月10日, 先后有146家国内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 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9.11%。然而, 自2008年以来, 已有54家公司停止实施已公告的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 占公告 (草案) 上市公司总数的37%。

股权激励是一项旨在对激励对象实现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 建立股权激励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委托人期望通过股权激励对代理人产生长期激励约束作用, 使公司经理层与股东、公司在利益上保持一致。

但是, 在国内股票市场呈现弱有效特征的情况下, 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受到学者和投资者的质疑。从目前已经公告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来看, 一方面存在约束不够, 激励过度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激励失效、难以行权的问题。

为此, 期望能够通过改进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在股票市场弱有效的情况下, 探索提高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可行途径。

1 国内股票市场中股权激励“失效”现象

通过对目前已公告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进行分析, 发现股权激励存在以下几方面的 “失效”现象或问题。

1.1 过度激励

在国内股票市场中,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 第一批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主要集中在2006年2月~12月期间推出, 这期间虽然上证综指由1287.63点上涨至2675.47点, 涨幅高达107.78%, 但由于期间上证综指的平均水平仅为1981.55点, 远远低于2007年全年的平均水平3988.64点和2007年创下的历史新高6124.04点, 使得第一批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中的行权价相对较低, 导致二级市场股价远远高于行权价, 使激励对象的潜在报酬成倍增长, 导致相当一部分公司出现过度激励现象。

据统计, 在第一批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的公司中, 2007年12月28日 (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 收盘价是行权价的3倍以上的公司超过了一半, 第一批38家公司的平均水平为4.14倍。而第一批38家公司2007年的每股收益仅比2006年平均提高了48.64%, 两者相差约7.5倍。因此, 相对于公司的业绩提升幅度, 第一批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预期所得报酬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存在比较严重的过度激励现象。

1.2 激励失效

2008年一季度国内股票市场大跌, 上证综指由2008年1月的最高5522.78点跌至4月22日的最低2990.79点, 跌幅达45.85%。据统计, 在2007年12月~2008年4月公告的第二批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中, 有75%左右的公司股价低于行权价, 其中烽火通信 (600498) 和凤竹纺织 (600493) 价差最大, 4月22日收盘价分别仅为其行权价的58.61%、57.20%。而这两家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均呈稳定增长趋势, 特别是烽火通信自2003年以来, 业绩持续稳步增长。

从已公告年报的第二批股权激励公司来看, 第二批41家公司2007年的每股收益平均增长了40.10%, 但截至2008年4月25日, 这些公司的股价却相对于行权价平均下跌了10.21%。这将使得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难于实施, 并使之失效。这种现象对于股权激励对象是不公平的, 也是违背股权激励初衷的。

1.3 激励对象所得报酬与股权激励成本产生大幅偏离

股权激励成本是上市公司为获得激励对象的劳动而支付的报酬, 股权激励成本应当与激励对象所得报酬在数量上保持一致。

但是,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 计入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激励成本被锁定于授权日, 而激励对象所得报酬却将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而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变数, 这就使得许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成本与激励对象的所得报酬可能产生大幅偏差。

2 股权激励“失效”现象的成因分析

导致国内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出现上述“失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其经营业绩之间呈弱相关性, 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之间不能够产生有效的正相关联动。在股票价格不能够有效地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和重要信息的情况下, 股票市场为弱有效市场。

根据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出版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统计, 2002年至2006年1218家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综合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40、0.4126、0.4074、0.4459、0.4613。虽然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各年度相关系数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相关系数的绝对水平并不高。因此, 从某一时点来看, 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的总体水平之间只是存在相对较弱的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从时序数据的角度考察国内A股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其业绩或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选择了600家上市公司1997~2006年的股票价格和经营业绩的时序数据, 利用每家上市公司10个年度的时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别计算了每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各个主要经营业绩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对600家上市公司10年的股票价格和经营业绩时序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股票价格与各个经营业绩时序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值也比较低, 并且各个上市公司之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很大, 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经营业绩呈较强的负相关。上述时序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国内A股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弱相关性。

注:截止2008年4月25日, 深沪两市共有1530家A股上市公司, 其中1997年前上市且拥有完整数据的上市公司为600家。数据来源:股票价格来自光大证券网上行情软件;经营业绩来自新浪网财经频道。

由于股权激励是建立在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假设基础之上的:即经理层努力工作可以提高公司业绩, 公司业绩提高可以提升公司股票价格, 股价提升则可以为经理层带来丰厚报酬;反之, 经理层将不能获得这部分报酬, 或这部分报酬将减少。因此,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以股票市场是否有效为前提的, 在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或价值, 或者与经营业绩之间只是弱相关关系的情况下,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就难以得到保障。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变化不能有效地在股票价格上得到体现和传导是股权激励失效的主要原因。

3 改进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的途径

根据股权激励的逻辑推理假设,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和合理性取决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股票价格、激励对象报酬三者之间的两个联动关系, 即公司经营业绩与股票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 以及股票价格与激励对象报酬之间的联动关系。其中, 公司经营业绩与股票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是由市场决定的, 短期内难以改变;而股票价格与激励对象报酬之间的联动关系, 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加以影响和改变的, 这就为提高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3.1 股票价格与激励对象报酬之间的关系

按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规定,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上市公司无论采用股票期权, 还是采用限制性股票, 激励对象的报酬与三个不同的股票价格有关, 即可出售期内激励对象持有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期权行权日或限制性股票授予日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中拟授出权益工具的价格。其中, 前两个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 第三个价格则是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由上市公司加以调整和改变的。因此, 可以设计一组第三个价格的调整规则, 使其随同上市公司业绩和前两个价格的变化而变动, 从而使激励对象的报酬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保持正相关性, 以达到提高股权激励有效性和合理性的目的。

3.2 行权价格 (或授予价格) 的业绩关联调整规则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规定, 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或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定, 可以按照股票期权计划规定的原则和方式对行权价格 (或授予价格) 进行调整。

在目前已经公告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中, 行权价格与授予价格均是在其公告时确定的, 在公告日至授权日或授予日期间, 行权价格与授予价格的调整只限于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派送股票红利、股票拆细、配股、缩股或派息等事项发生时。尚未发现有与业绩关联的调整规则设计。

在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增加业绩关联调整规则的设计, 可以增强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 消除或减少股权激励的“失效”现象。同时, 在业绩关联调整规则的设计中, 应当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3.2.1 激励成本基准原则

按照真实性或客观性的会计原则, 在股票期权的行权日或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调整行权价格与授予价格, 使激励对象此时理论上可获得的报酬与上市公司计入的激励成本保持基本一致。以避免在上市公司业绩符合行权或授予条件的情况下, 由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原因而使激励对象所得报酬与上市公司计入的激励成本偏离过大。

3.2.2 业绩增长分配原则

业绩增长分配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为了保护股东利益, 股权激励计划 (草案) 拟授出的权益工具数量和价格, 应当使激励对象的预期报酬不超过授权条件所规定的净利润与上一年度的实际净利润之间的增长额, 使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不影响股东的既得回报水平, 相当于激励对象只参与净利润增长部分的分配。

3.2.3 长期追溯调整原则

为了实现对激励对象的长期激励, 同时为了避免激励对象为获取高额报酬而短期人为操纵业绩水平, 造成上市公司业绩的人为波动, 可以在不同批次的股权激励计划之间进行业绩关联追溯调整。

3.3 提取风险保障金

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情况下, 由于股票市场系统性原因的作用, 以及对激励对象所持股票的出售限制, 有可能出现在可出售股票时, 激励对象卖出股票取得的报酬已不足以补偿前期所支付的成本 (即行权或接受授予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及为支付巨额个人所得税而产生的合理融资成本) 。由于股权激励具有工薪报酬的特征, 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情况下, 以及合理的期限内 (即一定的可出售期限内) , 激励对象不应承担由于股权激励所造成的损失, 上市公司应当对这部分损失给予弥补。

因此, 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达到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考核标准的情况下, 当二级市场股票价格低于行权价格 (或授予价格) 与激励对象前期所支付的每股成本之和时, 上市公司应当在净利润增长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金, 以用于在股价长期偏离业绩的增长趋势时, 弥补激励对象因股权激励行权或接受授予所造成的损失。以保障激励对象的合理利益, 提高激励对象的参与和长期持股的信心, 减少激励对象的不规范行为。

综上所述, 针对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弱市场有效现状, 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设计中, 引入业绩关联调整规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的合理有效地操作与实施, 使上市公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也将减少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的不规范行为, 保护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谢德仁, 刘文.关于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9) .

[2]甄朝党, 张肖虎, 杨桂红.薪酬合约的激励有效性研究:一个理论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0) .

上一篇:创意美术活动下一篇:物理学科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