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2024-10-23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精选10篇)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篇1

农机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停放过程中发生碰撞、碾压、翻车、落水和火灾等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的事故。农机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就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谈谈个人意见。

1 农机事故的成因

1.1 无证驾驶、无牌行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农机补贴不断加大, 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但一些农民认为只从事农田作业, 不搞运输, 对办理牌证照观念淡薄, 导致“无证驾驶、无牌行驶”的现象越来越多, 再加上一些偏远乡村, 交通不便, 农机管理难以到位, 更助长无牌、无证驾驶的现象蔓延。由于这些车辆没有落户, 没有保险, 肇事后只能自己掏腰包, 给农民的生命, 财务带来严重的损害。

1.2 机车带病作业和疲劳驾驶

操作上忽视安全, 有些驾驶人员求富心切, 长时间超速、超负荷作业, 且不按规定要求保养维护机车, 在从事农机作业, 特别是运输作业中不按规定操作, 忽视安全, 结果事故频发, 时常人机损伤, 事后追悔莫及。

1.3 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

饮酒后, 人的大脑受到酒精的麻醉, 分析判断能力减弱, 遇有紧急情况极易使机车失去控制, 造成事故。据现在事故统计情况看, 70%以上的事故与超速超载有关。

1.4 驾驶人员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是导致农机事故的直接原因。

1.5 机车修理质量低劣

个别修理网点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落后, 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 致使机器修理质量没有保障, 使修复后的机具留下了事故隐患。

2 预防农机事故的措施

2.1 强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机驾驶 (操作) 人员素质, 预防农机事故发生。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是预防农机事故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需要。农机安全宣传必须面向广大农民及农机驾驶人员。

2.2 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

清理“无牌行驶、无证驾驶”, 从源头上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减少或杜绝农机事故。近几年来, 四平市农机监理处开展经常性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整治工作, 每年开展一次农机安全集中整治, 使“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得到有效遏制。

2.3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是有效预防农机事故的重要手段。每年, 我们都对安全生产单位、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 对排查出的一般隐患, 要求当场进行整改, 重大隐患限期进行整改。使违章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消除了事故隐患, 遏制了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2.4 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近年来, 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与市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实施方案, 认真开展了“六个一”的宣传活动。各地也纷纷响应, 积极行动, 公主岭、双辽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会, 从政府角度对乡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使责任得到落实。真正把此项活动纳入全社会共同参于, 齐抓共管的范畴, 把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几年来, 通过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的开展, 使我市“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现象明显减少, 安全生产秩序待续稳定好转。

总之, 引发农机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主要的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事故原因, 采取积极的对策, 开展综合治理就一定能有效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 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生产事故成因及预防 篇2

【关键词】电力;事故;安全

发生的电力事故,不仅仅是对事故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损害,同时也给受害人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种伤害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精神上。

虽然我们都知道安全按生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其在企业的生产中的基础地位还是不够重视。这就是为什么事故在不断的强调安全下还是不断的发生。有些职工为了节约生产时间而违规操作,类似这种违规操作的情况使得事故不断的发生,假如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将类似的事情作为经验总结和反面教材,不去找出事故发生 的本质原因和规律,对事故加以预防,切实有效的从根本解决的话,那么企业的发展很难步入良好的生产程序。

电力事故的发生原因涉及了多个方面,但结果都是给受害人和其家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因此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将安全生产放在电力系统的基础管理的第一位。

1.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查找问题根源

1.1忽视人员管理,重视思想教育

安全是生产安全,而生产是人的活动,所以人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主体。在安全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的是人注意基础因素。而人员的安全思想是在生产中保障生产安全的思想指导,因此对于工作人员意识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将安全视为己任;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操作技能,使之从技术上实现安全生产;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预防事故的发生。将安全真正的落实到人,从思想上、意识上、技能上等增加安全生产率。人的安全管理是基础管理,排除这一点,其他的安全措施都是空中楼阁,安全生产便无从谈起,企业的发展也会止步不前,更不要说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将眼光放在生产上,放松了安全问题的警惕心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加强基础的管理十分重要。

1.2工作中的违规操作成为习惯

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在实践中这种安全意识的缺乏一般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新人员对于安全规范不熟知,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员由于企业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其在对于安全规范还不了解的时候就开始工作;其次是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为了省事,而不按规定操作;最后是一些年老资历深的员工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处理工作,想当然的认为这样就可以。这些都是威胁安全生产的因素。

1.3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缺失

安全问题需要的是安全意识,还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的事故,总结看来都是因为责任心的缺失。责任心缺失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对安全问题不在乎,有些工作的岗位间联系不强,缺少交流是安全隐患的因素之一;另外就是有些工作人员随意的简化工作程序,没有按照安全规范操作,忽视苦学的规律。这种个人主观意识强烈的错误判断都是责任心缺失的表现。另外员工之间缺少相互提醒相互批评指正的责任感,这都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2.1抓群防,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安全生产的基础是群众,是个人。如果能将群防这个主体抓住,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因此各级组织只要加强群众学习教育,使每个职工认识到个人在班组以及家庭中的作用地位和肩负的重大责任,督促每个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熟记安全规程,并把《安规》作为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行动指南和防范生产事故的法宝,教育每个职工要彻底克服和消除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侥幸心理等,把小事当大事来吸取经验教训。

2.2制度管理,是落实安全生产的根本

各种安全生产制度是多年工作的总结,是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纲领法则。因此,要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管理:一是在思想上维护安全规定的严肃性。要严格要求广大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必须把“两票三制”等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法规来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在组织上保证安全规定的强制性。《安规》是法定性规程,是非照办不可的,如违规造成损失,不仅要按“四不放过”的原则来严肃处理,若造成重大,特大事故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在个人行动上强化执行《安规》的自觉性。每个职工必须遵章办事,只有自觉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2.3态度决定了安全的高度

要做到尽职尽责,就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始终坚持三个必须: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职责意识;在完成每项工作前先动脑想一想,怎样才安全,才能防止违规,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保证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必须要采取和运用各种手段,把防范事故的重点放在预先发现,鉴别判断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和控制及消缺措施上,做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大事与小事的关系。要认识到往往很多小事是酿成大祸的基础,大与小是蚁穴与决堤的关系。二是隐患与事故的关系。隐患是发生事故的恶瘤毒害,今天的隐患就是明天的灾难,隐患不除,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安全就很难,这是轻与重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关系,事故才能扼制,生产才会安全。

2.4加强设备管理和线路维护,促进安全生产

是严把设备入口关,对采购的新设备,先试验,后安装,不合格的,决不允许投入运行;二是对设备进行挂牌管理,设置“设备缺陷记录卡”,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认真填写记录卡,不允许带病运行;三是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设备且没有维护检修价值时及早进行更新改造,防患于未然;四是对两条35KV线路填写“线路质量状况卡”,半年一次;五是加强线路维护工作,根据“线路质量状况卡”,每年进行两次砍青,加固电杆拉线、拆掉鸟窝等工作。

总之,电力生产事故大多是能防止的,只有抓住根本,在严格的制度规程管理上狠抓落实,强身固本,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安全促生产,生产出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田蕾.对电力生产中事故控制措施的几点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农机事故的发生与预防 篇3

1 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农机手安全法制观念差

农机手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 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不懂安全操作规程, 导致农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

1.2 农机手无证操作, 技术差

据了解, 大部分的农机手是之前从事农耕的农民, 无农机驾驶经验, 属于无证驾驶。这些农机手多不懂安全操作技术, 遇到紧急情况, 容易惊慌失措, 对危险情况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 增加了农机事故的发生概率[2]。

1.3 农村农机需求量巨大, 农机手受利益驱动, 易忽视农机使用安全

现阶段, 农村有很大的农机应用空间, 加之现有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一旦处于农作物收获季节, 农机的需求量空前巨大, 有些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受作业量多、收入多的思想驱动, 超负荷作业, 疲劳驾驶, 忽视农机安全, 违规操作。甚至对机动车重使用, 轻保养, 导致农机带“病”作业, 留下事故隐患[3]。

2 农机事故的预防

2.1“堵”在源头

2.1.1 加强农机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

目前, 有些农村信息闭塞, 交通不发达,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机手多缺乏相关的农机技术培训。鉴于此, 农机管理部门应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村, 上门入户向农机手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使农机手明白驾驶证是驾驶人的驾驶资格技术证明, 车辆号牌和行驶证是拖拉机、收割机取得合法行驶权的凭证;使农机手明白驾驶操作人员无证, 车辆不挂牌是违法行为, 会受到法律制裁。

2.1.2 多方面结合提高农民素质。

将农机事故作反面教材, 向农民群众宣讲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营造农机安全驾驶的氛围[4]。定期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讲学活动, 深入田间地头, 辅导农民;定期检查农民对农机安全驾驶的掌握情况, 做到严格督查农机安全工作;创办农机安全示范村, 并予以奖励, 提高农民农机安全使用意识。

2.2 严把“三关”

2.2.1 把好培训考试发证关。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加强驾驶证考核制度的管理, 督导农机驾驶培训单位严格执行《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确保驾驶员培训质量。督导农机驾驶培训单位对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人员坚决不予颁发驾驶证。

2.2.2 把好农业机械入户关。

农机监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 切实做好农机牌证的核发工作。做到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农机车辆不予办证上牌, 异地的农机车辆不予办证上牌, 不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不予上牌办证。

2.2.3 把好农机年检和驾驶员审验关。

在一年一次的农机年度技术检验中, 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 逐台检验, 做到人、机、证三见面, 确保农机的技术状态良好, 安全性能可靠有效。对于不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不予通过年检。严格驾驶员审检制度。对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遵章守法教育, 组织驾驶员进行驾驶理论或操作技术学习, 并做到人、证两见面[5]。

2.3 严控过程

2.3.1 根据农机事故发生规律, 严格执行农机安全工作。

严控过程即严格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强化过程控制, 全面消除农机事故隐患。据农机事故档案资料显示, 农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般规律性, 其常发生在农机工作运行中[6]。其中, 乡村道路的事故比农田作业事故多,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事故比固定农机作业的事故多, 农忙季节比农闲时事故多。针对农机事故发生的规律, 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展开农机安全大检查, 组织人员对重点路段、区域和事故多发点进行监控检查, 要重点整治拖拉机非法载人, 整治黑车非驾, 整治超速超载, 整治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的现象, 排查事故隐患,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2.3.2 实施多措并举, 逐步推进农机安全工作。

一是在农机投入农业生产前夕, 召开乡镇村农机安全生产动员会议, 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制订农机安全作业措施。二是组织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 讲解农机构造、工作原理, 传授农机安全操作技术。三是是开展田检路查, 纠正机手违章作业行为, 消除不安全的隐患。四是帮助农民维修有故障的农机具, 使之技术状况良好, 减少农机事故发生[7]。

农机安全工作事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内涵中“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推进蒙山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上水平, 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因此, 农机管理部门的相关单位要尽职尽责, 认真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按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在实践中针对特点, 突出重点抓预防, 关口前移, 层层把关, 防微杜渐, 才能有效遏制各种农机事故的发生。

摘要:阐述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 以为推进农机安全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事故,发生,预防

参考文献

[1]岳文涛, 董学良.影响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1) :336.

[2]何建文.农机事故逐年上升衡水市农机安全生产任重道远[J].中国农机监理, 2011 (10) :33-34.

[3]杨铭伟.对农机事故多发的理性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1 (5) :85.

[4]郑强.多措并举提高农机监理执法水平[J].河北农机, 2011 (4) :63-64.

[5]农业部出台意见加强农机事故应急管理[J].河北农机, 2011 (1) :21.

[6]冯本钦.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县级农机检测工作[J].现代农业装备, 2011 (6) :45-46.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篇4

摘要 分析了油库在油罐清洗作业中存在着指挥系统及安全组织不健全,时机选择不当,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消防安全知识,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等危险因素,提出油罐清洗作业前一定要对施工队伍进行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在油罐清洗作业中应加强对油罐清洗作业的安全管理,有效控制爆炸性混合物,控制并消除点火源,妥善处理油罐清洗中产生的污物等措施,以保证油罐清洗作业的安全进行。

关键词油库油罐清洗事故因素措施

油罐在储存油品的过程中,罐底及内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附着许多油污,从而影响储存油品的质量,加速油罐底板腐蚀,降低油罐使用寿命。另外,罐底水杂增多也会造成静电积聚增加,影响使用安全和油品计量的精确度。因此按规定做好油罐清洗工作是油库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油罐清洗作业中,由于参加人员较多,作业场所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存在多种点火源,具有较大潜在的着火爆炸危险性。如果组织指挥不当,油罐清洗时机选择不当,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消防安全知识,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等,极易诱发人员伤害及爆炸事故,给油库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为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针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一、清罐作业中危险因素分析

(一)、指挥系统及安全组织不健全

高效的指挥系统和建全的安全组织及安全措施是保证油罐清洗

作业安全进行的首要保证。很多油库因为怕麻烦,不愿意为清罐付出那么多精力,根本不成立组织或象征性的成立一个,从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进罐作业的时机选择不当

一些油库为了尽快完成油罐清洗任务,要求清罐施工人员在打开人孔、采光孔等以后,不留足油气扩散时间或进行机械通风,不进行油气浓度测量,即派施工人员进入油罐内进行清洗作业,有的甚至在雷雨天进行油罐清洗作业。

(三)、动用设备、参加人员多

油罐清洗作业中,一是使用设备多。如照明灯具、通讯工具、油气浓度测定仪、机械通风装置等;二是用于安全防护的设备设施多。如压缩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衣、手套、鞋)或整体防护服,以及脚手架、安全网、安全绳等;三是涉及安全、医疗救护、消防、检修、电工、后勤保障等专业的人员多。如果投入清罐的设备、工具不防爆,进罐作业人员着装等不符合要求,甚至工作人员操作不谨慎都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在大多数油库的油罐清洗作业承包给地方施工队,施工队伍中大部分是民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普遍存在素质低,组织纪律性差,安全意识淡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再加上油库组织不建全,作业前教育不够,作业中监督管理不严,施工队伍受经济利益驱使,不愿意为安全施工投入过多,极易造成各项安全制度、安全规程不落实和不

到位的情况。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的情况也也很难有效控制。

(五)、在罐内形成爆炸性油气混合物

一是清洗前没有按规定进行机械通风或采用自然通风时油气消散时间不足。造成在清洗作业时,油罐内油蒸气四处弥漫扩散,无法有效控制在爆炸下限以内,从而极易形成爆炸混合气体,遇到点火源就可能发生爆炸着火。二是在清洗时油罐自身通风不畅造成罐内油气重新积聚,不能及时排出,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形成爆炸性油气混合物,遇到明火也可能燃烧爆炸。

(六)、清洗不洁,方法不当

油料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流动、有毒,危险性较大,如果清洗不干净,油罐内残留油垢、油泥和其它残渣,即使可燃性气体浓度检测合格,除锈、动火时,也很可能因油垢、油泥和其它残渣,受热分解出可燃性气体,导致着火爆炸。在使用高压水枪或蒸气清洗罐壁时,从油罐顶部进行喷溅式注水如果压力过大,喷射速度过快,容易产生静电引燃油蒸气。

(七)、存在点火源

油罐清洗作业中通常是多种点火源共存,容易诱发事故。油罐清洗作业中使用的照明灯具、通讯设备、通风机械等电气设备引起的电气火花,用高压水、蒸气冲洗时和化纤衣物磨擦等产生的静电火花,使用钢质工具进行作业时摩擦磁撞产生的火花,以及作业人员违章携带的火种等。

(八)、污物处理不当

清洗时使用过的沾有油料的棉纱、抹布、手套、木屑等易燃、自燃物,从油罐内清理出来的油污、油泥、污水、锈渣等污物,清洗用过的废液中所含有的可燃成份,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留下事故隐患。

二、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及技术措施

由于油罐清洗作业中存在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国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确保清罐作业的安全。

(一)、健全指挥系统和安全组织,制定清罐方案和安全措施 清洗油罐作业时油库应成立清罐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兼)职安全人员,根据作业现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清罐方案和安全措施。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现场作业指挥组、数据测试整理组、进罐作业组、消防监护组等,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加强油罐清洗作业的安全管理

施工队伍在油罐清洗作业前一定要根据分工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和有关操作技术的岗前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油罐清洗作业要在严密组织下进行,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及检查用的设备、器材和工具,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应按操作技术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油罐清洗,现场应有负责人、安全监督员、消防人员值班,负责安全监护和消防检查工作,做好班前的安全教育和下班后的现场安全检查、清点人员及工具器材等工作,制定好作业过程中的安全联络方法,认真落实监护制度、履行监护职责。

(三)、有效控制爆炸性混合物

排空底油后应及时拆卸输油管道、排污管道、胀油管等,脱离与其它油罐、管道的连接,关闭阀门,并加盲板封堵,不允许用关闭阀门代替盲板,防止其它罐油气串入作业罐。打开作业罐人孔、采光孔、测量孔,拆下呼吸阀、阻火器等附件,使罐内充分通风,必要时还应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必须进行油气浓度检测,检测要按有关规定执行,不留死角,当罐内油气浓度超过油品爆炸下限时,不应使用压缩空气进行油罐清洗,作业期间应保持油罐通风,并定时按规定进行罐内油气浓度检测,防止油浓度上升。禁止进罐人员使用氧气呼吸器,防止增加助燃的危险性。气压低和五级以上大风天禁止通风或清洗作业。采用化学清洗时要尽量选用不燃或难燃清洗剂。

(四)、控制并消除点火源

油罐清洗作业期间均为火灾和爆炸危险期,要按不同的作业阶段划分危险场所的安全等级和范围。引入罐内及其附近爆炸危险场所的照明、通迅、通风等电气设备及线路应符合防爆要求,检查、试验、维修电气应在爆炸危险场所以外进行。油罐清洗人员不准穿化纤服装,不准使用化纤的绳索和棉纱。进入油罐内的水管、气管、蒸气管等的金属部分,用于排陈除底油的胶管、软管,移动式软质风管和通风机等,都应与油罐进行电气连接,并做可靠接地。油罐的防雷、防静电接地及阴极保护系统、自动计量等与油罐相连的电气线路要全部断开。在人工清除油污时,应用木质、有色金属制成的不产生火花的铲、刷等工具,雷雨天严禁进行油罐清洗作业。

(五)、妥善处理油罐清洗污物

1、清洗后的含油污水不能随意排入下水管道、大地、水体,应当排到通往隔油池或设有污油回收设施的专门下水道内,经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后,并经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出。

2、油罐污杂,在作业期间应淋水使其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以防自燃。

3、从油罐清理出的油污,锈蚀、杂质等,清洗时使用过的沾有油料的棉纱、抹布、手套、木屑等,应及时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妥善处理。油污、铁锈、木屑等污染物通常应进行自然风化,自然风化应符合下列要求:a)晾晒场地应远离油罐、各类建(构)筑物、农田、水域及排水沟;与具有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距离,不应小于35m;b)晾晒场地应用围栏等隔开,并设置明显标志,禁止人、畜、车通行。场地的地面保持平坦,防止积水;c)晾晒时,应将污杂尽可能均匀摊开,厚度不大于7.5cm,并适时翻搅;d)晾晒应避开雨季。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且温度在0℃以上时,晾晒时间不应少于28天。含铅污杂晾晒后必须经过测定,有机铅含量的重量比不得大于0.002%;e)晾晒后的污物应深埋(或控制条件下烧掉),一般深度为0.5m以下。棉纱、抹布等可清洗再生后使用。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篇5

关键词:交通事故成因预防措施

1 简述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近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计,交通事故起数从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多起,年均增长6.3%。死亡人数由5万人上升到10.9万人,年均增长5%。2004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77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92万人,受伤45.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2004年全国特大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大幅上升,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群死群伤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55起,造成852人死亡、877人受伤。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0起左右。

2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因此,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最主要的是分析人、车、路、环境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

2.1 人的因素 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驾驶,道路由人使用,交通环境要有人的管理。因此,对交通安全的研究应对人以足够的重视。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超车、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人员死亡比较突出。统计数据同时表明,超速行驶、客货运

输、无证低龄驾驶、夜间行驶成为马路四大“杀手”。

2.2 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车辆技术性能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车辆制动失灵、制动不良、机件失灵、灯光失效和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货物绑扎不牢固等,都是酿成交通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据我国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知,制动系和转向系故障是车辆因素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现有运行车辆中有50%左右属于机构失调、带病运行,特别是个体车辆和挂靠车辆更为严重。这些都构成了交通事故的机械隐患。

2.3 道路因素 道路交通的安全取决于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环境之间是否保持协调,近几年,由于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而我国低等级公路还比较多,道路狭窄或破损,大部分道路没设中央分隔带和路边两侧护拦,警告、限制等标志数量不足、标志不清不规范、符号模糊难以辨认,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道路建设和养护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因道路因素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道路规划、设计、养护、管理等部门的足够重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

东西,尽可能的减少不良道路引发事故的隐患。

2.4 环境因素 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气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员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第一,交通量的影响。在影响驾驶员行车的诸多交通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交通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也影响着交通事故率的高低。因此,在行车中,妥善掌握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第二,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的影响。我国的道路多为双车道混合式交通,由于各种机动车在一条道路上行驶,其动力性不同、行车速度相差很大,特别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差异更大。我国的混合交通和交通混杂程度严重是交通事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交通信息特征的影响。汽车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行车过程中,驾驶员总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从不断变化着的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他们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交通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改善交通环境,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来调节道路的安全保证与驾驶员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使其转向有利于交通安全的组合。

3 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措施

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高发问题的关键环节。要从根本上降低和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3.1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在核心地位的。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实践证明,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讲,要从预防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做起,要从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对全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做起。①对驾驶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驾驶员定期学习交通法规;学习机动车的新技术、新操作技能、机械理论,包括对驾驶员定期进行的理论考核、操纵考核和车辆审验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范围内。从驾驶员来说,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技术素质的驾驶员,就可以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②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的观念。具有高度安全意识和懂得交通法规的行人和骑自行车者,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2 加强车辆维护,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目前,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汽车安全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外,驾驶员日常应勤于保养、维护车辆,出车前应彻底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认真做好车辆的日常修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杜绝带病车上路行驶,严把车辆技术性能关。近年来,各汽车制造厂陆续推出了各种新型安全装置,如车载防撞系统、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系统、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视觉警报系统等。这些安全装置的应用使车辆进一步实现了智能化,能对驾驶员及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3.3 完善道路安全设施,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严格按照(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各种交通安全设施;改善和提高道路通行环境,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应增设“凸起路标”和照明设备。交通管理部门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违章车辆,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管理。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在桥梁、急转弯、立交桥、匝道等路面复杂,积水地点设置警告牌。在雨、雾、雪天等灾害气候条件下应制定交通管制预案,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疏导好车辆通行;在城市道路,应实现人车分流,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科学的控制道路的进、出口;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通过限制交通流量的方法来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路段的管理者在流量调整阶段,向车辆发布分流信息,提供最佳绕行路线。

4 结束语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篇6

一、校园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 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阅历, 认知能力不强。没能系统的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维权意识淡薄, 加之自控能力差, 遇事易冲动, 不计后果。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 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的学生普遍心理素质差, 抗挫折能力弱, 但思维敏感。一旦遇到挫折, 易产生心理障碍, 甚至引起心理扭曲, 产生消极情绪, 产生不应该发生的严重的后果。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不完善。有的学校的教室、宿舍、阳台、体育器材、教学用具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2]设施陈旧老化或设计不符合安全要求, 未能及时修复和拆除, 从而带来事故。学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也不是很完善, 制度建设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自我危机的管理意识和能力。有的学校没有健全的门卫登记制度, 社会上的闲杂人员随意的进出校园, 容易造成不良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2)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没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责任心不强, 不能对学生尽职尽责。有的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 看不起学习成绩不好的或者有缺点的学生, 言语上侮辱他们, 不尊重他们的人格, 时不时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易造成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教学中, 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安全教育。

3、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家长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 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有些家长知识水平不高, 不知如何去引导孩子的教育, 难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过分的宠爱孩子使其养成许多不好的习惯:逞强好胜、不能吃亏、性格偏执脆弱。一旦他们遇到失败和挫折, 往往易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是过激行为。

4、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媒体上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信息:暴力、色情、犯罪。容易使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 他们为了寻求刺激而盲目模仿, 从而引发各种校园伤害事故。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预防策略

1、学生自身方面

青少年学生要多开阔视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社会阅历, 提升认知水平。通过多种途径认真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 还要增强自制力, 胸怀宽阔, 培养责任意识, 遇事冷静, 做事考虑后果:没必要用暴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就不去伤害他人;面对有诱惑力的危险性活动要果断放弃。认真学习安全消防知识, 掌握自护自救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是自己在伤害问题上由一个消极的承受者变成为积极的预防者。

2、学校方面

(1) 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堵塞管理上的一切漏洞, 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3]学校管理部门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场地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修复, 消除安全隐患, 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对未及时处理的安全隐患,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提示。学校要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 加大执行的力度。

(2) 学校可以以讲座、防灾自救演习等多种灵活的方式, 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知识, 进行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各种安全自救的训练,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自救教育,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意识, 依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 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提高专业素养, 提升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对学生有责任意识。平等对待学生, 不辱骂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在组织校外活动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认真组织、科学管理、现场指挥, 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 积极地参加各种自救技能的培训, 在教学活动中维护学生的安全。

3、家庭方面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对他们进行常识性的安全教育, 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救技能。家长还应与学校多联系, 多方面的了解子女, 以便对他们悉心指导, 循循善诱使他们明白在学校哪些能做, 哪些不能做, 帮助他们分析、思考问题。同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的力度,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遇事冷静, 认真考虑后果。

4、社会方面

政府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 降低社会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4]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净化校园周边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监控,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 帮助学生绿色上网, 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校园安全立法, 规范校园安全管理行为, 保护学生的健康发展。

校园伤害事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各方面要各尽其职, 通力合作,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切实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安全, 将校园里的伤害事故减少到最低, 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安全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山林.校园伤害事故预防体系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123—124.

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篇7

1.1 防火设计审核不规

有些建筑工程未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进行设计,也未向消防监督部门申报,更未经消防监督部门审核批准就施工,留下了无穷隐患,是引发建筑工程火灾的首属原因。

1.2 电气设备选用不当

有些单位对电气设备选用不慎重,导线截面选择过小,用电超载运行;有的单位为了节约费用开支,大量采用价格低廉且质量毫无保证的过时产品和旧品翻新复用不合格产品;更有甚者,有些建筑工程无顾忌地使用令人深恶痛绝的假冒伪劣产品,遗患成灾。

1.3 相关材料采用不当

有些建筑工程违反规定使用大量可燃易燃甚至助燃材料进行装饰,犹是积薪厝火,一旦发生火灾,就如火上浇油,极难控制火势;有些建筑工程使用了大量不合格建材,潜在的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1.4 安装队伍聘用不当

使用一些既无设备又无技术人员的“皮包”公司,这些公司的施工人员大都是从劳务市场上临时雇用,某些特殊工种人员被非法替代,而非法替代的人员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操作技能,这些人为的是多捞钱,施工中往往加班加点超时疲劳作业,造成隐患无穷,极易导致火灾的发生。

1.5 施工安装不规范

有些单位在工程建筑中,为赶工期提前施工,在工程施工、电气设备安装、防火系统配置上,未经消防等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随意变动和更改原设计方案和图纸,违反消防技术规范,工程隐患危机四伏,这是导致电气火灾的一个不可小视的普遍原因。

1.6 施工现场管理不严

有些建筑工程还未竣工就起火烧的面目全非,其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混乱和管理不好造成的。一是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建筑工程用电大都是临时用电,易产生乱拉乱扯,搭接电线,超负荷用电以及用电炉子取暖和在易燃物较多的作业区采用碘钨灯照明,用铜、铁丝替代保险丝等问题;二是施工现场焊接,切割明火作业较多,有时需木工、油漆工、美工、电焊工、电工、水道工不同工种同时交叉作业。容易导致施工现场混乱,使不安全因素增加;三是建筑工程。以上问题倘若管理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统一指挥和严密的工作协调,火灾的发生随时都是可能的。

1.7 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有的监督人员缺乏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导致现场施工监督有名无实;有的监督人员被不法施工分子引诱而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和辩护士,为他们投机施工大开绿灯的方便之门而全然不顾工程安全和质量;还有些监督人员是“安盲”,缺乏最起码的、消防安全、电气设备安装、防火用电常识。

1.8 竣工开业验收不规范

违反“三同时”规定,工程内部装饰还未完工,消防设施、设备、器材还未完善,安全管理人员还未到岗到位,从业人员还未经上岗前培训,整个工程还未经消防部门安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就仓促开业。

1.9 使用维护管理不足

开业后使用维护管理不足,使用中管理维护不到位,单凭过去老经验进行粗放型管理,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手段,管理未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因而不能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和及时修复。

1.1 0 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有些企业对消防安全工作认识不足,摆不正安全与企业生产经营、安全与企业费用开支、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就为火灾的发生提供了赖以存在和不断滋生的“沃土”和“肥壤”。

2 建筑工程火灾的预防对策

2.1 把好防火设计审核关

国家消防法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消防技术规范是建筑工程防火设计的基本依据。确保建筑工程安全,必须首先把好防火设计审核关。消防监督部门和其他有关安全职能部门以及企业要“多方联手”,按照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对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图纸及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核,对未向消防监督部门申报、或申报但审核不合格,未经消防监督部门批准,不符合国家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的工程防火设计,要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一律严禁施工;已经进行施工的要按规定令其停工整顿,补办申报手续和设计方案图纸,经消防监督部门审查和审核合格批准后方可继续施工。要防止“生米做成夹生饭”被动局面的继续发生。

2.2 把好电气设备选用关

高度重视电气设备的选用对预防火灾举足轻重。企业、消防监督和技术监督部门应组成“三位一体”的质检组织,严格按照国家颁部的质检程序和标准,对电气设备一一进行质量检测;要采用信誉好、质量优、证件全、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品和精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乘机而入”。

2.3 把好相关材料采用关

除禁用假冒伪劣建材外,还应特别注意不购不用可燃易燃和助燃材料,根据工程需要实在必须要用时,须经消防监督部门批准,同时应将其用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有效规范可靠的阻燃处理,防止遗患成灾。

2.4 把好安装队伍聘用关

施工安装队伍是建筑工程的直接操纵者,实践证明,把好施工安装队伍聘用关对建筑工程防火至关重要。要挑选人员技术素质高、职业道德品质好、实践经验丰富,领导风踏实,廉洁有献业精神、社会知名度透明,并持有有效证件的安装队伍。

2.5 把好电气设备安装关

企业、消防和技术质检等部门要深入施工第一线,进行严肃认真的检查,要监督施工安装队伍其及人员按照消防技术规范的既定设计方案图纸进行施工安装,认真把好电气设备安装、线路布设、防火配置关,做到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不留后患。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责任制,电气设备安装,线路布设、防火配置不当,不仅要按规定追究施工安装人员的责任,还要按规定追究检查监督人员的责任。

2.6 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关

只有既包又管,包管结合,强化施工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其中,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关对确保工程安全非同小可。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消防安全法规检查施工单位履行安全协议规定的权利的义务。对现场监督既要统一指挥和协调,立体施工要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备足灭火器材,制定应急峪案,确保万无一失。

2.7 把好监督人员素质关

施工现场监督是由现场监督人员来具体实施和完成的,把好监督人员素质关对工程电气防火非常重要。要选拔事业心强,有敬业吃苦精神,任劳任怨,不图虚名不为私利,熟悉或精通建筑工程施工,消防安全、电气设备安装业务和技术的人,组成精干有力的施工监督小组。

2.8 把好竣工验收开业关

对未经消防监督部门竣工验收和虽经验收但不合格的工程,应强化执法力度,坚决不允许开业。

2.9 把好使用维护管理关

把好工程的安全使用维护管理关,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总的思路是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一是实现向现代化管理人本思想的转变。二是实现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三是实现现代化管理机制的转变。

2.1 0 把好从业人员思想关

在建筑工程防火安全管理诸因素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行为的好坏,关系到安全工作的成败。人的安全意识,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从“外面”进行灌输(“外面”是指包括社会、企业、家庭在内的全方位体)。这就是客观上要求社会、企业、家庭联合行动,形成强有力的安全教育网络,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强化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防火意识,使企业内部领导、干部、职工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外部人员,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客观迫切性,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建筑工程防火“十关”是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们“关关相连”,如同“五脏六腑息息攸关”。把好“十关”,是包括人和物、硬件和软件、宏观和微观、领导和职工、执法部门和企业、企业内部和外部在内的极为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是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而是应当全面、系统、发展和科学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以取得安全工作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元祥.消防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67,7.

[2]王精忠.消防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大学出版社,1998,5.

农机维修的事故成因及对策 篇8

一、导致农机维修事故发生的原因

1.维修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偏低, 维修设备落后、不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 农业机械化普及的速度迅速。但是, 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与普及的过程中, 农机维修行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维修设备不完善、维修设备老化等现象十分突出。而在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普及的过程中, 农机维修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农机维修的根本保证, 更是在大量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中, 维修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维修设备进行维修, 维修工作将很难开展, 且维修效果、质量得不到保障, 这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机维修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在对农机检修过程中, 没有切断动力源。农机出现故障时大都是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 且受到生产时间的限制, 农用机械使用比较集中, 当农机生产中发生故障时, 驾驶人员一着急, 在没有对农机熄灭时, 就紧急查看农机故障所在, 进行检修, 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且严重违反了农机维修的操作程序, 给农机维修人员埋下了人身安全隐患。具了解, 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机维修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的, 可以达到所有农机维修事故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3.农机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往往忽略小配件的重要作用。对于机械来说, 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损坏都是致命的。但是, 有些农机维修人员在工作中只注重农机的主要部件, 往往忽略小部件, 而小部件出现故障后, 就会使农机出现磨损过渡的现象, 减少了农机正常的使用寿命, 且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给操作人员埋下安全隐患。

二、应对农机维修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1.加强机械维修方法宣传。农机维修人员按照规范的农机维修操作方法进行维修农机是防范农机维修事故的发生的基础。只有进行规范的维修操作, 才能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小, 即使发生事故, 也可以把危害降到最小。所以, 相关的监理和宣传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正确规范农机维修方法和维修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 明确说明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

2.定期保养和合理放置。农业机械设备结构较为复杂, 使用的次数越多, 使用的时间越长, 机械的磨损老化就越严重, 特别是零散配件的磨损老化更容易被忽略。而磨损老化严重的机械特别容易在农业生产时发生安全事故。所以, 定期的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检修和保养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防范农机维修事故发生的基础工作。我们知道, 农用机械使用是季节性的, 在农机闲置时, 保养的好坏对农机使用寿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 当农机闲置不用时, 应该放置通风较好的地方, 按照正确的农机闲置保养办法进行科学保养, 以提高农机的使用寿命和控制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3.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机维修的补贴。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 国家对于农机购买的补贴日益增加, 但却忽视了农机维修设备的配套建设及农机维修技术力量的建设。所以, 在对农机维修补贴这方面, 国家应该加大力度, 帮助农机维修部门更新维修设备, 提升维修人员的维修专业知识及维修技能水平,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维修队伍。

农机事故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篇9

1 人的因素

就汪清县而言, 从发生事故的具体案例来看, 有一些驾驶操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且年龄偏大或偏小者居多, 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 有很多有机户根本不办驾驶证。他们认为拖拉机和牛马车一样, 只在地里干活, 又不上国家公路, 车没有必要挂牌照人也不必办驾驶证, 人为地造成了“黑车非驾”的增多。他们根本没有驾驶证, 在现场作业时他们的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技术技巧。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表现得束手无措, 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他们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操作规程, 这是导致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不了解农机的性能, 不懂操作规程和交通法规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常常会发生农机事故, 并因此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另外, 发生农机事故的原因还与人的安全意识、工作态度、技术水平、身体状况、烟酒爱好、疲劳、睡眠等情况有关, 还有缺乏驾驶经验和应变能力等潜在原因。而无证驾驶、高速行驶所发生的事故更多。

2 车的因素

农机事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与车有关。因为没有灯光、刹车不灵, 没有安全销, 机车技术状态差, 违章载乘等造成的。一些机手存在着一种饶幸心理, 认为拖拉机速度慢, 不会发生事故, 且不知, 拖拉机自身重心高, 轴距短, 行驶在凹凸不平的乡路上极易发生事故。

3 部分农机产品质量不过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农机品牌也越来越多, 而劣质农机产品混入市场, 一些农机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产品质量不过关而造成的。

4 监理人员执法不严

部分监理人员执法不严, 也会留下事故隐患。农业机械每年要进行年检, 以确保农机的完好率和安全运行。然而, 有些农机监理员只凭经验和目测, 使检验工作走过场, 流于形成, 或根本上就是只收钱不检车, 有些机手不愿进行系统的培训, 通过关系走后门办证, 留下了诸多的事故隐患。

5“黑车非驾”是事故的最大隐患

“黑车非驾”问题是当前在农机监理工作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 它不但影响了农机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也成为农机事故的最大隐患。

6 相应的对策

针对以上造成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6.1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素质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素质, 是农机监理部门当前的首要工作。利用阳光工程农机操作手培训班、送教下乡活动、驾驶员安全学习、复训和短训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农机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及驾驶操作水平。各级农机监理部门当前要抓好驾驶员的复训工作, 复训工作不要流于形式, 要让机手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知识) 。对那些违章操作的驾驶员, 除了适当的处罚外, 要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年度检验要按规定严格把关, 不搞形式, 不走过场, 保证机车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6.2 农机监理要落实

农机监理机关要不断地进行田检路查, 纠正违章, 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 坚决杜绝事故隐患,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6.3 提高监理员的素质

加强农机监理队伍建投, 提高监理员的素质。提高农机监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开发适合农机监理使用的仪器设备, 使农机监理的日常工作走上正规化。经常对农机监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年审不合格的监理员离岗培训, 经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6.4 清理整顿农机市场

农机部门要联合公安、工商、质量监督部门, 开展农机产品打假力度, 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机产品流入市场, 杜绝事故的隐患。

6.5 减少或杜绝“黑车非驾”现象

浅议农机事故的预防 篇10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但与此同时, 农机事故也出现上升态势,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也影响了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业部发布《2010年农业机械事故情况》, 虽然事故整体比上年下降, 但直接经济损失上升18.11%。其中, 拖拉机事故606起, 死亡184人, 分别占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74.6%、86%, 如此高的死亡率引起行业关注。可见农机事故的预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1 农机事故的含义

农业机械事故 (简称农机事故) , 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转移等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

2 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1) 操作员整体素质欠缺, 安全法制观念不强。驾驶员参加培训人数相对较少, 有些早期参加过的培训, 随着时间推移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出现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违章驾驶、无证驾驶。

2) 相关部门存在管理漏洞, 黑车和非正规驾驶现象突出。农机监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不能全面、有效地上路检查, 造成黑车和未取得正规资格的驾驶员增多, 这既制约了农机监理部门职能的发挥, 又给农机监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农机操作员买新机械而不办证;破旧农机不报废, 而二手卖掉, 且不过户, 这便导致出现了黑车和无证驾驶增多。

3) 农机操作员为了多赚钱而对安全问题考虑甚少。在农忙时节, 操作员忙于赶时间赚钱, 对机器的保养等不到位, 出现安全隐患。

4) 农机操作员自律意识不够, 有些驾驶员技术不够成熟, 加之路况较差, 事故发生在所难免。操作员行为散漫, 有些人过高估计自身技术水平。许多乡村地区公路狭窄, 且路况差, 易导致事故发生。

5) 道路行人及车辆违反交通规则。农村道路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车辆和行人道, 部分行人和车辆特别是骑自行车的人安全意识薄弱, 出现不规范行驶现象, 比如随时抢道、急转弯或过马路等, 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3 减少和避免农机事故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 开始较大规模地实施机械化作业。近年来, 国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特别是国家对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的实施, 推动了农业更好地向机械化作业的转变。农机数量不断增多, 但随之带来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就是农机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如何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成了农村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机事故的发生, 就必须各部门协调配合, 综合治理。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加大农机安全宣传, 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农机事故的发生很多是由于驾驶员、行人、非机动车或有关操作者不遵守农机法规、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的。要开展多样化的农机安全宣传, 使人们对农机事故的危害有更多的了解, 了解切实相关的农机安全知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交通规则, 加强安全意识, 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有关法规和交通规则。

有关部门要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宣传手册、录像、图片展、广播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农机法规和交通规则, 把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农机法规的自觉性调动起来, 使人们知道农机事故的危害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做到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为预防农机事故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对操作员的安全教育也很重要, 要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宣传的同时, 还要进行专项治理、突击检查等, 加强全民对安全生产作业的自觉性, 提高全民懂法、守法意识,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农机监理部门应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安全管理。农机监理部门是对农业机械与农机操作员、作业环境等实时监督管理的部门, 它对安全生产、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监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执法, 同时要帮助监理人员提高素质,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执法行为是否得当, 对农机操作员的守法意识有很大影响。监理部门要与交警等部门合作, 共同管理农业机械, 使其良性发展。监理机关要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农机集中的地区要不定时的检查, 对无证驾驶和无牌机械严格整顿, 督促办理相关证件, 加强年检管理, 确保农机操作员规范作业, 杜绝不检人情车、只收钱不检验等不良行为。对于少数驾驶员无视法律法规、弄虚作假办理证件及黑车非法驾驶等违法行为, 一旦发现, 要严厉打击, 避免潜在事故危险。要加大检查面、检查力度, 尤其是农忙时节, 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实施强有力措施, 使人们意识到违规驾驶和作业的后果。联合各部门共同执法, 消除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

3) 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当地政府和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大农村道路资金的投入, 多渠道筹资, 改善农村道路建设, 加宽公路, 提高道路等级, 还应对公路时常养护, 使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避免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4) 加强培训, 提升驾驶操作技能和素养。农机监理部门应与相关培训单位配合, 对农机驾驶员进行培训, 培训中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要求, 确保培训出合格驾驶操作人员。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驾驶员, 不发资格证。培训教师要有系统的培训要求、内容等, 要使驾驶员真正学到实用的技能。

对农机操作员要进行不间断的再教育。我国人口规模大, 农民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历史、受教育程度等的原因, 现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大都偏低。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机更新速度加快, 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需要组织驾驶操作人员不断进行科普学习, 向他们传授驾驶经验, 普及农机法规。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教育, 使之起到警示、自律的作用。

5) 坚决杜绝农机违章驾驶操作。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反农机安全法规、道路交通规则、农机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其他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 无论造成事故与否, 均属农机违章。对于违章驾驶员, 要加强安全教育, 还要对其严格处罚。

6) 农机具技术状况良好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 保证机具技术状况良好是非常必要的。应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机具的技术监督。农机具的技术监督即农机具检验, 它是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督促农机具所有者经常保持农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农机制造、维修的质量;满足农机作业对农机技术性能的要求。加强对农机维修行业的质量监督, 确保农机维修质量。这就要求对农机维修厂进行技术监督;要加大对农机维修厂、分厂或分点技术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使之能应对各类机具出现的问题。综上所述, 只有深入了解农机事故发生的因素, 提高农机使用安全意识, 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 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各类农机事故的发生, 杜绝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使农业机械真正成为农民发展生产、致富的好帮手, 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摘要:近年来, 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对农业发展现代化给予很大支持, 国家对购买农机实行补贴, 使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 农机安全事故频发, 农机事故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危害, 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文章分析了农机事故的特点、原因, 重点提出了避免和减少农机事故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农机事故,预防策略,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翠珍.浅谈引发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机, 2009 (4) :11-12.

[2]冯建光.农机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254.

[3]王日童.农机事故的预防措施综述[J]民营科技, 2012 (1) :188.

[4]曹胜柱, 王丽平.浅析农机事故发生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8 (1) :56-57.

上一篇:医院新员工下一篇: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