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2024-09-19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共9篇)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型起重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项建设施工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起重设备又是一种事故率发生较高、关键部件易损坏的机械设备, 如果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及事故预防, 则会极易造成设备的损坏, 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所以, 必须做好对大型起重设备的检测、养护与维修工作, 采取一系列的事故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从而使起重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为安全作业提供基本保障。

1 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的检测

1.1 运用无损检测对关键部件进行检测

定期检测是大型起重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一般的设备, 检测人员多数是靠耳听、目测和使用常用的测量工具对设备进行检测。但对于大型起重设备, 由于其体积大、部件多、结构复杂, 普通的检测已经不能满足大型起重设备的需要, 因此要通过无损检测来对起重设备中不可见的关键部件进行检测。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坏起重设备的部件或原材料工作状态的前提下, 检测设备构件金属的物理性能和组织状态, 并且查明设备的表面以及内部各种缺陷的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根据物质的各种物理变化, 在不破坏被检测物的形状和不损伤被检测物使用性能的基础上, 实现百分之百的检查, 以此来判断被检测物的实际质量状况。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并根据无损检测所具有可靠性和非破坏性, 其可在各种特殊情况下对起重设备实施原位检测 (即不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解体) 。

目前, 被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已经不下数十种, 通常被应用到大型起重设备各关键部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5种, 这5种方法也被称为五大常规检测法, 主要包括渗透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射线照射检测法、涡流检测法和磁粉检测法。通过正确的运用检测方法, 对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进行定期检测, 可以及时的预防各种故障, 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1.2 制定定期的检测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进行检测、保养, 就必须制定定期检测制度, 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执行。要指派技术过硬的操作人员对各关键部件进行日检, 并做好日常保养记录, 严格禁止违章操作,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起重设备在调试及试运行阶段, 必须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检测, 主要有试吊、关键部件超声波测试、静载测试等, 确保起重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3 关键部件的检测事项

1.3.1 对金属结构的检测

因为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多为金属结构, 所以应该对金属结构的变形、塑性等情况进行检测。例如, 桥机主梁上拱度会由于热辐射、超载等原因而消失, 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对各关键部位的螺栓进行检测, 也是金属结构检测的重点。由于扭转力、水平剪切和拉应力的综合作用, 会导致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各关键部件的螺栓会出现松动现象, 严重的还可能从根部直接断裂, 如果出现多个螺栓断裂的现象, 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对大型起重设备金属结构的检测也是不容忽视的。

1.3.2 对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测

大型起重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以下几个部件:超载保护装置、防碰装置、防风防爬装置、位置限制器和力矩限制器等。大型起重设备通常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和露天进行作业, 其保护装置经常会发生故障, 由于保护装置失效, 会给安全使用造成极大地威胁。因此, 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当在进行作业前, 对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测, 确认其没有问题才能使用。并且, 在设备的定期专项检查时, 要严格按照出厂规定, 对各项装置进行检测, 以此确保该装置的保护动作参数正常。通过对安全保护装置的检测, 能够使起重设备正常的运行, 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

1.3.3 对重要机构及零部件的检测

制动器作为起重机上重要的组成部件, 必须对变幅和起升的2个机构制动器的状况进行重点检查, 观察制动器是否灵活传动、弹簧是否具有良好的弹性, 查看制动闸瓦的元件是否开度过大、磨损严重、存在裂痕;减速器主要检查是否存在漏油现象, 当减速器在运行时出现不正常的震动或声音, 要及时进行开箱盖检查;检测滑轮槽底的磨损程度是否严重、滑轮转动是否灵活、表面是否无裂痕;检测各联轴节是否牢固, 齿轮及弹性圈的磨损程度是否超标。

1.3.4 对起重设备行走部位的检测

轮踏面在行走时, 会相应地承受很大的应力, 一旦出现严重磨损、裂纹、块状剥离的问题就会形成安全隐患, 所以要检测减速箱底脚螺栓的紧固程度。螺栓断裂会影响联轴节的正常运行, 甚至会使整个机体的运行状态受到影响。行走轮上的注油孔, 也是重点检测的对象。如果油路堵塞, 不能及时加油, 会导致轴瓦处于干摩擦状态, 将会碾压成条状碎片全部掉落, 造成车轮在运行中异响。轴承出现磨损后, 会使起重设备支撑点发生偏坠, 引起结构变形。

2 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位事故预防的具体措施

2.1 预防和处理车轮啃轨

车轮啃轨的现象是指, 在桥式起重机进行作业时, 车体会受某些作用力的影响而发生歪斜运行, 致使车轮轮缘与轨道之间的空隙随之改变, 轮缘就会与轨道侧面频繁接触而发生不断磨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大大缩减车轮的使用寿命, 不但会加速轨道磨损, 而且还会增加起重设备正常运行的阻力, 使厂房结构处于激振的状态下。在车轮啃轨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会出现车轮脱轨的事故, 所以必须及时对此种现象进行处理, 使事故防患于未然。

首先, 要分析车轮啃轨现象发生的根源。要求操作人员提供使用、操作、保养维护、更换部件及修理等相关信息。为了全面解析车轮啃轨现象的影响因素, 还应对起重设备和小车的轮距、轨距、车轮偏差、轨道曲直度、对角线以及桥架变形等误差进行实际测量, 利用详尽的信息和精确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其次, 再对轨道进行调整。轨道应根据相关规定, 满足对安装偏差的要求, 然后再对超过的误差进行调控, 以预防起重机在运行时发生车轮啃轨现象。

2.2 预防桥梁严重变形而引起的事故

起重机桥梁发生变形问题极易影响安全运行, 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修理, 防止发生事故。一般情况下, 可以采用火焰矫正法和预应力法进行修理。火焰矫正法是运用了偏心压力作用的原理, 通过对桥式起重设备的主梁底部进行加热, 从而促进主梁侧恢复到初始状态;预应力法是直接对桥架主体施加足够的外力作用, 以抵消引起变形的应力, 但是这个外力需要以什么形式和方法进行施加, 则需要经过精密、复杂的计算。

2.3 预防液压传动漏油而引起的事故

大型起重设备的液压传动部分出现漏油情况, 会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行, 所以要经常检查是否存在漏油现象, 仔细查看液压传动内部的液压元件和密封元件是否破损或松动, 如果发生此种现象要根据起重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加固处理, 必要时进行更换, 同时一定要清除掉油渍。一经发现油液被污染现象必须进行更换, 尽量选择粘度适当、抗磨性强、抗氧化性能高及润滑性能好的液压油, 并加强液压油的防污染工作。

2.4 预防电气设备事故

大型起重设备上的电气装置, 因其经常受到摆动、震动和冲击, 并且常在潮湿或高温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导致了电气设备极易发生故障。所以对电气部分也应该进行事故预防。必须关注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是否稳定、有无异响等;绝缘电阻的正常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设备停机时, 检测其导线接头、滑环和电刷有无明显松动、磨损和裂纹等情况;电源滑线和集电装置是否磨损、变形;电缆导向装置是否灵活, 电缆收放是否自如, 绝缘装置是否老化;检测控制系统是否完好, 开关外壳有无磨损情况, 保险丝容量是否合适, 电压是否符合标准, 各继电器是否正常, 接线螺丝是否紧固;检测主控装置动作方向是否正确。通过对电气设备的检查并及时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 可以有效地避免设备出现电气故障。

3 结语

总而言之, 要重视对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进行定期检测, 对发现有异常运行情况的重要机构及零部件进行细致检查, 提倡进行无损伤检测以保证起重设备各部件的完好性。对起重设备进行有效的养护与维修, 落实事故预防的各项措施, 确保大型起重设备安全运行, 使事故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刘进军, 陈希通.门式起重机制动器的检查及常见故障排除[J].铁道货运, 2009 (7)

[2]齐凯.大型起重设备关键部件的检测与事故预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

[3]龚黎斌, 刘三彬.起重机的检查与维修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 2009 (9)

[4]朱长建, 朱林, 王建东.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底盘故障诊断技巧[J].建筑机械, 2010 (5)

[5]付娆, 巫世晶.防爆起重机制动器的故障分析及技术改造[J].起重运输机械, 2006 (7)

[6]于志鹏, 陆愈实, 等.起重作业挤压事故的分析与预防工业[J].安全与环保, 2006 (2)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2

一、深基坑质量事故的类型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常会导致各种施工事故,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事故有:支护结构位移,边坡失稳,基底回弹变形,渗流破坏,坑底突涌,周围地面沉降及其它因设计、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事故。

1.支档结构位移

开挖深基坑时,当施工到某一阶段因故暂停一段时间,结构变形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开挖土体的高度、宽度以及开挖土体所处的深度,对墙体变形影响也相当显著。在同一开挖深度下,开挖土体的宽度越宽、高度越高,则墙体水平位移的变化速率越大。支护结构完成后,使基坑形成巨大临空面,由于支护结构失效可能导致边坡失稳,甚至基坑坍塌。

2.边坡失稳

凡影响土体剪应力和土体抗剪强度的因素,皆影响土方边坡的稳定。引起剪应力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基坑上边缘附近存在载荷(堆土、机具等),尤其是存在动载;雨水、施工用水渗入边坡,使土的含水量增加,从而使土体自重增加;有地下水时,地下水在土中渗流产生一定的动力压力;水浸入土体中的裂缝内产生静水压力。

3.基底回弹变形

深基坑土体开挖后,地基土产生卸荷,由于土体中压力变小,土的弹性效应会使基坑底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回弹变形值与土的种类、坑深、坑的面积、是否浸水、暴露时间和挖土顺序等有关。如基坑积水,粘性土因吸水使体积增加,不但抗剪强度降低,回弹变形亦增大。为此,软土地基要防止回弹过大,否则将增大建筑物的后期沉降甚至建筑周围地表沉降。大型深基坑的黏性土、膨胀土更要注意基坑回弹和变形。如果不注意处理,将降低坑底的土体强度,影响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同时也会造成底板上凸、开裂,甚至箱形基础、工程桩上拔、断裂,柱子高程错位和上部主体结构后期的较大沉降变形。

4.渗流破坏

渗流破坏现象是在地下动水压力的作用下而引起的,由于破坏现象不相同,分为流砂和管涌两种。流砂是指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坑底的土形成流动状态,随地下水涌入基坑。发生流砂现象时,土完全丧失承载力,土边挖边冒,且施工条件恶化。严重时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如果附近有建筑物,会因地基被掏空而使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当基坑坑底位于不透水层内,而不透水层下面为承压蓄水层,坑底不透水层的覆盖厚度的重力小于承压水的顶托力时,基坑底部即可能發生管涌现象。

5.坑底突涌

如果基坑坑底以下存在承压水,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导致基坑底部隔水层的厚度减小一定程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会冲破基坑底板,造成大量涌砂。突涌不仅给基坑施工带来困难,而且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危及围护结构的安全。突涌的产生随承压水头大小及土层条件的不同,表现不同的破坏形式:①基底顶裂,在基坑底部出现不规则树枝状裂缝,承压水从裂缝中涌出。严重时,出现喷水、冒砂现象。②基底冲毁,基底土体结构破坏,下部含水层中的砂土大量涌出,旦悬浮流动状态。

6.周围地面沉降

深基坑施工引起周围地面沉降也是常出现的问题,它危害性也很大,可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结构裂缝、甚至倒坍,地下管网断裂、道路沉陷破坏等。

二、常用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六种类型深基坑质量事故,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预防或解决。

1. 支护结构位移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预防悬臂式支护结构内倾位移,首先要根据有关勘察设计资料,做好结构的合理选型。在打入式群桩打设后,宜停留一段时间待土体重新固结后,才能开始开挖土方;不能在基坑顶周围搭设临时建筑物、库房,不得停放大型的施工机械和车辆,严禁超载堆土、堆材料;施工机械不能碰撞围护结构和工程桩;对由于内撑或锚杆围护结构失稳发生较大向内变形,也应在坡顶或桩后卸载,坑内停止一切作业,在坑内增设支撑、锚杆。

2. 边坡失稳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预防边坡失稳首先是边坡设计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严格按规定坡度放坡,做好降水、排水和边坡保护的设计和施工;其次在坑内和坡顶要做好排水沟,将地面水、雨水排出场地外,还应防止水浸泡基坑和边坡;接近边坡处的土方开挖速度要放慢,严禁坡脚掏土和超挖;要严格控制地面荷载,严禁在坡顶堆土、堆材料设备等。

3. 基底回弹变形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防止或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有效措施是较少暴露时间,并防止地基浸水。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使降水设备始终正常运行;分区挖土时,应尽快浇筑垫层,如底板允许分块浇筑则更好,在特殊情况下,需对下部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4.渗流破坏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当基坑挖深超过地下水位线0.5m左右时就要注意流砂的发生。防治流砂的原则是“治流砂必先治水”。防治的主要途径有:减少或平衡动水压力,设法使动水压力方向向下,截断地下水流。防治管涌通常是采用降低水力坡度和在管涌出口处增设反滤层。其具体应急措施基本与流砂相同。反滤层的作用也是降低出口处水力坡度,让水流流出,又能阻止土层中的土粒从孔隙中通过。

5.坑底突涌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当判断可能或已出现突涌时,主要采取用降压井降低承压水头。其余的应急措施与流砂处理方法基本相同,首先停止坑内抽水,在采取降低承压水头措施的同时,采取快凝压力注浆或灌筑快凝混凝土等堵住涌口。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前要查地下承压含水层高程,然后采取降压井降低承压水头,同时止水帷幕墙要进入不透水层,以防止管涌、突涌的出现。

6.周围地面沉降的预防及解决措施

预防措施是,要合理设计围护结构,如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要根据土质情况设置止水帷幕墙,对围护结构周围进行止水处理,坑外要设置若干回灌井、观察井,或在周围建筑物与围护结构之间设隔水墙,防止因降水而影响原有建筑物稳定。同时要建立监测系统,在施工全过程对围护结构、周围地面、建筑物等进行变形监测,发现沉降,立即进行回灌和其它相应措施。

三、积极应对、采取措施、警种长鸣。

预防电力施工早爆事故发生的措施 篇3

引起早爆的主要原因, 一般为杂散电流感应、雷电影响、静电干扰等因素, 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 杂散电流的预防

(1) 在雷管与爆破线连接处接入一个降低电压的元件。如:电容器、二极管、互感器等非线性电阻元件, 达到低电压时阻止交流电流或直流电流通过之目的。

(2) 加强爆破线的绝缘, 不用裸线组成网络, 使爆破线没有机会接触杂电。

2 雷电影响的预防

(1) 在爆破区安装雷电报警器及防雷消散设施, 将雷电及雷电到来的征兆信息通过报警器报警或消除, 使人员提前撤出危险区。

(2) 及时掌握气象信息, 严禁在雷雨天进行电气爆破作业。

3 静电干扰的预防

(1) 使用半导电输药管, 使静电不易积累。

(2) 装药设备系统要接地, 接地电阻小于10Ω。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4

关键词: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事故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18-02

随着桥梁工程的迅速发展,钻孔灌注桩技术在理论和工艺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钻孔灌注桩不但解决了常规条件下桥梁的基础问题,也为一些特殊困难条件下的桥梁基础提供了解决的途径。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可能就会发生事故,小到偏孔、卡管、大到断桩报废,这些事故不但处理难度大,而且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就桥梁钻孔灌注桩常见的施工工艺与事故预防和处理浅谈几点。

1钻机选型

钻孔机械类型和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桩径、地质条件、水文情况、施工单位的设备条件及工期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虑确定。在一般的覆盖层和岩层中钻φ1.5 m以上的桩孔,应采用气举反循环或泵吸反循环排渣的回转工程钻机;在粒径较大的卵(砾)石地层或岩溶地区,桩径在φ2.5 m以下时,采用冲击钻机或冲击反循环钻机是较好的方案。

2测量放样

测量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放样完成后采用拉距检查的办法纵、横向反复测量,确保正确无误,然后设置十字型护桩。完成放样后报监理测量工程师复测无误后埋设护桩,护桩埋设在钻孔桩纵、横轴方向,四个方向每边埋设两个护桩,第一个护桩距护筒边2 m,第二个护桩距第一个护桩大于5 m。注意在埋设护桩时必须用水泥砂浆(或砼)包裹,并标识明确,钻机就位前认真核对桩位。

3埋设护筒

通常,按规范JTJ041-2000埋设护筒是必需的。在先将围堰沉达岩面,清基封底后再行钻孔成桩时,因可以在清水条件下钻井,故护筒可以仅达设计桩顶以上50 cm左右即可,无需到达水面以上。需在土层中的泥浆护壁钻进成孔时,护筒必须打入土层足够深度,且其顶应高出水面至少1.5 m,因此,护筒的直径、长度往往都很大。为保证护筒沉设过程中不变形,护筒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用型钢加劲的钢护筒,壁厚至少应达到直径1/200,否则应局部或全部用型钢加劲。

4钻机钻进

钻孔开钻前,首先要调好泥浆。泥浆由水、黏土和掺加剂组成。调制时,应先将黏土加水浸透,然后用搅拌机或人工拌制,同时要注意环保问题。为了回收泥浆减少环境污染,均应设置泥浆循环净化系统。残浆要有既定的存放地方,禁止任其自然四处排放,水中钻机的残浆不能直接排入江中,要配有泥浆运输船或泥浆运输车辆运输到指定的地点存放。钻进过程中,随着地质改变应根据土壤软硬、颗粒粗细,选用合适的钻头,从而提高钻进速度。整个过程应保证孔内具有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及黏度,按设计要求钻进。泥浆性能指标控制表见表1。

5钻孔偏斜

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钻孔倾斜事故。

5.1偏孔原因

(1)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

(2)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

(3)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

(4)钻机底座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

5.2预防和处理

(1)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

(2)由于钻机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钻杆上的提引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向中钻进。

(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正,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

(4)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低速钻进或回填片、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5)冲击钻进时,应回填砂砾石和黄土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偏斜严重的可在开始倾斜处设置少量炸药爆破,然后用砂类土或砂砾石回填到该处位置以上1 m左右,重新冲钻。

表1泥浆性能指标控制表

土层相对密度g/cm3黏度

pa﹒s含砂率(%)pH值泥浆配比(水﹕土﹕聚丙烯酰胺﹕烧碱)

黏性土1.05~1.1515~16<8>8100﹕6﹕3﹕0.8

砂土1.10~1.1616~18<8>8100﹕10﹕1.8﹕0.8

卵砾石1.15~1.2018~25<8>8100﹕15﹕1.8﹕0.8

6扩孔及缩孔

扩孔比较多见,一般表现为局部的孔径过大。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散地层处或钻锥摆动过大,易于出现扩孔,扩孔发生原因同坍孔相同,轻则为扩孔,重则为坍孔。若只孔内局部发生坍塌而扩孔,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只是混凝土灌注量大大增加。若因扩孔后继续坍塌影响钻进,应按坍孔事故处理。

缩孔即孔径的超常缩小,一般表现为钻机钻进时发生卡钻,提不出钻头或者提钻异常困难的迹象。缩孔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钻锥焊补不及时,严重磨耗的钻锥往往钻出较设计桩径稍小的孔;另一种是由于地层中有软塑土(俗称橡皮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缩孔。为防止缩孔,前者要及时修补磨损的钻头,后者要使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并须快转慢进,然后复钻二三次;或者使用卷扬机吊住钻锥上下、左右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直至使发生缩孔部位达到设计孔径要求为止。

7导管漏水

导管使用前必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8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②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会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管埋过小,出现拔脱提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9导管被混凝土埋住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导致导管提升困难,加之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 m为宜。

10钢筋笼上浮

浮笼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混凝土的顶推力有关,但未能提前预防是一个因素,所以下笼时应采取相对固定的措施,尽可能多焊几条主筋在钻机底座上,增大固结力。如果出现浮笼,应尽快处理,扼制继续上浮,最好用多根直径5 cm左右的钢管套住钢筋笼主筋再焊在护筒上,并用方木成网状压住所焊钢管及护筒,这样,才能保证钢筋笼上浮时不至过分偏位。

11结束语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以利于工程顺利进行。对于诱发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事故发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工程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Discusses the Bridge Drill Hole Filling Pile the Construction

Craft and the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Wang Wanzhan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ridge drill hole filling pile common construction craft and the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by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探讨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预防措施 篇5

1 事故特性

1.1 事故的基本规律

建筑行业生产系统的可控性和人造性,决定了生产事故可预防的性质。只要我们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规范行事,一般来说,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事故也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所以我们要研究事故的发生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发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超前的预防要预防事故发生,我们必须了解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如:人的安全行为是否有保障,物是否处于安全状态等直接原因;同时还要了解工艺技术的欠缺、管理不善、教育不力、人的生理和心理这些间接原因等。

1.2 事故的发生具有因果性

引发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在进行伤亡事故分析调查时,应弄清造成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针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3 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预见的,是偶然的。要使这种偶然性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就要从同类事故的统计资料中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

1.4 事故具有潜伏性

从表面看来,发生事故很突然,让人觉得事故发生得不可思议。其实不然,在事故发生之前的就存在着安全隐患,即现场上的人、机、物、环境所处的状态早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只要某一危险源一触发,就会引发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施工人员麻痹大意,忽视事故的潜伏性,而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

1.5 事故具有可预防性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系统,这个系统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我们预防事故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见,无论从理论上或客观上来说,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事故的发生是可预防的。充分认识这一特性,对防止事故发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或预防措施,把导致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前,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6 构成事故的基本要素

事故系统涉及4个主要要素是:人、机、环境、管理。在建筑施工生产中,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机具的不安全状态、建筑施工的不良环境、管理上的欠缺和疏漏、。人、机、物、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认识了事故系统的各个要素,有助于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正确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

2 事故预防技术以及技术原则

2.1 人身伤亡事故的预防

人身伤亡事故的预防除了要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外,更重要的是在施工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业安全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电气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防火技术、防爆技术等。①电气安全技术。电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最基本能源。缺少用电安全措施和安全知识,缺少安全管理,或设备绝缘老化等,有可能会造成人身触电、电气火灾、爆炸等事故。保护接地、漏电保护、采用安全电压、绝缘、屏护、间距等是预防电气事故的基本措施。②机械安全技术。在使用机械的过程中,由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上的缺陷、机械的完好状态差,或对机械性能了解不足、操作不当,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当、作业场所条件恶劣等,有可能引发人身不安全事故。针对上述情况,作业人员必须针对机械危险部位,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③防火防爆技术。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工业场所和具有压力容器的生产环境都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防止火爆灾害的措施有:把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分开的预防措施,限制火势蔓延的措施、扑灭与扑救措施、疏散措施等。

2.2 预防事故的技术原则

在具体的技术对策运用中,预防事故应遵循如下技术原则:①潜在危险因素消除原则。其表现为理想、积极、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要求的基本作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基础。②潜在危险因素数值降低原则。如出现系统危险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情况,就要降低系统的危险程度,使系统在一旦发生事故时,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最低。如:手工电钻采用双层绝缘保护措施;在高压容器中安装安全阀、泄压阀抑制危险发生等。③多重保护原则。通过多重保险系统或后援措施,把生产系统的安全性系数提高。如:增加钢丝绳强度,增加备用装置或备用设备等措施。④自动闭锁的原则。在生产系统中,可以利用技术手段使一些元器件和机器连锁或电气互锁。如:冲压机械常用的安全互锁装置,提升吊笼各层平台的安全连锁门等。⑤屏障能量的原则。在人与危险物之间设置安全屏障,防止危险物的意外能量伤害到人体和损坏到物体,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如:建筑高空作业时,设置安全防护网等。⑥距离防护原则。当危险、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时,就应使人与危险源距离远一些。对噪声源、辐射源等危险因素,都可采用这一方法减小其危害,比如化工厂应该远离居民区等。⑦缩短时间防护原则。减少人暴露在危险、有害环境的时间。如工作在有放射性物质场所时,应缩短工作时间。⑧削弱薄弱环节原则。在生产系统中对薄弱环节设置隔断或加以破坏,削弱它的破坏程度,用局部较小的损失换取系统中的总体安全。如:在电路中设置保险丝、在锅炉系统设置熔栓、在煤气发生炉系统设置防爆膜等。它们在危险情况出现之前就发生破坏,从而释放或阻断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⑨坚固性原则。这是与薄弱环节原则相反的一种对策。即通过增加系统强度来保证其安全性。如加大安全系数,提高结构强度等措施。⑩个体防护原则。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采取被动的措施,以减轻事故和灾害造成的伤害或损失。11机械自动化原则。在有些危险因素不能消除或难以控制时,利用机械手或者自动控制器来代替人的直接作业,避免人直接接触有害物质,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12设置安全警戒信息原则。利用宣传图片、安全标志、安全版报、警示牌等手段,向人们传递注意安全信息,使人能正确避让或撤离危害源,保证安全。

显然,工程技术对策是治本的重要对策,是首先应该重视和应用的。工程技术的对策的制度与实施要遵循安全技术及经济性原则。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特别是目前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条件下,这种对策的采用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2.3 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而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上。可参考技术措施:①改进生产工艺,充分利用机械化、自动化来进行施工作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考虑日后施工所用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预防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为安全生产提供条件。②设备安全装置要完善。一是采用防护装置,即用屏护的方法,把人体与施工作业中出现的危险环节进行隔离的一种设施。建筑施工活动中的危险源有:四口五临边、起重机械、临时施工用电等。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人的影响,保证人身安全,就必须设置防护装置。二是采用保险装置,其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或危险时,能够自动控制,消除危险的附属机构或装置。如:压力容器安全阀、临时用电漏电开关等均属此类保险装置。三是采用信号装置。即利用警示灯或警示音等,警告作业人员哪方面有安全隐患,提醒他们高度注意,以便尽快查出危险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排除,达到预防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和确保设备安全的目的。③设置警示标志设置。这是警示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怎么做才能达到安全的一项措施。警示标志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形符号。④安全文明施工。这已经成为各建筑施工企业竞相努力的方向,成为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一个施工现场,能做到整齐有序,临时设施规划统一,防护措施齐全并有效,各种警示标语、标牌清楚明了,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意识提高,那么这个企业就肯定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就更强。所以,安全文明施工不仅能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也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本文从事故的系统性分析人手,就怎么做好事故预防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事故预防技术以及技术原则。建筑施工安全始终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只有营造出“以人为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保安全”的环境,才能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摘要:建筑生产系统的可控性和人造性,决定了生产事故可预防的性质。只要我们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规范行事,通常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人身伤亡事故的预防除了要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外,更重要的是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业安全技术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事故,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筑龙网.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6

一、工程施工要点

首先技术人员及测量人员必须熟悉设计文件, 审核图纸, 对于现场所设点线必须反复核实, 力求准确无误。工地所有测设标志 (桩位) , 均为明显醒目, 并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均应妥善保护。无论是用冲抓锥、冲击锥成孔, 或是用循环转机成孔, 泥浆对成孔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施工机具就位前, 应认真进行检查, 对于易损部件应有足够的备货, 对施工道路、用水管路、电力线路应综合考虑布置, 以免相互影响。

1、钻机就位。

必须使其底座支垫平衡, 支垫物不要压在护筒上, 对于采用冲 (抓) 钻具的钻架顶部稳定, 防止倾覆, 回旋转钻机就位必须用水准尺校核, 保证钻机起重滑轮、转盘中 (锥尖) 、护筒中心在一条垂直线上, 偏差不得大于2cm。钻迸过程中, 必须每班次进行对中校核, 防止移位, 发生斜孔或错台。钻迸作业必须连续, 不得长时间挺钻 (30min) 。

2、钻孔过程。

应随时根据地质情况控制钻迸速度, 经常观察孔内情况, 保证护筒内有足够的水头高度, 尽量在工地置备发电机, 安设紧急供电线路, 以防突然停电使施工中断, 造成塌孔事故。

钢筋骨架制作时要严格质量要求, 尽量在每节端头加设加固十字撑。骨架的装卸、运输要轻装轻放, 防止变形, 钢筋骨架入孔力求竖直快速, 支承点不应少于4点, 各支承点要均匀水平, 且用垂球对中, 确认竖直后方可施焊。骨架入孔应靠其自重自由下落或轻微摇动, 不能强行踩压或转动。入孔完毕后, 在孔口位置设置观察筋, 用以观察筋, 用以观察钢筋是否上浮, 亦要有防止骨架上浮的措施 (通常把至少4根钢筋接长塔焊在钻架上) 。

在钻机清孔以前, 就应移置导管于孔附近, 并在组拼前认真检查管体是否圆滑, 竖向是否顺直, 法兰盘与管体是否垂直, 焊缝是否严密, 垫圈是否完好, 螺栓丝口是否可用等等, 发现不合格时应禁止使用, 安装时, 导管拼接法兰盘要紧固, 拧紧程度一致, 下落要平缓, 保证导管下口与孔底洞间距离在60—80cm之间, 不得将此高度预留过大。

3、混凝土拌和楼拌和。

罐车输送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最理想的, 然而, 目前很多单位都没此条件, 一般都是混凝土搅拌机拌和, 1t翻斗车送浆。这样, 必须在井口搭设1.5~2.0m的行车跑道, 并设置出料台 (斗) 和流槽, 以提高混凝土浆的下料高度, 减缓和控制混凝土浆对导管的冲击力。最好在导管口设一橡胶管, 用以排气。

二、钻孔桩易发生的事故及预防

1、塌孔现象

各种钻孔方法都可能发生塌孔事故, 在灌注过程中发现井孔内水位忽然上升溢出, 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 出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进尺, 钻机负荷也显著增加, 就应怀疑是塌孔征象, 可用测探仪探头或探测锤控测。

其塌孔原因是护筒底脚周围漏水, 孔内水位差减水, 不能保持原有静水压力;由于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等。发生塌孔后, 应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没有及时加水, 并孔内水压降低。

(2) 护筒底 (井口) 没有造壁, 振动后, 井口塌陷。故在冲抓施工前, 先在护筒内加稠泥浆及砾石, 用冲击锤造壁3cm以上, 即可预防事故发生。

(3) 泥浆浓度不够, 护壁不可靠。

(4) 护筒周围回填黄土, 未经分层夯实, 经地表水的浸泡, 使护筒底产生空隙。

(5) 钻机施工, 遇粉砂土等松散地层时, 进尺太快没有好好护壁, 也可导致坍孔。故在特殊地质, 要控制好进尺速度。

(6) 管理上的原因。由于成孔后, 不能及时组织下道工序施工, 拔了钻而停置时间过长, 且孔内水位下降致使坍孔, 所以在施工时, 每一步都要细心安排。埋设护筒时, 最好在护筒外壁的脚底处, 加设井字框木, 以利护筒和土壤的稳定, 保证泥浆浓度, 保护护筒内的水位高度。

2、掉钻情况

(1) 冲抓锥的钢丝绳因长时间磨损断裂。

(2) 由于钻机操作人员不慎而使钻机反转, 所以施工前对施工准备工作的检查和严格掌握操作规程是很重要的。发生这样的事故, 可特制打捞钩放入孔内。反复起落, 使打捞钩住钻头, 在提上时钢丝绳吃劲即表示已钩住, 可上拉, 如果拉不上来, 可用泥浆泵在锥头周围冲击起沉淀的淤泥, 使之顺利提上。

3、钻机偏移或倾斜

偏斜孔是指钻机安装时, 支撑不好、桩孔地质构造不均匀等因素引起钻机整体或钻头在钻孔过程中发生偏斜, 导致出现偏孔。该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层软硬悬殊较大, 或钻机 (钻架) 支垫不平衡, 或“缆风”绳索程序不一所致。发生该类事故, 会使钢筋骨架、导管不能正常安放, 影响下道工序施工和工程质量。

(1) 因钻机倾斜造成的应先移开钻机, 检查钻孔壁情况, 如果钻孔壁比较稳定, 则应加固施工范围内的地基或加大钻机的支撑面积, 而后, 重新安装钻机恢复施工;钻孔壁随时有坍塌可能的, 应将钻孔回填至原地面, 待地层静置稳定后重新开始钻孔。

(2) 地质构造不均匀引起的, 先分析清楚岩层的走向, 尔后采用适当的回填材料 (回填材料一般为片石加黏土、纯碱、锯末等组成的混合物) 将钻机回填至计算确定的高程处, 静置一段时间后恢复施工。孔中心偏差小于20cm的, 静置1~2h后可以继续钻孔。孔中心偏差大于20cm的, 应根据情况静置2h甚至更长的时间待地层沉积稳定后恢复钻孔施工。穿过倾斜岩层过程中, 应采用自重较大的复合式牙轮钻、冲击钻, 以慢速钻孔。

4、缩颈原因

缩颈可能是由于地层中夹有塑性土壤 (橡皮土) , 遇水后膨胀, 造成缩颈。该种情况出现的频率较小,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唯一的办法是扩孔到合乎标准为止。

5、长管

(1) 混凝土配合比不符合要求

坍落度小, 和易性差, 石料粒径大 (超过导管直径的1/4) ;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使浆产生离析, 而离析后的浆因粗骨料堆在一起进入导管, 会加大混凝土浆与管壁的摩擦力, 发生卡管。

(2) 管理上的原因

拌和机出现故障, 使灌浆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拖长了灌注的时间;导管埋制深度太大, 长时间不卸导管。这两种情况, 都会使最初灌下的混凝土浆之扰动状态减弱, 形成硬盖 (初凝) , 使翻浆不顺利, 造成卡管。再就是突然停电, 没有准备发电机也会出现这种情形。

为了防止卡管, 除了加强管理外, 应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 试验人员应经常在工地现场检查坍落度。

6、钢筋上浮

发生钢筋上浮的主要原因是导管牵挂钢筋骨架, 或是长时间停顿以及长时间不卸导管, 使混凝土浆表层结壳, 同钢筋固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初浇阶段。防止办法, 除了按施工要点要求执行外, 管理上要加强组织, 再就是导管底下的3~4m导管应焊接一段长导管, 不要法兰盘, 避免挂筋。

7、导管破裂

防止该事故的唯一办法, 就是在施工前做好检查工作, 不把没有把握的导管装上, 浇筑时, 在导管上口设排气口, 以减轻气压对导管的冲击力。导管破裂后, 一般浇灌的水下混凝土都是经过“洗澡”的混凝土, 离析很大, 故须及时用冲抓锥将其清出, 重新灌注。

8、脱管情况

发生脱管完全是人为事故, 和自然因素无关。导致脱管主要由于测探错误, 即混凝土表面深度测量不准确, 有时只量到浮浆表面;记录错误, 即已拆除的导管未作记录, 造成提拔导管过高, 再就是操作人员漫不经心, 导致导管抽出, 造成断柱。

9、桩头上钢筋外露

(1) 浇灌混凝土过程中, 导管埋置过浅, 管内压力高度不够, 提管频繁, 翻浆不利, 混凝土运动形式不合乎翻浆规律, 而是随着导管提升, 将表面层浮动的浆砂混合物压向孔壁占去混凝土位置, 形成露筋,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终盘时井口的位置。

(2) 下钢筋骨架接长焊接不端正, 或未加保护措施, 致使钢筋靠向孔壁。

(3) 灌注混凝土时形成局部塌孔。

(4) 由于泥浆及含砂率的原因, 在终盘时, 孔内所排泥浆, 几乎全是流砂, 这样, 也会出现桩头钢筋外露。成为接近 (1) 的情况。

钻机成孔后严把换浆这关, 加长换浆时间, 直至泥浆浓度、含砂率合乎规定要求才把钻, 才能保证钻孔的质量。

三、结束语

以上各种事故如处理不当, 要么由于灌注时间过长, 首批混凝土已凝固, 流动性降低, 而后续混凝土冲破顶层上升形成夹泥层, 均易形成断柱。对已发生或估计可能发生断桩, 应钻芯取样作深入探查, 或使用无破顶层上升形成夹泥层, 均易形成断柱。对已发生或估计可能发生的断柱, 应钻芯取样作深入探查, 或使用无破损检测, 对其质量进行判定。视其结果, 做出补强、加桩或废弃重钻孔等处理方法。

摘要:钻孔灌注桩基础以它承载能力大、使用范围广及施工较为方便而广泛使用, 桩基础作为建设工程强制监督内容之一, 其施工要点及施工预防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桥梁工程,钻孔桩,施工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浅谈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预防措施 篇7

1 政府健全安全监督机构, 强化责任落实

安全监督机构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 制止施工企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法施工及督导企业落实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的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配备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施责任安全监督员制, 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 形成完整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网络。

2 施工企业设置专职安全组织管理机构,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

充分发挥安全管理机构的作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企业生产方针、法规,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的具体工作部门。施工企业必须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设置专职安全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安全技术人员;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 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所属班组要设不脱产安全员。坚持岗位安全检查、安全值日和安全活动制度并做好班组安全活动记录。

3 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实施安全责任目标管理

建立和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安全技术措施制度, 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 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保管制度, 现场消防管理制度, 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实施安全责任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 逐级落实, 按照“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管生产必须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 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 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层层有人负责, 责任明确。

4“以人为本”,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

这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伤亡事故的重要措施。企业必须对从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开展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年度培训考核, 实施持证上岗;企业每年必须对职工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培训, 并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 共同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5 强化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开展多层次的安全检查

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确保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积极促进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和最佳途径。建筑施工生产, 一方面必须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 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及基础施工支护方案,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方案,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脚手架搭设、拆除方案,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物料提升机 (龙门架、井字架) 安装、拆除方案, 外用电梯方案、拆除方案, 塔式起重机安装、拆除方案, 起重吊装作业方案, 实施措施方案审批制、落实考核制及执行检查制;另一方面必须以贯彻安全标准为基础, 开展各级检查, 企业及项目部定期检查, 班组班前班后自检及互检等多层次的安全生产检查, 真正达到通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 及时采取积极整改措施, 遏制伤亡事故发生之目的。

6 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及开展班组安全活动是预防伤亡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 人员流动性大、露天、高处作业多, 作业环境变化大, 手工操作、劳动繁重且体力消耗大等特点, 说明了建筑业是一个事故多发行业, 因此, 在施工中必须结合工程实际, 一方面按作业环境、作业部位及工作内容进行分部、分项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并严格检查执行情况;另一方面,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组岗前安全教育、技术交底, 岗后安全总结等安全教育活动, 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到每一班组、每一工作环节。

7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开展施工安全专项治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采取新技术, 加快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进程, 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 不断提高施工安全技术水平, 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一是在对“四口”、“五临边”按安全标准进行水平及立体防护的同时, 设置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栏杆、防护门、防护盖板及转动部位防护罩等防护用具;二是设置统一的标准化安全警示牌、标志牌, 发挥其警示牌、标志牌, 发挥其警示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生产的作用;三是严格检查提升设备、塔吊、施工机具等的安全设施, 对提升设备设置开门自锁停靠装置和防附落断绳保险装置, 实行大型机械设备准用证制度, 坚持预防性的机械强度试验制、电气绝缘检测制、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有计划的检修制, 使“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伤亡事故得到有效地遏制。

8 严格防护用品采购、保管使用制度, 遏制假昌伪劣防护用品流入施工现场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8

1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1 施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事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其中包括了农民工队伍, 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在工程安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匮乏, 缺少一定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遇到紧急危险的情况时, 不能及时的进行防范和自救。除此之外, 一些施工作业人员不具备特种行业的职业资格, 在具体的施工作业过程中, 也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频发。

1.2 设施与施工设备不完善

安全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施工机械质量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例如起重设备的钢索、缆绳不符合国家制定的行业要求、信号装置不灵敏等, 这些都为施工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还有一些升降机在组装之后, 没有进行调试与验收就直接使用, 进行载重的时候可能出现重物下落或发生其它事故, 威胁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损失。除此之外,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现场情况复杂以及防护设施不全等, 例如没有按规定设置指示标志, 在施工现场的洞口、坑槽附近没有安置警告牌、防护栏等, 这些都会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设备操作不规范

我国很多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设备操作人员违反规定进行操作, 或者违章作业造成地, 这不仅威胁了自身的安全, 也严重影响到施工现场其他人员的安全。此外, 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在很多内容的规范与管理上仍然无章可循, 这样既不利于执法人员查处, 也无法呈现法律的强制性与约束性。

2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的有效措施

2.1 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有效预防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首先要从观念上强化安全意识。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无论是项目经理, 还是施工人员, 都要始终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 在工地内部制定内容全面、符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并且严格贯彻落实。同时, 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权责分明, 责任到人,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教育, 并逐级监督, 将安全与绩效挂钩。与此同时, 要严格审查特种行业施工人员上岗资格, 确保特殊工种的岗位安全, 例如起重设备作业、压力容器、车辆驾驶、机动船艇驾驶、爆破、瓦斯检验的工作人员, 须获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上岗。

2.2 严格管理, 确保施工安全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周期比较长、难度较大、施工环境复杂, 安全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在安全事故预防过程中, 各个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明确管理的内容, 例如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环境的管理等, 各个部门要统筹协调, 相互配合, 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汇报交流, 将各自负责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总结, 对为工程安全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 对忽视安全问题或者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生产事故的员工进行处罚。同时, 可以联合水利工程质检机构进行监督, 强化行业监管, 这也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2.3 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安全性能

在水利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老旧机械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传统的施工技术也会引发很多安全事故。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要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及工艺, 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 逐步实现施工的自动化与现代化, 减少复杂繁琐的人工操作, 实现机械化施工。另外, 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监控管理, 对水利工程的隐蔽工程部位要进行实时监控, 清楚了解工程的环境状况, 提前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是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重要因素, 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行业的繁荣, 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安全管理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重要内容, 保障安全是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提, 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筑施工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因此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责任到人, 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逐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施工、工艺, 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施工。总而言之, 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 实现个人安全、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楠, 裴宗爱, 李先管.浅谈提高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对策[J].治淮, 2013, 12 (01) .

[2]雷明进.水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J].中国水利, 2014, 05 (05) .

[3]李绪平.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12, 05 (13) .

预防施工事故的关键 篇9

在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处于地下或水下, 施工中工作人员无法直接接触到, 使其施工难度加大, 特别在灌注基桩过程中, 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疏忽或其他原因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为使这些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现根据工程实践就基桩灌注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预防措施加以分析研究。

1 施工事故处理及预防措施

1.1 施工中成桩的几个关键

1) 在剪隔水栓时, 漏斗及导管内应储存足够的砼。

2) 灌注时, 导管的提拔和拆除中应防止管内进水。

3) 导管内砼不满时, 砼应徐徐灌注, 以防止导管内造成高压气囊, 堵塞砼的下落。

4) 砼的运输对砼和易性的影响。

5) 在整个灌注过程中, 应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各工种间紧密配合, 并设专人统一指挥, 作到高效、连续、有条不紊地进行。

6) 尽量使用先进的砼运输机械。S326骆通线虞城段包河大桥与X018贾冯线东沙河桥相比, 由于包河桥在灌注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砼输运机械, 而东沙河桥仍为人工运输灌注砼, 在两桥的基桩声测报告中就可以看到, 使用先进机械输送砼与人工机械输送砼的差别。包河桥:砼平均声速值为3416~3750m/s。东沙河桥:砼平均声速值为3890~4030 m/s。

1.2 导管进水

1.2.1 导管进水的原因

1) 剪隔水栓时, 漏斗内和导管内砼面有一定的间距, 使孔内水浆上翻进入导管。

2) 导管接头处橡胶垫有损伤, 密封不严或橡胶垫老化, 在导管内高压气囊的冲击下造成破裂进水。

3) 导管自身碰撞或长期使用, 使管壁漏水或焊缝开裂进水。

4) 在提升导管和拆除导管过程中, 提升太猛或量深出错使管底口超出砼面, 造成水浆由管底口进入管内。

1.2.2 预防处理方法

1) 经常派有经验的人员对橡胶垫及导管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或维护;进一步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心, 避免错误计算和量深的发生。一旦出现这类情况, 应及时分析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救: (1) 对1类原因引起的应提出导管, 用空压机、抽沙泵或冲抓锤清除所灌注砼, 并重下导管、灌注。 (2) 对于二、三类原因, 拔出导管, 将进水处换下来, 重新插入砼中, 并用抽沙泵将管内泥浆抽干, 方可继续灌注砼, 对于新灌注砼前两盘应适当加大水泥用量。 (3) 对于4类原因, 导管应向下放置插入砼1~2 m左右, 用抽沙泵抽干管内水浆, 继续灌注砼。

2) 重新灌注砼时, 原灌注砼将要初凝, 导管不能顺利插入砼。可在导管上方安置震动器, 在震动导管的同时, 利用重压使导管压入原砼面内, 然后抽干管内水, 继续灌注。对于已初凝的砼, 在离设计标高距离较小时, 可抽干孔内水浆, 并清理原砼面至纯砼时在护筒内灌注一般砼至设计标高。

1.3 导管“卡管”现象

在砼灌注施工中, 由于隔水球密封不严造成导管进水, 使管中砼在下落时石子、砂、水泥浆分离, 导致粗集料集中将砼棚起, 使砼无法下落, 或由于机械故障和其他原因使砼在导管内已初凝, 增大了砼在管中下落的阻力, 阻塞了管道。

处理方法: (1) 将钢筋焊起来, 向管内冲捣使砼下落。 (2) 上下抖动吊导管的吊绳, 使管内砼在抖动作用下落下。 (3) 在导管靠近管口的地方, 固定安放附着式震动器, 依靠震动器的震动使砼落下。

如果三种方法都无法奏效, 则应立即拔出导管逐段拆除, 并将钻孔内砼全部清理干净, 重新进行灌注工作。对于砼已灌注大半的, 在拔导管、清理干净导管后, 重新下管插入砼中, 然后用抽沙泵将管内泥浆全部抽出, 继续开始灌注。

1.4 基桩钢筋骨架上浮原因

1) 砼中粗集料粒径过大, 配比不当, 砼凝固速度太快, 导管埋入太深。

2) 砼中粗集料粒径大, 剪隔水栓时砼储存量过多, 造成砼下落冲力大, 使导管砼上翻力量过大。

处理措施: (1) 在砼中加入适当剂量缓凝剂, 并控制砼中粗集料的粒径不要过大。 (2) 缩短灌注砼的时间, 防止顶层砼在灌注中途凝固或塑性变小。 (3) 当砼面接近和进入钢筋骨架时, 保持较深埋管, 放慢灌注砼下冲速度, 减少砼浮力。 (4) 孔内砼面进入钢筋骨架1~2 m, 适当提升导管, 但要保证埋深大于1 m, 以增加钢筋骨架在导管底口以下的埋深。 (5) 钢筋骨架上端焊在护筒口上, 以承受部分顶托力。

1.5 坍孔

在灌注砼过程中, 还会出现坍孔现象。主要表现为孔内水位忽然上升, 并冒出气泡, 原因有:井孔周围有机械震动, 护筒内水位和泥浆壁受损等。这种情况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向护筒内注水, 或停止机械震动, 并用抽沙泵吸出坍入孔内泥土。如不继续坍落, 则可继续灌注施工;如坍落严重则应拔出导管, 清出所灌砼, 并提出钢筋骨架, 重新用泥沙填井、钻孔。

1.6 基桩中夹有泥沙

原因主要由以上几点造成, 这种情况应查明原因, 采取压浆补强的处理方法。

对于有问题基桩, 钻两个孔, 孔深应大于补强位置0.5 m以下, 用高压水泵向一个孔压入清水, 将夹泥或夹沙从另一个孔冲出, 直至排完全部所夹泥沙为止, 然后用压浆机将纯水泥浆压入一个孔内, 至另一个孔向外溢出水泥浆为止。水泥浆应先用较稀的 (一般水灰比以0.8为宜) , 然后压入水灰比为0.45~0.5的稠浆, 并请有关质检单位再次检查其补强效果。

2 结语

在施工中, 各种事故要以预防为主。由于灌注桩质量事故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 所以施工单位要加强教育职工, 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 强化职工的责任心, 并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管理和监督机制, 将质量事故的发生和损失率降到最底限度。

摘要:钻孔灌注桩施工是桥梁工程的重要工序, 针对施工中经常发生的质量事故, 根据多年来具体实践提出了可行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上一篇:景观设计规划下一篇:电离子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