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机制论文

2024-06-15

事故预防机制论文(共12篇)

事故预防机制论文 篇1

一、前言

近几年,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烈愿望与学校体育锻炼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 我国每年就有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学生在运动和游戏中受伤已位于学生伤害事故案首位, 在法院案例中已占到第3、4位。 (1) 校园伤害事故已成为学生的“头号杀手”。频繁的校园伤害事件触目惊心,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因此, 建立和健全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机制, 对于有效、快捷地处理事故, 和防患于未然,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维护正处在转型和变革中的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客观要求, 是切实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合法权益的现实要求, 更是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 是构建和谐校园、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北京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法律救助等焦点问题出发, 采用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运用社会学、行政学和法学的视角, 尽力剖析我国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以此篇论文为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伤害事预防与处理体系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 通过各种体育期刊、光盘、因特网查阅了相关文献50多篇, 学习了有关法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1) 专家访谈法

依据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广泛征求高校领导、体育部部长/主任、法律方面、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 如: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处处长、北京化工大学法律系主任, 了解他们对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专家构成情况, 如表1。

2. 案例调查分析法

笔者收集最近发生的“小刚猝死案”等有代表性的案件, 通过法理分析, 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三、分析与讨论

1.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目前, 对于学生人身损害事故的法律内涵, 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教育部2002年8月21日颁布, 2002年9月1日实施, 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处理, 适用本办法。”

根据这一规定, 依据相关法理知识, 遵循概念的一般原理, 笔者认为,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是指在高校实施体育教学、训练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 学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行为, 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和精神损害后果的事故。这一概念首先明确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体是学校、学生和其他人员, 客体是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和精神的伤害, 排除了其他类型人员在学校因体育锻炼而造成伤害的事故。其次, 这一概念明确了伤害行为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 且伤害行为与学生伤害事实有明确的联系。

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特征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是高校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调查和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多发性

根据河海大学体育系周强副教授在《大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一文中针对对全国58所高等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事故较为普遍。80%以上的高校都有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事故, 其中4所高校发生过严重伤害事故 (导致瘫痪) , 有3所高校发生过非常严重的伤害事故 (导致死亡) 。”即有12.1%高校发生过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体育伤害事故。 (2) 据统计, 我国每年就有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学生在运动和游戏中受伤已位于学生伤害事故案首位, 在法院案例中已占到第3、4位。 (3) 校园伤害事故已成为学生的“头号杀手”。

(2) 不可预知

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与不确定因素。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伤害事故即可能发生在课内, 也可能发生在课外。即可能发生在男生中, 也可能发生在女生中。既可能因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也可能因组织不周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引发的事故。

(3) 无过错性

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 学生合理的应用技术, 利用规则, 为争取比赛的胜利而进行的合理的身体冲撞, 体育运动具有对抗性和人身危险性, 出现人身伤害属正常现象, 应在意料之中。正当的危险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

3.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机制

由于体育对抗性强、可变因素多的特点,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是, 我们通过建立严格、完善的防范机制可以有效的减少伤害事故发生, 降低伤害事故所照成的损失。下面, 我们通过《小刚猝死案》, 谈我国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小刚猝死案:2005年9月22日, 不是某高校学生的小刚填写了参赛报名表, 代表某高校参加第六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10月16日, 小刚在参赛过程中, 跑到约27公里处 (中国地质大学附近) 突然晕倒, 后被送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救治, 因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小刚猝死后, 其父母将某大学诉至法院, 要求承担赔偿责任共计40余万元。

此案上诉至北京一中院。一中院经过对此案进行审理认为, 某大学应当对小刚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原因是:首先, 小刚所从事的活动为某大学带来了利益。某大学通过在体育赛事中取得较好名次, 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也能够积极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二、小刚的死亡与其代表某大学参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第六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规程规定, 只有高校才可以参加赛事。仅此一点对于小刚而言就属于一个不可逾越之条件, 某大学恰恰为其提供了这一基础条件—代表学校参赛。因此, 可以认定某大学为小刚参加比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最终小刚在剧烈的赛事中死亡。据此, 北京一中院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决北京某大学赔偿小刚父母各种经济损失共计27.23万元。 (4)

发生如此惨祸的原因是:

首先,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对体育伤害事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小刚代表某大学参加比赛一定是得到了学校某些部门的认可。学校只是看到小刚代表学校参赛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为学校争取荣誉。但学校没有看到小刚参加的是马拉松比赛。马拉松比赛对运动员的身体、体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在明知小刚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 但为了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仍为其报名参赛。

其次, 学校各部门协调性不够。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在预防过程中, 任何一点的疏忽都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同样, 在预防过程中, 任何一点的细致和严谨, 都有可能避免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在小刚猝死案件中, 小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必须要经过校医院的体检和学校体育部门和学生部门的签字、盖章, 甚至还要检验学生的学生证才能参加比赛。这么多的部门同时对小刚的学生身份都“忽视”了, 只能说明学校各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相互沟通和协作。最终导致了小刚猝死的悲剧发生。

(1) 加强高校法制建设

依法治校是法制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是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手段。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定的原则、程序和制度, 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理和预防各类事故的纠纷。

但是,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立法工作现对落后。首先, 相关立法少。我国现行的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相关的法规有《民法》、《体育法》、《高等教育法》等。这些法规的部分条款与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相关, 但是内容不完善, 立法质量不高。并且大多法律条文过于原则, 针对性不强, 一旦发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 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往往引发较大争议。其次, 立法层次低。教育部颁发《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只是部门规章制度, 法院在依法进行审判时, 该办法只能作为法官审判的参考, 而不能成为判案的依据。再次, 学校领导、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或者学生自身法制观念淡漠, 思想麻痹和疏患。事故未发生以前, 轻信可以避免。一旦发生事故, 又相互推诿, 不愿意承担责任。

早在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 就有700余名代表提出了21份关于校园安全立法的议案。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等37名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孙鹤娟等30名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邱苏伦等30名代表、安徽大学教授孙兆奇等31名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三阳等33名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华等31名代表, 纷纷向大会提交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 (5) 这些强烈呼吁无疑会引起人们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必然促进了我国校园体育立法工作的开展。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的特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伤害事故都是不可预防和避免的。要预防和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需要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的组织者高度重视, 做到有法必依。学校要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规章为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师和教学用场地, 定期的检查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防范和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 加强高校体育设施的硬件投入

现代安全经济学“金字塔法则”认为, 预防性投入考虑一分安全性, 相当于制造时的十分安全效果, 进而达到运行投产后1000分安全性效果, 预防性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事故整改产出比, 两者比例为1:5, 这是安全经济基本定律。 (6) 因此, 为了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方面学校应该对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不放过任何可能造成事故的隐患。对达不到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要及时的进行维护和更新。北京某高校学生利用学校放置在室外的杠铃器材进行卧推力量练习时, 因杠铃架老化断裂, 杠铃从杠铃架中掉出, 将该生三颗门牙砸断, 后该生到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全部费用由该校体育部承担。另一方面,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的相关管理规定修建体育场馆和购置体育器材, 并应考虑学校在当地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适当的多建体育场馆和多购置体育器材, 以满足社会其他群体锻炼的需求。

(3) 建立高校与社会全面合作预防体系

学校的体育活动不是单一的, 而是与社会各方面均有联系的一个综合有机体。师生安全, 校园安宁, 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 各高校体育部门之间要建立校际间的合作机制, 交流经验, 研究对策, 加强高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以确保参加锻炼的学生的人身安全。其次, 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要积极配合, 群策群力, 与高校共同打造安全的体育锻炼环境。如公安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 严防在体育锻炼时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划部门应积极规划, 加大对公共场合的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兴建, 以减轻高校的场地的压力;体育用品生产厂家应加大科研的投入, 生产合格的体育器材等等, 给学生一个安心、安宁、安全的体育锻炼环境。最后, 社会方方面面要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比赛的机会, 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在小刚猝死案中, 由于第六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规程的规定, 该项赛事的报名工作是以各院校为单位, 由各院校统一组织实施。以致酷爱长跑运动的小刚就因为这一规定而不能报名参加比赛, 所以才发生了不是某大学学生代表某大学参加比赛, 最终引发了上述官司。如果社会能够为热爱体育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参赛机会, 使人们能过正常的渠道报名参赛, 也许就不会有上述官司。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当前,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呈现出高发甚至频发的趋势。严重的体育伤害事故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 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2)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各部门协调性不强、和社会相关方面联系不紧密, 从而, 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组织体系不健全, 基础制度不扎实, 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不负责任等现象, 使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多发、甚至频发。

(3) 由于我国学校立法相对滞后, 立法存在原则性强, 可操作性差的特点, 且社会参与程度较低。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难以处理的困难局面。

2. 建议

(1) 加强我国校园安全立法, 同时努力完善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规范性法律文件, 以及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使之形成一个由上而下完整的法律体系。

(2) 建立完善组织机构, 加强协商, 鼓励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达成和解协议;建立独立的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鉴定机构, 科学合理的界定各方的责任;引入社会救济和保险机制, 分散学校压力, 降低学校风险。

(3) 加强学校立法和法制建设,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责任制和事故追究机制,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激励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加强与社会的广泛合作, 打造, 构建学校安全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小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认定与处理的法律探讨:[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彭广琪.学校对学生的伤害事故责任研究:[硕士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谢东, 邹丹, 苏祝捷.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vol.39:115-117.

[4]张晓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vol.29:91-93.

[5]周庆杰.学生体育伤害中学校和教师的民事责任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vol.19:88-90.

[6]赵豫.体育人身伤害侵权纠纷的法律适用探讨.中国体育科技, 2004, vol.40:23-26.

[7]陈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学刊, 2004, vol.11:9-13.

事故预防机制论文 篇2

医者怀父母之心,悬壶济世,本为世所称赞,然而医疗安全事故的出现,却让医患对立,引发医疗纠纷,让医院声誉毁于一旦。~年12月24日xx骨科医院发生的医疗事故,再一次敲响了医疗事故猛于虎的警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事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骨科医院发生的事件虽然未发生在我院,但教训极为深刻。~年12月27日早晨我科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讨论了此事件。马红梅主任首先宣读了事件经过及张院长的指示。大家踊跃发言,深刻分析我们自己,针对我科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家表示应从我们身边每件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爱岗敬业,牢固树立医疗安全意识,确保病人的安全,坚决杜绝一切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经过充分讨论,全体医护人员一致认为: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治理,即:要以加强医疗管理为中心,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为重点,以转变传统观念为内容,以阻塞各种漏洞为方法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第一,规范医疗活动管理,建章立制,有章可循。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要坚决杜绝非法行医,要求人人持证上岗。经常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加强医疗管理,有章可循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中心环节。科室一定要加强医疗技术管理,要加强医疗护理质量指标。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使科室的医疗工作有条不紊的惯性运行。

第二,我们应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操作。首先,坚持首诊医生负责制。下级医生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请示上级医生。同时进行医患双方的及时沟通交流,签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等等。协助完成一些必要的检验及辅助检查。诊断依据要确凿,其次,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交作好记录。严格等级护理制度,勤巡病房,发现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在治疗操作中严格三查八对,严格无菌技术。妇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疗安全是重中之重。

第三、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是预防医疗事故的重点措施。医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提高政治素质,就要在加强“四有”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医德教育。提高业务素质。搞好在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

“单吊环”事故预防装置 篇3

摘 要:“单吊环”事故在钻井、井下作业中发生的机率是较大的,使井口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开发研制一种“单吊环”事故预防装置,解决钻井特别是井下作业中的”单吊环”问题。该装置由吊环状态检测电路、信号逻辑判断和处理电路、信号传输电路、自动控制系统、显示及报警系统、供电系统等部分组成,能适应恶劣的井口环境,随时监控负荷的变化,带有危险状态报警功能。

关键词:石油;钻井;井下;单吊环;预防

一、目的及意义

起、下钻是钻井、井下作业中的一种经常性、长时间、劳动强度大的联合作业,由于司钻和井口人员的操作失误,就会在刚刚起钻上提时发生“单吊环”事故。造成“单吊环”事故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井内管柱遇卡,在上提管柱时造成跳钻现象,一边吊卡销子飞出,吊环脱离吊卡,造成“单吊环”事故;二是井口操作工配合不当,当井口人员没有同时挂上吊环时,司钻起钻,引发“单吊环”事故,导致掉钻具、掉套管。

“单吊环”事故在钻井、井下作业中发生的机率是较大的。以井下修井作业为例:一个班次起、下钻高达200~300多次,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易疲劳,易造成司钻和井口人员的操作失误,从而发生“单吊环”事故。“单吊环”事故一方面使井口操作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轻者受伤,重者死亡;另一方面导致掉钻具、掉套管,造成的经济损失轻者数万元,重者导致井废,损失上百万元,属于严重的恶性安全事故。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可靠的自动控制电路和灵敏的刹车装置,提供一种有效地防止“单吊环”和“危险吊环”起钻的自动控制装置,其有工作可靠、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单吊环”事故的发生。

二、国内现有技术分析

当前,在现场防止井口”单吊环”事故的方法大部分是在吊卡销子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也有少部分防止“单吊环”起钻的自动控制装置,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恶劣的井口环境,只能停留在理论上,还不能在实际中进行应用。总之,目前在现场还没有一种从根本上杜绝“单吊环”事故发生的方法,而作业现场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来确保安全生产。

三、技术方案

本装置由吊环状态检测电路、信号逻辑判断和处理电路、信号传输电路、自动控制系统、显示及报警系统、供电系统等部分组成,并分别安装在吊环大钩、司钻操作箱上,利用现有的刹车装置来完成控制。

(一)吊环状态检测电路

经分析,在起钻时两只吊环共有三种工作状态,(1)正常吊环起钻,当司钻给气上提时,两只吊环都挂入了吊环的耳梁内,且均就位于耳梁的凹部;(2)挂”单吊环”起钻,很明显这就是指只有一只被挂入了吊环的耳梁内而进行的起钻;(3)挂危吊环起钻,两只吊环虽然都已经挂入吊环的耳梁内,但在给气上提到一定吨位之后(一般指是提升力≤大钩行程弹簧的吨位),其吊环的一只甚至是两只仍不能够自行滑向耳梁的凹部——即不到位,这就定义为挂危吊环起钻,因为它在继续上提的过程中,很大的可能会发生脱环事故。

通过在各个取样点设置各类信号采集装置,分别检测出危险区域、“单吊环”状态、“危吊环”状态、正常起下钻状态、提升负荷的大小等所需的各类电信号。在设计中考虑到井口的恶劣环境,欲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以消除各种错误信号的产生,保证执行机构不发生误动作。

(二)信号逻辑判断和处理电路

将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各种信号在这里进行逻辑分析、判断、放大,最终输出控制系统所要的控制指令。此部分可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来完成信号的分析、判断和放大。

(三)信号传输电路

该部分完成控制指令从信号逻辑判断和处理电路到自动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由于吊环的特殊工作方式,本装置需选择合理的传输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

(四)自动控制系统

获取自动控制指令后,自动控制系统要驱动执行机构动作,为钻机刹车装置提供动作命令,此装置同时提供各类采集信号的显示和报警信号,以提醒司钻做出相应的判断。

(五)供电系统

由于现场情况的特殊性,使供电电源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专用的供电系统,以保证各种电路的正常工作。

四、主要技术指标

(一)随时监控负荷的变化,带有危险状态报警功能;

(二)传感器的设置灵敏、可靠,检测精度±0.5%,机构误动作为零;

(三)工作电源电压为DC+12V和DC+24V;

(四)安装自动控制系统后不影响正常的井口作业;

(五)具有防水、防震、防泥浆等功能,能适应恶劣的井口环境;

(六)长期连续工作,且有较高的可靠性,系统故障率≤0.1‰;

(七)在-30℃~+60℃的环境温度下,可保持系统可靠运行。

五、现场试验

先后在华北石油井控中心、华北石油采油一厂作业大队、华北石油利德机电总厂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如下:

(一)安装简单,该装置是在现有修井作业机的游车大钩和司钻操作台的基础上进行安装的,不需要其它辅助设备,通过简单连接组件就可以完成。

(二)能适应恶劣的井口环境。由于采用特殊的防水、防油污、防泥浆的措施,该装置的各个部件防护级别都为IP65级。

(三)传感器灵敏可靠,报警指示准确,刹车动作可靠,能够有效的防止“单吊环”事故的发生。

(四)供电时间长、电气部分能耗低。由于采用高能量锂离子充电电池组供电和低能耗的设计思想,本装置能耗低,供电时间长,完全能够保证两个井下作业班次的需要。

六、结论

(一)本装置采用硅微机械传感器技术和霍尔传感器技术,解决了恶劣井口环境信号取样难的问题。

(二)设置了串口数据通讯接口,便于取样和控制参数的设定。

(三)设计、加工、装配、检测工艺已成熟,已具备批量生产的条件。

(四)整体结构设计合理,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五)现场应用表明,效果显著,运行平稳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金申.油井小修作业设备的技术现状与发展[J].石油机械,1999(03).

[2]王方飞,李金祥,何应春,赵源泰.液压不压井修井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1997(05).

谈农机事故预防 篇4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农机事故的原因是多样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农机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农机手、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农机手文化素质不高, 重生产, 轻安全, 对农机安全生产法规知之甚少,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 明目张胆地违反交通法规, 成为引发农机事故的主要群体。

二、农业机械存在着“黑车非驾”, 农机技术状况差

所谓“黑车”是指无牌、报废、拼改装等农业机械, 这类农业机械未经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安全技术检验和注册登记挂牌。“非驾”是指无驾驶操作证人员驾驶农业机械的, 这部分驾驶操作人员没有报名参加农机驾校的学习和培训, 未经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农机手存在着侥幸心理, 得过且过, 监理人员查到再办。农机手重使用, 轻管理, 忽略对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修, 机车的某些机件失灵出现了车况差的状况, 不利于检查和发现故障。正是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农机事故的层出不穷。

三、农业机械的制造、销售缺乏必要的监管

部分农业机械的安全设计不合理, 缺乏安全警示标志。传统的农机产品在设计上是以实现产品能够完成相应的功能为目的的, “能用”即可, 而忽视了产品的安全指标, 这就成为了农机事故的安全隐患。

针对导致事故的多种问题存在,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严防农机事故的发生,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首先, 要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在安全生产的诸要素中, 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群众和机手中大力普及农机安全法规, 增强全民防范意识;加强对机手的安全法规培训, 提高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讲解农机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全面提高农民群众和农机手的安全生产意识。要发挥“农机安全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宣传农机安全法规和农机安全常识。要充分运用电视、宣传车、墙报等宣传工具, 宣传农机安全知识, 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 扩大宣传效果, 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

其次, 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格把关, 以田检路查为契机, 对无牌无证、未参加年检或安全设施不全、失效、带病作业的农业机械, 督促驾驶人员限期改正并进行经济处罚, 决不手软, 以达到“处罚一个, 教育一片”的目的。对于违法行为情节较重的或拒不改正的, 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结合农机年度检审, 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农机监理部门充分利用拖拉机年检年审机会, 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 提高其技术状况。强化安全技术监管手段, 不断提高农机监管技术水平。对那些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安全设施不全或失效、长期带病作业的车辆坚持不予审验, 并限期修复改正。未经检验或达不到检验标准的不准从事农机作业。各级领导要亲自抓,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目标到位, 措施到位, 奖惩到位, 重点抓好责任制的落实和预防事故的措施, 构筑预防事故、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防线。

再次, 提高农机性能和安全设施, 提升农机的整体性能, 健全关于农机生产技术标准的相关法规, 清除农机销售、维修市场上的配件。真正让农民用上安全、放心的农机, 保证农机产品的安全使用,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事故预防机制论文 篇5

遏制重特大交通运输事故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公司交通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xx市交通运输局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实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长治久安。

二、工作目标

推行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推行事故隐患分类分级、闭环管理,逐步实现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治理,形成交通运输安全风险自辩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科学信息化支撑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事故预防预控能力,科学防范和有效遏制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一是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从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形成安全风险目录清单相对的管控措施目录清单,并明确管控措施落实的责任,真正把管控措施落实到班组、岗位,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二是实施安全风险培训教育,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不同岗位的人员了解相对的安全风险,掌握风险的管控措施,能把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实际作业过程中。

(二)着力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控

及时防范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日常监督检查中辨识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即查即改,及时治理整改。确保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做到有记录、有隐患整改通知、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处罚、有整改过程的跟踪督办、有整改到位的确认,确保事故隐患的闭环管理。

(三)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健全涵盖风险辨识评估、风险分类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控等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并把双重机制融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体系运行、达标考评、年度核查的重点内容,构建体系完备、运行规范、管控有效的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完善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质考核,严禁无证上岗作业的违法行为。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高度重视。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是我公司的一项重点工作,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扎实推进,要进一步细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逐级督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统筹协调推进。积极探索经验,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工作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有关问题,保证相关成果实用性、有效性、可推广性。

(三)注重宣传引导。加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理念的宣传,把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作为转变安全生产工作方式、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得意欧晓抓手,营造工作推动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工作考核。

预防和远离生产安全事故 篇6

2007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平均起来每天要发生1387起,死亡278人,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是绝对数仍然非常高。去年,我省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5557起,死亡4202人,这两项指数还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因此,如何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天,围绕预防和远离安全生产事故这个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共求安全。

一、生产安全事故的危害

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是很短暂甚至是瞬间的事情,但其所造成的危害是深刻而长久的,甚至是难以弥补的。其危害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

1、对个人而言:健康和生命是追求理想,成就事业的基础,一旦发生事故而导致肢体残损,疾病缠身甚至失去生命,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对个人来说其影响是最直接、最严重的。

2、对家庭而言:个人是家庭的一员,任何人对他的家庭来讲都是唯一的。生产者遭遇安全事故,不但可能使家庭丧失经济支柱,带来沉重的负担,也给家庭成员的感情带来严重的伤害。一个背负沉重债务包袱和残缺的家庭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3、对企业而言:发生事故则预示着面临巨大的损失,影响生产,损害声誉,严重则导致企业破产关闭,相关负责人甚至还要面临法律的惩罚。举个例子:2007年5月5日,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8人死亡,2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83.44万元。事后,该矿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矿长郝英杰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同时,相关部门依法没收了该矿非法生产销售煤炭所得1314.5万元,并处以违法所得2倍罚款2629万元,两项共计3943.5万元,并依法吊销了该矿相关证照、实施关闭。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发生事故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特别对于那些重特大事故,很多企业本身根本无法承受。

4、对社会而言:事故的发生容易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激发矛盾和冲突。一个事故频发的社会,必定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强调发展固然没错,但很多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设施设备落后,甚至有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为了追求利润,不顾职工生命安全,违法违规生产,导致事故的频频发生。

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部分监管部门的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对于一些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不及时,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难度大,处罚过轻。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弱化,在安全生产的投入上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使监督检查不到位。例如:2007年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4.18”钢水包倾覆特别重大事故、2007年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8.13特别重大坍塌事故,这两起事故有个共同的特点,其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严重失职。应当说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三是不少员工缺乏安全培训,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很多生产企业的一线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企业没有组织他们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缺乏相应的应急技巧,难以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四是我国现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但是目前国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安全生产立法显得滞后,国家现行的相关安全法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制约作用十分有限,对那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业主缺乏震慑力。因而我国目前企业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企业的自律行为,其安全管理效果因企业素质特别是经营者的素质不同有着巨大差别,这是当前各类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预防和远离生产安全事故

(一)突出重点抓教育总结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说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成分,真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多。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生产管理者和职工。因此,我们要把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重点来抓。

首先,作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连,而且与自己的利益也紧密相连,因为一旦出了安全生产事故,领导将被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严厉处分,自己的前途也随之毁于一旦,人生价值的体现也将受到影响。

其次,作为生产者要做到能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克服侥幸心理,自觉加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排除安全生产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三是要让从业人员和群众真正了解所在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危险因素,树立起“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关键时还要有对不安全的生产环境说“不”的气概。

(二)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树立安全监督意识

要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理顺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政府监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要搞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做好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对安全隐患坚决做到原因清、责任明、整改到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监控职工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设备的更新,要监督企业对日常的作业程序、操作规程进行深入检查和修订,并要求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防止任由员工按“老经验”“老方法”盲目操作,从而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同时,还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根本靠法制。要加强安全执法工作,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彻底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酿成重特大事故的,要依法严惩,以儆效尤。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这些法律、规章、制度都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接受国家法令的约束和监督。作为企业,应当强化遵章守法意识,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作为政府的安全监管部门更应当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加强安全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应当说,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党政及职能部门、企业、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通力合作、协同作战、整体联动才能抓好。今年是国务院安委会确定的“隐患治理年”,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进一步降低事故总量。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对此,我们要从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面排查,深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种隐患,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让“安全”这个永恒的主题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

事故预防机制论文 篇7

(1) 全省农机及驾驶操作人员基本情况。截至2012年底, 云南省在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41.38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29万台、小型方向盘式拖拉机8.2万台、手扶拖拉机6.71万台、其他拖拉机500余台、联合收割机1 288台。全省在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达45.38万人。

(2) 全省2012年农机事故基本情况。2012年, 全省共接报农业机械事故58起, 死亡48人, 受伤25人, 直接经济损失81.641万元, 农机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96%;共接报道路上的农机事故20起, 死亡17人, 受伤22人, 直接经济损失23.34万元。农机供油站 (点) 、修理站 (点) 、加工站 (点) 无重大伤亡事故发生。

2 2012年全省农机事故原因分析

(1) 黑机非驾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无证驾驶和操作, 农机无牌作业是农机事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全年因这一原因导致事故发生36起, 致23人死亡、18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6.02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78%、64%、72%、81%。

(2) 未参加年度检验是故事发生的又一诱因。全年共发生此类农机事故19起, 致12人死亡、10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算是38.04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41%、33%、40%、47%。

(3) 操作失误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全年因操作失误发生农机事故18起, 致11人死亡、12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93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39%、31%、48%、16%。

(4) 机件失效是事故发生的隐患之一。全年发生此类农机事故3起, 致4人死亡,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0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7%、11%、13%。

(5) 超速超载、酒后驾驶是事故发生的潜在祸因。全年因超速超载引发事故2起, 致3人死亡, 2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4%、8%、8%、7%。因酒后驾驶引发事故1起, 致1人死亡, 2人受伤,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的2%、3%。

(6) 违法载人是事故死伤人数增加的主要因素。全年因违法载人引发农机事故5起, 致7人死亡、6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算11.198万元, 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11%、19%、24%、14%。

(7) 其他原因。全年因其他原因导致农机发生事故11起, 致5人死亡, 8人受伤,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5万元。分别占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数的24%、14%、32%、3%。

3 农机事故发生的客观影响因素

(1) 农业机械安全配套设施不能完全到位。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各项财政补贴优惠政策, 一些新型特色农机具不断涌现, 特别是高性能收获机械动力不断增加, 许多农机具的功率普遍加大, 车速明显提高, 对驾驶操作技能要求也更高。但部分厂家在生产销售机具时却在相关安全防护设施、标识等方面未能按国家标准要求配置到位。

(2) 农村道路路况复杂、通行条件差。云南省农村道路多在山区、半山区, 坡陡弯急、路面狭窄, 道路一侧多比邻悬崖、深沟, 道路又普遍没有设置完善的安全行车配套设施, 如遇农机行经此类路段时驾驶操作人员出现麻痹大意、违规操作、操作不当等行为, 极易发生农机倾覆、坠崖等恶性事故。

(3) 农机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及投入不到位。一是由于各级政府受财政等因素限制, 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编制还维持着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机监理人员力量不足、老化情况不断加剧, 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力量日渐薄弱, 有的乡镇已无专职农机安全监理员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基础工作。二是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机安全监理的投入按有关要求纳入财政, 导致投入与农机化发展同步增加, 装备不全, 更新不及时, 检验检测、考验场地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三是极少数乡镇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十分突出, 人员借用现象十分普遍。

(4) 事故肇事人的法律责任追究与相关处罚力度不够。由于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还未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建立规范有序的对接平台, 特别有些事故是乡镇先主导处理,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事故处理中或事故处理后才接到报案, 进行事故责任认定, 加之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由于受法律限制, 无法对相关肇事违法人员采取有效的法律制裁措施, 致使事故发生后, 少数肇事人以挣钱还债为由, 继续从事农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农业违法生产, 肇事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 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5) 农机事故整改措施落实不及时。由于云南省许多乡镇存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人员弱化、缺失的情况, 致使事故发生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普遍存在着重事故处理, 轻事故预防和落实整改措施的现象。

4 预防农机事故的工作建议

(1) 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各级农业 (农机) 主管部门要以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率、农机事故死亡人数和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三率”为主目标, 深化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加强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领导, 将农机安全监管措施列入农机化全局工作统筹安排, 在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推广新机具时, 统筹落实机具的安全保障措施和人员培训学习等问题。加强对发生农机亡人事故后续整改工作的督查, 追究肇事者责任, 增强驾驶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向农机生产、销售单位源头延伸, 向现代农业园区、农机合作组织、大户延伸, 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覆盖率。

(2) 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各项措施。将农机安全监管的重点机型落实在拖拉机、微型耕整机等易发生农机事故的农机具上。积极配备农机安全技术流动检测线, 提高安全技术检验质量, 从提高机具安全性能入手, 做好事故防范工作。

(3) 强化农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在农忙季节和重要节假日, 要认真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 下大力气, 重点检查易引发农机作业事故的典型违章操作行为, 强化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保证农机安全大检查向纵深推进, 切实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实处。稳步推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委托农机监理部门实施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 努力实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动态监管常态化, 切实做到农机安全生产防线前移。

(4) 加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重新机具推广、轻操作使用培训考核的做法。要以实现未购机先培训考核, 未提机先持证为目标, 推进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大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

(5) 加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积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向农机手重点宣传易致事故发生的违法、违规驾驶操作行为。广泛深入开展农机安全宣传进集市、进乡村、进学校活动。注重提高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

(6) 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探索推进农机安全监管向生产、销售单位源头延伸, 加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教育和农机维修行业管理, 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人员技能和机械性能保障。

(7)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和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突出强化对基层特别是县乡农机安全监理人员队伍建设, 推进各级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参公管理, 明确农机监理的行政执法地位, 完善农机安全检查、事故处理装备, 健全和完善奖惩考核措施, 切实激发和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人员的履职能力。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 从2012年云南省农机事故概况入手, 分析农机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云南,农机事故,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2012年云南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4]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

煤矿机电事故的预防 篇8

一、科学管理, 预见隐患, 积极预防

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1. 必须坚持以《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为指导, 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提倡“以人为本, 精细管理”的方法,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 科学制订各岗位的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 对煤矿生产全过程实施控制、监督、检查并提出整改措施, 定时间、定人员、定任务, 把煤矿生产全过程出现的问题, 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千方百计地预防,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止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2.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客观规律为指导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 质变和量变又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煤矿机电设备在运行中始终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尽管暂时不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 但是随着隐患的积累, 若不及时根除, 必然酿成重大事故。因此, 建立标准化的设备管理制度、科学的设备保养措施、严格的设备检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要按照设备的四检制 (班检、日检、旬检、月检) 要求, 对所有使用的机电设备进行有计划、按步骤、全方位的维护保养, 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

3. 严格执行《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煤矿机电设备

完好标准》、《煤矿安全规程》、《机电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标准, 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安装、标准化使用、标准化维护和检修。通过制订实施各岗位、各环节的标准化措施, 为设备运行提供一个标准的运行环境, 使设备得到精心维护保养, 抑制煤矿机电事故隐患的滋生, 消除产生煤矿机电事故的环境和条件, 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率。

二、应用科技手段, 保障煤矿机电设备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 是预防煤矿机电事故的根本途径, 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要通过设计等手段使机电设备本身具有安全性, 实现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超前预防。

1. 设备要求。

由于煤矿的特殊性要求, 井下机电设备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严格的防爆要求和完善的电气保护。由于井下空气湿度大, 电气设备受外力作用使绝缘破坏, 易发生触电、漏电、短路故障, 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 因此《煤矿安全规程》第445条规定, 井下电气设备应选择矿用防爆型设备。

(1) 总结分析是预防事故的一个重要阶段, 吸取事故教训有利于措施制订的针对性、有效性。造成煤矿机电事故的因素纷繁复杂, 包括认识、程序、设计、制造、疲劳、磨损、检查和维护保养、人员失误、环境等。为此, 一定要认真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并且在确定了事故原因的同时, 还要将其及时反馈到设计阶段, 进行不断修改, 完善设计方案, 从而制造出更加本质安全的设备。

(2) 不断改进, 实现生产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机械化、自动化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施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以及实现煤矿机电设备本质安全的必然要求。本质安全要求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 就是通过合理分配人机功能, 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操作性和可靠性, 将操作者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降到最低, 从而减小操作差错。

(3) 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是实施本质安全的重要措施。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安全防护、连锁安全、控制安全、自动安全、隔爆安全、可调安全、自动调节安全、跳闸安全、双手控制安全等装置。

2. 认真查找事故原因, 及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使设备更加本质安全。

3. 预防煤矿机电事故, 必须运用安全生产预防原理的本质安全

化原则, 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 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可能性, 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遵循“人机合一”, 实现人的各种特性与机器功能的最佳匹配。

三、确立终生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 提高安全意识

追溯煤矿机电设备事故发生的根源, 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违章作业、违反操作规程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种不安全行为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要想达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必须采取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对策, 通过全员培训和特种作业培训, 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避免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1. 机电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

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操作技能差, 会导致煤矿机电事故的发生, 因此, 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就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 体现了安全管理的广泛性、全面性、群防性的特点, 它要求安全工作必须做到“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守安全”, 严格按照《矿山安全法》第26条规定, 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 才能从根源上预防事故。然而, 在煤炭行业中有些单位不重视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有的只是“走过场”, 忽视安全培训, 轻视安全教育, 对事故的预见性较差, 导致事故发生, 因此, 必须坚持全员培训。

2. 煤矿机电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 除了要进行通用性的安全

地铁行车安全事故预防 篇9

1 行车安全概念

地铁的产品是乘客的位移, 实现位移的必要手段是列车运行, 我们通常把列车运行工作称为行车工作, 在运行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称为行车安全。行车安全是地铁运营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它的质量指标是衡量地铁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2 防范行车事故措施

从历年来地铁发生的行车事故分析, 导致行车安全事故的主要有信号设计不足、车辆制动失灵、调度违章指挥、接发列车失误、司机臆测行车等几个方面。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并提出控制措施。

2.1 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是地铁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安全、效率及质量。地铁信号系统的核心是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ATC) , 它由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ATP)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 (A-TO)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 (ATS) 构成。

如果信号系统不完善或存在缺陷, 将不能很好的预防行车事故, 甚至对地铁行车安全埋下隐患。如2006年6月22日, 美国华盛顿地铁相撞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全自动的列车控制系统未能发现停在站上的列车, 没有发出信号让行进中的列车停下。2009年12月22日, 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列车侧面冲撞事故的原因是采用临时非正常交路折返的情况下, 信号系统错发指令, 向列车发送65km/h的速度码, 造成制动距离不足, 导致列车冲突。因此, 地铁的信号系统在设计时和使用前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铁信号安全相关系统设计时应遵循EN50129 (铁路信号系统标准之一) 的要求, 考虑所有安全相关的整体、系统、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 通过对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安全环节把关, 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2) 在硬件电路方面, 信号设备要严格按照“故障-安全”的设计理念, 信号机电灯电路应由安全继电器控制, 信号机控制模块要具备短路、断路检测功能, 当红灯故障时其他灯位无法点亮, 避免信号显示升级。3) 在软件逻辑方面, 地铁信号必须具备联锁进路防护。即列车在因硬件故障而丢失位置时, 在逻辑上仍处于占用状态, 对其所在区段进行防护, 避免向该区段排列列车进路。4) 地铁信号要安装ATP系统。因ATP系统会根据当前列车的位置为后续列车计算出允许运行的最大目标距离, 并据此计算出后续列车的运行速度, 使后续列车逐渐减速并在前车的安全距离以外停车, 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5) 在地铁开通运营前, 所有的系统设计及现场测试数据应由独立的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审查机构审查, 合格后颁发允许载客运营的安全认证, 获得安全认证的信号才能投入载客运营。

2.2 制动系统

地铁车辆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主要的特点有:1) 在地下隧道、高架和地面轨道运行, 站距短、线路曲线半径小、坡度大。2) 客流量大而集中, 乘客上下车频繁, 高峰时会超载荷运行。3) 因站距短, 需有较高的起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

制动系统按控制功能可分为:1) 常用制动, 列车在正线运行中最常用的制动方式, 主要是为了保证列车精确停车。2) 快速制动, 能够实现比常用制动更大的平均减速度。3) 紧急制动, 列车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制动方式, 紧急制动指令通过列车安全回路来控制。4) 停放制动, 能够实现长时间的停车。5) 保持制动, 主要是为了防止列车溜动。

良好的制动系统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但如果列车的制动系统设计上存在不足或失去控制, 必将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如2010年2月17日, 比利时城铁客车相撞事故发生时, 第三列车正朝该方向驶来, 因列车司机成功紧急制动, 避免了铁轨上的“连环”撞车悲剧。2012年2月22日,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铁列车出轨事故, 初步判断原因与列车未能及时制动或与刹车系统故障有关。为此, 确保车辆制动设备的性能, 对确保行车安全也十分重要, 应该在此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动系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安全性, 宜采用得电缓解、失电制动的模式及失电导向安全的原则。即在列车控制系统内设置紧急制动环路, 该环路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得电状态, 当发生脱钩、超速等危险情况时, 紧急环路失电, 使列车产生紧急制动。2) 列车制动系统应带有自检功能, 每天列车上线前都应启动制动系统自检, 检查制动系统的状态。3) 列车司机室控制台应设有紧停按钮, 确保发生意外情况时, 司机可以通过按压紧停按钮, 已最短的距离停车。4) 停放制动的制动方式应采用弹簧制动, 采取“充气缓解、排气施加”的方式, 与常规制动互相补充。保证当列车发生常规制动失效情况时, 可以通过施加停放制动制停列车。

2.3 调度指挥

地铁运营的行车组织指挥工作, 贯彻高度集中, 统一指挥的原则, 行车调度员就是为适应行车组织特点而设置的行车统一指挥者, 负责组织协调行车有关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的工作, 指挥和监督行车工作的全过程, 保证行车工作均衡协调地、安全准确地运行。

行车调度员的基本任务有:1) 组织指挥各部门、各工种严格按照列车运行图工作。2) 监控列车到达、出发及途中运行情况, 确保列车运行正常秩序。3) 当列车运行秩序不正常时, 及时采取措施, 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秩序。4) 及时、准确地处理行车异常情况, 防止行车事故的发生。

行车调度员的正确组织指挥, 特别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组织指挥, 是保证地铁运输生产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的前提, 是整个行车过程实现安全的重要环节。如2008年4月28日, 胶济线列车相撞事故的原因就是济南局列车调度员漏发了调度命令, 导致列车超速后脱轨。2011年9月27日, 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的一个原因就是地铁行车调度员在未准确定位故障区间内全部列车位置的情况下, 违规发布电话闭塞命令。为防止调度指挥人员违章指挥或人为失误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 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 列车运行正常时, 行车调度员要注意监控列车的运行间隔, 发现两车距离过近时要提醒司机注意, 保障列车安全距离。当中央设备无法监控时, 行车调度员应根据车站的报点, 人工铺画运行图, 掌握正线列车的间隔。2) 若发生列车无信号保护时, 行车调度员应采用多停、扣车或限速等办法使全线列车运行速度降下来, 并及时采取其他的安全控制措施。3) 当需要非正常进路行车时 (小交路折返、站前折返、转线、反方向运行等) , 行车调度员应将有进路冲突的列车扣停在至少一个列车进路, 防止列车冲突。4) 行车调度员在办理列车进路时, 要严格执行双人确认制度, 防止错办、误办列车进路。在授权列车越过故障的信号机或信号区段时, 必须与司机严格确认, 确保司机正确理解调度命令, 防止司机误接调度命令行车。

2.4 接发作业

地铁列车正常行车时, 由信号系统自动控制, 车站不需要接发列车, 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时 (信号故障需人工排列进路或列车退回车站等) 才须接发列车。

虽然车站接发列车已经不经常用到, 但因作业人员业务生疏、麻痹大意、违章违纪等因素导致的行车事故, 也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如2011年9月27日, 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接车站值班员在未严格确认区间线路是否空闲的情况下, 违规同意发车站的电话闭塞要求, 最终导致地铁10号线1005号列车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因此车站作业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严格执行规章规范, 保证接发列车作业安全, 也对行车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要做到:

1) 办理闭塞作业时, 必须认真确认区间空闲。要检查确认前一列车是否完整到达;通过闭塞设备确认区间空闲;区间有否列车占用;区间是否封锁;区间内设有道岔时, 还要确认道岔开通位置正确并已锁闭。2) 准备列车进路时, 必须确认线路空闲, 以防止线路上存有机车、车辆及其它危及列车运行安全的障碍物等。如果进路上有道岔, 要对道岔逐个确认, 确认道岔位置正确及按要求加锁后, 方可报告接发车进路准备妥当。3) 办理行车凭证时, 必须认真严谨, 注意防止因差错而造成行车事故。交付行车凭证前, 要再度核对确认, 对其使用日期、区间、车次、地点、电话记录号码或调度命令号码等必须逐字逐项复诵, 认真进行核对经确认正确无误后, 方可交付使用。4) 行车指令传达时, 必须使用标准用语。车次必须准确清晰, 用语必须准确完整, 禁止用简化用语代替复诵制度, 要保证联控到位。

2.5 列车驾驶

列车运行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行车工作的影响。而司机作为列车最直接的监控者和操作者, 必须有熟练的业务技能和高度的安全意识, 并且要能够不断学习与遵守规则的素质才能确保运行正常进行。

司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行车的最根本要素, 可以说司机是把好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国内外同行业多次事故表明, 由于司机安全意识不强, 业务素质不高, 行车纪律松弛、制度执行不严, 疲劳行车、情绪开车等原因造成多起行车事故。如2006年7月3日, 西班牙巴伦西亚地铁出轨并倾覆事故的原因, 是列车超速行驶。2009年5月8日, 美国波士顿地铁追尾事故,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列车驾驶员在发送手机短信, 没有对信号进行确认。因此, 保证司机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严格按照安全制度、行车规则执行乘务驾驶任务对防范行车事故有重要意义, 具体应做到:

1) 正常情况下, 司机动车前要认真确认各个行车要素和行车凭证, 严禁臆测行车、盲目赶点, 严格落实呼唤应答、手指口呼制度, 避免安全措施流于形式。2) 列车运行过程中, 司机要加强对列车状态的监控和前方进路的瞭望,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如果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时, 立即采取紧急停车的措施。3) 司机在接收行调命令时, 要严格执行复诵制度, 对于行调发布的降级模式及列车进路的命令要认真确认, 并将调度命令记录到《司机手册》上, 确保调度命令正确执行。在接到授权越过故障信号机或信号区段时, 司机必须认真确认允许越过信号机的编号或故障区段的位置, 并严格限速通过, 防止发生意外。4) 司机对线路情况熟悉, 对线路上的弯道、信号机分布和限速情况要掌握到位, 在行经特殊路段时必须按照规定要求限速运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 设备的本质安全是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 我们要从设备质量入手, 确保设备功能符合要求和状态良好;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行车安全的根本保证, 只有行车人员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达到行车作业的标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因此, 信号保护系统、车辆制动系统、调度行车指挥、车站接发列车、司机驾驶列车五个方面我们都不能松懈, 这样才能确保地铁行车安全。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地铁及同行业发生的行车安全事故分析, 找出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 并针对性的提出控制措施, 提高地铁行车安全。

关键词:行车安全,信号系统,制动系统,行车指挥,接发列车,驾驶作业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 地铁设计规范.

[2]GB/T7928—2003, 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吴汶麒.国外铁路信号新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6]诸蓉萍.移动闭塞技术及其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4.

[7]张超.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5.

微耕机安全事故预防 篇10

1 满足安全技术要求是预防微耕机安全事故的首要环节

生产企业应把好质量关, 在提高微耕机性能的同时, 把微耕机安全放在首位, 防患于未然。保证出厂的每一台微耕机装配完整、安全标志齐全、安全防护到位, 满足下列安全技术要求:

(1) 微耕机设计, 应按GB 10395.1规定, 满足安全要求。

(2) 微耕机应装配急停装置, 满足GB 10395.10中6.1条“机器操纵手柄上应有操作者手离开手柄后, 使刀片自动停止运转的装置”的要求。

(3) 应在微耕机危险部位标注永久性危险警告安全标志, 其标志应符合GB 10396的规定。标志上必须有耐久的胶带;标志必须能经受各种环境条件, 并在正常清洗时不褪色、脱色、开裂和起泡, 保持清晰;标志应能经受高压冷水的冲洗;标志经用水浸泡过的抹布擦拭15s后, 再用汽油浸泡过的抹布擦拭15s的试验之后, 应清晰可见, 不出现卷边, 不能轻易拆移。

(4) 微耕机的所有运动件都应视为危险件, 特别是可能发生挤压或剪切危险的部位, 接近操作者工作位置的旋转工作部件, 外露危险件应有可靠的防护装置。

(5) 旋耕刀等旋转工作部件防护。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应有固定的防护装置, 覆盖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向后的角度与垂直方向应不小于60°;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防护装置的长度大于等于600mm, 若总工作幅宽小于600mm, 其防护装置长度应不小于工作幅宽;连接手把末端的中点在水平面内的投影点和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的回转外缘在同一水平面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900mm, 当水平手把与微耕机的运动方向不平行时, 该距离应不小于500mm;在手把之间应有横杆, 横杆应置于离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的回转外缘大于500mm处, 以防止操作者接近。如果距离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的回转外缘550mm处手把间距小于320mm, 则可以不设置横杆;旋耕刀等旋转工作部件应有永久性危险警告安全标志, 指明操作者的脚应远离旋耕刀或旋转工作部件, 安全标志尺寸、颜色和文字应符合GB 10396的规定。

(6) 各防护装置必须有足够的强度,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得产生裂缝、撕裂或永久变形, 且不应妨碍机器操作和日常保养。

(7) 防护装置应固定牢固, 无尖角和锐棱, 在极限使用温度条件下其强度应保持不变。

2 落实安全操作培训是预防微耕机安全事故的基础

目前微耕机的操作培训一般都由经销商执行。经销商不应该只顾追求销量和利润, 而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忽视对微耕机购机用户的安全操作培训;应该从已经发生的微耕机安全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 把用户的安全操作培训执行到位, 让微耕机操作人员经过培训, 增加对机器的了解, 增强安全意识, 为规范操作微耕机打下基础。

3 按规范操作是预防微耕机安全事故的关键

微耕机用户总体文化水平不高, 安全意识淡薄, 心存侥幸, 对微耕机使用说明书中明示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够重视, 很多微耕机伤人事件正是因为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 在微耕机的使用过程中更应注意以下安全操作事项:

(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 认真阅读微耕机使用说明书, 特别是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要引起高度重视。

(2) 严禁疲劳操作、酒后操作;严禁载人;严禁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田块作业。

(3) 严禁拆下微耕机急停装置和安全防护罩操作。急停装置在保障操作人员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的用户为了操作方便, 自行拆下该装置, 埋下了安全隐患。

(4) 发动机启动前必须使离合器处在分离位置, 变速杆放在空档, 以防旋耕刀意外旋转伤人。

(5) 在更换刀具、清除杂草、检查维修及添加油料时, 必须在发动机停止运转后进行。

(6) 田间作业倒档时, 必须集中注意力, 小油门, 以防机器后退时伤人;身后至田埂距离小于1米时, 严禁使用倒档。

(7) 田坎间转移或过沟坎时, 务必换成胶轮, 用人力移动;严禁在发动机运转且装配旋耕刀的情况下采用前拉后推的方法过沟爬坎。

浅谈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 篇11

1.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

从发生事故的客体看,主要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好,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劳动组织不合理,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缺乏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与生产秩序。

从发生事故的结果看,凡作业离地面越高,冲击力越大,伤害程度也越大。但也得注意亚高处坠落的预防。

从发生事故的类型看,高处坠落事故最易在建筑安装登高架设作业过程中与脚手架、吊篮处、使用梯子登高作业时以及悬空高处作业时发生;其次在“四口”、“五临边”处,轻型屋面处坠落;尚有在拆除工程时和其他作业时发生坠落事故。

1.1人的不安全行为

(1)作业者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反应迟缓,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增多,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使之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误或思维判断失误增多,导致事故发生。

(4)作业者习惯性违章行为。如酒后作业,乘吊篮上下,或在无可靠防护措施的轻型屋面上行走。

(5)作业者对安全操作技术不掌握。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挂钩未挂在牢固的挂钩地方。

(6)缺乏劳动危险性认识。表现为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种糊涂观念,如“飞鸟拉粪,哪会落在我头上”、“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脚”等,都将增加不安全因素,导致事故发生。在行动上表现为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

(7)操作时弯腰;转身时不慎碰撞杆件等,使身体失去平衡。

(8)走动时不慎踩空或脚底打滑。

1.2物的不安全状态

(1)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头板或铺设不平稳。

(2)材料有缺陷。如竹杆使用青嫩、枯黄、黑斑、虫蛀以及裂纹贯通二节以上的毛竹。

木杆使用易腐蚀易折裂以及枯节、中心眼的木杆,钢管与扣件不符合要求。

(3)安全设施失效或不齐全。如人字梯无防滑、防陷措施,无保险链。

(4)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如未绑扎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杆损坏,操作层下面未铺设安全防护层。

(5)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

(6)材料堆放过多造成脚手架超载断裂。

(7)安全网损坏或间距过大、宽度不足或未设安全网。

(8)“四洞口”、“五临边”无防护设施或安全设施不牢固、或已损坏未及时处理。

(9)屋面坡度超过25°,无防滑措施。

1.3方法不合适

(1)行走或移动不小心,走动时踩空、脚底打滑或被绊倒,跌倒。

(2)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

(3)登高作业前,未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1.4管理的不到位

(1)脚手架搭设方案指导性不强。

(2)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未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作息时间。

(3)安全教育不到位。如从事高空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或未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态度教育,使他们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

(4)安全检查不仔细,流于形式:脚手架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或草草验收了事。在使用前未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

1.5环境的不符合

(1)超过6级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从事露天高空作业。

(2)在照明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事夜间县夜间悬空作业。

2.高空坠落事故预防

2.1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应当加强对高处作业人员安全态度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减少作业风险。

组织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对有关规程、标准进行学习。

寻找事故发生规律,做好高处作业人员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的安全防护工作或将其调离岗位。

2.2控制物的因素、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把好材料关,施工中所搭设的脚手架必须坚固、可靠,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施工正条件设置安全网,安全网必须经过试验,以100kg重的沙袋从10m高处抛下,沙袋落网后安全网的网绳、边绳和系绳均不断,方为合格。

坚持“四口”、“五临边”防护措施。

悬空作业人员或具有危险性的高处作业应挂好安全带。安全三必须三证齐全。

2.3控制操作方法因素,防止违章行为

为预防坠落事故,首先应尽最避免采用高处作业的方式,其次对不属于高处作业的工程,也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应当及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息时间,防止高处作业人员产生过度生理疲劳。

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对安全生产工作业绩与年终分配考核结果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事故的发生与预防 篇12

1 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农机手安全法制观念差

农机手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 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不懂安全操作规程, 导致农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

1.2 农机手无证操作, 技术差

据了解, 大部分的农机手是之前从事农耕的农民, 无农机驾驶经验, 属于无证驾驶。这些农机手多不懂安全操作技术, 遇到紧急情况, 容易惊慌失措, 对危险情况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 增加了农机事故的发生概率[2]。

1.3 农村农机需求量巨大, 农机手受利益驱动, 易忽视农机使用安全

现阶段, 农村有很大的农机应用空间, 加之现有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一旦处于农作物收获季节, 农机的需求量空前巨大, 有些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受作业量多、收入多的思想驱动, 超负荷作业, 疲劳驾驶, 忽视农机安全, 违规操作。甚至对机动车重使用, 轻保养, 导致农机带“病”作业, 留下事故隐患[3]。

2 农机事故的预防

2.1“堵”在源头

2.1.1 加强农机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

目前, 有些农村信息闭塞, 交通不发达,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机手多缺乏相关的农机技术培训。鉴于此, 农机管理部门应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村, 上门入户向农机手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使农机手明白驾驶证是驾驶人的驾驶资格技术证明, 车辆号牌和行驶证是拖拉机、收割机取得合法行驶权的凭证;使农机手明白驾驶操作人员无证, 车辆不挂牌是违法行为, 会受到法律制裁。

2.1.2 多方面结合提高农民素质。

将农机事故作反面教材, 向农民群众宣讲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营造农机安全驾驶的氛围[4]。定期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讲学活动, 深入田间地头, 辅导农民;定期检查农民对农机安全驾驶的掌握情况, 做到严格督查农机安全工作;创办农机安全示范村, 并予以奖励, 提高农民农机安全使用意识。

2.2 严把“三关”

2.2.1 把好培训考试发证关。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加强驾驶证考核制度的管理, 督导农机驾驶培训单位严格执行《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确保驾驶员培训质量。督导农机驾驶培训单位对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人员坚决不予颁发驾驶证。

2.2.2 把好农业机械入户关。

农机监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 切实做好农机牌证的核发工作。做到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农机车辆不予办证上牌, 异地的农机车辆不予办证上牌, 不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不予上牌办证。

2.2.3 把好农机年检和驾驶员审验关。

在一年一次的农机年度技术检验中, 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 逐台检验, 做到人、机、证三见面, 确保农机的技术状态良好, 安全性能可靠有效。对于不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不予通过年检。严格驾驶员审检制度。对驾驶员进行安全驾驶、遵章守法教育, 组织驾驶员进行驾驶理论或操作技术学习, 并做到人、证两见面[5]。

2.3 严控过程

2.3.1 根据农机事故发生规律, 严格执行农机安全工作。

严控过程即严格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强化过程控制, 全面消除农机事故隐患。据农机事故档案资料显示, 农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般规律性, 其常发生在农机工作运行中[6]。其中, 乡村道路的事故比农田作业事故多,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事故比固定农机作业的事故多, 农忙季节比农闲时事故多。针对农机事故发生的规律, 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展开农机安全大检查, 组织人员对重点路段、区域和事故多发点进行监控检查, 要重点整治拖拉机非法载人, 整治黑车非驾, 整治超速超载, 整治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的现象, 排查事故隐患,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2.3.2 实施多措并举, 逐步推进农机安全工作。

一是在农机投入农业生产前夕, 召开乡镇村农机安全生产动员会议, 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制订农机安全作业措施。二是组织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 讲解农机构造、工作原理, 传授农机安全操作技术。三是是开展田检路查, 纠正机手违章作业行为, 消除不安全的隐患。四是帮助农民维修有故障的农机具, 使之技术状况良好, 减少农机事故发生[7]。

农机安全工作事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稳定。这是科学发展观内涵中“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推进蒙山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上水平, 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因此, 农机管理部门的相关单位要尽职尽责, 认真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按照“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在实践中针对特点, 突出重点抓预防, 关口前移, 层层把关, 防微杜渐, 才能有效遏制各种农机事故的发生。

摘要:阐述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 以为推进农机安全工作的开展、营造和谐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事故,发生,预防

参考文献

[1]岳文涛, 董学良.影响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1) :336.

[2]何建文.农机事故逐年上升衡水市农机安全生产任重道远[J].中国农机监理, 2011 (10) :33-34.

[3]杨铭伟.对农机事故多发的理性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1 (5) :85.

[4]郑强.多措并举提高农机监理执法水平[J].河北农机, 2011 (4) :63-64.

[5]农业部出台意见加强农机事故应急管理[J].河北农机, 2011 (1) :21.

[6]冯本钦.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县级农机检测工作[J].现代农业装备, 2011 (6) :45-46.

上一篇:现代矿井机电管理下一篇:责任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