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控制

2024-11-04

事故预防控制(精选12篇)

事故预防控制 篇1

0 引言

由于煤层地质的不可预见性,钻孔发生抱钻、卡钻、掉钻的可能性时刻存在。避免此类事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当遇到未知的地质情况时,及时撤钻!虽然如此,但发生此类事故的不确定因素又使得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绝对性的避免抱钻、卡钻、掉钻。所以说,有效地实施设备打捞是深孔定向钻进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程序,也是深孔钻进中的另一项关键工艺。

1 工程简介

为解决采面上隅角瓦斯及采空区瓦斯问题,使采空区大量瓦斯得到回收利用。依照矿方要求,决定在平沟煤矿1606施工高位瓦斯抽放钻孔,按要求钻孔轨迹距1606采面间距大于采高的3-5倍。所以,钻场布置在1606高位抽放巷道中,钻孔穿过15#煤层,进入14#层,沿14#煤层钻进。

1.1 钻孔设计

高位钻孔采用开采层顶板岩层走向布置,定向水平长钻孔代替顶板瓦斯抽放巷道,进行采空区及采面上隅角瓦斯的抽放。

1.2 抽放方法

采用顶板高位钻孔抽放采空区、采面上隅角及围岩的瓦斯。

该钻场钻孔于2010年5月9日施工完毕,共施工6个高位抽放钻孔,合计3255米。后进行联网抽放,现1#孔抽放瓦斯浓度平均为6%、3#孔抽放瓦斯浓度平均为25%、4#孔抽放瓦斯浓度平均为35%、5#孔抽放瓦斯浓度平均为35%、6#孔抽放瓦斯浓度平均为36%。

2 软煤层瓦斯抽放钻孔的施工

2.1 因神华乌海能源平沟煤矿现施工钻孔的煤层均比较松软(煤层坚硬性系数平均≤0.5),给钻孔施工带来很大困难,钻孔无法成孔,每钻进20-30米,钻孔就出现塌孔现象,这样,无法直接将钻孔轨迹布置在煤层中。在施工9#煤层钻孔时,钻场布置在9#煤层中,在煤层中施工屡次失败后,决定将钻孔轨迹布置在煤层顶板里,钻孔轨迹穿过9#煤层进入顶板,沿顶板钻进,成“梳子”状布置钻孔,主孔施工到位后,每隔50米施工一个下行钻孔,钻孔穿过煤层见煤层底板终孔。这样避免了塌孔、抱钻事故的发生。

2.2 软煤层瓦斯抽放钻孔的施工在施工平沟煤矿16#煤层瓦斯抽放钻孔时,因该层煤层也比较松软,煤体内瓦斯压力也比较大,在16上#施工了两个钻孔没有成功后,通过分析煤层地质资料后,决定将钻孔布置在16中#,16中#为煤岩互层,相对16上#比较容易成孔,现1#孔已成功施工完毕,下几个钻孔也将按照1#孔的布置方法进行。这样,避免了在施工钻孔时出现的一系列事故。

因此,在特殊煤层里施工钻孔,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必须了解该层位的详细地质资料,尽量将钻孔轨迹布置在比较容易成孔的层位,且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细致的贯彻,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的轨迹进行施工。每个钻场的一个钻孔比较重要,井上下的实钻记录要准确、详细。确保能为下几个钻孔的设计作依据。技术人员要给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贯彻,包括钻孔层位、设计目的、煤层地质情况等。

3 事故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3.1 平沟煤矿1606高位瓦斯抽放钻场钻孔施工情况及掉钻原因分析:

造成此次抱钻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地质因素。因14#煤层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所以只能通过钻孔施工来探明地质条件,这样就加大了钻孔施工的风险,前几个钻孔的施工也并不顺利,都出现过轻微的抱钻事故,但都经过现场实践经验,将钻具退出。1#孔于5月1日开始施工,当主孔施工至255米(上下偏差为9.27)时出现过塌孔现象,但经过处理,钻具顺利提出,当时通过分析,在该地段出现破碎带,而且不在同一层,而是呈“蜂窝状”。于是在222米处重新开分支孔,当钻孔施工到423米处时,测量探管电池筒电压不足,测量数据误差大,无法正常施工,因此将所有钻具全部提出,更换完电池筒后,又将钻具重新放到孔内,这样就对钻孔轨迹进行了新一次的扫空作业。之后,施工至492米(上下偏差10.09)处突然出现抱钻现象。此次抱钻较为严重,致使钻具无法通过正常回转、起拔等处理手段将钻具提出。当班与西安厂家取得联系,11日厂家来人下井继续处理,在起拔压力达到20Mpa时,反复操作了一个班,仍然没有将钻具退出,因此制定出退钻措施。结果套孔至194米处,出现套孔钻杆断裂至192米处。

经过几次套孔打捞,均未成功。最后经过设计及生产单位协商,决定采用打巷道方法将钻具取出(因1#孔靠近1606上巷,具备采用打巷道打捞条件)。于2010年7月21日,成功打捞出钻具。

3.2 平沟煤矿0910瓦斯抽放钻场钻孔施工情况:

当时正施工2-1#孔分支五:施工至231米处塌孔、发生抱钻事故,经过来回划孔、起拔,将钻具取出。

抱钻原因及成功取出钻具经过:

2010年10月16日夜班,当时施工2-1#主孔,施工210米钻孔开始返水、返渣不正常,施工完231米,测量、调整、加接钻杆完毕后,向孔内送水,出现泥浆泵憋压现象,同时无法起拔,夜班人员加固钻机,尝试拔出钻具,但没有成功,早班接班后,重新对钻机进行加固,向孔内送水,同时别回转,别起拔,当时钻机起拔压力达15Mpa, 泥浆泵不让超过4Mpa,钻具开始回转,同时慢慢退出,直到退出3根钻杆后,钻机起拔压力、泥浆泵压力才恢复正常。

4 结论

钻探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的应用技术。不能一味追求进尺,当地层改变或孔深增加时,要及时调整钻进工艺参数(钻压、转速、泵量),防止造成设备、钻机受损。钻进过程要求给进压力根据钻进岩石的种类做不同调整,而给进速度则要自动适应钻速的变化。

综上所述如各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上述现象及原因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或采取有效的措施均有可能掉钻、卡钻和埋钻事故的发生。

摘要:ZDY6000LD型煤矿用履带式全液压坑道钻机, 是西安煤科院钻探研究所生产的一种低转速大转矩、自行式全液压动力头式坑道钻机, 适于孔口动力的大直径近水平深孔钻进和孔底动力的螺杆马达定向钻进。该钻机为煤矿井下大口径瓦斯抽放孔及其他工程孔的施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装备;该钻机具有结构合理、技术性能先进、工艺适应性强、操作省力、安全可靠、运输方便等优点, 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煤矿井下中深瓦斯抽放孔的施工。而影响钻孔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等。现结合神华乌海能源平沟煤矿矿井钻探施工常遇事故及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及论述。

关键词:抱钻,卡钻,掉钻事故,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1]《天荣公司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施工技术汇编》.

[2]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文/肖德成.

[3]来源:《今日科苑》2009年第14期/何跃/肖畼.

事故预防控制 篇2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分布面广,保有量大,作业环境复杂,运用范围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农机安全生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尽管在各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事故呈下降趋势,但农机事故四项指标的绝对值依然偏高。据德州市农机监理站统计,2007年全市共发生农机交通事故70余起,死亡7人,受伤51人,直接经济损失24.07万元,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因而,农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和预防农机事故,已成为新时期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要掌握规律,排除一切干扰和影响,才能做好农机事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控制论作为现代管理的一门重要科学,为我们研究农机事故发生规律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方法,是掌握农机事故规律,对其实施有效控制、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最优状态的重要科学理论。农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车、路、管”诸方面因素构成的,预防农机事故是一个多方面、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人、车、路、管”四个环节,实施有效控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

一、确定目标,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预防控制

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依据,要做好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就必须依据上级有关指示及本单位的实际(农业机械管理数量、作业项目、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机械技术状态及地理环境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再根据目标进行预测,对容易出事故的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实行预防控制。

第一要抓好拖拉机驾驶员思想的预防控制。构成现代交通的三大要素是人、车、路,同样农机交通安全程度取决于人、车、路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取决于个人要素的完善程度,而人的因素是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农机事故往往是在道路车况,甚至驾驶员的技术都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纯粹因驾驶员技术水平差或道路、车况不好造成农机事故并不多见。正如人们经常见到的“天气、路况差事故少,条件好事故多;旧车事故少,新车事故多;车队事故少,单车出事多。”这种现象虽然并非绝对,但却反应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在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驾驶员的素质,而素质中思想素质比技术素质更与安全紧密相关。所以要预防农机事故,必须优先抓好拖拉机驾驶员思想的预防控制,针对不同人员不同的思想反应,针对不同的生产特点,运用系统整体性原则,提前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安全责任感,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第二要根据农机安全生产任务,预测安全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施预先控制。首先是在组织领导上实行预先控制。工作的好坏,均与组织领导密切相关,农机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机安全生产情况,合理组织领导力量,如采取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做法,同时根据完成任务的道路情况、人员情况,预先做好执行任务的技术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第三要利用规章制度实施预先控制。规章制度来源于实践,并带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预防性。因此,一要强化法律法规、行政规范,即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二要强化检查监督,保证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带有预先控制的具体可行的制度。

二、适时评价效果,实施反馈控制

有效目标,预防控制的确定,只能说是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的第一步,要想得到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环节是安全生产的整个过程,即“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预测,发现潜在的问题,判断事物发展趋势,以便防患于未然”。为达到这一要求,应注意实施正负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反馈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二是发现安全生产中好的方法,及时总结推广,进行正面引导。为此,必须实行全员管理和层次管理,从整体上把握安全无事故工作的主动权。一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二要定期分析评价安全生产形势,预测事故趋向,研究对策,提出下一步的控制措施;三要定期评估安全工作效果,进行总结表彰,推广成功经验,查找事故苗头,发现问题从快从严处理;四要健全反馈控制组织,各级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组织,经常评价安全效果,主要采取多种渠道预防农机事故。

三、重视相关因素,实施分类控制

充分利用相关要素的作用,是增强管理效应的有效方法,不仅强调要素的个体效应,而且十分重视要素的群体效应,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如车辆技术状态、道路通行条件、农机管理水平等。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实施分类控制。

一是抓重点环节,加强农机管理,始终保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态。车辆的技术状态,是车辆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车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保修、保养以及调整不及时等多种原因,使车辆的技术状态变差,造成转向、制动等关键部位失灵,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为此,必须严格坚持车辆技术状态检查制度,逐步形成车辆年检审、定期田检路查、抽查和驾驶员途中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检查体系,及时发现问题,随即解决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抓主要方面,加强研究,提高驾驶员在复杂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及驾驶能力。道路状况是发生农机事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方面。就目前我国道路状况和水平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建造不符合条件,道路窄、坡度大,交通标志设置和安全设施不完善,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对此必须严把驾驶员的培训关,重点抓好驾驶员新训和复训两个环节。针对各种复杂道路的特点,强化训练,探求各种复杂道路条件下正确的驾驶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农机事故的发生。三是抓关键因素,强化管理手段,实行有效控制,不断提高农机管理水平。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凡是管理松懈、纪律松散的部门,其事故发生率就高,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农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权,实行全方位、全时间、全员额的“三全”管理和层次管理。全方位管理对驾驶员队伍和农业机械的所有部位、空间和要素不留空隙,无处不管;全时间管理就是对重点农机作业单位或农机大户的农业机械采取不间断管理,防止失控,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全员额管理就是从接受管理,到共同参与管理,使所有驾驶员即是被管理者,又成为管理者;层次管理就是发挥各级农机职能部门作用,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把关,彻底堵塞漏洞。在全系统内积极开展查思想认识、查作风纪律、查制度落实、查事故隐患的“四查”活动,提高全体人员预防农机事故的自觉性。

幼儿安全事故及其预防 篇3

在幼儿的伤亡原因中最多的就是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故,对婴儿来说也是如此。孩子事故的发生,大部分应由其父母负责。因此,必须注意预防,一旦出事还要懂得应急处理的方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婴幼儿来说发生较多的事故主要有:从高处掉下来时的撞伤、误吞东西、喝错液体、烫伤、窒息(如溺水时)、眼耳鼻进入异物、骨折、脱臼、触电、虫咬、被动物咬、中暑、流鼻血、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以及平时经常会受的一些伤(摔伤、碰伤、刮伤、刺伤、割伤等)。

预防对策的根本是父母对孩子的注意不能有丝毫放松。因为事故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发生,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程度来决定,到底是要随时都在孩子身边,还是保持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还是把危险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事故发生时的注意事项

要冷静、及时地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

因为孩子是不断尝试着,不断经历着新的冒险而成长起来的,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碰了、扭了、刮了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如果父母采取过分保护的态度,那么孩子可能会老也长不大,最终变成一个病弱或者消极的孩子。

对于轻伤,应泰然处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即可,切不可火急火燎的。要是父母自己就沉不住气,会使孩子伤痛的感觉放大,而且会为以后孩子的软弱埋下种子。正确的做法是:先问一下孩子痛吗,然后告诉孩子伤不重,稍微忍一下就过去了。在做完必要的处理之后,告诉孩子这下没事了。

如果是重伤应马上送往医院

如果是重伤,则必须带孩子去专门的医院。这时仍然需要父母沉着的态度。如果父母不知所措,那孩子就会更加害怕,痛苦也可能加重。

能做应急治疗的,应马上进行,耽误不得。或视情况叫救护车,或直接送往医院。如果这时家里没有别人,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可以请邻居帮忙打电话等等。因此平时就应注意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

伤口和出血

要注意细菌感染

摔伤和割伤

用水把伤口洗净

伤口有土或其他脏物时,要用流水冲洗干净。尤其是在混凝土和碎石路上摔伤的,伤口会沾上很多小沙粒,因此必须冲洗干净。

给伤口消毒

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贴上伤口专用药膏

用消过毒的纱布抹上伤口专用药膏,也可缠上绷带。如果伤口不大,只用消毒纱布贴上伤口专用药膏即可。

出血严重时应先止血

在伤口处垫上几块消毒纱布,用手从上往下使劲按,或者用绷带紧紧缠绕。如果是手或脚受伤,应马上去医院。

如果持续疼痛,或是不能消肿,很可能是有刺或玻璃还没有取出,或者是严重的伤筋动骨了。因此,必须去看医生。

刺伤

刺伤似乎伤口较小,但因为很可能伴随较深的细菌感染,其实很危险,有可能化脓或得破伤风。应马上去看医生。

小刺可用镊子拔出来

镊子或针必须要事先消毒。点燃火柴消毒是较为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拔刺

如果刺已露出头时,可用镊子直接拔出来。如果没有露出头,就要先用针挑一下再拔。

将血挤出再消毒

刺拔出后,要先挤血,再用双氧水等消毒后涂抹伤口专用药膏。

碰伤和夹伤

首先是降温

手指在某处受到夹伤或碰伤肿起来时,应首先用在冷水中浸泡过的毛巾或冰袋降温。

有伤口时,先止血再消毒

可先垫着纱布用力按,或用绷带勒紧止了血,再用绷带缠好。

皮下出血是由碰伤时毛细血管破裂渗出的血瘀在皮下造成的。因为青一块紫一块的,很让人担心。其实不作任何处理,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的。因碰伤而在头上形成的包也是同样的道理,是由于头部的骨骼和皮肤之间形成血肿而造成的。眼睛周围形成的深青色,也是同样情况,只要2~3天就会开始消失,因此不必担心。

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篇4

近些年来风偏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由此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于风偏事故的起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深入地探究, 因此得出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起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其中引起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外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届当中的强风暴雨引起的, 这些恶劣的天气情况是导致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直接原因。然而引起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内因主要是由于输电设备抵抗外力侵扰的能力较差, 对于狂风暴雨等自然界的恶劣天气不能够有效地阻挡。既然知道输电设备的风偏事故是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引起的, 那么就应当以此为出发点, 探究输电设备的设计参数、运行维护和实验方法等方面,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 争取将风偏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提升高压线路的正常运行,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应有的力量。

1. 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分析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 国家电网系统在2003~2008年之间, 由风偏事故造成的电路跳闸总共有244起, 在这224起风偏跳闸事故中, 有210起风偏事故是由于导线塔放电, 占据着总事故数的85%。在这210起风偏事故中, 有185起风偏事故是由于对塔身放电引起的, 有时15起风偏事故是由于对横担放电引起的, 有9起风偏事故是由与对拉线放电引起的。还有一部分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输电设备与周边的建筑物搭配的不尽合理, 因此导致输电设备对周边的障碍物进行放电, 由这一原因导致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总共有30起, 占据了总共事故数的12%左右。有上述统计可知, 上述两起原因是由引起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主要原因, 总共占据了事故数的98%左右。目前我国输电设备风偏事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发生的次数较多, 因此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发生输电线风偏事故的线路有单回线和双回线, 输电塔有耐张塔和直线塔。其中耐张塔指的是跳线对塔构架放电;直线塔主要是导线和金具对塔臂放电。

当然发生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最本质原因还是由于受到外界各种不利条件的影响, 使得输电设备上的导线与杆塔, 或者导线与导线之间距离减小, 彼此之间的影响增大, 使得电气强度不能够耐受系统最高运行电压时产生了放电现象。当输电设备的线路处于强风暴雨的环境之下, 特别是在某些微地形区, 往往会产生非常奇妙的现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包线风, 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强风使得绝缘子串倾斜于杆塔方向, 使得杆塔与导线之间的间隙不断减小, 距离减小会导致不能够满足放电的最低电压, 然后会产生闪络现象。

2. 输电设备到献血挂高度增长对风偏事故的影响

伴随着导线悬挂高度的增长, 风速也会不断地增加, 因此会增强放电的几率。输电线路在高空中受到风力作用时会发生明显的摇摆现象, 当导线左右摇摆时, 会引起导线与杆塔和导线与周围树木之间距离减小, 当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 电气强度不能耐受系统最高进行电压时, 这会产生放电现象。这一放电现象称之为线路的风偏放电闪络。近些年, 国内的风偏放电闪络事故时有发生, 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 通过研究分析显示, 引起风偏放电闪络的主要原因也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是由于自然界的强风暴雨影响。内因则是由于输电线路不能够抵御外界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线路风偏角的设计能够提高输电线路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 降低风偏跳闸事故的发生。影响输电线路风偏角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压不均匀系数、最大设计风速和风速高度换算系数等。在国内外关于输电线路风偏角设计方法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存在着些许差异。针对我国输电线路风偏角设计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应当由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以此才能够选取合适的输电风偏角, 从根本上增强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降低输电线路的风偏事故发生。

二、防止输电线路风偏放电的对策

1. 优化设计参数

由于在微地形地区更容易发生输电线路的风偏事故, 因此在这一地区更应重视对气象材料的收集, 当恶劣天气发生时, 能够做到及时地应对。根据实际的环境条件, 选取优化设计参数, 提高输电线路设计阶段的安全裕度, 以便能够提高局部风偏设计标准。

①对于500kV的输电线路

对于500kV的输电线路, 应当避免在导线一侧安装脚钉, 同时也应当避免突出物出现在悬垂线夹附近。在满足以上两种情况的前提下, 在我国的海拔较低地区, 有效地借鉴了美国输电线路的架设经验, 也就是选取了线路带电体与构架的最小空间间隙为1.22m。在目前, 我国各个设计单位对于杆塔普遍采用的都是风压不均匀系数为0.61, 但是对于一些地区由于天气原因, 需要放宽风压不均匀系数。在新建的工程中, 由于考虑到现有定型塔的使用, 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风偏不均匀系数的选取:在塔头的间隙段可按照风偏不均匀系数为0.75进行校正, 其余线路还是按照0.61进行规划。已有的设计经验会指导今后新建线路的设计规划, 比如说对于事故多发的区域, 同样可以适当增加线路之间的空气间隙, 以提高安全系数, 避免输电线路在建成之后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发生风偏跳闸事故。另外在强风多发的微地形地区, 应当按照v型串进行输电线的架设, 这样可以明显降低风偏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新建的500kV的输电线路工程转交塔来说, 其风偏不均匀系数不应当小于1,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方向与水平面不平衡给数电线路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将这些影响考虑到风偏不均匀系数的选取当中。

②对于高伏输电线路

在750kV~1000kV的输电线路中, 由于线路绝缘子串更长, 那么在相同的风偏角情况下, 会更大程度地减小空气间隙。因此需要对特高压输电线路所途径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全方位地搜集。以便指导输电线路的设计, 将输电线路风偏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2. 加强输电线路防风偏放电针对性研究

对于输电线路风偏放电事故的预防和研究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气象监测部门, 与之形成密切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不同地形和不同环境的条件下, 对当时的风况进行实时预测, 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得出风速高度换算系数、风速次时换算时间段和风速保障频率等设计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 就能够充分地探究地形对风向与水平面夹角的影响、探究微地形特征对风速大小的影响和探究设计中如何对气象条件进行准确地选定。

加强输电线路防风偏放电针对性研究还应做到根据地域性特征进行合理地规划。由于在不同的地域应该选取不同的风偏设计参数和风偏角计算模型。考虑到导线摆动时张力发生明显变化, 使水平面与风向不平行、对最小空间间隙距离的影响以及对风偏角的影响, 那么就需要对风偏角的计算模型进行修改。

为了防止输电线风偏事故的发生, 那么对于输电系统就必须进行在线实时监控, 并且对于输电线路塔上的气象参数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这些数据以便确定强风下的导线运动轨迹、风压不均匀系数和线路杆塔上的最大瞬时风速等技术参数。

想要减少输电线风偏事故的发生, 那么就必须做好防风偏设计,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为数电线防风偏设计做好理论基础。比如说开展定向强风下的空间间隙公频放电实验和暴雨下的空间间隙公频放电实验等,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风偏数据及曲线, 能够为风偏设计提供更好的技术依据。

3. 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风偏放电

对于经常发生风偏闪络的线路, 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防止再次发生风偏放电事故, 具体的做法如下:

对于容易发生故障的耐张塔跳线、已经发生故障的耐张塔跳线和转角较大的外跳线串需要添加跳线绝缘子串和重锤,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输电线路在恶劣天气下彼此相互接近, 防止风偏放电事故的发生。

对于容易发生故障或者已经发生故障的直线塔的绝缘子串应在中间加装重锤, 一般单串加重锤就可以符合要求, 如果单串加重锤不符合要求的, 可改为双串倒v型加装双倍重锤, 以此来减少恶劣天气 (如暴雨狂风天气) 对导线风偏角的影响, 确保导线之间存在足够的间隙, 防止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发生。

结语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那么就必须尽量减少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发生。输电部门对于不同情况, 比如说对于天气或者地理等影响因素应当做到实时地监控, 分析得到研究数据, 以便更好地指导输电设备的设计, 努力将风偏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相信只要通过相关部门儿的协同合作, 一定会从根本上解决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发生, 将输电系统的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就是针对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起因进行详细地分析, 探究如何对输电设备风偏事故进行有效地预防。

关键词:输电设备,风偏事故的起因,有效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斌, 王常飞.对一起罕见500k V线路风偏故障的分析[J].河南电力, 2015 (2) :46-49.

事故预防控制 篇5

目的

为纠正和预防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不符合及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防止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再次发生或发生,避免或减少由此产生的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特制定本程序。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事故、事 件、不符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

职责

企业管理部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纠正或预防措施管理情况。

安全监察部负责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含事故、事件)运行中纠 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

生产技术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纠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质量检验中心负责对进、出厂物资的验证检验工作。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本部门 / 车间职责范围内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的 管理。

工作程序 不符合来源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数据分析、监测与测量;

各级人员日常检查发现的不符合;

内、外部职业健康、环境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 顾客或相关方的抱怨及投诉;

产品质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和事件; 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不符合判断依据

GB/T1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24001— 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8001- 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4.2.4 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2.5 本公司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3 不符合评审

4.3.1 针对不符合的来源,由不符合的主管单位明确责任单位,确定采取纠正、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a)纠正是没有过错责任,针对不符合本身所采取的改正。b)纠正措施是针对不符合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再发生。c)预防措施是针对潜在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发生。4.4 不符合的处理

/ 车间要分析原因,举一反三,4.4.1 对于需制定纠正措施的不符合,责任部门 避免类似的不符合再发生。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a)当不合格品批量出现、发生质量事故或发生其他事故时; b)相关方提出投诉,责任在公司内部时; c)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

d)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内部审核发现: 同类问题同一审核区域重复

出现或严重不符合时;

e)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认为需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

等。

4.4.2 制定纠正措施要做到:

a)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避重就轻; b)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c)措施与问题的严重性要相适应; d)能够防患于未然。

4.4.3 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执行《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 评审控制程序》。

4.4.4 本公司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司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管部门下发通报,责任单位处理,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4.4.5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日常运行中发现的不符合的处理,并将影响较大、趋向 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及其处理情况报安全监察部

/ 生产技术部或相关业

各业务主 务主管部门。

4.5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

/ 车间负责分 4.5.1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责任部门 析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经责任部门

/ 车间领导审核,企业管理部

确认后,责任部门 / 车间组织实施和自查,企业管理部负责跟踪验证。

4.5.2 监测与测量和日常运行中发现的影响较大、趋向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或问 题,由业务主管部门下通报,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发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或 预防措施,经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由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日 常运行中发现的轻微不符合,由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4.5.3 职能部门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 间,要求责任部门 / 车间及时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要制定纠正措施计 划,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审核后实施,专业主管部门跟踪确认,完成情况在 通报中进行通报。

4.5.4 专业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间,责任 部

门/ 车间及时进行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主管 部门领导审核后实施,检查部门跟踪确认,并通报完成情况。

4.5.5 上级部门的指令性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依据检查单位的反馈情况主管部门组 织有关单位制定纠正措施计划,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责任部门 改,主管主确认完成情况,并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6 事故、事件的分类、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的职责及要求,按《兖矿 国泰化工有限公司事故管理制度》执行。

4.5.7 对于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确定的潜在不符合应采取

预防措施发生。

a)产品(包括中间产品)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生产技术部组织有关生产

车间制定预防措施计划,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或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生产 技术部负责跟踪验证;

b)其他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由主管部门组织责任部门

措施,主管部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证结果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c)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安全监察部组织有关部门 / 车间

/ 车间制定预防 / 车间实施整

主管部门跟踪验证,验

制定预防措施计划,安全监察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安全监 察部跟踪验证,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8 纠正或预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影响计划不能按期完成时,责任 单位要提出整改延期申请,报主管部门备案 通报上进行备注)。

4.5.9 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后不能达到要求时,要重新按上述程序执行。(申请、备案方法一般采取在原 4.6 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 相关文件

5.1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2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5.3 《文件控制程序》

农田作业事故分析与预防 篇6

关键词:农田作业;事故;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S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32-1

1 农机农田作业事故的特点

1.1 肇事后果自己承担

农机户如果造成了农机事故,一般情况下,肇事者与受害者都是农机手本人,很少情况下才会波及到第三人。因此,所有责任只能自己承担,由于均由自己承担,所以也不会向上级进行报告。

1.2 农田作业机械不投保

在很多农机户的意识中,由于使用农业机械的时间较多,而且一般只用于开展农业作业,认为出现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他们很少参加保险,因此,如果发生事故,也没有地方索要赔偿,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1.3 肇事后容易被忽视

农机户肇事后,一般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般不会引起重视,所以很少被追究责任,也就不会被农机户重视起来。

1.4 许多事故私下解决

能够接收正常培训的农机手数量很少,大多数都是无证驾驶,一旦发生机械事故,如果造成人员受伤,一般情况下,双方会协商、私下解决,很少走正规程序进行解决。

1.5 农机挂牌率和持证率不高

虽然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不断增加,一些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农机在购买时都必须办理挂牌相关手续,但是没有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的农机户就很少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挂牌手续。此外,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上牌率很低,各种自走式农业机械基本无牌照,操作人员无驾驶证。

2 农机农田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2.1 忽视安全,意识淡薄

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户,一般在农忙季节,只顾于农业作业,无暇顾及农机使用的安全,而在农闲季节,农机被搁置,农户都外出务工或者在家休息,将农机安全使用又搁置一旁。总的来说,农机户的安全生产意识非常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没有重视起来。

2.2 无证操作,技术水平差

很多购买农机的农民根本没有重视农业机械的操作培训,认为购买农机后,自己磨合两天就会操作了,大多数的农民也是这样做的,很少进行正规培训,购买机械后自己直接操作,完全是无证驾驶,也不了拖拉机和收割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完全忽略安全操作,埋下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

2.3 利益驱动,忽视安全

由于农业机械的实用时间较短,农机户为了尽可能快地收回成本,增加效益,使农业机械超负荷运转,没有及时保养、维护,很容易造成机手疲劳、机械出现故障等问题,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4 重使用轻保养,开带“病”机

由于农机手文化水平不高,又不自觉参加农机技术培训,只知道简单的操作技术,不能按时保养机具,不熟悉对机具的维护,使“小毛病,小故障”拖成“大毛病,大故障”,留下诸多事故隐患。

2.5 转移频繁,引发翻机

为了使农业机械发挥最大的作用,谋取更大的利益,很多农机被频繁的转移,然而目前很多乡村的机耕道不平整、过窄、年久失修、路断桥坏、路面高低不平等,当转移农机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翻机。

3 预防农机事故发生的措施

3.1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保持农业机械良好的技术状况和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国家赋予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促进农机安全工作的开展。

3.2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及安全宣传教育

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化媒体,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行科普讲座,开展农机科技咨询,加大农机科技宣传引导度,营造良好的农机科技下乡的工作氛围;同时组织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企业,成立农机科技宣传服务队,出动农机科技宣传服务车,采用赶科技大集的形式,现场机具演示,农机新技术图版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持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机手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结合目前开展的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大力宣传各种与农机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让广大农机户意识到农机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农机户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3.3 制定农机保险制度

为了确保农机手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部门应研究制订农机手的人身保险和农田作业机械年度性、季节性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制度。保险金要让农机手交得起,事故后有经济赔偿。

3.4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及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克服困难,深入农村,加强机具安全作业管理,包括牌证管理、安全作业检查、年检年审等工作,确保农机手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简介:甄士成(1973-),男,大专学历,北票市泉巨勇乡农业服务站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桥梁病害事故分析与预防控制对策 篇7

1 桥梁病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1 分析桥梁病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 设计有错误或缺陷,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有限 , 加上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条件制约等, 致使桥梁设计理论和设计规范的不完善与更新滞后; (2) 施工措施不力或工艺程序不当; (3) 超载或偶发性事故, 如汽车撞击、汽车列队停滞等; (4) 养护不当或失养, 锈蚀使桥梁局部破坏; (5) 故意破坏; (6) 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震、洪水、环境恶化等。

1.2 分析桥梁病害事故的病害性质

1.2.1 结构性病害事故

指桥梁结构受外界荷载的影响, 使既有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有所下降的病害事故。就本次普查范围内公路桥梁常见的结构性病害总结如下:

1) 双曲拱桥墩台位移引起拱圈的变形及开裂。

双曲拱桥由于自重较大, 其相应的水平推力也较大, 当设计、施工不当或地基的承载力较弱时, 往往容易出现较大位移和沉降, 使拱圈与拱波分离, 侧墙与拱肋分离, 空腹小拱开裂或立柱严重裂缝等损坏现象。此外, 横向联系不足也会引起失稳。当拱肋间无横向联系时,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各个拱肋的变形在横桥方向是很不均匀的, 而有横向联系的拱圈, 各肋间的变形就比较均匀一致。横向联系的设立, 可使单片的拱肋在横向联成整体, 从而加强了拱肋的横向刚度, 保证了拱肋的横向稳定性, 当横向刚度布置不够或强度不足而产生损坏时, 将会使拱桥横向稳定性降低, 拱波顶出现纵向裂缝。

2)

砖石拱桥由于设计时过分挖掘潜力, 截面尺寸选择较小, 承载能力偏低, 截面应力超过极限应力, 造成拱圈上、下缘开裂, 形成纵、横向裂缝;矢跨比选择较小, 由于弹性压缩、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在拱圈中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 将促使裂缝的发生和发展。

3)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构造性裂缝。

当在混凝土梁上施加弯距时, 将产生弯曲裂缝, 首先出现在弯矩最大截面的受拉区, 正弯矩裂缝一般位于梁板跨中, 从底边开始向上发展, 负弯矩裂缝位于连续梁或悬臂梁板的支座附近, 自上向下发展, 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缝增宽增长, 数量增加, 裂缝区域逐渐向两侧发展;剪切裂缝首先发生在剪应力最大的部位, 对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 往往发生在支座附近, 由下部开始, 沿着与轴线成25°~50°左右的角度裂开, 随着荷载的增大, 裂缝不断增长并向受压区发展, 裂缝数量不断增多并分叉, 裂缝区也逐渐向跨中方向扩大。

4) 混凝土结构的坏化。

最常见的原因是钢筋腐蚀造成混凝土的剥落, 对结构状态、承载能力、残余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钢筋腐蚀的两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的碳化或受氯离子影响而造成的碱性减低或钝化膜消失。提高混凝土的密度, 减少其渗透性可以减缓碳化及氯离子的作用速度。

1.2.2 构造性病害事故

指桥梁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构件丧失功能的病害事故。部分构造性病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 也会发展成为结构性病害, 对常见的构造性病害分析总结如下:

1) 桥梁伸缩缝病害原因分析

很多设计是将伸缩装置的锚固件置于桥面铺装层中, 这种锚固方法在荷载作用下容易造成开焊、脱落, 力的分布不易传递, 从而导致混凝土粘结力的丧失;当桥面板受到汽车荷载作用时, 因翼板较薄, 横向联系较弱, 导致桥面板变形过大, 地, 而引起伸缩装置的破坏;对施工工艺要求重视程度不够, 未能严格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和安装工序进行施工;常时间堆放在伸缩装置上的砂土、杂物未能及时清扫, 不能保证设计伸缩量;此外, 交通量增大, 超载车辆不断增多, 也对桥梁伸缩装置的有效使用和耐久性带来严重威胁。

2) 桥头跳车病害原因分析

桥头跳车的根本原因是桥梁结构物与路堤间产生了不均匀沉降所致。桥梁对地基强度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 并应进行加固处理, 沉降较小或不沉降, 而台后填方段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 从而使桥台和台后填方产生差异沉降变形, 形成台阶;由于施工时, 一般是先完成桥梁结构物再填筑路堤, 因此在桥梁两端会留下一个填土较多、施工面窄的作业段, 导致不易控制台背填土的压实度, 而检测人员检测到的只是表土层的密实度可能符合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车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形成桥头台阶;在软土地基, 下卧层含水量大, 土壤组成较复杂, 由于取样扰动以及试验样品采集手段影响等原因, 提供给设计参考的数据可靠性较低, 在软土地基上道路与桥的沉降明显不同, 而出现桥头台阶。此外, 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雨水的冲刷和渗透, 使得路基表面松软, 产生泥水流失, 也会加剧台阶的形成。

3) 桥面铺装病害原因分析

桥面铺装混凝土施工中, 未清除桥面浮灰及杂物, 未认真凿毛处理, 会影响桥面铺装混凝土与桥面板的粘接, 以致混凝土铺装层不能与主梁一起受力并协调变形, 导致桥面铺装碎裂;钢筋未严格按设计位置安设, 钢筋网起不到应有作用, 容易导致桥面铺装的损坏;在施工中对梁顶面标高控制不严或梁 (板) 张拉引起反拱等原因, 造成局部铺装混凝土厚度达不到要求和对原材料选择控制不严都会导致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

2 桥梁病害事故的预防控制对策

对于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桥梁病害事故, 据其原因分析,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先进、成熟的设计理论, 桥梁病害事故主要不在其结构型式本身 , 而在于设论计理是否成熟、可靠 , 是否能够准确地预测桥梁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内力和变形 , 并合理地赋予结构必要的尺寸和构造细节。其次, 要加强科研, 及时修订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通工具的数量、载重等迅猛发展, 设计规范逐渐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求。

2)

加强施工技术与管理, 制定周密细致、安全可行的施工工艺措施, 运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 加强科学管理, 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规范进行施工, 加强施工阶段的试验与智能监测控制等。

3) 加强日常养护与管理。

国内现有桥梁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维修养护资金短缺, 维修不及时, 而导致病害扩大化, 甚到成为危桥。因此, 必须严格执行关于各类桥梁养护措施的规定, 重视旧桥的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 对于带病服役的病害桥梁要及时改造加固。同时, 还需加强超载车辆的管理,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会加大疲劳应力幅度、加剧损伤, 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 另一方面, 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 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 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4)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桥梁在运营过程中 , 需投入应有的养护维修资金, 从对病害桥梁的保养到维修加固, 必须具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对桥梁进行长期定时监测、分析, 评估桥梁桥在运营期间的承载力、运营状态和耐久能力。

参考文献

[1]闻富民, 鲁仁.现代公路、桥梁、隧道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处理及成功实例分析[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2004.

[2]徐洪涛, 郭国忠, 蒲焕玲, 等.我国近年来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与教训[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11) .

[3]刘效尧, 蔡键, 刘晖.桥梁损伤诊断[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事故预防控制 篇8

塔机起升机构在进行起吊作业时, 吊钩在自重或吊载作用下, 突然以失控状态下落, 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滑钩”。起升机构是塔机最重要的, 也是最具技术代表性的传动机构, 现在应用最广的塔机起升机构有绕线式电机驱动起升机构和笼型电动机驱动起升机构两种, 它们均由电动机、减速机、钢丝绳卷筒和制动器四大部件组成。现根据不同类型起升机构的工作原理, 从导致塔机“滑钩”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

1 塔机“滑钩”现象出现的原因

1.1 制动器故障造成的“滑钩”

起升机构普遍采用液压推杆制动器, 它是通电打开断电制动型。当起升机构处于上升或下降工作状态时, 制动电机同步工作, 松开制动器闸瓦;当起升机构处于停止工作状态时, 制动电机停止工作, 在制动器弹簧的作用下, 闸瓦抱紧制动轮, 阻止吊物在自重作用下自由坠落。若制动时液推制动器制动力矩不足, 则会导致“滑钩”出现。

1.2 电路设计缺陷造成的塔机“滑钩”

起升机构制动器电源线接于卷扬电机正反转接触器上口, 当电路中出现下列情况时, 极易出现“滑钩”现象。

1.2.1 起升机构进行起吊作业时, 制动器接触器的主触点灼粘不能脱开, 制动器始终处于非制动状态.

1.2.2 正反转接触器的主触点接触不良, 起升电机处于缺相运行状态, 而正反转接触器的辅助触点接触良好, 此时接触器闭合了, 制动器通电打开处于非制动状态, 起升电机由于缺相运行, 提升力不足而导致吊载下滑。

1.2.3 对电路进行优化处理, 将制动器电源线调整接于正反转接触器下口, 即将制动电机与起升电机的正反转接触器主触点串联起来, 即使制动器接触器的主触点灼粘不能脱开, 当操作手柄扳回到零位时, 正反转接触器的主触点脱开后, 制动电机断电进行制动, 从而防止吊物自由坠落。

1.3 空挡造成的塔机“滑钩”

起升机构各速度档间的切换, 是电动机重新启动的过程, 换挡由联动台凸轮主令开关控制, 当操作手柄时, 带动凸轮转动, 根据凸轮角度不同, 从而使触点按规定顺序闭合或断开。随着凸轮角度磨损过大, 致换挡间隙过大, 在档位切换过程中出现了长时间的空挡, 从而会发生空挡“滑钩”。或凸轮松动移位, 致使制动器动作滞后。

1.4 电磁离合器失效造成的“滑钩”

用绕线转子电机加带电磁离合器换档减速机的起升机构, 在实际运用中虽具有调速范围广的优点, 但也存在着电磁离合器可靠性差的缺点。如果电磁离合器失效打滑, 也极易出现“滑钩”。

1.5 超载造成的塔机“滑钩”

有电磁离合器的起升机构工作时, 吊物重量超过了塔机高速档所允许的载重量, 超过了电磁离合器所能传递的扭矩, 使内、外摩擦片之间产生滑动, 造成电磁离合器失效, 从而发生重物下滑。

在无电磁离合器的起升机构中, 进行起吊作业, 吊物重量超过了塔机高速档所允许的载重量, 超过了电动机的驱动能力, 电机一下子会从电动机状态进入反转制动状态, 即发电机状态, 重物会突然下滑。

2 塔机“滑钩”的处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造成“滑钩”的原因很多, 一旦发生“滑钩”, 司机要冷静对待, 及时通知信号工让地面人员离开, 设备管理人员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首先应充分了解故障发生时的情况

2.1.1 详细询问操作者

2.1.2 通过看、听、闻、摸等发现如破裂、杂声、异味、过热等特殊现象

2.1.3 在确定无危险的情况下, 通电试车。通过以上的了解, 准确的确定故障。

2.2 分析故障

判断起升机构类型是多速电机带普通减速机结构, 还是绕线式电机加电磁离合器的减速机构;电压是否正常, “滑钩”现象出现时起升机构是停止时, 还是运行时。

如果在起升电机断电, 即起升机构不工作时, 吊钩上的吊物下滑, 又没有明显的其它器件损坏, 此故障可判定是由于制动器制动故障所致;如果故障发生在起升机构进行提升或下降工作过程中, 此故障可排除制动器故障。因为塔机起升机构工作时, 制动器是打开的, 处于非制动状态。

根据导致塔机出现“滑钩”原因, 采取不同措施。

3 安全技术预防措施

3.1 制动器故障预防措施

3.1.1 液压推杆松闸器液压油的数量检查、质量检查及液压油的定期更换

3.1.2 制动器的各铰点磨损情况定期检查及定期加油

3.1.3 制动带、制动轮磨损后的及时更换

3.1.4 制动器的工作状态检查与调整等

3.2 针对设计缺陷发生的塔机“滑钩”, 在塔机购置时对电路进行严格审查把关, 发现存在设计缺陷, 给厂家提出意见。在塔机使用中严格按照随机图纸布线, 不得擅自更改。

3.3 出现空挡“滑钩”, 在应急维修中也可在起升机构制动电机的控制回路中, 将每个档位的接触器常开触头串联到制动器控制回路, 一旦某个档位的接触器不吸合, 起升机构就会刹车而停止工作。但缺点是电路在每次换挡过程中, 制动电机会因短暂缺电而刹车一次, 会对刹车电机和起升机构造成一定损害, 总体是值得的, 可接受的。

3.4 电磁离合器失效的预防措施

3.4.1 定期检查电气线路, 严格禁止擅自改变电气线路。起保护作用的欠电流继电器的电流整定值应符合塔机使用说明书中的规定。离合器线圈烧毁或电刷磨损过多不能接触通电时, 更换电刷或电磁离合器。

3.4.2 内、外摩擦片烧伤、拉毛、变形严重更换摩擦片即可。定期检查减速箱内润滑油, 油脏或变质, 应及时更换。换油时应用汽油清洗减速箱并反复冲洗摩擦片, 清除摩擦片中的杂质。

3.5 超载造成的塔机“滑钩”, 实质上是司机违章操作, 违反低速重载, 高速轻载的原则造成的。因为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 起重量与速度成反比。当重载用高速时“滑钩”也就发生了, 此时应立即打回低速档, 切勿打向高速档。

4 安全管理预防措施

4.1 加强对现场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

塔机司机、维修工等必须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信号工采用对讲机与司机联系指挥, 每台塔机专设频道, 严禁串台互相干扰。塔机一旦发生“滑钩”, 司机要冷静, 及时通知信号工让地面人员走开,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修复。

4.2 加强现场使用安全管理

一要要求塔机司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禁违章操作;二要吊物时严禁起重臂从人员上方经过;三要运行中, 如遇到起升机构制动器突然失灵事故时, 应立即将吊臂转至无人安全部位, 同时改用低速下降使重物落地;四要塔机交叉作业时, 服从统一指挥, 防止忙中出乱;五要做好防雷接地, 塔顶和两臂安装红色障碍灯, 保证夜间作业有足够的照明;六要编制切实可靠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3 加强塔机的维护保养管理

4.3.1 日常的维护与保养是不可缺少的, 只用不养必将加速设备的磨损与消耗, 不正确的维护保养也将会埋下安全隐患, 要制定正确的维护、保养方法, 保证维护质量。

4.3.2 检查与修理工作贯穿于设备管理与使用的全过程。司机做好班前、班后检查;维修人员除日常修理外, 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巡检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严禁设备带病运转, 不留任何隐患。

4.4 加强技术革新

4.4.1 针对各铰点注油困难的问题, 采用弯头细嘴油枪或在铰点销轴上钻留润滑油孔, 从而保证了各铰点的加油顺利进行。

4.4.2 对线路存在设计缺陷的电路进行调整优化。

4.4.3 离合器电源电压按要求为24V, 而实际经线路压降后只有十几伏, 在线路增设变压器后稳定电压, 排除事故隐患。

4.4.4 多塔交叉作业时, 偶尔会出现低塔臂架碰到高塔主卷扬钢丝绳等情况, 增设电子防撞系统, 防止塔机间的碰撞。

5 结语

事故预防控制 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通风管理,事故预防控制

0 引言

煤矿通风系统是生产环节中的最重要辅助系统,在煤矿事故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通风问题引起的瓦斯爆炸。作为我国基础工业的煤矿工作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实践改革的过程中矿井通风系统也得到完善,但是煤矿通风安全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的,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我们就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1 对管理和职工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会造成安全隐患

管理人员和职工在整个煤矿开采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管理人员进行指挥而职工人员需要付出实际行动,这就体现了他们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般煤矿开采职工人员会是一些农民。然而他们没有专业的工作技能,所以这就要求对从业者进行合理的培训。把企业争取创建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把通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给提上去。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操守,意识到生产安全重于泰山。让他们意识到自保和互保的观念,要把职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作为工作的重要宗旨。针对提高职工人员对安全隐患的意识的重要性和提高职工人员的防范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保持通风系统的运作是很关键的事情,如果职工人员对通风系统管理安全与防范意识不强的话很可能就会引起矿井安全隐患。这也要求管理人员和领导要把职工人员的安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职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要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放在首位。有些是管理手段的落后造成职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事故发生后只能被动的处理而不能有效的预防。煤矿管理者没有把通风的重要性的意识放在应有的高度上,使职工人员在意识上淡化对安全隐患问题的警惕性。人员的配置上没有做到合理安排专业的通防人员,重视生产忽略职工安全的也是管理人员的管理缺陷。

2 矿井通风设备的应用不合理会造成安全隐患

矿井通风设备是组成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部分,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稍微有点差错就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矿井通风设施和设备是用来调节各个方向的风量的。确保通风系统正常是提供工作面新鲜风流的保障,矿井通风设施的运转可以预防煤矿瓦斯爆炸,而矿井通风设施主要有风门、风墙和调节风窗等;矿井通风设备有通风机、风筒和局部通风机。主要通风机在全矿井通风,一旦其停止运作就没有新鲜风流供职工人员吸取而生产也不得不停止。局部通风机用在矿井局部通风如独头巷道工作面,对于它们的使用是矿井生产必须要学习和遵守的。

3 管理人员和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方法

为了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对矿井通风管理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把安全规范作为制度使职工人员都遵守,对于职工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一定要让安全通风管理意识扎根在他们的脑海里,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保证职工人员能安全作业,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尤其是要培养职工人员识别隐患的能力,落实“隐患就是潜在的事故”,由于煤矿通风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对隐患的预测要有系统性的分析。注重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推进人性化的管理,使职工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降低因体力透支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精神饱满的状态也会给生产带来更大的效益。

4 在煤矿通风设计中杜绝隐患的发生

煤矿在建造之前就应该把有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泯灭在设计当中,这才是最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的源头。矿井的通风设计如果不合理的话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那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从对职工人员的培训之外,还要从设计中普遍的问题入手。设计时巷道断面不应该太小或者太多会导致风速过高和通风线路长,对于巷道服务的年限要有一个积极的认识。矿井通风系统可以说是煤矿生产时的“造血细胞”,没有它的供应那么就没有生机可言。所以在设计煤矿通风系统时候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可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与之配套应用。设计的运作要符合通风管理,满足后期扩建的风量需求等。不要节俭而把巷道尺寸给缩小,要科学化的设计。这样才可以预防煤矿通风中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煤矿安全事故。

5 正确使用通风设施、设备降低安全隐患

主要通风机是必须安装在地面上的,而装有通风机的井口要确保封闭严密。外部的漏风率不得超过百分之五,要安装两套主要通风机一套备用。局部的通风机不能代替主要通风机,主要通风机出风口要装防爆门并且定期维修。新安装的通风机要经过性能测试和试运转工作五年维修一次,对于主要通风机要有指定人员负责管理来确保正常作业。压人式局部通风机要安装在掘进巷道口而且风口不得小于十米,全风压供给的风量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局部通风机安装最低风速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抗静电、阻燃风筒。

低瓦斯矿井的局部通风机要有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供电,也可与采煤工作面独立供电。每天都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各个通风口的正常供给。设施和设备的不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归结:一是对器材的选用不合理,二是在设计的时候器材放置的位置不合理。通风器材在选用上一定要慎重,不能因为缩减成本而选用质量不达标的通风设施。也会出现没有备用的主要通风机,对于已经年久失修的通风机没有更换等问题。这些都是极易引起煤矿安全事故的,只有把行业内的通风设施、设备规范化才能有效促进煤矿生产的安全。

6结论

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一直就是我国重点研究对象,对于怎么样能使风险降到最低是很多研究者的头疼问题。因为它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办法中去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这里就需要职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国家之间的充分配合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相信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高国军.对确保煤矿通风系统稳定、可靠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23:35-37.

[2]王思达.煤矿通风系统可靠性与管理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3,2:29-30

事故预防控制 篇10

近年来,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和世界上一些大电网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1],促使国内外的学者们对电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2,3,4,5]。

在线电压稳定评估(VSA)系统中,监视评估、事故扫描、预防控制是其中三大关键模块。电压稳定预防控制建立在前2个模块基础上,根据事故扫描模块形成的预想事故集对其严重事故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可靠的预防控制策略,这是整个在线VSA系统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文献[6]提出一种针对单个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策略,同时满足正常状态运行约束和事故后电压稳定裕度约束,但是这种控制策略不能保证对其他预想事故具有同样的效果,所以无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文献[7-8]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多预想事故的安全约束最优潮流算法及实施方案,然而此方案仅仅考虑了事故后静态安全约束,并未考虑事故后的电压稳定裕度约束。本文在文献[6-8]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对偶内点算法PDIPM(Primal-Dual Interior Point Method)的考虑电压稳定裕度约束的安全约束最优潮流(SC_VSC_OPF)数学模型,以控制代价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了正常状态下的安全约束、预想事故后的安全约束以及电压稳定裕度约束。

由于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事故同时发生的概率极小,不考虑偶然原因引起的两预想事故同时发生的情况[9,10]。在事故扫描模块中,同时考虑单重预想事故及其引发的继发性二重预想事故,分别进行筛选和排序,综合形成预想事故集。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环结构,用SC_VSC_OPF算法依次对其中每一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构建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确定系统的预防控制策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1 SC_VSC_OPF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大量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SC_VSC_OPF研究的本质是针对下述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其中,x和xc分别为正常状态和某预想事故后的状态向量;u为控制向量;λc为模拟负荷增长的连续参数,用于指示系统的电压稳定裕度;h(x,u)=0和hc(xc,λc,u)=0分别为正常状态和预想事故后的潮流方程等式约束;xmin≤x≤xmax和xcmin≤xc≤xcmax分别为正常状态和预想事故后状态向量的不等式约束;λcmin≤λc≤λcmax为电压稳定裕度约束;umin≤u≤umax为控制向量不等式约束。

该模型不仅能够满足系统正常状态下的运行约束,还保证了系统满足预想事故后的静态安全约束和指定的电压稳定裕度λcmin。

1.1 变量

在上述模型中,采取发电机有功出力调节、切负荷、PV节点电压调节、并联电容器投切、变压器分接头调节等5种控制策略,因此控制变量包含发电机的有功出力、负荷节点的有功负荷、PV节点的电压幅值、并联电容器的容量以及变压器的变比。状态变量是控制变量的因变量,分别包含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下PQ节点的电压幅值、电压相角,PV节点的电压相角、无功功率注入。

1.2 目标函数

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中,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已经取代经济性成为调度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此优化问题不再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化或者系统有功网损最小化为目标,而以各种控制手段的综合控制代价形成目标函数。

文献[6]中控制代价函数直接采用控制后与控制前的差值作为控制手段的调节量,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除切负荷外的其他控制手段均存在上调和下调的可能性。文献[11]采用平方形式的控制代价函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同时增强了目标函数的非线性,不利于问题的收敛。本文借鉴文献[12-13]中的方法,形成如下目标函数:

其中,nl为控制类型数目,ni为第i种控制类型的控制变量数目,wi为第i种控制类型的权重因子。对于某种控制类型的控制变量uj,可将其分解为2个分解量uj+和uj-,分别为控制变量上调和下调的分量。控制变量的调节量为Δuj=uj+-uj-,调节后的控制变量为uj=uj++uj--uj0,uj0为控制变量的初始值。这样,既解决了控制变量同时出现上调和下调所带来的问题,又保证了目标函数的线性。

1.3 等式约束

等式约束包含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下的潮流方程。正常状态下的潮流方程为

故障状态下的潮流方程为

其中,i∈SPQ∪SPV;SPQ为PQ节点的集合,SPV为PV节点的集合;下同。

若发生的故障为支路断线故障,系统的网络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导纳矩阵需要进行修正。Gijc、Bijc表示修正后导纳矩阵的元素值。

1.4 不等式约束

a.状态变量的不等式约束为

b.控制变量的不等式约束为

c.电压稳定裕度的约束为

2 原对偶内点法原理

对于如下非线性优化模型:

其中,h(x)=[h1(x),h2(x),…,hm(x)]T,g(x)=[g1(x),g2(x),…,gr(x)]T,,g=[g1,g2,…,gr]T。

引入松弛变量l=[l1,l2,…,lr]T,q=[q1,q2,…,qr]T,将不等式约束转化成等式约束:

其中,qk>0,lk>0,且k=1,2,…,r。

然后,把目标函数改造成障碍函数,通过目标函数的变换把上述含有不等约束的优化问题变成只含等式约束的优化问题。

其中,扰动因子μ>0。

此优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其中,y、z、w为拉格朗日乘子,z、w为r维列向量,y为m维列向量。

该问题极小值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拉格朗日函数对所有变量及乘子的偏导数为0,由此得到的非线性方程组可通过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最终得到问题的解。文献[14-15]推导了原对偶内点法,本文略。

3 预想事故集的生成

在对二重预想事故的分析过程中,若对系统元件的任意两两组合都进行考虑,则计算量大,耗时长,不符合在线应用的要求。由于系统中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事故同时发生的概率极小,所以本文的二重预想事故特指由于第一重事故发生后引起第二重事故发生的二重事故,称之为继发性二重预想事故。

在单重预想事故的基础上分析二重预想事故,并综合单重和二重预想事故集,生成最终的预想事故集。预想事故集生成流程图如图1所示。

对于预想事故筛选和排序的方法,学者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16]。本文综合采用基于事故后系统无功损耗[17]和灵敏度[18]2种方法,进行预想事故筛选和排序。根据其结果,选取其中前K个最严重的事故形成预想事故集,K可以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进行设置,一般K取2~6。

4 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

在线VSA系统能够对系统电压稳定情况进行在线监视与评估,并且当发现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时,能够调用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及时提供合理的预防控制策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针对某一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应选取合适的控制类型和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控制类型的选取,可通过设置目标函数中各控制类型控制代价的权重因子来实现,权重因子越小表示此种控制类型的优先级别越高。例如,切负荷的代价比其他控制类型的代价要大得多,因此其权重因子的值设置较大;而调节PV节点电压的代价比较小,因此其权重因子的值可设置较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目标函数中权重因子的具体设置值可根据现场需要随时调整。

对于不同控制类型中具体控制手段的选取,可以通过事故后模态分析的方法进行确定。模态分析利用系统的静态模型,计算潮流雅可比矩阵的最小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特征值与电压-无功变化模式相关,其大小提供了电压不稳定的相对量度;特征向量用来描述模态,提供网络元件和发电机在每一模式中的参与程度[2]。通过事故后的模态分析,可以确定各节点、支路、发电机在电压不稳定模式中的参与作用,从而确定对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发电机节点、关键负荷节点、关键电容器节点及关键变压器支路,以此选取各控制类型中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同时也可减少控制变量的数目,有利于加快问题的求解速度。

实际系统中不安全预想事故可能有若干个,在SC_VSC_OPF数学模型中若同时考虑多个预想事故,会导致该问题求解规模急剧增加,难以满足在线应用的要求。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如果对系统稳定有严重危害的预想事故聚集于同一个稳定薄弱区域,则针对此薄弱区域内某严重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对其他严重事故也同样起作用;如果分布在不同的稳定薄弱区域,则针对不同的预想事故的控制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小。因此,在整个预防控制模块中采用循环结构,依次对关键事故集中各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当前一个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后,都应根据预防控制策略修正系统运行状态,再以修正后的运行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对下一个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最终的控制策略为各预想事故单次预防控制策略的合集。同时,为了尽量减少不同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程序具体实现时,针对前面预想事故已经作出调节的控制变量,将不再参与之后的其他预想事故的预防控制。

5 算例分析

基于原对偶内点法算法思想,采用C++语言,编制SC_VSC_OPF程序,并集成到在线VSA系统平台上,根据事故扫描模块生成的预想事故集,依次对其中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构建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

本文以IEEE 118节点测试系统为算例,仅考虑其支路断线事故,对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的功能进行测试。IEEE 118节点测试系统包含186条支路,其中线路支路177条、变压器支路9条;另外可调电压的PV节点53个,可投切电容器的节点12个,可调变比的变压器9个。

在线VSA系统首先调用事故扫描模块,形成预想事故集。综合采用基于事故后系统无功损耗和灵敏度2种方法,进行单重预想事故的筛选和排序,取K=3,形成单重预想事故集,如表1所示。

然后,针对表1中每一个单重预想事故进行潮流分析,根据支路潮流的极限值,选出潮流过载支路,确定可能发生的二重事故,加入到二重事故表。在本算例中,除了表2列出的支路外,其他所有支路的潮流极限值均设定为150 MW。当支路5-8发生断线事故后,支路8-30和17-30上潮流过载,分别为413 MW和497 MW;当支路26-30发生断线事故后,支路23-25上潮流过载,为304 MW;当支路37-38发生断线事故后,没有出现过载支路。将上述3个二重事故加入二重事故表,再采用上述同种方法进行二重预想事故的筛选和排序,取K=2,形成二重预想事故集。按照先单重事故后二重事故的顺序进行排列,生成最终的预想事故集,如表3所示。

调用在线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选用调节PV节点电压、并联电容器容量以及变压器分接头3种控制类型,并分别设置其控制代价的权重因子为1、0.01、0.01,PV节点电压幅值的调节范围为0.9~1.1 p.u.,并联电容器补偿容量的调节范围为-500~500 Mvar,变压器变比调节范围为0.8~1.2。依次对预想事故集中预想事故后的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分别选取2个关键PV节点、关键电容器和关键变压器支路作为控制手段,并调用SC_VSC_OPF确定控制策略;设置系统单重预想事故后电压稳定裕度下限为1,二重预想事故后电压稳定裕度下限为0.3。各预想事故下系统模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如表5所示。表5中各单次预防控制策略的合集即为最终的预防控制策略。在依次对预想事故集中各预想事故进行预防控制并根据最终预防控制策略修正系统运行状态后,对事故后系统电压稳定裕度进行校验,校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校验结果表明,系统经过电压稳定预防控制后各预想事故后的电压稳定裕度较预防控制前都有所增加,且均大于设定的电压稳定裕度下限值。这说明所构建的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块能有效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对于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6 结论

校园伤害事故特点与预防 篇11

一、校园伤害事故特点

校园伤害事故基本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校园伤害事故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对象都是无法预知的、令人猝不及防的,存在不可预知性。

2.纠纷性。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就涉及利益纠纷,多以因学生权益受到侵害而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纠纷居多,最典型的纠纷是经济赔偿问题。

3.紧迫性。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应急处理,以降低对学校及伤害对象的损害。

4.放射性。校园伤害事故容易引起新闻媒体、一般民众及教育部门等关注,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社会关注既有典型的法律意义,又有对“受害”一方当事人的同情,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可能是因其难以回避的角色和身份,因此,学校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处理。

二、常见校园伤害事故分类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列举了12种学校学生受伤害的情形: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6.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7.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10.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11.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12.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三、校园伤害事故预防

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幸,同时,对学校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事故发生的防范上,制定科学、合理、详细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各处室和教师在校期间各个方面、各个时间段,甚至各个场合的安全工作职责,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特别要重视制定好门卫、食品卫生、楼道疏散、设施设备管理、女宿舍楼管理等各类安全制度和有关家长安全教育监管方面的制度,使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有效覆盖到学生校内校外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

2.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事故重在预防,学校和监护人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团队会等载体,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定期开展防震等演练活动,根据季节特点开展预防传染病、防火、防溺水、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安全教活动育,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门管理,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校园,推广使用电子监控、自动报警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范。

3.重视活动安全管理。要根据学生身心状况开展活动,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不要开展超乎学生耐力的高强度、高密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以防事故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对体质特殊或有疾病的儿童给予适当的照顾。大型活动、外出活动要准备充分。组织大型活动、外出活动时,一定要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要对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责任人及应急措施等做好充分计划和安排。要尽可能地配备足够的教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4.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教育法》规定:“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为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学校校舍、电器、用水、教学仪器、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及校园周边环境,保证学生的饮水、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内传播流行,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和体育活动的安全等。发现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一定要及时维修和整改,对危险场所或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场地要设置警示标牌、采取有效安全保卫措施,绝不让学生因有安全隐患的危险设施设备而发生伤害事故。及时化解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的矛盾,预防矛盾激化,防止诱发校园伤害。另外,对校内及学校周边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

5.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严、宽结合,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歧视学生。加强教师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指导,预防校园性侵害,教师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放学后不得留学生,不能在宿舍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

6.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由于学校公用经费一般比较紧张,在大的伤害事故发生时无法赔偿。因此,要做好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等工作,即使伤害事故发生了,也可由保险公司负责部分赔偿,降低学校的赔偿份额,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事故预防控制 篇12

关键词:重特大火灾事故,统计分析,预防,控制,对策

0引言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涌现出大量化工、涂料、家用电器等各类生产企业以及现代化公共娱乐场所,他们不同程度地加速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和经营业主大多火灾预防意识淡薄和控制能力较差,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极大的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1993年8月5日,深圳市安贸危险品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化学危险品公司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5人死亡、1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1];2008年9月21日,深圳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造成44人死亡、87人受伤,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等。

由此可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特大火灾事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本文主要针对1991年至2010年广东省境内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或以上的重特大火灾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整理重特大火灾事故基本因素之间的联系,并为广东省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1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基本概况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重特大火灾作如下界定:特大火灾是指一次火灾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一次火灾中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广东省重特大火灾总体概况如图1和图2所示。1991-2010年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数量均在5起以内,波动变化不大,部分年份没有重特大事故发生,但数量总体上未呈现有效控制的趋势。从伤亡人数来看,自1995年后略有下降,说明重特大火灾事故规模控制有所成效,但从近几年趋势看,效果并不明显,有部分年份出现反复。从全省GDP与火灾事故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二者的高峰期不吻合,但总发展趋势仍然是经济发展带来火灾事故数量的提升,说明经济发展,依然给重特大火灾的防治带来阻力。

虽然广东省重特大火灾每年发生起数较少,占火灾总起数比重不足千分之一,但每起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如图3所示,重特大火灾事故伤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的比重较大,有时能达到约三分之一。可见,预防重特大火灾发生、控制火灾规模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2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致因分析

火灾事故一直都在安全事故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严重性、复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5],事故波及范围广、发展迅速,事故后果严重,往往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火灾事故取决于人、物、管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1直接原因分析

火灾事故根据事故直接原因可分为:电气起火、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自燃等;根据广东省的具体情况,本文把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细分为以下5类:①电器起火;②电线短路;③化学品自燃;④易燃气体起火;⑤引燃可燃物。1991年至2010年我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直接原因统计见表1。

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由电线短路、引燃可燃物直接引起的事故比例较大,均超过20%;电器起火、化学品自燃、易燃气体起火等直接原因引起的事故则相对较少。

电气起火(包括电器起火和电线短路)和引燃可燃物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重要诱因,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也是重大以下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这两类火灾多发于家庭作坊式企业、私营企业、公共娱乐场所、宾馆等火灾隐患突出的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原因是家庭作坊(非法“三合一”)企业、私营企业消防安全意识差,可燃物品堆放混乱,员工素质低,生产场所简陋,用电生产工具破旧,导致火灾隐患多,初期火灾难以控制;公共娱乐场所、宾馆等人员密集,自救能力差,安全通道狭窄,出口标识不清晰,可燃物数量多,发生火灾后往往无法疏散人群,可燃物燃烧放出大量有毒气体,且初期火灾难以控制。

化学品自燃引发的事故多发生于化学品储藏仓库以及生产场所,主要原因是化学品不按规定存放,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混存,仓库通风不良,管理不到位等。易燃气体起火引发的事故多发生于生产场所,主要原因是:加工生产工艺落后,易燃气体容易泄漏;设备操作不规范,胡乱使用挥发性清洁剂等。

2.2空间分布分析

火灾事故的空间分布是指火灾事故在各个地理位置、行政区域、场所的分布情况。本文研究的火灾事故空间分布根据场所类型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场所,其内部结构、存放物质、人员活动情况等众多客观因素差异较大,因而其发生火灾事故的频率和后果有较显著的区别。根据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整理得到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空间分布如表2所示。

生产场所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常发场所。这些生产场所大多为私营和个体所有,往往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和安全教育,其生产设备和消防设施老化或缺乏,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无视安全操作规程等。这类场所疏散通道狭窄,建筑物老化易坍塌且布局不合理,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若控制不力,往往极容易酿成重特大事故。

对于普通仓库和废品仓库,这类仓库往往管理措施不力,存放物品多,堆放混乱且密度大,发生事故时蔓延速度快、消防力量难以进入火场,导致火灾扑救困难,极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危化品仓库虽然重特大火灾事故少,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7]。其主要是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消防设施不到位,部分易燃气体挥发、仓库密闭/通风不良、防静电措施不到位等。

大型公共娱乐场所位于繁华地区和路段,人员密集。发生火灾时,围观人员多,涉及面广,对社会和百姓心理产生较大影响[8]。从事故资料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东省乃至我国公共场所火灾发生的频率、规模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递增趋势。这类场所的主要特征是人员密集、建筑装饰复杂、可燃物多、电器多、用电量大[9]。事故隐患多,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淡薄也是火灾多发的原因。

2.3时间分布分析

时间是影响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不同时段重特大火灾事故的研究,能针对性的达到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工作的效果。

2.3.1 24小时分布

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由于天气情况和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人体生物钟作用会导致管理人员和员工注意力和精力发生改变;再加上不同时段人员出行密集度不同,从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率和伤亡情况也不一致。如图4所示,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24小时分布中,事故多发在午后至傍晚和凌晨到天亮之前两个时段,其中午后至傍晚为重特大事故高发期。

影响火灾事故24小时分布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午后员工容易出现疲惫、困乏、迟钝等生理反应,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度加大,此时事故隐患加大,重特大火灾事故率上升。凌晨至天亮,此时人员精神疲惫,产生睡意,意识模糊,自控能力下降等,公共场所人们警惕性下降,这时段事故伤亡自然就严重。

2.3.2 月分布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湿度、降水等气象条件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再加上一年中不少月份有特殊节日影响。不同月份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图5所示,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较为集中于12月-次年2月、5-7月、9-10月这8个月份,其中5月达到全年高峰;死亡人数主要集中于5-6月及9-12月,受伤人数主要集中于1月、5月、8月、9月这四个月份。

可见,夏季和冬季以及季节转换期是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高发期,就要特别注意加强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3.1重特大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影响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原因类型众多,究其根本主要是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原因。

3.1.1 管理预防措施

(1)提高领导的重视度和管理者素质

要提高消防管理能力,提高领导的重视度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重视程度能带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工作就好开展。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不但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安全检查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检查,对容易发生火灾的生产场所、仓库和公共场所要增加检查次数。检查要由重至轻,关键设备或危化品场所重点检查。同时,在夏季和冬季以及每一天的午后、凌晨这些极易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时段内重点检查并提高检查的效率。

(3)提高检查和处罚力度

各级管理者应对有违反操作规程、不按规范随意堆放物品等违章行为的企业员工进行适当的处罚;安监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场所消防设施配置不合规范、非法燃放烟火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应提高突击检查频率,加强值班的检查制度[10],杜绝侥幸心理。

(4)加强火灾安全教育和消防知识普及活动

大量事实表明,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公民防火意识欠缺和自救能力薄弱所致。因此,各单位要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群众中积极开展活动来普及消防知识,如知识竞赛,宣传晚会等。

3.1.2 技术预防措施

(1)加快生产装置本质安全化进程

生产场所火灾预防的最高层次是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化。目前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某个部位、某个单元或某个操作环节的防火来研究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受其局限性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所以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企业的安全问题,必须提出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即向企业装置、工艺的本质安全化迈进。

(2)改进监控设备的性能

具备优良性能的监控设备能及时预报风险的存在,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监控设备稳定性高、敏感性能好,精度高。经久耐用,参数稍有偏离就能及时发现并准确进行预测、反馈和报警。同时,应加快把安全监控设备与生产设备形成联动,能更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3)加快生产技术的改良

生产技术改进措施包括控制生产线上易燃、易爆物质的数量;加强设备的密闭性;设备中要有良好的通风排气措施;应用惰性介质保护;控制工艺参数;妥善处理三废[11]等。

3.1.3 法规制度预防措施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各级部门人员应落实自己管辖范围的安全生产,联动配合,能有效的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对待工作,能保障安全法规的正确实行。

(2)完善隐患排查制度

目前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隐患的排查往往是发现什么处理什么,但是相同领域的生产企业所存在的隐患较为相似,隐患排查中发现的某一类隐患可能普遍存在于相同领域的其他企业。因此,在对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时,应该准确记录并整理隐患资料,整理后统一汇总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然后根据隐患汇总资料再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隐患排查工作,以避免普查中的疏漏。

(3)推进群众监督和举报制度

鼓励并敦促企业单位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及时向当地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举报隐患和为安全生产隐患防治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设立火灾隐患举报奖励制度[12],以促进隐患举报安全文化的发展。

3.2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控制对策

(1)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消防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是指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相关应急人员与群众,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按照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应急演练对降低火灾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势蔓延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区域内具有有效的应急响应体制将会将事故损失减少到不采取应急措施情况下的6%,能大大减轻事故后果的严重性[13]。同时,演练完成以后还要应用评估方法如快速评估方法[14],会议评估法对预案和演练成效进行评估。应急演练中绩效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发生突发火灾事件后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效果的瓶颈问题,应该及时落实应对措施,或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和再次演练。

(2)加强初期火灾处理能力

火灾是动态的,火灾破坏建筑物的强度也是动态的[15]。根据经验,火灾初期的7min内是控制火灾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提高对火灾初期处理能力,加强对各类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防火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等应该成立企业内部的兼职消防队应对初期火灾。同时需要提高对初期火灾的监测水平,大力推广安装火灾感应设备,如人员密集场所、宾馆、仓库、制衣厂等人员密集区域、可燃物品堆放区安装烟雾感应器和自动喷淋设备等。

(3)加强消防力量的建设

广东省消防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消防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在增大消防力量建设规模、增加消防设备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素质,减少救灾过程的失误,尤其是需要提高消防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判断能力,熟悉不同类型化学品火灾的扑救方法、适用灭火剂等注意事项。

消防力量建设应逐步向专业化推进,在原有消防力量编制的基础上组建特种火灾消防分队,如危险化学品火灾消防分队、油品火灾消防分队、可燃液化气火灾消防分队、化工工艺装置火灾消防分队等,提高专业性。

(4)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布局

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布局也能达到控制事故后果严重性的效果。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缺少是导致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畅通,疏散通道和出口都须有醒目的标志[16],建筑物宽敞、明亮,报警设施分布合理等均利于逃生和财产转移。

4结论

(1)1991—2010年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起数波动不大,主要高发于凌晨和午后时段及夏季和季节转换期及主要分布于生产场所和普通仓库中;从统计数据上看,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火灾事故总体形势的根本好转。

(2)从广东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致因分析来看,电气故障起火、可燃物起火是主要的直接原因,日常安全检查时,应重点检查电气设备和可燃物。加大力度突击检查生产场所的火灾预防设施和管理,并在事故高发时段和高发月份加大检查力度。

(3)广东省重特大事故多数为忽视安全管理所致,故安全管理十分重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同时改进企业、仓库、公共场所安全装备缺乏,安全技术落后的局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立法,保障安全生产,安全经营有序进行。同时应依法办事,依法执法。

上一篇:校友交流平台下一篇:护理差错产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