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与处理

2024-06-18

事故预防与处理(共12篇)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1

0 引言

电压作为一个重要电气量,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压是电能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电网运行中,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户,各个环节都对电压有着不同的要求,电压过高或过低轻则造成电力设备效率下降影响经济性,重则会造成设备损坏引发大范围电网事故。因此,电压对于电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电压的及时调整,也就关系着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 电网电压不合格的危害

1.1 对电力用户的危害

各种用电设备都是按照额定电压来设计制造的,这些设备在额定电压下运行能取得最佳效果,电压过大地偏离额定值,将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其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压降低10%时,电动机转速下降,转矩大约要降低1 9%。如果电动机拖动的机械负载不变,电压降低时,电动机转速下降,转差增大,定子电流也随之增大,发热增加,绕组温度增加,加速绝缘老化,使用寿命缩短;当端电压太低时,电动机可能停转,甚至在重载下不能启动。电炉等电热设备的出力大致与电压的平方成正比,电压降低就会延长电炉的冶炼时间,降低生产效率。

1.2 对电力网络的危害

电压过高或过低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也会带来严重影响。电压降低会使电网中各种设备的电能损耗增大,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无法运行。例如,当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时,发电机端电压过低,则定子电流增大,导致定子线圈发热严重。一般情况下发电机强行励磁保护动作,发电机励磁系统强行、自动、迅速地增加励磁电流,给发电机最大的励磁,尽量提高系统电压,如果系统电压继续降低,则发电机保护动作,自动解列发电机。系统电压过低时还可能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在电网枢纽变电所和受电地区的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70%左右时,将可能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即用户消耗的无功稍有增加,线路电压降加大,使受电地区电压下降,进一步降低线路电压,如此循环下去,将导致大量甩负荷,造成大面积停电。1987年7月23日,日本东京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是一次典型的电压崩溃事故。而电压过高则对电网中各种设备的绝缘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电压突然升高,会造成变压器过励磁,当变压器运行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10%时,就会使变压器铁心饱和,而因饱和产生的漏磁将使箱壳等金属构件涡流损耗增加,铁损增大,造成铁心温度升高,同时还会使漏磁通增强,使靠近铁心的绕组导线、油箱壁和其他金属构件产生涡流损耗,使变压器过热,绝缘老化,影响变压器寿命,严重时造成局部变形并损伤周围的绝缘介质,甚至烧毁变压器。因此,保证电网各部分电压接近额定值是电网运行调整的基本任务之一。

2 电网电压异常的原因

2.1 电压偏低的原因

(1)供电网络或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农电线路送电距离太长、供电半径过大、导线截面太小,使线路电压损失太大。例如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区电网,由于地处山区,电源点较为薄弱,负荷分布较为分散,距离电源点较远的用户端电压较低,尤其是在夏季大负荷时最为明显。

(2)电网无功功率电源不足或无功补偿设备管理不善,长期失修、经常停用等,使无功平衡受到破坏,这是电网电压水平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

(3)电网接线不合理、负荷过重、负荷功率因数低、电力设备检修及线路故障等,均可能使电网电压下降。

2.2 电压偏高的原因

随着现代化电网的发展,300—600 MW大容量机组直接接入330 kV电网,以及新建、扩建330 kV超高压线路的投入运行,使线路充电功率较大,每百公里充电功率(电容性无功功率)约80 Mvar,使330 kV电网自身产生的无功较多,造成主网电压偏高。同时,陕西电网内各电厂只有部分机组进行了进相试验,调节无功能力很有限,因此在全网负荷较低时,全网的电压偏高现象尤为突出。

3 电网电压调整措施

拥有充足的无功功率电源是保证电网有较好运行电压水平的必要条件。但要使所有用户处的电压质量都符合要求,还必须采用各种调压手段。就电力网而言,主要有以下调节方式。

3.1 通过调整变压器分接头调压

改变变压器的变比可以升高或降低次级绕组的电压。它分2种方式,即无载调压和有载调压。

(1)无载调压。

无载调压即不带负荷调压,这种调压必须在变压器断开电源之后停电操作,改变变压器分接头,达到调整二次电压的目的。因为进行无载调压时需要停电,所以这种调压方式适用于季节性停电的变(配)电站。由于不能根据负荷变化灵活调节电压,许多城市电网中的110 kV及以上变压器都已逐步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2)有载调压。

有载调压变压器可以在带负荷运行的条件下切换其分接头,而且调压范围也较普通变压器大,调压级数多,调压范围可达额定电压的20%~30%,在110 kV及以上变压器得到广泛应用。

3.2 通过调整电网无功功率调压

调整电力网无功功率的办法主要有:调节发电机无功出力、调节无功补偿设备等。电网的无功补偿设备主要有静电电容器和静止补偿器。

(1)静电电容器。

静电电容器可按三角形和星形接法接在变电站母线上,只能供给电网无功功率,而不能吸收无功功率。静电电容器的装设容量可大可小,既可集中使用,又可分散装设,就地供应无功功率,降低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损耗。静电电容器每单位容量的投资费用少,运行时的功率损耗也较小,维护也方便。为了在运行中调节电容器的功率,可将电容器连接成若干组,根据负荷变化,分组投入和切除。它广泛地应用在系统变电站和用户配电所中。

(2)静止补偿器。

静止补偿器又称可控静止无功补偿器,是一种动态无功补偿电源。其特点是将可控的电抗器与静电电容器并联使用,电容器可发出无功功率,可控电抗器则可以吸收无功功率,按照负荷变化情况进行调节,因而使母线电压保持稳定。它能快速、平滑地调节电压,运行维护方便,功率损耗小,对不平衡的负荷变化可以做到分相补偿,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强。

3.3 改变励磁电流调整发电机的端电压

这种方法一般可在额定电压的±5%范围内调节电压。对孤立电厂直接供电的小型电网,因线路不长,其电压损耗不大,故改变发电机电压就可满足用户的电压质量要求。但对多级变压的供电范围大的系统,仅靠发电机调压一般不能满足要求。

4 电网电压事故处理

4.1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低事故的措施

(1)增加与低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无功补偿设备的变电站的无功出力,必要时可降低发电厂的有功出力(但频率要合格),增加无功出力。但处理位于远距离送电的受端中枢点电压过低事故时,应考虑增加受端发电厂的有功出力。

(2)令其他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调相机、静止补偿器、静电电容器均加满无功出力,但注意不要使本来就高的中枢点电压超过允许值。

若上述处理方法无效,中枢点电压仍然过低,则应限制用电,必要时可以拉闸限电的方式提高系统电压。

4.2 处理中枢点电压过高事故的措施

(1)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和装有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的变电站降低无功出力至最低,调相机改为进相运行。

(2)令其他乃至全系统的发电机和调相机、静止补偿器和静电电容器均降低无功出力,乃至最低,但不要使本来就低的中枢点电压低于允许值。

(3)令与高电压中枢点相邻近的发电厂带轻负荷的部分机组停机。此外,为了保持电网稳定,防止发生电压崩溃事故,在系统中应设若干监视点,并规定电压下降的事故极限值,避免造成电压过度调节。

5 陕西电网电压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根据《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330 kV主网高、低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不宜低于线路充电功率的90%,截至2007年底陕西电网330 kV电网高低压并联电抗器的总容量为线路充电功率的84.54%。因此330 kV电网感性补偿度远远小于导则要求。在节假日等全网负荷较低的时段,在全部的高、低压并联电抗器全部投入的情况下,全网电压依然偏高。

(2)低压网容性无功补偿不足,无功功率不能满足分层分区平衡要求。对低压侧用户的无功补偿装置管理缺乏可操作手段,给全网的无功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部分地方依赖主网补偿,不能很好地达到无功就地补偿、分区平衡的要求。

(3)部分发电厂对无功调节重视不够,部分机组无功出力和进相能力不能达到要求。电网中少量大机组无功出力不能达到额定值,还有一些大机组尤其是新投运机组,没有做进相试验,不能进相运行,影响了调压能力的发挥。有关发电企业应尽快开展机组进相试验工作,对于无功出力达不到要求的机组进行改造,以满足电网电压调整要求。

5.2 建议

(1)按照无功负荷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加装容性无功补偿装置,安装地点尽量靠近用户侧以减少无功潮流在不同电压等级间穿越。这样,一方面在大负荷期间,可以加大电气设备有功负荷的传输能力,缓解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网损。

(2)为了提高陕西电网电压稳定水平,实现无功电压在线控制及智能化、经营性调度的目标,逐步开展基于陕西电网的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项目的研究开发,条件允许时,逐步实现主站A VC系统与部分电厂或变电站监控系统(AVQC装置)间闭环试运行。随着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逐步完善,将极大减轻值班人员人工调整电压的劳动强度,提高陕西电网电压水平。

(3)目前陕西主网均采用成组电容器,一组容量最多为15 Mvar或30 Mvar,由于投退一组的容量较大,在很多运行方式下,会造成过补或欠补。因而应逐步考虑使用磁控电容器,根据系统需要平滑调节电压。使用这种可控电容器,可以给电网运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满足多种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的电压需要。

(4)加强发电厂机组进相管理,要求2008年100 MW及以上的机组必须完成进相试验,机组进相功率因数必须达到0.95(或0.97),提高调压水平。

(5)加强无功补偿装置的维护与管理。各供电局应抓好无功及调压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变电站应保证低压电容器、电抗器能够正常运行。

(6)加强用户无功设备的运行管理。各供电局应促使用户无功补偿设备与用电设备同时投产,保证用户在规定的功率因数下用电。

6 结语

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参量,只要在电网运行中重视电压的改善,就能够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电网运行中涉及到的各个单位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压调节的重要性,在电压调节时应该做到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利铨,邱国跃.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控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李坚.商业化电网的经济运行及无功电压调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2

一、溢油

发生溢油事故主要原因是计量失误或油泵输转时间过长,油罐内油品超过安全储量,油品从泡沫发生器、呼吸阀等处溢出,内浮顶罐可从罐壁通气孔溢出,当浮顶进入上止点后,油泵继续输转将出现沉船事故。

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应立即停止油泵的输转作业,检查油罐区地沟地井、阀门是否可靠关闭,事故现场不能有任何产生火花的操作,同时拨打报警电话。

二、内浮顶油罐沉盘事故

1、发生内浮顶沉盘事故的原因(1)浮盘变形 复盘在长期频繁运行过程,要受到油品腐蚀,油品温度变化、罐体变形浮盘附件是否完好等因素影响,使浮盘逐渐变形,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变形后浮盘在运行中,由于各处受到的浮力不同,以致出现浮盘倾斜,浮盘量油导向管滑轮卡住,浮盘运动倾斜逐渐增大。当浮盘所受浮力不能克服其上升阻力时,最后导致油品从密封圈及自动呼吸阀孔跑漏到浮船上而沉船。当浮盘密封圈局部脱落或压破后油品进入浮盘上的可能性增大,更易造成沉盘。

2、浮盘支柱松落失去支撑作用

内浮顶油罐浮盘上的支柱均匀分布在浮盘底部。当浮盘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如支柱轴销安装不当或轴销滑落将导致浮盘支柱掉入罐底,当浮盘处于低位工作时,由于失去支柱支撑,使浮盘受力不均匀,浮盘变形,严重时浮盘部分或全部倒塌,造成沉盘。

3、维护管理不当

内浮盘导向轮要定期加油润滑、浮盘自动呼吸阀、复盘表面、浮盘密封圈、油罐内表面防腐情况都要及时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否则操作不当很可能造成沉盘事故。另外进油速度过快,油品中含气量较多会导致浮盘受力不均匀,处于摇晃状态造成沉盘事故。

防范措施

1、操作上的防范措施 内浮顶油罐实际储存油品高度严禁超过油罐的安全油高度。空罐进油时油品初速不得超过1m/s,油品浸没进出油管后油品流速不宜大于4.5m/s,发油时浮顶罐内存油量不得低于浮盘起伏点以下,否则在下次进油时如油品流速过快可能会因气体作用使浮盘各处受力不均,倾斜卡死而沉盘。

2、定期检查 对内浮顶油罐应每月检查浮顶密封装置、导向轮完好情况、浮盘面的凹凸情况和浮盘平稳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检查时切记要制定严密可靠地的安全措施。

三、油罐吸瘪事故 金属油罐发生局部吸瘪多发生在油罐顶部或上部圈板,且修复困难。再储油过程中,罐内的正负压有呼吸阀进行调节,油罐吸瘪是由于罐内真空度过大所致,事故通常发生在向外发油且速度过快时发生,偶尔在夏季雷阵雨过后发生油罐吸瘪事故。

1、油罐吸瘪原理 油罐在出油过程中,如果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油料体积大于经呼吸阀补充的进罐空气,罐内真空度就会增大,上述差值越大,罐内真空度也越大,当罐内真空度超过油罐工作负压时,很容易引起油罐吸瘪,甚至造成事故。

2、油罐吸瘪原因 油罐吸瘪事故归根结底就出在呼吸阀上,呼吸阀阀盘卡死,冬天时被冻结或被雪封死,呼吸阀出入口阻塞,阻火器阻塞或气体流通阻力过大;另外油罐出油流量变化幅度过大,与呼吸阀呼吸量不匹配,进气量不能满足要求也是造成油罐吸瘪的主要原因。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3

摘 要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近十年来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是个体生存的需要,学校体育正是青少年接受体育运动熏陶和锻炼的主要阵地。基于体育的特殊性,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较校园其他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要高。了解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分类,找出相应对策进行预防及处理是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应该重视的环节。特别是引入国外先进理念,从保险理赔方面入手,使之成为未来规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伤害事故 预防处理 保险理赔

查阅相关资料报告,我国每年发生上千万起学生意外事件,而其中与体育相关的伤害事故所占的比例很大。任何一起伤害事故对学校、家庭、教师、伤者来说都是一件十分痛心和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和教师既不能因噎废食减少开展体育运动,也不能麻痹大意,应防范于未然,做好一切预防措施,并制定一系列处理措施及时有效的解决伤害事故后续问题。学校体育的开展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体育教师将不敢大胆进行正常教学,学校将不愿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学生将不愿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进而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一、学校体育活动的概念

学校体育活动范围很广,一切以学校为组织单位或参加单位的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校内或校际间的体育竞赛都属于学校体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按伤害程度来分可分为三类,如图一:

表一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

一般伤害事故致残事故死亡事故

人身没有造成残疾、死亡的较轻微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给学生的人身造成残疾的较为严重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造成学生死亡的严重事故

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

(一)体育设施、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

学校体育设施多缺乏系统管理、保养,大多数学校没有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一般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一次例行检查,设施出现明显问题后才进行维修或更换。器材使用上更是能用则用,不到必须更换,缝缝补补最大限度地使用。不少学校由于资金、管理层等问题,使得场地、设施、器械严重老化、陈旧。这种环境下进行学校体育活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超过学生正常承受能力

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强度的安排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有些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本质特点和身体心理状况来安排课程强度和进度,一味死板地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追求数量、难度,对学生要求过高。忽略了学生当时的身心状况,超过了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学生的身体伤害。

(三)业务水平有限,教学方法不规范

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影响着学生教学安全性。个别体育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不能正确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做出错误示范动作。不能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的进行纠正,对学生的练习有效的进行保护。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不能因材施教。这每一个环节的不足都极易引起学生的意外伤害。

(四)学生自身纪律问题

现代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即使教师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活动,有的学生仍表现出无组织、无纪律,随意进行课堂练习,互相追逐嬉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

(五)体育竞赛造成伤害的偶然性

学生参加各项体育竞赛,势必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竞赛的特点就是具有激烈性、对抗性。学生在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自身身体疲劳、对手的强烈对抗,甚至队友的身体接触,这一系列的必然造成了体育竞赛伤害事故的偶然。

(六)学生自身健康原因导致的伤害

学生身体存在某种不适合体育锻炼的疾病或残疾,出于某些自身原因,强行或侥幸进行不符合身体要求的体育运动,结果导致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即使在很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也可能发作,还有患有先天性骨骼方面疾病的学生本身就不适合上常规的体育课。

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常规预防处理措施

(一)设置专项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检查体育活动场所和各种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从而降低危险系数。同时,加强学生愛惜设施、器材的教育,营造一个安全的活动环境。

(二)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任何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具备体育的特殊性,在进行主要内容之前,都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基本内容、气候条件等。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学方法多样,且组织有序。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合现实,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练习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要注意严肃课堂纪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中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对于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教师要明确要求、有序组织,并密切观察课堂场面,控制好课堂节奏。总之,教学安排要合情合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得到学生信任。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和获取学生的信任度。只有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对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有准确的认识,能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适时安排适合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做到因材施教。

(五)师生安全意识的全面培养。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和救护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相关培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培养和急救处理的能力。其次,采取各种有效方法,长期开展安全教育,如体育理论课、体育沙龙等,通过宣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方法,甚至学会受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使每一位师生具有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预防、保护和救护能力。

(六)了解相关制度,正确面对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伤害事故防不胜防,为避免因伤害事故带来的经济负担,学校及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鼓励学生参加意外伤残保险,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可得到社会化的补偿,减轻经济负担。

五、通过保险理赔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一)尽管各学校针对学生有相应的医保政策,但覆盖范围有明确规定,且赔偿金额有限。很多时候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补偿可能只得到低额的补偿。保险理赔的方式能对医保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使之一起承担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性,更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学生除了参加体育课教学,还会参加很多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意外发生率和严重性并不低于体育课。所以,保险公司开发的一些相应业务能很好地补充这一区域的盲点。特别是针对不同风险性项目进行投保,保费规格采用多档,对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竞赛、团体活动减少了后顾之忧。投保方式既灵活,又避免了保费过高的浪费。

六、结语

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我们需要谨慎而沉着。既不可因噎废食,也不可谈虎色变。充分的准备工作、严谨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伤害事故概率的降低。当意外伤害不可避免时,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保险制度的健全将进一步弥补学校安全制度的不足,了解和掌握相应保险条例将有助于保护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的权益,将意外伤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余洪.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翁荣,彭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35.

学校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篇4

(1)运动伤害。它是指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所发生的伤亡事故。体育活动很容易引起碰伤、擦伤甚至残废、死亡,最容易引起伤害的是跳高、体操、铁饼、标枪、球类、游戏等项目。

(2)课余伤害。它是指下课或午晚休息期间发生的事故。这种事故很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一旦打官司,学校一般都要承担责任。学校容易发生此事故的地方有三个:一是操场,二是楼梯,三是走廊。所以学校要求下课有老师值日护导。

(3)上课期间发生的事故。这类事故一般是不会发生的,除非是不可抗力。上课期间发生的事故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往往和老师擅离岗位有关。因此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点,上课期间一律不准离开教室。

(4)校外活动引发的事故。

(5)上学、放学时发生的事故。“上学、放学”不仅指上学放学路上,也指上学放学进出校门那一刹那。要求:一是上学、放学要在校门口安排教师值日护导;二是每学期开校告知学生、家长开关校门时间;三是放学后要清校。

二、校园伤亡事故的性质和特点

(1)量大面广。从幼儿园到大学,此类事故几乎都有发生,而且各个年龄段都有。

(2)校园伤亡事故受害者90%以上是中小学生。一个原因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天性顽皮好动。另一个原因是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预见能力比较差。两者结合就导致这一年龄段学生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3)校园伤亡事故常常涉及多方面利益,这给事故处理带来极大困难。

(4)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给学校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5)巨额赔偿费用常常使学校不堪忍受。

三、校园伤亡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制度不严,管理不善。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后勤安全保障制度一定要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要建立起涵盖所有学校安全的制度并严格管理、严格执行。

(2)设备陈旧老化或设置不当。比如电线老化或胡乱连接无警示;走廊、楼道、厕所无防滑设施和提示;体育设施设置不牢固、不科学;操场不平整等。

(3)教师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是渎职行为,是一种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工作责任心不强主要是工作态度问题,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责任心不强导致的重大后果,可以认定是玩忽职守,教师为此要承担刑事责任。

(4)体罚或变相体罚。此原因学校和教师本人要负完全责任,因为教育法有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5)学校安全措施不到位。部分学校校外活动没有完备的保护措施。

(6)学校搞创收,忽视安全。主要是勤工俭学和学校租房租地。

(7)学生体质特殊或患有疾病。这类原因引起的伤亡,关键是看学校知情不知情。如果家长事先没有把子女的身体状况(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告知学校,学生自己也没有对老师讲,学校一点也不知情,那么只要学校组织的活动符合教学要求和规定,各项措施也没问题,即使出了意外,也很难追究学校的责任。但假如家长事先讲了,或学生本人也告诉老师了,但老师由于时间长忘记了,或学校疏忽了,那么出了事情学校要承担主要责任甚至全部责任。因此学校一定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经常检查、经常提醒,把这类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8)不可抗力因素。不可抗力指的是三个“不”: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条件。不可抗力造成的伤害按照法律规定,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比如打雷、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

(9)学生自尊心过强,心理承受能力低。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受点批评,想不通就走上自残甚至自杀的道路,我们老师千万要注意。遇到这种情况一是不要采取过激的措施;二是软处理,先做好教育工作,再采取纪律措施;三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多做尊重生命教育。

(10)学生中途离校。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因任何事情,让学生中途离校。因为这是变相体罚学生并停学生课,教育和管理方法有失误,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摘要:我们的教育在发展,但是教育界一直有一个很困扰人的问题,这就是学校里经常出现安全隐患,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伤亡事故。要解决这类事故,必须认识校园伤亡事故的类型;了解导致校园伤亡事故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导致校园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借助于法律手段来妥善解决。

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篇5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包括: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蕈、桐油、蓖麻子、马桑果等)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如四季豆、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等)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有:食品未烧熟、煮透;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食用有毒、有害物质;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要求;饮用水被污染等。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无毒无害,储存方法得当,加工方法正确,处理过程无污染。

1.把好采购关

(1)不采购腐败变质的食品(如已酸败的油脂,霉变、生虫、污秽等不洁的食品),不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2)不采购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3)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进货验收制度,建立台账。2.把好贮存关

(1)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3)建立严格的食堂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注意上锁,防止投毒。

(4)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生、熟食品分开储存。3.把好加工关

(1)蔬菜加工前要用食品清洗剂(洗洁精)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3)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5)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6)烹调四季豆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7)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宜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其中的有毒物质。(8)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煮沸5分钟左右。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4.做好食堂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1)食堂必须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2)食堂要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品加工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

(3)每餐要对供应的食品成品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经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4)食堂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对公用餐具、容器、用具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第一步是用热水洗去食物残渣(水温以50℃~60℃为宜);第二步是温水清洗,去除残留油脂等(水温以30℃左右为宜);第三步是消毒,可采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杀灭餐具上的残留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等);第四步是冲洗,即用清洁卫生的清水冲洗掉餐具上的残留药物;第五步是保洁,即将洗净消毒后的餐具、容器、用具移入保洁设施内备用,以防再污染。(5)学校自备水源(为解决学校用水而建的水塔、蓄水池、水井等给水设施)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并定期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水质检测。

(6)学校要建立自备水源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水塔、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的定期清洗制度,并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水源管理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体检,经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

(7)学校自备水源距离厕所、垃圾堆等污染源必须30米以上。水源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清洁卫生。

5.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

(1)学校每年必须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食堂管理人员每天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晨检,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要求其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3)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从业人员日常的卫生操作行为要进行指导和监督,食堂从业人员要做到: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要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6.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每年要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由于食用不洁食品或误食有毒、有害物质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如何应对

在学校食堂就餐的人员中有2例或2例以上在进食相同食物后短时间内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未进食的同学没有发病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是否为食物中毒,并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

(2)联系卫生部门(医院)组织救治。(3)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中毒物品。

(4)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5)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6)向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通报情况。(7)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排查致病因素,对现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

(8)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9)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10)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帮助。

(11)学校在适当范围内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12)学校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三次报告。

◎ 初次报告:事件发生2小时内向上述部门报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中毒人数、发生中毒的可能原因等。

◎ 过程报告: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向上述部门报告事件控制、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 结果报告:事件结束后,及时向上述部门报告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兴汉小学2008、3

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化碳中毒后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嗜睡、意识模糊,甚至短暂的昏厥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采用燃煤炉取暖时,如果没有安装烟囱,烟囱堵塞、漏气、倒风,室内门窗紧闭等都极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使用煤气做饭的学校因管理不善造成管道煤气泄露;南方地区使用沼气的学校,因设施设备操作不当,引发沼气泄露;学生误入极易聚集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菜窖、深坑、深井和下水道等。

一、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取暖及其他设备的管理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使用方法正确。

(1)学校教室和宿舍使用煤炉取暖时,要安装烟囱、通气窗、风斗等设施,确保排气顺畅。不得使用没有上述安全设施的煤炉取暖。有条件的要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2)定期对烟筒和烟道口进行检查,及时清理烟垢,保证通气顺畅。(3)不得在室内或靠近学生宿舍或教室的地方使用极易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燃气、燃煤、燃油设备。

(4)不使用直排式热水器和烟道式热水器等淘汰产品;不使用超过使用期限的热水器;不得自行安装、拆除、改装热水器等燃具;不得把燃气热水器安装于浴室内。

(5)经常检查燃气与热水器连接管和排气管的完好。(6)相关人员要掌握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当自动点火的灶具连续打火未点燃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散发后再点火,以防引起火灾。

(7)在食堂、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8)要用专用橡胶管连接灶具,并经常检查,防止橡皮管松脱、老化、破裂、虫咬。

(9)学校要加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教育,普及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毒后的救治办法。

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后如何应对(1)发现有学生一氧化碳中毒后,首先要启动《一氧化碳中毒应急预案》,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到位,立即开展抢救。

(2)迅速将受害人移出一氧化碳中毒环境,转移到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同时,室内开窗通风,并拨打120电话呼救,将中毒者送医院救治。

(3)救助者在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匍匐行动更安全。不在煤气浓度过高的现场使用手机、开关电器,防止明火引发煤气爆炸。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6

关键词: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事故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18-02

随着桥梁工程的迅速发展,钻孔灌注桩技术在理论和工艺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钻孔灌注桩不但解决了常规条件下桥梁的基础问题,也为一些特殊困难条件下的桥梁基础提供了解决的途径。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可能就会发生事故,小到偏孔、卡管、大到断桩报废,这些事故不但处理难度大,而且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就桥梁钻孔灌注桩常见的施工工艺与事故预防和处理浅谈几点。

1钻机选型

钻孔机械类型和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桩径、地质条件、水文情况、施工单位的设备条件及工期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虑确定。在一般的覆盖层和岩层中钻φ1.5 m以上的桩孔,应采用气举反循环或泵吸反循环排渣的回转工程钻机;在粒径较大的卵(砾)石地层或岩溶地区,桩径在φ2.5 m以下时,采用冲击钻机或冲击反循环钻机是较好的方案。

2测量放样

测量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放样完成后采用拉距检查的办法纵、横向反复测量,确保正确无误,然后设置十字型护桩。完成放样后报监理测量工程师复测无误后埋设护桩,护桩埋设在钻孔桩纵、横轴方向,四个方向每边埋设两个护桩,第一个护桩距护筒边2 m,第二个护桩距第一个护桩大于5 m。注意在埋设护桩时必须用水泥砂浆(或砼)包裹,并标识明确,钻机就位前认真核对桩位。

3埋设护筒

通常,按规范JTJ041-2000埋设护筒是必需的。在先将围堰沉达岩面,清基封底后再行钻孔成桩时,因可以在清水条件下钻井,故护筒可以仅达设计桩顶以上50 cm左右即可,无需到达水面以上。需在土层中的泥浆护壁钻进成孔时,护筒必须打入土层足够深度,且其顶应高出水面至少1.5 m,因此,护筒的直径、长度往往都很大。为保证护筒沉设过程中不变形,护筒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不用型钢加劲的钢护筒,壁厚至少应达到直径1/200,否则应局部或全部用型钢加劲。

4钻机钻进

钻孔开钻前,首先要调好泥浆。泥浆由水、黏土和掺加剂组成。调制时,应先将黏土加水浸透,然后用搅拌机或人工拌制,同时要注意环保问题。为了回收泥浆减少环境污染,均应设置泥浆循环净化系统。残浆要有既定的存放地方,禁止任其自然四处排放,水中钻机的残浆不能直接排入江中,要配有泥浆运输船或泥浆运输车辆运输到指定的地点存放。钻进过程中,随着地质改变应根据土壤软硬、颗粒粗细,选用合适的钻头,从而提高钻进速度。整个过程应保证孔内具有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及黏度,按设计要求钻进。泥浆性能指标控制表见表1。

5钻孔偏斜

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钻孔倾斜事故。

5.1偏孔原因

(1)钻孔中遇到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

(2)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

(3)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

(4)钻机底座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

5.2预防和处理

(1)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

(2)由于钻机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钻杆上的提引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向中钻进。

(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正,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

(4)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低速钻进或回填片、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5)冲击钻进时,应回填砂砾石和黄土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偏斜严重的可在开始倾斜处设置少量炸药爆破,然后用砂类土或砂砾石回填到该处位置以上1 m左右,重新冲钻。

表1泥浆性能指标控制表

土层相对密度g/cm3黏度

pa﹒s含砂率(%)pH值泥浆配比(水﹕土﹕聚丙烯酰胺﹕烧碱)

黏性土1.05~1.1515~16<8>8100﹕6﹕3﹕0.8

砂土1.10~1.1616~18<8>8100﹕10﹕1.8﹕0.8

卵砾石1.15~1.2018~25<8>8100﹕15﹕1.8﹕0.8

6扩孔及缩孔

扩孔比较多见,一般表现为局部的孔径过大。在地下水呈运动状态、土质松散地层处或钻锥摆动过大,易于出现扩孔,扩孔发生原因同坍孔相同,轻则为扩孔,重则为坍孔。若只孔内局部发生坍塌而扩孔,钻孔仍能达到设计深度则不必处理,只是混凝土灌注量大大增加。若因扩孔后继续坍塌影响钻进,应按坍孔事故处理。

缩孔即孔径的超常缩小,一般表现为钻机钻进时发生卡钻,提不出钻头或者提钻异常困难的迹象。缩孔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钻锥焊补不及时,严重磨耗的钻锥往往钻出较设计桩径稍小的孔;另一种是由于地层中有软塑土(俗称橡皮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各种钻孔方法均可能发生缩孔。为防止缩孔,前者要及时修补磨损的钻头,后者要使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并须快转慢进,然后复钻二三次;或者使用卷扬机吊住钻锥上下、左右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直至使发生缩孔部位达到设计孔径要求为止。

7导管漏水

导管使用前必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8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②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会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管埋过小,出现拔脱提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9导管被混凝土埋住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导致导管提升困难,加之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 m为宜。

10钢筋笼上浮

浮笼事故在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并不少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混凝土的顶推力有关,但未能提前预防是一个因素,所以下笼时应采取相对固定的措施,尽可能多焊几条主筋在钻机底座上,增大固结力。如果出现浮笼,应尽快处理,扼制继续上浮,最好用多根直径5 cm左右的钢管套住钢筋笼主筋再焊在护筒上,并用方木成网状压住所焊钢管及护筒,这样,才能保证钢筋笼上浮时不至过分偏位。

11结束语

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以利于工程顺利进行。对于诱发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事故发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工程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Discusses the Bridge Drill Hole Filling Pile the Construction

Craft and the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Wang Wanzhan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ridge drill hole filling pile common construction craft and the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by for everybody reference.

煤层气钻井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7

我国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 储量位居世界第三, 但我国煤层气产业相对于欧美西方国家的煤层气产业起步较晚, 缺乏成熟的钻井项目工程经验和相应技术, 所以在煤层气钻井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钻井事故, 不仅影响了煤层气项目的钻井效率, 增大了生产成本,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煤层气开采本身是一项极复杂的工程, 项目周期内存在许多风险因素, 而钻井工程的施工又会受到地质条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施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钻井施工中难免发生各种事故。笔者根据在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多年的煤层气钻井工程项目施工经验, 着重分析导致煤层气钻井事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预防处理此类工程事故。

二、导致煤层气钻井事故的风险因素

煤层气钻井工程主要是应用于煤层气的地面钻采, 即利用钻井技术开采煤层中的瓦斯气, 受多种因素影响, 地面钻采在工程布局、地质环境及工程设计中存在诸多风险, 容易引起工程事故从而造成极大危害。

(一) 钻井工程布局风险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我国大部分煤层气储层具有低饱和、低渗透和低压力的特点, 资源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 而且并非所有煤层气资源都具备开采的市场前景, 因此煤层气钻井布局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另外, 我国煤层气自身开采中的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开采的风险性:首先, 监管部门对开采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够, 同时政府对煤层气开发的扶持力度也不够;其次, 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开采设备、开采技术较为落后, 开采部门缺乏稳定切实的前期投入以及先进安全的仪器设备;然后特别是部分地区, 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煤炭勘探区有明显的冲突, 采煤与采气应该有机机结合并协调发展, 否则容易在开采工程中造成危险事故。

(二) 钻井工程地质风险

对矿区煤层气的开采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两个:煤体结构和煤层坚固性。因为它们会影响到煤层透气性, 另外还干涉到矿井下钻孔的施工, 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事故风险。

储层间裂缝是威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储层间裂缝是指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失去内聚力而形成的破裂。裂缝是煤层气井中的渗流通道, 也是导致含水上升的主要因素。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 煤层裂隙相互交叉, 层间具有复杂的裂隙系统, 容易导致钻井过程中垮塌、卡钻、滤失等工程问题, 从而造成工程事故。

煤层的机械强度也是影响工程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机械强度较低的煤层, 在钻井中容易坍塌并且井壁稳定性较差, 容易产生煤屑和煤粉从而使采气通道发生堵塞, 给钻井工程带来安全隐患。

水文地质条件也会影响到钻井项目的安全性。如果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一方面, 当煤层压裂时水会贯穿煤层, 带来排水降压问题;另一方面, 在钻井过程中, 可能发生泥浆或压裂液的漏失, 为工程施工带来不便。

(三) 钻井工程设计风险

复杂地质条件会给钻井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由于工程地质问题引起的设计规划与实钻结果不符, 不仅严重危及钻井工程的项目安全, 也会显著降低钻井施工的速度、增加钻井的成本。一般情形下, 在钻井工程的地质设计中, 必须考虑到因异常地层压力、储层伤害、井壁不稳等造成的风险。

钻井工程的设计必须做到有利于准确获得各项地质的工程资料、有利于勘探开发煤层气, 保证煤层气钻井符合项目开发的要求。钻井设计应尽量满足钻井、完井生产需要, 采用能够起到保护煤储层作用的钻井工艺技术, 同时设计中要考虑到出现复杂情况 (漏、涌、塌、卡等) 的处理需要, 以实现安全、优质且快速地钻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设计应尽可能地简化以避免工程失误从而造成工程事故。

三、钻井项目事故预防

(一) 加强事故风险监督

进行钻井项目事故预防,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监督组织加强监督, 施工现场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项目安全检查。

1. 项目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

在施工现场, 可根据现场特点建立安全生产小组, 制定安全领导小组带头人, 同时配备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施工员等, 尤其是专职安全人员要及时发觉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 并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巡查, 及时尽早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2.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项目的安全进行离不开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重点是创建一个标准化、体系化的生产管理体系, 将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程序化管理规流程。钻井项目的进行要严格依据有关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做到严格照章办事、依制度管理。

(二) 进行风险预防

(1) 在煤层气钻井项目之前, 需采取一定必要可行措施, 消除客观物质性的风险威胁, 避免钻井过程中一些地质风险因素、设计风险因素对项目安全造成影响。

(2) 加强技术审核投入, 对项目中重要技术进行认真评估, 尽可能采用相对成熟安全的施工技术, 而不要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采用不够成熟的施工技术。

(3) 加强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人为风险教育管理, 纠正项目参与人员由于行为不当构成的风险因素, 避免不当行为对项目安全造成影响。

(4) 加强项目运行设备定期的安全检查与维修, 煤层气钻井事故频繁, 多与维修不及时、排采不连续、运行时间不稳定有关。煤层气井的寿命一般都比较长, 而运行设备大多是常年运动部件, 其摩擦磨损都比较严重, 因此项目中经常出现各类机械故障, 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运行设备的安全问题, 要及时发现并处理。

四、钻井项目事故处理

(一) 卡钻与解卡

卡钻顾名思义是指钻具被卡住不能正常运转, 它是钻井过程中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与钻井液性能相关的主要是黏附卡钻, 黏附卡钻是因钻井液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所导致的。

一般解卡的方法为:首先在黏卡初段, 通常没有彻底卡死的情形下, 应该继续保持循环, 在适当范围内活动活动钻具, 反复数次下砸来获得解卡;若钻具已经卡死则可采取浴井解卡, 浴井解卡是把解卡剂注入井内, 将卡点部位浸泡来减小摩阻系数, 通过液剂浸泡然后活动钻具来解卡的方法。若浴井解卡不成功, 可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解卡方法。

(二) 井漏

井漏也是钻井过程中常见的情况, 发生井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地层间的孔隙大、渗透性好, 或者地层间出现裂缝;二是由于技术措施不当, 一般由于钻井液的密度过大, 使其与地层压力之间存在巨大压差, 导致下钻速度太快、压力过大、开泵过猛出现井漏。

针对井漏事故, 一般处理分为以下几类:首先, 针对渗透性漏失, 可采用调整钻井液性能或堵漏的方法。在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降低钻井液的密度, 从而降低与地层压力差, 增加钻井液的流动阻力;其次, 对于因下钻太快、开泵过猛引起的漏失, 可立即降低为小排量循环, 提高钻井液的黏度, 漏失会逐渐消除, 此类漏失被称为循环堵漏;最后, 对于裂缝溶洞引起的漏失, 常用充填法进行处理, 在钻井液中加入锯末、贝壳渣等堵漏物质, 另外也可注入石灰乳、水泥等进行封堵。

五、总结

煤层气钻井工程项目是一项高度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具有隐蔽性强、投资大且类型多、技术较复杂、综合性强而又高风险等特点。因此, 煤层气钻井项目事故容易频发, 对此加强钻井事故分析, 进行早期的预防和事故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事故预防, 是保证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并安全进行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孙茂远, 范志强.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化战略选择[J].天然气工业, 2007, 27 (3) :1-5.

[2]钱大都.中国煤炭资源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深孔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篇8

1 常见的孔内事故

孔内事故可分为人为事故和自然事故, 实际上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 自然事故比较少见。人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没有严格按钻探操作规程作业, 没有根据钻孔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 埋钻事故。

岩层本身松散破碎, 如风化层、松软的煤层、流沙层, 钻穿这些岩层时未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 则易发生埋钻事故。泥浆质量不符合要求, 如失水量大、含砂量高、泥皮厚, 未起到保护孔壁的作用;钻具受压过大呈弯曲状态, 转动后发生剧烈振动, 碰击孔壁;在松散岩层中冲洗液流速过高, 将孔壁冲垮, 钻孔超径, 上升的冲洗液在此形成涡流, 对孔壁产生严重冲刷, 造成坍塌。

(2) 烧钻事故。

①水泵工作不正常, 送水量小或不送水, 降低了泥浆对钻头的冷却作用, 莲蓬头被岩粉和其他杂物堵塞, 吸水管路有空气, 或进水管、泵体、缸套、压盖漏气, 传动胶带打滑, 排水阀门未完全打开等未被及时发现, 均易造成烧钻。②操作中, 钻头刚下到孔底就加压进行钻进, 造成钻头水路不通。岩层由硬变软时, 如果钻进速度不合理, 岩粉即不能被很好排除, 会先糊钻后干钻, 进而摩擦产生高热。③钻具因丝扣磨损, 连接不严, 下钻前未经检查更换造成中途漏水, 孔底泥浆供给不足。钻进时岩心堵塞, 泥浆不能全部送到孔底, 未及时处理或提钻。④如果钻头内外出刃磨损过度, 无泵钻进操作不当, 也会造成烧钻。

(3) 钻具折断、脱落和跑钻事故。

①钻杆在钻进和提升时, 所受压力、扭力、拉力过大, 如钻孔弯曲, 孔内不清洁、加压过猛、钻进中掉块、卡钻、埋钻、烧钻使钻具回转阻力增大造成钻具折断, 钻杆直径与孔径相差大, 特别是超径孔段。②钻杆维护保养不好, 造成弯曲, 丝扣损坏或有暗伤, 严重偏磨, 使用时检查不严, 未及时更换, 钻进中遇到最大回转阻力, 在薄弱处扭断。③钻具丝扣配合不当, 连接后过松或过紧, 丝扣未对正即强行扭接, 造成丝扣变形, 早期磨损, 出现滑扣, 使钻具脱扣。④由于突然蹩车, 上部钻杆倒转, 造成脱扣, 孔内蹩车, 钻杆强行回转时, 扭力超过了钻杆强度, 一旦折断, 钻杆有很大的惯性力, 断头上部的钻杆转得比立轴快, 产生钻速差, 卸脱钻杆, 有时可能在几处卸开, 造成甩钻、插钎事故;钻具未到底, 悬空转动, 甩脱钻具, 操作不慎, 下钻过猛、过快墩掉提引器, 或垫叉夹持不牢, 升降系统失灵, 丝扣连接不紧, 均造成跑钻。

2 处理孔内事故的基本原则

孔内事故发生在钻孔中, 不能靠眼睛直接观察, 只能靠间接标志去判断事故的情况, 靠专用工具去处理孔内事故。如果判断准确, 选用的方法适当, 处理工具恰当, 则很快即可排除事故, 恢复正常生产。

(1) 弄清事故部位。

事故发生后, 要根据机上余尺或提出的钻具计算事故部位的孔深, 确定打捞工具的长度。

(2) 清楚事故源头。

根据提出孔外钻具和其他有关标志, 弄清事故源头是钻具的哪一部分, 口径多大, 损坏变形程度如何, 必要时可以采用打印法查明, 以确定处理方法和打捞钻具。

(3) 了解孔内情况。

弄清发生事故钻具的结构、规格、种类、数量、钻孔结构、孔内岩石性质、孔壁稳定情况、泥浆性能指标以及发生事故的过程。

(4) 做好准备工作。

①开事故分析会, 认真分析研究事故发生经过、事故性质、事故原因, 制定事故的处理方法、步骤和安全措施。②根据处理方法与步骤, 选择和检查打捞工具。

(5) 处理事故要及时。

处理事故的方案和方法确定后, 要迅速落实, 处理事故动作要快, 操作要稳、准、勤, 及时分析事故的实际变化情况,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所用打捞工具和处理的各种情况, 要填入班报表, 并准确交接清楚。事故排除后, 认真分析事故发生原因,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3 处理孔内事故的基本方法

(1) 捞。

用各种类型的丝锥和捞管器打捞孔内事故钻具。

(2) 提。

用丝锥或其他打捞工具对准事故钻具后, 用升降机提拉, 发生卡钻、埋钻、夹钻都要用升降机提拉, 用力不宜过猛, 当提拉一定高度后, 靠钻具自重向下回送, 反复窜动, 绝不能硬拉。

(3) 扫。

事故钻具在孔内某段遇阻, 起出这一孔段就不能提升或下降, 但钻具能回转或上下活动, 这时可开车向上或向下扫, 把挤夹物扫碎或挤入孔壁。

(4) 冲。

用泥浆冲洗事故钻具上部或周围的障碍物。当发生埋钻和夹钻事故时, 升降机起拔无效, 经强力冲孔后, 即可排除。发生事故后, 不要停止泥浆循环, 已中断循环的应当尽可能地恢复循环。

(5) 顶。

用千斤顶起拔事故钻具。

(6) 反。

采用反丝钻具和反丝丝锥, 将事故钻具分若干段分次从孔内反取上来。

(7) 磨。

事故粗径钻具处理完仅剩岩心管和钻头时, 用特制的铣铁钻头, 或用旧金刚石钻头, 将事故钻具从上到下像车刀切削工作一样全部磨完。

(8) 扩。

如果事故发生在上部较软地层, 可采用比孔内事故大一级的钻具扩孔套取。

(9) 偏。

孔内事故经过多种方法处理无效时, 在地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 可采用偏 (人工斜孔) 的方法处理。

4 常见事故预防措施

(1) 烧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要做好水泵的维修保养和泥浆的管理工作, 保证水泵送水正常, 要定期清理泥浆中的杂物、岩粉, 保持泥浆清洁, 认真检查钻具磨损情况, 及时更换, 以防中途跑水, 每次下降钻具应掌握孔底岩粉的多少, 接上立轴先开泵冲孔, 岩粉超过0.30 m时应专程捞渣, 操作人员要集中精力, 观察各种仪表显示数据及机械、胶带、胶管, 发现异常及时提钻处理。严重的烧钻事故, 应先将上部钻杆、钻挺反上来, 再采用磨等方法处理。

(2) 卡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在松软、坍塌、岩石滑动中钻进要保持孔壁的稳定性, 必须采取密度较大、黏度较高、失水量小、含砂量低的泥浆冲孔, 以维持孔壁的稳定。起钻时, 孔内应注满泥浆, 保持孔壁有一定的液柱压力。钻进中, 泥浆的上返速度不应过高, 防止泥浆冲垮松软的孔壁, 钻具的转速要适当降低, 减轻钻杆对孔壁的敲击, 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和参数, 尽快穿过复杂孔段。为了防止钻孔缩径, 采用失水量小、含砂量低、黏度不大的优质泥浆, 尽量使用肋骨钻头钻进, 保证钻具与孔壁有足够的环状间隙。加强扩孔修整孔壁的工作, 特别是无心钻进一段后, 可专程划眼, 在坚硬岩层中钻进, 防止碎合金夹钻, 应严格控制钻头的内、外径磨损, 打瘦孔径造成挤夹事故, 采取防斜措施, 减少钻孔弯曲, 避免键槽现象发生。

(3) 钻具折断与脱落的预防与处理。

钻具折断是指在钻进过程中, 孔内钻杆、岩心管和各种接头折断, 钻具脱落是指钻具的各连接部丝扣滑扣。预防此类事故应做到:①提高管材加工质量, 加强管材的维护管理。钻杆使用时应在丝扣上涂丝扣油, 平时要防止摔弯敲扁, 过弯的钻具要及时校直, 每天的8:00班, 机长要跟班逐一检查下入孔内钻具的磨损情况。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正确控制钻头压力, 不得盲目加大钻压。③扫孔、扩孔、扫脱落岩心或残留岩心, 压力要小、转速要低、给进要慢。减压钻进时, 开车前必须先将孔内钻头提离孔底, 孔内岩粉过多, 阻力过大时不准开车。④施工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钻孔允许的弯曲度, 不得使用过度磨损、弯曲、不同心的钻具, 钻具各连接部分丝扣要对正并拧紧。⑤认真检查升降机的制动装置, 提引器、垫叉、钢丝绳等是否工作可靠,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操作升降机人员应与孔口、塔上人员紧密配合, 互相关照, 动作协调, 以免发生跑钻事故。

(4) 埋钻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钻孔穿过松软破碎、容易坍塌的岩层或流沙层, 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护壁措施, 一般采用密度较大、失水量低、黏度适宜的泥浆, 必要时使用黏土球护壁、水泥护壁、下套管固孔。加强泥浆管理, 经常检查泥浆的性能指标, 保持水泵有足够的泵量泵出, 钻进中应避免泥浆循环中断。若停钻时间长, 必须把钻具提至安全孔段, 为防止不稳定孔段岩层坍塌, 深孔钻进提钻时, 应向孔内回灌泥浆。如果发生埋钻事故, 无论钻具埋陷程度如何, 都应该强行开泵, 并串动钻具, 如串动无效, 可采用反、磨等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9

一、微课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作微课

笔者首先将《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与开发, 将其中大部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了事故接报微课、事故调查权微课、事故调查查组组建微课、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责任分析微课、事故定性微课、重大责任事故罪微课、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微课、事故调查报告标题撰写微课等十多个, 《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微课程已基本形成。

(二) 微课使课堂教学相对轻松

据调查, 大多数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上完课后大多会觉得精疲力竭, 而微课则可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本人所教《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而言, 一般每学期至少有五至六个平行班, 由两个老师主讲, 前期仅笔者对微课教学进行了专门培训学习, 通过学习制作, 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微课建设上, 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传统教学的备课, 如知识点提炼、教学目标的确定、课件制作、脚本撰写、录音、录屏、辅助教学资料的制作、教学管理及课后作业的批改上。但是, 制作者在课前和课后花费的精力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付出, 使课堂教学显得轻松, 能增强课堂活力, 提高教学效果。

(三) 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 教学效果初步体现

在微课的试行过程中, 笔者将每周两次课的教学任务中的其中一次课进行微课教学, 在第一节课开始时提出问题, 然后发放学习卡, 之后反复播放微课, 第二节课由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 基本实现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微课制作中要采取事故案例的教学方法, 在制作的十多个微课中, 都会提出相应问题, 需要学生进行解答并作为作业成果提交, 从提交的七次作业及测试情况看出, 学生对微课内容掌握较传统课堂更全面、细致, 同时采用微课教学时, 学生的参与程度高, 讨论激烈。另外, 笔者也发现, 在间隔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时, 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严重, 教学效果不佳。

二、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也当然突现出了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教师对微课认识的片面性

虽然微课的优点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 但仍有很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抵制微课, 认为微课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 就是微视频而已, 不利于教学管理。这种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不愿对所授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改进教法与管法的“懒”老师, 当然不可能是新时代的好老师。另外, 也有人盲目地追捧微课, 放大其功效, 这同样是不对的。

(二) 学生对课程系统性掌握不够

任何课程都有其系统性的特点, 微课是将系统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小的知识碎片, 这些知识碎片可以采用微课进行教学, 但对整个课程或章节的系统性教学则不适宜用微课教学, 只能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而学生大都厌倦传统上课方式, 因此对课程系统性认识与掌握不够, 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与掌握大都停留在一些知识碎片上, 因此, 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或试题, 就会使学生出现大量不及格现象, 这既打击了教师微课教学积极性,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管理措施相对迟缓

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一方主体所能达到的, 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机配合。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式, 如前所述, 教师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 如果教师仅仅为了个人兴趣而采用, 则这种新教学形式的优势将不会被放大。因此, 不仅教师本人要有对微课教学的兴趣,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学习微课, 了解微课, 共同探讨、创造条件做好教学管理, 鼓励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提高教学效果。

(四) 微课教学资源不足

在全社会还没形成微课教学常态,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 先行开发微课时感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 尤其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 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制作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得花上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解决, 很多事情成了无用功, 时间成本高。另外, 也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和专门管理, 微课建设出现杂乱、零散状态, 系统性不够。

三、改进微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其他教学管理者,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微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事物, 它的开发、制作、使用、管理等都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与学习, 只有依靠大家一起去摸索、去研究。但它的出现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

另外,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 使微课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但也应看到其使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并加以克服。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其《矛盾论》中所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 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 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微课作为一种新事物, 它同样具有其优秀的一面, 但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 我们既要看到其优点, 发挥其优势, 同时又不能忽视其缺点, 改善其缺陷。

(二)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无论是微课教学还是传统教学, 其核心都是传承知识。将教师的思想格式化为电子文档, 搬上银屏, 当然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一大进步, 但传统教学自有微课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教师的临场发挥、系统性教学、教学管理等, 另外, 还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合开发成微课,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开发以及教学方式改革时, 注意根据课程情况开发相应的微课, 采用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三) 完善微课教学管理机制

据笔者了解, 无论试行微课的学校, 还是微课、MOOC课开发相对成熟的院校, 都没有就微课教学及MOOC课开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开发制作微课主要基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新技术的兴趣, 但如果这种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则只能使微课在短时期内产生效应, 而不能使这项教学模式持续地发展起来, 因此, 笔者认为无论是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职员工都应该积极学习微课、使用微课并出台相应措施激发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的热情, 如采用微课开发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微课程建设资助、MOOC开发与经费支持等, 使这一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起来。

(四) 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全社会范围内, 希望经验丰富的微课制作人员尽快将微课的制作技术形成视频材料或纸质材料供他人学习, 借鉴。另外, 有关部门能组织在一定区域、特定学校微课先行者们的经验介绍活动。此外, 微课花费了制作者巨大精力, 但对于微课的使用不能仅仅用于某一门课或某一个教师, 制作良好的微课可以供其他教师、其他课程参照使用。比如, 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既可以用于《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 也可以用于《安全管理课程》等, 只不过进行必要的改动而已。

教师是善良的学习者, 将微课制作并利用好, 不仅是对自身的解放, 同时它也将引领一场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被同行所证实。但为了避免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认为应该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采用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完善微课教学管理与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婉喜, 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11) :59.

[2]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育与管理, 2015, (7) :76.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承担,预防措施

据统计, 我国在校大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万分之四。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不仅给大学生及其家长带来了痛苦和不安, 而且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秩序和稳定。本文以期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所涉及的法理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认识, 明确事故责任, 减少事故处理中的分歧, 从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高校的稳定, 积极预防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

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时间内发生的事故。

学生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时间内发生的人身损害属于学生伤害事故, 如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就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而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时间之外发生的损害则排除在外, 如学生返校、离校途中, 自行外出、擅自离校期间以及在节假日或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自行到校发生的人身损害, 都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

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空间内发生的事故。

学生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校园内外和由学校提供并管理的场所和设施内的活动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如在教室、宿舍、操场、实验室等学校负有管理职责的空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就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而在高校管理职责范围之外发生的人身伤害则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

3.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高校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 受害人只限于在校大学生。

4.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指大学生人身损害事故, 而单纯的精神损害、财物失窃等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二)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归责是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是确定事故的责任、处理与赔偿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对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 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 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原则, 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前提下才承担法律责任。过错责任的特点在于它以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 只有当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且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 才承担责任, 相反, 无过错则无责任。判断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是否存在过错, 应以其是否尽到“注意义务”为前提, 因此有必要对校方应尽的“注意义务”作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 明确什么情况下校方须承担直接的、特别的注意义务, 而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校方的义务范围。在这一方面美、英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法院通常认为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即指“一般的义务。”英国《判例法》明确反对社会对学校的管理提出苛刻的要求, 认为教师应该是“有理性的细心的父母”, 但同时认为教师不应该是“过分谨慎的父母”。在过错认定上不应苛求过高的注意义务以免学校过分强调管理功能而淡化教育功能。除了对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事件可以不负责任外, 校方应在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等方面对学生像“一个合理和谨慎的人”那样尽到“相当注意义务”。学校只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职责, 对在校学生履行了“相当注意义务”, 且对其无过错能够举证, 就可免于承担责任;相反, 校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 未对学生尽到“相当注意义务”, 可认定为有过错,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过错责任原则, 我们对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情况做一具体分析:

1. 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

(1) 高校未尽法定义务, 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如学校的校舍、场地、公共设施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实验、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等不符合国家标准, 或有明显不安全因素而造成学生人身伤害。对这类事故, 学校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2) 高校未尽约定义务, 其行为具有违约性。对这类事故高校应根据约定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3) 高校未尽安全注意义务, 疏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 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又如,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 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 但未给予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受到伤害, 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的过错在于未尽安全注意义务, 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4) 高校间接责任。在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事故中, 高校虽然不是加害行为的主体, 但如果学校存在一定的过错, 也应根据其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连带责任。如由于犯罪分子混入学校, 逞凶杀人, 造成学生人身伤害, 如果学校不能证明自己已尽安全管理的义务, 学校的安全措施存在明显的疏漏, 则学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不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对学校不需要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情形做一列举, 笔者对其中适合处理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做一概括, 主要有四种类型:

(1) 由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 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如学生的自杀、自伤行为;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定疾病, 但未告知学校等。由于大学生普遍已达到法定的成年年龄, 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 由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人身伤害, 责任在学生本人, 学校不承担责任。

(2) 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或其它意外事故, 学校已经履行了相关义务, 没有主观上的过错, 则可以免责。如学生在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 学校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 行为并无不当的, 也不承担法律责任。

(3) 第三人加害致使学生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 如果学校能证明自己无主观过错, 也可免责, 由加害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由于校内交通事故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 学校已尽了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 如设置了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等, 则不必承担责任, 由加害人自己承担法律责任。

(4) 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员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 由于其行为属于职务范围以外, 因此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 由加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

1. 立法方面——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主体, 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开展, 高等院校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 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有关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笔者认为, 应加强立法工作, 使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防范、处理和由此引起的民事纠纷有法可依, 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依法治校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避免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2. 律监督方面——完善监督制度, 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使用权力过程的监督和引导, 完善高校安全工作的监督制度, 督促高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这也是防范学校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3. 学校方面——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责任、管理、硬件体系

(1) 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是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前提。要真正地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患于未然, 充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同时, 高校应积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其次, 高校应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要开设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课程, 开展安全和法律知识讲座、图片展、知识竞赛等, 利用广播、板报、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教育, 强化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努力营造平安校园的浓厚氛围。

(2) 建立层层责任体系, 是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基础。高校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建立安全工作管理责任制,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首先, 要成立安全治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高校的书记和校长是防范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对全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 分管各项工作的负责人, 对其分管职责权限内的安全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 建立和加强安全工作通报制度以及事故上报制度。

(3) 建立立体式的管理体系, 是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秩序, 就需要有效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将管理与教育相结合, 才能收到实效。首先, 在预防管理方面, 高校应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 制定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工作预案。其次, 在学生管理方面, 高校应与学生及家长代表们签订自律协议, 进一步理顺学校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 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明确的法规、校纪观念, 充分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树立良好的安全观念, 把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第三, 在风险保障管理方面, 应当建立校园保险制度, 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又可以为高校在经济上“松绑”。

(4) 建立完善的硬件体系, 是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保证。在完善高校各种“软件”以防范学生伤害事故的同时, “硬件”保障也不能忽略。一方面, 高校应加强对原有各种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修保养。另一方面, 高校应加大对各种设施设备的投入, 积极引进各种先进设备, 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来防范校内违法犯罪事件。如安装摄像装置、智能监控系统、自动报警装置等。

4. 学生方面——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抵御侵害的能力

(1) 严格遵守校纪校规,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 明确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日的, 明确自己的正当权利不容侵害。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而不是用暴力解决。

(3) 加强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提高身体敏捷性和抵御他人侵害的能力。

(4) 注意积累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寝室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

(5) 积极参加学生平安保险, 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能够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赔偿, 从而也使学生的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阳子龙, 高周全.论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J].法学研究, 2002, (11) .

[2]李余华.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归责原则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6) .

[3]张薇.论高校学生伤害事件的学校责任及有效防范[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1) .

事故预防与处理 篇11

关键词: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处理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过程中,如果冲洗液技术参数不合理,钻孔岩粉得不到及时排除,都会造成钻头冷却不良,岩粉排除不畅,而烧钻事故胶结最强的就是钻头部位。发生烧钻事故后,首先应根据施工情况,准确分析、判断烧钻程度、地层情况、孔内情况及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有利的技术措施,及时有效进行处理。笔者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野外钻探施工技术经验,分析烧钻事故的原因及总结处理经验,提出预防和杜绝烧钻事故的几点注意事项和技术措施。

一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的原因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在钻进过程中孔内底部钻头部位失水或断水,操作技术参数不合理,导致冲洗液量不足,不能冷却钻头产生高温而造成。一般情况下多是由于钻机操作人员思想麻痹大意,精力不集中,不能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没有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应对孔内情况变化,或是技术经验不足而造成的烧钻事故发生。

二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的处理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过程中烧钻事故发生后,要根据发生事故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孔内烧钻的具体情况、烧钻程度、地层状况等制定二套处理方案及措施。

1、钻进过程中发生轻微烧钻事故处理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在地层比较完整,孔内干净时,如有发生烧钻征兆,应立即用升降机强力顶拔,不要死拉,采用回转器开车边钻进边上下拉动的措施;如提拉不动,再用千斤顶起拔进行处理。

2、完整地层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发生烧钻事故处理

地层较稳定,冲洗液为清水,孔内干净,岩粉厚度小于0.3米。处理此类事故,要先泡,泡就是让烧结钻具在孔内停留一段时间,使烧结部位变软;因为发生烧钻后钻头与岩石烧结成一体,强行处理会造成钻机、钻塔及其它附件损伤。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又浪费人力、物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相反,根据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待其冷却后,钻头与岩石之间产生缝隙,粘结力减小,则烧结钻具更容易提出处理,甚至不用处理就能轻易把钻具提升到地面。

305号机台2014年在广东罗定市连州牛路坑矿区施工ZK21~2钻孔时,由于该矿区岩层主要为沉积岩、变积岩及花岗斑岩地层,地层较完整、稳定,台班进尺达到二十多米。该孔设计孔深为580 m,釆用XY-4型油压钻机,PHP、CMC无固相冲洗液,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钻进至420 m时,孔内岩粉厚度0.2 m,为抢进尺操作人员打开回水钻进,使送水量减少,不能有效冷却钻头,在交接班之前,由于工作人员麻痹大意,责任心不强急于下班,钻进中进行交接班,认为地层完整、孔内干净,造成轻微的烧钻事故的发生。烧钻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故时,经验不足,粗心大意,强拉硬顶钻具过程中,把升降機的内齿圈被拉崩。后因购买配件,拆卸安装钻机配件中,期间停待约21h。待修理拆换钻机完毕后,在试车过程中,钻具被轻松完整提出。观察提出的钻具,未发现钻头有什么明显变形,只是发现钻头颜色变为黑蓝色,岩心为灰白色,呈粉状和碎粒状,用锤敲击才能从钻头内倒出。

3、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复杂地层烧钻事故处理

绳索取心金刚石在地层复杂多变岩层中钻进,泥浆作为钻孔护壁堵漏,保护孔内正常钻进,在复杂地层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在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过程中,合理控制好泥浆参数,减少或避免钻进过程的烧钻事故发生,特别是在地层复杂多变软硬互层、破碎、漏失水的矿区施工,绳索取心金刚石钻头与岩石所钻出的泥粉烧结成一体,而岩粉沉淀在钻杆与孔壁较环状间隙较小,再加上泥浆在孔壁上形成了泥皮,对钻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严重影响正常钻进,如果是泥浆配比不合理,钻进技术参数没有控制好,孔内岩粉过多,更是增加烧钻事故发生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所以处理此类烧钻事故一定要及时、准确、稳妥的开展工作。

2014年,302号机在广东罗定矿区连州断裂构造破碎带施工,钻进过程中,既掉块、坍塌,又漏失水,地层复杂多变软硬互层的孔段较多,岩石破碎,实在难以钻进施工地层。我们在施工ZK21~2号钻孔时,设计孔深620米,采用XY—4型油压钻机施工,钻进工艺是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钻孔地层主要是上部黄土夹硬碎石块,主要岩层为连州断裂沉积岩、变积岩,遇水风化。该钻孔岩层共有六段破碎,易风化掉块,且构造层内有充填物,遇水膨胀,基本上全孔漏水,易坍塌。我们用CL植物胶无固相冲洗液,为达到防塌陷维护孔壁的稳定。在钻进至孔深523 m时,由于水泵工作不正常,水量减小,不能起到冷却钻头作用,为了快速穿过破碎地段,机台当班没有停钻维护修理水泵,而是强行钻进工作,从而造成烧钻事故的发生。

处理该钻孔的烧钻事故,机台当班工作人员刚开始采用升降机强力提拉,千斤顶起拔的处理方法,把烧钻事故越处理越复杂;针对该孔烧钻事故;我们成立该钻孔的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小组开会认真研究一套事故处理完整方案,如何应用拉、顶、反、捞(打捞)、套(取)、掏(掏空心)、磨(磨灭)、掏(钻眼)、捞(取)、吸(磁铁吸取)等办法进行处理,对本事故的处理步骤和程序也需要全方位抓好落实,做好周密安排部署,从人员组织到材料加工准备等等工作的安排布置,这样才开展烧钻事故的处理工作。

①. 反:用反丝公锥(或母锥)反出全部钻杆至内管总成露出;

②. 捞(打捞):用打捞器的打捞头与钻杆接手焊接,连接钻杆打捞,捞出内管总成,避免用打捞器直接打捞,因负荷较大,钢丝绳易断开导致打捞器总成掉入孔内,造成二次事故,使事故更加复杂化;

③. 套(套取):用反丝母锥套入钻孔内钻具上的脑袋反出钻孔内钻具的上扩孔器;

nlc202309011040

④. 掏(掏空心):用Ф42普通金刚石钻具配置硬质合金钻头,掏空钻孔内钻具里的岩心;掏空钻孔内岩心过程中,操作时必须严格控制转速、钻速、钻压以及泵量,做到慢转速、轻钻压、小泵量,并专人观察水泵泵压变化情况。

⑤. 磨( 磨灭):消灭岩心管:加工带导向器的环状切铁钻头,用Ф073 mm调质45圆钢,长度300 mm,上部丝扣和绳索钻杆正常连接,间隔5 cm加工丝扣接胎体较硬金刚石钻头,下部为外径42 mm(钻头可通过)、长180 mm,加工丝扣,与外径为60 mm、长130mm导向外套相连并焊牢,整套消灭钻具中通直径20 mm,消灭钻孔内的事故岩心管至下扩孔器上部;

⑥. 掏(钻眼):由于钻头与金刚石胎体部分已烧结石铁铬状。所以必须加工掏心打眼钻头,用直径42mm钻杆,上部加工接手和绳索钻杆连接,下部镶硬质合金,硬质合金外出刃1 mm,内出刃1 mm,底出刃2 mm并留水口,透出钻头约0.3 m,打眼时压力要轻,水路要畅通,转速不宜过快,打眼时间不宜过长;

⑦. 捞(捞取):用公丝锥打捞,拧丝锥时要反复轻转,不要拧死,往上顶时液压表显示7 Mpa,与卷扬机配合并用,最后把扩孔器与钻头被整体捞取上来,钻头已严重变形,烧结成成黑色,胎体完全脱落,成平底钻头;

⑧. 吸(磁铁吸取):加工磁铁打捞钻头,把磁铁放入旧钻头内,用3 mm厚钢板距钻头底部15 mm处封堵,钻头体上留出对应的两个小孔以便冲洗液流入和流出,把脱落在钻孔内的铁屑、金刚石等吸磁到地面,便于清孔作业。

经过事故小组及机台全体人员七天七夜的同甘共苦的努力作战,圆满完成了此次烧钻事故的处理;并顺利完成ZK21~2钻孔施工任务,达到地质工作设计要求,为该矿区找多金属矿提供重要材料及依据。

三. 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的预防

1. 操作时要集中精力,随时观察钻孔钻进过程中钻速变化、地层变化情况,水泵压力表、孔口返水及动力运转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提升钻具离开孔底并及时排除;

2.保持泥浆泵良好运转,确保钻进过程钻孔返水正常流通;

3.保持泥浆池清洁,及时清除泥浆池、泥浆槽和沉淀池里的岩粉、杂物;

4.下钻时严禁一下到底,钻具应距孔底50公分m以上才能开泵送水,待冲洗液循环返水正常后,再缓慢将钻具慢转到孔底进行正常钻进;

5.下钻前必须检查钻具,不符合要求规定钻具禁止下入孔内,发现返水不正常立即停钻,详细查明各种原因;最后才开始施工。

6. 禁止使用外径和水口严重磨损及底面不平的绳索取心金刚石钻头;

7. 正常钻进过程中,应保持孔内清洁,不许有碎硬质合金片和铁片遗留于孔内,其钻孔内岩粉厚度不得超过0.3 m

四. 体会及感想

根据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烧钻事故的原因、孔内情况、地层情况等综合分析,只要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机台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心尽责,正确使用合格钻具、按规范要求使用泥浆,合理配制泥浆配比,保持泥浆清洁、不要任意加减钻压、不要随意调整水量等,烧钻事故是可以杜绝的。若发现有烧钻征兆,要立即停钻,果断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处理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孔内烧钻事故时,要认真记好烧钻有关数据,收集好相关资料,根据孔内烧钻事故的严重程度及地层情况,分清事故的性质和类型,认真总结、制定处理事故的方案,分析烧钻事故原因,做出准确合理判断,做到“对症下药”对烧钻事故进行认真处理。

参考文献

[1].胡郁乐,张绍和.钻探事故预防与处理知识问答[ M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扶志,张志强,宋小军. 地质工程钻探工艺与技术[ M ].湖南长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3]. 刘克林.浅析烧钻事故的发生及处理[ J ]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青海侧钻井的事故预防处理对策 篇12

1 侧钻井的事故及其危害

1.1 井漏。

侧钻井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事故即井漏, 主要是由于侧钻小井眼自身具备的特殊性, 与常规钻井相比, 更容易发生井漏的可能性。对老井眼经过多年的开采, 降低了井筒周围的油气压力, 在油井生产中地层填充物遭到长期的冲蚀运营, 增加了岩层的渗透性, 导致更容易发生井漏。另一方面, 侧钻井是在原套管内所进行, 井眼较小, 钻具与井眼间的环空间隙也相对减小, 最终使下钻具产生较大的压力波动[1]。当发生井漏事件后, 则容易使得大量的水泥浆进入到油层当中, 对油层造成污染, 同时还容易使油气通道发生封堵, 最终降低注水效果及采油效率。

1.2 岩屑床。

井斜角与环空间隙容易影响侧钻井小井眼中的岩屑运移, 并通过生产实践证明井眼倾斜角约为55°时, 其携砂是较困难的。钻具向下井壁使得钻具与上下井壁之间形成了不同的间隙, 当钻井液在小井眼环孔的截面之上形成不同的速度, 当间隙越宽时, 泥浆速度也就越大, 间隙越小时, 速度越小。此外, 在小井眼中, 钻杆接头与其直径相差较小, 且井眼圆、外圆相切时, 则容易在滞留区形成较大的井眼突出, 最终形成岩屑床。当发生眼屑床, 则容易增大扭矩, 甚至扭断井内钻井工具, 增加下套管固井作业难度, 导致水泥封固质量较差。

1.3 沉砂出砂。

小井眼结构中, 当泥浆的返速较高时, 泥浆则处于高剪切的状态, 拥有较强的剪切稀释作用, 对岩屑的悬浮及携带有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侧钻井技术应用于老钻井眼, 井中的老套管已长期腐蚀, 极易出现漏洞及裂缝, 最终导致出砂事故。当出现尘砂或出砂时, 往往会出现供液不足问题。

2 侧钻井的事故预防对策

2.1 井漏事故的预防。

为了有效预防井漏事故的发生, 要求在侧钻井技术实施之前, 应对周围井的压力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收集, 并对各项资料给予分析总结;在钻口过程中应减小压力波动, 对速度加以控制;还应充分认识井眼尺寸的限制性影响, 也就是井眼尺寸所带来的影响, 应确保悬浮加重计的使用, 最大限度减少钻井液的剪切力, 最终使环空流动阻力得到降低。通过以上对策, 可有效预防井漏事故的发生[2]。

2.2 岩屑床事故的预防。

在侧钻井过程中应对水力参数、钻井液性能、钻井参数给予合理调整, 尽量使流体处于紊流状态;在使用机泵设备的条件之下, 其排量尽量取最大值, 最终提高环空的上返速度, 使该速度超过临界返速;在钻井时, 应接单根前适当循环, 将岩屑提升到相应的高度, 这样一来, 就能够预防眼屑床。

2.3 沉砂出砂的预防。

首先, 应定期检查老套管,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给予解决, 进而消除套管裂痕及漏洞的存在, 预防沉砂事故的发生。其次, 由于沉砂事故不可避免, 在降低岩屑尘砂时应定期下钻清砂, 确保井眼的通畅, 确保下一步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 应构建良好的钻井液体系, 形成良好的低渗透性泥饼, 确保钻井过程中井壁的稳定性。

2.4 其他策略。

除了以上针对性策略之外, 还应加强工程管理。需要配备先进的开窗侧钻井施工所需要的仪器、工具及软件等, 要求侧钻井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钻井工艺, 加强人员的施工培训, 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对以往所发生的事故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以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最后, 明确规范侧钻井施工工艺及流程, 明确各自职责, 将侧钻井施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若发生事故, 应综合分析原因, 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3 结语

总而言之, 侧钻井技术由于自身具备的特点, 使得在钻井的过程中发生井漏、眼屑床及沉砂出砂事故等, 不仅影响石油开采效率, 而且还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因此, 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事故制定针对性预防策略, 旨在降低石油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最终促进油田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侧钻井技术也得到提高。由于具有充分利用地质条件、节约建井费用、再利用报废油水井的优点, 使其在油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 在实际的钻井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容易发生事故, 给人们带来了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 应加强侧钻井事故的预防处理。本文则重点探讨侧钻井的事故预防处理, 以望对后期侧钻井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青海,侧钻井,事故预防

参考文献

[1]张海东.侧钻井工艺技术原理与施工事故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5) :121-121.

上一篇:加油站油品质量管理下一篇:保留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