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与管理论文

2024-10-23

成因与管理论文(精选12篇)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安大学生压力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安大学生,压力

一、公安大学生的压力来源

压力也称谓“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和对人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严重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压力的来源, 即应激源, 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外部物质环境、个体体内环境、心理社会环境。公安大学生的压力的产生可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即由于自身个体差异、心理素质不同, 而对于外界事物产生的压力。心理研究表明, 气质类型也是压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例如有些事物, 对于胆汁型的人较容易克服, 而对于抑郁质的人则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另外, 认知、性格、能力等诸多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由于内在原因的个体差异性较强, 而且很多时候与外在原因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外在原因。外在原因即是公安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压力来源, 一般说来, 这部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分支:

(一) 学习压力

公安大学生在公安院校除了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 还必须接受擒拿格斗、射击、汽车驾驶等各种警务技能的强化训练。此外学习成绩与入党评优挂钩, 顶着曾经的辉煌光环的同学很容易就产生了学业上的压力。一些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和意志不坚强的学生也时常为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产生焦虑心理。

(二) 生活适应的压力

公安院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 要求无条件的服从, 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部分公安院校院校存在着过于强调“刚性”管理而僵化理解, 机械执行警务化管理规定, 忽视“柔性”引导的现象。加上有些学管干部在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不太注重方式与方法, 单纯强调服从, 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管严卡死, 导致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叛逆和不满情绪, 一旦得不到有效释放, 就会感到压抑。此外大学生活还要适应环境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背井离乡, 生活习惯方面的诸多不统一往往产生巨大压力。

(三) 就业的压力

随着国家人事部《关于地方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统一招考》这一规定的颁布与实施, 公安院校学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各地公安机关, 必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或招警考试) 渠道才能进入公安队伍, 这就给公安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与严峻挑战。由于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所学专业的特定性, 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变得非常狭窄。一旦公务员考试失利, 学生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 公安院校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生即招警。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威胁, 加之社会上下岗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以及在用人问题上社会公平机制的欠缺等, 均给公安院校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压力, 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此外, 预期性的对未来职业的过分担忧, 也会使公安院校学生超前感受到一般大学生不曾有过的压力。例如警察贡献与素取的严重失衡会引发其心理的不平衡;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与暴力犯罪的频发、警察中出现的!过劳死以及时时在流血、天天在牺牲的现状会令其萌生职业恐惧感;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失实报道, 推波助澜等等, 都将给这些未来的警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的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发生动摇。

二、公安大学生压力管理

公安大学生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 而压力对于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又有积极的意义。因此, 学会压力管理, 避免压力过度, 将压力化为动力, 实际上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

首先, 根据压力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从而正确应对压力, 可以说是压力管理的“万金油”。而提高心理素质, 最重要的是采取良好的态度看待压力, 把压力事件视为挑战自我的机会, 既不逃避, 也不反应过度;其次, 分散到各个方面, 对于不同的压力来源,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

学业上的压力, 首先在于端正学习的态度, 认识到掌握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提高自己在未来公安工作中的创造力、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培养些其他的兴趣爱好作为分散, 以调节学习中的紧张的神经。

对于适应生活上的压力, 要正确认识警务化管理, 警务化管理是在不断完善中的育人模式, 包括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和考核制度。通过对这一系列规范制度的实施, 在思想上、言行上不断强化公安大学生的警察意识, 坚定其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的伟大信念, 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 明晰其是非标准, 帮助其树立牢固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最终培养出“公安机关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预备警官。作为公安大学生, 要把自己培养成综合应用型人才, 在公安事业中有所作为, 成为令人瞩目的“警界之星”, 就必须打好基础, 从严格遵循警务化管理制度开始做起。

就业压力的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于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要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要提高对当前国情、政策的认识, 熟悉就业工作的主要程序。加强知识的储备, 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并真正能适应未来工作, 在工作中取得非凡业绩的基础。努力提高公务员考试应试能力, 结合笔试、面试这些环节的具体要求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通过培训提高行测能力和申论水平, 通过体能锻炼提高身体体素质, 通过模拟面试提高面试技巧是就业准备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手段。

一个人自我调节和管理压力的能力终究有限, 去心理咨询部门寻求心理咨询也是压力管理的重要范畴。部分公安院校高校都有心理咨询室,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心理咨询, 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 努力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压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个体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 缓解公安大学生的压力有赖于学校、家庭及个人齐心协力, 促进公安大学生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梅花.公安院校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公安教育, 1999年第5期.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2

【作者姓名】:戈雄伟

【作者单位】:武英路政第一大队

【摘 要】笔者通过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的工作实践,就湖北 省高速公路黄黄路政支队路政执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见解。

【关键词】高速公路 路政 执法 问题 执法思想素质 建筑控制区 见解

一、引言

高速公路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如何使高速公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现代交通的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高速路政管理不管从促进高速公路的自身发展,还是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局来考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现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如何加强高速路政管理能力,是路政管理工作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我省交通发展概况

高速公路发展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一项重要课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发展速度之迅猛是有目共睹的,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 1

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从而为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也发展迅猛。自1991年武黄高速公路通车到目前,我省已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282公里。全省各市州基本实现高速通达,连接我省经济大三角、武汉城市圈及周边省会城市的“四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初具雏形。

2.1黄黄路政支队发展概况

我黄黄高速公路涵盖四条高速于一身,黄黄、大广、武英、麻武。黄黄路政支队也不断的发展壮大。自2008年5月1日成立,同年进驻黄黄高速;2009年进驻大广北高速进行委管;2009年9月进驻武英高速;2010年末进驻麻武高速。迄今为止,共成立路政大队8个,路政执法人员共140多名。

2.2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意义

路政管理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通俗的讲即是法律的授权与委托。路政管理必须负责贯彻执行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管理和保护高速公路路产。同时必须实施高速公路全天候的路政巡逻和监督检查,依法制止各种违章利用、侵占、污染、损坏高速公路路产的违法行为。保护高速公路维修和养护、施工作业现场秩序,维护征收通行费的秩序。负责高速公路事故现场的救援、排障和路产损失的清偿工作等。

三、执法人员思想素质存在的问题

3.1黄黄路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黄黄路政自成立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公路事务;二是培养了一大批比较熟悉交通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队伍日益强壮,执法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三是建立了行政执法保障机制,行政执法行为逐步走向法律化和规范化。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得队伍的思想状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路政执法队伍的思想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3.1.1发展空间不大,工作动力不足。

从路政管理的岗位设臵来看,大部分路政人员认为现有岗位上升的空间有限,流动的机会不多,做多做少,做与不做一个样,工作热情和动力不足。

3.1.2执法要求严,工作责任重。

在当前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已成为社会主流,相关配套的制度体系也越来越健全,这对执法人员更全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使命光荣,意义深远,保畅通、保安全的责任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责多。路政执法人员除保护路产路权的职责外,还有维护收费秩序、路面保洁监管、施工安全管理、超限运输治理、清障施救监管等职责,工作职责多,任务重。二是人员编制少。特别是省际入口超限治理执法部门,执法人

员匮乏,更是彰显无疑。特别是有些路段大队管辖区域接近70公里但大队成员共计仅9名。造成路政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大。三是辖区内事情多。路政员除每天上路巡查外,还要24小时待命,特别是恶劣天气情况下,事故多,突发状况多。

3.1.3家庭责任大,精神负担重。

当前我支队绝大部分路政执法人员已经结婚生子,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教育子女、照顾老人的家庭责任在加大,小部分的未婚人员也已到婚嫁年龄,臵房成家之压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大。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封闭式管理,路政执法人员远离家庭,难以照顾家庭,从而给路政执法人员带来较大的精神负荷。

3.1.4从业待遇低,经济负担重。

我省高速公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管理模式更标准化;管理水平也步入新高。但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一线路政员工资待遇仍徘徊不前,照顾家庭;奉养老人;成家立业似无形压力埋于内心。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一线执法人员迫切的愿望。

3.1.5工作环境复杂,职业危险大。

高速公路路政执法面临很多危险和挑战:一是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服务业,各类突发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给保安全畅通带来严重挑战;二是随着社会公众的法律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这给高速公路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三是高速公路管理涉及到沿线政府、政法、公安、消防、安检及地方村委会、村民,协调难度大。

路政执法人员目前的这种思想状况,必然会给执法管理工作带来消极影响:一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二是工作标准和质量难以提高;三是工作责任心和要求难以提高;四是工作作风和纪律难以提高;五是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六是执法理念和工作态度难以提高。

四、加强和改进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报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路政执法队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为理念、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心理疏导为新渠道、建立和谐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4.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体来说:第一,帮助执法人员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队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培养执法人员优秀的内在品质,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第三,在用人导向上,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在行政执法人员的录入、使用与提拔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考察的第一标准,严把执法队伍的录入关与使用关。本着“宁缺毋滥,严进宽出”的原则,公开选择素质高的人员来充实行政执法队伍。

4.2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

关键。

在执法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文尺度为标准而对真实的个人的生活的关怀。应做到:第一,尊重执法人员的主体地位。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把增强执法人员的主体地位认识作为切入点,尊重执法人员的人格,重视执法人员的各种诉求,坚持把做执法人员思想工作与帮助执法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不断提高对执法人员人文关怀的境界。第二,强化“内化”执法人员的意识,促进“外化”行为的实现。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规律,重视灌输和渗透过程,把社会意识内化为执法人员的个人意识摆在首位,既重视理性教育,更要重视非理性教育。我们在对执法人员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要借助从人的心理、情感、意志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入手的手段关怀和教育执法人员,把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人主观认识,使和谐执法的大目标变为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觉行为,外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个人价值回归为社会价值,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得我们的执法人员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第三,要关注执法人员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因此,要高度重视执法队伍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队员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队员的理想、信念

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队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促进队员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4.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一个合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在其必备的职业素质中,第一位的应当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即他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教育,促进其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增强其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要把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等教育结合起来。第二,要把道德知识传授和执法实践结合起来。第三,要把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起来。第四,要把领导模范带动与体制机制规范相结合起来。

4.4拓宽教育渠道,建立职级薪酬制度,调整收入分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心理疏导”给我们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以启示。第一,树立精神保健意识,重视执法人员的心理健康。第二,喻理融情。即以透彻的分析说服人,以温暖的管理调动人。就是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时时刻刻心系执法队伍每名成员,把关爱的真情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促使其思想认识向正确的方向转化与。在队伍中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分享信息、人人平等的氛围。第三,排忧解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执法人员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离开解决实际问题去讲思想政治工作,必定是苍白无力的。一是明确身份,拓展发展空间。路政执法的管理体制要理顺,路政执法人员的身份要明确,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是合同制工、还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等,要予以明确。二是提高待遇,解除后顾之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经费和制度的保障措施。探索建立职级制度,按工作能力和表现来确定待遇,提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4.5建立和谐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机制。一把手带头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和改进公路路政管理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路政管理队伍容易产生只重视工作任务,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现象,甚至产生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脱离的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实施党政一把手带头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一把手处于总揽全局工作的主导地位,只有一把手带头抓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才能克服“重业务,轻思想”的问题,才能真正牢牢抓住路政管理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建立一把手亲自抓的领导责任机制,即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也增强领导与职工之间的互动。二是建立互帮互助的共管机制。要充分党员、团组织、工会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和职工之家的作用,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抓思想工作的系统,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形成一条心,凝成一股绳。

4.6坚持行政执法奖惩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做保障,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奖惩双结合,教育与激励双保障。要坚持行政执法奖惩制度。把办案质量、效果,把结案率、无错案率、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到位率等作为考核执法队伍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严格执法、执法水平较高、案件办理能力强的执法队员要予以奖励,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执法人员应坚决调离执法岗位。通过激励、竞争,促使执法人员争先学习执法业务,增强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三是执法工作有其特殊性和潜在的危险性,采取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如建立委屈奖制度,为执法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有利于减少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行政执法队伍。

五、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5.1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相关概念

2009年3月26日颁布同年6月1日实施的《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具体范围作了规定。新条例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从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50米的区域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再次指出,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米。

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30米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建建筑物。因特殊情况须修建临时性建筑物或在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线、电缆等临时性设施,必须事先征得管理机构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手续。

5.2高速公路违法建筑形成原因

5.2.1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经济和加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全局观念,是导致违法建筑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就目前湖北省高速公路的管理和经营体制而言,均属湖北省交通厅直接管辖,其经营效益与地方政府无直接关系,导致地方政府干部,对加强路政管理与发展经济的辨证关系认识不足,片面地强调地方利益而忽视了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缺乏大局意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甚至行政干预明显,极力为违法建筑业主辩护解脱,以至违法建筑查处难度大,且有增无减,从而恶化公路环境,制约高速公路对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5.2.3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审批部门繁多,有关职能部门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管理,是造成违法建筑蔓延的主要原因。

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涉及到土地管理、城建规划、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由于建筑控制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而路政管理法律赋予的权利有限,对违法建筑的宏观调控手段较弱,一些管理部门在违法建筑的管理上如不加强配合,给予支持,而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甚至各自为政,越权审批,单靠路政管理机构的管理力度往往力不从心,效果较差,致使对公路两侧违法建筑的预防能力大大降低,从而造成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建筑蔓延、管理失控。

5.2.3沿线群众缺乏法制观念,爱路护路意识淡薄是导致违法建筑的又一因素。

“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高速公路快富”的观念以深入人心,加上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和公路法制观念淡薄。普遍认为土地虽然是国家的,但使用权是自己的,只要不直接占路,房屋可以随便修到哪里都行,出现了你管你的路,我建我的房,爱路护路和依法使用公路意识较差。另外随着农村经济和个体经济迅猛发展,农民住宅建设大幅度增加,加之其它法规的约束,宅基的调整极为困难,也是导致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违法建筑产生的重要原因。

5.2.4路政强制拆除措施难度较大,可操作性不强,也是导致违法建筑屡禁不止的原因。

违法建筑的强制拆除堪称路政执法第一难,决不是耸人听闻。须采取强制拆除措施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均是在宣传教育不听,告诫责令无效的前提下实施,其违法事实的认定和行政文书的签收都不会给予路政人员配合。在依法拆除违法建筑过程中,其执行对象是违法建筑的房屋或设施,而对房子里面的物品和人员却没有强制带离房屋的权利。当事人故意让老人小孩呆在里面不走,或故意放臵了电视机、家具等物品不搬,路政执法人员是没有强行搬走的权利,往往强拆现场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局面。

5.3高速公路违法建筑的危害性

5.3.1影响高速公路的使用质量,造成公路社会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高速公路正常运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而高速功效 的发挥又紧联系于路政管理工作的好坏。高速公路两侧近距离建房和一系列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影响行车视线和行车速度,妨碍车辆通行,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出现恶性交通事故,很容易伤及沿线无辜群众。威胁行车安全和生命财产;高速公路“快捷、安全”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降低了高速公路的使用质量和共有功效。

5.3.2影响高速公路的后续扩建和改建,增加国家对公路建设的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速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速公路的改建、扩建是必然的趋势。由于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加改扩建时因迁移房屋等费用;还会增加政策处理的难度,影响改建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5.3.3妨碍路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中,难度大、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如果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失去有效管理,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违法建筑物的产生。而既成事实的违法建筑再拆除,不仅牵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往往阻力重重,一旦处理不好,还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路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5.3.4增加养护工作难度,影响路容。高速公路公路两侧建筑物,及易堵塞排水边沟,造成路基沉塌、加快公路损坏,既增加养护工作的难度,又增加公路养护经费;同时堆放的建筑物料,影响高速公路的整洁美观。

六、加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管理措施

6.1加强宣传引导,坚持预防为主。

宣传贯彻公路管理法律法规是路政管理的神圣职责,也是“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具体要求,提升宣传的档次和水平,将宣传工作引向深入,力求持续、长效。使交通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坚持以学校为重点,以学生为突破对象,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拉动整个社会,达到“小手拉大手”的社会效应。将宣传活动结合工作实际,遏制违法建筑物。

6.2改进交通设施,维护公路合法权益。

《公路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建筑控制区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设臵标桩、界桩,目前我省高速公路虽大多设臵了标桩、界桩。但标、界桩的设臵不够醒目。不能达到警告约束的功效。设臵醒目的标桩、界桩,加大标桩、界桩的设臵密度。不仅能增强沿线人民对建筑控制区的认同感和约束感,有利于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管理。

6.3实行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违法建筑的新局面

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与沿线乡镇、土管、城建及村委的横向联系,寻求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建立齐抓共管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作到信息共享;建立联合审批制度,把好行政审批关,从根本上杜绝违法建筑的产生。

6.4树立超前意识,加强源头管理。

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管理,要坚持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

合原则,路政部门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违法建筑档案,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建筑控制区的建构筑物情况,对建筑控制区内建构筑物的照片,图像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对原有建构筑物和新改扩建构筑物,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正确认定是否属于违法建筑,为高速公路路政执法奠定必备的基础;加强路政巡查也是加强高速公路违法建筑管理的根本保证,高速两侧违法建筑的形成并非短短几天,路政员要提高巡查质量,发现有违法建筑的苗头,要从源头管理抓起,实行跟踪管理,将违法建筑制止在萌芽之中。

6.5加大路政执法力度,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对公路两侧控制区的违法建筑、要按照法定程序,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实施强制拆除措施前,要主动联系地方政府、公安、土管等部门寻求支持与配合,有条件的组织联合执法队实施强拆除措施;拆除时应事先进行精心准备,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把人员分解成:联络组、警戒组、防护组、和拆除组等,对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预先进行考虑,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抓重点,突出典型事件,达到拆除一处,震慑一片的目的。

总之,全面提升高速路政管理能力,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路政管理者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应对各种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才能确保高速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

[2]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3] 《交通依法行政与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用手册》 [4]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5] 《公路路政管理学》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安全管理;"错、忘、漏"

从中国民航空管安全形势分析报告(2008--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空管"错、忘、漏"事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有些甚至造成严重的事故征候。

近年来,中国民航业高速发展,许多国际机场的跑道容量达到饱和状态。管制员在其管辖空域范围内的航班流量越来越大,成熟管制员短缺,年轻管制员业务不熟,导致空管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空管安全是空中交通管制的核心,而空管差错是影响空管安全的主要因素,空管"错、忘、漏"是空管差错的主要表现形式。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区域管制范围内发生空管差错事件占80%,进近管制范围内占17%,塔台占3%,对于时间段而言,空管差错事件发生最多的时间为10-12点,达到39%左右;8-10点次之,达到18%左右,如图1.2所示。这与管辖空域内的飞行流量、航班飞行时间的长短等特点有一定的联系。空管差错事件发生较多的季节在于二月份前后和五月到十月之间,在这些季节里气候温和,旅游业发展比较好、军事飞行训练频繁、各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较多。这期间的飞行流量较大,管制间隔缩短,管制员工作负荷过大,成熟管制员短缺,年轻管制员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很多程序未能按要求操作,管制员在疲劳或工作繁忙的状况下,容易出现空管差错现象,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民航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一、引发空管"错、忘、漏"事件的分析

空管差错主要表现在空管"错、忘、漏"现象。"错"是一种有意识行为,但也并非有意识地过错,通常是因侥幸心理、技能欠缺、行为过失、违规操作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错误。有时某个"错"并不一定立即显现出来,但往往在诸多叠加的问题中才使"错"产生了后果或负面影响。它是"错、忘、漏"三个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性质较为严重的一个。"忘"是一种无意识行为,通常是因注意力的分散或记忆力短暂的模糊或丢失,导致对某个事项的遗忘而导致问题的发生。"忘"虽在空管"错、忘、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一旦发生,负面影响非常大,后果亦会非常严重。"漏"属于一种无意识或有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它与"忘"既相似也有区别,通常是执行程序不严、精力不济状况下发生的,是操作过程中的一种疏忽行为。产生"漏" 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操作程序不规范、不完整;二是未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以致跃过或间断工作流程。

二、空管"错、忘、漏"基本特点

1、具有难以杜绝性

墨菲定律指出:凡是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地方。墨菲定律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对可能搞错的地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空管"错、忘、漏"的不安全行为难以避免,管制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只需要业务熟练,更需要谨慎小心。

2、具有安全危害性

空管"错、忘、漏"轻则造成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征候,重则酿成航空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3、具有规律性

空管"错、忘、漏"的易发人群大多数是经验不足或是责任心不强的年轻管制员;易发时间段在航班量较大时间段,管制员顾此失彼;或者在飞行流量高峰期刚过,管制员处于放松警惕的状态下。

4、具有可控性

空管"错、忘、漏"虽然难以避免,但只要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并加以注意和防范,可以减少空管"错、忘、漏"的发生,降低风险和危害。

目前,国内外对空管"错、忘、漏"的认识都比较一致,不管是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EASA)、还是中国民航局的相关文件,都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空管"错、忘、漏"产生的因素作出比较详细的解释:

(1)管理因素,是由于业务培训不全面、日常监督检查、现场管理、班组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作业程序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管制员缺乏这些管理方面因素导致的各种风险。

(2)操作人员因素,主要是指管制过程中,管制员在生理、思想和技术方面存在的各种风险。

(3)保障设备因素,主要是指在保障设备缺乏(如多跑道流量大的机场缺少场监设备)和设备带故障运行。

(4)管制指挥因素,主要是指波道拥挤,道面不可视,交班不明确,未按程序操作,未按规定程序使用进程单等。

(5)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包括跑道结构复杂、天气恶劣等,人工环境因素对管制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如不及早发现控制,将会成为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

三、解决空管"错、忘、漏"的对策

"安全第一"是中国民航的宗旨之一,为防止由于空管"错、忘、漏"等原因导致空管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采取了预防措施和下发了一系列的空管安全的文件和手册。2006年,国际民航组织对附件11"空中交通服务"进行了修订,要求各缔约国在民航空管运行单位建立和实施符合民航局要求的安全管理系统(SMS)。2008年,国际民航组织再次对附件11进行了修订,对各缔约国民航空管运行单位建立和实施SMS提出了详细的框架要求。

2009年和2011年,我国分别下发了第二和第三版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指导手册》,并制定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要求",目的是健全各级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各个部门的职责,研究分析空管安全形势,评估空管运行安全状况,监督、检查和指导空管安全工作,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防范空管"错、忘、漏"等不安全事件于未然。同时,通过安全审计、安全评估、运行监察以及安全信息系统的建立,增强了空管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促进了空管安全监督水平的提高。在附件中,提出了民航空管安全管理系统评估办法,该办法主要依据经验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通过检查民航空管运行单位安全管理要素,设定评估标准,制作评估打分表格,评估其执行情况,并对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民航空管安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确立了"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管理思路,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国外,美国、德国、法国等一些航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防范空管 "错、忘、漏"系统,并制定了一些防止空管"错、忘、漏"现象发生的方案。这些系统和方案的执行,使得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空管不安全事件逐年减少。

四、结语

人是空管差错事件的主体,人为因素对空管差错事件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通过管制员工作负荷,工作环境,设备,机场管理设施,军民航空中活动等方面,讨论了空管差错的影响因素,空管"错、忘、漏"发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因素相互结合而导致的结果,有管理失误、不安全行为条件和不安全行为才可能导致空管"错、忘、漏"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如何降低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对空域优化、飞行程序调整、空管设备的改进、工作程序的完善缓解人为错误的危害性、降低事故等级、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4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税务风险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建立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机制,以识别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并对其加以评估,采取应对机制和策略的过程。因此,税务风险评估对单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 也没有配备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去从事税务管理工作, 税务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但财务部门管理层次较低, 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税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协调,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交换和沟通机制,所以,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缺乏确切的量化指标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考评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等栏目列出,没有单独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 虽然企业每年都会提交税务审计报告,但与提供的财务报告相比,却缺乏一套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因而无法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价值直观地展现出来。 这样,一来影响到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来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为企业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性意见。

(三)专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建立,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集团公司往往跨行业跨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着大量的关联交易, 各公司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体系对企业集团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信息处理系统, 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完成税务信息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和处理,影响着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一旦子公司出现涉税事项处理不当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或税务主管就只能成为一名“消防员”,而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远程指挥来解决。 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税企双方没有约定哪些具体税务信息、在什么期限内需要进行传递与沟通,因而当企业漏报或迟报一些重要税务信息时,税务机关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形成税务风险源。 同时,一些税务机关也缺乏积极性,通常是坐等纳税人上门咨询,才根据其需要提供相应服务。 税企对话途径较少, 不能及时对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与决策, 最终就会较大地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稀缺

我们都知道,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税务、会计、风险管理等专门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应对多变的税收政策、复杂的经济环境、动态的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等作出相应税务风险管理决策的能力, 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正积极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设置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企业现有的这些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都普遍不高,不能为企业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有时还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尚稀缺,因而在税务风险控制谋划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效。 近些年来, 国内的一些知名财经院校已经启动了专业税务风险管理师等培训项目, 但由于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部分财务人员, 每年虽有一定数量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输出,但培养的数量实在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广大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匮乏,大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程度。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不够重视。 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层因税收法律意识淡薄、财税知识匮乏,而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他们简单地认为,税务是企业财务核算与申报层面的事,只要不做假账,不虚假申报,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没有必要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去考虑,因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较少地考虑税务风险因素并建立系统的税控制度。 二是部分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 他们认为减少税务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多缴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务风险,但是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损失,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就时常发生类似损失。

(二)企业内部监督难以到位

要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得到切实、 良好的执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施以恰当的内部监督。 而企业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无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 一些大中型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广,业务量也较多,财务会计核算分工又细,但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却不熟悉本企业核算的全面情况,对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也缺乏充分了解,加之企业管理层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又缺乏税务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在税务层面不能进行整合和分析,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预警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 在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时,企业有些过分依赖于外部税务顾问和中介机构,导致自主处理税务问题的能力弱。

(三)国家监督的范围有限、效力难以保证

我国的国有大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而财政、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无法做到每年对所有的国有大企业进行监督,目前,大都采取抽查的方式,且波及面窄、滞后性强, 导致一部分国有大企业的税务遵从度不能提高, 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另外,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真正全面掌握税收、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较少,他们对税收法规制度的变革很熟悉, 但对会计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尚欠缺, 而一些企业在处理税收方面总是利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进行税务操纵,做假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税务检查又难以发现,导致税务监督效力难以保证。

(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对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知识,在经营管理决策上缺乏长远的税务风险管理观念,偏向于近期的涉税利益;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甚至认为只要搞好与所辖税务局人员的关系, 就可以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或者认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企业聘请的税务顾问可以解决税务风险问题等等。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种素质与观念状况,必然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另外,作为普通管理者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财会人员的管理范围有限,而且大多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仅限于会计方面,对税收法规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 理解不深, 造成了事实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管理,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是实施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考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后,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正确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使企业从被动处理税务危机中走出来。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凡是与税务有关的岗位与人员都必须树立起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仅局限于财务部门, 企业的员工都是税务风险防范的主人,要把税务风险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把税务风险控制在可防控的范围内。

(二)在企业内部设置税务管理机构,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应岗位,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全权负责本企业的涉税事项,对本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税务监控,对财务部门的涉税核算与纳税申报进行审核。 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在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更新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取得、分析企业的业务信息, 定期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采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额、百分比、损失或罚款的次数等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 税务风险事故损失程度、税务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 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同以往年度的税务风险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差异。 揭示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 如甲企业通过计算2014年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由上年的3‰ 下降为1.5‰ 。 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

企业的涉税事项几乎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税务风险也潜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及各交易环节。因此,作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必须加强与其他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 及时为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税务咨询服务,对各业务部门的涉税业务予以指导,将有助于强化各业务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感, 有助于他们识别税务风险。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水平。 如果企业能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加强同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涉税利益。 税企双方还应建立“高层对话”机制, 定期探讨一些企业相关的重大涉税事项, 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摘要: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谋求涉税利益最大化,这是每个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揭示了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成因,并明确提出了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防控税务风险。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5

在一个学校里,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差”的学生和“好”的学生,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教师在关心“优生”的同时,也要关心“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一般来讲是,问题学生可分为三大类:学习问题类、行为问题类和心理问题类。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成绩较差等;行为问题类学生常见问题有:多动症、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语言不文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心理问题类学生常见问题有:自卑、早恋、迷恋网络,耐挫性差等。“问题学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学生过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下面结合我平时班主任工作实际浅谈一下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与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我认为产生问题学生应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

1、自身原因 ①学习智力水平因素。智育落后的学生,多数在学习上都缺乏良好的内在动机,态度消极,导致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思维反应缓慢,达不到其实际年龄应达到的水平。②意志品质因素。有些问题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表现在纪律松散,经常迟到,抄袭作业,上课不愿动脑筋,遇到困难退缩。③是非观念模糊,有些学生是非观念不清,以穿奇装异服,迷恋网吧,看黄色书刊为时尚,以能顶撞老师,打架斗殴,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为“英雄好汉”。

2、家庭原因 ①家长行为的负面影响。有的家长不能作自己小孩的榜样,每天沉迷于打牌和吃喝,对孩子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为严重的是家长的行为被孩子耳闻目染,结果导致小孩上课逃课,结伙玩牌赌博,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②单亲和留守家庭的因素。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些家庭的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们心灵扭曲,日常行为异常,对事非常敏感,逆反心理特别强。

3、学校原因 现在许多学校仍然重“应试教育”,轻德、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为了提高学校的身望,扩大学校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差生”的教育,这就滋长了优生的自大心理,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其次教育方法不当,对成绩差的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严厉训斥,无情责难,实行以罚代学,以罚代管。但事与愿违,受训或受罚的学生产生了自卑畏惧和怨恨心理,最后自暴自弃,越变越糟。

4、社会原因 ①拜金主义。学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认为与其在校苦熬,活受罚,不如趁早出去打工挣钱实惠。②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看到社会上有的人没上几年学或上学调皮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了老板、大款;而成绩好的,受老师偏爱反而下岗,混得不怎么样,看不到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力量和作

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觉得读书无用,从而厌学不学的情绪加深。③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文化管理力度不够,致使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光盘、网络游戏、色情网站来毒害我们的学生,轻者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则行为下流,导致犯罪。

二、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转化的转化的转化的转化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与个性倾向性共同组成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在个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使个体的素质发展有明确的指向性使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个性倾向性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性倾向性只有依赖与个性心理特征才能表现出来。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应当充分利用个性心理特征对素质发展的影响,解开其心理的障碍,积极培养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追循生物进化论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传统,始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改造上,因为儿童时期,其家庭、学校环境对个性成长、学习成效的影响最为典型和特殊,行为主义者自然把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行为研究当作重要方面。华生本人曾宣称,“历代为骗子、为凶手、为窃贼、为娼妓所生的婴儿,只要是身体强壮,没有缺陷,我们都可以将他们教养成善良的人。”

三、如何转化如何转化如何转化如何转化 “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问题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学生”我就近几年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1、严爱相融,关心、尊重 “问题学生” 由于问题学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存在问题的克服和矫正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但要严而有度,不是揪住不放,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微笑,少一些威严架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和蔼可亲,切不可总是冷若冰霜,带理不理,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教师只有真心爱护他们,贴近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有点滴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学生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都不高,教师在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在备课时考虑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上课时让他们得到参与,作业也应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其次要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学生的特长爱好,根据其爱好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篮球组、足球组、乒乓球组、书法组、绘画组、文学社等,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展示,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会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教育,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与班集体荣辱与共。

3、耐心引导耐心引导耐心引导耐心引导,促其转化促其转化促其转化促其转化由于问题学生身上具有长期的消极因素,他们的进步容易出现反复,教师要细致地观

察他们的行为,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分析其心理,“防患于未然”。在学生出现反复时,不要轻易发火,要有耐心,真诚对待学生的过错,努力分析原因,改变方法,抓反复,反复抓,给他们自省,自我纠正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反省中逐步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

4、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家校社会配合做好转化工作问题学生的转化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和学生家长共商教育的方法,形成合力。面对问题较大的学生,如在校外打架、偷东西,应经常借助社会的力量,特别是派出所等执法机关。其次还可组织学生到劳改场去参观,请服刑人员来校现身说法,请法制人员进行法律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如2008年4月份我校请劳改场三位犯人来校现身说法,活生生的例子给学生很大的振憾和教育。第三是要动用社会力量清理校园周边环境,让不健康网络远离学生,让不法社会青年远离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6

随着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发展,一种新的理念即宿舍化管理浮出水面。宿舍被形象地称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其教育功能日渐凸现。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在宿舍区内建立完善的党组织,利用学生宿舍这一重要阵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高校宿舍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统计,学生在宿舍的时间比其他任何场所都要多,因此,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宿舍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它是体现学生精神、思想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维护校园稳定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小环境。

二、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的必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因此,是否建立了正确的自主思想意识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应大学的转变,也直接决定学校是否培养了合格的适应社会竞争的大学生。

学生宿舍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公共道德风尚、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

三、党团工作进宿舍的必然性

当代大学生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欠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不断完善,学生学习的分散性、流动性随之加大,班级意识淡化,寝室意识增强,逐步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为基础结合的小集体。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肯定是在宿舍比学习班内高得多。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一致性与成员之间交换意见、相互接触的频率成正比。所以,宿舍管理将成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重心可以向宿舍倾斜。

如果以宿舍为基地,学校再规定统一的政治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集体活动便能开展,可以组织政治学习、安排党团活动及其思想教育活动。这样,学生党团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就可以得到解决。

总之,新形势下,学生的管理工作由班级走向宿舍是必然选择,因此,如何从班级向宿舍管理转变、完善宿舍管理相关制度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作者单位: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7

一、多头管理体制的形成

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确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企业债券的主管机关, 企业发行债券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人行对企业发行债券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审批制度。[2]人行审批债券发行的依据是人行会同国家计划、财政等部门拟定并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省辖市执行的企业债券发行的年控制额度。[3]在暂行条例发布后的第二天, 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关于资本市场的重量级文件。通知重申“企业发行债券必须报经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五年后, 1992年12月27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 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二个关于资本市场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文件。文件规定股票之外的其他证券发行的管理职责分工如下:国债由财政部负责;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基金证券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审批;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由国家计委负责审批;中央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计委负责审批;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由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这种做法改变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所确立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 使计委和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也获得了债券发行审批的权力, 但这时《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还没有被废止。1993年4月11日, 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中, 要求各地尽快明确负责本地区债券发行审批的管理部门, 并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证券委备案。

但是, 很快又有了新的规矩。

1993年8月2日, 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废止《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中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会同同级计划主管部门审批。[4]新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债券发行管理体制, 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 新条例确立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计委审批债券发行。这种体制一开始就为日后的多头管理埋下了伏笔。

首先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的管理体制下突围出来的是可转换公司债券。1997年3月25日,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制定并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上市公司和重点国有企业可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由中国证监会审批, 这就把部分债券的发行审批权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的体制下剥离出来。但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 《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在发布前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这看起来使中国证监会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管理具有了正当性。

但是中国人银行显然还是想将企业债券统一管起来。1998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企业债券发行、转让及其相关活动, 应遵守本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对债券发行与转让进行管理, 并负责本办法的实施。”[5]然而, 这种做法没有法理依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38条规定对该条例的解释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委进行, 但这个办法显然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单方行为, 也没有得到国务院批准, 这就注定了它的生命不会长久。仅仅一个月后, 1998年5月12日,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通知, “鉴于执行中遇到一些问题, 需要与有关部门协商, 进一步修订完善, ”因此, 停止执行。

债券管理体制的变革没有因此止步。1999年12月, 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企业债券改由国家计委审批的请示》。从此以后, 由国家计委统一负责下达企业债券发行总规模和审批企业债券发行。[6]当然,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完全不再涉足债券管理了, 金融机构债券的发行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计委 (包括后来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之间就债券管理权力的划分基本清楚之后, 如何划分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债券管理权力的问题又凸现出来。2003年8月29日, 中国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证券公司可以发行债券, 使证监会拥有了对证券公司这种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的管理权力。但是, 中国证监会并不能完全将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的审核权限控制在自己手中, 因为《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因此,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于2004年10月18日联合发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确定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管理。其他短期融资券则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管理。

与此同时, 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发改委也存在着公司债券发行管理权的交叉与冲突。2007年8月14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公司债券适用该办法, 并且需要中国证监会核准。从字面来看, 这个办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制企业发行债券。但中国证监会《关于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又规定:“试点初期, 试点公司限于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权力扩张的诉求显然是要打破既存格局, 但又照顾了既存的债券管理的现状。与此相呼应, 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月2日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不属于国家发改委管理。

综上所述, 目前在我国形成了一种债券发行的多头管理体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由中国证监会管理;金融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由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管理;其他企业债券由国家发改委管理。

二、建立债券市场集中统一监管体制的努力

实际上, 自债券市场发育之初, 建立债券市场集中统一监管体制的努力就开始了。国务院之所以于1987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 就是因为“对股票、债券缺乏统一管理”, 其结果是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股票、债券主管机关的地位。199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通知》则明确, 成立国务院证券委是“为了加强证券市场的宏观管理, 统一协调股票、债券、国债等有关政策。”1992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也强调:“证券委是国家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1993年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甚至试图将中国人民银行在债券管理方面的权力转由证券委统一行使。这种思路反映在了当年制定的公司法中。1993年公司法第164条规定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公司债券的发行。但是, 这一规定从未得到执行。

在我国资本市场萌芽时期, 中国人民银行就是主管机关, 国务院证券委及中国证监会的成立使股票发行管理权独立出来, 但变革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打破既有的管理体制, 重建新的体制需要时间。1993年公司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了, 通过一两个法律条文就想改变既存的权力格局, 无疑是行不通的。国务院证券委成立的初衷是统管“全国证券市场”, 但是国务院证券委自始至终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1998年证券法的规定显然要务实得多。它规定公开发行股票的管理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发行公司债券则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负责。“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作为一个笼统性的规定实际上是照顾了实践做法。虽然公司法的修订还要等到2005年, 但1998年证券法的规定已经表明由国务院证券主管部门统一证券市场管理的尝试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2005年修订之后的公司法、证券法迁就了现实, 在规定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管理的同时, 笼统地规定公司债券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授权的部门”。

三、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建立集中监管体制

多头管理体制使各个市场之间的制度龃龉不合, 导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柜台市场相互连通不足, 债券交易的流动性成本较高, 效率较低, 严重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7]2004年初,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是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的第三个具有里程碑性的战略文件, 它勾画了中国资本市场此后发展的蓝图, 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 逐步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2005年证券法虽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交替使用“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授权的部门”, 但也明确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理应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但是在建立债券市场集中监管的过程中, 必须从我国现实的多头管理体制出发, 从二十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变革出发。我们需要总结和借鉴二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1987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实际上已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债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 但国务院的几个通知改变了这种格局。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是为了实现对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 1993年公司法也将这种想法上升为法律, 但最终没有得到落实。这可能是对既存事实的妥协, 也可能是因为对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认识不明朗,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有关债券市场法制体系的混乱。这种混乱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效力层次颠倒。法律制度的效力层次本来是分明的, 自上而下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法律具有最强的约束力, 行政法规次之, 部门规章效力最弱。层级低的规范性文件不能与层级高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但在债券市场的实践中, 发生了一个反向运动, 目前债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是以部门规章为依据。第二, 制度虚置。正是因为法律制度的效力层次颠倒, 法律、行政法规形同虚设, 很多规定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遵守。《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至今尚未废止, 但实际上它在债券市场上已经无足轻重。第三, 朝令夕改。这在1992年到1993年期间表现的特别明显, 在不到一年的期间内, 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几经变动。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基本明朗, 建立债券市场集中监管体制的目标也早已提上日程, 目前应当尽快修订通过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通过条例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特别是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果尽快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整理债券市场凌乱的法制体系, 为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建立债券市场集中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第4条

【2】《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第13条

【3】《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第12条

【4】《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11条

【5】《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第6条

【6】其时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已于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又于2003年将原国务院体改办和国家经贸委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8

一是人口转变论。认为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年轻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降低造成了“民工荒”现象。

二是政策制度论。认为“民工荒”是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由于用工政策、户籍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工群体整体社会权利资本缺失、自我实现渠道不畅和社会保障不足, 从而造成“民工荒”现象。

三是质量论。认为“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农民工不具备现代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 在农民工就业与企业招工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四是特征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和择业动机等方面的特征是造成“民工荒”的原因。

除此之外, 有些研究者认为“民工荒”现象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农业政策改革促使农业增收、低端产业附加值低压缩工资空间等因素相关。

二、薪酬管理视角下“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 农民工整体薪酬水平较低

由于农民工总体教育水平较低, 多从事较低层次的体力劳动, 农民工整体薪酬水平较低。2011年, 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 049元, 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 月均收入分别为2 485元和2 382元, 而同期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 452元, 其中, 北京职工月平均工资最高, 为4 672元/月, 排名最低的甘肃, 也达到2 742元/月。

(二) 农民工薪酬公平感差

除了绝对收入较低外, 由于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工薪酬公平感差。大部分农民工只能进入待遇较低的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社会保险参保率低, 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 即使在同等学历下, 也不能获取与城镇职工相同的报酬。有报告指出, 中国青年农民工的收入仅为本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30%。农民工大多从事有一定危险性、体力要求高的职业。2011年农民工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的高达84.5%。由于劳动投入与报酬的巨大落差, 农民工总体薪酬公平感差。

(三) 福利保障等间接薪酬不完善

除了货币性工资收入外, 农民工所获得的福利保障等间接薪酬很少。很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 不提供或较少提供福利保障措施, 间接薪酬的不完善促成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频繁离职, 进而造成“民工荒”现象。据统计, 41.3%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 农民工租房指出占其月均收入的16.0%。而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也很低, 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9%、23.6%、16.7%、8%和5.6%。

(四) 培训发展等非经济报酬的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力, 他们更加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 导致薪酬设计中非经济报酬的缺失。由于缺乏教育培训机会, 职业发展前景不够明晰,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或离职跳槽甚至待业, 进一步加剧“民工荒”现象。

(五) 企业薪酬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企业缺乏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农民工在企业中没有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离职行为没有制度约束;企业内部薪酬结构混乱, 缺乏收入增长保障机制, 也使得农民工在薪酬方面公平感和稳定感较差。

三、薪酬管理视角下“民工荒”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 提升薪酬水平, 注意薪酬竞争性

薪酬水平是农民工在求职时重要考量因素, 也决定着他们的流动意愿。企业应该转变用工理念, 应当在薪酬待遇上不惜投入, 将农民工工资上涨作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压力和动力。通过实施效率工资, 提高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吸引较高素质的农民工, 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具体来说, 企业应该进行薪酬调查, 结合本企业的产业特点、盈利能力及企业战略, 合理进行薪酬水平定位, 破解招工难困境。

(二) 建立起合理薪酬结构, 确保薪酬公平性

合理的薪酬结构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薪酬的公平性既体现在农民工与其他职工薪酬待遇的相对公平, 也体现在农民工之间的薪酬公平。企业应该进行科学的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 充分考虑农民工工作的危险性、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因素, 合理确定薪酬结构, 同时要确定薪酬组合的合理模式, 平衡薪酬的稳定性和激励性。

(三) 改变薪酬管理理念, 扩大薪酬的内涵和外延

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薪酬的理解已经异于以往, 因此企业在薪酬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工衣食住行诸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在社会保险之外, 企业还应提供住房、交通、餐饮、休闲等方面的补助和支持;同时, 通过良好的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 帮助农民工实现职业发展。企业应该认真研究, 制定出多元化、定制化的薪酬计划, 提升农民工的公平感, 培养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四) 建立健全的薪酬管理机制

为了使得企业的薪酬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企业应当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农民工工资, 增强岗位稳定性, 同时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形成工资公平决定机制, 保障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努力形成企业和农民工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薪酬预算、薪酬沟通、薪酬调整等薪酬工具不断健全薪酬管理机制。

摘要:本文在现状分析基础上, 对“民工荒”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回顾, 并从薪酬管理视角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招工难,薪酬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波平.“民工荒”成因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 2011 (2) .

[2]郭军.民工“薪酬低”与“民工荒”关系探析[J].学习论坛, 2011 (8) .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9

新时期下,我国民航业大力发展,空中交通管制和风险管理层出不穷,如何避免和减少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成因机理与风险管理是本人将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话题。我国民航空中管制差错成因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人为因素占据较大比重,还有错误安装和配置,功能上的缺陷,程序上的差错,维修人员错误执行操作程序,部件的丢失,缺陷的部件等等,差错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降低其风险,我国民航风险管理中,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系统性能的优化、人员的操作流程等等对风险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用航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民航安全不仅关系到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危,而且将产生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因此,安全是民航永恒的主题,航空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和制约航空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成因分析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一部分来源于人员的错误调度和失误判断,这些差错是补课避免的,但是可以减免的,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现今收到广泛的关注,其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和体检合格证管理程序》明确规定,各级体检合格证申请人患冠心病、心绞痛均不合格,但在我国民航已经对飞行人员行PTCA+支架植人术后,恢复良好,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狭窄的给予特许飞行合格。有学者认为飞行人员PT-CA+支架植人术后,恢复6个月以上,无自觉症状,年度体检正常,治疗效果及预后好,心功能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结合工种,年龄,全身状况和既往史可考虑特许放飞川。

我国民航行业主要的航空维修差错类型包括有错误安装和配置,如阀门安装错方向,功能上的缺陷,例如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还有就是程序上的差错,维修人员错误执行操作程序,造成不必要的启停操作,损坏了相应的设备,其次就是部件的丢失,如螺钉螺帽没有拧紧导致的丢失造成不必要的后果,缺陷的部件,如液体泄露,感知错误,如没有安装或配置到位,安全错误,如液体泄露,顺序错误,没有按照预定的顺序维修,综合上述差错成因,和综合性的考虑各方面的差错成因,当然最主要的差错成因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在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中应注重的。

三、民航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研究

在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这个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首先,由民航总局率先成立了航空安全办公室,然后从中央到地区,各个省、地区的管理局也响应中央号召,分别成立了地区的航空安全办公室以及安全监察处。安全管理机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它有效的促进了航空安全的检查以及家督,并且促使了机构之间的安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沟通。对于民航空管系统来说,它在民用航空事业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只有逐步完善民航空管系统,才能对飞机飞行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同时,作为民航空管系统,其组织目标主要是对飞行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对飞行安全进行进一步的保障,而其它的目标都是次要的。因此,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它比其它各项管理都重要,是其它各项管理的核心,除此之外,只有首先做好安全管理,才能继续完成其它项目的管理。

在如今民航操作系统中,用硬件和软件的问题的产生是补课避免的,但是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系统故障是无法避免的。避开系统误差的存在,我国民航系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人员的安全、飞机的安全等等上面,在我国民航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还是在民航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国民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合理的应对民航空中交通管制机制下的风险管理研究,是保障安全飞行和安全管理的可行方案,其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事先控制涵盖的内容表见表1所示。

综上所述,在现今的只是经济年代,“以人文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依然生意盎然,其次是全员参与的风险识别系统,再次是以专业人员为主的风险评估系统,事先预知的估计风险的发生的可能性是成立应预案的关键,最后是内外结合的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其主要方法有内部定期进行审计、一线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状况的随时监控以及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外部监督就是指国家行业监管部门安全监督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或相关单位。

四、结束语

目前航空维修中的人为差错分析研究大多建立在经验总结基础之上,局限于定性研究,在对人为差错分类及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分析基础上,得出进行安全管理的相关结论。由于无可靠的定量化分析手段,其准确性受到质疑,实践中很难操作。我国民航空中管制差错成因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人为因素占据较大比重,还有错误安装和配置,功能上的缺陷,程序上的差错,维修人员错误执行操作程序,部件的丢失,缺陷的部件,安全错误,顺序错误等等,差错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降低其风险,我国民航风险管理中,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系统性能的优化、人员的操作流程等等对风险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机制对于其差错的发生率和风险管理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CCAR-67FSRI.中国民用航空人员次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2004

[2]AP-67FS002.民用航空人员体检鉴定和体检合格证管理程序.2004

[3]高润霖.正确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人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4(5):330-331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由于多因素的限制, 农民在城市寻找维持生计的方式较少。外来流动商贩的存在成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但是他们的存在的确也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建设带来一定的阻力。近年来, 城管维持城市公共秩序上与外来流动商贩的矛盾突出, 常常引发执法的现象。由于外来商贩的“过客心理”使其较倾向于忽视维护市容市貌的责任和义务, 在摆摊过程中更易违规或者发生混乱。

二、冲突成因分析

(1) 外来商贩的“过客心理”。

外来商贩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背井离乡, 将自己融入城市。在寻找自我谋生手段时占用了市民生活的资源, 而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落后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市民的歧视和压力。所以自身的不足与外界的压力使得外来商贩在城市中拥有“过客心理”, 缺乏城市主人翁意识, 更易处于较尴尬的地位。

(2) 城管的矛盾性质。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 一要服从上级的命令, 维护市容整洁, 二要满足市民的便利生活的要求, 三要考虑到商贩维持生计的需求, 在执法过程中城管受到上级领导的指挥、人民权力的压力, 以及摊贩谋生的诉求, 而自身作为国家行政主体末梢的性质, 不具有其他行政机关的独立决策性, 面对“砸摊贩的饭碗还是砸执法人员的饭碗”, 是产生冲突的根源。

(3) 流动商贩在社会分层中地位不明显。

流动商贩很难找到其相应的阶层属性, 无法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进行定位。流动商贩在学界分层和制度体系中均未有合理的阶层属性, 这是学术和制度体系的忽略, 也是对这一群体存在的不尊重。那作为外来流动商贩自身会如何定义自己, 外来流动商贩处于城市的较低层, 自身也会存在这样的感知, 甚至认同这样的社会认知感, 变得自卑、怯懦。而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 面对城管的言语、行为攻击更易产生愤怒情绪, 进而引发抗法行为, 造成害人害己的后果。

(三) 缓解城管和商贩冲突的措施

(1)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流动商贩的合法性地位。

为了使商贩地位合法化, 又减轻流动商贩的生存负担, 可以通过不限制数量的摊贩登记制来取得, 根据摊贩登记的项目, 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摊贩占地面积、摆摊地段、时间等规定, 促使摊贩经营的合法化并且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 减少了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对摊贩违法经营管制产生的冲突。

(2) 成立外来流动商贩保护协会。

以城区为单位, 成立外来商贩保护协会, 外来人口在登记暂住证时, 将其加入到该城区的协会中成为会员。外来商贩保护协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 教育作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一些城市生存的基本之道和基本的公共职业道德, 重在建立外来商贩的心理教育, 构建良好的心理基础, 减轻其“过客心理”, 增加其城市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 保护作用。在外来商贩从业过程中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可以向该协会投诉, 协会将介入商贩和城管或市民中进行调节, 从多方角度掌握实情, 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保护商贩应得的利益。

(3) 将人性化执法制度列入政策体制中。

人性化执法的核心是实现执法方式的文明化, 使城管执法从管制走向服务,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城管执法的人性化。可以通过规范行政强制权的行使, 明确规定城管实施非强制性措施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情况不应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对于未按此规定执法的人员要予以相应惩治措施。并且强化文明执法的要求, 强调柔性执法的实现。通过教育、劝导的方式来制止当事人的违规行为, 缓解城管与摊贩之间的矛盾, 还可以采取例如注视执法、无情绪执法等形式强化柔性执法。

此外, 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可以借鉴法国巴黎, 巴黎将市区接近环城路的各个城门附近的街道, 在一周时间内定时、定地、轮流举办, 可以避免商贩乱设摊位的行为, 我国也可以设有专门的摆卖摊位的集中地点, 并且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买卖, 可以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又得到很好的整治。

三、小结

在缓解城管与外来商贩的矛盾时, 需要从体制上承认外来商贩存在的价值, 从较易实现的方面承认其经营的合法性, 确定其身份的合理性。此外, 还需对外来商贩进行相应的教育, 以改善其心理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对于城市执法者而言, 更要塑造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从制度层面上体现人性化执法的要求, 对文明执法行为予以明确法律规范, 严格制止执法行为, 只有同时改善商贩和城管的行为, 才能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摘要:城管与外来流动商贩矛盾突出, 常常引发冲突。本文主要分析外来商贩与城管更易产生冲突的原因, 并从城管与商贩两个视角提出从对外来商贩的教育疏导、设置外来商贩保护协会、将分区限时管理和集中式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及从制度上规定人性化执法的要求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管,外来商贩,冲突,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崔占峰.进城流动商贩问题的根源、本质与治理反思[J].管理世界.2013.10

[2]刘海清, 麻智辉.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性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2008.10

[3]曾宪平.人性化管理在城管执法中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刘海清, 麻智辉.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非制度性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 2008.10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刘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J].2005.4

[7]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3

[8]颜峰, 胡文根.城管执法的伦理冲突分析及化解途径[J].求索.2011.8

[9]徐景峰.对我国城管执法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2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11

初任教师是指在学校任职1~3年的教师,由于任职时间短,又称新教师。初任教师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高,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力量,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1]有效的课堂管理决定着课堂教学成效,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实践中课堂管理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有管理无教学的管理,也不存在有教学无管理的教学。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协调师生关系,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调节班级结构,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阻碍教学目标实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困扰着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而初任教师不能认识到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管理低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其课堂管理有效性。

2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懂得课堂管理策略,会使用课堂管理技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反之亦然。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何也影响其课堂管理效果。因此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

1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

初任教师作为课堂管理主体,必须具备调控课堂行为、协调解决课堂问题、优化课堂环境等能力。然而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在面对课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上,却很少意识到自身课堂管理中问题,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只是消除问题,而不去思考引起此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消除问题,不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只是缓解了问题的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根除问题,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此外,初任教师只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没认识到课堂管理反思的必要性。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高于课堂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初任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课堂管理问题是由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应通过对班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积累经验和智慧,了解和掌握课堂管理规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2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教师课堂管理实践能力培养

正如新任教师所说的“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比教学能力更加重要,应该得到重视。”[2]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忽视课堂管理方法学习。许多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把课堂管理课程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也少,在教师基本教学素质考核中也没有把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初任教师在职前教育实习中缺乏系统的课堂管理指导,也缺少参与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实践机会和经历。由于以上原因,初任教师在任职后面对课堂管理中复杂问题素手无策,这时有的教师采取回避问题,开始怀疑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因为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管理失去信心。

3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起初的校内支持、帮助对初任教师至关重要,其中,校长和指导教师是关键。[3]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校长认为:“初任教师在大学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和实践,对于胜任课堂管理绰绰有余”。由于学校领导过高的估计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导致指导教师指派上任意,随意性大,不考虑初任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选派指导教师。学校在选派指导教师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任命前也不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也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学校对指导效果也没有严格要求。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详细指导计划,缺乏辅导方法和经验,业务水平不高,在指导初任教师时不尽心尽责,故意推卸责任,对初任教师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在无效和放任指导下得不到真正提高。

4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

初任教师入职初期处于热情高涨期,自我期待较高,想法不合实际。这个阶段往往为出成绩以获取领导和同事认可而忽视了课堂管理应遵循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重教学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自信,自认为师范生阶段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熏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过于自信甚至自负的认为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扰。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不进水不知水深,理想不等于现实,理论不等于实践。初任教师忽视了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时,由于初任教师缺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不益于课堂管理问题解决,还加重问题的产生。有些教师把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学生问题,忽视了自身才是症结所在。有些教师不反思实践寻找有效策略就怀疑所学理论的真伪,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

三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初任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反思,进行叙事研究

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是深刻的,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4]。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途经进行反思呢?当前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反思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任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以自己课堂管理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揭示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初任教师应开展叙事研究,通过审视自身课堂管理过程,梳理课堂管理中的突出事件,深刻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反思课堂教学时的管理风格,深刻剖析自身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反应行为,以此为课堂管理问题研究切入点,及时矫正自身课堂管理不良行为,积极寻找课堂管理规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水平。

2改革职前教育课程,重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养

职前教育在初任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职前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初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因此,要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必须改革职前教育课程。现行课程设置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人文课程外,应重视课堂管理课程设置,变先前课堂管理课选修课为必修课,此外,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意识培养他们课堂管理的能力并提供锻炼机会和实践岗位。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课堂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恰当指导,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的机会,并要求严格书写课堂管理反思。在实习课程考核方面,教学技能考核与课堂管理并重,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重视,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任职学校要严格选拔指导教师,重视初任教师培养

教师课堂管理经验的来源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直接经验较少,要想快速高效发展,获得外部支持是最佳途径。在这里任职学校要为初任教师安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并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学校要制定优秀指导教师标准,严格选拔优秀指导教师。为提高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要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和跟踪,要给予奖励和惩罚。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优秀教师与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制度,使初任教师及时学习先进的课堂管理经验。

4初任教师要去除先前观念影响,使自己教学期望符合实际

初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在任职前,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合理的期待和科学的生涯规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预测未来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要符合教学实践要求,期望目标要适中,这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要气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遇到课堂管理中棘手问题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向优秀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管理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2]南纪稳.新任教师的困惑与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3]张建平.国外初任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成因与管理论文 篇12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误操作,成因,安全管理措施

在火力发电厂的实际工作中, 由于电气误操作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电力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也使电力企业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电力系统电气误操作的成因, 加强安全管理, 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生产和供电的正常运行。作者就火力发电厂电气误操作的成因与安全管理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与广大电力工作者交流分享。

1 火力发电厂电气误操作的成因

1.1 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首先, 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 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端正, 未严格执行电力系统行之有效的“两票三制”, 特别是操作监护制度, 对电力系统安全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工作中不遵守安全规则, 如不唱票, 甚至把生活中不良情绪带到操作环节上, 不服从或不严格执行命令, 疏忽大意导致操作失误, 引发安全事故。其次, 监护人员对运行人员的工作监察力度不够, 思想没有集中在当前的操作任务上面, 导致未能对操作人行为进行有效监护, 不能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安全隐患, 最后导致误操作事故发生;再者监护人员自身工作水平有限, 对现场操作流程不熟悉, 发布错误指令, 没有起到监护人作用, 导致运行人员误操作。

1.2 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够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电力系统技术和设备无论在原理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 一些电气操作的相关人员知识更新不够及时, 未能及时掌握电气设备上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操作要领, 或者一些操作人员自身知识水平无法适应电气系统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更新的新形势, 以旧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解决在新形势中遇到的新问题, 引发误操作事故。

1.3 不能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定

经研究表明, 电力企业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下面我们以倒闸操作过程为例, 阐述违背技术规定引起的误操作。

(1) 操作准备关:在操作前, 要求运行人员对具体操作任务、目的、停电范围和运行方式的变更情况等有详细了解、全面掌握;对调度下达的指令充分领会、详细记录、按“令”行事, 没有充分掌握操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关键, 操作票填写不符合实际情况, 准备不到位匆忙上阵, 结果引发误操作事故。

(2) 模拟屏预演关:为了减少设备故障和操作失误, 在开始操作前, 运行人员要对照操作票、在模拟屏上进行模拟预演。首先, 要保证操作票内容详尽、准确规范;其次, 要将操作票内容与实际预演情况进行认真对比;最后, 要确保模拟屏状态、地线的装设位置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只有符合以上要求, 才能正式进行电气系统操作, 否则, 就留下了误操作的隐患。

(3) 操作监护关:操作人员要始终在监护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首先, 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该认真核对设备铭牌和双重编号, 监护人必须复核位置正确, 避免走错间隔;其次, 得到监护人发布的操作命令时, 必须大声复诵并子同时指向操作设备, 在监护人确认无误并发布“执行”命令后, 操作人方可进行操作。

(4) 操作质量检查关:在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操作过程中, 每操作完一项, 就应立即检查操作结果, 针对开关分合是否到位、刀闸的三相触头是否同时接触等情况, 做到事无巨细、全面检查, 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其他环节的工作。

2 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电力系统安全操作不但确保操作制度和程序的正确执行, 而且还要在设备技术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误措施, 尽最大可能排除人员因素引起的误操作。

2.1 增设防误装置提高防误水平

2.1.1 变电站的防误闭锁装置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 防止误拉合断路器; (2) 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3) 防止带电挂地线 (包括带电合接地刀闸) ; (4) 防止带接地线 (接地刀闸) 合断路器送电; (5) 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2.1.2 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的防误装置,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功能齐全、适应性强, 是防止误操作事故的有效手段。在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中, 针对防误闭锁装置, 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凡事有可能引起误操作的高压电气设备, 我们应该保证都安有防误装置, 防患于未然; (2) 防误装置的管理、检查和维修工作, 应该纳入日常工作范围, 由专业人员负责, 并由相关领导定期检查, 确保防误装置始终正常发挥功效; (3) 要确保防误闭锁装置有独立的电源系统, 有防尘、防异物、防锈蚀的性能。针对室外装置还应该采取防雨、防潮、防霉措施; (4) 电气设备必须具备电气闭锁、机械闭锁、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必须保持完好, 正常运行。

2.2 坚持技术原则规范操作流程

对于某一具体企业的电气系统其可能出现的运行方式应该事先编制常见运行方式卡和相应的运行操作注意事项, 编制典型的操作票, 并严格执行。

2.2.1 在倒闸操作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发布清晰、准确的指令, 交代操作任务; (2) 操作人员接受指令后, 认真填写操作票; (3) 对操作票进行检查、核对; (4) 操作执行命令的发布和接受; (5) 进行倒闸操作; (6) 汇报、盖章、记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这六个环节严肃对待、认真完成, 杜绝误操作的发生。

2.2.2 使用微机出票, 要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 符合电气倒闸操作技术原则; (2) 软件必须具备仿真功能和技术原则; (3) 软件应具备操作二次设备的功能; (4) 软件应具备逻辑判断功能, 也就是说, 当出现与电气倒闸操作技术不符的错误操作时, 系统能够自动识别, 并发出提示。

2.3 提高运行人员业务水平

2.3.1 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采取培训考核制度, 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增强运行人员的责任感。

2.3.2 加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

首先, 随着电气系统中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进与应用, 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使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与电气系统的发展相适应。其次, 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反事故演习等活动, 激发运行人员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 实现安全操作, 无事故生产。最后, 加大操作票的培训力度, 对于各种操作安排电气人员手工填写操作票, 并对照典型操作票, 发现问题认真分析, 总结,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操作票填写的正确性, 始终强调依照操作票执行倒闸操作对于防止误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 防止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误操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企业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特别是执行操作监护制度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同时要切实加强防误装置的完善和维护, 从而实现电气操作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吴泽生.数字化电气监控管理系统的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4 (1) .

上一篇:上位机控制下一篇:托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