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2024-08-07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精选12篇)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1

一、砼结构裂缝种类和成因

砼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 每一条裂缝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砼结构裂缝的种类就其产生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荷载引起的裂缝。砼结构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 被称为荷载裂缝。常见的荷载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

(1) 直接应力裂缝。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产生的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下。

(1) 设计阶段。主要表现在:设计计算时, 结构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取值不合理等。结构设计时, 没有考虑施工的可能性, 设计断面不足, 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 结构刚度不足, 构造处理不当, 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 施工阶段。主要表现在: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构件受力特点, 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预制构件;不按设计图纸施工, 擅自更改砼结构施工顺序, 改变砼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砼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

(3) 使用阶段。主要有:超出设计载荷的重型机械在搬运、安置过程中相互接触、撞击;发生大风、大雪、地震和爆炸等灾害等。

(2) 次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的裂缝,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下。

(1)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 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 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 导致砼结构开裂, 产生裂缝。例如, 两铰拱桥拱脚设计时常采用“X”形钢筋并同时削减该处断面尺寸的方法, 虽然理论计算表明该处不会存在弯矩, 但实际上仍存在弯矩, 而弯矩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裂缝, 导致钢筋锈蚀。

(2) 结构中经常需要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 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 设计人员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研究表明, 受力构件挖孔后, 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 在孔洞附近密集, 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长跨预应力连续梁施工过程中, 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设置锚头, 致使锚固断面附近产生裂缝。因此, 若处理不当, 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构件形状突变处或受力钢筋截断处, 容易出现裂缝。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主要是由于:砼硬化期间, 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 由于受到基础或原有砼的约束, 又会在砼内部出现拉应力。此外, 气温的降低也会在砼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在一定条件下, 温度产生的拉应力会超过其他外荷载引起的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出砼的抗裂能力时, 砼结构就会产生裂缝。因此, 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正确施工极其重要。温度裂缝的主要特征是裂缝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扩张或合拢。

3.收缩引起的裂缝。在实际工程中, 砼因收缩而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砼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砼结构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此外, 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也会导致砼结构发生变形。

(1) 塑性收缩。该收缩发生在砼浇筑后4~5 h, 此时, 水泥水化反应激烈, 分子链逐渐形成, 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 导致砼失水收缩, 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 此时砼尚未硬化, 故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 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 就会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 缩水收缩。砼硬化以后, 随着表层水分的逐步蒸发, 湿度逐步降低, 砼体积会逐步减小, 故被称为缩水收缩。因砼表层水分损失快, 内部损失慢, 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砼的约束, 致使表面砼承受拉力, 当表面砼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就会产生收缩裂缝。

(3) 自生收缩。砼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 产生收缩, 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 且可以是正的 (即收缩, 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砼) , 也可以是负的 (即膨胀, 如矿渣水泥砼与粉煤灰水泥砼) , 因此被称为自生收缩。该收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使砼结构产生裂缝。

(4) 碳化收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 被称为碳化收缩。碳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 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快。碳化收缩也可诱使砼结构产生裂缝。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由于砼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砼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 碳化至钢筋表面, 使钢筋周围砼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 使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 破坏钢筋表面氧化膜, 钢筋中的铁离子与侵入到砼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 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2~4倍, 从而对周围砼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保护层砼开裂、剥离, 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 并有锈迹渗到砼表面。由于锈蚀, 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 钢筋与砼握裹力被削弱, 砼结构承载力下降, 从而产生裂缝。此外, 锈蚀还会诱发其他形式的裂缝, 进一步加剧砼钢筋锈蚀, 导致结构破坏。

5.冻胀引起的裂缝。大气气温低于0℃时, 吸水饱和的砼出现冰冻, 游离的水转变成冰, 体积膨胀9%, 因而砼产生膨胀应力。同时, 砼凝胶孔中的过冷水 (结冰温度在-7℃以下) 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 使砼中膨胀力加大, 砼强度降低, 并导致裂缝出现。砼初凝时受冻最严重, 成龄后砼强度损失可达30%~50%。冬季施工时, 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后若不采取保温措施, 也可能产生沿管道方向的冻胀裂缝。

6.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砼主要由水泥、砂石、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拌和而成。配置砼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 可能导致砼结构出现裂缝。

(1) 水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水泥中游离的氧化钙含量超标。氧化钙在凝结过程中水化很慢, 在砼凝结后继续起水化作用, 破坏已硬化的水泥石, 导致砼结构抗拉强度下降, 产生裂缝。水泥出厂时强度不足、水泥受潮或过期, 使砼结构强度不足, 均会导致砼结构开裂。另外, 当水泥含碱量较高 (例如超过0.6%) , 同时又使用含有碱活性的骨料时, 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使砼内各部分产生膨胀应力, 导致砼结构胀裂, 产生裂缝。

(2) 砂石、骨料。砂石粒径太小、级配不良、空隙率大等问题, 都会导致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影响砼的强度, 使砼收缩加大, 产生裂缝。砂石中云母的含量过高, 会削弱水泥与骨料的黏结力, 降低砼结构强度。砂石中含泥量高, 不仅会使水泥和拌和水用量加大, 而且还会降低砼结构的强度和其抗冻性、抗渗性。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 也会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 降低砼结构的强度。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发生化学反应, 使砼体积膨胀2.5倍, 也会导致砼结构产生裂缝。

(3) 拌和水及外加剂。拌和水或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较高时, 对钢筋锈蚀影响较大。采用海水或含碱泉水拌制砼, 或采用含碱的外加剂, 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 使砼结构胀裂, 产生裂缝。

7.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在砼结构浇筑、砼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 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 则容易产生沿各个方向的裂缝, 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的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

二、砼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1.设计方面。

(1) 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砼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砼构件, 在没有足够变形余地时, 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 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放”结合、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积极采用补偿收缩砼技术。常见的砼裂缝中, 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砼收缩而造成的。为此, 可在砼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砼的收缩, 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在结构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 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 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对于大体积砼, 建议在设计中采用60 d龄期砼强度值作为设计值, 以减少砼单方用灰量, 并采用合理的砼掺和料。

(2) 材料选择和砼配合比设计方面。

(1) 根据结构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砼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 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 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选用合适的掺和料和砼外加剂。掺和料和外加剂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砼的工作性能和降低砼成本的作用。

(2) 正确掌握砼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 并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 做好构件养护工作。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 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 合理选择砼结构的设计坍落度, 结合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 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 现场操作方面。

(1) 浇捣工作。浇捣时, 振捣捧要快插慢拔, 根据不同的砼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 避免过振或漏振, 提倡采用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技术, 以排除砼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在对砼裂缝的防治中, 对新浇砼进行早期养护可保证砼在早期少产生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 对于大体积砼, 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 养护时间14~28 d。

(2) 砼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大体积砼, 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 , 降低峰值, 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浇捣成型后, 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 如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 以防止由于砼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砼。对于地下砼结构, 尽早回填土, 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夏季应注意砼的浇捣温度, 可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等措施, 必要时可采用冰块, 以降低砼原材料的温度。

三、砼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

建筑物从建成到使用, 包括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 设计疏漏、施工低劣、监理不力均可能导致砼结构出现裂缝。因此, 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是保证砼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 加强巡查和管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砼裂缝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法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法适用于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裂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的处理。表面贴补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 (蜂窝麻面等) 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及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 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 (0.3 m以上) , 该法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 mm的裂缝、深度较浅的裂缝、裂缝中有充填物的裂缝、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 可先开V形槽, 再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即此法应用范围广, 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 处理效果良好。

4.结构补强法。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砼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 可采取结构补强法。该法具体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和预应力法等。

四、结语

综上, 砼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随着对砼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砼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到圆满的解决。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2

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遍应用,伴随着商品混凝土的推广,建筑楼面出现裂缝的机率在增加,日益受到社会人士关注;专家认为控制裂缝是个系统工程。楼面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复杂,有材料、温度变化等原因,也有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问题,而楼面沿板内预埋管线出现的裂缝尚未引起工程人员足够重视,寻找其成因,利于有目的进行裂缝控制。

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结构较易产生裂缝,从实践中来看施工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也是很大的,相当一部分裂缝对建筑物的受力及正常使用无太大的危害,但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一、裂缝的成因分析

裂缝的形成有外荷载、结构计算模型差异、材料的收缩(主要为的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形)等原因造成。从技术角度来分析,有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问题,主要反映如下:

1、从设计方面看 ⑴楼板刚度不足:设计按多跨连续板进行配筋计算,侧重于满足结构安全,较少考虑混凝土收缩特性和温度变形等多种因素,楼板高跨比仅为L/33.6-L/35,其刚度较小对裂缝控制很不利。⑵楼板构造配筋设计不周:设计在支座处按常规配设负筋,在中部板面不配钢筋,当板面出现温度变形和混凝土收缩,因无构造钢筋约束,板面即出现裂缝。⑶楼板内布线欠合理:由于水电施工图由各专业设计,实际施工中出现水电管交叉叠放,或由于设计考虑管内容线面积,部分预埋管径≥D25;且设计管线位置在楼板跨中,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楼板有效截面受到很大程度(15%-40%)削弱,成为楼板最易开裂的部位;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即出现沿管线表面呈直线状的裂缝。⑷从房屋的空间结构来看,剪力墙刚度大,约束了剪力墙间梁板的水平向自由变形,而梁刚度又较板刚度大,因各类因素引起的水平向收缩变形均集中到剪力墙间刚度最小的板上,造成这块板开裂。⑸膨胀剂的选用与掺量:设计未明确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只提出膨胀剂的品种和掺量范围,施工时按设计提供掺量进行配比施工,使混凝土的实际限制膨胀率不能达到最佳限制膨胀率。

2、从施工方面看 ⑴水电预埋管施工时在板内位置欠合理:管位置过高或过低;位置过高时,极易在板面出现因混凝土硬化收缩产生的裂缝,也易在维修裂缝或室内装修时损坏管线;两根管线并行布置时,管线间距过小甚至并拢,更易因管线集中而产生裂缝。⑵空载养护期不足:从楼面混凝土浇完、收光至施工材料堆放,平均空载养护期仅为一天半,人为因素过早地震动、荷载造成楼板幼龄混凝土内部受损开裂。且施工中用塔吊吊运的钢管、钢筋等周转材料因受剪力墙钢筋影响多堆放在预埋管线部位。

3、从材料方面看 楼板商品混凝土强度为C40(8层以下)C35(8—18层)C30(18层以上),其收缩变形值为同标号普通混凝土的1.2--1.3倍,且商品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过大(200Kg),其中部分水在振捣时被游离出来,部分水与水泥结合成凝胶,相当大一部分为自由水仍留在混凝土孔隙中,成为混凝土干缩的隐患。楼板拆模后,板面和板底长期裸露在大气中,后期施工的细石混凝土面层养护期过后也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正是这种环境效应(受温度、湿度、风力影响使水泥石毛细孔、凝胶孔内的自由水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和尺寸效应(楼板裸露面积大,厚度薄)的共同影响,使楼板较其它构件更易出现干缩裂缝。

混凝土的干缩、温度收缩、收缩是要因,而由于施工管线预埋欠合理、楼板刚度不足、材料等多重原因综合,使本工程楼板沿预埋管线处出现大量裂缝。

二、裂缝的控制措施

(一)总体而言

1、设计措施 1)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2)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3)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4)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2、施工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2)细致分析混凝土集料的配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少剂。3)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沙、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4)根据工程特点,可以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这样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5)加强混凝土的浇灌振捣,提高密实度。6)混凝土尽可能晚拆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不应下降15℃以上,混凝土的现场试块强度不低于C5。7)采用两次振捣技术,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8)根据具体工程特点,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9)对于高强混凝土,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通过试验掺入粉煤灰,掺量15%~50%。

(二)具体措施

1、加强设计控制: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屋面、转换层楼面配筋宜加强;楼板内管线应避免出现交叉(将交叉部位设置在梁或墙上);控制管线直径,使其不超过板厚的20%且≤D25;重视房屋外围护构件(外墙、屋面、门窗等)的保温设计,若使房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不仅可大幅度降低房屋长期能耗,更是减少因温差变形而引起裂缝的有效手段。

2、加强施工控制:采取有效固定措施(经计算高度的钢筋撑脚,预埋管线时管扎在撑脚上或采用砂浆垫块固定)使预埋管布置在板中部;延长空载养护时间,减少早期荷载裂缝;并行走向管线间距应大于0.25m,在管线集中或交叉处设加强筋,并在上下部铺放钢丝网,宽度应大于管区100mm;控制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门窗洞口风速,减少环境温差和风速对结构的影响。

3、通过商品混凝土生产级配中材料的替换和外加剂的合理使用,降低商品砼的水泥和水用量;配比中添加聚丙烯纤维,可有效减少早期收缩裂缝(本工程在14层、18层楼板及屋面使用,掺量为1.2Kg/m3);合理选用混凝土膨胀剂(宜选用一等品),其掺量应经试配确定,来满足设计的限制膨胀率;加强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也可在板面和板底拆模后涂刷养护剂,避免混凝土的早期干缩,确保膨胀剂产物的充分水化,使混凝土达到有效的补偿收缩作用。

4、在施工前与设计沟通,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通过材料调换,使楼面面层与楼板混凝土一起浇捣(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同时提升上层钢筋位置,这样在不增加荷载前提下增大了楼板的刚度,将有效减少裂缝的出现。

参考文献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3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裂缝原因 危害 解决措施

建筑物整体出现裂缝问题与建筑结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建筑结构设计中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建筑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合理性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效果。然而建筑物出现裂缝是常见的问题,但是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还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重视裂缝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裂缝措施,减少安全隐患是建筑结构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裂缝的危害性

减少安全隐患,重视裂缝问题。裂缝的形成对建筑结构的危害是极大的,以下对裂缝产生危害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①刚性降低。在建筑过程中出现裂缝会致使裂缝截面处的中轴发生变化,不同程度的上移,尤其是裂缝越严重给工程结构带来的危害越大,工程结构的变形随着裂缝的严重不断的加大,从而降低了整个结构的刚度。同时刚度的降低致使在高压力的作用下工程结构的疲劳度也会不断下降。②抗剪能力下降。裂缝在降低整个工程结构刚度的同时,抗剪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主要原因是因为截面出现严重的裂缝以后,工程结构整体遭到破坏,而抗剪能力又需要得到截面的支撑,截面面积一旦减小抗剪作用势必受到影响,造成了工程结构的整体抗剪能力减弱。③强度降低。工程结构整体强度降低的原因取决于裂缝的产生。由于工程产生裂缝势必将造成钢筋外露的现象,这样一来混凝土内部就会遭到水和空气的侵蚀,时间久了混凝土就会变质,然而就会大大的降低工程结构整体的强度,在强度降低的同时,裂缝也会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无疑降低了工程整体的耐久,严重的影响到工程的后期使用性能,还可能对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裂缝产生的原因

首先,温度因素。目前温度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后,聚积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造成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而且,最高温度降至到最低温度的时间越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就会越严重。在这里以平置构件举例说明,在工程结构中,一旦发生冷缩和干缩,就会产生裂缝,具体可以通过下公式进行详细分析:Amax=0.5μγι,其中,A--构件中央最大温度应力;μ—构件与搁置面之间的摩擦系数;γ—构件材料的重力密度;ι—构件的长度。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温度应力变大的前提是构件长度越大的情况下温度应力相应变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针对这一环节有足够的重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降低工程结构裂缝的出现。

其次,受力影响。受力作用超出极限时也会使建筑工程产生裂缝。一般而言,对于受力所引起的裂缝的受力构件有偏心受压、偏心受拉、轴心受拉等等。事实证明,构件的应变值是有极限的,一旦超出极限,构件就会开裂,造成建筑工程裂缝问题。

第三,碳化锈蚀。除了以上因素会引起建筑工程裂缝以外,碳化对工程结构的锈蚀,从而造成裂缝,这一因素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因为碳化的深度在不断的加大,时间久了钢筋表面也会出现碳化的现象,同时碳化致使混凝土的碱性降低,失去了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长此下去锈蚀的范围越来越大,锈蚀物也越来越多,工程结构内部不断的受到拉力作用,拉力值超过极限时,就会产生裂缝。

3控制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提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工程结构设计方面的解决性对策,具体如下:①简化结构体系,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设计标准必须要根据工程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尽量简化结构设计,利用现代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工程结构复杂体系的分析,研发出适合工程结构并且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降低产生裂缝的几率。同时对于受力作用产生的裂缝要进行综合考虑,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中合理计算配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比较容易产生裂缝的环节,必须做好防范,加强对工程结构体系的控制,做好裂缝的预防工作。②结构形状要规则。在布置结构的形状时,要尽量做到规则,确保整个结构应有的刚度,如果在设计中,结构布置不规则,那么其上下结构所承受的刚度不会统一,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尤其是以刚度控制薄弱的环节,极易发生开裂的现象,为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结构的形状一定要保证其规则性,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③尺寸设计要合理。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尺寸设计也是预防裂缝产生的主要环节。正如上文中我们提到,一旦结构的尺寸过长,那么其所产生的温差应力也会增大,最终出现裂缝。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结合工程实际要求,合理控制结构的尺寸,全面考虑结构应力与长度的关系,既要满足设计的规范和要求,也要避免裂缝现象的产生。④材料运用要规范。首先,工程结构设计中,所选用的混凝土,既要满足防水要求,也要满足工程的承载力要求,其强度不可以过高,一般情况下,最好采用C25-C35混凝土。其次,在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粉煤灰,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得到改善,同时,还可以减少水泥用量。第三,对于水泥品种的选择,最好采用收缩性小的水泥材料,并且可以适当地掺加一些外加剂,使得水灰比降低,严格控制内外温度,加强对整个结构的保温和保水养护。另外,对于板类构件而言,其裂缝的控制主要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加强对楼面钢砼构件以及层面构件的分析,尤其是在楼面板预埋管线时,必须要用支架固定管线,而且,对于管线交叉部分,运用专门设计的接线盒,强化混凝土板刚度。

总之,在建筑工程中做好建筑结构设计是减少工程裂缝的主要环节。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仔细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在结构设计时综合考虑,利用现代化设计理念,有效的控制结构设计对裂缝的预防,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湛宇.浅析短肢剪力墙结构及异形柱结构的设计[J].科 技 风,2010,(13).

[2] 薛韬,王志刚.试述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黑 龙 江 科 技 信 息 ,2007,(13).

浅析桥梁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篇4

1 设计方面

(1)裂缝成因:设计计算阶段,主要是设计疏漏,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等。(2)控制措施—优化设计:1)改善配筋:(1)薄壁结构配筋中增设防裂筋,一般用小直径钢筋,小间距布置,可明显地提高混凝土抗裂性。(2)大体积混凝土配筋中增设温度筋,分层布置,一般用小直径、小间距布置,以减少因混凝土抵抗温度应力所引起的混凝土变形。(3)结构的转角处、锚固断面、构件形状突变处、预留孔道处、受力钢筋截断处等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增设抗裂筋,较大孔洞有条件时可在周边设置护边角钢,以分散应力,防止裂缝的出现。2)增加应力释放途径,减少内外约束:(1)设应力释放缝:在断面小的结构中按受力特点规则地增设应力释放缝。在采取分层或分块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中,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2)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增加混凝土散热面积,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3)设置滑动层及缓冲层: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岩石地基或基础与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胶铺砂、或刷热沥青、或铺卷材;在垂直面、键槽部位设置缓冲层,如铺设30mm~50mm厚沥青木丝板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4)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预制T梁及连续刚构中以预埋预应力管道为冷却水管,通入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5)易发生裂缝的重要结构部位混凝土设计时外掺定量的纤维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避免裂缝产生。

2 材料性质及其使用

(1)裂缝成因:水泥的反常凝固、反常膨胀、离析与泛浆以及水泥的水化热不按规范操作;混凝土骨料的配合比、密度、空隙率、弹性模量等不符合要求等都会产生裂缝。(2)控制措施—精配材料:1)选用优质原材料。(1)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收缩量较小、干缩值较小、高标号、早期强度较高、含碱量较低、初凝时间较长的水泥,以减少水化热量总量,减小温差变化幅度,减少水泥水化时收缩量,增强水泥胶和物的早期强度,从而避免因温差、干缩等原因产生的裂缝。(2)粗细集料:选用吸水率较小、收缩性较低、级配良好的骨料,控制骨料中云母、含泥量、有机质和轻物质和硫化物的含量,以减少骨料的收缩,增强混凝土强度。2)确定最佳配合比。(1)水灰比:一般来说用水量越大,水灰比越高,混凝土干缩越大。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5以下。(2)外掺矿物粉:为减小混凝土中水泥含量,减少水化热及收缩,一般采取外掺粉煤灰等矿物粉,替代混凝土中的部分水泥,矿物粉掺配比例宜占胶凝总量的1/4。(3)外加剂:掺加高效减水、增塑、缓凝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减少水化热总量,减少混凝土干缩,推迟热峰的出现。

3 施工方面

(1)裂缝成因:不按设计图纸施工,使结构受力模型与设计不相符;施工中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初期养生不够、拆除支架顺序不按规定;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超过计算荷载;不根据预制结构受力特点合理起吊、运输、安装;施工蛮干、乱开孔、乱埋预埋件、乱开槽、乱支牛腿等都会产生裂缝。(2)控制措施—合理施工:在混凝土结构立模、浇筑、预制构件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必须合理组织施工,防止因施工原因产生裂缝。1)混凝土立模与支架:模板与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架设置在具有足够强度的地基上,防止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在支架拆除时,施工应按顺序进行,避免由于产生瞬时动荷载而导致的对结构的冲击作用而产生的裂缝。2)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尽量克服由于材料性质所产生的裂缝。(2)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时,合理确定施工时间的长短,防止混凝土水灰比加大,避免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同时,要防止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混凝土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3)混凝土振捣时,防止过振、漏振及振捣不密实,严禁出现混凝土中粗细骨料不均匀、硬化后沉落过大及成型后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等现象;还要避免混凝土抵抗裂缝的抗拉强度降低、塑性收缩及成为荷载裂缝的起点。(4)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要处理好,防止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浇筑时分层适度,使混凝土中水化热合理散发。(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不得急剧干燥或早期受冻,防止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3)预制构件运输、堆放、吊装:预制构件堆放时,支承垫木应在一条垂直线上,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颠撞,吊装时吊点位置恰当,在刚度较小的方向设置可靠的加固措施等,均可避免应力裂缝的产生。

4 外部环境

(1)裂缝成因: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内部钢筋的锈蚀、受盐类的化学腐蚀,车轮的磨损、地震荷载、地基变形及沉降等外部环境影响也会产生裂缝。(2)控制措施—实时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支架及模板变形、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入模温度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结语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5

摘要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保证资本市场和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侧重于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实证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产生的原因;其次,提出优化内控环境、规范授权机制、严格不相容职务分离及健全审计监督机制等措施,这是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 授权机制

作为应对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稳健发展的必要手段,内部控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特别是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后,不仅使全球财富损失惨重,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整体业绩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内部控制的失效。因此,内部控制措施是否严密,内控管理体系是否完备,对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并恰当运用它,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法违纪行为,有利于企业激励进取,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近两年来,在政府、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正经历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建立了内控制度,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但内控整体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控程度不够,在执行、实施、评价和监督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损害了公司、股东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受益无处不在,而内部控制松散的公司,势必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2006年4月,澳柯玛发布重大事项公告,称接到青岛国资委《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至此,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引发危机,使上市公司陷入流动资金极度匮乏、生产经营基本停滞的困境公之于众。危机的起因是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因投资失误和管理不善而造成巨大损失,致使资金链断裂,使澳柯玛主营业务全面停止。后经青岛市政府采取措施,付出了巨额资金成本,直至2008年底,澳柯玛面临的困难才逐步化解。

此外,南方航空因委托理财引致经济犯罪也成为内部控制失效的经典案例。2004年,南方航空大股东南航集团爆出委托理财巨亏的消息,随后,南航高管因涉嫌违法被捕。2006年,南方航空宣布上年度因燃油价格暴涨及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导致的费用攀升,亏损17.94亿元。但这难以令市场和投资者信服,其股价迅速下跌。事实上,南航集团委托理财中的12亿元被某证券公司用于重仓持有南方航空,并因此损失惨重而无法归还。委托理财资金的提供者是南航集团旗下的财务公司,南航集团是其第一大股东、南方航空是其第二大股东,其中的利益关系不言而喻。在该案例中,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由公司个别人运作,仅凭一名财务主管签字,就能调动上千万资金。此外,南航集团多个部门参与委托理财,其中不乏使用账外资金,暴露了南航资金调度的随意及混乱。

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上市公司内控失效不仅会造成企业投资黑洞,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行,侵害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大了市场公信力风险,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分析

开展多元化投资,意味着进入新的行业领域,但由于企业对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的认知模糊,加上少数人决策替代集体决策的内控失效行为,更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因此,可以说澳柯玛危机是由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集团把风险转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对资金违规流动未能有效监控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南航财务管理的巨大漏洞也反映出企业内控机制的严重缺失,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督没有跟上,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助长了少数高管冒险乃至犯罪的行径。涉案的南航高管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超范围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侵吞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所用;甚至发展到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发现,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内部控制环境不佳。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状况、高管职业操守、组织结构设置、权利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等。而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如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高管人员皆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控股股东推荐,造成董事会实际上受大股东和国有股东控制的局面,公司管理层缺乏诚信,没有树立内控优先思想,风险管理理念淡薄,职业操守和任职能力不足,致使内部控制环境先天不良。

2.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健全。完整的内控体系应该融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针对各个关键点设置必要的控制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协调、运营分析、实物控制及职责分离等。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内控治理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关键岗位没有执行强制轮换或带薪休假制度,不相容岗位交叉任职现象普遍存在,超越内部分工责任原则处置业务,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必然加大公司的管理风险。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有些上市公司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不够重视,或随着企业发展,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却未及时修改,使得制度失去可操作性,更多的是制度贯彻不力、有章不循,只在形式上制定内控流程,实际工作中并未遵照执行;或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注重强调灵活性,忽视了制度应有的附性和严厉性,使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仅仅注重内控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制度的执行,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关键性因素。

4.考核激励机制亟待完善。上市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不到位,现有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业绩考核主要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依据,或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考核标准,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核,对高管人员不能产生足够压力。同时,对高管任期后产生的遗留风险缺乏成熟、系统的内控制度,造成有些上市公司高管为在任期内出成绩,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人为粉饰财务数据。5.内部监督机制独立性欠缺。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采取内审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设置方式,很多企业没有将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联系起来,内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内部监督机制徒有其表。在这种组织体制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即使做出审计处理决定也难以有效执行,内部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

6.外部监督未形成合力。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但是,各种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代表政府监督的证监会、交易所,加上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在工作中各行其是、分散治理、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威慑力,监督弱化问题较为明显。此外,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外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三、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分析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各个层面的人员共同参与。在系统运行中,需要着重加强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为了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上市公司首先应当对管理理念进行合理定位,树立企业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其次,健全和优化组织机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划分,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为设计、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提供基本的框架。同时,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机制,促进各部门及时交流信息、提高合作效率,确保整个公司在高效、协调的系统中运行。

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1)规范分级授权机制。上市公司授权责任人可分为总经理、董事会及股东大会三个层次。金额较小时,由总经理审批;金额重大时,由董事会审批;金额巨大的,必须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2)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上市公司必须全面运用该原理,将审批、执行和审核等关键控制点分离,由两个以上的人员来担任不相容职务,以便相互牵制,共同负责。同时,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建立各类业务的岗位说明和工作流程图,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减少实施和掩盖舞弊的机会。

3.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层和关键人员激励机制,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制度和业绩奖励制度,改进薪酬体系,对上述人员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正向激励机制。在约束机制方面,通过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市场,严格高管人员的选拔,规范公司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考核程序,强化对高管和关键人员的在任审计和监督。通过机制的逐步完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和质量,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4.深化内部审计制度。在日常业务中,内部审计要贯穿采购、生产、销售、记录、收款和信息披露全过程,不仅要针对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在编报内部审计报告时,要有针对性地关注内部控制重要环节执行中脱离预期的偏差,帮助业务部门和人员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严格处罚,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5.建立内控评估机制。上市公司要提高内部控制评估的意识,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一个会计年度之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应该根据权威的评价标准,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果进行自我测试、分析和评估,形成公司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注册会计师也必须对评估过程和内控结论进行检查并出具正式意见,以便于公司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并符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浅析雾霾污染的成因及其控制措施 篇6

[关键词]雾霾污染;成因;控制措施

引言

近年来,城市雾霾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人们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城市雾霾污染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环境灾害,它的发生也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雾霾污染控制工作中应当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找出有效的控制方法,从而避免雾霾污染的产生。

1.雾霾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雾霾作为一种环境灾害,它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灾害易发生在城市中。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高,社会活动表活跃,很容易排放大量的细颗粒物,一旦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范围,细颗粒物浓度就会积聚,而这些积聚的细颗粒物在天气的影响下,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或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一旦出现雾霾污染,空气质量就会下降,空气能见度就会下降。空气质量下降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呼吸,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空气能见度下降,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容易引起交通事故。近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在这样的环境下,雾霾污染控制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做好雾霾污染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降低雾霾危害,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2.雾霾污染的成因

2.1气候因素

首先,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楼大厦不断出现,高层建筑会阻挡风的流动,增加静风现象。由于风不动,大气中的悬浮微粒就会积聚在一起;其次,逆温层现象加重。受逆温层的影响,大气层都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对流,容易造成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不断积聚,从而使得空气质量越来越恶劣:

2.2大气污染的加重

大气污染是形成雾霾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私家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而汽车会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大气后受气流的影响,会积聚在一定区域内。再者,工业水平的提高,工业能源消耗的加剧也增加来悬浮颗粒的排放,使得空气悬浮颗粒不断增多。

2.3冬季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在冬季,烤火是人们御寒的一种途径,而在烤火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会造成大气污染,从而增加雾霾形成的几率。

3.雾霾污染的控制措施

3.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

针对雾霾污染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现代社会里,经济的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环境问题的恶化就会引起雾霾污染的加重。因此,为了控制雾霾污染,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宣传,利用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途径向人们传达社会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认识到雾霾污染的成因,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雾霾污染的防治工作中来。

3.2加大空气质量监测

雾霾天气的产生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而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呼吸。为了预防雾霾污染的恶化,加大环境控制质量监测十分重要。各地区要积极建立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测,一旦发现空气质量不达标時,会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叮嘱人们尽量减少出行。同时,要定期对环境空气监测的各个环节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制定明细检查表,全面掌握空气质量,并将空气质量动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传送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系数。

3.3实行汽车单双号限制

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依赖汽车,而汽车数量的增加所排放的尾气会加重雾霾污染。因此,针对汽车尾气在成的大气污染,可以试想限号,对汽车实行单双号限制,从而减少汽车的出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从而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另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宣传,鼓励人们在出行的时候多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从而尽可能减少危害物质的排海。

3.4合理规划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了降低城市大气污染,就必须合理规划城市格局。对那些污染重的企业要合理控制,取缔非法企业的存在,对选择区域时应当考虑到热岛效应因素,从而避免污染物拍向城市中心。同时,在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风向问题,要把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建立在最小分频的上风向,从而减少污染物向市区靠近。另外,要做好城市绿化规划工作,要增加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充分发挥绿地的吸烟除尘功效,降低雾霾的形成几率。

3.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雾霾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各种违规行为屡见不鲜,非法生产,没有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二氧化硫等排放标注超过了空气质量规定。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相关部门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加大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度,加强监管,对不遵守标准超标的排放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和惩处。

3.6加大新型绿色能源的研究

就当前工业生产来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能源的消耗也不断增加,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也会加重。针对此类问题,相关研究部门应当加大绿色能源的研究,以新型绿色环保的能源取代那些污染重的能源,大力发展水电、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大管输天然气、LNG等进口。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健翔雾霾污染的形成几率。

3.7加大对工厂的控制力度,实现企业节能减排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严格的环境检测指标,加大对一些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力度,降低其生产负荷,必要时令其停产。政府应提供资金鼓励工厂使用更环保的设备,或者安装排气净化器,从而降低排放。

4.结语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7

1 产生砌体裂缝的原因

1.1 施工设计不合理或设计构造处理不恰当

设计安全度不宽裕, 受压砌体强度安全系数低于设计规范的规定;擅自改变建筑物的用途或构造, 如在非承重的纵墙上施加荷载, 或在设计中节点构造处理时取消梁垫;改变砌筑砂浆的品种和强度等级;变形缝设置位置不当或缝宽过小, 由外力引发的应力致使墙体开裂;不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建筑物盲目加层因此加大承重墙的荷载;不经计算而混合使用不同的结构, 例如在钢筋混凝土梁上砌砖墙, 因梁挠度引起开裂。或者新旧建筑接茬处连接不当在新旧砖墙结合处产生裂缝;混凝土圈梁不闭合影响结构整体刚度差等。

1.2 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沉降而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房屋中, 在房屋底层、纵墙两端产生斜裂缝;地基突变, 又未采取适当措施;填土地基或湿陷性黄土地基, 局部浸水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而产生斜裂缝;北方地区由于房屋基础埋深不足, 地基土又具有冻胀性, 易导致砌体产生斜裂缝或竖向裂缝;相邻新建高大建筑物造成原有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而开裂, 常见为斜裂缝;因邻近工程施工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造成原有房屋地基产生附加沉降而导致砌体开裂。

1.3 温度变化

由于建筑物外界温度的变化, 导致结构中不同的材料构件或者不同结构部位的变形不一致, 又因不同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的差异, 造成砌体构件变形差异, 从而产生斜裂缝;砖墙温度变形受地基约束产生较高温度应力, 在北方地区若冬季施工不合理, 砖墙收缩受到地基的约束就会造成底层窗台及其以下砌体中产生斜向或竖向裂缝;气温或环境温度的温差过大, 造成贯穿房屋全高的竖向裂缝;屋面结构在温度变形作用下, 在墙体内产生较高的剪应力或拉应力。

1.4 砌体墙体承载力不足

由于砌体的强度不够和砌体的稳定性差, 导致砌体承载力不足, 从而引起砌体裂缝。砌体抗压强度不够是主要由于施工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砌体稳定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砌体受温差收缩变形影响, 在纵墙中部沿砌体高度方向产生通缝, 降低了砌体的稳定性。当墙、柱的高厚比超过了规范允许的高厚比, 也会使墙体刚度变小, 降低稳定性。

2 砌体裂缝的危害和控制标准

砌体裂缝的存在会降低墙体的整体性、耐久性、抗震性以及美观性。伴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的进展, 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建筑物裂缝的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加强住宅工程质量, 控制裂缝的措施, 已成为技术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

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从实际情况上讲, 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墙体裂缝宽度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标准, 即肉眼可见的裂缝, 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对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作过调查和评定。根据国外资料, 当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时, 对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3 相应的控制措施

3.1 设计原因裂缝预防措施

应严格按照规范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 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 尽量不使用替代材料。当荷载较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 应提高砖和砂浆强度等级, 或采用配筋砌体提高砌体强度;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 可采取减轻上部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 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砼梁, 承担上部传来的荷载。结构加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 可采用加大截面尺寸。

3.2 沉降型裂缝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此类裂缝的成因,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 做好以下预防措施:地质勘查报告要详细, 结构设计时, 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 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单元, 可以减少墙体内部应力, 避免墙体裂缝;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 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形成连续过梁, 增强房屋整体刚度;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 或调整上部结构刚度, 或采用筏式基础, 以减少建筑的沉降;合理布置建筑体型, 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合理, 纵墙拉通避免转折多变, 凹凸复杂;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必要时可增加圈梁道数, 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

3.3 温度型裂缝预防措施

为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裂缝, 可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的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屋面伸缩间距, 屋面圈梁伸缩缝的间距不宜超过30m, 现浇整体式钢筋砼屋面板设置分格缝;在预制屋面板的板端、板边圈梁、墙体之间, 应留出相应的伸缩缝;适当加大顶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及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当有女儿墙时, 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加强女儿墙压顶构造配筋。

3.4 承载力不足型裂缝预防措施

当墙体承载力不足时, 设计人员注意砌体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4 结语

砌体结构裂缝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人员在设计中防患于未然, 亦需要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同时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予以防治, 并依赖于科技进步, 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来丰富和完善防治措施, 这样才能够降低和防止砌体结构墙体开裂的现象发生。

摘要:根据国家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并借鉴成功的工程实践经验, 就砌体裂缝的成因、危害和控制措施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提出住宅工程裂缝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砌体建筑,裂缝成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赫.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J].北京:中国建筑.

[2]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J].

[3]吴兴国.质量事故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王立久, 姚少臣.建筑物常见病害诊断与对策[J].建筑病理学.

成本粘性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 篇8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管理会计的基础, 为管理会计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提供信息。根据传统成本性态理论, 成本的变化与业务量的变化方向无关, 亦即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 成本的增加额与减少额也必定是相等的。然而国外学者Kenneth Callja、Michael Stelia ros和Dylan C.Thomas (2006) 等人在对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3 500家上市公司在1988-2004年间17年的财务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营业成本相对于收入有粘性:收入增加1%, 营业成本平均增加0.97%;收入下降1%, 而营业成本平均只下降0.91%。国内早期研究成本粘性的学者孙铮、刘浩用我国292家上市公司1994-2001年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作为样本, 研究发现销售收入增加1%时, 成本费用上涨0.5597%;销售收入减少1%时, 成本费用的减少额要比成本费用的增加额小0.5019%, 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成本费用也是存在粘性的。过大的成本粘性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尽管成本粘性无法完全被消除, 但是我们可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控制成本粘性, 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提高企业的效率。那么如何来控制成本粘性呢?首先需要从成本粘性的产生原因来进行分析, 知道它是如何伴随企业成本费用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成本粘性的成因分析

由我国学者孙铮、刘浩 (2004) 总结的三个理论, 即契约论、效率论和机会主义论成为目前我国成本粘性产生的主流理论, 这三个理论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与边喜春 (2005) 所提出的费用粘性成因的三方面一致。

契约论主要是用来解释企业销售成本出现粘性的原因。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盈利, 其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与外界发生交易。无论是与原材料供应商等上游企业, 其他关联企业, 还是与客户进行交易时, 都需要签订各种契约。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在企业之间进行业务往来时的交易成本, 通常都会签订时期较长的契约, 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生产和销售, 也可以降低未来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经济资源, 都是按照其经营目标策略来决定的, 并按照业务量进行配置, 由于契约的签订会使这部分费用变成沉没成本, 当业务量下降时, 实际产生的效益并未像契约签订时管理者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于是需要调整部分可变成本, 而长期契约的调整成本可能会更高, 只能在未来的会计期间内进行分摊, 很难进行及时调整。因此, 成本出于契约的限制在总体上出现了粘性。

效率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如业务量及业务收入的波动可能仅是暂时的, 如果立刻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调整开支, 产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而且由于目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 使得以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约束工具缺乏实施的基础和传导机制。这些因素的作用结果就使得企业整体效率表现低下, 成本控制的水平降低, 导致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

机会主义论认为企业经理人员通常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 不可能完全按照投资者的要求行事。当市场前景较好, 企业业务量上升时, 经理人员会扩大企业所能控制的资源,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薪酬, 增加企业费用;而当外界因素对企业不利时, 经理人员则不愿马上降低自己的薪酬, 也可能会继续控制大量资源, 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难以降低而表现为粘性。

三、成本粘性的控制对策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控制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一) 改善外部环境降低成本粘性

1.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战略, 进而减少成本粘性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 充分利用好各种生产资源, 减少浪费, 从而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 要处理好企业的成本粘性问题, 国家必须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 适时适当的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控制, 以免投资规模的盲目增长给企业带来过大的成本压力, 使得在经济繁荣时期, 企业也能保持低水平的成本粘性。当国民经济下滑时, 为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 防止企业私自降低生产质量和水平以及大幅裁员而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 通过出口优惠等措施使企业增加销量, 降低一部分业务量下降带来的成本压力, 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

2.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运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 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与氛围, 并通过这一手段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制度好, 企业管理人员就能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市场前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提出正确的决策指令, 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沉没成本, 从而降低成本粘性。

3.加强我国经理人市场建设。在制度健全的经理人市场中, 企业高管的选择都是通过竞争选拔的, 管理能力优秀的经理人员会赢得竞争, 来执行对企业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活动, 成本管理更不例外。但是我国目前的经理人市场还不够完善, 当企业董事会发现某位经理人能力低下或其所拥有的技能并不是企业所需要时, 就不能及时获得其他能更胜任此岗位的经理人员的信息, 且我国家族企业较多, 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另外, 在完善经理人市场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重完善其培训系统和市场信用环境。

(二)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降低成本粘性

1.加强外部对企业的监管, 以保证内部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内部控制要求的逐渐增强, 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执行的外部监督体系, 这一点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增强政府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强制性审计;完善市场监督体制, 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些方面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正确的决策行为, 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粘性。

2.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于企业的资产结构, 我们要特别注意流动资产的构成, 即企业的速动比率。非流动资产一般不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变现, 因此若企业非流动资产比率较高, 就会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 例如对于存货等非速动资产更应该加强管理, 如我们可以减少存货的取得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提高企业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对成本变动的敏感性, 这样就可以较好的应对企业业务量的下降, 减少成本粘性。

3.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企业的经营决策基本都是由其管理者制定的, 因此企业能否顺利应对外界环境的冲击, 当业务量下降时能否表现出较低的成本粘性行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决策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 提高企业整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和理论水平;管理者眼光视野及对于外部环境洞察能力的培养;督促管理者了解更多的新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4.合理安排企业的股权结构。企业董事会规模对成本粘性能够起到有效的减弱作用, 即董事会规模越大, 成本的粘性行为就越小。当投资者处于较好的法律保护条件下时, 能够影响管理层的行为, 增强监督的效率。“一股独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即第一大股东能够依靠他们的权利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激励, 从而抑制成本粘性。另外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经验越丰富, 获取的信息越多, 那么所作出的经营管理决策就越正确, 企业业务量下降时对成本费用做出的控制行为也就越正确。

5.对于成本粘性的控制, 还应该分清行业类别, 根据不同行业,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制造型行业需要分清销货成本粘性、销管费用粘性以及总成本费用粘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而对于冶金行业的成本粘性问题来说, 需要针对其流程长而复杂、工艺类型多样、设备密集、产品种类繁多、组织架构复杂等鲜明的业务特点,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成本粘性。

摘要: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企业的业务量与成本是呈线性关系变化的, 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但是由国外学者发现并进行研究的成本粘性理论使传统理论受到冲击, 这一观点认为随着业务量增加, 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所对应的成本的减少速度, 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

关键词:成本粘性,成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Chandra Subramaniam and MarciaL.Weidenmier,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 Working Paper,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2003.

[2].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

[3].边喜春, 费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价格月刊, 2005, (12) .

桥梁工程长期挠度成因及控制措施 篇9

1 传统预应力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图式

传统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配索设计, 所选基本结构是桥梁最终状态———运营状态的连续梁图式。先假定在支架上浇筑箱梁按一次落架计算连续梁恒载弯矩Mg。其特点是恒载弯矩图比较缓和, 与悬臂梁弯矩M0相较, 正负弯矩绝对值均更小。再计入活载、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因素, 作出运营状态的总弯矩∑M包络图, 由此配好连续梁内的预应力索。设计的原则是控制不出现拉应力并预留一定的压应力储备。在传统的设计观点中, 对恒载和变化荷载是同等对待的。预应力的设计既要考虑恒载又要同时考虑变化荷载的作用, 这样使得预应力的设计不能完全针对起主导作用的恒载, 也不可能实现零弯矩, 所以产生施工中挠度是必然的。

1.2 预拱度

为了控制悬臂施工中梁顶面的标高符合设计线形, 设计被迫采用设置预拱度的方法。即将梁的下挠值f反方向加在预制厂的梁底模板上, 使梁面有一个抬高量δ, 这个预抬高称“安装标高”。施工线形中实际包含了三种预拱度:恒载预拱度、活载预拱度和徐变下挠预拱度。恒载预拱度是指在桥梁的架设过程中预先将梁部结构设置一向上的拱度 (计算挠度的反向值) , 此外施工预拱度还包括桥面和砼长期收缩徐变挠度。一般设置施工预拱度的曲线线形和数值, 是将从施工开始到完工后一年左右时间中, 每一节点的弹性和徐变总挠度的数据值反向设置。活载预拱度则是考虑到使梁在运营状态时也能保持设计线形状态, 一般在线路设计线形上叠加一活载的反向挠度值, 也有的设计者直接将这部分活载挠度考虑到了基本设计线形之上。

2 大跨梁桥的恒载

众所周知恒载 (含一期恒载及其二期恒载) 是大跨梁桥的主要矛盾, 其弯矩Mg占到总弯矩ΣM的80%以上, 更是使结构产生长期挠度的主要方面。由于传统的预应力设计不是全部针对恒载而设置, 它没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 就不能解决长期下挠问题。但由于恒载形成经过双悬臂施工、连续梁合拢、桥面浇筑以及运营等四个阶段, 因此, 在大跨梁桥中也要分阶段设计预应力, 使其满足不同阶段恒载“零弯矩”的要求。

3 体外索的引进

(1) 连续梁 (刚构) 合拢后, 接着施工桥面系g2 (二期恒载) 进入运营阶段, 还要承受均布活载gp=1.05 (t/车道) 。这两者统称为连续梁图式的后期均布恒载∑gp, 它将产生不小的跨中挠度ft, 这也是大跨梁桥长期下挠∑f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1) 传统的“预抬高”和“预应力零弯矩法”都只能解决合拢前的跨中标高问题, 使其施工挠度绝对值尽量少发生在跨中。但这两种手段都不能阻止ft的产生。2) 为了控制长期挠度fp的发展, 在箱梁内设置了体外索R, 如果设计恰当, 能使它所产生的弯矩MR恰好和后期均布荷载 (∑Pp) 所产生的Mgp相反, 则实现了运营状态的零弯矩。

(2) 要使体外索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 跨中的梁高Ds应该有一定的高度。Ds愈大体外索弯矩MR愈大, 效果愈好;Ds愈小则MR值小, 效果不明显。通过分析可得到一个新概念:即体外索是解决桥面均布荷载产生长期下挠的一个重要方法。

4 抗弯刚度EJ的选择

(1) 梁EJ.在Me值一定的情况下控制ft拱度的关键因素是增大主梁抗弯刚度EJ。其中E是箱梁砼弹性模量, J是截面惯性矩 (J=b D3/12) , 与截面高度D3成正比。所以要保证跨中一定的梁高Ds、增大惯性矩J, 那么后期挠度ft值就会急剧减少, 这比其它方法见效得多。以连续刚构为例, 跨中不同梁高在g2=7 (t/m) (桥面重) 及g=2.04 (t/m) 均布活载的共同作用下∑g=7+2=9 (t/m) 。

(2) 跨中梁高及线型选择。苏通大桥跨中梁高D=4.50 m是按传统方法确定的, 高度偏矮, 不能实现体外索张拉使后期荷载g=9 (t/m) 所产生的弯矩为零。因此, 考虑加大到D=7.25 m时, 能使挠度减少26%。由此可见, 目前箱梁底板惯用抛物线型确定梁高的方法将跨中部分梁的惯性矩削弱过大, 造成抗弯刚度EJ不足。如果跨中0.4 L部分梁高采用直线形, 加大EJ则对减少ft有良好的效果。

(3) 跨中部分箱梁采用预制拼装。众所周知, 箱梁砼的弹性模量E是随时间增长而加大的。目前在悬臂施工中由于加入早强剂使其强度三天就能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但弹性模量没有达到。这也是造成挠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苏通大桥要求砼养护7~10天才能张拉预应力, 但影响工期。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跨中部箱梁采用预制拼装新工艺, 将跨中直线设梁体在预制场存放3~6个月, 使其砼收缩徐变提早完成, 弹性模量E也可提高10~30%。这样使运营中长期下挠值ft也相应减少10~30%。

摘要:以桥梁工程长期挠度为研究主体, 详细论述了传统预应力设计观点存在问题, 大跨梁桥的恒载, 体外索的引进, 抗弯刚度EJ的选择四个问题。

关键词:桥梁工程,长期挠度,成因及控制,抗弯刚度

参考文献

[1]徐金声, 薛立红.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长期反拱和挠度的合理估算方法[J].建筑结构, 2011, (1) .

[2]曾爱.假载法进行预拱度设置的方法[J].山西科技, 2010, (6) .

框架填充墙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篇10

1 框架填充墙的裂缝形式

通过对已建成楼房墙体开裂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框架填充墙的裂缝主要有以下形式:1)墙体与梁、柱连接处的裂缝;2)由温度、收缩等因素引起的墙体中的竖向裂缝、水平裂缝、斜裂缝;3)门窗洞口处、四角处应力集中引起的斜裂缝。

2 框架填充墙裂缝的成因

针对框架填充墙中出现的墙体开裂问题,通过对框架填充墙调查分析,得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2.1 材料方面

框架填充墙主要使用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轻质砌块强度低,吸水率大,干缩率也大。而一些工程砌筑砂浆保水性差,影响了砂浆的水化,降低了填充墙的抗剪强度及砂浆与砌块的粘结强度,引起墙体的收缩变形,在墙体内产生收缩应力,容易导致墙体开裂。

2.2 设计方面

设计的墙厚过小及砌筑砂浆强度过低,致使墙体因抗剪强度不足而开裂;加之设计的墙体尺寸与砌块规格不匹配,造成砌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接部位孔隙过大而开裂。

2.3 施工方面

施工过程中,将不同出厂日期、干密度的砌块混砌于同一道墙上,造成含水率较高的块体收缩变形较大,使墙中部产生不规则裂缝。砌筑砂浆灰缝不饱满,水平灰缝厚度过大,加之日砌筑高度过大,加剧了填充墙的竖向沉降,影响砌体与梁或板底的紧密结合,产生结合部位的水平裂缝。灰缝厚度的增加,也加大了砂浆横向变形,加剧了砌体受压后内部拉、弯、剪等复杂应力,使填充墙开裂。在门窗洞及预留洞边等后填塞部位未采取有效的拉结加强措施时,墙顶300 mm高的砌体未待下部墙体沉实便顶紧砌筑,造成结合部位开裂。墙面抹灰时基层处理不当,饰面砖粘贴方法不正确,造成抹灰饰面层起鼓开裂甚至脱落。

3 预防和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要减少墙体开裂问题,应该从提高墙体材料品质、合理的设计及构造措施、规范的施工等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3.1 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选择外观质量、尺寸和技术性能均符合规范或标准要求的材料。砌块进场时按生产日期、规格、厂家分别分类堆放,场地平整,有一定的排水、防雨设施。砌筑时不使用龄期不足28 d、破裂、不规整或表面被污染的砌块或灰砂砖,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砌筑用砂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配比配制,并充分搅拌均匀。

3.2 加强施工设计

砌筑前应根据墙面尺寸设计砌块排列图,设计排列图时要考虑砌块上下搭接错缝,要求搭接长度不小于块体长度的1/3,并且不小于150 mm。当某些部位搭接无法满足要求时,可在水平灰缝中设置2ϕ6 mm的钢筋网片加强,加强筋长度不小于500 mm。墙体上的设备孔洞应在设计时预留,不得随意开凿,孔洞周围应填实。墙体内的暗管、暗线、暗盒等应在设计时考虑预埋,采用开槽砌块或定制砌块,开槽时采用专用开槽工具,并做好防裂措施。

3.3 加强构造措施

砌块和灰砂砖墙体填充在框架中,墙体四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较容易形成缝隙,因此,墙体应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或剪力墙拉结,拉结钢筋应置于灰缝中,钢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700 mm。沿墙柱、墙梁交界处挂钢网或纤维布防裂再进行抹灰。

门窗洞边应有加固防裂措施。在门、窗洞口两侧砌块等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增设一道钢筋混凝土柱。当门窗洞口宽度大于1 m时,应加设与墙同厚的门窗过梁、窗台板,在墙身上挂钢丝网粉刷,以增强砌体的抗拉能力。

墙体长度大于5 m时,在墙中部宜设置构造柱,竖筋锚入梁、板等结构内,构造柱与两侧墙体设拉结钢筋,且沿墙高约每1.5 m处设钢筋砂浆(混凝土)加强带,或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腰梁,其纵向筋锚入结构柱、墙或构造柱内。

3.4 控制墙体的施工质量

砌筑时尽量采用规格砌块,需要镶砖的地方尽量分散对称,以免导致砌体受力不均匀。门窗洞口及构造柱和墙体端部的非整砌块不得采用黏土砖补充。

砌筑时灰缝应饱满,严禁先干砌后再灌缝。不得任意撬动已砌好的砌块或在砌体上随意打洞凿槽。雨天施工时防止雨水直接冲淋砌体,同时不得使用被雨水湿透的砌块。

砌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墙体表面的平整度、垂直度、灰缝的均匀度及砂浆饱满程度等,及时校正所发现的偏差。

墙体的施工缝处必须砌成斜槎,斜槎长度应不小于高度的2/3。如留斜槎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或抗震设防地区的墙体外,其余部位也可砌成直槎,但均须采用拉结钢网片或沿高度每600 mm左右(符合砌块模数)设置2ϕ6钢筋(伸入墙内每边不小于600 mm),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证连接牢靠。

为避免过梁上部的砌体早期受到扰动而造成门窗洞顶的局部开裂,门窗洞口采用现浇混凝土过梁时,其模板支撑间距不宜大于600 mm,当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不得拆除过梁底部的支撑和模板。

控制墙体砌筑速度、墙体每天砌筑高度应根据砌块与砂浆的材质、墙体部位、气温、风压等条件分别控制,日砌高度要求基本一致,不留高槎。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部时,留出小于一皮砌块高度的空隙,抹灰前1 d~2 d用侧砖或立砖斜砌顶紧,空隙处用砂浆填实,并严格控制好砌筑质量。

抹灰前基层表面要进行处理,一次抹灰厚度应不大于10 mm,如果超过10 mm要分层抹灰,下一层抹灰要在上一层砂浆终凝前进行。外墙面抹灰面积较大时,应设分格缝,分格缝间距不超过3 m,用柔性密封嵌缝材料嵌填。

4结语

框架填充墙开裂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除要引起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视外,还应加强构造措施,提高施工质量,严格按施工规程办事,才能大大减少框架填充墙开裂的几率。

摘要:针对框架填充墙的裂缝形态,从材料、设计和施工三个方面分析了框架填充墙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框架填充墙开裂的几率,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框架填充墙,裂缝,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关宏.关于建筑物两端墙体裂缝的防治[J].山西建筑,2003,29(1):18-19.

[2]周建波.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防治施工及控制措施[J].安徽建筑,2003(3):26-27.

[3]王晶,卢劲松.混凝土小型砌块墙体的防裂设计[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3(5):18-19.

[4]李志宏,赵全振.非承重砌块墙体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03,30(8):72-73.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11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成因 配制

0 引言

高层建筑基础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1 高层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的简要介绍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但出现裂缝并不是绝对地影响结构安全,它都有一个最大允许值。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的一般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3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2mm。

对于地下或半地下结构,混凝土的裂缝主要影响其防水性能。一般当裂缝宽度在0.1~0.2mm时,虽然早期有轻微渗水,但经过一段时 间后,裂缝可以自愈。如超过0.2~0.3mm,则渗漏水量将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大。所以,在地下工程中应尽量避免超过0.3mm贯穿全断面的裂缝。如出现这种裂缝,将大大影响结构的使用,必须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处理。

2 高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但受拉力却很小,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在允许限值内,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强度,但却对结构的耐久性有所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和加以控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以至于越积越高,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2.2 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

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温差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2.3 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再处于水饱和状态,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特别是养护条件)等。

3 高层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现状

现行的规范、标准多数指出的是要养护多长时间,而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开始养护。

如图1所示:混凝土约束应力是升温产生的膨胀压应力和自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叠加的结果。在温度达不到tz1以前,混凝土仍处于塑性状态,故为零应力。此后温度上升,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这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温度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到tz2时出现第二次零应力,此后即开始产生拉应力。如果在温度达到tz1,以后向混凝土浇低于环境温度的凉水就可能产生“热振”,产生开裂。所以,必须控制洒水的时间和洒水的温度。做到及“早”、尽“早”养护,养护时间长短适当。水灰比越低越需要即时加强外部补充水养护,但时间可以短些,一般0.45水灰比养护7d就可以,不必再延长养护时间。

4 对冷缝的控制措施

“冷 缝”是指现浇混凝土与已浇筑混凝土之间,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形成的隐形缝隙。现在对这种缝隙没有现有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只是认为“只要在初凝前接茬就没有问题”。混凝土接茬时间的控制:混凝土凝结到什么程度以前,它与新浇筑的混凝土之问粘结会不会受到损害呢?为此,对不同凝结程度的接缝处混凝土力学强度进行了试验。

先在试模内浇筑一半混凝土,待这部分混凝土凝结程度达到贯人阻力的1.0MPa、2.0MPa和3.5MPa时,再浇筑另一半混凝土。劈裂试验结果说明,随着浇筑第二层混凝土时第一层混凝土凝结程度的增加(贯入阻力由1.0MPa增加到3.5MPa),接缝处劈裂抗拉强度降低。将上述成型试件在接缝处劈开,发现贯入阻力为3.5MPa时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试件,在接缝处整齐地劈为两半,由此可见,接缝处的两层混凝土并没有结合成为整体,然而当一层混凝土贯入阻力为1.0MPa时,再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试件,没有一试件在接缝处破裂,更没有整齐地劈为两半,接缝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试验表明,当先浇筑的混凝土凝结进展到达初凝(贯入阻力3.5MPa),再浇筑上面一层新混凝土,会产生冷缝,两层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接缝处强度降低.结构不具有整体性。要避免形成冷缝,使两层混凝土结合完整,应该在先浇筑的混凝土凝结进展到贯入阻力1.0MPa~3.5MPa以前浇筑新混凝土(见图1)。

新拌混凝土达到初凝时,很难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振动捣实,虽然振动棒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能够下沉,振动棒周围的混凝土也能够形成流体,但只在振动棒周围的小范围内,捣实半径太小,从实用角度看,振动捣实应该在混凝土的贯入阻力达到1.0MPa以前完成。对膨胀剂的盲目迷信。许多单位在大体积混凝土掺加膨胀剂,认为“膨胀可以抵消或抵抗收缩”。

成因控制措施论文 篇12

关键词:墙体裂缝,原因分析,裂缝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对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墙体裂缝作为建筑质量通病之一, 既影响建筑物使用, 又影响美观, 甚至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因此, 研究墙体裂缝成因和总结防治措施就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1 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1.1 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

由于建筑物各部分温度不同引起温度变形不均匀, 导致的墙体裂缝。这类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面砖混住宅中, 常见的裂缝形式有“八”字形缝、45°斜裂缝、水平缝、垂直缝等。

砌体结构的顶端墙体之所以产生温度裂缝, 是由于夏季太阳照射时间长, 屋面混凝土温度比墙体温度要高很多, 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线膨胀系数本身就大于砖的线膨胀系数, 屋面板的变形要比砖墙的变形大得多, 故而墙体与屋面板接触的墙体处就会出现裂缝。

1.2 地基沉降不均引起的墙体裂缝

一般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垂直裂缝3种形式。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 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基不均匀沉降,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 当墙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即导致墙体开裂;

2) 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局部不均匀沉降, 在沉降部位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 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 即发生水平裂缝;

3) 垂直裂缝大多发生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 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 窗台上部有窗, 荷载较小, 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支座,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 上宽下窄。

1.3 设计不合理引起墙体开裂

在砖混结构的设计中, 由于设计方对温度变形未加考虑、局部地基处理不当或砌体强度设计不足等原因, 造成墙体裂缝。

1.4 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引起墙体开裂

1) 施工过程中砂浆强度低, 引起灰缝位置开裂或砌体从中间部位自行断裂;

2) 不同强度的砌块混合砌筑、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或抹灰厚度过厚, 造成施工完成后, 墙体产生裂缝。

2 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2.1 防止温度及收缩裂缝的措施

1) 屋面设置保温隔热层, 在屋面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若楼体长度大于50m, 则应设置温度变形缝;

2) 合理设置墙体拉结筋, 其要求如下:

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三道灰缝设置拉结筋, 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应>600mm。每隔600mm设置一道拉结筋。拉结筋两端锚固长度>300mm, 其保护层要符合规范要求。

3) 在顶层圈梁上设置宽40mm~50mm的遮阳板,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钢筋混凝土圈梁, 减小因温差产生的应力。

2.2 防止地基沉降引起裂缝的措施

1) 加强地基勘察工作。对于复杂的地基, 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钎探, 以探明局部软弱土层, 对照勘察报告, 辨别土层成分, 防止因未作土样分析而将其某些特性土, 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做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 应处理后, 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 都应从基础部分开始设置沉降缝, 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

3)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 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可在基础±0.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 砌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如采取砖浇水润湿, 改善砂浆和易性, 提高砂浆强度、饱满度, 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 施工临时间断处严禁留直搓等措施, 都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

4) 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反砖旋, 以适应窗台的变形, 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 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 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另外, 窗台部位砌筑时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

5) 结构墙体长度较长时, 应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 并按要求留置马牙搓和拉结筋, 以提高抗震能力, 质量也便于检查。

2.3 从设计方面着手, 有效预防墙体裂缝

1) 对局部软弱地基应做加强处理, 同时应加强上部结构刚度;

2) 相邻建筑物间基础应留有一定间距, 同时应计算相邻基础应力叠加时产生的沉降量, 使该沉降量与整个建筑物沉降量相同;

3) 计算时, 认真进行荷载组合设计, 验算砌体强度、验算砌体局部承压局部承压不足时应设置砼垫块;

4) 在不同材料结合面增设钢丝网, 管线预埋位置增设钢筋网;

5) 保证墙体所用砌块、砌筑砂浆、抹灰砂浆的强度、吸水率、热胀冷缩等统一。

2.4 墙体施工中防止裂缝的其他措施

1) 砌体施工过程中, 应严格做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砂浆搅拌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和配料。应提高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以增加砌体的抗拉强度;

2) 按规范要求, 每日砌筑的高度不能超过1.8m, 不得一次性砌至梁底;

3) 认真做好墙体装修施工方案, 做好平层、面层及各分项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

4) 砌体在砌筑过程中严禁凿洞, 特别是轻质砌体。砌体质量要严格控制好, 砂浆要饱满, 拉结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留设;

5) 抹灰层厚度按规范要求, 不得大于下列规定:内墙普通抹灰18mm, 中级抹灰20mm, 高级抹灰25mm;外墙20mm;

6) 墙体抹灰层采用加钢丝网来抗裂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钢丝网处于中间位置, 以利于钢丝网能充分发挥抗裂作用;

7) 预留施工孔洞应按要求留设和封堵;

8) 混凝土墙体浇筑完毕必须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养护。

3 结论

建筑墙砌体开裂原因是多方面的,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砌体材料也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只要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建设者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 从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面层层把关, 采取有效措施, 针对开裂原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我们定能将墙体裂缝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 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3]张仁成.建筑装修工程裂缝问题的浅析.

上一篇:河北隆化下一篇:现代水墨画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