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2024-06-23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精选7篇)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1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一、警察心理问题概述:

所谓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身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①据心理学研究表明,30%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心理压力,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由于职业的关系,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特殊职业,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也高居首位。过去,我们对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关心太少,往往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忽略对警察心理素质和抗压、自控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与科学解决,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调离公安队伍、辞职、甚至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

不同水平的警察心理问题基本特征都集中地反映为情绪性障碍,即焦虑与恐惧,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表现为两类情况:普通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范畴,可以心理咨询或自我心理平衡途径得到适应性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即精神异常(心理障碍),需要以心理治疗途径来解决。潜在或现有的心理反映是外在行为与进一步心理反映的内在基础,如果警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其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必然会表现在执法活动中,较容易出现“冷硬横”等简单的工作态度、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开枪伤人、刑讯逼供等等,甚至会产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理想与事业的冷漠,或进一步导致人格发展的偏离、人格障碍,以及心理问题与职业效能的恶性循环或者警察心理严重恶化(自我封闭、自杀倾向与极端的攻击性倾向)。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新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对民警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正确疏导、缓解,队伍很容易出问题。因此,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民警心理压力,培养民警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公安机关在新时期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与心理问题的管理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引起警察心理压力的因素

综合当前警察工作和生活现状,民警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的危险性、复杂性,导致警察心理失衡。警察作为国家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要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始终是处在维护社会安定、与各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第一线,在和平年代所有职业中,警察工作的危险性无可争议的高居首位。警察在追捕堵截罪犯时,可能会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随时会付出血的代价;执行巡逻盘查任务时,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以说是随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面临遭受犯罪分子的报复和威胁,危险性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犯罪分子的暴力倾向加剧,犯罪手段更加残忍,动辄与民警进行暴力对抗,民警因公受伤得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警察队伍共有8000多人牺牲,负伤14万多人。由于工作的高度危险性,生命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性,导致民警常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而且,民警在侦破案件时,有时会涉及到有关部门的人和事,也会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当涉及到有“保护网”的案件时,一方面,侦破工作更为复杂,证据难取,案件久攻不破;另一方面,民警及其家庭成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这都对民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工作的任务重,警力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心理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进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各种矛盾突发,犯罪率上升,恶性案件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压力较大,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除了巡逻、侦破案件以外,既要同酗酒、吸毒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警察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尤其是“110”报警电话任务繁重,而“110”接获的非警务电话又占很大一部分,每次接警都必须派两名民警前去处理,而且按照承诺,民警一般几分钟内必须要到达现场。由于警力有限,现有的警力与繁重的公安任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警力与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悬殊较大,各地都存在严重警力不足,为保公共平安,公安民警只能在强大的责任感与社会精神的支持下,靠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去拼搏。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工作时间太长,作息不正常,全天候的待命,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努力往往会造成公安民警身心疲惫、厌倦、失眠、心神不宁等,以致不断累积,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与心理问题。

(三)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社会关爱不足,导致心理失衡。《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

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则产,保护公共则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有些群众对警察缺乏基本的信任,把一切社会治安问题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警察的工作,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得认同,警民关系不是很和谐。事实上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只能对治安起着一定的控制缓解作用,只治标,不治本,单凭公安机关无法化解社会根本矛盾,也无法平息矛盾激化带来的社会治安恶化。而且民警在正当执法时常遭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围攻、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并呈日渐上升之势。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却又不是很健全,对于要不要建立一个袭警罪,专家学者们都在争论不休。而现行的《人民警察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却只对严重损害公安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却没有做专门规定,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许多袭警案件都不了了之。民警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时候,有时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有的警察就提出:“我们保护人民,谁来保护我们”?“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成为警察心理压力的一个来源。

(四)人际冲突和工作竞争性因素,导致心理失衡。公安工作是一种有组织的工作,公安机关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军事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要从正反两方面看,一方面,军令如山,队伍纪律严明,上下等级森严,令行禁止,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军事化管理不允许下属有任何的悖逆,对任何事情都不要问为什么,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有意见可以保留,讲究的就是绝对无条件的执行。但是,在和平年代,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责时,其工作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公安机关的职能正在逐步转变为社会服务职能时,分工与合作关系更加明显。然而,有时由于个人的学识、成长背景、个性等各不相同,难免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民警在面临人际矛盾时往往会感到沮丧、悲观、不愉快等,进而发展成为心理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公安管理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逐步形成,而且前几年,有的地方定下了硬性的指标,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必须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单位按总民警数的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在一些部门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让谁下岗,工作的竞争性加剧,造成民警之间相互处心积虑,民警感到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家公务员的“金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一方面,队伍凝聚力和民警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民警的心理负担加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最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五)家庭因素,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警察工作职业特殊性,其执勤时间、上下班是不确定,加班值班,节假日得不到休息更是经常便饭,而且,按照现行《人民警察法》的要求,警察下班了,还是警察,就算不佩枪,不着警服,不带警察证,如果遇上案件,同样应该负起警察职责,否则就是渎职。相比之下,一个教师下班了,没有责任要教邻居的小孩读书;一个税官下班了,没有责任对街头偷税的小店收税;一个工商局的干部下班了,也没有责任查封一间无牌发廊,但是由于警察职业性质的不同,他们必须全天候的待命,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子儿女和父母,无暇教育子女,民警、民警的妻儿子女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丈夫、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民警有时所无法提供的,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导致警察的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爆发家庭矛盾。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体制的大幅度改革对民警的冲击也比较大,民警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警也是社会的一员,自然也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改革大潮带来的冲击,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使民警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管理警察心理压力的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危机日益突出:贫富分化、地区差距、失业、下岗、农民贫困、邪教组织等问题特别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公安机关的任务日趋繁重,民警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大。没有压力,就没有紧迫感,工作也就没有动力;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压力适度,才能使人充实和上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最大的绩效。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知道如何采取缓解压力措施,有效管理减轻民警心理压力,及时疏导,进而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公安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一)要注重进行心理自我调控。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为对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起到指导功能,它对高风险特征的警察工作的作用更是明显。民警个人在增进心理健康方面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心理压力,民警自身的调控作用很重要,掌握处理不当情绪的一些方法,掌握一些自我放松和自我暗示的技术。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是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面对挫折和困难、愤怒时,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在把握时机的情况下,对事不对人,用陈述句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自我安慰,回(来源:好范文 http:///)忆审视自己,多角度看世界,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缓解焦躁的情绪;可以与心态积极的朋友多交谈;必要时也可以跑到空旷的大自然中去谛听,去发泄,方法很多,(二)加强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优化民警的执法环境。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把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作为重要职责,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发挥政策的作用,对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殴打辱骂民警的非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为民警正当执法撑腰壮胆。同时,近年来暴力袭击民警甚至造成民警伤亡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民警由于害怕对防卫程度把握不当,一时冲动,使用枪支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宁愿选择赤手空拳面对违法犯罪分子,在抓捕罪犯和出警时不愿意携带枪支,更不用说使用枪支进行合理防卫,以致被罪犯所伤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民警慎用枪是好事,但是在面对自己的生命危险受到威胁,却不敢使用武器进行防卫,这诚如不久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说:“干警在执勤中面对严重威胁群众和干警安全时,干警要敢于开枪,否则,那是“民警的悲哀”,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立法研究和宣传力度,在法律或法规上应该更准确、更具体地规定警察实施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范围、运作方式、防卫限度等内容,以便警察在犯罪分子危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时,敢于和善于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时要更准确地界定什么是袭警行为,加大对袭警的处罚,最好建立袭警罪,不要总是以我国刑法中已设立妨碍公务罪为由,反对设立袭警罪,妨碍公务罪和袭警罪毕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无法应对现今民警执法频频受袭击的现状。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防范、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警察不仅要具备普通人的人格魅力,还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与警察职业紧密相关的人格品质。为此,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端正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起正确的执法观、苦乐观、荣辱观、义利观、生死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等等。同时,警察在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时还应做到: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定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自骄。这样才有助于民警优化心灵、凝聚人心、升华境界、振奋精神,进而促进公安工作,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途径。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协调友好状况是纽带,情感融通是桥梁,友善关怀,理解赏识,将会成为个体心理积极健康,愉快向上的动力。警察的许多工作是讲究团队合作,若与其他人无法愉快相处,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情绪会受到影响,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四)建立并完善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警察就难以处理心理垃圾,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在执行公务时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并进而导致“激情犯罪”。“香港警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入心理专家。即使在美国这个枪支泛滥、“枪祸”不断的社会,警察因公死亡的人数相对较低,但警察自杀的人一直居高不下”,②因此,应当建立并完善一个警察心理健康支援体系。

(五)在组织制度、程序上帮助民警减轻压力,加强过程管理。在新警招录中要把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全市统一招录民警考试的内容。新招收的民警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选拔与公安工作要求、个性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相符合的人力资源,避免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民警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民警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要根据心理特征的差异,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和教育、使用民警,比如有抑郁倾向的民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可以安排做内勤、档案、统计等工作;对性格外向、善交际、反应灵活的民警,安排从事外勤窗口工作;对一些感到工作压力大的民警,及时调整到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岗位上。尽量使民警的心理特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符,充分发挥出民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从优待警。一是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警。除了对民警的职级、待遇、警衔等方面及时按规定予以解决外,要实施人才战略,激活用人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树人导向,要把真正的人才破格选拔到合适的位置上,激发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荣誉感。二是坚持依法用警、科学用警,切实保护民警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要珍视警力,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科学部署工作,掌握工作节奏,不随意下指标、层层加码,避免打“疲劳战”、“消耗战”。同时,坚持在法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严禁指派公安民警从事超越法定职权,又容易激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份外事”,切实为基层“减负减压”,保证公安机关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主业。三是要尊重民警的人格。广人民警不是单纯的被管理对象、单纯的行政命令执行者,而是公安机关事业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在工作中要把领导的安排和对下属的尊重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学家斯特格迪尔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的理论,他认为结构维度强调组织的需要和任务安排,关怀维度强调尊重下属意见,而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是高结构维度和高关怀维度的结合。上下级、同事之间,人格上大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是平等的。四是要认真落实休假制度,对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作的民警,要尽量安排补休,让民警有多一点时间与家人团聚、沟通。温馨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良好的避风港。幸福的家庭生活,与配偶之间存在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关系,对警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被家人爱戴、必要的赞扬,有助于恢复自我形象,使民警享受温馨、安全的家庭生活,让其感到身心放松,是减缓压力的一个最好的场所。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民警家政服务,帮助民警解决子女人托、人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把从优待警延伸到民警家庭。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2

心理压力, 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 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主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 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 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 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讲, 目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九大职能”必然决定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1]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 工作方面的压力

1.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辅助性。

“服务办案, 保障安全, 提高效率”, 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的显著特征。司法警察职能的辅助性是相对于检察官职能而言的,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八条也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是指司法警察在检察业务工作中对实质问题没有决定权, 只有协助检察官工作的执行权, 并且在执行任务时, 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迅速行动, 不得贻误战机。司法警察在参与侦查、提押人犯、送达法律文书、执行强制措施、保卫警戒等工作中, 其职能都是围绕着弄清犯罪事实, 准确适用法律, 保障各项检察工作顺利进行展开的。由于职责的性质具有从属性特征, 往往使个别司法警察对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认识误区, 片面认为:警务部门既不是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 又不同于综合部门, 久而久之, 萌生了“没面子”、“没前途”、“没地位”等自卑、厌倦、迷茫等消极心理, 直接影响了司法警察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检察官认为司法警察无非就是“看看人”、“开开车”而已, 没什么大作为;更主要的是, 司法警察的工作默默无闻, 工作量大、辛苦劳累, 但司法警察地位得不到承认, 价值得不到体现, 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 日积月累, 必定会带来他们对司法警察工作感到枯燥, 缺乏信心, 出现反感、厌倦等现象, 甚至萌生“转岗”、“调走”的思想。

2.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应激性。

在长期的执行传唤、提解、押送、等任务中会导致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保持着长期的应激性, 无论是参与自侦部门办案还是参与搜查等任务, 使得司法警察常常接到“警务令”就立刻投身工作, 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另外, 司法警察平时还要参与处置一些突发事件, 在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对抗性质, 司法警察需要动用武力制服犯罪分子的反抗, 特别是在侦查工作中尤其如此。从而也使得经常处于“待命状态”的司法警察, 较易产生紧张心理与焦虑情绪。

3.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危险性。

警察属于高危职业是被大众认可的, 这点无论人民警察任何警种都是其不可避免的。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群体事件、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这一角色定位, 使得承担司法警察工作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 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从办案工作实践看, 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中, 看管、押解、拘传以及追逃等环节, 最容易发生犯罪嫌疑人脱逃、自杀等安全事故, 高检院《关于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发生办案安全事故的情况通报》, 也再次告诫我们, 必须切实履行司法警察职责, 稍有不慎, 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在维护信访接待秩序时, 由于来访人员一般都情绪比较激动, 而上访人往往性格较为偏执, 因此司法警察到场后不仅要积极配合控申干警做好来访人员的疏导安抚工作, 还要从来访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携带物品等细微之处, 准确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 以防止突发的过激行为造成检察人员的人身伤害, 或发生来访人员的自伤自残事件, 这也使得出警司法警察在心理上要时刻做好应急准备;总之, 司法警察在执行警务保障任务时的每个环节都要提高警惕, 绷紧神经, 以防万一, 时间一长, 必然会导致其身心疲乏, 心理压力自然加重。

4.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保密性。

这既是司法警察职能的重要特征, 也是对司法警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检察业务工作属于保密性很强的工作, 司法警察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协助追捕、保管和送达案卷, 对案情比较了解, 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增强保密观念, 遵守保密规定, 不得把法律文书带到公共场所或家中, 严防丢失案卷、泄漏案情或走漏消息。

5.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重复性、繁重性。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九项职责导致其每日工作重复是必然的。司法警察又是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 所以它的工作具有不可代替性, 依据《警察法》第二条人民警察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司法警察任务的规定, 可以看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工作的繁重性。当司法警察长时间固定地从事这些平凡、单调、琐碎的工作, 无疑会感到一种莫名地乏味, 并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和麻痹心理, 从而就会导致进取意识缺乏、创新观念淡薄、心理压力加重。

(二) 社会方面的压力

社会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舆论方面, 因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特殊性, 它所能接触的工作面较窄, 加之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我国司法体系中因为历史等原因, 一直都得不到有关立法和领导部门的重视, 从而忽视了宣传工作, 从而导致大众的忽视, 所以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经常在工作中遭到辱骂、歧视等等, 加之法律授权不够, 威慑力不强, 从而导致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遭殴打、围攻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也给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2]

(三) 家庭方面的压力

司法警察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间与自身长时间工作的疲惫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由于司法警察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家里的事情经常交给父母、爱人去办理,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模式, 甚至出现了忽略家庭的心理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必然会产生发牢骚、埋怨、吵架等现象, 所以司法警察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解决司法警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注司法警察的心理健康, 切实有效地解决司法警察的心理问题, 是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也是落实从优待警的充分体现。

1.提高认识, 激发高尚情操实现自身价值。立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特点, 教育和引导干警正确认识司法警察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到司法警察在服务保障检察办案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法律职责, 从而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意识, 培养爱岗敬业、甘当绿叶的优良品德, 不断增强献身警务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处理好“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努力在司法警察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2.强化教育培训, 加强自我调节。高检院规定:司法警察每年的岗位练兵时间不得少于十二天。实践中, 大多数司法警察队伍只是在的体能、射击、队列、擒拿格斗等方面苦练基本功, 心理素质训练则很少。笔者认为, 应积极安排司法警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如多听听英模事迹报告, 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干警重温入党誓词、司法警察誓词, 举行升国旗仪式等。努力使司法警察精神充实, 情感升华。对刚刚加入司法警察队伍的年轻同志要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对老同志则要不断强化心理压力自我调节训练, 使其增强对工作的心理适应性。同时, 组织司法警察进行户外拓展训练, 增进团队意识, 协作意识;定期组织司法警察到野外登山、拉练等活动, 在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实践证明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让司法警察有一个缓解压力、放松紧张情绪的机会,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根据司法警察的工作特点在司法警察岗前培训、职务变动、警衔晋升时, 把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作为培训的内容之一, 对司法警察进行以逻辑推理、情绪控制、团结协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 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同时对于自身的不良情感, 要学会自我调节, 日常工作中,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避免因期望过高而产生挫折;培养良好的品质意志和健康的情绪, 善于从平凡而复杂的工作中寻找乐趣, 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自觉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学会从其他同事的工作经历中借鉴经验教训, 并不断积累经验, 熟悉和了解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挑战, 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场景和行为、心理反应模式, 以便在未来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各项警务活动。

3.遇特殊情况及时介入、落实从优待警措施。每当司法警察完成重大抓捕追逃任务或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生活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有可能受到较大心理刺激时, 要及时地对司法警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采取单独谈话、拉家常的方式或召开警务工作会等形式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及时化解心理问题, 以防止心理问题郁积。各级领导要在政治上爱护司法警察, 生活上关心司法警察, 心理上抚慰司法警察, 政策上从优待警, 如在司法警察职级的晋升、业务培训、司法警察津贴的发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总之, 司法警察的心理素质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一样, 是司法警察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法警察队伍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许多都与不良情绪郁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司法警察心理问题, 把解决司法警察的心理问题作为爱警惜警、从优待警的暖心工程, 在整个司法警察队伍中推广开来, 形成重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良好氛围, 让司法警察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摘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 有着很强的司法性、武装性和行政性, 其工作性质不同于公安警察, 也不同于其他检察干警。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 担负着维护检察工作秩序;预防、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保护检察干警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特殊的工作性质与任务, 决定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检察干警更大、更突出。笔者就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心理状况, 尤其是心理压力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司法警察,心理压力,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曾德斌.对检察机关司司法警察察心理状况的几点思考[J].2010.6.9.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3

关键词:警察院校;女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一、警察院校女生心理现状

(一)自负与自卑心理。警察院校的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值期望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警察院校的女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部分公安机关在招考公务员的报名环节就明确女生没有报名资格。

(二)依赖与从众心理。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警察院校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有些女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跟大多数人一样,选择考取公务员,从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的分析。

(三)攀比与求高心理。作为警校的女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攀比心理存在的情况下,警察作为特殊的职业,成为警察院校每个女生的就业价值趋向。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或者与警察行业不相匹配,感觉有失面子,警察院校的女生就盲目放弃,但当踏入社会后又发现就业真正困难时却后悔不已。

二、加强警察院校女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立足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人才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法制建设,为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警察院校女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

(二)警察院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针对自负心理,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要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针对自卑心理,要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自我满足、坦然面对挫折、加强心理平衡;广泛社会交往、增强生活勇气。针对依赖心理,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针对从众心理,要积极向警察院校女生介绍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状况与就业形势,介绍国家的大学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针对攀比心理,要结合自身情况和爱好消除攀比心理,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警察院校的女生在择业的洪流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长,确立个人目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杜绝盲目攀比,一切从长远出发,以正确的姿态服务社会,朝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向发展。

(三)警察院校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心理教育和训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其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让警察院校女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的方法,达到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2.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应聘不是应试。职业应聘只是开始前的开始,许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求职与应聘的过程中将上面两种概念混淆,认为只要应付过招聘就算成功了,所以应聘时与应聘后的表现与状态反差很大,弄虚作假与表里不一是应聘者最不能接受的。

3.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警察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警察院校的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警察院校的女生与普通高校的女生相比,具有相对沉稳的性格优势。要学会利用这种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纠正心理健康误区,树立科学心理健康知识观,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三、警察院校女性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女生自强,发挥长处积极主动就业。首先,警察院校的女生具有语言能力的优势,女孩子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为出色。正因为这一优势,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等,更能发挥其特长。其次,警察院校女生在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方面也颇具优势,同时细致的思维让女生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容易与人相处,善于体谅别人,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生更適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等工作。第三,警察院校的女生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同时也具有忍耐力的优势,其耐心和韧性均要比男性强。因此,她们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勘测设计、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学校配合,提高警察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接轨,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针对警察院校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警察院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女大学生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就业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求职的信心。同时,警察院校还要加强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结合各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将警察院校女生特有的优势推荐出去,得到各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政府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首先,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性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与管理,减少或消除女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适时为女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大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及监督,倡导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为女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能够公平公正地解决女生就业问题,无疑也控制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4

1.1社会因素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巨大的影响。首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高职生收费并轨后,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高职生,不得不通过四处借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完成学业,这些高职生虽然也勉强入学,却经常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生活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心理郁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抑郁的发生。其次,社会分配现状不尽合理,收入差距拉大,使许多学生对读书尤其是读高职的“实效性”产生怀疑,从而开始厌学,甚至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再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取消国家统一分配,各类人才均由市场配置,“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己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就业方式。由于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使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不少学生为考虑工作问题变得焦虑不安。

1.2生理因素

高职生己进入青年时期,随着性心理的逐渐成熟,其性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但由于高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对青春期的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而我国性教育普遍滞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大中专学生性心理卫生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性欲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性价值观念模糊,对自身的性生理、性心理感到困惑、不适应,对性欲、性冲动存在不安、压抑感等。谭嗣同在《仁学》中说:“把东西秘密地藏在匣子中,不让人看,那么别人想看的心情就愈加迫切。”因此学校应向青年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使人人皆熟悉其所以然。

1.3心理因素

高职生从学校走向学校,一路平坦,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挫折,经历的磨难较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升入高职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被看作学生,更被看作是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变更的现实,高职生不得不开始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由于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情感也存在不稳定的一面,因而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一些高职生对高职阶段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的变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而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冲突,往往表现出焦虑、苦闷、抑郁、自卑甚至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心理疾病。

1.4生活环境因素

警察心理压力文献综述 篇5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警察压力和压力源,分析了中国当前警察心理压力源的研究现状,指出中国当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警察心理压力研究结合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案。

关键词警察心理压力压力源研究综述

一、警察心理压力的概念和压力源

压力一词源于英文“stress”,原意表示“来源于外界的阻力”,我国早期心理学研究中将其翻译成“应激”,几年来更多的翻译为压力。为研究方便,本文也采用“压力”这一翻译。奥斯勒(Osler,1910)首次把压力定义为工作过度疲劳,其结果是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汉斯·塞利(HansSelye,1930)认为压力是人们的身体接受外来的紧张刺激后,为自卫产生的生理上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是由脑垂体和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控制的。Selye(1974)又将压力分为具有正、负两种相对性质。正压力可以使个体产生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具有挑战性,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负性压力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烦恼,使个体产生一种不愉快、消极痛苦的体验,具有阻碍性。Selye的研究表明人若完全脱离压力就等于死亡,过高或过低的压力对个体都不利,其中负性压力需要避免。Selye坚信,健康人是需要压力的。因此,完全回避压力是不可能的,没有必要的。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压力阀限或者说压力极限,当压力在非压力阀限内,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差额越大痛苦就越大。

张振声(2002)在考察警察心理压力的定义时,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客观环境的特点。如有没有亲属亡故,有没有遇到危险等。其次是压力承受者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心理素质、个人经历等。最后就是压力后的反应。警察由于压力,会表现在生理、心理、行为三个方面。警察是一项高风险和高压力的工作,在和平年代,警察尤其是与罪犯接触的警察心理压力的平均值比其他职业要高,考察压力源就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压力源(stressor)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能构成压力源。能引起警察产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的种类很多,许多研究者想将其归纳、整理,然后根据其类型进行具体研究。R·罗德德克(R·Ruddock)将警察心理压力源分为工作、生活和自身三个方面。另一个影响较大的是特里(Terry)的外部、内部、与工作相关和个体的压力源四分法。外部的压力源包括挫折、对警察的非友好看法、不良新闻报道、非优管理和决策。内部的压力源包括对训练、装备、升职、工作组织、文秘工作的数量以及工资的不满。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包括恐惧、危险、对意外事件的担忧、工作负担重等。个体压力源包括对个人能力、前途、待遇和安全的关心。中国学者张振声(2002)在引进外国的研究成果时,将警察心理压力源基本分为四个方面,即工作压力源、生活压力源、个体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也有学者从产生或存在的时间特性来划分,但是按时间分类这种方式不便于压力

源的研究。因此,国内的研究一般都采用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方式。

二、国内警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

警察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国外比较正式地对警察心理进行研究是在召开几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的警察心理学研究才日趋成熟,其中的代表著作有《警察心理学》等,该书1988年由华盛顿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詹姆士·T·里斯(James T·Reese)和詹姆士·M·合恩(James M·Horn)。我国称得上现代化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实践方面是我国深圳市公安局在2000年成立了全国公安系统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务热线。

我国关于警察心理压力源的研究几乎离不开张振声(2002)提出的研究框架,即警察心理压力源来源于工作、生活、个体、社会这四个方面。但张振声是留学回国的学者,他的研究范式基本是来自归纳和总结国外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学者提出要进行研究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王淑合,2010)。

刘援朝(2003)在任教授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警察工作中的同事间的人际交往,研究对象是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3个学年中多个班的在职民警大专班学员,分析了警察人际交往状况,研究发现警察高自我价值感对人际交往有着负效应,且警察的工作性质易产生高自我价值感的压力。其研究结论是有效的警察同事人际关系应该是竞争与合作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

宋志刚(2005)研究了角色冲突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困扰,提出警察多角色扮演对警察心理的影响,并指出角色扮演方法的作用。徐俊文(2005)通过经验观察的方式,归纳总结了警察临战心理的几个问题,如人格因素、客观因素等,并提出了积极培养临战心理的几个办法。

中国开始的警察心理压力研究基本是对张振声的警察心理压力的四个维度的单个内容进行具体化研究,或者说是一种检验性研究,在研究成熟后,基本趋向对其整体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研究的体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问题。

王淑合(2005)在《论一线民警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中通过统计方法和文献法的方式对警察工作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中国特有的引起警察心理压力的几个问题。如文中提到的工作方面的危险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工资低、筹款压力、恶意投诉、升职压力、管理体制等,其中有中国特点的原因有非警务任务,如调动警察强行拆迁、征税、催款、协助计划生育工作等,从两方面加深警员心理负担,直接的一方面是加重不该有的负担,间接的是加深警民冲突而形成负担。

中国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基本跳不出对张振声(2002)提出的研究框架:工作压力源的54个主要研究问题,生活压力源的20个主要研究问题,个体压力源的14个主要类型,社会方面的8个主要类型。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查本地区的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如深圳、四川、宁夏、浙江等地开展的对本地区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具有代表性的是获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四川民警心理健康素质研究》报告结论表明, 四川6万多名民警中有3000余人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占到总数的5.07%,明显高于全国普通人规模。

这些研究具有很大的缺陷,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是重复研究太多。除去各地区对警员的心理压力实证调查外,其研究范围太窄,基本集中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方面,如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工资低、筹款压力、恶意投诉、社会不理解、警民矛盾等方面,没有什么新意和创新,并且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做深入研究。

其次是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缺乏。这些研究基本靠收集统计数据,或者问卷调查,或者直接根据新闻报道直接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法没有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也没有进行推演,并不具有科学性。比较科学的实证研究是蒋奖等人(2005)应用过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再次就是缺乏系统研究,所有研究只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一个研究论文里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如工作压力源中又有个体原因和家庭因素(胡万年,2009),泛泛而谈,只能有一个大概的研究框架和例子的堆砌。

第四是理论研究没有与实践结合,虽然现在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警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第五是缺乏研究经费,研究不深入更不全面。由于警察心理压力没有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研究肤浅,只能研究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这些经验研究基本靠全国各地机关战线的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主要是从事人事、宣传、组织、党务、政治和教育培训方面的机关民警和部分工作在一线的普通民警的生活总结(皮华英,2006),其缺陷是他们缺乏系统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没有深入调查,深入了解其原因。

第六是其研究局限在心理学范围,或只是用心理学方法调查,没有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进行考察。警察这个职业与政治学中的国家机构,管理学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可以用政治学,管理学方面的方法进行考察。有必要对产生警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原因进行探究,从更深层次原因来探讨和解决警察心理压力问题。

第七是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或者方法过于简单。如王淑合(2005)提出了很多压力源,如工资低,部门资金困难,非警务活动压力,管理体制不科学,媒体宣传压力,不正之风等,但其解决方案没有对原因之原因进行解决,而只是强调对警员心理的调试,这并不能减轻警员心理压力,反而加重警员心理负担,使其对心理咨询产生反感。尤其是解决非警务活动如拆迁、征税、催款、协助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管理体制等等问题,不是用心理学就能解决的,这牵扯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三、总结和展望

警察这种特殊的职业比其他职业具有更多的压力源,警察的身体、心理健康又与社会息息相关,做好警察心理压力方面的研究是一件既利于警察本身, 也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事。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很多,对其进行原因探究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时,不能只考虑心理学的方法,更要考虑用政治学和管理学的方法。中国现在处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中国政治中原本的官文化和管理体制对警察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压力。不仅具有来自官僚和工作的压力,还有来自改革中的对警察个人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关于警察心理压力的研究,其一需要考察中国的政治现状,对压力产生的原因之原因进行探究,其研究方法和解决手段需要对心理学,政治学和管理学进行综合。其二实现研究本土化,尤其要找出影响警察心理的最大影响因素。对国外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要进行辨证吸收。其三加强研究科学性。现今的研究一般是工作人员的经验总结,雷同之处显而易见。进行定量研究,需要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进行合作,更好地从专业角度对警察的心理压力进行缓解和干预。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四加大对警察心理压力问题的关注。政府,媒体,民众都需

要投入精力,正确认识警察心理压力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9.[2]王淑合.论一线民警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3]刘援朝.警察同事人际交往心理分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2期.[4]宋志刚.角色冲突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困扰及调试.[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第1期.[5]徐俊文.警察临战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6]蒋奖,张姝玥,许燕,邓哲.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健朗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1期.[7]胡万年.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J].公安研究,2009年第3 期.[8]皮华英.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9]杨持光.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主干工程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0]云祥.警察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1.[11]王平.警察心理压力研究综述.[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徐晓锋,章恩友,刘燕玲.监狱警察常见心理问题与帮助策略.[J].安徽警

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3]李欧.警察职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

论警察的心理压力成因及对策措施 篇6

公安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身心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荷早就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在基层公安机关调研的实际情况,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问题略作阐述,以抛砖引玉。

一、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危害

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基层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例如,在缉拿穷凶极恶的持械犯罪嫌疑人时,会面临可能付出流血或者牺牲代价的境况,使处于临战状态的基层民警陷入既要完成抓捕任务、又要保护自己的“两难”处境,这时因心理不易平静面对,就极易产生心绪不宁、紧张、怀疑等反应。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据《法制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对当地不同职业的精神紧张程度进行研究,以10至0级加以区别。经对150个有代表性的职业研究排序,警察列第二,为7.7级(其他如矿工8.3级,新闻工作者7.5级,政治家7.0级,外交官4.8级,教师3.5级,图书管理员2.0级)①。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基层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一是易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民警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边要疲于应付辖区的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对基层民警来说,诸如胃溃疡、肝硬化、肾炎、偏头痛、气管炎、肿瘤等,并非陌生的病理名词。二是易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基层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基层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三是易致行为偏差。心理压力易导致基层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所致行为偏差会波及基层民警的所有个人生活和工作。诸如,在生活上,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离婚以及个人的失眠、赌博、酗酒、自卑甚至自杀等;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缺勤、离职、错误增多、易出事故、遇事退缩不前等。

二、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基层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基层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②我国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基层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基层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基层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发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③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基层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基层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则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基层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如我局去年的派出所民警苏阿进因工作劳累不幸发生肝癌病变就是一例。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处警外,基层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功夫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民警忧虑地说:“种了公家田,荒了自家责任田。”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于适应。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假如一味压指标、出硬招,一些民警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随着时间步伐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些同志说:“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仍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叫我们怎么不烦恼!”

(二)基层民警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义务方面易产生负罪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安排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当父母身染病痛时,是多么需要儿女在病榻前尽孝,但他们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儿女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恰逢某项行动临危受命之际、执行某项重要任务之时。久而久之,基层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罪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侯,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有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于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七情六欲的个人需要,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基层民警所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所从事的高付出的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太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基层民警队伍中,相当比例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有的家属下岗,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而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这不能不影响到相当部分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从警人员的心态。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群众对基层民警工作的误解、投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非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在基层公安工作中是经常可能出现的。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基层民警的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能力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当前有些基层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有的不善于运用新知识,学了不会用。实践中,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工作难见成效。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

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浅论心理困惑成因及防治对策 篇7

一个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回答。笔者赞同, 人生就是不断地追求, 人生就是享受过程。没有人生来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是在不断地探寻中, 才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一个人有了想要的, 便会去追求, 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梦想,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并非一定是得到什么或者结果如何。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追求, 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信念, 就会缺乏激情, 自然体会不到奋斗中的快乐和成就感, 也体会不到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感, 想在他人的生活中寻找参考, 结果忽视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 感觉自己是被迫地在生活, 无奈且无聊, 这样一来, 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了, 困惑产生了, 甚至有时连死的念头都会有了。

这些人首先应明白: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 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出生就意味着开始了生活, 但生活并不是只有一个目的或只有一种意义的。不同时刻、不同阶段, 可拥有不同的奋斗目标, 这些奋斗目标将会激励人们在生活中搏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让死气沉沉的生活激荡起层层波澜, 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随大流, 认为人家怎么做我也要怎么做, 否则大感不安。

其次, 生活的意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社会在发展, 我们不应幻想求得永恒的目的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不应常问自己“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或目的?”可以试着问“怎样才能感到生活有意义?”因为并不是一定要有个什么目的、意义, 我们才能生活得幸福、安乐。生活的意义在于拥有了关于过去的印记, 在于今天切实地把握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等, 还在于对将来的追求, 也就是说, 追求生活意义的答案只是个动作过程。

最后, 我们没必要把那么多的责任往自己身上压, 而只需把履行责任和义务看做是自己可以享受个体活动的途径。人需要放松, 要不然很容易窒息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密室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精彩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众不同, 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道理一样。

在笔者看来, 世界上无数的人, 特别杰出的只是那么一小部分, 存在于每个角落的是普通的人。对整个社会而言, 平凡的、普通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石, 一个社会容纳不下太多的领导者。但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 都将是一个独立的、有原则的、有信仰的人, 不必在乎生活的平淡麻木。现实中没有上帝, 我们的心中应当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上帝, 让我们学会爱和追求。瞻养家人不需要理性的理由, 那是心中善念使然;养活自己不是被动, 而是超越自己的诉求;义务与责任是信仰赋予我们的考验。对于成功者, 如富人、领导之类的人, 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过得很滋润。但并不是说只有成为一位成功人士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有无成功, 中国的圣人、尼采的超人, 就是找到了生命意义的人, 圣人和超人并非具有超能力的人, 但他们即使过着普通的生活, 也能发现不凡。其实,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 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每个人既普通也不普通, 而我们的生活是普通的, 却又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的友情、亲情、爱情、悲欢离合, 这些都有意义。至于做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位领导者抑或是有钱人, 主要看自己的乐趣, 生活的真谛就是快乐, 我们应该快乐地生活。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呢?那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擅长做的事。金钱、地位、荣誉只是过眼云烟, 是漂浮不定的虚幻的东西, 笔者相信, 对个人利益拥有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 人活着要享受这个过程, 要享受自己的生活。

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古今中外哲学家都曾有许多的思考。孔子认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所倡导的就是个人经过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或者成为“圣人”, 即道德模范;也可以像庄子一样追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一种恬然的心理境界, 摆脱世俗烦恼, 追求绝对自由, 这样的人生态度看似比较消极, 但却为人心灵的平静留下了一丝余地, 使其可以不为现实所累, 过恬然自在的生活, 也未尝不可。而在西方, 许多哲学家为信仰和追求认识真理奋斗一生。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齐克果认为信仰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的,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信仰, 人可以生活在现实的世俗世界之中, 但思想一定要超越现实, 有所信仰, 有所追求, 最终达到心灵的满足和灵魂的充溢。而人生活在世界上, 不仅要认识世界, 更要认识自己, 认识生命的本质。萨特说:“人就像骰子一般, 自己把自己给抛掷出去, 朝向自己所决定的方向。”由此看, 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人生路, 我们所应追求的, 就是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平淡的人生怎么不行了?难道平淡的人生就不幸福吗?笔者想, 人生活着的追求有幸福、真理, 而通向幸福和真理的路就是“真诚地活着”。人出生时一无所有, 死去时亦不会带走任何东西。命运轮回, 我们能做的只是去热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都离不开自己的成长背景, 都因别人而生, 因别人而亡。当耗费一生之后, 回头想想, 或许正因为这些莫名的责任, 我们获得了爱, 获得了尊敬, 也获得了满足。伟人的生活也是普通的。于伟人自己而言, 他的生活不过是去行驶命运, 只因命运偏好, 他人或许认为他伟大, 但他自己也不过是一命运碎片罢了。所以, 生活的意义无需探求, 爱生活即真理。“灵魂是上帝的, 肉身是父母给的”, 两者都不能亲手摒弃, 热爱当下, 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要像一部电影里说的, “Whether life brings sunshine or storm, we should face it bravely.” (纵使生命无常, 我们仍要坚强面对) 。

在现代社会, 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困惑, 是因为当今社会价值、意义的多元及不稳定:金钱、地位、荣誉、兴趣等, 就算人们在后天的教育、生活经历中获得一些意义、目的来支撑生活, 也必须面对它们贬值和被动摇的可能, 再加上人经常是贪心的, 多种价值都想获得, 于是便会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如能彻底回归到自身的个体生活, 感受自己真正的欲求和意志 (will) , 努力去创造、生成, 烦恼大可减少。笔者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努力了却办不到的事, 笔者不是一个成功人士, 那是因为笔者努力得还不够, 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任何人。但是, 笔者永不放弃追求,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扎扎实实过每一天, 体验着一切, 享受着一切。如尼采所说:“生活让我回到过去, 但我仍然高声回答:我愿意!”或许, 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愿人人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李锦全, 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中国高考难度排名下一篇:东白湖镇新上泉村争创卫生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