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警察心理健康(共8篇)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模式的变化带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变,公安民警也经历了转型期的变化,特别是近期中央“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以后,社会各界对公安民警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提升。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意味着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在人们的心目中,警察应该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就高速交警而言,他们肩负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职责,承担着高速公路的治安管理、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工作任务。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
二、高速交警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心情焦虑、烦躁。近几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遍布各地。警力不足造成了许多高速交警一个人要身兼数职,承担多项工作任务,使得工作的压力过大。他们经常感到心烦意乱,没有自己的空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例如,高速交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当事人不配合,甚至漫骂、撕打。事情过后反诬告执法民警,单位领导不理解,甚至对民警的执法情况持怀疑态度,由此产生情绪波动而出现失眠、食欲不好、心情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失调导致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家庭压力大。因为高速交警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易产生角色间失调。社会赋予的高速交通警察这一角色与家庭中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儿子(或女儿)的角色产生了冲突,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问题。民警长年累月在外地出差,加上工作岗位轮换调动频繁,与家人两地分居,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家庭照顾少,容易出现感情纠纷,产生家庭矛盾。事业与家庭,亲情与责任,警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交织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民警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心理变得脆弱悲观,甚至颓废懈怠。
(三)、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与周围朋友、同事交往感到困难,敏感多疑。由于高速交警的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正因为这一点往往他们容易把因工作产生的情绪带到日常生活中,或者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带入工作中。这样交叉反复影响,又缺乏适时调适情绪的空间与途径,就使得原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难以处理。例如,许多涉世之初的民警,不适应新环境,觉得与周围同事格格不入,内心感到空虚、无助,不知如何是好。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处理不好,导致与同事、朋友关系紧张。
(四)、倦怠、抑郁、郁闷。长期处在高压高危,繁忙枯燥的工作环境中,高速交警极易产生产生抑郁、郁闷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工作既没兴趣也没目标,每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调节,以至于看到他人有条不紊地工作,时间长了自己变得悲观起来,对前途失去信心。
三、高速交警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职业的特殊性
高速公路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决定了高速交警工作的超负荷。首先,作为工作时间不定的职业之一,他们工作时间长,需要24小时地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和畅通地运转。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没有界限,不论白天黑夜和天气情况,经常得加班加点,生活无规律。处理交通事故又时刻处在危险地带。其次,高速交警的心理压力还源于这一行业工作情境的特殊性及不可回避性所带来的孤独。他们长期工作在高速公路上,生活在偏僻的高速公路边,单一枯燥,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
(二)、身体健康因素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情绪与高血压病的非常密切,高速交警作为社会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经常承受着常人没有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因而易患原发性高血压、肠胃型溃疡病等心因疾病也就不奇怪了。近几年来,各地民警在体检中发现病患呈“三多”现象,即基层领导患病多,业务骨干患病多,一线民警患病多。高速交警目前的身体状况,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社会压力大
除了工作上的压力,高速交警还必须面对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他们必须处于聚光灯下,面对社会、公众的“审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安全的需要”是其中一个层次。高速交警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公众对他们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在公众心目中,他们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而一旦高速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甚至个别警察做出违法违纪行为,就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的效应。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情况无形中对高速交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
按照管理学原理,人是“经济理性人”,从现实和理性出发,大多数人参加警界工作,首先是把警察作为一种职业,靠取得工资薪水解决生活来源,以保障家庭收入。但在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决策者过分强调“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管理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作为一种行政的强制要求,落实到相应的制度安排,片面强调从严治警,忽视从优待警。高速公路民警也是“经济理性人”,一些民警把自己的工作与海关、税务、工商等单位的工作相比,很显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比那些国家机关大,而福利待遇比那些国家机关差。从政治资源方面比较,高速交通民警作为基层民警,在任职定级,晋升方面就更是困难得多。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警察群体普遍的失落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滋生腐败现象。
四、警察心理健康标准
前些时候,“***心理健康网”将下面7项内容列为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高速交警而言同样适用,可以通过此7项内容对自身进行一个综合测评。
(一)、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三)、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四)、保持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六)、社会化良好。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七)、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四、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
高速交警作为不同于地方警察的特殊群体,对维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健康是从事警务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如果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危害的不仅是个人的机体健康,还包括他的工作对象,进而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到政府及国家的形象。为此,保障高速交警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系统的体系以保障民警心理健康。
1、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培养公安民警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展开民警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科,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开通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2、切实把关心爱护民警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医疗制度,改善民警健康状况。合理安排民警工作时间,进一步认真落实民警休假、体检、轮训、抚恤等制度,防止随意调动警力从事非警力活动,尽可能减轻过度负荷,缓解民警的身心压力。同时提高民警防病意识,增加经常性的健身等活动等。
3、在保证警力充足的同时,将通过心理素质测试纳入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的统一招考中(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广泛开展)。同时在警察队伍中大力加强宣传心理学常识的力度,让民警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和求助观念。
(二)就民警个人而言,要懂得如何适时地舒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
1、要学会说出自己的担忧。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少数违法者的不理解,高速交警到底该怎样缓解压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学会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每天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说出和写出你的担忧、经常锻炼身体、享受按摩的乐趣及放慢说话的速度。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被动地对待压力。民警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应多找家人、朋友进行倾诉,如果感觉问题仍然存在,应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
2、不断学习,培养兴趣爱好。高速交警工作单
一、生活单调。民警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学习,仅强调一次性学习或单纯追求学历,已经逐渐落伍了。要注意终生完善自我,打开封闭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内在素质”中增强自身的修养。兴趣单一是民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兴趣狭窄的民警,知识面狭窄,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就差,业余生活消极,影响全面发展。兴趣作为推动实践活动的动力,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意义。高速交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压力做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放松自己。
综上所述,保护高速交通民警健康,应当从“心”开始。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冲突与困惑,建立理性的认知结构,塑造健康健全的美好人格,提高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高速交警以积极向上快乐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警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 篇2
关键词:监狱警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 在监狱对罪犯的改造活动中, 罪犯心理矫治悄然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 罪犯心理矫治在国内很多监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到2006年为止, 全国已有93%的监狱成立了心理矫治机构。这对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 却很少有人关注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警察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关系到罪犯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改过自新。
1 监狱警察心理问题的表现
心理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而作为监狱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人群,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显得更为严重。据资料显示有51.23%的警察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警察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16.56%的警察存在中度心理障碍, 2.94%的警察已经构成心理疾病。警察的强迫症状、自卑心态严重, 妒忌情绪、焦虑水平也出现偏高, 忧郁化等都比一般人群高。可见警察的心理问题状况不容乐观, 越来越多的警察遭受着心理困扰, 并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 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警察的心理健康是罪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警察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罪犯的教育改造资源, 几乎每个罪犯在改造过程中, 都会因警察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 罪犯的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由此, 警察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警察心态的偏差降低对罪犯教育与改造的质量与效率警察心理不健康, 受害最大的是罪犯。
警察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改造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 遇到事情不够冷静, 反应过激, 处理方法简单粗暴, 甚至体罚打骂罪犯。特别是一些年轻警察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是, 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时, 对待不顺眼的罪犯进行责骂。但是, 警察心态的一点点偏差, 对罪犯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进而影响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与效率, 使得罪犯在重新进入社会后产生不良的心理症结。
1.2 心理不适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警察心理不健康, 也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警察在监狱工作中面对的都是罪犯, 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 保持对监狱工作的敬业和专心, 对警察实在是一个挑战。心理偏差的警察可能凭自身的经验、感觉去处理复杂多变的教育改造现象。
1.3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心理生理健康问题警察心理不健康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现在警察难做, 罪犯难教。社会急剧变化, 警察也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责任变大, 使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实竞争与功利需求也往往让警察掩饰失落。在长期的压抑和焦虑中, 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健康问题接踵而来。
2 监狱警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向来是被人认为很神秘的领域, 而警察由于起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 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
2.1 工作环境的闭塞带来的心理问题监狱警察工作的地点主要在监狱内狭小的空间, 且远离市区, 其往往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在那狭小偏远的空间内, 很多警察缺乏一种成就感, 其与外界的接触也很少, 其获得信息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便无法得到有效的排除。警察的工作是长期的、紧张的劳动。教育改造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 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就极其容易产生孤独、感情压抑等等。
2.2 职业特殊性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监狱警察是一个特殊的
职业, 其工作主要面对的是罪犯, 且工作单调枯燥。且罪犯当中有各种不同的人, 鱼龙混杂。在警察对罪犯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 若警察不进行再学习和不断的自我调整, 其心理状态会受到罪犯的影响, 并且存在产生不良心理的状况的极大可能性。同时, 监狱管理机制上的缺陷及不公正, 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也必然大大降低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2.3 家庭情感因素近年来, 监狱警察家庭群体中, 家庭不和睦, 夫妻关系紧张, 分居离婚、失恋、外遇等多有发生。
主要是由于当前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所产生的“心理综合疲劳症’影响到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如果解决不及时妥当, 更会给家庭带和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
3 监狱警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警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时的。自从有监狱开始, 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一直存在着。警察心理问题的产生会给其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由于现在的监狱体制存在的缺陷, 使警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及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 并且长期以来警察的心理问题方面的研究也是空白。但随着80年代以来, 心理学在我国重新得到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 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等的治疗方法不断产生发展。以下是有关监狱警察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对策:
3.1 社会层面对监狱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 增强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 改革绩效考核制度。
我们在重视对监狱及警察队伍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家庭对警察心理问题的影响。在我们对警察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 我们应为监狱警察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增强狱警的成就感,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实现其自我抱负。
3.2 管理层面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监狱系统应该成立专门的狱警心理咨询机构, 并有专门的心理学人士担任。同时, 可聘请心理学的资深专家, 通过建立心里咨询中心、开设心理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形式, 为有心理障碍的狱警提供倾诉场所, 及时对狱警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提供给狱警排除压力和苦恼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
3.3 个人层次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得靠自己。
因此,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还得靠警察队伍。因此, 监狱管理机构应积极调配有关教育资源对监狱民警进行再教育, 同时向民警灌输终身教育的理念。提高监狱民警自我学习的能力, 提高其自我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应激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使知、情、意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应激水平与受挫折能力。做好生涯规划, 明确人生的努力方向, 实现自我, 在工作、家庭生活、学习等方面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让生活充满乐趣。
同时, 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社会、监狱自身等方面的力量与资源, 积极建立监狱警察心理预防机制, 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监狱民警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我们同样应努力建设好和谐的监狱系统, 提高监狱系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政治生活水平, 从根源上解决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邦蕙.罪犯心理矫治亟待解决的问题[N].检查日报, 2005-4-21.
[2]邵晓顺, 郑全全.监狱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学报, 2003年第9卷第二期:31-34.
[3]尹华飞.探析监狱警察的心理问题[R].江苏监狱网, 2004-11-04.
[4]杨宗英.监狱人民警察心理障碍及调适[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356-357.
[5]刘苹, 何朝阳, 王琼等.某市警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20 (3) :3-6.
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浅析 篇3
关键词:监狱民警 心理健康 浅析
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就监狱人民警察的特殊职业特点来看,的确有许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压力,造成各种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到监管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甚至危及监狱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在此就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作一些探讨。
一、目前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状况
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对监狱人民警察产生心理冲突。第一,监狱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担负监管和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任务。随着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监狱警察的责任也不断加大,恐怕出现各种事故(例如:改造事故、安全事故、生产事故等),从而出现心理紧张、焦虑等问题。第二,監狱工作相对其他工作来说具有闭塞的特点,与其他社会部门联系相对较少,从而也造成个别监狱警察出现自闭的心理倾向,不善交际,而地处边远的监狱人民警察则更易出现类似情况。第三,监狱的工作环境决定监狱警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第四,工作重复性太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性工作,极易造成抑郁、情绪低落、人生价值观丧失等心理问题,易形成心理冲突,直接影响身心健康。第五,工作竞争机制差。出于监狱工作的特殊性,目的在于保持监管的安全及稳定,相对于生产经营单位来说竞争机制稍差,这样易造成进取心差、工作热情不高、生活没意思等心理现象的出现。第六,对部分青年监狱警察来说,出现专业知识用不上、无用武之地、没发展前途等想法,从而出现对前途的迷茫,甚至有人出现抑郁病态。
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监狱人民警察通过自身调整和学习,都能够适应工作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其实心理健康的标准即表现为认识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但是当前监狱人民警察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诸如强迫症状、敌对性、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等情况的发生,而且人数还呈上升趋势,这除了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外,与监狱工作实际情况也是有直接原因的。
二、必须高度重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
从心理健康本身来说,心理健康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终生相随的课题,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状况,即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需要长期地重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
从监狱工作的特点来看,也是必要高度重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监狱工作的需要,监狱人民警察是执法者,又是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将给全局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其次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来看也必须重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因为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方面比较其本身就存在一定差距,从工作的性质来说,又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必须重视心理健康,这也是从优待警的一部分。
三、保障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的可行措施
1.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并把此项工作提升到从优待警、关注狱警健康的高度去采取措施,想方设法予以保障,这是保障狱警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2.着力完善监狱工作的“软环境”。所谓“软环境”即除了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不易改变的条件而言,即工作的氛围、上下级的关系等工作环境,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人文环境。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和干警培训中去,政工部门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下去,在教育开展中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预防各种问题发生。
4.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启发监狱人民警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案例分析、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干警也充分认识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5.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援助工作。建立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咨询室,咨询室应选择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咨询师,及时为干警同志们排忧解难,并引导干警放心咨询、大胆咨询,预防有问题而怯于治疗的情况。
6.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安全系数。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 篇4
易磊增城市公安局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大。”两千年后的今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关系复杂多样,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与日俱增,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化、普遍化。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比普通人更加严重,据统计,在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的今天,一线警察的平均寿命仅有48岁。心理健康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是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警察也不例外。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质量。只有警察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因此,积极关注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对警察心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见诸文字。目前对警察心理研究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警察的身心健康服务,主要包括警察心理现状、心理问题来源及应对策略等;二是为警察公正、理性地执法服务,其研究内容应该包括警察执法处置案件时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应对策略等,即普通心理与执法心理两个方面。在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里面,警察心理研究多集中于第一个方面,即从不同视角探索警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本文亦属此类,警察执法心理研究相对较少。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警察存在心理问题,如果按这一比例计算,我们会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即我国有约34万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经查阅国内相关文献,部分地区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警察数量及比例高于西方国家。2004年,江苏省厅组织对南京、无锡等地开展调查测试,发现当前公安民警中有80%认为工作、生活压力巨大,其中有10%的人认为无法消除这种压力。同时发现:警察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四个因素的分值明显高于社会一般群体。其中一线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机关民警,25-35岁的青年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民警。2002年至2003年,广东省公安机关组织对广州、佛山、云浮三个市628 名民警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普通人群。接受测试的对象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症四个方面问题最为突出。有强迫症的比例为41.6.%,偏执症比例的为34.9%,人际关系敏感症为37%,敌对症的为34%。由此可见,我国警察,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认定为心理疾病。
二、警察存在心理疾患的表现
1.生理上的表现。由于压力对人的身体能造成一连串的破坏,警察不仅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肿瘤、皮肤病等病症,而且会干扰人的认知程度,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甚至致命。江苏省的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压力让民警在躯体化的病变症状方面比社会一般群众高出十几
个百分点,接受测试的民警有12.5%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心痛、头痛、肌肉酸疼和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道不适。深圳市公安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局70%的同志患有各种疾病。
2.行为上的表现。警察的心理压力,就其行为发生改变而言,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加,抱怨情绪严重,不遵守纪律,易与人争执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发、违纪违法等,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或杀人来摆脱困境。
3.工作上的表现。警察心理压力过大,在工作与事业上表现出的厌烦疲劳感增加,对工作不满意、无责任心、注意力不集中、畏难等,工作质量粗糙、缺勤率高、失误增多,工作缺乏激情与创造性,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稳定,无法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估,甚至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4.生活上的表现。警察的职业决定了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对家人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家庭不和、离婚率高、与子女亲人关系紧张。据江苏无锡市的调查,警察的离婚率居社会各种职业之首,而深圳市公安局从2000 年开始开通了公安民警心理咨询热线,有一半的咨询都涉及情感问题。
三、警察心理问题的主要情绪症状及其原因
1.紧张、焦虑、恐惧等高度应激反应。大量实例和研究证明:真正的危险情境和想像中的危险情境都会使人紧张恐惧,而且想像中的间接危险情境比实际中的更危险可怕。警察值班、巡逻、现场处置都存在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险必然在警察的大脑中有所反应,为了避免危险、抓捕罪犯,警察必须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或者心理咨询和治疗,长久下去,很可能引起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发生。
2.抑郁、失眠、无聊、空虚、兴趣和热情降低等消极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一般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工作的特点决定他们经常和活动在法律边缘的人打交道,接触的基本都是社会上和人性中自私、残忍、贪婪、虚假等阴暗的一面。再加上自身与同事在与犯罪分子搏斗中的生死一线经历,都会像梦魔一样跟随他们。此外,警察为社会积极工作,经常流血牺牲,可很多时候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有人借监督之名进行贬低、中伤、诽谤,警察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对自己的工作到底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满意感到苦闷和困惑,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降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较压抑、郁闷,对别人、对生活缺少信心,变得冷漠和现实。
3.冲动、暴躁、攻击性增强、自控能力减弱等失控性情绪反应。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数量逐渐增加,犯罪种类也更趋复杂,而各基层单位警力严重不足,这必然造成警察经常连夜加班的状况,据统计,警察每人一年平均要比一般人多干130个工作日。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极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极易让人变得暴躁、易激动、自控能力降低。一个平时很内向、稳重的民警,可能会变得狂躁具有攻击性。个别警察在制止犯罪活动时或在讯问一些顽固不化、充满敌意和挑衅的犯罪嫌疑人时,就可能采取极端措施,危害他人安全,如开枪伤人或刑迅逼供致人死亡等。
研究发现,高危险性及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大量非警务活动及权势压力、警民
关系失调及恶意投诉、社会认知偏见及负面社会宣传、家庭关系紧张等成为引起警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警察在应对个人发展、经济压力、工作调动、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从而使情绪易出现波动反常。同时调查结果显示:48%的警察没有释放心理压力的手段,有24%的警察觉得压力有时难以承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自我心理调适
维护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社会、团队和个人等多层次、多角度合力进行。1)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优待警。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民警福利待遇,改善单位办公条件及人际氛围,以及完善上下级沟通机制。2)其次是积极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合理的进行工作部署,减少非警务活动,增加对侵犯警察权益行为的处罚条款及处罚力度,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使民警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维护。3)再次是给予公安民警相应的专业心理援助,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成立或聘请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为警察提供电话心理咨询、网上咨询等心理辅导;建立民警心理档案,对有潜在心理健康危险的民警主动预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定期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条件的地方应当为警察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心理咨询在警队中也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短期内关键还在于警察的自我心理调适。根据心理学知识原理,试提出以下针对警察心理异常的自我调适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碰到问题时必须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应该想到自己的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不要与不安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不要让你自己受情绪控制。正确认识自己,意味着全面的评价和认识自己,即允许自己犯错,同时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在得意与顺境中不自傲自负,在失意与逆境中不自悲自怜,不自暴自弃,不随意退却,任何时候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有得必有失”的人生道理,这样可以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告诉我们,人与环境的作用要经历图式-同化与调节-平衡的过程,在我们不断接收环境中新事物与自我心理调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达到新的平衡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碰到问题时民警要懂得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只有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和积极、宽容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强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从而在心理上达到新的平衡。
2.树立理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很多心理问题如无聊和空虚等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无聊和空虚等不良情绪就会离你而去,而且在你追求理想的同时,能使自己面对困难毫不畏缩,始终保持愉快充实。生活是否美好,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你可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自己的成功中自得,从他人的感谢中欢乐;也可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或与好友一起登山、郊游、钓鱼、与家人去公园散步、或到高楼上去观看美丽的城市夜景;还可以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电影、下棋、写作、品茗、书法等,或加强自己身体的锻炼,参加跑步、游泳、健身、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等,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3.合理宣泄,学会压力的转移。最好的宣泄莫过于与人为善,多结交朋友,在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便可找个好朋友或领导进行疏泄或倾诉。压力转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简单介绍几种.1)精神胜利法:即自我安慰法,心里只要想不与这种有毛病的人计较,把对方进行丑化或弱化,自己的心里就会宽松了很多,阿Q说的那句“儿子打老子”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精神胜利法,这不是说要我们学阿Q,而是让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避免更坏的情况发生。2)矛盾幽默化:幽默有利于活跃工作或家庭气氛,可以消除尴尬,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容易解决问题。
3)理疗法:泡泡脚或进行保健按摩,通过身体的放松转移和消除心理压力。4)能量释放法:积极进行体能锻炼、到KTV高声唱歌、或者到专门的宣泄室宣泄,使心理能量得到释放,达到宣泄转移压力的目的。
4.学习心理放松技巧。平时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减轻紧张情绪的困扰。
1)活动身体的大关节和肌肉,速度要均匀缓慢,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2)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一些能放松身心,减少紧张情绪的词语。3)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4)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参考文献:
[1]胡赤怡等.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9).[2]戴静等.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3).192~193.[3]陈小波.警察工作压力及其调适[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4]蔡荣英.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5).[5]李晓临.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调控[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6)
警察团体心理训练 篇5
警察团体心理训练简介
警察团体心理训练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条件,设置特定的团队情景,指导警察完成一系列动作,强化心理体验,有效提高心理品质的训练活动,它是遵循警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心理科学的原理,探索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它专业技术性比较强,有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8个模块:适应团队训练、团队精神训练、提升自信训练、增强意志训练、拓展思维训练、抗挫能力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和开发潜能训练。通过这些外显行为训练,让参训人员体验感受,优化认知,沉淀良好的心理品质。
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 篇6
警察临战战术研究是当前公安工作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是警务实战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因执法受伤甚至牺牲的公安民警数量有增无减,凸显了当前公安执法工作的高危性。犯罪行为、犯罪手段日趋凶残,如果一线的基层民警不懂得如何在战斗中有效地利用装备、战术开展执法工作,不懂得基本的团队合作理念,不懂得提高应对技巧,不懂得提高自己的临战心理素质,那么受伤、流血甚至牺牲的情形就可能时有发生。进行临战战术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既可以减少警察的伤亡,又可以加大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与效度,能更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研究课题始于2011年春,在几经斟酌、反复推敲之后,终于于2013年冬收笔,脱稿成册。此项研究经我校(即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下同)学术委员会认真审核后,报自治区公安厅立项。参与研究的成员由我校培训部的专家教师与南宁市人民警察训练学校的警务实战训练教官组成,撰稿人数达11人之多。正因如此,才使得该研究得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成为既具有高度理论指导,又具有丰富实战经验,且包括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的警务实训科研成果。《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是当前国内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个课题不仅从警务实战训练入手,更紧紧抓住警察临战心理训练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该课程研究具有创新性、实战性、领先性。
前 言
警察临战战术研究是当前公安工作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是警务实战研究的核心。进行临战战术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既可以减少警察的伤亡,又可以加大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与效度,能更有效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研究是临战战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学理论,行为源自意识心理。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是反复强化训练的结果,而强化训练是不能离开心理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进行意识训练、心理行为训练,是战术行为训练的前提。
形成正确的执法反应理念首先从对执法环境的危险状态判断开始。在中国香港警察训练学校的《战术训练》一书中,将临战危险级别用颜色进行了区分,把临战级别分为白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五个等级,颜色越深,表明危险程度越高。随着警戒程度的提高,执法民警要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安全执法的目的。正确的战术理念是行动顺利成功的根本保证。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提出了每一项执法任务应具备的合理的战术理念。按照这些理念去做,可以确保执法民警在执行任务时能有效地提高战斗力,抓住战机,把握主动,更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结合不同的日常执法任务如何设置有效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案。在设置心理行为训练方案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所设置的方案是否真的能提高受训者相应的心理素质,即效度因素;二是所设置的方案能否重复进行,能否对不同区域、不同警种、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警员都产生一样的效果,即信度因素;三是这个方案是否为最优方案,是否还有别的方案也能达到甚至超过该方案;四是这个方案是否最利于操作、最经济便捷又能解决问题。本课题研究设置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案与一般心理行为训练不同。比如,不能以拓展训练代替它,拓展训练也能提高受训者的心理素质,也能提高受训者的心理抗压能力,但是拓展训练不具有针对性,不具备警务实战特点,因此难以替代专业性较强的民警心理行为训练。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方案主要解决以下问题:是提高受训者在某一具体执法任务中的临战心理水平;二是养成受训者在该执法任务中的正确战术理念;三是提高受训者处置相关事件的技巧水平。本次授课有八个简单的课程需要大家学习: • 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之理论基础 • 治安盘查心理行为训练 • 嫌疑车辆查控心理行为训练
• 抓捕重大暴力犯罪嫌疑人心理行为训练 • 反劫持谈判心理行为训练
• 进入危险地域调访心理行为训练 • 处置群体性事件心理行为训练 • 警察心理特质训练
• 警察临战心理行为训练之理论基础
• 临战心理警戒状态
警察职业具有高强度、高负荷、高风险的特点,在执行任务时,警察经常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危险,这就促使警察在现场处置时必须具有高度的心理戒备,只有经常把心理戒备意识放在心上,并运用于日常工作中,警察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中从容应对,化险为夷,顺利完成任务。在中国香港警察训练学校的《战术训练》书中,作者将临战危险级别用颜色进行了区分。危险颜色代号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设定的,用意在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危险对人的生理及心理所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临战心理警戒状态分为白色、黄色、橙色、红色、黑色五个等级,颜色越深,表明角险程度越高。
各等级对应的工作状态分别有以下五种。
白色状态:轻松自然,处于无工作压力状态,警察不会产生紧张感。这是一种类似于在度假休息时产生的理想状态,心理完全放松。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感觉轻松快乐,但如果遭遇突袭则会措手不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警察对意外情况基本无思想准备,认为不会发生任何危险,对周围环境毫不在意,没有戒备心。然而,许多袭警事件就是在民警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在出警时仍处于白色心理状态,那就太危险了
黄色状态:这是警察进行日常工作时的临战心理状态,心里略微紧张,精神处于一定警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警察会考虑到有哪些潜在的危险可能会发生,做到内紧外松,防范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尽管实际工作中不会频频发生意外,但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意外往往是一触即发。当民警在值班、备勤、巡逻等日常工作状态时,应使自己处于黄色警戒的临战心理状态。进入黄色临战心理状态时,民警要对当前自身所处的位置、建筑物、道路出入口,以及涉及人物的基本状态保持清醒,并检查好警械和武器,熟悉其性能,保证警械、武器随时可用。
橙色状态:这是在接到各种出警、处警命令后,赶赴现场处置各种情况时的临战心理状态,紧张感明显提高,戒备心理明显增强,意识中要对所要处置的事件进行预先评估,做好防范准备。在警方尚未完全掌控局势时,现场情况往往复杂多变,此时警察应保持高度的警觉状态,小心防范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形成正确应对理念。在不同的执法任务中,警察要采取的应对方案是不一样的每个警察应具有稳定的正确的反应理念,形成稳定的系列心理行为反应模式。在橙色临战心理状态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心中有数。红色状态:这是与敌对分子、犯罪嫌疑人、违法闹事人员等进行面对面战斗时的临战心理状态。这种情形,对方可能具备人数上、武器上的优势,对方群情激昂,气势上能与警方相抗衡,甚至强于警方。特别是当警方处警人数明显少于对方时,对方不但不把警方放在眼里,甚至会主动攻击处警人员。一般而言,当警察进入案件核心区域,接触涉案人员后,要根据警情作出反应并进入武器戒备状态,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战术位置,同时口头命令,出枪戒备。在红色临战心理状态下,警察必须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向上级汇报,在对峙中保护好自己与同伴,随时作出自卫准备,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致命武器。在出警处置暴力犯罪现场时必须保持这种高度戒备状态,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警务技能、战术知识,尽可能使用自己所佩戴的单警装备制止违法犯罪,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武器制止犯罪。在处置一般违法案件时,案情有可能突然转变为严重的暴力犯罪,那么警察的心理临战状态也要由橙色状态迅速转为红色状态,以适应新的警情。例如,在日常盘查中突然遇到歹徒持刀袭击,在调解日常纠纷中突然遇到当事人持刀砍人,在例行盘查车辆中突然遇到持枪袭击等案情升级情况,要把临战心理状态迅速调整到红色状态。事实表明,训练有素的警察,在紧急危险关头会把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屏蔽”,不去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黑色状态:这是警方陷入全面被动状态时的临战状态。例如,被对方用刀、枪逼住,警察没有反抗的空间,搏斗中被对方捅伤或被对方击中,警察已经受伤倒地等,此时形势十分危急,局面被对方控制,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在这种状态下,警察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甚至是恐惧状态,很多人往往不知如何应对,或盲目死拼,或消极等待,任由对方处置。生死关头,警察一定要发挥平时训练有素的本领,激发顽强的求生意志,充分应用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伺机找到突围自救的方法。假如受伤了,要知道舍弃硬拼,用智谋与对方周旋,在退守时能自我保护、等待救援。心理行为训练的几种常用模式想象训练
1.想象训练的界定想象训练已被厂泛运用于竞技体育训练、军事训练等方面,想象训练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想象训练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想象训练属于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种,在不同的领域中,想象训练的操作定义略有不同。在竞技体育中,我国学者凌响超(1900年)称,想象训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情境或运动动作,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学者米文华(206年)认为,想象心理训练是人自我炼并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下而激起的表象活动,对人的身心施加有益影响的过程。就其共性而言,想象训练是指在指导语的暗示下,个体在大脑中形成某种特殊情境,在想象中完成应对行为的过程除想象训练外,还有学者提出了表象训练法。美国心理学家理查·休因(R.M.SuIne)教授在《想象—现在的理论和应用》书中首先提出“表象训练”一词,是指利用所有的感觉对经验进行重现或再造的过程,即利用有关运动的所有适宜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以及和运动经验有关的情绪或心境状态,在头脑中进行演练,如重现过去的运动经验,创造新的运动形象或运动情境。简言之,即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在表象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中,表象训练也被称作“视觉化”训练意象演练或想象训练等。由此看来,表象训练和想象训练基本上是相同的。
2.想象训练有效性分析在心理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想象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1)都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3)想象具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想象的代替作用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做白日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功能还可以满足无法进行实践活动时得到的经验体验。正因如此,人们创造了想象训练。
将想象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学者提出,也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Richardson,967年),但由于研究数量少、方法也不够完善,使想象训练有效性的争议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想象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一些研究发现,纯粹的身体练习比任何身体与心理结合的训练更为有效,Hid等人在他们的一项含认知成分的运动任务的研究中使用不同比率的身体与心理练习:100%身体练习,75%身体练习25%心理练习,50%身体练习/50%心理练习,25%身体练习/75%心理练习,100%心理练习和控制组。结果显示:纯身体练习组优于身体与心理组合组以及只有心理训练的组。然而,这并不表示心理训练没有任何作用和优点。研究者发现身体练习常常受到费用、时间、疲劳或者受伤等因素的限制,研究者同时也发现心理训练组比完全没有心理训练组好,他们建议,表象可以作为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项辅助手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想象训练是否有效的争议才告一段落,“才弄清了心理训练影响运动行为的具体效果”(丹尼尔·M.兰德斯,2000年),并逐渐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研究想象训练有效性的研究者多选用简单技术技能的学习效果为研究内容,这是因为,研究这些内容容易找到一些直接计量工具或较简明的评价方法(如投篮命中率)易于说明有效性问题。运动时的水平。
1.结合不同执法任务的想象训练日常的执法任务包括:治安盘查、车辆盘查、缉捕不同案情的犯罪嫌疑人、与劫持人质者进行谈判、与自杀者进行谈判、排毒排爆排除易燃品、处置群体性事件、传唤违法违规人员、到危险地域调访等
每一项执法任务面临的情形各不相同,在执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将每项任务的具体情况考虑进来,从接报警开始,到最后完成任务清场撤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错过在进行想象训练时,组织者可以预设各种突变情形,让学员在脑海中产生相应情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想象是一座桥梁,连接人们的理想与现实,最后让理想变成现实。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想象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今中外的伟大思想家以及头脑冷静的实干家都承认这一事实,并善于运用想象。越来越多的成功者发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来源于创造性想象,并将这些想象作为成功的技能引入事业和生活中。• 潜能激发训练法
对于人类的潜能分类,目前并无一个严格的标准,有的人将潜能分为力量潜能、勇气潜能、智力潜能和情绪潜能。人的心理潜能集聚在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层面,二是潜意识层面。通过明示可以直接调动意识层面中的能量。暗示不仅能调动意识层面的能量,还可以调动潜意识层面的能量。人的潜意识能量在某种情况下会突然爆发,使人突然“拥有”比平时大得多的能量。这些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力量一潜力,是平时人们不敢想象的,所以人们经常会自问:“我能行吗?我能做得到吗?这太难了吧对于我来说……”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将军李广在一次打猎时看见草丛中有一块大石头若隐若现,以为是老虎便张弓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李广很诧异,又在原地多次对着大石头射箭,但是箭再也不能射进石头里。这个故事说明,当人处于某种特殊状态(如十分危急)时,人的潜能便会被激发出来,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这属于潜能被动激发。
人的潜能可以主动激发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人们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行为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最大限度,便能实现极限突破,达到潜能激发。我们还有多少潜能没有用到?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但我们知道,目前我们已经使用的潜能占资源总数的十分之一不到,还有很多资源有待开发。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教授在他的《大脑》一书中说我们有2000亿个脑细胞,为什么我们不能学得更好呢? 我们的大脑能容纳1000亿个信息单位(hit),相当于500册百科全书的信息量,为什么我们不能记得更牢呢
我们思考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480英里,为什么我们不能思考得更迅速呢
我们的大脑可以建立超100万亿个链接(这足以让现代最快的计算机望尘莫及),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得更完整更透彻呢? 我们平均每24小时会产生4000种念头,为什么我们不能更有创造性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仅使用了大脑潜能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们往往活在自已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按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所言,我们现在大约只利用了大脑潜能的10%,其余90%尚处于闲置状态。• 心理行为拓展训练法
心理行为拓展训练是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来提高受训人员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同时又是一种磨炼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训练科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这与潜能激发训练有些相同。
心理行为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潜艇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都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遇难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
心理行为拓展训练的类型一般分为高空类项目和场地类项目。
高空类项目包括巨人梯、高空断桥、空中抓杆、泸定桥、天使之手、空中相依、高空绳网、软梯、合力制胜、绝壁逢生、高空天平、高空独木、缅甸桥、极限攀岩等。
场地类项目包括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
警察行业需要的心理特质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一名优秀的公安民警应该具有以下心理特质:敢为性、决断力、敏捷性、坚韧、耐力、容忍以及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培养上述心理素质,通过一系列专门训练,渐渐达到稳定巩固的良好心理状态。警察心理行为拓展训练的步骤包括目标指向、循序渐进和终极任务。
目标指向:此次心理行为拓展训练主要针对哪方面的心理特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循序渐进: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面非一而就。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低到高、由浅及深是符合心理发展特点的。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也应遵循这个原则,一步步来,逐一实现。
终极任务:心理训练与具体实战任务相结合,是从理论到实践来的结合体现
第二单元治安盘查心理行为训练
治安盘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行勤务过程中,为维护公共安全,预防、发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而依法采取的盘问、检查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九条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人民警察拥有盘查权,盘查属于人民警察当场处置权的范畴,是人民警察发现、识别、判定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常用措施之一。实战中,民警在进行治安盘查时很容易发生被袭事件,人民警察每年因盘查失误而导致的伤亡比例很高。养成正确的盘查战术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行为训练,能提高执法民警的临战心理水平,提高盘查时的处置技巧与应对能力。
一、前车之鉴
(一)失误案例200×年7月3日凌晨1时10分许,某市某分局巡警支队一车组两名民警驾车沿昆玉河岸巡逻时发现路边有一名可疑男子,两名民警随即准备对其进行盘查。警车刚停下,河堤下另外三名可疑人员看到警车后立即分散向河堤两边方向逃跑。一名民警见此情形便返回车上驾车向北追击三名可疑人员中的一人,另一名民警继续单独盘查路边的可疑男子。在盘查中,民警先让被盘查对象蹲下接受检查,发现其右侧裤子口袋内装有硬物,令其取出后发现是一把弹黄刀,民界将弹簧刀拿在左手,右手掏出手枪,命令盘查对象面朝下在地上,以便进行人身搜查。民警蹲下后,用枪顶住盘查对象右后青,命其将双腿伸直分开,用拿着刀的左手拨开盘查对象部此时,盘查对象突然翻身坐起,猛力抢夺民警的手枪。在争夺中,民警用左臂债住盘查对象的脖子并与其一起摔倒在地,两人在地上翻滚,盘查对象乘势将手枪抢到手并用力挣脱,起身后快速向河岸树林跑去。民警追出几十米后,由于地形不熟加之夜晚昏暗,使犯罪嫌疑人得以逃脱,手枪被抢走。第一,民警上路执行巡逻任务,应随时保持黄色临战心理状态,自身以及行动小组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巡逻小组成员职责划分要清晰,警用装备和警力要具备应对一般情况的优势等。在本案中,民警虽然在车上快速锁定可疑人员,但没有贯彻战术理念中的“加1”理念,以为对方只有一人,结果下车后发现河堤下还有另外三人,盘查计划被打乱,两名民警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分开追击和盘查,造成局部警力劣势,在这种状况下,民警很容易截对方袭击造成伤亡。第二,民警下车后,发现河堤下另外三名可疑人员分开逃跑后,其中一名民警开车去追,另外一名民警留在原地盘查之前锁定的可疑人员。此举看似合理,其实违背了集中警力优势的战术原则。当时已经是凌晨1时多,处置地点环境比较复杂,已经观察到的可疑人员多达四名,民警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生如此突变,只想到要去追击逃跑人员,却没有想到自身警力的劣势。分开追击和盘查,将使警方处于人数上的劣势,一旦对方反抗袭击,盘查和追击的民警将面临重大危险。面临突变,民警应集中力量合理处置现场,及时升级自身临战心理状态,即由黄色状态升级到橙色状态或红色状态,迅速分析和评估现场情况,估量已方是否具有优势。对现场是否能够控制,是否具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危险性。此时应密切观察可疑人员的一举一动,在心理准备上和行动准备上彻底贯彻面对危险的“加1”理念,随时应对现场突发状况。同时,切勿忘记向上级请求支援。第三,留在原地盘查的民警在搜查出可疑人员身上带有弹簧刀后,在没有对可疑人员进一步控制身体的情况下贸然上前搜身,且自己一手拿枪一手拿着可疑人员的弹簧刀,完全束缚了自己的双手。结果当盘查对象突然翻身抢枪时,民警双手拿着东西在近身搏斗的情况下失去了优势,不得不和盘查对象扭打在一起。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当搜出刀具后,应迅速升级临战心理状态,进入红色临战状态。在处置重大暴力犯罪现场或者实施抓捕行动中,一旦发现对方有反抗、攻击己方的可能,或威胁到现场其他无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时,就要进入红色临战状态—战斗状态。此时民警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充分利用装备优势和警力优势,控制现场,并利用巡逻车上的电台或者对讲机、手机等工具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并请求支援。如果在只有一人进行盘查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利用武器控制对方后马上呼叫增援。如必须一对一盘查时,应利用手铐或者约束带将对方身体约束后再进行人身检查。第四,当民警和盘查对象缠斗在一起时,民警一味和对方扭打想摔倒对方,却不知这个时候利用手中武器比用拳脚更可靠。正确的方法是,当盘查民警和嫌疑人扭打在一起时,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拉开与嫌疑人距离,如用腿蹬、用手推、往左有闪开、双手握枪并将枪往自己身体方向回拉等方式拉开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发挥武器优势。
【案例总结】在治安盘查行动中,应该将此当作一个由许多不同的行动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对待。对于巡警来说,盘查是他们每天都要执行的任务,应认识到盘查的危险性,这是因为盘查对象的身份不明确,盘查对象随时可能出现反抗、攻击行为。因此,在盘查行动中警察必须具备战术意识,并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二)成功案例200×年8月11日凌晨3时许,x×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一中队巡逻人员巡逻至某宾馆附近时,发现一辆可疑七座面包车,车上有五名男青年。对该车搜查时,从车上搜出钢筋针、刀具等物,于是警方立即进一步控制了五名可疑人员。通过现场盘问得知他们正在等待住在宾馆内的同伙后,警方马上行动,进入某宾馆某房间内抓获一男一女及吸毒用具一副。将该六男一女移交当地派出所处理后,查出其中五名男青年曾经租用出租车用来盗窃不锈钢、计算机等作案三起的犯罪事实,涉案价值近2万元。其中的女青年为吸贩毒人员,曾多次在辖区内进行毒品贩卖。
【案例点评】第一,工作部署得当、信息研判准确是侦破此案的前提。当地特巡警大队建立了每日街面发案情况通报和每旬街面发案情况分析研判制度,及时、客观、翔实地将每旬各辖区街面发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将分析结果在分局及大队网页情报信息研判栏上公布,指导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巡逻布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实效。在日常工作中,该特巡警大队针对目前街面违法犯罪的规律特点,精心谋划,及早部署,在案件高发地段开展了以检查小货车、小面包车以及其他可疑人员和车辆为重点的设卡、巡逻盘查专项行动。特巡警大队紧紧围绕支队工作思路,全警动员,并依托情报信息平台,对系列性盗窃工业原材料案件进行了梳理,研究了此类案件的作案特点及规律,确定了几个高敏感区域;同时立足街面,在夜间高发时段由领导亲自带队进行设卡巡查第二,及时发现疑点、巧妙盘查是侦破此案的关键。民警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巡查本领,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现场的众多疑点。
疑点一:时间、地点可疑(凌晨3时,一群人聚在一个宾馆门口一辆七座面包车内);疑点二:车辆可疑(七座面包车的车牌被厚厚的泥士遮挡,车窗半启,人声嘈杂);疑点三:人员可疑(面包车内人员在警车靠近后神态立刻变得十分紧张,并有散开想逃跑的趋势)。警方将这些疑点串联起来后,便对形势有了初步判断。为了进一步查证,民警在用平和的语气以检查、登记身份证为由将嫌疑人稳住的同时,搜查出车上的可疑物品。在分别对可疑人员进行盘问后,顺藤摸瓜将宾馆内另两名嫌疑对象一举擒获,侦破了系列盗窃案。
治安盘查的正确战术理念(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的一些规定公安部于2008年11月28日颁布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公通字[2008]55号),该规范既规范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工作,又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民
警察的人身安全,是公安民警日常盘査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现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有关战术操作的关键部分摘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第三条民警执行盘查任务时,应当始终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因情施策,确保安全。第四条民警执行盘查任务时,应当着制式服装;未着制式服装的,应当出示人民警察证;应当向被盘查人敬礼并告知:‘我是×x(单位)民警,现依法对你进行检查,请你配合。盘查排除违法犯罪嫌疑的,民警应当向被盘查人敬礼,并说谢谢你的合作’,礼貌让其离去。第五条盘查一般由两名以上民警进行,并明确警戒和盘查任务分工。第六条民警应当选择光线较好、场地开阔、有依托或者容易得到支援的场地或者道路等作为盘查地点,盘查过程中度警惕,注意被盘查人的身份、体貌、衣着、行为、携带物品等可疑之处,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第七条盘查可疑人员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与被盘查人保持适当距离,尽量让其背对开阔场地;(二)对有一定危险性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先将其控制并进行检查,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盘间;(三)盘问时由一人主问,其他人员负责警戒,防止被盘查人或者其同伙的袭击。第八条盘查多名可疑人员时,民警应当责令所有被盘查人背对开阔场地,并在实施控制后,分别进行盘查。当盘查警力不足以有效控制被盘查人时,应当维持控制状态,立即报告,请求支援。第九条查验身份时,应当先查验身份证件并遵守下列规定:(一)查验证件防伪暗记和标识,判定证件的真伪;(二)查验证件内容,进行人、证对照;(三)注意被盘查人的反应,视具体情况让持证人自述证件内容,边问边查;(四)通过身份证识别仪器或者公安信息系统进行核对第十条对经过盘问,确认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嫌疑不能排除的,应当先对被盘查人依法进行人身检查,并进一步检查其携带物品。第十一条对可疑人员进行人身检查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有效控制被检查的嫌疑对象,在警戒人员的掩护下对其进行检查,防止自身受到攻击和伤害;(二)对女性进行人身检查,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可能危及检查民警人身安全或者直接危害公共安全的除外;盘问;(三)对拒绝接受检查的,民警可依法将其带回公安机关继续盘问(四)对可能携带凶器、武器或者爆炸物品的违法犯罪嫌疑人检查时,应当先检查其有无凶器、武器和爆炸物品,如有,则应当当场予以扣押,必要时,可以先依法使用约束性警械,然后进行检查;(五)责令被检查人伸开双臂高举过头,面向墙、车等,扶墙或者扶车站立,双脚分开尽量后移,民警站于其身后并将一只脚置于其双脚中间,迅速从被检查人的双手开始向下对衣领及身体各部位进行检查,特别注意腋下、腰部、裆部及双腿内侧等可能藏匿凶器或者武器的部位;(六)当盘查对象有异常举动时,民警应当及时发出警告,命令其停止动作并做好自身防范,可以依法视情使用警棍、催泪喷雾器及武器等予以制止。第十二条经盘査能确认是逃犯、通缉犯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民警应当立即使用约束性警械将其控制,移交办案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或者原羁押机关。第十三条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查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责令被检查人将物品放在适当位置,不得让其自行翻拿;(二)由一名民警负责检查物品,其他民警负责监控被检查人;(三)开启箱包时应当先仔细观察,注意避免接触有毒、爆炸、腐蚀、放射等危险物品;(四)按照自上而下顺序拿取物品,不得掏底取物或者将物品直接倒出;(五)对有声、有味的物品,应当谨慎拿取;(六)发现毒害性、爆炸性、腐蚀性、放射性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时,应当立即组织疏散现场人员,设置隔离带,封锁现场,及时报告,由专业人员进行排除;(七)对于需没收或者扣押的各类违禁物品,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及时上交有关部门;(八)避免损坏或者遗失财物。第十六条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当场盘问、检查后,不能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警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继续盘问:(一)被害人、证人控告或者指认其有犯罪行为的;(二)有正在实施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行为嫌疑的;(三)有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嫌疑且身份不明的;(四)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违反治安管理或者犯罪的赃物的。第十七条执行盘查任务的民警应当携带单警装备,每个盘查组应当携带手持电台及手持身份证识别仪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为盘查民警配备现场执法录音录像设备。民警执行设卡检查任务时,应当穿着防弹背心,戴防弹头盔;夜间视情穿着反光背心。盘查民警驾驶车辆上应当配备轻型冲锋枪、防弹衣、反光背心、防弹头盔、防毒面具、车载电台、停车示意牌、救生器材、急救药箱、搜索灯、强光手电、阻车路障、警戒带等装备。盘查卡点应当配置机动车辆、通讯工具、阻车路障、强光手电、警戒带、停车示意牌等装备器材,并视勤务需要配置防弹盾牌。”(二)处置过程中不同临战状态下的战术理念1.黄色临战状态应采取的反应模式治安盘查中的黄色临战状态是指警察在日常工作岗位上应保持的警戒状态,如派出所民警正在值班室值班、巡警正在路上巡逻等情形。这时候执法警察应在意识上对自身状态(如巡逻小组成员职责划分是否清晰;对队友和自身处置情况的能力是否自信;装备和警力是否具备应对一般情况的优势等)有充分的评估,对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心理戒备和研判能力。2.橙色临战状态应采取的反应模式治安盘查中的橙色临战状态是指执法警察正处于接处警中的状态,如派出所民警正在查询可疑对象、巡警正在盘查一名或者几名身份可疑人员等情形。这时候警方应评估敌我双方力量态势,自身装备是否占有优势,警力是否占有优势,对现场是否能够完全控制,是否还具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危险性,盘查对象的一举一动是否具有危险苗头,等等。要对盘查对象进行密切观察,观察其身上可能隐藏武器的部位有无明显隆起,其双手置于什么位置(是否暴露在外,或是放在身后、衣服口袋里),其脚步处于什么状态(准备进攻还是逃跑),其眼神是平和还是敌视,其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武器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根据盘查规范的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一条进行操作。即先把可疑对象带到光线较好、场地开阔、有依托或者容易得到支援的场地进行盘查,与被盘查人保持适当距离,尽量让其背对开阔场地。对有一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先将其控制并进行检查,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盘问。盘问时由一人主问,其他人员负责警戒,防止被盘查人或者其同伙袭击。3.红色临战状态应采取的反应模式治安盘查中的红色临战状态是指警察在盘查时遭遇盘查对象的突然反抗,现场状况演变成剧烈暴力对抗,有激烈的肢体或武力武器对抗,威胁到警察以及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全的危急情形。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第八条及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当盘查对象有异常举动时,民警应当及时发出警告,命令其停止动作并做好自身防范,可以依法视情使用警棍、催泪喷雾器及武器等予以制止。当盘查警力不足以有效控制被盘查人时,应当维持控制状态,立即报告,请求支援。与此同时,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七条第五项、第六项规定,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及时制止暴力犯罪。如果情形特别紧急,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第十项规定,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经警告无效,可以直接使用武器。4.黑色临战状态应采取的反应模式治安盘查中的黑色临战状态是指执法警察在经历与盘查对象的血肉拼搏后,因敌方力量明显优于我方力量,导致警察在对战中处于严重劣势,甚至出现被击倒、流血受伤,不能继续控制局面,或被对方控制,或暴力抗法分子逃逸等情形。此时,负伤民警首要任务是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以退为进,在报告上级后等待救援。实战中我们经常看到处于劣势的受伤民警仍以顽强的毅力作最后一拼,直至最终牺牲。这种精神虽可嘉,但在实战中要正确分析当时的情形,依情势而作决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只是为逃命而疯狂杀戮,负伤民警实在没必要以生命去拦截,因为这种做法既抓不住犯罪嫌疑人,又造成了自己无谓的牺牲。如果犯罪行为在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就有可能发生危害更大的暴力犯罪恶果时,那么执法民警是责无旁货地要继续履行职责的。治安盘查临战心理行为训练(一)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法,是在战术训练中授课教官以实战案例为题材,提供给培训学员相互研讨之用,以激励培训学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种教学方法。教官通过对学员展示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和思考,塑造学员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机,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思维能力以及心理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训练的特点是启发性、情景化、参与性,是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案例讨论法对警察心理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示范作用。一个典型的公安民警执法实战案例,通常是大量民警执法实战的“浓缩版”,承担训练的教官通过对“浓缩版”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参与临战心理训练的民警起到示范、教育、警示的作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成功的执法实战案例,其技能动作和战术应用成功之处,可以对参加心理训练的民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失败的执法实战案例,通过分析经验教训,也可以对受训民警起到警示作用。
二是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是一种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典型执法实战案例的内容情景、应对措施,会成为参训民警的暗示刺激源,案例中的正确操作措施会内化成受训民警的知识理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强化。
1.一般案例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事先选择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成功的,也包括出现重大失误的,均可入选到我们的案例素材库中。如下面这个案例:201×年6月8日晚8时许,A市某派出所驻所刑警中队小张接到情报,抢劫巨额现金后潜逃外地的李某已偷偷回到A县,正在县城电影院附近游荡。当时中队只有小张一人在值班,考虑同事正在休息,且犯罪嫌疑人李某个子很小,年轻气盛的小张决独自前往县城电影院抓捕李某。晚8时30分,换上便装的小张达电影院,经过秘密观察,小张发现李某正挤在观看露天电影的群里。一番思考后,小张决定使用锁喉擒敌技术抓捕李某。正当张走到李某后面准备动手抓捕时,李某回头看到小张,狡诈的李觉察到不妥便想快步走开,小张只好伸手拉住李某,这时李某从子口袋掏出一把弹簧刀捅在小张腹部,然后趁乱逃走。小张忍住伤痛掏出手枪却又因为周围群众太多不敢贸然射击,最后昏倒在地,经抢救后才转危为安。
根据上述案情,要求学员讨论:
1、本案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2、如果你是小张,你会如何行动?
3、请根据案情,制定一套抓捕方案。实战模拟训练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应用流行病学非概率抽样方法, 选择广州市580名在岗交通警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对交通警察工作、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统计, 根据专家意见形成广州市交通警察亚健康调查问卷, 包括个人基本情况, 亚健康的自我诊断, 亚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理影响因素, 及对亚健康的认知等共85项。
1.3 亚健康诊断标准
参考美国CDC亚健康诊断标准[3], 对调查问卷中亚健康自我诊断部分共20项内容进行评分, 20<分值<40为轻度亚健康, 40<分值<60为中度亚健康, 60<分值<80为重度亚健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字x检验、趋势X2检验和影响因素的危险性分析OR值的计算。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80份问卷, 回收问卷568份, 其中合格问卷530份, 有效回收率为91.4%, 见表1。
2.2 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交通警察的健康人数占27.4%, 亚健康人数占55.5%, 疾病人数占17.2%;女性交通警察的亚健康比例为59.5%, 男性交通警察为40.5%,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2, P<0.05) , 见表2。
2.3 不同年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 <30岁的交警亚健康发生率为19.0%, 30~39岁为41.8%, 40~49岁19.0%, ≥50岁为20.1%, 30~39岁交警亚健康发生率为所有年龄中最高的, 不同年龄组的亚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21.73, P<0.01) , 见表3。
例
例
2.4 不同学历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大专以下学历的交警亚健康比例最低, 为18.45%, 不同学历组的亚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x=13.71, P<0.05) , 见表4。
例
2.5 不同工种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 固定警的亚健康比例最高 (47.3%) , 其次为流动警 (29.6%) , 内勤警亚健康比例最低 (23.1%) 。不同工种的亚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16.93, P<0.01) , 见表5。
例
2.6 交警亚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影响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因素可归纳为心理因素、工作压力、个体行为等三方面。其中心理方面因素是以能对交通警察心理造成影响为入选标准, 是交通警察的个人主观感觉;工作压力方面因素包括所有与工作有关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感觉;个体行为方面因素是以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客观指标为入选标准。结果显示, 广州市交通警察的亚健康以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的相对危险性较高。如工作不愉快、感觉生活没意思、工作进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 见表6。
3 讨论
据统计, 我国人口中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其总人数超过9亿,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亚健康的主体人群正呈低龄化发展趋势[4,5]。交通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具有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负荷大等职业特点, 交通废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和眼部黏膜, 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加之高强度、超负荷的紧张精神状态及不良生活习惯, 都会增加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几率[6]。
3.1 亚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 交通警察亚健康发生率为55.5%, 高于广州其他职业人群 (44.7%) [1]。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些亚健康人群中, 有约1/5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 即处于疾病的边缘, 是今后干预和追踪的重点人群。以往的理论和调查多数认为, 40岁以后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7,8]。此次调查显示, 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 因而可以认为, 交通警察亚健康年龄前移。
3.2 不同群体亚健康
交通警察女性的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站在第一线的女交通警察要获得同男性相同的成绩则需要付出更多。因为她们面临更多的压力, 特别是40岁以前, 女性交通警察除了要承担繁重的任务以外, 在培育儿女、奉养老人、管理家庭、承担家务劳动等方面一般来说付出比男性多, 在此年龄阶段的女交通警察多数整天忙忙碌碌, 很少有闲暇时间调整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因此年轻交通警察, 特别是年轻女交通警察更应该成为亚健康预防的重点人群。
3.3 不同工种亚健康
内勤警亚健康比例比固定警和流动警更低, 外勤交通警察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一般职业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等原因导致了他们长时间处于粉尘、噪声、CO等的恶劣环境中[9], 给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 因此可通过采取轮换上岗等措施科学合理的安排执勤岗位, 可缓解和减轻交通警察的劳动强度。
3.4 亚健康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 如工作不愉快、感觉生活没意思、工作进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等方面问题对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交通警察工作有高负荷、高压力特点, 长期超负荷工作势必引起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 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调整和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 则会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者发展成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
目前研究认为, 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比具有理想血压者显著高[10]。而正常偏高血压者正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之一, 高血压属于教师的常见病, 因此, 教师更应注意经常检测自己的血压, 及时调整自己的亚健康状态, 以保持理想的血压, 提高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交通警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广州市580名在岗交通警察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调查问卷开展调查, 并进行字2检验、趋势字2检验和影响因素的危险性分析OR值计算。结果:广州市交通警察亚健康发生率为55.5%, 3039岁交通警察亚健康发生率为41.8%, 为所有年龄中最高;女性交通警察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交通警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结论:交通警察的亚健康状态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 提高交通警察整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交通警察,亚健康,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袁向东, 张熙, 鲁婧婧, 等.广州市部分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 (10) :1548-1550.
[2]郭美香.某省级机关国家公务员亚健康状态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12) :1715-1716.
[3]Jason L A, Torres-Harding S R, Taylor R R, 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1988 and 1994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 2001, 8 (4) :337-343.
[4]魏风江, 高伟, 刘俊, 等.天津市公务员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5) :589-591.
[5]常辉.列车乘务员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9) :20-22.
[6]王雪梅, 王萍, 徐莉.交警MDI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06, 16 (2) :97-98.
[7]赵瑞芹, 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 19 (1) :10-13.
[8]陈国元, 刘卫东, 杨磊.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0, 15 (2) :101-103.
[9]李富冉, 郭晓云, 张志东.某市外勤警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9 (3) :506-507.
警察选拔与心理训练研究述评 篇8
关键词:警官选拔;心理训练;警察文化;应激管理;综述
警察在职业生涯中要从事多种不同的任务,从管理公共交通、履行行政义务,到记录受害者与目击证人的口供、访谈嫌犯,甚至于一些隐蔽的任务。如果警察从事调查与侦查工作,他们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违法犯罪现象,如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财产犯罪、家庭暴力、强奸、谋杀,甚至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任务需要不同的能力与技能,而仅仅靠强有力的身体素质与一般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近四十年来,西方的警察心理学领域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警察适应新任务的核心技能,这集中体现于警察心理选拔、心理训练与应激对策、警察文化运用等方面。
一、警察选拔
建立强有力的警察队伍,警察的选拔是关键的第一步骤。西方警察的选拔已经从19世纪的注重身体素质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重,再向近三十年来开始的特别强调心理能力的方面转变。在此选拔过程中,职业心理学家与警察心理学家的参加是一个重要的标志。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首先系统地加入到警察的招募、选拔活动中,从智力测试到特定人格品质及行为模式的考查,以及之后的心理训练。由于其效果显著,其后不久,西欧国家也纷纷效仿这种心理选拔与训练的做法。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警察心理学家的工作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警察心理选拔与心理训练领域。
心理测试是心理选拔中的具体技术。心理测试就是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或其他心理技术探查特定个体的心理品质。什么类型的个体适合警察工作?优秀的警察有什么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在警察选拔中通过心理测试而探查的问题。虽然没有专门为警察心理选拔而设计的心理量表,但在实际工作与研究中,西方常用来进行警察心理选拔的心理测试方法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英华德人格调查表(IPI)等,它们各具有特定品质或特征的针对性。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测试心理品质的经典问卷,包括内—外向、神经质(稳定性)、精神质(社会性)与测谎四个分量表,也是最早运用于警察心理选拔测试的量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选拔中特别强调外向性、坚强性与低神经质(或高稳定性)作为优秀的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性[1]。后续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由于EPQ操作的简洁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及标准化分数而作为警察心理选拔测试工具的重要价值(Burbeck and Furnham, 1984)。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用于筛查心理障碍(包括10个临床量表与3个效度量表)。MMPI 在警察心理选拔中的作用是筛选出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障碍的个体(即临床诊断的价值,筛选出不适合做警察的个体),同时也可用于警察成员工作业绩预测(好业绩与坏业绩的预测因子)与业绩考核参照[2]。
英华德人格调查表(IPI)是专门为法律机构编制的用以鉴别人格与行为品质的量表(包括310个“对—错”项目、25个临床量表)。研究表明,由于其特定的法律领域设计,IPI对于警察选拔与业绩预测具有更好的可靠性与准确性(Detrick and Chibnull, 2002; Cochrance,2003)。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西方警察选拔的心理测试方面渐渐地更为成熟与标准化(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标准化水平)。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成果是英国国家警察计划(National Policing Plan,2005~2008)的实行。它规定了英国所有警察力量机构在招募警察时所必须执行的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以能力为基础的结构性访谈,数字与文字的逻辑推理测试,写作项目与人际互动项目。其中涉及到以下七项核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区与当事人的指向、尊重多样性、个体责任心、冷静性。
目前,心理测试在警察选拔中的运用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心理测试理论上的统一性问题。个体的心理品质是素质性的还是环境训练的结果,是稳定的还是塑造的,对于这些疑惑,可以用人格素质论、社会化理论及训练适应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观点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警察选拔中心理素质的测试稳定性与准确性的怀疑。与之相联系的另一问题是,在警察选拔中,作为警察及优秀警察必须具备的核心心理品质及其标准并不是非常明确,也没有完全得到警察选拔程序上的认可。也即,当前西方警察选拔中的核心心理品质的认定对于警察选拔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结论性标准[3]。这种不甚完善的状况还需要警察心理学家与警务工作者在研究与实务中经过更多的纵向研究与回顾性考查加以确信而建立统一、明确的标准。
二、警察心理训练
警察选拔只是成为合格警察的基础;科学的训练是造就合格与优秀警察的必要条件。所经历训练的角色与类型对于警察有效与高效地完成警务工作意义重大。
西方警察训练中,美国心理学家的加入较早,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介入,但系统地参加训练工作是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此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盛行及当时的美国犯罪形势紧张有密切的联系)。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心理学家在警察训练中担任指导角色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如英国伦敦的皇家警察训练计划(1982年)中心理学家为新招募警察设计的“个体意识训练”(HAT:human awareness training, 后改进为警察技能训练PST:police skills training)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与实践代表项目(Hollin,1989)。
西方各国警察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包括三大领域:人际间技能、自我意识(职业唤醒水平)与处理社区关系的能力。与之相配套的是训练中与训练后的评价(问卷与实务活动评价)。训练的时间包括集中训练期与见习期,大约15个月的时间。其中有两次前后对照比较的问卷式自我报告评价与阶段性的实务活动评价。英国个体意识训练(HAT)的研究表明,警察心理训练的现有成效主要体现于社交性焦虑水平的下降与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同时提示,警察心理训练应该着力加强在促进警察对于受害人的移情能力(同情心)、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唤醒水平等方面的成分训练(Horncastle, Bull, 1989,1994)。
当今西方在警察心理训练中的最新研究与实务成果是模拟训练与浸入式学习。模拟训练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旨在加强警察的心理素质与灵活有效的警务能力,通过模拟情境的反复练习、强化与修正而实现警务技能高效化的训练模式。在训练中不仅特别强调有效行为模式的练习、强化,而且注重有效行为与适当职业意识、合理认识决策与行为模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促使警察在复杂化的实战情景中能够灵活运用。如今,模拟训练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模拟多种警务情景,直观地实现逼真的训练。如此,一方面,可以大大地提高警察角色的塑造与侦查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地训练团队合作与决策训练能力。由于采用了训练信息的及时记录与互动技术,使得模拟方案要素的更新、及时准确地反馈与重新修正成为可能。如对谋杀、强奸、抢劫、纵火、劫持、危机谈判等不同犯罪类型案件的侦查技能的训练(模拟案件加上真实案件的模拟重现),能够较高效地实现特定警务人员相应技能的提升。而针对警察抗压力的坚强性与冷静性等核心心理品质的浸入式训练方案(immersive police training)则可以设计出高复杂性、高危机性与重复失败的训练方案(挫折方案),以造就警察在面对失败时的经验、体验(行为习惯化技术),掌握自我调节的心理策略、方法。另外,浸入式训练中的角色互换(甚至于警察角色与犯罪者、受害者角色的互换)与事后团体讨论中对具体情景技能的广泛质疑、交流探讨也能较好弥补模拟训练中的相对简单性困境。
三、警察应激与管理
应激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塞耶尔(H. Selye,1956)从生理学角度引入健康领后便一直受到健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心理学家都从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两个方面来理解、应用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通常区分为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与行为反应三个维度。警察作为特殊职业,应激的特殊性与高风险性使得警察心理应激的研究与应用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警察是公认的高危险职业。警察职业带来的高应激水平严重地威胁警察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工作效能,其中工作效能的降低表现为无法专心工作,甚至工作倦怠、放弃工作。
早期的警察应激研究是以生活事件量表(SRRS,Holmes, Rae,1967)为主要工具展开,主要考查警察经历的生活事件(43项)的状况及其对身心的影响力(健康的预测指标)。随后发展出针对警察特殊职业的应激关键事件量表,它包括警察生活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144项应激事件(Sewell, 1983)。显然,应激事件的针对性大大推动了警察应激的应用研究。
在此背景下,西方警察应激研究中提出了较有应用性、适应性的警察应激源二维度模式:内部—外部应激、任务指向—个体指向应激[4]。警察的外部应激源主要包括对于警察队伍或特定案件的公众负面意见、消极的新闻报道与对法院判决的不满意;警察的内部应激源主要涉及对训练与获得报酬的不满意;警察的任务指向应激源集中于警察局工作的性质,包括工作的危险性与开展调查、侦查的案件的类型(如调查儿童受虐案件的警察往往会引发较高水平的持续应激状态);警察个体指向的应激源主要包括警察对自我能力、培训、安全感与成就关注(Cooper,1982)。不同等级的警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不同的应激源:较高等级警察的应激主要指向工作负荷等任务压力,而较低等级的警察应激则主要涉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面临的危险事件(暴力伤害,或对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威胁);当被要求主观评价他们日常生活与工作面临的45种情景时,排列最高等级的应激是被恐怖分子劫为人质,而最低等级的应激是需要进入陌生人的家中进行调查(Gudjonsson, Adlam, 1983)。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应激源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于警察应激对警察人员及警察职业效能的影响力都给予很大的重视,由此开展了警察心理健康与应激对策的研究。
警察应激的管理可以在个体层面与机构层面上展开,但西方传统上倾向于强调机构层面对应激管理的作用;在实际作用上,机构层面的力量确实发挥着更为明确的功效。其中,警察职业应激管理方法中五项有效机构要素得到验证:应对应激的训练、得到上级警官的支持、更好地熟悉警务程序、改善警察机构与社区民众的关系与减少官僚机构的人为障碍等(Gudjonsson,1983,1989)。令研究者感到吃惊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的警察人员并没有认可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措施作为应激管理所起的作用。此与警察的特定文化紧密相联系,即西方警察文化中普遍存在“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是自己无能的表现”的意识(Miller,1995)。
西方警察应激管理得到广泛支持的理论模式是应激源二维度模式:警察的应激包括内部—外部应激、任务指向—个体指向应激,它们特定的工作任务与警察级别发挥着差异性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的警察应激管理的应用技术包括心理训练中对应激源预测力训练、对应激事件控制力训练,以及应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技术[5]。
心理训练中的应激源预测训练,是让警察了解警察活动中必然遇到的、具体的任务应激源、个体生活事件应激源,并从主体要素与主体外要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它们。这种事先(真实应激发生之前)获得的间接经验式、模拟式的心理准备,对于警察在任务与生活中遇到真实应激时产生的消极反应有较好的预防与缓冲作用。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应激事件的控制力训练,即警察人员系统地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与行为方式练习)在必然遇到的应激事件中应采取的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方式、技术,这些具体而针对性的应对方式、技术,通过简单而明确的心理方案(信念支持、行为反应与言语暗示三维指向)为应激反应提供预备方案。这些具体的应对方式包括来自心理应激管理中的应对方式的扩展与延伸:放松技术、换位思考技术、角色训练技术、时间与项目管理技术、情绪克制技术、冷静缓冲技术、头脑风暴技术、团队支持技术等。
警察应激管理中的心理干预技术是针对应激事件发生后(常常是危机的应激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心理干预技术,以及时防止、减小应激的消极反应后果。现在较为成熟的技术为危机事件应激倾诉(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经历灾难事件或者危机事件的警察当事人向警察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小组)自由而详细地汇报自己经历的事件细节、感受与自己的观点;由警察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小组对其呈现的或隐含的观点、体验与行为反应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指导。其作用包括经历创伤后的倾诉、关爱(心理支持)与风险评估、风险对策两大方面。实际证明,危机事件应激倾诉能够大大降低警察经历危机事件后的心理伤害,对于警察形成适应性的应激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帮助,并具有较长时间的心理免疫效果(对日后应激的正向引导作用)[6]。
四、警察文化影响力
警察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警察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工作任务的高危险性与以男性为主体的群体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坚强性、坚韧性的意志品质与“强烈的男子气概的精神”。这种传承而来的职业文化直接对警察成员的心理世界与行为模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坚强性特征的文化使得警察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在任务中勇敢地表现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氛围极大地推动着警察优良品质的形成。同时他们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警察团队的坚强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但是,当他们真实面对挫折或应激事件而引发消极应激反应时,“坚强的意志”使得他们不会在同事之间谈论与分享自己或同事的消极体验或者寻求帮助,因为这样做会被警察文化标定为“无能”“脆弱”“失败”。相应地,警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不会主动甚至于不意愿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Brown,2000;Ainsworth,2002)。即使在经历危机事件后被要求进行的应激倾诉(汇报与咨询)中,警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阻抗,这种来自警察文化作用下的强烈自我防御机制会严重地阻碍应激干预的进程与效果。这一情况在心理咨询的初期尤为明显。
研究表明,警察文化的这种双面性特征,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效果,它弥散在警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人格品质、行为模式的各个方面,而且警察文化的这种消极作用常常是以意识或者潜意识的方式发生的(Stephens,1997)。它需要在警察的心理训练与应激管理中加以注意,尤其注意其在应激干预中有意识地化解或减弱的消极的阻抗作用。如在警察文化中传递坚强性格与心理帮助之间的恰当关系(如“寻求帮助并不代表自我的无能与失败”),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对心理训练、工作效能及心理健康的价值。
五、小结
随着警察心理学家加入与心理学技术的运用,警察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项目。以人际技能、职业意识与特定心理品质为核心要素的心理训练项目正得到警察训练与实务的检验与逐步推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拟训练与浸入式学习对于特定的角色形成、技能练习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警察心理训练需要进一步与整体的警察训练程序、警察实务紧密配合;也需要探讨具有核心价值的心理品质在警察文化中的变化过程。
警察的高风险让警察成员经常性地面对应激事件,应激的心理干预体现出了心理对策与技术的重要性。其中总的趋势是渐渐放弃了深度的心理分析(如精神分析倾向的技术只是在少数的来访对象上运用),而选择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相结合的客观、务实技术。与此同时,特定犯罪类型或工作情境的应激与应激对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确认具有高效价值的策略与技术。
警察文化是特殊的影响力量,具有双面性。需要利用警察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培育积极的文化支持环境,如坚强性、坚韧性的品质,也需要面对警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改变一些不当的观点,消除“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是自己无能的表现”的错误观念,帮助警察认识到接纳警察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在警察职业中的必要性。
近四十年来,西方警察机构对心理学知识与技术越来越体现出开放的态度,在警察心理选拔、心理训练与心理干预等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警察心理学家与警察机构的合作,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知识、技术与警察实务、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是推动警察职业与警察心理学积极发展的智慧之道。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3-69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Bartol C R. Police psychology: Then ,now and beyond[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ur, 1996,23:70-89.
[2] Ainsworth P B. Psychology and policing[M]. Cullompton, Devon: Willan, 2002.
[3]Bull R, Horncastle P. Evaluation of police recruit training involving psychology[J].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1994,1:143-149.
[4]Toch H. Stree and Policing[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5] Brown J M, Campbell E A. Stress and policing: Sources and strategies[M]. Chichester: Wiley, 1994.
【交通警察心理健康】推荐阅读:
交通与交通拥挤06-22
交通计量与交通经济07-07
交通规划交通站点设置06-08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工程08-14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交通改善09-07
全国交通安全日交通安全主题作文10-01
城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07-09
全国交通安全日作文:交通安全小故事10-06
交通系统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活动总结12-08
交通管制和保通措施及交通事故应急预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