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2024-11-25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共14篇)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警察,作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群,其心理压力首当其冲。据抽样调查,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指数高于常人几十倍。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还会导致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因此,正视警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警察心理压力的含义

压力由英语“stress”一词翻译而来,也可理解为“应激”。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可简单定义为:因警察职业特点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身心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反应。警察工作是一项充斥着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因而也被称作“压力群体”。警察职业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警察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因此,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警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在现阶段,警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职业特征的影响。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它常使民警处于众多的矛盾、烦恼甚或危险之中。现阶段,警察的职责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工作量之大,是其他工作无法相比的,我国警察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公务员两年半。长年劳累、积劳成疾,是导致我国警察伤亡率及过劳死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人民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警察这一职业应该得到社会尊重和肯定。但事实却与之相反。纠其原因,一是警察队伍内部出现“害群之马”,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强拿硬要、与黑社会为伍等,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二是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过高。警察身着制服,头顶国徽,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义的象征。但是,老百姓认为警察应无所不能,特别是一些刑事案件,很复杂又缺少证据,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故难以破获。因此,警察就成为社会质疑和指责的对象。

3、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压力。我国公安机关工作任务重,民警晋升慢,特别是一线民警很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到退休仍是一个普通民警,无法实现自己晋升的愿望。这就导致其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外,民警作息时间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妻儿父母,导致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不能嫁给警察的十个理由”,真实揭示了警察工作的诸多艰辛。

4、来自经济待遇方面的压力。警察属于公务员系列,收入相对稳定。但是,如果将其收入与其职业的高风险、工作的高付出相比,就可发现这一群体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基本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不能落实,基层警察家庭经济状况普通拮据。经济压力并未因为警察职业的“三高”特点而远离这一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心灰意冷、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绩的消极态度。此外,因经济上的困境还可能使警察在各种诱惑面前产生剧烈的心理斗争,从而转化为另一种心理失衡。

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方式

从上看出,警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原因,笔者现提出以下缓解方式与对策:

1、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并通过适当的渠道疏导、宣泄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人们无法控制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却可以做到对压力的控制及反应程度。

2、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学会弹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化逆境为顺境,变压力为动力。所以,警察要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潇洒气概。无论何时只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上的事,就能放松自己,思维就会获得专心和清晰。

3、培养耐挫力,学会休息、放松自己。警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升华,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要给身体一个机会得以休息,让它从紧张中恢复过来,这是对付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安排好工作节奏,随时随地打个盹;当觉得身体肌肉绷得很紧时,做一些缓慢的伸展动作等。

4、加强情绪锻炼,平衡和享受生活,学会转移压力。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则其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整个机体就会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健康。因此,警察的情绪锻炼有时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要懂得平衡和享受生活并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当遇到挫折时,不妨寻找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以转移心中的紧张和郁闷,这样,心理压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5、提高警察待遇,给予人文关怀。经济困境系导致警察形成压力感和焦虑感的一大因子。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警察待遇,解决其因经济困境而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及不良反应,是缓解警察心理压力的现实和有效的措施。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警察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应该也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

6、建立警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加强心理健康保健与训练,降低警察个体心理压力的负反应。随着现代社会警察工作压力的增加,如何改善压力下的工作绩效,已不再是警察个人的问题了,公安管理部门需要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整合的压力训练模式——“压力暴露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个人或团队熟悉压力环境,改善个人或团体在某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

小结: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人民警察是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急先锋,没有人民警察冲锋在前,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人民大众的福祉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警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息息相关,正确和充分认识警察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是一件利于警察本身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事。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2

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在上世纪中叶, 就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 他认为压力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压力并不仅仅指这些事件或情境, 还包括个体在参与这些事件或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个体的认知与评价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而压力源是指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关于压力源的详细解释, 可以表述为: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刺激对人施以影响, 作为刺激被人感知了, 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到了, 一定会引起主观的评价, 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学业压力源是源于学习环境之中, 超出学习者应对能力范围的任何物理刺激和心理需求。从来源范围看, 学业压力源包括两大范畴, 一是内源性压力源, 如个体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 个体对学业活动的认识评价甚至期望等等;二是外源性压力源, 学习和学业活动中任何超过学生应对能力范围的刺激或事件, 都可能成为学业压力源。

一、学生心理压力源的主要特点

1. 学习压力是学生主要的压力源。

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人 (父母、老师、亲友等) 对自己的期望, 以及与同学间的竞争比较。通过把学习压力分成学习竞争压力与学习挫折压力两方面, 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挫折压力是他们最大的压力源, 这说明学生的受挫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学生所遭遇的压力源比较狭窄, 事件以较为细小者为主。

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学校里, 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内容比较单纯, 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 他们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其中师生关系是学生不容忽视的压力源。可能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方面有:老师素质低、修养差;老师能力差、教学水平低;老师不公平、偏心;受到老师侮辱性的批评或讽刺;与老师关系紧张。由此可见, 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 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在同伴交往方面,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在维护友谊的经验和能力上尚显不足, 争强好胜但自制力又较差, 容易因小事而闹矛盾。而且由于较为自卑和过度自尊敏感等特点, 容易将矛盾和纠纷的心理体验扩大化、持久化。因此, 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

二、心理压力源对学生的影响

压力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人感受的环境的要求超出了自己可以应对的能力, 或者已经威胁到自身的需要和动机。我们认为, 学业压力就是学习者对超出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到自身学业的内外环境要求的反应或感受。

1. 压力的成长效应。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压力是伴随他们发展的重要生活内容。对于理解青春期发展, 理解在更广泛的个体经验和社会影响的情境中促进发展, 理解个体经验和社会影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或导致烦恼与生活问题的历程, 压力概念是一个重要工具。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中, 系统探讨了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并把危机 (压力的显现) 与康复 (抗拒压力) 作为构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研究的组织工具。同时, 从生活压力变化和体验是源于青春期发展, 还是源于青少年生活压力方面, 来研究青少年的适应问题, 探索发展历程中的非常规性生活压力事件 (不同时间、不同个体发生的压力经历)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揭示调节压力反应的过程和影响压力效应的因素。

2. 压力的健康效应。

压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把压力分为正应激与烦恼两类。正应激表现的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 这种积极的正应激可以增强心理警觉, 导致高级认知与行为表现, 唤醒活动动机。而烦恼是具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体验的应激, 这种消极的、痛苦的应激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系统的消极反应效应。最有代表的是SELYE在《生活压力》一书中提出的“一般性适应综合症”。研究者以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生理反应为指标探索个体的压力反应。其中最多的是免疫系统, 20世纪80年代, 科学家创立了多学科构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 研究表明, 压力感受过高或过低, 会引发消极的生理反应异常, 如心率、血压、腺体分泌、代谢、皮电反应、睡眠等异常;也可能导致注意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焦虑、紧张、抑郁、恐惧、个人效能降低等心理异常, 以及行为退缩、行动迟缓、攻击性行为增加等行为障碍。

3. 压力的学业促进或阻碍效应。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何谓适度呢?首先,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 只有当个体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值为+0.5, 即设定的目标为中等难度, 使其感受到中等程度的压力, 才能更有效地激活或唤醒其心理活动, 激发成就动机,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其次, 压力感受是否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 即能否有效应对。最后, 是否对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构成威胁。

三、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策略

1. 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力求获得成就的倾向, 对人的学习、工作起着定向和推动作用, 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对学生来说, 成就动机首先可以激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再次可以帮助他们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 并不断得到强化, 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而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教师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作为学生心理指导的一个突破口, 使之成为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成就目标定向的培养之所以重要, 并非是因为它可以直接导致高的学业成绩, 而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多的监控, 提高学习的满意度, 缓解学业压力。根据成就目标理论, 具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更为完善的动机模式, 即焦虑水平适中, 成败归因正确, 愿意接受挑战性任务。

2. 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与承受力密切相关:一般说来, 意志品质强的人, 其承受力就强;反之, 意志品质软弱的人, 承受力也弱。所以, 我们必须加强意志品质, 以提高自己的承受力。众所周知, 意志品质有四种, 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所谓锻炼意志, 就是要培养这四种意志品质。在遇到挫折时, 意志力强的人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面对现实, 找出失败的原因, 施展所有的本领来对付困难, 善始善终地将计划执行到底, 直至目标实现。意志品质强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都较强, 并能将挫折进一步转化为促进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品质薄弱的人往往缺少信心和主见, 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力较差, 在遇到挫折时, 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 容易回避现实, 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而且还进一步降低自信心和降低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甚至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一个人具备了优良品质的意志, 就一定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压力。

3. 构建良性的教育环境

(1)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近年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去。一些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只是走形式, 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不能被及早发现。而教师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经验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 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解决。因此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内容和重点。与此同时, 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我教育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其健康良好的人格;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温暖学生受挫的心灵, 使之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2) 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尽管在一般情况下, 挫折总是与困难、失败、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等有关, 带有明显的消极气氛和色彩。但是, 适当或适量的挫折, 尤其是当我们正面积极地去应对挫折时, 挫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 挫折也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冲动性与破坏性, 如在课间大声喧哗, 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见解, 激动时敲课桌板凳等, 对班级的一些管理制度发表片面的、比较偏激的言论。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形成合适的期望水平, 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其次,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要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排解和疏导, 对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不断锻炼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使他们不至于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 能够对挫折保持良好适应。

参考文献

[1]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3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团体咨询

当前。由于国际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困难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主要以中小企业、民办企业为就业方向的高职生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更是首当其冲,其就业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团体咨询活动对缓解高职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方面有着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团体咨询引导高职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作好充分就业准备,以实现成功就业。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高职生心理压力大的主要表现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是指高职生对就业有明显的压力感,且这种压力感严重影响高职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高职生,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压抑、担忧、无助感和缺少安全感;行为上的易激动、行为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丧失学习热情、对生活没有信心、消极行为增多;生理上的失眠、头痛和肢体的疼痛。就业心理压力已成为困扰高职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现象在不同年级的学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首先,高职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心理压力。某高校一次新生心理调查中发现,就业压力不仅仅笼罩在毕业生身上,25%的新生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但不少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认为高职院校的学历文凭不高,不好就业。不少高职生入学后对是选择回去复读考取本科院校还是留下而犹豫不决,或把三年后升本作为奋斗目标。过重的学习压力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导致一些高职生在大一阶段就开始感到焦虑、迷茫,难以适应,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其次,“考证热”导致大二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大二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适应及专业学习教育后,基本能稳定下来,专心学习,积极攻考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但当前高职生热衷考各种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现象,同样折射出高职生在严峻和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所面l临的压力。有的高职生为了多渠道就业。把精力放在考取多门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上,这种竞争无形中也加大了其他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后,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尤为突出。一方面,高职毕业生要直面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接受用人单位的严格挑选。而他们在学历方面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高职生在大学期间投入教育成本较高,因而通过就业回收教育投资成本的心理期望值较大。一旦工作岗位不理想或工作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心理压力往往与日俱增。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加之近年高职院校激增,许多专业在学生入学时还是抢手专业,到学生毕业时却求职者众。成为垃圾专业,这也导致不少毕业生对前景感到迷惘困惑,进而怀疑自我。对就业陷入恐慌。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我国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求职年龄结构的变化,青年失业增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属于教育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学校和学历优势,就业就更加困难。

2主观因素。首先,部分高职生不能客观认识、评价自己,盲目乐观,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条件较好的大企业、国家机关、大单位。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其次,有的毕业生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在择业时随波逐流,缺乏自主性。最后,部分高职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应试技巧。这些不正确的择业心理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通畅。

二、开展团体咨询缓解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

缓解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开展团体咨询是一种较好且切实有效的行为方式。团体咨询一般由1—2名咨询师与若干名(10—20名)有类似心理问题或共同心理需求的咨询对象组成一个咨询小组,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促使组员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咨询强调咨询活动的互动效果。省时省力,活动效率高,形式灵活多样,活动丰富多彩,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侧重于解决诸如缓解情绪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交际技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团体咨询有着个别咨询所无法代替的优势。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认知偏差、缓解压力、提高交际技巧、增强自信的问题,开展团体咨询无疑是改善高职生不良就业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以完善高职生的自我认知,促使其构建合理的生涯规划

高职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应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构建合理的生涯规划。高职生新生阶段开始就应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适应范围以及胜任职业应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从而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为自己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高职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认识自我,构建合理生涯规划的良好时期。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来说,新生正处于探索阶段,这是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阶段。新生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可能出现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现象。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使高职新生在第一年顺利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与未来生涯的关系,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充实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例如,可开展“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这是一个帮助新生了解自己、寻找发展目标、主动规划未来、积极把握大学生活的团体咨询活动。该活动可招募学生自愿参加,组成一个20人左右团队,活动开展8周,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可设计团队建立、生涯觉察、自我探索、生涯兴趣、生涯技能、生涯规划、时间管理、生涯初步规划8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信心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對参加学生进行施测,活动结束后再测,活动开展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活动结束后再运用上述手段进行测评。团体咨询结束后教师的总的评估主要依据学生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自信心测试、焦

虑自评量表(SAS)前测和后测,学生的作业可作为有效补充。该活动在主题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成员的心理活动特征,生涯技能探索中应突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性,注意提升成员对自己和职业院校自信心。

(二)通过团体咨询活动可以指导高职生学会自我调适、放松心情,进而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求职阶段心理压力尤其大。高职生带着压力求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过大的心理压力又会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表现。其实在求职中,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职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的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针对毕业阶段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成功就业”的团体咨询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第一阶段,征集15—20名毕业生,向参加者介绍心理咨詢和团体咨询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次活动要采用的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人格因素测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参加活动的高职生进行前期测试。第二阶段,与参与咨询的学生制定活动目标及活动步骤,活动开展5~8周,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指导教师可制定就业探索、自画像、自我与职业需求、角色扮演一应聘、就业技能及心理探索、情绪放松训练、成功迈入社会等主题活动。第三阶段,实施后期测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感受,收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课后作业。第四阶段,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再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人格因素测量、焦虑自评量有(SAS)进行后期测试,并在活动中制作调查问卷,获取参与学生对咨询内容、成员关系、目标达到的意见,并参考团体成员的作业,以作为咨询有效的补充材料。该活动主题设计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成员就业取向的正确认知,建立合理的自我职业定位;培养成员有效的就业情绪调控。懂得合理宣泄,做情绪的主人;训练提高成员的求职应聘交际技巧,纠正不良的沟通方式,提高求职就业抗挫能力。

如何缓解职场的心理压力 篇4

职场心理压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躯体症状,会产生失眠、焦虑、多疑、胃口差等情况;第二阶段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表现为不愿意上班、无端请假、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第三阶段可能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如火气大、与人之间的矛盾多,甚至可能产生自残等倾向。因此,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作为职场中人应该考虑如何才能为自己减压,构筑健全的心理状态,不在竞争中输在心理环节上。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心理学家认为,你眼中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你作出的反应,不仅因为外部因素的引导,也是内心欲望驱使的结果。所以,缓解职场的压力需要有个良好的心态。

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篇5

心理压力主要是表现在总的来说对社会及生活竞争方面的三个压力,心理压力也就是精神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过多了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压力的,会削弱人的一些免疫系统从外界的一些致病因素。

1.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

2.换位思考认同法。

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试试换位思考。

3.音乐与生理保健法。

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些优美的音乐,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4.推移时间遗忘法。

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高考落榜生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篇6

杨冬林说,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落榜生。对这些同学,需要社会、家庭、老师都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因为他们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现在高考毕竟还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有很多学生对于高考成绩寄予很高的希望,特别是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旦发现考试的结果和理想的目标差别太大,这些人可能承受的心理痛苦非常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心理素质差一点的人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较极端的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每年高考后,总有一小部分人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杀,更多的承受高考落榜痛苦的人则出现抑郁状态,

有的同学会发生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不爱说话,不出门,生活很懒散,对前途不抱什么希望,心情很悲观。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7

睿智的庄子也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当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的时候, 他的技艺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当他拿黄金做赌注的时候, 他则往往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就是说, 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时, 心理就会紧张;而一紧张, 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也就是说由于做事过度用力或对某种得失过于倚重, 反而会将平时轻松可以做的事情弄糟了。

普遍存在心理紧张, 害怕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 心理压力太大。造成高考的心理紧张的因素很多, 大致有: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对躯体状况是过分强调的, 如《孝经》中说:“身体发夫,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我们的父母们倾向于过分注重和保护子女的身体, 而有意无意地抹杀了他们的意志, 易产生对父母的依赖。长期的依赖心理, 对个性的培养十分不利, 遇事易产生紧张、焦虑及不适。攀比、虚荣、好面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但也有少部分人出现攀比、好面子的心态, 特别是高三学生更为突出。家庭因素: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 较易满足子女们的要求, 淡化了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磨练, 逐渐形成无忧无虑、易于伸手的习惯。父母的个性特征对子女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争强好胜、又看不起他人、攀比、嫉妒、偏激等。社会因素:许多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可是为了孩子能上大学, 倾囊而出, 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 感到如不好好学习, 就对不起父母, 反而踏不下心来学习。同时, 排名次、争高低, 使学生们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 难免不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因素:人格素质较弱, 某些特性的偏异或过分突出, 如胆小, 依赖、易嫉妒、易记仇、固执、偏激等, 出现考前紧张焦虑者多。其社会适应能力差, 处事应变能力不足, 独立思考能力弱等人格特征也难很好地适应考试过程, 更不易接受失败的结果。

帮助学生超越自我, 促进学生挑战极限。对学生情况, 采取面对面的单个的具体分析,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找准自己的出发点, 确定切合实际的彼岸, 确立超飞的平台。经常找他们谈心, 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薄弱点,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当然, 这些工作全靠班主任去做是不够的, 还要任课老师的密切配合。

一、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 与任课教师共同确定转化对象

为转化点及转化对象的层次, 每次考试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成绩进行列表排队, 重点把前30名贴别是临界的踩线生的成绩单独加整理, 并将这些学生逐一与任课老师交流, 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真差还是偶尔失手;二是主要差在知识结构的哪一部分和哪一层次;三是某科差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找出症结,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症下药——要求相应学科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施以特别教育, 课堂上要对这部分学生检查提问, 注意观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课后跟踪给予个别辅导。

二、班主任协调各任课老师确定每一个转化对象的转化方案, 逐个制订, 确保每次考试都有提高

自古考场多冤魂。只有以一颗平常的心, 才能做到随遇而安, 成功时不轻狂, 失败时不沮丧气馁, 不心灰意冷。冷静处事, 是为人的素质体现, 也是情感的睿智反映。韩信肯受胯下之辱, 非但不是怯弱, 恰恰体现了他个人的冷静。即使受辱仍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 何况只是高考。

当你面对高考, 找个最舒服的位置躺着或者靠着, 闭上眼睛, 让全身放松, 开始在心中默默地把之前的成功体验像放电影似的在自己的头脑中过一遍, 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与喜悦之中, 充分体会那种身心愉快的感觉;然后再慢慢地睁开眼睛, 对着镜子, 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也可以慢慢地深深地吸气, 屏住数秒钟, 然后慢慢地呼气, 如此反复5~6次。同时, 想像宽阔的草原和海面等美好宽阔的场面, 每天可训练3~4次。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8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里的“压力”是指适度的心理压力,它对人的活动起激励、增效作用。但是,长期、过大的心理压力就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笔者在从事教师培训工作中,通过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当前,由于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过重,自我发展的机会较少:由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由于教育管理中的检查、评比过多以及信息闭塞、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过于沉重。如何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认知,学会放松,统筹安排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影响其态度和情绪。所以,笔者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时代要求的正确认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作为教师个人,只有调整认知,改变自我。认清形势,不断自主学习并接受培训,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对心理压力的正确认知。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对同样的环境和条件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教师缓解心理压力很重要,即:压力感大小关键取决于自己。第三,学会放松自我。心理压力一旦过大必然会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感,影响入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掌握放松自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对及时缓解心理压力非常有效。如:肢体动作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渐进性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等。可以到僻静空旷的场所放声大哭、喊叫或唱歌,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或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阅读幽默的笑话、漫画等并开怀大笑,等等。第四,统筹安排,解决工学矛盾。据调查,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培训,结果两头都想顾而又都照顾不周。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笔者建议教师平时注重通过校本研修的形式,见缝插针,抓紧时间自修。同时建议培训机构经常性地及时选派骨干人员下乡进行现场指导和帮扶,或利用周末和假期再办班集中培训。

二、坦然接受现实,建立家校联系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既然身在农村中小学,不管教育对象如何,家长素质怎么样,都要坦然接受之。否则,整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仅于事无补。反倒为自己徒添压力和烦恼,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建议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可利用春节前后的间隙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责任以及家长平时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请在外的家长每周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打个电话,询问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第二,教师平时可通过电话或通信方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共同商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进行教师队伍整合,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过重、发展机会较少造成的心理压力,笔者建议:第一,通过并校(小学低年级可保留教学班),节约一部分农村教师资源。第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样一方面可让身在农村的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亦可吸引城市教师下乡支教。第三,以优惠条件招聘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回乡任教。第四,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如:购买和订阅教师发展必需的书籍、报刊:为教师购置电脑,连线上网,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也能享受到与城市教师一样的自我追求和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进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四、直面现实,迎接挑战,磨炼意志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部的决定,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虽然条件差,课改困难多,但教师们要直面现实,然后通过改变自我的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适应新课改,勇于迎接挑战,自觉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为此,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性,增强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要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当然,也要克服轻举妄动和草率盲动。第三,要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第四,要坚信自己从事教师职业这个决定的正确性,并保持充沛精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克服各种内外部困难和干扰,不断学习新知,逐渐建构符合新课改精神和要求的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五、领导者要注意创设和谐环境

县、乡、校级领导要从管理层面上创设和谐环境,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具体地说,第一,领导要放下架子,深入教师群体,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第二,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品位。第三,不过多过滥地搞各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不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和奖惩教师的唯一标准。第四,领导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不偏袒,不挤兑。唯有如此,领导与教师才能上下一心,共育新人。

有效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 篇9

有效缓解高中生心理压力

爱学网编辑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应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人应该有点压力,正常程度以内的心理压力或适度焦虑,具有激励学习,指导行为方向的作用;适度的焦虑可使注意力集中,能促进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可使一个人的情绪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注意力涣散,思维清晰度降低,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把握住自己,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

化解学习压力有两大误区

现在,有的高中生以逃避的方法来缓解学习压力,主要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是想听听不进去,长此下去,知识失去连续性,给学习带来更大困难,当醒悟过来时,也难回到以前的良好状态。

另一种是,学生迷上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打电子游戏、上网。刚开始,还会因耽误学习时间而自责,但一想到听课有难度时,就想逃避。如此一来,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产生失眠、焦虑、厌食等状况,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应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整过度焦虑呢?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0

何一澜,黄端一,陈瑞蓉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面临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仅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一对一的个体咨询等途径来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扰,已经略显滞后。音乐是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音乐治疗比普通心理治疗带来的改变更明显,更易被学生接受。以音乐治疗对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音乐治疗在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压力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1

解决策略:这个时期应该回归基础知识和中低档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难题,并且要学会为自己打气。

每天早晨起床,到阳台大声喊:“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是最棒的!”喊完就会觉得自己充满斗志。对理想的大学目标要实际,这样才能用最正确的心态面对高考。

问题二:考试时紧张,总想去厕所

解决策略:适度紧张能唤起最好的应激状态,建议不用刻意追求不紧张,尽量规律地作息,让自己通过温书、做题等复习状态慢慢平静下来。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题,每天都有一个扎实的收获。

考试中可对自己进行暗示:“放松,一个题、一个题的完成”。如果还调整不好,不妨深呼吸,反复6次。这个办法在临发卷和考场躯体紧张时特别有效。总想去厕所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该去厕所就去,不被躯体反应所困扰,心理困惑反倒不强烈了。

问题三:看别人翻卷子就着急

解决策略: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你明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可见到此人时想不起来,过一段时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是舌尖现象;当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去做其他的事,过一会灵感到来,问题会马上得到解决,这是酝酿效应。

所以,当在考场上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做其他的题,回过头再做难题。别人翻卷子不一定是做得快,可能是不会做才翻来翻去的,要暗示自己:“我不会的别人也不会,别人不会的我可能会。”

问题四:总有“万一涂错卡”等杂念

解决策略:担心涂错答题卡的考生不在少数,从心理学来讲,人都有一种预期焦虑。考生应积极暗示自己:“小心一些、仔细一些就没有问题。”并在实际行动中解决这个担心,比如每一个大题完成后,立马检查核对一次,这样就算涂错也能马上察觉,也能降低“一定要预留10分钟检查”的焦虑心态。

问题五:担心高考前夜睡不好

解决策略:建议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早上床,到点该睡了就躺在那里,让自己浑身放松,什么都不想,舒服地躺着,可以在考前一两个星期,利用一些舒缓的音乐进行睡前放松训练,当你在这种放松环境中,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通过多阶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东莞市护士共827人。

1.2 调查内容

主要涉及运动目的、运动频度、心理健康状况。

1.3 具体方法

采用SPSS软件, 运用均值、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护士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 (见表1)

由表1可知, 健身美体是护士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 占39.30%;其次是娱乐、缓解压力、减肥、治病保健、陪伴家人、工作需要、社交及其他。如果把健身美体和治病保健归为增强体质目的、娱乐和缓解压力看作心理调适目的, 那么参加体育运动以心理调适为目的的比例要比以增强体质为目的高。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体育作为一种健心功能的运动正被人们运用和认可, 同时也显示护士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

2.2 参加体育运动的频度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见表2、3)

结果显示, 参加体育运动的护士心理压力小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护士, 且不同运动频度对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多重比较 (LSD方法) 进一步分析得知, 未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压力最大, 其次是每周3次或以上, 然后是不定时或偶尔参加, 每周运动1~2次的心理压力最小。未参加体育运动与每周运动1~2次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定时或偶尔参加体育运动与每周运动1次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每周运动1次与每周3次或以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综合来看, 参加体育运动的护士比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压力要小, 每周运动1~2次对缓解心理压力效果最好, 运动次数增多并不能有效缓解护士心理压力。

3 讨论

3.1 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的研究概况

关于运动对应激改善的可能机制主要有3种假说[2]: (1) 分散注意假说。认为紧张刺激的忽视能够引起情绪的改变, 运动后可使人注意集中在运动感觉体验上, 从而降低心理紧张度。 (2) 单胺假说。Morgan证实了脑部的神经递质, 如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5-羟色胺 (5-HT) 的水平与抑郁症有关。已有的证据表明, 脑中单胺类递质特别是NE和5-HT水平的改变可能在运动导致的情绪变化中起中介作用。 (3) 内啡肽释放假说。各种内啡肽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 这些内啡肽具有吗啡样作用, 即能减轻痛感并产生欣快感。而大量证据表明, 运动能促进人体B-End的释放, 从而降低痛觉、提高精神状态。

衣雪洁在关于体育运动研究的综述中也表明[3], Farrell等发现健康志愿者以40%VO2max强度运动40~80min, 心理紧张水平下降, 感到高兴和欣快感;Mclnman等对锻炼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 发现其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下降, 而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

3.2 体育运动、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查显示, 运动目的和频度对心理压力有显著影响。只要参加体育运动, 心理压力水平都比不运动者低。表明参加体育运动能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 而每周运动1~2次能显著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心理压力增大, 心理健康水平就减弱;心理压力减缓, 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所以, 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4 建议

调查显示, 体育运动虽能减轻心理压力, 但并非强度与数量越大、越多越好, 科学的体育运动才能真正缓解压力、促进健康。特别是护理人员每天处于高压力、高应激、高疲劳状态下, 应根据自身职业特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才能真正强健身心。

4.1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由于护士在工作中站立、行走的时间较长, 下肢活动、承重时间长, 且要处理的应激事件多, 所以应参加放松类的运动项目, 如散步、慢跑、柔软体操、慢游泳、瑜伽等;不宜进行氧耗大、运动强、激烈的运动, 如有氧搏击操、篮球等, 因为这些运动对腰腹、关节的冲击力大, 且每个动作迅猛、爆发力强, 对护士已经疲惫的身心来说有损而无益。

4.2 运动时注意事项

护理工作强度大、易身心疲惫, 所以运动要依据个人情况而定。例如, 根据季节和环境调整运动, 在过热和严寒的气候下要相对降低运动强度;运动后避免立即洗热水澡;穿宽松、舒适、透气的衣服, 穿运动鞋;饭后和空腹时不作剧烈运动。另外, 还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应每周进行1~2次适当的体育运动。

4.3 护士运动中的心理

不少护士遇到压力、烦恼时才选择参加体育运动来排解不愉快的情绪。但带着太大的压力或不良情绪进行体育运动, 不仅起不到减压作用, 反而会导致精神紧张、身体疲劳, 且由于思绪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易出现运动损伤等意外。另外, 护士为急于消除不良情绪, 往往刻意选择大运动量的、激烈的运动项目, 这不仅排解不了压力, 还会加重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吕树庭,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3

[摘要]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上升,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绝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焦虑、压抑等就业心理压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根源

“心理压力”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而形成的持续紧张的综合心理状态,它的产生取决于压力源及个体意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是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困境时产生的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压力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给人才需求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及扩大招生规模,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2.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观自信,对未来满怀憧憬,都怀有很高的期望。而面对“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现实,大学生的高期望与现实社会的低接纳容易产生矛盾,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3.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狭隘,追求的就业目标也过于集中。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没有与时俱进,片面追求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城市环境,更多地看好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去。这样导致在大城市、大企业的人才过剩,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却人才不足,也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

4.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相对不充足,造成部分学生素质下降。尽管不少院校都三年尽量完成四年的学习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到大四都忙着找工作,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性技能培养训练,导致实际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源于各种因素,但是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大学生本身如何认知压力来源。大学生想要减轻就业心理压力,就必须靠自身不懈努力改变对当前就业困境的认知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抓住机遇需要把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若过高估计自己,会错失良机。大学生要冷静面对现实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安心踏实工作。同时也要看到

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代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未来的就业环境,避免只看眼前利益而产生盲目恐慌心理。调整好就业心态,积极主动争取各种机会,乐观又谨慎地抓住机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大学生个人努力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培养合理恰当的就业期望值,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将大学生本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调整好就业心态到中小城市、农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第三,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将个人就业目标及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确保提高就业成功几率。

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客观清楚地分析环境,正确选择未来职业,积极采取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难障碍,最终实现美好的理想。大学四年是学生不断地探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大学生要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全面了解社会和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刻苦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就业的挑战性,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正视自己的劳动者身份,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环境。大学生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平和放松的心态从容面对就业。大学生也要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历练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乐观自信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篇14

1、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代理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

(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

(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

(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

[2]关淑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减释策略[J].成才之路,2008(19).

[3]朱小茼,李建明,牛春娟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5).

上一篇:县人防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