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

2024-06-07

心理压力(精选12篇)

心理压力 篇1

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员工在不到半年内, 接连发生的跳楼自杀系列事件不仅引起世界舆论的轰动, 也引起我国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客观地说, 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就是人们心理状态的健康与否。正因为如此, 深圳市卫生管理部门专门派出30多名心理医生和医疗队进驻富士康, 对1400余名员工开展评估筛查,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援活动, 以加强对企业员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力度, 同时计划为企业培训200~300名心理咨询师。

事实上, 不仅仅是那些在富士康的打工者, 就是坐在宽敞的办公楼里的办公族, 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志

1989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界定,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 只有当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同时健全时, 才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标准, 它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如知恩、感恩、报恩、懂得珍惜、懂付出、计较少、放得下)

4.在学习和工作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判断自我心理失衡的方法

心理失衡最明显的表现为:情绪焦虑、不安、紧张、担忧、抑郁、变化无常。因此, 如果您最近感觉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什么心理病, 不妨照着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自我检查:

1.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 焦虑、烦躁, 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2.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 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3.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4.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 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5.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6.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 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 人前是否感到自卑, 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等。

值得提醒的是,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 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 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 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 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一定时间, 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在3至6个月以上。如果上述表现在强度和时间上也符合标准的话, 那意味着你已进入心理失衡状态, 急需尽快地释放心理压力。

释放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压力、焦虑已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且症状已明显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时, 就应该积极寻求减压、消除烦恼的妥善方法。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打瞌睡。打小瞌睡可恢复精力, 如果在一天的工作空隙中打个盹, 对身体和工作大有裨益。

2.肢体运动。有规律地运动一下或按摩下身体, 这种方法可有效调剂紧张神经, 起到放松心情效果。

3.转移思维。时刻想着工作或前途问题, 会使大脑更加紧张, 对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此时你不妨想想你所喜欢的事, 事实证明, 转移注意力可激发大脑神经的活力。

4.培养兴趣。兴趣是生活不断运转的原动力, 长年劳累的生活压力会让人身心疲惫, 创造力下降。此时, 你可以去打打桌球或欣赏一下轻音乐等。

5.摆脱常规。做一些平常很少做的事情和动作, 比如清晨起床, 可用平时不习惯用的左手刷牙, 有空的时候可以跳跳绳、踢踢毽子。

6.洗澡并唱歌。热水澡可让人舒缓心理上的疲劳, 而且水份又可以让肌肤恢复润泽和放松, 使人处于平和的状态。这时你不妨高歌一曲, 让优美的音乐释放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7.做呼吸运动。慢慢吸气, 屏气十秒钟, 然后呼气, 重复数次。或仰面平躺闭目, 吸气, 腹部鼓气, 然后呼气, 腹部收缩, 最后放松, 恢复原状。稍休息几秒钟后再做, 重复数次, 减压效果很好。

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在生活或工作上, 如果遇到烦心的事, 自己要尽量化解, 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乐观的心态。当你遇到烦心事的时候, 你不妨想想以下三句话:

第一句: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要对自己说“不要紧”, 因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第二句:算了吧。生活中有许多事, 可能您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 结果就不重要了。

第三句: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几天, 总有晴天的时候。所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坚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 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使自己的生活工作更上一层楼。生活是一杯越品越有味的茶, 只要你用心去品味, 总会发现有许多方法可以减去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心理压力 篇2

家长通常都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很严、期望很高。有的家长甚至恶语相逼:“你考不上XX大学,就不要进这个家了!”还有的家长以过分关心施压的方法,陪孩子挑灯夜战,买各种补品、送各种礼物,想着这样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到时候考个好大学。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原本不轻松的心理又要载上一份“温柔”的压力。

2、学习计划难以实现

很多同学在高三复习冲刺阶段都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但是却没有根据自身能力出发,制定了自己难以完成的学习计划,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执行。因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并不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且与老师的复习安排也不协调一致;辛苦制定的计划却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影响了复习的进度,高考一天天地逼近,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3、升学的担忧

高考的激烈竞争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因为高考学生都有升学的渴望,希望自己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他们把高考当成了人生唯一的出路,认为高考胜利,就是人生赢家;高考失败,则前途一片黯然。这就是考生对高考失败的担忧,而导致了内心的不安,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篇3

那么,如何来减轻心理压力呢?

首先要确定各种生活变化对人产生的心理压力的具体数值。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霍尔姆斯调查了5000名被试者,制定了“心理压力量表”,以生活单位的变化来衡量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状况。

霍尔姆斯发现,如果人在一年中由生活单位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压力的总分达到150~199分,便会构成轻微程度的生活冲击波,37%的人的健康会受到影响,总分达到2 OO~300,50%的人能体验到健康的变化,总分超过300,80%的人都会病倒。但不论心理压力是多么大,总还有一部分人能够承受得住。人的不同的适应能力对于减轻心理压力,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外研究者提出过不少措施和建议。如塞利尔主张用适度的紧张来抵制心理压力。威尔斯和英格利西提出八条劝诚等等。综合有关研究,以下几种方法可能较为有效。

自我宣泄自己采取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方式将内心困扰发泄出来。、、有人失恋后,奋笔疾书,倾诉自己的痛苦,写完后就轻松多了。有人爱妻亡故,痛哭一场,内心也就好受多了。日本有些工厂,在车间放着厂长、经理的塑料像,工人如果对厂长、经理有意见,就把怨情发泄到塑料像上去,然后正常上班,结果工厂产量大幅度上升。

请人疏导在国外可以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治疗:我们有了困扰,不满、痛苦等心理压力时,也可以去找朋友、同事,说出自己的心事,请他们开导开导。)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旁人“点拨”几句,往往会使人“茅塞顿开”。在有情绪障碍时,老是一个人在考虑我该怎么办”,不如还请别人指教“你应当怎么办”更为恰当。总之,有了心事,不宜窝在心头,“在肚子里打官司”。否则,独自闷想,怨气郁积,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代偿迁移即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不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折,使产生心理压力的情境迁移。比如当你与人生气后,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戏,当你家庭有什么不幸时,与其在家里呆着,不如去看电影、小说,从艺术形象中,你感到他们的不幸与自己相似或更有甚者,内心的痛苦也就减轻了许多,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转而去同情挂念艺术对象的不幸逃遇。

确立崇高的理想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比没有精神支柱的人更能经受不幸。贝多芬由于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能忍受经济贫困,精神孤独、失恋,耳聋等命运的无情打击。张海迪由于对生活充满着信心,身残志不残。有的心理学家强调“知足常乐”,我们认为更应强调“常乐于不足”,即要终生不断地追求。

心理压力 篇4

应对,也称为应付,Folkman和Lazarus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判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为自己带来负担,甚至超出自己拥有的资源时,他为处理这种交互作用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3]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4]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同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压力测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辽宁省各大高校在校生320人。其中,师范生120人,理科生50人,文科生59人,工科生53人,另外38人的专业为医学。

本文将心理压力分为学业、就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经济、成就需要、爱情婚姻7个方面的压力,将压力应对机制分为成熟型、自恋型、神经症型和不成熟型四种,探究高校学生心理压力

1.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是参考有关成人心理压力、青少年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编制而成的,调查了解被试者的自然情况、学校情况,包括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经济、成就需要、爱情婚姻7个方面的压力。预测时,采用α信度系数分析法,总问卷的α信度为0.86,本问卷中设计了一个让被试者主观评价自己的心理压力状况的选项,并以此作为效标效度,其相关系数为0.54;另外再设计了让被试者填写自身压力源的题目,以此作为分问卷的效度,其相关系数为0.75,最后请本专业专家作评定,看该问卷是否具有较好内容效度。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身心健康压力、经济压力、成就需要压力、爱情婚姻压力的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1,0.65,0.74,0.82,0.54,0.53和0.64。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填答方式记分,选项从“1=压力很大”“2=压力较大”“3=有些压力”“4=有点压力”到“5=没有压力”,其中有9题采用反向计分。

2. 高校学生压力应对方式问卷

该问卷用于测查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策略,其中有4个反向计分的题目,问卷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各题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

二、测试分析

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问卷指导语,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要求填写问卷。发放问卷320份,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核审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回收294份,回收率为91.9%。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结果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其中数值越大,表明该方面心理压力越小。

2. 高校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结果

高校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其中数值越大,表明被试者越倾向于采用该种类型的压力应对机制。

3.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结果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结果见表3,其中数值表示心理压力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系数。

三、结论

从心理压力的分布状况来看,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是最大的,而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压力是最小的。各种心理压力之间差异十分显著(F=54.33,P<0.001);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经济、爱情婚姻方面的压力(P<0.001)其次是成就需要、经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压力。这与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中让被试者填写自身压力源的结果(88.7%的被试压力源包括就业,65.4%的被试压力源包括学业)相符合。

从压力应对方式的分布状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理智对待。对表2进行One-Way ANOVA单因素变量分析可得:各种应对方式之间差异显著(F=82.23,p<0.001),多重比较Tamhane的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在成熟型应对机制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自恋型应对机制的得分显著高于神经症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机制。

注:★p<0.05,★★p<0.01,★★★p<0.001

从心理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结果来看,高校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成熟型应对机制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及爱情婚姻方面压力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可推测:①采用成熟型应对机制的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爱情婚姻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小;②采用自恋型应对方式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大;③采用神经症型应对机制的学生在就业、身心健康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大;④采用不成熟型应对机制的学生在人际关系、经济、成就需要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大。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成熟型应对机制与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爱情婚姻方面的压力呈显著线性关系;自恋型应对机制与就业压力呈显著线性关系;不成熟型应对机制与人际关系、成就需要方面的压力呈显著线性关系,与经济压力则呈边缘显著的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Lazarus R.S.,Folkman S.Str(?)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 Pub Co,1984.

[2]杨廷忠,黄汉腾.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9),24.

[3]Folkman S.,Lazarus R.S.Gruen RJ.et al.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03).

心理压力调查 篇5

近一段时间,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屡屡出现,看其原因,千奇百怪。深入一探,大家都明白是心理承受不了压力。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宏观上来说,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迁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微观上来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而误入歧途。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往往与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纠缠在一起。他们旺盛的精力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当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强,如果发展不当,也会变得盲目自信,偏激执拗。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于是乎,诸多自杀出现了。

现在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仅仅是治疗,有些方法只是说说,效果不大。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那就是压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练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的模式应从补救为主转化为发展性为主;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内容应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广泛采用;执行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要提供大学生

要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社会系统往往会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制度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秩序和稳定。大学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阀制度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稳定和健康发展。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除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专家给出如是观点。我个人认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不能一概而论。要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从早做起。具体构想如下:

在大学生进校时,学校应该进行性格分析测试,对每一名大学生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资料库。测试方法不要是统一做什么测试题之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就在前半学期内一对一通过谈话和平时观察来建立数据。对每一个人应在不同时段有相应的数据和资料。

有了资料库后,应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在不同时候留心该时期可能出问题的人。这不只是一个挂名的班委,在固定时间应有一份报告交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处,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这不仅仅是几个讲座就可以完事的。心理老师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能更好的了解学生。

学校还应安排一些人多亲近一些孤僻的人,学生党员能很好的胜任这个工作。

再加上专家的观点,相信能减少自杀的现象。

心理压力小测试 篇6

★测试说明:

以下2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画“√”;“偶尔”是,画“△”;“完全没有”,画“×”。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噩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个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兴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错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比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4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5~8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9~15分。你在心理方面可能有了一些障碍,应找朋友、老师或家长进行沟通疏导。

(4)16~20分。亮黄牌,有可能心里压力比较大,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5)21分以上。亮红牌,由于复习期间压力太大,致使精神紧张,所以建议适当放松,可以选择一项自己

喜欢的运动或活动,释放压力,舒缓情绪。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参加考试。

心理压力 篇7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裁判员在面对压力时其心理反应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 认知方面。在赛场上, 裁判员面临巨大压力时, 知觉范围变窄, 注意力会大大降低。压力还会影响裁判员的记忆, 干扰裁判员的问题解决、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并以刻板、僵直的思考方式取代较有创意的思考。

第二, 情绪方面。巨大的压力下, 裁判员往往会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如紧张、焦虑、失望、沮丧、愤怒、不安等会干扰其的临场思考能力, 降低反应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严重的还会影响裁判员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

第三, 行为方面。中度压力会妨碍身体各部位复杂行为的协调性, 造成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 使个体无法调和环境的要求。裁判员如果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不能解除, 还会降低他对比赛环境的敏感性, 使其动作对比赛环境无法适应。

二、体育裁判员心理压力的来源———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使裁判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概括起来, 对裁判员临场执法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赛场环境和气氛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政治性、社会性愈显突出, 体育的商业价值和功利因素更加浓重。体育竞赛中的攻击性行为和体育暴力, 已成为困扰和阻碍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难题。在比赛场上, 教练员的出言不逊、运动员之间的争执、语言及拳脚相加、现场转播、记者的言论、解说的偏向, 尤其是被现场所渲染的疯狂观众, 这种赛场气氛使裁判员感到所面临的工作非常困难。

2、裁判工作的复杂性

在比赛中, 有很多现象处在临界状态和不明显的情况下, 裁判员的判定就有个选择的过程, 要有一个合理的隐性尺度。裁判员选择判断和评价的尺度既要为广大观众、教练员和运动员理解乃至形成共识, 又要前后保持一致。参赛者的争胜心态及观众的倾向心理, 常常会不满于裁判员判定结果, 并迁怒于裁判员, 更增加了裁判员的心理压力。

3、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

近年来, 许多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都进行了修改。虽然制定的新条款内容更趋合理, 但给比赛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新的比赛规律。比如排球, 新规则采取每球得分制, 比赛使用了自由防守人, 发球擦网有效等, 这样比赛时间缩短, 比赛节奏明显加快, 比赛的强度和难度大。

三、体育裁判员面临压力的自我心理调适

体育裁判员在面对各种压力时, 如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不仅能提高其裁判执法水平, 而且有助于维护其身心健康。以下介绍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策略。

1、运用积极认知, 形成“压力免疫”

在应付压力之前, 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 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 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 裁判员要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作积极的控制和评价, 形成对压力情境的理智反应, 从而避免单纯依靠个体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最后, 个体要把学会的这种积极认知方法和控制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压力情境之中, 经过压力免疫的人, 面临压力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反应。

2、善于调节情绪, 摆脱环境的负面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 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在赛前、赛中裁判员可采用活动调节法、暗示调节法、表情调节法和呼吸调节法等, 来渲泄情绪或转移注意, 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从而减轻环境因素的不可控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3、树立威信, 提高裁判工作质量

威信高的裁判员执法时, 容易获得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的信任、理解和尊重。一个裁判员要建立全面、较高的威信, 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要求裁判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坚持公正执法, 为人师表, 加强业务学习和训练, 重视规则的学习, 理解和弄清规则的精神实质, 同时要创造条件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裁判工作, 通过实践, 不断提高裁判水平。体能是裁判员执法的物质基础, 因此要求裁判员要加强身体训练, 保持充沛的体力, 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对体育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的可能应激源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压力对体育裁判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所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裁判员应付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 进而促进裁判员的身心健康, 提高裁判执法水平。

关键词:体育裁判员,心理压力,应激源,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张百振:《体育竞赛裁判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1-72。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552。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81-86。

[4]李仪:《足球裁判员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体育与科学》, 2001 (4) :45-46。

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 篇8

如今, 公务员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人们眼里, 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 所以报考公务员的人很多, 有时一个名额会有数百人报名。可“风光在外”的公务人员并不好当, 实际上, 公务员的心理压力远大于常人。

最近, 浙江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在余杭区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试点工作, 对公务员心理问题和促进措施等进行专门研究, 寻找公务员心理压力大的根源,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在试点中,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表明, 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心理疾病患者中, 公务员约占10%, 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多。

另据调查发现, 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 领导干部排在首位, 其中2/3是男性, 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等, 在40岁左右的人群中尤为突出。

调查发现, 由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特殊性, 陷于心理困境中的公务员人数趋多, 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公务员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心理失衡、人际困难、成功焦虑和工作倦怠等。其中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 公务员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

调查表明, 公务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以工作负荷、住房、社会不理解、职业发展问题等为主, 其中以工作负荷最为明显。

总体来看, 公务员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显著低于常人水平, 公务员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调查也发现, 公务员在处理压力事件时, 整体能采用解决问题、合理化的成熟应对方式, 但也有采用自责、幻想和退缩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公务员产生压力后缺乏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 没有人会在情绪不佳时找心理咨询师, 18%的人选择自己单独解决。只有8%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 会去找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心病”成因

通过深入调查,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发现, 以下五大原因是导致公务员心理压力增大的因素:

公共性的特殊职业要求, 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 维护公共利益, 必然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 保持公共性。但现实中,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

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认为, “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 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就不可避免。

理性的“官僚制”要求, 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公务员不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政府和国家, 一言一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 这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因此, 公务员给人的印象是循规蹈矩、刻板、僵化、不近人情, 这并不是公务员自己所希望的。

在某种意义上, 公共行政是在以牺牲公务员的个性和自由, 来换取整个“官僚制”的理性与规范。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存在, 也就不奇怪了。

重大公共责任, 与公务员有限的个人能力的冲突。公务员在身兼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 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 改变现状, 为民众谋福, 但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的冲突, 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

激烈的群体竞争加大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当今的政府部门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波接一波, 大批精英进驻政府部门, 公务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 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 个人成就的焦虑, 未来的忧愁等等, 纠结在心中, 难以排解。

心理疏导渠道的缺乏加剧公务员心理困境。有了心理问题, 就应当及时宣泄和疏导, 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出路。

然而,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受到关注的很少, 这方面的研究极端缺乏, 关于公务员心理疏导渠道少之又少。

“心病”要用“心丸”医

虽然公务人员的“心病”有其职业上的独特性, 但作为心理疾病, 与其他各种人群的“心病”有许多共性。学习一些心理知识, 运用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 保持身心健康, 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

有关专家从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角度, 提出了一些公务员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也有的学者从临床上指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并提出了健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强化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把心理休闲提上生活日程、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具体的公务员心理保健方法和途径。

内心焦虑时的应对方法

内心焦虑是我们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群, 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或心理问题, 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解决办法:

听其自然。首先要确信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残缺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的断臂被世人称为“完美的美”就是例子。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顺其自然, 做完就不再想它, 不再评价它了。

如果老是想有东西忘了带, 就别带它好了;如果担心门没锁好, 就没锁好算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症状会慢慢消除。

宣泄。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 如, 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 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长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 尽情地发泄出来。说出自己的恐惧, 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 也就缓解了紧张。

转移注意力。当出现焦虑症状时, 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 尽快脱离现实症状, 摆脱痛苦。

不做完美主义者。内心焦虑, 常常失眠的人, 常常有完美主义性格。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 我们可以尽力把该做好的事做好, 但每个人都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

多参加文体活动。从事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 可以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单调、乏味, 减少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让生活充实起来, 就会减轻症状的干扰, 恐惧和焦虑也会逐渐减轻。

失眠时的调适方法

保持有规律的睡眠, 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这里要遵守几个原则:有睡意的时候才躺下睡觉;如果在床上毫无睡意就立即起床, 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论夜间你睡多长时间, 都要按时起床;白天不能卧床, 不能反复叙说昨晚睡眠情况;睡前消除对睡眠的过分担心, 对良好的睡眠, 要有足够的信心。

减少焦虑。焦虑是不良睡眠的大敌, 有焦虑时, 要静下心来, 分析这些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并从中找到应对方法, 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能解决, 就要主动找心理医生解决问题。

夜间睡眠忌看表。如果失眠已经发生, 就不要老是看表, 自己有多少时间没有睡觉了, 这样反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失眠。

做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除非老是做噩梦, 要找医生外, 向心理专家请教, 获得有关睡眠机理、梦境产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按专家制定的行为控制原理去做。

调查实例

在杭州市余杭区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试点工作, 帮助解开了一些“心病”的例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特介绍以下两例。

副局长偷藏安眠药

赵民 (化名) 是余杭区某机关的副局级干部, 40岁出头, 身材高大, 前途光明。然而, 去年11月, 他在单位领导的陪同下, 找到了心理医生。

原来, 最近半年多, 他的情绪突然变得十分低落, 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以前抽烟、喝酒都行, 现在碰都不碰;以前喜欢摄影, 半年来却没摸过相机。晚上辗转难眠, 凌晨一两点就醒了。

工作状态更是一塌糊涂:时常对着墙壁发呆, 领导交代的任务“嗯嗯”几声后就没下文, 对同事则爱理不理。由于他性格偏内向, 因而妻子虽然很担心, 却也没去过问。

心理医生对他说十句话, 他基本只能回答一句, 声音也十分低沉。谈话间, 他多次感慨:“活着真没意思, 还不如死了算了。”

情绪低落、行动缓慢、思维迟钝, 加上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多, 医生认为, 赵民应该是得了抑郁症。医生了解到, 他工作压力大, 在单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由于他性格偏内向不会找人倾诉, 久而久之, 心理上出了问题。

于是, 医生一方面对他进行药物治疗, 一方面给他做了8次心理辅导, 调整他的认知。两个月后, 他又变得开朗也爱笑了。后来, 他的妻子专门上门来感谢心理医生。原来, 她也无意中发现, 赵民在家里偷偷藏了两瓶安定片。这些药片是他分多次看病时配的, 准备想不开时服用。

此例说明, 当你出现心理问题, 自己又不能化解时, 要求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他们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你走出困境。

所以, 在面对压力事件处理中, 不能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要建立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情绪不佳时需要及时求助心理专业人员。

拆迁办干部只想报仇

张海 (化名) 是余杭区某乡镇拆迁办干部, 30多岁, 平时主要的工作是巡查农村的违法建筑。

去年10月, 他在某村发现一处非法占地的房屋, 拍照留底后交给了执法部门。不久, 该房屋被执法人员拆除。但由于他之前拍照时, 被房子主人看到了。于是, 房子主人便迁怒于他, 纠集了几个村民将他暴打一顿。

张海多处受伤, 被送进医院。此后他突然性情大变, 原本老实巴交的他, 见人便摆出一副要和人打架的样子, 大声嚷嚷着要报仇, 情绪十分激动。单位给他一笔经济补偿, 他不买账;家人好言相劝, 也没有一点效果。

万般无奈之下, 家人陪着他去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发现, 张海表情僵硬, 说话满是火药味, 便给他做了一次心理测试。结果显示, 他内心的敌对情绪非常高, 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如果这种报复情绪再不能得到宣泄, 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 心理专家特地把张海带进了一间宣泄室。宣泄室里摆放着橡皮人、沙袋、缓冲墙、充气球等各种发泄用具。

努力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篇9

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 因此,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

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改善教师的社会形象

教师的职业荣辱感是同其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低、自身贡献的大小和博得信赖的程度等价、同步的。

社会应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舆论氛围。教师的工作和社会密切相关, 教师的工作直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过来社会又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制约的作用。社会的理解和关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剂良药, 能保障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社会在对教师提出角色需求的同时, 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 理解身为教师的难处。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健康健全的教育工作者。全社会都不能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都必须尽力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状态。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职业活动中树立生命成长意识。目前, 教师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教书的工具, 无自我意识地按照社会的伦理规范去从事职业活动, 导致了自我利益的消解, 缺少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缺乏自我塑造的主动性, 忽视了职业活动对自我的价值——生命成长的实现。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能忽视自身存在的意义, 应通过职业活动满足自身的需要, 寻求职业活动中人的尺度, 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手段。

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 切实解决教师的医疗、职称、住房等实际问题, 努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的经济地位低, 不仅表现为工资收入较少, 而且还表现为福利待遇较差。尽管现在住房已经实行商品化、货币化, 但靠教师个人是难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把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摆到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由党政领导亲自抓, 把教师住房的建设纳入基建规划, 确定多方承担教师住房建设投资的机制, 实行多方承担教师住房建设资金, 应该是可行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各方面还应通力合作, 努力解除教师诸如医疗保健差、子女就业难、家境困窘、夫妻分居等后顾之忧, 对教师政治上关心培养、业务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怀照顾, 从总体上促使教师健康成长。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教师经济收入的提高关键是钱。没有钱, 就不可能提高教师经济收入。钱从何处来, 一靠制度, 二靠增收, 三靠节流。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不从制度建设入手, 制定有关政策法规, 是无法从根本上、总体上解决问题的。因此, 要把改善管理体制、精减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资待遇结合起来, 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制, 改革校内分配制度, 这样既优化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使教师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即所谓的开源节流。

了解教师的需求, 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学校领导应该了解每个教师的需求, 包括兴趣、情感信念、世界观等的状况, 并力图通过多种形式, 借用客观的积极因素, 坚持知人善任、各得其所、发挥所长。学校应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软环境。学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 学校管理要切切实实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化的特点,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善管理观念, 学校领导应加强与广大教师的沟通与联系, 建立良好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 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渴望了解新知识, 出去学习交流的愿望, 使教师都有出去交流、学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在制度上, 引进合理的、公平的竞争机制, 不要搞幕后交易。

硬环境。学校要拿出必要的资金, 购置健身娱乐设备、器材, 重视教师的体育锻炼, 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 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改善领导作风, 维护教师的威信

学校领导应当竭力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领导要自觉维护教师的威信, 尽量避免和克服形形色色的主观武断、专横跋扈的做法。要多关心体贴教师, 作为教师的直接领导者, 要多关心下属, 充分地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关心教师的疾苦。学校领导的理解与信任, 很大程度上能让教师感觉到温暖和被重视, 帮助教师克服出现心理疾病。

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推行人性化管理。学校要研究制定既对教师没有太大压力, 而又能达到准确考核教师的工作、激发工作热情的考核制度, 要充分考虑肯定教师的成绩和教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 包括非学习方面的工作成绩。制定考核制度的宗旨要定位为“激励+考核”, 即既要能考查教师的工作成绩, 又要能为每一个教师加油打气。

教师自己要注意心理健康的调适

教师是施教的,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自己的健康管理、注意营养。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的职业特殊, 要备课、批改作业, 要读书、查资料、写文章, 许多工作在8小时之外完成, 睡眠不足, 劳心费力;甚至有的教师不吃早餐, 空腹工作。这些大大伤害了教师的健康, 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节奏, 合理饮食, 提高效率, 达到最佳状态。

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家庭是人生小憩的港湾, 幸福的家庭是不幸和灾难降临时的支柱, 也是教师面对诸多心理困境的良药。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 幸福的婚姻, 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

正确认识自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 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的评价, 相信自己的能力, 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要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 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 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 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 由己及人, 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 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将自己融于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是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 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 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对上级, 可以理解领导工作;对同事, 可以经常沟通, 为别人的成就真心喝彩。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对自己的家人、同事、朋友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 他们不仅善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 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 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 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 而且还善于与同事、家长, 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学会自娱自乐。“娱乐是一剂良药”, 可以缓解人的寂寞、孤独、烦闷、忧郁心境的压抑, 使人心情开朗, 轻松安定, 精力充沛, 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因此要不断扩大生活的圈子, 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 比如征战几十年的老将军成了书法家、数学教师可以写宋文学家的编年史等。多方面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 自会成就一个人高雅的气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的不良情绪。

积极进取, 寻求新的工作体验。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 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 把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 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结语

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 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 才能适者生存。总之, 心理教育是21世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这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相信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教师心理素质必然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修订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6].朱滢:《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7].孟庆茂:《实验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重视程度现状

在当前很过高校中, 已形成并运行着较为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校方的重视, 而相对来说, 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还比较低, 也还没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是套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事实上,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特点与本科生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年级研究生实际状况不尽相同, 心理压力来源也不完全相同, 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特点, 采取相应针对性举措, 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 研究生压力的研究较本科生相比显得不够,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韩勇 (2006) 研究发现, 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在就业和婚恋方面体验到更多的压力, 理工类研究生要比文科类研究生在学业上体验到更多的压力, 而在就业方面压力则较小, 已婚研究生比未婚研究生在就业、经济和家庭等多个维度都体验到更多的压力, 来自农村的研究生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相比, 在就业、经济和家庭三个方面都体验到更大的压力。

二、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研究生, 是拥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青年, 但是高学历不等同于高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引发心理问题的事件屡次发生, 轻则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重则危害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然而, 研究生不同年级环境不同, 压力来源有所差异, 也提醒教育工作者, 更多关注研究生群体, 针对研究生实际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

1.差压力

研究生在本科期间, 大多是班级或年级的佼佼者, 入校后, 发现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巨大的落差易造成自我否定感, 也有的研究生, 存在理想主义思维, 对新学校期望较高, 若学校不能达到预期,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失落感和抑郁情绪, 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 可能会因为专业实际与期望的落差, 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 对未来产生质疑。

2.经济压力

研究生已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普遍希望经济独立的完成学业, 但是, 对于本科考研或仅有很短工作经历的研究生, 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还不能满足生活学习开支, 仍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 形成了研究生既想要减轻家庭负担, 又不能完全脱离家庭经济支持的矛盾, 尤其是自费的研究生和来自贫困地区的研究生,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对于已婚的研究生, 上有老人需要赡养, 下有子女需要抚养, 脱岗读书又切断了经济来源, 经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

3.适应压力

在学习方面,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相比, 有较大差异, 不再只是跟随老师学习大量基础知识, 而是要学习和掌握科研创新能力, 自己主导科研, 在所学专业领域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 若学习、科研规划不明确, 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在生活方面, 长期远离家乡, 与家人不能团聚,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有的研究生将大多的精力投放到网络中去, 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上交友、网上购物, 网络成为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途径。

(二) 二年级研究生心理压力

1.交往压力

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室或实验室度过, 班级成员之间较少沟通, 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 使得他们大部分时间埋头科研, 没有太多的兴趣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部分研究生, 由于来自农村或者经贫困地区, 经济条件较差,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愈发的喜欢独处, 他们遇到困难, 很少求助他人或者其他机构, 心里话无人可以诉说, 选择自己承担, 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 也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对人际交往的无措和紧张, 更加影响着研究生与同学, 导师的关系。

2.情感压力

研究生中还有部分男未娶, 女未嫁的大龄青年, 经济、学习或就业的压力, 使得他们无暇顾及个人情感问题, 情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一方面迫于家长亲戚的压力, 着急结束单身, 另一方面, 条件过于苛刻, 自身的优越感, 也过分在乎对方的学历, 收入, 家庭背景等。还有的研究生, 感情方面的挫折, 使其不能走出阴霾, 总处于精神低迷的状态。

3.家庭压力

每一个研究生, 都是家庭未来的希望, 家长往往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态。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家庭, 寄希望于子女学有所成之后, 在城市扎稳脚跟, 因此寄予他们较高的期望, 鞭策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追求成功的同时, 使一部分研究生忽视了自我真实感受和需求, 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 而只能感到诸多的压力无从排解, 长期下去就会因此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 若自己不知道怎样调整, 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三) 毕业班研究生压力来源

1.毕业压力

研究生除了学习课程之外, 还要承担科研课题, 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考试过关难、科研出成果难、论文发表也难, 少数同学无法适应紧张的课业压力或自己的科研成果达不到学校毕业标准, 会使得其愈发难以适应课业和科研的压力, 更加难以胜任科研和学习的任务, 如果不能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 就拿不到学位, 找不到好工作, 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 都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等。

2.就业压力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学生涌入高校, 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受到传统择业观的影响, 多数研究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 工资待遇丰厚, 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 但是, 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 这无疑增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更多用人单位倾向于录用男生, 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不公的就业待遇更加大了她们的就业压力。

3.健康压力

研究生在读期间, 将大量的经历投入在科研和学习中, 较少到室外参加体育运动, 同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已不适应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尤其是已婚的研究生, 很多已经步入中年, 常年缺少体育锻炼, 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更难以承受科研以及学习的压力。

综上所述,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 不同阶段有着鲜明的特征, 研究生毕业后, 大部分直接进入社会, 他们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深入了解研究生群体, 摒弃“高学历=高心理素质”的认知。针对他们独有的特征, 及时调整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研究综述, 高校讲坛, 2010, 11.

[2]李小琴.论当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技信息, 2010, 18.

[3]刘朋, 石磊, 刘蓉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法制与社会, 2010, 7 (下) .

心理压力的自我测试 篇11

1. 经常患感冒,且不易治愈。

2. 常有手脚发冷的情形。

3. 手掌和腋下常出汗。

4.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苦闷窒息感。

5. 时有心脏悸动现象。

6. 有胸痛情况发生。

7. 有头重感或头脑不清醒的昏沉感。

8. 眼睛很容易疲劳。

9. 有鼻塞现象。

10. 有头晕眼花的情形发生。

11. 站立時有发晕的情形。

12. 有耳鸣的现象。

13. 口腔内有破裂或溃烂情形发生。

14. 经常喉痛。

15. 舌头上出现白苔。

16. 面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却毫无食欲。

17. 常觉得吃下的东西像沉积在胃里。

18. 有腹部发胀、疼痛感觉,而且常下痢、便秘。

19. 肩部很容易坚硬酸痛。

20. 背部和腰经常疼痛。

21. 疲劳感不易解除。

22. 有体重减轻的现象。

23. 稍微做一点事就马上感到很疲劳。

24. 早上经常有起不来的倦怠感。

25. 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做事。

26. 睡眠不好。

27. 睡觉时经常做梦。

28. 在深夜突然醒来时不易继续再睡着。

29. 与人交际应酬变得很不起劲。

30. 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会生气,而且时有不安的情形发生。

心理压力 篇12

笔者选取西安市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各一所部分应届学生作为测试对象。为防止影响考生心情,同时基于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的原理,重点高中学生在考后第四日来校测试,普通中学学生在考后第二日来校测试。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63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男女比例基本一致。

本次测试采用压力困扰量表(梁宝勇与蔡颖版)及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量表中文版)测试学生在考试前的压力情况及心理弹性情况。测试内容包含躯体化、焦虑、 攻击、抑郁、力量、韧性、乐观等方面。压力情况的考察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试采取评分法,即被试者直接判定自身的压力感受并确定压力值。间接测量通过对比师长对考生的期望值与考生的实际能力评分之间的差异,来计算考生的心理压力值。这种测量方法借鉴了Lind与Theorelld的测量方法。考生本人按照上述的评分法评价教师与家长对其的平均期望值,同时邀请老师对该生的能力进行评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二者合并,组成该考生的能力评分。上述两个评分的差值称为不和谐指数,该指数越大,证明考生有着越大的压力。

本文采取SPSS11.5进行结果分析。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压力与不和谐指数有着正向的相关关系,而与心理弹性呈现负相关规律。其次,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不和谐指数与心理弹性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预测压力困扰的状况。为了更好的研究主观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调节作用的分析。调节作用分析结果证明了心理弹性与不和谐指数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是可以成为调节压力的变量。具体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的相关关系分析

根据上文的调查分析,压力困扰在很大程度上与被试者压力的承受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应届生来说,升学考试的压力程度将会为其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由于主观压力感受主要针对被试者的个人感受进行测量,不和谐指数则针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压力进行测量。因此,二者的分析结果有一定差距。但从侧面印证了心理弹性会影响人对压力的主管感受这一结论,并有力的证明了压力是客观与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面临同样的客观压力时,将会受到更小的影响,发生更小的压力困扰。这一结论与国内外一直以来的研究成果并无显著差异。但根据本次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压力源即心理刺激与压力反应并无直接的联系,在二者中间通常有认知评价、应对策略及社会因素等作为调节。同时,本次调查也确定了心理弹性在外界环境压力下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的缓冲作用。心理弹性较高的被试者将在同等的压力弹性下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自主保护。

三、结语

应届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而研究其与心理弹性和压力困扰的关系,不论在心理学领域还是在教育学领域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了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的结论。但是,本文并没有得出超负荷与低负荷状态下对于压力困扰的影响。期望其余学者的后续研究,能将此类问题尽快解决,并有着更加准确、科学的结论。

摘要:本文采用压力量表与自评量尺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利用SSPS11.5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心理弹性能够对压力困扰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对压力应激反应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的结论。

上一篇:纸本阅读下一篇: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