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调查(精选7篇)
心理压力调查 篇1
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解决方案构想
近一段时间,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屡屡出现,看其原因,千奇百怪。深入一探,大家都明白是心理承受不了压力。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宏观上来说,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迁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微观上来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而误入歧途。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往往与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纠缠在一起。他们旺盛的精力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当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强,如果发展不当,也会变得盲目自信,偏激执拗。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于是乎,诸多自杀出现了。
现在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仅仅是治疗,有些方法只是说说,效果不大。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那就是压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练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的模式应从补救为主转化为发展性为主;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内容应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广泛采用;执行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要提供大学生
要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社会系统往往会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制度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秩序和稳定。大学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阀制度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稳定和健康发展。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除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专家给出如是观点。我个人认为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不能一概而论。要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从早做起。具体构想如下:
在大学生进校时,学校应该进行性格分析测试,对每一名大学生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资料库。测试方法不要是统一做什么测试题之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就在前半学期内一对一通过谈话和平时观察来建立数据。对每一个人应在不同时段有相应的数据和资料。
有了资料库后,应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在不同时候留心该时期可能出问题的人。这不只是一个挂名的班委,在固定时间应有一份报告交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处,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这不仅仅是几个讲座就可以完事的。心理老师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能更好的了解学生。
学校还应安排一些人多亲近一些孤僻的人,学生党员能很好的胜任这个工作。
再加上专家的观点,相信能减少自杀的现象。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昭示了大学生自杀是国家的损失。为中华之崛起,不光要是读书,更是要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压力调查 篇2
如今, 公务员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 在人们眼里, 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丰厚, 所以报考公务员的人很多, 有时一个名额会有数百人报名。可“风光在外”的公务人员并不好当, 实际上, 公务员的心理压力远大于常人。
最近, 浙江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在余杭区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试点工作, 对公务员心理问题和促进措施等进行专门研究, 寻找公务员心理压力大的根源, 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在试点中,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规模的调查。调查表明, 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心理疾病患者中, 公务员约占10%, 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多。
另据调查发现, 在心理健康问题最多的人群中, 领导干部排在首位, 其中2/3是男性, 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等, 在40岁左右的人群中尤为突出。
调查发现, 由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特殊性, 陷于心理困境中的公务员人数趋多, 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公务员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心理失衡、人际困难、成功焦虑和工作倦怠等。其中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 公务员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
调查表明, 公务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以工作负荷、住房、社会不理解、职业发展问题等为主, 其中以工作负荷最为明显。
总体来看, 公务员的生活质量状况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显著低于常人水平, 公务员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调查也发现, 公务员在处理压力事件时, 整体能采用解决问题、合理化的成熟应对方式, 但也有采用自责、幻想和退缩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公务员产生压力后缺乏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 没有人会在情绪不佳时找心理咨询师, 18%的人选择自己单独解决。只有8%的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 会去找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心病”成因
通过深入调查,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发现, 以下五大原因是导致公务员心理压力增大的因素:
公共性的特殊职业要求, 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 维护公共利益, 必然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 保持公共性。但现实中,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
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认为, “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 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就不可避免。
理性的“官僚制”要求, 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公务员不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政府和国家, 一言一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 这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因此, 公务员给人的印象是循规蹈矩、刻板、僵化、不近人情, 这并不是公务员自己所希望的。
在某种意义上, 公共行政是在以牺牲公务员的个性和自由, 来换取整个“官僚制”的理性与规范。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存在, 也就不奇怪了。
重大公共责任, 与公务员有限的个人能力的冲突。公务员在身兼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 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 改变现状, 为民众谋福, 但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的冲突, 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
激烈的群体竞争加大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当今的政府部门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波接一波, 大批精英进驻政府部门, 公务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 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 个人成就的焦虑, 未来的忧愁等等, 纠结在心中, 难以排解。
心理疏导渠道的缺乏加剧公务员心理困境。有了心理问题, 就应当及时宣泄和疏导, 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出路。
然而,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受到关注的很少, 这方面的研究极端缺乏, 关于公务员心理疏导渠道少之又少。
“心病”要用“心丸”医
虽然公务人员的“心病”有其职业上的独特性, 但作为心理疾病, 与其他各种人群的“心病”有许多共性。学习一些心理知识, 运用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 保持身心健康, 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
有关专家从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角度, 提出了一些公务员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也有的学者从临床上指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并提出了健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强化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把心理休闲提上生活日程、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具体的公务员心理保健方法和途径。
内心焦虑时的应对方法
内心焦虑是我们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群, 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或心理问题, 专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解决办法:
听其自然。首先要确信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残缺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的断臂被世人称为“完美的美”就是例子。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顺其自然, 做完就不再想它, 不再评价它了。
如果老是想有东西忘了带, 就别带它好了;如果担心门没锁好, 就没锁好算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症状会慢慢消除。
宣泄。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 如, 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 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长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 尽情地发泄出来。说出自己的恐惧, 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 也就缓解了紧张。
转移注意力。当出现焦虑症状时, 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 尽快脱离现实症状, 摆脱痛苦。
不做完美主义者。内心焦虑, 常常失眠的人, 常常有完美主义性格。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 我们可以尽力把该做好的事做好, 但每个人都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
多参加文体活动。从事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 可以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单调、乏味, 减少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让生活充实起来, 就会减轻症状的干扰, 恐惧和焦虑也会逐渐减轻。
失眠时的调适方法
保持有规律的睡眠, 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这里要遵守几个原则:有睡意的时候才躺下睡觉;如果在床上毫无睡意就立即起床, 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论夜间你睡多长时间, 都要按时起床;白天不能卧床, 不能反复叙说昨晚睡眠情况;睡前消除对睡眠的过分担心, 对良好的睡眠, 要有足够的信心。
减少焦虑。焦虑是不良睡眠的大敌, 有焦虑时, 要静下心来, 分析这些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并从中找到应对方法, 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不能解决, 就要主动找心理医生解决问题。
夜间睡眠忌看表。如果失眠已经发生, 就不要老是看表, 自己有多少时间没有睡觉了, 这样反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失眠。
做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除非老是做噩梦, 要找医生外, 向心理专家请教, 获得有关睡眠机理、梦境产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按专家制定的行为控制原理去做。
调查实例
在杭州市余杭区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试点工作, 帮助解开了一些“心病”的例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特介绍以下两例。
副局长偷藏安眠药
赵民 (化名) 是余杭区某机关的副局级干部, 40岁出头, 身材高大, 前途光明。然而, 去年11月, 他在单位领导的陪同下, 找到了心理医生。
原来, 最近半年多, 他的情绪突然变得十分低落, 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以前抽烟、喝酒都行, 现在碰都不碰;以前喜欢摄影, 半年来却没摸过相机。晚上辗转难眠, 凌晨一两点就醒了。
工作状态更是一塌糊涂:时常对着墙壁发呆, 领导交代的任务“嗯嗯”几声后就没下文, 对同事则爱理不理。由于他性格偏内向, 因而妻子虽然很担心, 却也没去过问。
心理医生对他说十句话, 他基本只能回答一句, 声音也十分低沉。谈话间, 他多次感慨:“活着真没意思, 还不如死了算了。”
情绪低落、行动缓慢、思维迟钝, 加上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半年多, 医生认为, 赵民应该是得了抑郁症。医生了解到, 他工作压力大, 在单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由于他性格偏内向不会找人倾诉, 久而久之, 心理上出了问题。
于是, 医生一方面对他进行药物治疗, 一方面给他做了8次心理辅导, 调整他的认知。两个月后, 他又变得开朗也爱笑了。后来, 他的妻子专门上门来感谢心理医生。原来, 她也无意中发现, 赵民在家里偷偷藏了两瓶安定片。这些药片是他分多次看病时配的, 准备想不开时服用。
此例说明, 当你出现心理问题, 自己又不能化解时, 要求助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他们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你走出困境。
所以, 在面对压力事件处理中, 不能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要建立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情绪不佳时需要及时求助心理专业人员。
拆迁办干部只想报仇
张海 (化名) 是余杭区某乡镇拆迁办干部, 30多岁, 平时主要的工作是巡查农村的违法建筑。
去年10月, 他在某村发现一处非法占地的房屋, 拍照留底后交给了执法部门。不久, 该房屋被执法人员拆除。但由于他之前拍照时, 被房子主人看到了。于是, 房子主人便迁怒于他, 纠集了几个村民将他暴打一顿。
张海多处受伤, 被送进医院。此后他突然性情大变, 原本老实巴交的他, 见人便摆出一副要和人打架的样子, 大声嚷嚷着要报仇, 情绪十分激动。单位给他一笔经济补偿, 他不买账;家人好言相劝, 也没有一点效果。
万般无奈之下, 家人陪着他去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发现, 张海表情僵硬, 说话满是火药味, 便给他做了一次心理测试。结果显示, 他内心的敌对情绪非常高, 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如果这种报复情绪再不能得到宣泄, 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 心理专家特地把张海带进了一间宣泄室。宣泄室里摆放着橡皮人、沙袋、缓冲墙、充气球等各种发泄用具。
公务员心理压力调查 篇3
2007年9月8日,中国第一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网CEO徐培基带领专家队伍飞赴温州市龙湾区,为当地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出发前,心理专家对当地公务员身心健康状况和职业心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53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认为工作机械化,“累,心力交瘁”,还有40%倦怠感明显;只有10%认为激情依旧,目标明确。
此前,由广东团省委实施,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等机构承担的首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
“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公务员生活是否已成历史?随着对公务员职位竞争激烈化,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是否正在激增之中?如果公务员职位曾经因稳定而颇具吸引力,那么稳定的代价是否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得起?政府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压力症候群
据媒体报道,贵阳市某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因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为扭转印象而不断给自己加压,却渐渐患上失眠的症状,长期靠安眠药帮助睡眠,半年下来,失眠没治好,还患上中度抑郁症。
不可否认的是,公务员队伍中感到压力的人数逐渐增多。通过访谈得知,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压力是一直存在的,不是你和别人说了,发泄出来就不存在的,当公务员就是要耐得住。”(女,25岁,河北省,普通科员)
首先,压抑心理占首位。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有比较强的无奈感和压抑感,抱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尤其令公务员们感到疑惑的是,自己各种能力都不错,为什么一直不能被提拔。
“我经常觉得压抑,想和别人说一说,但别人都觉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根本不理解。”(女,26岁,安徽省,普通科员)
“前面排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男,30岁,江西省,副科)
其次,“怕被领导批评”的焦虑心理,以及机械化的“超负荷运转”,常使情绪失之焦躁;而人际关系产生的不安心理也导致压力感。有的认为“机关人事很复杂,大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的认为人际关系比业绩更重要,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和“私人小团体”关系的精力支出大,私下里常有诸如“想应酬,又烦应酬”等抱怨。
调查发现,分配不公的失衡心理是又一压力来源。由于各种制度尚不够完善,分配不公问题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同在政府部门,有的是清水衙门,有的是财大气粗,造成了一些公务员心理失衡。
心理咨询行不通?
有人提出,为了缓解公务员压力,应该像国外政府机构一样,在政府机关配备心理咨询部。然而,公务员心理咨询专家徐培基表示,目前有些机关单位尚未意识到公务员的心理问题,更遑论此。他曾联系过重庆市内4家机关单位,作免费心理辅导,其中3家单位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另一家单位要求改为礼仪培训。
“从心理咨询本身讲,也不适合在机关配置专职,因为咨询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禁忌,就是不给熟人、同事、亲属作咨询。在机关设置咨询师,为谁咨询呢?同事之间很难保证敞开心扉,暴露私密。”(华夏心理论坛某网友)
“如果配了心理专职,归口是党委、工会还是团委呢?其实党、工、团已经在干着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了。最多,心理咨询师可以定期给这些人培训。”(职场心理论坛某网友)
由于公务员个体综合素质比较高,其内心活动往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为复杂和丰富。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标准,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挫折,就意味着对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的否定,出现心理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忍为善德的传统文化,保守工作机密的规范要求,加上几千年封建官场等级森严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一些公务员往往含蓄内敛,在与别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他们往往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对象,排解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对心理问题有“病恥感”,不敢去也不愿意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专家指出,目前我们尚存在一个误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非要将心理咨询机构引入机关,这尚不具可操作性。我们强调的是:心理咨询知识要进机关。根据职位不同、岗位各异,针对公务员存在的不良心理,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到行政机关与公务员对话,或开办心理健康网站网页等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公务员提出有关心理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介绍一些适合于自我心理调节的简易实用方法,增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免疫力。
谁来关心公务员?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是良好执政能力的前提。问题是,一旦公务员压力过大,究竟谁应该来为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买单呢?归根结底,还是落在国家和老百姓的头上。关心公务员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压力状态,是应该能够通过正常渠道来排遣的。
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
在公务员的选任和考核上,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应成为重要依据之一。如情绪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意志的坚定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敏锐性与开阔性、性格的和谐性与乐群性、社会的适应性与挫折的耐受性等。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外,凡过于内向、偏执、冲动和神经质人格特质者,一般不适宜担任公务员。不同部门和职级的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如在高级领导岗位上的公务员,对其情绪的稳定性、思维的开阔性、意志的坚定性、压力的耐受性、性格的果敢性,以及洞察力、影响力、统御力、决断力等要求较高;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相对探究性、创造性、利他性、服从性要求较高;领导干部思想力要高,基层公务员执行力要强。为了力求人岗相谐,促进行政效能最优化,要建立公务员岗位职务说明制度,形成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公务员心理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使公务员考核全面化,心理素质考核规范化。
其次,在公务员岗位培训时,也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行政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一方面帮助公务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尊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顺利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盘点自己的能力参数,评估自己的环境指数,找到自己最佳的职业座标,使自身素质和职场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使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国家需要之间形成最佳契合点,实现职业机遇、职业成就最大化,这也是有利于化解公务员中普遍存在的高升迁期望与低升迁概率的矛盾,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
再者,公务员自身也必须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重视心理休闲。正如北京市某处级干部说的那样,压力是阶段性的,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成就感,压力也就排解了,量力而行,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十分关键。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篇4
020509123财务工程吕羚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学生则占据所需人才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控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前一阶段,北师大某女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令人震惊,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广泛关注。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我们小组对常熟理工学院东湖校区的100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来更深入的了解情况。时间:2010年5月31日晚
地点:逸夫图书馆
调查范围: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
人员组成:10人
调查结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7%同学经常属于平静状态,而有30%的同学则经常处于无聊状态。虽然调查中有很多同学在平时处于平静状态,但都是表面现象,因为这其中经常感到压力的同学有70%,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男女分开分析,发现男生中经常有压力的比重竟然高达87%,远远大于女生的54%。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社会对男生的期望相对来说高于女生,再加上男生之间的竞争相对而言比较激烈,或许这是造成男生压力高于女生的原因。在对自身的身形、容貌满意程度方面,大部分同学觉得顺其自然就好。这其中,或许是女性爱美天性的作用,女生中希望有所变化的有40%,而男生则只有29%,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同学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身形,希望有所改变,这也是造成出现以上数据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就业、情感、经济状况等众多压力中,有56%的同学认为就业是自身压力中最大的,而在一百位同学中,对自己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的竟然高达73%。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才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不过可喜的是,虽然有那么多的压力存在,但是50%的同学认为,压力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起正面影响,会给自己带来动力。在被调查者中,有58%的同学选择了在遇到压力后,向知心朋友求助。看来,在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最信任知心朋友。一生中,能够与我们成为朋友的人很少,能够成为知心朋友的人就更少,难怪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知心朋友,会在我们孤单寂寞或者难过的时候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会给我们结实的肩膀依靠。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身边的知心朋友。在自身采取方式解决压力这一问题中,有54%的同学选择了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而非采取发泄或者压抑的方式,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待压力还是持积极态度,而非消极应对。面对如此多的人生、学习、家庭上的压力,有68%的同学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来帮助同学们解决压力。
解决方法:
在我看来,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还有一个是家长和学校的帮助。从自身来讲
1、端正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对就业还是
情感,都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知道“行行出状元“,像一些冷门的专业还是可以出人才的。
2、理性面对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惊慌失措,而是要冷静下来,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
3、提高心理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对自身心理方面进行锻炼,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在重大场合或者遇到困难才不会过于惊慌失措,影响自身发挥。也可以学习学习人际关系学,多学点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这样,与人交往才不会成为我们的压力。从家长和学校角度来说,要及时做好与同学们的交流沟通工作,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学校方面,应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家长则应该时常和孩子谈心,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交流。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同学们的压力一定会有所缓解。
总结:我们做的第一份调查,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调查方法过于单一,问卷出的质量不高,没有明确的中心。数据整理的不够细,不太清楚调查报告的格式等等。虽然如此,但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相信在今后的调查工作中,我们会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做的更好!
附
1、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我们将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您的基本资料只对分析问卷时有辅助作用,我们不会向任何组织或个人泄露!谢谢您的支持!
性别 :年级:1你认为自己经常处于那种状态?
A平静 47% B烦躁 9%C无聊 3%D郁闷 4%E 开心 10%
2你经常感到有压力吗?
A是的70%B不是30%
3.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自己的身形、容貌有所改变?
A非常渴望 3%B希望有变化33%C顺其自然 58%D不希望 6%
4.学业成绩的排名是否会给你的学习带来影响?
A.肯定会5%B..大多程度上会34%C.偶尔会 44%D.不会 15%E.无所谓2%
5.你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会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3% B偶尔会 45% C较少会 40% D根本不存在 21%
6.你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
A常常担忧18%B有时会担忧73%C很少会担忧6%D从不担忧 3%
7.你觉得哪种压力最大?
A 学业14% B就业56% C 情感5%D 心里3%E 竞争5%F 经济状况5% G关系6%H 父母0 I其他(请注明)1%(前途)
8.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A 正面影响,给学习带来动力50%B 没感觉 15%
C 较为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 33%D 完全负面影响,会使我无法安心学习1%
9.如果你遇到压力后,你会向谁救助?(可多选)
A父母 25% B老师 5% C 专业心理学家 1%D 男(女)朋友 16% E 知心好友 58%F不找任何人 26%
10你自身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压力?
A.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54%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19%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8% D.顺其自然、自然调整 41%
11你人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吗?
A有68%B没有 32%
心理压力调查 篇5
——以铜陵学院为例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学您能参与本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该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情况,分析、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请您在认真阅读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您个人的真是情况如实填写问卷。我们承诺对您的个人信息绝对保密,非常感谢!
一、个人情况:请勾选符合您具体情况的选项
(1)、性别:A、男B、女
(2)、您来自:A、城市(镇)B、农村
(3)、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严重吗?A严重B一般C不严重 D不了解(4)、你觉得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A应该,很有必要; B随便,可要可不要;C不应该,完全没必要
(5)、在大学你经常处于的状态是:A快乐充实B郁闷无聊C其他_________
(6)、面对压力您会怎么处理:A向亲人朋友求助B专业心理咨询人员C不找任何人,自己克服 D、其他
二、心理压力分类调查:请勾选符合您具体情况的选项。(注:下表中的字母A~E表示压力程度由小到大A没有压力;B有点压力;C一般;D压力很大 ;E压力极大。请根据您的实际感受做出恰当的选择。)
1.学习方面的压力:
(1)学习负担过重ABCDE
(2)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单调ABCDE
(3)不喜欢自己的专业ABCDE
(4)不太适应学校教学方式ABCDE
(5)自学能力不足,成绩不好ABCDE
(6)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ABCDE
2.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1)很难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ABCDE
(2)与异性交往存在障碍ABCDE
(3)恋爱受挫,苦恋单恋失恋等ABCDE
(4)价值观,生活观很难和父母沟通ABCDE
(5)与领导,老师关系不和谐ABCDE
3.来自家庭的压力
(1)远离亲人的孤独感ABCDE
(2)亲人的榜样作用带来的压力ABCDE
(3)父母期望过高ABCDE4、经济方面的压力:
(1)经济经常感到紧张ABCDE
(2)为不能为家里分忧而苦恼ABCDE
(3)为家庭情况拮据而自卑ABCDE
(4)同学间“应酬”多ABCDE
(5)同学的高消费对自己的影响ABCDE5、未来生活的压力
(1)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ABCDE
(2)缺乏社会经验ABCDE
(3)缺少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ABCDE
(4)生活没有目标,感到无聊ABCDE
(5)担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ABCDE
(6)感觉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ABCDE6、其他方面
(1)医疗和心理服务机构不健全ABCDE
(2)经常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ABCDE
(3)自己的身体不好ABCDE
(4)您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如何ABCDE
三、个人小结:
1、您认为自己最主要压力来自:
2、您认为你目前的心里压力程度为:ABCDE3、只言片语: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 篇6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 在校研究生数量连年大幅攀升。与此同时, 研究生就业难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底,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2007届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6.66%[1]。2008年,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金融风暴随即席卷全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的影响逐渐显现, 2009年研究生求职道路将更加艰难。
2008年底, 上海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内一名即将毕业的男研究生跳楼自杀。随着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加大, 就业压力是否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论证。
二、研究生就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获得研究生就业压力是否影响到心理健康的确切第一手资料, 我们于2008年11月在上海市某“211”全国重点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我们首先针对研究生就业压力问题自设调查项目, 并选用Radloff[2]抑郁量表 (CES—D) 来评定调查对象心理抑郁程度。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抑郁越严重, 心理健康状况程度越差。随机抽样调查博士、硕士研究生群体, 发放6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548份, 回收率91%。在调查中, 设计调查项目“目前是否面临就业问题?”, 选择“面临”的研究生226名, 选择“未面临”的研究生322名。将两组统计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P值≤0.001, 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心理抑郁程度显著高于没有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 (见表一) 。
(P<0.001)
调查中, 近90%的同学坦言存在就业压力, 而已经面临就业问题的研究生心理压力更大, 实际情况中求职难、就业难等就业压力导致这部分研究生心情压抑、郁闷, 甚至会导致疲乏、严重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在研究生求职自信心方面, 统计得出:223名研究生求职自信心强, 253名研究生求职信心一般, 还有62名研究生对自己能找到工作非常不自信, 仅有约40%的同学对自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自信。对比这三组同学的抑郁均分分值, 发现“非常不自信”的研究生组抑郁分值显著高于自信心强的研究生, 也高于求职信心一般的研究生, 说明对自己找工作不自信的同学, 心情抑郁程度更严重、更明显;而自信心强的研究生, 心理抗压能力较强, 心理更健康。 (见表二) 。
*.The 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P<0.001)
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受到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就业压力大, 求职竞争的日益激烈, 导致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降低;反过来, 研究生个人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 比如不自信、消极应付心理, 会导致求职屡次应聘屡次失败, 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经济普遍不景气, 今年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各高校对研究生就业率的统计均较往年有下降趋势。如何积极应对由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负面效应, 缓解研究生就业难境况, 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 推动与促进研究生就业, 调适研究生心理健康,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三、从高校自身内部建设角度出发, 探讨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各项措施
研究生的就业工作, 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 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 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高校自身内部建设角度出发, 探讨高校促进研究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各项措施。
1. 高校可以开设适合研究生学习了解的就业指导系列课程。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和途径, 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3]。笔者者围绕研究生就业问题设计调查提纲, 对研究生个体进行访谈, 深入调查访谈十余名研究生, 包括从硕士到博士的低年级、高年级及毕业班级研究生学生。调查过程中, 95%以上的研究生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在引导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 受访谈研究生也指出:往往是在研究生临近毕业时,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才对他们开始重视, 给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恶补就业知识, 而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相对较少。实际上, 低年级研究生对适合其个人特质的就业指导课程与讲座同样很有兴趣,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 大部分研究生更加希望能够尽早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知识, 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提升个人就业竞争能力。更进一步地说, 尽早推动广大研究生成熟思考个人职业生涯目标, 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未来, 也需要系统地开展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 高校有必要针对各年级研究生群体的学业特点、不同的需求, 以及兴趣导向, 开展相关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设计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课程。
对低年级研究生而言, 由于其离毕业尚有较多时间, 高校可以开展更为系统、范围更为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如:开设研究生自我人格特质与工作兴趣取向匹配探索课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职场心理学等系统学习课程。对高年级研究生而言, 由于其即将面临毕业就业,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 可以开设:就业形势分析讲座, 促使研究生清醒认识并了解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其次, 开设最新就业政策解读课程, 可涵括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派遣接收政策、就业权利维护、创业扶持等各项政策解析。再次, 开设择业观与择业技巧指导、面试技巧与礼仪、简历制作与技巧等针对性强的指导课程。通过开展多方面、立体式的就业指导课程, 推动与促进研究生更加成熟地、有目标、有规划地走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2. 除了必要的课程建设之外, 高校还应该开设相关“准就业”职场前培训, 开展相关的为就业做准备的社会实践工作, 锻炼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职业品性素养。在深入访谈调查过程中, 所有的研究生都赞同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 还要从实践中学习工作经验, 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必要运用自身影响力, 广泛邀请社会优秀职业人士, 为研究生开设内容丰富、学有所得的职场前培训和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毕业生需求情况及用人标准要求, 向企事业单位推荐研究生, 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工作, 推动研究生学习实践中得来的职业优秀经验及人生阅历, 学习优秀的辅导与管理才能。
3. 加强研究生生涯辅导咨询工作, 指导研究生个体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当选拔人才, 开展职业咨询师培训, 获得就业指导专业知识与技巧, 取得职业证书, 在高校范围内, 一对一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 不仅为毕业研究生服务, 而且为任何存在人生规划不清楚、职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的研究生服务。当研究生面对就业, 产生焦虑、困惑等情绪, 或者无法做出妥善的职业抉择或决策方式不正确, 寻求就业指导教师帮助时, 就业指导教师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 收集职业环境资料、职业相关领域等各方面信息, 给予归类总结并阐述分析, 帮助个体接收信息, 并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职业内涵定义, 了解职业从业要求与经验, 与学生共同探讨, 从中分析判断, 指引学生学习领悟适合个人特质与个人发展的生涯决策技能, 并制定个人生涯规划, 确定正确择业观与就业方向目标。
4. 推动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 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疏导毕业研究生心理困惑与问题, 谨防就业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连锁反应。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 年龄上更大, 学历层次上更高, 自我探索与自我完善能力相对更强, 开展适合研究生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 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更加明确的正确择业观;帮助研究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研究生发展与成才;有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002年, 钱铭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2%, 而看过心理门诊的学生仅占全体被试的3.9%[4], 此比例比美国学生接受咨询的比例低得多。此次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中, 接受过心理咨询的研究生仅占全体被试的1.5%。这表明, 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 虽然年龄更大也更成熟, 但是心理上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向他人倾诉, 个人心理更为封闭, 因此, 很有可能的是, 面临就业压力与问题的研究生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导致个人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倾诉与宣泄出来, 郁积愈久, 则心理问题越严重而难以解决。因此, 推动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 不仅要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更要密切关注与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合理组建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 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研究生相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 年龄更为成熟, 思想更为复杂, 认识问题更为深刻, 因而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 开展正向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研究生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学习, 尤其是对面临毕业的研究生进行必要积极心理辅导, 对促进研究生面对就业问题, 保持个人心理健康,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开展毕业研究生抗压能力团体辅导训练和讲座, 疏导毕业研究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压力。
3) 高校要加强疏导毕业研究生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增派心理专业教师师资力量, 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帮助毕业研究生克服心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咨询工作强调保密性与维护隐私性, 要求心理咨询工作者尊重研究生, 以真诚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苦恼与烦恼, 并与之共同探讨, 协助学生个体自我领悟个人问题所在, 逐步改变与提高自身心理适应能力及抗压能力。
4) 高校要谨防就业问题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连锁反应, 及时建立心理危机紧急干预中心。弗洛伊德 (Freud)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5]。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而是对正在转型的社会巨变的一种心理投射反应。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 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的冲击、感情生活的失落、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快速化, 加剧了他们的适应困难。这些突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脆弱的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 可能会诱发某些高校学生的自杀行为。危机是包罗万象的、联系的和动态进展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 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危机[6]。因此, 高校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加强对处于严重心理冲突中的研究生开展心理危机深度干预与调节, 无论是从推动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角度, 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 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gx.xinhuanet.com/dm/2008—01/22/content_12288054.htm.
[2]RADLOFF L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00-202.
[3]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 1981, (1) .
[4]钱铭怡, 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2, 16, (12) :848-852.
心理压力调查 篇7
关键词: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3-02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黄希庭(2000)指出,应对是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为减轻挫折和压力引起的消极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
曾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适当的压力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正常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若是压力超出了个体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它就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生理、心理疾病,诸如焦虑、恐惧、抑郁、易怒、暴躁等心理问题。目前,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青年女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婚恋、住房以及工作成为她们日常谈论的热点话题,居高不下的房价,日益增长的物价给她们带来的压力持续增长。因此,本文在对南京5所不同类别高校中的青年女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如何缓解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压力,力求使这一重要而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根据《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调查问卷》修订形成《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调查表》,量表共34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在安徽师范大学随机选取98名青年女教师进行预调查,测得该量表a系数为0.849>0.7,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解亚宁(1998)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共20个条目。
2.研究对象
正式问卷的被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南京和芜湖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等院校(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皖南医学院)中的400名青年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86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374份,有效回收率为97.5%(见表1)。
3.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者发给教师问卷,回收后检查所有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03进行录入和整理,对整理好的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总体压力状况
本问卷总分范围为24到120,得分越高,表示所承受的压力越大。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总体压力平均分高于平均值,表明调查被试所感受到的总体压力高于全国常模。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2-29岁的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低于30-38岁的高校青年女教师,本科学历青年女教师的压力感受要比硕士及以上高,已婚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压力相对高于未婚青年女教师(见表2)。
2.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应对方式状况
高校青年女教师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多,说明当前高校青年女教师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见表3)。
3.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之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心理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四、结论与建议
1.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总体压力状况
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的平均分为69.13±9.48,超过中等水平,说明目前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偏高。各维度的得分都高于中等水平,其中个人自身发展、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以及工作负荷的得分都很高,这说明影响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主要因素是个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工作—家庭的冲突。但是,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压力来源也是多元化的,既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学校自身文化与组织管理有关,还与教师职业自身特质有关。因此,高校青年女教师应该合理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主攻方向。学校也应该在工作中给予教师更多的支配权,增强教师工作控制感。
2.高校青年女教师所采用的主要应对方式
由表3可以看出,高校青年女教师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采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进行问题的处理。可以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有:(1)努力认清自己的个性、工作能力以及所负担的角色,在工作中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和自己的要求都不能太高。(2)高校中的青年女教师要学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3)在工作之余,多跟同事参加一些娱乐休闲活动,既可以转移自己对工作压力的过度专注也可以在休闲生活中排解因工作情境所激发的紧张情绪。
3.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从表4可知,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性相关,且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
高校青年女教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道美丽风景,青年女教师在高校的工作生活中既充满着挑战也充满着机遇;良好的发展规划以及家庭、学校的支持都能使青年女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希望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能关心、体贴她们,让她们能够全面而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黎岩,张靓新.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2).
[2]黄希庭,等.郑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1).
[3]Compas B E.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 Progress 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87-127.
[4]徐红梅.浅谈高校中青年女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郑瑾,陈德钧.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源及对策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郑宏志,陈功香,王晓真.高校青年女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7]鲁小彬.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调查与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8]邵光华,顾泠沅.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J].教育研究,2002,(9).
[9]陈树林,李凌江,骆宏,王义强.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10]田荷梅,秦启文.中学教师幸福感状况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
[11]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心理压力调查】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的调查报告10-05
心理压力06-07
医生心理压力05-16
负面心理压力05-30
患者心理压力06-11
减轻心理压力09-19
心理压力感10-17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09-30
外科护士心理压力分析11-23
压力心理学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