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2024-08-03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共12篇)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1

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较大的问题

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像蜡烛,教师就像梯子,教师就像垫脚石,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这些颂扬,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繁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教师都喘不过气来。想要改变现状,到底如何怎样做?

一、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并非古书中的圣贤,而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要过于责备自己。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我自信,我成功。

二、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目前的工作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应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三、当你受到压力威胁闷在心中。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四、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感。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学习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这是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对缓解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五、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推行人性化管理,疏通沟通渠道,为教师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解决后顾之忧;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再教育和发展机会等。主动关心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起居情况,有困难及时解决,有需要及时提供帮助,通过改善组织氛围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呼吁全社会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少给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少给一些指责和批评;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少给一些不公和压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汉族比较,*P<0.05;与布依族比较,△P<0.05。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0.01);E,L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值均<0.05)。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0.01),见表4。

注:*P<0.05,其余P值均<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8,9,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8所学校542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不同性别和工作单位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少数民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和城镇教师,但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职业压力、自身人格特征是影响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3

随着社会对职业素养要求的日益增高,人们面临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中小学女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出发,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深入具体地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促进女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教育管理措施和预防方案。

女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14年组258人;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endprint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上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的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行为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所调查的中小学女教师中,对在平均教龄以下(即小于等于14年)与在平均教龄以上(即大于14年)的做比较。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平均教龄以上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教学时间长了,其多年积累的心理冲突以及职业所带来的伤害,使其躯体化显著高于低于平均教龄的教师。同时过久的从事这个职业其对教学以及工作有了非常多的了解让其产生了厌倦,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在教育改革、工作特征这两个因素上平均教龄以上的女教师显著高于平均教龄以下的教师,同时也导致在压力反应上平均教龄以上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行为反应高于了平均教龄以下的教师。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的得分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家庭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家庭上的得分显著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冲突的积累以及身体的老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结果。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0.01)。其中压力源中相关度最高的是身心健康(r=0.72),而在压力反应中心理反应(r=0.758)与心理健康相关度最高。在回归分析中,心理反应、身心特征、工作特征、教育教学改革、行为反应、生理反应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社会、职业发展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6.9%。其中心理反应的可解释量最大,这说明教师职业压力能较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个结论也验证了教师的职业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压力源身心特征、学校管理、工作特征、学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最高。在已有的研究中考试压力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但这可能是在问卷表述上的不同,因为学校的管理以及工作特征中包含有考试任务。在压力反应中,心理反应与心理健康最为紧密,这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反应的题目与心理健康题目的类似性的影响。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 Lazarus R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work place.In:Rick Crandall,Pamela L.Perrewe eds.Occupation Stress:A Handbook[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4] 林崇德,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华文出版社,2001.

[作者:赵雪(1979-),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谢华(1976-),男,四川井研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4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几年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小学教师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体现在: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教师的隐形劳动付出越来越多。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教师与学生在思维方式、态度体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异;又由于教师与学生分别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在思维特征与品质上各有特点。这些心理差异的存在,为教师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个性方面上的缺陷,如自我为中心、依赖、孤僻、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淡薄、意志薄弱等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上的难题增多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加大了,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并让学生了解、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变旧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也与当前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依然存在有着直接关系。从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广大的学生家长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动机驱动下,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也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及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估学校和教师,并把这些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因而,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竟争性,迫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及进行课外辅导。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育行政部门相应制定了一些文件,规定小学教师每周上课的额定标准。但在不少学校,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还是很多。由于每周上课节数的超出,与之有关的备课、课外辅导、批发作业等工作也随之增加。超周课时现象与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师资数量不足、身体素质差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在岗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教师。3.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据调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项目有课堂教学、备课(写教案、准备教具、教学实验等)、课外批改和订正随堂作业、课外批发试卷(练习、测验和考试)、课外辅导等。除以上教学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承担其它工作项目。如指导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上公开课和其听其它教师的课、参加教研活动和其它活动。很多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仅此一项便又增加了许多连带性工作,如负责早自习、早操、课间操、午餐、打扫卫生等;组织出黑板报、班队活动、社会实践、庆“六一”“国庆”等组织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其他,如写品德评估、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等。教师的工作可谓名目繁多!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二、难卸的多重角色如上所述,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多方面的重任。教师不仅仅为学生而存在,作为社会个体,他们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会群体中,无疑扮演着其他各种社会角色。一般说来,教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

务,诸如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子女的就业安排及与社会关系的联系等等,无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成为他们精神负担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作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对购买住房、积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开支,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在此必须提出的是,教师家庭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多重角色与角色间的冲突,更导至他们心理冲突的加剧和心理压力的加重。因为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超长、工作项目超多,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教师们常常是全力顾及工作而放弃家庭,顾及学生的前途而牺牲子女的未来。社会对于教师的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时时刻刻处在周围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监视之中。因此,教师总是努力成为模范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文明礼貌,为人表率。尽管这也是社会对普遍公民的行为要求,而且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这些文明行为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与普通公民一样,教师并非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一时的行为闪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社会道德要求对于教师的双重标准致使教师必须处处留心,尽是做得尽善尽美,从而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难圆的职称梦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上作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联系在一起,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解释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人为因素多,如论资排辈等;因为有些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劳动的效果,使得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地从外在的如学生合格率、升学率、工作量等方面提出证据,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性的内容指标上的倾向。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如此反差,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为指标有限,接踵而来的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教师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教师心理压力。根据亚当斯的公平论,人们常常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更关心自己所得的相对值的大小,从而产生是否公平的内心感受。这就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和强大的压力感。

教师心理压力 篇5

教师心理压力

教师焦虑、抑郁、失眠、自杀、暴力管教学生等

事件近年来有增长趋势。据专家介绍,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其原因可追溯至个体人格特征、社会压力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无论其根源多么复杂难解,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与职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众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刊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系列专题,与读者分享相关的调研文章、专家解读与个案剖析,同时欢迎广大一线教师来信来稿,反映自己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思考。我们期待与大家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较大 篇6

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五彩缤纷的角色。当然这是大背景下的产物,多与客观因素和现实窘况有关。但与教师心态的失衡不无关系。诸多的复杂问题纠缠在一起,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过重,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问题。教师心理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烦躁,易怒 有些教师因为多种不顺心的事情,常常烦躁不安,有时就向学生发泄,讲课耐心不起来,动辄发火。如能在学生面前耐得住,回家就顶不得了,往往把一天中所受的窝囊气一股脑儿地向家人发泄,向亲友牢骚。担惊受怕 惊慌于缺勤被克扣工资,惊慌于被领导发现自己心理所想的发财计划;怕领导,怕学生,怕飞来的“高帽”。民办学校的老师更害怕老板动不动炒鱿鱼的恐吓,因此总觉得低人一等,天天如走钢丝,担惊受怕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全面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纳。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并不因此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盲目乐观;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劣势,并不因此而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苛求。二是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做到敬业爱岗,淡泊名利,勤奋工作。任凭商海翻腾,物欲横流,两袖清风,能耐得寂寞,远离诱惑,守着宁静,站稳三尺讲台,甘为人梯,追求精神的富有和学生的成功。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紧张而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树立“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搞好与领导、同事、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既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也不在背后议论、诽谤别人,还要不在乎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说,做到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见贤思齐、扬长补短。

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 篇7

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坛, 所面临交流对象是学生, 学生家长, 上下级领导及同事, 为了学生的考试, 升学,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而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仍是应试教育, 校与校,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竟争都不惜花大量时间进行“圈地运动”、“疲劳战术”,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学校, 与整个社会的有机交流少得可怜, 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有限的活动空间, 狭小的视野, 超负荷的工作量, 应酬上下级的检查考核,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及过高的期望值, 学校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等都使教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甚至出现忧虑症, 这无疑就是生活中教师的工作压力的表现。心理健康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 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 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有专家前瞻性指出:“我们要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 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 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因此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教师工作压力所造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而言, 哪些方面是产生教师压力的根源?

首先与教师职业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职业面临过重的社会期望, 多角色之间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其次与工作环境有关, 日益复杂的学生管教问题和学校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及教师支持系统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重要环境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 但学生的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 难以评价, 而且往往与老师的付出不成正比, 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角色冲突也是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角色冲突来源于: (1) 教师的社会、经济与经济地位、职业声望之间的矛盾; (2) 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角色的不同期望以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3) 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其真实人格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教师的角色过度负荷也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学生个体在需要、兴趣、动机和成就水平上差别很大, 而社会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 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就是造成教师角色的过度负荷。正是这些角色的模糊冲突和过度负荷引发了教师心理压力与紧张。齐学红在《考试压力下老师和学生———个案研究》中写道:“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 学生和老师的负担越来越重, 特别是这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制度使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精力用在应付考试上, 这样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学校的教学改革难以深化。”

如何解决教师压力这一问题呢?依个人之见, 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社会、教育机构的上层领导要对教师实施人文关怀: (1) 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 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 建立对教师的合理期望, 增进社会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3)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支配时间; (4)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5) 完善学校人事制度, 建立科学公平的教师用人制度。其次教师个人意识应提高, 了解自身压力的个体根源, 学会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 努力保持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程刚《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

一、引言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他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们关注的社会群体。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压力的普遍存在已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通过对该县农村小学教师及领导的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农村教师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农村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农村小学教师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成因

通过对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分析,发现造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将具体分析一下其来源。

(一)学校因素

1、 评价考核形式单一。学校考评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手段,小学教师考核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往往与奖金直接挂钩,也是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有些学校还实行了末尾淘汰制,考核排在最后的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这对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1这些评价方式多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对教师来说不客观、不公平,无形中增加了教师间的竞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 学校管理不当。在一些农村小学,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也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教师除了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外,学校管理层还借助各类检查、评比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加强教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如纪律检查、科研检查等,这一系列的检查都给教师带来了压力。

(二)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需要老师在身体和心理的帮助。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学做人。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三)独生子女学生个性特点多样,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有任性、唯我独尊、不能吃苦、自理能力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一些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精神,这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师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教学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教师队伍构成有差别。一方面,农村教师自我认知不足,大多数教师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自己,不能很好地把优势发挥出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有些教师自身教学业务素质低,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吃力,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从而造成工作上的压力。

三、疏导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对策

若使教育发挥应有的效能,我们必须关注教师这个群体,在目前压力繁重的情况下,根据压力成因,寻找合理有效的对策。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督导,协调处理好农村教育各项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在策划活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同时要多去农村学校,了解农村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要多考虑它们的适应性与实际需要。要对农村教师的工作多做指导,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和待遇,杜绝一些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检查,以便学校和教师都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个下属部门之间也要协调好各项工作,共同做好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订,营造全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其次,转变评价观念,不能仅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的优劣,为农村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最后,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只有当付出与所得的回报相平衡时,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发展多作贡献。

(三)学校要关心理解教师,采取多种渠道疏导教师压力

首先,学校领导不能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公平,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分析,正确之言,要虚心接受。其次,学校领导可以根据本校教师情况,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来疏导教师压力。再次,学校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从而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同时,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适当减少教师的工作时间以及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分散教师压力,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此外,还要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尊重教师,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面对压力,教师应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全人格。其次,教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领导,经常与同事交流,多与学生谈心,多与家长交流,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再次,教师也应关心家人,与家人同乐,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最后,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晨跑等,增强体质。

以上是我对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成因、影响的分析及采取相应对策的认识。因此,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关注教师工作压力,正确对待其压力,理性分析其压力成因,采取合理措施。同时教师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淑兰:教育评估与督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年9月.

[2]徐雪莲:将教师减负进行到底[L].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4期.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9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淑利

摘要:当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力度存在一定差距,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遏制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现实性因素,也存在主观的个人素质原因,本文在进一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总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加大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尊重教师的和谐管理氛围。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成因;对策

一、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支持力度却没有同步增长,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因素,增大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有可能导致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等现象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讲,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

2.家长期望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家长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幼儿园和老师就有责任把孩子照顾好,但幼儿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地方他们都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就是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哪里碰着磕着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过来质问老师,你是怎么看孩子的,我把小孩子放在这里,你就有责任把他看好,碰到一些素质不好的家长可能会当场破口大骂。这时老师也只能够把委屈往肚子里面咽,毕竟孩子出现了问题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家长有时候就是不体谅老师。

3.个体差异性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在如今的社会,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女性,在幼儿园里,她们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还要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一些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天天都在重复繁琐的看似低水平的教育工作,但是天天都面临新的考验,她们一方面为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又要为幼儿园的发展着想,同时面对园长与家长的有形和无形的管理和考评,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建议

1.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内在激励

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岗与爱心精神,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实施方方面面的精神激励措施,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幼儿园领导要设法满足教师积极上进的需要,及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幼儿园特别是园长必须从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设法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

幼儿园园长应该及时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与业务工作交流,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与工作疾苦,帮助每一个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问题与不足,尽可能促进各种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轻看幼儿园领导关心普通教师的任务,这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激情与工作积极性,幼儿园教师是极其平凡的人,她们大多同时伴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多重角色,在她们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作为园长,要更加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处处为青年教师着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排除他们的精神困扰,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3.调动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年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幼儿园加强实施人本管理已成定局,其关键核心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遴选的管理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大量事实表明,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职业道德建设,解除心理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每一位中年幼儿教师的优势,让她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把幼儿园中年教师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让中年教师成为推动幼儿园总体工作进展的主力军。

4.保障生存发展的物质激励

幼儿园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论从生活角度还是工作角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唯有得到相应的对等待遇,才能坚持发展下去。延续生存发展的单纯的衣食住行,其它物质生活需要,都应该有劳动报酬来补给。对于幼儿园教师,为更加有效的从事学前教育辅导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做后盾,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公正合理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实现教师生活工作的基本物质保障与供给。

5.提供公平晋升发展机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教师聘任以及晋升制度改革,是持久的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策略。各基层幼儿园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竞争的同时,要尽量为聘任者提供有利于晋升的机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幼儿园在选拔人才时,既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文凭,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把幼儿园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和目标,为那些乐于奉献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竞争上岗的机会,在幼儿园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制度。

结束语:幼儿教师素质决定未来人才的素质,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改革才能深化,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从而调整激励方式,达到良好激励效果,全面实施各种教育要素的整体优化和科学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重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

[2]苏碧洋.幼儿教师健康心理初探[J].早期教育,2003(9).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与调解 篇10

主讲贾晓波 李慧生

第一章

一、心理健康――健康观的革命

(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二)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三)你的心理健康吗?

二、心理卫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卫生的由来与发展

(二)心理卫生的目标与任务

(三)心理卫生的意义与前景

三、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新乐章

(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中的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五)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观念与能力的新挑战

第二章一.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职业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二)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职业特点二.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积极的工作态度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尊重学生

(二)广博的学识

(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良好的性格特征

(五)正确的角色认知与角色期待三.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一.压力与应激

(一)压力与应激的含义

(二)压力与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三)心理压力的来源

二、挫折与适应

(一)人真能万事如意吗?

(二)导致挫折的原因

(三)心理应对与防御机制

三、怎样增强抗挫折能力

(一)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四)发愤图强与升华行为四.减轻压力的方法

(一)正视现实

(二)合理宣泄

(三)学会放弃

(四)自我放松

第四章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一)教师的学生观和发展观

(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

(三)教师的人才观与评价观

二、教师的世界观与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人生观与心理健康

(二)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

(三)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心理健康

三、不合理信念的自我调节

(一)不合理信念的表现

(二)不合理信念的调节

第五章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一)什么是情感(二)情感的产生

(三)情感的教育功能

二.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培养

(一)教师的积极情感

(二)教师积极情感的合理表达

(三)教师积极情感的培养

三、教师消极情感的自我调控

(一)情感调控的意义

(二)情感调控的方法

第六章

一、性格与职业适应(一)什么是性格(二)你了解自己的性格吗?

二、性格决定命运

(一)性格与教育效果

(二).性格与人际交往

(三).性格与个人的发展

(四).性格与身心健康

三、性格的自我完善与调节

(一)培养和塑造良好性格

(二)不良性格的矫治与调节

第七章

一、皮格马利翁之谜

(一)神奇的期望效应

(二)成功教育的启示

(三)教师应当怎样评价学生

二、学习过程新概念

(一)怎样理解教与学

(二)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三.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卫生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二)体验成功原则

(三)合理负担原则

(四)民主自治原则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知识作载体

(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第八章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四)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二、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

(一)乐队与指挥——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二)树木与森林——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三)园丁与花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有关师生关系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师生观

(二)打开心灵的钥匙——尊重与信任

第九章

一、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一)了解学生的有效工具――心理诊断

(二)心理诊断的过程

(三)心理诊断的任务

二、学会区分正常与异常

(一)好动与多动

(二)粗心与学习技能障碍

(三)学习焦虑与焦虑症

(四)情绪低落与抑郁症

(五)厌学症与学校恐怖症

(六)做事认真与强迫症

(七)性格内向与孤独症

(八)说话走板与精神分裂症

三、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心理辅导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二)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

第十章

一、心理咨询--促进个性发展的技术(一)什么是心理咨询(二)什么人需要帮助(三)谁来咨询

二、心病还得心药医――心理咨询的原理(一)心理咨询能解决什么问题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三、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咨询的原则(一)指导与交友——交友原则(二)理解与共情——共情原则

(三)助人自助——自助原则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 篇11

教师压力的普遍性与广泛性

压力,作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压力是个体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安,或对威胁有所知觉,因而对有机体产生刺激、警告或使其活动。压力由三个成分组成,即:外在环境、对环境的评估以及对情绪和生理刺激所做的反应。外在环境的要求只有在被当事人了解并被认真考虑时,才足以称之为要求,事件本身并不会引起压力反应,事件本身及其内容都是中性的,最主要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认知或评估而使事件形成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由教师职业中的威胁到教师自尊或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教师生理、心理上的反应对教师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教师在工作中普遍感受到职业压力。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1/3的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压力,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发现,我国大陆教师中半数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很多研究已表明,教师职业属于“高压力职业”之一,一些研究指出“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航空交通指挥员一样高”(Crump 1981),“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与全职医生一样高”(cooper 1989)。近十余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都正经历着持久而广泛的变革,教师体验到的压力,不论在频率上还是强度上都大大地增强了。

教师职业的特殊压力源

压力源,指引起个体紧张状态和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源,有人将压力源按性质不同分为四类:

1.躯体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如疾病和各种身体损伤等;

2.心理性的。如人际冲突,工作紧张、以及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等;

3.社会性的。主要指要求个体应对或适应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如工作或学业失败、结婚、离婚、丧偶等,也包括社会政治动乱或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等;

4.文化性的。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如“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到另一种不熟悉的语言环境时。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等遇到的各种问题。

教师除了可能面对以上各种压力源以外,职业因素(工作要求、条件、工资报酬、晋职等)也会引起教师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许多研究已表明,职业压力已成为教师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学者提出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有6个纬度:职业发展(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欠佳等)、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能力参差不齐、各种行为问题、缺乏学习兴趣等)、工作本身(工作条件、班级规模过大、缺乏教学资料设备,负荷过重等)、学校组织中的角色、结构和气氛等。一些知名教授呼吁:教学重负、经济负担、考试压力、晋级进修等机会太少,这些是中小学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正面临一种新的压力源,即工作聘任压力。由于伴随着当前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中量的相对饱和和质的相对欠缺的矛盾,中小学教师日益感到了更大的谋生压力。原本聊以自慰的职业稳定性被聘任制所取代,教师们的无助感和无奈感与日俱增。一方面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并未减轻,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方方面的评定考核,这使教师们更多地感到了生存的巨大压力。而与之相反的是,教师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被湮没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尽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是激励上进、鼓励发展,但现实中多数教师从中感受到的不是动力而是压力,不是百舸争流的良性发展,而是人人自危的生存挣扎。

职业压力对教师的影响

压力对人的影响从性质上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压力反应,能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化,从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而消极的压力反应,则妨碍人适应环境,当压力持续过久或过于突然,超出了人的适应能力时,压力就阻碍人有效地工作与生活,对人们身心及行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压力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及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在多项调查中发现,教师在遭受压力时的反应主要有:头痛、焦虑、挫折感、疲惫、睡眠不良等。教师长时间地承受较大的职业压力会导致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源于职业压力的身心综合症状,其主要特点是对工作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和自尊心下降等。教师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师职业,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从而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职业压力还会导致教师的消极行为增多,如行为冲动、情感失常、吸烟酗酒、怠工旷工、想惩罚学生、丧失幽默感等,而且这种消极行为常常会在教师之间相互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从性别上来看,女教师在面对学生不良行为时感到的压力比男教师大,而男教师在行政和文书工作中有较大的压力;从压力症状来看,女教师头痛、流泪和疲倦的情况较男教师多;在教学方面,年轻资历浅的教师在处罚学生、维持班级秩序、对行政主管的态度方面比资深教师压力大。一项调查发现:女教师和年轻教师尤其是五年内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y)也称具体的应对努力(specific coping efforts),是指个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压力时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应对策略会根据压力本身的性质,随着时间和情境发生变化。应对策略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变化性、情境性和应对效果的不确定性,前两个特征强调了在压力情境不断展开过程中个体实际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第三个特征指每种应对策略及结果都不是单一的,即在某些方面积极而在另一些方面消极,并没有绝对“好”或“坏”的应对策略。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主动面对型、消极回避型、自我调控型。对压力事件的积极评价和计划解决可归为主动面对型策略;幻想、情绪宣泄与回避问题可归入消极回避型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应对职业压力时,采取以上两种应对策略的比例大体上相等,而自我调控型应对策略则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折中型的应对策略。在教育实际中,教师承担着神圣而艰巨的育人教书重任,很多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时刻提醒自己更理性、更现实地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即便有很多的负面情绪,依然会从职业角色、职业形象方面约束自己,以适度的方式应对压力。

Newton描述了五种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①和其他人商谈(如上司、同事等);

②直接采取行动;

③充分的准备(问题评价、获得信息以及寻求解决办法);

④退缩和回避压力;

⑤表达无助和怨恨等。

很多研究揭示:采取回避及掩饰的应对策略的教师(如酗酒、吸烟、服药)压力很大,这在男教师中更为严重。教师表达的无助和怨恨与教师的社会支持较低有关。教师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别的方面暂且不说,单就来自同事的社会支持就能够帮助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应对压力,但遗憾的是,学校的组织文化以及教师不愿向同事承认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使得很多教师不能缓解压力。另外,对压力情境的再认知和积极再评价会有助于缓解身体和情绪的疲惫,而且还能增强个人的成就感。

国外的一项研究揭示:在教师意识到的35种应对策略中,被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五种应对策略是:

1.确保自己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2.更充分的课程准备;

3.在压力情境中发现其幽默的一面;

4.放弃进行不下去的事情;

5.优先解决当前的最大压力事件。

而被教师极少用来减轻职业压力的策略包括:

1.花一天时间充分放松自己;

2.向有关的专家请教;

3.读有关减轻压力方面的书籍;

4.参加一个有关压力减轻的研讨班。

有趣的是,以上四种应对策略都被专家一致推荐为是可以有效减轻职业压力的好办法,但现实中广大教师却很少运用(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可能限于条件)。相反,现实中教师最常采用的压力减轻策略是:不再以欣赏的态度看待工作、在学校里进行一些身体锻炼、更加现实地看待自己的工作目标……

每个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子女升学就业压力、赡养老人的压力等等,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又会伴有职业压力,尤其是责任心强的教师会更深地体会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压力,同时学校行政人员为了激发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发挥组织的效率,也增加了教师的某些工作压力,当压力构成对个人身心伤害时,便须加以调适。压力调适的第一步,是对压力要有正确的认识,能区分长期压力和短期压力、良性压力和有害压力。当压力来临时,相信压力虽是危机,但也会蕴藏机会和机运,进而主动地适应压力。另外,专业态度适当的教师报告的工作压力较低。因此,对由于态度不当而感受很大工作压力的教师,应时常检讨自己的教学态度:爱学生、爱教育工作、具有教师的敬业精神、改变权威和严厉的管教方式、提高教育专业素养等。有了适当的教学态度,便能与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也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因此能降低工作压力。

总之,我们对教师的几点建议是:

1.正确认识压力事件;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3.常与家人、同事、领导沟通,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4.从事正当的娱乐活动,练习松弛技术(如利用轻音乐、闭目想像、深呼吸……)

5.工作时间、家庭生活时间尽量相对独立,理清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善用时间;

6.当压力太大造成障碍时,必须请心理医生和辅导专家帮助。

教师如何解除心理压力 篇12

一、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

随着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的种种现象都在教育上有所反映,家校矛盾发生、师生关系恶化等现象,都在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在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之后,笔者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数据显示: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是说,60分以下、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可能有所改善。另一个调查以97名小学教师为主,考察他们对条件性(专业外相关知识)知识的掌握,平均通过率为63.2%,这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没通过。加上其他相关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至少从量上来讲是非常不足的,是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问。学校要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如此既可了解教师心理素质变化的情况,也可为开展学校心理研究提供素材。

三、个人方面

1. 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形势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生活的空间,是社会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社会。因此,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脉搏,避免因形势的变化而带来心理困惑。同时还要转变各种观念。观念不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引起许多问题。

2. 加强学习,吸纳多元信息。

学习一些心理理论,了解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能防微杜渐。多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对调节工作节奏,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会使人变得开朗、乐观、健康。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能以很大的热情给予积极的配合,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 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处理。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矛盾是妥善解决的第一步。这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情绪不断调适、涵养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不断加强中获得的。所以,教相符的。

面对急剧变化的教育形势,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校社矛盾,面对让人倍感困惑与不解的师生关系,当代教师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完成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及时补充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学修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调整自己失落、无助、困惑、迷茫的心理,适应社会、教育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稳定、和谐的心态投入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熟悉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施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和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发生。

在我国,教师违法行为多数是教师对学生的违法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往往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管教学生方式不正确;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未成年人个体性;传统教育观念下的“代家长行事”;法律意识不强等。归根结底,就是一些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造成的。一些教师的违法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家庭和社会,更损害了教师“德高为范、身正为师”的形象,同时也践踏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其社会影响是恶劣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此,教师要加强与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自己依法施教的能力。教师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与理解,领会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法律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充分利用法律给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遇到管理纠纷时,能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

教育法律法规的知识和内容,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甚至是必须掌握的条件性知识之一,只有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是防治心理问题的“本”。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2]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3):51-54.

[3]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J].教育探索,2003,

[5]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61-64.

[6]余欣欣.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3,(6):80-82.

[7]李娟,董锡军.教师心理健康偏失及自我调适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3,(3):7-8.

[8]林志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健康维护[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87-89.

[9]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

[10]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J].2001,(7).

有文采并非难事

周康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永嘉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是一个很关键的教学部分,它的教学成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如果从作文的角度来看,显得更加的重要,我们先来看在高考作文中对语言方面的描述:

基础等级中的涵定:一等———语言流畅,字体工整;二等———语言通顺,字体较工整。三等———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清楚。四等———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中的涵定:分为四等加分标准———有文采;较有文采;略显文采;个别语句有文采。

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得到好的分数,作文对语言还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实际上好的作文语言大多也是能体现出优雅的一面,所以,作文教学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中的语言有文采?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巧把内容形象化

请比较下面两段话:

(1)春天必然是这样的,绿意暗含,残雪犹有可能覆盖于某些山顶,与山麓相映成趣,山脚的小村落中小鸭踏过一地的春泥,浮游在春天的水面上,春天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2)春天必然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两段话虽都表现了春天的展现情景,但句(1)只是现实的描绘。而句(2)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种种盎然的诗意景象。可见,形象表达有着比现实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语言的文采也随之而来。

二、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下面我举两个常用的修辞来看一下该如何运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高考满分作文《最忆西湖三月》:

是啊,如果你静下心来,细细去想,你便会发现许多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当这个城市的第一片叶子落下后,我们就知道秋天就要来到;当无边的原野绽开出第一朵鲜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春天已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当灰色的天空飘起第一片雪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冬天的到来……

排比在作文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和有用的,他不仅在作为证据的时候来运用,而且在文章的开头运用,它一方面可以这样,教师才能在法律范围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果敢地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达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有效避免自身受到不应有的侵犯和伤害。以务实的态度、坚定的信心、果敢的行动去推进“依法治教”,最终实现学校的“依法治校”,国家的“依法治国”。

三、用师爱包容一切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美德。

我国教育的鼻祖孔子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爱生理念。明代教育家朱熹也是“诲人不倦”的典范。他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他的学生评论他:“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沈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从为忧。”他曾尖锐批评过学生中师生关系不好的现象,

起到紧扣话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马上使文章生色,如高考满分作文《选择牢笼》的开头:

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

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

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

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观,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形象生动。那一年《感情与认知》中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感情是什么?是河流的堤坝,是扁舟的楫桨,是旋转的轮舵,是高扬的帆樯;认知是什么?是堤坝下的水流,是劲风下的帆樯,是楫桨下的扁舟,是轮舵下的方向。事理的水流,会流往何处,认知的舟船,将驶向何方,感情的堤坝,往往决定水的去处,亲疏的风帆,常常左右船的航向,“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西施,常出自情人的眼中,丑恶,更显于仇敌的心上。

三、巧用古诗文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作文中如果恰当适时地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1)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悟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牵挂,感悟到晏殊与夫人的彷徨,感悟到李商隐与其妻的失落,感悟到杜牧重返扬州后瞧到的苍凉!

(2)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牵挂,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失落,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苍凉!

后者引用古诗文后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平时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除了应付高考外,实际上也能在这里找到很好的结合使用点。

四、巧用色彩词

色彩词以它对人产生特有的感觉一直是作文中运用的热点,许多很内行的作家的名篇就是因为炉火纯青地运用色彩词而出彩,我相信大家一定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镇关西被打后的感受描写记忆犹新,这场景的描写就是典型的巧用色彩词范例。我们来看一位考生写的一段话和后来的一段话:

(1)梨花院落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的清风,流入我的心中,拨动那根尘封在岁月的心弦,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这清音,穿过了唐朝的烟尘和宋朝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庭院……这清音,经历了历史的滋润,泻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晚年被贬,仍讲学不息。他去世时,官方曾严加监视,不让送葬,但四方弟子不避风险,前来者仍有千人之多,可见师生感情之深。再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从康有为、梁启超到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等无一不是怀着深厚的情感去培育学生,陶行知先生更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精神,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被毛泽东称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教师,要以师爱的名义去面对发生的一切,既然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无怨无悔!

上一篇:一年级班级安全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六月份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