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小学教师

2024-06-12

现代中小学教师(共12篇)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1

摘要:农村学校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简称“农远”)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农远”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抗。本文对这些阻抗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以期农村学校教师在“农远”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农远”资源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阻抗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农远”中的角色很重要。首先, 他们是“农远”的直接实施者, 主要表现在:“农远”资源的接收、管理和应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其次, 他们是“农远”的直接受益者, 教师使用“农远”的资源, 不仅能提高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等操作水平, 还可以拓宽学科教学的知识面,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第三, 他们是“农远”资源应用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农村学校教师在“农远”的实施过程中, 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抗, 本文就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阻抗展开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存在的阻抗

(一) 教师的卫星电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低

1.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偏低。

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鼠标、键盘的操作、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图文声编辑处理和软件应用等操作。农村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普遍偏低, 其原因很多, 如当地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重视不够, 教师收入不高等。而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教师对“农远”资源的下载、管理和应用。

2.缺少有效的培训和操作机会。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各县市管理部门 (一般由教育局) 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能的培训, 如开展计算机基本软件的使用、卫星接收与下载、卫星参数的设置、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等培训。但是这些技能培训并不完全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 教师也并不完全掌握, 导致他们在下载使用“农远”资源中遇到软件或设备问题就不知所措, 而又因技术人员缺少, 要解决面临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很长, 与此同时, 由于卫星接收设备、计算机的配备少, 大多数教师得到计算机操作和熟练的机会甚少, 缺乏操作机会的教师就无法“熟能生巧”, 教师无法操作计算机和网络, “农远”资源使用受阻, 久而久之这些设备就闲置不用, 造成“农远”资源的浪费。

3.“农远”教师培训的广度不够。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政策一般是从各个中小学抽调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但是这些教师培训回到学校后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将学到的操作知识技能传授给其他教师, 其他教师无法获得全面有效培训, 就无法掌握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技能, 更谈不上下载使用“农远”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了。

4.缺乏相关软件理论的学习和指导。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关的软件有好几种, 如光盘视频课件、卫星接收软件安装、网络软件安装等,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且很少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可供参考, 这些都是教师使用“农远”资源难以逾越的种种障碍。

(二) 教师对“农远”资源重视不够

“农远”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光盘、卫星电视和网络传输到各地农村中小学校。但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农远”资源的重要性, 在参加培训时不认真, 敷衍了事,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后也不使用“农远”资源辅助教学, 这表明他们对“农远”资源重视不够。

(三) 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年纪偏大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 他们缺乏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更新。一些教师虽然参加培训或者通过函授教育等渠道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 但由于受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素质的影响, 新的教学理论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得到应用和实施。

(四) 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自信心不足

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品质, 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①信息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农村学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使他们自己感到很无奈, 并产生自卑心理, 这部分教师对“农远”产生消极的情绪, 甚至产生对抗的心理, 这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阻抗的策略

(一)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远”资源应用的培训

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农远”资源应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任务繁重, 如有的老师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 在边远的农村山区, 存在着几师一校甚至一师一校的情况, 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培训, 这涉及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设计和实施。培训部门应该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详细的摸底分析, 然后选取适合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尽可能让每位教师学会掌握所培训的内容和技能。

如开展有针对性的软件操作培训。与“农远”资源应用相关的软件有Office中的PPT、word、Excel、卫星电视管理和网络应用等软件。每一款软件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必须采用分期对每一款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进行培训, 提供教师上机操作的机会。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说增加上机操作时间更为重要。首先, 合理安排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上机操作。其次, 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增加计算机数量的配置, 让更多的教师能有机会上机操作。当教师的基本操作水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开展将这些软件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同时提供给教师相配套的文献材料、教学案例或视频材料, 以便他们在实践中需要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二) 重视教学理论的更新和“农远”资源应用的经验交流

1.重视教学理论的更新。

教学理论更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农远”资源环境下对教学设计的关注与实施, 这涉及教师对“农远”资源的认识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农远”资源相结合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并将其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使“农远”资源与教学有效地整合, 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2.开展“农远”资源应用经验交流。

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 因此在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应开展“农远”资源应用经验的交流。学校之间交流, 可以跨越市县区域的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局限于本学校之内, 通过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 吸收“农远”资源应用经验。交流的内容范围包括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操作的技巧和“农远”资源应用的心得和管理经验等。有效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吸取更好的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克服教师在进行“农远”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阻抗。

(三) 加强“农远”教师队伍的建设

1.引进具有高水平的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年轻教师。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农远”应用水平, 需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或者接收具有相应“农远”技术的西部志愿者, 他们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发挥他们在“农远”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农远”的可持续发展观。

“农远”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需要, 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让农村学校教师意识到要“发展”, 就必须重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重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四) 重视教师“农远”资源应用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对教学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对“农远”资源利用的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成立“农远”资源应用的评价小组, 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评价完成后, 评价小组和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的结果, 对教师在利用“农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根据本校具体的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注释

1徐晓娟.教师教学自信心的培养[J].职教通讯, 2007, (3) :79.

2杨晓宏, 吴长城, 贾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1) :36-39.

3何克抗, 林君芬, 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57.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基本方案

我国农村广大中小学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学校体育教学起步较晚。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实践应用相对滞后。由于教师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或缺乏使用热情,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限制了计算机辅助学校体育开拓领域。我校积极开展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对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体育教师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辅助手段;然而目前也只停留在“研讨、演示、观摩”的水平,很少普遍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作用,也更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计算机辅助学校体育中应用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

运用计算机辅助学校体育工作,能使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随着课题深入研究,计算机在学校体育中的实践应用活动的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必定会在学校体育中产生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1、课题研究思路: 教育部近日发出“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信息化己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新热点。

我国中学校园信息化网络已经普遍建立,如何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生存环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具有自主获取信息,分析、加以处理、更新信息的能力,是每一位师范生在信息时代所具各的“信息素养”,也是我国中学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重人课题。

我国在信息化环境下围绕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刚刚开始探索,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知识和技能传播,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学习和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合格教师探索新的研究领域。由于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是现多样化、立体化发展的态势,因此在学校中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主,使信息素养培养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和全方位(校外与校内、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之中。

2、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目前国内较新的行动研究法来进行。所谓行动研究是指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上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的研究过程。在本课题中,通过教与 学的活动,让师范生积极参与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3、课题研究途径

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时代学习》等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多媒体技能培训、实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效学习;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协作中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

4、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课题实验,使体育教师在以下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1)信息意识方面

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型时空观念,养成通过各种媒体吸收最新信息的习惯。

(2)信息技术方面

能掌握从网络文献中有效检索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会接收、发送Email、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页。

(3)信息能力方面

学会通过采访、调香、文献检索、网络查询、实验验证等途径,全方位收集信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尤其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4)信息道德方面

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益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负责任的使用俗息技术,不在网上传播、发布不健康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5、课题研究主要措施(1)课堂讲授:通过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时代学与教》等公共课程,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

(2)自主、研究性学习:组织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校园信息网和电子图书阅览室,学会正确收集、处理、应用各种信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阶段:

(一)2016年08月:成立课题组、课题组分工,课题申报论证、理论学习、聘请顾问、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二)重点突破,形成特色(2016年09月2017年02月)

1、采用集中研讨,反复观察,评教、评学方式,达到重点突破的目的;

2、在重点突破获得基础上提出课型设计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基础程序及创作等指导思想。

(三)扩大成果,形成课型(2017年3月-2017年6月)

1、利用公开教学,巡回讲学,教具展览等形式,扩大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2、2017年上学期结束前举办首届“一学”、“二练”、“三赛”课型优质评比活动,加强宣传,摧动工作,表彰先进。

3、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初步形成“学、练、赛”的课程。

(四)全面总结,构建模式(2017年7月--2017年8月)全面总结,明确“学、练、赛”课型的教学思维,教学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与实际问题。

(五)2017年9月: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邀请专家现场结题、观摩活动

三、PPT多媒体课件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1.PPT多媒体课件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PPT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山于某些教材内容的枯燥或教师的讲解语言空洞、抽象,教学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不感兴趣。这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存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生动的特征,提供新颖性、奇特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教材,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和启发。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锻炼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重教学情景的设计。我在篮球理论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些NBA明星的特写镜头,如乔丹跳起飞身上篮特镜动作、姚明面对刘易斯的防守跳投的动作等,全班学生情绪高涨,被课件中精彩的画面吸引住了,很快进入本课所设置的情景,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2〃PPT多媒体课件紧密结合实践课。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依靠教师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特长和年龄、运动难度、动作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运用PPT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弥补实践课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体育大赛中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或动画,并运用慢放或暂停等手段加强学生记忆,使之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我在教单杠第二套动作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自如地完成动作,我在可见中运用动画效果来掩饰这套单杠动作,并通过慢放、暂停分析这些动作,让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整个运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在新手可开始时,尽量安排一定的课时利用PPT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讲解运动原理和生理学,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在短跑教学中,摆臂动作是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看一些图片,使他们了解优秀运动员的正确跑姿,通过相关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整个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了解 了这些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一些难度较大、比较复杂或瞬间完成的动作,在教师示范的时候学生很难清楚地看清。在课件中要将复杂的、高难度的或在瞬间完成的动作技术用慢镜头或组图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楚地看清技术动作的整个过程。在课件的制作中,要把动作的技术难点、重点和常见错误制作进去,使学生能够了解技术难点和重点,避免和改正常见错误。

3.通过PPT多媒体课件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体育技术的提高是一个“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练习……”的过程,学生不单单只是在练习,还需要用头脑去思考、分析,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练习中我们可以拍一些照片或录像,和学生一起观看,再观看正确的动作技术。和学生一起分析整个动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我在学生作单手肩上投篮练习时,用数码像机拍一些学生投篮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制作到课件中,在篮球理论课时和学生一起观看,再观看课件中正确的投篮动作,并请学生讨论、评价动作,指出正确的、错误的,并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纠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技术教学的意义 1.提供大量可供查阅和使用的信息和资料 2.有助于提高实践课授课效率 3.人机互动,身临其境 4.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质量

五、PPT在体育教学运用中的思考 1.教师自身要解放思想

一九五九年美国的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PPT),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学应用时代的到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在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现代教育0作者,我们应尽早转变观、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技术。只有我们教师自身教育现代化了,才能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体育教师只有迎头赶上,积极尝试、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才能不被今大的教育形势所淘汰,才能不被当今时代所淘汰。

2.PPT不能“表面化”,但又不能“一味化”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3

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的飞速更新及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由此,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因此,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小学在组织小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孩子儿亲自对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小学教师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科学能力,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是发展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要培养小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理论,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初步印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探究实践活动为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大量有经验教师的探究活动,让其他教师观看、讨论。同时开展大量探究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可以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很难独自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创造能力

科学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科学素养。所以培养教师的科学创造力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现代教育不断呼唤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教师必须要具有科学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创造,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将创新型的事物应用在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加强与自然、社会活动的联系,对其中的事物进行探索、创造,这对提高科学创造能力很有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治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坚持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教科研活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科研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学生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六、科学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小学生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起源,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和现象外观的新颖,变化产生好奇或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探索欲望的。如七色的彩虹,会变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晶莹的雪花,美丽的贝壳……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教师,只有具备科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能力,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综上所述,现代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教师不仅能轻松驾御和指导学生的科学活动,而且从奠定未来公民高科学素质基础。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绩效技术

一、绩效技术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被视作衡量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而面向教师群体发展的教育技术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技术能力也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多年的培训实践中我们看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不重视前期的分析,从而不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不了解教师所处环境的情况,不了解受训教师的能力水平,盲目开展培训教学; 第二,不分地区,不分学科、不分对象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与模式; 第三,培训教师本身缺乏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等同,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教师还是无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第四,缺乏资源支持,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持续的、系统的支持、指导和帮助,短期的培训无法形成长远的影响。第五,培训受到课时的限制,单纯的讲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绩效技术关心的是怎么样提高和保持人的生产力和竞争的能力。由于绩效技术在研究问题时是从系统的角度,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运用绩效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系统的方式和模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影响培训绩效的原因,明确培训和目标和方向,并且为出现的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绩效技术是一种用系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绩效技术的引入可以促进教师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培训的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这个多变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以绩效技术来管理和组织培训过程,可明确培训的方向与目标,根据绩效的系统设计的需求,来有意识地创设一种合适的学习环境,给培训的学员提供合适的资源,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绩效模型

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形象的沟通工具,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绩效技术研究专家提出了几种绩效技术研究模型,本次研究的绩效模型的建立是依据ISPI绩效技术过程模型进行的,该模型将绩效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绩效分析、原因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与变革与评价5个主要的环节。本文根据长期培训的经验和教育技术培训本身的特点以及贵州省基层中小学的基本情况,确定了如图1所示的绩效模型。

三、绩效模型中的问题和实施的过程

1. 分析绩效的阶段

“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培训中应该首先要明确培训的目标,所以一切的技术内容都要落实到“如何教”的目标上来,而且这种目标最终要转化为一种可以衡量的具体目标集合。在模型中列出了确定期望模型的几个要考虑的方面,首先,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其次,还要重点考虑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有关教育技术的问题,和只注重个人绩效不同,组织绩效的提高对于促进环境的改变是非常有宜的,不同的组织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有着不同的需求,有的可以更偏重于基于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的开发,有的更偏重于媒体的教学应用,有的偏重于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期望绩效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要求。

( 1) 期望绩效的确定

模型中显示,期望绩效的确定还要受教师前期调查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提出的具体需求,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发现,他们往往是带着一些具体的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问题来的,这些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集中反应出了教师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的缺乏,那个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就应该反映在我们的绩效培训目标中去,绝不能无视教师的这种要求。

( 2) 明确目前实际的状态

这个实际的状态不只限于教师自身的状态,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要求。比如现实社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发展的趋势,现实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要求,教师所处的地区和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第二,教师目前的所处的内部环境的情况,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的情况,学校政策倾向,运行的情况,资源的情况,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外在的动力因素。第三,教师自身的情况。在这一部分应该包括教师的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的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教师主动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 3) 绩效差距的分析确定

根据绩效目标与培训对象的现有状态的调查,分析在现有状态和目标之间主要存一些什么差距,这个差距的分析是后期制定培训方案措施的依据。

2. 绩效差距出现的原因分析

绩效差距出现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要着手进行方案的制作,还要对造成这些绩效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哪些是属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哪些是属于教师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限制,也就是说要明确什么是培训能够解决的,什么是通过培训可以长期施以影响的,什么是培训无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拟出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的困难。

3. 制作合理的绩效干预措施

选择干预措施时,绩效技术强调系统解决问题,整体进行规划,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多个干预领域综合多种干预手段进行干预。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强调以下几种方式的配合:

( 1) 设计培训的环境

这里的培训环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教室的硬件环境,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各种信息技术成果的环境可以给培训者直观的感受,对学习者的影响是直接的; 第二,教学示范案例库。教学示范案例库的建立是为了给学习者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技术与教学的溶合,案例库的建立既帮助了学习者,同时对缺乏实际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非常必要的。第三,是技术的案例资源,在这个资源库里将教育技术常用的技术问题分解,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每个内容只有6 ~ 10分钟的时间,这个资源包括基于某个问题的案例的讲解,相应的素材,对应的文字资料等。第四,社区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空间; 大家可以通过学习社区进行学习和交流协作,把遇到的问题提交到这里,和同伴、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形成长期的学习协作。

环境的设计可以起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辅助集中培训的课堂教学活动。其二,为集中培训提供了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如混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其三,缓解了课时不足造成的培训绩效受到影响的问题。其四,解决了影响绩效的原因分析中提到的短期培训无法产生长远影响的问题。

( 2) 集中培训的设计

在集中培训时主要采用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能够将教学的思想和技术融入到案例中去,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让教师在解决问题或者观摩别人如何解决问题中来进行学习。

( 3) 建立本校学科应用的典型案例

学校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优秀教师或者学科小组开展教育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研讨,形成学校自己的优秀案例库,由于这些应用是本校教师基于本校的环境做的,就更具有可参考性,对于其它教师的借鉴的意义更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环境的改变,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影响。

( 4) 对学校自身的校本培训进行指导

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在学科研讨中表现出色的教师组成一个培训团队,定期地对本校其他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而本次培训的教师则对这个团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方案实施

在方案实施阶段要注意监控教师的学习情况,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要能够及时掌握对情况的掌握,要做到及时了解到教师的学习情况就需要设计一些相应的活动,比如让教师操作,设计,讨论发言,测试等。

5. 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评价过程,通过对于过程和细节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在方案实施的环节及时地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绩效干预的方案和对应的实施过程。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5

《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这是一本关于小学英语教师综合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材。该书由四部分组成:课堂用语篇、教学技能篇、文化素养篇、资源运用篇。

课堂用语篇针对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要求,编写了英语课堂常用语,如:课前准备,课中提问,教师指令、演示、评价语言等,指导教师准确并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在附录部分还为教师提供了几百条与教学有关的校园用语,以便教师查阅。不失为教师的好帮手。

教学技能篇重点讲述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同时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文化素养篇以教师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在篇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差异比较,从而加深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语言教学中更加重视文化教学。

资源运用篇以演示操作的方式介绍英语教学中常用多媒体课件(ppt and flash)制作的资源及方法。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学技能篇。因为我们一直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努力,所以我对这一部分读的也很仔细,认真。尤其让我感受到情景创设的重要性。比如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我常常运用学生的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姓名举例法:在上课时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或看其它书籍等,我便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

谈现代教师“四气” 篇6

花匠、木匠,工匠——但凡能称得上“匠”的,总归有独特的匠心,出众的才能,可是唯独“教书匠”似含贬义。有一种机械工作的含义,没有活力,没有创意。一身匠气的这种人,要么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要么就像蒙着眼睛机械干活的驴马,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里,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凡事抱消极态度:只要能应付,就照老规矩办好了。懒得思想,也没有思想,教的知识是死的,教的方法也是死的。于是,经常会看到教师备课时,抄自己的或别人的旧教案(又称老甲本),他们离开了教参就束手无策。现在这种教师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许许多多的新思想新方法他都无法接受,许许多多新形势新变化他都看不懂,于是只能哀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这样的教师只能生活在应试教育的昨天,而不是素质教育的今天。

每个教师应该带着正气、带着吸引力、带着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走进教室。用他那颗火热的心,让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沾满俗气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人,实在是太精明了。他们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斤斤计较一番决不罢休。总要反复对比权衡,自己付出的是不是太多了,自己付出的是不是都得到回报了,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校方的荣誉,这些算什么,再好的口碑不如金杯、银杯,只有钱、物、权是最实惠的。所以,有利益时他会一冲而上,需要无私奉献的时候又力举他人。这些教师工作是时刻不会忘我的,为人处世是滴水不漏的。他们教导学生也罢,帮助同事也罢,其本质都是打着自己的算盘。其实这种教师是让人厌弃的,他们虽然谈吐动人却目光短浅,虽然衣着光鲜却行为丑恶。沾上俗气的教师其实并不少,只是程度不一,形式多样而已。最常见的便是轰轰烈烈的“有偿家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教师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还有就是想方设法利用家长,捞取家长的好处。

为师之道,忠诚首当其冲。教师行业本来就是清贫的,想谋求发财就不应该选择这个行业,也许教师不需要清高,但至少应该清白。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类心灵的伊甸园,没有我们的热情怎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没有教师的高尚,怎能造就学生的高尚?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笔者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教师应该永远坦然面对学生透明的眼睛,不让自己的精神防线在物质的现实面前出现一丝的裂缝。

三、浮心躁气

当今是一个大谈发展的时代,因此,不少教师忘了脚踏实地,而一心要超越梦想。这种教师,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得彻底,却急于表功。不去夯实自己的基本功,也不去钻研科学的教育理论,只想能出奇制胜,一举成名。层出不穷的教学花样,华而不实的课堂作秀,有多少教师正不亦乐乎地忙于此道。这种躁气病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现代病。他们大多评点他人头头是道,成功时盲目自大,失败了推卸责任。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需要的是兢兢业业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工作,好大喜功是不可取的。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润物无声的熏陶。教师需要的是在喧嚣中独立,在静心中思考,踏踏实实的,以平常心去做平常事,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淡然和冷静;埋头苦学,埋头实干,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四、平心静气

现在的教师都很忙很累,但是也有一些人,能从喧嚣的名利场中退出身来,从忙碌的工作之中静下心来,或者静下心备每一堂课,批每一本作业,与每一个孩子对话;或者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研究一下自己的学问,反思自己的言行方式,总结一下教育教学的规律;或者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意义,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他们认为:只有静下心,才能听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正确地审视自我:我为什么当教师呢?我这样做教师行吗?我还可以怎样做好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不消极怠工,不草率行事。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呼唤,尊重他们的选择,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和温暖。无疑,这样的教师实在太少。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但同时内心是充实的。

芸芸众师,也许“四气”不足以涵盖。但通过悉心观察,可以说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常态。各位教师,对号入座,请问你是哪一类呢?

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的种种努力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我们拒绝躁气;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我们为之贡献理当全心全意,因此,我们鄙视俗气;教育是一门创新的艺术,值得我们穷其毕生去探索不息,所以,我们摒弃匠气。就让我们教师多一些静气吧,只有静下心来,生活才会淡定,工作才会从容,受益的有学生,有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7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 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帮助学习者更方便更有效学习的一种教育形态。它以其具有整合优质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教师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等独特的优势, 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吸引了众多教师培训机构的目光。继国家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 开发了全国性的远程教育平台之后, 2008年湖南着手开发了中国第一家省级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平台, 顺利地举办了万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为远程教育的良性发展, 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分析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及其对策。

一、湖南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当前, 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本的组织模式有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教育、脱产进修和个人自学, 还有几种综合型组织模式, 如校本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校本、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方案上我省采用分层培训模式即省级、市级和校本培训。具体实施从上到下抽调专家、学校骨干教师陆续开展教师培训;在组织分工上, 省电教馆培训中心负责培训软件资源的应用方面, 省教育技术设备装备公司负责培训硬件操作方面;在培训内容上, 省电教馆专门编写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教程 (试用) 用于教师培训教材;在培训方针上, 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精心策划培训课程,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县级培训主要完成县、乡、校的骨干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一般设在各县的电教馆 (室) , 由县教育局主管。县级电教馆 (室) 要与县教研室等相关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合作, 以实施本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为主要任务。县级培训工作应在省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 省级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培训计划等方面对县级培训机构提供帮助, 逐步形成以县级培训为主的培训机制。

省级培训与县级培训都是一种短期的培训行为, 往往在教师返回学校后,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所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技能并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校本和辐射培训是一种持续和过程性的培训, 使教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之中, 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发展成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校本培训主要在乡中心学校开展, 充分发挥中心学校在学区的领导地位和辐射功能, 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教师队伍状况比较好的条件, 以利于组织村校和教学点的教师, 以利于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 各农村学校设置了卫星天线、计算机设备和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对培训后的有效问卷回收, 我们发现对远程教育地面卫星设备的使用上教师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从这个侧面上说明, 设备和计算机的使用是目前我省远程教育培训所取得的最大成绩。

二、湖南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累计覆盖面目前已达100%。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状况, 课题组从2011年6月初开始, 按照具有代表性、调查研究面广的基本思路, 选择我省的7个地级市的35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试点学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来开展本次研究工作。涉及地区每所学校都有专人负责,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填写问卷, 当场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80份, 回收问卷980份, 其中有效问卷943份, 有效率为97.1%。调查表明, 我省的远程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但是教师远程教育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远程教育的认识滞后。

“远程教育”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光盘、卫星电视和网络传输到各地中小学校。目前, 部分教师仍用落后的教育观念看待远程教育培训。习惯了多年来的传统培训形式, 面对现代化的培训手段, 个别教师甚至有怀疑心理、畏惧心理、紧张心理, 因此本能地加以拒绝。认为“远程教育工程”只不过是一时新鲜, 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虽然通过培训学了一点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论, 但很少有人能直接用到课堂上。一些教师认为新的教学方式会给教学带来负担, 会使学生产生不适应, 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因而还是按原有的教学方法去教学。部分教师对培训抱着一种“凑热闹”、“随大流”的看法, 认识不到“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在参加培训时不认真, 敷衍了事, 很多教师参加培训后也不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部分学校管理层通常害怕“远程教育培训”会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因此对于培训的支持度不高。另外, 调查发现, 培训机构在实际的培训中, 也出现了为应付任务而敷衍了事的现象。

2. 网上教学的资源相对不足, 不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就我省目前远程教育的现状来看, 各教学点尽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学生反映所开课程的资源内容仍然不够丰富, 形式单一, 有的不便学生自学, 缺少学习方法和思路的指导等。有一些双向视频和卫星传输的课堂还停留在大头像和照本宣科的水平, 提供的讲稿存在着文字教材的电子化现象;使用学校原有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也缺乏整合和重新教学设计, 不适应远程学生的学习需要, 也很难发挥出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或学会部分软件的操作。实际上的信息技术集中培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基础知识, 对于设备维护的相关知识涉及甚少, 因此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 远程教育培训成了办公软件培训, 直接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考虑怎样使用信息技术, 而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这与培训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因此, 教师培训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设备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上, 更重要的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

3.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远程教育各县市管理部门 (一般由教育局) 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能的培训, 如开展计算机基本软件的使用、卫星接收与下载、卫星参数的设置、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等培训。但是这些技能培训并不完全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 教师也并不完全掌握, 导致他们在下载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遇到软件或设备问题就不知所措, 而又因技术人员缺少, 要解决面临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很长, 与此同时, 由于卫星接收设备、计算机的配备少, 大多数教师得到计算机操作和熟练的机会甚少, 缺乏操作机会的教师就无法“熟能生巧”, 教师无法操作计算机和网络,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受阻, 久而久之这些设备就闲置不用, 造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浪费。

同时, 一些培训机构基本采用原有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法, 加上教学点网络环境和条件还不能满足要求等原因, 计算机网络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网上和卫星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以教师“教为主”, 采取的是“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多数教学点“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 很难实行互动教学, 更谈不上在线答疑和指导, 不能在教与学的交流中互相促进, 相互补充, 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不适应。

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关的软件有好几种, 如光盘视频课件、卫星接收软件安装、网络软件安装等,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且很少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可供参考, 这些都是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难以逾越的种种障碍。表面上来看,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了计算机初级甚至高级培训, 但实际上教师所拥有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 除部分年轻教师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上传、下载资源, 不会操作幻灯片, 不会发电子邮件, 不会跟帖、发帖, 甚至根本不会电脑操作。特别在许多农村中小学, 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普遍偏低, 其原因很多, 如当地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重视不够, 教师收入不高等。而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管理和应用。

5. 学非所用与工学矛盾现象普遍。

在远程教育培训中, 发现来参加培训的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本来是历史远程培训, 但来的并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 而是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毕业的教师, 原因是专业历史教师少,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所以历史课程大多数是非历史专业教师兼任, 或者有的教师因为年龄大了, 中途改教历史, 认为这些文科课程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带有照顾性质。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 又增加了管理指导难度。

在一些贫困地区, 教师沉重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导致远程培训的优势和作用无从发挥。首先,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师资短缺, 每一位教师都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在工作时间教师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其次, 贫困地区中小学大部分地处农村, 教师除了教学外, 还承担比较重的家庭负担, 如农活、家务等, 远程教育培训的开展由于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主要还是采取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集中培训方式, 业余时间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难以保证和协调。部分地区为了保证培训采取强制的方式, 教师的负担较大。

6. 经费、设施设备的不适应。

硬件不足影响教师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施效果。首先, 设备不足。虽然国家在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硬件设备的不足依然是制约贫困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开展的主要因素。如, 湘西是我省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比较集中的地区, 但根据调查, 大部分学校均存在设备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村级小学, 大部分只有一套设备, 下载、培训、上课等大量工作都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 冲突严重, 比如因硬盘空间不足, 下载下来的资源无法保存, 只能删除。远程培训时间上自由的优势受设备的限制大大削减。其次, 资源不足, 虽然现在远程教育资源类型已经很丰富了, 但主要用于教学, 如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 而适用于教师培训的资源则比较欠缺。

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 地方政府对项目学校基本没有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目前, 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多功能教室, 配置了电脑, 但是还有不少学校, 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学校尚不具备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的条件, 有些学校装备了电脑, 但没联网, 或者多年不用, 管理不善, 变成一堆废铁。原因在于有些学校由于经费不足, 无法支付设备运转和维修的费用, 远程设备系统只能闲置, 成了展览品, 只在领导检查的时候动一下, 日常用于远程培训几乎不可能。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外出参加集中的信息技术培训经费主要由个人承担, 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提供经费资助的学校, 由于经费有限, 则多会考虑到层级培训的效果, 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没有参加外出培训的机会。

7. 培训制度缺乏保证。

虽然我省按照分层培训的原则制订了培训计划, 从实际效果来看, 由于培训制度缺乏保证而差强人意。首先, 分层培训是从上往下, 类似传、帮、带的过程来实现的, 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由上级部门分配名额, 然后逐级往下, 层层递进。虽然较好地解决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 但培训的效果由于缺乏反馈机制而无法保证。其次, 由于目前没有把远程教育培训与岗位聘任、评优晋级等联系起来, 造成了部分教师视培训为负担, 从行动上排斥培训。再次, 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把培训当成创收, 往往使培训考核流于形式, 造成了只要参加培训, 就能过关, 缺乏对培训效果的科学验证, 从根本上造成了培训“有制度”、“难落实”。

三、加快和完善湖南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对策建议

加强教师培训, 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教师培训已成为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推动项目实施地区教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 提高我省教师应用水平,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 加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与培训队伍的建设。

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硬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没有卫星传输网络及设备、校园网以及用校园网连接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服务器资源、海量存储设备、计算机室、数字化阅览室等硬件设施, 也就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近几年来, 随着硬件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数字卫星网络的“三网合一”, 我省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但各地区、各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仍需要继续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打好基础。

组织实施好“培训者培训”工作, 是实施好远程教育的关键。建设好以下几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班级管理员队伍, 其作用是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引导和激励。第二支队伍是辅导教师队伍, 其作用是指导、评价, 进行专业引领。第三是技术人员队伍, 其作用是帮助、服务, 解决操作上的难题。第四是课程专家队伍。课程专家的作用是建设课程资源, 培训辅导教师, 参与讨论交流, 提升培训品质。建设并管理好这四支队伍, 充分发挥其作用, 是保证远程培训质量的关键。要采取选派骨干培训教师到高校、国家级培训基地进行深造、挂职锻炼、承担科研课题、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专职培训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水平, 才能保证培训高质量地完成[1]。

2. 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

在远程教学中, 学习对象、学习方式、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都与传统教学不同, 它将彻底摈弃先前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观念与运作方式, 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因此远程教育人员需要通过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 掌握远程教育规律, 了解教学对象, 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设计的各种工具, 以便制作出适合自学、富有远程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

(1) 促进天网、地网、人网结合[2]。中国的教师教育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三网”, 即“天网”、“地网”、“人网”。三个网络各有其特点:利用人网开展培训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的保障;天网成本低廉是能够从国家或省级培训机构直接到学校的传播系统, 但缺少反馈环节;地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但对基础设施与运行费用需求较高。应使三个网络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特点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实现天网、地网与人网的有机组合, 来促进教师培训。

(2) 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 尤其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不仅要解决“路上有车”和“车上有货”的问题, 更要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课程资源供参训教师选择来完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看, 资源建设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 将直接决定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目前, 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包含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 如何把它们组合起来, 以便于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它们, 是当前教师远程继续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 优质教学资源必须实行共建共享, 仅仅依靠少数人、少数学校或者少数机构是难以满足需要的, 必须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进行全国性或专业性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交流和观察评比活动, 树立优秀资源的典型和示范课, 奖励资源建设成绩卓著的学校、教师和制作人员,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3) 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交流。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 因此在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应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的交流。学校之间交流, 可以跨越市县区域的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局限于本学校之内, 通过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 吸收“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交流的内容范围包括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操作的技巧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心得和管理经验等。有效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吸取更好的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克服教师在进行“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阻抗[3]。

3.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

首先, 逐渐消除教师对远程教育手段的畏惧与逆反心理。由于许多老师已经适用、习惯了数年的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 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各级领导、专家做好耐心、仔细的疏导工作, 并创造条件, 鼓励在教学中对远程资源的应用。其次, 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 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农村, 计算机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新生物, 要达到在教学中熟练应用, 并非易事。从某种角度来说, 还存在许多的“机盲”, 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做好校级培训工作。再次, 提高教师运用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充分掌握各类媒体的性能、特性和设计方法, 合理选择, 优化组合远程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之中,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使之为我所用, 为教学所用。

4. 优化实用的培训模式, 增强“远程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1) 制定不同层次需要的量身定做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计划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的层次和教学上应达到的目的, 以及如何使用各种资源来自主学习而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应包含学习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学习结合工作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知识;形成博专相济, 相辅相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应是多元化的, 包含面授、网上学习和多媒体课件等学习方式。制定出适合教师自主学习的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 区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进行量身定做, 要涉及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 满足各种层次人员学习的需要。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应规定学习所用的各种教学媒体以及每一种媒体所占的比例, 指导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网站资源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制订学习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案。对教学中要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先进行周密、严谨的计划和安排。

(2) 选用和编写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多样化教材。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应考虑教职员工现有的知识结构,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脉搏, 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构, 博专相济, 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材的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编排要符合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材的组织应适合于自主学习并能促进互动学习。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使学有所获、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能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满足教职员工提高能力与水平的需要。

教材的形式应提供更广范围内的选择, 除了传统的以纸为媒介的文字教材外, 还要选用具有交互性、多样性、超文本特性和图文并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科知识进行整顿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提供给大家与学科相关联的网址进行资源收集和整理。建立学科教材资源库, 由教材编写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维护, 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 保证教学内容的经常更新。

(3) 建立适合自主学习的网络教育支持平台[4]。网站内容应包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最新动态, 继续教育能够提供的所有课程内容, 以及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 多媒体课件, 形成性和终结性的考核方案。提供网上答疑、网上论坛、BBS、电子邮箱等可以讨论和交流的环境, 便于师生之音的互动和交流。网站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根据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按重要性和优先原则逐步增加培训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各类教学软件、不同学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数学化图书馆来充实继续教育所需的网络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网络环境, 让教师可以就近参加远程培训。

(4) 营造良好互动的面授教学环境。远程教育自主学习不等于不要面授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面授学习就是解决如何培养学习者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教职员工掌握如何获取信息和辨别、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面授时不以知识学习为目的, 而是以解决问题或培养能力作为学习的目标, 学习者的学习始终围绕解决某一问题来进行学习。

(5) 优化实用的培训模式, 增强“远程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我省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任务繁重, 如有的老师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 在边远的农村山区, 存在着几师一校甚至一师一校的情况, 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培训, 这涉及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设计和实施。培训部门应该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详细的摸底分析, 然后选取适合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培训方式,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尽可能让每位教师学会掌握所培训的内容和技能。如开展有针对性的软件操作培训。与“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相关的软件有Office中的PPT、Word、Excel、卫星电视管理和网络应用等软件。每一款软件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必须采用分期对每一款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进行培训, 提供教师上机操作的机会。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说增加上机操作时间更为重要。

调查发现, 在我省的三级培训层次中, 参加校本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层培训。因此, 将校本培训开展好, 对我省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力量, 让学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本校的其他教师。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注重实用性与有效性。组织教师开展示范观摩、教学设计评比、教学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总结本校的实践经验, 积极开发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5. 建立和完善运行保障与监督管理机制。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技术性很强, 要维持系统的运行, 需要一套完整的机构, 它的人员组成应包括四部分人员, 即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维护系统软硬件正常运转的设备维修人员和软件工程师;懂得多媒体传播技术特点、富有创意的美工人员以及教育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远程教育管理平台不仅要能够承载大量课件, 具备自动生成网络课程、提交和批改作业、资源检索、课件点播、师生讨论等功能, 同时还要能跟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分析处理教学信息、学习信息、活动参与信息等, 以达成教学质量的督导作用。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 重视形成性评价, 激励参训学员创新学习, 合作学习, 探索学习, 真正从培训中学到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用的东西。

要加强政府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宏观调控, 使现代远程教育协调发展。尽管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信息灵通, 并能及时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灵活地调节自身资源配置的优势, 但仍难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偏差, 需要政府对其发展和运作进行宏观调控:一是根据不同时期教育供求情况控制发展规模;二是避免重复设置专业, 保护和支持基础研究领域及国家建设必须学科的发展;三是加强质量跟踪, 防止滥发文凭的现象发生。

要建立规范的现代远程教育运行机制, 依法治教, 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在中国, 现代远程教育服务规划和实现产业化性质的管理办法尚未制定和颁布, 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因此, 中国亟待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的立法工作。按照国际惯例, 结合实际, 对现代远程教育法规进行研究和制定, 扩大政策的透明度, 对有关合作办学, 具有限制性、引导性和盈利性的法规先行制定, 使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法规的保护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远程培训:希望与困难并存——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黄超文[EB/OL].http://www.zgxzw.com/Xiao Zhang/View.asp?ID=104023, 2009-12-29.

[2]杨志伟, 袁本涛.中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5) .

[3]胡芬, 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阻抗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8) .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8

一、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从微观层面即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未来教师的必备职业素质。

1. 国家政策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决定, 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 在中小学 (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下同)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教基[2000]33号文件) 。当前, 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逐步普及, 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 教育部还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从2005年开始, 组织部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先行试点。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 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到2007年底,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 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教师[2005]5号) 。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2. 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 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及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沟通与融合;专业技能包括熟练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在教师专业技能中的教学能力方面, 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如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等, 另外, 还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这是因为:信息时代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手段, 未来教育必然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 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讲授和板书为主的、低效率的传统教育教学形式,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3.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师扮演着一种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 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中, 教师扮演着学生的导师、教学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2)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不仅是指学校的教育, 还包括一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也不止是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改善知识结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基础和核心, 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媒体的知识与技能, 增加自己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

(4)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让教学时间、地点更灵活, 教学方式更多样, 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互动更容易, 教学交流更便捷。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从全体教师的角度来看,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1.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包括几层含义:第一, 教师职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

2.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道路

我国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强有力的步伐, 先后制定了《教师法》 (1993年) 、《教育法》 (1995年) 、《教师资格条例》 (1995年)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基本实现了上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具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培训的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 ,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在信息时代,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 促进多形式的教师培养、促进专业能力评定的标准化, 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 促进教师教育科研发展。[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教师[2004]9号) , 这一标准的推行使教师专业化的机制与政策保证将更趋完善, 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会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 可见,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必备工具

从宏观层面即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必备工具。

1. 新课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在小学至高中设置以信息技术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并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基[2001]17号) 由此看来,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用的教育教学工具, 对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

2.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原有的工业时代教育的方法、模式及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对教育进行改革才有出路,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具有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主要体现在:

(1)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观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情感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现代教育技术依据的理论和应用的手段方法有利于促进上述教育思想的实现。

(2) 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教学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学生面对面的方式, 主要采用讲授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成为人-机-人系统, 丰富了教学方法, 如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远距离学习。

(3) 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

(4) 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不足是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训练机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系统有助于克服上述缺憾, 如网络教室可以使学生随时从网上了解到最新的学科知识, 视听阅览室可以实现个别化学习,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可以生动演示自然现象等等。[4]

四、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完成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而对中小学教师来说, 作为基础教育最终的实践者,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主要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实现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 中小学教师必须学好教育技术, 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另一方面, 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技术内涵, 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采用新的教学形式, 开发新的教育工具, 以此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既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高的要求, 当代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4]马启龙.试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J].中国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版) , 2007, (4) :59.

[2]张福建.论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 2003, (3) :34-35.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9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2004年12月25日, 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2005年4月, 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标准, 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区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 使“十二五”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更有实效性, 笔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 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以及可接受的培训时间;分析调查结果, 掌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 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全区七地市、拉萨中学、西格办中学专任教师, 包括小学学科教师和中学学科教师。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部分是调查题目部分, 包括培训情况和本地市培训开展情况及对今后培训的建议。

问卷发放、回收与统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 回收521份, 回收率为94.7%, 其中有效问卷501, 有效率为96.2%。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 参加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情况

通过对50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女教师比男教师略多, 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2%和48%;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调查人数比例基本为1:1, 教师的最高学历小学教师以大专为主, 占小学教师总人数的90%, 中学教师以本科为主, 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88%, 教师年龄处于22~40岁之间和教龄处于3~20年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9%和88%, 表明当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以教龄为10年左右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从参加培训教师所任教学科方面来看, 语文、数学所占比例较高为30%左右, 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为15%左右, 有些学科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

(二) 参加调查教师的培训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10个选择题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10个题目分别为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教师的需求、参加培训的动机、培训和学习途径及方式、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训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

1.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中, 30%的教师认为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缺乏对电脑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40%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的支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知识面比较窄、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提高教学意识及方法。

2.在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中发现, 30%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技术, 20%的教师认为应该提高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50%的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补充研究性学习知识, 40%的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补充教育学原理。

3.在教师培训动机调查中发现, 70%的教师认为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50%的教师认为是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40%的教师认为是更新学科知识, 20%的教师认为是为了提高学历。

4.在培训和学习途径及方式调查中发现, 教师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主要途径, 50%的教师认为是通过自主阅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报资料和同行之间交流讨论, 40%的教师认为通过脱产进修交流, 30%的教师认为通过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 20%的教师认为对教学活动进行自主反思;30%教师认为通过讲座、研讨会、异地考察观摩和自主学习及反思的培训和学习方式最有效, 50%的教师认为听优质课是最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式, 20%的教师认为短期培训是最有效的培训和方式;从方便教师学习的角度分析, 70%的教师喜欢自主学习, 有组织的校本培训与学习, 30%的教师喜欢远程培训, 20%的教师喜欢脱产校外培训、半脱产校外培训和跟班学习;从时间角度分析, 60%的教师喜欢短期集中培训, 40%的教师喜欢中长期脱产培训。

5.在阻碍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要困难中调查发现, 60%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信管理任务比较繁重及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不对口, 40%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不符合教师工作需要, 30%教师认为培训师资不符合继续教育需要, 10%教师认为培训形式不符合继续教育需要。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对当前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状况作如下总体评价:教师已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十分丰富;在培训动机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性;在培训和学习途径及方式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极端性。

六、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建议

(一) 不同学科教师参训人数不均衡性较明显

通过调查, 发现参训教师多为语文、数学主要科目学科的教师, 而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很少, 对于藏语来说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 所以我区藏语文老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藏语培训。由此可见, 主科资源比较多, 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也比较多, 甚至出现了重复培训, 而其它学科教学资料比较少, 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相对也比较少, 出现了各学科教师参训人数的不均衡性较明显。因此, 在今后的培训中加强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 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只有这样, 才能使整体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 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二)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前忽略了对教师学习内容需求、学习动机和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调查, 导致培训内容、形式不符合教师实际需求, 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培训效果也不理想。在今后的培训中应提前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 这样才能使培训具有针对性, 才能激发教师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使教师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三) 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有待创新

调查发现, 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培训模式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不断优化培训内容, 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由此可见, 要想使教师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10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的。早在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转变的要求。这就是“素质教育”在党中央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的“首映礼”。随后, 在我国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任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 这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政治保障。也正由于这一政策导向,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一步步迈入到新的轨道中来。

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历来被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最早的教师教育学校自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所发展。至光绪三十三年, 河南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就有两所;到光绪三十四年, 除去已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之外, 河南省拥有的初级师范学堂就已达到11所之多, 并另有103所师范传习所[2]。新中国成立后,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河南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 还被称之为“教师大省”。在当时, 除去各高等院校, 整个河南省的教师数量达到了100多万人[3]。改革开放以后, 河南省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 其教师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也有了很大改善。到目前为止, 河南省共拥有20所师范类高校, 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等11所全日制师范类本科院校, 信阳学院、安阳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3所师范类本科独立学院,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师范类高职 (专科) 学校, 以及河南教育学院和平顶山教育学院2所师范类成人高等学校等等。

就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来看,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处于相对较为领先的地位, 其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得以完善。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再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 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充分地把入职前师范生培养与入职后在岗教师培训进行了有机结合, 而国培计划与省培项目的相辅相成也进一步为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河南省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并且也初见成效, 甚至为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 但在实际的操作落实过程中, 其现代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问题产生原因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 人均教育投资不充足。

教育投资,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4]就一般情况而言, “根据我国的管理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 高等教育资源经过相同程序申报的前提下会优先分配给重点类高校”[5]。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 同等条件下, 河南省这些师范类院校所获得的政府资助和扶持仍然是相对有限的。而从客观条件上看,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 其教育投资受教育需求影响, 比重应当与其应受教育人口数量成正相关。在实际的教育投资分配中, 国家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量并不算最低的, 但由于河南省整体人口众多, 应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大多于其他省份, 因而其人均教育经费就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加之河南省整体的教师教育发展较快、教育投资需求增长较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均教育投资短缺、教育供给不足的被动失衡。

(二) 教师平均收入较低。收入是人们在就业择业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大多数想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师范类学生而言, 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意愿和从业后的就业意愿, 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其教师队伍的流失率。有相关调查显示, “从长期角度来看, 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教师质量这两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6]。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模型进行研究发现, 当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达到4, 000元人民币时, 愿意到农村去任教的师范生会增加到79.4%, 当月薪升至5, 000元人民币时, 其百分比则会上升到88.1%。[7]早在1994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就明确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但就目前河南省实际的教师平均收入来看, 这一政策不仅未得到落实, 而且在河南省教师工资发放制度中还存在着职称工资比重过大、教龄津贴比重过低等工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生的入职意愿以及教师队伍的在职满意度, 从而阻碍了当前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 扩招淡化师范特色。

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施扩招以来, 师范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也逐步得到扩大。受市场经济影响, 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争取更多生源, 河南省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转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学科专业方面增设了大量非师范类专业及新兴专业, 并投入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大非师范类专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其师范院校本质的师范性特征却因此受到弱化。而伴随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投入比重的减少, 其教师教育向前推进的进程也势必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 制约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正常建设与发展。

(四) 终身教育被阶段化。

我国教师教育一般被分为入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入职后继续教育或进修这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育实施者承担教育任务, 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并防止脱节, 则是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中一直面临且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全球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浪潮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业已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大趋势。无论教育一体化形式如何变化, 其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阶段化问题。也只有彻底解决教育阶段化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固有矛盾, 才能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五) 教师职业理想缺失。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支撑教师自身主动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 河南省和其他省区相类似, 许多师范类学生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教师这一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稳定性都比较高的职业, 这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就其自身而言, 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从事这种“又苦又累工资又低”的职业, 因而在其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接受, 而不是主动学习。这样一来, 教师这一行业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教师质量就会被拉低, 其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建设的改革进程也会慢下来。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针对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问题, 河南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采取多种创新性措施, 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 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

河南省的师范类高校数量较多, 且各具特色。其中, 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最为典型, 在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最具代表性。其中, 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和领跑者, 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上一直是成果不断, 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其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 创新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造就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新型教师。

河南师范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 对以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整合, 革除以往较为陈旧的落后观念, 并对当前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 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目的, 形成了以反思为主线, 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学习全程, 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支撑、协调推进, 特色鲜明的新型教师培养体系。

2. 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 师范类课程设置选择成为能否毕业的一项指标。

河南师范大学采用学分制, 其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除去非师范类专业要求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这六大类课程之外, 还专门设置了教师教育平台I课程作为必修课, 纳入到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中, 其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达到18学分, 占总学分的11%。

3. 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方向, 师资型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

在进行了两年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过后, 到了第五学期, 河南师范大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种不同的“分类培养模式”。这种分流培养模式有利于使现有的教学资源集中合理化再分配, 选择师资型方向的学生除参加教育实习I之外, 还在第七学期通过教育实习II到校外进行16周的教学教研训练, 并且在第八学期返校进行4周的校内教育研习III。除河南师范大学外, 河南教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作为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也进行了创新, 实行弹性培养方案,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职前培养结合职后培训, 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发展等等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 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二) 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

除了各高校在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下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之外, 政府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 出台相关政策条文以适应并促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1. 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5年5月26日, 《关于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由河南省教育厅下发至全省各有关高等学校, 该通知批准和实施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共计15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培养现代新型教师、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方案, 从当前在教师培养上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入手, 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新型协同培养教育新机制, 进而培养出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 全面提高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质量。

2.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

2015年10月13日,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的通知》在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站上发布, 通知决定, 河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的工作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 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地培养一批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项多能”、真正能为农村教育谋福祉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3. 组织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为深化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改革, 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良性转变, 2015年10月27日, 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要求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课题组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现实问题, 立足河南省的省情、所在学校的校情, 并且要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基础上, 解决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领域发展中的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研究后期要及时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 促进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深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为进一步推动现代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改革, 除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启动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 组织申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之外, 河南省教育部门还开展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手抓”、培育“中原名师”、完善教师教育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从总体上是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尽管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但这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 无疑是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 这对提高当前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新形式下,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河南省针对现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 积极利用现有资源, 采取了多种创新性措施来适应性地调整与解决这些问题, 而这些适应性调整措施当中的积极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时明德.河南大学与河南师范教育[J].河南教育, 2012, 10

[2]王日新, 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 (中) [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4:55~56

[3]禹跃昆等.“养”好教育的“工作母机”[N].中国教育报, 2016, 3 (1)

[4]曲大富.实用教育全书 (上)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49

[5]曹丽君.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6]杨建芳.基础教育教师收入对师资供给的影响[J].教育学报, 2009, 2:62~67

现代教师需要“三慧”等 篇11

匡小兰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师应该具有“三慧”——一双智慧的眼睛、一对灵慧的耳朵、一个聪慧的头脑。

一、一双智慧的眼睛

1教师的眼睛要善于发现

“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发现,才有欣赏,只有欣赏,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教师是“真、善、美的化身”,因而教师更要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发现学生的美。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闪光的一面,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教师的眼睛要会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教师的眼睛应该成为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教师的眼睛要向学生传递喜悦与赞扬;当孩子上课不听讲时,教师眼睛要向学生传达批评的信息。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足以让孩子感受到幸福与关爱,一个指责的眼神远远胜过几句严厉的批评。因而教师的眼神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在不同的时候传达许多不同的信息。

二、一对灵慧的耳朵

1教师的耳朵要耐心倾听

我们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听教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可惜的是,我们教师却常常不够认真地或是不够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在上课时,很多教师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心里总在想著自己的教学进度与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因而常常是没有听清楚学生发言的内容就盲目表扬学生。试想一下,一个没有耐心去听学生发言的教师,怎么能要求学生去耐心倾听自己的提问或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呢?

2教师的耳朵要善于捕捉信息

教师的耳朵仅仅做到耐心听还远远不够,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去发现、去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正确引领,从而生成精彩的教育资源。

三、一个聪慧的头脑

1一个会学习的头脑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个博学之士,是个杂家,他们应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们应该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书卷气。看来人们对教师的学识定位是非常高的。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一定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应该广泛地阅读、学习,专业书籍、文学书籍、科普书籍等教师都要读。

2一个会思考的头脑

“一个教师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并不可怕。一个教师最可怕的是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教师是麻木的,就好比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的教学如同一潭死水,没有创新,没有进步;他们的头脑每天都是空荡荡的。当前,有关课改的理念解读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因而在课改的大潮中,教师要保持清醒头脑,对教学改革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显得尤其重要。

让孩子学会自理

陈雪芬

孩子自理能力是从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的。有的家长认为,这些琐事让孩子做太劳神,不如替他们做来得更省心、省事。看起来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要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各种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了解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特点,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放手让孩子去做,珍惜孩子每个有益的尝试性举动

孩子都喜欢自己试着做事情,什么都想“我自己来”,他不会考虑自己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和该不该做。例如,成人给孩子穿衣,他会夺过衣服,执意要自己穿,虽然穿得歪歪扭扭,他却很高兴,若成人不允许,他会大哭大闹。孩子试着自己做事情,其实是他们学习料理自己生活的开始,家长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否则,孩子长期得不到练习的机会,将渐渐失去做事的兴趣,结果不但自理能力差,还可能养成不愿做事、事事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二、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耐心

孩子什么事都乐意自己做,但愿望和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吃饭时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洗手时弄湿衣服等,而且他们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常常边做边玩,甚至忘记正在从事的活动,索性玩起来,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从不会到会有个学习的过程,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更不要因孩子学不会、做不好而过多地批评、埋怨,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持之以恒,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方法要灵活

现代中小学教师 篇12

一、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于2015年11月在中国知网的数字出版超市以“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关键词进行了“篇名”检索,结果共有275条记录,而以“标准”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即“在结果中检索”)的结果只有10条记录,现将这10篇研究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论文做一综述。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研究

当前,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情况略有不同,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2,3,4,5]。

1.师资队伍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存在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缺乏高职称教师、新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浓缩、内容陈旧,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媒体、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等面面俱到,又不重视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不切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另一方面按当前30多个课时的安排,课时明显不足。

3.教学方法问题

多数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较多,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演示等教学方法,导致无法训练学生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评价方式问题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5.实验条件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实验涉及教学媒体的操作与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的使用等方面,但目前好多院校还是幻灯机、投影机、电声系统等设备,一方面陈旧老化,另一方面大多是演示性实验,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标准》要求之间的对比研究[6]

1.意识与态度方面

师范生能清楚认识到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自身素质结构、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要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

2.知识与技能方面

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但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掌握不够。

3.应用与创新方面

师范生对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都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学习后都能掌握,但只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将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习之中。

4.社会责任方面

绝大部分师范生已认识到应让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公平、有效、健康、规范地利用技术和学习资源。

(三)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研究

《标准》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转化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可以归结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并应着重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 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具体应包括: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学会合理选择使用教学媒体;具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学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技能;具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能力;掌握网络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2,3,7,8]。

(四)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研究

为了满足《标准》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包括以下方面[2,6,8,9]: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多媒体素材采集、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资源的利用、用Flash制作动画、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教学设备操作、用Authe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应用、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

(五)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实际、问题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学者们提出的以下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3,4,7,10]。

1.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具体如案例教学、PBL教学模式、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讲授型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小组协作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等。

2.实现三个结合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导学与自学结合。

3.处理好三个关系

即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不同学科的关系、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与教学论课程的关系。

4.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知识方面,少用教授,注重启发,多用讨论;能力方面,以探究、协作为主,加强实践;意识方面,可采用案例研究、问题解决、直接参与等方法;道德方面,最好是课外体验。

5.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包括教学课件、视频、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学生作品、主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

(六)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研究[2,6]

1.评价方式多元化

综合运用纸笔考试、档案袋评价、技能测试、小组评价等评价方式。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把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结合起来。

3.评价内容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既包括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基本素养,还应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兴趣、协作能力。

4.评价标准个性化

学生自己根据《标准》的要求进行灵活的差异性评价。

(七)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研究[11]

1.实验教学目标

结合《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目标可调整为:培养学生具有恰当应用教育技术环境与设备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和使用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的能力;具有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能力;具有教学系统设计、信息处理和课程整合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

结合《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具体实验内容包括:常规媒体的使用、信息技术素养、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

3.实验教学实施

结合《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在制定课程内容体系时,突出核心能力培养;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处方”实验;在时间安排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环境上,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上,建立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国家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标准》,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研究、教学改革尚未完全统一到这一标准上来,且存在脱离《标准》规定能力目标、教学内容(含实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缺乏具体性和指导性等问题[12]。笔者所在学校为了改进上述问题,提出了“以《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协作学习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宗旨,全面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13],但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二、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施现状

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任课教师的授课手册为调查对象,以5个学期、6位任课教师、45个教学班的所有授课手册为样本,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授课手册包括使用教材及参考书、课外阅读书目安排、课程目标、重难点、课程进度表、教学执行进度(含作业布置)、辅导计划、总评成绩、教学总结等内容,笔者将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施现状。

(一)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由教育技术教研室统一征订,选用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4月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该教材选用较为合理,基本涵盖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反映教育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同时也说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较为陈旧,没有随着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另外,不同的任课教师所参考的书目差异较大,六位任课教师,参考书目却多达22种。这一方面有助于扩展课程内容、扩大知识面,而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不同任课教师教授内容不够一致、不严格依据教学大纲等现象的出现。

(二)课外阅读书目安排

六位任课教师中有的教师有多次教学(即多个授课手册),但只有三位安排了课外阅读内容,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从各位教师的成绩登记来看,并未将“阅读”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围。

从三位教师主要阅读内容安排可以看出,有的教师列出的是阅读的图书名称,有的教师列出的是具体的阅读内容主题。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有问题,如果列出图书名称,学生不知道要阅读图书的哪一章节;如果列出具体的阅读内容主题,学生又不知到哪里去阅读。所以,笔者建议:如果列出图书名称,教师应具体指明阅读的章节和页码;如果列出具体的阅读内容主题,教师应指明阅读内容的出处,如期刊名称和期数、网页地址等。另外,在教师授课手册中只记录了“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片的完成情况”(教师一般填写“优、良、合格、不合格”)和“检查日期及签名”,这并不能具体记录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辅导、检查等具体执行情况,建议改进教师授课手册设计。

(三)课程目标设计

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的设计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每位任课教师设计的课程目标之间区别很大;二是就算同一位教师,前后几个学期设计的课程目标也不尽相同。这两种现象对于一门课程目标的设计来说是很成问题的,这表明:1不同教师对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有不同的认识;2任课教师并未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究其原因,细看各位教师设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所撰写的课程目标其实与所选的教学内容相对应。这种做法颠倒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顺序,正确的做法应是:先有教学大纲(其中,规定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然后选用教材,所以,在教师授课手册上所填写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在教学大纲中设定好的,即不同的任课教师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应具有一致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差异很大,并且大多数任课教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没有区分。

教学重点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由此可知,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有不同看法的,如此的差异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中是不应存在的。从笔者的教学经历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集体备课、没有对一门课程的地位等基本的东西进行讨论,形成一致的看法。

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反之亦然,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各任课教师不区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做法亦不可取。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所以,哪些内容属于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因此,教学难点可根据面对学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从另一角度看,教学难点是指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那么,一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大部分还是相同的。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

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与进度的安排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教材为依据,而不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2教学进度安排缺乏对节假日的考虑;3每章教学所用课时差异大,亦未严格执行教学大纲;4教学内容安排不够详细,只列出了“章”,没有列出“节”。

(六)作业布置

在作业布置方面,首先教师授课手册存在缺陷,教师授课手册只在每一周教学执行进度中设计了“是否布置作业”和“作业内容”,一方面无法反映是课外作业还是课堂作业,另一方面也不能反映作业的批改、反馈等情况。

另外,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业的布置存在以下问题:1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能力考核;2作业难度相对较小,大多都能从教材上直接找到;3作业设计随意性较强,较少习题研究,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任意布置作业;4作业份量少,基本上都是两周布置一次。

(七)辅导内容安排

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辅导计划大多以辅导实践技能为主,这点值得提倡。但辅导以课内辅导为主,而不是课后辅导,并且在教师授课手册中不能看出辅导的具体执行情况。

(八)总评成绩

从各位任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每个班级的总评成绩分布可以看出,每个班的及格率较高,这是好现象。但据笔者所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考核多为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考试的考查,不是严格的标准化考试,教学效果还有待检验。

与及格率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分(90-100分优秀)的人数较少,从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总结中可以得出其中的一些原因:1普通班与藏语班学生由于基础差异及语言差异,普通班成绩优于藏语班;2理科班学生成绩优于文科班学生成绩;3课程课时不足,致使学生不能完整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力;4该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缺乏实践操作,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受到限制;5大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6缺乏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7该课没有全院统考的先例,学生以为不重要,所以,不够重视;8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不理想,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并不认真;9与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比较匮乏,学习障碍较大。

(九)教学总结

在教学总结部分,各任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实践问题

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提到了这一问题。由于实验教师、实验场所的缺乏,该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导致实训、实践无法开展,一方面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没有办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教学组织形式问题

由于教师紧缺等原因,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采用合班授课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两个班合班上课,教师指出了这种形式的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等等。

3.课时问题

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一周2课时,授课总课时为30课时,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课时不足,致使学生不能完整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力。

4.教材问题

教师提出的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存在两方面:一方面选用教材涵盖内容太广,没有科学考虑普通师范生的实际而有所侧重,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该课教材比较匮乏。

5.教学内容问题

教师提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庞杂,涉及学科太多、听讲、学习起来很吃力。

除此之外,其他个别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陈旧、师生互动较差、“教学设计”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强调等问题不再一一赘述。

三、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进措施

在教学总结部分,各任课教师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规划、建设加强实训实践平台,建议大部分实训安排计算机教室授课,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开发本课程网络课程,以便开展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实践学习与课外延伸等。

(2)分专业、分文理、小班授课,以保证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3)加大学时数量,基本保证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各占30学时左右。

(4)建议开发适合我院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材。

(5)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弱化理论,探索“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安排策略,体现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地位。

上一篇:酸蚀时间下一篇:预算有效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