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2024-11-23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共8篇)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篇1

浅谈小学诗歌教学策略

——专题研究总结

曹周霞

摘要: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无尽之美。因而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备受大家重视。古诗的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极大帮助,它在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上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所以,本文就古诗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浅析,对不同类型的诗歌学习进行逐一地讲解。古诗是美的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来感受古诗或华丽浪漫或朴素明净的语言美,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建筑在韵律节奏上的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其意境美,以及用教师解析学生体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真情美。关键词:

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真情美 正

文: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的老祖先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在先秦散文、诸子百家中,最为熠熠生辉的非古诗莫属。古诗这种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文学体裁,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其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可以说,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因而,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诗歌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耳濡目染地,让其感受古诗的美,通过教授,提升小学生欣赏美、感悟情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现在,就来浅析小学诗歌教学。

一 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古诗的美丽之处。

如小学一年级的一首诗歌《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是否可以把“望”字替换成“看”字,为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意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的遥远,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念来有味道,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前。这样一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除了质疑教学,在字词的讲解上最经常使用的还有推敲教学法。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重点对该字进行解说。可以先把诗人作这首诗歌的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一个绿字,把春景变换的动态美给写活了,形象化,直观化,让读者读来似乎就置身于瞬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真是点睛之笔!

还有一些简单词组成的生僻古意,这类词语需要教师的亲自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杨万里的在《小池》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晴柔”一词看来简单,但却是晴天柔和的风光的意思。还有杜牧在《山形》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就有古今异义,在此处的意思是“因为、由于”,而并非平时理解的“落座”。贺知章在《回乡偶记》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也需要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之意。这类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在古诗的用词中,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

古诗的语言美包括极多,色彩美,声韵美,简练美以及繁复美,小学阶段是词汇积累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教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无穷魅力之处。

二 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华丽词澡更为重要。”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再以《渔歌子》为例,“青x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地,读来就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古诗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很多诗歌外在节奏与诗人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了强烈的音乐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

三 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 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

 通过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教师可以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其境

四 通过朗读和体悟,分析情感,来感受古诗中的真情美 古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提及“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中的真情美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重中之重。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诗情”是一首古诗的诗魂,诗歌的教学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

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一些较难的古诗篇章,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有限,所以要通过教师详细地讲解和分析,才能把诗中所蕴藏之意传达给学生。曹植的《七步诗》是托物言志的一首诗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可以先介绍背景有助于理解全诗,再帮学生进行全诗的疏通和讲解,先了解其表层意思。而后更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精当解析诗歌最后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传达诗歌真正蕴藏的情感。还有苏轼的《浣溪沙》也是如此,“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讲解。上阕适当讲解,让学生自己读懂,之前已经学过托物言志的诗歌,下阕则需要教师在上阕的理解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该诗歌也是寄予着诗人的深刻情感,通过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体会诗人的对时光流逝的旷达心态。

古诗的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法上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那些落后或不当的教学方法,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并实践,使学生在识字积累,文化熏陶上有效地提升。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篇2

一、以读为本, 琅琅书声中感悟

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对于小学生来说, 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苏教版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 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 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 要读懂文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朗诵应讲究方法,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 读准字音 (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 整体感悟, 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 对于诗歌, 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色彩, 读得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 应指导学生齐读, 让学生领略诗歌的优美;欣赏其艺术特色时, 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 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 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 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巧抓诗眼, 平等对话中理解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或是一句诗, 找到它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 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如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 可紧抓诗眼“绿色”一词, 展开教学, 让学生自我开掘, 发现“自己的课本”、寻找“心中的色彩”, 力求在学生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架起一座互为融通的桥梁, 以便和文本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 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 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 这是师生共同艰苦跋涉, 奋力思考而得到的新义。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一意义的追索中得到了升华, 同时, 它又激励着学生进入一个更新的阅读期待, 激励着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对话平台, 俯瞰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三、链结生活, 个性解读中提升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诗人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 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 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 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 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 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 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 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 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应鼓励学生积极的, 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诗歌尤其如此。

四、新旧迁移, 巧妙拓展中品味

现代诗歌精练、含蓄, 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我们爱你啊, 中国》第二小节时, 在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时, 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文章《西湖》、《黄河的主人》, 背诵其中描写西湖、黄河的精彩片断,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浪淘沙》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物的不同笔法, 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五、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中创造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初探 篇3

一、知人论世,走进情感的世界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先哲孟子提醒我们,阅读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走进他所处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诗歌尤其应该如此。诗歌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告白。所以,想要深刻解读一首现代诗歌,就需要教者首先走进诗歌创作的当时语境,与时代共呼吸,与诗人同命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入了《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这是郭沫若的作品。诗歌运用大胆的想象描述了天上街市的奇景,给人带来美好的向往和感受。如果不去了解诗歌的背景,那么,我们就无法去感受诗人内心那份强烈的爱与渴望。

这首诗创作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候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洪流已经消退,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期,满眼是“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的现实。诗人郭沫若从日本三次回国,目睹这一切,他难以抑制心中的难过,仰望星空,幻想着那里应该是有一个宁静、幸福的美好世界,他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经典的现代诗。

对这一段创作背景的了解,将直接决定着教者对诗歌本身的把握,也必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诗歌的体会。

其他如《有的人》、《一句话》等现代诗的教学,也要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打开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的大门,解读诗歌文字背后深刻的内涵。

二、吟咏品读,体会节奏与韵味

“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声语言。闻一多先生说,诗歌存在着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诗歌是需要吟咏的,是需要去朗读的。诗歌的形象,韵味,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渐清晰浮现,逐渐从文字中跳出来,触动心灵。

如臧克家的现代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对两种人的刻画,表达了对鲁迅的深切怀念。对比的写法,使诗歌所表达的爱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分角色的朗读,诗歌所表现的形象与诗人的情感,会与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德国诗人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朱湘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如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朱湘的《摇篮曲》,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只要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也就真正读懂了诗歌。

三、咀嚼语言,赏析生动的形象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英国大诗人柯立基认为,诗是“最妥当的字放在最妥当的地方”。

诗歌的语言运用,是精当而经济的。带领学生去品词析句,咀嚼语言,是研读诗歌的不二法门。

《一句话》是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在长春版小学语文课本中。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中有这样的一句:“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细读整首诗,结合着当时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澎湃的情感,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爆”字运用的艺术效果。“爆”是火山般的迸发与喷薄,是情难自禁,是不吐不快。“爆”充分显现着被压迫被奴役下的人民终于达到了极限,终于面对着黑暗的统治,发出了战斗的呐喊。

这首诗中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带领学生在赏析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咱们”展开挖掘。“咱们的中国”,韵味无穷,“咱们”一词已经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那强烈的主人意识、个性意识,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不能任其衰弱毁灭,也不允许那些“行尸走肉”将它断送!

其他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人民把他摔垮”中的“骑”、“俯”、“刻”、“垮”等字的运用,都值得教者带领学生去仔细体会,进而读出形象,感受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

四、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

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说:“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

诗人必须具备一颗童心,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感、陌生感和新鲜感,才能在看似平常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诗人的想象力不谋而合。

我们在阅读《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语句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美好的想象:天上的街市,会有着怎样的珍奇呢?我们的问题,也必定是學生的问题。教者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必定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流淌出惊喜。再如: “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闲游”的牛郎织女会说些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牛郎织女尽管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是当他们看到人间的苦难,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对诗歌作品的二次创作,既能深入地解读诗歌的意境,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应遵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传承祖国诗歌文化的高度,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讲究策略,注重实效。

句话好吗?

6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边……一边”说句话,你会不会?

(二)分析“令人惊奇的事,海轮居然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

1理解“令人惊奇”。

(让人惊奇 让人吃惊 叫人惊讶 使人奇怪)。

【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两个句子,读读,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得好。

令人惊奇的是,海轮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

令人惊奇的是,海轮居然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

2理解“居然”。

(让人没想到 让人感到意外)

师:出乎意料!别忘了海轮面临着前面交待过的地形——,风浪——,经常发生——。如果没有海豚的出现,也许——,但海轮居然平安地——-,多么让人感到意想不到!这个“居然”有的多好哇!

3带着这种理解读一读。(2名 齐读)。

师:海轮居然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这让捏着一把汗的吉姆船长一下子明白了,原来白海豚是在为他们——!

师:是啊,这一切让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也根本无法想到,但确确实实地发生了,因而,作者在文章的开篇说这是一个——-的故事。

(三)分析 “忽然,吉姆船长的眼前一亮,一只白海豚跃出水面,半空中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然后钻进水中。”

1体会“优美的弧线”

师:白海豚出现是这样的,那它的消失又是怎样的呢?自己在下面找到读一读。

2找出消失部分,进行比较,发现什么?(都有在半空中画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3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4再读第二自然段,再看看海轮当时所面临的危急时刻。

师:是啊,不仅是船长 ,船员们,就连作者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所以在作者笔下,也不知不觉溜出了这个词——“优美”,它饱含着作者、船长、船员对白海豚的喜爱和赞美,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小东西的神奇,你们也喜欢它吗?好,喜欢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

5带着对白海豚喜爱再读一读出现和消失的部分。

师:白海豚有逆流向回游去了,它干什么去了?

6引读最后一个自然节。

对,所以书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从此以后——

三、 回归文题

1师:白海豚的出现是为了领航,那么美,那么是时候;领航结束后,在船长和水手的感谢声中回到大海,继续帮助其他船只,不要回报和感谢。请同学么把书合上。

看课题(彩笔 义务 波浪),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在“领航员”的前面“义务”这个词了吗?

2师:这篇課文学完了,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四、总结全文

《义务领航员》就学到这里了,通过阅读,我们认识了白海豚这位义务领航员,也再一次尝试了如何读懂一篇课文,我们收获很大,也希望你们把这篇课文复述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义务领航员 (白海豚)

地形复杂 风浪大 捏着一把汗

(白海豚) 一边游着 一边跃出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的策略 篇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要让教师的.“讲析”来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大白话,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体会。

二、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那些“超越了自然而又回到自然让我们触手可及的诗歌形象”,使学生在“浪花”与“小鱼”、“荔杯”与“小鸟”、“废墟”与“常青籁”一系列亲切熟悉的形象中,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感力量的撞击,进而感悟诗歌的形象之美,并通过形象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填充能体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对周总理的无边的怀念和深深的哀思。

三、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直接显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并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表现另外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篁里”,以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哦讽诵中品味出美的。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握现代诗歌的节奏、语言、情感乃至更丰富、更深厚的意蕴。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诗歌大都是优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诵读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进而体验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四、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诗人谈诗》,160页。

李卫东。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

寒山石。倾听灵魂的风声——昌耀《斯人》赏析

何与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华夏时报,,(189-190)。

诗歌类周记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5

大城县第一职业中学贾芳静高妹爽电话:***

诗歌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幻化,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是情感沙滩上俯拾即是的贝壳,诗歌是文学山巅的顶峰。而中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时代,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每一个大胆的年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诗歌类周记写作很有必要。通过时间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诗歌优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的艺术境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而这主观情感必然依托于客观事物。我们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爱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 1择合适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指承载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象的选择要有三点求:即形象性,即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时所具有的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人们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即用形象来将读者导入诗意的意境;鲜明性:即风格鲜明,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来,在诗歌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生长出一片耀眼的绿色,它生机勃勃;具体性:即与抽象相反,所选意象为完整的可感的事物。因此,诗歌类周记作文训练中要突出对意象的加工提炼:意象应从生活中而来,应有典型性,形象性,并能承载作者的情感。《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如:《天净沙 • 秋思》中所选取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乐记》中说:“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我们可以看词中意象的选取,除第二句外,全是满目凄凉之景,而第二句虽为温馨之景,但却是别人的,只徒增悲伤凄厉而已。由此可见意象的选取在诗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它可以营造气氛,烘托情感,突出主题。

2、注入丰富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可见情感在诗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写作的过程情感的宣泄要恰到好处。如可以做到(1)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河山绕黑山。”通篇无一“怨”字,但句句写怨。(2)有情无理:即情感凸显,盖过理智。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3)情景交融:古人作诗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可以先写景后抒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可以触景生情,如陆机的《文赋》中写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春芳。”也可以只写景不抒情,如“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寄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提炼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作者要十分讲究含英咀华,使诗歌添色生香。优秀的诗人更注重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凝练即诗人用极少的文字来展现广阔的生活,以短小的篇幅蕴涵丰富的内容。如孟郊的《游子吟》言简而意丰。好的诗歌还应富有音乐美,秦牧在《语林采英》中写道:“最讲究音乐美的文学作品自然无过于诗歌了,我们在朗读优美的唐诗时,简直有一种参加音乐会一样的快感。”这要求我们再创造诗歌作品是要反复阅读,反复修改,遵循诗歌的韵律。

三、注意积累,提升自我诗歌的深度与力度,体现了诗人心灵积淀的智慧的厚度与重量。诗人的智慧层次决定诗人感悟的深度及诗歌表现的艺术魅力与艺术境界,也就是说,诗人吸纳了多少智慧就会创造出多少诗歌。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材料,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感性能力训练,即认知者通过感官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训练;理性能力训练即认知者通过感觉器官对认知对象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后形成的感知认识;还有经验积累等。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篇6

松岗中学

李强

摘要: 诗歌对“言外之意”、“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追求与“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似乎有内在的不一致,本文试图从言意内涵、言象意逻辑关系和诗

歌教学特点入手阐明以“言意统一”教学观指导诗歌教学的可行性。

同时,针对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一些方法不当的问题介绍了几种“言意 统一”的教学理论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期对诗歌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言意统一

诗歌教学

可行性

教学策略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核心就是学习语言,“言”与“意”是高度融合的,绝不能分开。这对诗歌(注:包括诗、词、曲等)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任何的“意”都要借助“言”来展现。狄德罗说:“没有语言的帮助,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①黑格尔也说过:“我,作为这样的纯粹的我,除了在语言中以外,就不是存在在那里的东西。”②诗歌中丰富的情感、深邃高妙的思想总是通过灵动新奇、不落窠臼的语言呈现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必须由语言切入方能因言得意,以言达意。

一、“言意统一”指导诗歌教学的可行性

胡滨老师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一文开头即论道:“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两大硬伤:‘言不及意’和‘得意忘言’”③。其中“言不及意”是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知识、写作方法等等,脱离了语文文本,将语文课上成了技巧课、知识讲座。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很多老师直接上成了诗歌鉴赏课,把浑然一体的作品割裂成一道道的题目。“言意统一”教学观首先就要反对的就是“言不及意”的做法,对这一点语文专家和教师都达成了共识。而“得意忘言”的弊端,胡滨老师是指某些老师离开语文文本大谈思想、历史背景、文化等等,把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思想政治课。无可否认,语文课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历史意识培养、思想价值观念树立和情感熏陶的功能,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离开语言,一切都是无根之木了。

①② 转引自田文强.从“言意之辩”看语言的两极现象[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96,(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③ 胡滨.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月刊,2009,(5)。但是,在诗歌教学中很多人对“得意忘言”这一理论认识存在分歧,我们还需作必要的厘定。如众所知,“得意忘言”是中国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言意之辨”的讨论。《庄子·天道》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至王弼更得到发挥: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周易略例〃明象》)

在此后的哲学历程中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的阐述虽有不同,但一直有“重意轻言”的倾向。

在刘勰首先将这一理论用于文学审美领域后,“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成为诗人和理论家共同的追求,也就是说诗歌要以象蕴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使得文学作品无限丰富的意趣突破语言的有限性而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①。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在的深奥、复杂、丰富、矛盾乃至神秘的哲理情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人因此认为诗歌中言与意是不能统一的,我们通过语言只能理解到语义层面的意义,至于内在的深层涵义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于是问题产生了:在诗歌教学中能不能遵循“言意统一”的教学理念呢?

基于以下几点理由,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冲突,“言意统一”教学观完全适用于诗歌教学。

首先,哲学领域的“言意”内涵与诗歌中的“言意”是不同的。前者的“言”只是表达思想的符号工具,是意附着其上的载体。后者所谓的言则不仅仅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其本身因具备了独特的艺术性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意”,在哲学领域主要是指玄妙高深的形而上的“道”,在文学(诗歌)领域,则主要是指内心深处隐秘、朦胧而又多变的情感体验。②在玄学哲学内部,“意”是预先确定的,它们都预先确定了“意”,再用“言象”去指示“意”;“言象”只是对“意”进行认识或体悟的工具、手段。而诗歌领域内,“意”是不确定的。艺术风格的 ①② 王建.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与意境论之形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5)。

尚永亮.试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J].云南大学学报.(第七卷6期)。多样化与艺术作品的千差万别,说明艺术的意是各不相同的,也是不定的。并不是“意生象,象生言”,相反,“意”是“言象”产生的。

其次,哲学领域中,从言、象、意的逻辑关系上看,意并不随言随象,相反,是以言象去迎合意。只有超越言象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意,因此,“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是哲学上的必然。但在文学作品(诗歌)中,言、象、意三者是互为依存的,无形的“意”通过言而获得传神的表达,如果离开言,那么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将不复存在,对此钱钟书先生有精辟论述: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见月忽指,获鱼兔而弃筌蹄,胥得意忘言之谓也。词章之拟象比喻则异乎是。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故《易》之拟象不即,指示意义之符也;诗之比喻不离,体示意义之迹也。①

钱先生又说:“若移而施之于诗,取《车攻》之‘马鸣萧萧’,《无羊》之‘牛耳湿湿’,易之曰‘鸡鸣喔喔’,‘象耳扇扇’,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着一字而改全局,通篇情景必随意变换,将别开面目。另成篇什。毫厘之差,乖以千里,所谓不离者是也。”②由于文学中的“意”的不确定性,它会随着“言和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言”的“毫厘之差”会导致“意”的“乖以千里”。

最后,诗歌教学其实就是以阅读者的角度去理解诗歌,所不同的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起的是引导、点拨作用。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既不能与诗作者对话,也不能借助于其他工具,要想解读一首诗歌,舍语言之外别无他途。从创作的角度看,先有意才有象和言;从阅读的角度看则是先读言,再解象,终寻意。这也符合语言学的规律,言语理解是言语生成的逆行,要经历“物质感知——言语编码——意义内化”的过程③,那么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阅读者对作品意义作任何层面的解读都是从语言层面生发出来的。况且文学的阅读欣赏不仅仅是意义的解读,还包括很多的内容,正如有论者言: 《圆觉经》里说:“以指指月,指非是月。”意即指月亮的手,不是月亮。这 ①②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6.同上。③ 李维鼎.“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J].湖南教育.1999(11).个说法是深刻的。对作诗者来说,拿手去指月亮,要指的目标是月亮,而不是指月亮的这只手;对学诗者来说,主要的目的不是要你去看那手指,而是顺着手指去看月亮。在诗歌里,意就相当于那个月亮,语言就相当于这只手。如果不关注最终目标,整天去经营这只手,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且流于表层了。……话虽如此说,但又不能因为对意的重视,而忽略言的作用。试想,指月亮的手难道就不重要吗?达意的语言就不重要吗?深刻的意义是要借助精当完美的媒介和形式来表现的,如果缺乏深厚的语言功夫,再好的意义也难以得到顺畅的表达。何况文学的功用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表达,除此之外,它还有以情感人、以象动人的审美要素。①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虽然追求“言外之意”,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整首诗歌的崩塌。我们可以因言寻意但不能得意忘言,更不能为意弃言,阅读者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真正解读诗歌。“言意统一的教学观”高举语言的大旗恰恰把握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

二、言意统一指导诗歌教学的策略

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和戏剧,具有其个性化特征,简单说来有情感性、多义性、模糊性和含蓄性等。现代语言学认为,诗歌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有意违反和扭曲,以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它具有一定的图画性功能,通过语言塑造营造“意境”,由感知述诸心灵。因此诗歌一方面是内蕴丰富的审美世界,吸引着人们去品味涵泳,另一方面,诗歌语言的隐性特征也使得它难以捕捉,不易理解。这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的教学提出了专门的要求,规定了诗歌的阅读量和背诵篇目,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涵泳阅读、创新阅读。这充分说明了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诗歌教学方法或者说策略尚存在不少问题。诗歌课堂经常淹没在介绍时代背景、归纳主题思想、分析艺术手法等等之中,这样的教法严重脱离了诗歌语言,也使得诗歌本身的魅力丧失殆尽,更遑论激发学生兴趣?

“言意统一语文教学观”立足于语言,品言入意,言意并重。其指导下的诗歌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实现。

①尚永亮.试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J].云南大学学报.(第七卷6期)。

(一)、加强诵读,感受韵味

苏东坡说过:“三分诗,七分读”,高中课本所选的都是历代诗歌中的精品,其丰富的内蕴和浓郁的韵味是由韵律、对偶、音节等体现出来的,需要我们反复地吟咏。通过有效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感受能力。新课标也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

这里所说的诵读包括三个层次:音读、意读和情读。音读即正确朗读,首先 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特别是通假字、古音异读字、生僻字,这是任何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读清句读,读准节奏。意读即理解朗读。学生边读边弄懂字词的字面意思,弄清诗句的大意。情读即带着感情的诵读。也就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他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①诵读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读,要全心投入,以情御文。这样,随着情绪被诗歌感染,朗读者的心理结构与诗歌所营造的心理图式之间会产生某种契合,从而实现主客观的融合,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达到全新的审美体验。例如,杜甫的《登高》便应指导学生读出诗人常年漂泊、苦病缠身却心系家国的复杂情感,诵读基调应该是悲凉、苍劲、感慨、激越的。诵读中仿佛化身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长江,看着清诸、白沙,听着猿的哀啸声,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传达出诗人沉郁顿挫的内心情感。

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老师可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配以幻灯片、清声诵读等;学生诵读也可以配乐诵读、清声读,可以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等;可以轻声吟唱,也不妨引吭高歌。但不管怎么样要注意两点:

一、尽可能教师自己范读,因为名家录音虽然经典,但毕竟没有现场感,不如教师范读的效果理想。对多媒体手段可以利用但不能依赖;

二、采取何种形式诵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切忌模式化,机械化,这样会导致学生兴趣减弱,达不到诵读的效果。同时,读与品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语言的“意”。

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接触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隔膜,所以与其灌输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不如让他们踏实地反复诵读。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逐渐认识、理解、欣赏诗歌美的过程。

① 此处借鉴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M].四川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二)、拣字寻意,以点带面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历来讲究“炼字”,所谓“一字之师”、“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等都是“炼字”的佳话,而很多诗人更是高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大纛,将“炼字”进行到底。宋代范温《潜溪诗眼》“炼字” 条云:“好句要须好字,如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柳涛:‘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①真是“诗以一字论优劣”②也!

胡滨老师在教诗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按照“读——感受——找——讨论——读”的步骤学习,也就是先朗读,感受诗中的思想和情感,再找出最能表现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词语、句子加以讨论赏析,最后再朗读。这里“找”是关键的环节,找什么呢?就是找关键字,也就是“诗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这样的“诗眼”,通过对关键字的分析体会进而把握全诗的意蕴。因为诗人的情感和语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炼字,诗人用最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将自己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我们要正确地理解一首诗的丰富涵义最巧妙的途径也是从炼字入手。“炼字”实际上就是“炼意”。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全诗的,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找到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知”、“潜”、“润”、“细”等字我们感受到诗人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在对春雨的形象化描述中进而体会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的“新”字在黄昏暗淡、烟水迷蒙中显得尤其突出,在这样的特定氛围中,诗人旧愁未消又添新愁,愁绪缠绕,如蚕结茧,日厚一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的是平野非常的开阔,远远望去,感觉天幕下垂,似乎比岸边的树都显得低;由于江特别的清,以至 ①② 转引自杨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炼字”与“炼意”[J].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于月和人的距离大大拉近。一个“低”字和“近”使诗中之景表现得更为准确、真实。同时,低垂的天幕,明净江面上倒映的冷月也与诗人的愁情满怀相吻合。因此,如果学生能找到这三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则对全诗的理解会事半功倍。

傅庚生说:“欣赏文学,舍精研更莫由也。研之精则悟之深,悟之深则味之永,味之永则神相契,神相契则意相通,意相通则话之达矣”①古典诗歌讲究的是“含蓄隽永”,因此对关键字词要细细品读,咀嚼余味。品读越细,感悟越深,在品读感悟中回味,反复回味作品与读者就会产生情感共鸣,也就能通晓意蕴了。需要注意的是,拣字寻意的过程必须是学生去完成的,教师只能加以引导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也能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三)、创设情境,体味涵泳

“情境教学”早已为众多语文教师接受,“情境”一词在心理学上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也就是具体的情形、现场或境域。在引入教育学后,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实现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有意设置的场景或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教学中,“情境”与诗歌本身的“意境”有着内在的同质,它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等层面,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典型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和兴趣,把认知过程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了。因此在使用效果和具体操作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创设情境,进行诗歌教学主要着眼于两个层面: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感色彩的某种客观存在,这是意与象的结合。赵昌平先生认为:“唐诗中的意象,不是指单个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是指某种整体性的,经过诗人取舍整合的内蕴情志的境象。”②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才能创造出浑然一体的意境。

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相对固定内涵、承载了丰富文化信息的意象,举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流水、孤村、古道、寒蝉、落花、清 ①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赵昌平《.意兴、意象、意脉》.转引自尚永亮.试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J].云南大学学报.(第七卷6期)。风、松涛、飞雁、流萤等等都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承载传递了诗人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量。这种意象一旦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存,就会成为下一次理解诗歌的预备能力,依照记忆与理解相互转化的规律,积累越多,理解能力会越强。

创设情境的途径有:

1、借助语言创设情境。在学生对诗歌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或学生)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形象、景致,能够触发学生的感官,唤起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反复诵读之后提问:这些诗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景物:田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并且归纳出了不少特点,基本有:自然、自由、清新、恬静、质朴、和谐„„

然后我请一位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诗中呈现的画面,其他学生则在描述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共同感受。随着描述展开,同学们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清新、平和、淳朴的画面,屋前桃李、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荫储凉意,远处炊烟袅袅、牛羊在暮霭下回栏,鸡鸣狗吠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些诗句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正是这样的生活让诗人重新感受到了自由、快乐,有一种脱离樊笼的轻松。诗歌具有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的特点。欣赏这一淳朴、自然的意境也是对诗人志趣人格的贴近感受。学生思考之后开始用自己的话描述,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启发,师生共同进入体验诗歌意境之旅。

2、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学习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无绪?离别时本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语呢?

又如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一首咏史诗,学生对诗歌基本含义理解之后,可联 8 系学过的《鸿门宴》设置问题:诗人对项羽持什么态度?你同意他的态度吗?这样可以加强历史纵深感,推进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要注意必须立足于语言,脱离语言设置问题就会本末倒置,丢弃诗歌学习最根本的东西。

3、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教学技术的现代化为诗歌教学带来很大方便,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合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时能收奇兵之效。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包括电脑、幻灯片、网络、电视、视频等,主要诉诸视觉和听觉,将平面的、相对间接的诗歌语言转化为立体的、直观的画面和声音。例如,播放音乐便是常用的一种创设情境的途径。一些格调较为伤感的诗可以配《二泉音乐》的二胡曲。一些风格清新的诗歌可以配《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等乐曲。而风格雄壮、慷慨的诗歌则可以配上《将军令》、《黄河大合唱》等乐曲。配画也是较常使用的方式,像王维、陶渊明的诗歌可以配上优美的风景图片。

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调动各种手段,声、光、色、形等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对诗歌建立更为直观的感知。但是,使用多媒体要适度,一方面,多媒体的直观展现如果过度使用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将含蓄蕴藉、层次多样、意境隽永的诗歌模式化、固定化,大大削弱诗歌的丰富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多媒体使用要与语言相结合,毕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如果忽略了语言的欣赏和品析,那么语文课就会变成音乐课、美术课。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篇7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问题以及错误的侧重点

1.方法单一, 诠释简单。当今小学诗歌都是以简单的诗歌为主, 主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甚至都不能理会其中的意思, 只懂得单一地背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面认识这种问题, 不能只单一的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 应该用多样化的方法去诠释诗歌的含义, 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 而不是乏味的背诵。

2.侧重作者, 课堂乏味。语文课堂上, 许多教师对诗歌要不就是用参考文献照抄不误, 要不就是侧重到诗歌的作者,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进行分析、教学。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简单地读懂了字面意思, 更或者只对作者本身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没有对诗歌本身、作者当时的写这篇诗篇的心情、意境做出理解。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诗歌, 当时是何种心情, 只知道是名作需要背诵, 需要熟记。

3.注重词汇, 忽略整体。教师精讲诗词的含义, 逐字逐句地分析诗歌, 太注重词汇, 典故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诗词本身的含义。学生懂得了字词的含义却不懂句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大部分教师会精讲“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这两个典故的出处, 却将作者为什么运用这两个典故, 想表达什么含义, 又要抒发什么情感, 烘托一种什么效果, 简单的一代而过。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侧重点, 只为应付考试, 学生并没有兴趣, 也不会去理解诗词本身要表达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策略

1.言简意赅, 清晰明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取材方面应该尽量选取简单, 明了, 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赋, 教师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 以及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到相对的意境中去, 从而使学生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2.拓展思维, 图文结合。现如今小学教学的教材中, 大部分会配有插图, 教师教学也可以配有相应的图片, 也可以配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容易被吸引, 通过图与诗更好的理解记忆, 并且还能通过这种形式联想记忆, 拓宽思路。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教学上就可以描述场景, 配比图片,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 甚至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模仿其中的场景。在欢乐轻松中加深对诗词歌赋的记忆, 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且对诗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灵活多变, 以点及面。课堂中朗读和背诵是乏味的,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 比如把相同的词牌不同的作者进行比较、分析、讲解, 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教学的主导在于学生, 教师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诗词对比中学习举一反三, 自己主动地学习分析, 从而做到以点及面, 累积更多的知识, 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上可以灵活地开拓学生们的思想, 可以升华到描述自己的家乡, 更可以让学生学着用诗句描述自己的家乡。从而不仅学会了吟诗, 也学会了运用。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的气氛, 都活跃起来,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而逐步达到立体化教学。

4.开展实践, 轻松学习。教学中可以不单单只是单独的背诵, 可以举办诗词歌赋朗诵比赛, 也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将诗词的场景表达出来, 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诗词的乐趣, 也能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更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完善, 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中进步, 快乐中成长。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 不能墨守成规, 要打破规矩, 勇于创新, 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不断变更的社会中求创新求发展, 将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诗歌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精髓, 是伟大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 但在此也要对旧的方法做出改变, 用于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在这之中更好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教师更应作为一个有力的引导者, 用新的教学策略引领新的教学风范。

小学语文诗词“立体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迪.小学语文诗歌“立体化”教学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试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07-01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的重要部分,教师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教学策略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水平及人文素养。那么,笔者将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且好奇心强,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比较空洞,纯属于兴趣阶段。当他们对某一件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非常兴奋,思维也会活跃起来,注意力能够集中,也就会富有想象和创造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能够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多角度、多层次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热爱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就说《山村》这首诗吧,因为小诗简单易记,在20个字的五言诗里,就出现了一至十的数字,孩子们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会跟着吟诵。还可以加上童稚的各种动作进行表演,课堂气氛自然而然的比较活跃,就像是一种课间休息。教材中的诗歌都是比较质朴、活泼、纯真、清新、朗朗上口,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在活泼有趣的同时,节奏明快,韵律感强,具有独特的魅力,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充盈他们诗化的心灵。

二、创设课堂情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人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述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获得美的享受。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因为诗歌毕竟是一种古代语言,短小精悍,语浅情深,又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抓住了课堂,也就保证了教学的成功。

四、拓展延伸

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学生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拓展的渠道有以下:一、课前收集。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课后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从而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效率。

总结: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吧!

参考文献:

[1] 伊 漪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上一篇:看到看不到的相关作文下一篇:陆游《书愤》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