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024-06-1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通用8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论文

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独特性,影响因素也具有特殊性;只有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才能全面客观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理论;加强对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够发现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福建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8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人口的1/4。本文我们以福建闽东地区为例开展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简述

畲族作为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分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于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畲族聚居地蕉城区、福安市、罗源县的3所民族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14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汉族中学生总体水平低,SCL-90各因子分大多数比汉族中学生高,特别是抑郁和恐怖因子两项,显著偏高[1]。钱景彬于为了了解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福建省宁德市8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畲族学生比例为45.43%,通过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检出率明显偏高,畲族学生主要在恐怖、自责、身体等症状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曾长佑、梅少林、陈敏、李慧龙等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167名初一到初三年级畲族学生开展测查,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SCL-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3]。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简述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

1.家庭影响是主要方面。(1)20钱锦彬通过调查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为影响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家庭因素。畲族家庭大都经济落后,调查发现有88.14%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下。家庭的贫困,使得孩子不能接受全程教育,很多畲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回乡务农,这无形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其次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方法,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20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关于家庭环境对畲族中学生心身症状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家庭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都不是十分突出。家庭经济状况对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4]。

2.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畲族山村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学生数少,而且学校分布分散,规模很小,大都是单班教学,甚至实行多种程度的复式教学。教师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思想因素的干扰,无法充分发挥教学热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2003年钱锦彬的研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竞争意识日趋增强,新旧价值体系逐渐更迭,现代文化对传统观念形成撞击,这些因素强烈冲击畲族百姓原有的价值观念,使得原本信息闭塞的畲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此外,年龄增长,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情绪上的激烈浮动,生理上的骤然变化,造成了心理上的许多矛盾,这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我们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选取福建闽东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学校作为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个测验设计了100个测验项目,包含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效度量表等八个内容量表。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年级,共发出调查问卷4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9份,可信问卷为445份。其中男生218份,女生227份。调查结果显示:存在1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95人(男生46人,女生49人),占总数的21.35%;具有2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30人(男生16人,女生14人),占总数的6.7%;具有3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15人(男生10人,女生5人),占总数的3.4%;具有4项以上心理焦虑的人数共为6人(男生3人,女生3人),占总数的1.3%;标准分达到65分以上而需要进行特别指导的1人,占0.2%。从调查结果来看,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与2003年钱景彬的调查数据“45.43%”相比,畲族中小学生目前存在某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1.35%。这个结果与许多部门的权威调查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基本一致,说明福建闽东地区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属于严重的范围。

(二)畲族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

十多年来,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过去有很大改进,问题没有原来调查的那么严重。主要原因有:

1.畲族中小学学生就学环境得到很大改进。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偏僻农村(畲族学生大都生活学习在偏僻农村)学生数的急剧下降,因此农村的许多完小校、单人校等进行拆点并校,而且大都均往城镇搬迁。所以畲族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明显改善。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趋普及和不断深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的国家级文件达到11份。其中国务院文件6份,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家五年计划纲要2份,有关部委出台的专题性文件3份。尤其是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例如纲要中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这些文件的实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上不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也不断加大;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增强。因此,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问到“是否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近40%的学生认为不需要。

(三)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闽东地区为例,虽然畲族中小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下降了,但是还是有21.35%的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卑自责、孤独倾向等。

1.学习依然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虽然学校教育强调素质培养,但是学习结果仍然是学生衡量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对着中高和高考,压力很大。因此,由于学习压力引起心理焦虑仍然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有的学生“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总是放心不下”,有的学生“夜里睡觉时总是想着明天的功课”等。

2.经济还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少数民族民众很多在偏远的山区居住和生活,那里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李辉等人通过调查,认为经济的贫困与现代化的冲击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根源。比如,就白族学生而言,经济水平较高的大理白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维西县的白族学生。所以,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明显比国内常模低[5]。畲族中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3.民族因素对畲族学生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影响。虽然65%的畲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没有差异”、35%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没有影响”,但是54%的学生认为“民族性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且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不足之处明显”,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是畲族而感到自卑。

4.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不足。首先,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自身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各个民族的学生也都有各个民族独特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开展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关注这个特点。其次,从畲族自身影响因素的角度的研究少。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多;而从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等畲族自身特有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少。而后者恰恰可能是影响畲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三,干预研究和衔接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研究的报告几乎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之间的畲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性研究是空白[6]。

三、加强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关注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流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畲族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品质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E.P.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认识和作法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不存在问题和问题的减少并不能代表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不但是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将积极心理因素注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优势力量和建设学生的正面能量。比如畲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首先要从积极的认知加工方面关心畲族学生,引导畲族学生积极地看待世界,例如自尊、希望、乐观、宽容、自我接纳、耐挫折等;其次要从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关注畲族学生,培养畲族学生的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等;第三要从积极的社会态度方面关爱畲族学生,形成畲族学生的仁慈、爱的能力、利他行为、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等[7]。

2.注重畲族自身积极的因素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虽然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影响着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得出的基本都是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塑造畲族中小学生积极心态是不利的。可以从畲族自身具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或民族性格等方面挖掘积极影响。比如,畲族基于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注重保持民族血缘延续性,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性格耿介、向往自由、勇敢斗争、顽强反抗、勤劳俭朴、聪明睿智而又质朴淳厚的民族性格,对畲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8]。在对畲族学生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时,勤劳俭朴、质朴淳厚、团结协作、忠诚勇敢等是学生普遍选择的,说明畲族学生认同自己民族的良好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活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廖全明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105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结果发现:最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生为8.4%,需要解决学习困难问题的中小学生为36.6%,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为51.2%,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学生为35.8%[9]。畲族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需要专门针对畲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政府、学校和家庭,尤其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应和满足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努力促进畲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2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从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的重庆、甘肃、辽宁、福建、湖北以及代表少数民族地区的西藏六个地区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中小学校, 原则上每所学校选取1名心理健康教师作为本调查的对象。具体调查方式有四种:一是对参与高校的校长培训班或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 如果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校长填写, 如果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则由校长带回由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填写;二是由研究者本人或实习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三是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但回收率较低;四是把问卷发电邮给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网络调查。四种方式共发出问卷950份, 剔除填写不完整的、前后矛盾、有明显说谎嫌疑的问卷后, 得到有效问卷661份, 有效率为69.6%, 基本符合本次调查的预期要求。661名被试中, 重庆137名, 甘肃66名, 辽宁152名, 湖北154名, 福建103名, 西藏49名;中学319名, 小学342名;区、县级以上重点中小学186名, 普通中小学475名。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问卷》, 目的是了解学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情况, 问卷一共由18个填空题和选择题组成。根据多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文献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论述编制项目, 具体分为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内容2个方面。所得结果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 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即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 向中小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提供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了解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促进学生重视心理健康, 以科学态度对待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各个内容进行选择比率情况的统计, 并对中学生、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的选择比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见表1。

注:*P<0.05, **P<0.01。

从表1可知,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被心理健康教师们选择最多的内容依次是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抗挫折能力教育、人际关系指导、青春期心理、情感教育等;中学依次是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情感教育、抗挫折能力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 健全人格教育的选择率都是最低的。从中学和小学选择的差异来看, 中学对学习心理和青春期心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小学, 而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内容的选择比例又极显著地高于中学。这说明中学生压力和青春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 而小学生因挫折引起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使用5点量表调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的情况, 0~4分别表示完全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和很重要, 并将各地区对这些教学内容选择的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 中小学最为重要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依次是一般心理健康知识、情感教育、抗挫折能力教育、学习心理、健全人格教育、人际关系指导等。与前面调查结果中的中小学实际教学内容相比较, 情感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在这里被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在教学体系中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除意义和价值观教育外, 其他教学内容的地位在各个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事后检验发现, 甘肃、西藏等西部地区对青春期心理、健全人格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低于辽宁、福建等东部地区 (p=0.00~0.05) , 甘肃和西藏对意义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要高于辽宁 (p<0.05) , 辽宁和湖北对学习心理的选择要高于重庆、福建和西藏 (p=0.00~0.05) 。

2.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内容的情况

中小学生来访者的问题类型分为学习适应问题、品行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多动综合征、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征和其他七类。将受访心理健康教师回答的中小学生来访问题类型所占的百分比求平均数和标准差, 并对不同地区来访问题类型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 从全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 都是学习适应问题比例最高, 其次是神经症性障碍, 最后是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学习适应问题在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0) 。事后检验发现, 甘肃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P=0.00) , 福建和西藏最低, 显著低于重庆和甘肃 (P=0.00) ;品行障碍在各个地区之有显著差异 (P=0.00) , 福建和西藏显著低于辽宁 (P=0.00) ;神经症性障碍以西藏为最高, 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P=0.00) ;来访的多动综合征的学生比例在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P=0.00) , 其中福建最高, 西藏最低, 两者之间呈显著差异 (P=0.00) ;抑郁症在各个地区之间呈显著差异 (P=0.00) , 其中湖北和重庆最高, 并显著高于甘肃和西藏自治区 (P=0.00) ;人格障碍在各个地区之间不呈显著差异 (P=0.31) , 在所有接受咨询服务的学生中所占比例也较低;来访的精神分裂症比例在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P=0.00) , 其中福建的比例最高, 显著高于除湖北之外的其他各个地区 (P=0.00) ;其他类型问题来访的学生比例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P=0.00) , 其中湖北和重庆的比例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地区 (P=0.00) 。

三、讨论

除了个别文献中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有所涉及外, 国内几乎没有文献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进行专题报道, 也没有发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进行专题报道的文献。本研究的调查有助于增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方面情况的了解, 并且可对各省市地区之间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因此, 这一调查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探讨, 以及地区间差异的发现, 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情况的差异

开设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其本质是教育, 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研究发现,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心理健康课的教学, 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和学习心理两项内容的选择比例都是最高的, 其值分别达到了47%~62%, 而对学生较为看重的情绪调控和与学生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健全人格教育两项内容的选择比例明显偏低, 这与8年前杨蕾等对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调查结果[2]有一致性。这反映学校心理健康课很重视心理学知识的学科教学, 重视与升学就业紧密相关的学习心理。但强调心理学知识的学科教学容易导致把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错误倾向, 过多地向学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或仅仅从概念与知识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 而对学生体验、感受和调适的任务就往往被忽略了。心理教育课不应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 也不是单项心理品质的训练, 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 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地区差异看, 甘肃、西藏等西部地区对青春期心理、健全人格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低于辽宁、福建等东部地区, 甘肃和西藏对意义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要高于辽宁,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等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 通过观念影响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本研究发现, 辽宁和湖北对学习心理的选择要高于重庆、福建和西藏, 因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就越重视文化教育, 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习效率。

2.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内容情况的差异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来访学生问题类型与龚耀先等[3]在1996年对全国的临床心理咨询问题类型的调查结果有变化, 也与程航等 (2000) [4]对上海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咨询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1996年的调查中, 来访者的问题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健康问题、一般人际关系问题和爱情问题, 都属于一般心理健康问题, 而且占了最高的比例;1999年上海心理健康热线咨询的内容, 居于首位的是精神病问题, 其次是情绪问题和恋爱问题。本研究发现, 学习适应问题占到了来访问题的37%~60%,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神经症、品行障碍、多动综合征等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学习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 由学习带来的压力自然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时多动征也是儿童时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问题类型具有与了与社会心理咨询服务的问题类型不同的特点。

甘肃和重庆地区中小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比例最高, 这是因为在面临同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 社会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的西部地区将不得不承受和东部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人格障碍在各个地区之间则比较平均, 没有明显差异, 占的比例也比较低。多动综合征、神经症障碍、人格障碍等问题方面西部的重庆、甘肃和西藏都要低于辽宁、福建和湖北地区, 这与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较高、诊断和分析较为准确有关系。西藏除神经症障碍问题外, 因其他类型问题来访的学生比例其他几乎所有地区, 这与其特定的文化和地域环境有关系, 同时也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的滞后, 难以从有限的来访学生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还应注意开展的工作

(1)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知识的宣传, 注意纠正心理健康课教学中重知识轻健全人格教育的误区。本调查发现一般心理健康知识的选择比例很高, 而健全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被选择的比例很低。其实心理健康课不应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 而应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满足学生生活实际需要为目的, 这必然要求将健全人格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以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幸福的进取者。

(2) 要注意针对中小学生的特殊性确定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本研究发现学习适应问题和多动综合征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占了最高的比例, 而这些与成人或其他社会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明显不同。这揭示确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应注意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不同年级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本身的特殊性, 而不是以成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或方式来开展中小学生的工作。

摘要:为考察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具体情况并做出比较,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重庆、甘肃、辽宁、福建、湖北以及西藏的661名被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最为重要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是一般心理健康知识、情感教育等;中小学生来访问题以学习适应问题为最多;各个地区在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内容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与治疗,地区比较,中小学生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002, 27 (7) :70-73.

[2]杨蕾, 边保旗, 樊富珉.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 (11) :797-798.

[3]吴文菊.正确选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3, 3 (6) :52-5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3

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青海藏族地区各方面均比较落后,对藏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了解藏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引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寻找维护藏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并引起藏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对藏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二、调查方法

(一)抽样

按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青海五所民族中学的356名藏族初中生和八所民族完小的470名藏族小学生组成样本。其中,初中男生162名,女生194名,小学男生238名,女生232名。

(二)方法与工具

1.问卷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量表),量表共90道题,采用五级评分制,根据症状分为正常、轻微、中度、较重和严重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2、3、4、5分。需要指出的是,测查时采用汉文量表,同时用藏语对部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题进行翻译或解释。

2.访谈法:SCL—90量表虽然分为10个因子,能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较为全面的测评,但对造成某些心理或行为失常的原因却不能有所解释,从而很难了解这些失常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因此,我们对SCL—90量表测评所检出的部分对象进行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这些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帮助措施提供依据。

三、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检出率

1.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藏族中学生样本的检出率高达42.5%,大部分属于轻微症状,正常与轻微症状的人数共有309人,占总人数的87%。自述症状为中度和较重人数共47人,占总人数的13%。进一步分析各因子分,发现有中重度症状的因子主要集中在焦虑、偏执、强迫和忧郁四项,人数分别为30、26、24、22,在各项因子中分别占到了8.4%、7.2%、6.7%、6.2%,其中有41名被试有超过两项因子表现为中重度,占总人数的11.5%。

2.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藏族小学生样本的检出率为26.8%,绝大部分属于轻微症状,正常与轻微症状的人数共有443人,占总人数的94.3%。自述症状为中度和较重人数共有27人,占总人数的5.7%。进一步分析各因子分,发现有中重度症状的因子主要集中在焦虑、偏执和强迫三项,人数分别为19、17、16,在各项因子中分别占到了3.9%、3.7%、3.5%,其中有22名被试有超过两项因子表现为中重度,占总人数的4.7%。在忧郁、敌对、恐怖及其他四项中无重度症状反映。

3.从对表1、表2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藏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藏族小学生的检出率为26.8%,藏族中学生则高达42.5%,较藏族小学生高出15.7%。分别对比各因子,发现藏族中小学生中重度症状的因子大体一致,集中在焦虑、偏执和强迫三项,藏族中学生的三项比例平均高出藏族小学生50%,且多出忧郁一项。中重度症状超过两项的藏族中学生的比例要高出藏族小学生6.8%。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藏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且中学生比小学生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目前青海藏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

1.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藏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普通学校学生要重。他们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还要学习汉语言文字、外语和其他课程。由于藏族义务教育起点明显低于内地,采用与内地相同的教育模式,简单照搬内地式课程,脱离了藏族地区的实际,人为拔高了课程目标,使学生不堪重负,顾此失彼。加之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厌学、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

2.现行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目前,藏族中小学生现行课程是以原国家教委规定的义务教育教程计划为依据,酌情增减某些学科而设置的,基本上套用了内地普通中小学生的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除藏、汉文课本外,其余课本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其中藏文课本中除了一些藏文语法和文法的内容外,50%的教材内容是根据汉文课本对译而来的。这种课程内容忽视藏族文化的现象,脱离了藏族儿童的认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学生处于被动的文化适应状态,使藏族中小学生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造成人格内部的冲突。

3.认识不够,教育方法失当

藏族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相对闭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心理问题尚未形成正确认识,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学知识缺乏,对学生许多属于心理困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的问题,简单地划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青海藏族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青海六个藏族自治州中,尚无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各级藏族中小学校中也没有诸如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也未配备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无从认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无法普及,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的学生“有病不能医”,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建议

针对目前青海藏族中小学的现状,我们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藏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民族师范教育应加强心理学知识教育

民族师范教育中要有关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实际运用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空泛介绍,使师范生初步具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此,未来的藏区基础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将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操作方法真正运用到工作中,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得到心理发展上的帮助。

(二)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藏族中小学应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会,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在教师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师行为上下大力气,真正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健康之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减少因接受性学习方式带给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要积极开发具有时代特征,民族性、地域性强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培养一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目前青海藏族中小学缺乏心理健康的专门机构和人员的现状,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线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广泛开展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交流,学习经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篇4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旺盛而不稳定的特殊年龄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目前的身心健康状况,清楚掌握大学生心理动向,对其心理发展提出适当指导,使其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现由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探究大学生心理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料指导。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in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trong and stable specific age, it could lead to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mental illnes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trends, appropriate guidance to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make toward a healthier direction, the survey carried out by u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nd better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1.您的性别

A男B女您是大学几年级

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D大四

3.你认为现在自己的心理状况如何?()

A.很健康B.比较健康 C.不健康D.没有想过

4.您认为父母的期望会带给你压力吗?

A 很少 B一般 C较少 D没有

5.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地下的情况,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 经常会 B有时会 C偶尔会 D 从来不会 E其他

6.您觉得您现在的压力对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A正面影响,会给学习带来动力B没感觉

C较为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D较为负面影响,会使我无心向学

7.您觉得您在人与人沟通上是否有障碍

A很大障碍B 有时有障碍C 比较少D无

8.你是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喜欢自己?

A.知道,很喜欢

B.知道,但不喜欢

C.知道,无所谓

D.不知道

9.当感到困惑时,你会?

A.找好友倾诉

B.与父母谈话

C.做其他事转移注意力

D.寻找心理咨询机构

E.默默忍受,不告诉他人

F.曾经想过自杀

10.作为大学生,你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哪方面?[多选]

A.学习压力 B.恋爱方面 C.经济困难 D.人际关系 E.社团活动F..家庭G.健康H.其它

11.你如何看待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 [多选题]

A.压力过大,能够理解

B.对引发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和学校的责任非常愤慨

C.非常鄙视自杀之人,枉费父母和社会的栽培

D.以此为鉴,努力疏导自身心理问题

E.社会应更多得关心大学生生活状况

12.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A.郁闷

B.茫然

C.焦虑

D.敌对情绪

E.愉快

F.充满希望

G.其它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篇5

1.您有没有出现过下列灰色心理状态?()(可多选)

A对事物缺乏兴趣,不够积极B对自己缺乏信心,畏惧工作学习C怕接触新朋友,畏惧人际交往D情绪不稳定,有时候莫名其妙沮丧E没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状态

2.你不开心,感到郁闷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去发泄?()

A 吃东西B听音乐C 写日记D 找朋友聊天E 睡觉

3.当你不被理解、信任时,你会()

A 产生对抗心理B 心情会压抑C 怨恨D 与之产生冲突E 向朋友倾诉心里的委屈

4.当你面对压力或沮丧时,你会找谁()

A.父母B.闺蜜/兄弟C.男友/女友D.导师 E.其他

5.在大学,您认为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多选)

A.学习吃力B。不适应宿舍生活C.经济困难D.恋爱不成功E.人际交往不够F。就业竞争太激烈G。其他

6.当你处于心理压力较大,心情压抑的时候,你觉得这种消极情绪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A.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B.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可控范围

C.没觉得它有什么大的影响

7.下列哪些您觉得给您造成的压力大()(可多选)

A.奖学金B。学生干部竞选C。等级考试D。学校期末考试E。加入党组织问题F。其他

8.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大学生?()

A.有理想,积极努力B。很茫然,不知如何努力C。无所谓,随遇而安D。悲观,不知道人生的意义E。其他

9.你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重要?()

A重要,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独立性,为成材打下基础B不重要,个性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并不能改变什么

C很少接触,没什么感觉

10.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至小排序()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篇6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之一,都渴望成功,追求卓越。但是,在充满矛盾、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会出现混乱或极端状况。通过本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从而探索有效的途径来调节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现在就读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知道一点点

D.不清楚

4.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A.郁闷

B.茫然

C.焦虑

D.敌对情绪

E.愉快

F.充满希望

G.其它

5.进入大学后你主要遇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可多选)()*

A.学习方面

B.适应环境方面

C.人际关系

D.感情方面

E.经济方面

F.就业压力

G.其他

6.你认为轻生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哪种问题?(可多选)*()

A.缺乏社会责任感

B.不能真正理解“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C.心理受挫能力差

D.适应能力差

E.缺少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7.你对生命的理解是*()

A.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

B.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

C.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

D.人应该为自己而活

8.你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

A.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

B.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

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

D.顺其自然,让它自然调整

9.当你意识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你会怎样做?(可多选)*()

A.自己沉默不语

B.和家人倾诉

C.找朋友聊天

D.找老师谈话

E.上网找陌生人倾诉

F.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G.自暴自弃

H.其它

10.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

A.有剩余

B.基本够用

C.不太够用

D.经常负债

11.你是否会觉得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一种负担,造成心里了压力?*(A.会

B.不会

C.偶尔会

12.你最爱的人是*()

A.自己

B.父母

C.朋友

D.兄弟姐妹

E.其他人

13.你是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喜欢自己?*()

A.知道,很喜欢

B.知道,但不喜欢

C.知道,无所谓

D.不知道

E.管它呢

14.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15.大学毕业之后你对未来的选择*()

A.就业

B.考研

C.考公务员

D.还没想过

16.你找工作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

A.符合自己专长的B.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C.有发展空间的D.无所谓,找到先干着

E.有工作干就不错了

17.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你会觉得心烦气躁吗?*(A.经常会

B.有时会

C.比较少

D.从来不会

18.你认为压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A.正面影响,会为学习带来动力

B.没感觉

C.较为负面影响,会影响情绪

19.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存在障碍吗?*()

A.有很大障碍

B.有时有障碍

C.比较少

D.无,畅所欲言

20.你对校园爱情的未来怎样看待?*()

A.无疾而终

B.社会太现实,毕业各自飞

C.只要双方努力,将来会在一起

D.其它

21.你觉得大学生应该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可多选)*()

A.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努力成才

B.热心参加公益活动,努力帮助他人

C.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出自己的一份力

D.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吸收其它知识,成为人才

E.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F.其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7

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各地要大力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 “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 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多年来,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积极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 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寄宿制工程”的实施, 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 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 并完成义务教育,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的寄宿制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 了解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分析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对其原因加以探讨, 提出对策, 以促进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选取甘肃省酒泉市等6个地区32所中小学校的寄宿和非寄宿学生共3600名, 发放问卷3600份, 回收问卷3480份, 其中有效问卷3446份, 问卷有效率为99.02%。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研究数据, 然后使用SPSS11.5和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 儿童孤独感量表

由Asher, Hymel和Renshaw于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 是用来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的量表, 适用于3~6年级学生。该量表有24个项目, 可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其中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地位的主观评价 (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 6条指向非孤独) 。经反复使用, 有很好的信效度。

(2) 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情绪-社交孤独问卷是由Vincenzi和Grabosky于1987年为区分R.S, Weiss (1973) 提出的孤独四种类型所设计的, 属多维量表, 包含15对描述。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效度较高, 为0.76。本研究中, 主要采用此问卷测量中学生的孤独感[1]。

(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HT) 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生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 可用于综合检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除港、澳、台之外) 几千所中小学得到了广泛使用, 普遍认为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91, 说明该量表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重测信度为0.667~0.863, 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与M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的相关系数为0.59, 是全国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

(1) 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现状

以孤独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者作为划分标准, 本研究中选取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共1312名, 其中存在孤独感者176名, 占总人数的13.4%。

表1显示, 5.8%的非寄宿小学生存在孤独感, 41.8%的非寄宿小学生不存在孤独感, 9.6%的寄宿小学生存在孤独感, 44.8%的寄宿小学生不存在孤独感。说明寄宿小学生和非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都较低, 但寄宿小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寄宿小学生2.6个百分点。

(2) 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现状

以孤独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者作为划分标准, 本研究中选取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共2360名, 其中存在孤独感者226名, 占总人数的9.5%。

表2显示, 3.8%的非寄宿中学生存在孤独感, 58%的非寄宿中学生不存在孤独感, 5.7%的寄宿中学生存在孤独感, 32.5%的寄宿中学生不存在孤独感, 说明寄宿中学生和非寄宿中学生的孤独感都较低, 但寄宿中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寄宿中学生1.9个百分点。

2. 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 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显示, 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总分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寄宿小学生的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孤独总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 冲动倾向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

(2) 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test, 结果如表4所示, 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寄宿中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中学生。

四、分析与讨论

1. 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总分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寄宿小学生的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孤独总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 冲动倾向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寄宿小学生相对于非寄宿小学生, 过早地独立生活, 还没有形成有效处理事情的能力, 同时, 他们承担的压力也较大, 生活上要自己动手, 还要面临学习的压力, 结合现实我们发现, 寄宿生中出现小便失禁的学生较多。寄宿小学生的恐怖倾向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 因为寄宿小学生在学校里住宿, 许多学生面临晚上不敢上厕所的问题。寄宿小学生相对非寄宿小学生, 冲动性低, 一般不会因为小事跟同学吵架或打架, 这可能是寄宿小学生长期生活在集体生活中, 要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忍耐和宽容, 长此以往, 他们形成了这种习惯, 遇到问题比较冷静[3]。

2. 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提示, 寄宿中学生的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与非寄宿中学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寄宿中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中学生。寄宿中学生的自责倾向高于非寄宿中学生, 所谓自责倾向, 就是指中学生比较自卑, 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寄宿中学生相对于非寄宿中学生, 由于很少回家, 有时候父母给的生活费往往不足以应付学校的花费, 因此, 很多时候寄宿中学生都要从朋友或老师那借钱, 这就使得他们比较自卑;同时, 某些寄宿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 在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影响下, 也会造成自卑。寄宿中学生的恐怖倾向高于非寄宿中学生, 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相联系, 如体育竞赛时, 有些学生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加入才会输的, 而一直放在心上;在受到责备、打架之后或成绩不好时, 常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就对自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 阻碍自己的行动。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 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 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 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五、建议

寄宿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应把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范畴, 大力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辅导, 减轻学生的孤独感。

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 对刚寄宿的学生进行摸底, 对不同家庭, 不同民族,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 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社会支持, 减轻孤独感。

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 定期召开家长例会或进行家访, 通过协调、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 针对农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的情况, 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学校应大力开展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拓展学生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在团体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 发展同伴关系。此外, 学校还应探讨如何为学生营造朋友式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以增强寄宿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父母从小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交往、合作以及竞争的能力, 提高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同时, 寄宿学生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不仅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学习费用,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孩子, 关心孩子, 尽可能地多看望孩子, 以降低孩子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谢华, 苟萍.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

[2]刘朝军, 田素英.寄宿制和非寄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

[3]李传银, 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社会心理研究, 1999 (3) .

[4]胡云霞, 董正旺.福建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 (6) .

[5]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9 (4) .

[6]夏瑞雪.西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7]廖全明, 黄希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心理科学, 2009 (2)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8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1500名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有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高中生存在的集中心理现象进行集中调节和指导。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另外46.8%的学生认为虽然对于升学有压力但是仍可以接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农村高中生认为学校应该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成因分析

就实际状况来讲,高中生处于生理过渡期,但是心理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生理,造成了高中生“表里不一”的不平衡问题。再加上高中生心理发展非常不稳定,自我认识不深,自我定位不准,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非常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形成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就家庭方面来讲,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高中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就社会方面来讲,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学生心灵,尤其是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判断能力也不强,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三、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及时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充分融入活动中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道路。

2.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及时采取个别心理辅导

对农村高中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促进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经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一举措,学生基本持赞同的态度。同时他们认为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讲座,加强对具有问题行为和问题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习是高中生最核心的活动,而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因学习而起的,因而在高中时期的各学科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能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有效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4.及时收集心理材料,构建完善心理档案机制

收集学生的心理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因而要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机制,对于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查、咨询和分析等资料要进行严格的专人保管。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还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为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深高中生心理研究提供经验。及时收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档案,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保存管理机制,对所有相关心理咨询资料加以收集和保存,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存档而刻意保存,更是为了给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动高中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完善,为高中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平衡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学校一定要重视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学校处理违纪学生规章制度下一篇:大学教师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