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精选8篇)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篇1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摘要:中国中小学择校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是,每个学者的切入点不同。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择校的费用问题,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择校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中小学教育
一、择校现象简述
择校现象在中国各地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择校现象最早是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地区。但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努力地争取为自己的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再加上在其它因素的推动下,择校现象也就逐步蔓延到小城镇和经济一般的农村地区,而且,还一直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推动择校现象日益高涨的原因有: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了;父母期望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提高了;在教育资源和条件方面,城乡地区差距甚大。各种各样的原因使现在的择校现象出现了
二、择校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
选择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择校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择校以“钱”或“权”获得教育的机会,有悖于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批评学校收取择校的费用,这些预算外的资金在体制外流动,给学校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择校对学生的前景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择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择校即有优势,也有弊端。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对中小学生的这小情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择校现象的本质、了解择校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以便我们对择校现象做出更好的判断和理解,合理安排好中小学生的择校生比例,让教育资源在公平利用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我是在昆钢第三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的。我在观察和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学校的情况比较特殊,有一半多的学生是择校生。再加上作为曾经是择校生的我,对择校这一块比较好奇,就想真正地走入其中,了解其背后的真正情况以及家长和学生对这种做法的看法。这次调查选择昆钢第三小学为主
要的调查对象,选择该对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有:(1)在这个学校里,择校现象比较明显,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择校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进和流出,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性质是一样的。(2)我在这个学校实习,对这个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再加上之前听过关于这个学校里的择校的消息,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3)这个学校有一个和特殊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个现象也对择校产生了影响。
三、调查研究使用的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方法有:典型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
典型调查就是对学校里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择校生进行调查,他们当中有的曾经经历过多次的转学。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初步分析,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1]。
访问调查主要就是对一些特定的目标进行走访。本次调查中,访问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
四、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一场中小学生的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围绕择校开办的奥数班、特长班等各类“培优班”也照旧红火。更令人惊讶的是,择校风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使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
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2]。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经过调查,我把择校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条件方面,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调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向更好的精神条件方向进军。虽然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都有在提高,但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加上,对于教育,“赢在起点”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培养自己子女时所持的态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因此,就造成成富裕家庭和有权有势的家庭占据择校主导权,让经济上的劣势变成了教育上的劣势。
(2)社会的角度,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
(3)在制度设置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就是以户口为基础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行政择校方式,让很多不好的择校现象产生[3]。国家政策的颁布也是偏向重点学校,让一些城区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这也是“择校”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昆钢三小办学成果一直都很不错,学校曾经一度被评为“优质学校”,教师们兢兢业业,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着想,一直以来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本地户口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转出去,主要是因为这所小学里面大部分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有点顽皮,个人卫生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父母的不够重视。让本地户口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的父母感到担忧,就不惜出钱把自己的孩子转到了一小里。由于这所学校的门槛适中,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来的寄读学生选择了这所学校,久而久之,让这所学校里的择校生占学校总人数的一半。
五、择校费用
择校费是很多择校生进入理想学校的门槛,也是学校补充自己财政的又一收入。家长和学校是择校费的支付方和收取方,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自己压力增大,尽一切的力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因此,择校费就成为了双方都很关注的焦点。
六、不同人群对择校现象的看法
(一)学生本人
学生作为这场择校热的当事人,但是,真正对这个现象的了解很少。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只负责跟着父母走,好好的在学校学习就行了。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择校是由自己的看法的。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择校问题的主导因素。因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家长为自己孩子选择择校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父母认为择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择校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影响。
(三)学校方面
如果择校是一场交易的话,学校就是这场交易的卖主,虽然择校生能为本校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学校也很清楚过度的择校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是矛盾的,既要为自己的收入考虑,也要为本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是否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考虑。因此,学校对择校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七、择校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择校的利处
择校现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长期以来,对充分吸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择校现象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在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相当不到位,城乡地区之间资源分配有不公平的情况下,各学校因为学生择校收取的费用应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给学校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
择校现象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为了追逐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总是尽力吧子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读,学校又为了争取更好和更多的生源,这就产生了供求之间的抉择,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内涵,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争取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另一方面,在学校资金欠缺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招收更多的择校生,才能为学校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来源。
(二)择校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有利处,也就会有弊端。过度的择校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了。择校虽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比起原来更好的教育,但是,当优质学校里学生人数相对过载时,就会适得其反。而教育设备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有很多的教学资源是被浪费掉的。在加上强烈的择校愿望把择校导入了交钱择校的道路上,这在冥冥之中就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如:滥用自己的权势压人,社会行贿受贿现象,公立学校更加的商业化,学生之间更加的攀比等等。
八、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去的问卷有400份,收回372份,在收回的问卷中,被调查对象是学生的有248份(140名是择校生,108名是非择校生),家长73份,老师51份。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择校的原因:97名择校生的择校是父母决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择校的原因是:(1)在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就觉得教育投资是一项很好的投资,就算是一般生活水平的家庭,也会尽一切的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教学质量和设备相对较好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
点。(2)人口流动选择择校,包括进程务工子女临时择校和居住地变迁的人的长期择校。学校选择择校生的原因,择校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成绩优异的择校生是很受欢迎的。
择校会带来的问题:(1)有些不是自愿择校的择校生,择校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特别是学到中途就转校的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适应。(2)“择校”引发的生源不正常流动,使招生计划无法落实。“择校”使热门中学班额过大或扩班,造成教育资源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择校”引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4)“择校”进一步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非重点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九、提出解决的意见
根据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原因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1)政府部门要增加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和偏远地区,保证教育资源的基本公平和合理的分配,师资力量的高质量建设。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水平而择校。(2)教育部门要完善和调整教育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不好的教学现象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3)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择校问题,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4)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择校问题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择校生的数量,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发挥。不能为了增加学校的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它问题的大量接收择校生,要量力而行。
十、总结
虽然一定的择校生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择校就会成为一种不好的社会问题。现在,择校热已经是一种过度的择校现象了,所以,相关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择校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性对待择校行为,避免盲目择校和从众心理。应当加大对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学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争取社会各界对解决择校问题的理解和支持。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择校之风。
调查研究是一个多程序的过程,需要准备问卷,收集资料。发放问卷调查,整理问卷调查中的数据和资料,最后再做出自己的总结。但是只要认真仔细的对待,效果肯定会很好的。其中,在编制问卷调查时,调查题
目要简洁,而且精炼。在发放问卷调查阶段,需要与人沟通,这个时候,要站在被调查者的调度考虑问题,礼貌的和被调查者沟通,即使是有让自己不高兴或难堪的事情,也要理解别人。
我本次调查研究中,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步调查研究工作,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调查研究的内容,整理好数据和资料,真正体验到了做调查研究的乐趣。而且,还对我国现代义务教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择校问题。我相信,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将会为我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做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会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篇2
一、择校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功过评断
当前, 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的中小学择校现象,
筅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程斯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因而, 就这一问题科学性的探讨, 成为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6]。
1.“择校”之产生原因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缘何产生?笔者通过归纳、总结认为, “择校”的产生从根本上讲, 是义务教育供求双方矛盾的产物。
从供给方面看, 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资源紧缺的现象。就教育行业而言, 教育决策者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 政府将教育投入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 从而导致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优秀的义务教育资源十分有限, 教育发展不平衡[7]。有限的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 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之间又存在着分配失衡现象, 导致学校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的差异;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 客观上也加剧了义务教育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 导致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并且长期以来, 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和严格的计划控制, 造成了优质义务教育供给规模过小, 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8]。
从需求方面看,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教育的人力资本累积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教育的国家需求正在向个人需求转化, 越来越多的人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8]。并且,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 经济飞速发展,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自己为教育“买单”。因而, 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子女今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途, 心甘情愿花钱买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成功需求日益高涨。因而, 他们自愿放弃国家给予的就近入学的权利, 积极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服务[9]。
由此可见, 由于义务教育供给与需求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 从而引发了择校现象的愈演愈烈。
2.“择校”之功过评断
然而, 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功过评断, 国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对1994年至2003年间有关中外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的139篇论文进行了分析, 发现赞成择校的占39篇, 认为择校弊大于利的占63篇, 没有表态或只介绍措施的占37篇[10]。
赞成者认为, 择校是一种受教育权利, 剥夺受教育者的这种权利并将弱势群体限制在薄弱学校是教育中的强权和不公[11]。择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 提高区域内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可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12]。因此, 他们呼吁给择校以合法的身份, 教育界内部应该重视教育质量差异, 尊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6]。
反对者认为, 择校将导致以钱择校、以权择校, 只能增加强者的选择而剥夺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腐败和不公[11]。择校现象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非合理布局和非均衡配置;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额外收费会使家长不堪重负, 又有苦难言[13]。他们认为,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虽然存在, 但是不合法的, 是与《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相悖的;义务教育学校收取学生的择校费属乱收费, 应严加制止[6]。
二、基于义务教育法对择校现象的探讨
鉴于学者们褒贬不一的观点, 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认为,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彻底否定其价值似乎过于武断。而义务教育是以《义务教育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对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来说都应该体现出《义务教育法》的严肃性、公正性[6]。因而, 择校现象与义务教育法之间的模糊关系和与生俱来的不可调性, 似乎注定了择校现象会颇具争议。同时, 择校现象本身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其徘徊于义务教育法边缘、未受到法律强有力的约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 笔者决定基于义务教育法来探讨中小学择校现象, 以期找到择校现象问题的症结所在。
1.“就近入学”与“择校”之矛盾
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 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9月1日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其第二章第十二条中再次强调:“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似乎“择校”与“就近入学”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而国内有学者指出“就近入学”是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实施的一项法定义务, 而对儿童、少年及家长来说则是教育法规赋予的一项法定权利[14]。从法理的意义上理解, 这里的“就近入学”是针对政府行为提出的强制性规范, 是政府必须为保障适龄儿童上学持有的底线, 而不是对适龄儿童上学的强行规定[15]。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既然“就近入学”仅是受义务教育者的一项权利, 那么, 当他们认为这项权利不能满足自己需求时, 就理应具有放弃这项权利而选择“不就近入学” (即“择校”) 的权利。一方面, 《义务教育法》并未对“就近入学”的相关细则进行说明;另一方面, 《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规也并未对“择校”进行法律定义。鉴于此, 择校行为几乎不受法律约束, 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并滋生出诸多问题似乎是必然结果。
2.“不收学费”与“择校收费”之矛盾
1986年7月1日施行的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2006年9月1日生效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其第一章第二条中再次强调:“实施义务教育, 不收学费、杂费。”并在第三章第二十五条中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似乎“不收学费”与“择校收费”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部分学者用以反对“择校”的“有力武器”。然而, 与“就近入学”和“择校”之矛盾一样, 《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规中并未对“择校收费”进行法律定义。“择校费”属于“学、杂费”吗?收取“择校费”就一定属于“乱收费”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究竟涉及哪些内容?鉴于这些问题无法从相关法律条文中找寻到明确的答案, 那必定会为“择校费”的无节制攀升埋下隐患。
三、基于法律规范择校行为的对策思考
基于如上的探讨可以发现, 《义务教育法》本身的不完善对择校现象所存在的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如此, 修缮《义务教育法》或出台相关配套法规, 并加大执法力度可谓势在必行。
1. 依法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也是阻挠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症结。因而, 与其对“择校”横加阻挠, 不如先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新《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并采取措施, 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可以看出, 我国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但遗憾的是, 该项法律条文多数时候仅停留于书面, 相关部门缺少执法力度。因而, 笔者建议, 应尽快出台与该项条文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细则, 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落于行动上。
2. 依法规范“就近入学”与“择校”细则
首先, 《义务教育法》或相关教育法规需要对“就近入学”的相关细则进行明确的说明, 例如, “就近入学”的性质、条件、范围等等。其次, 需要从法律上赋予“择校”以合法的身份, 对“择校”的性质、条件、范围等同样需要给予具体的规定。再次, “就近入学”与“择校”之间的选择关系、取舍原则也需要依法进行规范。从而真正从法律上对择校行为进行约束与指导。
3. 依法制定“择校费”相关标准
首先, 需要从法律上给予“择校收费”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界定, 说明“学、杂费”与“择校费”之间的关系, 说明“择校费”该不该收、何时该收、该收多少、怎么收等相关问题。其次, 参照国家义务教育收费标准严格规范“择校费”相关标准, 对“乱收费”进行规范且准确的界定。若“择校费”数额越过了“乱收费”标准的底线, 则将对相关部门严惩不贷, 并将惩罚落到实处。从而借助法律将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择校费”拉回到正常的水平线上。
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篇3
近年来,通渭县农村小学生择校现象日趋明显,大量学龄儿童放弃就近入学,转向县城的文庙街小学、西关小学,或各乡镇中心小学。其中有直接到县城小学从一年级入学的,也有中途转学的情况。
在这次调查中,重点对通渭文庙街小学和寺子川乡老湾小学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近年来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图书、校舍面积等的对比,反映择校情况。
2012年6月,老湾小学在校学生约105人,全校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二十人左右。在校老师5人,校舍教室齐全,校内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另有图书室,藏书一万多册。目前,老湾小学在校学生48人,在校老师5人,平均每班8人。
2012年6月,文庙街小学在校学生约2800人,全校共38个教学班,在校教师115人。目前,文庙街小学在校学生3100多,在校教师130人,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在文庙街小学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两年之内人数增长了10%,而且,据调查,在文庙街小学,有33%来自农村。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出现这种状况?
二、原因分析
通渭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的贫困县,一直以来,在广大农村教育不被重视。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特别是在计划生育国策下,每家每户都是一儿半女,家长们把走出去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家长们表示,之所以择校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中心小学或重点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全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还有跟风现象,一些家长看着其他人择校就跟着择校,并没有从孩子方面以及家庭条件考虑。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希望自己能在城镇生活,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选择在城镇就业生活。”自然而然,这样就将孩子带进城镇,并在那儿读书。
三、择校现象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阶段就选择了择校,为了照顾孩子食宿,监管孩子,或给予辅导,家长们往往选择陪读。如此,孩子从小就依赖家长,不利于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其次,在国家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的背景下,到城镇小学读书的择校费加上陪读租屋,家长用于教育的费用增加。接着,以种地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农村,陪读造成劳动力不足。再有,年轻妈妈在陪读的闲暇时间选择聊天、逛街、跳舞等,引起家庭不和。最后,由于孩子小,交通不便,车费问题等,孩子半月或一月,甚至一学期回一次家,在爷爷奶奶承担劳动的家庭中,无疑给他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农村小学生向城镇学校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乡村小学,如老湾小学、大营小学等许多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这些学校的教室里往往只坐着十来个学生,甚至三四个,教室的大和学生的少与小,使得教室里空荡荡的,冬天的时候他们只能被带到老师的办公室上课。一学期下来,偌大的校园内学生都有踩不到的地方,更别说图书资源和运动器材的充分利用。
与农村教室的空相对的是城镇教室的满。城镇小学平均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有的甚至更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提出了挑战。另外,超载的班额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择校问题的长期存在,加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城镇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而家长们往往选择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强大的学校。所以,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走向衰落,甚至面临关闭的境地。
此外,随着择校之风的盛行,一些城镇学校为了控制学校人数,保证教学质量,会向非户口辖区内的学生收取借读费,等等,这就容易产生教育腐败问题。
四、 解决对策
“城区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部分学生择校,使城区现有学生班额过大,制约了城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加强城区学校内部结构调整和规划,同时也要对农村学生进城择校状况进行调研,专题研讨,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由此可见,教育部门和有关领导已经关注这一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化进程。农村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落后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也是家长择校的重要原因,要改变人们的看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薄弱学校的校容校貌,提升办学硬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从编制、经费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保障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长期以来,不只学生和家长“择校”,教师也“择校”,这就导致了薄弱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所以,要保证农村小学的师资,(1)要优先配备薄弱学校的师资,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2)建立偏远山区、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津贴制度,稳定农村学校师资。(3)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深造,让久在乡村的教师有机会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完善择校制度的建立,加强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学校招收农村学生的管理,规范择校过程,使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同步发展。
总之,在教育资源不断实现均衡配置,农村教育教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择校问题定能得到解决。
从中小学择校现象中探析教育公平 篇4
从中小学择校现象中探析教育公平
择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择校表面看起来有与教育公平相违背的一面,但事实上,择校并不妨碍教育公平.择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结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风”问题,同时规范择校费的收支运作情况.
作 者:尚艳梅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22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40关键词:择校 原因 教育公平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目的,意义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破坏性。
所 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找出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提供帮助,加强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融洽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尽早解决大学生的逃课问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包括调查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时间、问题现状、原因、对策建议等,调查报告要素须齐全,但各要素的字数并无统一规定。a仍不
b基本不
c.有时
d.经常
二、调查方案
查。
1、方法: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将仍成都理工大学随机抽取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
2、时间:2011年寒假
3、地点:成都理工大学
4、调查人:谭海
三、调查结果
总结调查问卷信息可以得出大学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其中20人中仍不逃课得人占10%,基本不逃课的人占20%,有时逃课的人占50%,经常逃课的人20%。
四、问题原因
1.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类逃课的学生一般是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进了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学习没有动力,逃课后有的沉缅于花前月下,有的则打牌、上网玩游戏,以消磨时间。
(2)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些学生高考时因发挥不好而未能考上理想中的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差较远,因此不愿意去上课,即使人在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好。(3)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课程讲得快,而且缺少了高中时“保姆式”教师的约束。这就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控力。但是,有些学生因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前面的知识尚未完全消化,致使后面的内容也听不懂了,索性逃课。
(4)为考研躲避上课。这类逃课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好,为了准备考研,平时逃课以尽量多地获得时间复习考研课程,专业课课程则采取临时突击复习的办法应付考试。
(5)为就业忙于考证。有些学生为了就业找工作时能多些硬件,整天忙于参加培训考取各种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施工监理证书,甚至考驾驶执照,却认为所学专业课程对自己将来工作没有多大作用。
(6)因社团活动多而影响上课。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当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时,学生宁愿逃课;有的学生是学生会成员,为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占用上课时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仸课教师请假。
2.教师授课方面
(1)教师水平不高。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经验少,讲课枯燥乏味而且信息量少;讲课照本宣科,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
(2)有的教师讲课方式落后。多年来,许多教师仌然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块黑板的讲课方式。特别是在大教室上合堂课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写的内容,于是干脆不去听课。
(3)考试方法不当。这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里的考试,尽管学校提倡教师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但是,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仌然采用闭卷,考试内容一般限定在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所记笔记或书本上的内容,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体现不出上课与不上课的区别。
3.教学管理方面
(1)检 查力度不够。通常对教学的检查只是检查教师的到位倩况、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少去检查学生听课人数。而单靠班干部去考勤或教师偶尔点名抽查 这种方式去监督学生,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一些大班课上,由于学生多达百人,仸课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点名抽查,学生逃课就有了可乘之机。
(2)规章制度落实得不够好。《学生手册》把旷课作为违规违纪的一种行为,并对此行为的恶劣程度做出相应的处理。可见,学校对旷课学生的处理是较为严厉的。但这些规章制度却没有真正落实。
(3)对 教师的考核存在问题。目前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虽然也强调教学工作重要,但实际上只要完成规定工作量的教学仸务,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该教师就算合格。虽然每学期都对仸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但是,评价结果一是没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质量的高低,二是没有与职称晋升 相结合。结果使部分教师上课缺少热情,授课方式单一,知识老化。甚至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存在对专业新知识了解不够,对本学科前沿动态跟踪不灵敏,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之甚少的情况。
五、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做到有事请事假,生病请病假。其次,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与动机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目标与国家、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专业 思想教育应仍新生入学抓起,通过专门的专业介绍、新老生互相交流、专业教师与新生的座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让学生一入学就热 爱专业。同时教会他们新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主动研究问题,积极发展自我,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
2.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考研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第一,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仸务。参加社团活动、或者作为学生会成员为学校和学生朋务,以及求学深造考研究生,都要以搞好专业学习为前提,反之则是本末倒置。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仍而使学生安心于课堂学习。
3.加强新进教师的指导工作
安排新进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互听课,让老教师针对新进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要变原来“满堂灌”、“填鸭式”为 启发式、讨论式,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仍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要更新教学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 内容,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扩大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同时,大力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授课 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加大考试改革力度
现在很多课程考试是教师划重点,考笔记和书本上的内容,所考知识以记忆为主,使逃课的学生投机取巧得以过关,甚至得高分。所以,仸课教师要以考察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主,考试内容灵活多样,考试方法采取一页开卷、技能考试、口试,或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 用能力。同时,在评分时,学生平时考勤、学习态度和作业作为平时成绩,比例可占综合成绩的20%—30%。
6.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
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不仅需要班干部、仸课教师日常的考勤登记,还需要学院(部)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检查,发现逃课学生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写检查,旷课多节应全校通报,对违背校规校纪的要坚决处理。
7.真正落实教师考核制度
第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所以,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应该真正落实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教师不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仸务,而且,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达到学校要求。通过激 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师上课的热情,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研教改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六、调查问卷
(一)基本资料请问你的性别?
a男b女请问你是大几的学生?
a大一b大二c大三
3请问你的系别?__________
(二)调查内容
4您在大学期间有逃过课吗?
a仍不
b基本不
c.有时
d.经常如果您有逃课,您认为
a.逃课是不对的b.偶尔逃一次无所谓
c.有些课不得不逃
d.不逃课不算大学生
6.逃课的时候您一般做什么?
a.上网
b.上自习或去图书馆
c.运动
d.去逛街购物
e与男(女)朊友在一起
f.做兼职
f.其他你认为逃课的原因是:(多选)
a 老师讲课很无聊
b 课程本身很无聊,没有兴趣
c 确实有事 只是不想上课
d 不喜欢某个老师 去了也是睡觉,没什么收获
e 老师不经常考勤
f 认为反正最后考试老师会划重点,去不去无所谓
g 其它
8.您经常逃的课___(多选)
a.马哲,邓论等基础课
b 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
c.英语
d.专业课
e.选修课
f.视情况而定请问你一周逃几节课?
a 1节-3节
b 4节-6节
c 7节-10节
d 11节以上你所在的班级对逃课是否有相关的条文约束?
a.是
b.否你认为大学生逃课是否会影响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a.是
b.否
(三)逃课行为检测你逃课后的心理?
a 很内疚
b 比较自责,但下次还会逃
c 无所谓
12.对经常旷课的同学的看法?
a、影响了班级荣誉
b、完全理解他
c、好羡慕
d、真的佩朋,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e、____________
(四)对减少逃课行为的建议
13您认为要想使您不逃课,老师该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a.风趣幽默一点
b.多讲点课本以外的知识
c.学识渊博一点
d.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你认为怎样才可以使大家减少逃课?(多选)
a.学校出台严厉的措施
b.老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c.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
d.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e.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
f.其他
15您认为以后逃课的现象会怎样?
a.不会消失,将成为一项“大学传统”
b.一定会消失
c.不好说
七、小结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篇6
凤翔县糜杆桥中学理化生教研组王西军
摘要: “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择校问题,走访有关学校领导、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总结分析出了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不同的人群对择校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过度的择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最后,寻求一些切实可行方法,努力让教育事业朝着正常的、更好的轨道前进。本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遏制择校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提供了参考意见。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中小学、调查
一、前言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中小学择校现象严重,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分析
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学生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外,有利于校际间的竞争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然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基本特点
择校地域相对集中,流向比较单一。数据统计过程中发现,择校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择校目标主要是少数办学条件较好、家长认为教育质量较高的初中和小学,尤其是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比例较高的初中,也包括能够对口升入这类初中的小学。择校的流向则主要表现为农村学校学生向县城学校流动,薄弱学校学生向优质学校流动。
(二)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牺牲一般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尤其是择校现象出现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突出。结果是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供不应求,甚至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则越办越艰难,生源不足,甚至人去楼空,从而导致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择校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增加了不少收入,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各重点中小学普遍存在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有的学校盲目招收择校生,师资严重短缺,教师负担显著加重,校舍异常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校班额严重超载,不少教室人满为患,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择校,许多学生跨学区上学,路途遥远,每天必须旱出晚归,结果造成学生睡眠和体息严重不足。同时,择校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实中金钱、权力、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五)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不少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而挖空心思,有权有势有钱的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搞幕后交易择校。一些学校对巨额择校费的暗箱操作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初中收费高达两三万元之巨,有的小学择校费也近万元。收费的名目繁多,有的称“教育成本费”,有的称“建校费”、“赞助费”等等。
三、中小学生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
(三)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是择校出现的主观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家长不仅把孩子
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理想的延缓和实现。很多家长甚至很早就为孩子设定了十分具体、理想的成长模式:名幼儿园+重点小学+省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二白领阶层,这也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中小学生存在“择校”问题的思考
择校现象是世界范围义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它有着深层的经济、社会原因。但是,中西方社会择校的社会基础、择校出发点、择校推动力却是不同的。西方社会(如美、英、日、澳、俄等国为代表)的择校现象是一种由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制度化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已普及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了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内纷纷以市场导向(家长选择)代替国家强制,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打破原有的就近入学制度,把入学权、选择权还给家长,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多种途径的教育择校制度,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政府资助予以保障。
在我国,择校尚处于自发状态。目前我们所说的“择校”,一般是指家长自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就近到政府指定的公立学校入学的机会,自发地通过各种办法到其认为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其他公立学校就读的教育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家长的选择愿望,但与政府的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了规定)是相违背的。我国的这种择校现象,总体上说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当前我国已经摆脱了教育资源极端贫乏的状况,适龄儿童都有了当地政府提供的基本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未达到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阶段;同时,相对来说公办教育资源优势依然强劲,民办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资源尚未达到强势和优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择校愿望虽已产生且日益强烈,但这种愿望既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又受到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择校空间很小。因此,很容易导致择校竞争的激烈状况,甚至带来不规范择校行为,导致择校过程无序状态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国的择校现象,并不能以合理或不合理的观点予以简单定论。
首先,它并不违反法律,是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受教育权、教育选择权的反映。家长有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力和责任,学生有为自己的兴趣、特点和需要等选择更适合或更高质量教育的权力和自由,政府有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并允许家长和学生选择的责任。这种选择权,在法理上也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择校现象的动因比较复杂。如果对当前的择校原因作一梳理,我们会发现,择校动因中主观和客观因素并存,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迁移带来客观的择校要求;二是学生家庭情况发生变化,如居住、监护原因,需要选择非地段学校就读;三是因学生个体差异(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他需要),产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求学需求,希望选择更加适合的学校;四是为了追求其认为更高的教育质量,满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五是盲目跟风择校现象。
再次,择校过程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并存。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主要是体现了学生权利和政府责任的关系,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合理需求,对教育公平是一个更好的促进。但其过程的不规范和无序现象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确实存在:一是部分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二是加剧了教育资源利用的不平衡,部分学校超负荷运转、部分学校资源闲置;三是引发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乱收费等不良现象,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损坏了教育的声誉。
由此可见,择校的要求合理合法,不能全盘否定;对择校问题的处理,既要保护合理诉求,又要重视过程控制,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我们的观点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环境下,要承认家长的择校诉求都是正当的,但对择校现象应进行适当疏导,并把择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之内,调控择校过程,规范择校秩序。
五、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我们认为,在目前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在择校问题的处理对策上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办法,既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完全禁止择校行为,也不能对择校行为和择校过程放任自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好择校问题,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应该采取疏与堵相结合、行政手段与政策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日益提高的就学需求。
1、按照普遍、公平原则,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尤其要加大对城乡薄弱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经费投入,使更多的中小学得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学校之间基本教学条件的差异。
2、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示范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的活动,通过扩大规模、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手段,使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得以扩大,使更多的适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采取更加积极的师资流动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师资配置时,要注重向薄弱学校倾斜,如,派入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管理能力的校长,调进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要加快试行校长、教师在同一区域内定期轮岗制度,同时保证同一区域内各校之间教师实际收入水平的均衡。
4、促进特色中小学校建设。根据学校之间实际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各有优势和弱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特点不同的客观情况,应当鼓励中小学在保证达到基本教育教学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特色教育、特色办学,使学生能够有可能在不同特点的学校之间进行合理、合适的选择,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学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民办教育办学质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扶持民办中小学健康发展,培育和提高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当前,要依法建立和落实政府对民办义务教育的资助制度,加强对民办
教育的管理和规范,促进其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其办出特色,扩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就读学校的选择面,逐步形成“要择校,找民校”的氛围,缓解公办学校择校空间不足的矛盾。
(二)继续加强政策调控,遏制择校热的蔓延。
1、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严格执行小学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小学升初中基本校校对口、相对就近入学的制度,科学合理地划分公办小学、初中的服务区范围,努力扩大优质中小学的服务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推行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减少升学竞争和择校竞争。要完善重点高中的招生考试办法,逐年扩大重点中学的保送生比例,或者可以把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全部切块到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
2、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学生升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鼓励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家长准确了解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理性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变盲目迷信所谓“好学校”的心理,使他们根据家庭情况、子女特点等,对子女就读学校进行理性选择。
3、发挥杠杆调节作用。继续实行对择校生日后保送重点高中的权利进行适当限制的政策,使其为自身的择校行为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继续对择校生收取适当择校费,甚至可以与物价部门联手,提高择校费额度,使其为自身的择校行为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以抑止部分择校需求。
4、把握不同择校行为的政策界线。在制订择校处理政策的过程中,要合理区分几种关系,处理好政策的度。一是正常择校与过度择校的关系。对正常的择校要求,在政策上应尽量予以满足;对过度的择校要求,在政策上应给予严格的限制。二是借读与择校的关系。不能把学生因客观原因在不同区域的借读要求,混同为在同一区域的择校要求。对借读要求,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调配予以满足;对择校要求,则应根据其性质给予满足或限制的区别对待。对以转学之名、行择校之实的情况,有关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予以关注和鉴别。
(三)控制择校过程,规范择校秩序。
1、规范招生录取程序。采取公平合理的录取办法,杜绝择校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不正当和不公平现象,才能使每一位需要择校的学生获得均等的择校机会。建议采取以下办法:对于择出学生少、择入学生多的公办学校,要每年按照招生规模,合理确定一定择校名额,并张榜向社会公示,允许其它服务区有择入意向的学生自由报名,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采取公开方式(如电脑派位),进行随机录取,落选的学生则仍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服务区学校就读。对于择出学生多、择入学生少或者择入、择出基本平衡的公办学校,可以让有择入意向的其他服务区学生自由择入,不加干涉。
2、严格控制班额。在优先满足服务区新生入学的前提下,允许有关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划出适当的比例用于满足择校需求。要依法将招生班额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得随意突破招生计划、扩大招生名额。只有在规定班额内学额许可的情况下,学校才可以接收择校生,已达到规定班额的,不得招收择校生。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行政措施或经费分配政策对此予以调控。
3、规范择校费收取行为。适当收取择校费是必要的,这是择校学生的家长为择校应该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有利于抑制一些不必要或者不强烈的择校需求,但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必须规范。收取择校费的项目和额度必须经费相关部门核准,其额度应高低适度,必要时可通过公开听证后由相关部门确定。录取择校生的学校应严格执行政策范围内允许收取的的择校费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标准或增加其他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加强对择校过程中乱收费行为的治理力度,强化社会监督。
(四)改革中考制度也是遏制“择校”问题的有效方法。
把重点高中的名额大部分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普通的初中上学都有可能上重点高中。
参考文献:
(1)陈鸿,严燕飞.《试论择校与教育公平》[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2)钟琳.《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 篇7
一、我国择校的背景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择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赖经历了由快到慢, 由少到多的趋势。尤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尤为明显。小升初虽然实行免试入学, 但是各种变相考试有增无减, 中考、高考的压力迫使家长和学生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 所以择校的市场也越来越具有良好的前景。我国择校的原因有很多。
( 1) 历史原因。择名校、择名师是我国的传统。孔子开创了我国的私学, 他主张学无常师。所以我国很多的学者都有 “游学”的经历。学者们到自己喜欢的学校, 找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学习。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 “稷下学宫”就是很好典范。在 “稷下学宫”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来去自如, 可以学无常师、畅所欲言。很多学生都慕名而来。
( 2) 经济原因。首先, 我国贫富差距大, 两级化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北上广等东部沿海以及各省会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教育制度相对完善, 占有很多的教育资源, 而西北内陆和非省会城市、农村等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来说明显不足, 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造成的。我国把多数的教育经费以及优质的师资力量都分配在大城市的重点学校里。那些处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 办学条件优良的学校, 便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集中力量发展这些 “优势学校”, 这些优势学校能带动国家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 管理制度完善, 教学设施齐全, 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也就吸引学生前来就读。所以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 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认为的形成了一些薄弱校; 其次,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择校在目前成为一种市场价值倾向。因为, 个体或者非政府组织参与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活动中, 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和活力, 从而也增加了受教育者的选择性。
( 3) 社会原因。首先, 上名校往往与找到理想工作相关联。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甘愿加大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其次, 家长对择校主动的态度促使了有关部门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按规矩办事, 为择校生开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 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家长有攀比的心理, 自己子女上好学校也是家长能力的体现, 因此他们不惜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等各种资源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优质的学校, 以便让子女通过收到良好的教育而延续和巩固家庭原有的社会地位。
二、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利于弊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热的教育社会学范畴。择校到底能对社会公平带来益处还是坏处? 不同学者对此的见解有所不同。
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 首先, 择校违反了 《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规定。择校制度只会让薄弱学校分配到更少的教育资源, 区域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教育的均等性就得不到保障。其次, 择校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化。中等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选择好的学校, 而中等以下家庭的孩子只能通过考试进入理想的学校, 这就促进两个阶层更加的分化。这种现象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 首先, 就近入学的是实现教育均等的手段, 但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代表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择校是学生合理的要求, 学生有权利到更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学校学习。其次, 在市场潜在调节下, 择校不但能促进学校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而且更能促进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择校背景下, 学校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了就得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理念。再次, 择校能为各阶级带来良性流动。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 社会底层可以流动到社会的上层, 社会上层如果不努力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沦落到社会底层, 这就使得上层的人具有忧患意识。学校如果想要留住好的老师、好的学生也得具有竞争和忧患意识。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择校问题实质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么做也就是解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要共同努力,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对政府而言: ( 1)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政府要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从各方面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 2) 第二,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我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 从而公立教育占主导地位, 国家对民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生源差, 设施不完善成为普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 尤其大力兴办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能弥补公立教育不足, 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民办教育以 “特色教育”和 “宽进严出”为亮点, 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这样一来, 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能够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 3) 政府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正确引导, 端正择校态度。国家和政府要权衡利弊, 制定出最符合广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教育政策, 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和家长的观念, 让家长和学者正确对待择校这个问题。
( 4) 政府要规范择校行为, 在保障我国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前提下, 以人性化的眼光和理念为学生和家长考虑。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 很多部门和领导为了自身利益, 为不符合择校条件的学生一路开绿灯, 这种违规的行为要坚决杜绝。政府要加大监督力度, 防治学校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而且要控制学校的招生规模, 不能损害正常在校生的利益。
对于学校而言:
( 1) 通过联合办学形式, 整合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我国各地区存在大量薄弱校,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这是形成择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联合办学, 可以使好学校的资源和薄弱校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理论和经验可以互通有无。通过管理者。教师等一系列流动, 可以激活薄弱校的活力, 增加其生命力。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 ( 1) 要改变自身观念, 哲学和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择业没有必然联系。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学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2) 不要盲目从众而择校。要按照家庭实际经济情况和学生自己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要多方面打听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理念。家长和孩子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要多沟通,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从而找到一宗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
择校说到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是学生择优选择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校选择合适学生的过程。择校虽然看似和我国义务教育法等所提出的就近入学有所相悖, 但是他也是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毕竟之路。如何权衡就近入学和择优儒学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更深一步的挖掘。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努力,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关于择校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J].教育情报参考, 2002, (2-3) .
[2]董洁, 王立群, 刘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J].教育改革, 2008, (1) .
择校现象面面观 篇8
关键词:择校热;原因;利弊;对策
农村学校的学生往城区跑,城区学校的学生往市里拥,市里学校的学生往重点学校挤,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此外,择校学生的年龄也趋于低龄化,原来大部分是高中生、初中生择校,现在发展为小学生择校,乃至学前班、幼儿园的学生择校。家长总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谁不把自己的孩子弄到城里就低人一等似的。
一、择校原因分析
近二十多年来,家长不惜花重金把学生塞进城区学校,使择校现象成为一种潮流和时髦,愈演愈烈。细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1.硬件设施的差距。城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大部分优越于农村学校。许多城区学校教学楼崭新整齐,仪器室规范,实验器材齐全,图书馆藏书丰富,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先进,学生就餐、住宿条件较好,活动场所诸如塑胶跑道、绿茵灯光球场等设施优越,而大部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条件较差或很差,不在一个档次,无法比拟。
2.师资力量的差距。择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择师。城区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基本上是“正规军”,而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代课或乡聘教师。稍微有些名气的教师也想办法往城里调,名校毕业生的分配也倾向于留到城里的学校,这就造成城区和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均衡。
3.育人环境的差距。近些年来,由于城区学校的生源丰富,于是不断扩大规模,增添教学的硬件设施,城区学校的“高价生”也为之经济上润色,于是这些学校如虎添翼,基本上形成了良性循环,甚至优化重组,不惜花重金征得大片土地重新建校,一排排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大片的绿茵鲜花令人赏心悦目,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桥流水宛如步入旅游景点,大型雕塑壁画、标语横幅、文化阅栏搞得如火如荼,而农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育人环境和城区学校相比捉襟见肘。
二、择校利弊分析
1.择校的益处。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进城就读,开阔了自身的认知视野,充分享受到现代教育的文明成果,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力,促进了自身的个性发展。对城区学校来说,“择校热”使城区学校的生源更加充足,规模更加扩大,条件更加优化,设施更加齐全,有利于城区学校的良性循环。
2.择校的弊端。对农村学校而言,黯淡了农村办学的前景。“择校热”使农村学校的生源大量流失,部分学校甚至关门倒闭,场地闲置,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老百姓难免不满,感叹自己的学生小小年纪就要到外村上学,很不方便。对农村教师来说,加重了他们的教学负担。由于农村学校程度较好的学生大量流失,城区学校挖走了农村学校的大部分拔尖生,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甚至是某些“问题学生”,这给农村的教学管理加大了难度。农村学校的教师也没少干,甚至加班加点,就是不出成绩。有些农村教师在本地教学成绩平平,一调到城区便成了“香饽饽”。因此,农村学校的优等生源大量外流,这样加重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其劳而无功。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指令性政策的约束。教育行政机关要完善规范学生文化户籍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区域规划、就近入学,杜绝某些学校招收外籍文化户口的学生,把学生文化户口制度上升到法律高度,对违规的单位或个人严惩不贷。另外,教育行政机关要取消择校生在就读学校的中招报考资格,凡择校生的中招成绩一律不计入该校的教学成绩,更不能列入该校的政绩。
2.重点高中招生给农村学校以优惠和照顾。今年我县重点高中招生,实行二批农村学校学生分配性指标,降低了农村学校约50分的录取分数档线(也就是说,农村学校470分的学生被重点高中录取,而城区学校520分的学生落榜),这一政策使农村的教师、家长及学生拍手称快,加大了农村中等偏上学生的升学希望,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择校热度。
3.加强农村学校的管理。加强农村学校的量化管理,实行真正的校长负责制,建立校长用人的人事制和赏罚分明的经济问责制。
⒋倡导名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执教。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名气大,是择校生家长的引力中心,教育行政部门要倡导这些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轮流支教,给他们经济上丰厚的补偿,使他们也能体验劳动的价值,这样也会带动农村学校的教育发展,缓解择校造成的城乡矛盾。
总之,解决择校问题要靠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只要我们下定决心,狠抓落实,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向素质教育进军,我们就能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清.教育改革与择校生[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曾欣然.关注择校现象[J].中国教育研究,2008(9).
[3]徐正源.正确看待“择校”现象[M].湖北:三峡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文法,男,1965年生,本科,就职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太山乡第一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政治。
【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粮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05-21
关于台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调查07-02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09-13
2016关于全县中小学校食堂的调查报告09-30
关于中小学生快乐成长情况调查报告08-09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09-05
关于学生整容现象07-03
关于学生乱扔垃圾现象的专项整治活动的06-09
关于中小资金的请示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