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共5篇)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篇1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收入增加, 家长对子女期望提高等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出现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科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端正家长心态, 切忌盲目择校;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 加强择校管理。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农村,择校,义务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选择一所好的学校, 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距离成才的目标就会更近, 已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接受的观念。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 水平低下, 为了提高孩子成才的几率, 许多家庭宁可花高价钱, 也要为其子女选择一所高质量的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 不仅只存在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如今已经蔓延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不得不令我们去思考:在农村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学生择校呢?择校对农村义务教育有怎样的影响?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
一、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原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择校的产生, 从根本上讲是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 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状况综合作用的产物。[1] 农村中小学校出现“人去楼空”现象, 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
1.农村义务教育不发达
农村义务教育不发达是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根本原因。当前,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样,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教育经费的投入就相当有限。资金的缺乏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简陋, 教学设施陈旧, 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素质不高, 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同时, 经验丰富的农村教师通过薪酬流动, 离开农村学校, 更降低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 低质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他们选择高质量的学校则是必然的。
2.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是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由于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负担减轻, 经济收入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 经过多年努力工作, 有了一定的积蓄。这两者都为农村家长给子女择校提供了经济支持, 使农村家庭有能力支付高额的择校费以及择校带来的其他相关费用。
3.家长对子女期望提高
近年来, 逐渐走向富裕的农村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越发重视子女的教育。同时, 也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 不愿让其子女再重复上一代的生活, 一定要让子女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随着家长对子女期望的提高, 希望子女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学习, 以便将来能出人头地, 从而努力争取让子女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 虽然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已经不再收学费, 但为了孩子的将来, 家长们还是不惜重金为子女选择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每个学生和家长都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 他们是这场交易的消费者, 因而有权选择和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2]
4.解决家长工作与子女读书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会议上就“教育公平”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时指出:“全国粗略统计, 现在大概有2 400万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或者叫做农民工子女, 其中有800万进了城, 还有1 600万留在农村”。在这些“留守儿童”中, 对于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 有的先在农村小学就读, 等到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后, 再进行选校;有的则在开始上学时就进行了择校。在外务工的家长为了放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一般都会为子女选择封闭式的、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同时, 即使对于留在农村的家长来说, 由于每天都要辛勤的劳作, 很少有时间来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指导, 所以, 他们很乐意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这样, 择校就缓解了父母工作与子女学习之间的矛盾, 使得他们可以安心地工作。
总之, 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强, 家长对子女普遍寄予厚望, 希望子女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来能够改变命运。农村当前的教育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 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就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影响
在我国, 教育系统是一个科层体制, 纵向的教育级别划分着学生的等级和在未来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同一级别中学生所在学校的等级和性质本身又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3] 农村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尽可能为子女选择高级别、高档次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生择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有它合理的一面。根据默顿把功能区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理论, 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生择校这种现象也存在着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1.正向影响
(1)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不发达, 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而一些私立的和城市的中小学校具有优越的教学条件, 如:良好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等。这些教学条件好的学校通过吸纳尽可能多的农村优秀学生, 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形成学校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本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 促进有能力的农村学生的发展。
农村学生通过择校进入教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 对于能力较强的农村学生来说,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来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农村学生知道父母为其选择学校付出极大的代价, 并对他们寄以很高的期望, 他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努力学习。特别是以前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的学生, 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 促进自身的发展。
2.负向影响
(1) 造成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每位农村家长来说, 通过择校可以使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就意味着子女将来读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的机会就更大一些。为了能够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些本来就不是十分富裕的农村家庭, 也会不惜缴纳高昂的择校费, 同时还要承担子女的生活费用。这样, 就会使农村家庭的经济支出远远大于经济收入, 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2) 引起农村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农村学生通过择校进入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学校, 由于家庭经济不富裕, 与城市学生相比, 在衣着、社交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生常用方言, 不能用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的交往障碍。有许多农村学生还会被称做“乡巴佬”、“土包子”等, 严重伤害了他们纯真的心灵, 容易产生自卑感, 致使他们不敢张口说话, 也不敢参与班级中的活动, 导致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学习失去兴趣, 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 加剧农村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农村中小学生通过择校而离开原学校, 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得不到好的生源, 导致学校实力下降, 如此下去, 使农村学校的发展更加艰难; 而城市中办学条件好的学校通过招收农村中优秀的学生, 更加增强了办学实力, 从而使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好”学校可以选拔那些在学术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强势的“好”学生, 从而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好”学校地位;而“差”学校和“差”学生则不能摆脱相反的恶性循环局面。[4]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给学校、家长和学生带来的不仅有喜, 而且也有忧。喜的是让农村学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忧的是农村学生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化解各种矛盾。我们如何在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生择校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去化解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呢?
三、给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建议
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现象, 反映了当前农村落后的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存在这一矛盾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需要有关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尽最大努力去化解, 在促进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 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 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较少, 造成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 教育环境得不到改善, 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 农村经济条件好转的家长对农村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不信任感, 迫使他们花高价钱也要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
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来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 尽管我国政府一再强调保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但1995年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 2003年提高到3.28%, 但仍没有达到4%的国际平均水平。[5]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面临如此窘迫的局面, 一方面, 需要县级政府切实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拨发到位;另一方面, 学校也要合理配置教育经费。同时, 学校也可以扩大筹集办学经费的途径, 向社会争取筹资,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义务教育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吸引农村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就读。
2.稳定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由于农村各方面条件艰苦, 一些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不愿意来任教, 同时, 原有优秀的农村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条件好的学校, 从而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剩下的教师年龄偏大, 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他们知识更新的速度慢, 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兴趣等, 因而造成教育教学效果不显著。因而, 农村的中小学应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 把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离职培训结合起来,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3.端正家长心态, 切忌盲目择校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对子女的最高期待。在农村, 家长只有寄希望于良好的教育, 才能让子女成才。如今, 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父母对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转而为子女选择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学校, 家长的积极“作为”在择校现象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家长在为子女择校的过程中, 要端正心态, 做到不攀比、不盲目, 认真考察所选学校的状况、子女的适应能力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 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学校就读。
4.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 加强择校管理
有的学校凭借农村家长为子女择校的急切心态, 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通过虚假广告的宣传, 大肆招收农村来的择校生, 以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或赞助费。这样, 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又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也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强对学校招收农村学生的管理, 为择校提供政策依据。同时, 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留住农村优秀的学生;规范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的过程, 加强对择校的管理, 使优秀学生通过择校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获得切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洁, 王立群, 刘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 :1.
[2]劳凯生.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13.
[3]冯婉桢.后现代视角的中国择校问题研究[J].教育与管理, 2008 (9) :2.
[4][英]杰夫.惠迪, 萨利.鲍尔, 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市场和政府[M].马忠虎,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1995年中国教育年鉴/2003年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004.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篇2
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校认真学习了兵教传【2013】132号《关于开展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和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两个文件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对规范学校收费工作的认识,通过层层落实责任,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严格标准,强化监督,从严查处,狠抓落实”的工作方针,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切实整治存在不规范的收费行为。现将我校治理择校乱收费情况自查如下:
一、开展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和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两个文件执行情况
一是召开学校全体教职工大会,组织教职工进行传达学习,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迅速制定了《XXX关于开展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和中小学教辅材料散工作实施方案》,及时成立了学校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安排了专门人员负责教育收费治理工作。
三是迅速开展自查工作。根据会议要求,我校组织相关人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自查工作。
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决不能补课。教辅资料必须在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目录中选取,一科只能选一套。教师不能代商家收取代收费,学校不得打包将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纳入学费中收取,避免出现“被自愿”。五是学校没有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教师也没有参与各类“占坑班”活动。
六是学校同时按照校务公开的规定,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采用公示栏,收费的标准让家长清楚明白。
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区教育局有关精神,加强领导,认真检查,严格落实责任制,坚决杜绝乱收费的现象出现。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将更加重视收费的管理工作,把整治违规收费的行为摆在重要突出的位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治理乱收费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此次自查,我们更加明白任何教育乱收费行为,都有损于教育的形象,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篇3
一、原因分析
当今, 各个学校的设备日益完善起来, 但在“优质资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择校热”反而不断升温。家长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立、私立学校的差异方面。
(1) 财政方面。每一个学校选择计划都会涉及经费问题, 公立学校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国民税收,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制。而私立学校主要通过制定生均支出水平和入学要求两条途径开展招生工作, 对于私立学校来说, 学校选择提供了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新的筹资手段。
(2) 学校教师方面。学校有公立与私立之分, 相应的教师也有公立学校教师与私立学校教师之分, 私立学校教师的部分是来源于社会上应往届本科生、大专生, 也有部分是“借聘”于公立学校的教师, 均不属于公职, 他们与学校间一般认为属于纯粹的劳动关系。而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在国家编制之内的正式老师。
(3) 学校管理和课程方面。私立学校多是封闭式全寄宿制学校, 管理严格, 由于私立学校教师的“忧患意识”普遍较强, 在各方面积极努力的同时, 私立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地较重。相比之下, 公立学校在管理环节上较宽松。
2. 国家教育监督方面。
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 尽管政府已经制定政策, 以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却忽略了监督方面的作用, 致使一段时期此地区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问题越来越突出, 学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评。问题就在于, 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中, 从拨款到后期学生的培养都要在人民和政府的监督之下得到很好的保障。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理应由政府为适龄儿童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 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除此之外, 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在监督方面的责任缺失。
3. 教育理念方面。
“学而优则仕”使得传统的人才观根深蒂固, 因此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普通高中,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此外, 现在的基础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 高中为大学选才, 初中为高中选才, 淘汰下来的才进职业学校, 这也影响着家长的人才观。在这种导向下, 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普通高中, 然后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于是, 中考、高考达线率成为大家评价一个学校质量的标尺, 而家长们也在作着这样的比较和选择, 所以对公立学校的衰落深感遗憾和不满。
而且, 教育的筛选功能也刺激了人们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和过度投资。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 学生在学习中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货币投入等在未来是要有货币或非货币收益的:预期收益高低是决定学生是否继续上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重要因素。“在公立学校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家长必然会考虑孩子将接触到什么同伴,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在私立学校读书。因此, 学生是否留在同一所学校不会改变最初的模型, 但随着竞争的增加, 学生留在同一所学校的情况也会更加普遍”。 (1)
4. 学校教师方面。
竞争理论是经济学家用以分析学校选择的核心的非常基础的理论。都说公立学校的老师好当, 这样, 成就动机不强的老师就随波逐流。学校选择在导致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性加强的同时, 也导致了教师在学校之间的对比心态的加剧。而相对而言, 私立学校的老师内心的压力比较大, 有的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管理来取得蒸蒸日上的成绩。至此, 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当今所反复提到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学校之间的优劣, 评价标准是什么?答案正是学生的成绩、中考高考的达线率。家长们看到的也正是公立学校的达线率不如私立学校的高, 由此, 有能力的都让自己的孩子转入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生源流失了, 公立学校的老师们没有了动力和士气, 这样, 恶性循环开始了:优秀教师流失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很难吸引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流失又一次加剧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影响分析
学校选择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与学校的经费和绩效紧紧挂钩, 由于家庭有选择其他学校的可能性, 家庭的行为将减少本地学校的入学人数。随之而来的公共压力有可能引起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反应。以上问题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如下。
1. 导致阻碍素质教育的步伐。
尤其是在公立和私立学校共存的今天, 两个作用相同的机构必然会形成竞争, 而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私立学校的高强度工作是不符合国家教育指令的, 同时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体制。
2. 导致择校之风日益加剧。
即使“捐助资金”一涨再涨, 家长们还是忍痛“愿挨”。不仅学生择校之风日盛, 教师择校也成大势所趋。因为利益驱动, 为数极少的重点学校、实验学校, 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优秀教师, 致使贫困地区学校和同区域弱势学校教师队伍更加不稳定。富家子弟可以选择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上学, 普通孩子就得上教学质量差的学校,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3. 导致中小学减负功亏一篑。
私立学校内沉重的课业负担, 靠严格管理和题海战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来完成, 共同来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和氛围, 逐渐落实艰巨而又复杂的“减负”工作。
4. 学校内部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 部分学校“家族式管理”、“近亲化”用人;
教师队伍老化, 流动性大;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较差;部分办学者有转移、侵占、私分学校的资金财产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对策分析
这种自发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群众对高质量学校教育的需求动向, 又反映了群众对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基于以上对其影响的分析, 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要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 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首先, 国家除了给予拨款外, 还有权力和义务监督其款项的分配和落实, 以确保教育效率的实现。所谓有效率有两种指标, 一是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较, 即教育的外部经济效应, 主要用私人收益率或社会收益率衡量。二是教育的成本—效益比较, 即教育的内部效率, 主要用辍学率、重读率、考试及格率等一些指标来衡量。其次, 对教育过程的适时监控, 也是必要的做法。对于现在极为普遍和深为家长们痛恶的不得不舍近求远以求较高质量的教育的现象, 政府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是不合适的, 相反, 政府对此情况应该实行广泛的问责, 及时地对存在问题的区域教育进行调查和协调。
2. 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人, 关注教师,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于人民教师, 应该体恤他们的生活, 而不是给予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累, 而应该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发展,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 让他们人尽其才, 享受自己的价值带来的快乐。在工作上要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激发成就动机。另外, 上下级、同事、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和谐, 领导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顺畅、高效, 整个校园就会处于有序、健康、向上的良性氛围之中。
3. 加强对学校管理的监管力度。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 不利于国家素质教育开展,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正常心智的开发, 政府应该予以制止。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 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来完成, 共同来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和氛围, 逐渐落实艰巨而又复杂的“减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 私立中学和公立学校的竞争其实是不对等的竞争,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规范私立学校的行为。
4. 增强校长的责任感。
事业心、责任感是领导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必备的政冶素质。一个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密不可分, 办教育也是一样。因此, 对于不负责任的校长应该予以处分和制裁。
摘要: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由择校问题直接引发的乡镇公立学校生源流失的问题, 从受其影响的学生家庭的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小学生,择校,生源流失对策
参考文献
[1]钱淑媛.私立学校综论[J].教育评论, 1994, (2) .
[2]戴亦明.依法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2) .
[3]于发友.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旨归[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7) .
[4]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篇4
一、我国择校的背景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择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赖经历了由快到慢, 由少到多的趋势。尤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尤为明显。小升初虽然实行免试入学, 但是各种变相考试有增无减, 中考、高考的压力迫使家长和学生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 所以择校的市场也越来越具有良好的前景。我国择校的原因有很多。
( 1) 历史原因。择名校、择名师是我国的传统。孔子开创了我国的私学, 他主张学无常师。所以我国很多的学者都有 “游学”的经历。学者们到自己喜欢的学校, 找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学习。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 “稷下学宫”就是很好典范。在 “稷下学宫”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来去自如, 可以学无常师、畅所欲言。很多学生都慕名而来。
( 2) 经济原因。首先, 我国贫富差距大, 两级化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北上广等东部沿海以及各省会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教育制度相对完善, 占有很多的教育资源, 而西北内陆和非省会城市、农村等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来说明显不足, 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造成的。我国把多数的教育经费以及优质的师资力量都分配在大城市的重点学校里。那些处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 办学条件优良的学校, 便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集中力量发展这些 “优势学校”, 这些优势学校能带动国家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 管理制度完善, 教学设施齐全, 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也就吸引学生前来就读。所以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 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认为的形成了一些薄弱校; 其次,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择校在目前成为一种市场价值倾向。因为, 个体或者非政府组织参与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活动中, 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和活力, 从而也增加了受教育者的选择性。
( 3) 社会原因。首先, 上名校往往与找到理想工作相关联。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甘愿加大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其次, 家长对择校主动的态度促使了有关部门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按规矩办事, 为择校生开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 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家长有攀比的心理, 自己子女上好学校也是家长能力的体现, 因此他们不惜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等各种资源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优质的学校, 以便让子女通过收到良好的教育而延续和巩固家庭原有的社会地位。
二、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利于弊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热的教育社会学范畴。择校到底能对社会公平带来益处还是坏处? 不同学者对此的见解有所不同。
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 首先, 择校违反了 《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规定。择校制度只会让薄弱学校分配到更少的教育资源, 区域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教育的均等性就得不到保障。其次, 择校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化。中等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选择好的学校, 而中等以下家庭的孩子只能通过考试进入理想的学校, 这就促进两个阶层更加的分化。这种现象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 首先, 就近入学的是实现教育均等的手段, 但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代表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择校是学生合理的要求, 学生有权利到更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学校学习。其次, 在市场潜在调节下, 择校不但能促进学校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而且更能促进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择校背景下, 学校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了就得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理念。再次, 择校能为各阶级带来良性流动。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 社会底层可以流动到社会的上层, 社会上层如果不努力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沦落到社会底层, 这就使得上层的人具有忧患意识。学校如果想要留住好的老师、好的学生也得具有竞争和忧患意识。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择校问题实质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么做也就是解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要共同努力, 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对政府而言: ( 1)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政府要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从各方面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 2) 第二,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我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 从而公立教育占主导地位, 国家对民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生源差, 设施不完善成为普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 尤其大力兴办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能弥补公立教育不足, 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民办教育以 “特色教育”和 “宽进严出”为亮点, 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这样一来, 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能够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 3) 政府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正确引导, 端正择校态度。国家和政府要权衡利弊, 制定出最符合广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教育政策, 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和家长的观念, 让家长和学者正确对待择校这个问题。
( 4) 政府要规范择校行为, 在保障我国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前提下, 以人性化的眼光和理念为学生和家长考虑。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 很多部门和领导为了自身利益, 为不符合择校条件的学生一路开绿灯, 这种违规的行为要坚决杜绝。政府要加大监督力度, 防治学校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而且要控制学校的招生规模, 不能损害正常在校生的利益。
对于学校而言:
( 1) 通过联合办学形式, 整合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我国各地区存在大量薄弱校,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这是形成择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联合办学, 可以使好学校的资源和薄弱校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理论和经验可以互通有无。通过管理者。教师等一系列流动, 可以激活薄弱校的活力, 增加其生命力。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 ( 1) 要改变自身观念, 哲学和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择业没有必然联系。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学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2) 不要盲目从众而择校。要按照家庭实际经济情况和学生自己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要多方面打听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理念。家长和孩子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要多沟通, 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从而找到一宗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
择校说到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是学生择优选择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校选择合适学生的过程。择校虽然看似和我国义务教育法等所提出的就近入学有所相悖, 但是他也是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毕竟之路。如何权衡就近入学和择优儒学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更深一步的挖掘。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努力,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关于择校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J].教育情报参考, 2002, (2-3) .
[2]董洁, 王立群, 刘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J].教育改革, 2008, (1) .
对山区农村小升初择校的思考 篇5
我校地处綦江区南大门的石壕镇, 平均海拔800米, 属九年一贯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近几年, 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数均在一百三十余人左右。除由于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和投亲靠友方便就读等原因导致学生人数减少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择校。如有的学生到县城初中就读, 更有的学生到市属重点中学就读。近三年每年都有二十人左右进行择校。因此, 初中一年级的招生锐减, 编班成了问题。再加上教师缺编, 所以, 我校七年级就成了大班额。不仅教师压力大, 学校办学也陷入了困境。就我校而言, 造成这一现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我校没有学生宿舍。有的小学毕业生到校本部上课两头黑, 即早上天不亮就出发, 单面路程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更远的要两个小时, 晚上家长到路上接。因此, 这部分学生就只有投靠亲友外出方便就读了。
二是有经济地位的家长, 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据了解, 有的家长在县城或市区买了房子, 就交了择校费, 让孩子在更好的学校上学。如有的学校需要交一至二万元, 而市属重点中学则一次性要交择校费三至四万元不等, 并需要找关系。这一部分学生大都成绩比较优秀, 个别学生成绩一般。
三是师资问题。我校年轻教师居多, 教师流动性特强。虽然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到我校, 但不够稳定。如有的大学生报到一个月, 就辞职不来了;有的大学生工作一年, 就到另一个地方报考。此外还有个别教师随时思迁。
二、我的思考
1.教育的均衡化, 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虽然国家非常重视教育, 每年投资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特别是校安工程的逐步落实, 使得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变, 城乡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 我们也应清醒看到, 由于前些年的普六、普九所遗留的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解决, 农村的校舍、设备陈旧老化也未能及时更新补充, 特别是c、d级房子的修缮, 举步维艰。如我校食堂, 2008年建委就立项, 但至今都没有开工, 教师和学生就餐就成为了头等大事。
2.学校的发展滞后于家长的要求。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人皆有望子成龙的心理。谁不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说明家长在重视教育, 干预教育, 理念在发生变化。大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抱负寄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此再苦再累, 甚至借债也要让孩子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这说明家长在选择学校, 选择教师。因此, 山区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3.人才的选拔维度。比较关心教育的老百姓认为:国家在选拔人才上, 通过高考指挥棒选拔。比如, 北大、清华每年投放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到省、市, 有的是直接投放到校。而这些校又多是当地的一些名校, 生源自然就比乡下的好得多, 学生升学的机会就相对较多。换一句话说, 北大、清华每年的招生比例到省, 省又是否下达到市, 是否到县?如果市、县也把高考、中考的比例下放到学校, 特别是农村边远的学校, 那么, 家长有盼头, 学生有奔头, 择校的热度会在一定程度降温, 均衡教育就离老百姓不远了。
三、我的建议
(一) 家长应理智择校
1.充分考虑孩子的成绩和意愿。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家长虽然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但是也要从实际出发。一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成绩, 是否能跟上重点学校的进度;二是要考虑孩子的愿望, 是否愿意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学习。
2.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择校的前提是家长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如果为了择校给家里的经济带来负担, 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 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家长应理智择校, 量力而行。
3.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孩子择校后会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 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错, 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生活琐事都能打理好, 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用家长监督就能自觉地学习, 那么, 择校就有利无害。否则, 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很差, 就有可能得不偿失。
4.平常心。不管能不能成功择校, 家长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一如既往地支持、鼓励孩子学习。
(二) 校长要反思择校
1.管理内功的修炼。山区农村小学的资源有限, 怎么能让有效的资源发挥无穷的潜力呢?这就需要校长在管理上下工夫。首先是加强教学管理。校长要带头搞教研, 以管理者的眼光去课堂听课, 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以便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次, 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生源不外流, 不断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2.校本资源的开发。学校要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 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校本资源, 以便吸引到更多的学生。
3.教师能动性的激发。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和教师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以便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4.政策舆论的导向。国家对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视, 在政策上也多有扶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校长要利用政策的杠杆争取生源, 尽力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舆论支持, 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整体素质。
5.各级领导的支持。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 尤其是县和乡镇领导的支持。因此, 校长要和县、乡镇政府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取得各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提升办学水平。
(三) 教师要接受择校
1.爱心不分贫穷。教师的爱是工作的“活水源泉”。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 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要理智地对待学生的择校, 用满满的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2.修炼自己。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时刻给自己“充电”, 用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吸引学生, 让学生主动团结在教师的周围。
3.相信学生能行。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肯定学生的优点, 赞扬学生的长处, 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觉“我能行”, 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08-1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8-24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05-28
农村中小12-27
农村中小学教学10-22
温州农村中小企业01-05
农村中小学生逆反心理07-31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08-2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