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2024-06-03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通用12篇)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1

零食为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或者饮料 ( 不包括水) [1]。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本研究旨在了解麻城市农村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现状, 为探讨制定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零食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按照麻城市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5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所初中一 ~ 二年级各1个班和1所中心小学四 ~ 六年级各1个班。共选取25个班级, 在抽取的班级里以当天在校且身体健康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学生1 032名, 其中小学生537名, 初中生495名; 女生549名, 男生483名。

1.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零食调查问卷, 由调查员和班主任在各班级统一发放。调查员说明零食的定义、分类及填表要求, 由学生当场填写, 经调查员现场审核合格后回收。

1. 3 数据分析 数据核实后用 EpiDate 3. 1 软件双录 入。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 1 学生吃零食情况 99. 61% 的调查对象有常吃零 食 ( 每周≥4 次) 的习惯, 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分别为99. 82%和99. 3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17, P > 0. 01) 。有常吃零食习惯的男生、女生比例分别为99. 38%和99. 82%,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28, P > 0. 01) 。

2. 2零食种类前5种经常吃的零食, 小学生分别是学生奶、糖果、干脆面、辣条类、饮料类; 初中生分别是学生奶、干脆面、面包、糖果、饮料类, 中小学生经常吃的零食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97. 01, P < 0. 01) 。初中生选择饮料、面包、火腿肠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选择干脆面、糖果、辣条类的比例均高于中学生。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2. 3学生吃零食的频率和时间学生近1周平均每天吃零食次数 <1次、1次、2次、≥3次的分别占15.41%, 47. 58% , 25. 67% , 11. 34% 。中小学生每天吃零食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3. 27, P < 0. 01) 。在食用时间上, 66.38%的学生有晚上吃零食习惯, 45.74% 的学生选择在上午吃零食, 中小学生吃零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9. 08, P < 0. 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4 零食的购买地点和来源 除学生奶为学校统一 组织征订外, 中小学生自购零食的场所有 81. 24% 为校内商店、小超市、零食摊, 有5. 09% 为周末回家在附近的商店、小超市购买, 其他来源为家长购买、亲戚馈赠、同学分 享。初中生 自购零食 以学校超 市 ( 47. 30%) 、食杂店 ( 36. 87%) 为主, 小学生以食杂店 ( 43. 23%) 、零食摊 ( 37. 78%) 为主, 初中和小学生购买零食的地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43. 42, P < 0. 01) 。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 5学生自购零食的消费金额除学生奶由学校统一订购, 家长一次性缴费外, 调查中小学生1周内平均每日自购零食消费, 最低0. 50元, 最高8. 00元, 人均消费1. 10元。每天零食消费金额 < 1. 00元、1. 00 ~ 2. 00、2. 00 ~ 3. 00元、≥3. 00元的分别占45. 36% , 29. 84% , 10. 71% , 14. 09% 。初中生日均购买零食消费金额1. 38元, 高于小学生的0. 84元。

2. 6 学生自购零食的影响因素农村中小学生自选零食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 ( 26. 74%) 、满足饿或渴的需求 ( 25. 48%) 、口味 ( 19. 28%) 等, 同学间流行 ( 9. 59%) 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小学生自主选择零食的影响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2. 41, P < 0. 01) 。初中生相对更注重满足饥饿 ( 渴) 的需求、营养及卫生因素; 小学生则更倾向个人口味和同学间流行。见表4。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调查显示, 麻城市农村有99. 61% 的中小学生经常食用零食, 和报道的城镇中小学生吃零食比率基本一致[3,4,5], 说明零食消费在农村中小学中相当普遍。近年来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麻城市农村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56%左右[6], 祖父母相对溺爱孩子; 同时, 农村地区小学四 ~ 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以住读为主, 在校消费有较大自由支配权。零食具有双向作用, 一方面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营养不良和食欲不振; 另一方面却可以缓解正餐间的饥饿, 避免正餐吃得过饱[7]。零食摄入大约占一天膳食提供能量的20%; 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部分营养素如维生素C分别占到总膳食的10% 和25% 左右[8], 是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有益补充。完全不让学生吃零食不切合实际, 严格禁止在学校吃零食既不可行、也不可取[9]。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提出, 学龄儿童不能仅依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要多选奶类、水果蔬菜类和坚果类的食物[10]。麻城市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推行了学生奶 ( 优酸乳) , 学生零食结构明显优化, 在校学生每日饮用率达到98. 84%。但在其他常吃零食品种中, 学生选择零食的种类和次序与国内的报道有所不同[11,12,13], 小学生以干脆面、辣条类、糖果、饮料为主, 初中生以面包、干脆面、糖果、饮料为主, 中小学生均较少摄入水果类、坚果类食物。提示麻城市中小学生消费零食的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发现, 66. 38% 的学生有晚上吃零食习惯, 45. 74% 的学生选择在上午吃零食。中小学生的胃纳小, 活动量大, 单位体重的热能消耗量远远高于成年人。住校中小学生大多在学校食堂就餐, 早餐以稀饭、面食为主, 早、中餐间隔时间较长, 强烈的饥饿感是导致中小学生上午吃零食的主要原因; 晚自习后有较多空闲时间, 饥饿和从众心理是晚上吃零食的主要原因。自行购买零食每天消费金额 < 1. 00元的中小学生占45. 36%, 说明经济条件和崇尚实惠的传统理念仍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中小学生自行购买的零食多数来自食杂店、超市、零食摊, 现场调查发现有三无产品或过期食品,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小学生选择零食时相对偏重于口味, 较少考虑营养、卫生。因此, 农村小学生是零食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保证中小学生合理的营养与健康, 要将食物的营养与卫生知识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使在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知道如何选择合理、营养、卫生的零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 对学校校内及周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销售的食品质量; 对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严格把关, 对添加剂的使用要进行有效的规范控制和管理, 并对零食实施营养标签制度。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2

火峰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讲义

如何用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实施,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包括硬件环境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我们肥城的农远工程也已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今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了实际应用的阶段。也就是如何利用好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来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这也使我们一线教师面临两个问题:

1、如何利用远程教育硬件和软件环境,顺利的组织教学;

2、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背景及意义、三种模式的技术构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做一些了解,然后观看视频:

1、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工程对孩子们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国家级的农远项目学校校长培训资料)

一、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1、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基于印刷媒体的函授教育,它是建立在印刷和交通邮递技术发展基础之上,当时,学校数量有限,而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由于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而不能采取师生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只能通过邮政通信的方式来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我国函授教育的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这种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函授教育主要缺点是实现交互的程度和及时性有所不足。

第二代远程教育起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多种媒体教学开放教育(又称为广播电视教育),以广播电视、录音录像、通讯卫星等多种媒体教学为其技术特征,其主要代表是各国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它独立设置的远程教学大学。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

第三代远程教育则是发端于20世纪末叶的数字化虚拟教育(即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它集面授、电视、网络教育各自的优势于一身,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信息传播媒介为一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创造一个师生可以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从而实现在远距离环境中推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环节,达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的目的。

2、现代远程教育的概念

远程教育的定义:是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和教育组织之间相互分离、教育者提供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信息,连接教与学的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3、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1)教学交互性强。以计算机网络和多种信息网络作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学生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孤单的学习个体,而是包含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和其他参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充分发挥视频流媒体的优势;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学习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性。

(2)教学资源丰富。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传播载体是因特网,它将整个地球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连接了全世界的资源库,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网络。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把各自优秀的文化成果放在因特网上,因此,因特网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来说,不仅是传播载体,更是共享教学资源的所在地。现代远程教育举办单位通过建立网上分布式资源库,向学生提供系统、翔实、优秀的超文本和多媒体学习资料。

(3)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和教师处于时空上的准分离状态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教育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上课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再受教室、学校、地域甚至国家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非实时进行,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何种进度和何种方式,进行什么内容的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没有学习距离的差别。

(4)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全社会。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教育和教学。

二、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网),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传输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2、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天网),是通过卫星视频系统传输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网)简介:CERNET建于1994年,是我国第一个互联网骨干网,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目前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地址:http://。联网情况:与CERNET联网的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达1000多家,联网主机120万台,个人用户达到1000多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地方教育部门和社会上其它力量投资建设的网络教育资源,有教育信息资源类网站、远程教育类网站、政府和教育科研类等教育网站,也有一些商业类网站。这类教育网站数量很多,而且增长速度很快,提供了大量各种各类的教育信息和教育内容。

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站:

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http://lyedu.lyyj.gov.cn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http://

4、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天网)简介:教育部于二○○○年新建了中国教育卫星电视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它租用鑫诺一号卫星上54MHZ带宽的Ku频段大功率的转发器,采用数字压缩传送方式,在卫星电视信号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兴的VBI和IP数据广播传输技术,通过UDP/IP协议,以数据报形式经过打包送上卫星,再通过卫星下发至接收端,接收端通过计算机、用指定的PC卡和相应软件即可接收。可以接收和录制中国教育电视1台、中国教育电视2台和空中课堂的节目。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重视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建设。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到2002年底:全国 “校校通”工程投资208亿元,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学生平均拥有计算机从1999年每121名学生1台提高到每35名学生1台;建成校园网26000多个,是1999年的8倍多。到2003年年底: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拥有量增加到663万台,校园网增加到35000个。

但是通过后来的调查,我们会发现这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却面临比较多的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1、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背景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2、工程的目的和任务

(1)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2005年前,争取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

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3)2008年前,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使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4)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3、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

(1)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教育的有效途径;

(2)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3)是改善教师工作和成长环境的有力措施;

(4)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5)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教学模式环境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试点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到目前的工程项目,对农村及中西部偏远地区县以下学校进行的硬件环境配备中,确定了三种硬件的配备标准,并把这三种硬件配备标准称为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提供了不同的技术构成和资源环境。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1、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

配备对象:农村小学教学点。全国大约有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其中中西部为9.9万个。

应用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帮助教师备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对于某些学科,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可以以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如英语、音乐等学科)。

主要优势:设备操作简单,教学方式易掌握,一次性投入少。硬件设备:电视机、DVD机。

系统结构图(略)。

模式一的特点:设备操作简单;能直观的表达宏观和微观世界,把抽象概念形象化;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可重复实现教学内容;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可以形成有效互动。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思路、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也能在光盘中找到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还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光盘中提供的素材。

光盘资源的类型:(1)课程教学类:覆盖各学科所有的教学内容,将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按教学环节细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点击播放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2)教学同步课件类:为教师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资源,成分发挥视频和动画的优势,创设教学环境,开拓学生视野。(3)教师培训类:包括新课标、名师精彩课例选、课程与教学论、新课标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例指导等等。(4)学生学习指导类:中华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试验集锦等等。(5)专题教育类: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教育专题等等。

2、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在模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使学校能接收到更多的优质资源):

配备对象:农村中心小学。

硬件设备:在模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室外卫星接收设备(天线、高频头等)、卫星电视收视设备(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等)、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卫星数据接受卡、调制解调器、光盘刻录机等)、计算机、互联网接入设备、打印机、电源等设备。

主要优势:获取多种教学资源,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成本低,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

系统结构图(略)。

模式二环境的特点:通过连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电视和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和播放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计算机还可以接收、存储、刻录和播放来自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也可进一步通过与之相连的电视播放,有效的实现了卫星网与因特网的结合。

模式二环境的教学功能:

(1)能够实现模式一的所有功能

(2)接收来自中心主站或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网上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3)能够系统的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的远程教育节目资源,通过因特网下载网上的教育资源。

(4)可以从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即时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

(5)能够获取和播放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6)可以把存储的教育资源刻录到光盘上保存,并提供给模式一的教学点使用。

3、模式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模式一和模式二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配备对象:农村初中。全国农村初中有3.74万所,其中中西部2.98万所。

主要优势:提供网络环境,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提供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条件,提供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具备模式一、二的全部功能。

应用方式: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硬件设备:在模式一和模式二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室(投影仪、中控系统、控制软件、DVD播放机、电视机等)和计算机网络教室(服务器、交换机、教师机和学生机等)。

系统结构图(略)

模式三环境的特点(在卫星收视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是师生可以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是集成度较高的一种模式):

(1)提供了资源丰富的外部和内部网络资源,便于师生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2)交互性好,学生可自主学习。

(3)提供了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条件,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模式三环境的教学功能:

(1)能够实现模式一和模式二的所有功能

(2)教学示范功能。通过控制软件可以将教师机上的教学内容同步的播放到全体学生机或部分学生机上,也可以将某个学生机上的信息同步播放到其它学生机上。

(3)将计算机教学课件等资源,通过投影播放,扩大远程教育节目的收视及使用规模。

(4)实现了网络教室教学方式,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创造条件。

(5)提供利用互联网的个别化学习。包括进行网上探索、讨论,资源下载等等。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3

一、农村学生辍学深层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从表面上看,农村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师素质差、教育质量不高、家长观念落后等原因所致,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对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尽管每所学校每年辍学绝对人数有增有减,但从相对比例来看,每年辍学人数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的学校竟然超过了10%,而且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中二年级。

为了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了解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读书目的与就业理想等问题对农户、务工农民和学生三类对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升大学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他们同时认识到上大学并非易事。近一半以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认为读完初中之后更多会选择作为技术工人或农民就业。家长都希望能在初中阶段开设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为孩子将来的立身就业做好准备,

根据调查我们还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常常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进行类比,既缺乏对初中生毕业分流实际的正视,又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农民及其子弟务工需要的回应意识,以“单打一”的培养模式应对教育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多元取向,这不能不说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缺位”和“错位”。可以说,这种“城市化”办学模式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而辍学

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专门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受城市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及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终成为城市人或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农村教育单纯地成为升学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导向下,农村教育面对的只有少数尖子学生,偏重于传授与中考、高考相关的知识,其结果是,极少数农村教育的优胜者考上了大学,而绝大多数“陪读”的落榜者则带着失落与沮丧回到农村。面对这种现状,更多的农村家长及学生认为,既然升学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与其浪费光阴,不如早点离开学校回到属于自己的农村,或早日加入打工队伍赚钱养家。

(二)农村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导致农村学生固“读书无用”而辍学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干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需要,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一切都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忽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学了物理不懂简单的家电修理,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与其让孩子花钱在学校消耗青春,不如早日让其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三)农村教育要求不切合农村学生实际,导致农村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教育目标的错位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出现了大量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除了部分天赋极好或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学生能很好适应升学教育外,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加之现行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过多过深。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作业量过大,考试压力大。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难以适应,造成两极分化加剧。此外,有的学校班级规模过大。教师由于精力有限,被迫放弃了对学习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导致这些学生或者学无所成,家长让其退学;或者打架滋事,被劝退学:或者感觉无聊,主动退学。

二、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是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根本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过多,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杜绝新的不合格公民的产生,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就必须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了农村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这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真正把农村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微观上使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及其素质能力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需要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相对而言,后两者是目前农村初中更为主要的任务,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难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有助于正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提高办学效益,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农民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法律强制的教育。从根本上“控辍保学”,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改革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基本方向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悖反,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学习困难”而辍学。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单一的升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多重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农村初中教育模式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实行“二加一”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和个人发展实际,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能更好地切合农村实际。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受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自愿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因地因校制宜。要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经济实用的校本课程,为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社会打下初步的职业基础,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是要改变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农村学校要在重视普通文化课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等校本课程。既要注重基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又要根据农村实际,开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可组织学生学习与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使学生毕业返乡后能直接发挥作用。

二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三是要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性。要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同时,还要结合农村实际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以良好的心态投身社会。

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会带来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提高,而且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适应性,使农村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即使“升学无望”,也仍然“读书有用”,从而大大提高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从根本上遏制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英语作为一种使用最广的国际性的语言之一,它已经为我国的广大的人民所接受。 海南岛从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 到海南旅游的人数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海南省旅游委获悉,据统计,2011年1~11月海南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667.84万人次,同比增长1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92万人次,同比增长19.1%,预计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突破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将突破80万人次(周慧敏,2011)。现在国家提出“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海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管辖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在内的大片海域,扼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今日国际海上商贸的黄金水道—南海航道。因此海南省政府提出,海南要争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锋(周元、 彭青林, 2015)。

以上种种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海南的下一代,必须将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学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学习英语得从小抓起,鉴于此,我们从文献来了解当前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从文献来看,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的研究,例如王平霞(2015) 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进行论述,王沙沙(2013) 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唐英(2008) 分析了小学生的兴趣结构并提出了培养兴趣的策略。第二是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地域分类调查,例如杨静(2009) 对江苏常熟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赵志霞、 尚粉英(2011) 对西北某市的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第三是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 例如胥昭(2014) 对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陈瑞兴(2013) 从家庭方面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影响进行了探讨。但是仔细研读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发现,海南对于这方面研究特别少。因此本文将从海南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的对比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给教育部门或者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或借鉴。

二、调研的开展

为了解海南城市和农村的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我们对海口、三亚、文昌、陵水、乐东、儋州、琼中7个市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每个市县随机1~2所学校, 每个学校中选择3~6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来进行调研。 将市里和县城里的学校归为城市学校,将乡镇上和自然村里的学校归为农村学校。从2015年3~5月,发放问卷630份,收回问卷620份,去除无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共600份,其中农村305份,城市295份。调研涉及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目的、兴趣、预习或复习、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态度、 家庭成员对孩子英语的指导情况7个方面。

三、调研情况分析

通过对海南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调研,我们得到了如下表的情况。

1. 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目的和对英语文化的态度三个方面,城里的小学生和农村的小学生的区别不明显,他们的选择大致相似。 例如,学习英语的目的选择使父母高兴、为考试升学、今后使用英语三个选项,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分别为29.1% 、 25.5% 、 45.4% 和33.8% 、 20.3% 、 45.9%,可以说差别不是很明显,将近一半的小学生在三个选项中选择了今后使用英语作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标,目标定位合理。但是在学习成绩、预习或复习、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方面,总体上看城市的小学生要优于农村的小学生。例如,城市的小学生的英语成绩,自己认为好和很好(即成绩在80~100分) 的学生占到总体学生的47.1%,而农村的小学生则占总体的33.8%,少于城市小学生14.3个百分点;认为自己的成绩差学生当中,城市学生占10.2%,农村占20%,农村高出近10个百分点;对英语的复习或预习情况,选择经常复习或预习的,城里的小学生占总体学生的22.3%,而农村的小学生经常复习或预习的比率占总体的16.4%, 少于城市小学生近6个百分点;选择在做作业时复习或预习英语的,城市的小学生和农村的小学生占综人数的65.8%和57.4%,城市的比率高出农村的8.4个百分点,选择只完成作业而不复习或预习英语的学生, 城市的孩子占总体的11.9%,农村孩子占总体的26.2%,这方面农村小学生高出城市小学生14.3个百分点;除上课之外,学生每天大约花在英语上的时间,选择在1~2小时或更多时间的,城市学生占52.5%,农村学生占41%,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多出11.5个百分点;选择课后不学习英语学生,城市占总体学生的7.2%,从村占总体学生的18.7%,这方面农村小学生高出城市小学生11.5个百分点;在获得家庭成员对小学生的英语指导方面,城里有30.2%小学生能够获得很好的指导,有50.8%学生家庭成员基本上可以指导,而农村相对应的只有23%和42%,分别少于城市小学生7.2和8.8个百分点,选择家庭成员不能指导英语的情况,农村小学生占35%,城市小学生占19%,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多出16个百分点。

2. 原因分析。

为何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在学习兴趣、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和学习目的方面都大致相同,而学习成绩、预习复习、课后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家庭成员对学生英语的辅导情况等却相差较大呢?对此,我们又访谈了部分农村的小学生和英语教师。

农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虽然他们知道英语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但是很多小学生回到家就看电视、玩玩具或者跟邻居的小孩一块儿玩耍。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这样的情况更突出,小孩说汉语的机会都不多,回家就说他们的方言。

家长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以前要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好多农村家长初中都没有毕业,所以不能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有很多的农村家庭,父母去城里打工,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对孩子管理很松弛,监督孩子不到位,老人家很多时候除了他们的方言连汉语都不会说或者说不好,何况英语了。

对于城里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们也访谈了部分的英语教师。他们反映的情况与农村教师的基本相同。多数英语教师认为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很重要;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家长管得比较严的孩子,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是影响孩子英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四、建议

1.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英语成绩、 复习或预习情况、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家庭成员的指导情况四方面农村的与城里的学生有不小的差距。从小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中得知,上面的差距的造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回家,不是先忙着做作业,而是忙着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等。这就是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因为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弱, 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引导不到位,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宠爱迁就、监管松散。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反思入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家长认真地履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监督责任。

农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到城里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这样的情况很多固然是由于生计所迫。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留一个家长在家里;实在没有办法、必须去打工的父母在去城里打工之前要给孩子拟定学习计划,要求孩子按照学习计划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监督下学习一段时间,然后父母才去城里打工。这样爷爷奶奶就能够按照先前的计划较好地监督孩子的学习了。同时父母要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和教师,关注孩子的教育进展,发现孩子情况不对时可以在周末抽空回家了解情况并加以矫正。通过教师、孩子和爷爷奶奶和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孩子的英语学习可望得到提高。

3. 教师应该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并创新对学生学习的检查方式。

英语的学习在我国属于外语学习,要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去学习英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英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还不多。因此,英语教师提高英语课堂实效性非常重要,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能够当堂课实现,那么将给孩子课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很多孩子在课堂没有好好的听讲,回家出现不会读英语单词和课文以及不会做家庭作业的情况,这其实是教师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没有很好地达成的体现。 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很聪明的。他们英语读得不好可能是读的少和听的少的原因,如果不会读英语,特别是当天教过的英语不会读,这就与英语教师的课堂实效性有很大的相关了。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创新对学生的监管,督促他们回家读英语。例如, 学生在英语早读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进到教室里加强英语的带读,加强对班上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指导和所布置的读书任务的检查。这样就可以使得英语读得不好的学生得到改进。

4. 发挥邻里的人才优势,共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一般来说,在农村也好,城里也罢,周围邻居里面都会有懂点英语的人。农村有一些的家庭现在有两个孩子,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邻居或者自己家庭里年龄大的高年级学生教年幼的低年级学生英语的读和写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是,家长没有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好。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的情形是邻里之间大孩子领着小孩子玩游戏、捉迷藏。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将兄弟姐妹的学习习惯培养好,把邻里关系搞好了,如果自己的孩子实在不懂读英语,邻居的孩子也可以帮忙,当然应该适当地给邻居的孩子一点实惠, 比如每月给几十元钱,或者打工回家时候给邻居的孩子买些小礼品,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认真负责一些。年龄大的孩子在教年龄小的孩子读英语的时候,他们自己在英语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摘要:从海南省农村和城市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小学生和城里的小学生在学习兴趣、目的、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态度方面情况相近,但是在学习成绩、预习或复习、每天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家庭成员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方面差别还是比较明显。据此,本研究提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创新而认真地履行对孩子的教育监督责任、教师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并创新监督管理等建议。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5

状的思考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2007-02-10 16:50:0

4自年《户口管理条例》颁布以后,国人就被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市和农村成了两重天,农村人口再也无法自由迁入城市,也无法享受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此后多年内,中国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便一直放在了城市,国家从农村征收农业税,还利用剪刀差从农民手里“剥夺”财富。当时几乎只是农村,养活着整个中国。

年前的农村,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汇报,反而陷入了贫困的深渊。

穷则思变,农村开始了自我发展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走上了真正的脱贫路,但是同时仍然承担着超过中国财政收入的农业税和剪刀差。此时,城市似乎觉察到农村开始变富了。实际上,中国的确进行了农村的改革,似的农村在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仍然没有脱离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去年的多元,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真正进入甚至超越了我们想象中的小康社会。此时的农村,也不过是刚刚达到“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到去年也不到城市的。按照目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这可能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土地也会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

城市是财富的集结地。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

等均有相应的部门,各方面都可以协调发展,这些条件除了风木人们的业余生活外,还能吸引外来资金流入,去年中国吸收外资亿美元,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也投入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环境也越来越好,新区林立,郊区城市化,更容易自我发展和吸引资金,城市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而农村的改革到年才发生了大变化,当年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国大部分县市才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薄弱,种地所得资金有限,绝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少投入到文化等方面,所以农村的文化活动几乎都是在重大节日农民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也只是“敲锣打鼓扭秧歌”。节日的气氛固然热烈,但包含着农民一年的劳动心血,也逃不了下一年的辛苦劳作,还要冒着年终无钱回家的危险,国家加大力度帮农民工索要工资 的确是帮了农民一大把,使农民可以放心外出打工。当然,打工又是在为城市做贡献。这样城市的发展总是比农村快,农村的发展很艰难,固然需要外界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必须靠农村自身,因为财富是无暇顾及农村的。

城市是财富的生产者。农村难道不生产财富吗?当然不可能,只是太少了,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城市的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财富的产量是惊人的,去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万多亿元(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是仅仅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就有万多亿元,加上各省大中小城市的生产总值之和至少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以上。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是农村在养活城市,那么现在没人能否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城市的贡献。相比之下,广阔的农村财富生产方式有限,地里面几乎种不出什么财富来,因为市场是“偏向”城市的。国家减免了农业税,不过是每亩地减了几十元,一家人每年减少几百元就是多的了,这些钱

也许还不足城市人们收入的零头。农民免费种地,但种地所需肥料、灌溉、良种还需要农民自掏腰包。国家花巨额资金投入农村或者扶贫或者让农民“退耕还林”,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扶持农村可行的办法是让农村工业化,沿海许多农村工厂林立,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有的企业也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这样的农村何愁不富裕呢!

城市还是财富的剥削者。即使不依靠工农业剪刀差,农村的财富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目前农村人均消费不到元,其中子女的教育消费超过,医疗保健等消费也在以上,除去生活必须消费外,所剩无几的收入还需要储蓄以备教育等费用。而除九年义务教育外,无论是学校和医院,绝大部分都在城市,高校则更是城市的专利,农民子弟除了要交纳高额学费外,还不得不在城市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这几乎相当于农民的几乎全部收入都流入了城市,被城市

“剥削”了。农村不能建立自己大学吗?农村几乎没有建立大学的土壤,以前建立在农村的大学要么消失了、要么搬迁了,很少有大学把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农村不能建立自己的医院吗?但是还有多少人相信农村的土医生呢?政策的约束使得农村许多医疗机构变得“不合法”,发展起来困难重重。扶持农村,恐怕除了资金和技术以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

农村未来与城市化关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

一、农村和城市关系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代表着现代社会最先进的一面,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集的地方,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农村与城市的本质差别将越来越小,城市和农村之间有一种关系叫城市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吞并农村和村镇,或者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村镇也可以发展成城市,城市另外还有逆城市化现象。农村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农民变化为市民的过程,其实它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人的城市人化。

二、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现状分析

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为74916万人,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为77116万人,乡村人口为60346万人。2005年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少18332万人,2005年后差额逐年降低,直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且差额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16770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当然还不包括长期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人以及大学生,城市化吸引了他们来到城市,从而增加城市对土地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刺激城市化的发展。

三、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一)拆迁问题

天子脚下寸土寸金,自古以来就有钉子户一说,主要原因有两种:其一是经济问题,其二是个人恋家的情节所致。当然人是个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落到每个人身上又有所不同,被征地人员的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区的快速扩建,政府对农民基本上采取的是货币安置政策,而大部分农民在拿到补偿费用之后,如果不去合理规划,坐吃山空,很多人钱花完了,便会步入贫困人群。

(二)进城务工的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

有劳资双方的矛盾;有农民工和城市人的矛盾,进城打工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一些传统的、封闭的思想观念和开放的、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三)留守儿童的问题

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大部分是80后或者90后,现在都已经长大了,但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城市里租房子的大多都是这批人,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夹缝里,农村不想回,城市又留不下。而那些依然留在农村的孩子们,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他们的成长缺乏父母爱的滋润,能和父母时常陪伴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以及心理发展的异常。

(四)自然环境的变化

小时候可以洗澡、洗衣服、洗菜甚至可以直接喝水的小河都去哪里了?小河小溪没有臭水沟倒是挺多,还有“城市热岛”、光污染、声污染、食品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五)价值观的变化

因为城市化的需要,一些地方采取撤县并市、撤县并区来扩大市区,实现表面的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自觉成了城市人,但是他们那一代人(70年之前的农村人)他们能真正意义上在城市生活吗?经常听到有人说在城市找不到事做,却有闲不住,总之很难受,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几十年大半辈子的生活习惯说变就变,有那么简单吗?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刷新了三观,或者说他们更容易迷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颠覆了他们善良质朴的一面而金钱至上、地位的追逐,没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四、政策及措施

(一)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在2014年2月,政府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将要合并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将和城市享有一样的养老待遇,农村的养老问题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财政部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了14%,达到320元,在4年间,政府对新农合的人均补贴提高了167%。新农合制度减轻了农村居民患各种大病、重病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看病贵问题,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在新农合上的补贴加大,农村地区未来将享有更好的医疗保障。

(三)基层人员的建设

2014年5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

(四)教育保障

中国教育部在2014年制定了职业教育规划。根据规划,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人才战略。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大学生支教活动、定期的走访、红十字等慈善机构的帮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并科学的引导指导,让他们懂得父母背井离乡的苦衷,而不是忘了他们。

五、慰藉

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来生存生活,而年老的一部分人更愿意一直生活在土生土长的地方,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去评价、去平衡、去维系,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六、结语

农村城市化决不单单是一个农民变化为市民的过程城市逐步变大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由农民转向市民的人们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转变。也就是不但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思想层面的建设也是同等重要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汤红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相关政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靳永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的未来[J].环球人文地理,2004(16):187.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7

一对母女走进了放满欧蕾、旁氏等国际品牌的护肤品专区, 直奔粉红色调的“丁家宜”专柜。妈妈在当学生时候, 就是用“丁家宜”的防晒乳液和洗面乳, 因此她特地带女儿来挑选护肤用品。

“丁家宜”这个品牌, 台湾民众相当陌生, 却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防晒乳液品牌。而在大陆, 每6瓶防晒乳液就有一瓶是“丁家宜”品牌。根据尼尔森 (AC Nelson) 市场调查公司统计, 中国大陆的专业防晒乳液市场每年大约有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第一名的丁家宜拿下了15%市占率, 第二名还相差了5%以上。”一手催生“丁家宜”品牌的台湾珈侬生化科技公司董事长庄文阳自豪地说。

2009年, “丁家宜”创造出10亿元人民币的营收, 毛利高达30%。在2010年营收又将成长21%, 挑战12亿元人民币的新高。“我从来没有跟银行借过钱。”庄文阳指出。

台商创立的大陆品牌

在大陆学生族群与内陆各省, “丁家宜”是众所周知的大品牌。每年拜访数百家台商的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强调, 他第一次拜访“丁家宜”苏州总部时, 被这家公司的彻底本土化给吓到了, 就连研发与财务的主管都是大陆干部。

生长于苗栗四代务农家庭, 庄文阳原先是台湾再平凡不过的上班族, 制药厂业务员的月薪3.5万元。如今, 在大陆赫然成为农村妇女与学生族群的防晒乳液大王。

“不甘于这样平凡打工, 只想到大陆闯闯看。”他回忆当初的创业说, “没有过去经验的对与不对之累, 因此不怕到大陆放手一搏。”

在中国大陆护肤产品市场, “丁家宜”仅次于国际品牌欧蕾与旁氏, 稳坐第三大业者。大陆90%的各式商场, 都买得到“丁家宜”品牌的化妆品。就连青海、内蒙的小村落, 也能看到它的粉红色专柜。最近, 珈侬生化科技公司正接受辅导, 准备在上海A股上市。

成功切入平价护肤市场

17年前, 庄文阳到南京创业做化学原料贸易。但因竞争者太多, 一年之内, 25%的高利润暴跌到5%以下, 只好忍痛关门。

痛定思痛, 他决定不再碰低门槛的贸易业务。恰巧, 他接触到了南京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丁家宜,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赴东北长白山考察时惊异地发现, 当地洗参人的双手异常白嫩光滑, 与别处风吹日晒皮肤的粗糙老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历经20年的潜心研究, 他终于从天然人参植株中成功萃取出美白因子“人参活性细胞 (AGCA) ”, 揭开了长白山洗参人的美白奥秘。丁家宜也因此成为中国研究生物美白的第一人, 他发明的人参活性细胞的培养方法于1995年底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同年荣获中国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及国际生物技术展示会金奖。

庄文阳立刻嗅到这个很罕见的商机。1995年, 当时34岁的庄文阳, 提着借来的20万美元资金到南京设厂, 直接就把护肤产品的品牌取为易念好记的“丁家宜”。

当时, 大陆的护肤产品生产厂家不太重视品质管理, 更不懂得市场行销。庄文阳虽然是化妆品的门外汉, 但观察分析了“东洋之花”、“金芭蕾”等几家大陆业者的经营经验后, 更加确定要以产品研发与品牌, 在大陆一决胜负。

十多年前, 大部分台商在大陆设厂, 几乎都选择在生活富庶的深圳与上海等沿海地区, 庄文阳却选择到南京设立企业, 看中的是南京拥有二十多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

公司成立后, 珈侬以中国药科大学丁家宜教授的“人参活性细胞”为基础, 推出“丁家宜美白系列”产品, 利用室内生化培养技术, 从天然人参植株中成功培养出美白消斑因子, 具有天然的美白作用。

他大量聘用南京的大学生作为研发与销售的种子部队, “与其在沿海地区跟别人抢市场, 不如到内陆去开拓市场, 总有一天内陆会变成沿海。”

在华北地区, 他采用直营方式, 华南地区则用经销代理。他派了3位南京大学毕业生担任“丁家宜”产品的华南地区经销商, 直接到广东湛江开疆辟土, 打出朗朗上口的广告口号“面容一洗白”。再加上明亮摩登的专柜设计, 透过卖场销售小姐强力宣传“一洗就白”的使用前后对照, 马上在广东热卖。

“一瓶洗面乳6元人民币出货, 在市场卖到18元, 还造成缺货, 所有经销商都抱着现金, 排队买货。”庄文阳笑着说。创业第一年, 他就赚了5000多万元人民币。

笑着数钞票的同时, 一场经销商风暴却悄悄地席卷而来, 差一点亏光他所赚到的钱。

出厂价本6元的洗面乳, 翻3倍价钱在零售市场卖出, 而庄文阳却没有做好经销商的终端价格管理。3倍获利的巨大利润, 让各区经销商铤而走险, 在各省之间窜货, 把别省的货拿到浙江低价倒货, 造成华东数省的“丁家宜”产品价格混乱, 守法的经销商苦不堪言。

“最后只好花了400多万元人民币, 从市场以17元的价格买回自己的产品, 买回了20%的市场销量。”庄文阳苦笑说, 当时整个仓库全部堆满自己买回来的自家产品, 才逐渐稳住市场价格。

经历过这一次的窜货教训, 庄文阳开始严格管理产品的终端售价。

用陆干深入乡村市场

用人本土化, 是“丁家宜”站稳中国市场的关键。

庄文阳同传统的台商很不一样, 从创业初期, 就全部聘用大陆员工。

原本任职于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 现在主管“丁家宜”生产线与总务的副总经理林莉, 就是14年前一路跟着庄文阳的老干部。“大陆干部比台湾人更懂得当地市场的操作。”庄文阳强调。

随着全国销量的不断增长, 除原南京生产基地外, 公司在1999年于苏州工业园区筹建“珈侬工业园”, 园区占地面积25, 000平方米, 自此公司的生产重心由南京转移至苏州。2001年元月, “珈侬工业园”第一期厂房竣工入驻。2月, 应全国销售的快速增长, 珈侬又成立吴江市黎里东方日化学品厂, 作为第三个生产基地。

从2000年起, 联合利华、P&G等世界级大厂相继进入大陆市场, 原本封闭的市场瞬间门户大开, 这给庄文阳很大的竞争压力。下乡, 变成他御敌的战略。

庄文阳启动了下乡“一一工程”, 要在中国大陆4万个乡镇中, 攻下1万个乡镇, 每个乡镇业绩达到1000元人民币。“中国内需市场的肉在农村, 骨头在城市。”庄文阳强调。

要深入到大陆最底层的乡镇市场, 庄文阳首先面对的就是物流与金流问题, 公司他迅速在中国建立起6个中转仓库, 一年销售8000万瓶产品, 全部都从苏州工厂发货到全中国。

在品牌管理上, 珈侬公司于2001年成立全国性市场部, 负责“丁家宜”品牌系列产品的规划工作, 同年10月成立“珈侬生化研究中心”, 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致力于生物科技美白化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年7月, 公司完成全国销售市场的整合工作, 组成全国统一管理的销售队伍及营销网络。2004年1月, “珈侬工业园区”二期厂房竣工。因发展需要, 又在无锡设立珈莱生化有限公司, 负责代工生产“丁家宜”系列化妆品, 并负责国外 (主要为欧洲及日本) 品牌的委托加工、出口。2005年9月, 珈侬生化顺利通过BS EN 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认证。

庄文阳也同步在中国各乡镇训练销售人员, 建立起绵密的销售网络。被员工称为“假日杀手”的庄文阳, 利用每个周日亲赴全中国各省销售点, 进行突击检查。光是在全中国4万个开放式卖场, “丁家宜”就涵盖了90%, 拿下了开架式商品的22%市场占有率, 跃升第一名宝座。很少有台商能够像“丁家宜”这样深入到大陆乡镇。

珈侬公司7000位员工中, 有6000多位都是女性销售员。这群庞大的第一线娘子军, 深入中国近1万个乡镇中, 在卖场中担任丁家宜的产品大使。连青海格尔木周边的小村落, 都可以看到粉红色的“丁家宜”专柜。

“光是青海一省, 2008年就创造了600万元人民币的业绩, 别小看中国内陆城镇的消费能力。”庄文阳强调, 人口仅有2000多万人的内蒙古一年也有1300万元人民币的业绩。

原本“丁家宜”产品中没有洗发精, 但考虑到下乡抢市场, 也开始推出洗发精、面膜、男性护肤产品, 产品线从十数种拓展到100多种品项。“丁家宜”的“一一工程”, 2009年做到5000万元人民币, 2010年将达到1亿元。

过去赚机会财, 现在赚管理财

“丁家宜”除了深入大陆各地乡村打“巷战”外, 最近几年也开始大量播放电视广告, 提高知名度。在中国央视收视率高达20%的中午“今日说法”节目, 珈侬公司赞助主持人相关用品, 并且在央视第八套节目中, 冠名为“丁家宜海外剧场”, 提升产品形象。

近年来, “丁家宜”才正式引进台湾与马来西亚等境外人才。“过去赚机会财, 现在要赚管理财。”庄文阳指出。因此, 他从台湾东森购物、康师傅与药厂找来商品行销与生产管理局手, 来改造“丁家宜”的经营体质。

短短15年内, 庄文阳就从台湾上班族成为中国第一的防晒乳液大王, 叫得出来的国际大品牌都来找“丁家宜”谈并购, 但他却不愿意卖出持股。“因为经营品牌与通路, 最有意义的事, 就是不断地深耕, 总有一天市场就是被你占据。”

2 0 1 0年1 2月6日, 全球第一香水制造商、第五大化妆品公司科蒂集团 (Coty Inc) 与庄文阳正式宣布, 双方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 科蒂将获得珈侬生化科技公司的大多数股份, 交易预计将于2011年1月完成。

资料链接

南京珈侬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品牌:丁家宜

成立:1995年

董事长:庄文阳

2009年营收:10亿元人民币,

预估2010年达到12亿元人民币。

员工数:7000人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8

根据中国国情和人口发展, 中央确定了到2020年保持1.2亿hm2耕地的红线, 为保住这一红线, 保护耕地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严格、严厉, 对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越来越强化。2008年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但是,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 对建设用地需求依然强劲, 耕地减少速度仍然很快。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表明, 1996年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耕地保有目标为1.28亿hm2, 但2001年实际保有耕地就跌破该目标, 减少为1.276亿hm2。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全国耕地面积由1.3亿hm2减少为1.217亿hm2, 年均减少超过66.67万hm2, 目前的耕地面积距红线仅一步之遥。因此, 许多人对保有1.2亿hm2耕地并不乐观, 有专家也认为耕地面积在2013年后将跌破1.2亿hm2底线。

事实上, 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即可满足我国人口达到峰值的需求。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预测, 我国205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另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我国总人口2050年达到峰值为15亿, 早期有预测我国人口峰值为16亿。为留有余地, 人口峰值按16亿、城市化率按70%估算, 届时城镇人口为11.2亿, 农村人口为4.8亿。根据建设部规定, 城、乡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上限分别为120㎡、150㎡。如此可以简单估算, 届时全国城镇建设总用地需要1346.66万hm2,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需要720万hm2, 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合计为2066.66万hm2。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公布的数据, 2005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就已达到2386.66万hm2, 超过按照人口峰值16亿、城乡人均建设用地均按上限标准估算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也就是说, 2005年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足够我国城镇化达到70%、人口达到峰值 (16亿) 时使用, 不需要再增加城乡建设用地。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是建设总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2005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3193.33万hm2, 2007年底达到3273.33万hm2, 2008年达到3313.33万hm2。笔者没有查到最近两年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数据, 但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5年数据, 2005年全国建设总用地中城乡居民点占地近75%, 在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约占70%。按照城镇化水平达到70%、城乡居民点用地分别按上限标准进行估算,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在城乡建设总用地的比重应为34.8%。因此,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潜力十分巨大, 也需要成为未来城镇扩展建设用地的来源。事实上, 农村建设用地除居民点用地外还有独立工矿等建设用地, 其中也有相当部分闲置废弃地可以复垦。因此, 不再增加城乡建设用地将在很大程度上遏止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 如果复垦到位, 甚至可以增加耕地。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 在一些地区就已经提出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增减挂钩”的思路。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开始进行“增减挂钩”试点。“增减挂钩”既是在不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思路。

2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路径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 不仅仅因为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足够城乡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按有关部门规定的上限标准、人口达到峰值时利用, 还因为我国缺乏耕地后备资源, 经过近几年对后备资源的整理复垦, 耕地补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 建设用地效益城镇远远高于农村, 如,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与集体独立工矿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的47.9%, 如果扣除建设用地中的水利、交通和特殊用地, 则占到全市城镇村建设用地的64.3%, 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占有建设用地高达498㎡, 但22%的人口占有64%的建设用地只创造了10%的二、三产业产值。另外,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形交易事实上已经大量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各种农村居民点整理试点, 一些城市郊区也在进行宅基地换房试点, 均属于对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增减挂钩”模式的探索。

但是, 目前进行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宅基地换房试点模式不仅局限于小区域范围内, 且不是市场化运行, 遇到了诸如资金困难等问题, 也难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远距离向城市流转。重庆已经开始进行的“地票”试点, 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交易, 构建起农村建设用地远距离向城镇流转的桥梁, 不仅扩大了农村建设用地向城市的流转范围, 且完全市场化运做。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最重要的不是在农村集体内部的流转, 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向城镇流转。同时, 目前进行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宅基地换房试点, 基本局限于小区域范围或城镇周围的农村, 但小区域范围内的流转不能解决建设用地流转的根本问题, 毕竟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远离城市, 经济发达省份普遍缺少建设用地指标更需要跨省流转。不能解决远距离、跨省市的流转就难以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控制, 就难以坚守1.2亿hm2耕地的红线。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以指标形式进行交易, 可以实现远距离、大面积流转, 可以切实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也为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全国性市场奠定了基础, 使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全国性建设用地市场应该逐步成为未来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主要路径。

对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要点笔者另文已有阐述, 这里要强调的是:流转要实行耕地先补后占, 交易市场定价, 所得用于农民清退闲置废弃建设用地、耕地整理复垦和迁居, 土地交易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产权交易机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 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权益, 最重要的是要严格禁止农村建设用地继续扩张。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上市交易可以解决耕地整理复垦资金短缺、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收益、激发农民或村集体清退废弃闲置建设用地积极性等。更重要的是,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市场化, 有利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 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可以转化为流动资本, 提升农村土地资源价值, 激活并带动城乡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产市场, 统筹城乡土地用途管制,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建设用地供求平衡, 更好的保护耕地, 保障城市建设用地, 支撑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市场化流转, 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

当然,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的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建立, 还面临或带来一些问题, 如, 受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等法规限制, 城镇建设成本提高等。

3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需要考虑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是农村和城镇的互动过程, 不仅有人口的互动, 也是土地等要素的互动过程。新农村建设过程将伴随城镇化过程, 是一项长期工作。从更高层次的视觉看,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共同构成全国性城乡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流转必须以科学预测和合理确定未来村落建设用地为基础, 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首先, 要作好区域农村聚落发展规划。建设用地流转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村镇规划。目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城镇规划已成常规性规划, 但农村聚落规划特别是从一个较大区域范围内规划村落布局、结构、数量等的规划却很少。新农村建设提出后, 一些省、市对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每个村庄进行了规划, 但没有进行区域性村落发展规划, 而这样的规划恰恰不可或缺。如前所述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约1666.66万hm2, 2050年左右需要720万hm2, 从理论上将减少933.33万hm2。届时现有的村庄显然不可能全部存留, 村村大拆大建必然造成巨大浪费。需要根据农村人口、村庄数量和农村建设用地逐步减少的趋势, 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发展的村庄。目前, 应结合各地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在省或市层级的地域范围内,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 协调土地、规划等等相关部门, 作好村落发展规划。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及村落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规模结构等。

其次, 作好县域农村聚落发展规划和各村庄发展规划。在省或市级区域村落体系规划的框架下, 作好县域农村聚落发展规划, 对各村庄的发展、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科学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和规模, 将拟保留的村庄作为整治对象, 撤并的村庄作为土地整理复垦的对象, 并规划具体村庄建设用地流转数量、时序等。

第三, 因地制宜, 分类实施。村庄类型影响其建设用地流转, 村庄类型需要因地制宜确定。如山东省将村庄分为六种类型: (1) 撤村建居型:主要为城中村和城边村,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整体拆迁、整合改造, 变村庄为城市社区。 (2) 小城镇集聚型:主要是乡镇驻地村庄, 逐步集中建设改造成为城镇社区, 吸纳周边村庄有条件的农户入住。 (3)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型:主要是中心村、经济强村和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 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 吸引拟撤并村庄的农户进来。 (4) 村庄整治改造型:对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 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农房建设, 空心村实施旧村改造, 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土地。 (5) 逐步撤并型:对规划确定要搬迁合并的弱小村、偏远村, 通过提供优惠条件引导农户到小城镇、中心村购房、建房;或按规划整村搬迁, 原村址复垦。 (6) 整村迁建型: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实施整村搬迁, 鼓励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的同一过程, 最近几年的一些反面事件警示各地政府,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切身利益,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孙荣飞, “专家称中国耕地面积6年后将跌破18亿亩底线”, 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5月14日.

[2]蒋云赟、任若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对财政政策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 《财贸经济》2007年第5期.

[3]黄鸿翔,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的提案, 北京政协网、上海政协网.

提升农村房产价值推动城市化发展 篇9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 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从1978年至今,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07年的44.9%, 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 245万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59, 379万人。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0, 667万人, 比2007年增加1, 288万人, 乡村人口为72, 135万人, 比2007年减少615万人。按照规划, 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总人口将控制在16亿左右。设定本世纪中叶的城市化率目标为75%, 则我国农村人口数在2050年必须减少为4亿;假定2008~2050年间全国增加的2.8亿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分配是按照2008年的城镇/农村人口比例来进行的, 则在205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将增加至8.73亿。因而, 2008~2050年期间我国必须转移出大概4.73亿的农村人口, 平均每年转移1, 126万农村人口。可见, 我国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人的城市化, 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关键。但是, 在大量农村人口以农民工身份向城市转移时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的生存难是其突出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 农民进城难

第一, 进城成本高。农民工进城要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 每年每个农民工都要为此花费500元左右。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进京打工需要办理的证件多达六七种。首先, 前往北京的农民工要在户口所在的省市区办理《流动人口证》, 同时缴纳管理费50~80元/年;到了北京, 按《北京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要申领《暂住证》, 需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 证件工本费8元/本;根据《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 还须由雇用单位代为办理《就业证》, 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 证件工本费5元/证;还需在工作所在地卫生部门办理《健康证》, 费用为40~50元/年;若为育龄妇女, 则还需办理《婚育证》, 办证费为每证5元;如果所从事的工作是要求具有一定技术资格的工种, 还须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办证费为每证4元。以上证件如果办齐, 来京打工者每年至少需要支出450元。

第二, 求职者排斥。多数城市明文禁止一些岗位、时段不准雇佣农民工。如广东省为保护本地就业者, 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了长达十年的“六不准”政策, 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 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 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 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 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发布招 (聘) 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第三, 缺少健全的领导服务网络。目前, 国家对1亿多的青壮年劳务大军还没有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服务机构。有的城市虽然设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但主要职能是如何管理他们, 而对他们的权益保护、服务工作却很少过问。

第四, 就业信息少。多数地方农民外出打工, 除靠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这条渠道外, 根本找不到任何就业信息。而劳动部门由于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很不健全, 与外界劳务市场联系极少, 得不到用工信息, 即使获得一点, 也难以进乡、入村、到户, 导致1/4以上的农民只好盲目外出, 到城里现找。

第五, 技能培训跟不上。根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 只有24.7%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技能培训, 但大多也是临时性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其中, 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之内的接近70%。因为缺乏培训, 绝大多数农民进城以后, 只能干一些脏、险、苦、累、重的活。

第六, 户籍管理制度。目前, 农民把户口迁到小城镇相对容易些, 但是在大城市对农民的户口迁移都有很大的限制, 一般都规定农民必须要购买住房才能迁移户口, 给农民进城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二) 农民进城后的生活问题。

根据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调查情况, 当前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这表现在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缺少权益保障、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等。

1、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很差。

目前, 进城农民在城里一般没有自己的住房, 大部分是居住在集体宿舍, 多数是一家人或几人合租一套房, 生活设施设备简陋, 有的连自来水、天然气、卫生间都没有, 还有的农民工甚至长期住楼梯间、危房、工棚等。 (表1)

2、进城农民缺少权益保障, 社会地位低。

进城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一族, 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城市里的许多公共产品他们享用不到, 形成了明显的身份差异。

3、进城农民收入水平低, 被克扣、拖欠报酬的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情况, 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平均月收入为966元,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 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 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66%, 只有10%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了1, 500元。虽然国家已经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做出了严厉整治, 但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依然存在。调查显示, 经常被克扣、拖欠报酬的农民工达到了被调查人数的20%。

除了以上几点, 还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工作环境差、农民工所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等。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和效率, 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这样的问题,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我国农民的贫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在进城前缺少进行技能培训的资本, 进城后又没有由农民向市民进行身份转换的资本, 所以农民的贫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

三、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结构分析

家庭财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分析家庭财产结构可以明确家庭收入来源, 进而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家庭财产的分类, 家庭财产的内涵由家庭金融资产、房产、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和家庭经营资产四部分组成。统计资料显示, 在城市家庭财产构成中, 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34.9%;房产为10.94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47.9%;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15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5%;家庭经营资产为2.77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12.2%。 (对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 本文采用类似对比方法得到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 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家庭经营资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1%、32.2%、28.4%、14.4%。) (图1、图2)

我们可以看到, 在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 房产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 已经是家庭财产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而在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 房产仅占1/4, 为城市居民的一半, 农村居民房产在农村家庭财产中所占的比例过低。而农村居民家庭房产面积是远远大于城市居民家庭房产面积的, 农村居民家庭房产在家庭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房产价值过低, 这也就是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大约为28m2, 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2.9人, 由此我们可得到城市居民家庭的房产面积约为81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1.6m2, 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4.03人, 则农村家庭住房面积约为127m2, 农村家庭房产面积约是城市家庭房产面积的1.6倍。而对家庭资产来说, 城市家庭资产往往是农村家庭资产的5倍左右, 那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分析可得, 城市房产价值约是农村房产价值的16倍。

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的因素很多。首先, 农村房产价值低是由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决定的。农村土地现行政策决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 农民对其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支配权, 因此农村土地价值普遍被低估。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时, 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县、乡级政府手中, 而代表村民行使话语权的村干部又往往只听从上级领导意图安排而不顾及村民的利益, 导致农村土地被低价征用;其次, 农村房屋缺乏产权保护。我国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 买卖时无法办理过户手续, 造成这些农村私宅交易存在风险, 阻碍了农村房屋的自由流通, 由此便导致大量农村私宅闲置甚至毁坏, 致使农村房产价值得不到体现;再次,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城市化呈单向度方向流动, 只有农民向城市流动, 没有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 农村的房产市场小, 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 而城市房产大幅度升值。还有, 在农村融资方式单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按揭等形式向银行借款购房;而农村居民只能靠自己的民间借贷完成自己的置房计划, 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阻碍了农村房产市场的发展。

四、提升农村房产价值的思路

众所周知, 房产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住房本身,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住房所占用的那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 要提升农民房产的价值, 应该从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和提升农村房屋价值两个方面努力。

(一) 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

第一,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产权是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一切关于土地财产的总和, 是由各种权利组成的土地权利束。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 产权是可以分解的, 只有明确了所有权、使用权等各级产权的归属, 才能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因此, 我们可以从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并明确宅基地的产权两个方面,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即所有权归集体, 而给予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 宅基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归农民所有。宅基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福利性、社会保障性, 是农民基本的生活条件, 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之一。只有允许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农民才能理直气壮地行使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土地权利。

明确土地产权归属, 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 对分散凌乱的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排查,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在法律和法理上, 对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做出清晰的界定。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要对农民集体组织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 必须以通过权能登记发证的形式对土地所有权予以确认;其次, 要制定出台有关规定, 明确集体成员身份资格的认定、取得、丧失与继承等相关规定;最后, 要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种类, 明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和内容, 并以法律形式物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产权关系。

产权制度, 究其根本是为了保障财产收益的合理分配, 通过确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明确收益来源, 确保正确分割。集体土地使用权得到明确、清晰的认证, 农民因拥有土地使用权所享有的收益权也就清晰可见了。

第二, 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民缺少社会保障, 这是众人皆知的问题, 宅基地成为了农民至关重要的财产之一, 可以说宅基地对农民来说是起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效果, 宅基地的价值可以决定农民自身财产的多少。然而, 在农村不允许宅基地进行自由流通也就难以实现宅基地真正的价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就把农民手里的财产变成了“死财产”, 没有意义,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 要提升农民宅基地的土地价值, 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 对宅基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宅基地市场化改革必须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分类进行。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城郊地区已经有了对土地的市场需求, 可以考虑直接建立区域性宅基地交易市场。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小区域扩散性的宅基地市场, 然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形成更为合理的价格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地区由于土地市场需求少, 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 对农民宅基地及住房进行整体规划和集中改造。

(二) 提升农村房屋价值。

对提升农村房屋价值我们也要从明确产权和规范流转程序两个方面来做。通过为农村村民办理房产证, 物化其房产资源, 可以大大提升居民住宅的市场价值;通过对农村房屋的流转程序进行规范, 可以防止居民私下进行交易, 减少了居民财产被损害的可能, 同时通过严格的申请制度, 可以让交易双方处于更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易, 这样房屋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总结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进城难, 进城后生存难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贫困引起的, 而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物化资产价值低。与城市居民对比发现, 城市居民的物化资产大都来自于房产, 而农村居民物化资产中房产比例较低, 其价值则更低。因此, 解决农民贫困问题, 从根本上应当提升农村的房产价值。通过提升农民的宅基地价值以及农民的房屋价值, 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物化财产, 从而为农民进城, 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本, 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生存难问题。通过农村和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对比分析发现, 农民贫困的原因在于物化资产价值过低, 而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和房屋价值是解决目前农民贫穷的关键, 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家庭财产结构

参考文献

[1]辛章平等.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考察[J].兰州学刊, 2006.10.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07.1.

关于四平农村城市化管理的思考 篇10

四平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 吉林省西南部, 辽、吉、蒙三省 (区) 交界处, 堪称松辽平原的一颗明珠。现辖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铁东区、铁西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和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平经济开发区、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范家屯经济开发区, 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其中农村面积1.3259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332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72万人。

四平农村是我国主产玉米的重要地区, “2 0 0 9年的玉米产量为4 8 7 1 8 0 0吨”, 农业生产大部分停留在手工阶段, 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 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其主要问题有:

1、交通方面, 已经修建了村村通的水泥板道路, 这样就有了村出租车和村出租车司机, 从而增加了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但由于村民有限, 再加上已经开通的大客车, 所以这个市场是很小的。一村有一两家就足够了, 否则就会产生闲置现象。

2、基本生活方面, 仍然停留在很落后的状态, 方圆百里之内没有一个浴池、图书馆、书店、学校, 没有上下水设施, 垃圾处理场所。总之, 还停留在一种原生状态的生活水平上。

3、文化生活方面, 大多数人, 不管是男女老少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 在输赢之间寻求着不一样的感觉, 也许人是需要一种斗智斗勇的场所来发泄自己。虽然有时大家面红耳赤, 备受煎熬, 但却总是乐此不疲。如果打麻将之风盛行, 演变成赌博而失控时, 人心变坏, 社会风气就会急转直下, 腐败的气息侵蚀着每个角落。

二、关于四平农村城市化管理的建议

农村城市化管理是指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开发建设一系列的符合城市生活标准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 同时对其实行相应的管理。农村城市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从长计议, 是一项重大工程, 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 要因地制宜。实行四平农村城市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四平农村城市化管理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建立农民信仰与价值观的的重要原则;

3、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原则;

4、坚持以农民为本,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原则;

5、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原则;

6、坚定农民责任的原则;

7、坚持农民的真正需要是被需要的原则。

(二) 四平农村城市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基本生活方面。

(1) 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就是卫生间的问题, 一种方式是可以融资租赁移动厕所;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对新建的房子进行重新全面的设计, 在设计里包括上下水, 卫生间的设计, 这样建设的房子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总之, 不是做不到, 而是没有想到的原因, 我国已经建造了若干个别墅, 我们农民的房子同样可以按照别墅的基本标准来建造, 使农民住上设施比较完备额房屋, 以改善农民生活的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不是技术和资金的问题, 而是观念和见识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们的农民有了见识, 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家家住别墅了。不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 只需要提供一个模式、样式和见识以及切实可行的通道。这是一个尚未被打开的空白的市场, 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2) 进行小城镇建设, 即可节省土地资源, 又便于集中管理, 有效地将农民的生活区与养殖区分离, 提高农民的生存环境的质量。

这种措施, 需要进行变动的地方很多, 在此过程中, 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现象, 因为是对村庄的重新规划, 打破多年农村的生活习惯, 需要考虑得更加周密。在这里需要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支持, 否则农民是难以接受的。

2、文化教育方面。

(1) 构建农村文化教育娱乐体系。建立文化教育超市, 在这里大家有书可读, 有课可听, 有话可讲, 有歌可唱, 有电影可看, 有舞可跳, 还有优美的音乐欣赏, 更有静静独自思考的地方, 其前提要保证健康, 把握好基调, 注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总之, 其宗旨是提高农民们的素养, 增加农民的幸福指数。既有家的温馨, 又有学校的墨香, 还有法院的庄严, 更有人间的善良和宽容。希望它成为农民坚定信仰的场所和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想所为, 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摆正思想, 摆正位置, 摆正心态,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这里让农民真切地感到自己是被社会需要的人, 感到人间的温暖, 感到大家的互相帮助和扶持。可以畅所欲言, 得到大家的提醒和敬重。

(2) 加大职业教育培养力度, 适当创办农民大学, 降低入学门槛, 强化农业知识, 培养科技型农民, 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程度。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要想真正改变农民的命运, 农民就要掌握知识。给农民掌握知识建立一个平台, 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社会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关键的是我们的社会给农民提供一定的条件。让更多的农民拥有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应该从保证每一位四平农村的农民的后代受到正规的系统教育, 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不再使留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只停留在中小学文化程度。

(3) 发展生态旅游,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 积淀文化, 提高自身知名度。四平农村物华天宝, 地灵人杰。叶赫满族镇, 是清代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慈禧、隆裕两皇后的祖籍地。文有翰林, 武有将军。清末著名爱国将领依克唐阿将军、打响中华民族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先生、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女士都出生于这块土地。当人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 就会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自然风光, 不同的风土人情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重要的是打出什么样的招牌去吸引观光客。除了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更重要是四平农村当地的文化, 内涵、历史、特色和震撼。如何营造生态旅游其中大有学问。

3、生产方面。

(1) 发展系统化的乡镇企业, 形成规模经济。因为农村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 发展乡镇企业, 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发展当地经济, 避免了过多的农民工离乡背井, 妻离子别, 留守儿童的想象, 也为减缓春运的压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发展乡镇企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定要坚持以上几大原则, 要高瞻远瞩, 多为子孙后代着想。

(2) 发展畜牧业, 实现专业化管理, 形成农村区域经济。无论是养鸡专业户还是养猪专业户, 都需要有专业的指导, 还要有一定的规模, 这样才能有市场竞争力。养鸭、养鹅、养鱼等等养殖业大有可为, 需要具有这些专业知识的农民以及前期启动资金。农民就是农民, 不要把农民变成农民工, 还是守住农民的本分, 农民的事业别有洞天。最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的本事有多大。

(3)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 扩大就业, 使农民增收。四平农村盛产玉米, 玉米深加工进行超市供应, 可以就地取材, 节省原料采购运输费用。

三、结语

总之, 四平农村属于平原, 大片的土地连在一起一望无际, 适合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 进行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将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从事其他的工作。不管如何发展, 都要坚持以上几大原则, 统筹兼顾, 既有市场经济的运转, 又要有整体布局和规划, 千万不能形成恶性竞争, 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善于整合资源, 实现双赢多赢, 形成有效的立体化四平农业城市化管理体系, 以提高四平农民的幸福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明荣, 马晶.关于吉林省“三农”问题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4 (5) .

[2]、吉林统计年鉴2010.[DB/OL].:http://tongji.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11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安徽省施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32-01

一、背景分析

“社区”一词,是由费孝通等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一个词,而随着国家推行“社区建设”等工作,这一词又被赋予了一个明确的特定的含义,特指我国城镇地区集居住、服务、治安、福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管理机构和组织;而农村社区又是指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国家推进的“合村并居”这种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生的,是各种政策,制度等推进的社会改造项目。

新型农村社区的推行对于农村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其好处在于:第一,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的经济增长;第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而其弊处在于:第一,侵犯了农民的土地产权以及其他权益;第二,合村并居后农民入住新社区生活成本提高,而失去土地又使得他们的生活没有了保障,从而加剧了农民的失业问题;第三,随着城市产业的集聚,给乡村环境带来了影响,使得污染加重。

本次选取的调研对象为安徽省的施村,该地区为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积极对民居进行拆迁,并且选取新址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之后,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而且该区位于台创园开发区,因此具有典型性。

二、关于“施村”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总体看来,施村的拆迁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但是拆迁前后生活的变化还是带来了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基本可以反映出如下的问题。

(一)社区内部治理体系混乱,新型农村社区缺乏有力治理力量

本次调研的地区位于台创园开发区内,原本几个村民组合村并居之后,村委会的内部体系方面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而新型农村社区之内又面临着台创园管委会、社区委员会、村委会几方面的管理体系,因此整个管理体系较为混乱。而且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农民遇到很多问题也无人处理,各方互相推诿,致使社区未来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社区内部出现较多生活隐患,设施滞后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通过走访调研,目前居民在新型社区中存在诸多不便,目前社区内部出现的比较严重地问题主要有:第一、消防问题,农民的居住空间比原来狭小,很多农民在楼道里面堆放垃圾,目前已发生几起火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隐患;第二、下水道问题,社区内路面不够平整,雨天道路积水很严重,排水不夠通畅,这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三、安全问题,安置房小区管理比较混乱,地处郊区,在调研过程中已发生几起电动车失窃案件,有的村民也反映小区门口的保安形同虚设。

(三)社区内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危机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时间短,社区周围没有大型超市,菜场,医院,学校等,农民的生活不够便捷,另外社区内部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等设施也不够完善,社区内部缺少志愿者,对于一些独居老人,贫困家庭的服务也有待加强。另外社区内一些设施的损坏无人修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四)社区内部凝聚力不强,邻里关系不够亲密

该地的新型农村社区是由以往的几个村民组合并而成的,拆迁后组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周围邻居发生了变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住户之间互动较少,人际交往缺乏,社区文化贫乏,党群关系薄弱,基层组织工作有待强化。

(五)农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薄弱

施村目前农村社区农民的社区参与度还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当前农民的经济能力较低,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自身利益与社区利益的相关性,因此造成了农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程度比较低。

三、关于“施村”新型农村社区创新治理的对策

(一)合理划分权限,明确社区管理的各方主体

目前社区内部管理主体混乱,政府、自治组织、管委会等存在各方管理主体,因此要重新厘定好管理主体,实现治理转型,使得村民委员会重新回归群众自治组织的属性,淡化行政权力对于村委会的约束,使得村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政府也要保持统筹农村社区发展的领导地位,创新领导方式,改进领导方法,为整个社区的发展统筹规划。只有各个管理主体,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得以健康发展。

(二)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区的财政补助,完善社区建设

政府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不仅可以完善社区内部的配套设施,同时也可以吸引一些优秀人才到社区中来,再者通过财政补助吸引外资创办工厂企业为提升农民的经济水平,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区内的公共服务,从而更好地建成一个和谐友爱的社区。

(三)加强社区内部的安全保障,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一方面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要学习自救等安全急救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使得人们能够安定的生活。

(四)加强社区的凝聚力,积极提升社区的自我服务能力

农村社区得以长治久安的核心在于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的发展不仅依靠外部力量,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的内部力量,内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要积极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提升农民对于社区建设的热情,进一步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使得社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社区的建设工作之中

社区的发展与社区内部的工作者也是紧密相连的,而目前社区内部的工作者不够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因此要对他们积极进行培训。另外也要积极引进更为专业的人才进入到社区之中,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技巧,也具有更加创新的思维。他们将会壮大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使得我们的社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2]高鉴国.社区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角[J].学习与实践,2006(10).

[3]刘潜.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作者简介:左静(1993-),女,汉,皖,在读研究生,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区治理。

农村中小学城市化 篇12

一、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特定的区域之内而形成的集合群体, 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社会学意义上,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一定的地域范围、相当多的人口、具有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以及能发挥功能的组织。作为因聚居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包含了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内涵。在政治上, 社区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在生活上, 它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区别性特征;在文化上, 它保持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习俗的延续;在心理上, 它体现了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 它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按照农业生产方式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农村社区比自然村落、行政村更具有发展前景与活力, 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体, 可以整合农业资源, 完善农村的基层服务体系, 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村的凝聚力。与城市社区相比较, 农村社区具有以下特点。

(一) 农村社区自然资源充足。长期以来,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一直都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村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材料与剩余劳动力。

(二) 农村社区主要以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农村社区首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经济交往的范围有限;居民的社会生活还受到血亲关系的影响。

(三) 农村社区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 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应该要逐步缩小这些差距。

二、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法律价值诉求

(一) 秩序价值:维护基层秩序。秩序是指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形成有规律的、和谐的关系, 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法对秩序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法律要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在农村基层, 社区秩序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能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和各项保障措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提高;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的乡村文明得到发扬等。在进行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通过有组织的普法活动, 使居民的法律观念得到增强, 达到用法律调节邻里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产权转让等目的。此外, 法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或生活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

(二) 自由价值:协调利益冲突。法律的自由价值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在法制社会, 自由的实质是正确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例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与协调等关系。在农村社区内部, 在协调个人利益与社区利益的矛盾冲突时, 应该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 维护农业生产、保持山清水秀的农村环境,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新时期, 农村社区居民不再被限制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更多的择业机会。这种自由选择是有法律保障的;同时, 法制背景下的自由是与责任相结合的, 农村社区的居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对社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他们要保持村容村貌的整洁、要防止水土流失, 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等。

(三) 正义价值:规范居民自治。在法律价值中, 正义是一种社会美德, 它要求实现人与人之间形式上的平等, 在社会治理上要求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自由、平等及安全是衡量正义是否实现的主要标准。在社会中具体体现为, 要公平公正地分配权利, 要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保证冲突发生后诉讼请求得到及时解决等。农村社区实行的居民自治, 是一项基层政治制度,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律赋予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平等权利, 通过农业生产公平地获得财富的机会, 对侵犯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能公正地加以解决, 维护社会正义。

(四) 效率价值:提高经济效率。法律应该促进经济效率, 通过法制建设, 承认并保护农村社区居民的各项合法利益, 鼓励居民通过勤劳致富、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等途径发家致富。法制还要确保农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合法收益提供法律保障, 承认和保护农产品知识产权, 鼓励农村居民开展发明创造。

三、农村社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建设, 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专门就“三农”问题作出战略规划, 但是农村社区建设仍然落后于城市, 城乡差距依然在扩大, 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法律宣传教育不足。法制宣传教育是社区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一是法制宣传教育缺少系统性。农村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差别很大, 对法律的需求各不相同, 例如老人养老问题、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家庭婚姻问题等。法制教育宣传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 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机制, 保障其合法权益。二是法制宣传教育重形式而轻实质。当前农村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多数是形式主义, 仅仅在特定的节日进行法制宣传, 例如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5全国土地日等特殊时间打横幅、刷标语, 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我国普法教育的诟病”。法制宣传的形式主义很难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更满足不了他们的日常法律需求。今后, 农村社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合同法》、《婚姻法》、《社会保险法》等专门法律的宣传教育, 以通俗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解相关法律条文的重要内容。

(二) 政府投入有限。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的普法宣传过程中, 有的部门认为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就稳定了, 法制宣传工作可做可不做。这种观念应该及时扭转过来, 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认识, 对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宣传方式上,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普法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法, 促进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宣传途径上,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印发普法刊物、开办网站、建立微信群等, 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渠道, 高效、及时地解决居民的法律需求。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 多用案例分析、多用法官讲法、多用经验介绍。

(三) 社会参与不够。社会各界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有一个误区, 即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政府的职责, 政府要依法参与。实际上, 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目前形势下, 社会参与度不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一是法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非法律职业者对法律的理解肤浅或者片面;二是政府与市民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以其主导地位在信息获取上具有优势, 普通居民很难做到这一点;三是法律职业者都集中于城市地区。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进展缓慢。

(四) 宗法观念影响。农村社区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区域性。在农业社区内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亲关系是宗法观念的基础。这种观念认为, 解决农村社区的纠纷, 就是以强制方式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法制精神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在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 以法律手段合理协调冲突。由于农村社区的宗法观念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因此滋生了裙带风气、宗派倾向等不良行为, 这些现象不利于农村社区开展法制建设。

四、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实施

(一) 提高认识。2006年, 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农村社区”的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就为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 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也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 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及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农村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要以人为本、因需施教, 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目前, 农村社区对法律的需求是多样性的, 几乎涉及现行所有的法律类别。一是法制宣传教育要转变方式, 实现从形式向内容的转变, 从教育灌输向生活服务的转变, 把法律宣传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二是法制宣传要有针对性, 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例如, 针对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教育,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法与劳工合同的宣传, 针对山林等自然环境进行的森林法等环保教育, 针对农村电商的兴起而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宣传教育。

(三) 加大政府投入。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 需要政府部门从人员队伍与资金两个方面加大投入。政府部门要送法下乡, 不能局限于告诉居民有哪些法律法规, 还要提供专业的法律人员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例如, 针对农村诉讼难的问题, 政府部门可以设立公益性质的律师诉讼服务;针对法律人才集中于城市的问题, 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律师、法学毕业生或退休法官下沉到农村基层。在财政上, 政府要加大财力投入, 为农村社区购买普法图书资料,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把法制宣传教育送到每家每户, 把法律援助平台延伸到农村社区。

(四) 社会广泛参与。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与广泛参与。一是需要政府部门宏观上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除了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外, 政府部门还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二是相关的专业人员如律师、基层法官、普法义工和法律服务志愿者要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促进农村社区法律事业的发展。三是农村社区的法律建设要坚持面向农村基层、面向农村社区、走群路众线的道路, 坚持法律服务的公益性、便民性。四是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 3]最后, 农村社区居民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让农村社区走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五、农村社区法制建设的原则

(一) 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的统一。三者的统一表现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农村社区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优势。三者的统一在农村社区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 农村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二) 依法治区原则。农村社区的建设要依法治理, 即要求社区内的经济运行、民主政治、乡村文明以及社区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依照法律进行, 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居民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参与社区日常管理, 管理社区的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 逐步实现社区的民主化、法制化。

(三) 以人为本原则。农业社区的法制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社区建设的宗旨是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 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 农业社区的法制建设要关注和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在建设的内容上, 易采用通俗的语言来宣传法制思想;在建设方式上, 强调灵活多样, 便捷周到;在范围上, 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在运行机制上, 悉心听取居民的意见。要让社区居民亲身体会到, 他们不是法制建设的管制对象, 而是法制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

六、结语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是既要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又要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现代化。法制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准、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加强村民民主自治等都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已经发出了号召, 要把农村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为此, 在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方面, 我们应该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 要系统地改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从人、财、物等方面继续支持农村社区的法制化建设;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 广泛参与农村社区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梁艳萍, 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2]王威.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初探[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 9

[3]项继权.论我国农村社区的范围与边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7

[4]陈百明.农村社区更新理念、模式及其立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4:2

[5]刘云.农村社区建设法律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6]华中箐, 曹永森.法律价值再思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2, 12

[7]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0, 第4版

上一篇:蓝色产业下一篇:电子版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