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小学(精选12篇)
西北农村小学 篇1
一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现状
1. 场地设施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一般都设在室外, 操场大多是400m×200m的土操场 (个别条件好的会有焦渣操场) 、室外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室外足球场等, 且设施老化陈旧, 几乎没有室内体育设施, 由于操场坑洼不平, 在遇上雨天时, 操场上很泥泞, 根本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2. 器材配备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率也比较低, 跳绳、沙包、小篮球和铅球这四类排在了前四名, 这些都是比较耐用的器材, 其他《标准》要求配备的器材及数量, 西北农村小学很难实现, 在农村中小学中都有一些自制体育器材, 自制率差异较大。乡镇中小学接受社会捐助情况较好, 而农村教学点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体育器材的社会捐助方面还是空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与学校场地设施的配备有直接的关系, 学校器材有什么, 学生就会参加什么。
3. 经费来源
从经费来源看, 学校自筹款和上级拨款是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的两个主要来源渠道。
二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1. 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经过查阅相关部门以及学者对于西北 (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 各省 (自治区) 的农村中小学调研报告得出以下结论:各省 (自治区) 城镇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数量尚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而偏远山区体育教师还比较缺, 最为严重的要数青海省偏远山区。这一现象反映西北部省 (自治区) 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差, 教师工资低, 人才大量流失, 这些都使得农村的体育教师大量短缺。就体育教师的流失状况而言各省 (自治区) 大同小异, 仅从青海省1999~2003年五年内青海农村教师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数据看出, 除各地教育系统教师正常流动外, 在农村教师流动人数中, 绝大部分为校内改行, 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2. 体育教师学历及职称分布情况
从整个西北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来看, 从学历状况看, 城镇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的人数达到60%以上,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本科学历人数为零。说明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将来仍然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城镇小学体育教师大专学历人数达到了43%,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大专学历人数占57%, 农村明显高于城镇, 这说明大专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比较多。从职称状况看, 城镇中学的体育教师中中级职称占50%, 而农村中学的初级职称占55%, 城镇小学的初级职称占52%左右, 农村小学的初级职称占57%, 相对而言城镇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而农村中学的职称结构则存在明显结构缺陷。钟全宏对西北贫困地区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及职称现状的调查分析如下: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出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不论在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都接近或者超过50%, 说明这一区域体育教师学历分布较为合理, 但是农村地区对于本科学历教师的需求依然很大。
从图2中我们发现城镇学校教师职称比例优于农村学校, 城镇学校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均超过50%, 农村学校的初级职称教师却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 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3. 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及在职培训情况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 农村中小学每天要出早操、课间操, 都没有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给予补助, 除了基本工资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另外, 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教学观念老化, 农村教师应该多外出参加培训, 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带来更先进的教学思想传授给学生。
三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与师资现状分析
造成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除自然条件较差、地方经济落后外, 主要原因有: (1) 学校领导对体育不重视、不支持和不关心, 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 (2) 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差, 使得一些老师对自己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3) 部分地区拖欠教师工资比较严重。 (4) 因为体育教师的匮乏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大。 (5) 年轻的老师占有很大的比例, 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很不稳定。
摘要:2008年, 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制订颁布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 (简称《标准》) 。西北地区 (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 农村居民大多住在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 与外界信息交流不畅,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且学校教育相对落后。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场地器材老化, 学校投入器材更新的经费不足;在师资方面, 体育教师极度匮乏, 教师流失严重, 年轻教师占有很高的比例, 女教师的数量明显少于男教师数量, 且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不完善, 使得教学质量比较滞后。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为西北地区以及同类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师资
参考文献
[1]李艳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环境及优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3 (6) :660~664
[2]钟全宏、罗向东.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46~49
[3]钟全宏、王普明.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116~119
[4]杜海东、史淑宁.青海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31~134
[5]袁音.甘肃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 :91~92、94
[6]孙胜利.甘南藏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7) :122~123
西北农村小学 篇2
加快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建设
“西北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周期长,如果不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成果就难以巩固。” 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生物质燃料为主且灶具热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畜牧业、林草业发展,为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西北地区农村能源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西北落后地区,农村基础差,经济不发达,且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支持和倾斜。同时,制定关于农村能源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个人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探索农村能源市场化经营道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将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巩固,因此可从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中切出部分用于农村能源建设。”
倡导多元化的用能结构,可走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开发与节约并举”建设之路。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包括炊事、照明、取暖、文化、娱乐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建设内容有小水电、太阳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节能等。炕、灶是农村主要的耗能设施,多少年来一直沿用过去比较落后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如果将其改造提高热效率,将可节约大量的能源。
如何改变西北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西北农村 课堂教学 教学能力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们探讨的话题,许多人也从理论方面下了不少定义,虽然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那么,这个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达到了它的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设计教学、怎么组织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就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西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西北农村学校教学的长足发展。
一、西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导致重结果轻过程
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不能给学生和教师以成绩排名,但西北农村教育部门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停留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层面上。在这样一种导向机制下,急功近利的做法随处可见,教师只重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现象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因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应该生动的课堂教学却成了部分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所以,教学环节方法单一,难点处理缺少层次和深度,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和感悟,老师讲得较多,学生参与不够。老师好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在一起参与,但个别检查或提问一无所知,能力提高成了一句空话。学校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这也是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不良现象的根源所在。
(二)备课过程中重知识罗列轻对学生的认知
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西北农村学校厌学的学生、厌教的老师较为普遍,学生回家没有同龄人,上学又不愿意学习,简单的问题不愿意思考,老师不厌其烦地硬推着学生往前走,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这种现象在西部农村初高中比较普遍。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西部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有就是老师对学生已有知识、思想状况了解不够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一再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但老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还是不了解的。
(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够,安于现状缺乏改进的动力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比较活,但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有些只是在教教材,也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课堂死气沉沉,导致课堂效果不好。可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习惯也差,简直没法教。大家就是没有共同思考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进行改进。
(四)教学中活动过多,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这几年,有些学校以素质教育和新教学改革之名,对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只有拿来,没有创新。本来也没有认真研究拿来的教学模式的实质,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它,也没有考虑本校学生的现状,结果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课堂教学,只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花样,却没有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采取措施促进西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
(一)改变教师和教学的评价机制
只有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真正让学校教育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不是只“授业解惑”却不“传道”,学生的知识有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不改变评价机制,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就不可能改变。
(二)西北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进步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只有靠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得益于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人们才逐步转变观念,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理论、政策的学习是必要的,还可以通过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使西北农村学校的教师切身感受外面教育的变化和差距,增强教学改革的思想动力。因此,教师认识不提高,观念不转变,没有思变的动力,那西北农村学校教学现状的改变就是一句空话,不是照搬哪个教学模式就能改变的。
(三)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交流,提高西北农村教师教学能力
现在国家和地方虽然配套了一些硬件设施,采取了一些如远程网络教育的培训形式,但由于西北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时间有限的老师疲于应付,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培训不是西北农村一线教师真正想要的。因此,西北农村教师的职业培训更应切合一线教师的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西北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鼓励和推动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的生成
目前,许多学校既有传统的统一做法,也有不少特色的地方。比如:1.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展示问题设置,学生自主探知新知识,老师点拨拓展,最后测评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形成学生的认知,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自学、思考的能力;2.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主,老师根据教材的要求设置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并相互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并将结果与全班共享,生成学生认知,这样学生的结果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以学生辩论为主,老师提前布置题目并且提出正反的方向,学生双方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开展辩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总之,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都要求老师有很好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五)推进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减少无效劳动和无效时间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思路,精心的设计思路,可以减少无效劳动和时间,但不论怎么设计应该做到:1.时间分配要合理,重点知识要突破,难点要讲透;2.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3.练习设计难易恰当,能实现教学目标;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总之,西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变,不能一味等靠国家政府的各种投入,更多的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有限的条件和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西北农村小学 篇4
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育目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科学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 在中小学设立科学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西北地区受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学深入推进面临着许多影响因素。在此, 教师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小学科学教育学科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
小学科学课程是否应该独立设置为一门课程, 是否需要配备专任教师进行教学, 目前仍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难题。科学课程是一个大综合课程, 对知识的整合要求较高, 它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于一体, 而现在我国许多大学 (专科或本科) 专业划分都比较细, 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开设科学课程这样综合性的专业, 如何培养合格的科学教师, 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胜任科学教学任务, 在西北农村小学尚处于问题的提出阶段。许多学校科学课只是作为一门常识课, 在课时设置上相对不足, 且由语数外教师兼任, 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课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课程, 它本身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小学科学课程的预期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科建设, 这是影响小学科学课程深入推进的首要问题。
2. 应试教育“三驾马车”与科学教学如何兼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数外三驾马车长期遮蔽了其他科目的教学, 由于长期受考什么、教什么观念的影响, 科学教学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处于有用与无用的功利之争间。中小学教育功利化目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西北地区农村小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师资配备上本身相对不均衡。师范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相对较少, 尤其是本科生基本没有, 教师年龄相对较大, 其中有一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办教师转正而来, 知识老化严重, 且结构不合理, 加之学校往往将年轻、文凭高的教师安排到语数外教学一线, 科学课只是作为一种照顾性学科分配给教学二线的老师, 只要平时按时交作业就等于完成了科学教学任务。如何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情况下, 尚处于缓慢探究的过程中。
3. 学生探究性学习与主体性感受的缺失与重结论、轻实证之争。
在西北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普遍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课程是过程, 它需要时间, 这是个人知识积累或意义丰富所需要的时间。课程作为过程, 意味着进程、运动和变化, 意味着课程不是事先预设好的一套要实施的计划, 不是作为客观的学习内容摆在学习者面前, 不是静态地等学生去掌握的书面文字, 而是一个展开过程, 是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以人类的普遍经验来代替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 重结论与知识普及往往代替了重实验和实证的科学精神。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科学史上的已有经验, 他们内心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欲往往就会受到压抑、忽视。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 是充满个性与创造性的过程, 没有体验对经验的升华与超越,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就不是成功的, 它只是作为一门常识教学在普及, 而不是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真正的科学素养。
4. 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与评价体系滞后。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西北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尚处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阶段, 缺乏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学生接受的是一整套成人世界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这对他们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此外,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在评价体系上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由于教师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上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 所以, 他们总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 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虚的。其实, 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实际上, 这种认识长期影响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评价, 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成为长期以来制约小学科学教学深入推进的一项重要因素。
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它对于提升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西北地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实施和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做起:
1. 转变观念, 优化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
小学各科教学要注重与中学教学相衔接。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科学课程, 与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门学科的关系, 应该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不应割裂开来对待。在最现实的意义上, 小学科学课程其实扮演了一个观念普及、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的角色。各学校应该从任课教师中择优配置科学课程的师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 优化教学资源, 使科学课程的设置合理化, 并且要走出受应试教育功利化长期影响的盲区, 寻求一条积极有效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之路,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积极转变, 敢于解决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并且从评价机制上对科学教学予以重视。
2.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保护, 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积极的对话氛围, 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与学习环境, 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 学生的兴趣就会受到压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 直接引导课程的走向,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当教师对科学课程怀有强烈的兴趣, 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持续关注, 学生才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此外,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不是一个封闭的资源, 它应具有开放性与生成性, 教师与学生本身都具有资源性。首先, 师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其次, 师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再者, 师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此外, 家长中的课程资源、社会人士中的课程资源及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都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科学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 通过合作, 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实验都需要小学生合作完成, 在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就成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活动不仅仅是得出答案和解决问题, 关键是要善于探究和提出问题, 要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自我价值的方法和能力。
4.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各个章节不应片面、割裂地进行教学, 科学教学也是人类科技史教学。在小学阶段重视科技史教学, 不仅应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与原理, 还应帮助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科学的发展进程, 知道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懂得科学研究的艰辛。除此之外, 还应更好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造福人类以及科学家的理想人格和操守,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课程的理解, 这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摘要:西北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目前面临着诸多难题, 其中, 学科建设不明确、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感受的缺乏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足是制约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问题进行了一一分析, 并试图从学科、学生和教师三维角度深入论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对策, 对问题与方法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梳理。
西北农村小学 篇5
王喜泽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白碌初级中学)
摘要:西北偏远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疏,人民生活条件差,农村教育落后,由此导致农村学生失学率高、学习成绩差、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教育落后会造成这些地区农民素质持久低下,贫困状况难以扭转,形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经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笔者根据多年农村教学的体验,对这些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在这些地区,只有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落后问题。
关键词:西北;贫困山区;教育;落后
引言:在我国西北山区,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依靠大气降雨灌溉,而这些地区通常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力非常低下,再加上人口稀疏、交通不便、矿产资源贫瘠,使得这些地区长期处在贫困状态,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教育质量很难提高,由此形成“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经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些地区的教育落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需要我们该地区的实际出发,系统分析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措施加以改善。
一、西北贫困山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恶劣,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首先,西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遥远,适龄儿童每天要走十几里的路程去上小学,且路途艰险,学生早出晚归,有些适龄儿童因此而辍学。其次,部分山区学校还存在缺水,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和老师只能自己做饭吃,甚至部分走读学生每天只能晚饭一顿饭,早饭和中午饭只能啃干馍馍,生活条件极差。再次,多数西部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资力量差,大部分教师既代语文或数学课程,又代体育或美术等课程,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另外,西部农村学校尤其村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配套不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极度缺乏,学校无仪器无图书,体育设施配置不全,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2、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积极性不高
西部贫困山区学校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生活工作的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有些地方甚至乡镇之间也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其次,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外地教师和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一般只能在学校居住,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居住的房舍陈旧、狭小、无厨房厕所,这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即使已婚教师,由于村镇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幼儿园以及各种特长培训学校等,教师子女很难接受优质教育。再次,有些村镇甚至没有饭馆、澡堂、蔬菜市场,出现“有钱没地方花”的现象,所以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在城市购房,或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在西部贫困地区,大多数村镇存在没有图书阅览室、各种娱乐场所、计算
1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西部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家长素质低下,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农村住户调查,农村地区 7~16 岁学龄青少年失学率达4.66%,如此高的失学率必然导致未来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推进,将给农村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1、地缘因素是造成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素质是其重要因素,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又与教育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反之,经济的发展也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我国西部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严酷、自然资源贫乏, 区域比较优势较小, 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社会经济活动成本高,这就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的自身积累,使得当地的经济落后。落后的经济,阻碍了农村与其他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使农村教育处于自我学习的闭合状态,缺乏了一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人才与人才的交流,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共享,阻碍了先进文化的吸收和重要信息的及时传入,使得学校教育理念落后,管理混乱。另外,西部农村落后的经济,无法为农村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阅览室等,即使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现实的残缺、闭塞的文化使他们无法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创新。
2、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分为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如下:中央财政拨款2%,省财政11%,县财政9%,三级财政共22%,剩下78%的缺口由乡财政解决,而西部贫困地区乡财政财力更加薄弱,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收人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更加不足,使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配置很难改善,农村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很多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教育更加难以提高。
3、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相脱离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教材上缺乏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课堂上老师也不会去讲授,以致很多农村孩子毕业回乡后,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欲干无能。他们本应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生力军,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发挥不了应有的特长。在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和人才地域选择规律的支配下,一刀切地设置基础教育课程,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争相选择在城市就业,实际上农村在为城市培养人才。而无法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和中途辍学者由于所学知识和农村发展不配套,也无法在农村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很多农村大学、中专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这就使得很多农民家长产生“上学无用”的观念,因此,很多农村孩子上完初中、甚至小学就去务农或打工,严重影响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
4、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教育观念落后
西部农村信息闭塞,文体活动不活跃,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村教师知识更替迟缓,教育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要求,大部分学校以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村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我国素质教育
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技能较差,照本宣科,以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随着各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普及,各种电子技术相继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学的主要工具,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这些设备的应用没有掌握,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继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然而很多地方存在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接受培训档次不高等问题,对教师们真正需要的、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修较少,有的培训非但不能给他们带来提高和帮助,反而成了负担,不能真正起到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农村教育的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西部地区贫困农村应该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各种资源配置,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争取通过良好的条件留人才,以优秀人才发展教育,以先进的教育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农村教育工作真正起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质量。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加大力度,而且要转变培训观念和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由知识补充、与评职相关的功利性培训向能力提升、素质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被动受训、灌输培训向主动参训、探究培训的转变,实现教师培训由重点提高向整体提高的培训转变,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在加大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建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努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教育投入资本高、实用性差的情况,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学习各种现代农业知识,掌握各种新型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市场营销的意识,并通过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农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知识,而应包括信息交流和获得信息等技能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农村经济条件差、教育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以及人才外流的现状。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切实困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现在的教师留住,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
总之,西部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采取各项合理可行的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东南西北美食风 尽在农村百事通 篇6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习惯千差万别。谁能做到南北皆宜,既符合北方人吃面食的习惯,又符合南方人吃米饭爱喝汤的口味,既是小吃,又是主食,既受大众欢迎,又让显贵垂青?——唯有农百美食!农百美食,网络天下美食有五大系列,上百个品种,这些品种既可多项开办小吃城,也可单项或几项开办小吃店,还可以摆摊设点经营。欢迎读者前来参观品尝、报名培训。
1闻香来炖品炖品的品种有鸡汤、鸭汤、排骨汤、肉饼汤、肉鸽汤、刺猬汤、肥肠汤、蛇肉汤、鳝鱼汤、鳅鱼汤……多达五十余种,配方独特,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大罐出售,又可小碗品尝。配以水晶蒸饺、拌面、粉条等小吃。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而且还是极品小吃,开家小店,财源滚滚。
2水晶蒸饺小麦面粉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做成的水晶蒸饺晶莹剔透、软滑筋道、赏心悦目,好吃、好看,使人垂涎欲滴。利用家庭厨具手工制作,若开一家特色水晶饺子店或摆小摊年纯利润可达3万~5万元。真真实实地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3千里香馄饨千里香馄饨绝不同于一般的馄饨,主料选用优质猪肉,再配以祖传秘方调制,其营养丰富,香甜爽口,富有弹性,味道鲜美,百吃不厌。康熙年间,康熙携妃私访,因其妃生病,茶饭不思,身边的御厨一筹莫展。御厨买来馄饨一碗,皇妃一尝面露笑容胃口大开,从此声名远播,被誉为“妃子笑”。仅此一技,致富足矣!
4一品鲜拌面采用特制的酱料,辅以鲜美的作料,把经过处理的面条掺和后,制成与众不同的凉面和热面,味道鲜香,口感爽滑,南北适宜,食者大呼过瘾、好吃。每碗成本仅不过0.5元,售价2元左右,有一好地段开小店,绝对赚钱。
5湘香猪蹄粉选用优质猪蹄,采用十余味中药,经特殊工艺,熬制成香气浓郁的汤料。且猪蹄辣爽味鲜,香辣扑鼻,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将面条或粉条加入,适当加热,即成一碗味道鲜美的湘香猪蹄粉。成本不超过2元,售价4元以上。味道是一吃忘不了,开店是开一家火一家。
6桂林米粉源于桂林,但因其口感滑爽,味道鲜美,适合南北口味,而风靡全国。它采用十余味中药与猪、牛、鸡的骨头,熬制出营养丰富,含钙量高的鲜美汤料,加以优质米粉,不仅具有不一般的特色,而且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成本每碗1元左右,售价3元。开店经营,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以上六项,面授费单项580元,两项1000元,三项1500元,四项2000元,六项3000元。学员均先品尝,再选择学习。函授费每项380元,含技术资料和VCD光盘。
西北农村小学 篇7
体育基础设施环境是指学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及其安排设计状况。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为尽快改变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薄弱状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写到,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仍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而西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情况低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于是对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较差的体育基础设施环境提出优化措施,以推动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和使用要求,以及相关体育基础设施环境的书籍、论文资料,以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发放普通小学领导161份、普通初中领导105份、普通高中领导17份、完全中学15份、九年一贯制学校50份,共348份,有效回收3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7%。
1.2.3 数理统计法
将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在PC机上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和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提高认识,转变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态度
学校领导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不仅决定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问题,还关系到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工作态度。72.4%的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重视和持一般态度。而且,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都比较欠缺,10.1%的学校采取寻找校内外其他场地开展体育课,属于积极态度,但有27.10%的学校领导不清楚自己学校是如何开展体育课教学的,50.40%的学校领导居然允许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把学生“放羊”,自由活动。学校领导对待体育课的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上课的热情和态度,不利于提高体育课质量,只有学校领导端正了对待体育课程的积极态度,才能促进体育课程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2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优化研究
西北地区4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都是没有人或没有固定人员来管理,35.87%的学校是由体育组长管理的,而他们的管理也仅仅是由体育组长来安排其日常的教学使用,至于课余时间几乎是无人管理的。
体育场地器材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是提高使用寿命的保障。见图1,中小学对于体育器材室的安全检查频率不够重视,20.95%的学校是进行定期检查的,47.94%的学校是不定期检查,31.86%的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定期维修和维护,20.82%的学校从来不进行维修,39.12%的学校对体育场馆进行不定期维修。不定期维修还反映出基层学校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体育场地建好后就一直使用,不坏不修,即大坏大修小坏小修;一旦场地发生问题必然影响正常的使用,必然会影响体育教学和训练。
因此,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优化,首先应加强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领导集中管理和体育教师分散管理的体制,确保体育场地的合理化使用,加强学生爱护体育场地的思想教育,其次应切实加强场地的维护管理。例如,煤渣跑道学校应禁止在跑道上行使各种车辆,包括自行车,跑道表面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跑道的湿度影响跑道的硬度,故跑道表面应该经常保持70%左右的湿度。
2.3 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优化研究
体育经费的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的保障,从调查的数据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体育经费投入总额非常少,从2006年到2008年,西北地区中小学校均体育经费从624.1元到4350元不等;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在学校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和一定的数额标准,监督学校执行,保证专款专用。并对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采取政策倾斜,拓宽来源途径,加大外界资助。政府可对社会赞助提供一些政策优惠,以此推动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或外界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多方位地筹措体育资金,逐步完善体育场地等设施,帮助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从表1可知,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经费首先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维修体育器材;其次是用于开展竞赛活动和课余训练;然后是用于体育日常开支,最后是用于体育教师进修和其他方面;还有一些学校教育经费中根本就没有体育经费项目计划,即使有也可能花到其它地方去了,没有专款专用。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体育经费基本上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并由校长来审批和决定体育经费的开支情况,但是如果校长不重视体育的话,会造成专款不专用的现象。为减少西北地区中小学各学校间体育经费管理不当、支出不合理现象,应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计划和政策措施。对体育经费的管理、开支最好由懂体育管理的专人进行管理、支配。例如学校由体育教研室开支,这种开支方法有利专款专用,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产品的长期使用,对体育器材的伪劣更易识别。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项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注:1代表“购买体育器材”;2代表“业余训练”;3代表“竞赛活动”;4代表“体育日常开支”;5代表“教师进修”.
2.4 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全体参与课程建设,于是加大了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西北地区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因此积极开发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校也正在实践中。具体方法:
一是发挥学校现有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功能,如跨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爬的障碍等。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小皮球可以用来踢足球,也可以用来投掷,还可以用来打篮球。
二是自制简易器材和替代品,如利用废排球制作实心球,把旧汽车轮胎或埋在地里做梅花桩,或竖连起来做为攀爬练习或横连起来做平衡练习,用废旧皮革、破布、沙子等制作成沙包等。
三是改造场地,合理布局,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如篮球场可以改造成排球、羽毛球、轮滑项目使用的多功能场地等。
3 结论
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优化应提高认识,转变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念。建立领导集中和教师分散管理场地的体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来优化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体育经费的优化采取政策倾斜,拓宽来源途径,加大外界资助。充分利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发学校物力资源。
摘要: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体育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于是从对体育课的态度、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与管理、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学校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为推动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乃至其它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国.秦巴山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4):36-37.
[2]刘晓年,李艳茹.上海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7,28(5):76-7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9.
[4]叶志明等.申城千余校园向市民健身开放[N].文汇报,2006-08-06.
西北地区农村金融问题实证研究 篇8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大量撤并, 金融业务明显萎缩。一方面正规金融不断从农村市场收缩,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民间金融尚未形成规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近年来, 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采取的各类改革措施赋予了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与所承担的功能不相称的矛盾日渐凸现。由于农村信用社巨额的历史包袱、利率管制等原因, 不少农村信用社面临巨额亏损。在缺乏市场退出机制的背景下, 农村信用社即使是亏损严重, 资不抵债, 也无法将其关闭。因此,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效率, 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一) 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数量逐年减少
本文对西北14个样本地区的调查显示, 2002年以后西北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2002—2010年, 农业银行机构数量从638个缩减至468个, 累计减少170个;建设银行机构数量从199个缩减至104个, 累计减少95个;工商银行机构数量从280个缩减至159个, 累计减少121个。短短数年时间, 3家国有商业银行在14个样本地区内减少的机构数量共计386个, 减幅为36.1%。2010年末, 当地建设银行机构数量在5个以下的样本地区为8个, 其中2个样本地区内已经没有建设银行的分支机构。国有银行在农村地区机构数量大量减少, 客观上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强度, 使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不断加强。
(二) 农村信贷市场份额不断集中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信贷市场上, 随着国有银行的大量退出, 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日渐显露。2002—2010年, 14个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市场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有7个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提高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 最多的地区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10年末, 农村信用社信贷市场份额在30%以上的地区为8个, 其中30%—40%的地区有5个, 40%—50%的地区有3个。这些数据表明, 农村信用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信贷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 控制着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 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 农村信用社垄断地位的加强, 使得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无论是从数量, 还是从质量上都有所下降, 削弱了金融支持“三农”的能力。
(三) 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在我国,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生产集约化程度偏低、农产品科技含量偏少, 这导致我国农业比国外农业收益更低、市场风险更大。加之农业保险缺失, 客观上给农业贷款造成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信用法制环境较差, 地方行政过多干预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中的风险。而农村信用社自身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手段与机制, 不能有效化解贷款风险, 导致潜在的各种信贷风险转化为巨额不良贷款。本文对西北14个样本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数据调查表明,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多数地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2010年, 仍有9个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率在10%以上, 远超过银监会设立的不良贷款比率标准。其中, 3个地区农信社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20%以上的高位。不良贷款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不仅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损失成本, 而且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西北农村地区资金外流严重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高, 收益不确定性较高, 在缺乏相应担保与补偿机制的调价下, 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城市非农业部门。调查显示, 近年来西北地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数据具体反映:
(一) 县域农村地区农业银行的存贷比率逐年下降
在原四大国有银行的专业分工布局中, 农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于农业, 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近年来农业银行大力推进商业化改革, 业务重心发生转移, 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减弱。本文调查的西北14个样本地区县域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变化显示, 尽管县域农村地区农业银行的存、贷款都在快速增长。但是, 同期贷款的增长速度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 表现为存贷比率逐年下降。2005—2010年存、贷款余额之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存、贷款余额之差为22亿元, 2010年两者之差扩大至121亿元, 5年内增长了5倍多。同期存贷比率分别为:85%、82%、76%、66%和56%, 这反映出农业银行正在将越来越多的贷款从西北农村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 县域农村地区的农业银行对当地的信贷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减弱。
(二) 邮储规模迅速扩张
长期以来, 邮政储蓄采取“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 单纯从农村金融市场吸收资金。虽然目前邮政储蓄已经逐步开始办理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 但是与其庞大的存款业务规模相比, 显得微乎其微。短期内邮政储蓄从农村地区“抽血”的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扭转。因此, 邮政储蓄规模的扩大, 对农村地区而言, 就意味着资金流出的增加。本文调查的西北14个样本地区邮政储蓄余额增长情况显示, 2005—2010年, 邮政储蓄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储蓄余额从46.32亿元增长至123.07亿元, 累计增长76.75亿元, 增幅为166%, 年均增速33.2%。这其中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农村以外的地区, 反映出农村地区资金正在迅速流出。
(三) 涉农贷款在银行信贷结构中的比重较小
西北五省区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 农业银行的信贷数据显示, 农业贷款在其整个信贷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
如图1所示, 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仅为14%, 比工业贷款低32个百分点、比商业贷款低1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较低, 反映出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从农业流向了其他行业, 农业银行对农业部门的金融支持力度较弱。
三、信贷余额与利润总额、不良贷款的数量关系研究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金融资源的配置取决于资本的收益水平, 而风险水平和盈利能力是决定收益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 金融对“三农”的支持要受到农村金融风险和盈利水平的影响。为从定量的角度分析问题, 本文用信贷余额 (D) 反映金融支持“三农”的程度;用利润总额 (E) 反映农村地区金融的收益水平;用不良贷款余额 (L) 反映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水平。建立农村信贷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D为被解释变量, E和L为解释变量。
该模型采用2005年陕西省34家县级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截面数据进行拟合, 通过EViews软件, 用最小二乘法 (OLS) 处理得到回归方程:
R2=0.8082值较高, 表明利润和不良贷款这两个解释变量可以说明被解释变量贷款规模总变差的80.82%, 数据拟合的效果较好。在0.05显著水平下, Ei和Li的参数估计值都远大于相应标准差的2倍, 说明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参数显著不为零。
Ei的系数为6.93表明, 贷款的收益倾向约为7, 即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 利润每增加1万元, 那么贷款增加7万元。根据实际经济情况, 不良贷款与贷款应当是负相关的关系, 因此Li的系数应当调整为-17.01, 即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 不良贷款每增加1万元, 那么贷款大约减少17万元。调整以后的方程为:
农村信贷二元线性回归模型说明, 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的风险与盈利水平。当前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不足, 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风险较高、盈利水平较低。因此, 要解决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不足问题,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对农村金融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补偿。
本文分析的上述问题是当前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严重匮乏,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 这些问题之间是相互内在联系的, 农村地区金融风险较高, 不良贷款高居不下, 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收益,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金融机构将大量金融资源从农村地区转移出, 直接导致农村地区大量资金外流和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格局的形成。计量分析结果也表明, 金融对“三农”的支持程度取决于收益水平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由于风险是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 因此, 这些问题最终归结为利益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困境, 就必须从利益问题入手, 建立包括风险补偿在内的利益补偿机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农村金融问题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农业基础薄弱, 金融业发展滞后, 农村金融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选取西北部分地区作为样本, 对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对西北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有益探讨。
西北农村小学 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农村,饮用水,现状,水处理
随着农村供水、农村改水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村饮用水的水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水质的净化成为农村供水的主要任务, 农村改水工作迫在眉睫。目前,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受气候、地形、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的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显得尤为突出[1,2]。改善农村饮用水状况, 关系到亿万农民身体健康,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农村饮用水现状
1.1 农村饮用水问题及危害
农村饮水主要来源于河湖、坑塘、自备浅水井、水窖, 小部分采用深水井集中供水, 极少有消毒过滤净化等措施, 因此, 饮用水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3]。
(1) 肉眼可见物含量高
水中杂质按其尺寸可以分为溶解物、胶体颗粒和悬浮物3种[4], 其中常见的肉眼可见物有:悬浮固体、沉积物、微生物等。水中肉眼可见物虽然与水质危害没有必然联系, 并且不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但其却是对水中含有的污染物的一种警告。其中, 水中含有的泥沙, 经过一般的沉淀法, 虽可去除却不彻底, 且若吸食泥沙, 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影响人体健康。另外, 水中的肉眼可见物也会影响人们饮用水的感观指标。因此, 去除水中的肉眼可见物对人们放心饮用安全水来说必不可少。
(2) 细菌严重超标
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染物污染水体, 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5,6]。多种寄生虫可通过淡水到达人体, 水中可含有感染期的阿米巴与贾第虫包囊、猪带绦虫卵、某些感染性线虫卵、血吸虫尾蚴和布氏姜片虫囊蚴等。某些寄生虫病如钩虫病、绦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 都可通过水传播。我们都知道, 世界上经水传播的传染病约占传染病总数的80%左右。
(3) 氟化物含量高
氟是一种极活泼的元素, 能与许多元素相互作用, 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少量的氟对人体是有益的, 低浓度的氟0.6~1.2mg/L能预防儿童的龋齿病和成年人血管壁钙化。若含氟量过高, 可引起急、慢性中毒, 水中氟的含量超过1.5mg/L时, 会引起牙齿的斑釉症。高浓度的氟会侵害人的骨骼, 使骨质变得疏松脆弱, 容易发生骨折, 急性氟中毒可引起胃的严重腐蚀和肝、肾细胞变性。氟在人体中与钙结合形成CaF2沉淀, 可引起钙、氟的新陈代谢紊乱, 导致氟中毒, 使人患氟斑牙或氟骨症, 使骨骼硬化、变形、损坏, 甚至病变成永久性的弯曲。氟骨症发病人数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多, 饮用高氟水年限越长, 患病率越高, 病情越重。
(4) 硬度高
硬度分为暂时性硬度和永久性硬度。由于水中含有重碳酸钙与重碳酸镁而形成的硬度, 经煮沸后可把硬度去掉, 这种硬度称为暂时性硬度, 又叫碳酸盐硬度;水中含硫酸钙和硫酸镁等盐类物质而形成的硬度, 经煮沸后也不能去除, 称为永久性硬度[7]。不是经常饮用硬水的人偶尔饮了硬水, 则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即所谓的“水土不服”;用硬水烹调鱼肉、蔬菜, 就会因不易煮熟而破坏或降低营养价值;用硬水泡茶会改变茶的色香味而降低饮用乐趣用硬水做豆腐不仅会使产量降低, 而且会影响豆腐的营养成分。酿酒的水硬度不得超过4度, 否则酒质浑浊不清, 酒味也会受到影响。
(5) 含盐量过高
饮用水中盐分主要有钙、镁、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8], 含盐量过高往往使饮用水具有苦涩味或咸味, 甚至引起腹泻。镁在多种酶系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缺镁可引起心肌病变, 造成心肌纤维灶状坏死, 以及骨骼肌损伤, 长期缺镁可产生骨质脆弱和牙齿生长障碍。镁对心肌坏死有预防作用, 但过多的镁会引起钙自人体丧失。氯离子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中, 具有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参与胃酸生成的生理作用。当氯化物超过250mg/L时, 有些人可感到胃肠不适。当硝酸盐含量超过10mg/L时, 就会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症。大量摄入亚硝酸盐可引起急性中毒, 主要是由于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大量增加而引起全身缺氧。其症状为:恶性、呕吐、腹泻、腹痛、头胀、眩晕、心悸、发绀、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最终死于循环或呼吸衰竭[5,6,7,8]。
1.2 农村饮用水现状的成因
(1) 农村工业污染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工、企业的迅速发展, 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是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 乡镇工、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的。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 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水污染的范围迅速蔓延, 污染程度持续呈现加重趋势。
(2) 水源污染严重
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 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 同时也就出现土壤污染、食品污染。此外城市的生活垃圾也是造成农村水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1) 肥料大量使用
随着化学肥料工艺的发展, 有机肥料施用量大幅度减少, 化学肥料施用量快速增长, 由于化学肥料使用方法和用量的不合理, 已引起了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重金属含量增加、风味改变、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差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并且氮、磷和钾元素使用比例严重失衡导致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 土壤中肥料养分易流失, 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湖泊富营养化。
(2) 农药大量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上对农药的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据有关统计显示2000年全国农业系统农药需求总量 (按有效成分计) 为23.31万t, 2002年25.70万t, 2005年28.00万t, 2009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预计为31.36万t。农药品种方面, 1986年仅为5种, 而目前我国现已登记注册的生物农药品种有700种左右。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人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 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人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
(3) 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 虽然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 但是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 并且致病细菌的含量也比较高。据调查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人水域, 据我国建设部预计到2010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1050亿m 3/a。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2008年城镇人口已达到6亿多。我国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 城镇人口按每人每天产生1kg计, 农村人口每人每天产生0.5kg计, 则每天共产生95万t生活垃圾, 全国每年合计将增加生活垃圾34675万t。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都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放, 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 农村饮用水处理对策
(1) 保障饮水安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让广大农村群众走平坦路, 上卫生厕, 喝干净水, 住安全房。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村群众对饮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有水喝, 而且要喝方便、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各级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实农村小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为农村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切实抓紧抓好, 实现农村饮水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做到统筹规划与稳步发展
结合我国现行政策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确保经济稳步发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促进农村人口、水资源、水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以建设、改造水源工程设施为重点, 提高地表径流调节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二是加快以灌区续建配套和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 逐步完善水工程体系, 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三是加快饮水安全项目建设, 同时, 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力度, 着力解决饮水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应急能力差等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4) 提倡科学引导水处理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同时也是确保农村饮用水高质量的有效保证。要用科学理念推动经济建设和解决当前农村饮用水问题的工作, 把长远的事情做正确, 立足长远谋发展, 项目建设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提高生产要素的关联度, 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要综合考虑国家有关政策, 利用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处理水方面的优势, 珍惜水资源。
(5) 推广使用净水器具
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一系列净水器具, 主要解决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净化问题, 将自来水净化为可生饮的净水, 去除异色、异味、农药、余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破坏细菌的DNA, 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 能有效滤除水中目前人类医学上已知的多种细菌和病毒。有些净水器是直接装在饮水机上, 消费者只需将自来水装入净水器, 就可以把自来水过滤成纯净水直接饮用, 也可以再通过饮水机加热或者制冷后饮用, 使用十分方便简洁。
3 结语
水是农业的命脉, 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 必须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水质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水利工作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 统筹地表、地下水统一调度, 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探索创新, 不断实践, 努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天友.浅谈污水处理厂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J].甘肃科技, 2008, 22 (6) :63-65.
[2]何江, 梁治胜, 王克孔.甘肃农村饮用水净化处理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2) .
[3]郭雅茹, 陈曙光, 张浩峰.要重视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J].河北水利, 2005 (11) .
[4]李圭白, 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顾夏声, 胡洪营, 文湘华, 等.水处理微生物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王钊, 王克安.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7]刘兆昌, 李广贺, 朱琨.供水水文地质 (第3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西北农村小学 篇10
一、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一) 农村正规金融资金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 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正规金融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其中, 直接面向农户的只有信用社一家。尽管如此, 仍有相当一部分县乡出现正规金融安排的“过度供给”, 即农信社信贷资金因为缺乏足够有效的需求而出现过剩的现象。所以, 在西部一些经济极端落后的、金融交易量过少的地区, 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实施了整体撤退。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由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金融交易规模还不能支撑起复杂而高级的现代金融组织, 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农户和农企对于资金需求的意识与理念落后。因此, 机构收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 但却是对以往违背金融机构产生和变迁规律的金融制度安排的一种修正, 这种修正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金融需求不足对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
根据2006年“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对甘肃、新疆、青海、河北四省 (区) 的调研结果得出, 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和经营成本, 占了需要贷款的45%, 其次是治病 (占了17%) 和子女教育 (占了13%) 。农企贷款的额度和笔数都较小, 资金规模主要在1-5万元, 而且正规金融授信地区主要集中于产业链较为健全, 各类资源和交通优势明显地区。而在西部地区, 由于地势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适合农业发展, 农村建设的地区本来面积有限。以甘肃陇西地区为例, 受风沙影响, 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 交通落后, 大多村落都是以种植小麦和牲畜畜牧为生, 经济收益低下。因而, 当地农户对正规金融资金供给意识薄弱, 更倾向于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而农企由于出路狭窄更是难以获得正规金融的信任度考核从而获得贷款, 即使能够获得也是规模偏小的贷款, 难以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的需求, 因此, 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 企业经常不得不进行多次借贷。表1可以反映出西部地区农企的贷款数量和结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部根据有效样本调查显示, 对于“在现有的利率下, 是否愿意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问题下, 171个企业有122个企业回答是, 占有效样本的71.4%。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企业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但实际的正规贷款获得率仅为4 5.7%。从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 (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数额的比重) 平均值仅为15.5%。另外有15%的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超过了企业的期望数额, 这说明大部分企业受信贷规模约束的程度很高, 但也体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上的不平衡, 金融机构垒大户的现象依旧存在。
(二) 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制度性抑制, 效用发挥受限
农业的弱质性、农户的分散性以及农村的落后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呈现与城市甚至其他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 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占有相当的比重, 民间借贷活动在现阶段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国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 而放款人又无法像银行一样调查借款人的条件, 其潜在风险较大。高利贷、非法渠道集资等现象时有出现, 引发民间纠纷和违法犯罪,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其次, 非正规金融组织大多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和良好的营运机制, 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过于狭小使得风险无法有效分散, 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就可能链条式的传递引起一系列的风险。最后,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非政府引导的, 未取得合法身份, 不能依法受到保护的“边缘化”金融活动, 天然面临着制度性风险, 在受到长期打压的政策下不利于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
二、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风险的应对和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
(一) 缺乏风险转移和补偿的机制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 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 受灾区主要集中于中偏西部地区。而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 其保障功能有限。在保险公司商业化的转型后, 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 2008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110.7亿元, 赔款及给付仅为64.1亿元, 同比只增长了3%, 农险保费收入仅占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5%, 亟待大力发展。
(二) 欠缺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监管
银监会成立后, 在应用于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实践中, 表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监管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导致监管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权责不清晰、经营管理较粗放、累积风险较大、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和程序, 尚未建立系统性危机的保护机制, 从而导致监管方法失灵。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准确、全面, 报表体系不够规范, 反应出来的监测指标体系失真, 使非现场监管失去意义。基层分局人少事繁, 信用社点多面广, 日常工作疲于应付, 无法从深层次介入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循环。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向建议
(一)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 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 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 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 用生态经济的理念指导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 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西部地区政府认为银行信贷投入不够, 企业普遍反放映资金紧张;同时, 银行也反映业务开展比较难, 缺乏大量优质客户, 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这主要是由于, 银行资金配置受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优势影响显著。加快经济的整体速度仍是欠发达地区的“第一要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有培育新的增长点, 又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性, 不能建立在重污染、重生态成本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 发展低碳经济, 带动农户走现代化农业生产。
(三) 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金融组织机构, 完善欠发达地区城乡金融体系
由于西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农户行为特征和具体的金融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需要一个多层次金融安排并存的农村金融制度。一方面, 要适当放宽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使其能够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 以灵活、便捷的方式与千家万户的农户对接,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要大力改善农村信用状况和条件,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 将现代化的信贷征信系统延伸到西部农村地区, 为信贷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经营效率
正确把握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 不仅应该从农村金融机构本身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 而且应该把农村金融机构放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过程与实际状态之中去把握。现实表明, 完全竞争的商业银行改革路径, 不可能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为主要市场, 无论是经营战略还是经营模式都是无法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特征, 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结构上要建立有限度的竞争。对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工商企业等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领域通过一个较为合理的资金价格水平, 以降低农村企业经营成本, 覆盖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进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投入到农业经济, 同时, 规避农村金融市场因垄断而引致的不规范行为, 挤压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高利贷。
摘要:针对西北地区农村地区金融抑制进行农村金融深化, 本文强调必须系统化的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建议从多元化, 分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设上转型, 以地区状况和水平差异来建立和组织农村金融体系, 利用互助合作的模式来扩大资金实力。
西北农村小学 篇11
摘 要: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针对西北农村公办园环境创设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一些适合西北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式。
关键词:农村公办幼儿园;环境创设;调查;建议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简述
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作用的活动场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所说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环境,如,家庭、社会、自然等。
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但西北农村幼儿园由于经费缺乏、信息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种种原因,导致幼儿园环境创设一直属于薄弱环节。
二、西北农村公办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调查
1.室内环境创设以教师作品为主,缺乏幼儿作品展示
根据调查发现,这些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大多都是以教师作品为主,要么就是用成品的东西来装饰,很少甚至没有幼儿作品,把环境创设仅仅定义为对教室的简单布置,忽略了教室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2.室内环境创设缺少主题,以“美”为目的进行布置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求有鲜明的主题,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参照来更换主题。调查中的幼儿园大多为了让教室美而布置教室,从而让布置教室变为一种负担,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也归零了。
3.室外环境的创设没有明显的活动区,游戏区存在安全隐患
室外缺少应该为幼儿准备的区角,如,玩沙区、玩水区、饲养角等,只是简简单单地种了些花草树木,这些花草树木也都是根据学校的需要,由老师种的,并没有幼儿的参与。同时,游戏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大部分没有为孩子在大型玩具下面铺上塑胶地板、橡胶地垫之类有保护性的东西。
三、西北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建议
1.室内环境创设应该结合农村特色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应该结合农村特色来创设。如,可以用玉米秆、玉米叶、麦秆等来源于生活的材料做秋天的主题墙,可以切半块洋芋插上牙签当刺猬,用毛线做粘贴画等。
2.室外环境的创设应以对幼儿无意识教育影响为主
室外可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创设种植区、动物饲养角等,让幼儿自己参与、美化环境的同时认识动植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在对小动物的喂养过程中,贯穿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这种在幼儿自己动手过程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对幼儿的教育作用胜过任何苍白的语言。
3.环境创设应该以幼儿为主
不管是室外还是室内环境的创设,都应该强调幼儿的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能学会很多语言没办法教会的东西,比如,孩子之间的合作、分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4.环境创设应该有主题、有弹性,坚持全面性、一贯性原则
每一次环境的创设都要有它的主题,比如,以季节变换为主题,或者以植物分类为主题,或者以天气变换为主题等,一成不变的环境只会限制和阻碍儿童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还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让园内环境和园外环境一致。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孩子观察事物的切入点和着重点。比如说,现在孩子对“奥特曼”“喜洋洋”这一动漫形象的兴趣浓厚,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这类形象搬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奥特曼”“喜洋洋”作为问题提出,以牵动孩子解决问题的心理,也可以“字宝宝卡片”“奖励贴纸”代替他们的形象,让这些静止的具体环境活在课堂上,走进孩子兴趣范围。
5.幼儿园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对环境创设的要求
俗话说,制度引领行为。所以,我们所有的活动如果有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引领的话,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借此建议,幼儿园应该出台相关的条款,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求等加进去,以规范幼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和行动。
6.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关键
作为农村幼儿园老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幼教事业服务。首先,依照有关法规,通过学习,改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幼教工作者要结合当地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摆正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位置,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氛围,保教并重,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再次,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幼儿观,关心、爱护幼儿,把幼儿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07).
[2]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2(04).
[3]袁爱玲.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标准.学前教育研究,1994(06).
西北农村小学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十堰、老河口、襄阳、随州、郧县、神农架等,这些都是鄂西北的主要地区,按随机原则对在村内务农、经济收入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农业和家庭副业的农民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各种文献期刊、报纸、光盘、互联网等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研究论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1.2.2 实地调查法
利用寒暑假及其它传统节假日,走访农村,融入其中,了解鄂西北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现状,从而获取相关资料。
1.2.3 访谈法
针对鄂西北农村群众体育情况走访各地体育局群体处领导,乡镇体育工作人员,行政村体育工作人员。在人们参与锻炼的时间,与参加锻炼的人群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鄂西北农民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体育活动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以及锻炼的效果和遇到的问题等。
2 鄂西北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2.1 鄂西北农村地区经济情况
我国政府从20世纪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贫”等惠农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城乡贫富分化依然严重,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日益突出,都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是基础,物质是保证。目前鄂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也面临着这种情况,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基础不是很理想。例如十堰、郧县、南漳、保康、谷城等一些偏远山村,交通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体育活动了。其它一些地区,经济情况虽然不错,但现在的家庭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面临着抚育孩子和养老等现实问题,经济状况也并不宽裕。农村经济收入的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势头。
2.2 体育人口比例差异性突出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体育人口,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国家人口的素质,对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82%,在鄂西北地区农村人口却占总人口的74%,这样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所占比例就更低。
2.3 体育场、馆设施现状较为落后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中国现有不同种类体育场、馆大约70万个,其中城市地区占整个国家体育场、馆总数的79.8%,农村地区却只占有整个国家体育场、馆总数的20.2%。可以看出乡镇、村落地区的体育场、馆数量不足,条件较差,设施质量不高,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没有专门用来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体育活动器材也严重匮乏。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都是泥土的,煤渣场地都很少,体育器材也十分简易。由于农村体育受到锻炼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影响,致使农村体育开展活动的形式受到极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影响。
2.4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季节性、随意性特点
由于鄂西北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少地区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仍非常匮乏,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既缺乏组织,形式有限,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此外,广大农村农民的体育观念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把劳动和体育等同,认为劳动能代替体育的观念占据大部分农民的思想。
农村群众的组织性相对较弱,且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易受生产活动、体育意识及观念、场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农村体育的随意性较强。农村体育由于受生产活动的影响较大,因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在农忙的季节里体育活动较少,只有在农闲季节或一些具有纪念性的节假日,体育活动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传统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得以开展和延续。
2.5 体育意识淡薄、体育健身参与性不高
体育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体育意识缺乏,农民的文化程度大多数都属于初中水平,平时闲暇时间也不多,对于体育的关注与了解则所剩无几,经济文化落后,限制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二是乡镇领导对发展农民体育的认识不足,指导不够,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农民群众受到落后观念“劳动就能代替体育”的影响相当普遍,他们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
鄂西北地区绝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于农业,因此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农忙。调查发现,由于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对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识及对体育认识的浅显,大多数闲暇时间都用于打麻将消遣,其中男性高于女性,成年人多于老年人;其次,鄂西北农村地区举办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
2.6 体育指导员少、经费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资料,结果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部分接受调查的乡镇中84.3%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或体育俱乐部,89%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体育活动的占91.3%。鄂西北部分新农村地区设有体育指导站,建有专门的健身设施,供农民群众闲暇时间自由使用。其它地区场地设施不健全,甚至是没有,也没有专门的体育社区指导员,供农民群众健身与咨询,从而导致了鄂西北农民群众整体体育现状的消极现象。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鄂西北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几乎没有标准的、正规的体育馆、场、池。有的乡村即使有运动场、篮球场,其设施也比较简陋和残缺不全,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村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农村体育经费的缺乏和缺少保障是鄂西北农村群众体育活动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
3 对策分析
3.1 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
针对目前鄂西北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体育意识淡薄、消费水平低的现状,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把群众体育的建设成果纳入到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对不合格着实行否决制。同时发挥城区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带动和推进作用,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帮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3.2 进一步深入农村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收入,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由于经费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鄂西北农村地区群众体育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把经济水平提高。发展经济首先应以体制改革为主,农村应在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下,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新发展。逐渐增加体育人口、增加体育骨干数量,进而更好的发展农村体育。
3.3 切实抓好农村体育宣传工作, 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
目前,鄂西北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健身目的认识层次还比较低,体育工作者们有必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乡镇画廊、宣传板报等媒体及其他宣传途径,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知识等体育文化信息,报道大家身边发生的体育新闻,以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指导员下到农村地区,宣传、推广、指导和组织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活动。
3.4 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西北农村小学】推荐阅读:
西北地区农村小学08-07
鲁西北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2-13
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东南西北”》教案05-3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东南西北》的个人教学反思05-17
西北公路06-02
西北园林06-04
西北市场09-28
西北回族11-15
西北干旱12-17
西北风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