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关系

2024-09-20

西北民族关系(共5篇)

西北民族关系 篇1

相较于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来看, “花儿”无论是其艺术形式方面还是其审美特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作为一种多民族音乐形式相融合的艺术类型, 充分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特征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因此,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音乐形式中独特的审美意蕴, 本就将从其旋律及艺术形式的特征出发对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一、“花儿”旋律特征的审美意蕴

(一) 旋律特征中完整性的审美意蕴

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的旋律表现都必须强调其完整性, 因为这种完整性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因此, 从“花儿”的旋律特征来看, 完整性也是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之一。“花儿”中所谓的完整性具体表现在其旋律的完整、统一以及其与音乐更方面的相互协调和结构的规范严谨。就整体来看, “花儿”的旋律特征相对较小但其完整性却显得较为突出, 各环节直接的衔接也显得非常紧密, 从其内涵来看其往往具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性特征。

(二) 旋律特征中音乐性的审美意蕴

音乐性是所有音乐形式都必须具有的特征之一, 因此, 作为西北民族典型音乐形式的“花儿”也有着其所独有的音乐性, 而音乐性的产生于旋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往往需要依靠旋律的波动予以呈现。当然, 要凸显音乐旋律特征中的音乐性审美意蕴并不完全需要依靠旋律中强烈的对比性, 平和平稳的旋律同样能对其音乐性进行充分的展现。比如“花儿”中“咿呀咿呀”和“尕阿姐令”这两首, 一首利用高唱低回的展现了爱情的跌宕;一首又凸显了平稳安定的情绪。

(三) 旋律特征中主题性的审美意蕴

利用旋律中的主题也能有效的对音乐的审美意蕴进行体现, 且这一主题在音乐中往往没有特定的形式, 尤其是在“花儿”中其往往会以原本的形态又或者是转变之后的形态呈现。在“花儿”中主题也是能给予听众最为直接的音乐形象, 这主要是因为主题往往与听众的思维之间有着密切额关联, 因此, 对主题进行充分的利用也能利用其在听众思维方面的影响力来帮助听众明确音乐的旋律, 并使在脑海中产生形象的画面感。

(四) 旋律特征中技巧性的审美意蕴

不同形式音乐的演唱往往都需要其独特的技巧, 演唱者的技巧越高超其对音乐形式的表现能力也就更加的强。在“花儿”中, 对同一音乐的演唱, 演唱者所使用的技巧不同其所表现出了音乐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 技巧性也使“花儿”旋律特征中审美意蕴的一种呈现方式, 不仅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特殊性, 也能有效体现演唱者独有的演唱技艺。

二、“花儿”艺术形式的审美意蕴

(一) “花儿”艺术形式中朴野美的审美意蕴

西北民族“花儿”多用于情爱内容的表现, 因此, 其演唱大多在环境非常开阔的山野之中, 并充分传达着歌曲演唱者自身真挚的感情。也因此, “花儿”被禁止在村庄尤其是亲属间演唱, 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朴野性, 且也有只有环境开阔的山野中之中, 才能使演唱的形式更加坦率并衬托出演唱者对爱情勇敢与真挚的追求。在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中, 人们既可以感受到西北民族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对封建思想的抵抗, 也可以充分体会他们对封建礼教反抗的心声, 更能体会其对心爱之人所立下的真挚誓言。而在环境开阔的山野中对这一音乐的演唱也充分展现了西北民族人民对待感情大胆和质朴的性格特征, 以及以及面对艰苦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坚强和对爱情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二) “花儿”艺术形式中的苍凉美的审美意蕴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西北民族人们的生活往往显得非常艰辛。“花儿”在这一背景下的传唱也往往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有着不自然的流露, 且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 尽管生活艰苦但西北民族的人民仍以其自身所具备的顽强性在创造着其民族的独有文化, 且也在不断的磨砺中形成了坚韧、淳朴的性格特征, 而这些也都充分呈现在了“花儿”中。就“花儿”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来看, 受地区环境、人们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苍凉特征在其中。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西北民族自古以来便受到各种形式的压迫, 从环境特征来看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相对恶劣, 这也使西北民族人们本身的性格就较为特殊, 而在这一环境中得以发展的“花儿”更是体现了其艺术形式中独特的苍凉没的审美意蕴。

三、结语

“花儿”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对此, 我国的艺术工作者除了要对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之外, 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或者是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对民族艺术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丰富, 并促进该音乐形式艺术性的不断丰富, 以更好的促进该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荣.“花儿”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 2014, 02.

[2]马桂花, 严国林.河湟“花儿”的民族特征及其传承[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 03.

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 篇2

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是在西安音乐学院原音乐研究所、长安古乐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的新综合性研究机构,旨在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继承西北地区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中心现拥有图书资料及音响读物约1万册,研究场地约600平米。

在中心成立的揭牌仪式上,赵季平的发言极为简短却极其实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当代音乐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延伸和创新。中心揭牌只是一个开始!”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也在成立之前就设定了35项首批课题,将对西北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长安古乐与唐宋燕乐关系、西北各民族音乐律学、古代乐器仿制开发等进行深入研究。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浅析 篇3

一、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寿险市场也获得明显发展, 在市场主体、业务品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现状

(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保险业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是某国或某区的年保费总额与人口总数的比值, 反映保险业的普及程度和保险需求状况;保险深度是某国或某区的年保费总额与年GDP的比值, 反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相对发展水平。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业在经济带动下, 这两项指标总体都呈上升态势 (表1) 。

注:表中保费收入为西北民族四省区寿险保费收入之和, 依据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计算, 人口总数和GDP数据为西北民族四省区之和,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成

(2) 保险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内陆, 长期以来从事寿险业的主体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中国人寿、太平洋和平安等几家保险公司, 形成了一种相对集中的垄断态势。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 该区寿险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新华人寿、合众人寿、泰康人寿等几支保险大军纷纷落脚。截止2010年底, 共有寿险公司33家。

注:保险机构以省级分公司为计算基础, 根据各省份保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

(3) 业务品种日益丰富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上的业务品种逐渐打破传统的定期、终身与两全寿险等险种, 除了增加投资连结险、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品种, 还开设了一些当地特色险种, 如农牧民补充医疗保险、高原反应险。其中农牧民补充医疗保险是针对当地农牧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不能充分满足农牧民需求而推出的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有利于提高群众抗灾能力。[1]高原反应险则是专门针对到青海、西藏等地旅游的游客因急性高原缺氧造成的意外或疾病而推出的险种, 保险公司会承担意外伤害身故的死亡保险金和可能因高原反应造成的并发症的医疗保险金, 有利于推动该区高原旅游业的发展。[2]

(4) 中介市场获得发展

在寿险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基础上, 西北民族地区的寿险中介市场也日益壮大。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 该区合计共有保险专业代理机构52家, 经纪公司22家, 公估公司1家。

注:数据来源于各地保监局公布数据整理

2.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存在问题

注:数据来自中经数据库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发展较快的同时仍滞后于东部。例如该区发展最快的新疆, 至2010年底有保险公司11家, 保险密度为261.86元∕人, 保险深度为1.8%, 而东部地区的上海, 同期共有寿险公司42家, 保险密度与深度分别为2982.97元∕人与4.07%。[3]这充分反应了该区寿险市场发展仍然缓慢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竞争机制欠缺, 以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少数几家为核心, 市场份额集中, 同时, 这些公司的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省会或较发达城市, 从而使整个该区寿险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竞争不充分, 也使现有企业易忽略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 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 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慢, 尤其是农村居民更是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思想和民族风俗习惯, 而寿险营销中专业性太强、针对性不够, 以及人口素质较差, 风险、保险意识淡薄, 使当地居民参保率低, 也使整个寿险业行业地位较低,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二、西北民族地区人寿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1. 风险条件发生变化

西北民族地区地形复杂, 气候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 当地居民在长期面临自然灾害风险的同时, 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 逐步增加了一些新型的财产和人身风险。例如, 该区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夏季常会遭受暴雨或旱灾, 而青海等高原区冬季的冰雪灾害也十分严重, 这就使当地人们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防御, 对农业保险比较青睐。而近年来私家车购买量上升, 交通投入增加, 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等新风险的发生机率, 加之养老问题凸显,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安全。

2.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趋于上升趋势, 且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均为人寿保险市场未来拓宽市场奠定了基础。

3. 社会条件得到改善

在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获得大幅发展, 保障项目不断增加, 覆盖面不断扩大, 水平不断提高, 以青海为例, 截至2009年底,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的为71.34万人和126.24万人, 占总城镇人口的30.6%和54.1%;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334.29万人, 参合率达96.8%。[4]但相对于发达省市仍然较低, 这就需要加快商业寿险业的发展来满足剩余保障需求, 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寿险市场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发展的策略

1. 建立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提高寿险行业地位

受地理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品种类少、主体少, 需求较低、市场垄断较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种情况下, 亟需得到政府扶持。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减轻寿险公司在资金方面的负担, 调动投资积极性, 鼓励更多的公司来该区发展业务, 建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公司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政府名义担保、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保险专业人员来当地从业, 为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2. 增加市场主体, 提高竞争意识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主体较少的事实导致竞争意识淡薄。因此, 增加主体数量对促进该区寿险市场的发展极其重要。一方面, 寿险公司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今后发展趋势, 通过加大新险种的研发、投入, 加大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及适时设置分公司等, 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国家可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到西北民族地区设立区域性寿险公司, 开办人身保险业务, 以此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3. 提高居民参保意识, 完善寿险营销模式

西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 一方面要利用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组织一些易于接受的表演形式, 编写一些易于阅读、理解的人寿保险刊物, 加大寿险业务的宣传, 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另一方面, 推销产品时要注重民族宗教中具有影响力人物的作用, 如藏区的喇嘛、达赖, 回区的阿訇等, 并开发一些适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营销方式, 包括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

总之,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风险条件的变化等,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相信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关注下, 在各项有效政策的推动下, 该区寿险市场一定会在今后获得快速发展。

摘要:拓展民族地区的寿险市场, 是促进我国保险业稳步快速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是协调全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基石。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 为寿险市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潜力, 也促进了寿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北民族关系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西北;起源;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07-03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农牧生产、生活、娱乐、军事对峙与抗争中发明和创造了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健身、娱乐及提高军事技术、保家卫国、发展农牧生产的体育项目。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培养各民族的优良品质、强健体魄、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新的困境,一些项目需要新的改进。由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产生与历史变迁及将来如何生存与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分析。有助于了解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兴衰的历史缘由及规律,进而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实现现代化改进、提升成新时代体育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将来的历史意义。

1西北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

1.1从农牧生产与军事征战中起源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体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最初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在农牧生产劳动中及民族斗争中逐渐产生。

西北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黄土高原或雪域草原,生活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和繁衍,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维持生存,还要战胜周边的敌对民族,因此,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过硬的搏斗技能,才能战胜自然和周边的敌对民族。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去健身和娱乐。如:西北蒙古族,最初由狩猎发展成为一个“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历来以马为交通工具,且以擅长骑马而著称。他们的赛马、摔跤、射箭、赛骆驼、布鲁、马球、蒙古马术、挥杆套马、绳索套马、蒙古象棋、鹿棋、贵由赤、赛驴[1],就是在放牧、狩猎、迁移、军事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例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向西打到多瑙河流域[2],马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称蒙古民族为马背民族。

生活在西北的回族,历史上为了求生存、图温饱、抗凌辱、与其他民族一起抗击外来侵略者。他们历来十分重视武术练习,养成了尚武、团结的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把中华武术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立的武术流派——昆仑派。在当时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为中华武术四大流派。其中比较有独特风格的有(回回四十八肘、弹腿、八板拳等) [3]。

唐中期以来在今天的豫、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活跃的羌族。他们也与蒙古族有相同之处,在与北宋战争中也是擅长骑马、射箭,也善于习武,把勇武看成是“圣行”,借以用来征战,防身自卫。另外叼羊、训鹰是草原上开展比较广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狩猎的需要。还有掼牛、打木球(它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等活动演变而来的)、堆人山、皮条、杠字等项目。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的赛马、飞马拾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摔跤、射箭、马上角力、叼羊。这些为了生存和放牧劳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渐渐地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经过一些规范逐渐形成了比赛规则,就成为人们劳动之余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

1.2节日及休闲娱乐需要在各种喜庆节日中少数民族地区多数用体育运动来烘托节日气氛、增加节日愉快感,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马奶节、洗儿节和祭成陵的节日里举行摔跤、射箭、赛马、赛骆驼、布鲁、马球、挥杆套马、绳索套马、象棋、鹿棋(宝根吉日格)、贵由赤、赛驴……。近些年又增加了一些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等项目在大会上举行。回族在每年的开斋节、莲花山转山会的喜庆节日中要进行掼牛、打木球、武术、堆人山、排打功、摔跤、皮条、扛子、石担、要中幡、爬山城、赶木球、滚灯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中木球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项目。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族的摔跤、马上摔跤、马上拔河、马上拾银、二人秋、赛马、打皇宫、叼羊等民族体育活动,多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举行。

2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受现代社会的影响

2.1现代奥运的影响现代奥运从诞生之日起就将自己定位为世界性文化。百余年来,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推动下,已经与多种国际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奥林匹克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它力求使体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因素”而努力着,并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指导方针。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在坚持友谊、团结、和平、公正的精神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后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4]。目前,奥运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己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的13个国家发展到2004年第28届奥运会的201个国家[5]。这一功劳,应该归功于: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与一代代工作的继承人从一开始都具有一种宏伟的计划,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奥运会定为世界性的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又具有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社会实践奋斗精神。世界是强者的世界,越是科技、经济、军事先进的国家越能主导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先行一步,19世纪以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国家主宰着世界,开始的奥运成员国正是由西方国家组成。不可否认,由于奥运的传播,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网络极大的普及,使奥运体育项目更是加速普及,国人无人不晓。而且热情的接受并积极的参与。2008年申奥成功举国欢欣鼓舞,而同时传统民族体育也更加快速的走向两极分化状态。

2.2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一些社科学者认为,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化进程包括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以工业经济为特征,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每一次现代化又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参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的科学家宣布,中国已经进入第一次现代发展期[6]。这就是说,中国正在由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发生发展于农业文明的尚未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完全剥离出来而形成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变化,从农业经济基础上创造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要求,逐渐的失去赖以生存的历史条件,因此不可避免地从人们生活中淡化,甚至消失。如:赛马、射箭、摔跤曾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随着蒙古族人民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善,劳动之余又有其它的娱乐方式项目,在和平环境下又不受战争的威胁,交通多以机动车辆代替,所以使得参加这些项目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2.3现代社会全球化的经济、文化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它作为一个人类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且形成互相依存、融合的态势的团结,它包含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世界由物质所组成,人类改造了世界也就改造了自己。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的能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使人具有能动地反映世界,又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条件,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多元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随之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从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在诸多领域的快速渗透。中华民族的意识领域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一转变逐渐产生了农业与现代工业文明意识的融合,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成为西方化的意识形态。从而以农业为文化背景的传统体育意识也逐渐转化为以工业文化文明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逐渐淡化,部分更是被遗忘了。与此同时,接受并同化了西方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并且也逐渐转变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主导。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一百多年,正是以它所具备的文化特性及文化意识,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因素”而努力着,并且成了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坚持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上,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也正是这种意识能动的改造了世界。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体育文化看齐,从此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出现了发展危机,由此原因,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也意识到对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加以保护,也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

3西北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

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体育逐渐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和教育领域中的影响急剧减弱。有些项目甚至是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土壤,从人类生活中消失了。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产物,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成果,它还包含和折射着各民族不同的社会时期的文化、政治、艺术、宗教、民族审美心理等。它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所在。如何近一步的推广与发展也是宏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所以继承与发展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3.1国家强盛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在世界文化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传播、经济扩张似乎是顺应自然,无可非议。世界各民族都设法将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统一世界,这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心理愿望,但这并非能够实现,谁强盛谁就主宰世界,从人们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总是先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而西方首先有着先进发达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先进的装备。从而把他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影响世界,而落后的国家只能依附于、顺从于、跟随于强国,不顺从就要受到制约,发展就要受到限制。早年英国发达的航海业首先把自己的语言文化推向世界,既方便了自己,又节省了学习别国语言的时间和教育经费,又能使世界语言统一到与英语为中心的语言环境中去,一箭双雕,一举多得。1900年把现代的足球也推向奥运,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体育竞赛项目。

3.2进化自己,适应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的特点是追求“健与寿”的民族内向性格,强调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与自然界的和谐及身心合一,深受儒道、佛家互相渗透发展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要求个人协调统一,达到阴阳平衡,希望通过身体锻炼实现人格的塑造。所以处处表现出“礼让”和“仁爱”的人格。并重视精神的修炼与娱乐性、观赏性[6]。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运动侧重奋发、竞争、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观念,之所以能流传普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也在于它一百多年来通过改造、整合逐渐适应世界各国的需求,从开始就定为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是面向世界的,随后又制定出国际竞赛标准、法制等多项规则,并且提出宗旨和纲领性的口号,如: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力因素”而努力,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7]。重在参与,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等等进步理念为指导思想,由此受到世界的普遍欢迎与接受。

发展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意味着无目的的发展,对一些群众喜欢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项目应该大力发展,弘扬光大,对一些不相适应时代的传统体育项目,就该遗弃。同样,对待西北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不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再去创造自然环境条件去刻意恢复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只能是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条件来寻求民族传统的发展之路。

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全国各省每四年举办一次民族运动会就足以说明国家对少数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是侧重休闲、娱乐、观赏、趣味性和礼让、仁爱。在竞技方面,技术、战术和裁判法及比赛规则方面有些项目还存在着不足,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体育着重体现出以奋斗、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及其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而这些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欠缺之处。因此要改进自己适应现代体育的要求,在保持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战术、规则与裁判法上进一步摒弃不规范的东西,强化科学性和竞技性,量化裁判指标,提高可操作性,使之逐步趋于完善,使之更合理更接近现代体育的要求,在组织管理方面吸取现代体育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向现代体育实践培养人的激烈拼搏竞争精神意识靠拢。逐渐改变自身不适应的部分,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尽快的与现代体育接轨,与奥运精神、全民健身、体育科学等理念结合,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3.3扩大发展、服务世界发展本民族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使之服务、贡献于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国家体委、体育室、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集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676条,其中武术项目是各民族的共同项目,在全国普及面最广。早在“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体育进入中国,引起了土洋体育之争之后,大致从1927年开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则在自我觉悟之后就开始力争走上借助奥林匹克文化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和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国术馆系统。1936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代表队随同前往表演,经新加坡时,在新加坡进行了表演,7月23日到柏林休息,两天后在汉堡表演,8月11日在柏林进行了表演后又去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行表演,当时观众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实现了柏林奥运会上首次亮相,它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声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当时奥运会上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武术协会仍然大力向世人推广武术,力争尽早的使武术走向世界。比如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增加国际武术竞赛,派遣武术队出访表演,以此促使国际武术组织成立,提出了入奥、设法申请入奥等等一系列的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扩大宣传中国武术的影响[8]。

4结束语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其它民族体育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健康发展的源泉,是富国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先进的文化也是在与世界文化融合、碰撞、磨合中锻炼出来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与民族工业一样,加以封闭或保护只能使其衰退,充其量只能在国内一定时期内发挥一些作用,它必须到世界大环境中去融合、碰撞,去竞争、拼搏,从而闯出一条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式。相信,西北民族体育文化在经过与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会逐步的走向成熟,走向光明,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并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体育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 中国历史、中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张延庆,王玉斌,王晓芳.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J].山西体育科技,2006,26(2):1.

[4]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 沙滟.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6] 周纬良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3-124.

西北民族关系 篇5

关键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33-03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所包含的区域范围,实为我国最大的一个区域发展概念。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但其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行政区划概念,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主要落实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工作中。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中,西部地区内部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省区经济联合区,如成渝、关中一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构建川陕渝经济协作区即“西三角经济圈”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关于区域联合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说明,在西部大开发的广阔范围内,完全可以考虑促进经济发展的某些要素,如地理、产业结构、产业链、文化因素等组成不同的发展区域,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形成区域间的资源优化、差异互补,从而达到政府产业政策效果实施的最大化。

在西部大开发范围内再次进行不同的区域联合、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十分契合。2010年7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温家宝总理在提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时,其中第五项就是以重要经济区为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提到的新的经济增长极、重要经济区就是对现有经济联合体的一种肯定和对探索建立新的经济联合体的期待。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提到要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笔者认为从西北四省区即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政策条件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来看,完全可以构建大经济区发展理念。

二、构建“甘青宁新经济区”的必要性

(一)是西部四省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综合效益的需要

甘青宁新经济区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共性,就工业而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前4位的分别如下图:

可以看得出,西北四省区工业产品产量居前列的主要是原煤、水泥、发电量、钢、化学肥料,这些恰恰都是资源性产业,对国家和西北四省区而言,完全可以在产业布局、开发进度、技术投入和物流运输方面发挥整体优势。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因此要使这一政策发挥出惠泽西部人民的经济优势,就需要西北四省区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而组建经济区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就西北四省区工业发展的薄弱点来看,也具有共同性,特别是在汽车、移动电话、微型计算机制造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组建四省区产业集团的方式实现资源、效益、市场一体化,从而摆脱单纯以省域经济作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

(二)是甘青宁新四省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1.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上表反映出,四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分别是0.57、0.64、0.77、0.74。2009年,甘肃、宁夏、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分别是0.58、0.79、0.78。其中,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增幅最慢,而新疆、宁夏自2007年以后增幅较大。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上表可以看出,四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分别是0.70、0.74、0.82、0.72。2009年,甘肃、宁夏、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分别是0.69、0.82、0.71。

3.甘青宁新四省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比情况

由此可见,自2002年以来,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尚未有明显改善。新疆情况较好,自2005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比在逐年缩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上述3项指标的考察,可以发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水平,都属于我国收入较低地区。因此,组建经济区在国家层面上可以将四省区民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统一解决,特别是在资源税改革、就业政策出台、扶贫开发和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没方面,都应建立区域系统发展的理念,缩小四省区之间、四省区与东中部的收入差距。

(三)是四省区地理、文化和民族因素紧密联系的需要

首先,组建甘青宁新少数民族经济区,考虑到了四省区的地理因素。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都是传统中人们所指的西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彼此紧密相连,它们深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地缘政治学所谓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联系的枢纽地区和交通要冲,同时也是联系欧亚各国内陆客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国际走廊。历史上,四省区交流频繁,互相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上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因此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上一篇:行业市场前景下一篇:安全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