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

2024-11-15

西北回族(精选4篇)

西北回族 篇1

一、引言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生命体验。不同的族群对死亡的态度不尽相同, 因而发展出各自不同的丧葬仪式, 这些丧葬仪式在不同文化中体现出其特有的意义。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1], 但若能对其他文化的生命观念有一定的了解, 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和不同文化的人群交流时, 对他们的行事作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彭兆荣[2]对仪式的研究就认为:“社会的认同价值与族群联系在一起, 因此, 许多仪式具有族群的专属性”, 而“这些仪式也只有在所属的族群中才会产生特定的意义”。八坊回族社区是临夏[3], 在整个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伊斯兰教作为当地回族精神和世俗世界的支撑着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而当地的丧葬仪式总体上也是在伊斯兰教的约束和指导之下。同时, 在中国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 八坊回族社区的生活同样离不开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地的一些丧葬习俗中, 便可窥见这种文化间的渗透。本文按时间顺序对八坊回族社区丧葬仪式进行人类学调查和描述, 以此分析当地丧葬仪式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二、丧葬仪式的特点

1、临终

八坊回族社区的丧葬仪式总体上分为临终、葬礼前的准备、殡礼、葬后的仪式等。当地回族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和不愉快, 或被他人所欠, 或有愧于他人, 而这之间的不公平则会影响人们后世最终归宿的情形, 因而在临终之时会互相要“口唤” (求得他人的原谅) , 求得谅解, 互相祝福。病人还为其身后财产树立遗嘱。此外, 家属视病情帮助病人洗大净、修剪指甲毛发等, 并请阿訇或清廉之人在病人身边诵读《古兰经》。待弥留之际, 在其耳边大声提念“清真言”。病人生命结束后, 亲属将其四肢抚顺, 头北脚南面西置于“寝床”。等到家属商议好主丧人, 便会邀请各个清真寺和亲朋好友参加葬礼, 同时准备“抓水” (回族文化中给亡人沐浴) 。

2、葬礼前的准备

抓水的场所不准其他人出入, 必须选择和亡人同性, 且宗教修持较好的人, 一般为三人。一人负责洗浴, 一人浇水, 还有一人帮忙抬扶。除此之外, 还有专门负责烧水传递的人。洗浴完毕, 替亡人穿上“卡凡”布, “卡凡布”是穆斯林的裹尸布, 为十米左右的白布。在“卡凡布”的里外还要撒上各种香料防止蛀虫侵蚀尸体, 一般为麝香和冰片。最后, 众亲友最后一次为亡人做“杜瓦” (祈祷和祝福) , 与亡人见最后一面即为告别。“奔土如奔金”, 亡人便被抬往清真寺举行殡礼, 抬送亡人的男性穿过街巷步行前往清真寺, 路人相让, 并为逝者祈祷。这样的送别, 往往让人有所思考, 受到警醒。

3、殡礼及葬后的仪式

在清真寺举行的殡礼仪式分为转“费迪业” (一种仪式, 旨在通过赎金求得赎罪) 和站“哲纳孜” (殡礼) 两部分, 八坊社会回族把站“哲纳孜”视为每个人对逝者应尽的义务, 因而人们在得到某人去世的消息后, 会自发前往清真寺参加殡礼。殡礼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舍散和众人的“好杜瓦”替亡人赎罪。结束殡礼, 亡人被安葬于穆斯林公墓, 逝者头北脚南面西, 置于坟墓坑底西侧的“佪洞”。在下葬后, 大家再次为亡人作“杜瓦”, 祈求逝者的安宁。亲属视经济条件舍散钱财给前来参加的葬礼的众人。丧事结束, 家人或者请来的阿訇会在特定时间“游坟”, 诵读《古兰经》, 祈求饶恕、赐福亡人。在调查中, 作者也了解到当地人部分人的丧葬仪式中, 也有一些如戴孝等的细节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这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教为核心, 但亦非绝对排斥中国的儒家文化。也正是这种和谐的文化理念, 成为中国回族持久生命力的所在。

三、结语

回族的葬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实行速葬、土葬、简葬[4], 对生者和逝者而言, 是极为重视的精神层面的洗礼, 而物质层面因回族“厚养薄葬”的传统又反对丧葬过程中的铺张, 贯穿其中的各种宗教仪式在世代传承, 历经历史的考验, 并未产生大的变化。不同的教派之间, 虽有细节上的差异, 但丧葬仪式的主体和宗旨则是相一致的。神圣的丧葬仪式不仅安慰逝者, 也对生者具有警示教化的意义, “生不带来, 死不带走”, 每个回族人最终能带走的只有伊斯兰教规定的几尺白色裹尸布, 因而认为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每个人应当努力追求的财富, 这也体现了伊斯兰教语境下的人人平等。“游坟”仪式的内涵更是在于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进而提高自身修养, 无愧于俯仰之间。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 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 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 这些文化是与其民族社会的大背景相和谐的, 在今天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民族交往中, 我们在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尊重极其必要。

摘要: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 而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不同族群面对死亡时态度以及丧葬习俗的差异。对不同群体丧葬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文化的丧葬制度, 更重要的是, 理解他们这种制度背后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八坊回族社区的丧葬仪式的研究, 生动描述了丧葬习俗特点和仪式的一般过程, 并在社会功能论框架下, 分析了当地丧葬仪式的特点和对家属和群体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作用。

关键词:西北,八坊回族社区,丧葬仪式,习俗

参考文献

[1]论语卷六.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6:108-109.

[3]马志博.临夏市经济发展与回族社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杨威.回族丧葬程序及其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6, (3) :88-90.

西北回族 篇2

1. 回族舞蹈中“屈伸步”历史源流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回族这一外来民族, 其先民——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主要是在唐、宋、元三个时期通过两种途径来到华夏。一是经由水路或陆路丝绸之路因经商、传教而来, 二是因战争迁徙而来。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回族乐舞也渐渐发展起来了。公元前138年张赛出使西域, 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帝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加深, 在六白余年的漫长时间内, 东西方在物质文化方面进行着频繁的交流, 西域的一些乐舞传入中国, 成为回族乐舞的母体或前身。据《册俯元龟》记载, 唐天宝九年四月, 波斯曾献《大毛绣舞》、《延长毛绣舞》、《延舞》。以后又献《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观拓枝舞二首》中有“体轻似无骨, 观着皆耸神, 曲尽回身处, 层波犹注人。”的诗句, 描绘了西域乐舞高难度的技巧变化和婀娜柔美的舞姿。” (1) “《胡旋舞》的舞容动态在《全唐诗》中有描述:“帐前跪作本音语”, 随之“手中抛下蒲萄盏”, “蹲舞尊前急如鸟”。这里的“蹲舞”意指蹲身、双腿交替作屈伸跳跃而舞。” (2) 根据这一史料记载, 表明回族舞蹈中“屈伸步”的历史源流与《胡旋舞》中的“蹲舞”有着内在的联系。

2. 回族舞蹈中“屈伸步”文化源流

回回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的规定性, 回族舞蹈以它独特的民族方式发展着。宗教生活是回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源于生活”, 这种打上伊斯兰色彩的生活, 当然会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 使回族舞蹈语言在创作与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回族舞蹈中“屈伸步”分为全脚的屈伸步、跟脚屈伸步和踮脚屈伸步。全脚的屈伸步和其它舞蹈中多用的全脚踩地舞动特征是相同的, 它来源于我们生活中走路的习惯;跟脚屈伸步是从翻地和犁地等农业劳动的实践—中得来的, 是用脚后跟踏锹铲时吸腿和踏直的一屈一伸中演变来的;踮脚屈伸步多用于表现女子的细腻和柔美, 它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 如回族女子在向客人或长辈端茶送水时, 往往踮着脚尖走路, 以防止水溢出;还有人们在下山时踮脚踩地, 可以起到缓冲身体作用。总之, 每一种步伐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写照。回族舞蹈腿部的屈伸很重要, 它除了是回族舞蹈中最基本的特征外, 更是带动身体其它部位舞动的律动支点。

二、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屈伸步”的形态特征

不同的文化习俗使相同的动作具有不同的内涵, 同时, 表达相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习俗中也往往使用不同的体态符号“ (3) 屈伸步”在其它民族的舞蹈中也都有使用, 如, 藏族的“屈伸步”动作形态特征是柔韧、屈伸、颤膝。而在回族舞蹈中, “屈伸步”的动作形态特征则是动作起伏稳重, 柔中有韧, 屈伸起伏较大。在欢快洒脱的快板中, 舞步节奏明快、屈伸刚脆有力、动作干净利落、潇洒大方。

1.“曲伸步”的步伐特征

所谓“屈伸步”是指脚下的步伐在一腿屈时, 另一腿伸直的过程。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屈伸步”时, 身体放松, 重心偏低在脚上, 左脚二方位上一步, 成“踏步”之后, 双膝关节屈伸一次。右脚八方位上一步, 成“踏步”之后, 双膝关节屈伸一次。回族舞蹈膝部的屈伸起伏是不容易掌握的, 它是介于紧张和松弛之间的, 而且是在全脚、踮脚和跟脚等不同的步伐基础上完成的。

2.“屈伸步”的上肢动作特征

“屈伸步”的上肢动作, 主要以手臂动作为主。手臂动作中吸收了中国古典舞蹈和生活中的自然形象以及动物的肢体动向与动律, 形成表现了极强的各类手臂动作。如“花儿式”、“摆手”、“扶手”、“上下翻掌”、“平衡翻掌”、“背手”、“挽手”、“推、拉手”、“盖手”、“划臂”、“单、双分手”、“搬手”、等等。” (4)

3.“屈伸步”的腰部动作特征

“屈伸步”的腰部动作, 具有同等节奏中动作相同而各部位节奏不同的特点。有的动作从脚下的屈伸向上传到胯的横摆、肩与胸部的后半拍横摆至手臂最后到位;另外还有上转肩、中转胸、侧胸;摆腰加晃腰;下扭胯、转胯、摆胯等等。这种腰部各部位的扭、转、摆、构与脚下“屈伸步”的步伐相结合够成了回族舞蹈腰部位的风格。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 我们的运动人体沉积了历史文化的生态烙印;许多看来“天生如此”的人体运动体态, 其实是不同文化生态所促成的人体运动的“动力定型”。” (5) “动力定型”的确是“文化”的产物, 是人的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和心灵反应的产物。所以, 笔者认为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屈伸步”的形成与这一地区的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地形差异、地理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是密不可分的。

三、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屈伸步”的文化成因

1. 历史文化的影响

回族这一外来民族, 其先民——中亚、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人、主要是在唐、宋、元三个时期通过两种途径来到华夏。一是经由水路或陆路丝绸之路因经商、传教而来, 二是因战争迁徙而来。正如白彝寿先生在论及回族族源时所说的那样:回族“不是由中国境内的民族部落融合、发展形成的民族。” (6) 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回族乐舞也发展起来了。早自张赛通西域时, 由于两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这一时期传入的一些西域乐舞也可称其为回族乐舞的母体或前身。如史料记载的《胡腾舞》, 以及唐代出土的文物, “在宁夏盐池县唐墓出土的石门扇上, 刻有二人舞, 姿态各异, 一人抬旁腿, 一人一腿后掖, 像一个旋转动作的两个连续姿态, 该画像被史学家定为《胡旋舞》。” (7) 目前, 回族的人口已经有几千万,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他们广阔的分布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辽、豫、翼、鲁、京、津还有西南的云南等地, 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各省区。在这里居住的回族是最纯正的回族, 他们在这里定居生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西北地区也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分布最普遍、居住最集中, 且民族风情最浓、特征最明显的地方。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又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分布最普遍、居住最集中, 且民族风情最浓、特征最明显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回族一样, 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形式。这种地域上的多元化和文化上的一体化, 使得回族舞蹈语言在保留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同时, 又深深地刻上了所处地域文化特别是当地的主体文化特征。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平原、高原和山地为主,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造就了西北地区人民身材高大, 性格厚重, 强悍, 豪爽。在舞蹈中, 平原地区的民间舞蹈呈现体态前倾的形式, 而山区一带分布的民间舞蹈的体态更多地呈现屈膝半蹲的状态。高原地区人的体态受重心的影响或限制, 舞蹈时重心必须教低而易于移动。正如贾作光先生在《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中所讲的, “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 地形复杂, 高抬腿的动作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舞蹈动作的产生, 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 (8) 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屈伸步”在形成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动作过程中重心较低, 呈体态前倾的形式。主要动律以腰部以上为显要部位, 舞蹈动作表现出清亮、明朗、大方的北方风格, 犹如北方各地的秧歌舞蹈。

3. 宗教信仰的影响

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 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伊斯兰教通过种种仪式和教规, 仅半个多世纪就把原来崇拜多神教的不同民族和部落的人, 统一在信奉“安拉”。” (9) 无论从回族的族源看, 还是从回族的形成乃至后来的发展看, 伊斯兰教无疑都是一种凝聚力, 起到了纽带作用。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传承下来的回族民俗, 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如伊斯兰教规定的念、礼、斋、课、朝的“五功”, 始终成为回族信仰民俗的核心。宗教生活是回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打上伊斯兰色彩的生活, 当然会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 使回族舞蹈语言在创作与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虽说舞蹈中没有高难度的技巧, 舞蹈语言非常简练、纯朴、清新、含蓄、婉约。

四、结语

总上所述, 西北地区回族舞蹈中的基本步伐“屈伸步”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与西北地区特定的生态环境、地域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及回族的宗教信仰是密切联系的。“按文化生态学的观点, 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 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基础上人的选择。既生态型决定文化形态 (经济类型—社会结构—价值体系) , 文化形态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风俗、习惯。” (10) 所以, 笔者认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民间舞蹈文化形成的风格与该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态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①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36页.

②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119页.

③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295页.

④刘无怠.简述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J]1995年第一期.

⑤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283页.

⑥汪平.西北回族宴席曲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9页转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 载《人民日报》1960年2月22日.

⑦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15页.

⑧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158页.

⑨安拉—指在伊斯兰教产生前是麦加居民所信奉垢诸神中创造神, 可能是主神。伊斯兰教崇奉安拉为宇宙中的唯一的神。它自生、永在、无形象、无所不在、全能全知、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主宰者, 欲创造一物时只要说声“有”该物就产生了, 伊斯兰教宣称, 安拉在不同的时期曾向每一个民族都派遣过使者, 我国穆斯林亦称之为“圣人”。他们负有传播宗教的使命, 地位高贵, 能力超凡, 还以显示种种奇迹。引自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M]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西北回族 篇3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张家川畜牧业生产按照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 立足资源优势, 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 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张家川民族经济的突破口来抓, 确立了“畜牧强县”的指导思想, 按照“东牛西羊、东繁西育、城郊禽蛋奶”的总体发展思路, 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型向规模基地型, 家庭副业型向主导产业化, 粗放管理型向科学管理型方向的转变。畜牧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取得了丰硕成果, 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2007年, 全县畜禽饲养量132.74万头 (只) , 其中牛11.05万头, 羊10.61万只, 猪5.06万头, 鸡102.7万只, 兔1.32万只。牛、羊饲养量占全天水市的三分之二以上;年出栏牛4.48万头, 羊5.2万只, 猪2.25万头, 鸡67.99万只, 兔0.76万只;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687t, 鲜蛋4786t, 鲜奶166.6t, 羊毛206.4t;牧业总产值达到14170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5.6%, 人均牧业纯收入45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的31.03%, 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目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已成为融养殖、皮毛集散、贩运、加工于一体的商品畜牧产业大县, 畜牧业亦成为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最有潜力、最有希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

2 存在的问题

张家川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方面, 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1) “龙头型”畜牧业还没有形成整体链条, 龙头企业与销售基地、基地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龙头企业只在市场上收购农产品和畜产品, 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承受市场风浪的能力较弱。

2)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往往受到资金的制约, 虽然总体上每年有扶持力度, 但涉及全县30万农民, 僧多粥少, 资金成为农民加大养殖规模, 提高效益的主要障碍。

3) 管理粗放, 饲养方式落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规模集约养殖早已起步并迅猛发展的背后, 还存在沿用传统、落后饲养方式的问题, 畜牧业“四低一长” (单产低、饲料报酬低、出栏率低、商品率低、饲养周期长) 的落后局面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善。大多数养殖户仍然受传统经济意识束缚, 加之文化素质低 , 商品意识淡薄, 给科技的普及推广带来了较大困难, 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缓慢。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养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加工增值薄弱 , 畜产品精深加工与形成产业化要求相距甚远, 精深加工产品少, 规模效益还没有形成。只能是小打小闹。龙头产品缺乏, 原材料卖出使畜产品高附加值体现不出来, 牧业加工增值长链条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4) 资源利用率低。全县虽然有3.70万hm2广阔的天然草地资源, 但由于长期忽视可利用天然草场的管护、改良和建设, 加之一些地方破坏性开发、乱垦乱挖草场、乱采野药, 遭成毒杂草丛生, 致使草场退化沙化, 产草量降低。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50%, 加之传统观念及经费制约, 放缓了大家畜和羊只的品种改良力度, 导致草食畜品种退化, 生产能力下降。

5) 市场牵动力不足, 流通不畅, 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牧产品目前还处于初级市场阶段, 主要靠农民拿到集市成交或个体营销户走县、乡、村等串户收购运销。 市场之间没有建立业务联系及信息沟通, 形不成规模较大的交易批发市场。因而市场牵动力不强, 流通渠道不畅, “卖难买难”现象时有发生。

3 对策与措施

1) 彻底转变观念, 破除满足现状和单纯追求产品数量的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 以科技为动力, 以加工服务企业为龙头, 以千家万户养殖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农牧联营体。以规模养殖大户和草食畜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 从现有基础整顿完善提高入手,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头数、不注重给农牧民带来实际效益的现象;要将产品质量升级的力足点放在增加经济效益上,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增农牧民收入;立足资源优势, 突出天然草原上的草食畜产业品牌, 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现代牧业之路。

2)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畜牧业科技推广仍要以良种、良科、良舍、良法、良医等“五良”技术的配套应用;推广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配合饲料饲喂, 以提高饲草利用率;大力防治牛羊寄生虫病, 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及人工种草技术;积极引进新品种, 坚持搞好品种改良, 引进新技术, 提高家畜品质和个体生育能力, 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搞好这一切需要县级畜牧部门通过加大畜牧科技培训, 提高广大群众畜牧科技素质, 并要稳定畜牧科技推广队伍, 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并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走进生产的主战场, 分村分户、分项目实施、承包、租赁、帮办、领办或采用技术入股的办法参与畜牧项目。同时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畜牧部门还要有重点扶持, 先建一批科技养殖示范专业乡或村, 要求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走高效生态之路。抓重点发展, 树立样板, 形成基地, 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 发挥示范效应, 以辐射周围地区, 带动全盘。同时要围绕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加工业, 带动饲草饲料业、毛纺、皮革、肉类加工业、乳制品、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市场, 拓宽流通渠道。

3) 要围绕养殖基地, 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市场, 逐步实现一个拳头产品拥有一个专业市场的目标。建成牲畜综合贸易和城郊畜产品初级市场, 大力发展以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服务的各种流通组织和外埠窗口, 不断拓宽专业化流通载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搞好养殖产品的流通组织扶持、鼓励个体贩运队伍积极闯市场, 开拓与占领外埠市场,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同时可指导龙头企业到市场、基地、农户搞订单畜产品, 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纽带联系。龙头企业是带动基地建设和千家万户生产, 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结合自治县实际, 对现有的加工、流通、服务企业要通过加大投入、招商引资等方式打破行业界限, 实行国有、集体、村办、个体、联户多轮驱动, 内外嫁接, 靠利益机制改造、提高和联合, 使之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 尽快成为龙头。

4) 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要加强宣传, 不断提高畜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消费, 促活畜产品市场, 加快畜产品的流通。依据《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动物防疫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坚决禁止乱开荒、挖野草药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建立动物防疫、检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执法监督, 严防疫病传播, 坚持淘汰不合格种畜。提高家畜良种化程度, 防止盲目扩大畜群数量, 尽量做到以草定畜, 减轻草场压力, 防止草场退化、沙化以利于草场资源的休养生息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在新的历史时期, 借西部大开发之机, 加快农牧产业化建设步伐, 把草场建设、退耕还草、发展农牧产业同水土保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农牧结合起来, 走高效生态农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2]张金孝, 王保林, 李金生, 等.张家川县农村小康建设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04 (4) .

[3]惠文辉.张家川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N].天生日报, 2008-1-14.

西北回族 篇4

关键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消防宣传,临夏

火, 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之一,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征服了一个极其强大的自然力, 获得了一种征服自然的能力。尤其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火的使用减少了群众的饥饿和疾病。 但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现代化教育的缺少及千百年来养成的用火陋习, 广大西北少数民族群众防火意识和抗御火灾能力薄弱, 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做好消防工作关系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稳定, 关系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做好消防宣传工作, 提高防火意识, 努力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西北地区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和内蒙古最西部, 自然区划上的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本区面积广大, 约占全国面积的30%, 人口约占全国的4%, 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 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长期以来, 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防工作存在起步晚、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地区差距大、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虽经消防官兵和新闻媒体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与 “十三五”规划建设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 要紧随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的发展趋势, 深入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化消防宣传培训工作, 提升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社会化消防安全水平, 夯实防火基石, 从根本上遏制和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以下将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做好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受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工作整体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工作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开展好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安全工作, 宣传是关键。只有提高少数民族消防安全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防自救能力, 才能真正降低少数民族地区火灾的发生率。只有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工作, 让消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是宣传, 不同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因此,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宣传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 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创新的手法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二、临夏地区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辖一市五县和两个民族自治县, 共139个乡 (镇、街道办事处) 。土地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 总人口190多万,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2.6人。 其中, 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6.4%。[1]

经过近些年来消防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不懈努力,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社会化消防宣传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和困难:

(一) 公安消防部门警力严重不足, 检查宣传难以到位

尤其对小商铺、小作坊等“九小场所”和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建筑工地等单位场所宣传培训较少, 消防官兵分身乏术。 同时, 虽然各县均成立了政府专职消防队, “千村万户消防安全扶持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山区面积大, 很多乡镇远离县城, 现有消防力量难以抵达。

(二) 宣传教育形式单调, 社会化消防宣传培训工作渗透性差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群众居住分散, 基层乡镇、自然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便, 致使当地群众接受消防知识渠道相当有限, 造成防灭火知识缺乏, 自防自救能力差。特别是对于回、东乡、撒拉、裕固等民族占全部人口85% 以上的东乡、广河等县, 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问题使得消防宣传培训工作鞭长莫及。

(三) 政府和企业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 群防群治的网络还未完全形成

近年来, 州县两级政府虽然逐步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能将城区消防工作抓在手上, 但对乡镇、村组一级消防安全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 消防安全责任制仍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制度不健全, 并未真正落实。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虽然都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 但在抓落实上大打折扣, 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到位、任务不到人, 没有责任落实机制, 甚至出现无人抓、 无人管的现象, 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消防安全宣传培训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四) 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抗御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近年来, 临夏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与之不相符的是, 虽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 但消防安全意识和知识都严重缺乏, 抗御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随着近年来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也逐渐增多, 也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火灾事故多发的因素。

(五) 公安消防部门与公安派出所沟通联系不够紧密, 派出所的消防安全宣传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发挥

临夏州基层派出所普遍存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 对社会化消防宣传和培训工作难以兼顾,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夏州消防宣传的普及程度。

三、推进临夏民族地区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社会化消防宣传培训工作发展前进步伐, 对于临夏民族地区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针对驻地特点, 结合部队实际, 找出适宜方法, 大力推进临夏民族地区社会化消防宣传培训工作。

(一) 坚持法治, 扎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当前, 在相关的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中, 对各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个人在进行和接受消防宣传教育的职责和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消防宣传工作, 应该进一步从法律高度强调其重要性, 真正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通过对火灾情况的宣传, 启发和引导各级政府、企业想尽办法把消防宣传和扑救初期火灾转变为一级组织行动。充分利用联防队、治安巡逻、司法所等部门联动作用, 以点带面、以面带片, 以最小的投入、最少的时间取得社会化消防安全宣传培训工作成果的最大化。

(二) 立足实际, 提高消防宣传的针对性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聚集地消防安全状况千差万别, 再加上民族地区的火灾具有区别于城市火灾的季节性强、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的火灾多等特点, 要搞好当地的防火宣传工作, 就必须突出重点, 提高消防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冬春季节少数民族地区火灾多发、频发的现实情况和火灾特点, 在火灾多发季节到来之前, 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向各乡镇发出通知, 提出具体要求, 逐层进行动员和部署, 采取公安消防机构合基层派出所抽查、各村组自查等形式, 搞好消防宣传工作。

(三) 放开思路, 开创社会化消防安全宣传新渠道

临夏是一个以穆斯林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临夏工作, 消防官兵“视人民为父母, 把驻地当故乡”就要体现出民族团结和入乡随俗的特点。笔者认为, 针对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回族、东乡族等民族群众语言不通、居住分散的特点, 可以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对消防安全宣传人员进行培训, 深入各族群众中间, 开展形式多样、贴近民风民俗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同时, 积极发挥清真寺在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方面的作用,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消防安全宣传培训。还可以通过诸如编写消防知识歌曲、童谣等种种方式开展宣传。

(四) 紧密联系, 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管作用

《消防法》赋予了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职能, 村镇消防监督工作属于基层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消防部门指导帮助派出所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职责、程序, 加强对派出所消防民警业务培训, 使之成为社会化消防培训宣传教员。发挥派出所全面掌握和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 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不断改善基层消防安全环境, 普及防火知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 整体推进, 打造立体式社会化消防宣传新模式

深入开展“大宣传、大培训”活动, 扩大宣传培训人群, 拓宽宣传培训载体, 增强宣传培训传播力度, 从娃娃抓起, 从点滴抓起, 利用多种媒体, 全方位、多角度开辟消防知识宣传专栏、制作播放农村消防安全宣传片, 设置公益消防宣传牌、张贴消防宣传图画和标语, 设立消防宣传室, 开展防火灭火常识宣传教育, 以此来不断扩大消防宣传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民族地区消防宣传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充分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 以消防宣传工作推动民族地区消防工作全面发展, 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典的新生下一篇:英语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