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冷凉地区(精选3篇)
西北冷凉地区 篇1
近年来, 玉米杂交制种已成为西北如甘肃、宁夏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项主导产业[1]。由于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生产条件, 这里多年来是玉米种植的高产区, 近年来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 玉米制种面积逐渐扩大, 并形成规模,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玉米制种产业链。目前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已经成为全国四大制种基地[2]。
该区域属半干旱气候类型, 冬冷夏热, 光照强, 光照充足, 平均日照时数大于2 865 h, ≥10℃年积温为2 300~3 400℃, 晴天多, 雨量少, 空气干燥, 无霜期为135~175 d, 有光合有效辐射量大, 光热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适合密植,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 作物的经济产量高, 病虫害少, 玉米生长良好, 制种风险小, 是玉米高产区, 人均土地较多, 容易形成较大规模连片的玉米制种, 管理方便, 劳动力成本较低, 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综合成本降低。但秋季降温前缓后快, 春季常有倒春寒, 多有大风、干旱、冰雹、冷害等灾害性天气, 对玉米生长不利。现就西北冷凉地区玉米制种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以为制种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1 划分光热资源, 确定不同生育期制种比例, 是发掘潜力和扩大制种规模的必要条件
玉米原产于美洲, 长期在较高温度下繁衍, 形成了喜温的特性[3]。对于冷凉地区低温、无霜期短、年季温度条件差异大等不利因素应充分考虑。随着玉米制种的发展, 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在具体制种技术措施上也总结了较多的方法, 在应对玉米制种所遇问题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解决办法, 但是在制种区制种亲本的生育期相对偏长, 致使在秋季收获时间过于集中, 对人力、收获机械、晒场、烘干设施等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甚至超出了当地生产条件所能够满足的极限, 也成为制种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甚至成为制种成败的关键。
现在的制种玉米多集中在产量高的晚熟玉米, 中熟、早熟玉米制种面积相对较少, 今后应将制种玉米的成熟期错开, 充分发挥当地的机械和人力资源, 适当扩大制种面积。因此, 调整制种玉米的熟期结构, 打好时间差, 对于扩大制种规模, 尤其对低温、早霜等风险年份的玉米制种有积极意义。
2 新品种制种前应进行小面积的试验和示范工作, 避免给农民和企业带来风险
玉米是不典型的短日照作物, 具有一定的光周期敏感性。光周期敏感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 它同时受到光照时长、温度、养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部分在异地制种的亲本生育期较难预测, 尤其是纬度差异较大的亲本材料。西北地区的玉米制种多属南种北引, 出苗后长期处在长日照条件下, 会出现玉米植株高大、茎叶繁茂、叶片数增多、抽雄开花期推迟等生育期变化的现象。王翠玲等也认为: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具有很强的光周期敏感性, 引人到温带地区后, 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 茎节数和叶片增多, 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抽雄期和吐丝期延迟, 晚熟, 雌雄不协调, 甚至不能开花结果;空秆率高, 经济系数低等不适应性现象[4]。
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光热资源条件, 多为华北、东北甚至西南的外来公司的制种, 品种培育和生产的地域性差异较大, 对于新制种的玉米亲本, 在气候和纬度条件差异不大、遗传背景了解较为清晰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原产地的条件结合多年来的引种制种经验, 估计生育期的变化, 进行小面积的制种试验, 再进行第2年的小面积制种。尤其应注意湖北、四川、重庆等西南省份公司的玉米制种, 由于纬度差异较大, 加之近年来采用热带、亚热带材料改良的普遍运用, 以扩增玉米遗传基础和提高玉米亲本的配合力方面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 热带亚热带血缘的渗透使得玉米亲本的光周期反应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种子公司的玉米新品种, 在制种时, 除了要考察其亲本的遗传背景外, 还应该再试验 (试验的当年根据父母本生育期不同, 进行播期试验选出合适的方案) , 再进行示范, 然后推广。
在试验和示范过程中, 应深入观察了解亲本的特性, 比如散粉习性、对低温、干旱等抗逆性情况, 对前期和后期的冷害反应、受粉时的高温逆境等情况应尽量掌握, 避免个别敏感品种受气候条件影响, 对企业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
3 走精准农业之路,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实现玉米制种节本增效的关键
精准农业的根本出发点是以现代农业手段对集约化农业的高水平管理, 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效管理, 节约成本。精准农业所体现的低投入、高产出、污染少等优点, 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通过作物所需水分、化肥、农药等的系统管理, 达到节约水肥、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收益率的目的。其主要包括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田间作物动态监测等技术。这些技术在部分地区已成熟使用并深入发展, 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应该更加重视精准施肥和田间作物动态监测等技术的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和营养平衡诊断技术在西北冷凉地区推广使用虽然已有近20余年, 但其在粮食和制种上的使用远没有在经济作物上广泛, 应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平衡施肥技术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规律, 科学计算出各种合理的肥料配比, 配制成专用配方肥,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 不仅可以提高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还可以避免因施肥不科学带来的环境污染,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要指出的是精准灌溉技术, 西部水资源缺乏, 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节水灌溉, 直至精准灌溉, 是当今西部生态环境条件下最紧迫和最有效的技术, 也是西部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前提, 是丰产的有力保障。
4 加强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 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是制种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 加强科技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提供技术人员的培训, 为制种技术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第二,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 不断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提高制种质量并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第三,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采用合理的区域分布, 注意病虫害防治的发展动向和防范工作, 提升整体产业能力, 使制种产业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第四, 尊重制种公司的知识产权, 依法保障制种公司的合法权益, 保障制种工作在当地的顺利开展。
5 结语
玉米制种工作环节紧密相扣,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 制种理论和制种技术在不断发展, 科研和技术人员应通过现有科学技术手段, 对高产理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并不断探索, 提高制种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德清, 徐建平.西北玉米杂交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 2013 (3) :57-59.
[2]张浩, 秦廷建, 李敏.农四师玉米制种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种业, 2007 (2) :43-44.
[3]郭庆法, 王庆成, 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王翠玲, 程芳芳, 孙朝晖, 等.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8, 16 (1) :11-14.
[5]杨盛琴.不同国家精准农业的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 2014 (11) :43-46.
西北冷凉地区 篇2
【学习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分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重难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观看《美丽中国-风雪塞外》
2、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3、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具体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一些西北地区景观的课件,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美丽中国-风雪塞外》片段 通过视频展示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学生在享受美景中进入今天的课堂。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自学探究(10分钟)根据学案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本题综合性较强,在学案上标出相应提示,可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
展示的过程中点拨学生,本题重点是“分析”二字,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找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导学案上的知识如下:
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73°E--123°E,32°N--50°N(2)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3)相对位置: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相邻,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北。
地形特征: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多风蚀风积地貌)
气候特征: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大,日照强,降水稀少,自东向西递减。
河湖特征:(1)西北地区河湖稀少,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主要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湖泊:博斯腾湖、艾丁湖、罗布泊。
(2)河流的水文特征: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岭重重阻隔,降水少,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小,有大片无流区;汛期短,主要出现在夏季;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植被特征:西北地区降水的不同表现在植被的变化上,本区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基本以贺兰山为界。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将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现在黑板上,之后用幻灯片展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解释。
环节三:合作研究(15分钟)
1、限时训练,自主完成合作探究三道习题。(1)分析P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历史上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试分析其地理原因。(6分)
(3)说明居延海的干涸带来的危害及恢复居延海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10分)
2、学生展示,完成后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答案。
3、底下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案上三道习题内容的答案,另一方面是黑板上同学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不足之处。
环节四:小组展示(10分钟)
1、年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位于冲积扇,土壤肥沃;河流多,地下水丰富,水源充足。(共6分,每点2分)
2、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地形平坦(1)水源充足(1),农业基础条件好(1)人口较多(1)(共6分,每点2分)
3、居延海的干涸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每点2分,共4分)
实施跨流域调水;限制上游的用水;营造防护林体系;发展节水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每点2分,共6分)
针对学生的答案,结合小组的展示,由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批改,并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
习题处理完成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而从居延海的干涸可以发现,如果其中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发生改变,那么区域内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会遭到破坏,这就是经常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西北冷凉地区 篇3
1 科学施肥, 合理灌水
套袋果树追肥要比无袋果树追肥量大, 一般提高15%~30%, 特别要加大有机生物肥及磷钾肥的施用量, 应在幼果期至套袋前追施2次以上磷、钾、硼肥, 套袋后根据情况再加施2次, 同时应适时浇灌花前、花后水, 保持土壤湿度, 提高坐果率, 促进新梢生长和果实发育[1]。
2 严格疏花疏果
疏花疏果对合理利用树体营养、增大果个、提高品质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应合理的开展疏花疏果工作: (1) 疏花:应在谢花期疏花, 每隔20~25 cm留一朵中心花和2朵边花; (2) 疏果:花后3周疏果, 疏除畸形果、病果及小型果, 留大果、高桩果[2]; (3) 定果:花后1月定果, 每花序只留一个生长正常、果形端正、萼洼朝下的单果, 间隔20~25 cm, 果周围叶片大, 副梢多。
3 套袋
3.1 果袋选择
金冠品种可选用石蜡单层纸袋或原色单层袋;元帅系品种可选用遮光单层袋;富士系品种选用质量高的内层红蜡双层纸袋, 以日本小林苹果果袋为佳。
3.2 套袋时间
套袋时期应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灵活掌握, 一般应在花后35~40 d套完, 金冠品种于谢花后20~30 d内套完, 元帅系品种应在生理落果结束后套袋, 富士品种在不影响果面光洁度的情况下, 可适当晚套袋, 当幼果直径达3 cm以上时套袋为最适时期, 套袋过早果实太小, 果柄木质化程度不够, 易损伤, 果实发育缓慢, 个头偏小;套袋过晚, 果实太大, 果面受病虫害及农药侵染大, 果皮粗糙, 套袋效果差, 套袋的适宜时期确定后, 还应掌握一天中具体的套袋适宜时间, 一般自早晨露水干后到傍晚都可进行, 以8:00—12:00、14:00—18:00为好。
3.3 喷药
套袋前1~2 d, 对全园必须喷1次杀菌剂, 以保证不将病菌和害虫套在袋内, 最好喷洒1遍凯歌5 000倍液+金加托800倍液+啶虫脒+肽神1 500倍液, 做到既杀菌防虫又补钙, 以确保幼果安全入袋[3,4]。
3.4 选果
套袋不套弱树弱枝上的果子, 不套歪斜果及生长不良果, 应选择壮树、壮枝上果形端正、果顶向下、果面光滑且短枝有6片以上好叶的果, 有果台副梢的果, 以保证套袋果的商品率。
3.5 套袋方法
套袋前先将果袋放于潮湿处, 使果袋返潮, 以便于操作, 也可用0.2%多菌灵液浸水1~2 min, 袋口向下, 在潮湿处阴干, 树冠套袋顺序由上向下, 由内向外, 以防止人为碰掉果袋, 套袋时先用手撑开果袋, 使之鼓起膨开, 右手持袋, 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果柄, 将果套入袋中, 使之悬空置于空中, 然后将袋口两侧按折扇方式折叠于中间缺口处, 将捆扎丝反转90°, 扎紧袋口, 捆扎丝千万不要缠在果柄上, 尽量让袋口朝上。
4 套袋后管理
套袋后要防治病虫害, 可喷洒罗克1 200倍液+肽神1 500倍液, 或凯歌4 000倍液+海之宝800倍液, 间隔15 d左右再喷1遍, 7月下旬追施1次高效磷钾复合肥, 叶面喷施1次朴菌灵1 000倍液+玉锡1 500倍液+肽神钾800倍液。
5 除袋
除袋前5~7 d, 先摘除紧靠果袋的叶片, 让果袋充分见光, 元帅系应在果实采收前15~20 d摘袋, 富士系一般在采收前20~25 d摘袋, 摘袋最好在阴天或多云天进行, 晴天8:00—11:00、16:00—18:00除袋, 先除外层袋, 隔5个晴天后再除去内袋, 单层袋在背面撕开, 隔5个晴天后再全部除去, 以防止发生日灼, 除袋的同时可进行贴工艺字操作, 以增加套袋效益。
6 除袋后管理
果实除袋后, 一是及时喷1次朴菌灵1 000倍液+海之宝800倍液或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肽神1 000倍液, 保护果面, 防止污染;二是适时铺设发光膜, 一般铺设6 000 m2/hm2左右以提高着色度;三是转果增色, 先让果实阴面着色后转果, 使果阴面转向阳面, 促进全面着色。
7 适时采收
袋果采收时要求果肉变黄色, 种子变褐色, 满足生育天数。按成熟度和着色度分期分批采收, 采收时防止拽掉果柄, 刺伤果面, 影响果实外观, 降低商品率。
8 采后管理
采收后于早秋施基肥, 施有机肥45 t/hm2+复合肥1 200g/hm2, 落叶前20 d喷施1次肽神800倍液+尿素150倍液, 及时进行树干涂白, 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摘要:分析滇西北冷凉山区苹果套袋技术, 包括施肥与灌水、疏花疏果、套袋、套袋后管理、除袋、采收等方面内容, 以指导苹果的套袋。
关键词:苹果,套袋,栽培技术,滇西北冷凉山区
参考文献
[1]高华, 鲁玉妙, 赵政阳, 等.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04 (6) :41-42.
[2]张永明.苹果套袋机理与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 2005 (11) :202.
[3]谌有光.苹果套袋应做好的四个重点环节[J].西北园艺, 2004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