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冷凉山区

2024-09-17

高寒冷凉山区(通用5篇)

高寒冷凉山区 篇1

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地处高海拔山区, 境内垂直高差大。年均总辐射577.78 J/cm2, 年均日照时数2 321 h, 日照率53.8%, 年均温12.7℃, 最高月均温19.3℃, 最低月均温4.1℃, ≥10℃的积温3 782℃, 年均降雨量918 mm, 无霜期180 d, 相对湿度69%, 年均风速3.3 m/s, 具有明显的低纬高原区暖温带山区季风气候特点。耕地总面积2.7万hm2, 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1万hm2, 复种指数115.3%。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荞麦。熟制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受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等条件限制, 全县冬、春季蔬菜自给力低, 80%以上的蔬菜需从外地调入, 导致蔬菜价格高, 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1]。根据宁蒗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为调整种植业结构, 寻求农民增收新途径, 近年来在海拔2 100~2 300 m山区开展多点早春鲜食玉米栽培的试验示范工作, 种植密度7.5万株/hm2, 商品销售按6.75万穗/hm2计, 均价为1.00元/穗, 产值为6.75万元/hm2, 生产直接成本为7 500元/hm2, 纯收入6万元/hm2。可见早春鲜食玉米在高寒冷凉山区种植效益高, 农民增收明显, 适宜推广。

1 品种选择

杂交种:甜糯88、五彩玉米、超甜脆、京科糯2000、京紫糯218、美甜5号;本地品种:在当地种植时间长, 适应性强, 深受人们喜爱的本地小白玉米和糯玉米。

2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田面平整、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中上等、灌溉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管理的壤土或中壤土地种植。

3 精细整地, 为苗齐苗壮创造条件

由于鲜食玉米种子顶土能力弱, 出苗率低, 整地要精细[2]。播种前须深耕晒垡, 加快养分转化, 提高土温, 以便于开墒整地。整地时要清除田间杂物, 精细平整, 做到土块细碎, 地面平整, 土质疏松, 土壤含水量适宜, 确保出苗整齐。

4 适时播种

根据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 当10 cm土层温度达到10℃时即可播种, 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为适宜播种期。

5 地膜覆盖

早春鲜食玉米播种期气温低, 为了解决低温对出苗的影响, 控制杂草和促进早熟等生产问题, 必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提高种植效益。

6 合理密植, 规范化种植

播种前晒种2~3 d, 起到激活种子活力及消毒杀菌的作用[3,4]。鲜食玉米市场销售按穗计价, 为了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应做垄密植, 规格为:大行距100 cm、小行距0.8 cm、塘距0.5 cm, 播种3.9万塘/hm2, 每塘播种4~5粒种子, 密度达7.5万株/hm2。播种后浇透水, 及时盖膜。7结合整地, 施足基肥

早春鲜食玉米生育期短, 生长时期为旱季。施肥坚持重施基肥、施足种肥、及时追肥的原则。使肥效尽早发挥, 促进玉米早生快发, 实现早熟高产。一般基肥施腐熟农家肥30t/hm2、过磷酸钙450 kg/hm2;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

8 田间管理

8.1 及时放苗

早春鲜食玉米播种后8~10 d开始出苗, 根据出苗先后, 及时破膜放苗, 防止放苗不及时, 导致烧苗。破膜放苗时间应选择早上或下午, 破膜后要用细土将苗四周压严压实。

8.2 合理定苗追肥

出苗整齐后, 在五叶期定苗, 根据苗情长势, 除去弱苗、小苗, 每塘留2株, 确保种植密度达7.5万株/hm2。定苗后视田间苗情, 追施尿素150~180 kg/hm2作苗肥, 抽雄开花期重施穗肥, 施尿素300~375 kg/hm2。

8.3 合理灌水

定苗追肥后灌水1次, 大喇叭口期灌第2次水, 抽雄开花期灌第3次水。使玉米在整个生长期不缺水、不缺肥, 为玉米穗大粒多提供充足的水肥保障。

8.4 培土除草, 病虫害防治

及时培土, 除去田间杂草, 确保植株根系生长健壮。早春鲜食玉米生长期气温低, 气候干燥, 重点防治地下害虫,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选用敌杀死、功夫等, 播种时用800倍液喷施后及时盖膜, 出苗期用500倍液灌根, 防治地下害虫, 同时注意鼠害的防治, 确保苗齐苗壮。

9 适时采收, 提早上市

鲜食玉米用途特殊, 商品率高, 品质要求达到鲜、甜、脆、嫩。为了适应市场对鲜食玉米的品质要求, 适时采收, 达到提早上市, 以取得较好的销售价格、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采收时期以玉米灌浆至乳熟期为最佳, 鲜食玉米不耐储藏, 长时间堆放导致品质下降, 采收后应及时上市出售。

摘要: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整地、播种、地膜覆盖、栽植、施肥、田间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总结高寒冷凉山区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以指导鲜食玉米的栽培。

关键词: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高寒冷凉山区

参考文献

[1]杨文钰, 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 [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耿巍, 马跃, 李金凤, 等.无公害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227-228.

[3]郭树伟.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01 (6) :6.

[4]滕海涛, 董书强, 李勇.鲜食玉米的品质构成及其保鲜技术[J].作物杂志, 2008 (5) :83-85.

高寒冷凉山区 篇2

一、材料与方法

㈠供试材料试验用农膜为兰州宏大公司生产的厚度0.008mm的普通农用地膜,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天祝县马铃薯原种场生产的陇薯3号脱毒原种。

㈡试验方法试验设在天祝县朵什乡石沟村石沟组, 海拔2680m, 全年日照时数2500h~2700h, 年平均气温1.5℃左右, 生长季节积温1696.9℃, 相对无霜期120d左右, 年降水量380mm~450mm, 生长季节降水量220mm~280mm。试验地为缓坡山旱地, 坡度小于10°, 前茬小麦, 土壤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当地表解冻达15cm时结合浅耕整地施入腐熟有机肥45m3/hm2、磷酸二铵270kg/hm2、尿素270kg/hm2。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 (1) 土壤解冻达15cm时顶凌全膜覆盖、垄侧栽培;处理 (2) 播前全膜覆盖、垄侧栽培;处理 (3) 播前全膜覆盖、垄顶栽培;处理 (4) 播前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处理 (5) 露地起垄栽培 (当地群众习惯种植模式, CK) 。随机排列, 小区长10m、宽5m, 面积50㎡, 各小区间距50cm;保苗密度57000株/hm2。9月1日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定株高、株幅, 收获时随机取10株测定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生产力;小区全面积计产。

二、结果分析

㈠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生育期除播前覆膜、全膜双垄沟播较群众习惯种植模式延长1d外, 其他处理较群众习惯栽培模式缩短1d~4d;顶凌覆膜、垄侧栽培不仅较群众习惯种植提前9d出苗, 较其他处理亦提前3d~6d出苗, 但生育期较播前全膜覆盖、垄侧栽培延长1d, 较播前全膜覆盖、垄顶栽培延长3d。详见表1。

㈡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生物性状的影响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栽培的株高、株幅较群众常规栽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提高幅度分别为0.6cm~18.5cm、0.3cm~13.7cm, 其中全膜双垄沟播地上部分长势最好, 株高、株幅分别为67.1cm、49.1cm;单株结薯数、单株生产力除播前全膜覆盖、垄顶栽培的较群众习惯种植分别下降0.4个和48g外, 其余处理均与群众习惯种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顶凌覆膜、垄侧栽培的单株生产力达到了709g, 较群众习惯种植提高了208g;商品薯率顶凌覆膜、垄侧栽培最高, 为92.1%, 较群众习惯种植提高了3.9个百分点, 全膜双垄沟播商品薯率较群众常规种植下降了5.6%个百分点。详见表2。

㈢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产值的影响不同覆膜方式栽培马铃薯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顶凌覆膜、垄侧栽培, 全膜双垄沟播, 播前全膜覆盖、垄侧栽培, 播前全膜覆盖、垄顶栽培, 鲜薯产量分别为41000kg/hm2、36200kg/hm2、30000kg/hm2、25200kg/hm2, 较群众习惯种植分别增产13000kg/hm2、8200kg/hm2、2000kg/hm2、-2800kg/hm2。由于马铃薯覆膜栽培投入较高, 相对于群众习惯种植投入增加2430元/hm2, 在所有处理中只有顶凌覆膜、垄侧栽培和全膜双垄沟播表现为增产增收, 分别增收6670元/hm2、3310元/hm2, 其余处理都为负增收。详见表3。

三、小结与讨论

天祝县高寒冷凉山区由于春季大风天气多, 土壤解冻后失墒严重, 在这一区域种植马铃薯春旱现象严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这一区域马铃薯种植中早春土壤开始解冻时进行顶凌全膜覆盖, 不仅能起到抑蒸保墒作用, 减轻春季及初夏干旱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还能促进地温上升, 缩短马铃薯出苗时间, 降低了种薯染病的几率,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害对马铃薯生产的威胁, 使马铃薯产量和效益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建议在这一区域种植马铃薯应推广应用顶凌覆膜、垄侧种植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 雨后垄沟内积水会导致土壤不同程度的板结, 限制了薯块膨大, 虽然地上部分长势良好, 但产量增加有限, 特别是商品薯率下降。因此, 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垄膜沟播技术应持慎重态度。

高寒冷凉山区 篇3

对于红提葡萄长势好的日光温室, 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为宜, 最高不得超过30℃, 夜间温度不得低于8℃;对于长势弱的, 温度应稍高一些, 白天控制在27~30℃之间, 夜间温度不得低于10℃。温度管理的主要措施是每天根据室内温度和天气状况及时升降草帘 (保湿棉帘) 和开合风口。

2 水肥管理

对于果实已经转色的, 可用“磷酸二氨+活性有机肥”, 每亩各15kg开沟追肥, 然后覆土灌水, 灌水多少以下渗50cm为宜;对于果实还未转色或没有结果的苗木可用“磷酸二氨+尿素+活性有机肥”, 每亩各15kg, 开沟追施、覆土灌水, 灌水量同上。一个月后, 再追一次“磷酸二氨+活性有机肥”, 每行各0.5kg加适量钾肥在另一侧开沟追施, 仍覆土灌水。

3 修剪整形

采取宽顶篱架整形, 挂果苗木枝条顶部顶芽实行5片叶摘心, 并绑蔓到第3道铁丝, 枝条顶芽以下的侧芽留1片叶摘心;未挂果苗木重在理顺枝条和绑蔓, 枝条顶部顶芽亦5片叶摘心, 枝条顶芽以下的侧芽留1片叶摘心。

4 病虫害防治

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生长期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黑痘病、褐斑病等, 其中白粉病、霜霉病及褐斑病建议用科博 (78%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或世高 (10%水分散粒剂) 1 500~2 000倍液或杜邦福星 (40%乳油) 8 000~10 000倍液喷雾;黑痘病建议用杜邦福星8 000~10 0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建议用施佳乐1 500倍液喷雾防治。

高寒冷凉山区 篇4

关键词:白菜型油菜,播种密度,产量,高寒冷凉地区,青海海北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湖北岸, 种植的作物以青稞、油菜为主, 白菜型油菜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在当地享有“海北油、遍地流”的美誉, 海北州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白菜型油菜生产基地。近年来, 海北州区域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技术性问题, 严重影响油菜产量。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 主要从油菜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产量形成的过程, 研究不同密度对油菜叶面积、个体和群体关系、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等, 以期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 提高油菜产量。

1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叶面积的影响

栽培播种密度是油菜产量达标的决定因素, 是田间油菜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 是增大叶面积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效能。油菜叶面积随着播种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苗期密度大则叶面积长势旺盛, 但到抽薹期密植的则同稀植接近, 最后植株形成期密植的叶面积则低于稀植 (表1) 。稀植的光合作用强, 叶面积指数大, 而密植的光合作用弱, 叶面积指数小[1,2]。一般情况下, 播种密度增大, 叶面积指数也加大, 随着播种密度的进一步加大, 油菜个体之间对土壤肥料养分的需求减少, 则叶面积的光合作用量也就会降低, 叶片相互重叠, 个体间相互遮荫, 群体间光饱合不但逐渐降低, 而且光饱合现象逐渐会消失[3]。由于播种密度越大, 光饱合出现的越早, 群体光饱合也消失越早。由于地力、地区条件不尽相同, 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可以提高油菜叶面积指数, 增加光合利用率。

2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个体和群体关系的影响

根据油菜发育研究及生长观察分析 (表2) , 在一定范围内, 播种密度对个体和群体生长影响较大。油菜个体与群体间是相对立的统一体, 相辅相承, 紧密相关, 即油菜播种密度大时, 个体生长不良而群体优势发展旺盛;个体密度小时, 生长良好群体则较弱。要达到增产目的, 须个体生长良好, 群体生长旺盛。

3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物质生产的影响

油菜物质生产是以植株的分枝多、角果大、籽粒饱满繁多、有机物质含量均增长形式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特征也是各方面彼此平衡的生产需求。但是在密植群体植株形成期可以看出, 高密度的植株长度会增高, 但分枝不会增多, 密度适宜的一般植株发育健壮、分枝增多、果大籽粒饱满, 但生育期略有增长[4]。为了提高油菜的物质生产条件, 首先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 也就必须要考虑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单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光合强度成正比, 多叶片吸收光能, 也就能提高群体的光合强度。当单位面积全部叶片受到最佳的光强度时, 理论上其光效应最高, 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强的光合作用, 首先就必须受到多重的光能, 尽量避免低效应的强光和太低的弱光, 但所有叶片要受到最高光效应的光能。因此, 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油菜播种密度, 使油菜个体能够充分吸收光能, 尽可能地利用光效应, 群体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个体与群体间才能均衡发展[5,6]。反之, 提高个体光能利用率, 进而可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

4 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产量构成的影响

油菜的播种密度是油菜产量构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干物质及产量测定结果表明 (表3) :生长期内, 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 油菜干物质的积累量相差不多。当播种密度为165.0万株/hm2时, 产量最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 油菜产量逐渐下降。由此表明,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控制播种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但因区域、品种、地力条件不尽相同, 播种密度直接关系油菜产量收成。因此, 在一定范围内应尽量降低种植密度, 否则会造成减产。

5 结论

海北州地处高寒、气候条件复杂, 各地生产条件也不尽相同, 则确定合理的油菜种植密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水肥和生产条件较差的田块, 播种密度控制在225万~300万株, 水肥条件适中的田块控制在165万~225万株/hm2, 水肥条件较好的田块应控制在165万株/hm2左右。

参考文献

[1]孙伟强, 钱惠中.油菜移栽密度对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学, 1999 (3) :52-53.

[2]沈明星, 王海侯, 孙华, 等.移栽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22-24.

[3]袁卫红.直播密度对油菜产量、农艺性状及抗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0) :37-38, 44.

[4]杜艳丰, 张玉玲, 张胜, 等.密度与施肥对双低春油菜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1) :35-37.

[5]章彪雄, 熊春贵, 黄天宝, 等.红壤地区移栽密度和施肥配方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科学, 2007, 19 (2) :120-121.

冷凉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篇5

1影响冷凉山区水稻低产的因素

1.1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

在冷凉山区, 雨水较少, 对于水稻种植和灌溉主要以天然降水为主。由于冷凉山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 大型水库和蓄水池基本没有, 所以在降水较少的年头, 水稻产量低, 有的几乎是绝收。即使修了简单的灌水沟渠, 也不能旱涝保收, 因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所以水稻的产量很低。农民辛苦劳作, 却只能靠天吃饭, 付出和收获严重失调。

1.2优良品种更新慢

在冷凉山区所种植的水稻品种一般都是老品种, 虽然产量低, 但是适应性强。在新的品种推荐上, 由于经费不足, 推广速度比较慢。

1.3自然条件差, 土壤退化严重

由于冷凉山区的海拔较高, 气温低, 降水少, 水冷等恶劣的自然条件, 再加上施用农家肥较少, 土壤质地变坏, 土壤中所含有的各种微量元素都在逐年减少, 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肥、水、光都得不到充分满足。

1.4投入少, 应用科技能力差

由于冷凉山区的经济严重落后, 所以对于水稻种植的投入也比较低, 导致水稻的低投入, 低产出。另外冷凉山区的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部门的培训和推广经费有限, 所以山区农民没有意识需要用科学方法来种植水稻。

2冷凉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1选用适合品种

冷凉山区的自然条件特点, 对于水稻品种应选择耐寒力强, 苗期生长迅速, 抽穗集中, 结实率高, 成熟度饱满的品种。这样的品种能保证水稻在霜前正常成熟, 即使低温的年头也能有较高的产量。

2.2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2.2.1采用大棚育秧技术

大棚容积大, 采光面积大, 保温性能好, 棚内温度均衡, 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加之便于通风, 有助于炼苗, 更容易育出壮苗。

育苗场地的选择和处理: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园田地及庭院作为育苗场地。育苗场地要在上一年秋天11月前用稻草或玉米秸杆覆盖育苗地, 覆盖厚度要在1.8m以上, 四周超出育苗地边缘1.5m以上。育苗地覆盖后冬天不上冻或冻层很浅, 提高棚温和地温, 达到防御低温冷害的目的。

2.2.2选定适宜的播种期和移栽期

冷凉山区的水稻的育苗期和移栽期较正常短, 一定要及时掌握温度变化。当温度稳定在8℃左右, 床温度不低于3℃就可以育苗。当温度在12℃左右就可以进行移栽, 一般育苗最晚不晚于5月1日, 移栽最晚不晚于5月25日。

2.2.3推广抛秧技术

在冷凉山区采用水稻抛秧技术可以使秧苗入泥深度浅, 这样泥面的温度高, 可以在秧苗抛栽后没有返青过程, 可促进水稻生长和早熟增产。据相关材料显示, 抛秧的水稻比人工插秧的枝叶要茂盛, 成熟期也能提前7d左右, 增产率在12%左右。

2.3提高灌溉水的温度

冷凉山区的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灌溉水的温度。提高水温度的方法是晒水, 同时要消灭掉渠道两旁的杂草, 以扩大水和太阳的接触面积, 同时延长灌水渠长度。在给水稻灌水时要浅深浅的交替灌溉法, 一般在返青期灌3~5cm的浅水。分蘖期必须灌3cm以下的浅水, 以促进早分蘖、多分蘖。幼穗分化期至抽穗前10d实行10~15cm的深水层护胎, 有利于水稻的幼穗分化, 减少空秕率, 抽穗后至成熟期, 可使水层降至5cm以下, 采用缓缓流动的灌水法, 可提高田内水温1~2℃, 蜡熟期停水, 黄熟期排水。

2.4适时收获

当水稻从绿色变少, 水稻的壳基本变白, 用手去压里面的谷粒也不变形时就可以收获。水稻颗粒含水量在20%左右是收获的最佳时期, 收获后要及时晒干, 在确保水稻的安全储藏。

3结束语

冷凉山区的恶劣自然条件使得其种植的水稻产量低而不稳定。如果国家和政府部门能把相关政策向冷凉山区倾斜, 经过农业科技部门的严密配合和支持, 多渠道引进新品种, 同时在种植时对新品种进行改进。同时加大冷凉山区的技术培训力度, 把现代科学技术有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最需要的冷凉山区, 把冷凉山区的水稻生产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那么冷凉山区的水稻种植将会达到产量和质量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王丽红, 柴洪燕.高寒冷凉山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

[2]聂洪伟, 郭建胜, 杨其龙, 李晓东, 何英.寒地水稻优质节本增效的农艺组装[J].垦殖与稻作, 2002 (05) .

上一篇:种植加工下一篇:企业构建统计信息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