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阴湿山区

2024-07-12

高寒阴湿山区(精选7篇)

高寒阴湿山区 篇1

菌根剂是根据植物普遍形成菌根有益于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成活和健壮生长的原理研制成功的高科技新产品。菌根既具有植物根的特性, 又具有专性真菌的一些特性, 菌根真菌通过菌根从寄主植物根皮层组织获取必需的营养, 而寄主植物通过无数菌丝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同时, 这些真菌分泌各种酶, 提高植物对养分 (尤其是磷) 的利用率。通过生理机能, 提高植物抗性, 增加土壤活性,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植物生长。本产品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安全可靠, 一次使用可使植物终生受益[1]。

我国东北、山西等地已在林业生产中应用了菌根剂, 效益显著。为了解决制约高寒阴湿山区营林生产中育苗单位面积产苗量低, 一、二级苗木出圃量低, 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 张家川县林业局自2005年3月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菌根研究开发中心引进了菌根制剂, 在营林生产中进行试验研究。

1 试验区自然状况

试验区设在张家川县马鹿林场三股水工区, 为六盘山南延地段与西秦岭西伸交汇地带, 地理位置为106°31′E, 34°47′N。地貌以东部关山土石质中山为主, 海拔1880~2320m, 属高寒阴湿气候, 其特点是夏季凉爽湿润, 冬季寒冷, 春秋期短, 年均降水量700mm左右, 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 水源丰富, 空气湿度大, 日照时间短, 年均气温5.7~6.5℃, 无霜期128d。土壤以褐色森林土为主, 腐殖质层较厚, 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不稳定的团粒结构, 呈微酸性反应, pH值6~6.5。该林场植被资源丰富, 分布着以辽东栎、桦、山杨、紫椴、五角枫等为主的天然次生乔木树种, 以河柳、沙棘、珍珠梅等为主的灌木树种, 以及以菊科、禾本科等为主的草本植物。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PT菌根剂系列产品, 包括液体剂、片剂、粉剂、胶状剂和菌根真菌分泌自生代谢产物制剂等8个类型, 2005年3月, 张家川县林业局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菌根研究开发中心引进了菌根粉剂, 在育苗、造林方面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2.2 育苗

2005年4月底选择日本落叶松、油松、桦树作为试验种子, 在马鹿林场三股水工区进行大田播种育苗试验, 并就近设立对照区。

育苗时的苗圃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同常规大田育苗。对种子采用拌种法接种, 拌种用量与种子重量 (干重) 之比1∶2进行充分拌种, 使每粒种子都均匀地粘着足够量的菌根接种体。在留床苗培育两年后于4月12日随机抽取试验区、对照区各树种苗木50株, 进行苗木各项因子的调查。试验效果, 见表1。

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区日本落叶松、油松苗木比对照区各树种的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平均年生长量、产苗量、一级苗出圃率均较高;而阔叶树种红桦应用菌根剂育苗效果不明显。

2.3 造林

2007年春季在三股水工区乱木场应用自育的2年菌根化苗木、同龄菌液蘸根苗木、同龄常规苗木进行荒山造林试验, 对比观察造林效果。

2.3.1 菌根苗造林

菌根化苗木造林的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工序同常规造林, 但在起苗、运输、临时假植、栽植过程中, 要严格注意保护苗木, 防止菌根脱落, 保持根部湿润, 严禁风吹日晒, 防止苗木失水。

2.3.2 菌液蘸根苗造林

(1) 菌液配制

先将1L菌剂加8~10kg水中搅拌, 再加适量细黄土, 混合均匀, 将苗根蘸粘菌液泥浆, 蘸粘菌液泥浆时间为5~10s, 造林方法同常规植苗造林。

2.4 抚育管理

试验区菌根化苗、菌液蘸根苗造林与对照区常规苗造林后的松土除草等幼林抚育保护措施相同, 在幼苗停止生长后的10月26日, 采用标准行法随机抽取试验、对照区各树种幼苗100株, 进行新造幼林各项因子的调查。试验效果, 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油松菌根化苗木造林和菌液蘸根苗造林的幼苗年生长量、造林成活率都高于对照区的幼苗高;且菌根化苗木造林优于菌液蘸根苗造林。阔叶树种红桦应用菌根剂造林效果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1) 菌根剂育苗、造林适用于日本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树种, 效果比较明显, 但对于阔叶树种红桦, 效果不明显。

2) 应用菌根化苗木与菌液蘸根苗木造林效果均比较显著, 且菌根苗木造林效果优于菌液蘸根苗木造林和常规植苗造林。

3) 本次试验仅限于日本落叶松、油松、红桦树种, 而象华山松、云杉、刺槐、杨树、栎类等树种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4) 菌根剂育苗试验仅限于常规大田育苗, 而容器育苗、地膜育苗等其他方法的育苗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培武.甘肃造林种草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4-36.

高寒阴湿山区 篇2

一、茬口安排

高寒阴湿山区元月份一般最低气温在-20℃以下, 常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天气, 造成温室内西葫芦受冻害或者停止生长。为了安全生产, 应选择秋冬茬和早春茬。秋冬茬一般在8月中旬育苗或直接在温室内起垄直播, 10月上旬上市, 翌年1月上、中旬拉秧;早春茬一般在12月下旬育苗, 翌年1月下旬到2月初定植, 2月下旬上市, 5月份拉秧。

二、品种选择

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结果, 适宜高寒阴湿山区日光温室种植的西葫芦品种有纤手2号、冬玉、法拉丽等。这些品种产量高, 品质优, 抗逆性强, 结瓜集中商品性好。

三、育苗技术

㈠配制营养土将3a内未种过蔬菜的肥沃耕作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破碎过筛后, 按7:3的比例混合均匀, 同时均匀加入0.5kg∕m2磷酸二铵和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m2。将配制好的营养土装入营养钵中, 整齐地放入育苗畦内。放好后在营养钵中浇透水, 并留少许营养土待播种后盖种。

㈡浸种催芽为消灭种皮表面附着的病原菌, 在催芽前先将种子在太阳光下曝晒1d, 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30min~40min,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加入55℃~65℃热水, 边加温水加边用木棍搅拌, 直到水温降至30℃, 浸泡种子6h~8h后捞出种子用纱布包起来置于25℃~28℃的环境中催芽。催芽期间应经常翻动种子, 保持空气通透, 常用清水冲洗, 保持种子湿润。2d后当芽长至0.2cm时, 即可播种。

㈢播种方法浇水半天后进行播种, 在营养钵中心用竹签挖深5cm播种穴, 将种子平整地放在穴内, 并覆盖2cm厚的育苗土。要注意把握盖土厚度, 盖土过深易造成幼苗徒长, 过浅降低出苗率, 种完后要在畦顶外围搭竹皮拱形棚, 拱形棚上覆盖塑料膜。早春茬育苗应将营养钵放在电褥子上进行加温。出苗前这段时间, 要注意拱棚内湿度, 保持地温30℃~35℃为宜。

㈣出苗后的管理播种后4d~5d可见幼苗陆续顶土, 当幼苗出土率达到50%左右时, 应揭开塑料膜, 加强通风透光, 降低棚温, 白天保持在20℃~25℃, 夜间保持在15℃~18℃, 在幼苗子叶充分展平后进行一次倒苗, 将大苗和小苗交换位置, 待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平后再进行第二次倒苗, 这样出土后的苗子, 才是大小一致的合格苗。

四、定植管理

出苗后18d~20d当幼苗会长出一叶一心时就可以定植。定植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封棚杀菌。提前半个月盖好棚膜, 保持棚内温度在70℃以上, 对棚内病菌和虫卵能起到很好的杀灭作用。二是施足肥料。提前30d左右施足肥料, 并深翻20cm以上。所施的有机肥要充分发酵腐熟, 以免生粪烧苗。一般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75000kg∕hm2、磷二铵450kg∕hm2、尿素300kg∕hm2、硫酸钾450kg∕hm2, 耙平后浇足水。三是起垄覆膜。每隔1.4m种1垄, 垄宽80cm, 1垄栽2行, 垄中间开宽30cm、深20cm的暗沟, 垄面要内高外低, 以便于拉紧地膜和膜外流水。定苗时将大苗、壮苗栽在温室四周或出口处, 小苗栽在温室中间, 定植株距平均80cm, 三角形栽培。南边光照较好处理可密一些, 一般株距为70cm;北边光照较弱则可稀一些, 一般株距为85cm。在垄上开10cm见方的穴, 将苗子和营养土从营养钵中倒出放入定植穴内, 适当埋土后每穴浇灌2000倍液移栽灵250ml~500ml, 待水渗后再进行第二次埋土, 垄面整平, 要防止拍实、手压等传统做法。整个温室栽满后, 要及时浇水。幼苗长到第4片叶子时若发现植株徒长, 可用西葫芦生长控制素进行控制, 用15袋∕hm2西葫芦徒长控制素加水225kg∕hm2均匀喷于叶片反面。当幼苗长至第8片叶子时, 进行第二次控制生长, 用30袋∕hm2西葫芦徒长控制素加水450kg∕hm2均匀喷于叶片正面。通过2次调节长势, 能明显增加叶片厚度和颜色, 增加花芽分化, 提早10d~15d采收上市, 提高产量20%以上。

五、采收期管理

西葫芦在定植后30d左右就已开花结瓜, 共有100d多的采收时间。在这个期间, 一定要注意要授粉、吊秧、控温, 加强肥水和特殊天气的管理。

㈠授粉西葫芦是雌雄异花作物, 在温室里昆虫数量很少, 需人工辅助授粉方可坐瓜。一般第一花为雌花, 结的瓜俗称根瓜, 如果瓜秧长势较弱, 可提前将根瓜摘掉;第二花为雄花。雌雄花开放的时间一般在早上4时到6时。上午9时到11时雄花花粉散出时为授粉的最佳时期, 可将雄花摘下去掉花瓣, 对准雌花的柱头轻轻磨擦, 使柱头授粉均匀, 每朵雄花可连续给3朵雌花授粉。授粉后3d如瓜柄弯曲、幼瓜明显变大, 表明已经授精坐瓜。授粉期如果天阴则要推迟授粉时间, 待雄花成熟后再进行授粉。

在深秋、冬季和早春一般雄花开放很少, 这个现象叫全雌花现象。由于每个叶柄都长着雌花, 群众称一叶一瓜或者是节节见瓜。随着时间的推移, 温室内的昼夜温差越来越大, 全雌花现象就越来越严重。这时候就要进行激素处理, 一般采用2.4-D和番茄灵等激素蘸花。深秋、早春2.4-D的浓度为60mg∕kg~80mg∕kg, 冬季为100mg∕kg~150mg∕kg;番茄灵浓度为30 mg∕kg~50 mg∕kg。于上午9时至10时, 用小楷毛笔在刚开放雌花的柱头基部均匀涂抹激素液一圈 (药量要适当, 防止重涂) , 同时在蘸花液中加入浓度为0.1%的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可有效防治西葫芦灰霉病。使用激素涂抹幼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选择在雌花开放前1d或开放时涂抹, 开放后或过早涂抹收效不佳。二是严格掌握用量, 不可超量应用, 可在激素中加入标记色, 防止重复涂抹。三是注意涂抹方法, 第一种是涂抹幼瓜的两头, 第一笔先涂抹瓜柄端下面, 第二笔再涂瓜柄端的上面, 第三笔涂开花端的下面, 第四笔涂开花端的上面, 第二种是二笔涂抹法, 在临开花前, 第一笔沿幼瓜瓜条上面抹一笔;第二种是涂幼瓜靠瓜柄端的下面。按照以上两种方法涂抹的瓜, 采收时瓜条顺直细长, 商品性好。

㈡肥水管理西葫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肥水管理。一般在定植时浇足定植水后, 到根瓜坐住前不用再浇水;采收根瓜后可开始浇第一次水, 浇水时可随水追肥, 常用肥料品种有生物钾肥、尿素、高钾复合肥、硫酸钾、磷二铵等, 每次用量在450kg∕hm2左右, 过15d后进行第二次浇水追肥。进入深冬季节, 由于天气寒冷, 应适当减少浇水次数, 防止大量浇水, 降低地温、增加地表湿度, 给管理带来不便。深冬季节尽量多追施生物肥能起到熟松土壤、提高地温作用;施肥一般选择晴天上午进行, 阴雪天禁止浇水追肥;提倡隔行浇水, 即第一天浇单行, 第四天浇双行, 以避免温室内温度降低过大而影响生长。进入春季时随着天气变暖, 应逐渐加大浇水施肥量, 施肥量可比冬季增加1倍。进入5月份以后浇水量再次加大, 除可供植株吸收外, 还可起到降低地温的作用。生长季节追肥除根际追肥外, 还可结合喷药加入适量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㈢温、气管理日光温室栽培蔬菜的温度来源靠日光,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大自然给予的能量, 通过采取科学管理措施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生产中要选择透光性能好、抗老化的防雾膜来覆盖温室, 晚上要加盖5cm厚的草帘、擦除棚膜上的灰尘提高透光率、温室南边挖防寒沟加盖防寒裙等都是保温提温的良好措施。生产中气的管理, 主要是设法增加温室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因为作物的生长靠光合作用, 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冬季温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 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减少, 目前补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增施有机肥、二氧化碳气肥等。

㈣特殊天气的管理长时间阴雨雪天突然转晴时常出现叶片萎焉甚至整株死亡, 这是因为植株长期处于弱光下, 部分根系死亡, 突然晴天时叶片将蒸发掉大量的水份所致。长期阴雪天转晴时, 一是要开帘见光, 用散射光来维持植株的生命;二是逐渐开帘见光或隔一帘开一帘;三是开帘后要在植株叶片上喷一些清水防止水分蒸发失水。在强寒流来临之前, 除盖好棚膜外, 一定要将棚膜南边的防寒草帘围好, 防止低地温引起南边植株伤根死亡。在遇大风天气时, 一定要将放风口堵严, 如果棚膜有破损处应及时修补。

㈤吊秧、去叶西葫芦长势特别旺盛, 一般都能够长到1.6m左右。为了增加生产空间, 合理利用光能调节植株的长势, 在生产中一定要吊秧, 否则, 会严重影响西葫芦的产量。应当事先在大棚内沿垄沟拉好铁丝网架, 选用抗老化的塑料线, 一头系住瓜秧底部, 一头悬吊在铁丝上, 用线将瓜秧随长势逐段悬接在吊绳上。此外西葫芦长势旺盛, 叶片肥大, 为避免叶片遮挡造成棚内光照不足, 可适当去掉部分老叶, 宜选择晴天上午每株摘除1片~3片叶子, 保留叶柄, 并用杀菌剂涂抹伤口处, 以防软腐病发生。

六、病虫害防治

西葫芦白叶病又称银叶病, 染病的植株根毛明显减少, 长势明显减弱。预防白叶病发生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小苗护根定植, 即幼苗定植时带大土块和营养土定植, 尽量少伤根, 以利快速缓苗;二是定植时每株在定植穴内浇250ml~500ml 2000倍移栽灵水溶液, 以利快速生根和土壤消毒灭菌;三是定植过早又遇强光高温时, 要架设遮阳网及防虫网。

烂蔓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 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发病植株在茎基部离地面10cm以上产生病斑, 后期随着病斑的发展, 全株死亡。防治方法:采用实行2a~3a轮作, 比较适合轮作的作物有茄科、豆类等;实行换土栽培, 将日光温室表层20cm~30cm的土挖出, 再从小麦田中取土补充;采摘时用手将瓜拧掉, 不要将瓜用剪刀和刀子切下, 以防切下的伤口流胶而感染;定植后至采瓜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烂根灵500倍液、75%百菌清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灰霉病在长时间低温弱光条件下发生, 主要表现为烂花;幼果顶部和叶缘及茎部初期表现软腐, 后期出现灰毛。防治措施:放风排湿, 加强通风透光, 保持棚内干燥;夜间闭棚后可用腐霉利等烟剂熏杀病菌;及早去掉花冠顶端部分, 用施佳乐等农药喷杀。

高寒阴湿山区 篇3

1 种子性状和与之适宜的生长环境

当归栽培过程为2年, 种子薄片状, 每株重约23.09g, 寿命短, 室温下放置1年即丧失生命力;如低温贮藏, 寿命可达3年以上。当归育苗喜高寒阴湿环境, 尤其是海拔2500m左右的二阴区。土壤疏松肥沃, 富含腐殖质, 土质深厚, 排水良好的黑土为好, 土壤酸碱度中性或弱酸性。岷县秦许乡的西南部, 禾驮乡的东北部、东南部、东山区部分乡是岷县当归育苗的重要基地。因为该区域有良好的天然草场和富含丰富腐殖质的疏松土壤, 合理倒茬, 科学利用, 在育苗基地建设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高寒阴湿地区当归育苗技术

2.1 繁殖方法

采用种子育苗繁殖方法。在采收当归时, 选择叶色深绿、生长健壮的植株作为留种株, 次年植株开花、结籽, 然后采籽、育苗、移栽。

2.2 适种环境

在海拔2500m以上, 年均温在6.5℃以下, 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上地区可种植。岷县东山区、西南川山区可做育苗基地。

2.3 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在山区阴凉潮湿半山坡, 日照时间短, 光线弱, 且以斜射为主, 并要有良好的遮阴条件。一般选择坡度≤25°, 野草丛生的二阴山坡地, 生荒最好。以土质疏松肥沃、结构良好的黑土、黑油砂土为佳, 深耕20~25cm。生荒一般在4~5月开荒, 先将灌木毁草砍除、深挖成30~40cm大块“底朝天”晒干, 然后堆成小堆烧成熏灰, 俗称“山灰”, “山灰”是最好的基肥。随后深翻20~25cm, 耙细整平, 即可作畦。如用熟地, 初春解冻后要早深翻, 多翻几遍。深翻30cm左右, 耙细整平, 捡除杂草、石子等杂物, 按1m作畦, 畦高15cm, 畦间距30~40cm, 两侧与坡向一致, 做好后以备播种、忌重茬。

2.4 基肥的施用

种前施入基肥, 配合油渣, 667m2施农家肥3000kg、油渣100kg、施磷酸二铵30~40kg。农家肥及磷酸二铵在播种前均匀撒于地表, 随犁地混入耕作层土壤中。

2.5 种子选用

选择3年生正常成熟的、保存良好、无霉变、无病虫、发芽率70%以上的种子, 播前1天1kg种子用50%多菌灵或根腐灵粉剂5g拌种。当归种植应选择用适度成熟的种子, 即种子是粉白色时采收的种子。晚熟种子较饱满, 播后生长旺盛, 含糖高、易抽薹, 所以不宜选老种子。当归种子选择3年生种子, 忌选“火籽”作种子 (即1年生抽薹开花成熟的种子) 。种子要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 无霉变、无病虫, 播前1天1kg种子用50%多菌灵或5g根腐灵粉剂拌种后闷种。

2.6 适期播种

播种前应该细心精选种子, 簸去秕子。当归苗播期宜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进行, 播5~6kg/667m2。在播种时, 在已做好的畦面 (俗称“垄子”) 均匀撒种, 稍加镇压, 加盖细肥土0.3~0.4cm, 以盖住种子为宜, 再用老扫帚轻拍, 使种子紧贴土壤, 以利催芽萌发。播种后均匀覆盖一层草, 覆盖量400~500kg/667m2, 厚约2~3cm, 遮光保湿, 以利出菌。

2.7 苗床管理

当归种子吸水膨胀后, 一般在地温10~12℃即可发芽, 以20℃发芽最快。播种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7~10天即可出苗, 播后20天左右苗基本出齐, 40天后当归苗的根系发育较深入时可拔除杂草。苗高3cm, 3片叶子时, 再松土1次, 拔除杂草。4片叶子时再拔草松土1次, 促其生长。7月中下旬当归苗长出1~2片真叶时, 结合第1次拔草, 挑松苗床覆盖物;在5月中下旬第4片真叶长出时, 结合第2次拔草, 选择阴天揭去盖草。以后及时拔除苗床杂草。在苗期, 667m2用40%辛酸磷15m L, 兑水15kg, 喷雾可防治跳甲, 每隔5~7天1次, 共2次;也可追施适量氮肥, 能降低抽薹率。结合除草进行间苗、定苗, 苗间距约1.5~2cm。

2.8 起苗

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寒露过后) 起苗。挖取当归苗最怕伤根, 起苗时要精心筛选种苗, 直径小于2mm或大于5mm苗、侧根过多苗、病苗、虫伤苗及机械损伤苗拣去。苗子挖出精选后, 揪掉幼苗上的叶片, 约100苗扎一小把, 在通风阴凉干燥处, 苗头朝外放, 一把紧贴一把堆码成圆锥形, 使之失去部分水分, 降低呼吸强度。

2.9 贮藏

11月上旬, 在室外选一空地, 要阴凉、利水、通风好的地方, 深挖80~100cm、宽100cm, 长100~200cm的大坑, 用半干生土一层苗一层土堆积起来, 苗层厚5~7cm, 土厚约2~3cm, 贮坑填至离地面约25~35cm时不再贮苗。然后堆成“小山”, 高出地面, 以防积水, 一直贮藏到第2年春播开始才能移栽。

摘要:岷县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高寒阴湿地区的当归育苗在繁殖方法、适种环境、选地整地、基肥的施用、种子选用、适期播种、苗床管理、起苗、贮藏等环节中都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 这些都取决于种子性状和与之适宜的生长环境。

关键词:高寒阴湿地区,当归育苗,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高寒阴湿山区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寨子沟乡进行, 海拔2 600 m, 冬春干燥, 夏秋湿润, 年降水量467~734 mm。前茬为油菜, 土壤质地为黑麻土。

1.2 试验材料

供试蚕豆品种为临夏地区主推品种临蚕9号, 适宜鲜食蚕豆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耕作方式及土壤容重不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处理A:常规牲畜耕作, 土壤容重1.68 g/cm3;处理B:常规机器耕作, 土壤容重1.87 g/cm3;处理C:播前机器深松35cm, 土壤容重1.47 g/cm3。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 500 m2 (50 m×30 m) , 播种密度18万株/hm2, 开沟条播, 播深6~8 cm。

1.4 栽培方法

1.4.1 整地深松。

秋季整地时进行25~35 cm深松处理, 以保持疏松的土壤环境。

1.4.2 适期早播。

根据气温情况, 土壤解冻初期开始播种, 提高鲜食蚕豆出苗率, 过迟播种, 春季干旱, 出苗差, 有效花芽分化少, 降低鲜荚产量。

1.4.3 科学施肥。

鲜食蚕豆对磷肥、钾肥需求量较大, 因此在播种时沟施复合肥225 kg/hm2。

1.4.4 整枝打顶。

8层花时开始打顶, 防止徒长不结荚, 养分流失。

1.4.5 适期采收。

种脐开始出现黑丝时采收, 根据成熟程度分批采收, 确保鲜食蚕豆生产的标准质量。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土壤容重。

采用环刀法 (容积为100 cm3) , 测定耕层土壤容重, 每处理采用5点取样法, 分别测定, 用平均数代表小区容重。

1.5.2 生物学特性。

在鲜荚收获期调查各处理生物学特性。

1.5.3出苗率、植株死亡率。

统计出苗数, 直至无新苗出现为止;在出苗、开花期、鲜荚收获期分别统计植株死亡数, 计算累计死亡率。

1.5.4 鲜荚产量。

在鲜荚收获期用5点取样法在每个处理取1 m2, 计算鲜荚产量, 用平均数代表小区鲜荚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容重对鲜食蚕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 株高、茎粗、单株分枝数、单株结荚数、每荚平均粒数均出现降低的趋势, 且除单株结荚数外, 处理C与处理A、B生物学特性均达到显著差异。随着容重的增加, 处理A、B与处理C相比, 单株结荚数依次降低17.4%、21.7%。由此说明, 通过耕作措施降低土壤容重, 能有效增加鲜荚结荚数, 这对提高鲜荚结荚率有重要的意义[2,3,4,5,6]。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表同。

2.2 不同土壤容重对鲜食蚕豆出苗率、植株死亡率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出苗率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逐渐降低, 与处理C相比, 处理A、B依次降低2.0、2.5个百分点。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 植株死亡率增加。在鲜荚收获期, 处理C植株死亡率最低, 处理B植株死亡率最高, 方差分析显示, 处理B、C的植株死亡率在鲜荚收获期达到显著差异。由此看出, 通过深松处理一方面提高了鲜食蚕豆出苗率, 另一方面显著降低了植株死亡率。因此, 通过深松处理, 降低土壤容重对鲜食蚕豆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3 不同土壤容重对鲜食蚕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 鲜食蚕豆鲜荚产量逐渐降低, C处理鲜荚产量最高, 达到26 670 kg/hm2。随着容重的增加, 处理A、B鲜荚产量与处理C相比依次降低2.9%、8.5%。处理C收入最高, 达到64 008元/hm2, 随着容重的增加, 处理A、B的收入与处理C相比依次降低1 836、5 472元/hm2。因此, 通过深松处理, 降低土壤容重, 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是鲜食蚕豆生产的有效增产途径。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容重偏高是阻碍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不正当的活动对土壤容重有重要的影响。该文研究土壤容重对鲜食蚕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容重明显减少鲜食蚕豆鲜荚产量, 降低经济效益, 这可能是高容重导致鲜食蚕豆根系生长受阻, 水分利用效率降低;高容重下鲜食蚕豆死亡率增加, 这可能是高容重导致鲜食蚕豆根病加重的缘故[2]。因此, 根据耕作措施降低土壤容重, 研究土壤环境对鲜食蚕豆生长的影响对提高鲜食蚕豆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有很重要的意义。

注:2013年临夏蚕豆鲜荚价格2.4元/kg。

参考文献

[1]南志标, 赵红洋, 聂斌.黄土高原土壤紧实度对蚕豆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2 (8) :935-938.

[2]张华华, 康玉凡, 葛军勇, 等.土壤施硒对蚕豆出苗及生长指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1) :57-62.

[3]李月梅.施肥对青海蚕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4) :684-687.

[4]李春杰, 南志标.土壤湿度对蚕豆根病及其生长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 :245-249.

[5]柴强, 黄高宝, 黄鹏.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6 (9) :1624-1628.

高寒阴湿山区 篇5

陇西公路管理段就是在这种自然地理条件下, 养护着S209线27km的沥青表处路面。这些油路都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逐年铺筑的, 至八十年代底铺筑结束, 根据近年来处理病害的情况, 铺筑时路面未进行过正式补强设计, 其路线在线型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路基顶面加铺了一层10cm的天然砂砾垫层, 有些路段加铺了一层15cm的白灰稳定天然砂砾基层, 路面面层直接铺筑在此基层上。

从2005年开始, 我们逐年对损害严重的路段进行了罩面、重铺, 或集中整治。剩余路面在养护中每年进行不断的修补, 甚至部分路面在养护中已修补过3~5次。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病害出现。针对上述情况, 油路面出现大量病害, 随着使用年限及超载车辆的增加, 病害还会不断增加。笔者根据此段路面所处的自然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的特点, 对此段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养护上采取的对策。

1 路面病害及原因分析

此段路面的主要病害有:翻浆、松散、推移、坑槽、龟裂等。这些病害主要是由于路基填筑材料不合格、路基压实度不够、路面基层材料和级配不符合规范、基层强度过低以及油路面超期服役、油层老化、超载超重车辆增多、油石比不足、面层使用矿料不当等原因所致。

1.1 路基填筑材料不合格

此段填方路基大都是在八十年代前进行改建的, 当时受投资施工条件的限制, 路基填方地段填筑的材料是靠沿线路基外取土就地解决, 腐植土、红土充当了路基填筑材料。而挖方地段的路基未做任何处理, 尤其对不良地质路段没有进行彻底的换填处理。路基填挖在一次平整后靠通车碾压逐步养护成型, 时隔2~3年后在铺筑沥青路面前加铺了10cm厚的天然砂砾找平层、15cm厚的白灰稳定天然砂砾层。但因路基本身压实度不足而使路面铺筑先天不足, 这是导致路面损坏的原因之一。其二, 降水量大, 冬季漫长, 冰冬期长, 地下水位高, 路基中含水量较大, 大多数路段处在中湿或潮湿状态, 甚至有不少路段处于过湿状态, 冻胀严重。显然由于基层材料不合格导致基层不能满足强度的要求。其三, 水稳性不足损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主要原因是:路基材料中, 以风化软质的砾石材料居多, 且含黑土红土及腐熟植物, 强度更加不足。强度不足的病害现象多发生在春融期, 少数也在雨季出现, 轻则出现裂缝、坑槽、波浪、推移, 重则形成翻浆、松散。

1.2 路面结构组合不合理

在沥青路面中结构组合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一般应遵循“稳土、强基、薄面”的原则。按应力的递减规律上大下小设置补强层。但当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这一原则。即使铺筑了基层也没有对基层材料做级配、抗压、酸碱性等的实验致使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沥青路面损坏。

1.3 路面及边沟排水不畅

路面由于路基、基层强度不足经行车碾压, 大部分路段出现车辙、坑槽、波浪, 致使雨雪水不能及时排除渗入路基, 形成水分子集聚, 降低了路基和基层强度, 使稳定性受到严重的影响。边沟排水, 因地下水相当丰富, 路垫边坡到处可见泄水, 经过冻融交替使边坡滑塌, 淤塞严重。其结果是:排水不畅, 水位提高, 基层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1.4 油石比控制不严格

超期服役, 油路老化是病害加重的又一原因, 但是在施工中不按规范施工, 油石比控制不严, 油量不准确或沥青老化是致使病害加重的直接因素。在高寒阴湿地区, 油石比偏重于大一点, 但有的路段控制不当, 使油石比过分偏高, 造成拥包、泛油等病害。使用矿料偏细地段, 形成波浪。油石比过低则使油路出现干涩, 松散等病害。

2 沥青路面的养护对策探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公路运输任务的日益繁重, 如何养好公路改善行车条件, 以适应急剧增长的汽车交通量的需要, 这是摆在公路养护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急迫的课题。由于公路养护工作量大、面广, 路面病害复杂, 影响养护质量的因素较多, 为此, 采取因地制宜的养护对策, 使有限资金的分配符合路情, 并达到最优化。

2.1 精心设计, 细致施工

路面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是以周密细致的野外调查为基础, 通过测试、试验、勘探和分析, 取得影响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各种因素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 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优化路面设计。同时应该明确路面设计是在路基工程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 要充分考虑路基填土临界高度, 压实、排水、防护及土基的处理, 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

精心施工是保证质量的关键。近年油路施工的经验证明, 油路工程施工, 应不分工程任务的大小, 都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除应设置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外, 还应成立材料质量检查小组, 建立工地实验室, 对常规性试验项目如石灰、水泥质量、剂量、基层压实度、含水量、面层矿料级配、沥青三大指标和油石比等, 应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做好, 以便指导施工。操作规范, 认真负责, 铺筑的油路就会使用寿命延长, 维修费用降低, 养护劳动强度也会大大减小。对路面工程重视不够, 施工力量投入不足, 技术复杂程度认识不清, 施工马虎就会产生工程病害, 导致路面破坏, 前修后补。这样不但直接影响交通与行车安全, 给养护工作带来无穷的后患, 而且社会影响很坏。

除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外, 还应根据油路施工季节性很强的特点, 结合此段路所处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利用3~4月进行路面备料, 做好铺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利用最佳施工期5~7月下旬铺筑路面。若提前开工, 地表温度较低, 路基的原有路面病害很难暴露。延迟到7月下旬后虽可以继续施工, 但降雨量相当频繁, 质量很难控制, 而在这个期间施工的路段大都出现严重病害, 为了避免低温或雨季施工, 应合理组织施工及施工工期安排, 以保证质量, 降低工程成本。

2.2 加强全面养护, 重视养护技术

从严从细抓质量, 精心养护下功夫。我们在油路养护上也经历了认识实践的过程。起初, 对油路养护在理论上缺乏认识, 实践上缺乏经验, 采取“划胡子, 贴膏药”的养护方法, 走了弯路。

(1) 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提高养护技术。一是有针对性地搞好技术培训, 开展岗位练兵;二是组织全段职工认真学习《沥青路面施工养护技术规范》、《公路养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法规;三是提倡自学, 互学, 同时采取以老带新, 言传身教等办法, 在现场操作示范, 相互观摩学习, 广泛深入地进行养护技术培训, 力争使生产第一线的工人都基本掌握油路养护、修补的施工程序、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

(2) 坚持从严从细的作风, 严格质量标准。承担油路养护任务的道班, 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三个一样”、“四勤”、“五不放过”的质量管理办法, 提高油路养护的质量。“两个原则”就是坚持早补、小补的原则, 发现病害随时补修, 绝不让其扩大蔓延。“三个一样”即要求新补油路的材料结构、油石比、平整度和原路保持一个样。“四勤”就是勤检查、勤清扫、勤排水、勤修补。“五不放过”是材料的规格达不到级配要求、沥青针入度、黏度达不到规定标准、基层补强不坚实、杂物清扫不净和油石拌和不均不放过, 并做到划线、切割、开挖, 修补平整。

(3) 提高质量意识, 确保养护质量。只有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层层落实责任制, 才能因地制宜, 分析病害成因, 形成人人讲质量, 个个管质量的良好风气。

(4) 全面养护, 综合治理, 预防水害。必须坚持以路面养护为主, 加强全面养护, 重视对边沟、路肩、路基、桥涵和公路设施的维修养护工作。要求各个养管站对管辖线的边沟、路肩、路基进行日常巡查、反复循环养护, 同时应做到挂线清理边沟, 放线整理路容, 用砂砾硬化路肩, 力争养护质量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做到路面不积水, 路肩不起泥, 边沟无淤塞。

(5) 加强计划管理, 掌握油路养护的主动权。在计划安排上, 根据油路养护的特点, 力争做到“四个结合”和“一个为主”, 把经常化、季节性、预防性和全面性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小修保养经常搞、季节性工作抓紧搞、水毁抢修突击搞”的原则, 组织开展油路补修, 水毁抢修保证畅通等应急工作, 使工作环环紧相连。段上把全年的各项生产任务按养管站及养护任务进行分解, 一次下发, 使各养管站对全年的工作心中有数。同时, 分季度安排工作, 提出具体要求, 养管站实行日评路况, 每月对养管站路况进行重点抽查, 季度评定。养管站应在路况评定的基础上编制符合实际的日旬作业计划, 用计划指导生产, 确保养护生产向前发展。

3 有计划地进行油路大中修工程

陇西公路管理段管养的K76-K104油路除近几年的集中整治路段外, 都属超期使用, 虽进行养护, 但病害仍然十分严重。随着行车密度、重型车辆、超载车辆的不断增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将会有大面积遭受破坏的可能。笔者认为应根据病害产生的原因对泛油、拥包、网裂、松散、坑槽等一般病害, 面积不大时, 应以小修保养完成。出现麻面、颗粒脱落、老化、干涩等病害时应进行罩面处理。对大面积的油路基层强度不足, 出现翻浆、推移、坑槽的, 要进行重铺, 并做好重铺的设计。去年陇西公路管理段在S209线上实施了5km的大中修工程, 因为设计标准高 (不良路基的换填、10cm的垫层、15+20cm的参碎石水泥稳定基层、3+4cm的面层) , 完全按设计施工, 保证了路面没有出现破损。按照目前的通行情况, 笔者建议逐年安排此段油路的大中修工程, 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确保质量。

参考文献

[1]JTG/T D31-04-2012.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

[2]JTG/T D32—20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高寒阴湿山区 篇6

关键词:翻浆,产生原因,预防处治

公路翻浆现象是我国常见的公路典型病害。公路路基在冰冻过程中, 土中的水分不断向上移动, 使路基上部的含水率大大增加;在季节性冰冻地区的春融期间, 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基含水过多、路基土质不良, 再加上重复行车的作用, 路面就发生弹簧、松散、龟裂、鼓包、车辙、裂缝、冒泥浆、行车颠簸、路基发软、破坏路面、妨碍行车, 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 因此处理好翻浆、养好公路, 使之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以保证车辆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运行, 提高社会运输效益,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处理好翻浆, 首先要找出翻浆产生原因,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彻底根治。下面我以省道305线陇县至北道三级公路为例, 浅议高寒阴湿公路翻浆产生原因及处治。

1 S305 线的自然条件

S305线横穿张家川县城东西 , 由于该县所处纬度较高 , 地势高隆,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 因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 气候差异较大, 又由于降水量分布显著不均匀, 境内的气候又分为寒冷半湿润和寒冷半干旱两种类型。降雨降雪集中, 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 降雪集中在二三月份, 年极端最高温度26.7℃, 年极端最低气温-19.6℃, 极端最高地面温度41.9℃, 极端最低地面温度-22.4℃, 最大冻深度1.49m。S305线均处于寒冷半湿润地区 , 冬季漫长而严寒 , 夏季短暂而不热, 土质为黑色和黄色亚粘土、粉质亚粘土, 表层有腐植土, 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

2 路基冰冻翻浆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一般翻浆形成原因

翻浆的发生过程, 主要是季节性冰冻地区雨季集中在夏秋之交或秋季。由于降水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 进入冬季, 当路基表面开始结冰时, 土孔隙内的自由水首先开始结冻, 形成冰晶体, 当温度继续下降时, 与冰晶体接触的弱结合水被吸引至冰晶体上冻结, 于是与冰晶体接触处土粒上的水膜变薄, 由于水分子的吸引作用, 路基下温度高处的水份不断向上移动, 当水源供给充足时, 发生连续移动, 就使路基上大量聚冰, 形成聚冰层, 如果聚冰层过厚, 路基中水份冻结后体积膨胀, 如超过孔隙所能容纳的数量, 就要引起路基冰胀, 严重时造成路面隆起开裂。春季气温回升, 路面结构层及路基开始化冻, 由于路面结构层的吸热和导温性较强, 使结构层本身及路基上面的土层融化, 因而冰冻层上即融化水份不能向下或两侧排出, 使路基上部处于过湿状态, 当温度继续升高, 融化至聚冰层时, 路基温度更大, 有时甚至超过液限, 这样路基化冻过程中的强度显着降低, 以至丧失承重能力, 在行车作用下依次发生鼓包, 弹, 开裂, 车撤冒浆, 路面大量破坏, 形成翻浆。

2.2 冻融翻浆形成原因

冻融翻浆由于春融化冻时期路基上层土壤里的水分太多, 一时排不出去形成的。当冻结线较长时期的停留在一定深度, 路基土壤暂时不再向下冻结, 于是地冻线以下未冻土壤里的水份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冻结线附近聚流。冻结线停留的时间越长, 聚流的水份也就会越多, 于是地冻线附近就会聚流大量水份, 并冻结成一个相当厚的聚冰层。张家川县地区, 大致在地面以下42cm~63cm深度处。有许多地方 (如花园、马鹿等路段) 在1m多深处还有第二个显著的聚冰层出现。而造成翻浆的则主要是距路面较近的第一个聚冰层的那些水份。化冻时这些聚集来形成冰层的大量水份不能一下子排出去, 都积留在路基上层土壤里, 于是就形成了翻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S305线公路翻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因素 , 张家川地区冬季漫长 , 当冬季开始时候 , 气温寒暖交迭, 起初冻结不深, 冻结线长期停留在距路面下较近的地方, 会有大量水份自未冻区源源不断地聚流到上层距路面很近的冻结线附近, 张家川化冻时期为三四月份, 然而这时正值降雪比较集中时期, 这都会促使翻浆的发生, 加重翻浆渐变过程。

(2) 土壤因素。张家川段所养公路路面基层大多是在原黑色或黄色粉质亚粘土, 有些甚至是在表层腐植土上加铺15cm~25cm的天然砂砾或石灰土组成, 路基上层土壤基本上全是粉质土且大多数已超过设计年限。由于这种土壤颗粒细, 渗水性差, 化冻后水份不易排出, 都容易发生严重翻浆。

(3)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因素 , 地势低洼导致路基两侧在冻结过程中长期积水。如S305线K9-11路段, 由于一侧边沟因山体常年渗水, 而这段路基标高又较低, 在冻结过程中, 水分自路基侧面源源不断地向路基上部冻结区聚流。因而每年化冻时都会形成严重翻浆。

(4) 处理翻浆的方法不当也是产生翻浆的一个原因。其一 , 前几年处理的地方以后不再发生翻浆, 而两端原来未翻浆的地方以后又发生翻浆,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翻浆“感染”。其二, 翻浆发生后多是填垫砂砾、石块, 刨高垫低、维持通车, 消极等待自然“收浆”, 效果不大且年年重复翻浆, 上年已填垫的石块及其他材料 ,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压碎而与污泥搅混在一起, 块卵石则沉到泥浆中或被挤到路肩边沟中, 这时又发生新的翻浆, 重新再运来新的材料填垫, 形成恶性循环。

(5) 公路施工和交通量等是影响路基翻浆的外在因素。公路施工时遇到降雨, 路基土层的含水量由于雨水的渗透而增高。一般地, 交通量越大, 公路产生翻浆的可能性就越高。

(6) 路面结构影响。季节性冰冻地区的路面结构在设计时考虑防冻要求, 特别是山区路堑地段, 超炸, 超挖所形成的大小坑槽等, 施工又未作特殊处理的极易发生翻浆。

3 防治翻浆的基本途径

(1) 调节路基水稳状况 , 防止各种水分在冰冻前或冰冻过程中进入路基上部。

(2) 将积聚在路基上部的水分 , 在化冻期及时排除或暂时蓄积在透水性好的路面机构中。

(3) 改善土基及路面结构。

(4) 翻浆的防治措施。

4 处治翻浆的具体措施

防治翻浆的根本途径是防止地面水、地下水或其他水体在冻结前或冻结过程中进入路基上部。

(1) 在春融翻浆发生阶段 , 翻浆现象发生发展往往是很快的 , 在气温转热的情况下, 2~3日内就会显得非常严重。这时要加强巡逻制度, 每日有专人在路上进行巡察, 发现有翻浆症状的路段, 立即采取措施, 进行防治。

(2) 提高路基高度 , 选择好路面类型。路线因尽量设置在干燥地段, 当路线必须经过水文地质不良地段时, 就要采取预防措施, 搞好地面水及地下水的处理。透气性越好的路面类型及厚度较大的路面结构, 相应就能减轻或避免冻胀与翻浆的产生。

(3) 由于高寒阴湿地区公路翻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粉质土在毛细水、地下水、地表水影响下造成, 我们处理的首选方法一般采用“挖换材料法”, 即全部挖出路面翻浆。

(4)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要加大加深边沟 , 或设路基盲沟 , 以此降低路基地下水位。对龟裂严重的路段要用沥青稀浆进行封面或涂刷住裂缝, 防止雨雪水渗入路基。

(5) 有条件的路段可挖路肩明沟 , 春融翻浆暴露时 , 在翻浆路段两侧路肩上每隔4.5~6.5米开挖横向明沟, 深度可首先开挖30~40厘米。

(6) 搞好排水设施。 对于路堑不良地段或挖山严重的路段 , 要加大排水设施的建设, 边沟要深, 不能有渗漏, 出水要迅速, 不可长期堵在排水沟里造成对路基的渗透, 排水系统要健全, 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7) 规范施工。有一部分翻浆发生是由于在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施工造成的, 所以要规范施工, 只有在材料含水量在压实试验的界限范围内时, 路堤的压实才能进行, 超出或不到最佳含水量时不能填筑路基,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是材料在最佳含水量附近进行填筑, 同时做好试验工作。

(8) 建立健全翻浆档案。从翻浆一开始, 就作系统的观察和记载, 详细记录各翻浆路段的土壤、水文等自然情况。

5预防翻浆的措施

(1) 深挖边沟, 可以相对降低地下水位, 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渗透压力, 控制了路基上的含水量, 从而减少翻浆的出现。

(2) 换填土法采用水稳性、冻融性好、强度高的粗粒土换填路基上部;换填选料原则, 冻胀时路面不致产生有害变形, 冻融时路床承载力不致下降, 换填厚度应控制在最大冻深的70%~100%。

(3) 隔离层法深度应设在聚冰层以下和地下水以上适当处;隔离层宜高出地表水位25cm, 有效厚度一般为20cm。隔离层材料可用碎石、砾石、粗砂、土工布等, 上下面宜设3%~4%拱度。

(4) 隔温层法设置在路基上部或路面底基层处, 以延缓和减小负气温的强度;材料可选择炉渣、矿渣、碎砖, 厚度一般为20~50cm。

(5) 降低水位法在低于现有地下水位的两侧边沟底部位设置管沟或渗沟。

(6) 土工布排水法将过滤型土工布 (也可用塑偏布) 直接铺在土基上, 上面铺填30~40cm砂砾层。

6 结论与建议

翻浆是道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必须查明原因, 要针对不同的地区或条件, 根据翻浆产生的原因,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处治措施。如病害范围、发生时间、气候变化、病害表面特征、路面结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平时养护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分析, 作出记录, 本着经济、安全、适用的原则, 精心勘察, 多方案比选, 才能设计出最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来预防翻浆的发生。才能节约养护成本, 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志[Z].1998.

高寒阴湿山区 篇7

关键词:蚕豆象,危害特点,防治效果,高寒阴湿地区,甘肃省

蚕豆象 (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 属鞘翅目豆象科, 蚕豆害虫。原产于欧洲, 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 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 华中、华南、中南、华东、西南等地的蚕豆种植区, 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1,2]。蚕豆象成虫略食豆叶、豆荚、花瓣及花粉, 幼虫专害新鲜蚕豆豆粒。被害豆粒内部蛀成空洞, 并引起霉菌侵入, 使豆粒发黑而有苦味, 不能食用;如伤及胚部, 则影响发芽率, 质量大大降低。幼虫随豆粒收获入仓, 继续在豆粒内取食危害, 造成严重损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蚕豆造成的重量损失达20%~30%。甘肃临夏春蚕豆主产区, 近年来受蚕豆象危害, 蚕豆种植面积一度减少, 农民的种豆积极性持续减弱。为了更有效地解决蚕豆象危害, 笔者于2011—2013年连续3年在临夏地区进行蚕豆象防治调查, 为蚕豆象可持续防控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1 蚕豆象危害调查

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在临夏县、积石山县、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按照川塬灌区、二阴阳山区、二阴阴山区分海拔设点连续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不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地区田间蚕豆象在川塬灌区虫口密度为3头/10 m2, 二阴阳山区虫口密度为2.5头/10 m2, 二阴阴山区虫口密度为1.9头/10 m2, 化学药剂防治地区田间蚕豆象在川塬灌区虫口密度为2头/10 m2, 二阴阳山区虫口密度为1.1头/10 m2, 二阴阴山区虫口密度为0.7头/10 m2。随着海拔的增加蚕豆象虫口密度降低, 海拔1 960~2 480 m范围内海拔每升高150 m, 蚕豆象虫口密度降低10个百分点, 但蚕豆象在临夏蚕豆种植区均有发生, 没有消失。

没有进行防治地区仓贮豆象危害率在川塬灌区最高达到80%,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65%,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42%;进行防治地区仓贮豆象危害率在川塬灌区最高达到33%,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19%,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8%;蚕豆象仓贮存活时间与化学药剂也有一定的关系, 进行防治地区仓贮豆象存活时间可持续265~303 d, 没有进行防治地区仓贮豆象存活时间可持续270~320 d。

2 蚕豆象防治效果调查

2.1 检疫防治

蚕豆属于常规种,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自行换种, 各地区调种也不经过检疫, 检疫防治作用微乎其微[2]。

2.2 农业防治

对蚕豆—小麦—玉米轮作地区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蚕豆象仍有发生, 田间蚕豆象在川塬灌区虫口密度为1.1头/10 m2, 二阴阳山区虫口密度为0.6头/10 m2, 二阴阴山区虫口密度为0.2头/10 m2;仓贮豆象危害率在川塬灌区最高达到20%,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14%,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7%。

2.3 化学防治

对“一熏一拌加三喷”法, 即收储期磷化铝片剂熏蒸、播种期拌种或土壤处理、初花期杀成虫、终花期灭卵与幼虫的5项综合措施防治区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田间蚕豆象在川塬灌区虫口密度为0.9头/10 m2, 二阴阳山区虫口密度为0.5头/10 m2, 二阴阴山区虫口密度为0.2头/10 m2;仓贮豆象危害率在川塬灌区最高达到14%,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9%, 二阴阳山区最高达到3%。

3 蚕豆象防治技术

3.1 检疫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坚决杜绝外来虫源进入, 防止当地虫源传出[3,4]。

3.2 农业防治

在海拔2 100 m以上地区引种;精选种子, 剔除蛀害种粒, 减少在豆粒内尚未羽化的蛹和幼虫在田间继续羽化为成虫;与非豆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 阻断蚕豆象寄主食物;蚕豆开花前, 对所有蚕豆加工企业、农户储藏的蚕豆采用温汤浸种、曝晒法、磷化铝片剂熏蒸等方法进行1次灭虫处理, 以减少虫口基数, 减轻危害。

3.3 物理防治

蚕豆刚收获不久, 是消灭蚕豆象的良好时期, 一般可采用曝晒法、浸烫法和低温冷冻法3种方法进行防治。

3.3.1 曝晒法。

选择晴好天气, 将新收获的蚕豆放在水泥晒场上曝晒, 因幼龄蚕豆象不耐高温, 当温度达到48~52℃时保持5 h, 对部分幼虫有杀灭效果。曝晒时要及时翻动, 曝晒后要摊晾再保存[5,6]。

3.3.2 温烫法。

此法适用于少量蚕豆, 杀虫效果非常显著, 不影响种子发芽和品质。蚕豆收获脱粒后晒干, 把蚕豆种子倒入竹筐内, 将竹筐浸到80℃开水锅内, 烫种30 s, 时间到后立即将竹筐取出, 放到冷水中冷却, 摊开晒干后贮藏。

3.3.3 低温冷冻法。

将蚕豆置于冰箱冷冻室或冰柜8 h左右, 或商业上可考虑-5~0℃商业冷库, 放置30 d即可完全防治蚕豆象。冷冻晾干后放入已经进行清洁预防处理的仓库。

3.4 化学防治 (“一熏一拌加三喷”法)

3.4.1 一熏。

化学药剂熏蒸法。蚕豆收获后按每50 kg装袋, 每袋底放置用砂布包裹的磷化铝1片后立即封口, 密闭5~7d打开袋口, 放气10 d后再行贮藏;对贮粮较多的仓库, 采用粮堆面与粮堆中埋药相结合的方法, 按每200~300 kg粮食用磷化铝3.3 g (1片) , 在蚕豆刚入库时迅速、准确地把用10 cm×10 cm小布块包好的磷化铝药片药包, 分放在粮食中下部或埋在粮堆中, 每包1片, 并拴1条有色长绳子, 绳子的另一端要露出粮面。施药后再次检查做好密闭工作, 熏蒸3 d后选晴天启封散气3~7 d, 药包及时取出集中深埋处理。

3.4.2一拌。

种子浸 (拌) 种或土壤处理。播前用40%甲基异柳磷按蚕豆种子的0.3%拌种, 或用40%甲基异柳磷500倍液浸种2 h, 可杀死豆粒内尚未羽化的蛹、幼虫以及成虫;蚕豆播种时结合翻地,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3 750 g/hm2拌细干土600 kg/hm2, 随犁耕翻施入土中, 可杀死在豆田残株及石块、土坷垃下越冬的成虫。

3.4.3 三喷。

从蚕豆开花到结荚期, 选晴天中午蚕豆闭花之后, 用20%飘甲敌乳油1 000倍液在蚕豆植株中下部叶片和青荚上喷雾, 以叶面不滴液为宜, 把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 间隔7~10 d, 连喷3次。

4 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低海拔地区蚕豆象危害比高海拔地区危害严重, 同一海拔地点阳山种植蚕豆象危害情况比阴山危害情况严重, 农民喷药防治地块比不防治地块低。这充分说明蚕豆象是可以持续控制的, 建议今后在加大检疫的同时, 积极引导农民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同时对蚕豆象越冬寄主植物、迁移范围进行广泛研究, 提出更加有效的蚕豆象防控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隆术, 朱文炳.储藏物昆虫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159-162.

[2]蒋樟法.烟叶仓储害虫及检疫措施[J].植物检疫, 2001 (3) :181-182.

[3]夏红民.害虫检疫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与对策[J].植物检疫, 2003 (4) :237-239.

[4]梅流柱.检疫在豆象防治中的作用评估[J].粮食储藏, 2000 (5) :11-15.

[5]曹宇, 李灿.重要储藏害虫药材甲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 :9-13.

上一篇:PNN神经网络下一篇:后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