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23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5篇)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冷凉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现有温室蔬菜栽培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促进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蔬菜的快速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针对目前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作 者:邱丽华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肃南,754400刊 名:中国园艺文摘英文刊名:ZHONGGUO YUANYI WENZHAI年,卷(期):25(11)分类号:S6关键词:高寒冷凉山区 日光温室 蔬菜 问题 对策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畜禽养殖以散养为主

目前,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在维西县尚未实现。维西县村民家家户户都养鸡, 但仅有几家蛋鸡和肉鸡养殖专业户, 绝大多数散养户就只放养几只到几十只鸡。比较偏远的攀天阁乡有3 940户农户, 2012年存栏生猪14 224头, 没有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存栏禽26 786羽, 没有存栏1 000羽以上的养殖户。相对发达的永春乡有9 706户农户, 2012年存栏生猪39 563头, 存栏100头以上的有12户 (共存栏1 846头) , 散养户有9 694户 (共存栏37 717头, 占存栏总数的95.3%) ;存栏禽98 762羽, 存栏1 000羽以上的有9户 (共存栏25 746羽) , 散养户有9 697户 (共存栏73 016羽, 占存栏总数的73.9%) 。

1.2 农户的防疫意识淡薄

虽然县、乡畜牧兽医机构不断宣传防疫知识和相关法规, 但是少数农户始终不能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 缺乏防疫主动性。有的农户仍存在“自己的畜禽自己做主”、“养殖靠运气”、“打不打防疫针是自己的事”等观念;有的农户错误地认为“畜禽接种疫苗后就不该再发病”, 一旦畜禽发病, 就认为免疫接种无效;有的农户因觉得畜禽接种疫苗可能会发生免疫反应或死亡而拒绝免疫;还有的偏远山区的农户认为这些疾病不可能传到他们那里。

1.3 防疫工作得不到全面实施

在严格的管理下, 乡、村2级防疫员在春秋动物防疫中都认真地进行免疫接种, 对各活畜市场也都坚持补针。但养殖户经常从外地零星购进畜禽, 存栏动态变化较快;加之, 山区通讯不便, 防疫员无法电话预约免疫, 而农户耕作繁忙, 且畜禽经常放养在外, 常出现防疫员到户时畜主不在家或畜禽不在圈的情况, 同样养殖户找防疫员也不太方便, 以致漏针和重复注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 维西县属高寒山区, 畜禽养殖户遍布山村, 农户分布较为分散, 部分农户之间间隔30 min甚至1 h的路程, 虽然相互间天然隔离有利于阻断疫病传播, 但也给兽医防疫带来诸多不便, 如防疫员在农村稀释一瓶500羽份的疫苗, 在有效期内只能接种几十只鸡。加上最近几年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增多, 免疫反应或因免疫反应发生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免疫死亡的补偿制度尚未完全落实, 农户在某种程度上不太信任防疫人员, 直接影响了农户参与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致免疫接种计划难以完成、疫情时有发生。

1.4 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

多年来, 由于乡镇兽医人员编制有限, 畜禽免疫接种工作主要靠村级防疫员完成。村级防疫员工作量大、任务重, 而每月只有极少的补助, 且无其他社会保障, 工作待遇与劳动强度极不相称;加之, 村级防疫员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流动性较大, 基层防疫队伍较不稳定。另外, 村级防疫员大多为初中毕业, 仅参加过简单的业务培训, 所以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不能正常开展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疫病抗体监测工作, 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动物防疫的需求;而且, 一些管理制度和措施对他们作用不大, 不利于产地检疫工作的实施, 以致防疫质量难以保障。

2 建 议

2.1 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和防疫体系建设

大力宣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广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工作, 增强广大群众的动物疫病防范意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让养殖户认识到“防疫就是增效、少死就是增收”的道理、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从而使其自觉参与动物免疫, 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同时, 加强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逐步形成养殖户主动找防疫人员实施免疫接种的良好局面。

2.2 完善免疫反应死亡补偿机制

免疫反应死亡补偿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及时处理免疫反应、不拖欠农户免疫反应死亡补偿, 是不让群众吃眼前亏、在疫情面前不恐惧、避免激化养殖户与防疫人员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更好的措施出台之前, 建议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要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主要领导亲自抓动物防疫, 实行领导干部落实问责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落实到位。另外, 建议尽快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 建立防疫质量与待遇挂钩的机制, 充分调动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高免疫密度和防疫质量。

2.3 完善基层动物防疫机构

近年来, 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 给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敲响了警钟, 政府也加大了投入, 但由于乡镇兽医人员由乡政府安排工作, 机构不完善, 服务经常脱节, 给养殖户带来很多不便。山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技术服务, 各级政府应该关注畜牧兽医专业队伍建设, 尤其要健全乡镇畜牧兽医站。

2.4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坚持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实行县、乡、村3级动物防疫的联动管理, 层层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发生疫情时, 充分利用高山峡谷的屏障作用, “内防外堵”。

2) 强化检疫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执法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确保动物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均达到100%。还要对饲养、屠宰、加工、出售、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督检查, 对违法行为要坚决给以严厉打击。

3) 坚决执行生物制品政府采购制度, 把控好疫苗的购买、运输等环节, 将疫苗按照要求分类保存, 并严格按各种疫病的防疫规程使用疫苗, 以确保免疫质量。

4) 坚持对免疫畜禽进行抗体监测, 确保建立坚强的免疫带。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针对以上问题,要继续保持山区粮油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坚持“占”、“补”基本平衡,保住农田面积底线 要在充分调查与论证基础上,对山区未来粮食需求、必须的粮食生产能力底线、粮食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底线进行科学地评估与判断,明确必须保住的耕地面积底线。在保障必须各项建设占地的同时,出台“刚性”措施,将土地出让金部分用于土地治理、改田治地,确保占1亩、补1亩,努力使山区耕地在数量与质量上实现“占”、“补”基本平衡,起码的耕地面积不能低于必须的底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一是加强山区植被与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各种灾害发生;二是抓好小流域治理,加强对库、塘、堰、渠、水窖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增设防雹点,切实增强山区对以旱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三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完善田间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高产高效农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与秸秆还田,多途径增施有机肥料,通过间作套种、轮作换茬,以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减少耕地水土流失,尽量做到用地养地结合,保持、恢复和增进地力;五是坚持科学施肥、合理用药,不断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坚持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粮油种植面积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以保证粮食安全为前提,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适宜种粮的当家田地,要坚持以种粮为主。只有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得到扎实稳步推进。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强农民投入能力 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民对粮油生产的投入热情与投入能力,帮助农民加大物资投入与科技投入,提高粮油单产与效益水平,保证粮油总产量实现稳步增长。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大胆流入城镇,在城镇扎根、安居乐业。只有真正实现了农民的流动,才能使农村耕地向种粮能手、大户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也只有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获取规模效益,实现增收目标。

推广节本增效技术,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山区粮油生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发挥山区环境污染轻、生态条件好、作物品质优等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品种;其次要针对山区农村劳动力紧缺,工价偏高的实际,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抛栽、免耕覆盖栽培等轻型、简化、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三是要继续抓好地膜覆盖、测土施肥等先进实用抗灾增产技术的普及,确保粮油单产稳步提高,效益逐步提升。只有使粮油生产真正有了效益,山区农民才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才会后继有人。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推广 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技术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与服务手段建设,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公益推广的热情与积极性,强化农业公益推广服务,切实解决科技成果与农民应用“脱节”问题。同时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确保基层农技推广后继有人。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务农人员素质 要舍得花钱进行农民科技培训,尤其是对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粮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要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其逐步成长为觉悟高、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此带动整个农民素质的提高。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确保农业投入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抓好对执法人员与农资经销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履职能力与营销人员的守法意识,落实农资产品登记备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民专合组织积极参与“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增强山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引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实现优良粮油批量购销,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拓宽市场,提高效益;通过合作组织与粮油加工企业对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和标准化的订单生产,降低市场风险,提升整体效益。

加强对重大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能力,扩大农业灾害保险范围,以有效控制灾害损失 一要增加防控设施,改善防控条件,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二要加强乡村植保机防队建设,落实统防统治,实现对重大病虫灾害的有效控制;三要坚持推广适期播种、预留行栽培、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化学调控等抗灾、避灾技术,增强作物自身抗灾应变能力;四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灾害保险的支持力度,将山区主要农作物全部纳入灾害保险范围,增强农户抗灾自救能力;五要在重大农业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查灾核灾,帮助、指导农户抗灾救灾,促进灾后恢复,使山区粮油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山区,粮食生产,问题,对策,安徽金寨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 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总面积3 814 km2, 辖23乡 (镇) 、67万人, 山场面积28.4万hm2, 耕地2.3万hm2, 人均耕地0.03 hm2、山场0.53hm2, 境内平均海拔500 m, 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近几年, 由于受气候、水利、劳动力、农资等诸多因素影响, 一些农民失去了种粮积极性, 出现了部分田块荒芜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经济发展, 导致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现借鉴外地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结合山区粮食生产现状, 就如何利用现代农业科技, 持续发展粮食生产, 保证山区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金寨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山区劳务外出, 致使劳动力紧缺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 金寨县约有2/3的农村青壮年已离开土地, 进入城市就业, 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 有的甚至整村无人留守。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 不能适时播种收割, 造成土地撂荒面积扩大, 严重影响山区农村粮食生产。

1.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粮食生产

自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分户经营,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较大的工程缺乏劳动力, 无人过问, 导致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塘、沟、堰、坝无法治理, 农作物灌溉面积大大减少, 极大地制约了山区粮食生产。

1.3 粮食生产效益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山区农村耕地面积不大, 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农业机械化很难推广, 整个生产过程全靠人工劳动, 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粮食价格幅度较小, 粮食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 效益较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1,2]。

1.4 自然灾害频繁, 严重危害粮食生产

山区地形复杂, 气候变化无常, 农业“小气候”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近几年, 由于受天气影响, 干旱、病害、虫害、低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给山区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危害。

1.5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山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素质较差, 年轻的农民已基本外出务工, 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 新的农业科技农民无法接受, 农技推广难以到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严重制约了金寨县山区农业持续发展, 导致粮食生产受到影响。

1.6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建设加快, 金寨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粮食生产失去土地支撑, 加之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土地管理不善,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制约金寨县粮食生产发展。

2 稳定粮食生产的对策

2.1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法有关规定, 禁止乱占乱用耕地;进一步加强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金寨县的水利、库区移民、农业开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 积极发动群众, 利用冬闲时间, 全力做好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2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增产份额

有投入才有产出, 这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根据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制订相应的政策,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要把科教兴农作为主体来抓, 把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及增加化肥农药用量实现粮食增收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产、增收的轨道上, 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促进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农业劳动力的培训, 提高山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山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低。因此,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管理知识, 是农民的迫切需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业专业技术、示范县项目、退耕还林后扶项目等培训, 培养出新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科技带头人, 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 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确保金寨县山区粮食生产稳定。

2.4 努力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 减少粮食生产风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 是安徽省近几年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 是完善支持农业生产保护体系, 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加大农业投入, 维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举措, 是补偿农业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自2010年被列入民生工程以来, 农民受益匪浅, 特别是在金寨县气候比较特殊的山区, 该项政策显得更为重要, 能为山区农民的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把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3,4]。

2.5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研成果, 必须依靠基层农技部门的推广, 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影响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应该适当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加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 建立推广服务网络, 把试验、示范、推广结合起来, 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科技创新, 促进山区粮食增产增收。

2.6 实行土地流转, 确保粮食生产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体现, 是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山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有力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农业效益, 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 有效地保证了山区粮食生产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文广.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及改革土地经营制度的几个问题[J].云南农村经济, 1996 (2) :13-14.

[2]郑大豪, 冯元化.山区粮食生产策略[J].农业技术经济, 1989 (2) :36-42.

[3]王敏.“入世”对山区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及对策[J].粮食知识, 2001, 15 (1) :35-36.69.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利川市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学历结构

山区小学教师第一学历最多的是中师70.42%,其次是大专11.13%,高中10.38%,本科学历8.07%。其中的原因是这几年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让利川市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与其他行业相比而言,教师待遇仍相对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改行、考研等跳槽流失现象较为严重。20世纪小学教师主要是以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范生为主,由于山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民办教师转正、接班、代课教师占有很大比例,这在一定条件下也抑制了利川市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

(二)教师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小学教师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每天都有的占3.67%;经常9.14%;有时25.69%;从来没有29.58%。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深厚的占3.71%;扎实10.78%;一般30.16%;较差55.35%;从中可以看出山区小学教师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知识还不够深。

(三)教师专业技能

小学教师在上课时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小黑板54.32%;自制教具21.40%;录音机12.25%;电脑多媒体课件3.95%;投影仪3.29%;教学电影2.36;电视机1.68%;基本不用0.75%。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小黑板、自制教具等,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好,其他教学手段,如电脑、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学校虽然有这些设备,因数量上有限和质量问题,也只是在公开课时才用。

在问及自己哪方面的技能比较欠缺,回答结果依次是讲解技能45.81%;演示技能34.29%;板书板画技能10.09%;导入技能9.81%,由于学校的资金不足,培训机会少等等因素,教师在演示技能和讲解技能方面较欠缺。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注重练三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到关键时候,方知有用。

(四)教师专业能力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学生为直接活动对象的能力、以课程为直接活动对象的能力和自身成长为活动目的的能力。教师最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中排在第一位的教学能力36.70%;第二位的是反思能力14.03%;依次是教育创新能力12.58%;班主任工作能力10.34%;教育科研能力9.87%;学历9.52%;信息处理能力5.70%;其他1.26%,14.03%的教师最想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因条件所限,教师的知识又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因此,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学校及培训部门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五)教师专业情感

有40.07%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满意,加之很满意11.28%和基本满意35.91%,合计87.26%,由此可见,教师对本职工作环境比较满意。另一组数据表明,如果再次择业,愿意继续从事教师职业的占51.03%;考虑考虑再定的占30.56%;现在就想换职业的18.41%,从上面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多数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这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希望所在。

在“您希望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吗?”一题中,回答想90.01%;不想9.99%,说明大多数教师都希望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俗话讲“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的专业情感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问题:“您是怎样看待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不断接受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利川市小学教师在对“怎样看待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题的回答依次是:教师就应不断学习实现专业发展9.17%;农村条件有限,很难实现专业发展25.47%;农村社会不重视教育,发展不发展无所谓15.68%;反正也不会下岗,工作干得凑合就行28.15%;农村学生基础差,没有什么发展也能应付21.53%;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根深蒂固。25.47%的教师认为农村条件有限,很难实现专业发展,还有9.17%的教师认为应不断学习实现专业发展,由此可见还是有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应该实现专业发展,只是迫于条件的限制。

(六)教师专业培训

有35.47%的教师参加过1—2次市属级以上的培训,18.02%的教师参加过3—4次;4.61%的教师参加过5—6次。由此可见,利川市小学教师培训现状还不是很乐观,不能忽视的是41.90%的教师从没有参加市属级以上的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培训课程中,小学教师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最新教育理论35.69%;第二位是教学策略与技能21.40%;名师成功教学经验9.98%;教育政策法规9.74%;心理类8.32%;现代教育技术7.69%;师德教育6.53%;其它0.65%。山区教师由于条件有限,其知识文化视野相对狭窄,掌握的有关教育理论的信息非常有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距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相差甚远。

“您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主要途径”,有58.67%的教师认为主要靠校本培训;29.01%认为靠自觉学习;12.32%的教师认为靠文化氛围。校本培训,顾名思义是在学校这个教育实体内部进行的培训。因此占总数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专业发展主要靠校本培训,它既可以在整个学校的水平上进行,也可以在全乡各所学校间相互合作地进行,可弥补师训机构或教育行政门,组织培训中出现的培训内容与学校实际脱节等不足。其余两项分别是自觉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这两项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二、促进山区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一)改善教师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为了使山区教师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国家应该加大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好工资发放、公共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等工作。增加教育经费预算,通过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山区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山区办学条件,尽量缩小与大中城市办学条件的差距,以保证教师有良好的心态专注于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1、培训机制。要把教育搞上去,就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山区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之路任重道远。一是建立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师资培训网;二是进修多渠道化;三是鼓励个人自学提高;四是组织外出考察。

2、评估机制。学校应当制定《教师教育、教学常规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对教师评价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可以先让教师进行个人自评,接着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最后实现自评、互评、校评三者的统一。必要时,还辅以家长、学生调查问卷,使考核结果更趋准确。这样做,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意识得以强化、内化,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管理的有效性由此得到提升。

3、职称机制。教师职称一评定终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国教师评审制度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

获得教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应是在教师教育机构接受过必要的教育专业课程培训,获得规定的教育学分,而不仅仅是拥有合格的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仅仅是满足了任教的最基本条件。为此,必须建产由专业人员主持的对教师任聘、晋级和解聘的评审工作机制。引进竞争机制,破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和“身份制”,开通下岗、分流的渠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高寒冷凉山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高寒冷凉山区09-17

高寒冷凉区08-29

滇西北冷凉山区05-19

高寒阴湿山区07-12

西部高寒山区08-18

高寒阴湿05-29

高寒地区07-02

高寒城市08-30

高原高寒09-14

高原干燥高寒05-27

上一篇:娃哈哈销售部工作手册下一篇:悲伤无奈失落个性签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