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2024-09-09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共8篇)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1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

——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

摘 要

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最广的政府人员,在群众眼中,他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他们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民族基层地区和工作效率这两个点,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调查分析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出相应建议。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层政府

工作效率

1.前言

民族地区即是指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近年来,民族地区公务员的队伍建设在总体上有明显成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专业构成趋于齐全,尤其是1998年机构改革后表现更为突出,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正逐步形成并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基层民族地区位于偏远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要想西部开发战略得到具体的落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保证和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

2.影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

2.1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培养干部着眼点片面

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着眼点往往以培养行政干部为主。这种重行政轻业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使得民族地区的公务员队伍中党政型人才多,而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型干部比较短缺。[1]政府中精通法律、审计、市场营销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专业化的公务员十分短缺。(2)干部择优机制未能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

由于干部择优机制的落后,评价机制的不科学,干部的选任没有发挥出竞争动力和压力,干部退出机制没有形成制度化,加之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民族地区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淡化,平均主义,大锅饭意识仍然禁锢着其思想,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青年人才断层,后续力量不足

我国公务员编制设置多年没有经过大调整,人事不匹配问题突出,不少地区在编人员出现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现象。随机对60位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的调研中,年龄45岁以上达60%,35岁至44岁占13.1%,35岁以下仅占26.9%。过高的年龄分布导致基层政府缺少活力,观念保守,他们保持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缺乏创新,不易接受时代的先进产物。调研发现,基层工作虽较繁杂,但大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办公提高效率,如部分乡镇试行的OA办公软件和视频会议,能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和工作平台,极大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据调查了解,90%以上的基层政府年均信息化培训低于2次,加上对信息化办公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他们甚至觉得参加各种计算机和软件培训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产生“越全能,越多做”逃避责任心理。

2.2 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所在地多为深山地区,位置偏僻,经济不发达[2],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乡镇地区普遍较贫困,每一年都会评上贫困县。此外,贫困地区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亦是极其简陋,几张桌子与椅子拼凑起来的办公桌以及仅有的一两台旧电脑和打印机。基层政府的办公硬件设施仍未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六部委的要求,全国各地要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但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层科员的工资收入不足两千元,仅能解决一家温饱,由此导致一些民族基层公务员违规从事一些副业,一心两用,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到政府工作上。2.3 基层公务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相较于汉族地区而言普遍相对落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流失。所以,在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来进行公务员队伍建设,往往会使民族地区公务员素质在总体上偏低。此外,由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等原因,使少数民族群体产生了先进和后进的差别,形成了公务员素质高低的差异。2.4民族语言多样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是精湛而耐人寻味的,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日常交流中仍使用方言,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语、瑶语、壮语等,甚至有些基层公务员来到融安后听不懂而强加的蔑称——“土拐”,这导致一些官民的矛盾冲突,给非本地户籍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下乡时,不熟识多样化的民族语言,难免会遇到交流上的隔阂,即使有翻译也很大程度上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

3.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对策

3.1鼓励少数民族人才回到基层工作

少数民族基层政府工作难度主要集中在语言交流障碍、工作环境陌生和风俗不习惯等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则有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目前,众多省份的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指标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实行定向招录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原来所在地的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就业。由此民族地区省部级政府可以参照这个模式,借助大学生村官选任机制的天然条件,鼓励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基层工作,不断丰富基层经验。同时市县机构编制部门抓住机遇,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后,采取核定过渡编制的形式先调入,待单位自然减员时,采取过渡编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则给予高度的鼓励和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工作,避免少数民族人才流失。3.2促进基层公务员结构比例合理化

调研发现,在基层政府中少数民族公务员人数少,汉族公务员人数多。少数民族的公务员能够清除语言交流的障碍,更是清楚各种民俗,有利于各种群众工作的开展,基层政府应该有所侧重的增加少数民族公务员的人数比例。民族基层政府中,青壮年公务员所占的比例较少,中老年公务员所占比例较大,中老年人一般反应迟缓,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针对新编入轻公务员、选调生因为工作环境不熟悉、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基层政府除了增加本地高校毕业生的选聘之外,应该建立一种小组合作机制,老少搭配,互相学习,既不会消磨年轻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又使老公务员的工作经验得到传承。3.3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

中央政府在关注民族地区群众贫富问题时,也应关注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及公务员的贫富状况,增加经济支持,创造一个更良好的工作环境。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应该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解决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企业规模群,进而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自食其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如融水瑶族自治县的毛竹资源,可以适当发展编织产业。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做到自力更生,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3.4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在基层公务员“进出口”准入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公务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制定一套适合民族地区公务员的工作培训计划,有目的提高公务员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了解,目前诸多乡镇政府每年的集体培训次数每年仅仅为2~3次,平均每次仅为20人/次,而且培训内容多数局限于思想修养,而类似于计算机技能、公文写作技能等专题培训少之又少,所以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应该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力度,适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提高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充实,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历练自己,才有可能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4.结语

民族地区有其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民族地区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也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研究希望提出的参考建议能为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朴今海.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教育.《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2]孔令成.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长江大学》2012年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2

近年来,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疆的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 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首,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济的教学体系。新疆总人口数为1963.11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82.86万人, 约占全疆总人口的60.5% (2) , 可见少数民族教育是与新疆教育繁荣发展紧密相连的。而根据自治区于1996年制定的《自治区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模》 (3) 可知2010年及以后将成为新疆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提高新疆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

二、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制约因素的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其发展现状仍与西部大开发, 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从教育外部来讲,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财政困难, 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日益困难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从教育内部来讲,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新疆经济发展滞后, 财政困难, 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的封闭性尚未被打破, 传统意识、观念保留的较为完整。使人缺乏一种开拓、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机能。新疆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 财政较为困难, 导致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和特困地区的人口家庭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收学杂费, 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直接用于生活困难的贫 (特) 困人口。因此, 政府在扶贫的同时无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领域, 而边疆县财政收入低, 缺少现代工业, 乡镇企业不发达, 传统经济比重大, 经济结构单一均是造成新疆教育投入不足, 经费紧张的原因, 成为一支困扰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教育观念陈旧,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从家长方面看, 很多少数民族家长对孩子多采取“怀柔”政策,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十分严格。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 对教育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一张毕业证书, 而对于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主动学习欲望不强, 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不仅每天要完成学习任务更要分担家庭劳动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这样就使本来学习兴趣就不浓的学生分散了自身的学习精力, 耽误了学习时间。

毫无疑问, 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条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的教师队伍分布不均衡, 南疆等偏远地区跟北疆和东疆及一些中型城市相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难以吸引优秀教师, 留下教学人才, 从而导致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长期偏低的最主要的, 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三) 强烈的民族意识影响

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艰苦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 使少数民族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因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就可能不利于接受新事物;不利于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学习;不利于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东西, 克服自身不足;更不利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 最终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 师生语言成为瓶颈

少数民族民语教师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差, 水平低, 无法教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 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自身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生汉语起步较晚, 特别是南疆的学生, 语言的障碍不仅影响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他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并且不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 因此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汉语氛围, 也没有给孩子灌输学习汉语, 接受先进知识的必要性的意识。因此双语教学在新疆实施了多年, 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与城市差距大, 缺乏语言环境仍使得学生学习汉语吃力, 造成了课程学习的障碍。

三、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教育在新疆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坚持立足新疆贫困地区实际情况,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

在教育投入上, 虽然新疆采取了许多措施, 做了很多工作, 但仍然满足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的专项经费, 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 专项下拨, 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此外, 要积极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 集中资金, 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1) , 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解决交通车, 寄宿制学校等最迫切问题。

(二) 增强新疆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名师出高徒, 只有建立我国新时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一代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英才。因此要对基础教育的民语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培训和检查、督导、业务考核等多管齐下的方式,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 深化汉语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 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对少数民族教师HSK的汉语水平应要求在八级以上作为上讲台的硬性条件。实践证明, 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 同时又有利于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汉兼通, 汉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 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 使其在课堂中熟练使用汉语, 能为学生营造汉语的课堂环境和氛围, 有助于学生汉语水平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

(四) 提升新课改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内地及乌鲁木齐的课改专家在推动新疆南疆高中新课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不少听讲座的少数民族同志汉语水平不太高加上自身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也不太深, 造成回去后传达的实效性不高。在思想观念上的封闭性, 知识结构上的陈旧性, 教学条件的落后性的影响下, 部分少数民族教师产生了不太愿意接受新课改。面对此背景, 应当建立内地乌鲁木齐课改专家—各地州市县教育局—各个普通高中各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各位少数民族教师的良好指导机制。

参考文献

[1]马湘云.新疆少数民族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7.

[2]木哈白提·哈斯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燚.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4]买买提·依明.维吾尔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问题的研究[J].喀什师范学报, 2007.

[5]赵锡平.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A].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6]马岳勇.西部大开发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关键在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7.04.

[7]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4.

[8]姚文遐.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7.05.

[9]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4.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3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发展

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6.67%,其中主要以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构成,这些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都有自己固有的、独立的宗教信仰。由于历史的与现存的、主观理念的与客观存在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该地区人力资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加之这一地区地势地形复杂,有高原、山地、盆地,荒漠化面积大、水资源稀缺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导致社会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中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提出“人是累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显而易见,“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剖析,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民族种类多、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呈现,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地区特有的劳动力构成形式使得人力资源过程中开发面临许多的突出问题:一是,受极端恐怖主义影响,这一地区局部易出现相对不稳定的现象;二是,针对性的政策、战略得到的收效不高,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不合理;三是人力资源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但整体素质低,质量不高;四是,缺乏尊重少数民族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方法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无论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亦或是经济环境都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1、社会和谐、稳定——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保障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更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西北地区受“三股势力”的破坏,矛盾在局部地区、特定时间内表现仍然比较突出,已经造成或是正在形成威胁,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为境外敌对势力插手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提供了负面素材。受到极端恐怖主义的影响,现有社会矛盾冲突具有复杂化、多发化、不可预期的特征, 单纯依靠一种思想、一个单位解决是不现实的,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必然。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及时察觉、掌握,做到发现早、控制及时。然后要健全排查机制,责任按照地区、归属地落实到人,把威胁社会和谐的因素排查落到实处。接着要不断强化法律思维,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理性,工作的出发点要以合法性为基石,在追求合法性的范围内,追求最佳政治、最佳经济。但是严禁进入“维稳——治乱——治民”的循环。此外,我们还应该一如既往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宗教政策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搞好这会建设,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始终尊重民族传统和习俗,保护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努力协调好社会关系、解决好社会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维护好社会秩序、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2、政策、战略支持——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政策保

人力资源开发不是一蹴即就的,它不同于自然资源开发的立竿见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虽无法离开国家的经济支持,但是要使自身具有“造血”功能,就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能力差,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高,纵使花费较多金钱和精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也很难与经济发达地区抗衡,留住人才。国家应针对这一现象,在为西北地区做人才引进时应给与“人才引进补偿费”“人才引进补贴”等政府补贴,同时在人才就业、职称晋升、居住醫疗、子女求学等方面给与优惠,在物质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与最大支持。此外我们还应发挥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具有边境区位优势,便于与邻国开展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既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项目一起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也可以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进行人力资源联合开发,以此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已将人力资源跨境合作开发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并以初见成效,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人力资源跨境合作会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大推力。

3、推动教育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保障

劳动者的素质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劳动者的素质养成离不开教育,教育显然也已成为一国发展的根基,是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更是无法脱离教育的支撑而独立存在,全面、深化推动教育发展,是这一地区开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根据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要求、教育发展现状、社会发展需要等,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体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普通话,是推动发展教育的第一步。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夯实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高等教育才会有合格的生源,西北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才会进入劳动力高素质的良性循环轨道。由于地区、历史等特殊性的影响,要想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效果。第二步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业教育是教育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要想实施民族地区的科教兴国,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迅速拓宽就业渠道,为民族地区培养本土的、稳定的、不因流失的职业技术人才,如果说数量较少的高层人才可以通过外部引进和外部合作的方式获得,而数量庞大的实用型人才,则应依靠自身培养,可以重点建设和改进一些能在该地区起到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以点带面,以少带多的推动整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最后还应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推行相对落后,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驱动力,带动重点院校的建设,此外还应对少数民族同学的高等教育求学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重点关注,注重培养。

4、社会关注与尊重——西北地区少数民资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保障

坦诚来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受尊重程度并不理想,民族差异、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会在人与人的沟通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这也导致了整个地区人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出现有能力、有素质、有潜力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无法贡献社会价值。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劳动者往往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追求为代价,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这样的付出确未曾得到应有的回报,不仅如此,就连起码的尊重和关注都不属于他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社会的尊重与关注是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保障,全社会都应更加尊重和关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辛勤付出,给与他们平等就业、平等晋升的空间,充分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和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杨林,武友德,骆华松,常志有,薛勇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评价与开发.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3]戴天心.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地区少数民族 篇4

单位: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 姓名:周琼

摘要:我所在学校是在彝族自治乡,小学的生源主要是彝族学生。而目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又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就固有的一些障碍,如:信息闭塞、民族语言和传统习惯干扰、家长思想素质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但同时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而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解决措施

一:我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信息

据2007年末统计结果,丘北县总人口45.9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白、回等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28.7万人,占总人口的62.52%。我在丘北县腻脚乡任教,这里主要聚居着彝族和苗族,他们所占比例大约是70%。

二、少数民族地区优势

(一)语言接受能力方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在交流中往往先人为主,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会苗族语言的彝族生见到苗族同学就会先用苗族语言主动与苗族同学打招呼、问候,于是双方自然地用苗族语言进行交流,来到学校见到老师他们也会自然的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

(二)儿童自身特点

少数民族小学生也具备了儿童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比如:模仿力、可塑性强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劣势

(一)自然环境方面

我校辖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影响,比较闭塞,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当地老师大部分用民族语言夹杂汉语进行双语教学,部分学生不懂或少懂汉语,造成汉语与英语学习障碍。

(二)学生家庭环境方面

经济欠发达,留守儿童多,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漠视英语教育,无英语学习必需工具,学生的听读说训练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母语的干扰,羞于说英语。尤其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 1

太敢说英语。

(二)学校环境方面

办学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够先进齐全。在教学环节中老教师无法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生动展现所授知识。以及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首先,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差,基础弱;其次,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弱。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只能接触一到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回到家里,或许有的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就足够了,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学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则是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此就大量减少了学生 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 的机会。(四)师 资 方 面

由于师资不足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外语教师缺乏或一身兼任数班外语课程,工作量大教师的课外学习或培训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在我们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更是严重,不仅缺乏外语教师,还缺乏专业教师,多半是边学边教“半路出家”。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 仅 使 课堂气 氛 沉 闷,学生处于 被 动 接 受 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四、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改变现状,解决措施有

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语言环境

随着《纲要》的实施,专职英语教师走进农村小学,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我利用张贴栏或一些包装袋让英语看得见、摸得到;利用扩音器播放外语歌曲让英语听得见;根据《纲要》中,强调减轻小学生负担,丰富校园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组织开展英语书法、英语口语比赛,同时结合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特点,在文艺活动中展现英文歌曲,让英语用得上。

2、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在现有的农村教学环境之下,实施英语教学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好课堂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把来自社会实

2践的知识经验进行精细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授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知识的职责,所以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英语老师要用谦虚、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提问,用启发、设疑的态度对待学生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什么,什么教学方法适合所上班级,以此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要求英语教师了解整个小学英语教材,各级教材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这有利于英语教师全面统筹规划教学任务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热身阶段的口语对话要及时更新,保持内容新鲜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好奇、喜欢挑战的特点,从而也可以缓解教授新课程时,学生口语训练环节中,时 间 不 充 分 的 压力。在 三 年 级 上 册 就 出 现 从 一 到 十,十 个 数 字 的 数 数,在 四 年级中不仅出现了从二十到五十的数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复习,结合两个年级教材,我们在三年级数字的教授中,重点掌握这十个数字的读法书写及运用同时也将二十到一百的读法作为口语训练。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一到十,同时也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字读法。

第二、书写操练中,现行的四年级教材中才真正出现字母手写体形式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部分,但我在三年级学生入门英语学习中提前介入教授。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26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培养学生字母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良好的字母书写习惯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英文歌曲的教唱也利于学生语音语调甚至是句型的锻炼,但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课本上的外语歌曲,曲调变化大,农村学生不易掌握,我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配上自编的英语句子,汇编成外语歌曲教给学生。

第四、利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总结外语知识。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学生喜欢一些短小精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英语知识,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口诀。如:Springspringisgreen,summersummerisred, fall fall isyellow, winterwinteris white.第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教师应不断调节教学节奏,保持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结合,富于节奏。在字母、单词及音标的学习中,为了避免冗长机械的跟读,先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听的能力,保持安静的状态先听老师读之后,学生在进行一定量的跟读练习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唱歌,小组竞赛等,缓解机械练习后的疲劳。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尝试

第一、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允许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课堂上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失误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责备从而回避老师的问题或拒绝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更应该耐心允许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都是

3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中学会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也才会选择适合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学生在包容耐心的氛围中学习,终能大胆灵活运用英语。第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学生有效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有动力。关 心 学 生 生 活,对 待 学 生 做 到“四 多”和“两 少”即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问为什么;少责备少冷眼。

第三,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客观评价并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在面对后进生时小心谨慎,他们可能因教师一个疑惑的眼神而倍感紧张,从而厌恶学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优点鼓励学生。因此授课由简到难,作业布置也要分层次有坡度。课后还要做好动态追踪管理,学生情况发生变化时作出相应的 调 整。根 据 学 生 成 长发 展 的 规 律,尊 重 其 差 异 性、不平衡 性 的 特 征,在 英 语 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远比成绩的高低重要得多。

4、勤与教师沟通,统一教育步调

注重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协作,共同建设班风、学风,这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由于教育对象上的同一性,教育目的上的统一性,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互补性,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存在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基础。但是,英语教师和班主任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时,要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步调,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才能使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效。

5、勤与家长交流,创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与氛围。

农村部分家长漠视英语学习,课后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改变其理念,让家长重视英语学习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争取政策补给,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是相对滞后的。《纲要》强调: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把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义务均衡发展的两个重点,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重点。为此我认为在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家庭情况免费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必需品并为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为农村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7、建立有效学习型机制,学会利用外界资源

针对我校的自然环境现状,我们加强各校点内部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开展整个片区小学的教学教研讨论及反思,重视挖掘自身内部的潜力。通过多渠道创设英语教师自我展现的舞台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校级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教研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教师之间分享智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与政策倾斜;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小学英语教育,这样我们在多方努力支持关怀

4下,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明天会更好。

八、结论:

总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环境是要创造的,学习英语必须要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努力挖掘课后的一大片练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条学习捷径。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愿望同样是强烈,他们“听不懂、不愿说”只是因为怕出错、紧张而造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自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交际,并学好它。

参考文献:

[1]、高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8年第01期

[2]、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3]、陈新宇.腾鲁阳《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4]、.新时期师德修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方莹馨、《教育,更多一点爱和尊重》、人民日报出版社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5

建议

摘 要 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总量不足,比例偏低;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人才效益受到制约;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于保障等。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建立统一的少数民族人才统计分析体系;加快南疆三地州人才队伍建设。

一、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比例偏低。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下,新疆各类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目前拥有几十万人之多,应当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也必须看到,新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总体数量上,与中央提出的“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西部大开发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据统计, 2007年底,新疆总人口有2095.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271.26万人,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0.7%,而我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人数有89.5万人,占全区人才队伍总数的45.39%。其中,少数民族党政人才6.7万人,占40.20%;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85万人,占41.42%;少数民族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4.8万人,占15.90%;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4.2万人,占17.57%。如果按照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比例和人口比例相当的要求,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总体上存在总量不足、比例偏低的问题。(二)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

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少数民族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重小。2007年,在全疆284535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尽管人数上已占到全疆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1.42%,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13510人,仅占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7%(远低于全疆平均8.5%、全国平均7.7%的水平),占全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总数的37.54%,其中,正高级职称649人,仅占全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总数的0.09%;拥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70521人,占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27%,占全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总数的51.02%;拥有初级技术职称的有141353人,占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58%,占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总数的61.83%。从上述数据来看,初级职称人员超过了全疆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半数,而越到高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越小。2.从学历构成看,少数民族人才的层次结构偏低,高层次人才极其缺乏。在学历构成上,新疆的人才队伍总体处于劣势。

在全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仅占34.06%,远低于全国平均51.11%和西部地区平均58.83%的水平;博士770人、硕士4740人,分别占总数的0.07%和0.41%,远低于全国平均8.07%和3.37%的水平,也低于西部地区平均7.85%和1.67%的水平。(见表1)而其中少数民族的比例则更低,这表明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我区县、乡两级和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具有大专和中专以上学历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成为这些地方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主体,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过低,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人才中,虽然学历高,但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科研能力较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较之汉族教师和内地高校教师还是偏低,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离国家对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 通高等院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表1新疆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及比重①

3.从科研成果获奖项目中少数民族获奖项目所占比例来看,也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

1994~2007年,全疆有1623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奖励,其中,由少数民族科技人才主持或参加的成果只有367项,占获奖总数的22.61%。2007年是科研成果获奖项目中少数民族

获奖项目较多、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在118项获奖项目中,少数民族科技人才主持或参加的项目有41项,占34.75%。(见表2)表21994~2007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少数民族参与项目数及比重②

从自然科学领域看, 1998年,自治区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共评选出177篇优秀论文,其中,由少数民族科技人才撰写的论文只有17篇,占获奖总数的9.60%。从连续几年获奖比例的统计来看,由少数民族科技人才主持或参与的科技成果或是由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奖数均未超过获奖总数的17%。

从社会科学领域来看,从1997年的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至2007年的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有808项成果获奖,其中少数民族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奖成果只有215项,仅占全部获奖成果的26.61%。(见表3)表3 1997~2007年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获奖项目中少数民族参与项目数及比重③

4.少数民族各类拔尖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较少,且缺乏创新能力。

据自治区人事厅2007年统计,全区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的192名特殊专业技术人才中,少数民族42人,占21.88%。其中,在13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中,少数民族3人,占23.08%;在176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少数民族36人,占20.45%;1995~2007年,在1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少数民族5人,占31.25%;在4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少数民族1人,占25%。以上各类拔尖优秀人才中少数民族绝对数量较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已经退休或快到了退休的年龄,某些学科的带头人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甚至一些学科没有了学科带头人。(三)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1.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少数民族中、高级人才缺乏的现象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年轻优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缺乏。如前所述, 2007年,在全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超过了全疆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一半,但越到高层次,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小,特别是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疆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2%,其中,正高仅占到0.26%。近62%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只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而且,高级专 业技术职称人才近80%集中在自治区和地州市 两级。

2.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据自治区人事厅统计, 2007年全疆事业单位有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284535人,其中,教育、卫生两类人员有196010人,占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8.88% ,而工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只占到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08%和8.32%。经济和工程技术类,特别是金融、保险、电子、证券、生物工程、新材料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用人才严重短缺。(见表4)表42007年新疆国有企事业单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分专业基本情况④

(四)区域分布不均,人才效益受到制约。

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区域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城市人才多于乡村人才,中心城市人才多于郊县人才,越边远的地区人才越少,而且这种不均现象特别严重。特别是人才集中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北疆地区,而南疆地区在面积和总人口上都超过北疆,但拥有的人才数量却远远不及北疆。这样极不合理的人才分布会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人才严重不足,愈是需要人才的地方,愈缺乏人才;二是人才“相对过剩”,人才越集中的地方,人才闲置现象越严重。(五)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以保障。

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一是学术交流,二是信息渠道。据调查,在学术交流上,新疆有2/3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或很少参加学术交流。在参加学术交流类型上,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交流的人员很少,这样,获得高水平的学术信息的机会也相对很少。在信息渠道上,新疆科技工作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信息渠道,信息量少,速度迟缓。特别是一些基层科技单位网络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严重影响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程度。

继续教育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培训。据调查,新疆科技工作者参加由单位组织或出资的培训时间,平均每年不到12天,而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平均每年不到9天。培训经费的不足,名额的限制,培训效果难以评估,培训没有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教师水平有限,这些成为各单位培训工作中的困难所在。并且,低层次的就地培训占到了培训总量的2/3以上,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培训、出国培训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选拔机制,多方培养,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求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制度,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和相关制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整体素质,健全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尤其是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奖惩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在少数民族干部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培养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打破在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论资排辈状况,促成队伍的合理流动,积极营造适应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这一培养机制应立足于新疆的现实,符合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上尤其需要坚持“放手使用”的原则。只有放手使用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成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新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二)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尽快形成适应新疆现代化建设形势需要的合理结构。

通过这些年来的调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原来那种政治型干部多、经济型干部少,文化型干部多、科技型干部少,行政型干部多、管理型干部少,封闭型干部多、开发型干部少的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高素质的人员比例过低和经济型、科技型人员总量不足等。衡量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数量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应该从是否能够满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评价。从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出的需求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新疆面临着繁重的发展经济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经济型、科技型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侧重于政治、行政和管理类型的多,导致了队伍结构的严重失衡,所以,人才结构的调整应该向培养经济型、科技型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具有特殊的区情,稳定也是新疆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人才结构的调整也不能轻视对政治型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也就是说,人才结构调整向加大培养经济型、科技型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调整的同时,合理确定政治型、经济型、科技型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是关键性的问题,而这一比例确定的依据是新疆现实和今后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符合新疆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由新疆特殊的情况决定的。新疆地处边陲,沙漠、戈壁广布其中,不少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这些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比内地发达省区要低得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关注民生。一方面,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克服自然环境和经济落后给他们的工作所带来的困难,为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稳定新疆的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人才,充分调动本地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建议实行新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专项津贴制度。

新疆地区工资收入水平远低于市场的人才价位,是导致人才外流或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在目前已经实行的国家与地方政府津贴制度的基础上,再实行新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专项津贴制度,加大稳定和支持新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专项津贴仍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分别解决不同类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稳定人才的奖励制度。

要切实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激励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完善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要用特殊奖励制度留住和激励人才。要认真落实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舍得花钱重奖优秀人才,真正让优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在社会上

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五)不断完善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

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是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途径。为满足我区未来十年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量,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逐年扩大内地高校在新疆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适度调整专业;第二,为保证给内地高校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建议自治区在制定内地高校招生计划时,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增加“民考汉”和双语实验班的招生比例,减少“民考民”的比例,切实把好考生质量关;第三,国家应对新疆到内地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学费减半或免收学费的特殊政策。(六)建立统一的少数民族人才统计分析体系。

由自治区人事厅牵头,自治区统汁局、自治区民委等有关部门配合,建立和完善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统计与分析工作,建立少数民族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库,开展少数民族人才状况专项调查工作,为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人才开发政策措施提供全面系统的人才信息资料。(七)加快南疆三地州人才队伍建设。

南疆三地州在我区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占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加快南疆三地州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南疆三地州每年有80%的初中毕业生因无法升入高中学习而流入社会。这既是导致人均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因素,也为南疆三地州发展职业教育创造了很大的潜力,并避免了其他教育发达地区出现的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升级的改革成本,可以直接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发展职业教育。建议在办好现有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国家、自治区在喀什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为南疆三地州培养少数民族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南疆

三地州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传播,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让南疆三地州的各级学校和各族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南疆三地州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造成了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并持续不断地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人才流失和缺乏是制约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将长期持续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南疆三地州应在政策上、制度上想办法,以灵活、实用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用好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建议南疆三地州应设立“人才暂住”制度,鼓励外来人才在当地短期工作。尤其对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以设立人才公寓、发放人才津贴、提供子女免费就学等条件,面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进行短期服务,有效缓解急需人才的短缺问题。同时,在南疆三地州设立不同层次的专项科研技术项目,以项目吸引人才在南疆三地州工作,以项目带动当地人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民族团结好少年主要事迹材料 篇6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中学积极响应自治区双语办学的政策,每个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占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多年来,该校涌现出了很多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优秀少先队员,学生肉孜·艾尼玩 就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民族团结好少年。

肉孜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男孩,他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他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他不曾屈服过。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热爱身边的一切。他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肉孜一直都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以及学生宿舍楼的楼长,做事认真负责的他从来不让班主任以及宿管老师操心,他在班里的威信很高,组织能力也很强,并且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有一回班里一位男同学在打篮球时不小心扭伤了脚,肉孜二话没说就背起这位同学到了县医院,陪他挂号看病,并且想办法通知班主任老师,丝毫没有推脱之意,每天还陪同这位男同学吃饭,扶他上下楼梯,他的这种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让全班同学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肉孜和秦新杰一直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他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他们两个比亲兄弟还要亲。他们两个现在又是同一个宿舍的成员,这更加促进了他们的友谊。他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他们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肉孜从小上汉校上学,维族同学不多,但他在现在这个群体中相处的很好,和其他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在课间十分钟,他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他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艺品,并一起去同伴家里借阅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他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肉孜有不懂的问题时,秦新杰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直到她理解、学会为止,肉孜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肉孜常常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给予秦新杰最大的帮助,在他每次的比赛上肉孜会主动帮他训练,使秦新杰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他们总以兄弟相称。在秦新杰烦恼时,肉孜总会为他排忧解难。当肉孜犹豫不决时,秦新杰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他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整个班级体都在这种民族团结的氛围中奋发向前。

在家里,肉孜总是能帮助父母分担很多家务事,在家里,他的母亲身体不太好,年长的哥哥又常年出门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几乎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身上,懂事的肉孜每次周末回家都要抢着帮父亲干农活,他的孝顺在他们的队里可是出了名。一谈到自己儿子,肉孜的父亲总是能露出久违的笑容。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肉孜都能站在民族团结的高度去审视自行处理,不会动不动告诉老师来处理。因为他是大家一致推选的宿舍楼长,非常认真、负责,住校生们有什么话都愿意说给他听,再由他向老师反映。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同学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和体谅。宿舍气氛也十分和谐、融洽。

学校也多次给予他“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班干部”、“优秀楼长”等称号。

他常说:“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这就是他的心声。

温宿二中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7

1.1 经济发展落后是民族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临夏州为例,“据统计,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72.9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州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9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93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3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3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30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595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列第28位,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第14位”[1]。之所以落后,除了自然、历史的因素外,与甘肃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滞后也密切相关。以甘南州为例,“甘南州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8.70%、24.15%、47.15%,全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4.3%、47.3%、38.4%”[2]。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尚未成熟。

1.2 社会事业发展的落后,导致民族地区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

从教育方面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人数不足、质量不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教育落后,限制了民族地区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以临夏州为例,临夏州教职工总数只占全州干部职工总数的30.4%,远远低于全省45%的平均水平。全州共缺教师4000人,尚有2800名代课教师顶编顶岗。在专任教师中,非师范类毕业生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民办转正,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全州还有5个县没有实现“两基”,占全省19个未实现“两基”目标县的26.3%,尤其是东乡、积石山两个民族自治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4%[3]。

从文化建设方面看,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宗教迷信活动盛行与公共文化投入的不足,基础设施的落后密切相关。以甘南州为例,“全州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0.16%和85.23%,而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1.23%和91.5%”[2]。

第三,医疗卫生条件差,限制了少数民族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甘肃省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以临夏州为例,“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373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1.91人,低于全省每千人3.13人的水平;345个村无卫生所,绝大多数村卫生所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地方病患者达8.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7%” [1]。以每千人口床位数(张)作比较“甘南为2.36、临夏为1.96,全省为2.69”从整体水平即医院个数来讲“甘南19所、临夏18所,全省则为379所”[2]。

1.3 领导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目前,甘肃省民族地区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领导干部大都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同时,传达型、维持型的干部较多,开拓型、创造型的干部较少。部分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些地方,干部队伍建设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不但侵害人民的切身利益, 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2 甘肃省民族地区保持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

2.1 自然灾害与金融危机的影响

首先是自然灾害的影响。2008年汶川地震,“甘肃省是受灾程度仅次于四川的灾区省份,全省受波及的有10个市州、52个县市区。据5月20日甘肃省发布的资料显示,全省在地震中有365人遇难, 7560人受伤;地震共造成倒塌房屋51182万间,受损房屋144113万间,其中危房84万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614万人;同时有13万头(只)大小牲畜被压死;地震还使许多学校、医院严重受损,交通、通讯、水、电、耕地、梯田、灌溉渠系等基础设施和部分企业受到严重损害。据灾后评估,与四川相连就近的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成县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地,又是甘肃省的地震重灾区,灾情极其严重。据灾后初步评估, 6县区总人口为137万人,其中因地震受灾的人口就高达124185万人,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185亿元”[4]。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人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加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抵御风险。

2.2 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思想霸权、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加紧了对我们的渗透,鼓动国内的分裂势力进行“民族自决”、“民族分离”等分裂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从国内来看,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之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来就因经济条件落后而存在的民族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差别进一步加大,加上经济政治领域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许多人产生了信仰、信念和信任危机。

2.3 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导致了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引起的竞争,拉开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扩大的趋势。“2007年,东乡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09元,比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86元,低于国家扶贫新标准1067元的农民达24.45万人,占70%,是典型的扶贫人群。2007年,东乡县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0%、全国平均水平的10%,人均财政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63%、全国平均水平的1.79%,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民族自治县中排在末位”[1]。社会利益之间的这种分配不均,引起和强化了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3 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对策

3.1 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加快畜牧业发展。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草业。“甘肃省民族地区拥有1.5 亿亩天然草场,有丰富的畜种资源。2003 年全省仅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1540万亩”[5]。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特色工业。对于民族地区一些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在本地区工业经济中占相当份量的产业,如临夏州的皮毛加工、运销,阿克塞县的饲草加工,甘南州的系列藏药生产等,应当重点巩固、培育、发展,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甘肃民族地区传统畜牧业较为发达,但目前仍停留在草场放牧、饲草天然生长、肉食品分散经营阶段,应借鉴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以饲草人工种植、肉食品集中加工经营等方式,组建牛羊肉加工、皮毛加工、地毯加工等产业集团,促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初级加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技术含量的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业。甘肃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再加上历史悠久,受现代社会影响较小,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3.2 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保障

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前提。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与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理念。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应进行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教育,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努力维护我省宗教和谐的良好局面。

3.3 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注重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到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其次,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要重点解决文化设施建设问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发展文化和经济的优势。第三,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和布局。对边远卫生院应在经费、医疗技术、设备、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服务功能。培养一些长久型、实用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还要积极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具体操作中要坚持自愿原则,动员引导农、牧民积极筹资,对农、牧民大病救治自付部分费用超过一定数额的,要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进行补偿,解决农、牧民因患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勇.把各族群众的呼声带到全国人代会上去———全国人大代表甘肃民族工作组视察临夏纪行[N].人民之声报,2009-9-4.

[2]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8)[M].

[3]范云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J].甘肃教育,2007(1).

[4]王东阳.甘肃省地震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8(7).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篇8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市场风险的功能。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不仅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与挑战,由于原有经济基础的薄弱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因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人群依然陷入生活困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同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并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意义重大。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和社会化建设的进程中,市场的多元性和竞争的无序性以及文化交往的开放性都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完善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是关系全体国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直接与社会建设的质量相关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大,对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言,更是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社会建设事业总体效能呈现较低发展状态。因此,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包括医疗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等各项体系和规章制度,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维护民族稳定的关键环节。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各民族地区共同和谐发展,才有国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才能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可以为人们提供这种安全感、幸福感和安居乐业的土壤,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制度的福利。

最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主旨。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追求这个伟大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可以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公平和正义。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地区自身发展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但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发展现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社保规模不平衡。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3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仅占村民委员会的2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对“保障”来说名存实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原本收入低,养老金制度更是缺乏,90%以上的老人基本处于无社保,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第二,法制建设不完善。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说,地方对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会做出一系列新的规章,在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生育等风险后,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缺乏有效法制手段。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主要体现在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规章制裁办法,缺乏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运行的行政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制度等等。

第三,社工发展太缓慢。社会工作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主流阵地,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目的是协助社会中的贫困者、老弱者、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提高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但是在西北民族地区这样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整体社会群体的意识也较薄弱,个人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稀缺、资金渠道单一都是制约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工缓慢发展的原因。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加强体系建设,既要发展民族经济,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尽快建立民族地區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拓展民族人才教育范围,加大社工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首先,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由于西北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方面不仅存在还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在保持中央政策一致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标准、水平方式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加大资金投入比重,要坚持将社会保障政策的理念和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深化,做到循序渐进发展。

其次,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完善当地法制水平。最主要的是完善社会保障的立法,既要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但是也要扩大社会保障层次。确保广大农牧民都能够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监督机制法制化建设,保证社保基金合理运行。

最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要拓展当地社工领域。社会工作在新时期扮演者“上传下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一批懂政策、有方法、会田野的社工深入各个地区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扩充社会组织数量,吸引社工人才,完善社工队伍,弘扬社工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维迎:《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下一篇:听我讲寒假二三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