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学院(精选11篇)
西北民族学院 篇1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前身是创建于1997年的财经系, 2004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年更名为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现开设有工商管理 (含会计方向和注册会计师方向)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 在校生1600余人。现设有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经济管理资料室等, 是电子商务师、市场营销师、物流师、公关员、高级秘书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许昌培训鉴定中心。目前有专任教职工45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11人, 博士14人、硕士24人;双师型教师18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2人, 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有3名教师被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 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市场营销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2年电子商务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产业经济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产学研平台建设成效突出, 依托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企业发展中心”平台, 围绕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 通过进一步整合研究方向, 结合地方实际, 集中于河南省产业转型, “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等研究, 注重增进研究内涵, 提升研究质量, 通过论文、著作、专利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在企业管理和区域经济规划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许昌市自主创新体系发展规划 (2009-2020) ”的撰写工作, 成果在市长常务会上通过;主持制定魏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主持制定“西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2017年发展规划”, 完善建立许昌烟厂“供应商资质认证评估体系”等, 2013年还与北大合作完成115万元的横向课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就特色的专业建设而言, 近年来,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在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后,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力争转型再发展,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工不断进行学习、讨论和调研, 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已达成共识。
由上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意图可以看出, 它是一个反覆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运行图。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遵循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 围绕学校的办学综旨, 树立“教学神圣、崇尚学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 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为实现培养目标优化设计培养方案,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 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 明确提出了整体优化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原则;提供足够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人才目标, 根据“连续性、时代性、稳定性”的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邀请北京大学晏智杰教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承训教授、仉建涛教授等省内外高水平大学、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设置、调整和专业建设的论证会, 听取他们在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举办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座谈会, 修订培养方案。
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 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及持证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目前我国实行双证 (学历证、资格证) 并重制度。因此, 为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与许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成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 将有关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使大部分学生毕业既获得学历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共培训学生近万人次, 愈80%以上的学生获得营销师、物流师、理财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等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在与上海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ERP培训的基础上, 积极筹划建立ERP实验中心。“许昌学院—鼎捷软件ERP实验中心”的建立是许昌学院管理学院扩大实验室外沿的一种新尝试, 也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一项新成果, 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新的桥梁, 开辟了新的合作渠道, 通过强化培养学生的信息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创新实践能力, 为学生提供从培训到企业信息化项目实训再到就业的通道。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以此为平台已将ERP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制定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学分。现在已经有三批次学生接受培训, 近100人次参加了鼎捷公司举办的全国性比赛。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实习实训新路径, 尝试以项目带动实习实训, 已经与北京大学进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合作, 先培训再实践实习。使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开阔了眼界, 充实和完善了专业知识, 提升了实际工作能力, 让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同时, 通过实地调研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沟通手段、人际交往能力、文明处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持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基本建设的思路是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 坚持“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 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人才为切入点, 建设“校内校外结合、多种形式结合、国企与私企结合”的实习教学基地体系。现建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 分别是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乡新飞集团、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济源钢铁集团公司、豫光金铅有限公司 (济源市) 、郑州可口可乐公司、河南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瑞贝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观峰管理咨询公司、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每年可接受实习生约400多人, 基本上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以学院为依托, 联合省内外高校、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成立许昌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在学校和政府、企业之间架起交流合作的平台。一方面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实习、就业平台。近几年, 先后承担完成了《许昌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许昌市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及考评体系建设》、《许昌市魏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2017年发展规划纲要》, 为许昌帝豪集团制定了《供应商资质认证评估体系》等产学研项目。
“企业家大讲堂”系列讲座是许昌学院管理学院按照学校要求, 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积极与企业接轨,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又一重大举措, 讲座使学生近距离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企业的需求, 了解市场竞争的真实性, 既是创业就业指导课, 又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课, 对学生衡量自身存在的差距和树立奋斗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已聘请了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林, 沪江网副总裁常智韬, 恒源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见栓, 西继迅达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忠等知名企业家定期做了数场讲座。
2013年度中, 在许昌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经过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全体教工的共同努力, 学院科研工作整体取得了较大成效。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积极整合跨学科资源, 组织有梯度的研究团队, 在项目拓展方面进展良好。一年中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各级项目顺利结项57项, 其中2项省级项目;成功申请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1项, 其中省部级项目立项2项。横向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 继2013年7月为西华县发改委修订《西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2017年发展规划纲要》后, 10月与北京大学进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深度合作, 项目合作总额达115万元。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通过进一步整合研究方向, 结合地方实际, 集中于河南省产业转型, “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等研究, 注重增进研究内涵, 提升研究质量, 通过会议论文、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为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顺利完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年中,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共发表论文117篇。中文期刊方面, 在《农村经济》、《江苏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本院主编, 或参与编著教材9部, 《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营销学》等教材均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均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积极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共出版专著两部,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开放条件下中国劳资关系的变化与对策分析》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转型中的博弈:股权分置及其改革》。
一年中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地厅级以上奖励31项, 其中一等奖10项, 河南省第二届自然科学学术一等奖一项, 河南省经济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等, 这些成果的取得也表明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学术水平不断地提高。
在学科建设方面, 产业经济学学科被遴选为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 目前已形成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和团队:以仉建涛教授为团队核心的“产业理论与产业政策研究”;以周颖杰教授为团队核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以钟和平博士为团队核心的“产业组织与企业发展研究。”三个方向始终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尤其是结合河南实际, 以中原经济区发展为契机, 针对如“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集聚、经济体制创新等一系列重大论题展开, 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与亮点, 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尤其是河南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学科建设中, 周颖杰教授作为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指导思想明确, 建设思路清晰, 目标规划合理, 在理顺学科自身与不同研究方向的结构关系, 加强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 对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本学科建设在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同时, 利用组合优势, 发扬团队精神, 整合现有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5个专业方向, 突出学科特色, 营造学术氛围, 积极带动青年教师, 使本学科团队建设及梯队建设中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乃至知识结构都更趋于合理。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了培训现有教师、请专家或企业高管到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做兼职老师或客座教授相结合的办法。持续加大对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 聘请其他高校及实业界优秀人才,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杨承训教授、省内著名经济学家仉建涛教授、西继迅达 (许昌) 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忠、森源集团董事长楚金甫、许昌市金融办公室副主任李进营等均聘为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经常到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交流指导, 以期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
在研究生工作方面, 结合实际, 积累申硕点经验。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科点结合实际, 立足地方, 联合许继电气、远东传动、中原证券等, 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 为高校人才培养营造产学研用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教师实践背景, 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实施“应用型人才”为契机和切入点,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013年10月28日, 在中原工学院201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对接会上,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六名硕士生导师和新生认真探讨和交流, 切实推进了研究生培养工作。于此同时许昌学院管理学院继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硕士点申报工作的筹备。一年中分别共有联合培养硕士生4人顺利答辩获得学位, 也为学科建设及硕士点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重点学科建设经验, 明确目标。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以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切入点, 结合校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 及近几年招生情况和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的经济学专业, 对于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两个方向从研究内容看都有与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交叉的可能, 为整合学科教师力量, 争取在产业经济学硕士点申报中取得突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此外, 以经管学院为主要依托的软科学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等也不断推进发展, 这些积淀为工商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经管学院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河南省内乃至全国学科点布局的特点,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经研究决定在下轮次硕士点申报中, 集中全部力量, 积极申报专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点。
坚持党建带团建, 通过对团总支学生会引领, 全面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大力支持共青团的工作, 结合专业特点和青年学生的需求指导开展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实践实训、素质拓展等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学风院风。
一是定期举办励志成才报告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评比活动、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努力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的青年。如, 举办企业家大讲堂, 邀请恒源发制品董事长赵见栓、沪江网副总裁常智涛、许昌胖东来集团董事长于东来等为同学们做励志、专业方面的报告, 2013至2014学年共举办6次;开展第十六届宿舍文化创建活动、第九届模拟实战营销大赛, 第九届赢在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首届会计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论辩赛、网页设计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 吸引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中来。据统计,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大部分同学参加了以上赛事的一项或者多项赛事, 有些比赛如模拟与实战营销大赛还吸引了学生的多次参加以及外系学生的积极参加。
二是利用身边的典型, 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做人、做事。在学校评选“十大学习标兵”的同时,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评选了经管学院“学习标兵”, 召开奖学金获得者及学习标兵获得者表彰大会, 召开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及各种实践实训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的表彰大会, 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在学习及其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努力使具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肯定,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014年,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学生杨逢春被评为许昌学院“学雷锋标兵”并被学校推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 党总支安排杨逢春同学为低年级学生做报告, 以学长的身份教导学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确立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指导思想, 努力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座谈会, 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状况,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针对几类特殊学生, 如组织纪律差、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困、心理素质欠佳等学生的实际状况, 指定专人开展谈心、帮教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如许昌学院管理学院藏族学生万玛扎西, 由于基础差, 从09级留级到10级, 再留级到11级,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多位辅导员不愿放弃, 无数次找该同学谈心,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增加其学习的勇气, 安排党员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 目前该同学正逐步完成以往落下的课程, 其家长多次来到学校, 对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为其提供的帮助感谢不已。同时, 许昌学院管理学院也多方努力为学生解决其它实际问题, 如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 提供有偿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等, 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效果, 有力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
四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兼职就业指导队伍, 邀请社会成功人和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到校做创业报告,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等等,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院学生良好的班风、院风已初步形成。
西北民族学院 篇2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专业】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招生网站-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分数线
四、录取规则:
1、外语语种要求:我校“英语”专业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其它专业外语只开设英语课程
2、男女比例:无要求
3、身体健康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4、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艺术类专业以河南省美术类统考成绩为准;其他:无
5、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无级差要求
6、对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以加分或降分后成绩排队
7、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方法:专业清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重点专业: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全景地图: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历年分数线: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报考指南: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招生计划: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人气校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篇3
来自欧陆的玛斯菲尔女装,一起手法独到敏锐、线条流畅自然、用色柔和而又富有变化、自始至终坚守着设计、材质和高贵品质来满足都市成熟职业女性的多样穿着需求。又以其不断更新着装理念、延伸品牌内涵,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独自形成了“成熟中散发着青春魅力、优雅中蕴藏着时尚气息”的玛斯菲尔文化,而受到现代女性为追求完美生活的追崇。玛斯菲尔的时装,优雅、大气、经典、时尚,既渗透着国际最新的时尚元素,又适应亚洲女性体型特征和审美习俗。每一季的线条、色彩,用色都用心良苦,她最大的魔力,是深深地理解成熟女性体型变化的特点,用巧夺天工的线条抹杀岁月的痕迹,瞬间让人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优雅的仪态。
况珈儿都市盛宴
源自香港的“况珈儿”,以突出年轻女性的青春靓丽、时尚个性、独到品位为主旨,注重服饰细节处理与品质感,形成富有国际化、品位化、个性化的时尚风格。以20~35岁追求时尚、独立、自由的都市女性为目标群体,演绎欧式风情,以及时尚休闲、浪漫优雅的都市风格,突出女性含蓄、优雅、优美、帅气女人味的元素,简易中见活泼,自然动感中展现青春与美丽,中型帅气中带来嬉皮和不羁,让个性释放出来,引领时尚,张扬青
康内衣色彩天空
“万康”品牌内衣,自出世以来,一直以来时尚的风格,出色的穿戴效果受到广大女性消费者达的偏爱,其完美的设计和舒适度让女性在不经意间散发女性独特的美。早在1983年。“万康”就开始引进日本、德国的设计理念,为其产品注入最前沿的设计、最舒适的穿着体验,使其成为中国内衣时尚的潮流先锋。
本季的万康,给大众带来了色彩丰富、结构合理的新款内衣,大量的蕾丝花边、绣花、褶皱、让每一个拥有它的女人温情无限!
形上廓型的歌唱
形上注重观念陈述,灵感来源于创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映衬设计师内心的情感层次和智慧层次,抽离表象之后,凝练出来自深层次的本质之美,以极简的形包含无穷想象,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行上以艺术的纯度摒弃杂芜,萃取出最和谐、最稳定的基色,展现冷静、理性的空间秩序,亮与暗的交叠中光影穿行,大面积的无彩色系朴素静谧,流淌东方哲学的超然禅义,间或散落的彩色灰度纯熟含蓄,用极致的单纯皈依世界的初始原态。廓型,形上的灵魂所在,立裁与平面相结合的手法玩转自如,充满能量的设计作品,沾染浓而不腻的艺术味觉,挥洒自如的建构,与精巧结构并置杂糅一起承转舍,诗意化了凝重的建筑美感,高超的剪裁技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轮廓,线条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成就了禅意的造像,包裹、悬垂、切割、缠绕、堆积、呈现出出人意料的设计语汇,使作品弥漫出非凡的气度和强烈的特质。
从历史积淀中汲取灵感,禀赋现代的怀疑态度,与实验精神,对西方艺术和流行机制的深刻认识,与对东方美学传统和另类哲学的天然契合,为大众描绘出迷人的行上。
珍珠的传说惠葆孕妇时装
蕙葆孕妇时装以大都市时尚白领(准妈咪)为服务蓝本,倾力打造知性、典雅、品位、自信的都市白领形象。其设计灵感源自清纯秀美的大自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交织闪现出轻盈与灵动。采用清新脱俗的色调,配以自然界的花卉元素作点缀,使得产品更为简洁舒适。初为人母,有太多的思量,让你不知所措,躺在蕙葆丛中,做一个幸福的妈妈!
波西米亚
波西米亚,象征自由、浪漫、卓力不群、放荡不羁口厌倦了名牌的你,何必再受束缚?请从波西米亚的服饰入手,配以民族饰品,寻回闲适自我。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上波西米亚精神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并不是单纯指波西米亚当地人的民族服装,服装的“外貌”也不局限于波西米亚的民族服装和吉普塞风格的服装。它是一种以捷克共和国各民族的服装为主的,融合了多民族风格的现代多元文化产物,它既是民族风格的一种,又是各民族的一种交融形式,它不拘泥于细节处理手段的一致性,更多地强调了精神的统一性。
西北民族学院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发展
一、少数民族音乐简介
我国有55 个少数民族, 在社会发展中, 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拥有了自身的民族音乐, 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录了民族的演变史, 是少数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追求, 也为民族带来了应有的荣耀、自强心和归属感。民族音乐是本民族的象征。少数民族音乐按照不同种类与体裁分为五大类: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以及说唱演艺。
民间歌曲是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生活情感、生活状况的一种直观表现, 这种典型的民间风俗成为一门艺术, 是民间音乐的代表。民间舞蹈主要是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表现形式比较多, 典型的是鼓舞、踏歌、跳乐。民间器乐, 在少数民族中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与演奏乐器, 总体分为吹拉弹唱击, 典型的民间的器乐有芦笙乐、铜鼓乐、打溜子等。民间戏曲种类繁多,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戏曲表达形式, 能够当作文化遗产收录的就有275 种。
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该校有5200 多少数民族学生, 占全校学生比例45%, 包括20 多个民族, 成为民族院校的典型。民族音乐作为该校的特色专业也得到了我国大中专院校的认可。
(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民族音乐的领导者, 不仅师资力量雄厚, 而且招生面向全国各个民族, 这对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民族音乐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该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具有三大典型特色, 分别是“唱出众、跳出彩、吹个性”, 这也是广西省民族音乐的特色所在。唱即唱山歌, 这最能体现广西省少数民族风情, 在教育的角度该校也很重视唱这个环节, 无论是民歌还是美声都让其保存民族固有的特性;跳即跳舞, 广西省少数民族的舞蹈内容很是丰富, 如芦笙舞、扁担舞、竹竿舞等, 因此该校有专门的舞蹈系, 也在保留各民族特色基础上让其赋有更多感情;吹即吹奏, 吹奏芦笙甚至树叶, 人们用这些奇妙的乐器或群吹或独奏, 传递着情感与寄托, 也成为该校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
(二)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音乐师资力量。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由于该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因此对民族音乐特别重视, 对教师的聘用以及后期培养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表1 是对部分教师情况的汇总。
民族音乐作为该校的传统专业成为其发展的亮点, 针对民族音乐的类型不同分为不同的教研室, 包括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音乐理论与基础教研室。音乐与舞蹈系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多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音乐舞蹈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音乐学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师资力量保证。
(三)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缺陷。1. 理论基础较差。由于本校招生面向全国各地, 考生的文化基础不同, 有些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培训, 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没有上过专业音乐课。曾经按照国家教委的规定做过一项调查, 在步入大学后能识五线谱的学生不足总数的4%, 完全没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占总数的8.6%, 这严重表明民族音乐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原生态味道十足, 但是不利于未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学生步入大学后, 教师需要重新为其打基础, 从简单的五线谱学起, 浪费了大学应有的课程时间。2. 对民族音乐研究不专一。在外来音乐元素大量袭来的环境中, 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并没有很大的学习热情。调查显示有72.2% 大学生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仅有27.8% 的大学生坚持喜欢民族音乐, 这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年轻人都喜欢刺激潮流的音乐元素, 认为研究民族音乐是枯燥乏味的, 不符合现在的心理特征;第二民族音乐的教材不大全面, 由于民族音乐是本土音乐元素, 又来自各个偏远地区, 教材对其摄入量较少, 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第三是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心, 对我国特有的民俗没有起到有效的传播, 教师没有刻意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潜意识忽视民族音乐。
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音乐发扬的途径
(一) 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民族音乐作为高校传播音乐知识中的一项内容, 首先需要对授课教材与内容有所规范。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重要工具。民族音乐这门课程需要民间艺人与专业音乐家结合共同编制教材, 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元素, 使教材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 进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 要正确处理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关系。既然是音乐专业, 就要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 在本民族音乐强化的基础上, 平等的接纳外来文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不可忽视性, 然后再让其选择喜欢的音乐特色, 使其能够平等的看对“音乐”这个容量如此大的内容, 进而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
(三)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民族音乐在广泛传承的今天要以实践为基础, 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变换方式对其进行教学, 可以设定某一体裁让学生自导自演, 将其表演为话剧的形式, 也可更加深入的体现该歌曲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比如《刘三姐》在音乐界具有典型的民族色彩, 学生可以巧妙地利用唱山歌的形式, 表达广西民族的歌舞艺术, 更形象地表达劳动人员与压迫阶级的对抗, 也使这种音乐元素深入人心。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歌,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张小满, 马巧梅.关于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33) :105-106.
我的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篇5
到达兰州之后,学长学姐们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我就读的是新校区位于榆中县,离市中心的本部还有近80分钟的高速路程,于是刚下火车又坐上了去乡下的行程。校车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姐乐此不疲地解说着一路的风景,至今还记得是学姐的那句:“同学们,看,车窗外的正是黄河!”我立即趴到窗上往外看,不禁感慨:“天哪,原来黄河真的这么黄!”而后的日子里才发现,初春冬季节时节,它还是很清澈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欢迎标志,好不热闹。接着是被学校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偌大的足球场,仿佛置身于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体育馆一样,后来才得知由于外形酷似“鸟巢”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小鸟巢”,还有“水立方”样式的篮球馆、羽翼般的羽乒馆。不得不说,我们学校的体育场所很奢华很别致,一直流传说在2000年新校区建设之初,我们一位领导人很爱运动,于是在体育场所这方面费尽苦心,最后修建了西北地区较为高湍大气的体育馆。
在学姐的指引下,办完了所有的入学手续,这时也快黑天了。9月的天,在西南地区正处酷暑季节,于是我身着了一身很单薄的夏装,不曾想居然被西北风吹得瑟瑟发抖。在兰州,真正的夏天只有7~8月间很短暂的几十天,大学四年,没见过也不需要风扇凉席更别说空调。一年四季床上的格局就没变过,垫的是两层褥子,盖的是一层被子。夏季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很晒紫外线很强,可是只要在阴凉处或是室内就立马会觉得很凉快。冬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冷,因为只要是室内哪怕是楼道都置有暖气设备,最令人欣喜的是10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下雪,对于我这种没见过雪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激动人心的事。
接着就开始军训,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十天的军训有点煎熬,露天的场地,强烈的紫外线,直接晒脱皮了,加上天气干燥,鼻子里积满了血块,这也是大学四年一直没适应过来的天气。煎熬之余各种社团学生会开始了迎新,趁休息时间来到了集市般的纳新场所,每个社团都好新奇每个都好想加入,最后在理智的驱使下选择了相对喜欢的两个社团,一个工作室以及之后的学院学生会,笔试一面试一复试,心理素质与智商的重重考验,不得不说期间成长了不少。社团学生会的生活让大学充满了乐趣,也开始接受各种不公平待遇,不过更多的是欣慰,通过这些平台认识了各学院各民族不少的同学,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余生活更是丰富了不少。大一大二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忙这些,大三退了社团、工作室,开始认真地学习,准备考研。
大学期间的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我就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典型的工科,一个班就四五个女生。课程很繁重,每学期的下半期开始,每个周末几乎都是在做实验。应该是先苦后甜吧,最后的就业率还挺不错。我们学校强势一点的专业当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医学院相关专业、土木学院及电气工程学院,可是无论选择了哪个专业,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是谁说大学学习不重要的?在2009年入校时,学校的图书馆还在修建中,我们只能在地下室图书馆或是自习室学习。我毕业那年图书馆终于竣工,并以西北最大的图书馆傲立在白虎山下,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没进学校之前,我对少数民族是没有概念的。以前是道听途说,在之后的生活中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各民族那么鲜明地存在着。我深刻地记着第一次看到一群藏族同学围在一起跳锅庄舞时的感动,那样的和谐与美好。后来我也加入了他们,在不定期的每周五晚上和他们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多民族学校是幸福的,你会在各民族的节日看到他们的盛装出席,会看到最本土的民族舞蹈,吃到各民族同学从家乡带来的美食。可是相对的是要尊重他们的民俗忌讳,比如回族藏族等同胞的饮食忌讳,苗族同胞不喜欢被称“苗子”等。
回想大学几年,时光飞逝。我很庆幸出了省,让我学会了独立;很庆幸就读了民族院校,让我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很庆幸选择了我的专业,让我结识了最好的班级最好的室友。读大学可能不会改变你太多的东西,但会对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怀念那短暂的四年。
想念我的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学院 篇6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利用, 知识量处于大爆炸时期。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向广大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 作为高等院校, 应该如何转变教学理念, 培养更加优秀的, 能够为祖国建设出力的综合型人才, 成为每一个高校研究的重点, 也是改革的主要目的。我国的民族社会学, 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学, 可以说在我国, 社会学不断结合着我国的特色不断探索与演化。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社会学属于各种弱职业性的专业, 所以, 结合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思想, 适应社会大背景成为我们改革的方向。
一、我国民族社会学专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民族社会学引入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十几年, 在理论方面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不管是从我国的民族社会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以及活动设置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 但是, 这也暴露了民族社会学的一个问题, 就是在实践方面存在些许不足, 学生可以掌握理论技能但是在动手实践上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对此, 很多教育研究者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当今民族社会学教学重点指明了方向。实践的方式, 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有着不同的类型, 比如说有的研究学者就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 加强学生在民族社会学专业课程中的代入感,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另外有一些研究学者提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师所选课题, 在课题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学知识运用能力。其次就是加强学生对调研、基地见习等等方式, 来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学是基于分析社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社会中人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来探究如何解决问题。民族社会学专业研究范围很广, 对于家庭、学校、国家、企业等等都有研究项目, 通过社会学的专业方法, 比如考察、调研、问卷调查等等的方式对社会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专业的统计技术来分析数据, 从而发现问题, 进而得到科学的研究结果。
对于就业前景分析, 因为民族社会学涉及到我国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 所以社会学在就业方面还是十分明朗的, 社会学关系着社会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方案的出台, 可以说关系着我国未来民生的安保和社会的稳定, 未来将是我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也正是其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注意培养学生在基本的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情况, 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知识运用以及社会研究能力的培养。那么, 什么是社会研究能力?社会研究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学的应用性的体现。这是我们进行大学民族社会学教学的重要步骤。进行民族社会研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 不仅仅需要在基本的理论掌握方面十分娴熟, 更是需要夯实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 如何进行民族社会学的实践教学。所以笔者在此,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 对民族社会学的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二、民族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从大学本身来看, 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 顾名思义, 就是侧重对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 顺应大学的类型, 其育人目标也就侧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以及知识面的培养, 往往培养知识面宽, 综合能力高的综合型人才。最后是教学型大学, 对于教学型大学来讲, 人才培养的通用性是他们的主要依据, 在社会性以及专业性的兼顾的前提下, 承担起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 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 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
以我们的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 我校属于教学型大学, 所以, 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 我们基于教学型大学的转变策略, 树立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目标, 笔者认为, 对于民族社会学专业来讲, 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采用“厚基础, 宽口径”的教学思路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就要求学生在拥有夯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能够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的基本技能。对于社会学专业来讲, 我校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学尝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课程方面, 不同年级有明显侧重。低年级侧重通识课以及基础课, 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高年级侧重专业基础课, 同时应该适当添加个性模块课, 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面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这些课程的实施, 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保证自己的基础知识, 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对课程的选择, 这样便进一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空间。
2. 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同时, 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 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样是按照不同的年级分别来进行实践教学尝试。低年级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现途径主要依赖师生之间的互动, 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 鼓励其相互讨论, 借此来培养学生合格的思维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比如专题知识报告等途径, 让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以提升。
结束语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逼近, 在更高的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社会情况以及高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 同时采用更加贴合实际的高校改革方案, 来进行民族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而实现民族社会学实践教学的途径也不仅仅是笔者提到的两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努力, 才能够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波.社会学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构建——以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学专业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2]张明波, 刘伦文.社会学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思考——基于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学专业实践的总结[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04) .
[3]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19) .
[4]汤夺先, 孙文.高校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以安徽省A大学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4, (01) .
西北民族学院 篇7
独立学院内涵发展之路———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篇
编者按:独立学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至今已有十余年, 由于它具有办学起点高、机制灵活、享有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等优势, 其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规模达到万人的院校已不在少数。不过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仍有差距、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加之受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其快速发展已告一段落, 当前办学者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在与公办大学激烈、公平的竞争中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本期《聚焦》栏目特别推出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的十年办学经验, 以及它对内涵发展的思考, 以期给其他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些许启迪和参考。
西北民族学院 篇8
综观整场演出, 尤其是音乐会版的现场演出, 笔者认为此场演出堪称一场视听盛宴。主创人员别具匠心的将舞台化的歌剧形式浓缩成音乐会版, 既符合音乐会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又简洁清新的呈现出了歌剧的舞台场面。气势恢宏的演出阵容、美轮美奂的舞美布景、精妙绝伦的交响配乐、真挚感人的倾情演唱, 一切的一切将积淀深厚的历史故事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和舞台冲击力, 顿时眼前呈现出一副精彩纷呈而又具有厚重历史人文气息的艺术画卷, 真正实现了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目标, 起到了促进高校教学创新和丰富歌剧舞台艺术的积极作用, 为国内艺术高校的教学歌剧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该剧取材于唐代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汉藏和亲的历史故事, 全剧分为《序幕》、《华丽的热情》、《复杂的亲情》、《难舍的乡情》、《伟大的爱情》四幕戏, 既赞美了真挚而又崇高的爱情, 又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和谐兴邦的中华伟大文明。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 演员们精彩细腻的演唱和跌宕起伏的剧情, 深深的拨动着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表演结束后, 激动的观众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欢呼, “好听、好看”等溢美之词更是不绝于耳。在感叹西北民族大学此次演出成功的同时, 由此引发的艺术现象值得深思和回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歌剧”新概念的引入
西北民族大学以“教学歌剧”的演出形式, 为艺术高校的教学实践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此概念包含:要以“课堂教学”为坚实基础;并对“课堂教学”有所延伸和升华;在标准剧场舞台中进行表演;直接面对各类艺术观众为目的的师生同台的教学实践活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其自身的发展空间都有一定的伸缩性, 并伴随着种种客观因素和主观愿望而改变。随着文化艺术舞台的方兴未艾, 文化整合、艺术转型、人文思潮的转变等超前理念纷至沓来, 高校教学的创新实践需求也大大加强, 排演歌剧这一音乐最高形式, 也成为检验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造就音乐艺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依据。诸多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思路, 驱使着西北民族大学的创作团队承担起教学创新和艺术创新的责任和使命。由此, “教学歌剧”这一教学创新实践由西北民族大学带头, 勇敢的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文化的多元是人文生态多重性的外在体现,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明才有可能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价值观与时代观都会深刻的反映文化动态, 影响着舞台艺术的现状。歌剧《文成公主》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文成公主”这一家喻户晓、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搬上了音乐会的舞台, 音乐响起的刹那, 宽广、清新的《序曲》将藏族文化特有的民歌音调瞬间把观众带入雪域圣地, 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手法, 结合西洋歌剧的演唱形式, 加入交响乐队的伴奏, 古今变通, 中西融合, 颇有新意的成就了一场带有中国风味的民族歌剧。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在时而高亢磅礴, 时而涓涓细流的咏叹调中丝毫没有格格不入, 而是二者相得益彰, 碰撞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火花, 不失为一次中西音乐文化良好的融合与互动。
三、舞台艺术的审美导向意义
舞台表现出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表面字义上的理解, 而是给人一种思索和心灵的体验与叩问, 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真挚细腻的人文情感, 运用华丽的舞台呈现, 瞬间让观众找到了古典与现代心心相印的悸动。西北民族大学的《文成公主》在国内的艺术高校首开先河, 举全校之力打造出这样一部民族团结大戏, 其意义尤为深远, 不仅为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实践机会, 也展示了西北民族大学强劲的教学实力。这部歌剧将历史的脉动, 民族的精华, 现实的厚重, 展现出一副宏伟蓝图, 用音乐作为连接历史文化和舞台表演艺术的纽带, 动情演绎璀璨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对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历史重构的讴歌, 都鲜活的展现了当今舞台的丰富性和艺术性, 不失为一次成功的传承和创新, 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主导着当今舞台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大众的审美趋向。
西北民族学院 篇9
关键词:民族院校,发展定位,贵州民族学院
1 民族院校办学定位的必要性
(1)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重任。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其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面对新形势和任务,民族院校要审时度势,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准确定位,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位服务。”(1)
(2)民族高校的正确定位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民族高校只是政府的从属机构,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现象比较明显,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对原有民族高校的定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校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这种全局状况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要认准目标,量力而行,正确确认识自身的长处和弱点,对症下药,博采众长,有所为,有所不为。(2)
2 贵州民族学院办学定位的现状
贵州民族学院是历经6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民族人才的成长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纽带,民族学术的研究中心。在六十年的办学经验中,学校在定位中有独特的成功之处也有其不足的之处。
(1)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贵州民族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的办学定位,秉承“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发扬“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在民族地区艰苦条件下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准确把握学校肩负的特殊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地方性、民族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2)积极传承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民族学院积极传承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坚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纳入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学校许多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方面,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民族习惯法、“傩”文化、水书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在全省一直走在前列。学校充分发挥“八大研究院”,八个民族学会的优势,支持个鼓励广大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科技攻关。贵州的文化精髓尤其是贵州的民族文化精髓在这里得到了提炼和传承,可以说贵州民族学院是一个“浓缩的贵州”。
(3)办学定位存在趋同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年的大发展中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所谓的上层次、上规格,出现了诸如竞相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一批专科院校向本科“升格”,而一批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等现象。(3)这些“趋同”和“攀升”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这场竞争中,贵州民族学院也未能摆脱定位趋同、发展战略趋同(下转第87页)(上接第63页)的影响。贵州民族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存在趋同现象:一是外部趋同。当前贵州民族学院在管理体制、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趋同现象,没有体现其个性与特色。二是内部趋同,即民族高校之间的趋同。表现为跟随国内高校不切实际盲目地“升格”与“合并”;在层次和水平相似的地方民族院校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个性不鲜明,趋向于千校一面的现象。
3 贵州民族学院该如何定位
贵州民族院校的定位要把支持和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正确方向,要强调和突出培养人才的特色,要以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门类、层次、规格的调整,努力增强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和提高整体民族教育水准的作用。
(1)办学理念定位。贵州民族学院坚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民族性”为办学理念的核心,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中心,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方向。贵州民族学院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即在水平上、层次上、类型上、规模上、地域上正确定位,认清自己的实力同其它高校的差距与竞争劣势,紧紧围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地方性、民族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2)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定位。地方民族院校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不要为了追求卓越而盲目向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看齐,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追求卓越与完美。目前贵州民族地区生产部门的知识密集程度一般仍将低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其技术结构将是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因此,贵州民族学院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学校定位要能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是高校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民族类高校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民族高校,它的鲜明特色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人才培养机制上、以及特色化的专业设置和科研体系上。贵州民族学院要科学分析社会的需求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优化内部结构,适应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立足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建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定位重点是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要努力发展新学科,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上寻找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法、理、工、管、经、教育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民族院校。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发展的决定[R].(民委[2005]240号)
[2]刘丽丽.质量与特色——高教大众化中的民族院校管理研究[J].2008(11).
历史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 篇10
[关键词]历史反思 民族精神 民族历史 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历史反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
列宁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因为中国109年的悲惨的近代历史,我们才明白国家落后于国于民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才知道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1940年法国的亡国,我们才认识到绥靖政策只能使恶霸在世界为非作歹;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才发现原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历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试想如果我们仅仅有历史事实的罗列,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那么历史只会成为积尘飞舞的藏书阁中的几张废纸。然而当反思与思辨走进历史的世界里时,历史就成为能够映射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的镜子,是我们清楚认识应该所走道路的有力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当今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经验对于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如何从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吸取腐败与脱离群众的教训,如何从我国近七十年的新中国历史中学习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成与失,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历史哲学的思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历史反思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整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问题的实践;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来源于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的不断反思。我们以黑格尔与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为例。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臭名昭著的纳粹的诞生地,在20世纪有着并不光辉的历史。然而德国不断反思自己的民族历史,追寻这段不光彩历史的起源和影响,并不断对德国自身当代发展做出约束:联邦德国首先通过立法形式采取了禁止纳粹活动的严厉措施。1953年8月颁布、1998年11月修订的德国刑法第86条规定,任何人在国内外传播、生产和使用与民族社会主义党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的宣传材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任何人传播或在公开场合使用包括纳粹在内的非法组织的标记将被剥夺自由三年或被罚款。第130条规定,任何人公开或在聚会中赞成和否认纳粹统治时期行为或者认为其无害将被处以不超过一年的监禁或罚款。
对于纳粹的受害者和受害国,联邦德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道歉。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纪念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牺牲者的活动。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异常举动。他突然双膝下跪,沉默凝视,神情肃穆,以此代表德国向战争年代遭到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表示真诚的忏悔,让世人看到了战后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悔罪和认罪。30年以后,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在华沙勃兰特广场致辞时称赞了当年勃兰特的英勇举动。他说:“在这里德国政治领导人、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的政府领导人怀着同情和勇气以表达不管多么精心的措辞都无法表达的事情:我们犯过罪行,我们承认这些罪行。”又是10年之后,2010年12月7日,德国总统武尔夫也来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敬献花环。他回忆说,当年勃兰特做出这一非凡举动时他只是一个11岁男孩,但他知道并且一直记着它。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道姿态。在面对德国人给东欧制造的悲伤和暴行时的一种谦卑和伤心。”他还保证说,虽然他是在战后出生的,但他对德国历史负有责任。
总体上看,二战结束以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纳粹时期历史的反省是深刻的,反思也给德国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德国已与英国法国共为欧洲的“三驾马车”,欧洲事务无论是欧债危机还是欧洲反恐都少不了德国的身影,德国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但是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德国在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逐渐增强,成为了促进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家对于历史哲学的论述,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考察,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反思,从民族历史中取得经验,巩固我们务实的民族精神,同时吸取西方民族擅长反思的特点,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世界现代史(1900—2000)[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浅析 篇11
一、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寿险市场也获得明显发展, 在市场主体、业务品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现状
(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衡量保险业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是某国或某区的年保费总额与人口总数的比值, 反映保险业的普及程度和保险需求状况;保险深度是某国或某区的年保费总额与年GDP的比值, 反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相对发展水平。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业在经济带动下, 这两项指标总体都呈上升态势 (表1) 。
注:表中保费收入为西北民族四省区寿险保费收入之和, 依据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计算, 人口总数和GDP数据为西北民族四省区之和,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而成
(2) 保险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内陆, 长期以来从事寿险业的主体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中国人寿、太平洋和平安等几家保险公司, 形成了一种相对集中的垄断态势。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 该区寿险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新华人寿、合众人寿、泰康人寿等几支保险大军纷纷落脚。截止2010年底, 共有寿险公司33家。
注:保险机构以省级分公司为计算基础, 根据各省份保监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
(3) 业务品种日益丰富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上的业务品种逐渐打破传统的定期、终身与两全寿险等险种, 除了增加投资连结险、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品种, 还开设了一些当地特色险种, 如农牧民补充医疗保险、高原反应险。其中农牧民补充医疗保险是针对当地农牧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不能充分满足农牧民需求而推出的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有利于提高群众抗灾能力。[1]高原反应险则是专门针对到青海、西藏等地旅游的游客因急性高原缺氧造成的意外或疾病而推出的险种, 保险公司会承担意外伤害身故的死亡保险金和可能因高原反应造成的并发症的医疗保险金, 有利于推动该区高原旅游业的发展。[2]
(4) 中介市场获得发展
在寿险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基础上, 西北民族地区的寿险中介市场也日益壮大。保险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 该区合计共有保险专业代理机构52家, 经纪公司22家, 公估公司1家。
注:数据来源于各地保监局公布数据整理
2.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存在问题
注:数据来自中经数据库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发展较快的同时仍滞后于东部。例如该区发展最快的新疆, 至2010年底有保险公司11家, 保险密度为261.86元∕人, 保险深度为1.8%, 而东部地区的上海, 同期共有寿险公司42家, 保险密度与深度分别为2982.97元∕人与4.07%。[3]这充分反应了该区寿险市场发展仍然缓慢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竞争机制欠缺, 以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少数几家为核心, 市场份额集中, 同时, 这些公司的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省会或较发达城市, 从而使整个该区寿险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 竞争不充分, 也使现有企业易忽略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再加上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 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 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慢, 尤其是农村居民更是拥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教思想和民族风俗习惯, 而寿险营销中专业性太强、针对性不够, 以及人口素质较差, 风险、保险意识淡薄, 使当地居民参保率低, 也使整个寿险业行业地位较低,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二、西北民族地区人寿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1. 风险条件发生变化
西北民族地区地形复杂, 气候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 当地居民在长期面临自然灾害风险的同时, 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 逐步增加了一些新型的财产和人身风险。例如, 该区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夏季常会遭受暴雨或旱灾, 而青海等高原区冬季的冰雪灾害也十分严重, 这就使当地人们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防御, 对农业保险比较青睐。而近年来私家车购买量上升, 交通投入增加, 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等新风险的发生机率, 加之养老问题凸显,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命安全。
2.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GDP、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趋于上升趋势, 且产业结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均为人寿保险市场未来拓宽市场奠定了基础。
3. 社会条件得到改善
在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获得大幅发展, 保障项目不断增加, 覆盖面不断扩大, 水平不断提高, 以青海为例, 截至2009年底, 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的为71.34万人和126.24万人, 占总城镇人口的30.6%和54.1%;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334.29万人, 参合率达96.8%。[4]但相对于发达省市仍然较低, 这就需要加快商业寿险业的发展来满足剩余保障需求, 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寿险市场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三、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发展的策略
1. 建立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 提高寿险行业地位
受地理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品种类少、主体少, 需求较低、市场垄断较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种情况下, 亟需得到政府扶持。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减轻寿险公司在资金方面的负担, 调动投资积极性, 鼓励更多的公司来该区发展业务, 建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奖励等方式鼓励公司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政府名义担保、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保险专业人员来当地从业, 为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2. 增加市场主体, 提高竞争意识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主体较少的事实导致竞争意识淡薄。因此, 增加主体数量对促进该区寿险市场的发展极其重要。一方面, 寿险公司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今后发展趋势, 通过加大新险种的研发、投入, 加大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及适时设置分公司等, 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国家可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到西北民族地区设立区域性寿险公司, 开办人身保险业务, 以此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3. 提高居民参保意识, 完善寿险营销模式
西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 一方面要利用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组织一些易于接受的表演形式, 编写一些易于阅读、理解的人寿保险刊物, 加大寿险业务的宣传, 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另一方面, 推销产品时要注重民族宗教中具有影响力人物的作用, 如藏区的喇嘛、达赖, 回区的阿訇等, 并开发一些适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营销方式, 包括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
总之, 西北民族地区寿险市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风险条件的变化等,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相信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关注下, 在各项有效政策的推动下, 该区寿险市场一定会在今后获得快速发展。
摘要:拓展民族地区的寿险市场, 是促进我国保险业稳步快速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是协调全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基石。近年来, 西北民族地区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 为寿险市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潜力, 也促进了寿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北民族学院】推荐阅读:
西北民族关系09-20
西北少数民族11-26
西北民族大学考试12-01
西北民族旅游区06-15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08-22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论文11-30
西北民族大学就业率12-01
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09-09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07-04
西北民族大学爱心社环保活动策划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