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2024-09-30

西北师范大学(共12篇)

西北师范大学 篇1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以西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其网球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来全面推进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普及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球课,西北师范大学,现状

1 前言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 网球这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以其独特的休闲性、娱乐性, 逐渐成为广大体育爱好着追捧的对象。特别是2011年夏天我国金花李娜捧得法网桂冠以后, “网球热”以其势不可挡强劲的发展势头席卷祖国上下。为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 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构建以学生兴趣为主, 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教学平台。西北师范大学积极践行指导纲要,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开设了相应的网球选项课来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网球运动的需求日益增大与学校网球场地设施条件的矛盾。本文为了进一步推动网球选项课程在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的发展, 促进网球选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及网球运动的可出促发展, 通过对西北师范大学网球选项课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 找出制约高校网球选项课的发展因素, 为其它高校网球选项课教学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书籍、期刊和互联网, 收集并整理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一系列文献资料, 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 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学生问卷回收289份, 回收率为96.3%, 有效问卷283份,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9%。

2.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要, 编写了访谈提纲, 走访了部分专家老师, 并就论文的相关问题听取了他们的意见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具体认知, 为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撑。

2.2.4 数理统计法

本文测试所得数据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并对数据做出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托高校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是体育工作的实施主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着带头作用,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对网球运动在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体育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六位网球老师的相关访淡可分析出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老师的一些基本情况。

3.1.1 网球教师性别结构现状分析

性别结构是指网球选项课教学过程中男女教师的比例。[2]男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有区别, 配备一定的男女体育教师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网球体育老师也是一样, 网球体育教师的性别有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男学生可能更喜欢女教师, 而女学生更倾向于男教师, 因此在教学方面, 男女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 男教师动作帅气、阳刚, 很受女生的欢迎;女教师性格温柔、观察细腻、耐心和具有亲和力等优点。所以, 学校应该配备一定比例的女教师。通过对六位网球教师访谈得出表2可知, 西北师范大学男教师所占比例为75%, 而女教师所占比例只有15%, 很明显女教师的比例是不足的, 西北师范大学应该根据选修网球课的女学生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女教师, 男女教师数量达到相应的比例, 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1.2 网球教师的教龄分析

教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连续累计时间, 以年为单位。在教学过程当中, 一般来说, 教龄越长, 教师的教学智慧就越高。教龄能帮助一位教师更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面得出更多的心得体会。笔者通过对六位网球教师访谈可知, 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球教师教龄比较短, 只有一位网球教师超过10年教龄, 其他三名网球教师教龄都在十年以下, 网球课程不像羽毛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 网球运动发展起步晚, 课程设置不是很完善, 不像其它传统体育项目有扎实的根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西北师范大学网球教龄短, 经验有待积累, 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1.3 网球教师职称情况分析

职称结构是衡量网球教学师资群体素质和资历的尺度之一, 也是反映网球教学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3]通过对四位网球教师访谈得出表4可知被访问的网球教师当中, 没有一人是教授职称, 副教授职称有1人, 占比例25%, 讲师有2个, 占比例50%。造成现在网球教师职称比例偏低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网球这一运动项目传入我国时间较晚, 这些网球专项教师由于教龄时间不长, 缺乏教学经验, 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而原始专项不是网球的教师, 他们虽然经过短期培训, 但是在网球专业技术和理论上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中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提高。

3.2 西北师范大学网球选项课学生的基本情况

网球教学的开展与学生性别及喜好程度有密切的关系。[4]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 选择非常喜欢及喜欢网球选项课的男生有38.5%, 女生所占比例为30.1%, 而喜好程度选择一般的女生超过男生比例,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与网球的项目特点有关。网球运动有别于其它持拍隔网对抗项目, 如乒乓球、羽毛球, 对初学者的身体素质相对较高, 需要一定的身体力量与速度, 并且需要耐心练习一定时间才能进行基本的网球活动和获得网球运动的乐趣。从而女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上来说, 她们多喜欢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等较为优美、运动量小的运动项目。所以, 如何培养女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兴趣, 平衡心理差异, 提高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 更好的进行网球教学, 也是学校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3.3 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程开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3.3.1 网球课的教学时数分析

教学时数是计算课的量词, 相当于节。教学时数是1, 就表示一节课。如表7所示, 通过对6位网球教师的访谈得知, 西北师范大学6位教师指出一学期的网球选项课课时为32学时, 共计16周。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是需要一个长期接触和深入的过程, 网球是操作性技能, 需花时间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所以西北师范大学是采取两年4学期网球学制的;而在学习网球技术过程中, 基本技术的动作环节都较多, 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很难控制动作的准确度, 不易形成稳定的动作动力定型。西北师范大学网球场地是室外的, 一遇到天气不佳的时候, 课时便会流失, 一学期虽然有32学时, 除去下雨天的课时数, 真正上课的课时数是还要打折扣的。因此, 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掌握良好的技术, 并且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的热情以及全面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的效果。

3.3.2 西北师范大学现行的网球课期末考核方式分析

通过对6位网球教师的访谈和学生调查问卷发现, 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学习网球基本技能为主, 身体锻炼为辅。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球选项课期末考核方式主要分为网球技能测试和体能测试。网球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网球技能教授, 学习网球的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网球技术练习, 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网球带来的快乐。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分析得知, 有17.7%的学生认为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球期末考核方式是合理的, 18.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 而有32.2%的学生认为网球期末考核方式不合理, 3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依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满西北师范大学现行的网球期末考核方式。通过对网球教师的访谈得知学生之所以不满现行的期末考核方式主要原因有:上课的人数太多, 学生的技能学习时间不足;场地设施不足, 学生的技能学习空间不够;天气恶劣等原因。学生对网球课的期末考核方式不满, 会影响学生对网球的参与积极性, 长此下来, 学生的积极性减少, 不利于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球运动发展。

3.3.3网球课网球教师的教学态度分析

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有44.2%的学生认可网球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为教学态度一般的有35.7%, 认为态度不好的有20.1%, 可以看出, 在被调查对象中, 不是很认可网球教师的教学态度的比例 (55.8%) 超出认可网球教师教学态度的比例 (44.2%) 。而通过对六位网球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学生之所以不满教师的教学态度主要是因为人数过多及场地不足的因素。人数过多, 教师就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场地不足,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巩固和练习网球动作技能, 造成学生怀有联系网球的不愉快心情, 便产生了对网球教师的不满态度。不满情绪的产生, 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网球的参与积极性, 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师也有可能热情减退, 造成恶性循环, 影响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4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课教学环境的基本情况

3.4.1教学场地现状分析

网球场地是开展网球运动和课程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5]它关系到网球课程设置, 教学质量和参与人数, 将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并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效率。从调查中得知, 西北师范大学这几年来并未加大对网球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 但是从总体上说还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对四位网球教师访谈内容得知原因是由于标准网球场地的造价较为昂贵, 场地器材的更新与建设需要大量的整改经费, 现有的经费是否能满足相应的需求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时还有考虑到如何保证在场地整改时期内的教学质量, 并且随着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喜爱,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网球选项课, 而与场地设施不足构成矛盾, 这些都制约了西北师范大学网球运动的开展。因此西北师范大学应重视场地设施的建设、更新与管理, 提高综合利用率,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得知, 西北师范大学有标准的网球场地6片。

3.4.2学生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情况分析

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 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锻炼的积极性作用;又作为一种交流手段,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充分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教学设施。

据学生调查统计, 对学校网球场地设施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例占25.8%, 但不满意学校网球场地设施的比例有45.6%, 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对象对学校的网球场地设施是不满意的。因为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数量大, 选网球课的学生人数多, 对网球场地的需求比较大, 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 网球场上都有学生练习网球, 还有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场地练习转而去参加其它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陈昱.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109-110.

[2]季敦山, 等.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3) :35-36.

[3]梁斌, 等.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1) :66-68.

[4]宫晓丽, 等.影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84-85.

[5]杨旭东, 潘静伟.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状态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5) :162-165.

西北师范大学 篇2

空乘服务是一个不足百年的新型朝阳行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航业将呈现出更加迅猛发展态势,在今后若干年里,中国将成为全球飞机需求量最大的航空市场,20民航运输飞机将达到1800架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引进100-150架飞机,新建和改造机场将达到190个。 从国际国内现有薪资水平看,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10万人民币以上,国外航空公司空服人员的薪金水平更高,同时因其专业性和供应不足,其职业稳定性得到保证。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由此预测到2013-20中国至少需要新增加5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35万,规模将是目前的5倍。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一个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地面服务、流程签派、航空营销以及票务销售等多元化的复式行业。如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翻译研修学院,中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星干线,韩瑞大学航空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管理大学民航管理学院,石家庄中英航空学校,天津铭航学院,上海蓝天航空专修学校等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中国民航培养职业化的空乘方面的人才做出卓越的贡献。

另据国家外派机构预测,仅国外航空业和旅游业的高级服务人员每年就需要从我国输出近2万人。国内外航空业、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将为航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空中乘务人员月薪范围约6000-20000元;地勤工作人员月薪范围约3000-8000元人民币左右。

西北师范大学 篇3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西北师范大学 篇4

1 教育实习与混合编队

1.1 教育实习的内涵

关于教育实习的内涵, 目前有多种描述, 如“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到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实践活动”[1];“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已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根据师范教育目的、任务和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亲自参加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检验所学知识,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能力的过程”[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教育实习的解释是:“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院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 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 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4]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中指出, 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 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 是师范院校教学环节之一,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5]

根据上述描述, 笔者认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综合性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活动, 即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运用已学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实习学校 (主要指中小学) 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作用是使师范生初步了解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学改革状况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从而培养师范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使其获得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1.2 混合编队实习模式存在依据

我国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地域、学校实际情况分别出现过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混合编队实习三大类型。

集中实习也叫常规实习, 是将一组师范生带到一所实习学校连续实习一段时间, 由指导教师指导师范生做好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同时, 邀请实习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目前, 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集中实习方式。这种方式便于管理, 便于实习生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但其不足之处在于: (1)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实习人数增多, 而实习学校却没有相应增加, 一所实习学校仅接受一个专业的实习生实习, 远不能满足师范院校实习需求; (2) 实习学校大多面临升学考试压力, 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 (3) 实习学校得到的实习补贴较少, 实习生住宿、伙食等方面存在困难。

分散实习又叫委托实习, 是选定实习条件较好的中学, 让实习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校实习, 高校委托中学对实习生进行全面指导。实习期间, 高校只派少量教师巡回检查指导。这种方式可以减缓实习选点压力, 给实习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实习生分布较分散, 难以管理和监督; (2) 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3) 不能及时解决实习生与实习学校间的矛盾。

混合编队实习是由高师院校将多个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混编为一个实习小组, 由一名指导教师带领到一所实习学校进行实习。它不改变教育实习的实质性内容, 又避免了实习生课堂教学次数少、得不到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和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2 国内外教育实习发展状况

2.1 国外教育实习发展状况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性”象征, 已成为世界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资料显示, 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较早、水平较高, 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英、美、德、法等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习制度, 政府通过立法保证教育实习的实施, 并把教育实习列为全面考核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不仅实习方式多样化, 而且实习内容非常丰富, 管理也十分科学。

由于教师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不同, 各国教育实习模式各具特色, 现笔者根据郝欣 (2009) 、高月春 (2008) 的研究资料, 对各国教育实习模式进行归纳整理 (见表1) 。

通过比较各国教育实习模式, 可以发现国外教育实习模式多元化, 教育实习内容丰富化, 教育实习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实习基地稳定化, 教育实习过程全程化[6]特点, 且课程安排合理, 强化教育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教育教学能力;扩展教育实践形式, 为教育实习做好方法、技术、心理上的准备;延长与分散教育实习时间, 实习模式多样化;加强与实习基地联系, 对教育实习合作管理等[7]。

2.2 我国教育实习发展情况

1897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 标志着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的产生。解放前后, 教育实习内容已包括参观、见习与实习。十年动乱期间, 教育实习被取消,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教育实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教育理论、培养教育技能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当前,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又对教育实习模式提出新要求,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校情以及地方实际需求, 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习模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工作重点。

3 西北师范大学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实践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实习尽管在表面上具有实践性、情景性、问题中心性等特点, 但往往由于时间短、模式单一、指导教师不足和管理缺失等原因而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 使教育实习走出困境, 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是各高等师范院校实习改革的重要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混合编队实习, 是在全面分析和研究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等组织形式利弊的基础上, 根据前期对全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对实习生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及反复论证后提出的教育实习模式。全校12所学院每年有1 500多名实习生, 组成13大组, 通常于9月9~15日奔赴全省55所实习学校进行实习, 于11月初结束教育实习工作。从以往4届实习生实习状况看, 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良好成效, 积累了宝贵经验。

3.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学校教育实习领导小组选派全校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带队教师, 并在明确教育实习目标和责任的前提下, 将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和基地实习阶段。准备阶段为1~2周, 着重进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在校内, 教师可集中对实习生进行专业能力培训, 提升其专业教学水平。

各实习小组到达实习学校后, 指导教师不仅要管理和指导实习生, 还要协调实习学校与实习小组间的关系。

3.2 混合编队实习符合实习学校的需要

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 既符合全省基础教育师资资源配置实际, 也符合各学校学科教学实际, 扭转了过去单科定点实习出现的实习生无课上的被动局面。从历次实习统计结果看, 实习生上课次数最多72节, 平均上课次数18节, 既满足了实习学校需求, 也充分锻炼了实习生, 实现了双赢。从实习中期检查和实习后学校反馈看, 实习生表现良好, 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受到实习学校师生的好评。

3.3 团队间相互竞争成为激励实习的动力

混合编队中, 同一学院实习生有3~5名, 他们相互学习, 互相帮助, 成为一个小团队, 并与其他学院学生相互竞争。这种团队间的竞争, 成为激励实习的内动力, 有效地促进了实习工作的有序和健康发展。而且实习生通过听不同学科的课, 达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在过去的单科定点实习中无法实现, 体现出混合编队实习的优势。

3.4 研究性总结

西北师范大学于每年12月举办教育实习论坛, 邀请实习学校校长、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实习生代表及我校领导、教育学院领导、教务处、指导教师等共同讨论、研究和总结本年度教育实习工作。各实习学校领导反馈我校教育实习工作中的问题;我校相关人员对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 指导教师工作和实习情况作全面总结;实习生代表在总结实习感受和取得成效的同时, 对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各方反馈意见将成为下一年教育实习工作改进和完善的依据。这种良性循环使西北师范大学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凸显优势。

西北师范大学混合编队教育实习, 既是教育实习观念的转变, 也是组织管理工作的开拓和创新, 使实习生在实习学校教师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蒲芳, 肖忠模.教育实习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8.

[2]翟宝清.教育实习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朱永新, 杨树兵.英美师范教育实习的特点与启示[J].常熟高专学报, 1999, (6) :1.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6]李崇爱, 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J].教育评论, 2005, (4) :100~103.

西北师范大学 篇5

【浙江师范大学专业】浙江师范大学招生网站-浙江师范大学分数线

七、录取规则

(一)按教育部要求,实行学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二)学校根据各省(市、区)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提档比例在招生计划人数的100-120%之间。

(三)外语语种不限。

(四)男女比例不限。

(五)身体健康要求:根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 “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的,学校及有关专业均不予录取。

(六)专业录取规则:1.文、理科专业采用“专业级差”(内蒙古除外)的办法进行专业投档,第1、2专业志愿级差为2分,第2、3、4专业志愿级差为1分,第4、5、6专业志愿级差为0分。当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未被录取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至未录满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予以退档处理。2.对单科成绩有要求的专业:英语单科成绩要求:英语、翻译专业不低于120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低于110分,日语专业不低于105分;艺术、体育类专业不低于60分;数学单科成绩要求:金融学专业不低于115分。以上成绩以1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按各省普通高考实际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如单科成绩符合条件的生源不足,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可视情况适当降低单科成绩要求。3.初阳学院英语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37分或理科重点线52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3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初阳学院文科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33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2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初阳学院理科试验班: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理科重点线43分且英语单科成绩达120分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的进档考生,确保录取。4.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23分或理科重点线35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初阳学院文科、理科、英语试验班除外),新生入学后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还可任选专业。5.高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16分或理科重点线27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前三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初阳学院文科、理科、英语试验班及填报不符合专业录取要求(含单科)的专业志愿除外)。6.高考成绩高出浙江省文科重点线10分或理科重点线18分且符合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六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仅限填满六个专业志愿(初阳学院英语、文科、理科试验班除外)且均为有效志愿的考生〕。7.对于高考成绩达到我校最低投档线的进档考生,某单科成绩特别优秀且第一专业志愿报考以下专业者,可优先录取:英语单科成绩≥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英语、翻译、对外汉语专业;语文单科成绩≥125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单科成绩≥140分者,可优先录取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上成绩以1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按各省普通高考实际单科总分等比例换算)。对于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二、三等奖及以上的进档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我校相对应的专业,可优先录取。8.学校在浙江省预留少量计划用于录取征求志愿高分考生,具体计划数和录取条件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9.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科二批前2500名(含)或理科二批前7500名(含)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高考成绩居浙江省理科二批前12000名(含)的进档考生,学校确保录取在其所填报的前三个专业志愿中的一个。10.艺术、体育类专业:(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省统考(编导类)专业合格的情况下,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2)音乐、美术类专业:我校在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江苏等省只招收取得我校专业测试合格证的考生。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综合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综合分及文化分均以750分为满分计算,具体折算方法为:浙 江 省:综合分=文化分×50%+专业分×7.5×50%非浙江省:美术类专业综合分=文化分×40%+

校考专业分×7.5×60%音乐类专业综合分=文化分×35%+校考专业分×7.5×40%+省考专业分×7.5×25%〔江苏省的音乐表演(舞蹈)专业分全部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按我校校考成绩计算〕(3)体育类专业:浙江省: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综合分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综合分=文化分×50%+术科考试成绩×7.5×50%;非浙江省: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11.学校认同并执行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12.在考生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会考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评价高、有艺术或体育特长、英语及专业相关科目分数高的考生。13.“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学校在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按照《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

14.对录取的新生全部进行复查,经复查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和违规的学生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浙江师范大学重点专业:

浙江师范大学全景地图:

浙江师范大学历年分数线:

浙江师范大学报考指南:

浙江师范大学招生计划:

浙江师范大学人气校友:

华东师范大学 篇6

学校创建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是1986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通过“211工程”预审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正式跨入“985”重点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地处上海,现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100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花园学府”之美誉。

学校目前设置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东方房地产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9个全日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2个管理型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和新药创制先进技术研究院3个高等研究院。含45系,63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学院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是国家8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5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拥有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2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50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及測试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00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1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96人。全校有各类学生49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名,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1300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7700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2700余名。

学校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望,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产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法、德、日、美、加、澳、韩和俄等国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180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国家中学校长培训和港澳台地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的国家级基地,被誉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

学校主办和受有关部门委托承办的各类学报、学术期刊20余种。图书馆藏书达360余万册,并拥有15所附属中小学。

西北师范大学 篇7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发端于1902年, 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 在中华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师生与我国108所高校的千万师生一起, 从沦陷区颠沛流离, 跋涉千里, 举校迁移, 踏上了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 进行了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大迁移。

一、民族救亡, 举校西迁办学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北平,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9月初, 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一起西迁至陕西西安, 共同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根据教育部指示, 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与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及陈剑脩、周伯敏、藏启芳、辛树帜等人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 赴西安进行筹备工作。经当时行营主任将鼎文、陕西省省长孙蔚如及省府秘书长杜斌丞的协助, 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城隍庙后街四号警备司令部旧址成立总办公处及第一院 (国文、外语、历史、家政四系) 及第一、第三两院的学生宿舍, 在东北大学借用的一部分新建的校舍成立第二院 (工学院各系及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四系) , 另租用通济坊大楼成立第三院 (法、商、农、医各学院及教育、地理、生物三系) 。1937年11月15日,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上课。虽然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已与其他两校形成联合组织, 但在实际管理和教学方面仍是各校校长负责。然而, 好景不长, 由于山西太原沦陷, 潼关告急, 敌机不断轰炸西安西门外飞机场, 致使师生们再也不能安心上课。同时, 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大多数来自北平, 大都经历过“一、二九”运动的洗礼, 加之延安对西安的影响与日俱增, 部分学生为了抗战投奔延安。因此, 国民党当局利用“潼关吃紧”、“西安告急”的气氛, 强令学校再次迁往陕南汉中一带。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开始上课, 到1938年3月停课, 共上课13周, 为期仅3个多月。

二、翻越秦岭, 再迁陕南城固

为了躲避战乱, 保存学校实力, 组织好迁移工作, 李蒸、徐诵明等西安临时大学的领导为学校再次南迁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 下设沿途布置委员会、运输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等机构, 并将全体师生整编为一个大队, 徐诵明任大队长;李蒸任参谋长, 负责行军事宜。西迁途中 (1938) , 大队下设三个中队, 每中队约500至600人, 中队下设区队, 区队下设分队,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军系统。其中, 中队是行军单位, 每个中队按照设营组、侦查班、中队全部、医务组、运输组、收容班的次序行军。大队、中队、区队、分队均自制一面白布角旗, 各组制作一面白布方旗, 写明番号。

1938年3月16日晚, 师生乘火车出发, 次日抵达宝鸡, 开始了徒步翻越秦岭的行军。他们从宝鸡进入秦岭, 经过黄牛铺、草凉驿、古风州、双十铺马道、褒城等地行军半个月, 途中住的是仰见星斗的破庙, 三面敞开的戏楼, 四面无遮掩的古道河滩。每餐吃的是一块锅饼, 有时还遭遇武装劫匪的抢劫。校长李蒸和其他老师与同学同吃同住、甘苦与共、出入相顾, 关系非常亲密。一路上, 大家高唱抗战歌曲, 斗志昂扬地跨越秦岭。1938年3月底到达勉县的褒城, 由于校舍尚未安置妥当, 学生暂住褒城各乡。后经与地方当局商洽, 学校在城固、南镇、沔县三县的六个地方安置下来, 不久即恢复上课。

1938年4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平津沪地区以上学校整理方案》, 教育部根据《方案》下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原北平师范大学改为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 后改为“师范学院”, 隶属于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成立不久, 国民党教育部就派张北海担任法商学院院长, 张在校秘密从事迫害进步学生和解聘进步教授的活动, 对进步师生进行恐吓和威胁, 使整个学校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为反对将学校置于国民党特务控制之下, 同为西北联大常委的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和原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提出辞职, 迫使张北海无法在西北联大呆下去。国民党教育部于1939年8月下令将西北联大分解, 西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设置, 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李蒸任院长。同时, 国民党教育部收缴了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 由于有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徐褐夫、方永蒸、何士骥、胡国钰、王耀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重教之举的精诚所至, 北平师大“尊师重教, 勤学笃实”的优良校风继续为师生所崇尚, 北平师大这所开创我国师范教育之先河的教育薪火得以传承。

三、艰苦奋斗, 创业黄河岸边

1940年4月, 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 高校太多, 而甘肃高校太少, 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 下令西北师院再迁甘肃兰州。5月, 甘肃省以临时参议会发出邀请函:“贵院历史悠久, 成绩卓著, 海内外蜚声, 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 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 本会代表全甘民众欢迎并愿切实赞助, 盼早来临”。西北师院在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和甘肃临时参议会的邀请后, 学校同仁商得一致:为谋学校的发展, 迁到一个较大的省会地方也好。于是, 全校师生员工在艰苦的岁月里, 又一次开始了迁校办学的准备工作。

1940年6月, 李蒸率团由城固翻山越岭到兰州勘察校址, 最后确定兰州西郊六公里处, 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他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 报部核准在此购地275亩, 由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址。

1941年4月, 李蒸院长再次赴兰, 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并相应成立学校筹备处, 正式开始建筑楼舍的工作。然而在战时社会经济情势下, 要在这片沙滩上建设一所大学校园并非易事。出于对各种困难考虑和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商定迁建采取逐年过度的办法, 即“兰州分院”招一届新生, “城固本院”毕业一届学生, 直到城固的学生全部毕业为至。从1941年起, 城固本院的学生陆续毕业, 不再招收新生, 而兰州分院则每年招收新生。同时, 城固本院毕业一批学生, 将腾出的人员和设备随即迁运兰州。1942年, 国立西北师院本部由城固迁至兰州, 原城固本院则改为分院。1944年,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整体迁至兰州, “城固分院”随即撤销。至此, 学校完成了西迁办学之路上最后一次举校迁移的工作。

西北师院初迁到兰州的时候, 环境恶劣, 资金匮缺, 以李蒸为院长的西北师院师生白手起家, 同甘共苦, 共渡难关。在生活方面, 师生们更为艰苦, 学校负责人出差或搬运公杂用品仅是一辆马车。师生如果要进城, 或坐羊皮筏子, 或徒步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学校饮水全靠两辆铁轮车、几头小毛驴和从城固赶来的一头牛到二三里以外的黄河边去驮拉。因驮运拉运水量有限, 经常发生水荒。有时碰到汛期, 河水混浊, 师生们只好喝泥水了。刚刚迁到兰州的师生们生活非常艰苦, 他们为延续我国教育的命脉所付出的艰辛, 催人泪下, 激人奋进。

四、薪火相传, 植根西北沃土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教育界纷纷掀起“教育复员”活动。教育部以“教育合理”分布、北平师大撤销在案为由将北平师大没有列在复员学校之列。消息传来, 全院师生群情激愤, 师大校友总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先以电呈教育部请求恢复师大, 学生复校委员会同时发出电报宣言从旁策应。1946年1月22日教育部电, 派督学沈亦珍自西安来西北师院协商, 师大校友总会驻重庆代表董守义也与民党政府教育部接洽。经多方努力, 在西北师范学院复校运动的压力和社会各界支持呼吁下, 教育部改变了原定方案, 准许将校址重新确定在北平, 任命西北师院体育系教授、系主任袁敦礼为院长。同年6月, 袁敦礼从美国讲学归来, 即赴北平接管学校, 校名仍为“北平师范学院”。复校运动结束后, 西北师范学院继续独立设置, 原院长办公室秘书易价被委任代理院长。嗣后, 西北师院部分教职员工和300多名学生随即转赴北平, 进入北平师范学院工作和学习。但大部分师生仍留在兰州, 继续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他们植根西北这片沃土, 把青春奉献给了西北人民, 用智慧播下了振兴西北教育事业的种子。

五、厚积薄发, 西部教育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前, 继续留在西北兰州办学的西北师院的师生们, 为西北地区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 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认识到在开发西北的工作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延揽。他们致力于以教育振兴西北的社会发展事业, 聘请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和有志于开发大西北的知识分子相继到学校任教。如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 留学回国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斯百、常书鸿, 著名的十大美学评论家洪毅然, 著名的古汉语及音韵学家彭铎、郭晋稀等, 都是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的奠基者。

西北师范大学 篇8

一、“U-G-S”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日益关注,以“大学为本”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质疑。为此,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率先发起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试图打破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上的隔阂,开始实施“大学-中小学”模式(University-School,简称“U-S”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两种代表性的模式,即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教育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学校为本和大学为本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新浪潮[1]。随着教师教育大学化和一体化改革的进行,教师教育固有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方式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2]。

从国内现实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政策的倡导下,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导的非师范类院校在教师教育领域中迅速发展,他们依靠雄厚的学科力量和扎实的专业背景,对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师范院校原有的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走一条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之路。为此,师范院校加强了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而中小学为了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也与师范院校建立起了伙伴关系。然而,由于师范院校实行的是两级管理、以省为主进行管理,中小学则以县级管理为主,此时的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凸显了一个问题,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以情感维系而建立起来的有限合作,由于参与面小、合作深度有限而很难实现大学响应社会需求发展教师教育与中小学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之间的供需平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之间只有在掌握了丰富资源和具有强大协调力的政府参与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合作才可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在三方都有合作意愿和需求、都希望形成一个合作共同体的情况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U-G-S”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U-G-S”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相互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师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合作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3个显著特点,即“开放、合作、实践”。“开放”是一种思想,只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各自打开封闭的围墙,在彼此开放的状态中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促进彼此的发展;“合作”就是要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互动、融合,实现参与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反映在大学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走进中小学教育现场,通过实践不断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3]。东北师范大学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首倡者和成效突出的践行者。东北师范大学从1988年开始就在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确立了“长白山之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项目,解决了农村偏远山区教育教学的落后状况,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优秀教师。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签订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协议,这标志着“U-G-S”人才培养模式在东北地区进入全面实践阶段。与美国PDS不同的是,我国师范大学的实践探索是在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建立起来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求的本土化模式。2012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4]。这标志着“U-G-S”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得到认可,在实践中可大力推行。

二、“U-G-S”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在目标设置方面:本着平等合作的理念,确定三方满意的合作目标

山西师范大学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定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把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支持基础教育和引领基础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方面为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促进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行政和管理优势,为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该模式的顺利实施。中小学积极发挥实践基地优势,并借助于这个平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师资实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个主体之间存在共性与差异,共性主要包括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等,差异主要包括组织性质的差异、成员专业背景的不同等。共性使大家走到一起,差异能使合作各方从多角度思考与理解现实问题,有利于宏观把握教师教育的发展动态。差异使主体各方能相互吸引,默契配合,并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逐渐形成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促进教师教育“U-G-S”模式的顺利进行[3]。

(二)在组织制度方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方的需求,明确各方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合作办公室,成员由师范院校的相关领导、地方政府的相关领导和基层中小学的校长及教师代表组成。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需求,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教师教育“U-G-S”模式中,山西师范大学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本着非指导性的平等合作态度,同时保持着专业研究者的独特眼光和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的教育改革,从“指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合作者”,从而消除与中小学之间的距离感;地方政府则从“指挥者”“命令者”的角色转变为项目的“规划者”和政策、资金的“支持者”,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山西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积极协调和解决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改变了以往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合作当中去,争取合作中的话语权,积极协助山西师范大学开展教育实习和教师培训,同时与高校师生合作进行有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在合作内容方面: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

1. 教育培训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起,一直实行顶岗支教项目,每年都选派优秀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对“置换教师”进行培训。其次,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促进校长专业化的发展。此外,还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教育部门行政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办事效率,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教育咨询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为地方政府和基层中小学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地方政府解读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地方政府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献言献策;为中小学在学校建设、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3. 科研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与基层中小学建立合作研究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合作研究,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帮助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究、课例研究、有效教学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此外,山西师范大学还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估活动,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教育评估标准,不断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提供各种资源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为地方政府制定教育发展政策和中小学实施教育改革提供信息服务。现有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验室等向中小学和地方政府开放,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

(四)在合作形式方面,探讨多样化的合作形式

山西师范大学实行的教师教育“U-G-S”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三方既可以进行长期合作,也可以进行短期合作。如在师资培训和地方教育改革等方面可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长期合作;对于在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可以组织理论或技术团队及时帮助解决,进行有效的短期合作。此外,在培训方式上,既可以是基层教师到山西师范大学来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大学教师到基层学校进行学习指导和考察研究。

(五)在保障体系方面,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战略规划

山西师范大学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把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放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形成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的制度体系。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都能长期有效地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所用,使师范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变成一项长久性的事业;地方政府也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去,积极与山西师范大学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合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也把教师教育“U-G-S”模式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当中,通过与山西师范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增强学校的开放性,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

三、教师教育“U-G-S”模式的实施成效

7年来,山西师范大学努力探索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发展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在社会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遵循目标一致、责任明确、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研究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师教育“U-G-S”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培养方式,努力探讨多渠道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师教育“U-G-S”模式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传统的师范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对基层学校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少。山西师范大学本着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发挥师范大学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组织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等项目,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山西师范大学的首要举措就是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通过该项目,不仅为基层中小学服务,同时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努力为区域文化社会发展服务。

2006年11月,山西师范大学启动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分地区、分阶段地实施这一项目,改变了传统的仅由师范大学单方面派遣实习生的做法,采取双向派遣、互惠互利的方式,即师范大学向基层中小学安排师范生进行实习,地方教育局派遣由实习生顶替岗位而置换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到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实行师范大学与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同管理,建立起分工协作的二级管理体制,调动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基层学校和师范生多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新型合作形式。

截至2013年3月,山西师范大学已经先后进行了13次“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过万人,来山西师大参加置换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也达万余名。目前学校已与省内30个市县达成合作关系,涉及200多所中小学。顶岗实习的开展,畅通了师范大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基本形成了教师教育“U-G-S”模式的空间布局结构,为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发挥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又于2010年,提出了“创建教育创新试验区”的构想,从而构筑一个更大的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大平台。目前,已与全省30多个县签订了教育创新试验区协议,逐步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

(二)教师教育“U-G-S”模式的合作过程日趋规范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学校逐步规范了教师教育“U-G-S”模式的运作。该模式的运作过程主要分四个阶段,即项目论证阶段、联系协调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闭合的回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积极调整自身适应外界环境的系统。在项目论证阶段,山西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以及中小学相互考查、调研、协商、交流,共同探讨关于项目的价值与可行性、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项目的实际效果等问题,以此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在联系协调阶段,三方通过有效的沟通合作来确定项目的实施地区、实施过程、实施中各方的职责与义务,实施中的人员分配以及经费筹集等问题,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组织实施阶段,三方共同组建项目实施的负责机构、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协调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整个合作中各方都本着平等合作的态度,以共同利益为主,相互协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总结评价阶段,三方要共同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互评价各自工作的成效和问题,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分阶段的交流与评价,以此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四个阶段的分析可见,每个阶段都是山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基层中小学相互合作来完成的,各方积极主动的合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经过7年的探讨和实践,山西师范大学逐渐理顺了大学、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U-G-S”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虽然在实践运作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切合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案例和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5-176.

[2]张翔,张学敏.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01).

[3]张景斌,蔡青.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01).

西北师范大学 篇9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改变我国教师资源不平衡状况, 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极度不平衡,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 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却严重缺乏。在师资质量方面,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些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生, 而西部某些贫困地区却几年都没有引进过一名大学生。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师资流动的基本走向为:农村流向城市, 西部流向东部, 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同时, 西部地区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不稳定性。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显示: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如果纯粹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师资, 那么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当前, 国家及时出台《办法》, 通过政策的倾斜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 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基层去, 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根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 2007年有约1.2万名学子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 且大部分名额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有助于扭转目前师范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在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 师范教育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 高师院校纷纷通过更名、合并, 成为综合性大学, 师范院校数量急剧下降.第二, 高师院校中不少学校抽调师范专业教师充实新建学科, 削弱了原有的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很多师范大学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专业已经不是师范专业, 这严重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 动摇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 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师范教育边缘化是一种补救措施。《办法》提出要把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作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 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正在按照要求, 重新审视办学方向, 调整招生计划, 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可以说, 随着《办法》的出台, 师范教育又从边缘走向中心。

3有利于促进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强调学科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在学科构成中比重偏低。二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词语。教育类课程成了学理研究, 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办法》出台后, 六所部属高师院校将率先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措施, 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将新设17门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 重新规划建设教育类课程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并以“主修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3+1) ”的模式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的学习, 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的新型师资。《办法》的出台将大大推动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

任何政策从制度设计到具体实施, 难免会有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审慎地分析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该政策的顺利推行将大有裨益。

1政策的制定只有自上而下的过程, 缺乏调查与评估

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形式, 我国的政策常常是党和政府发现问题后, 不经过公众议程, 而直接将其列为政府日程, 这样可能导致政策定位偏高、具体操作性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免费教育政策既要培养优秀的教育家, 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师资问题, 这样的政策目标恐怕难以同时实现。据相关调查显示, 公众对免费师范生的责权存在诸多疑问, 如能否换专业、如何安置就业、是否有合理可行的退出机制等等。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省份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 但是政策并没有对违约行为如何处罚做出规定, 使其操作性不强, 并且农村能为师范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收入偏少, 很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导致师资再次流失。

2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内容治标不治本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二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全免学费的诱惑会吸引一部分家庭贫困并且学习优异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 但是并不等于说这些学生喜欢并善长于教师工作, 对于那些对教育工作并不感兴趣而迫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讲, 很难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 其结果既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城乡地区生活工作条件的差距也很难保证免费师范生能够在教师岗位从教十年以上,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单单在政策上要求个体的行为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3免费师范生政策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进而影响师范教育质量

在就业政策方面, 其采取的是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 也就是说师范生毕业时若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工作岗位可由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工作。这样过多地缓解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 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无论素质高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去任教, 将会降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需要配套措施相继跟进以保证每一位免费师范生能够真正珍惜学习机会, 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职后关爱与保障

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最少在基层支教三年, 而却没有明确指出三年后学生应该如何发展, 如何转岗。目前应届毕业师范生尚且难就业, 支教三年中又缺乏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免费师范生与其它教师相比更不具备竞争力, 国家若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现有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下, 免费师范生将难以得到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招收优秀的师范生, 还影响着现有的支教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他们一边支教, 一边要谋划出路, 在这样教师工作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这也直接违背了提高基层教育质量的政策初衷。因此, 国家要想真正地留住他们, 仅有协议是不够的, 还需要适当的措施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和意愿, 在对免费师范生毕业去向进行限定的同时, 更应该为其未来的成长和长久的发展进行规划与筹谋, 实现其主动、自愿地履约与执行。

三关于保障和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几点建议

1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方式, 开展政策评估, 使教育政策更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政策是对教育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它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主体,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关系民生的政策时, 一定要慎重严谨, 必须要深入群众, 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反复论证调整, 灵活运用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方式, 在发挥现有的自上而下集中决策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基层与地方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促进我国教育政策更加科学、民主。

在政策制定之后还要开展政策评估, 判断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跟踪调整, 以更好地达到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例如, 能否考虑制定不同的免费金额相应下的基层从教年限,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经济情况选择不同的免费程度;能否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多的政策支持, 必竟他们才是提供基层教师的主力军。

2建立配套政策,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由于《办法》是一个相当宏观的政策文本, 很多细节尚未清晰规定, 因此, 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方案与操作性的措施。同时, 应该考虑到地区差异, 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具体来说, 在招生政策、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这三方面都应当细化操作方案。比如, 面对“三年支教契约”与二次就业困难, 政府可委托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 鼓励支教生在职攻读教育专业硕士, 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使他们获得与应届师范毕业生同等的就业机会与信息技术支持, 消除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

另外, 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免费教育只能暂时解决其四年的学习与生活问题, 而毕业后面临的低微待遇与工作条件与农家子弟的愿望是相违背的, 若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在市场经济与利益多元化的时代, 仅靠一腔热情与政治动员, 都不是长久之计, 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对于政策的目标只能具有治标不治本的效果。

3建立激励与淘汰型的质量保障体系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的“免学费+包分配”的定向培养模式, 使免费师范生在衣食无忧又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势必会有已拿到“铁饭碗”的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倘若毕业生教学技能不高, 综合素质不合格, 而三年契约已在, 不是会误人子弟吗。因此, 应该建立配套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来保障国家公共财政效率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旭东教授提出:我们要建立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对在学习期间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予以淘汰, 且偿还培养费用。另外, 在师范生就业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免费组织他们进行双向选择,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果毕业生想得到自己希望的岗位, 他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将是很重要的依据。这些措施在保障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上, 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偏重, 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转向农村, 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增泉.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义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报, 2007-3-3 (3) .

[2]何光全, 等.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基于实证调查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5) .

西北师范大学 篇10

一、“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民受教育的基本需求得以实现,2000年我国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开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到高中非名校莫属。在此背景下,一部分学校借助自身独特的历史、体制、政策、资源等优势,集中了最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吸引远近各类名师,招收大量优质生源,引发了“奥数热”、“择校热”、“高价学区房”、“拼关系”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造成普通学校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速了社会基础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引发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1]基础教育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成为教育大计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为落实国家相关教育精神和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惠化,西安市2012年启动“大学区管理制”,试点阶段在4个区283所中小学实施,2013年全市推进。这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西安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政策导向,也是该地区积极探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线选择。“大学区管理制”要求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根据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解释,“大学区管理制”的基本思路是在区(县)中小学中,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相对就近,合理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自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可以看出,“大学区管理制”通过区域合作、校际联动,打破基础教育划一、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践意义

“大学区管理制”是西安市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遏制“择校热”、“乱收费”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然之举。通过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加速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基本满足了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1.“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现实生活中引发不公平的因素大量存在,学校教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是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基础教育在区域间、校际间发展很不均衡,即便在校内学生也遭遇不公平教育,由此引发了家长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虎妈”、“狼爸”、“绿领巾”、“红校服”、“择校热”“奥数班”等教育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后愈发引人深思。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在各种复杂的教育矛盾背后应运而生。“大学区管理制”旨在让区域内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举措,是破解教育难题和治理教育乱象的可贵探索。

2.“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

“大学区管理制”打破区域内学校间“各自为政”的界限,克服各种制度障碍和资源共享壁垒,通过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实施捆绑式发展,坚持优质带动,共同发展。学区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在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方面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成员学校校长法人地位、行政职级和工资待遇不变,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区长学校与各成员校实现管理一体化,在管理结构、资源配置、运转协调等体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这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这使得学区长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管理文化等元素广泛渗透到成员学校的各个方面,使成员学校的整体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3.“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生动实践

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入管理、输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赛教活动、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学生德育、体育、文艺、军训、拓展等等方面与各成员学校师生一道开展,带动成员学校全方位、宽领域地发展,不断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使区域内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生动实践之中。成员学校师生全面参与学区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体育文艺等活动,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区长学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对成员学校教师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成员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成员学校学生通过与学区长学校学生竞赛、观摩学习等活动克服自卑心理,真正意义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大学区”的温暖,享受到学习和进步的快乐。

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途径

1.政府主导推进,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大学区管理制”是西安市政府主导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一年多以来,西安市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和调控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投入大量专门经费和管理,加强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这种引导包括政策引导、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引导、学区长学校与成员学校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引导等,实现优者更优、弱者变强的发展格局。在保证学区长学校“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安市政府的主导下,“大学区管理制”被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细则方案,循序渐进,持久推进。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作为一种既成事实,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门没有限制或围堵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向,而是通过“大学区管理制”合理调节教育资源,破除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的制度障碍和共享壁垒。从2011年12月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以来,积极探索跨地区、跨体制、跨阶段学校,组建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的“大学区”,在深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把解决资源整合、教师流动、经费投入和教师待遇结合起来,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名校捆绑带动,创建与薄弱学校的合作共生机制

学区长学校与成员学校建立互助发展联盟,捆绑带动,合作共生。以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为例,作为学区长学校,陕西师大附中通过向成员学校曲江一中、明达学校、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输入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选派优秀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力量,开拓各种合作帮扶渠道,深化合作共生机制,全面提升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陕西师大附中与曲江一中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大学区管理制”的良好典范。曲江一中在师大附中全面接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两年时间内已经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使得曲江区域内的民众子女享受了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成员校的曲江一中,师大附中派出了强有力的中层领导组成曲江一中领导班子,校长、副校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大部分由师大附中委派。同时,附中派出优秀专任教师30余名成为了曲江一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全面管理曲江一中的过程中,附中与曲江一中“统一安排教师、统一教师培训、统一教学研发、统一课程资源、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全方位合作帮扶。

3.聚焦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

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水平的最佳平台。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检测反馈、问题探讨、德育活动等各个环节入手,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教育要素,聚焦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效率,使陕西师大附中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广泛渗透到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2012年秋季开始,师大附中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打造各科几乎涵盖各年级阶段所有节次的精品课程,包括:教学设计、配套习题、课外拓展、课堂点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课堂录像,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输入到各成员学校。通过专家引领、文献学习、教研组讨论,带领曲江一中、明达学校每位老师自觉按照“精品课”的基本要求检验自己的每一节课。帮助各成员校教师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教条化和封闭化的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开放性和生成性,提高了各成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师大附中与成员学校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互学共进,共同参与精品课、示范课、公开课、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等教学科研活动,与成员学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分析。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大学区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大学区管理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并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在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中,学区长学校的辐射面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4.渗透文化元素,与成员校实现深度融合

“大学区管理制”绝非停留在简单的教学活动层面和具有优势特长的项目上,绝非停留在基础性、均等化、外延式、意向性和依赖性层面,而是向优质性、特色化、内涵式、目标性、自主性转化。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需要建立长久的帮扶合作机制,实现这种高位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耐力在于文化的渗透,这样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才能达到深度融合。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利用学区长学校百年老校的文化优势,从一开始就注重文化引领,在充分考虑成员学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输入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的整合把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一种凝结着“学区人”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从而使成员学校师生的教育实践行为充溢着一种健康自觉、追求内涵的目标取向。“文化整合”机制是指学区长学校在输入办学思想、制定规章制度时以文化整合为价值取向,引导成员学校内部的文化力量,与学区长学校外在的文化渗透超越冲突,积极主动合作,促进学区内文化共生。“大学区”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整合体,一个成功的“大学区”是通过学区内各成员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超越整合学区内文化,这个整合过程也是“大学区”大文化的创造过程。“大学区管理制”是强弱文化的整合,也是优势文化的互补。[2]陕西师大附中借助百年来积淀下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各成员学校进行文化渗透,不断与各成员校进行文化整合,优势互补,逐步凝练极具特色的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文化品质。

5.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集中备课、集中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是统一教学资源、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地域距离远、场所限制、时间紧等客观因素,学区内统一教学资源还有些难度,且数量难以保障。为此,陕西师大附中和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合作创建信息技术互动系统,这样师大附中可以和各成员学校实现远程实时视频交流,老师和学生不用来回奔波,通过视频直播可以聆听精品课、示范课、专家报告等。师大附中把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各种教育资源借助互动系统与成员学校共享。在集体备课和共享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录制视频文件,可以直接下载课件,可以同步发表看法和提出问题。集体备课、课堂共享、互动教学、统一考试检测、统一讲评都变得非常容易,实现了教学资源统一。不仅学区内教师集体备课非常容易,学生平时在家里或学校也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和老师讨论教学内容,目前这个系统可以容纳2000人同时在线,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式”流动,使薄弱学校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6.拓宽合作领域,创建教学研训一体的高端平台

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经验固然重要,但教育教学面对的是个性迥异、思维独特的学生个体,所以,需要不断反思,善于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做研究型教师。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自运行以来共申报课题30余项,根据各成员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广泛研讨,吸引成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合作水平。例如,师大附中与各成员学校共同承担了陕西省重大课题《高中新课程实施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推动成员学校信息化建设由注重硬件设施向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转变,促进了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另外,陕西师大附中从各成员校中精选出一部分师生参与“春笋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为各成员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学习平台,也为各校的深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帮助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陕师大附中大学区实施教师统一培训制度,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在陕西师大附中暑期全员培训中,成员校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西安市明达学校、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部分老师参加,坚持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辅导和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开阔教工视野,突破工作瓶颈,探寻师大附中大学区合作路径,帮助各成员校提升师资水平和质量。全员培训特地邀请陕西师大傅钢善教授、心理教育专家杨敏毅、知名律师陈玮等做报告。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等综合素质,使之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时代和实践,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7.强化评价督导,不断提升教育均衡的发展水平

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注重评价督导,强化反馈,不断深化合作共生机制,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学区内实行统一评价考核,根据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三级考核标准,认真制定陕西师大附中大学区管理专项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对学区内成员学校运行状况的定期监测和督导评估,并以适当方式接受社会的评价和监督,确保陕西师大附中的“软实力”及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强弱互助、合作共生。在评价督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帮扶合作的方式与途径,逐步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区域内学生共享到陕西师大附中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樊欣欣.浅议优质教育的不均衡表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3):11-12.

西北师范大学 篇11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技术;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7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羽毛球专选同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影响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于影响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的论文,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

访谈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羽毛球专选教师以及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影响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的因素及对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知识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羽毛球技术水平提高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2分析讨论

2.1影响羽毛球移动步法的因素

2.1.1 步法的快速与灵活性

羽毛球步法的环节由的起动、移动、制动和回动组成,在这几个环节中我们需要做到快和灵活。通过羽毛球专选组的学生在场上情况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改变步伐使得被动变为主动。比如像步法的每个环节如起动、移动、制动和回位都需要快速。在比赛中,力求使对方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其实节奏的把握不光靠手法击球到位更需要靠的是步法移动到位和所构成。

2.1.2平衡性和协调性及运动节奏感

观察发现平衡性好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尤其在步法移动中平衡性不好的队员,往往出现动作多余、重心不稳的问题,直接影响步法移动的效率。加强专选羽毛球组学生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练习,肌肉平衡的练习,可以从单关节和多关节两方面在器械上进行,动作平衡的练习要在有球、多球的情况下快速的移动,确保重心的稳定,不断增强步法的稳定性。反复不断地徒手练习和持球固定、不固定线路练习,以及快速、变速、准确的多球练习,来提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下肢双脚的协调能力。在羽毛球运中,场上形势变化很快,我们要善于把握移动、球的时间、空间和动作快慢及力度大小,不可盲地移动或出手,使自己掌握场上的节奏,掌握主控制局面[2]。

2.2影响发高远球的因素

发高远球是学习羽毛球发球技术最基础的练习,也是单打中非常重要的战术手段,发高远球的技术相对比较复杂,观察发现我院专选组学生,其中男同学,发出的高远球的质量比较高,而女同学因为力量上存在不足,发出的高远球的质量不高,还有挥臂动作的步清楚,其实,要想正确地掌握发高远球这项技术,首先必须对发高远球技术的各个环节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明确关键环节的动作要求,然后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和纠正,及时地采用一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辅助练习手段,来提高身体的爆发力和动作的规范性以及身体的协调性,例如:挥臂动作不清楚,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多做徒手挥拍练习;而力量不足,则须加强对手臂力量和身体的爆发力的练习等等.为学习羽毛球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羽毛球意识的影响因素

影响羽毛球专选组学生意识的形成的因素其实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到羽毛球意识的支配[4]。其中,而影响运动员的羽毛球意识的形成主要由技术水平、训练态度、队友的水平等。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判断能力、是培养羽毛球意识的客观依据。在基本技术训练中不是孤立地练基本技术,而是贯穿战术意识,这有助于在练习技术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加快羽毛球意识的培养。整体来看,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那么技术的运用就无从谈起。

2.4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

2.4.1生理状态

在比赛时,心理素质不佳容易造成羽毛球运动员过度紧张,影响其竞技状态。赛前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冒冷汗、血压增高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出现目光呆滞、肌肉发抖、尿频等情况[6]。在比赛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感知觉灵敏度降低,判断、反应迟钝等,还可能导致体能过快消耗甚至透支的情况,从而限制了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这些都是专选羽毛球学生出现过的情况。

2.4.2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对专选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尤为重要。通过对比赛的体验,使运动员的各个神经去适应比赛情,对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从而提高在比赛中抗干扰能力。

2.4.3表象模拟训练

表象模拟训练是大脑的复杂活动,它需要运动员高度集中健康生活方式应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掌控、合理全面的膳食营养搭配、规律而适量的体育运动、戒烟限酒、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调查发现,专选羽毛球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还没有建立,因此,应强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引导,提升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品味,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体育氛围,使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3结论与建议

步伐是影响自己羽毛球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步伐的启动、跑动、衔接能力,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羽毛球综合技术水平羽毛球步法的形成也是因人而异的,与学生自身的诸多因素有关,熟练羽毛球步伐动作,是打好羽毛球技术的基础;应当重视羽毛球的步伐,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步法,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安排训练强度,反复去训练。发高远球是羽毛球运动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学好发高远球,对今后学习挑球和抽球具有很大的帮助。现代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身体和技术差异逐渐缩小,心理因素在比赛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可以使其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出技战术水平,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郝春风.浅析影响羽毛球步法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 中等职业教育 ,2008,(20)。

[2]雷刚.对体育系羽毛球专业学生学习羽毛球动机的调查分析[J].内江2009,(02)

[3]赵孟君.羽毛球发高远球的影响因素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4]林继宏.羽毛球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6,(05)

[5]罗义.如何培养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

[6]邓慧.对当前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与普及问题的思考[J].2005,(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篇12

◆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具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及招收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于1934年,所在地——陕西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校园占地6000余亩,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是青年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

学校从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建校近80年来,为国家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毕业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63个本科专业。现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利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2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50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专职科研人员272人;教授347人,副教授426人;博士生导师379人,硕士生导师933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8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地址: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招生咨询电话:029-87091406、87091407、87091408、87091409、87091410

E-mail:zhaoshb@nwsuaf.edu.cn

招生网址:http://zhshw.nwsuaf.edu.cn/

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1900余人,各类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验班”,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辅修专业制度,形成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重视个性化培养,设有大学生创新基金,实行导师制。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建立了完备的资助体系,设有20多项奖、助学金,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学生奖励和困难资助。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连续10多年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获得部分国际留学基金组织的支持,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学生培养等活动,实施本科生“2+2”、“3+1”、“1+2+1”等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学校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授予一定外事审批权单位,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要签约单位,每年选派200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学校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8项,培育出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育苹果优良品种“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上一篇:热敏电阻下一篇:小学数学学习小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