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2024-05-23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共12篇)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1

摘要:“就业难”和“用工难”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现象, 可是近些年来,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却同时存在着, 尤其是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很多种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我国还不健全的人才结构以及不够完善的产业结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被“用工难”这一难题困住, 而我国的很多高校毕业生却一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难, 如今这两种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问题需要迫切解决。本文首先分别分析了“就业难”和“用工难”的具体原因, 综合探讨了这两种现象并存的原因。希望这些原因分析, 可以为这一矛盾现象的解决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关键词:“就业难”,“用工难”,同时出现,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难”和“用工难”的问题,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以来, 这两个问题同时成为困扰社会的大难题。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地区, “用工难”的形势却变得越来越严峻, 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也不是一个新问题, 长久以来, 尽管国家和政府做过多方努力, 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究其原因, 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就业人才结构以及企业用人结构的不协调。

1 企业“用工难”的具体原因

现在很多企业都出现了“用工难”的问题, 企业的人才储备严重缺失, 导致这一想象的原因有很多,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 各种类型的企业争相发展, 企业发展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但是新增的劳动力赶不上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其次, 近几年来, 为了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变, 这就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企业的生产越来越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原有的劳动力集中的产业逐渐消减, 企业招工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还没变过来, 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比较低, 技术含量不高, 综合素质也达不到用人标准, 这就让企业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劳动者, 加剧了企业“用工难”的困境。

再次, 劳动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很多年轻的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 东部沿海成为这批年轻人的梦想天堂, 他们或者带着金钱的追求, 或者带着人生价值的追求, 已经成为东部外来劳动力的主力军。这些新鲜人类带着不同于老一辈的就业观以及消费观, 涌进发达城市, 这些人不满一般的工资待遇, 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技术, 企业如果请他们, 一方面不能给他们预期的工资, 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他们现有的工作技能, 所以, 这也让企业“用工难”成为棘手的事情。

最后一点就是很多企业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而且劳动的强度又十分大, 而且缺乏保护劳动者的意识, 一切以营利为目的, 完全忽视劳动者的基本需要。很多企业的工资待遇只出到每月1000到1300元, 而一些商贸企业的普通员工一个月能拿到的工资也只有1100到1500元。像那些比较累的加工型企业的员工工资通常只有每月1200到1800元。这样的工资标准根本无法满足劳动者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 严重的压榨让企业收获更多的额外价值, 也让企业的工人大量流失, 人们宁可去工地上做一些更粗重的活, 因为工地的工资比企业的工资至少要高一两倍。企业的这种低工资、强劳动对劳动者极为不公平, 既忽视了劳动保障, 也让企业逐渐失信于劳动者, 这是企业“用工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就业难”的具体原因

“就业难”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头痛的问题之一, “就业难”不仅仅发生在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身上, 更发生在高校毕业生的身上。首先说体力劳动者之所以出现就业难最主要的就是职业技能的缺乏, 因为大多数的劳动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也没有接受过工作技能的培训, 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而现在的企业招聘条件都相当苛刻, 像那些经济效益还不错的企业都把招工目标定在18~28周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此外, 除了年龄的要求外, 还要求劳动者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甚至还有性别、学历、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特长的要求和规定, 这就让很多条件以外的求职者望而却步。其次是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 很大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而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又无法跟上这种步伐, 导致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同时, 我国的很多高校毕业生光有学历, 缺乏实际的劳动技能, 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 高分低能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再加上很多高校毕业生仍然带着陈旧迂腐的就业观念, 多数人都想往国家体制内挤, 另外就是对工资待遇有较高的要求, 眼高手低的情况时有出现, 让用人单位很难给予机会。

3“就业难”和“用工难”并存的原因

“就业难”和“用工难”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共同存在着,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产业结构, 也就是现代市场的劳动力需要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 我国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结构近年来不断升级,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和层次上。下表是我国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

由此可见,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国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要让一个高中毕业生去做和以前一个小学都没读完的人同样的工作, 对我国的人力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面对优化升级的劳动力结构, 我国需要更多的高技术的工作岗位来实现供求对接。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可以为人才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位,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的利润, 也给劳动者更切实的回报, 然而, 我国的经济结构, 尤其是我国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 却还在依靠那些劳动技能较低的普通劳动者来促进经济发展, 廉价劳动力依然是东部很多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 此外, 因为落后的产业结构根本不需要那些拥有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 或者品牌经营能力的高校毕业生, 所以无法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无法消化和吸收大批高端的现代人才。因此, 可以这样说, 我国的产业结构滞后于我国的劳动力结构, 这是我国东部地区“就业难”和“用工难”同时并存的最根本原因。想要缓解这一矛盾现象, 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调整我国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改变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的产业。

4 结语

“就业难”和“用工难”同时并存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企业方面要负一定的责任, 劳动者方面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当然, 我国的经济结构的失调是最主要的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 企业方面要试着调整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基本保障;其次, 就业者要试着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最后, 我国政府方面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协助我国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杨靳.“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02) .

[2]李钢, 梁泳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J].社会事业中国经贸导刊, 2011 (7) .

[3]刘树铭.“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调查与思考[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1 (8) .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2

本文对6月18日下午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MICAPS相关物理量场、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及部分预报指标.同时,对该对流云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为今后人工防雹作业技术及效果提供参考.

作 者:龚静 王青川 作者单位:龚静(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青海,西宁,810001)

王青川(青海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青海,西宁,810001)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3

关键词:联合办学;中职教育;现实需求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早、基础设施投入大、师资配套得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全国职教看江苏”已是不争的事实。金湖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县情、校情,在积极探索与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在践行合作办学进程中形成一些思考。现形成拙稿,与同仁共斟酌。

一、东西部跨区域联合办学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苏、浙、沪)一带初中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给东部一些县区尤其是总人口在50万左右的中小县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带来了很大压力。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多种联合办学模式,既解决了东部发达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问题,为东部中职教育的发展造血,又解决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校舍建设以及学校师资等多种难题。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们普遍认为,这一政策有利于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窘境,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东部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流动整合互补,推进区域(城乡、东中西部)均衡协调补充发展。

1.东部教育资源充裕,但生源不足,需要“找米下锅”

东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领先于全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教育理念超前,管理先进,师资实力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有目共睹。同时,这一带的人们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较高,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力大,新生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故而出现生源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为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必须“找米下锅”。尤其像我们金湖这样人口不足四五十万的小县区,更需要突破区域来“招兵买马”。

2.中西部生源富足,教学实力匮乏,存在“僧多粥少”的难题

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计划生育观念淡薄,人口增长率较高,像安徽、河南一些贫困大县人口都达百万甚至二百万以上,而那里经济发展起步晚,教育受其制约,教育资源和教学实力也很匮乏。“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长期困扰着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部门。

3.中西部招生,东部培训和就业,联合办学可实现“资源互补,双利共赢”

为解决东部“无米之炊”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僧多粥少”的难题,最佳良方就是联合办学,即:中西部招生,东部培训和就业,资源互补、联合办学,实现“互利双赢”,使整个中职教育实现良性健康的发展。

二、我校与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一些探索

为磨合像我县这样的东部地区的小县与中西部合作,我们借鉴苏南职校的办学经验,认真研究本地的县情、校情,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和一些积极的探索。

1.领导重视、超前谋划,着力寻求中西部合作伙伴,找准结合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职教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学校一班人未雨绸缪,广泛调研,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县”战略以及我校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分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大胆率先提出走和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2.务求实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为了鼓舞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抓实干才能见成效。在决定办学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上,我校作了精心安排:多次派出能力较强的相关教师到联系挂钩的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如,近两年,我校先后派了30多名素质较高的教师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学院等脱产学习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班主任的配备上,我们精心挑选了责任心强、服务热情的老师担任各班班主任,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以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学生管理上,我们采取封闭式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三、走与中西部联合办学之路初现成效

这些探索和实践,有效地巩固了联合办学的成果,加深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友好联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為日后进一步深层次的合作互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具体表现为:

1.为我县引进了县域以外的人力资源

不断完善联合办学体制,彰显经济社会效益。这几年我县经济发展迅猛,跨步很大,企业规模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紧缺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县委县政府领导把目光投向我们职业教育,这虽给职业教育施加了压力,但也为我们走联合办学之路提供了契机。

2.为我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根据我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和外省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精心安排课程,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大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荐来自中西部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很多来自中西部的学生也凭借能吃苦、肯学习的表现,赢得了企业的好评,成为金湖地方产业大军的外援力量,为促进我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为中西部学生就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目前,在我县的金石集团、嘉捷重工、华飞重工等公司以及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的很多公司中,都有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中西部学生。不少学生回乡后,成为中西部开发和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实用技术人才,为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作出了贡献。

四、关于与中西部联合办学的几点思考

1.要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工作的力度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借助于现成的自己探索出的独特的成功经验,在联合办学的道路上继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为今后的联合办学做大、做强、做好铺垫。

2.借鉴苏南办学经验,扩大招生范围

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招生思路,把眼光放远些,路子再放宽些,力争在与宁夏、甘肃、云南等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

3.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我们要及时调整有关专业,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学校原来有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人们需要什么新知识技术,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要适当提高办学层次,发展专科、本科教育。

综上所述,当今形势下,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是东部中小县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笔者坚信,中职教育发展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东、中西部联合办学之路将迎来美好的春天。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4

一、金融危机前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状况及存在的障碍

(一) 产业升级状况

东部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也是最发达的地区, 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腾飞, 也将我国经济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使东部经济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摆脱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发展瓶颈, 中央政府开始积极推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其是2002年后,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 非资源的工业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轻工业发展较为平稳,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且发展空间较大, 而重工业增长势头也比较强劲, 机械设备制造、钢铁、船舶和汽车工业等增长迅速。虽然如此, 我们也不难发现, 在东部地区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业还在继续向东部地区集中。

(二) 存在的障碍

1.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东部, 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本地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前提下, 也不必大费周章, 花费额外的成本转移到中西部, 在本地就可以享受到与中西部地区一样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 东部地区本应转移出去的弱势产业可以在当地继续生存下去, 产业自然转移受到阻碍。

2. 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

近年来,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国际竞争力, 而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与区位优势, 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体。这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而那些本已失去比较优势需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也因此可以继续在本地活跃。此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流入我国东部地区的FDI也日益增加, 而这些FDI主要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得当地一些弱势产业有了继续在当地生存的动力, 严重阻碍了产业的自然转移。

3. 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

随着地方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 其财政压力也呈现出增长的势头, 再加上政府绩效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其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难免会使地方政府对当地虽已失去产业优势但依然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产业在多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或相应的扶持, 使其可以继续在当地生存, 从而延迟了这些产业向外转移的进程。

4. 产业升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由于其规模较小, 融资难成为其进行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通过向国有金融机构贷款来获得所需资金, 但数目有限。而其他的金融机构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 经营风险较大, 信用度偏低,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提高了向其提供贷款的门槛, 企业转型遇到阻碍。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 正面效应分析

1. 推动企业开辟新的市场。

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而欧美恰恰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国内经济大幅下滑, 进口需求骤减, 从而使得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难以卖出, 基本处于滞销状态。为了生存, 这些企业积极谋划开拓新的市场, 国内市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海外市场成为它们的理想选择。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实现了这些产业的转移。

2. 调整劳动力转移量。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受到了重创, 减产、停产乃至倒闭时有发生, 这使得大量转移劳动力失去了工作, 又难以再找到新的工作, 不得不踏上返乡的路途。中西部地区准备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看到这种不利形势, 也打消了其外移的想法。这样一来, 东部地区的转移劳动力不仅迁入数量大大减少, 而且迁出数量大大增加, 使得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大打折扣,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

3. 刺激企业技术创新。

金融危机影响下, 外国直接投资大大减少, 单单依靠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受到了极大影响, 从而激发了它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4. 加强了政府意识。

东部地区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都是一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 不是已经倒闭就是面临倒闭的危险, 这使得当地政府从中深刻认识到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从而放松了对当地弱势产业的保护, 任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由转移。

5. 推动国外相对高端产业的转移。

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一些相对高端产业由于本国经济不景气, 以及看到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决定进行产业转移。而东部的资源地理优势又使它们成为首选目标。

(二) 负面效应分析

1. 减少了研发资金投入。

FDI的减少以及本国投资者投资信心的不足, 导致投入研发的资金减少, 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2. 增加了发生产业空心化的可能。

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得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或是政府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 加速弱势产业转移, 使其快于自然转移的步伐, 增加了发生产业空心化的可能性。

3. 降低了地区吸纳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高素质人才对投身于东部地区失去了信心, 从而使得东部地区吸纳人才的能力大打折扣。

4. 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导致国内以及国外金融机构对贷款要求提高, 再加上私人对放贷的谨慎态度甚过先前, 使得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从而打击了其升级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 针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首先, 政府应该积极培育当地的高素质人才, 为企业转型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其次, 地方政府应与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合作, 为实现弱势产业的顺利转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而使双方互利共赢。再次, 当地政府应该重点发展一批高科技园区, 吸引国外高端产业的移入以及培育本地高科技企业, 从而带动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有, 地方政府应该为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担保, 使企业可以及时筹得转型所需资金。对于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 从而带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当地的产业升级中来, 为企业转型提供广泛的资金来源。最后, 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积极制定实施产业“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 避免陷入与发达国家间“等距离追赶”的困境中。

(二) 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首先, 企业应该在加大力度吸引外国投资的基础上, 进行自主研发、创新, 从而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树立企业健康形象。其次, 企业应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 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为企业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 企业间应该建立相互学习机制, 增加高新技术的流动性, 减少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

(三) 针对产业组织提出的建议

首先, 产业组织应协调好产业间的利益冲突, 与政府积极合作推进地区的产业升级。其次, 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规模较小, 经济实力不强, 在各方面都难以享受到与一些大型企业相同的优惠待遇, 使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 受到巨大冲击的它们却得不到政府等的足够的支持。对此, 作为这些企业的共同利益联盟, 产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 为企业争取应有的权益。最后, 相关产业组织间应该进行必要的协调、配合,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的迁移, 从而使这些弱势产业没有后顾之忧, 可以实现更加健康, 更加有效的转移。

参考文献

[1]郭志仪, 郑刚.境外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8) .

[2]江世银.论东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 .

[3]彭连清.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J].经济纵横, 2007 (6) .

[4]张淑玲, 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9) .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5

http:// 2011年09月20日 17:53:2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要继续发展,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空间较大的西部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加快东部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当前有利的机遇,研究西部地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吸纳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继续深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协调互动,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制约。

(一)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转移的类型与方式比较单一。现阶段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这虽然与西部资源优势与扩大劳动就业等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西部过多的承接此类产业,一方面易造成资源的破坏、环境污染等,另一方面加剧了西部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过度竞争,挤压西部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目前产业承接的方式比较单一,以直接投资为主。这种单一的产业转移模式决定了承接产业的规模往往比较小,缺乏具有龙头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大项目,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难以形成集群竞争力。

第二,产业转移的方向不明确,缺乏产业对接的战略指导。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转移中存在很大盲目性,乱上项目,到处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目前东部许多企业对于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转移的动力不足,方向也不明确。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大多保守等待,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不重视产业对接的前期研究和引导。东部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拟定移出产业规划,西部地区政府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拟定引资和承接产业的规划,确定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有效避免各个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第三,东部地区产业内迁的政府性拦蓄。地方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并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转移,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区内的产业外迁。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现阶段大多数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充分发展达到转向衰落的阶段,仍然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与空间,在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气候,而旧的主导产业又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之时,东部可能因为产业空心化而面临失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威胁。制造业西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同时东部自身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为促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均出台了许多有力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发达地区产业与资本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东部省区产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拦截,致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雷声大、雨点小”。

第四,东部地区产业环境和产业集群的区域粘性影响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资源及要素成本相对高,但制度成本低,产业集群发达,产业组织内外部交易成本很低,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目前东部地区许多产业集群尚处于成长阶段,集群的竞争优势使东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升级,这就使得东部的传统产业缺乏西移的压力。而中西部在市场环境、产业综合配套及产业集群发展上与东部省区差距较大,虽然资源要素成本较低,但产业企业正常运行成本过高,竞争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延缓承接产业转移。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第一,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成本高。近几年,西部基础设施大有改善,但是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物流不发达,运输成本较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供应商竞争力较低。与中部地区相比,也缺乏“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

第二,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当前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着重点不仅仅考虑资源与成本,而是向产业链整合方向转移。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工业规模不大,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设备陈旧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仍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

第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受地方政府财力和园区融资能力的限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紧缺。目前许多产业园区不能完全满足落户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需要,特别是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落后,缺乏投资吸引力。

第四,土地成本相对较高。项目用地指标受限,审批程度繁杂。西部的工业用地成本与其他地区相差不明显,甚至要高于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商业用地甚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重庆、成都、西安的工业用地最低成本为每平方米200—225元,最高可达420—450元,而苏州和东莞的土地价格仅为每平方米125—150元。

第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多,但劳动力素质普遍比沿海地区低,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供应严重不足。而西部地区的生活和交通等条件也难以吸引中高级人才到西部就业和创业,同时西部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西部的人才引进政策与东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部产业转移。

第六,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不合理,国有银行业的比重太大,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比重过小,金融机构设置较少,融资规模小,资本市场发育迟缓,金融机构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差,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

第七,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西部地区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对先进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接受能力和意识较差,竞争意识不强。许多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没有足够的重视,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度繁琐,投资者权益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都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对于已经引进的项目,往往由于缺乏履约监督机制等严重影响了实施效果。

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软环境建设为保障,以东西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于转变西部开发方式,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有选择的招商引资,更好、更有效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此带动和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强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处在初期,还是由政府在唱主角。要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平台搭建、信息服务。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因为市场驱动才是产业转移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内在动力。作为欠发达地区不能片面追求资本的引进对GDP的贡献,而忽略了承接产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企业转移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企业的转移意愿和要求,帮助已转移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通过“亲商、营商、安商”,形成吸纳产业转移的磁力。

2、坚持发挥优势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实现输出方与承接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一切基础条件,围绕优势产业或城市功能定位,合理选择移入产业,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通过内联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产业承接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相结合

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调整新思路和新机制,特别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动经济跨越发展,这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坚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相结合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承接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为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延伸配套加工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在产业布局上,要坚持集聚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成长。根据沿海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经验,可以突出重点,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树立标杆或样板。

5、坚持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效益观,要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问题,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良性循环的发展途径。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西部地区对此要有高度警惕,要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坚决拒绝承接那些产能落后、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避免成为发达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6、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坚持促进就业的原则。国际金融危机使西部许多农民工因失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返乡,在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失业加剧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快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积极承接那些能够发挥西部劳动力成本优势、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务向输出产品转化,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化,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三、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西部经济合作已从过去的东西对口支援、对口扶贫的方式向以市场机制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化。新时期东西合作互动主要以企业为主体,以要素市场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东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西部地区的有效承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加以指引,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引导、推动、服务的目的在于规范跨区合作规则,降低合作风险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各方的投资回报预期和合作项目的成功率。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包括与产业相关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部分或整体的转移。产业转移的方式多样化,除国际贸易、直接对外投资以外,兼并、收购、入股等新型的企业市场扩张行为也属于产业转移的范畴。从企业所有制看,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不仅有国有企业,还有集体、民营、“三资”、股份制等企业。投入要素除资金、设备外,还可以是技术、商标品牌、营销网络、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后者有时比前者更重要。

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吸纳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式有三种:整体移入式、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式。根据产业转移的具体途径又可分为: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OEM转移模式、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合作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的新的重要途径,共建园区的类型可以包括产业集群型、产业链型和循环经济型。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一)产业转移承接途径

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通过加强东西部政府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借助政府合作平台,进行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东西合作,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企业逐渐成为东西合作的主体,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开始融入对口支援与对口帮扶过程中。在实施政府援助的同时,东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去投资创业,通过对口帮扶为企业投资经营创造条件,反过来,又通过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巩固和拓展对口帮扶的成果,收效显著。近年来,东西合作联手在西部共建各类园区,对推广新技术和园区建设管理经验,实现产业集群链式转移等方面收效明显。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东西部政府之间的这种合作互动仍然很重要,尤其是西部地方政府在合作中要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政府与企业之间合作

政府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吸引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到西部投资办厂。东部许多企业由于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建立了销售网络,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高于西部企业。西部要利用后发优势,主动联合或引进东部一些大企业集团。通过共同建设产业园区,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为投资方、引资方服务的平台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重庆投资洽谈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今后宜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市场化操作,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由市场化的投资中介机构承办,以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效率。

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主要是依托西部现有龙头企业,形成相互配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作关系,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工业园区,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成规模向园区转移。西部有许多大型企业,都可以通过建设工业园区的方式,吸引东部地区相关企业入园,就近配套,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二)产业转移承接的方式

东西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许多种,有以流域、交通为纽带的东西产业合作带;有以资源、劳动、市场等为指向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应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目的和转移产业的性质,而采取相应的承接方式和组织模式。目前,西部地区吸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还是依托产业园区。在产业转移的初期,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通常对入园企业的限制性条件较少,只要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就可以入园,因此产业转移园区企业档次一般较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难以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园区的档次和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总的来说,比较突出的几种产业承接方式主要有:

产业集群式。主要是通过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吸引或培育其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或者同一类型的上下游产业,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介入引导下,集中迁入园区发展。这类园区由于入园企业的关联性很强,配套产业链比较完善,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同类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也有利于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竞争力。如重庆璧山就是通过利用奥康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其他鞋业企业和鞋业上下游企业;同时利用奥康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鞋业产业升级,打造“中国西部鞋都”。所谓的“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个龙头、一批品牌”的发展模式。

因此,根据这个思路,可以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将同类别的企业,或者同行业相互关联的企业向园区集中,主动为转移企业营造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企业向园区转移,使其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单一产业链式。主要是围绕支柱产业从上游到下游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形成产业集群。目前,这种产业转移方式日渐增多。如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编制《百亿PTA下游产业基地》规划方案,以精对苯二甲酸(PTA)为龙头,策划PTA下游产业项目,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链。当前重点是打造“PTA-聚酯-化纤-纺织-染整-服装/家纺/产业用布”和“PTA—聚酯—瓶片/膜片—包装”两大下游产业链,未来将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西部地区许多园区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发展定位的产业,承接并构建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模式。

循环经济式。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园区的产业首尾相接形成环,实现废弃物再利用。目前西部许多地区在产业承接中十分注重环保,坚持以资源节约招商选资,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对于西部许多资源富集区来说,可以考虑设立资源循环经济园区,在集聚省内相关资源开发性企业的同时,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相关企业进入园区,从资源的开采、初加工到深度加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的合作模式

从实践来看,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园区管理经验;招商引资不尽如意,特别是招大商难,找到好项目难;信息不灵,遍地撒网使得招商成本很高。同时,东部地区很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空间饱和,园区继续发展需要寻求新的空间。因此,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利益机制,既能激励东部地区投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引资难、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

一般来说,东西共建产业园区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合作模式:

合作方政府投资。由合作方组建开发公司委派人员组成管委会,按照合作方工业园区的开发及管理模式统一运营,并负责征地补偿、开发建设所需资金和项目引进。园区所在地政府提供土地和负责征地,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投资收益归合作方所有,地方税收留成按5:5比例分成。

合作方企业投资。由合作方牵头,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共同成立股份公司,负责规划、投资、外围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企业化运营。

园区所在地政府投资。由园区所在地政府,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公司负责规划、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合作方少量投资或不投资。

双方政府共同投资。由合作方和园区所在地政府共同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资金,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功能布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由于产业园区开发主体不同及开发主体介入程度不同,园区的建设发展方向也不太一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园区所在地政府反应积极,而合作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以致园区运作机制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园区的建设效果。例如,部分园区所在政府基本上承担了包括征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所有的开发建设工作,园区日常管理也以园区所在政府为主,合作方政府更多以中介或协调者的身份介入,只重点负责引进企业。因此,如何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互惠的产业转移运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6

[摘要]从四个维度共11项指标测度中国东部地区多维贫困程度,研究发现:1.江苏收入贫困减小幅度比山东显著,两省贫困绝对变化量均表现出农村优于城市;2.做饭燃料和卫生设施指标贫困虽明显下降,但到2011年仍处于高贫困发生率水平;3.受教育和健康状况指标贫困发生率长期处于高位水平,且减贫效果不佳,表现出教育和健康贫困的长期性和持久性;4.1991-2011年,江苏和山东脱贫人口分别增加了37.94%和26.68%,且家户贫困已从高维度贫困降为低维度贫困;5.家户收入水平与多维贫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主要的致贫原因已从收入转化为其他福利维度。

[关键词]多维贫困;收入贫困;动态测度;东部省份;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53-06

一、提出问题和文献回顾

简单来说,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从最初的物质缺乏、收入低下、营养不良而引起的物质贫困、收入贫困,发展到后来的机会不平等、能力缺失导致的能力或权力贫困,再到涉及发言权、自由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排斥等精神上的贫困。传统的以收入或支出瞄定的单维贫困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合当前贫困的识别,从多个维度测量贫困更能全面地识别家户贫困现状。可以看出,人类对贫困的认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连续变化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静态的单维(收入)贫困发展到动态的多维贫困,以及从客观贫困到主观贫困,再到权利贫困、社会排斥,以及贫困的脆弱性等。自然而然,贫困的测量方法也随着贫困内涵的演进而不断变化。

现有对贫困变动的研究多数从收入与经济增长入手,从中分析贫困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借助微观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国内学者洪兴建和邓倩将贫困变动分解为长期贫困效应、脱贫效益和返贫效应,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罗楚亮借助2007年和2008年的住户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等引起的收入增长与农户脱贫状态间的重要关系,考察了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万广华和张茵采用Shaley分解法分析了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中国贫困变动的影响,并通过两组家计调查数据做了实证结果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则更早,如Datt和Ravallion就较早提出了贫困是由经济增长和分配不均引起的收入差距的思想,并通过对巴西和印度经济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另外,很多学者也从多维贫困动态变化角度考察贫困问题,并对多维贫困指数问题做了深入研究。Alkire和Foster从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在进行多维贫困的实证分析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Alkire和Roche、Ortiz等对儿童健康成长、营养、关爱和抚养等福利指标做了深入研究,Oyekale等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多维贫困进行了评估,Maasoumi和Lugo对2000年印度尼西亚家户或个体数据进行了深度测量,Wagle对美国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相比之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如李丽和白雪梅分解测度了城乡居民的脆弱性问题,郭建宇和吴国宝对山西省8个地(市)级贫困县进行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比较测算,邹薇和方迎风选取了8个指标数据,在指标和维度等权重下,对我国家户多维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文献多集中在微观层面上对贫困进行研究,同时借助家户调查数据展开实证测量。本文与已有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从研究对象选取上,跳出了多数文献集中于研究中国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贫困状况的局限性,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东部地区(江苏和山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收入贫困较低的情况下,多维贫困的变动趋势。其次,在维度指标上做了突破,选取四个维度的11项指标,选用国际上通用的多维贫困指数(MPI),借助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1-2011年的数据,结合东部地区经济程度与福利水平的变动,考察家户不同阶段多维贫困动态变动趋势。最后,测度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考察除家户收入贫困以外的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其脱贫家户的变动趋势。

二、主要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贫困的测量体系中,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分别是贫困线设定、贫困识别和贫困程度测算。具体到对多维贫困的测算过程而言,又分为五个重要的步骤,包括各维度贫困线临界值的设定、维度贫困的识别、各维度权重的分配、维度贫困的加总和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为不失一般性,文章对多维贫困的识别、测度和分解通过数学符号及表达式进行详述。

(二)维度指标和数据来源

MPI指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0项指标,分别是教育(适龄儿童就读和受教育年限)、健康(儿童死亡率和营养)、生活水平(地板材质、资产、水、电、卫生设施和做饭燃料)。不过,MPT指数没有涵盖描述家庭收入或支出方面的信息,因此不能描述家庭在收入或支出上的变动情况。鉴于此,本文加入描述家庭货币信息的人均收入指标,并单独作为一个维度。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内城乡居民现状,将健康维度上的儿童死亡率指标调整为医疗保险,将营养指标调整为健康状况。将生活水平中的地板材质调整为住房标准,资产指标调整为生活耐用品(如洗衣机、电冰箱、彩电、汽车等)。经过以上调整,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结为四个维度11项指标,各指标的贫困线临界值如下(见表1)。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7

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地区, 进口贸易无论是其总额还是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与我国中西部相比, 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能体现东部地区的特征, 而且能从宏观对我国进口贸易予以预测和指导, 并且由于东部地区省市均地处沿海, 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影响进口、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和中西部相比更具共性, 因此建立的模型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实质。本文区别于前人广泛采用的某个省市或全国累计数据的时间序列模型, 采用东部10个省市Coe和Helpman (1995) 使用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构造国外R&D存量, 首次从实证角度发现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进口份额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来, Coe、Helpman (1997) 和Hoffmaister、Keller (1999) 等学者沿着这一分析框架, 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而Marwah & Tavako (2004) 则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新古典生产函数, 对东盟4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 1970~1998年间的进口产出弹性进行了估算, 结果4国的进口产出弹性分别在0.226~0.428之间。廖进中、邓海斌 (2006) 借鉴Marwah & Tavakoli的模型, 利用我国1982~2003年有关经济数据考察了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产出贡献, 认为进口引致经济增长。而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 我国很多学者分别对具体省份进行了分析, 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甚至对于同一个省份不同学者也得出相异的结论。

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 上述学者基本上都是对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 然后建立误差协整模型。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Shiner和Perron (1985) , Perron (1991) 与Pierse和Sne11 (1995) 等人研究发现, 传统时间序列协整检验方法的检验效果经常受限于样本的时间跨度, 而扩大时间跨度又可能遭遇“结构突破”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时间序列协整检验的小样本问题, 以Pedroni (1999) 研究为代表的异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应运而生。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理论对时间序列的单位根和协整理论研究的发展, 面板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在设定、控制面板单位个体行为差异方面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而且面板技术在降低共线性程度、提高预测精度和消去测量误差的影响等方面也拥有巨大的优势。另外, 针对我国东部10个省市的相关的研究仍属空白。因此, 本文从我国东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视角出发, 实证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期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2 分析方法与数据选取

2.1 分析方法

本文拟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协方差检验。

为了检验的科学性, 单位根检验选取LLC、IPS、Fisher-ADF、Fisher-PP检验方式。比较这几种检验方法, IPS检验放松了LLC各纵剖面时间序列的一阶自回归系数必须相同这一约束条件, 在小样本下, IPS检验优于LLC检验。

对于协整检验, 迄今在面板数据中关于协整的检验, 主要有两个途径: (1) 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 使用类似Engle和Granger (1987) 平稳回归方程, 从面板数据中得到残差构造统计量进行检验; (2) 原假设为存在协整关系的, 比如LM检验和LR检验。KAO检验是同质面板数据检验, 有DF和ADF两类检验。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的缺陷是不允许自回归系数p的异质性, 为了克服前两个检验的缺陷, Maddala和Kim把个体的Johansen协整的p值进行组合得到Fisher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的协方差检验, 面板估计模型有3种分类: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即变截距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即变系数模型。对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必须要判断的问题是究竟常截距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我们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首先构造F统计量进行面板模型的判定采用常截距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进行。如果采用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 在计量分析中常使用Hausman检验来判定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谁更有效。

2.2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东部10个省市的进口额 (IMP) 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1993~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所有进口数据都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 各地区的所有数据都以当地CPI进行了价格调整 (1992年CPI为100)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 同时不改变数据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我们对数据取自然对数, 定义变量LNGDPit为第i省第t年的GDP自然对数序列, LNIMPit为第i省第t年的进口量自然对数序列。

3 实证分析

3.1 东部进口与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

各变量同阶单整是变量间协整的前提。因此先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再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为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 用前面介绍的LLC、IPS、Fisher-ADF、Fisher-PP4种方法进行检验。我们由EVIEWS6.0软件得出检验结果, 如表1。LNGDP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 所有检验均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表明其存在单位根;LNIMP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 除LLC检验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外, IPS、Fisher-ADF、Fisher-PP检验均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综合判断认为LNIMP存在单位根。对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显示, 两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原假设, 均不存在单位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LNGDP、△LNIMP为平稳变量, 即LNGDP、LNIMP均为一阶单整I (1) 。

注:*** (**、*) 表示在1% (5%、10%) 水平显著。下表同。

3.2 东部进口与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显示, 东部地区进口和GDP的两个变量都为一阶单整, 因此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我们用Pedroni、Fisher、Kao3种检验方式来检验LNGDP和LNIMP的协整关系。表2Pedroni面板协整检验结果中, 原假设为没有面板协整关系, 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P-Statistic检验效果最好, Panel v-Statistic和Group rho-Statistic检验效果最差, 其他处于中间。由表2可以看出, 除面板检验效果最差的Panel v-Statistic和Group rho-Statistic没有拒绝原假设外, Panel rho-Statistic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其他4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Fisher面板协整检验和Kao面板协整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因此综合认为, 东部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3.3 东部进口与经济增长协方差检验

以上分析仅仅说明了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共同的增长趋势, 但不能确定二者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构造两个模型:

模型一:LNGDPit=a1+a2LNIMPit+a3LNIMPit-1+a4LNGDPit-1

模型二:LNIMPit=b1+b2LNGDPit+b3LNGDPit-1+b4LNIMPit-1

我们使用eviews6.0分别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协方差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模型一, F=8.6214>F0.01 (9, 147) =2.53, 对于模型二, F=12.2685>F0.01 (9, 147) =2.53, 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 模型一和模型二的F值都大于临界值, 说明应采取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在此基础上, 通过Hausman检验进一步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行选择。eviews6.0回归结果显示, 对模型一:Chi-Sq.统计值为57.591803, Chi-Sq.自由度为3, Prob. (概率) 为0.0000。对模型二:Chi-Sq.统计值为60.981285, Chi-Sq.自由度为3, Prob.为0.0000。检验结果表明, 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检验结果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 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模型一和模型二进行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 得到回归方程。其中固定影响系数值见表3。

模型一:

模型二:

计量结果显示:

(1) 东部地区进口与经济增长整体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模型一中, 进口对数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GDP对数值增加0.327307个百分点。模型二中, GDP对数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进口对数值增加0.283812个百分点。 (2) 东部地区前期GDP对当期进口存在促进关系, 而前期进口对当期GDP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在模型一中, LNIMPi, t-1系数值仅为0.028636, 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二中, LNGDPi, t-1通过5%显著性检验。 (3) 东部地区进口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在模型二中, 前期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 当期进口增加0.644112个百分点。 (4)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设立, 东部地区其他因素对GDP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 河北省的其他影响的差异性最大, 北京、天津、上海差异性较小, 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居中。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试图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建议:

(1) 我国东部地区进口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进口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在已有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中, 大量研究证明了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单向促进关系或双向增长关系, 但是对于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用东部10省的面板数据证明, 东部地区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促进关系。东部地区地处沿海, 对外交流活跃, 自改革开放以来, 进口贸易发展迅速, 年均增长率超过出口贸易, 但是进口贸易规模远不及出口贸易。基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 要兼顾进口贸易的增长, 形成双向对流的贸易增长格局和经济增长与进口增加的良性循环。

(2) 基于东部地区前期GDP对当期进口存在促进关系, 而前期进口对当期GDP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的计量结果, 我们分析其原因是由东部地区的进口产品结构造成的。东部地区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原辅材料、能源等当期消耗性产品, 因此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于当期, 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相对很少, 这些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对下期生产有较强促进作用的贡献实际发挥作用就很小。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进口结构存在问题。怎样调整进口结构, 使进口产品既能满足当期的消耗需求, 又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长远需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 东部地区进口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也与进口产品结构相关。在产业结构特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上期需要进口的消耗性产品既定且当期消耗完了, 本期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针对于这种情况, 东部地区各省市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既要鼓励进口国内紧缺的原料、燃料, 更要重点进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以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促进经济长远增长。

参考文献

[1].廖进中, 邓海斌.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预测, 2006, 25 (1) :22~26

[2].Coe D, Helpman E.Internationa1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859~887

[3].Pedroni, P.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Heternge——lq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61)

[4].Kao, C.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0:1~44

[5].Hadri, K.Testing for Stationarity in HeterogeneousPanel Data, Econometrics Journal, 2000, 3:148, 161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8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而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旨在通过调整人们在知识创造与运用中所产生的利益关系,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为实现自身总体目标、取得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绩效,通过规划、执行和评估一系列战略措施以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创造、保护和运用中的正效应,遏制其负效应的总体性、根本性和规律性的策略和手段[3]。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一个区域面对激烈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依靠其自身优势,主动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法律及政策环境,有目的地优化配置各种技术、人才和经济资源,为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谋划[4]。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一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宏观化特征,体现出战略的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和关键性;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基本战略意图在当地的具体化,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二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结构设置、资金保证、目标管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人才培训、指标考核、任务管理。三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则根据国家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区域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四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负责协调国家知识产权局与相关部委的关系,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负责协调区域知识产权局与相关厅局的关系。五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确定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则和政策。六是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二、东部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衔接的基本原则

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必须要充分体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精神和要求,也要充分体现东部区域各省市社会经济率先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服务国家战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它是国家为实现某一时期知识产权目标而制订的最高战略或总体战略;它的实施必须综合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力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某一时期的政治目标,关键要素之一是能否制定合适的国家战略,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体系。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在宏观上必须服从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需要,必须全面深入地体现国家战略的基本框架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共性及要求保持一致。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又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国家战略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色化和具体化。

(二)抓住特色。

“抓住特色”的原则是在分析知识产权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实际需求和东部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在现行历史条件下发展知识产权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所选择的重点领域和主题,既应当要体现国家战略的框架要求,也应当要针对本地知识产权发展的需要和具备一定优势的特色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东部区域发展知识产权必须根据各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量力而行,选择相关的特色领域,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等,争取有所突破。

(三)保持领先。

在现代社会,任何的领先说到底都是相对的,今天的领先者,明天就可能被超越。保持不败,必须领领先一步。但要做到步步领先,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创立并保持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从容应对,领先一步。知识产权战略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对于中、西部区域而言,东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领先,因此,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重点和任务,也应当体现出更多的领先。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中、西部区域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东部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衔接方式

根据上述的基本原则,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战略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模式,是既强调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又强调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主体作用的发挥。政府主导是由知识产权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也体现了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又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工作主体的作用。通过统一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以保证国家和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沿着规范、健康的轨道发展。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中,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来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参与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题,也是知识产权的载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在于创新。企业有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也有创新的客观条件。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创新的主体,就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国家要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东部企业应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国家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东部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在兼顾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也要统筹本区域内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并根据本区域各区域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和环境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本区域内各省、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突出本区域各省、市资源条件、产业特色、生产力布局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对于东北,应突出制造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强调技术改造、产业集聚等;对于京津唐,应突出其产业特色,强调技术改造、人才队伍建设等;对于长三角,应突出以知识产权文化为主导、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强调产权市场化、人才高地建设等;对于珠三角,应突出对高新技术的保护、人才稳定等。

参考文献

①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4, (1) , 6.

②吴汉东.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框架[J].法人, 2008. (Z1) , 40.

③梅术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循环[J].知识产权, 2008, (1) , 37.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9

1 传统的人参种植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众所周知, 森林不仅是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等工业原料的供应地、许多动物的栖息场所, 同时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砍林栽参就必然破坏森林生态, 造成水土流失, 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次, 与林争地, 通过伐林栽参, 使森林面积大大减少, 从而加剧了参林间的矛盾。第三, 伐林栽参模式是在有一定坡度的山体上进行, 不利于人参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作业, 阻碍了人参种植业的发展。

2 林下护育山参是人参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辽宁省是世界人参主产区。据统计, 世界人参总产量约8500t, 其中辽宁省产量为5000t,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占全国的80%。由于过去栽参区的参农在栽参过程中大量使用六六六、五氯硝基苯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 此类农药在土壤中难以降解, 现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在土壤中。当前解决人参农残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是利用生物降解技术, 促进土壤中六六六、五氯硝基苯的生物降解, 解决人参有机氯农残超标问题。二是实行林下栽参, 充分利用林下无农药污染的净土, 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质量的稳定, 来提高人参产品的质量, 促进出口业的发展。

3 林下参的形态特征及培养价值

林下参 (Radix Ginseng) , 为人工种植, 自然生长, 生长时间长, 芦长体灵, 皮老纹深, 侧须清晰, 从形体上看酷似野生山参, 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也可与野生山参相比高低, 目前市场上13~20a生的林下参可以卖到1~2万元/kg, 形体特别优秀的每株就可以卖到1000元。

4 栽培品种和栽培地的选择

人参的品种有: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圆芦、圆膀圆芦、竹节芦、线芦和草芦等。林地的选择首先要看坡向, 南坡光线足, 水分少, 不适宜人参生长, 北坡光照时间短, 生长缓慢, 产品色泽暗淡, 最佳坡向是东坡和西坡, 坡度10~25°之间, 土壤湿度在50%左右, 土层度25cm以上, 林龄在20~30a之间, 树种以柞树、胡桃楸、桦树等阔叶为最佳选择, 郁闭度0.6~0.8, 林木1hm2保留株数在450~600棵, 同时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灌木丛。

5 林下参的栽培技术

常采取秋催春播的方法, 8月初采收的水籽直接进行催芽, 如果是干籽在装箱前用冷水浸泡24h, 水籽用赤霉素100mg/kg水溶液浸泡20h, 捞出晾至表皮附水, 用杀菌剂拌种消毒。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 做好木框, 高40cm, 宽100cm, 木框外侧用土培严, 将筛过的细沙土与腐殖土按照1:2的比例拌匀, 先在木框内铺上10cm厚的沙土, 再将种子和沙土按1:3的比例混拌均匀放入框中, 厚度20cm, 盖10cm沙土。温度要求在20%以内, 温度控制在18~23℃, 种子大部分裂口后温度降低到15℃左右, 全部裂口后将温度降到8~10℃, 裂口前期每隔10~15d倒种1次, 裂口后期每隔7d倒种1次, 倒种时挑出发霉种子。达到催芽指标的种子, 当年不能秋播, 搞好越冬贮藏, 贮藏期间先通过生理后熟 (温度为0~5℃) , 然后冻存, 第2年春天取出播种。林下参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林下, 也可以将2~3a生的小苗移植在林下。

6 林下参的管理

每年从参苗出土时开始, 经常进行观察, 如发现有抑制参苗生长的情况, 则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 (1) 于5月上中旬参苗全部出土后, 对未出苗的参苗植穴与参苗出土后因覆盖物的障碍未能正常伸长的参株, 及时检查加以处理, 进行补播、补植和抚育。 (2) 5月下旬~6月上旬进行1次除草, 清除妨碍参株生长的灌木和下草, 做到虽有一定的侧方庇荫, 但无挤压现象。 (3) 在林下培育半野生人参, 最好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以免参体受到污染, 降低质量。

7 林下人参常见病害

本溪县地区林下人参常见病害有立枯病、疫病、黑斑病、红皮病、冻害等, 其主要的防治方法是: (1) 在生育期内要及时检查, 对感病植株要拔出或摘除病叶, 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 (2) 东北鼢鼠防治方法有地箭法、铁管双环捕捉法、陶罐捕捉法、食物诱捕法蒸熏法。

参考文献

[1] 钟方丽, 李亚平.林下参研究进展[J].人参研究, 2006 (2)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10

在现代社会, 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综合国力的比拼, 综合国力的竞争则越来越体现为科技的竞争, 而科技竞争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量, 它直接反映着一国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体现着一国的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985 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化的专利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到2005年, 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 由于我国科技实力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科研主体重视短期收益却没有看到长期效应, 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工作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的差距:首先是专利申请授权中, 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低;其次是发明专利申请中, 受理的国内比例趋高, 授权的国内比例较低;再次, 在申请发明专利领域分布上, 高技术领域所占比重低。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在发明专利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发明专利申请、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目前, 世界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正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以及高水平人才等多种形式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广泛应用, 从研究开发部门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扩散, 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来说, 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保证。目前来说, 对高技术产业还没有相对明确的定义, 各国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是纵观各国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 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均可以称为高技术产业。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社会,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 增速高于国家整体工业发展速度, 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见表1) 。

续上表

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关产业领域内的科技研发能力, 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发明专利申请量愈多, 则愈有利于该产业的快速壮大, 而该产业的强大则又意味着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一轮的科技研发当中, 继而催生出更多的发明专利, 构成了一种类似共生的关系。而中外许多学者在过去的研究之中往往对于二者的单独阐述较多, 例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始考虑技术进步对产量的影响, 但无法解释科技进步的意义;而索洛—斯旺模型则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此后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性地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提出在技术进步条件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避免,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可以保持的观点。国内的郭文娟 (2006) 研究了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与国外企业申请发明专利的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发明专利研究的重要性;陈水清 (2001) 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化的内在机理, 指出在内外条件的推动和保证下, 国家和企业孕育了高技术, 反过来高技术的产业化也支撑了国家和企业的发展。

但是,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很少有通过某种方法以实证的方式来论证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 本文将发明专利与高技术产业的研究结合起来, 通过实证分析, 运用灰色相关度理论, 考察我国东部地区发明专利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进而根据得到的相关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2 灰色关联理论及其模型

2.1 样本的选取

中国幅员辽阔, 由于地理自然条件完全不同, 再加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东、中、西部的经济、科技水平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在经济条件、高科技人力资源、自然环境等多方面都占有相对优势,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大部分分布在此, 同时, 大部分的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也是出自于东部的经济科技发达省份, 以2006年为例, 在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省市当中, 广东继续以较大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 该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7.5%, 上述十个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合计占到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80%;而除了在前十位居最末的湖南省属于中部省份之外, 其余九个排名居前的地区均属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 大型企业高新企业聚集, 东部地区也创造了大约8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 并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倾向。因此, 本文选取了我国东部地区十三个省市自2000年至2005年的相关数据, 并根据目前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划分为环渤海湾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行逐一分析。

应该指出的是, 这里我们选择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专利产出的衡量指标而不是专利授权量, 原因有三:一是专利授权量同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 专利申请量所包含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覆盖了专利授权量;二是专利授权量同专利申请量相比时间滞后性更大, 以其作为分析指标更易引起信息失真;三是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之间的缺口,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利申请时本身技术还未成熟、专利申请中介组织功能不完善、专利授权机关办事效率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所致, 随着市场中介机构功能的完善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申请量和授权量之间的缺口将会减小, 专利授权量占申请量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据此, 本文作者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搜集到了我国东部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各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所有工业产业增加值等数据, 并运用灰色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2.2 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方法, 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作为一种数学理论, 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将无限收敛问题转化为近似收敛问题来研究;将无限空间的问题转化为有限数列的问题来解决;将连续的概念用离散的数据来取代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一种用来分析系统中主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 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计量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与数理统计方法相比, 由于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特殊要求, 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 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给出原始数据序列。主因素数据序列为:

X0 (k) ={x0 (1) , x0 (2) , …x0 (n) }

M 个比较序列为:

Xi (k) ={xi (1) , xi (2) , …xi (n) }, i=1, 2, …m;k=1, 2, …n

第二步:求绝对关联度。令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的差序列为x00、xi0且x00=x0 (k) -x0 (1) , xi0=xi (k) -xi (1) , 设:|si|=|k=2nxi0 (k) +12xi0 (n) |, 则绝对关联度为:

ε0i=1+|s0|+|si|1+|s0|+|si|+|si-s0| (i=12m;k=1, 2, …n)

第三步:求相对关联度。令X̌i (k) =xi (k) xi (1) , 再假设|ši|=k=2nx̌i0 (k) +12x̌i0 (n) , 则相对关联度为:

γ0i=1+|š0|+|ši|1+|š0|+|ši|+|ši-š0| (i=12m;k=1, 2, …n)

绝对关联度与相对关联度最大的区别在于绝对关联度只与X0和Xi的几何形状有关, 而与其空间相对位置无关, 或者说, 平移不改变绝对关联度的值;而相对关联度仅仅与序列X0和Xi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有关, 而与各观测值的大小无关, 或者说, 数乘不改变相对关联度的值。因此, 本文将选取相对关联度作为分析的依据。

3 我国东部地区发明专利与高技术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我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如下省份: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福建和海南。为了得到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发明专利数量的相关系数, 求得二者之间关联性的强弱, 根据灰色关联理论的相关测算方法, 可以将东部上述四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作为系统特征序列, 而以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各地区总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作为系统行为序列, 具体数据资料是2000—2005年东部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工业总产值。

注:表2至表4的资料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06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1—2006年)

根据以上数据和灰色理论相关建模软件, 对东部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东部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计算结果 (见表6) 。

注:γ01代表环渤海湾经济区;γ02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γ03代表长江三角洲;γ04代表珠江三角洲

4 结论

(1) 对于环渤海经济区来说,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γ01仅仅为0.5936, 是四个地区之中最低的;地区工业总产值与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关联度γ' '01则达到了0.6189, 说明了该地区的发明专利还是更多地应用于传统行业, 而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依然不是非常明显。

(2)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 其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于本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没有明显的差别 (其关联度分别为0.7607和0.7601) , 说明了在东北地区,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当地传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支撑, 民营资本、国际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资金所占比重依然较小。同时, 我们还必须看到,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不仅基数小而且发展慢, 2000年到2005年期间仅仅增长了不足1倍, 而同时期长三角地区则增长了4倍有余, 截至2005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仅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八分之一。

(3) 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来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两地的情况比较接近, 其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的关联度 (γ03=0.7136, γ04=0.6854) 高于其对于整个工业增加值的关联度 (γ' '03=0.6613, γ' '04=0.6308)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更多的发明专利是由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企业所申请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两个地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是由于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而形成的, 进而说明了这两个地区与北方地区相比较而言, 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为成熟。此外, 这两个地区的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于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 (γ'03=0.8351, γ'04=0.8558) 明显大于仅仅计算本地区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时对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 (γ03=0.7136, γ04=0.6854) , 说明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三地区的知识产权的产出不仅仅存在于当地的大中型企业之中, 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均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 而且其发明专利较好地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5 政策建议

(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及环渤海湾地区应该增加政府投入, 对发展相对的滞后的高技术产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 促进风险投资和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民营资金进入。仅有国有成分的高技术产业是不健康的, 只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 使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克服资金的瓶颈,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的产出和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才能保证高技术产业在上述地区的健康发展。

(2) 而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与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应该继续加强科技成果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的转化力度。必须认识到, 由于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发地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是不够的, 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发明专利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 应该根据本地实际, 强化行业优势, 以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带动为契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提升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工作和高技术行业的迅速发展, 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摘要:构建了一个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东部地区发明专利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性模型, 运用灰色管理理论分别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四个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结论对四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11

【关键词】 财产保险需求;东部地区;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寿险业务快速发展,财产保险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寿险。从区域保险结构来看,2007年东部地区在GDP、产寿险收入占比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产寿险保费比例来看,东、中、西部产险占寿险的比例分别为0.44、0.36、0.51。可见在产寿险结构上,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产寿险不平衡的共性。本文主要研究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挖掘东部地区产险的发展潜力,以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财产保险需求的理论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会追求更高的消费层次,从而有可能购买财产保险。同时保险公司收入也会增加,会投入更多经费去开发保险品种以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保险意识。保险需求通常与人们的风险意识密切相关,风险意识又与教育水平有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增加,更倾向利用保险转嫁风险。

3.经济补偿水平。人们买保险是为了能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我们可以用前期保险给付或赔款支出来衡量经济补偿的实现程度。一般而言,经济补偿水平越高,对人们的保障水平越高,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也会相应提高。

4.固定资产投资额。狭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对财产物资的保险,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如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等的投资会相应增加财产保险可能的保源,增加人们对财产保险的需求。

三、影响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本文选取2007年东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和2006年东部地区保险赔付支出作为解释变量,使用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表示东部地区的财产保险需求。模型如下:Y =β0+β1GDP+β2Edu+β3Pay+β4Inv+ε,其中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亿元),β0为常数项,GDP表示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亿元),Edu表示东部地区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毕(结)业学生数(人),Pay表示东部地区财产保险前期赔付支出(亿元),Inv表示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ε为随机干扰项。

2.实证结果

由表1可知:Y =3.557276+0.001630GDP+9.82E-05Edu+2.316264Pay-0.009442Inv,可绝系数R2=0.997328,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5801,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四个解释变量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2-4-1=7的临界值t0.025(7)=2.365。从F检验来看,F=653.1252>F0.05(4,7)=4.12,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经济发展水平、保险意识和前期赔付支出与东部地区财产保险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教育水平的t值是四个变量中最小,说明东部地区的保险意识水平对保险需求的正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前期赔付支出与财产保险需求相关性最大;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不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的财产保险意识不强或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保险价格降低等。

参考文献

[1]孙祁祥,郑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保险业—评价、问题与前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47-50

[2]赵桂芹.非寿险需求、经济发展与损失可能性—来自1997-2003年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6(3)

[3]李毅.湖北财产保险需求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8(1)

[4]林宝清,洪锡熙,吴江鸣.我国财产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7)

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 篇12

大连市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并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也属近邻, 2003年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确立、2005年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提出和俄罗斯2007年《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2013年以前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的制定, 为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搭建了新平台, 拓展了新领域。2009年《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 (简称《规划纲要》) 的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俄罗斯政府《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以下简称《2025年前发展战略》) 的制定, 更为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近几年来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却严重滞后, 从大连市海关的统计数据来看, 2008年辽宁省对俄出口达9.28亿美元, 仅占总出口额的2.2%, 而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达79.7亿美元, 占该省总出口额的48.1%。可见, 大连作为辽宁“五点一线”开发中的领军城市, 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而且当前大连还面临金融危机以来俄罗斯贸易保护政策加强和两国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挑战, 因此,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 大连市如何加快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

(一) 贸易合作往来严重滞后

2008年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及燃料产品 (占出口总额的76.5%) 、木材及纸浆制品 (11%) 、金属及金属制品 (6.6%) 等, 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机械设备 (占进口总额的53.7%) 、食品 (11.8%) 、纺织品及鞋类 (11.2%) 。而2008年大连市进口的主要商品中, 初级产品比重提升较快, 居首位的原油进口81.33亿美元, 占比38.6%, 增长40.3%, 其次为矿石, 进口8.89亿美元, 占比4.22%;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 (占出口总额的47.74%) 、高新技术产品 (占比11.47%) 、成品油 (占比11.8%) 、船舶 (占比7.9%) 、服装 (占比7.81%) 。从大连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出口结构来看, 两地区互补性极强, 但是大连市前三位出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日本、东盟、欧盟, 占比分别为30.5%、18.2%、13.5%, 前三位进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东、日本、韩国, 占比分别为28.9%、20.1%、9.58%。这说明大连市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严重滞后。

(二) 投资合作比重过小

据大连市统计, 2008年大连吸引外资总额达50.07亿美元, 投资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11.30亿美元, 占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22.56%, 同比增长8.65%;韩国9.24亿美元, 占比18.45%, 同比增长132.85%;日本8.32亿美元, 占比16.61%, 同比增长168.31%。而2008年俄罗斯对大连实际投资额为236万美元, 仅占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0.47%, 可见, 大连市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比重过小。

(三) 其他合作进展缓慢

据俄塔社报道, 2008年俄罗斯粮食价格平均上涨了75%, 粮食短缺严重, 同时远东联邦区2008年居住人口为628.95万人, 比上年减少3.4%, 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比上年减少1.25万, 而大连市在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粮食出口和劳务输出方面还没有显著增长。在科技合作方面, 2004年9月, 中俄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在大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挂牌。此后, 以知识产权入股的合作方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原创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连, 有的项目创造了年产值2800万元的奇迹, 但总体来看, 目前引入的项目少、规模小、成效慢。

三、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滞后的原因

(一) 大连市政府对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重视不够

据大连市海关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辽宁省对俄出口不足1亿美元, 不足全省出口的1.5%, 自俄进口仅为1.2亿美元, 占全省进口比重的2.3%, 而同期黑龙江省对俄出口达10.5亿美元, 占该省出口比重的40.4%, 自俄进口总值3.3亿美元, 占该省进口比重的28.9%, 俄罗斯在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伙伴中占居首位。可见, 虽然俄罗斯与辽宁省在经济方面的互补性很强, 但其经贸合作却非常滞后, 这与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大连市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为日本、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香港地区, 2009年1—2月大连市对这六大主要市场出口27.5亿美元, 占大连市外贸出口总值的84.9%, 而大连与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大连市海关未见有统计, 可见合作滞后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在大连市战略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被边缘化了。

(二) 两国地方政府高层间没有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早在1992年, 大连市就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2006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参加了2006中国·大连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 2007年, 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7]26号文件批准, 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正式落户大连外国语学院。而且大连至俄罗斯远东地区通航点位于全国之首, 已开通大连至海参崴、伊尔库茨克、伯力、莫斯科、南萨哈林斯克、阿巴坎、雅库茨克、赤塔等多条国际航线。但大连市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政府间的交流却甚少, 在近期辽宁省政府组织的“五点一线”考察中, 邀请了日本、韩国、美国的领事参加, 却没有邀请俄罗斯领事。而俄罗斯除了外交部、总领馆的官员知道辽宁“五点一线”战略外, 国内相关部门对此基本没有反响。而这主要就是由于两国地方政府间沟通协调不畅造成的。

(三) 缺乏经贸合作的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 因为两国地方部门和企业缺少对双方市场的把握和了解, 俄罗斯企业主要通过哈洽会和广交会了解中国市场, 大连市虽然会展业发达, 但还没有对俄的专业品牌展会, 也没有对俄的经贸投资网站, 且海关也缺少对俄罗斯进出口的详细统计数据。其次, 对于一些大项目由于政府没有跟踪监督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俄语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 导致项目不能落实执行。第三, 由于中俄两国相互认知的程度仍停留在50年前, 文化交流只在一些传统领域进行, 严重影响了两国的深入合作。

四、促进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高度重视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

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与俄罗斯提出的发展俄罗斯远东战略有许多共性。大连市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都存在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也都拥有海岸线和港口, 存在开发港口牵动腹地发展的问题。因此, 大连市政府要对俄东部地区经贸合作给予高度重视, 双方应在发展战略、开发指导思想和开发目的等方面相互借鉴, 充分发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

(二) 加快建立政府高层间的领导协调机制

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走势和俄罗斯贸易秩序混乱、政策多变的特点, 大连市政府应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方政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 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广泛的合作渠道, 以诚信为基础扩大双边关系, 并借俄罗斯积极加入WTO之机, 就两国地方区域经济合作开展双边谈判, 消除政策法规上的限制和歧视。

(三) 不断深入拓展经贸合作务实领域

应大力发展中俄科技园和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 重点促进海洋科技、核能、环保、节能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鼓励辽宁省高技术企业在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开展R﹠D合作, 投资建立高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建立和完善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 增强沟通、咨询、衔接、转化环节, 促进成果转化。应加快建设大米、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优质特色农业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大连市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农业、森林采伐加工、建筑承包工程及轻工纺织加工领域的劳务合作, 有步骤地建立对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 积极培训对俄合作的相关的业务人才, 加强中俄科技人才的交流, 提高劳务合作的科技含量。

(四) 逐步完善双边经贸合作的支持保障体系

政府应尽快制定对俄贸易投资合作的总体规划, 着力培养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服装、纺织品的对俄出口, 制定对俄投资的优惠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 落实配套服务, 加强对俄合作项目的跟踪和监管。在俄东部重点合作城市建立调研机构, 为企业规避贸易投资风险、捕捉信息、抢占商机提供服务。建立对俄合作的促进服务网络和信息交流网络, 加强与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联系, 加大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筹划主办对俄专业品牌展会和研讨会, 积极邀请俄罗斯企业代表来大连市参观考察, 以吸引其投资和技术。加强大连市对俄文化交流工作, 制定对俄文化交流计划, 推动相关高校在公共课程上设置俄语课, 加快培养既懂专业又了解俄罗斯文化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旅游部门应在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组建旅游咨询中心, 加设旅游基地, 推进双方旅游业加快发展。

摘要:大连市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 在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 大连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一直进展缓慢, 严重滞后于与日、韩等国家的合作。大连市应高度重视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贸合作, 加快建立政府高层间领导的协调机制, 不断深入拓展经贸合作务实领域, 逐步完善双边经贸合作支持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连,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刘德春.发展中的大连对外经贸[J].中国外资, 2007 (9) :4-5.

[2]王颖, 高欣.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辽宁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 (3) :28-32.

上一篇:事故风险分析下一篇:药品广告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