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2024-09-30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精选12篇)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1

1 概况

合肥地处长江淮河之间,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自秦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城市历史,现为安徽省省会,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同时合肥还是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废品优秀城市。市内小型绿地星罗棋布,园林植物群芳荟萃。环城公园呈开敞布局,风格各异的五大景区连接成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抱旧城于怀又融于新城之中,构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貌。合肥人杰地灵,包拯、李鸿章、段祺瑞、杨振宁等名人均出自这里,在三国期间合肥就是著名的古战场,历经兴废,遗留建筑以清代为多。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 ℃,降雨量近1 000 mm,日照2 100多个小时。

合肥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土地面积7 266 km2,人口448万,其中市区土地面积596 km2,人口146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48 km2,城市人口152.9万人(含非农人口、暂住人口、近郊农业人口)[1]。

本文重点是通过对合肥地区一些历史建筑的调查或者通过历史资料的记载对合肥地区的建筑地域文化做一些分析与研究。

2 合肥地区建筑风格

作者在2004年11月与2005年12月做过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普通市民与从事建筑业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问卷主要调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调查对象认为合肥的建筑风格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调查对象认为最能代表合肥形象的标志性建筑是哪座。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合肥同样存在中国城市发展的通病——“千城一面,一城千面”的现象。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市民中就更加五花八门了,有的说大钟楼能代表合肥形象,有的说逍遥津,还有的说李府,还有说新政务区行政楼的,说包公祠的相对多点,占20%,说环城公园的占15%(包公祠应该属于环城公园的一部分),而业内人士的答案相对集中,33%认为是环城公园,26%认为是包公祠,从这点上看不论是市民还是建筑业人士都基本认可环城“翡翠”作为合肥市的代表(见图1)。

2.1 合肥地区建筑屋顶造型分析

中国建筑的屋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同时屋顶形式非常丰富,中国的大屋顶建筑形式从秦代就开始有了,两千年的变化相比西方来说并不太大,只是细部做了一些完善和调整,比如让屋顶的坡度更大一些等,不像欧洲建筑的屋顶风格却经常变换花样,从古希腊、罗马风格到拜占庭式、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研究合肥地区一直以来的屋顶建筑风格无疑是有利的(见图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皖南建筑屋顶造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坡马头墙,中原建筑屋顶一般为双坡硬山顶,而我们调查到的合肥建筑则一般为双坡硬山顶与双坡马头墙并存。以硬山居多,并与歇山,悬山顶并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淮河路上的段氏住宅与李公祠,非常具有代表性,双坡硬山顶与双坡马头墙这两个南北建筑的不同特点集中表现在了这一座建筑中,这是非常典型的合肥建筑屋顶的特征。

2.2建筑空间组合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建筑调查以及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合肥地区建筑空间组合是与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院落式,有明显的中轴线,但是在调查中,还是发现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合肥地区建筑庭院中有耳院与方院,这是在其他地区非常少见的(见图3,图4)。

2.3建筑色彩分析

合肥地区建筑既有粉墙黛瓦,又有清水砖、灰墙、灰砖瓦的所谓青堂瓦舍。这点与屋顶的特点是一致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合肥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这样过渡性的建筑风格。典型的青堂瓦舍如李府和李鸿章享堂,而典型的粉墙黛瓦形式如包公祠,如图5~图8所示。

2.4建筑意境分析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当然以上的意境谈的多是文学中的,但是建筑意境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刘勰言,建筑意境的“神与物游”,在于建筑师或者观看建筑的人与具体的建筑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在对合肥地区的建筑进行多次调查研究后,感觉到合肥地区建筑意境主要表现在:清新自然,淳朴又有亲切温暖的厚重感。

以上是本人在工作期间对合肥建筑地域文化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一定会有一些方面还不太成熟,但是我一定会不断的努力探索完善,也希望我们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在做建筑创作时多关注地域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继续在中国存在。

摘要:针对建筑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从合肥地区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园林特点三个方面对合肥地区的地域文化做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给想了解合肥地区地域文化的建筑师一些帮助。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风格,建筑意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J].城市规划,2003(1):24-25.

[2]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J].建筑学报,2004(3):32-33.

[3]彭青,潘峰.以武汉市为例初探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1):50-51.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2

传统建筑文化体现着古代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社会礼仪。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应注重借鉴、应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添加庄重之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洗礼。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非常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出很多优美、功能实用的建筑工程。例如,万科第五园采用多样化的院落形式,即多数建筑围合采用开放式的院落,居住区域中,不同类型的住宅参与院落的形成,构成“四合院”“六合院”等。同时,注重风水、对称、和谐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且能够与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围。正如上文所述,传统建筑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天井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建筑上的具体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3

【摘要】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能耗数据的分析,得到贵州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用能的特点,找出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建筑;能耗统计;分析;节能潜力

1. 前言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筑高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

(2)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有了建筑能耗数据,才知道它在整个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才能确定建筑节能工作的地位或重要性,才能衡量每年建筑节能工作的成效。建筑能耗调研一旦解决了建筑能耗的估算方法,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建筑能耗发展趋势,也可以对未来的建筑节能潜力作分析,进而可以作建筑节能规划。有了建筑能耗数据还可以与国家或某一地方的建筑能耗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本市与其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交流讨论和对照差距,促进自己的建筑节能工作。当然也可以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较,知道我们的建筑能耗所处的水平和建筑节能工作的状况。当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工作相联系时,又可暴露我们建筑节能工作的弱点所在和改进方向,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2.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我省就开展了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我们从统计的建筑中随机选择了128栋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平方米。其中按功能科分为: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调查的内容包括:

(1)建筑基本情况。

(2)建筑能耗的情况,其中包括水、电、燃气和燃油的消耗情况。

(3)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困难、对节能改造的看法、意见及建议。

2.2根据能耗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我省各类建筑的平均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如表1、图1、图2。

图1面积平均能耗对比图图2人均能耗对比图 (1)通过对能耗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对建筑的用能特点做了相应的总结。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建筑物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位居前列。从能耗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能耗高的都为大型公共建筑物,这些建筑都是需要常年提供照明和空调的建筑,照明和空调的能耗占到整个建筑能耗消耗的70%左右。

(2)办公建筑主要用能种类为电力,主要用能设备包括空调用电系统、照明用电系统、办公插座用电系统、动力用电系统及其他用电系统。由于办公建筑上下班时间相对固定,因此能耗相对稳定。办公建筑中大型建筑配备中央空调,通常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较老的办公楼采用分体空调型式。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各办公建筑之间照明灯具、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差别都很大,加上建筑遮阳、通风形式的不同,能耗差异较大。部分办公楼照明功率密度超过规范要求,能源管理的组织、能源系统的计量以及能源管理的实施相对比较薄弱。

3. 节能潜力分析

3.1根据能耗统计报表中填报的建筑信息,在结合我省既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建筑能耗高的建筑存在以下问题:

(1)建造时间早,造成建筑能耗增加。由于当时没有节能设计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该楼宇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造成围护结构无保温,空调采暖系统的能效比低等。

(2)建筑设备出现老化,能效比降低。

(3)楼宇使用过程中增加的一些耗能设备效率低,不是节能产品,导致了能耗增大。

(4)节能管理制度还需要完善。没有按使用功能安装分项计量电表,导致了在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

(5)加强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3.2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节能潜力的挖掘:

(1)外围护结构无保温是能耗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建筑在设计时没有进行节能保温设计,屋面也未进行节能保温设计。根据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建议对该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增加保温层,保温层材料可利用市场上满足要求的材料。

(2)外窗的热损失较为严重,多数建筑外窗为铝合金单层玻璃窗,传热系数大,保温效果不好,故建议对该建筑外窗进行更换,可更换为中空玻璃窗,保温性能好,可大大降低房间的热损失,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3)对建筑的设备按时进行检查和维护。

(4)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力度,规范用能行为。

(5)注意适当开启窗户进行自然通风。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了当地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的用能水平及特点,提高了对当前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现状的宏观认识。实际上,建筑能源消耗情况非常复杂,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繁多。建筑的用能水平除受自身热工特征、设备系统性能等硬件条件有关外,还与运行方式、管理水平、使用者节能意识等软件条件息息相关。因此,能耗统计结果很大程度上仅能给我们概括性的认识,在评价和判断建筑用能水平的合理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对建筑进一步进行能源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伟荣,魏庆苊,王鑫,江亿. 政府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现状调查.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2008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3]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endprint

【摘要】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能耗数据的分析,得到贵州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用能的特点,找出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建筑;能耗统计;分析;节能潜力

1. 前言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筑高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

(2)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有了建筑能耗数据,才知道它在整个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才能确定建筑节能工作的地位或重要性,才能衡量每年建筑节能工作的成效。建筑能耗调研一旦解决了建筑能耗的估算方法,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建筑能耗发展趋势,也可以对未来的建筑节能潜力作分析,进而可以作建筑节能规划。有了建筑能耗数据还可以与国家或某一地方的建筑能耗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本市与其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交流讨论和对照差距,促进自己的建筑节能工作。当然也可以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较,知道我们的建筑能耗所处的水平和建筑节能工作的状况。当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工作相联系时,又可暴露我们建筑节能工作的弱点所在和改进方向,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2.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我省就开展了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我们从统计的建筑中随机选择了128栋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平方米。其中按功能科分为: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调查的内容包括:

(1)建筑基本情况。

(2)建筑能耗的情况,其中包括水、电、燃气和燃油的消耗情况。

(3)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困难、对节能改造的看法、意见及建议。

2.2根据能耗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我省各类建筑的平均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如表1、图1、图2。

图1面积平均能耗对比图图2人均能耗对比图 (1)通过对能耗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对建筑的用能特点做了相应的总结。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建筑物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位居前列。从能耗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能耗高的都为大型公共建筑物,这些建筑都是需要常年提供照明和空调的建筑,照明和空调的能耗占到整个建筑能耗消耗的70%左右。

(2)办公建筑主要用能种类为电力,主要用能设备包括空调用电系统、照明用电系统、办公插座用电系统、动力用电系统及其他用电系统。由于办公建筑上下班时间相对固定,因此能耗相对稳定。办公建筑中大型建筑配备中央空调,通常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较老的办公楼采用分体空调型式。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各办公建筑之间照明灯具、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差别都很大,加上建筑遮阳、通风形式的不同,能耗差异较大。部分办公楼照明功率密度超过规范要求,能源管理的组织、能源系统的计量以及能源管理的实施相对比较薄弱。

3. 节能潜力分析

3.1根据能耗统计报表中填报的建筑信息,在结合我省既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建筑能耗高的建筑存在以下问题:

(1)建造时间早,造成建筑能耗增加。由于当时没有节能设计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该楼宇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造成围护结构无保温,空调采暖系统的能效比低等。

(2)建筑设备出现老化,能效比降低。

(3)楼宇使用过程中增加的一些耗能设备效率低,不是节能产品,导致了能耗增大。

(4)节能管理制度还需要完善。没有按使用功能安装分项计量电表,导致了在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

(5)加强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3.2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节能潜力的挖掘:

(1)外围护结构无保温是能耗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建筑在设计时没有进行节能保温设计,屋面也未进行节能保温设计。根据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建议对该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增加保温层,保温层材料可利用市场上满足要求的材料。

(2)外窗的热损失较为严重,多数建筑外窗为铝合金单层玻璃窗,传热系数大,保温效果不好,故建议对该建筑外窗进行更换,可更换为中空玻璃窗,保温性能好,可大大降低房间的热损失,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3)对建筑的设备按时进行检查和维护。

(4)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力度,规范用能行为。

(5)注意适当开启窗户进行自然通风。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了当地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的用能水平及特点,提高了对当前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现状的宏观认识。实际上,建筑能源消耗情况非常复杂,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繁多。建筑的用能水平除受自身热工特征、设备系统性能等硬件条件有关外,还与运行方式、管理水平、使用者节能意识等软件条件息息相关。因此,能耗统计结果很大程度上仅能给我们概括性的认识,在评价和判断建筑用能水平的合理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对建筑进一步进行能源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伟荣,魏庆苊,王鑫,江亿. 政府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现状调查.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2008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3]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endprint

【摘要】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能耗数据的分析,得到贵州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用能的特点,找出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关键词】建筑;能耗统计;分析;节能潜力

1. 前言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工作中,建筑高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

(2)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筑节能一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建筑能耗统计数据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有了建筑能耗数据,才知道它在整个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才能确定建筑节能工作的地位或重要性,才能衡量每年建筑节能工作的成效。建筑能耗调研一旦解决了建筑能耗的估算方法,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建筑能耗发展趋势,也可以对未来的建筑节能潜力作分析,进而可以作建筑节能规划。有了建筑能耗数据还可以与国家或某一地方的建筑能耗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本市与其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交流讨论和对照差距,促进自己的建筑节能工作。当然也可以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比较,知道我们的建筑能耗所处的水平和建筑节能工作的状况。当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工作相联系时,又可暴露我们建筑节能工作的弱点所在和改进方向,推动建筑节能工作。

2.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我省就开展了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我们从统计的建筑中随机选择了128栋建筑进行能耗分析,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平方米。其中按功能科分为: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调查的内容包括:

(1)建筑基本情况。

(2)建筑能耗的情况,其中包括水、电、燃气和燃油的消耗情况。

(3)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困难、对节能改造的看法、意见及建议。

2.2根据能耗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我省各类建筑的平均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如表1、图1、图2。

图1面积平均能耗对比图图2人均能耗对比图 (1)通过对能耗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对建筑的用能特点做了相应的总结。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建筑物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位居前列。从能耗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能耗高的都为大型公共建筑物,这些建筑都是需要常年提供照明和空调的建筑,照明和空调的能耗占到整个建筑能耗消耗的70%左右。

(2)办公建筑主要用能种类为电力,主要用能设备包括空调用电系统、照明用电系统、办公插座用电系统、动力用电系统及其他用电系统。由于办公建筑上下班时间相对固定,因此能耗相对稳定。办公建筑中大型建筑配备中央空调,通常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较老的办公楼采用分体空调型式。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各办公建筑之间照明灯具、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差别都很大,加上建筑遮阳、通风形式的不同,能耗差异较大。部分办公楼照明功率密度超过规范要求,能源管理的组织、能源系统的计量以及能源管理的实施相对比较薄弱。

3. 节能潜力分析

3.1根据能耗统计报表中填报的建筑信息,在结合我省既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建筑能耗高的建筑存在以下问题:

(1)建造时间早,造成建筑能耗增加。由于当时没有节能设计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该楼宇在建筑设计、用材等方面未考虑节能,造成围护结构无保温,空调采暖系统的能效比低等。

(2)建筑设备出现老化,能效比降低。

(3)楼宇使用过程中增加的一些耗能设备效率低,不是节能产品,导致了能耗增大。

(4)节能管理制度还需要完善。没有按使用功能安装分项计量电表,导致了在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

(5)加强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3.2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节能潜力的挖掘:

(1)外围护结构无保温是能耗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建筑在设计时没有进行节能保温设计,屋面也未进行节能保温设计。根据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建议对该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增加保温层,保温层材料可利用市场上满足要求的材料。

(2)外窗的热损失较为严重,多数建筑外窗为铝合金单层玻璃窗,传热系数大,保温效果不好,故建议对该建筑外窗进行更换,可更换为中空玻璃窗,保温性能好,可大大降低房间的热损失,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3)对建筑的设备按时进行检查和维护。

(4)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力度,规范用能行为。

(5)注意适当开启窗户进行自然通风。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了当地教育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场超市建筑、酒店宾馆建筑的用能水平及特点,提高了对当前贵州地区建筑能耗现状的宏观认识。实际上,建筑能源消耗情况非常复杂,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繁多。建筑的用能水平除受自身热工特征、设备系统性能等硬件条件有关外,还与运行方式、管理水平、使用者节能意识等软件条件息息相关。因此,能耗统计结果很大程度上仅能给我们概括性的认识,在评价和判断建筑用能水平的合理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对建筑进一步进行能源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建筑节能工作在运行阶段得到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伟荣,魏庆苊,王鑫,江亿. 政府机构办公建筑能耗现状调查.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2008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研究 篇4

作为我国七大地域区划之一的东北地区, 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之地, 形成了多元包容的地域文化。与我国诸多地域文化相比较,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鲜明生动。地域性建筑文化是包含在地域文化中的一个子类, 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特色与发展方向由复杂多样的地域文化所决定。

1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历史特征

1.1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

地域文化是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一个概念, 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的建构, 带有明显的历史传承特征[1]。一般意义上来说, 是指既定时间与空间内, 生活在某个地域区划的民族成员, 综合自然环境、社会法度、民俗风物、历史传承、约定俗成的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呈现的文化类型。比如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南方多丘陵盆地, 水网密布, 形成“小桥流水绕村屋”的传统江南水乡居住特色;北方多平原, 城镇布局上多采用方正的布局。地域文化具有形成周期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

1.2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有共性, 也有个性[2]。

1) 多民族文化聚合 是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构成方式。在共同地域上, 多个民族共同的经济生活约定共同的文化习俗, 拥有共同的心理素质,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也可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内容。

2) 多元文化类型并存 就东北地域来看, 有不同分类标准、样式各异的文化类型。如按经济类型区分, 有渔猎经济、农业经济、渔猎农牧综合经济等类型;按民族构成划分, 则包括肃慎系民族、东胡系民族、秽貊系民族、汉民族四大族系类型。

3) 文化融合的开放与兼容 满族在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满族统治者在推行满族民俗习惯时, 也大力吸取和推行汉文化, 在东北地区汉文化、满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开放兼容的拉力角逐中, 确立了汉文化在东北地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4) 内部的地域性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与东北地区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族系、社会经济类型有关。就东北地域文化而言, 发展的不平衡性大致是南部汉族聚居区在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比其他民族居住的北部、东部、西部相对要先进[3]。

2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概述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具有开放、可塑、包容等特性, 加上中原文化、关东文化、东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 使得东北地区地域文化背景下建筑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相类似的特征, 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地域文化作用下的生动缩影。不但传承了各民族区域的传统建筑文化, 还结合时代与地理环境条件对建筑文化进行总结、再创造, 催生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形态各异的建筑类型。

1) 民居建筑 带有殖民势力遗痕与欧洲文化影响的土洋结合的民居建筑, 结合传统的东北地域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 逐渐形成了中体西用的特色。因东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干冷, 夏季湿热, 多民族聚居且民风豪爽, 形成了多样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 这些在民居建筑风格上都有所体现 (见图1) 。

为争取日照,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大都南面开大窗, 背面开小窗或其他三面完全封闭, 院落的围墙低于院内主建筑。又如沈阳传统的民居建筑, 通常间距大, 院落开阔, 以获得更多日照, 为防寒而只向院内开窗, 整体建筑风格厚重、朴实。

2) 商业建筑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除了要注意适应寒冷气候的特殊自然条件外, 还要考虑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地方材料与资源优势是影响地域性建筑风格的物质因素和技术支持。在应对不同外来文化入侵的过程中, 通过技术调整与材料组合, 可将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化为己用, 形成新的建筑特色[4]。欧式建筑在近代传入沈阳, 但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却是沈阳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砖, 由西方人设计, 中国匠人施工, 出现了沈阳独具风韵的教堂建筑及地标性欧式商业建筑 (见图2) 。

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 是其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经历过殖民文化的侵蚀, 东北地域建筑文化在近代开始了对文化趋同的对抗创作, 出现了一批带有鲜明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成果[5]。比如把西方新古典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审美文化精妙融合在一起的沈阳少帅府红楼群 (见图3) ;再如沈阳21世纪大厦的建筑设计, 在单元窗背景前加金属网格, 寓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屏风与窗格, 意蕴深厚, 贴合中国传统文脉, 展现地域文化的审美趋向。

3) 城市景观 作为人类地域文化的载体, 现代城市景观的形态、设计手法、设计理念既要传承该地域的历史文化, 谨慎修补文化生态肌理, 又能够在时间上形成延续, 空间上不断创新技法与理念[6]。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把握好景观元素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层次结构及尺度关系, 如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的佼佼者——哈尔滨冰雪文化主导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产业化发展[7]。东北地区城市景观还拥有很多可借鉴的历史文化来源[8], 比如深受日本影响的大连城市规划, 黑龙江与俄罗斯比邻而居的交融特色, “东方小巴黎”哈尔滨的独特文化景观, 沈阳清十二帝广场、铁西区重工业文化广场等, 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娱乐休闲的生活需求, 还能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感知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

3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

历史原因造就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呈现多种的“欧陆文明”特色, 为保存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成就, 几乎失去对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掌控力。所谓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 观念、审美趣味、行为习惯等都已融入全球化的文化趋同之中。反观传统的外来建筑文化语汇 (如欧式、东洋等) , 已无法与内涵丰富新颖的人文特征相匹配。当前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面临着飞速发展所涌现的新型问题。因此, 归纳总结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特色尤为关键[9]。

3.1 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

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建筑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能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也是对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挑战。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带, 只有充分考虑了案例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 才能将先进技术与自然气候条件巧妙融合, 设计出宜人宜居、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建筑作品。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地域性建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二者直接关系到建筑地基如何处理。如同处东北地区, 大连丘陵与长春平原的建筑施工所遇到的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案就大有不同。换言之, 地形地貌也是促进地域性建筑文化发展的一大作用力。

3.2 兼容并包的文脉传承

东北地区共有4个区域文化层面, 即中原汉族儒家文化、满族文化、异域文化、计划经济官本位文化[10]。这就促使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兼容并包特色的形成, 也在不同语境中体现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根植大地的文脉传承。东北地域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固定下来且足以载负其多元包容性特色内涵的符号体系。特殊的地形地貌对东北地区地域文脉的形成意义重大, 是聚居在“白山黑水”的各族民众不断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各族文明多元融合的纪实写照。如五大连池火山遗址博物馆, 依地势特点而建, 用自然建筑形态演绎东北地域文化中“朴实、豪爽、粗犷、勇武”的民族心理特质。建筑的任务旨在打造出为场所居民所认同的“场所精神”, 营造一种社会文化氛围, 实现地域性文脉的传承[11]。又如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体建筑之一的百合塔, 以“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赢得喜爱 (见图4) ;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的设计紧紧贴合“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还有大量的工业建筑形态如沈阳铁西区重工业文化景观, 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其文化积淀明晰的因果传承。

3.3 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法

鉴于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御寒保暖、节能采光是建筑物使用价值的首要体现。建筑施工之前, 就要对施工地域的材料及特色资源进行了解, 在此基础上综合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技术等方面条件设计建筑形态, 确定施工技术与方案。引进成熟的技术手法加快施工进度, 保障建筑质量, 如仿石材施工、栏杆与地面连接等技术, 在不破坏所处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节约资源, 达到预期建筑效果。现代地域建筑语汇推崇理性简约的表达, 强调多种技术层级之间恰到好处的整合应用。因此, 处在某一地域文化场所内的建筑创作活动要坚持适度性原则[12]。建筑设计师要努力协同地域文化的兼容多元特性, 在人的主观价值与客观环境之间收获平衡, 利用现代环保、节能、高效技术解决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最大化发挥技术手法, 提高地域性建筑效益功能。

3.4 兼具时尚与典雅的审美趋向

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 先进的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描绘了多种可能, 人们对于居住、休闲的建筑要求也逐渐趋向于“诗性的构筑”, 况且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因外来文化的输入与经历的特殊时代, 有着和其他地域文化截然不同的特性, 映射在建筑文化中, 体现为时尚与典雅兼具的建筑审美趋向, 如哈尔滨中央大街与沈阳中街的对比, 如图5所示。

这对建筑设计的要求更为细腻, 不但要贴近时代脉搏, 还要从地域性建筑文化中挣脱束缚, 设计视野更开阔, 坚持“原真性”“适度性”“现代性”的建筑创作准则, 融哲学、建筑技术、生存美学于一体, 在文脉传承中获得发展。

4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然之力和现代性创作的思辨。除了建筑空间意境的现代性营造, 还要强调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与地域文化的和谐。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因自然风物的作用力呈现出喜大尚侈的特点, 与之伴生的就是建筑文化中不可回避的资源浪费问题。如哈尔滨的城市冰雪景观的产业化发展, 忽视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 一味求大、求新、求奇导致景观特色的丢失与发展的不平衡, 严重影响了冰雪景观的审美价值。因此,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要在包容中传承地域文脉, 于自然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忱瑞.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1.

[2]黄松筠.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6) :164-168.

[3]孙媛.从建筑三要素看地域性、民族性的再认识[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4]宁芙儿, 于治均.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16 (2) :17.

[5]刘思铎, 陈伯超.沈阳近现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城市建筑, 2005 (11) :26-28.

[6]刘畅.在地域性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商业景观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2.

[7]于海玲.东北冰雪文化与城市特色景观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 2014.

[8]杜心舒.东北城市历史性建筑广场景观整合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9]王小东, 梅洪元, 徐千里, 等.基于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思辨与展望[J].城市建筑, 2008 (6) :36-38.

[10]张骏.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11]任函.现代建筑的地域场所表达[D].郑州:郑州大学, 2006.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5

1、建筑文化的内涵

一个建筑的文化主要体现的是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等,也是一个地域基本特征的重要体现。而在一些群体和个体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房屋风格的很多不同。文化主要由内外两个部分混合而成,也就是指文化的内核和外缘。建筑文化的内核方面主要是指房屋在长期的建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纯净的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依然存在。而文化的外缘主要指的是,在后期的文化大传统中,很多的内核文化被破坏,掺杂了很多外在发育并不健全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生根的文化,对于整个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其找到一个文化的发源所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髓性的东西进行阐释。当然对于整个的建筑文化来说,其发展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和自生文化相关联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外缘方面来说,由于文化的重要是被动,通过文化的推动,人们的生活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因此建筑的地域文化从外缘到内核都有着不同的改变,我这种改变是对于新兴建筑的敬礼,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多的人的生命里更加的旺盛起来。

2、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

风格与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不仅和当地的气候因素与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当地的历史、人民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内涵背景同样会对建筑的建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建筑风格现象的最好解释。不仅是建筑的外形,在建筑内部的装饰设计风格体现上,也具有时代的思潮和地区区域上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缜密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可以在某一座建筑中的室内装饰上得到体现,典型的风格表现形式都是当地人的人文文化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相互交融影响的结果。建筑的表现形式处理,大多会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会融合当地的艺术文化或是此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风格不会仅停留在一种表现形式上。建筑装饰设计上的风格不仅会在建筑的外部造型得以体现,建筑室内的装修也会根据整体造型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规划。甚至有些地方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学或是绘画上的艺术发展都会对当地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产生很强的影响。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因素;另一个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主要包含个人和群体在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会直接赋予房屋建筑不同的设计风格。现如今,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社会节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着,人们为了让这种趋势可以在心理与精神上得到相应的平衡,会将自己迸发出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个性直接表现在建筑装饰的设计风格上。不同的设计个体在生活中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也会直接导致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师在不同地方的学习成果也会直接对整体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学习的内容会直接融入到设计师头脑中的设计构造中去。设计上的灵感也就会直接体现在建筑的设计造型上,此时造型上的设计师会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及建筑上的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多样、造型多变,并且使用功能上可以给人以享受的`建筑。这种倾注了设计师心血的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仅包括物质技术上的进步,还有精神文化上演变,这些发展内容都会被历史烙上其特有的延展性,想要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追踪与体现,就必须本着尊重的原则,将社会发展的特点融合进自己的头脑中,并把创新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统一。

3、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此时,生活中涉及到的各行各业都会将这种社会的演变,进行因素上的融合。建筑室内的功能在表现上是复杂并多样的。室内装修时,室内的设计与建筑外形上的特点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时代的文化潮流所遗弃。建筑风格上的变化周期也开始慢慢的缩短,此时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装修风格与文化呈现出环境氛围上的欣赏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向前运动发生着改变。在建筑艺术手法的处理上,一种风格的建立不仅可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文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表现以及相应的社会因素也不会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房屋建筑设计以及室内的规划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兼容并蓄的艺术处理手法是当今时代最为受欢迎的设计风格,房屋建筑的室内布置上的风格,也渐渐开始趋向于现代简约且实用的方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取传统文化的特征,也会与现代简约的风格进行融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风格的文化都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中,这些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关联性应该建立在房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只有房屋的质量与实用性达到了施工上的标准,这些设计风格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越.建筑设计与建筑文化[J].中外建筑,,(1):66-68.

[2]刘敏.基于木建筑文化遗产的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6

关键词:建筑文化;庭院;学校建筑

建筑是什么?《辞海》中将“建筑”的含义分为三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建筑十书》认为,建筑包含的要素应兼备用(utilitas,实用)、强(firmitas,坚固)、美(venustas,美观)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些特点,应确立艺术的且科学的观点。而“百度百科”则定义为: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笔者比较认同台湾建筑思想家汉宝德的观点:建筑不应该是理性的产物,建筑是一种文化。他认为自古到今,无论中外,在建筑方面鲜有严格的学术研究成果。即便是奠定现代建筑基础的先驱勒·柯布西耶与赖特的文章里,也没有一篇是严肃的学术论文。

想来也是,近现代中国,国内被称为建筑大师的梁思成,也被称为建筑思想家;国外的贝聿铭,更被称为艺术家(艺术就是精致文化)。而当代中国之所以少有建筑大师级人物,也许和曾经的长期的极左路线支配有关。即便如此,干建筑行业的人,也往往愿意以艺术家的形象示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文化”近年来的兴起。

系统地研究建筑文化,尤其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也许能探寻到“学校文化”的根,从而为教育创新找到新的发力点。

一、传统建筑文化概述

文化一般分为精致文化与民俗文化。精致文化,其实就是艺术。尤其对于西方来说,拿掉建筑,他们的艺术史就不完整了。

同时,建筑又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因此建筑文化也可以称为民俗文化。

探究各式各样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特质,才能使我们真正地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帮助我们掌握中国建筑的主题价值,从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失掉民族的特质。

(一)生命的建筑

如果必须回答中国和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要区别,我的回答是“建筑材料”。西方人用石头,中国人用木材。

秦代建阿房宫,蜀山为之伐空,代价是亡国;慈禧修颐和园,苦于华北无大树可伐,只能从长江以南地区运过来,耗费之大,不得已挪用海军经费,代价同样是亡国。显然,中国人不是为了省钱,也不是技术落后,而是有意选择了木材,这表达了一种几千年不变的价值观,即对生命的期望。

中国人也使用石头,但建的是墓室。因为石头是地面下或脚下的东西,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来自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生命。在汉代以后盛行的五行说中,木象征生气,曰青龙,方位东。即使砌墙也不用石头,而用夯土。后用砖瓦,盖因砖瓦是土烧制的。因此,古代称建筑为土木。五行中,土居中,主方正,大吉之象。

建筑的功用是蔽体,与衣服类似。有兴建、完成、颓败的生命迹象。新建筑一般都是主人发迹的时候建的,因主人的飞黄腾达,而愈发扩大,富丽堂皇,;又因主人的衰退或失败而归于沉寂,随岁月磨蚀、无人照料而破败。如果后代争气,自然可以对建筑善加照顾。若超过了先代,则必再建更大、更豪华的住宅,以“光大门楣”,而无需保存老宅。所以,中国人对永生的追求是子孙的繁衍与发迹,而不是用什么材料搞个建筑,让它永固。

更何况中国民间没有长子继承的制度,而是儿子们均分包括建筑的各式财产,这是种合乎人性的办法,但对保护建筑最为不利。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是长子继承,建筑就成为家族的象征。而中国则是经过一代代的瓜分,若其中再无人发迹,则成为一个个大杂院了。显然,直接触摸到的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来说比永生重要。

(二)世俗的建筑

与世俗的建筑相对应的是“宗教的建筑”。西方的建筑史,几乎等于宗教建筑史。西方文化中,人的生活是不重要的,崇拜神、荣耀神才重要。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帕台农神庙,其建筑的精准性,眼睛都不宜察觉到。各部分比例达到了极度的和谐,甚至超过了数学的精确。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将其与汽车相提并论。到了13世纪的哥特时代,欧洲的基督文明完全成熟。教堂的设计与建造,往往通过小型石块的刻削堆砌,历时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建造成数十层高,宏伟、庄严或精致巧妙的建筑物,堪称奇迹。这上万块石头,任何一块切割的形状不准,或损伤、破裂,都会影响整个建筑的外观与安全。数代相传的神圣使命,依赖每一位匠人的责任心和内外如一的态度。这种理性是西方科学和工业化的精神基础。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修建中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就是例证。

中国没有这种精神,也几乎没有宗教的建筑。即便有,也始终没有突出于人性之外,创造一种超世的形式与威严。它们不但无法与皇宫相比,甚至无法超过地方政府的衙门或官员士绅的宅邸。不仅如此,格局上,在外来的“塔”自宋代消失后,与居住建筑已经没有事实的区别。此后的宗教,不过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而已。我们的神要有求必应,要香烟、纸钱、牺牲供奉才行。因此,中国人敬神不必下精神上的功夫。现在很多庙宇,还经常是前面建得富丽堂皇,目的是让“神”感到气派十足,后面就可以马马虎虎,甚至是一堆乱木板。至于建筑本身的精神价值更是不存在的。

因此,中国的建筑是世俗化的,它只是一种生命过程中的工具,并不足为人生之精神、永恒价值之所寄。它只是在此一时间、空间中我们赖以遮风避雨,过一种和谐生活,并满足我们心灵需要的器具而已。古老的建筑更是如同一件旧衣服,倾废是天经地义的,虽然令人惋惜,但势所必然,不如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建筑。

(三)家族的建筑

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反映在建筑空间上,首先是其内向性。其一就表现为由院墙围成的向心的院落型建筑形态。除了和西方的早期院落一样具有“妇女牢狱”的功用外,则具有明显的向心性。院落方正,铺砌整齐,且比室内低,四周建筑均面向此空间,并与之相连。院落的宽度通常不超过五间,否则就新建第二个院落,以保持空间的向心性,同时又能满足居住的舒适度。西方的院落往往没有明显的向心性,建筑物偏居一隅,其功用除前述男女之防外,主要是采光和通风,还有交际。这种差异,使中国人至今也难以走出院子,成为社会公民。

其次是其秩序性。尊卑、长幼之序是通过居住空间来表达的,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中国人。主房位于院落的中央部分,高大或富丽;次要的建筑位于两旁;主房后的居室高大而不突出,表示辈分高,却非一家之主。总体遵循“前私后公”“前下后上”的原则,建筑中的位分关系一目了然,而不像西方的古城堡,如凡尔赛宫,除其中的教堂特色突出外,其余则都一样,像迷宫了。

再次是其生物性。即家族有机而多变的本质。如前所述,中国民间一般不实行长子继承制,院子的建造者去世后,必然出现“多家长”的局面。由于分家后,谁都没有与当年兴旺时相匹配的财富,自然也都无法维持原有建筑规模,建筑受到忽视或破坏就成为必然之事。而自古以来“布衣为相”的传统,更是加剧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建筑随家族兴衰而存废了。所以,中国建筑本身就被赋予了生物性。

二、庭院住宅的特色

庭院住宅又称为合院住宅。它是除华北、西北的窑洞、青藏的平顶厚墙建筑及西南热带的吊脚楼之外,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建筑形式。

庭院建筑在北方和南方又可分为分布式和聚合式两类。其原因主要与北冷南热的气候有关。北方多是分布式(或分散式),分散房屋,加大院子,增加阳光接触的墙面、延长日照时间;南方多是聚合式,聚合房子,中庭狭小,以便遮阳。

就单个庭院建筑而言,其基本设计结构是:对外封闭的外墙,各房间围绕面对一个户外庭院。从而表达了“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位”的意象,以及向心、凝聚、声气相通、呼应一体的空间感所表达的浓厚家庭观念。

另外,结构上明显的“轴线”,讲究“正偏”与“内外”的层次,所表现的主次分明、秩序井然,充分反映了中国家庭制度特有的空间意象。具体说来,庭院的一般格局如下:

(一)建筑的结构: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

(二)建筑的朝向:主面朝院,以院解决通风、采光、排水、交通等需要(图2-1)。

(三)墙与廊:以墙、廊联系或围绕建筑,成一合院。合院对外封闭,大门尽量朝南,北面少开口。

(四)规模:一个合院规模不足,如需扩大,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与横面展开。

(五)交通系统:主要随着屋檐做格子状分布,不下雨时可以走庭院。

(六)绿化:布局上采取点栽、群栽和藤架相结合的方式;植物的选择上,多乔木、藤蔓,少灌木花草。花草也多选取四季常青,花期长的(图2-2)。

(七)轴线的作用:在合院群中,纵向有明显轴线意味,横向则左右大体对称。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为原则,把对外的房间放在前头。

(八)价值观的表达:除了“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外,设置于核心地位的自然是堂。

(九)机能方面:合院建筑有高度的适应性,尤其是它的庭院具有很多功能。

(十)空间方面:由外到内有上下台基的起伏、左右回廊的回环、一实一虚的收放等。重组合,不重独栋;重水平纵横,不重高度;重体验的变化,不重视觉的变化,等等。

三、学校建筑布局规划构想

是校园建筑布局规划还是学校建筑布局规划?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赵中建对“校园建筑”和学校建筑的差异作过深入区分,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众多重叠之处,但仍然存在差异,如图3-1所示。

总的来说,在学术用语上更多地采用“学校建筑”,而一般用语则也会采用“校园建筑”这一称谓(在我国学术界,有数对术语的使用颇值得研究者关注,除了“学校建筑”与“校园建筑”这一组概念,同样流行的还有“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这一组提法)。从表面看,两者之间似乎并无太大的区别。事实上,两者的具体内涵也确实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叠,区别主要体现在“学校”与“校园”两词之间内涵的本质差异性上。“校园”一词更多指向的是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场所,是一地理环境圈的范畴概念;而“学校”一词更多地是指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由此可见,两者的切入视角存在差异,即前者是从地理环境圈的视角,而后者是从组织的视角。是故在对“建筑”或“文化”进行界定时,显然前置语的不同会导致某些差异。

在笔者看来,从地理环境圈的角度对“建筑”或“文化”进行界定,有其天然的不足之处,即过多地受到地理环境圈的先天限定,似乎很难表达“建筑”或“文化”与周边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人之间的动态发展联系。因此,笔者更建议使用“学校建筑”这一术语。相对应地,本文重点结合前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分析,讨论“学校建筑布局规划”的一般原则。

(一)模式引领、布局合理原则

在确立符合教育目标,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模式前提下,合理布置学校的总体功能分区,科学划分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绿化区和生活服务区等。要注意节约用地,安排车辆、人流走向,合理组织空间,创造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安全且优美的环境。具体操作应不违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的基本要求。

(二)轴线定位、分区校准原则

学校建筑具有分区复杂,建筑物、构筑物、绿化物类型繁多,功能交叉、边界模糊等情况,且学校用地规整性不高,从而对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教育功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轴线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1.轴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对繁多的建筑群具有定位作用。

2.明显的轴线,便于校准学校各功能区的正偏内外。

3.中轴线再加上次轴线,多重轴线更有利于较大规模学校的校园分区。

4.轴线选择不必拘泥于南北方向,也可选择东西走向。

(三)组合庭院、彰显文化原则

汲取传统庭院建筑布局的基本思想,在充分考虑气候、社区、学校传统等内外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的教育模式(即发展愿景)把学校作为一个大庭院进行定位,而后再有序分割为若干小庭院,通过加强横向与纵向的相互联系,彰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宜包括:模式文化、制度文化、绿色文化、科技文化、名师文化、成才文化、校本文化及志愿者文化等。

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且介亭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比如中国的丝绸锦缎、陶瓷玉器、书法篆刻,等等。我想,也应该包括建筑。当然,介绍古代的思想、生活与空间,并不就是在实用上或设计上主张复古。现实的教育工作,学校文化的构建工作,如需要“承先”,当然先要“温故”。如要“启后”,则还应以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发展问题,尤其是以如何实现教育的内涵为中心。因为,“现实”对我们永远是深刻、宽广而又真切的。现实中有过去的延续,也有外来的影响;有眼前的实际问题,也有影响未来的一份责任。让我们汲取传统的、外来的、现实的各种营养,开创郑州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郭继生.中国艺术之特质[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邢义田.中国文化源与流[M].合肥:黄山书社,2012.

[3]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7

1、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变化

在建筑、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中, 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人。纵观图书馆建筑的历史变化, 它与人类发展进程一样, 昭示着人类文明、人类自身价值尊重的不同发展阶段。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经历了从“以书为本”的古代藏书楼、“以馆为本”的近现代建筑模式到“以人为本”的人文化建筑理念的历史演绎。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变化,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正在成为当代图书馆建筑的重要特征。从人性需求而言, 图书馆建筑不断地追求着便利、舒适, 人与环境的和谐、艺术造型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然而始终贯穿这一切的思想, 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图书馆建筑造型的意义

图书馆建筑, 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文化标志之一。外型设计上, 格调必须庄重、高雅、大方, 渲染文化气氛, 强调文化内涵, 创造文化品格, 利用最本质的信息语言传达文献信息中心的隐喻, 充分体现和表达图书馆是知识殿堂的主题。

2.1 整体造型

吉林大学图书馆—新馆, 在外型设计上使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国内少见的、造价昂贵的新型建筑材料, 外观上采用了钢结构电式大平面的玻璃幕墙, 墙体设计显得极为明快、空透性强, 馆内中庭景物一览无余。该造型简洁、典雅、且又豪华, 具有现代感, 与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形成完美的结合, 给人面貌一新、为之振奋的感受。浙江大学新区图书馆造型, 象征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旁矗立的锥体建筑, 象征知识的召唤, 科技的探索与追求, 全采光的球型设计, 标志着它是一个透明而开放的空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位于明远湖畔, 环境清雅优美, 由加拿大专家设计, 整个建筑气派大方。

2.2 艺术造型的人文内涵

图书馆建筑不但在造型艺术上, 而在艺术设计上也不断体现着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表现图书馆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品位。浙江大学图书馆大厅墙上装饰着典雅的浮雕石块, 刻满了不同发展时期的中国文字, 象征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宁波万里学院大厅, 铜雕铭刻着学院的精神与宗旨, 使人倍感肃然。

2.3 人文的环境设计

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性化服务, 对图书馆建筑设计而言, 就要求其功能, 流线, 布局, 设施安排及环境营造, 应以人为中心, 充分考虑读者意愿与习惯, 信息传递与交流、舒适、优美的环境, 越来越成为图书馆服务理念要求的体现人文精神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 在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 万里学院图书馆,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等均有充分的体现.

3、图书馆建筑设计中读者服务理念的演进

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人性化的图书馆设计, 不断演绎着方便读者、便于管理﹑高效服务的理念。

3.1以宽敞, 明亮, 提供星级服务的人文化大厅设计营造一种知识殿堂全方位的服务氛围。它主要表现在:一站式服务总台的中心设计;文化标志的内涵设计;服务特色展示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书店、小超市、保管柜﹑休闲屋、等) 。

3.2体现人文精神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优良的阅读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尽人皆知, 而孟母“三迁”的目的, 就是要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而孟子终成大器。同样的, 想要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达到最好的利用效果,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到身心的放松, 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读者能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使图书馆吸引更多读者, 并且增强阅读效果。图书馆的结构、装修、以及馆内的采光程度、空气清新程度、噪音控制、家具设计与布置、绿色植物等等在各图书馆阅读环境中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也体现了图书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3.3提供弱势群体绿色服务通道

近年来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 考虑了方便残疾人进入高校后应享受到和正常大学生一样的信息服务。并采取以下措施来提供弱势群体绿色服务通道。第一, 建立专门的弱势群体阅览室;第二, 提供专门的阅读资料;第三, 在硬件上进行针对性的建设。比如, 在卫生间设计上的独特考虑, 在某些区域的走道铺设盲道等等。

3.4开放式、大空间设计体现图书馆布局调整的灵活性, 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展示了一种全开放式“查、阅、藏、借”一体化管理及服务模式, 这一设计理念使人感受颇深。管理是开放式的, 服务是一体化的, 大空间是透明而又可灵活调整的, 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人书见面、人机对话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5大面积、低层结构、配套设施结合现代化服务手段, 不断演进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淡化收藏功能, 提升阅览与信息传递服务功能, 将最方便、舒适、优雅、宽松的空间留给读者。配置报告厅, 影视厅, 展厅, 会议室, 讨论室, 休闲室等相应设施。不断演进图书馆社会文化交流与信息服务的职能。江南地区图书馆人文关怀及个性化设计理念, 演进着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之家。”

3.6方便读者, 根据文献载体类型和专题类型进行资源布局

资源布局极大影响着读者获取所需文献的资源的速度。在文献类型方面, 为了真正方便读者, 在各楼层不同的区域都布置计算机, 让读者几乎不需移步随手即可查阅各种电子资源。拥有丰富的专题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在该专题领域的资源集中管理, 以便更好的为该领域的研究型读者服务。3.7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提高开放

3.7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提高开放程度

阮冈纳赞提出的“每个读者有其书”的观点明确地告诉我们, 要让每个读者都享受到图书馆文献资源。也就是说, 图书馆要服务于尽量多的读者, 提高开放程度, 不仅服务于本校读者, 还要服务于周边院校的读者, 也要服务于周边的社区, 如果有可能, 可以通过网络服务于全世界。

4、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功能定位

任何图书馆建筑都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与其他建筑:教学楼, 博物馆, 档案馆等相比, 图书馆建筑设计有着较为复杂的使用功能.功能定位显得十分重要。从江南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 不难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图书馆设计定位的答案。新建馆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做好图书馆功能定位工作

图书馆功能定位是新馆建设的根本依据, 功能定位必须符合各级各类馆的要求, 要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即能够说明新馆建成以后, 将要做哪些工作, 会达什么样的目的, 这是比较重要的。新馆的功能定位应注重“准”和“实”, “准”就是功能定位要准确, 符合本馆新建目标、服务宗旨、读者对象的要求;“实”就是功能要实用, 要达到方便灵活、管理高效、运行经济的目的。

4.2 馆舍结构要考虑全面

从目前新建馆舍来看, 总的来说, 均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全部实现了“流阅一体化”, 基本上做到了“人在书中, 书在人旁, 取书自由, 阅览方便”的管理方式。公共休闲的面积比较宽敞、舒适, 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很多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的确考虑得比较周到, 以保证新馆建成后不留遗憾。

4.3 馆舍建设要贯穿现代化设计理念

徐州地区建筑节能减排调查与探讨 篇8

1 研究背景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宏观调控的重点,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经济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能源城市,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污染较重, 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要保持徐州作为工业化城市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需要推进绿色建筑工程。

2 徐州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强化建筑节能,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是当前建设行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 原国家建设部在2007年10月要求各地新建建筑要“禁实限粘”;2007年底, 江苏省建设厅出台《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徐州市对节能减排工作尤为重视, 采取一系列措施, 特别是在新型墙体材料使用上效果明显, 新建建筑实现了“禁实限粘”。简单的说, 就是禁止实体墙、限制黏土实心烧制砖使用。根据此要求, 徐州市从2007年10月1日起, 全市将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民用建筑工程全面推行先进结构体系, 逐步淘汰但是使用的砖混结构体系。从2009年1月1日起, 墙体生产厂家将不得再生产实心砖, 转为研究开发节能、省地、环保的新型墙材, 扩大生产能力, 以满足施行先进结构体系后对墙体材料的要求。据建设部门统计, 全市城区范围内, 2007年底新开工项目全部采用了现浇框架、异型柱框架、框架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等建筑结构, 都是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骨架, 采用高效保温、质轻节能填充材料为墙体的结构体系。2008年城区房屋建筑基本不再使用烧制的黏土砖或实心砖。为了达到2010年底, 全市禁止实心黏土砖、限制空心黏土砖的生产和使用, 实现建筑节能65%的目标, 徐州市加强了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因地制宜地研制了一批利用大地资源适合本地区的节能型技术和产品, 开发了煤矸石、粉煤灰砖及粉煤灰砌块等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和保温砂浆、保温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结构体系。2008年初, 形成年产40万m3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20亿块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1亿m2石膏板的生产能力, 基本满足本地对节能产品的需求。今年, 全面普及使用节能保温、环保的新型墙料。

徐州的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在墙体材料使用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中, 太阳能热水器的热利用转换技术较为成熟, 其清洁、节能的优势已被认可。太阳能热水系统 (主要以单体热水器为主) 在徐州得到广泛应用。但徐州总体利用太阳能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刚刚起步, 只是初步在新建大专院校、新城区等30余家单位示范推广。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在全行业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3 太阳能热水系统发展前景和对策

3.1 太阳能热水系统优势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优点可用“节能、环保、安全”6个字概括。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利用转换技术成熟, 产业程度化高, 同时, 徐州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徐州市中心位于北纬34°15′、东经117°11′, 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 284 h~2 495 h, 日照率52%~57%, 年气温14 ℃, 具有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有利客观条件。

3.2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建筑及其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 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 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2007年底, 江苏省建设厅出台《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 这是一项实现集约式科学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利国利民的创新举措, 对于全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徐州地区为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 但是, 太阳能系统的利用尚不够广泛, 原因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有广泛的使用空间。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 政府引导, 积极扶持, 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推广尚属新鲜事项, 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宣传, 适当投入, 做出示范, 彰显其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a.从技术标准、行政管理、产品市场、售后服务等与群众利益相关方面加强监督管理, 保证系统自身的质量优良可靠;b.严格设计标准, 确保统一设计和安装, 强化市场执法, 进一步增强建设各方对太阳能应用意识, 推动太阳能应用工作。政府要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环保意识。要充分调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共同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2)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 应用空间广泛, 从建筑节能方面考虑, 由于农村与城市, 个体与群体建筑、居民小区与宾馆等不同, 因此对不同的地区、不同建筑形式和用途采取不同的办法。针对广大农村居住分散、一家一院格局, 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以单体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主, 考虑目前生产厂家多、牌子杂、售后服务不到位等, 作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扶持;对城市居民根据新老小区的实际, 本着新发展旧改造的原则予以扶持推广;对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 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 因势利导, 达到大力推广, 用户满意, 不搞一刀切。3) 加大技术创新, 促进太阳能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太阳能以其清洁、可再生能源, 具有经济、实用、无污染等诸多优点。但太阳能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 太阳能方面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需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研究, 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中利用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加强技术集成, 解决太阳能设备耐久、防冻、排污等问题;注重技术创新, 开发高可靠性、多功能太阳能热水产品及光电光热、光热气热复合式产品,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提供优质高效的设备, 更有利于太阳能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4 结语

中国建筑行业仍属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 建筑节能减排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徐州作为老工业和能源基地, 节能减排历史遗留问题更多, 建筑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 贯彻节约资源的国策, 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现实情况的建筑节能减排规划方案, 分类部署、分步实施, 徐州建筑节能减排才会迈出新的步伐, 才能实现徐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继昌.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的思考[J].建设科技, 2009 (3) :15-16.

[2]谢浩.漫谈太阳能在建筑中利用[J].住宅科技, 2009 (9) :27.

[3]付祥钊, 肖益民.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4]刘广生.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工程节能减排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35-36.

滨水地区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篇9

滨水建筑作为滨水区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于滨水区的环境改善、空间塑造、场所形成、视觉完善与特色凸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滨水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何避免在新的滨水区建设中走弯路, 如何逐步恢复遭受破坏的滨水空间与环境, 是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只有与自然相互交织, 才能形成整体上的融合, 也才有意义的表达。一般来讲, 滨水建筑与滨水自然环境的融合可分为两个层次, 即总体关系的融合、室内外空间的互动。

1.1 总体关系的融合

这种层次强调将水和其他自然景观建立起与群体建筑的关系, 是建筑与自然基于总体层面的宏观思考。例如北海、颐和园以及圆明园, 水面辽阔、碧波万顷, 正如《园冶》中描绘的一样, “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烂漫”, 常以水面包围陆地以形成岛屿, 建筑环岛而立, 自然形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又如中国民间临水建筑, 在临近水边的建筑部分采用架空、挑台、架桥等手法, 将水与建筑融为一体。总体关系的建立使得建筑与自然构成对话的关系, 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融合、互为依靠的。建筑群融合于自然之中, 甚至可以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与原有基地共同构成新的、更加宜人的环境。

1.2 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在滨水环境中, 需要将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 造成空间的流动, 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大面积的水面是室外空间中重要的元素。从空间角度来讲, 水面开阔的外部空间是“空”的部分, 在滨水建筑的室内外环境交融中, 渗透出这种空间的表现力。从小的建筑周边环境到大的水滨环境, 层次的过渡是建筑室内外空间交织创造的形式。它从大到小, 从自然尺度到人的尺度, 空间的序列具有多样而丰富的空间表现力。如颐和园入口位于东端, 作为序列的开始, 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 过仁寿殿、出玉澜堂前院来到昆明湖, 空间豁然开朗;由此向北至乐寿堂, 往西经长廊到万寿山, 最后返回山麓, 沿后湖到达谐趣园。至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让人的尺度感受不断变化, 凸现了空间的丰富表现力。建筑设计的价值在于能否为环境赋予意义, 并取得地域或地区上的认同, 在尺度与体量上与环境是否协调, 在形式上是否延续了原有环境的肌理, 在文化上是否传承了原有的人文特征。建筑设计应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气候特征, 基于地方特定的文化、地理与气候条件, 既与整体相融合, 又有所突破, 强调个性特征, 以自身固有的文化基础表现独特的风貌, 成为环境的反映或延续。

2 场所特征的营造

2.1 强化环境的可识别性

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场所性和独特性, 因此, 相应的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环境特定的背景条件, 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 以使环境产生独特性, 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 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隔, 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

滨水环境吸引人们的首要因素是其强烈的视觉感受。在滨水环境中, 水与岸边的不同交接方式, 优美的岸线, 还有绿树、白色沙滩、蓝色水面等, 都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受。另外, 人们的视觉往往对色彩极为敏感。在灰色的都市中有这样一片醒目的蓝色, 其本身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滨水环境独特的自然特征, 人在其间的行为也有其特点。人在滨水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的总体特征就是亲水性, 其行为包括步行行为、休憩行为、观赏行为、居住行为、社交行为等, 这一切都因有了水的存在而带有亲水性的特点。在滨水区的各种活动, 如钓鱼、游泳、冲浪、帆板等, 都是人们满足其亲水心理的行为。随着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 人们已经从基本的生存及居住等生理层面的需求, 提升到养生与体验生活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于户外游憩活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远离尘嚣、令人流连忘返的滨水环境, 使得都市的人们得以放下单调重复的工作, 享受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情趣。

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 是人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观的点睛之笔, 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 相应的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 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联, 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 反映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2.2 促进公共活动的发生

城市活动对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培养, 唤起城市的场所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活动的促进要注重活动与场所之间的互动效应, 根据物质环境决定相应的活动性质, 并以此形成联系的活动链, 增强活动的连续性。城市的滨水地带最吸引人之处, 除了开敞的空间环境、亲水的情感体验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丰富多彩的滨水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进入滨水地带观光、游玩, 也正是各种滨水项目的建设, 使得滨水地带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对于活动的促成,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上来讲, 应有必要的环境设施为人的行为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活动场地、设施、公共建筑等;同时, 也需要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项目, 即以“活动吸引活动”。最好能使这些活动成为社区的传统, 能够定期举办, 有助于形成当地的特色, 以增强居民对场所的认同感, 进而产生归属感。这类活动有时是由居民自发形成的, 如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发起的定期活动;有时则是由社会团体、政府机构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 (包括节日庆典、纪念、公益、体育活动等) , 这两种活动都是增强滨水地带场所的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使得原本开放的空间成为有意义的场所。

3 建筑形态的塑造

3.1 界面要素

滨水建筑界面要针对高层布局分别确定高层建筑界面线、多层建筑界面线及底层的控制界面。滨水建筑界面控制总体上应表现连续感, 但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 应防止形成一排封闭感很强的墙。结合巧妙的滨水手法和空间的穿插变化及细部处理而取得良好的空间景观效果, 是滨水建筑界面控制的主要目的。

3.2 密度与容积率

为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 以及滨水环境自然风的组织, 滨水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 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当然在城市中心区可以高一些。同样, 对滨水容积率的控制也要比一般地段低一些, 一味地追求容积率只能损害滨水自然环境的优势。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控制与建筑高度、水体的尺度、建筑邻水面宽度相关。

3.3 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天际线, 使建筑高度从邻水处向陆域方面逐渐增大;保留足够的开口, 使通向水面的视线不受阻隔, 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对滨水建筑高度的控制, 要以水体尺度、景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布局为依据。改建的城市设计应将历史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 新建筑的高度和宽度都不宜超过历史建筑的轮廓线, 并且新建区域建筑不应妨碍原有建筑廊。例如芝加哥海军码头的改建, 就维持了建筑形式的连续性。滨水区的建筑往往以水体和绿地作为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背景, 其造型应从体量、尺度、色彩和材质等方面保持与自然的呼应。

3.4 体量与尺度

滨水区的建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商贸、金融、办公、会议、旅游服务设施功能为代表的大中型公共建筑;另一种则以庭园住宅、公寓、别墅为代表的小型居住建筑。

位于滨水地段的CBD或公共活动中心, 由于人口剧增而导致用地紧张和地价高昂。因此, 大中型高层公共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地段的高层建筑也形成了清晰和明确的定位与城市认知意向。但是, 如果对房地产投资商和开发商所进行的高强度和高容积率开发的盲目行为不及时采取控制和约束机制, 就会导致城市空间的畸形蔓延。

同样, 高层建筑运用在滨水区的住宅建造方面也并非全都适宜。一方面由于居住在高层住宅既减少了市民出门活动的频率, 更隔绝了邻里间的交往, 致使久居城市的居民更垂青低层的住宅;另一方面, 则是为了配合山体和绿化背景轮廓的需要。因此, 对于滨水地段的社区住宅建筑, 可适当考虑以点缀少量高层为主, 高、多、低层穿插结合, 从而创造较丰富的景观轮廓。

一般来讲, 高层建筑对整体空间会产生吸纳和排斥的影响。因此, 对于滨水风景旅游区的旅馆、酒店等公共建筑, 结合视线组织和构成景观轮廓的需要, 可以利用局部区域点缀高层公建来加强滨水整体环境空间的形态特征, 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和空间构图中心;而其他区域更适宜采用以多层或典式建筑表现水平伸展特点为主。此外, 度假别墅本身是低层且体量小, 设计应注意顺应地形和观景的需要及组织形式与密度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 滨水大道周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布置应体现紧凑与疏朗相结合, 尽量避免过大的面宽形成高墙而封闭滨水岸线, 以保持滨水与陆域间彼此眺望的视野。

4 结语

滨水建筑是滨水区开发的主要内容与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外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 在进行滨水区建筑设计时, 应该考虑建筑密度、体型、尺度与自然的佳构, 保证最佳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张建涛, 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外部环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10

关键词:农村宗教建筑,保护,发展,新农村建设

1 概述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 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 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都在宁波落脚生根, 宗教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徒众多, 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宗教建筑。根据宁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 宁波市登录在册的宗教建筑196处, 著名的宗教建筑如保国寺、天童寺、庆安会馆、江北天主教堂、清真寺等。这些为研究宁波的建筑、人文、历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成为宁波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1]。

近几年来, 各地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尤其是宁波地区, 新农村建设较为全面, 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 我们也看到, 在已登录的196处宗教建筑中, 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40多处, 其他150处属于未定级别, 大部分处于农村, 并且还有许多农村宗教建筑因数量大、规模较小而没有登录在册。这些农村宗教建筑单凭农村集体经济或个人捐赠, 缺乏资金保障, 有的甚至作为居住场所或者工农业生产场所, 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发展, 在自然作用下, 日益破损。另一方面, 村民在物质基础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有很大的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的存在, 在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空白, 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相悖。

为此, 本文通过调查和走访几处较为典型案例, 对宁波农村地区宗教建筑现状做调研、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2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案例情况

2.1 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

东吴镇三塘村位于宁波三大古寺中的两大古寺天童寺 (国保单位) 、弥陀禅寺之间, 四面环山, 交通便捷, 距宁波市20余千米, 由4个自然村组成, 现常住600余户、1 300余人。该村历史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 三塘陈氏自始祖实贵于明隆庆与万历年间 (公元1572年—1573年) 自明州 (宁波) 姜山迁至本村, 定居发展, 繁衍子孙,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近代有宁波帮名人陈哲尧等。天童十景之一的南山晚翠就坐落其中, 天童大岭古道穿村而过。

据史实记载该村有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云举庵、大云庵等等佛教文化遗产, 现有顺娘庙、南山寺、盘龙庵等宗教建筑, 具体如下。

2.1.1 顺娘庙

民国《象山县志·唐代人物传》首篇记载杜雍生于唐咸通元年 (公元860年) , 途遇强盗, 负母抱子逃到天童太白山麓, 紧急间, 不得已置子于路旁岩石上, 等将老母掩藏于山洞中, 儿子却已遭虎狼所害, 悲伤之余, 遂隐此躬耕奉母。乡人感其孝, 杜雍死后, 建庙纪念, 即邻村天童村的太白庙 (祭祀杜雍) 和三塘村的顺娘庙 (祭祀杜雍的母亲) , 两庙相距约8 km。清初, 三塘村、天童村等人民为纪念杜孝子而兴起庙会, 既是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又作为农村的文化娱乐, 号称江南民间“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于2012年被列入鄞州区非遗名录, 每到农历九月十六, 从太白庙出发, 一直到顺娘庙及杜雍放儿子的大岩石———相子岩, 人们每年抬着杜孝子尊神去拜见老母和祭奠儿子, 以期国泰民安、家和子孝。

通过“迎神赛会”等活动, 加上顺娘庙传扬杜孝子的高尚风格, 顺娘庙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2014年年底该庙进行了部分修缮, 大部分是附近村民自发捐款。

2.1.2 南山寺

南山寺位于下三塘自然村。早在1000多年前天童寺的开山祖师义兴和尚以及400多年前天童寺的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对南山的风水情有独钟, 亲自选定了南山为各自的身后塔园, 从而使南山具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南山寺主要由祖师殿、大雄宝殿组成。祖师殿存在已有800多年,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2000年前后按原样进行了恢复, 祭祀开山祖师义兴和尚和中兴祖师密云和尚。大雄宝殿里有根雕500罗汉宫、根雕108观音阁等等。

南山寺及“南山老寿星”巨型雕塑等组成了南山风景区, 成立了宁波天童南山景区开发有限公司, 以公司的模式来运营。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底蕴为依托, 整个景区融长寿文化、佛教文化、根雕艺术、休闲野趣为一体, 如参观祖师殿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历史, 重现过去南山的辉煌, 净化心灵, 达到修身养心之目的。自南山风景区建成以来,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以上,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3 盘龙庵

盘龙庵位于大盘山山脚下, 2007年经过修缮。目前盘龙庵除了偶尔村民做佛事外, 基本上是闲置。而历史上三塘村存在着盘龙庵、伏翠庵、幻智庵等佛教文化遗存等, 佛教文化遗存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有望进一步开发利用。

2.2 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

马渚镇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 据史料记载,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出生于诸冯, 即现在的马渚。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 屯兵渚山, 饮马于潭, 故此得名马渚。全镇总面积62.6 km2, 辖22个行政村, 4个居委会, 人口5.1万人。

马渚寺位于渚山公园的山顶, 即整个马渚镇的最高处, 大殿东侧存一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 之“圣母会序”碑记。该庙于2006年进行大面积重修和扩建, 资金大部分来自民间集资和寺庙卖香烛收入。2013年辅助用房曾发生过火灾, 几乎烧毁房屋内所有东西, 后重新修缮辅助用房, 为防止火灾再次发生, 该寺庙配置了一些灭火器, 一些信佛的老人主动轮流管理。

该寺庙供奉“高庙山娘娘”, 来源有3种说法:1) 宋真宗时的宫女寇承御 (寇珠) ;2) 从临近乡镇临山迎来的天后宫圣母娘娘妈祖;3) 西岳华山三圣母娘娘, 以第一种说法为多。不管是哪种说法, 寄托着当地村民祈求世间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愿望, 这从香烛收入里可以看得出来。据管理人员介绍, 他们从来没有对香烛买卖进行定价, 都是靠人们自愿出钱, 有这份诚心在就好, 一般村民也不会在乎这点小钱, 都会很自觉地投5元、10元或者更多 (市场价一对蜡烛4元左右) 。因而一年一度的“高庙山娘娘”祭祀活动都很隆重, 于“高庙娘娘”的诞辰日———农历四月十七进行, 每年都有近1 000人参加, 当地政府都组织进行安全管理, 并倡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2.3 余姚市黄家埠镇上塘村东岳庙

东岳庙坐北朝南, 附近是一大片田地。在庙的东侧是普通的一栋居民房, 西侧有两间小房子, 为管理者所居住。

东岳庙于2013年经过整修, 和之前的老的东岳庙有很大的区别。之前供奉的东岳大帝 (黄飞虎) 等道教, 整修后把原寺庙旁边的一排房屋买了下来, 和正屋连在一起, 供奉观音菩萨等, 观音菩萨等的引进让原本一直是道教文化的东岳庙增添了一些佛教色彩, 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东岳庙属于公共型庙宇, 它的修建是民间老百姓自发组织捐钱修造, 管理者说东岳庙确实比较冷清, 一年里很少有人登访, 只有到了东岳大帝生辰的那天才会有附近的人过来。

2.4 奉化市西坞街道税务场村基督教爱光堂

西坞街道税务场村是花木专业村, 全村170多户人家户户种花木, 不仅村里1 000多亩土地都种上了花木, 而且还向邻近村租了1 000多亩土地种花木。现在村里已经整理出连片的100多亩土地, 在造村民别墅的同时, 计划下一步开发旅游项目, 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原基督教爱光堂是建于1925年的民国著名外交家, 体育活动家王正廷旧居安光庐, 但因建筑面积小, 加上与税务场村的新农村建设布局格格不入, 故于2014年年底新建了新的基督教爱光堂, 位于西侧靠山脚处, 其建筑构造、色调等与周边新建的村民住宅几乎一致, 目前还没有投入使用。

3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措施分析

从上述案例来看, 宁波地区农村宗教建筑保护与发展有喜有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3.1 正确处理农村宗教建筑与新农村建设间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物质文明建设外, 还应强调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人文建设是综合、多层次的系统, 其中包括精神层面, 指具有文化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内含于村民心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宗教文化信仰等。

对于农村宗教建筑而言, 其建筑本身首先是物质实体。农村宗教建筑作为一座建筑物, 既是广大宗教信徒集中的场所, 也是广大村民一起交流的地方。一些宗教活动, 不仅仅弘扬了传统的文化理念, 而且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来往。我们发现, 凡是新农村建设开展比较好的, 其宗教建筑大多都修缮的不错, 村庄的人文生态建设也做的比较好。这从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迎神赛会”、余姚市马渚镇渚山寺“高庙山娘娘”等等活动就可以看得出来。

同时, 我们应对宗教信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宗教建筑作为活动场所, 采用欺骗手段, 宣扬封建迷信等不良思想, 破坏社会稳定, 这与新农村建设是格格不入的, 应坚决反对。

3.2 多方面争取修缮和保护经费

我们对农村宗教建筑最近一次修缮资金来源 (多项选择题) 做过一项普查, 调查结果显示, 由几个召集人捐款占30.9%、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占54.1%、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占47.9%、附近邻村人员资助占29.4%、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资助占41.7%、外地人员捐款占9.3%、门票收入占6.5%、香火等创收占28.8%, 还有一些是国内外宗教界高僧资助, 以及企事业单位捐赠、拆迁赔款等, 这说明农村宗教建筑修缮的资金来源十分广泛, 且不缺召集人, 主要以普通村民自发捐款和村集体经济 (村委会) 资助为主, 同时乡镇或以上政府及上级宗教管理部门和几个召集人也占了较大比例。从上述几个宗教建筑的重建和修缮资金来看, 也说明这点, 可多方面争取农村宗教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经费。

同时, 也可以尝试以公司化的模式来运作, 如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南山寺, 既普及了佛教文化, 又促进了该寺庙的可持续发展。

3.3 部分优秀宗教建筑可申请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从法律层面得以保护

当前, 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许多地方进行, 不少地方也涉及宗教建筑拆迁问题, 尤其是有一些优秀的、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宗教建筑, 拆除后十分可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许多地方法律法规等对其保护和利用做了规定[2,3]。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 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 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 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 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 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建筑也有类似的规定。像上述的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顺娘庙已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南山寺将申报历史建筑, 从而可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傅亦民.宁波宗教建筑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5年修正) [S].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篇11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九连山区东麓,为客家的聚居地。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和平县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在无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印记。

明代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巡抚粤、赣、湘、闽四省交界一带,清剿盗贼,教化地方,并向朝廷上书设置和平县并得到朝廷的批复。和平县城以阳明镇命名,以纪念这位造福地方的先哲。

要进行建设改造的东山路位于和平县“全国第一坡”-东山岭山脚下以及和平河畔,山水相伴,县政府近在咫尺,商业荟萃,地理位置优越。

在和平县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的建筑风格。甲方对此项目的要求也是要体现这种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的特点为坚固、安全、封闭、合族聚居、就地取材(如木、石、三合土、竹、泥墙粉石灰等)。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最多,并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为: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大屋顶、高台基、玲珑的屋身;就地取材,以木为主;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岭南建筑的特点为照壁、天井、屏风、骑楼、对称、通风好、轻巧、色彩淡雅。

红色建筑的特点为集中、对称、庄严、纪念性、朴素、尺度大、伟大、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宏大、经济、实用、三段式(檐部、墙身、勒脚)。

阳明文化的特点为心外无物、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求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经过分析与思考,我们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一线九点”,“一线”为客家民俗风情街,“九点”为整个街道空间序列中重要的的九个空间节点。通过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进行提炼与发展,结合市政设施及灯光夜景设计,用简约的建筑符号和表现手法和较经济的投资,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街。

1 建筑立面设计构思

由于本项目建筑的改造范围仅为裙房及二层窗台以下部分,且在建筑上要体现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地理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对客家建筑、岭南建筑、红色建筑的典型特点进行提炼,形成既具有相应建筑文化内涵,同时又是造价经济、施工简便、用现代手法进行简约表达的建筑符号。例如木斜檐口广告位、木窗花广告位、木格栅广告位;壁柱、柱础、勒脚;白墙青瓦的色彩意向;勒脚或柱础、墙身或壁柱、檐口形成三段式等。

2 空间节点设计构思

九个空间节点,可分类概括为:三园(节点2、5、6)、三墙(节点3、4、9)、三设立(节点1、7、8)。

节点1:在东山路北侧入口(临近福和大道处)两侧设一对古风立柱,柱正面刻“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其余三面刻画仿古图案。既是客家民俗风情街空间序列的开始,又体现整条街的文化特色。

节点2:在90#建筑西侧、北侧空地设置开放式庭园,结合节点1,形成街道入口的开放性空间,又美化了环境。

节点3:在25#、26#,67#、68#的东山路与小河交汇处,设置客家建筑符号“围龙墙”。对典型客家建筑类型围龙屋进行提炼,将厅房建筑转化为围墙,将坡屋顶转化为围墙檐口,形成此具有客家建筑韵味和特色的建筑符号。围墙上的门窗洞口与后期改造的河道上盖广场相衔接,围墙上设有刻浮雕和文字的地方,记载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历史沿革。

节点4:64#构筑物为挡土墙,在其中间做整块大型浮雕,周边留有原表面翻新后的毛石肌理,记述中央苏区的革命事迹,体现红色文化。

节点5、节点6:在46#、47#建筑之间,55#、56#建筑之间,都有一块空地,利用这两块空地及其相应的空间尺度,设置两座岭南园林,既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又补齐了风情街的缺口使构图趋于完整。临街园林墙以圆方构图,白墙青瓦门窗洞,具有浓郁的岭南园林韵味。两座园林分别以和园、平园命名,连在一起就是“和平”。

节点7:在41#建筑前的三角形空地设置王阳明雕像,既体现了王阳明的文化元素,也起到表示该处是风情街南端两侧均有沿街建筑的街道起点的作用。

节点8:在50#、51#建筑之间的大台阶两侧设一对古风立柱,与风情街北端入口的立柱相呼应。柱四面刻上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如“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必可学而至”等等。点明此处空间节点是由大台阶上至阳明博物馆的空间序列的起点。

节点9:在和平桥亭子旁的人行道绿化带设置具有客家建筑特色的由一横一竖两片墙体组合而成的文化景观墙,其中横墙上刻“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竖墙上则是风情街的介绍文字。节点9与节点1相互呼应,展示了风情街的范围和风格。

九个节点因地制宜、相辅相成,在客家民俗风情街的风格、氛围的营造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市政设施设计构思

在市政设施设计中,对人行道铺装、机动车路面、绿化、路灯、庭园灯、树池、垃圾箱、座椅、公交站台、车挡等进行清洗、修复、更换、增设。

人行道铺装:统一采用新型铺装,部分建筑前如有高标准的新铺装则可以保留。

机动车路面:修补破损路段,将路面凿毛,表面铺沥青成为沥青路面,路面加标线,不但给人以崭新、色彩鲜明的观感,而且可减少交通噪音、磨损、灰尘粉尘,便于改造。

绿化:更改及补种部分主景植物,打开部分绿化屏障,增设公共开扬空间以满足商业休闲需求,丰富城市街道空间。

路灯:更改为仿古式路灯。

庭园灯:在福和大道路口的开放式庭园和街道里的两处岭南园林的适当位置,布置庭园灯,更添古典韵味。

树池:将原有瓷砖、马赛克树池更改为木座椅树池,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地方也添加这种木座椅树池;在原有裸露土壤的树池上增加铁架保护土壤。

垃圾箱:统一更改为木质或木色框架的垃圾箱,与客家民俗风情街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座椅:更改为木质座椅,在一些空间较为宽敞的地方也添加这种木质座椅。

公交站台:更改为仿古式公交站台。

车挡:使用石材车挡,美观且耐久。

4 灯光夜景设计构思

建筑立面照明采取两种方式:射灯泛光照明、串灯轮廓照明。在街道和庭园,还通过选用仿古式路灯和庭园灯的方法来增添古典韵味。

4.1 射灯泛光照明

对于风情街里部分公共建筑如办公楼、酒店、银行,用射灯投射的灯光将整幢建筑物或建筑物某些突出部分均匀照亮,以它的不同亮度,各种阴影变化及对比,颜色的搭配等,使建筑物在黑暗中获得炫目亮丽的效果。

4.2 串灯轮廓照明

东山路的建筑以构配件多、各空间和形体尺度小而亲切、门窗多的多层住宅为主,所以街道的建筑立面照明主要是串灯轮廓照明。它以黑暗夜空为背景,利用建筑物错落有致的轮廓、墙面与门窗的虚实对比,布置串燈,将建筑物的轮廓和虚实勾画出来,形成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的效果。

灯光夜景设计在时间上将街道景观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提升、美化和丰富了风情街的整体形象。

5 结 语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的建筑立面设计、空间节点设计、市政设施设计、灯光夜景设计,充分展示了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在和平的历史积淀,体现风情街乃至和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建成必将成为和平县引人入胜的一道城市景观。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篇12

严寒和寒冷地区是指根据我国气候特征分布而划定的区域, 主要包括秦岭淮河以北、新疆、青海和西藏, 也就是我国的三北地区。该地区面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70%, 建筑面积占全国建筑总量的10%, 但城市、村镇冬季取暖占整个建筑能耗的40%。在2005年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陆续发布并实施后, 该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现状及问题

在以节能50%为目标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布实施后, 严寒和寒冷地区新建建筑已基本上实现按节能设计标准设计, 节能建筑的比例不断提高。各地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为95.7%, 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为53.8%。部分省市已提前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部分地区已从新建节能建筑带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推广。

但是,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事业已取得多方面的发展, 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贯彻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地方政府规章或实施细则;国家及地方政府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大力度经济鼓励政策, 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筑节能产业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 加之节能产品价格高, 致使建筑节能技术进步缓慢;广大社会公众缺乏清晰的节能意识, 消费者和开发商均具有较强的短视行为;在政府监管层面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管人员中建筑节能知识缺乏, 培训工作跟不上, 以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难以全面推广。

3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重点分析

我国于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 对全国建筑热工设计进行了分区, 并对不同区域建筑的冬季保温、夏季防热提出了设计要求,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应充分满足冬季保温, 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耗热主要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耗热和楼梯间隔墙、屋顶、阳台门、户门, 地面等产生耗热。因此, 建筑节能设计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降低建筑体型系数。

体形系数是建筑围护结构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建筑体积之比。国家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体形系数宜控制在≤0.3。这是因为在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情况下, 耗热量与体形系数成正比。因此建筑平面布局应尽量规整, 避免过多的凹凸和错落, 尽量减少外墙长度, 使建筑的外表面积最小;适当加大进深、减少面宽、降低体形系数。

3.2 控制窗墙面积比。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北向、东西向、南向窗墙面积比分别为0.25、0.3、0.35。北向窗户面积应尽量小, 尽量不采用飘窗;南向窗户可适当增加窗户面积来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其它朝向的窗户在满足室内光环境质量要求的条件下适当减少开窗面积以降低热耗。

3.3 降低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外墙、屋面、门窗等外围护结构及其构造的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应选择聚苯板、聚苯颗粒砂浆、无溶剂硬质聚氨酯或岩棉等保温隔热体系, 并尽量选用新型节能材料建筑墙体, 如加气混凝土外墙, 空心砌块外墙等。屋顶屋面的节能设计应选择聚苯板、沥青珍珠岩板和轻骨料混凝土板等高效保温材料, 既能提高保温达到节能效果又减轻了墙体重量和体积。提高门窗的热工性能, 应注意窗框料和玻璃的选用。窗框料可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框材, 如PVC塑料, 复合型框材等;玻璃可采用中空玻璃、镀膜Low-E玻璃等;窗户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双层窗及断热铝合金Low-E中空玻璃窗。

3.4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节能设计有许多细节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建筑入口设计时, 尽量减少北入口或者加设避风门斗;楼梯间设计时, 最好设计为封闭采暖楼梯间;建筑的层数及形体设计时, 尽量以多层以上为主, 高层住宅在不影响住户采光的条件下尽量简化体形;采暖设计时尽量考虑多种采暖方式, 如地热采暖、地板辐射采暖、电热采暖、燃气采暖等;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用太阳能集热器供应热水, 提高集热效率和用热的稳定性。

4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施工重点分析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节能建筑主要从外墙、屋面、门窗等方面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值和密闭性, 达到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的目的。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施工操作人员、材料员等岗位人员应掌握节能建筑的施工要点, 针对节能建筑的特点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4.1 墙体保温施工。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建筑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目前, 严寒和寒冷地区主要采用自保温外围护结构体系和外墙外保温围护结构体系两项措施来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墙体的自保温外围护结构体系是指选用加气混凝土、空心砖、空心砌块等新型节能材料的外墙体系。对于空心砖墙体的施工, 要注意采用整砖平砌, 孔洞垂直方向且长圆孔顺墙长方向设置, 避免外墙体出现通缝、不密实、冷热桥的现象;对于空心砌块墙体的施工, 要从砌块质量、砌筑砂浆的质量和灰缝饱满度、砌块的整体性和均匀性、粉刷层与砌块的粘结性和变形协调等方面加强技术措施。外墙外保温围护结构体系是指将墙体的保温层设置在墙体的外侧, 施工工艺一般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采用保温砂浆抹灰施工时, 要注意在基层质检验收合格, 屋面防水层完工, 与墙体相连的隔墙、门窗框、管线施工不破坏保温层的情况下方可施工, 同时要注意结合防水、防裂、防脱落等保证措施。采用保温涂料喷涂施工时, 要注意喷涂前基层应清洁、干燥、平整, 注意喷涂距离、角度、速度和流量, 特别要注意保温涂层的均匀一致和厚度达标。采用干挂式保温施工时, 要保证体系的稳定性、强度, 注意连接节点的质量、金属件的防腐、防水措施等。采用粘贴式保温施工时, 要在工程现场开展聚合物粘结和抹面砂浆与聚苯板的拉拔及防护层抗冲击检测, 避免施工质量的缺陷与隐患。

4.2 屋面保温施工。

屋面保温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高效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目前, 严寒和寒冷地区多选用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聚苯乙烯板和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板等作为屋面保温材料。在贮存和施工时, 一定要注意保温材料的防水防潮。屋面保温施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晴天连续作业, 铺设保温层前基层应干燥清洁;用与保温层相近的材料设置厚度控制点;根据保温层的特性设置伸缩分格缝;下部粘贴层要饱满均匀, 板缝要纵横交错, 分层铺设上下交错, 间隙内不能用水泥砂浆而应用保温砂浆嵌缝, 避免出现热桥。

4.3 门窗安装施工。

门窗框和玻璃扇的传热系数及密闭性是外墙节能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保证门窗能达到预期的节能要求, 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选择门窗时, 要复查其抗风压性、空气渗透性、雨水渗漏性等性能指标;安装门窗框时要反复检查框角的垂直度, 变形严重、缝隙超标、密封条不密闭的门窗扇不能上墙;在门窗框四周与墙或柱、梁、窗台等交接处的缝隙, 须用玻璃棉、泡沫胶, 矿棉毡等高效保温材料填堵;粘贴密封条或挤注密封膏时, 应事先将接缝处清理干净并干燥, 确保无灰尘和污物。

4.4 采暖系统施工。

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来说, 采暖系统施工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目前, 严寒和寒冷地区节能建筑多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进行暖通施工时, 为减少地热向下层户和外墙的散热, 在地热管之下和外墙根应铺垫隔热板和铝箔热反射膜;在进行卫生间地热工程时, 防水层应作在地热层的上面;注意地暖管的试压及排水;进行填充层施工时, 施工现场不宜其他工种进行交叉作业施工, 不得对铺设管道进行碰撞及踩踏。

5 结论

建筑节能是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关系到国家可发展战略的实施。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多环节及新技术, 需要整体系统协调配合, 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考虑, 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 才能真正做好住宅建筑节能, 达到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JGJ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1]JGJ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2]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2]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3]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3]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4]陆耀辉.节能建筑设计与实施[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4]陆耀辉.节能建筑设计与实施[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

[5]吴雷.节能建筑施工重点分析[J], 建筑科技, 2007.7.[5]吴雷.节能建筑施工重点分析[J], 建筑科技, 2007.7.

[6]林凤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与施工[J], 建筑工业信息, 2007.4.[6]林凤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与施工[J], 建筑工业信息, 2007.4.

上一篇:春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下一篇:雷达隐身材料